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读后感(热门20篇)

时间:2023-11-29 22:10:44 作者:MJ笔神

读后感是对读书过程中的思考、体验和领悟进行整理和总结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和感悟作品的内涵。这是一些读者们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作品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读后感

在《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里,我了解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如何调动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书中提到,假如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真神奇、感受数学有价值、享受数学美极了这样的种种过程,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而其中触动我内心的有两件事。

其一,吴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原班老师用一个字概括了对该班学生的印象——懒。而吴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设置了这样的场景:黑板上排列着许多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认识我吗———伟大的0"、"别小看它———小数点"、"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数学家索菲愿意做你的朋友",讲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教室的四周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纸条:"数字迷宫"、"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把字母变成数字吗?",这一切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也像磁石般吸住了学生的心。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学生跃入了数学的乐园,开始了艰辛而有趣的探索,竟连曾经对数学毫无兴趣,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在毕业考试时都能以95分的优秀成绩升入中学。

另外,我了解到:

一、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听懂数学、学会数学,只有听懂数学,学会数学,才可能喜欢学数学。其中很重要的三点是:

1、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能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的角色"。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更应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感受成功。

2、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找回面子。每个人都在集体中极力寻找自己的坐标,盼望有朝一日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舞台上露露面,施展一番。教师应深知学困生的这种心理要求,降低标准,提供机会。

3、教师要坐下来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一起寻找分析"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补上知识漏洞。让他们在听懂了、学会了的感受中萌发对数学知识的喜爱。

二、除了让学生听懂数学、学会数学以外,老师应当把数学变得容易些。有些孩子不喜欢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数学太难了,加之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孩子望而生畏。有的孩子对数学学习的投入比对其他学科都大,但成绩最差的仍是数学,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兴趣。我们应当认识到:

1、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适应孩子的学习,而不应该强求孩子去适应数学。

2、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不应整齐划一、千篇一律,不能脱离学生认知实际的过分"拔高"。课堂上要少一些抽象、枯燥的说理,多一些自由、生动的讨论。

虽然《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但是单单阅读"让学生喜欢数学"这一小章节,我便深深被吴正宪老师的魅力所吸引,也学习到了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的方法。我想,我明白我班那个女孩存在的问题是由什么导致的了,我也知道应该怎样尝试着去解决她的问题,期待着她爱上数学的那一天。

小学数学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体会到无论是教学哪一门学问都要对这门学问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就像站在高处可以看得到更远的地方,或者是俯瞰能够把美景尽收眼底一样。郑毓信先生说从长远的角度看,要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开拓视野,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教学新知识是以例题的内容为教学的起点,对创设出问题情境有着比较高的要求,甚至有问题的情境串出现。我以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方法,但是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会数学思维的首要涵义是学会数学抽象也就是模式化。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这就是指,数学所反映的不只是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量性特征,而是一类事物或现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质。所以我以前纠结于为什么这道题学生会了,但是相似的类型题学生还不会,这下子答案有了,其实是孩子的数学思维已经被忽视了。想象一下这种结果是相当可怕的。

也许写到这里不禁会想到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强调情境,到头来却被情境所累,反而效果很差呢,郑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抽象的关键:应当超越问题的现实情境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模式。数学教学必定包括去情景化、去个人化和去时间化。这种理论我第一次听到,但是又觉得有道理,从郑先生的哲学思维分析,可能对数学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有着非常深刻的领悟,所以才能达到自己自成一系的数学教学方式。

在此我本着学习的态度,在教学数学的课堂实践中只能慢慢摸索。在这里我们用一些数学的符号来代替文字,这样的思维方式比较贴近郑先生所说的去情景化,而且我觉得从直观上来看学生也容易理解一些,今后在对规律的教学中也注重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当然在数学的教学中不仅仅是一种思维存在,还有类比、分类、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等等都是一种方法,但是郑先生又提出一个应当思考的问题:我们是否应当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会数学地思维?我觉得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效果,但是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在不同的程度上可以要求部分同学学会数学思维,如果有一天潜能生也能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了,那将是数学老师的春天。郑先生提出更高的努力方向:由数学地思维到通过数学学会思维。这虽然要求高,但是却让我们很有信心去继续研究探索!

《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读后感

读完马博士这本风靡美国的著作,对我冲击很大有两点:原来名著是这样写成的,感叹于她另类的写作手法;原来美国老师这么笨,相比之下中国老师这么聪明,不可同日而语啊。

摘录:本文是选取了四道数学题:退位减法、多位数乘法、分数除法,以及封闭图形面积和周长的关系,每一道题就是一个研究专题。先设计课堂情境,再请美、中教师就此内容阐述教法和解法。厉害的是马博士能将这些习以为常的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反应了其背后隐藏的数学原理。最后通过对比谈谈两国教师的知识差别。

