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模板7篇)

时间:2023-10-11 00:32:15 作者:纸韵 2023年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模板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及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在教学时,出示教材情境图,先找信息、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只要能够算出结果都给予肯定。

在多种算法中,我让学生选择一种你认为算的快的方法,注重方法的优化。如:由2×3=6,得20×3=60。将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比较、抢答、等形式进行练习巩固。

在出示14×2的竖式计算时应该重点强调竖式计算:“先用2乘个位上的4得8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写在十位上。”通过说算理板书书上的分布计算的过程,再引导学生简化计算的中间环节,得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一般写法。重点让学生说说,竖式一般写法。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但学生们掌握的非常好,整节课效果良好。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教学反思篇二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算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但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想通过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在教学例1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把42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人,看看每人分到几根?让学生想着分一分并用口算说一说怎么算,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先分整捆的每人2捆,再每人1根,让学生用口算说出分的过程;40÷2=202÷2=120+1=21。接着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解决42÷2,我把学生尝试的竖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有没有问题。但是,这正是孩子们所困扰的地方,不知如何下手,竖式的书写方式是他们的困惑,不能把竖式各部分与小棒对应起来,导致孩子们对算例明白,但不知怎样写。发现问题后,我赶紧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竖式每部分表示的意义,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我想这部分既然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要是引领孩子一起学写竖式,一开始就让孩子明确竖式写法,比发现问题再纠正要好。

另外在例1发现问题后,我没能应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只想着让学生跟例2对比一下,可能会更容易理解,但结果却是相反的,孩子更加糊涂了,如果当时能针对例1进行练习,使孩子能够及时巩固算法更好一些。

正因为前面出现了问题,所以后面的练习没能解决。另外,在导入环节用时也稍长了些,复习的内容稍多了些。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教学反思篇三

因为觉得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把握起来不是太困难,所以我昨天晚上布置了预习作业,作业就让他们做在书本上,是第4页的两道例题和第5页的想想做做1、3题。

今天一上课,我就出示了例题,简单分析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要求学生列出算式。考虑到这一环节学生已经做了预习,很容易地列出来,所以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用850×15,要求说出为什么从题目中选择这两个条件,并且说出算式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上去板演,充分地展示自己昨天晚上预习的这一道竖式。这一下我发现学生的错误在哪里了,原来是在格式上。

如:850

×15

4250

15

5750

书上并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格式。不过学生的这种错误确实大出我的意料之外。本来觉得这一课时内容顺迁移过来是比较容易的,确实,你让学生做相关类型的口算个个都做得不错的。但是问题出在竖式的格式上。所以我马上借此时机规范了竖式的格式。

这样一想,不但计算过程中的格式有问题,恐怕连如何列竖式有许多学生都不明白。讲完这一题时,我立即结合书本上的想想做做1做了一个补充训练:即给出横式让学生写竖式。

课堂作业给出的时间还是太少,有小部分学生来不及完成。以后应该把课堂的节奏收得更紧些。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教学反思篇四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进位的与不进位的口算方法相同。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后,应用这一已有知识探索出进位的口算方法对学生而言已不再是难事。我认为在新课的展开时,应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我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口算的'方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一些学生已经能用在脑子中列竖式的方法来口算,一些学生能用前一节所学的方法即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时,可把两位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分别乘一位数,再把乘得的积加起来。应该说,除个别学生外,其他学生都掌握了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但是在课堂上,我没有反思这些学生为什么会错,一些学生当然是因为粗心做错,而有些学生对于算理还是有些模糊。在全班反馈中我没有抓住学生的错误进一步反问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而只是一味地让别的同学来帮助他正确解决。然后在课后单独辅导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询问其错误的原因。

我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记得有个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往往不是笔直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果把学生的错误“隐藏”起来使教学显得一帆风顺、严丝合缝,这样的课未必是好课。“剥夺学生犯错的权力就等于限制他们自由选择的意愿”。所以,数学教学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尝试错误的权利,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锤炼自我,培养他们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所以,我想,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的同时,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原有的错误为什么是错的,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分析错误使全班学生都能关注这种错误,从而真正理解算理。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教学反思篇五

奇数乘奇数等于奇数,奇数乘偶数等于偶数,偶数乘偶数等于偶数。在所有整数中,不是奇数便是偶数。若一个数是2的`倍数,那么它一定是偶数,可表示为2n;若不是2的倍数,那么它就是奇数,可表示为2n+1(n为整数)。

因为奇数的尾数为1、3、5、7、9,偶数的尾数为0、2、4、6、8。而奇数乘以偶数的尾数为1、3、5、7、9。所以奇数乘以偶数还是等于奇数。例如:奇数5乘以奇数9等于45为奇数。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教学反思篇六

我在课堂开始就从校运会入手,再现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让学生收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每箱24瓶,9箱一共多少瓶。引出了“24×9”的式子。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所以当学生列出表示9箱矿泉水的瓶数24×9后,我不急着让学生马上算出准确值来,而是先让学生估一估9箱矿泉水大约有多少瓶,学生通过估算,知道9箱矿泉水的准确值应该是在180瓶至240瓶之间,得到一个大概范围。

在学生估算后,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计算,学生有了口算的基础,笔算一次进位的基础,很快地就能和小组合作交流得出了连续进位的方法。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一过程是学生自己的成果,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不足之处: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当问题一抛出我总希望马上有学生能回答,生怕冷场,所以也就造成了一些中差生没有时间思考,学习的步伐是被拖着的。

启示:课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包括基础薄弱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参与合作探究。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教学反思篇七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

《多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

会用简便算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通过对算法进行对比,使学生体会简便计算的好处,并引导学生注意简便计算的规律。教学中我先在口算练习中设计了一组题803=8003=80003=问:这些题有什么特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找特点,讲算法能帮助学生回忆乘法横式中有0的简便算法。即学习新知的生长点,为学生自主探寻算法作良好的铺垫。然后让学生尝试3803的竖式方法,在学生板演反馈中发现有两种列竖式的方法。绝大多数学生列竖式时是0和3对齐的。这时我再让学生试做3800003,这时学生发现按刚才的做法太麻烦了。因为0乘任何数都等于0。那该怎么算较简便呢?学生通过讨论:马上得出简便的竖式。通过亲身感悟和自主探究,集体交流和伙伴的方法展示,讨论比较,学生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方法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而后又组织独立计算,师生共同归纳,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整堂课的设计分为初步感知探索新知运用新知发展新知四个层次,力求以教材为基础,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反映知数学与做数学的统一,强调让学生会学,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思维的乐趣,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但整堂课的板书设计和书写规范还有待改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