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幼儿园的教师说课稿(热门14篇)

时间:2023-11-14 18:50:50 作者:纸韵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节奏,增强课堂管理能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教案模板范文,方便大家备课参考。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信息技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一个活动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小兔子是幼儿比较熟悉和喜欢的动物,而对于农村幼儿而言,萝卜也是他们常见的东西,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选择了儿歌《萝卜谣》,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读和记忆,幼儿很容易理解,在学习时不用刻意去记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的语言,同时还能通过活动将幼儿零碎的经验进行整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二、说活动目标。

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活动获得发展,我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能初步有节奏地朗诵儿歌。

2、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动作表演儿歌。

3、培养幼儿愿意学习儿歌的情感。

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使幼儿能理解儿歌的内容,并初步朗诵儿歌,这在整节课的每个环节中都始终贯穿渗透。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理解“拔、洗、切、炒、吃”这五个动词,因为这些动作是本次活动的新授动作,所以在活动中以个别示范、个别练习、集体练习、强调复习等几种方法来突破此难点,并用贴小红花为奖励,鼓励幼儿积极表演,让幼儿在表演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儿歌的记忆。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制作电脑多媒体课件。

2、玩具小兔一只,小红花贴纸若干。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本活动中我主要采取了提问引导法,课件演示法和示范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对于这三种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以启发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以形象、生动、直观的课件演示方式,再现儿歌所描绘的景象,加以示范表演等手段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更直观的理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科学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2、学法。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法、表演法来获得知识,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幼儿用眼看、用嘴说、动脑思考,并能用动作进行表演,从而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

五、说教学程序。

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提出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首先,我对幼儿说:“今天有个小动物来做客,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好吗?”请幼儿闭上眼睛,一起喊123,然后出示小兔,“看看,这是谁呀?”(小兔子),向幼儿提出一个问题,请幼儿帮忙喊出小兔,是因为小班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才开始萌芽,经提问后再出示形象生动的小兔,旨在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

2、理解儿歌内容。

(1)先告诉小朋友:“小兔给我们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然后演示课件第一部分,我引导幼儿来观察这个画面,让小朋友看看图上的小兔在干什么呀?小朋友回答小兔在拔萝卜,这时再向幼儿提出一个问题:“那我们来听听小兔是怎么说的?”让幼儿听听儿歌的第一句,拔萝卜,拔萝卜,拔拔拔,并请幼儿学说第一句“拔萝卜、拔萝卜、拔拔拔。”

(2)在幼儿初步学会第一句儿歌的基础上,为了让幼儿能加深对儿歌的理解、记忆,我又引导幼儿尝试做一做拔萝卜的动作,在幼儿表演拔萝卜动作的同时,可以让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对于表演得好的幼儿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让小班幼儿能大胆参与活动。

(3)同样方法依次演示课件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及第五部分,让幼儿跟读儿歌,仿编动作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我利用分段教学让幼儿学习儿歌,以小兔的口吻来吸引幼儿认真听,并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学习儿歌,幼儿对于小兔说的都非常感兴趣,不用刻意的去记忆,学起来也非常轻松,从而跟着老师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1)欣赏儿歌。

向幼儿介绍“这是一首好听的儿歌,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萝卜谣》,我们一起完整地来听听。”因为这首儿歌表现的是从拔萝卜一直到吃萝卜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幼儿在观看这个形象直观的课件的过程中,让幼儿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个过程的完整性,从而又进一步地理解了儿歌。

(2)巩固儿歌。

这一环节我让幼儿再一次观看课件,请幼儿跟着课件一起朗诵,并配上相应的动作,这样不仅使幼儿巩固了对儿歌的记忆,还帮助幼儿加深对“拔、洗、切、炒、吃”这五个动词的理解。

(3)请个别幼儿边朗诵儿歌,边进行表演,通过幼儿的表演,既调动了他们学习儿歌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亲身感受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了表演的愉悦性。

(4)教师小结:“小朋友们,你们这么快就学会了一首新的儿歌,而且表演得也非常好,真棒!