感悟:其中我很费解的两个词:“过程性理解和概念性理解”。借1与退1的区别:位值退1是过程性,退1相关的原理是概念性。收获较大的是看完后更好地对“知识网络”、“知识包”的理解。如书上114页,三幅对比图,就是由原来完全分离的几个知识点,再变成四个手牵手的图,有隐性联系数学基本态度,有显性的练习基本原理。反应了他对数学的深刻理解,包括宽度、深度、关联度和完整度。除了图式的讲解,还有更形象的比喻,我们掌握知识就得像熟练的出租车司机理解城市,有多条路,脑海里有个错综复杂的地图。

第一章:重组数字做减法的区别:

例子:美国老师觉得7+2+3=9=12对的,连中国学生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美国教师的方法:“拿1个10来换成10个一,‘拿’是重组,‘变’是转换。”“不能从较小的数中减去较大的数,于是就向它的邻居‘借’1。”这句话中有很多数学语病。小数也可减大数,邻居暗示了十位与个位是两个独立的数而不是一个数的两个部分。“借数”暗示计算中的数值可以任意改变,可以‘借’值。

中国教师方法:“退一”与“进一”相对应。通过“十进制”、“位值”来解释。还介绍了重组的多种途径。如53-26:53分成40和13;53分成40、10和3或者26分成20、3和3等等。特别强调知识包。做53-26时,他们已经有了“20以内减法”做基础,而且必需学得非常扎实。他们说,减法中的重组思想,把高位上退一到低位上的值,是通过学习三个水平的问题而形成的。20以内、100以内,再更大的被减数。在教一个知识点时应该把知识看做一个包,而且要知道当前的知识在知识包中的作用。你还要知道你所教的这个知识受到哪些概念或过程的支持,所以你的教学要依赖于、强化并详细描述这些概念的学习。

对比:美国老师青睐“借位”,而中国教师解释这个算法是“退一”。

第二章:多位数的乘法:处理学生的错误。

错题:123三次乘积都与个位对齐。

×645。

615。

492。

738。

1845。

美国老师认为错因: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位值,,只从表面上看成4乘3。不会进行移位,没有记住公认的规则。美国教师自己也不清楚的是:积492实际上是4920。认为零是“人为的”。只是为了占位。

策略:过程性的.:

描述规则:个位上的5,就从个位开始;十位上的4就向左移位,将乘积放在十位上的4下面。;然后移到百位。以此类推。

使用带横线的纸:将纸竖起来,一列里面写一个数。从而保证能正确地排列这些中间乘积。

用占位符:在空格处放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头大象。只需要服从老师有趣的、武断的命令就行。

解释基本原理:123就是100加20加3,5个123,40个123,600个123.

将该问题拆成三个小问题:123分别乘以5、40、600积为615、4920和73800再相加。

中国教师认为:

解释错误:分配律:123×645=123×(600+40+5)改成详细竖式,再擦去0成阶梯型的竖式。

10和10的幂的乘法,×10和×100。

位值制:论证123乘以4个10是492个10,解释为什么492应该与10位相对齐。一个数的大小不仅仅依靠它所含有的数字,而且还和这些数字放置的数位有关。

知识包:位值、乘法的意义、乘法的基本原理、两位数的乘法、一位数的乘法、10的乘法、10的倍数和幂,以及交换律。重点是两位数的`乘法。(图p44略)。

策略:解释和示范:492个十,2应该写在哪里?738个百,8应该写在哪里?

学生发现问题:

观察,检查,分析和讨论;通过问问题进行引导;诊断性练习。

对比:美国教师遵循“对齐乘数”的法则,中国教师用位值和位值制的概念,解释为什么中间乘积在乘法中不像加法中的对齐方式那样对齐。

第四章:探索新知识: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当一个封闭图形的周长增加时,它的面积也会随之增加。判断并证明。

美国教师:查书。因为不理解公式的运算推导,所以要找人告诉他反例,查阅书本并且找出反例。要求更多的实例、数学方法。面对学生观点的反应:简单接受9%,没有用数学方式研究78%,用数学方式研究13%。教师负责地评价学生观点的正确性,和学生一起研究她的观点的正确性。

中国教师:70%能正确解决。推翻这个命题:理解的第一层水平。识别可能性:理解的第二层水平。澄清条件:理解的第三层水平。解释条件:理解的第四层水平。

对比:美国教师倾向于关注“周长增加,面积也增加”的观点正误。而中国教师探讨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3名(13%)美国教师独立做了研究,只有一名得到了正确的答案。66名(92%)中国教师做了数学的研究,有44名(62%)教师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掌握一个领域的基本思想不仅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发展对学习和调查、猜想和直觉,独立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态度。

只有那些对数学有适应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中国教师对学科的文化适应更强。他们倾向于严谨思考,用数学术语讨论,并用数学的论证来判断他们的见解。

《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读后感

当我终于手捧着张兴华老师的《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这本书时,内心异常激动。从20xx年在海门举办的'张兴华老师和弟子们的活动中,我对张兴华老师的儿童心理学就充满了兴趣,记得当时托朋友买张老师的《儿童学习心理学》,可是网上根本买不到。读不到张老师纯正的关于儿童学习心理的观点,我的心忍不住一直在痒痒,终于,在朱玉茹老师的关爱下,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位老师有幸收获了这本好书,于我而言,犹如有了一次亲近美丽河流的体验。

