讲信用教学设计板书(模板20篇)

时间:2023-12-14 11:13:37 作者:笔舞

教学计划的持续改进和更新是教师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下面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写作要点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含板书

同学们,生活中有一种情,悠远而又绵长,那是思乡情;生活中有一种爱,平凡而又伟大,那是慈母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诗人为此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首,请齐读课题(师指板书:《14古诗两首》)。

二、检查预习。

1、第一首《泊船瓜洲》,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师板书:《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那《游子吟》呢?(师板书《游子吟》)——唐朝的孟郊。(师板书:唐孟郊)。

2、这两首诗我们都已经预习了,谁来读一读?你来吧(指一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3、(生读完第一首,读得很流利)。

4、谁来读《游子吟》?(指一名)师:读得很流利,吐字很清晰。

5、通过课前预习,你对这两首诗有了哪些了解?生:我知道《泊船瓜洲》写了作者非常思念家乡。师:你读懂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生:我知道了《游子吟》歌颂了母爱。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

生:(读搜集到的王安石或孟郊的资料)师:真会学习,知道多方面获取学习资源。(了解诗人的背景,可以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如果介绍得较多)以后再介绍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资料稍加整理,简单介绍给大家。

6、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学不但了解了诗意,还感受到了出门在外的游子思乡思亲的深厚情感。现在我们就踏上王安石的那条小船,去品味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情。(师板书:思乡情)。

三、学习《泊船瓜洲》。

(一)品读“绿”

2、谁体会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是啊,这句诗最能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体会着读一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那“春风又绿江南岸”(点课件:“春„„岸”变蓝)让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点课件:放《姑苏行》合成音乐)。

5、你的眼前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来说——。

生:我仿佛看到江南一片嫩绿,小草露出了可爱的小脑袋,柳枝抽出了嫩芽。小河的冰融化了,河水哗哗地流淌着,小鱼儿在水中吐着泡泡。我还听到了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天到了,春天到了。”

师:好一幅江南春景图啊,你看到了什么?

生:春风吹过,江南一片新绿。有红的花、绿的草,还有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嫩绿的柳枝随风摆动,粉红的桃花也绽开了笑脸,鸟儿们在枝头欢快的歌唱,鱼儿们在水中嬉戏,处处充满生机。伴着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尽情地玩耍,有放风筝的,有摘野花的,别提多高兴了。

师:是啊,春风一至,处处充满生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也可以用自己积累的诗句啊、成语啊,把你看到的画面描绘出来。

生:阳春三月、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姹紫嫣红„„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是多美的一幅画啊!有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把你看到的画面读成一句诗,那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指屏幕)。

师:这么美的画面读成诗中的一个字——绿(点课件:“绿”字变成绿色)。

6、说到这个“绿”字,让我想起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炼字故事,想听吗?——据传,诗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他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最后才确定改用“绿”字。

7、那你觉得这个“绿”字妙在哪里?(指几个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8、一个“绿”字就让我们品出了这么多的滋味,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指屏幕)。

9、谁来读——(生读得不太好)。

10、我感受到了丝丝绿意,谁能让春意更浓郁一些?你试一试——(生读得很好)。

11、浓浓春意,扑面而来,我们一起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12、然而这一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明媚的春色吗?透过这一个“绿”字,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热爱家乡、赞美家乡、思念家乡、依恋家乡之情。

13、那诗人的家乡在哪儿?他又身在何处呢?读读诗句想一想(指屏幕)。

(二)理解“一水间”“只”

1、诗人身在何处——瓜洲。

2、这蓝色是烟波浩渺的长江,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点课件:出现“瓜洲”)那京口呢?——在长江南岸,和瓜洲隔江相对。(点课件:出现“京口”)。

师:那诗人的家乡在哪儿?——。

师:钟山和京口之间相隔着数重山。(点课件:出现“钟山”)。

生:滚滚长江是那么浩荡,可在诗人眼里,却觉得只有“一水间”的距离。而数重高山那么远的距离,作者却用了一个“只”,说明诗人感觉家乡离自己很近。所以看出诗人很想念家乡,才会觉得家乡离自己这么近。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是思念让天涯变成了咫尺,谁再来谈一谈。生:诗人离家乡虽然已经很远,但是他心里一直想着家乡,所以感觉家乡离自己很近。

师:(你也感受到了)是啊,(指屏幕)从钟山到瓜洲,这一道长江水,数重高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然而,正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依恋,才让诗人感觉家乡仿佛就在眼前,我们体会着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5、其实,诗人不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这种情感,在这次赴京途中的其他诗中也有所流露。(点课件:“青松十里钟出路,只隔西南一片云。”)自己读一读,看看能否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6、谁体会到了?(你体会到了,你来谈一谈)。

生:离开钟山都十里路了,诗人却感觉离家只有一片云的距离,说明诗人思念、依恋家乡,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乡。

7、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好吗?——。

8、是啊,诗人虽然身在途中,却心系家乡,他仿佛永远走不出自己的家乡,所以才会感觉——“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三)品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青少年时代随父亲在钟山(今南京江宁)居住,视钟山(江宁)为第二故乡。

1042年王安石入朝为官,在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后来,变法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皇帝也逐渐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王安石万般无奈,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江宁任知府,从此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钟山出发,上京赴任。他知道这一去是凶多吉少,因为只要他坚持变法,就会受到保守派的打击、排斥,而皇帝又反复无常,所以他忧心忡忡,更加思念家乡。这一天晚上,王安石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2、你体会到诗人此时的心情了吗?(点课件:《长相思》配插图)同学们,五十五岁的王安石,正站在瓜洲江边,皓月当空,微风拂面,面对遥远的家乡,面对迷茫的仕途,诗人不禁思绪万千。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如何,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请把它写在诗的旁边。