4、活动延伸。

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进行拔萝卜的游戏。

六、说活动亮点。

本次活动我突破了以往儿歌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环节单一,念多动少的弊端,整个活动始终围绕小兔拔萝卜、洗萝卜、切萝卜、炒萝卜、吃萝卜的'过程,配以动作的教学,将儿歌巧妙地应用于表演中,避免了学习儿歌时的枯燥无味。另外,我将五幅图片以课件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幼儿,刺激了幼儿的视觉和审美观,使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儿歌的内容,更快的掌握儿歌。

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文档为doc格式。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

幼儿的成长倾注了家人、老师、同伴以及社会大家庭大量的心血和爱。小朋友平时可能觉得得到爸爸妈妈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本次活动以“母爱”为支点,截取及格生活中常见的爱表达方式:爱是亲亲热热、爱是为了长大、爱是一起分享、爱是给予帮助。引导幼儿理解、感受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体验爱的美好境界!

二、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感受,理解爱的不同方式。

2、体验被爱和爱别人都是一种幸福。

三、活动准备:

爱心卡,字卡,动物爱心图片,录音磁带。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爱心卡”,引出主题。

师:这是什么?(爱心卡)。

幼:上面还有一个字。

析:幼儿发现卡上有字,顺着孩子们的“发现”,我及时地把问题转到了卡上的字——“爱(love)”,接着自然地导入了我们的活动主题——爱(love)。

师:对,这是一个爱字,下面的love是爱的英文字母。

师:什么是爱?

析:没有答案的问题,给孩子一个自由讲述的空间。让孩子可以把所自己认为的爱可以随意表达出来。

(二)感受、理解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析: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图。

2。提问,依次出示相应图片。

师:谁来说说你在图片里看到了什么样的爱心故事?

图一:猫妈妈和小猫的爱心故事。

师:猫妈妈和小猫在干什么?它们为什么抱在一起?

析:这个提问给了孩子大胆想像,充分讲述的自由。

师:谁知道“亲亲热热”表示什么意思?还有什么动作可以表示亲亲热热呢?

幼儿模仿亲亲热热的动作,感受爱是亲亲热热。

师:猫妈妈用“抱抱”来表达对小猫的爱;小猫觉得爱就是亲亲热热。(出示字卡——亲亲热热。)。

析:让幼儿运用肢体语言这种特殊的表现、交流方式来感受爱,不但增进了与同伴的友谊,而且帮助幼儿理解了爱的表达方式。

图二:熊妈妈和小熊的爱心故事。

师:哎呀,小熊怎么了?胸妈妈怎么背对着小熊,不去救它呀?

析:小朋友不知道“小熊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游泳的”这一知识。在缺乏这种经验的时候,他们都以为是小熊掉到河里了。

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其实小熊是被它的妈妈故意推下水的。

师:你们觉得熊妈妈爱小熊吗?

师生共同举手表决“爱”与“不爱”。

帮助幼儿理解“爱是为了长大”。

师:其实熊妈妈非常爱小熊,因为小熊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游泳这项本领。它把小熊推下水是为了帮助小熊早一点学会游泳。

师:现在你们觉得熊妈妈爱小熊吗?熊妈妈的爱就是为了熊宝宝快快长大。(出示字卡——为了长大。)。

析:老师的引导给另外幼儿知识的点拨,孩子们了解到熊妈妈的这种爱其实是在锻炼小熊,他们对熊妈妈的态度便有了一致的改变____熊妈妈是爱熊宝宝的。

图三:蜜蜂妈妈和小蜜蜂的爱心故事。

师:蜜蜂妈妈是怎样爱她的孩子的呢?

师:小蜜蜂们品尝着香香甜甜的花蜜,高兴地说:“爱是一起分享”。(出示字卡——一起分享)。

师:你有了好东西时和别人一起分享吗?

幼儿互相交流分享的经验。

析: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一起分享”的含义,让幼儿结合自己的分享经验来说一说,为他们提供一个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爱心的平台。

图四:蚂蚁妈妈和小蚂蚁的爱心故事。

师:蚂蚁妈妈爱它的孩子吗?它有时怎样表达对孩子的爱的呢?

师:蚂蚁妈妈在小蚂蚁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小蚂蚁帮助。小蚂蚁觉得爱就是给予他人帮助。(出示字卡——给予帮助。)。

师:除了妈妈给了小蚂蚁帮助,还有谁也帮助了小蚂蚁?(小树叶、小树枝)。

相互讨论:平时你帮助过别人吗?有没有得到别人的帮助?你帮助了别人心里觉得怎么样?