读过此书,感觉书中的每一处,都值得我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深深反思,现记录一二,贻笑大方。

本书中有不少教学实录,我边读,其中思考投射最多的是实录中教师那精彩的语言。记得上半年6月份张老师来实小的时候,我就问了他一个问题,是不是研究学生学习心理,老师的语言非常重要。张老师意味深长地表示,老师的语言在走进学生心理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第7页,《循环小数》的教学这一章,当学生用竖式尝试计算并进行表达后,老师立刻送出一份鼓励和肯定“大家能边算边观察边思考,真好!”一下子把学习习惯的主旋律成功定位,我想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肯定会把学习注意力不仅放在算上,更放在观察思考上,从而获得思维真正的发展。一句语言,不仅评价了学生,而且,站在了解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走进学生学习习惯中,给予指导,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方法保障。

再比如,第30页《认识分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通过折、涂、涂出了各种不同的形状的二分之一。老师的语言指向学生深入的数学思考:这些涂色部分的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都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呢?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从动手做中跳出来,整体地看待眼前的问题,并加以理性思考,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给予解决。从而,分数的意义,也逐渐凸显出来。一句语言,没有拖沓的字字句句,简简单单,却已经充分把握儿童学习心理,建立在儿童建立充分表象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向深入,引进知识本质,让学生主动走进数学本来面目,感受数学本身魅力。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叹为观止的是关于心理学的那么多专业知识。当网络上不少文章对学习心理学有关概念有点泛滥引用的时候,书中对于心理学术语等深入浅出的解释,让我们一线老师真正搞清楚了一些术语的本来意义,明白了心理学理论与我们实践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比如,关于变式这一术语,别看这些个名词常见于一些文章,但是不少人是用错这些概念的,源于对概念理解的偏差。所谓变式,就是变换肯定例证的非本质属性,使学生在事物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事物所在的不同情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概括、更易于迁移。

学习中引用变式,能够让学生全面的把握问题本质,从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有了这些认识,在一次执教《复习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我引入一组变式题,给课堂增色不少。这三道题目,都是求一个正方形中一个圆的面积,不过情境有所变换,学生如果善于利用画图策略,加以变换想象,就会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

本书中还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学习深思,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反复阅读的好书。

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它给予我们营养,丰富我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的阅历。

“我教小学数学”与我们的工作很贴近。我手捧李烈老师的《我教小学数学》很快就读完了,还意犹未尽,一点一滴,好像就在我们身边,那么亲切自然,她犹如一杯好茶,品一口,浓香四溢,回味无穷。书中那一个个源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令人折服的故事,那一行行铺满了平凡而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足迹,更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烈老师的敬业精神,佩服她细致的教学艺术,更佩服她睿智的头脑与眼光。特别是书中讲述的“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的教育教学观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贯穿“以爱育爱”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良好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朋友般地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李烈老师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学生成长的宽松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等,从而真正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体验过程。读后,使我不禁想到如今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任务很繁重,心理压力更是大。当面对的孩子上课不认真时,当孩子们的作业大面积的出错时……,常常是火冒三丈,感觉自己辛辛苦苦的付出竟然是这样的回报,多少有些伤感和无奈;但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失望,然后就免不了对学生一顿责骂。

读过“出错”是孩子的“权利”这一节之后,我的教学观念改变了许多。要知道孩子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允许的。从发展的角度讲,这是孩子特有的“权利”。我觉得这一部分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妨另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只要我们爱孩子,善于保护孩子们的自信心;只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只要肯钻研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读了这本书,我才更加明白:爱不是空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行动,爱中融汇着教师的责任和技巧。向李烈老师学习,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爱滋润每一个孩子。

“以会教会”是李烈老师从“以爱育爱”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立足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观。以会教会的核心是教师的会,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

“以会教会”是李烈老师从“以爱育爱”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立足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观。以会教会的核心是教师的会,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

而我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知识水平和教育素养等,都会对每一个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点点滴滴也都会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我们的工作便显得非同小可,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马虎。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同样,学生怎样也可略知学生的老师如何。正因为学生的会就像一面明镜,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全部或者某个方面,为此,我们都必须先达到“会”。而这个“会”不仅仅是指文化知识和各种学习能力还包括着生活、做人做事等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打好做人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真正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在这本书中,李烈老师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细微处入手,揭示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以自身的“会”引导学生“会”,提出了许多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特点的教学方法,如“让孩子们先说话”、“重视起始课”、“在幽默与笑声中学习”、“差异中求发展”、“模仿是为了创造”等。

书中的这些教育观、教学观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实在的事例来体现的,有血有肉,亲切自然。我想:这就是具体,这就是细节,细微处才能看出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情有多深。从中可以看出李烈老师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将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正如李烈老师所以说:“这是严格要求也是爱”。是啊,爱学生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因此,我将进一步把自己对教育事业、对孩子的爱,化做具体的行动,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如何深钻教材、如何以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活动的思考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抓好细节,落实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上不断学习实践,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

小学数学读后感

对神秘的数学题很感兴趣,最近迷上了《数学王国历险记》这本书。书中有81道数学题。让我们一起经历一个1998年的数学难题!