3、同学们坐好了,有些同学虽然还没有写完,但在写的过程中,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深处,你可以把你感受到的直接说出来。

师:是啊,这一去,仕途险恶,吉凶难测,这怎能不令人担忧,这怎能不令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点课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变蓝)。

师: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升,诗人在想——。

师:是啊,明月自古就有团圆之意,诗人睹月思亲,归心似箭,可是皇命难违,只能望月兴叹——(指屏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明月清辉之下,这位两鬓斑白、年过半百的老人在想——生:春天又到了,家乡现在也应是风景最美的时候,我多么希望永远地留在家乡,永远陪在亲人身边啊!可是我身负重任,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安康,不得不离开家乡和亲人,孤独的远赴他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我这一走,吉凶难测,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也不知还能不能回到家乡,见到让我朝思暮想的亲人啊!

师:是啊,我这一走,何时是归期?还有没有归期啊!想到这里,诗人不禁喟然长叹——(指屏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指一名学生读)师:这是诗人内心忧愁的真实写照——(指一名学生读)。

4、站在瓜洲古渡的诗人,此时千种滋味,万般愁绪,涌上心头,化作江水边、明月下的两句感叹——(指屏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九百年前,瓜洲古渡口,站着一位诗人,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谁来读这首诗——(指一名)(若生读得不好)。

6、老师能读一下吗?(师配乐《渔舟唱晚》范读)。

7、谁再来读?——(指一名)。

8、我们一起读——(齐读全诗)。

四、学习《游子吟》。

(一)自学交流,理解“密密缝”。

1、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走进了诗人王安石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了诗人那份绵绵的思乡情。下面,我们就走进另一位游子,去感受他的情怀。(点课件:出示《游子吟》全诗)。

2、自己读一读《游子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感受比较深的地方作上批注(写写体会),一会儿我们交流。

3、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收获,谁先谈——(1)密密缝。

生:我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体会到母亲很疼爱儿子。师:具体谈一谈好吗?(母亲怕儿子出门在外迟迟不能归来,衣服破了没有人给缝补,没有替换的衣服,再受冻,所以缝得特别密实。)。

师: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谁再来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学生回答和上一个差不多)。

师:你也感受到了母亲的担忧。

师:谁又有了新的体会,你来说——。

生:母亲把针脚缝得那么密实,是盼望儿子早日归来。

生:是母爱„„(多指几名学生说)。

师:是啊!(是深深的母爱)是叮嘱、是牵挂、是担忧、是惦念,是那颗永远给儿子温暖、幸福的慈母心。(师板书:慈母爱)师:这是一个怎样的缝啊,容纳了千言万语,浸透着殷殷的母爱,读出你的感受——(指屏幕: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还有哪些诗句让你感受深刻——(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走进画面,升华情感。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真挚与伟大,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走进游子的心。

2、(点课件:播放《长相思》)夜深人静,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酣然入睡,惟独我家的油灯还在闪烁,只见——慈母手中线„„报得三春晖。)。

生:母亲,看到您一夜未眠为我缝制衣服的情景,回想起我们相依为命的日子,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我真想永远陪在您的身边,以尽孝道啊!

师:我真想对母亲说——。

生:母亲,我一定会苦读诗书,考取功名,不辜负您的期望,早日接你同住的!在我离去的日子里,您一定要保重身体,照顾好自己啊!

师:我还想对母亲说——。

生:母亲,您歇歇吧,儿子已经长大,能照顾自己了,您千万别再为儿担心,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儿子此去,不知何时才是归期,但您放心,虽然相隔千里,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每当想您的时候,我会轻轻抚摸您为我缝制的衣服,捧着衣服,就是捧着娘的一颗心啊!

4、可是,我这颗漂泊不定的游子心,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那无边的厚爱呢?我只能将千言万语溶于一句诗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此情此景,永远印在了诗人心中,时时拨动着游子思亲的心弦,齐读——(全诗)。

五、拓展阅读。

1、刚才我们和两位诗人共弹了一曲余韵绵绵的思乡怀亲曲,现在我想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推荐给大家,喜欢读的可以和我一起读——(点课件:配《思乡曲》朗诵)。

乡愁。

台湾.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同学们,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亲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和亲人,去追寻心中的梦想。到那时,你们会觉得,故乡和亲人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魂牵梦绕的。

《散步》教学设计附板书及反思

张洪学校李彬。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五、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2、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研读书信。

讲解。

(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

(二):

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

(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九、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

总------共谈山水特色:美。

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

(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静态、色彩)。

(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

(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1.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篇幅短小,从理解到写法总结都难度适中。2.第一课时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这一目标完成。

3.本节课个别学困生没有完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没有明显的提高。4.因为将重点放在了课文理解上,所以写法总结有点仓促。

白鹅教学设计板书

武荣花。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三、教学难点: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我们一起去看看丰子恺爷爷的白鹅是什么样的?了解一篇课文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作者。

二、)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丰子恺的简介。)。

既然他是漫画家,我们一起看一下他的漫画作品。(课件出示:漫画图片)。

一篇文章除了了解他的作者,还要了解他的写作背景。(课件出示:写作背景)。

了解完写作背景,我们亲自去看看丰子恺爷爷笔下的白鹅是怎样的。在预习当中,你们觉得。

丰子恺爷爷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什么影响呢?(课件出示: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有什么特点?)。

他给我们留下什么特点,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高傲”。(课件出示:高傲)。

文章用一句话来强调白额是高傲的动物,“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作者想强调什么呢?请大家再来读一遍“好一个高傲的白鹅”