析:再一次为幼儿提供相互讨论的机会,在又一次的经验交流中,使他们体验相互帮助带来的快乐。

析:让幼儿在讨论中体会到、领悟到原来得到别人的爱和爱别人都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小结:是呀,被别人爱和爱别人都是一种幸福。

(三)延伸活动。

师:老师为大家都准备了一张爱心卡,小朋友可以把你得到的爱或者你对别人的爱画在上面,并和小朋友来交流交流。

最后并把画好的爱心卡挂到爱心树上。带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析:最后运用绘画的形式,是想让小朋友通过这种方式对得到别人的爱和你对别人的爱有一个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落实。

反思:整个活动下来,小朋友对这个活动的内容从他们的反映上来说,是落实下去了的。就是对四幅图进行讲述落实时,对“爱是亲亲热热”这个比较好理解的,落实得很多,而对后面“为了长大”“给予帮助”反而没有深入进去,简单过去。应对后面两个多点时间进行讲述分析。

幼儿园教师评课稿

王老师执教的《欢欢喜喜过大年》是一节形式多样的美术课,从整体上来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课堂开放,富有活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组织形式上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一堂让学生感兴趣,综合性很强的一堂课。

眼下正值年关,选择《欢欢喜喜过大年》这一题材符合实际需求,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对幼儿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有意义。在音乐的选择上,紧扣主题,感觉恰到好处。

王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思路清晰,技能技法术语专业,没有教学遗漏现象;另外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说明王老师在课前认真透彻地研究教材,提前反复研究哪些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下足了功夫。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节课突出美术课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呈现活泼多样的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美术课过去过于注重技法传授的倾向,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美术课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王老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的美术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固有的知识,是对平时美术教研和课堂教学的`检验。让幼儿的美术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幼儿创作能力,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给予了幼儿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1、本次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幼儿自主选择创作形式。学习中注意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幼儿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

2、让学习具有挑战性,最后的环节让幼儿在玩开枪的游戏中体验“油彩分离”这一技法的神奇,再次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使幼儿学习后能获得满足感;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使幼儿能独立自主地参与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自尊满足。

3、及时展示已经完成的幼儿作品,促进学生积极完成的兴趣。教师肯定的评价,使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达到幼儿心理满足。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素质良好,语言表达清晰,操作示范熟练,基本功扎实,学生积极参与,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而幼儿在这样轻松,和谐,开放的学习活动中,乐于尝试,学习到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在赏评的同时,我也有以下几个思考:

切不可偏废那一个环节。

4、要精心设计每个练习。

我们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力求每道题都有存在的价值。现在,在课堂教学当中,老师们都能做到练习有密度,在梯度上我们还要多探讨。我觉得基础练习不能过少,只有在经过基础练习让学生切实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后,再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学生解决起来才能比较容易。我们还要避免重复练习,更不可以是习题的无计划罗列。

5、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闲暇时间里,我们要多读有关的教育教学书籍杂志,多掌握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

线描画是一种绘画的练习,又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它是指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装饰、美化、组合之意。线描画的装饰性极强,在充分表达了儿童的童趣、灵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之外,还体现了线描画的黑白分布的巧妙配置及线条变化所形成粗细曲直的节奏与韵律之美。线描画是一种利用最少的作画工具就能随时随地进行的绘画活动,在这堂课里两支粗细不同的勾线笔和一张四开的白纸就是幼儿绘画的全部工具。

我设计的线描画《小蜘蛛织网》,是在孩子对线描画中的点、线、面、形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整个活动以小蜘蛛织网为主线,让孩子在认识线条的基础上,感受线条有长短、粗细、曲直之分,然后欣赏、学习线条组合、变化,最后为了培养孩子之间的合作能力,我请他们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创作。

二、说目标。

1.回忆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之分,再次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线条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

3.学习合作,共同体验线条组合变化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其中“尝试将多个线条进行创造性地组合,包括点、面、形的有效组合变化出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三、说过程。

1、运用儿歌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孩子的兴趣。

2、观察回忆线条。

(这个环节的设计在于调动幼儿已有线条经验的同时再对线条经验进行提升。不但让幼儿认识了各种线条,知道线有长短、粗细、曲直之分,分清直线类线条和曲线类线条。同时还以波浪线为代表,认识波浪线弯曲度的大小、高低。转动不同的方向,多角度地进行观察,感受全新的感蹙。开阔了幼儿思维,拓展了幼儿视野,为幼儿进行线条的组合、变化打下了伏笔。)。