乐乐和霍在数学城解决了很多奥数难题,还帮助妇女和老人…开展了很多有趣的活动,比如:一起参加pk大赛,退土匪,进古墓…让我乐在其中。大部分问题的答案我基本都能算出来。太精彩了!

我最喜欢的是《离开方程式洞》里的煎饼问题和《发兵擒匪》里的计数问题。煎饼问题的题目是:烤三个饼需要5分钟,一锅两个饼。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烤出三个蛋糕?我首先通过:

(1)翻转蛋糕a和蛋糕b的正面5分钟,给每个蛋糕a、b和c打电话。

(2)然后烧蛋糕b的背面和蛋糕c的正面5分钟。

(3)最后,将蛋糕a和蛋糕c的反面各烧5分钟。最后,烤三个蛋糕至少需要15分钟。看了这本书,感觉奥数真的很神秘。学习奥数,要灵活运用,用简单的方法计算。此外,我不仅学到了一些有趣的算法,还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幸福。以后一定要多学奥数题,让自己更聪明。

你认为奥运会也很有趣吗?

《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读后感

数学教学,要从对未来人才素质培养着眼。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逐渐使他们学会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学会用数学及数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对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掌握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教学非常重要。

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寒假里借了几本教育类的书籍准备好好品读,然而过年的热闹,冲散了好多原本好好读书的时间,幸好也不是一无所获,特级教师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还是深深吸引着我挤出空来细细品读。

《我教小学数学》这本书主要分《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两大部分,记录了李烈老师二十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涯,走的是一条既平凡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之路,她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深入思考。

李老师认为: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决不能只是研究数学学科,还应该研究人的情感,人的需要;当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数学学科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要研究如何真诚的爱孩子,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健康的氛围。只有这样做了,你才会成为一名学生欢迎的数学老师。

是啊,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要让学生热爱数学。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学好数学的信心必然也会倍增。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

数学的东西向来都认为是枯燥无趣的,那么,数学教师就要采取形式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味。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李老师一直都倡导“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创造有活力的课堂”,这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登书山如获至宝,游书海如行碧波。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用现代教育思想充实自己,用科学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用自己全部的爱熏陶、感染、教育学生。

数学的书读后感

我这几天都在看数学老师推荐的巜奇妙的几何图形》的数学课外书,有6本,我看了《飞翔的圆》这本书的作者是雷奥与帕拉斯,你们是不是要知道圆是什么样的。

我们有时在晚上可以看见满月,满月就是那个圆,可是有更神奇的东西,如美国的圆形的火坑和英国亚瑟王的圆桌子模状,还有奥林匹克的标志和它们的硬币,还有用圆规画的圆,我们用圆在日厉上圈出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圆还有一部分叫扇形,圆中有个半圆也是圆的一半,半圆形的底部是整个圆的直径,即那条穿过圆心线。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半圆形的东西,比如孔雀开屏时我们一下就觉得很耀眼,因它尾巴几近展出一个完美的半圆形。还有古希腊埃皮达鲁斯圆形剧场中间也是圆的。我们的零食上那个饼也有圆形的形状。

有一次在电视上我看到人家去玩,看到摩天轮也是圆的,它很容易转起来也可以滚动起来,还有旋转木马转起来也是圆的。

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都是圆的,只要我们稍微想一下都可以找到圆形,圆的知识真的很奇妙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圆的定义,以上就是我看了这本书的感想!

小学数学读后感

看了《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一书后,对其中教师的教学案例感慨很深:都是为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为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奋斗。创新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有了创新的教学,给予学生思维发展得空间。创新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下面是我读后的一些感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数学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处处开启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的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理清教学层次,找准教学难点,确定教学重点是关键所在。

1.亲近文本,找准难点。叶圣陶先生有诗云:“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景,入境始与亲。”教师只有准确的把握课文的内在层次,辨清作者思路的`轨迹,真切深入的理解课文,才有可能设计好讲析层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去关注能够震撼心灵的文本内容,激发学生深层次的解读欲望,让学生在深层次阅读中感悟到文本的意义,真正领悟文本的魅力。

2.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依据具体课文而定,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如果墨守成规,一味死扣课本,甚至唯教参是从,那便有缘木求鱼之嫌了。课堂教学重点的确定必须考虑教学的主题,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做到因人而异,适时而化。

所以,我们备课,教学设计也应做到因文、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其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习惯养成包括两方面:1、行为习惯养成:包括听、说、读、写等各种习惯养成,学生要会听讲、会学习,也就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创新习惯。数学课堂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创新思考,习惯的培养显得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掌握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认知规律,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进行常新思维训练。