(出示课件:白鹅的高傲表现在哪些方面?)我读了课文,我找到了这样的一些词语,白鹅的高傲基本上表现在三个方面:叫声、步态、吃相。

三、小结。

好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板书

展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因此,让语文课堂学习由课外促进课内,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课内外有机结合。事实证明,学生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即透过文本的拓展教学来促进课文文本的理解,加深拓展文本的印象,在有限的时间里,消化更多的文字资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这节课上,我们务必明白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后,才能有所拓展,联系课后提到的仿生学,引出更多的例子,也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发明更多从动物身上学到的东西。我们要摒弃那种,没有消化好课内东西,就进行延伸的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附板书

3.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感受散文文笔优美、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等经典儿童文学他的村民会怎。

么互相打招呼?(原来,他们是这样互相“寒暄”的顺势学“寒暄”这样的寒暄,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这样浓浓的乡情肯定会温暖这个游子的心的)。

(3)让我们也跟这个可爱的小甲虫寒暄几句吧。

(4)读出游侠甲虫的神气(读着读着,我们觉得这小甲虫量、对生活的热爱)。

6.“不同的分工”一段。

(1)你读懂了小虫子的哪些智慧?(不同的分工,能胜任和人类一样复杂的工作)。

(2)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为小虫惊叹:他们用小于人类几万倍的身躯,从事着和人类一样复杂、创造性的工作,真了不起啊!)。

作品。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情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通课文2.自学生字词。

(归来的游侠幸福的迎接来客人了动听的演奏勤勉的劳作不同的分工)。

默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要走进小虫的世界,必须先读懂小虫的语言,包括它们的肢体语言等哪些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交流:1.“归来的游侠”一段:

(1)你也觉得它是个“游侠”吗?从哪儿感受到的?(傲然前进左冲右撞)。

(1)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小甲虫吗?

(2)那只娇小的甲虫是谁?从他们意味深长的对视中,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

(1)这样驻足观望的目光我们人类熟悉吗?在哪儿能碰到?(看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专利啊从“驻足观望”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圆虫的(羡慕、喜爱)。

(1)听到这样的音乐,我们会怎样?(鼓掌、赞叹、惊叹)为什么?(演得那样全神贯注而且这种音乐只有昆虫所有的)。

(2)动情朗读把这美妙的音乐传递给更多人5.“村民的劳作”一段。

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勤勉地奔忙?(母爱的力量、求生的力。

四、回归全文,提升快乐。

这种快乐是谁创造的?(它们自己创造了快乐、幸福的生活)。

2.作者快乐吗?快乐来自——(“又躺在”不止一次,对生活的发现,对美的发现有一颗诗心)。

归来的游侠幸福的迎接来客人了动听的演奏勤勉的劳作不同的分工乡情亲情劳动创造快乐。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附板书

1、知识与能力.:自主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教学准备】雨伞、图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板书)。

3.请学生读读课题。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

三、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

1.指名读文章。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四、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昆明的雨季:明亮的、丰满、动情的。卖杨梅的女孩:娇娇的。

杨梅:黑红黑红的、不酸乡愁:淡淡的。

白鹅教学设计板书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

一、谈话导入。

口头填空:(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候„„)(板书:高傲的)。

二、品读赏析。

1.白鹅的叫声。(该生读句子)适时评价:再高傲一些。

你觉得哪些词是说鹅的叫声?圈出来。(郑重严肃、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抽二人读,然后齐读)一生读词,教师评价:再高傲一些,不仅仅是把词读准确,关键是要把词的意思读出来!

指导“厉声叫嚣”:这次要发脾气了,咆哮了,怎么读?

鹅;够高傲的;有点高傲的味道了;表情很傲慢„„)高傲的鹅们,咱们一块儿来。(齐读)。

2.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哪儿?白鹅的步态。(读“鹅的步态”一句)(1)读完,教师提问:鹅怎么走路?(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什么是净角?(学生自由交流)看净角出场了!(出示净角的录像)这就是踏着方步,这就是步态从容、大模大样。谁来读读鹅走路的样子?(一生读)。

想象着鹅就在你的眼前踏着方步,大模大样的,咱们一块儿来读。3.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最能体现鹅的高傲?(白鹅的吃相)鹅吃什么?怎么吃?能读读吗?(学生读鹅的吃法一段)。

现在,我们要把这段话“瘦身”,你认为哪个词最能体现鹅吃饭时的高傲?(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从容不迫)。

“三眼一板”见过吗?那你见过类似的词吗?(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讲解:我们平时都说某个人做事“有板有眼”或“一板一眼”,板和眼都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教师演示节拍:一板一眼和三眼一板,三眼一板是最稳定最慢的一种,在课文中用来说鹅吃饭非常有条理。)我们看看鹅吃饭是不是这样?谁想读?(一生读)老师给你起个头:“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

评价:这是一群不太有精神的白鹅;这只鹅有点着急了,再从容一些„„想象着鹅吃饭时的三眼一板、丝毫不苟和从容不迫,谁还想读?(另一生读)。

评价:有点高傲的味道了,真是从容不迫。

三、精读积累。

这位鹅老爷的脾气被周围的邻居知道了,于是,就上演了一场有趣的剧目。请同学看课文61页,听好老师的要求:在读的过程中,用曲线画出写鹅的句子,用直线画出写狗的句子,听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在读、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有的句子不是直接写鹅的,而是从狗的眼中看到的,要注意区分,不要多画,也不要丢掉。)学生读和画,教师在黑板上画鹅、狗、盆、篱笆。

1.首先我们请出两位演员登场。它们在干什么?“鹅要吃饭了,狗躲在旁边看。”怎么看?它想干什么?(暗中观察,等待时机)书上用了个什么词?(窥伺)。

2.第一幕剧开始上演了,(看屏幕)咱们一块读读。(1)“静候”,画狗流口水。

(2)打着快或者慢的节拍,学生读狗和鹅的句子。学生读到“偶然”时,教师引导理解:鹅知道狗在偷吃吗?(知道)它马上回来把狗赶走了吗?(没有)那鹅是怎么做的?(偶尔回来,有时候回来)书上用了一个词是“偶然”。比如说咱们班有一位同学天天按时到校,只有一天来晚了,这就叫——偶然。

(3)咱们来分分角色,先在下面同桌练练。你打算演什么角色?(抽两个人读鹅和狗,教师适当打着节拍。)。

3.第二幕上演:这次还用老师指导吗?自己读读吧!