3、观察图谱,感受点、线、图形组合变化的奇妙效果。

4、师出示范例让幼儿欣赏。

(这个环节,通过让幼儿欣赏师示范搭支架、观察图谱寻找线条,以及欣赏蜘蛛网,使幼儿感受到同样的线条不断重复或者随意组合就可以产生奇妙的效果;两种线条不同位置、方向、长短等进行组合也会变化出多种多样的图案。这样的欣赏、尝试活动让幼儿初步学会了如何运用线条变化图案,同时,幼儿对活动中不断出现的新奇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5、孩子合作装饰蜘蛛网,培养孩子之间的合作能力。

6、评价作品。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

活动目标:

1、能观察日常生活用品的花边,找出他们对称排列的规律。初步感受对称美。

2、用目测找中心和对称排列的方法装饰花边。

3、能大胆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

长方形纸、油画棒、范例花纹、活动花边,有花边的毛衣、脸盆、帽子。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花边是由点、线、简单几何图形和小花、小草等花纹组成的。它们排列很有规律,间隔开的花纹是一样的,形状大小颜色都是一样的,这叫对称,花边的颜色有的很鲜艳,有的很柔和。

2、引导幼儿学习花边的装饰方法。

教师出现活动花边进行讲解演示:

用目测的方法找出中心点,画上简单的花纹,在花纹的两端用同样的颜色画出同样的花纹。

换一种颜色在中间和两端的花纹之间画另一种花纹,花纹之间要间隔均匀。

用这种方法往下画,画出来的花边就对称了。

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请小朋友先观察老师画的美丽的花边,小朋友先想好选择什么样的花纹,然后想好颜色再开始画。画时要注意大小、方向和颜色的对称。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对称,鼓励能力强的幼儿自己设计花纹,搭配颜色。

4、总结评价,结束活动。请幼儿将花边在作业栏中展览出来,教师从花纹、色彩、对称规律方面进行评价。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

《月亮姑娘做衣裳》是大班上册主题二《我是中国人》次主题一《欢腾的节日》里的一节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本次活动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巧妙地引发幼儿的思考,让幼儿知道月亮是不断变化的这一自然现象,同时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且让幼儿初步地了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运用。本次活动故事内容生动有趣,人物对话简洁鲜明,故事情节层层递进,能充分地激发大班幼儿丰富的想象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非常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因此我选择了本次活动。

(2)目标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对大班幼儿提出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幼儿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同时告诉我们"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月亮姑娘做衣裳的趣事,知道月亮是不停变化的。

这是一个知识目标,幼儿通过倾听故事的内容,就能了解月亮会不停变胖这一自然现象。大班的幼儿喜欢听故事,所以我们要不断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

2、学习故事中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学习故事中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因此我设定了这一目标。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月亮是不停变化的。

教学难点:尝试用故事中的用词形式,描述一下月亮,尝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4)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言语发展能力很快,模仿力强。词类范围扩大,词汇掌握不断增多,对词义理解加深,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有较大提高,此时的幼儿能用清楚的、连贯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和别人交谈时,用词较恰当,能够完整地复述较长的故事,能看图编故事,还能围绕一个主题编故事。此时的幼儿对于说话这件事情很感兴趣,也有很强的语言表达愿望,思维的逻辑性也不断的展现,因此在活动中和幼儿讨论有关月亮的变化,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话题,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5)活动准备。

活动前:请家长带领幼儿,有意识的观察夜晚的天空,并引导幼儿观察月亮。

活动中:

1、教学挂图。

2、表现也玩宁静的背景音乐。

3、课件。

4、月亮不同时期的图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我运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本次活动的开头,我利用优美安静的音乐和夜晚星空的动画,给幼儿创造了一个温馨的、真实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把幼儿顺利的带入了本次活动。

2、提问法。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主要手段,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在第一遍故事讲述完毕后,运用提问的教学方法,引领幼儿回顾故事内容,帮助幼儿梳理了故事的情节和内容,对幼儿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1、操作法:本次活动我运用和故事情节非常贴切的4幅图片,让幼儿亲自操作排序,更好的了解月亮的变化过程,图片形象直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能引发幼儿的积极思考。