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认真书写等,逐渐让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创新课堂的基础保障。

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对孩子讲的是数学家陈省身为小学生数学报的题词:“数学好玩。”教育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要求孩子学习和作业时有效率,不能拖拉,在规定的时间里去完成任务,并确保正确率。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要讲究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爱因斯坦总结自己获得伟大成就的公式是:成功=刻苦努力+正确方法+不说空话。古今中外无数事实也证明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使学习者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越学越聪明,而且能带来高效率和乐趣,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则会阻碍才能的发挥,越学越死,并且会给学习者带来学习的低效率和烦恼。由此可见,方法在获得成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数学是以课堂思维为主的,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进行的是有意义的思维训练。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时必用的方法,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教师的课堂提问指向性极强,往往直接引领学生的思维向预期的方向推进。在设计问题时一般不要出现下列情况:教师设计好每一个细节问题,学生顺着教师解题思路解答;有的还是一问一答,还有的是教师说上句,学生说下句……这些设计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那么在讲解新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尽可能地从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进行分类,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打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编写的《我与小学数学》一书,使我受益匪浅。它使我深深知道了小学教师的工作看似简单且辛苦、普通而平凡。而当你真正走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你用整个心灵去拥有她的时候,才领悟到教师工作博深而丰富内涵。“一切为了孩子”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应该是教师多年来努力追求的目标;“把小学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应成为教师平日工作中自觉的教学行为。

教师要如何去做呢?我认为教师要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从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问题成功的快乐。

所以我们要经常提供给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而在《我与小学数学》一书中看到:应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线。为此,我从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尝试应用。

一、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明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关于学习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

因此,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力。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与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课堂上还经常开展学习竟赛“最佳问题奖、最佳发言人”的评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书中举了这样的一例: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知识时,教师请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非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

上课伊始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教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都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规律。这样为学生创设猜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研究。

三、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应用题时,通过让学生读题,提问学生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又分组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交流。这样通过说题,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解题思路理解得比较透彻。在教学计算题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问题,课堂上先让学生动口说说错题的原因,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再动手计算,这样减少了计算的错误。

四、多直观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上多采用版图、版画、教具、学具等进行直观教学。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时,让学生操作,摆小棒,说算法。教学平面图形的特征时,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制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五、制做数学手抄报,让学生做数学。现在的学生见识广,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新课内容一看就会,老调重弹的复习课不愿意听。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手抄报,帮助学生复习。有的学生将知识重难点、容易错的题整理出来,有的将自己学习的经验写出来,有的学生还将课外知识编辑进来等等,五花八门。学生在画、写、找、编辑等活动中,既复习和拓展了知识,又锻炼提高了动手能力。

六、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做好数学日记。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如,学完乘除法的意义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

阅读学生的日记,发现了学生的视野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星期天,妈妈买了一箱梨,我数了数,一共12个。我想,每天吃2个,可以吃6天。”、“今天,老师布置写生字2页,每10行,每行10个字,一共要写200个生字。”、“爸爸下班回家,叫我去帮他买2瓶啤酒,每瓶3元,两瓶酒用了6元”,……数学日记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了现实生活。数学日记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数学并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情景、提供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质疑问难。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再课内交流、讨论、质疑。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我与小学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读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它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有专业素养的好老师。

《小学数学研究》读后感

《小学数学研究》从第二章开始,分章研究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知识,这一章讲的最基础的自然数系。

对小学数学中具体知识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深入认识数的概念、性质、方程、应用等内容,从而提升我们的知识水平,提高我们的教研能力。

韩愈在《师说》中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我们从事小学数学的人来说,这些数学的知识就是我们的“术业”,我们如果不能对这些“术业”有一定程度的“专攻”,想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是很困难的。相反,当我们对“术业”有一定的“专攻”之后,则会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水平。

有人说,我教的就是那点内容,只要我把教学的那部分知识学好就行了。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问题的认识过于片面,对认识的理解也违反了科学规律,因而是不正确的。

因为,知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学习是一个层次深入的过程中。当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加广泛的认识之后,会反过来,使我们对原有知识的认识水平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如,我们站在平地和站在山顶看同一片森林,所获得的感受是没有不同的。

在具体问题上,我们可以说,当站在积累丰富的数学高地上看我们的教学内容,会发现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刻的认识。

让我们开始对自然数系的学习之旅吧!