采访刚才读狗的同学:“你把人家鹅老爷的饭偷吃完了,怎样走了?”大模大样地离开了,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是什么?扬长而去。请问鹅老爷:“看到那只捣蛋狗把你的饭偷吃了,你的心情怎么样?”鹅老爷不会说话,于是就冲着主人昂首大叫,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4.演读。(1)下面咱们把这两幕剧一块上演,你准备扮演什么角色?(一生读狗,一生读鹅。)。

(2)下面,咱们男女生比比赛,男生读写狗的句子,女生读写鹅的句子,一会咱们再交换过来。

5.老师看得出,你们已经自己读懂了,小演员们请看,现在,你还能记住刚才的台词吗?谁来读这只爱捣蛋的狗?鹅老爷在哪儿?你们准备演第几幕?(对照屏幕积累词句)。

评价:再从容一些,再大模大样一些。

在读的过程中,找出写鹅老爷叫声、步态和吃相的词语。

有狗来偷吃、捣乱的时候,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昂首大叫、踏着方步、责备不周)。

讨论叫声该写哪个词:厉声叫骂是鹅老爷对谁的?(对狗)昂首大叫呢?(对人)那你觉得哪个词更能体现鹅的高傲?昂首大叫,冲着人发脾气,连人都敢责备。

四、总结全文。

1.就是这样一只高傲的鹅,主人却不胜其烦,给这位鹅老爷当起了堂倌——服务员,天天去侍候它吃饭。你觉得作者喜欢这只鹅吗?(喜欢)。

2.喜欢它,为什么还说它高傲,昂首大叫、厉声叫骂、三眼一板„„(学生自由交流)(对照板书)平时,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特别喜欢你,却用一些反话来说,比如说:你特别调皮,爸爸说你是个“小调皮蛋”;你早晨起床不爱叠被子,妈妈说你真是个“懒家伙”。

3.你一定也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它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有没有对它说过这样的话?以后有机会,你也可以学习丰老先生的这种语言和写作方法,写一写你观察的小动物。

4.俗话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老师相信,只要你用心,你的文章一定也会和丰老先生的一样精彩!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含板书

古诗两首(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4。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3、抄写《山行》。

板书:

山行。

近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2教时。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4。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2)解题,简介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挂图: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这清冷、幽静的环境里,诗人这时是什么心情呢?理解“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2)学习第三、四行诗。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4。

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八、综合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径()泊()渔()鸟()经()伯()鱼()乌()。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坐: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啼:愁: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构成的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听到的声音是。板书: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

白鹅教学设计板书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倘若、一日三餐、脾气”等词语;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高傲、从容不迫、扬长而去、不胜其烦”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重点语句课件、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背诗引入:唐朝诗人骆宾王七岁就作了一首诗《鹅》,大家还记得吧!一起比比谁背诵得更好。

2、创设情景: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

3、教师小结:骆宾王写鹅,着眼于鹅的形象,将鹅美丽的色彩和优雅的姿态写得妙趣横生,大师丰子恺笔下的鹅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文章《白鹅》。(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难字、难句时作上不同的标记。

2、同桌互读生字及词语,把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同学间相互交流。

3、自读引导: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想一想,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来概括)。

三、生字新词,引导学习。

1.认读生字卡:强调“颈、吭、倘、供、郑”等字是后鼻韵,“饮、邻”等字是前鼻韵。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用加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习生字,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姓氏学习“郑”等。

3、同学间相互交流好的识记方法,告诉大家你是如何快速记住本课的生字的。

4、指导写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书写。指导“厉、餐、侍、脾、蹲、邻”时,要注意它们的重点笔画。

5、课堂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读通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引导: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估计学生的答案,屏幕投影: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请同学们表情朗读这句话,并说说你怎样理解“高傲”这个词?

2、为了写出鹅的高傲的特点,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你是如何体会的?估计学生的答案,屏幕投影: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引导学生体会到:这句话不仅是文章的中心句,还是文章的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转折词,可以看出作者从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吃相四个方面来写鹅的高傲。第二自然段与后文是总分关系。)。

3、带领学生探究:请大家自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鹅的姿态如何高傲呢?(引导学生抓住“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这两个动词,同桌反复表演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4、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二、读懂课文,体会“高傲”

1、自读感悟:体会“鹅的叫声的特点”

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它好像在说。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

(3)从这里你体会到鹅是怎样的动物?