2、自我纠正法:幼儿操作4幅图片后,通过老师的额再次讲述故事,自己判断,纠正4幅图片的排序,让幼儿变成自己的学习的主体,不依赖老师。

3、模仿法: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幼儿通过学说故事中的比喻的手法,从而模仿,创编比喻的语句。幼儿正是通过模仿他人的语言而不短积累和进步的。

一、导入。

一节吸引幼儿的教学活动,好的开头往往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我选择了播放优美安静的音乐同时,出示夜空的动画,()结合幼儿观察夜晚天空的经验,以一次轻松的谈话开始本次活动。我以温馨,甜美的语言这样对幼儿说:小朋友听说你们晚上跟爸爸妈妈一起观察了夜晚的星空,你都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月亮像什么?自然的导入本次活动的主题。

二、基本部分。

教师运用挂图讲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梳理故事的条理,我在讲解故事后会提问幼儿这样几个问题。1、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裳?2、裁缝给月亮姑娘做了几次衣裳?为什么3次都没有做成?3、月亮姑娘是怎样变得呢?请幼儿操作4幅图进行排序。

三、教师利用图片再次讲述故事,幼儿看自己排的顺序是否正确。

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再次理解故事的内涵,体会月亮不同时期的变化。并且根据教师的再次讲解,判断4幅图的排列顺序是否正确?幼儿经过再次倾听故事,自己判断故事的顺序,而不是老师简单、直接的告诉幼儿,这样使幼儿在无意中觉得是自己完成的',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理解故事的内容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因此通过再次讲述故事和操作月亮变化的4幅图片,能帮助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做到重点突出。

四、介绍故事中比喻的手法,引导幼儿描述故事中描述月亮变化的词语。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因而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个故事中的比喻运用的也比较多,如;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好像弯弯的镰刀等。幼儿了解比喻的手法,对以后的写作、交流沟通都有很大的作用和好处。因此让幼儿学说故事中的比喻的用法,并且尝试用比喻来描述一下月亮,我把它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和提升。因此在课堂上我会提问:故事里说月亮弯弯的细细的像小姑娘的眉毛,请你也像故事里那样,说一说月亮吧。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此环节中幼儿可以畅所欲言,教师要给与及时的鼓励支持和肯定,相信当每个幼儿都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储备,说出不同的比喻,一定会是本次活动的高潮。

活动延伸:播放月亮变化的课件,让幼儿完整的了解月相的变化。

五:说活动亮点。

本次活动流程设计思路清晰,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处理得当,把握准确,语言设计简练、易懂。但是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进步。

幼儿园教师评课稿

很荣幸听取了xx市学前教育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公开课展示暨送课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为期一天,一共6节教学活动,其中科学领域2节,健康领域2节,语言领域1节,艺术领域1节,每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活动设计都新颖独特,使我收获很多,通过这次听课学习,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感触很深:

每一节课老师的环节设计都非常的新颖,很有创新意识,灵活应变能力很强,如xx市实验幼儿园的刘老师设计的活动课《好朋友》从一种新的思路来展示了这节精品课,首先谈话导入,放开让孩子自己说一说自己的好朋友,说一说好朋友的最大的本领是什么?从而引领幼儿,提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敢说。接着熟悉故事,让幼儿在一种温暖、舒心的语境氛围下,想说、愿意说,同时整个活动中老师的回应也恰到好处,如:活动开始时,出示了一张两个小朋友站在一起的图片,让幼儿猜一猜他们是什么关系?这时,幼儿有的说:他们是好朋友、双胞胎.......这时刘老师便回应幼儿:他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好像一对好朋友。刘老师能时刻想到总结提升幼儿的话语,拓展幼儿的经验,环环相扣,最后让幼儿自己给故事取名字来结束了本次活动,刘老师的课不仅设计新颖,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无论是教学手段的运用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凝聚着老师的智慧,如利津三幼的王艳芳老师的艺术活动《喷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首先,选材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幼儿在感受音乐强弱这一环节,老师特别注重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听音乐中一遍遍感受音乐的强弱,从而为幼儿更好地用动作表现音乐喷泉的各种造型做铺垫,每一个环节无不渗透着老师的智慧。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孩子都是爱玩的,尤其更爱游戏,如王京老师的《玩玩大皮球》这节活动课,自始至终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自主玩,探索玩,打老鼠洞等一连串游戏中尽情的玩。如燕雁老师的《周转箱》从一开始便以角色扮演"小司机"来贯穿整个活动,活动中幼儿由逐项练习走、跑、跳,到最后整合练习,让幼儿在"运送物资"中练习快速跑"走过小河"高处跳"翻过山丘"大跨步"跨过水坑"等,幼儿在体育游戏中表现出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同时也渗透着关爱和感恩教育,从而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悟。