数学的书读后感

寒假,我读了一本有关数学的课外书《马小跳玩数学》,让我更深一步地了解数学,受益匪浅。书里的'许多数学故事形象生动,虽然大多数的数学理论我都懂,但俗话说得好嘛!“温故而知新”,就算会了也要多多巩固巩固。这本书不仅有数学理论,还有一些大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

“有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名叫欧拉,13岁的欧拉靠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巴塞尔大学。在他年仅28岁时,为了计算一个彗星的轨道,他奋战了三天三夜,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过度的工作使欧拉得了眼病,就在那一年他右眼失明了,可他更加勤奋地工作,仅剩的一只左眼视力衰退,最后双目失明。但工作就是他的生命,他决心用加倍的努力,来迎接命运对他的挑战。眼睛看不见,他就口述,由他的儿子记录,继续写作。欧拉凭着他惊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在黑暗中整整工作了。”一个愿意为数学而付出生命的人,想想数学的魅力有多么大。他让我真正明白了:“当你喜欢干一件事情,它让你快乐,你为他付出生命都值得,因为你喜欢。”

好好努力,学好数学。

小学数学读后感

最近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郑毓信着),感触颇深。书中讲到: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特殊之处,我们应以数学为素材,也即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抽象、类比等一般的思维方法,同时又应当帮助学生超越一般思维走向数学思维,也即初步的领悟到数学思维的特殊性,从而就能在“学会数学的思维”这一方向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平日的教学中,面对老师的提问,若是简单的问题,回应的学生比较多,一旦遇上思考性强、有深度的问题就只有个别同学试探性地举起自己的手,多数同学选择沉默,更有甚者,有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真的,学生连大气都不敢出,这是我教四年级上课提问时的情景,每到这时,我的心就开始颤动,课间时还满脸兴奋的孩子怎么到课堂提问时就这幅摸样,我开始寻找答案,原因是他们缺乏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思考能力几乎丧失了。学生的思考来源于何处?答案是老师的启迪和培养。我们做教师的往往都把主要力量用到让学生掌握现成的东西,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从不用思考,慢慢发展到不会思考,最后遇到问题也就不愿意思考了,这就会发生以上的情景。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做两件事:

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

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而我们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第二点,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自然就聪明,其实不然,一个好奇的爱专研的和勤奋的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聪明学生。那么这种聪明在于教师的启迪和培养。现在的课堂重视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今年我带四年级数学,除了每周一节的数学思维训练课外,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和适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为他们的探究活动创设广阔的思维背景,力求做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提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教师绝不示范;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教师绝不替代。”这样做我觉得对启发他们的思考有一点作用,有时候我也会泄气,因为学生的答案往往和题目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在努力的坚持着。在我们忙着应付各种考试的时候,请留一点时间让孩子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是学生数学智慧的启迪者。智慧的教师眼中,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个知识,而更应该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影响。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着眼于未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智慧,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终身发展。

数学的读后感

我读了《我与小学数学》一书,使我受益匪浅。它使我深深知道了小学教师的工作看似简单且辛苦普通而平凡。而当你真正走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你用整个心灵去拥有她的时候,才领悟到教师工作博深而丰富的内涵。“一切为了孩子”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应该是教师多年来努力追求的目标;“把小学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应成为教师平日工作自觉的教学行为。

教师要如何去做呢?我认为教师要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从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问题成功的快乐。所以我们要经常提供给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而在《我与小学数学》一书中看到:应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线。为此,我丛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尝试应用。

1、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明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关于学习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力。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与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课堂上还经常开展学习竟赛“最佳问题奖、最佳发言人”的评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书中举了这样的一例: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知识时,教师请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非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上课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教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都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规律。这样为学生创设猜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研究。

3、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应用题时,通过让学生读题,提问学生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又分组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交流。这样通过说题,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解题思路理解得比较透彻。在教学计算题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问题,课堂上先让学生动口说说错题的原因,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再动手计算,这样减少了计算的错误。

4、多直观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上多采用版图、版画、教具、学具等进行直观教学。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时,让学生操作,摆小棒,说算法。教学平面图形的特征时,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制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5、制做数学手抄报,让学生做数学。现在的学生见识广,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新课内容一看就会,老调重弹的复习课不愿意听。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手抄报,帮助学生复习。有的学生将知识重难点、容易错的题整理出来,有的将自己学习的经验写出来,有的学生还将课外知识编辑进来等等,五花八门。学生在画、写、找、编辑等活动中,既复习和拓展了知识,又锻炼提高了动手能力。

6、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做好数学日记。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如,学完乘除法的意义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

由此可见,数学并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情景、提供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质疑问难。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再课内交流、讨论、质疑。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读后感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吴亚萍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这本书,感受颇深。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则依赖科学的教学理论,这种教学理论必须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础。

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了“怎样教”而忽视了对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即关注学生“怎样学”。在各类期刊杂志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名师教案”,而很少见到“学生学例”。如果脱离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研究和理论分析,那么教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最多只能算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并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教学思想。

从书中我知道了,在教学中不仅要了解数学知识内容的体系,更要了解每一个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了解了学生具体某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之后,才能针对这些认知特点来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抓住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也使教学方法易于被学生接受,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只有在了解了学生具体某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之后,才能把握好拓展知识难度、挖掘知识深度的这个度。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之前,先要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这也是备课的重要部分,它也是传统说法中“备学生”的新内容。兵法中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策略,它也适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有在了解了学生之后,我们才能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