(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里既用了对比手法,将鹅的“大叫”与狗的“狂吠”进行对比;还用了明贬实褒的手法,表面是说鹅叫声大,实际上是赞扬鹅的忠实。)(4)引读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体会作者对鹅的赞美。

2、自读感悟:体会“鹅的步态的特点”

轻声读课文,思考:鹅的步态是怎样的?屏幕投影: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1)男女同学分读这两个句子,注意读准多音字“从(cng)容”、“大模(m)大样”、“净(jng)角(ju)”,并说说鹅的步态和鸭的步态有何不同?(2)播放“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课件,感受鹅的步态的高傲。

(3)小组演演他们走路的样子,明确区别,体会对比的写法,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表演进行评价。

(4)再读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体会作者对鹅的赞赏。

3、自读感悟:体会“鹅的吃相的特点”

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鹅的吃相很高傲呢?快速浏览课文四至六自然段,用笔在书上画一画,写一写你的理解。

估计学生会从这些语句中感悟:

(1)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引导学生体会到:第四自然段其实就是围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这两个词来写的,作者进行举例,“一样„„一样„„一样„„”、“先„„然后„„再„„”等,就是想突出鹅的吃相的可笑,鹅的高傲也就体现在其中了。)(2)这样从容不迫的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里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说鹅吃饭时,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这样写,是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突出显示鹅的尊贵。)(3)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他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将鹅和狗进行对比,对狗的“窥伺”含贬义。在这里,作者还称它为“我们这位鹅老爷”,明贬实褒,表现对鹅充满了爱意。像这种用法,还有“架子十足”“不胜其烦等”)(4)师生情不自禁地齐读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感悟课文,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在本课,四字词语很多,他们用得生动、传神,老师向大家赠送词语卡,请你向别人介绍高傲的白鹅,至少用上词语卡中的五个词语。屏幕投影:

左顾右盼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局促不安。

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

昂首大叫不胜其烦毫不相让架子十足。

2、家庭作业: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注意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3、学生阅读文章《雪猴》片断。精彩片断。

(通过表演鸭、鹅的步态体会鹅的高傲)。

师:(男女同学分读表现鸭、鹅步态的两个句子)说说鹅的步态和鸭的步态有何不同?

生: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生: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播放课件:“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情景,感受鹅的步态的高傲)。

师:请同桌的同学合作表演,一人表演鸭的步态,一人表演鹅的步态。(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师:大家评一评他们表演得怎样?请你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来评。生:甲同学表演鸭的步态,还慢了点,没有表演出鸭的急速。

生:书上说鸭的步态有点不安之相,就是显得很不踏实的样子,可是甲同学表演时让人感觉鸭的步态好像有点儿镇定。

生:乙同学表演鹅的步态,也不够从容。师:请大家再读这两个句子,同桌再次试演。

生:鹅走路的样子显得很可爱。

生: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表现了鹅的高傲与大家风范。生:作者对白鹅的描写“步调从容”用词非常准确。

生:作者不仅赞美白鹅,还带有由衷地赞赏。„„(请你试着背诵这一个自然段)。

白鹅教学设计板书

《白鹅》这篇课文,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高傲的特点。文章从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的姿态描写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为线索,从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细致地刻画了鹅高傲的特点。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那树》教学设计板书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颗长年造福于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学习本文,既要把它当作语文材料来学习,又要把它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揣摩、探究,进而理解课文主旨,从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本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另外,课文语言简洁而生动,内敛而深沉,且蕴藏着含蓄、丰富的感情,所以应当让学生在细细品读语言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方法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由于文明发展而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画面,然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由熟悉的环境遭破坏的场景,或者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象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既能切中课文主旨,也能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自然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方法要求:学生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以“那是一棵的树”说一段话,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做适当点拨,让学生从树的形态、品格、思想等方面入手,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对见解梳理、筛选,然后明确。

明确:那是一棵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树。它给人类带来浓荫,驱走烦躁,把生命之绿铺满大地。即使在高楼大厦,交通拥挤的今天也默默地奉献着。

那是一棵坚固顽强的树。“有一次台风吹了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树屹立不动。”

那是一棵能预知未来,富有爱心的树。预知自己将被砍伐时,先告诉体内的蚂蚁,让它们尽快搬走。

那是一棵可怜的树,为人类默默奉献那么多,到头却惨遭杀戮。

方法要求:让学生找出那树被砍伐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语句中蕴藏的深刻感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散文深沉、悲愤的朗读基调,让学生把握好感情,朗读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并读准重点字词。

明确:“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丛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作者采用拟人化的.笔触,赋予树人格形象。通过“咬”“嚼碎”“呻吟”“割”“大头颅”“动脉静脉”这些词,能够看出作者对那树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砍伐者的愤恨和悲哀。

方法要求:学生可做深入阅读,并思考这篇散文作者的立意是什么?文中有对人类文明快速发展作形象地描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者是否持否定的态度?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做适时启发。

明确:“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语句中“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形象地写出了人类文明发展速度之快。这和那树“一里米一厘米地向外”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就难以协调,那树的悲剧命运就难以避免。但作者并不是否定人类文明的发展,只不过是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引发深沉的思考和感慨。“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这正如作者所说的。

方法要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那树的悲惨结局,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交通专家的做法是否值得肯定?如果不值得肯定,那么是否有既保存那树又不妨碍交通畅通的办法。值得肯定!不值得肯定!教师通过为学生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思辨中激发心灵的火花,启迪思维、更新认识,完善观念。对学生反思的结果,教师都可作积极的肯定,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方法要求:发放阅读材料《巨木之死》,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写法上的异同?教师可做提示:这篇抒情意味很浓的纪实散文,表达了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们带泪的沉重的呐喊,从主题的表达上,两篇散文有相近之处。

颐和园的教学设计板书

教学设计模版仅供河北省全员项目参训教师提交实践作业时参考使用,教学设计内容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颐和园》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文,它开头点明文章的中心:“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接着围绕这一中心,运用了移步换景向我们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最后再以开展“小导游有名园”的活动进行总结。所以,我教学这篇文章时,启发学生从文章的构思、写作方法等多方面地向《颐和园》学习。

(二)教材分析。

《颐和园》这篇文章是这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三)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长城》之后,对本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学习方法也掌握了一些,容易产生新鲜感降低,兴趣减小的现象。因此,设计本课,一是在学法上坚持以新颖促进学生注意,激起兴趣,融入情境;二是在教法上注重适当放手,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我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等词语。