一节好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个心灵交汇的心理场,比如说刘老师的这节语言课《好朋友》她的语言非常有节奏感,有韵味,表情自然和蔼,每一句话语,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感觉很亲切,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敢说、想说、愿意说。

总之,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刻苦钻研教材,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在教育工作岗位上扎实干、努力干。

幼儿园的教师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长大了》,这是二级主题《人在变》中的一个活动。

1、教材来源:在一次常规的身高体重测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测查结果和这次的测查结果同时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对自己成长的关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为此,我设计了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让孩子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改善孩子只会享受长辈对自己的爱,而不懂得会报的心理状态。纲要中要求: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纲要》的精神:“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领域的整合。目标为:

(1)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2)激发幼儿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3)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

(4)让幼儿尝试制作个人成长册,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

(5)让幼儿体会父母的辛苦、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受“我长大了”,主要是发现自己成长与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录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根据人的成长过程进行排序、制作个人成长册,主要是通过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在目标定位上,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各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幼儿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墙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评价和集中。

(2)物质准备:“人的成长过程”图片,卡片纸、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与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领树的树干,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

(3)知识准备:幼儿向家长了解爸爸妈妈的故事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观察各个阶段自己成长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情景教学法:本次活动通过环境的刺激,让幼儿寻找、辨认同伴小时候的照片,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2、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让幼儿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这一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操作法:本次活动用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让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与现在)获得最直接的经验,并在交流操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第二次分组操作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再一次深化,通过制作、想象绘画、排序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成长的理解与期盼,体验成长的快乐。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

2、交流讨论法:当幼儿对自己成长有一定的感受时,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讨论自己的成长,不仅让幼儿分享快乐,达到生生互动,而且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展示法: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本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每个幼儿都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

4、尝试法:陶行知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活动中让幼儿制作、排序、布置“本领树”,幼儿的思维更加灵活,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拓展了知识面。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积累经验——交流体验——展示自己——操作表现——分享快乐。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以活动室环境的变化引发幼儿对小时候用品的兴趣。

2、自由探索(欣赏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幼儿猜出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谁?一起议论为什么猜不着?从而发现小朋友的变化。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真实地感受自己长大了。在这一过程幼儿的经验是浅显的,我就通过集中让幼儿互相议论的方法: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更多的方面有目的进行比较,目标一得到了体现。

3、观看录像,积累经验:幼儿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长大的,充满了好奇。通过观看录像把幼儿带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时刻,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父母养育的艰辛,增进和父母的感情,目标五得到了体现。

4、交流体验(回忆童年趣事):让幼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目标三得到体现。

5、展示自己:幼儿分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领,同时又让幼儿有互相学习、感受别人长处的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请个别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展示,树立自信心,目标二也得到了体现。

6、操作表现: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长、了解成长的过程,我让幼儿分组操作,一组制作“成长变化图”——我小时候是这个样子——我现在是这个样子——我将来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幼儿画一张自己将来的画像。一组排序:请幼儿给人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表现人是怎样变化的?一组幼儿在每片树叶上画一件自己会做的事情,然后贴在树上。让幼儿自主选择,有领域的整合,目标四得到了体现。

7、分享快乐:这是活动的延伸,《纲要》指出“为幼儿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幼儿在这一环节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很有成就感。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

幼儿美术活动是幼儿艺术活动中一部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情绪态度独特方式。”大班幼儿临近毕业,孩子们都依依不舍,互相交换礼物,每天都会和同伴开心在一起,感受着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带来乐趣,给孩子留下美好回忆,我们都是好朋友这个主题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将主题以美术活动方式表现出来让孩子通过创作画面而感受到好朋友在一起快乐。

美术活动是幼儿细化活动之一,于是从大班幼儿喜欢画画这一特点入手,激发幼儿绘画兴趣,在日常教学与幼儿进行谈话活动,帮助幼儿更好理解主题,设计与主题相关情节。比如:一起做游戏、一起看书、游戏等。