其次,我认识到作者提倡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置于问题情境中,把解决问题贯穿于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和进行解题的一般策略,并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向非数学能力迁移。她的这些观点是把数学学习的目的向更深层次挖掘,揭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会知识内容本身就可以了,也不是学会解决现在的数学问题就可以了,而是要学会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我也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类似的观点——“如果将数学教学仅仅看成是一般数学知识的传授(特别是那种照本宣科式的传授),那么即使包罗了再多的定理和公式,可能仍免不了沦为一堆僵死的教条,难以发挥作用;而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就可以由不多的几个公式演绎出千变万化的生动结论,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威力。学生所受的数学训练,所领会的数学思想和精神,将在学生的未来无时无刻地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他们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如果仅仅将数学作为知识来学习,而忽略了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以及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就失去了开设数学课程的意义。”

所以,在阅读了此书之后我更为迫切地感受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一般数学思考方法的必要性。这也是我在之前的教学中较为忽视的方面,今后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记住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备课、教学和教学评价)我都要有意识地从教学内容中发现、提炼数学思想和问题解决的一般策略,并且有意识地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学习目的的重要性。

读《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这本书的收获太大了,把这些认识一点一点地实现内化,在我的教学中全部体现出来还需好很多的探索和实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仍很高兴,因为通过此次阅读我能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一个较为完整地认识,这将对我将来的教学带来很多帮助。由此,我也真实地感受到要教好一本书先要认识这本书、了解这本书。这也是我读此书的另一个收获。

小学数学读后感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教师如何适应并享受变化?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丛书编委会编著的《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小学数学》一书给出了诠释。

全书共分了五个章节来写新课程小学数学的教学疑难:

第一章“领悟教育理念”

第二章“推敲教学设计”

第三章“探寻教学方法”

第四章“巧施教学评价”第五章“追求教育智慧”。在这五章中,都是由一个问题展开的:先教师个体的思考引出,后以教师沙龙的方式展现教师群体的思考,再以专家点拨的方式梳理认识问题的思路,最后给出优秀课例与评析。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很实用的书,也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高度处理教学问题的丛书:比如数学要训练思维,这就是新课程的“数学思考”吗?比如数学味究竟是什么?比如形象思维怎样培养,符号意识又怎样培养?比如教师怎样理解教学中的等待……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还是教学新手都难免遭遇一些直接的教学尴尬或间接的教学,虽然仅靠一本书难以解答所有问题与困惑,但其选取的提出的问题都是与新课标提出的核心概念、基本要求紧密相关,对实践的指导很有效。

本书还具备针对性、指导性、研究性和愉悦性等特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智慧宝典,值得我们一看。

小学数学读后感

《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这本书没有生涩难懂的理论,提出的问题、策略、方法都是一线老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阅读起来既轻松又很有共鸣。本书共设计了两章共计14小节的内容,围绕各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进行论述与阐释,并与有关的概念、策略与具体的实例分析相结合,这本书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全面概括了我们数学教学的各种课型,真是一本很有学习价值的书。细细品来,这本书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为我们数学老师提供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尤其是那典型的、具体的、生动的课型范式,就如同上演的一节节精彩的数学课堂,真实自然,值得咀嚼,对我来说还要再细细评味,慢慢渗透的平常的教学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所得,有所发展。通过对《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一书的阅读学习,令我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主要来阐述一下本次读书的一些收获和感受:

一、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课型结构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研读第一章时,这样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课型研究的实践探索过程,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有利于教师形成包括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等多重意义的认识,而且还有利于教师逐步形成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学习也因为有了结构的支撑而更加主动。”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时才能做到瞻前顾后,将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新知识做好铺垫、搭桥;学后面的知识又能有计划地复习和运用前面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中就可能把完整的内容打碎,分成许多部分独立地去教学,这样不仅教起来费劲,费时间,学生学起来也不好懂,难以记忆,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应把新知识新知识与原有的相关知识相联系,使学生对这一知识单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逐个学习每一部分的内容。现阶段老师对新课程理念大多耳熟能详,脱口而出,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一些具体细节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缺少实际操作的参照理念,而在我看来《策略》一书为我广大教师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各种课型的解读,让教师明白,这样课型是怎样的课型,我应当针对性地运用怎样的策略去完成课的设计……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其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的“实施流程”这一内容对我的帮助很大。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令我在将来的科研道理上受益匪浅:通过解读各种课型中“实施要点”与“实施流程”,我发现了之前在工作中对解读教材的诸多问题,这可以令我在今后的备课中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本书着眼于在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尽量避免用概念解释概念,注意通过教学内容的实例研究解读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给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通过具体案例阐释改革热点中有关关系的正确处理,还通过有关资料的链接拓宽视野,真正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起到了借鉴和指导作用。同时,对课型实施的过程中,我更加领悟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观点。通过对课型实施的解读,我更加明确了每种课型对于学生能培养怎样的能力目标,要适应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数学,以满足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还要考虑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有价值”要求我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选择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且是对学生以后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这样的数学学习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三、我感受到了课型不同,教学策略的大同小异,领悟到了因材施教,更加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今后的教学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思考和反映都是不同的,所以数学课程将在所有学生共同接受数学教育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甚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这么厚厚一本书光看一遍可能印象不甚深刻,有时间我会多学习学习的。