2、我能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3、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我要积累描写颐和园景美的优美句子。2.教学重点与难点。

写好“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等词语;积累课文好词佳句;理清课文描写顺序。

(五)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本节课我想用最简单的朗读、感悟的方法来教学本课,抓住关键的词语咀嚼、品味、赏析升华,让学生在课堂有滋有味地读,无拘无束的表达感受。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的简单应用,优化课堂教学。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前置学习,注意帮助学困生。提出预习要求,按照预习步骤完成预习:

1、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园林、景色优美。我要搜集有关颐和园资料,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分享。,我还能搜集一些颐和园的图片展示个大家看。

2、查阅资料,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和资料,了解颐和园的历史。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二)新课导入部分。

温馨提示:你还可以把自己当成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你感兴趣的景点。

(三)师生互动部分。

1、小展:每个同学汇报自己对颐和园最感兴趣的方面。

2、研讨:小组商量选取最好的展示方式进行备展。

3、大展:分小组展示,评价交流。

4、反思: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还有哪些疑问,我学到了哪些学习课文的好方法?

(四)课堂总结部分。

指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五)课后作业部分。

阅读《千纸鹤》同步课文及从课外搜集到的。

小学语文板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理解园园为什么脸红了,从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的树叶一般是什么颜色的?(绿色、黄色、红色)怎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教师范读,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说说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看实物识字:铅笔笔盒课桌美术课本。

2、读句子识字。

(1)她把铅笔削好,放进铅笔盒,准备上美术课。(铅、削、盒、术用红色区别)。

(2)她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笔尖弄断了。”(皱、吐、注用红色区别)。

3、分辨翘舌音:术、惹、桌、注、皱。

4、分辨多音字:吐吞吞吐吐呕吐削铅笔剥削。

5、比较形近字:术、木吐、土注、住盒、和削、消由、甲。

6、画出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读。

美术课绿铅笔惹人爱吞吞吐吐桌子盒子注意皱眉头风景。

四、指导写字。

1、分析字的结构特点。

2、描红。

3、说说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指导(1)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2)笔,写竹头时不要把短横写成点。

(3)铅,右上不是一个“几”字。

5、学生练习写字,写后共同评议,比比谁写的工整、美观。

五、作业设计。

填上合适的词。

一()铅笔一()树叶一()同学。

一()椅子一()刺猬一()板凳。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课件出示)。

2、“捡绿树叶”游戏。每片绿树叶后藏着若干个生字,全部认对了这片绿树叶就送给她。

二、朗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

(2)用“什么时候、谁、发生了什么”讲讲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他们说了些什么。

(2)自由读,边读边用铅笔圈圈画画:李丽和林园园有几次对话?

(3)读第一次对话。李丽的话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愿意的语气。理解“吞吞吐吐”

(4)读第二次对话,看看林园园是怎么说的?她“怕”什么?说明什么?

指导读李丽的话,分别读出请求、商量和诚恳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乐意语气。

(5)读第三次对话。

a、林园园说话中的几个“不要”说明了什么?

b、林园园为什么要皱着眉?联系她说的话“还要画小草”,想象她心里在想什么?

c、示范读。林园园的话分别读出不放心,出乎意料、不满的语气。李丽的话读出连忙答应的语气。

(6)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从对话中你认为林园园不想借绿铅笔给李丽的原因是什么?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副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

(2)看图说一说,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他们可能想些什么?

(3)读第五自然段。

(4)讨论:林园园看着李丽画的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5)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从“脸红”这个词中可以看见林园园以后会怎样呢?(也会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4、小结: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啊!

三、指导完成“读读说说”中的练习。

1、读句子,读出疑问的语气。注意语气词“吗”

2、说一个问句,用上“吗”

3、读句子三,读出请求的语气。注意语气词“吧”

4、说一句“请求”的话,用上“吧”

19蓝色的树叶。

李丽林园园。

小声借吞吞吐吐。

等借怕不要不要不要。

只画皱着眉头还要。

用心画看(脸红了)。

(应该相互帮助)。

画杨桃板书教学设计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一)、实物引入,激发兴趣。

2、课件出示有关杨桃的知识简介。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补充板书:画)学生齐读课题《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检查读书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自己练读、开火车读、齐读)。

(2)、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过渡:在这次图画课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深入学习。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引出父亲叮嘱我的话,全班齐读)。

师:什么是想当然?

生:心里想什么就是什么……。

师:大家都答对了一些,但都不够准确,下面老师举个例子帮大家理解:(例子)。

师:父亲就教育“我”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也就是看到什么就画成什么样。(板书:看到什么就画成什么样。)。

2、听了父亲的教导,在学校的图画课上,“我”是怎么画杨桃的?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找出描写“我”画杨桃时的句子。

师:课件出示该句子“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的很准确。”全班齐读,回答问题:

(1)我认认真真的看,看到了什么?(杨桃像五角星)。

(2)我老老实实的画,画成了什么?(五角星)。

(3)我觉得画得怎么样?(很准确)。

(4)再读读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我”的一丝不苟)。

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杨桃的样子,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样。

3、可当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都有些什么表现?引出老师和学生的第一次对话。

4、老师看了我的画后,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自然段,找出描写老师动作、神态的重点词句,重点体会老师的看、走、坐、审视等一系列动作)。

过渡:那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错了,可还是那样自以为是,所以老师的表情就变得严肃了,他就想:如何才能让学生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呢?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学生轮流到“我”的座位观察杨桃的样子,这时老师趁机启发学生于是出现了第二次对话。

5、通过两次对话的对比读,体会不同的心情,教师要引导读好这一部分。

过渡:通过师生的两次对话,同学们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

师:哪个同学能说一说和颜悦色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高兴……。

师总结: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6、老师和颜悦色的说了什么?请同学们在第18自然段中找出来并齐读一遍,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1)老师的话里共有几个句子?(4句)。

(2)前两句讲了什么?(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3)同一事物,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不同时,你要怎么做?(读后两句话)。

(4)什么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7、老师说的话含义深刻,请同学们读一读并背下来。

8、利用板书比较,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实事求是。板书:实事求是)。

9、这个道理仅仅用于画画吗?它还可以用于哪些地方?