活动目标是教学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祈祷向导作用。因此,我从以下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讨论基础上,用绘画形式展现好朋友之间友谊,并合理地布置画面

2、能够准确画出二至三个小朋友在一起活动

3、体验好朋友即将离别依依惜别之情

大班幼儿喜欢画画,在观察和讨论基础上,以绘画形式展现好朋友之间友谊,并能够合理地布置画面作为本节课重点来解决;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和能力不同。引导幼儿画出和好朋友发生开心事以及好朋友相处情节作为教学难点,引导幼儿无限创造力。为了更好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一下准备:

1、课前和幼儿进行谈话活动,在日常中引导幼儿发现和好朋友在一起开心愉快事情

2、绘画纸若干、水彩笔、油画棒

3、绘画范例若干(好朋友在一起看书、跳绳、游戏等)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恩能够更准确有效掌握学习对象。”

根据幼儿现阶段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谈话法、观察法、示范法、讲述法等。整个活动我遵循了幼儿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要我学”为现在“我要学”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为此我运用了操作法、讨论法、讲述法。

以谈话形式导入主题,从兴趣入手提问:“我们马上就要毕业了,在幼儿园我们都有好朋友。”能说一说和好朋友在一起快乐事吗?和好朋友一起做游戏、游泳、看书帮助他们整理衣物等。帮助幼儿回顾已有经验,并为下面活动做好铺垫。

教师出示范例图

幼儿绘画,并介绍自己作品

我们也有好朋友,大家每天开心在一起,有许多开心事,请小朋友画画你和你好朋友吧?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介绍作品。

教师小结

我们毕业了上小学,会分开,但是我们还依然都是好朋友,我们可以和好朋友打电话,周末时候也可以约好朋友一起出来玩。

在教学中我通过提问和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绘画特点和不同发展水平进行及时评价。评价是以肯定、鼓励语言评价孩子作品,多角度来发现闪光点。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综合活动教材《动物过冬》,这是幼儿园建构式课题教材《动物,我们的朋友》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活动。

动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的对象,各种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冬天到了,人们穿上了厚厚的冬装,动物们不怕冷吗?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呢?在进行主题活动教材《动物,我们的朋友》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以“动物过冬”为切入吕,激发幼儿对动物的探索欲望,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大班幼儿对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根据大班幼儿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不同于人类的过冬方式,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2、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根据教材《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教育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是“让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以及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主动探究,从而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幼儿已有过冬的经验。

2、和家长一起收集动物过冬的图书、资料。

3、动物过冬的课件。

4、操作卡四张,动物图片若干,自制拼图四份。

新教材《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电教法、讨论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儿,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让幼儿在快乐中习得经验,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乐于探索的习惯。

2、出示课件,让幼儿自主学习,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问:里面介绍了哪些动物?幼儿回答后点出课件。提问: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幼儿根据课件内容回答并对其相应的过冬方式进行归类。

如蚂蚁和蜜蜂一样是通过储存粮食躲藏在洞里过冬的。幼儿思维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形象,借助多媒体的形、色、景等多种优势,直观形象的帮助了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激发了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从而也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3、幼儿再次通过课件加深对动物过冬方式的理解后,出示操作卡让幼儿说出其对应过冬方式的动物。正如新教材《纲要》所指出:“语言教育应该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本环节通过操作卡的出现,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而且加深对动物不同过冬方式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目标。

1、学一学:教师出示操作卡,幼儿自主创编动作来表现其过冬的方式。

2、幼儿手持动物图片,找到动物过冬方式相似的伙伴后,送他们到过冬的地方。

这样的游戏,不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体现了幼儿合作的精神,而且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1、益智游戏教材《拼图》:幼儿自由结伴拼出动物图片后,送其到相应的过冬地方,通过这一环节拓展幼儿思维。

2、在图书角投放动物过冬的图书,供幼儿查阅,提高幼儿教育的阅读能力。

幼儿园的教师说课稿

《彩色的雨》是一首优美动听、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它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娃娃心中彩色的雨。散文中形象的把小雨点比喻成亮晶晶的象一粒粒透明的珠子,那黄色的、蓝色的雨衣,象一片片彩色的云,那绿色的、紫色的伞儿象一朵朵彩色的花,那一双双红雨鞋象一艘艘小红船,这些生动的比喻构成了一组组排比句,增添了散文的韵律美。同时,散文中把构成彩色的雨的雨衣、伞儿、红雨鞋在雨中的动态都描绘的有声有色,作品不仅画面感强,想象丰富,而且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有较强的音乐性,即乐意躺幼儿欣赏彩色的雨的美丽景色,又可以让幼儿欣赏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在这同时又能激发幼儿动手制作彩色的雨的强烈愿望,因此这篇《彩色的雨》适合大班幼儿进行教学。