数学的书读后感

在这本书里,我能体会到她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是怎样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让学生感受数学鲜活、好玩儿,同时我又能感受到她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又是怎样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怎样帮助学生赢得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她们爱数学,她们爱教学生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吸引她们去努力探求问题的答案,成为贯穿她们数学教育的一条主线。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与能力的获得是永存的。因此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的。新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正反应了上述要求,数学教学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将受到更多的`重视。数学教学将更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

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范老师说在“玩”中教数学、学数学是学生体验数学、喜欢上数学的好办法。这对于小学生里来说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让孩子看到的数学不是一张严肃的面孔。在教学上,留给学生的作业就是做玩具。结果老师收到了学生们制作的许多漂亮的模型和手工纸模艺术品,如长颈鹿、飞机、火箭、仿古花瓶、未来汽车等等。这让我想到,其实我们的作业可以不必那么机械,只停留在读读写写上,可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生活,动起来,玩起来。例如,我们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单元时就让学生回家设计校园的平面图,孩子交上来的作业五花八门,可是却渗透了学生的智慧和快乐。

在书中还写到,每年我都要组织学生到郊外的大自然中去玩,但我强调,玩不是无目的的疯玩、傻玩,要能够在玩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在这本书里,张老师还特别介绍了一个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感受到数学鲜活、好玩儿的办法,为了让学生们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形成科学探索精神。

数学的读后感

说实话,教了二十多年小学数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和那些阿拉伯数字打交道,有时真觉得数学很乏味的,但作为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是想方设法挖掘数学的有趣之处,有时真的是绞尽脑汁。放假前到校长室借书时,看到《有趣的数学(第1集)》一书,顿觉眼前一亮,便毫不犹豫的借了来,书拿来一看,作者是韩国的,太陌生了,于是先上网查了一下作者的相关资料,一查才知道,作者李光延博士是韩国著名的数学教授,一直致力于向普通大众普及数学知识,展示数学的魅力和数学的美。《有趣的数学》有两集(我借的是第1集),在韩国非常畅销,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走进数学殿堂。这么有诱惑力的书,一定要好好读读。

读完全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原来数学并不是那么枯燥、单调、乏味的,也可以充满诗情画意,整本书的内容就像简介中说的一样“融会古今、大气磅礡,寓精微的数学道理于玩笑幽默之间,图文并茂、趣味盎然”。《有趣的数学(第1集)》有趣又简单,任何知识层面的人都可以阅读,虽然是按数学发展的历史编写的`,但不一定非得从头读起,无论阅读哪一部分都可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以及了解与数学有关的故事,特别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讲课时引用《有趣的数学》中与讲课内容相关的简单的数学故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

本书诠释“什么是数学”时,讲的第一个小故事是:有两名罪犯,一名是数学教授,另一名是教授的学生,他们都因做了坏事犯了罪,被判死刑。当时法律规定,临刑前可以满足除免死以外的任何一个要求。死刑执行官先问教授有什么要求,教授说:“我的最后要求是为那个学生讲一节数学课。”执行官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执行官又问教授的学生有什么要求,学生深思了一会儿说:

“我的最后要求是在教授讲课前杀了我。”执行官也答应了他的要求。随后,执行官犯了难:答应教授的要求,就得先给那名学生上课;答应学生的要求,在教授上课前就得处死学生。最终,教授和学生都没有被处死。

这个故事可以唤起厌学学生的兴趣,使他感受到数学在危急时刻还能挽救人的生命,足可见数学是一门多么了不起的学科。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明白,面对一个新问题时,要善于深入思考,要向故事中教授的学生学习,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作深入思考,以便于作出正确的选择。

当课堂上遇到特别爱提无用问题的学生时,可以给他讲讲这则故事:某一数学老师总是因为一名学生的不断提问而不能进行正常教学,一天,这位老师做了一个决定,走进教室后对那位学生说:“每堂课总是因为你而影响上课,从今往后,每堂课只允许你提两个问题。”于是,这名学生问道:“只能提两个问题吗?”老师回答说:“现在还剩一个问题了。”不用说教,不用批评,用一个风趣的小故事,使学生明白了课堂不能乱发问,要想好了再说,提有用的问题的道理。

书中像这样的故事很多,如:生物学家、数学家、计算机专家等人去非洲旅行时看到一群斑马,他们作出不同的反映的故事;工程师、物理学家、数学家遇到一起火灾时的不同做法的故事,等等。我们都可以在合适的时机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爱上数学。

通过读这本书,也让我对数学史上一些重要的数学家,如阿贝尔和伽罗华、笛卡儿、高斯、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拉、欧几里得、牛顿、费尔马等等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增长了自己的数学课外知识,使自己能更好的教好数学。正如书中所说的:“对自己所做的事要竭尽全力,而且知道自己在做什”。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