生畅所欲言。

师:这个道理使“我”一生受用。

(四)、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我们做事情或看问题时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的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身受益。)。

11、画杨桃。

父亲:看到什么就画成什么样。

老师: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老师说的那段话。

2、摘抄文中是你受教育的句子。

教学设计板书的心得体会

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元化的过程,而板书作为一种视觉辅助工具,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尝试教学设计板书的方法和技巧,并从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经验,分享我对于教学设计板书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了解学生需求。

在设计板书之前,了解学生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风格和学习目标,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板书内容和形式。比如,当学生程度比较薄弱时,可以使用简单明了的图表和关键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而当学生需要探究和互动学习时,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的板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三段:提炼核心概念。

在设计板书内容时,我们应当将复杂的知识点和概念提炼为简单明了的核心概念。通过清晰的板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内容。在提炼核心概念时,可以使用关键词、图表、示意图等形式,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融会贯通。此外,还可以通过颜色的运用来突出重点和区分不同概念,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区分和记忆。

第四段:注重板书美观与可读性。

漂亮的板书设计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因此,在进行板书设计时,我们应该注重美观和可读性。首先,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字体和大小,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和理解板书内容。其次,我们要合理布局板书内容,呈现简洁清晰的结构,避免信息过多导致看不清和混乱。最后,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装饰和配色技巧,使板书更加生动有趣。但需要注意的是,美观不是板书设计的唯一目标,可读性和内容的准确性同样重要。

第五段:与学生互动与评估。

教学设计板书不只是为了向学生展示知识,更要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板书设计中,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表达观点、互相讨论等。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板书和学生的互动来进行教学评估,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板书设计。

总结:

通过对教学设计板书的心得体会的探讨,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设计板书的重要性和技巧。了解学生需求、提炼核心概念、注重美观和可读性、与学生互动与评估,这些都是教学设计板书的关键要素。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加强对教学设计板书的研究与应用,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板书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道理。

【学情分析】。

班上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给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子,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导入:

师:生活是一本书,时时给我们启示,钓鱼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课题)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板书:“钓鱼”、“放鱼”)。

【设计理念】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忆文中情景,为学习下面的内容作好铺垫。

二、初读启示,找句子。

1、师: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终生难忘的启示,哪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了我们。(。

第1。

0段)。

2、读第10自然段,找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请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用“”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名)。

句子1、“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句子2、“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设计理念】从启示入手,既勾起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忆,又提示学生寻找“我”得到“启示”的心理历程,探讨课文的内涵。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教学设计板书

古诗两首(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4。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3、抄写《山行》。

板书:

3、古诗两首。

山行。

近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2教时。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4。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2)解题,简介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挂图: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这清冷、幽静的环境里,诗人这时是什么心情呢?理解“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2)学习第三、四行诗。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4。

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八、综合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径()泊()渔()鸟()经()伯()鱼()乌()。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坐: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啼:愁: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构成的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听到的声音是。板书:

3、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

颐和园的教学设计板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分析总结,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馆陶有好多小镇,谁去过?好不好玩?我没去过,谁能对我说说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把自己在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游记。到底如何写游记呢?相信学习了本课之后会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二、解释课题,导入新课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颐和园。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

板书:颐和园。解释“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公园?(美丽、大)。

2、这是一篇游记。游记是有一定的浏览参观顺序,再读读书,把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这些句子划出来。

3、小结游记的写作规律。再读游览线路,体会文章的游览顺序。

4、提问: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不可以。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

四、品读课文,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一)长廊(长、美)。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到关键词(有名)。

2、抓住关键词、数字指导学生朗读,体会长廊的特点。

3、小结: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万寿山上的“佛香阁”(高、美)。

1、指名读课文。

2、对比读,感受倒装句的魅力。

(1)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2)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3、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4、小结:倒装句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写出了兴奋!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情。

5、再读课文,感受佛香阁的特点。

(三)昆明湖(静、绿)。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印象最深的句子。

3、品析: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4、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上、游船里,你又有什么特别感觉?

5、小结: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昆明湖就是无与伦比、令人惊叹、让人陶醉的天河(湖)。

6、思考:作者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五、分析三个景点特色,引出点面结合的写法。

1、描写长廊时还写到了长廊两侧的风景以及昆明湖。

2、描写佛香阁时还写到了排云殿。

3、描写昆明湖时还写到了城楼、宫墙等。

4、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犹如绿叶衬托红花,云彩托起明月,犹如美丽的花边点缀。会把主景打造、衬托得更美,更精彩。)。

六、小结游记的特点。

学习了《颐和园》这篇游记,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

1、游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2、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3、要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七、布置作业。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游览图;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八、板书设计。

长廊长美列举数字游览顺序。

佛香阁高美变换顺序抓住景物特点。

昆明湖静绿比喻。

小学语文板书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文具的家》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文字活泼,富有童趣,并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本课教学设计意在从学生兴趣出发,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并进行扩词训练,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感受人物的情感。教学中创设趣味的学习环境,用“闪电读词”和“闪电出字卡”的游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在课文阅读方面将以“朗读”训练为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生字、会读对话、了解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借助顺口溜总结整理物品的方法,通过“文具认领会”和“整理书包比赛”鼓励学生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导入:同学们,我们猜两个跟文具有关的谜语,好吗?请你们在猜到的第一时间,高高举起你们的小手,保持安静,用眼睛告诉我你们知道,能做到吗?课件出示谜语:色彩各异像颗糖,擦去字迹不怕脏(橡皮);小小黑人长又黑,爱用木头做衣裳(铅笔)。(课件出示橡皮、铅笔图像)。

2、导学:我们刚才提到了铅笔、橡皮,它们和格尺、转笔刀等都是我们学习时的好伙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具。

3、认识“文具”: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该怎样识记“文具”的“具”。

(2)学生回忆在哪里见过“具”。如:商城里的“家具城”,商场超市里标牌上的“玩具”“文具”,书店里的“工具书”等。教师用大屏幕出示相应的画面。

(3)生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以谜语形式导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熟悉的文字和图片相联系,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检查预习。

(1)教师导问:课文共有()个自然段。写的是()和()之间发生的事。()总丢文具,()告诉她文具是有家的,最后()知道了文具的家在哪里。

(2)教师课件出示新词:

文具、一次、丢失、仔细、检查、所有、他们、每天。

(3)教师指名领读在书上圈画的生字、新词,教师适时正音。

(4)游戏“闪电读词”:同桌一齐站起来,老师点哪个词,同桌就开始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5)教师范读:同学们,解决了生字的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老师先来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圈画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由读: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我们可以用轻声自由读、同桌合作读、小组轮读等方式来读。

(7)轮流读: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和勇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识记生字。

(1)游戏“闪电出字卡”。教师读第1自然段,请同学仔细听。当老师读到课文里的生字时,看哪个同学反应最快,第一个把字卡举起来。

(2)学生举字卡“丢”。指名读准字音。

(3)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预设:生1: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的。一撇加一个“去”字,就念“丢”

生2:我是用想一想的方法记住的。“去”字就像一个人蹲在那里。上面的“撇”就像手绢。我想象小朋友们在玩“丢”手绢。

(4)教师读第2自然段,学生举字卡“找”。

教师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找”字。

预设:生1: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找”字。提手旁加一个“戈”就念”找”。

生2: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认识“找”字。“拍”字右边的“白”换成“戈”就是“找”。

(5)关注“新”的斤字旁和“些”字左上角的“止”。

(6)小组交流识记其他生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通过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轮流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语境中学字。“闪电出字卡”游戏旨在让学生愉快地巩固生字。

三、写字指导。

1、教师课件出示“文”“找”“办”3个要求会写的字,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教师边指导边示范,注意占格位置。

文:注意最后一笔捺的起笔位置,不要和横相接。

找:右边的“戈”字,第一笔横向右上倾斜,第二笔斜钩在竖中线上起笔。

办:教师书空示范,起笔是横折钩,不要和“为”混淆。

3、学生在田字格里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设计意图:抓住写字的指导重点,有的放矢,加深学生的印象,也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四、总结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1、教师导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本节课,你记住了哪些字?学会了几种识字方法?你认为你写得最好的字是哪一个?

3、作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强调平实、扎实、不花哨。所以,课后总体感知内容,以及对识字方法的复习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对识字教学更有帮助。

颐和园的教学设计板书

一、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金碧辉煌、葱郁、堤岸”等词语。

2、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四、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设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用一句话给。

大家介绍一下.教师出示图片,导入新课: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教师板书:颐和园)。

2、教师提问:看到课题,你想了解颐和园的什么?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形成自探提纲(板书)。

(一)、我积累。

(二)我概括:

4、课文中重点写了几处景物?(用思维导图展示)分别在哪几段?

5、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3、学生自探。

二、解疑合探。

1.小组合作交流自探结果。

2.出示评价分工表。小组展示、评价,教师进行补充。

3、了解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1)生字:7个会认字。

舫眺。

态(2)11个会写字。

殿

栽筑。

堤雕。

态(3)词语。

长廊。

建筑。

耸立。

宫殿葱郁。

堤岸。

掩映。

雕刻闪闪发光。

隐隐约约惟妙惟肖。

姿态不一。

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教师品读优美句子,交流感受,体会景色美。学写比喻句。

四、拓展运用。

1.学生当小老师,考考你的同桌。

2.用本课学过的几个词语说一段话。比如:“树林里的树木好多啊!树木葱郁,姿态不一,放眼望去,云雾中隐隐约约有一条长长地堤岸伸向远方。”

五、学科班长总结。

1、归纳本节课主要内容。

2、评出本节课的优秀小组。

六、作业: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颐和园真是人间天堂!用”我手写我心”,写家乡美丽的名胜古迹,把它介绍给你的朋友吧.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节课成功之处:一.体现语文课堂的审美意味。

语文具有审美性的特点,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无不。

本课教学以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回归语文的本味。

“读写结合”实现语文味: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中理清文章脉络,领悟作者布局谋篇的巧妙,遣词造句的匠心,使学生写作中有法可循。

“授之以渔”体现语文味:扶着学生品“长廊”,领着学生品“万寿山”,学生独立品“昆明湖”,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品读文本的方法。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仍有欠缺:

1、引导孩子对昆明湖静和美的感悟提高一个层次。

在这一个环节,我只是将孩子们的品读感悟预设到感受到美和静就可以了,如果通过引导孩子们恰当地想象:如果此时,你正坐着一叶小舟畅游在这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上,欣赏着两岸如画的风景,心情怎样?带着你的感受,咱们再读----如果将这种感受提升到心情美上,学生品读起来一定会有更有味道一些。

2、对学生评价语言不够适时,到位。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