2、幼儿情况分析。

我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较好,表达事物连贯、具体、口语化,进入大班以来已学会了一些散文,如《云彩和风儿》、《叮咚叮咚的琴声》等,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散文有一定基础,但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贫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尤其对散文中的精练的语句所表达的画面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让幼儿学会用散文中的优美语句来回答问题,更好的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同时,我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在艺术方面的发展比较协调,为突出幼儿的动手能力也书记了动手操作的内容,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会恰当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彩色的雨“,展现雨中即景来符合散文优美的意境,因此我设计了这节综合教育活动课。

3、重点、难点。

熟悉散文内容,感受散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比喻、排比的生动韵律,深入理解散文的语言,尤其是将雨衣、雨伞、雨鞋比喻成自然界事物的表现手法,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

4、教学目标。

a、帮助幼儿学习的散文,感受散文中的优美语句,体验散文的优美意境。

b、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散文的语言,尤其是将雨衣、雨伞、雨鞋比喻为自然界事物的表现手法,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

c、通过讲讲、做做的活动,会恰当的运用各种草料制作”彩色的雨“,展现雨中即景,体验同伴相互合作的快乐。

5、教学准备。

a、教具;《彩色的雨》图片一幅,录音机。

b、学具:油画棒、红豆、绿豆、黄豆、挂历纸、皱纹纸、腊光纸、火柴棒、胶水、剪刀等。

1、教法。

我采用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讨论法、动手操作法来进行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视听结合欣赏,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散文的内容,通过谈话法,帮助幼儿理解散文中的比喻、排比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讨论法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和思维力更好的体会作品的意境,通过动手操作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

2、学法。

根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原则,我通过”晴天、雷雨“的天气变化来到如课题;”视听结合——整体感知“;”启发引导——分段理解“;”激发愿望——大胆制作“的学法,让幼儿听听、看看、讲讲、议议、做做,让幼儿能轻松的获得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程序。

a、导入活动。

师生律动出场。

1)教师:小朋友们,美丽的春天到了,我们一块去郊游吧!你们听什么声音,呀,下雨了,我们赶快找个地方坐下来躲躲雨吧。(放音乐进场)。

2)教师:外面下雨了,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雨吗?雨是什么样子的?雨又是什么颜色的?

教师总结:雨是透明的、无色的,它是亮晶晶的,象一粒粒透明的珠子。

b、请幼儿欣赏散文,初步理解作品的意境。

教师:有位娃娃她眼中的雨很特别,你们想知道吗?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娃娃眼中的雨是什么颜色的。

幼儿欣赏散文,教师提问。

(1)这篇散文的题目叫什么?(《彩色的雨》)。

(2)在散文《彩色的雨》中,你都听到了些什么?

(让幼儿初步感受散文的内容)。

c、欣赏散文,感受散文中的优美意境和有趣的比喻。

(1)教师:雨衣、雨伞、雨鞋它们象什么呢,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彩色的雨》这篇文章。

(2)幼儿欣赏散文。

(3)教师提问。

x教师:雨衣象什么?为什么说雨衣象云?

x教师:雨伞象什么?为?么说雨伞象花?

x教师:雨鞋象什么?为什么说雨鞋象船?(引导幼儿用散文中的优美的句子来回答)。

x教师:雨衣、雨伞、雨鞋还象什么呢?

d、教师:小朋友,你最喜欢散文中的哪句话?

e、再次完整的欣赏一遍散文,体验散文的优美意境。

教师:《彩色的雨》这篇散文很美,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散文,大家一边听一遍跟着录音机朗诵。

4、幼儿动手操作,会恰当的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彩色的雨景图,体验合作的快乐。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并展示作品。

(4)请个别幼儿纺编《彩色的雨》这篇散文。

(教师请个别幼儿纺编散文《彩色的雨》)。

5、活动结束。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

磁铁是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磁铁能够吸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青睐。特别是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小猫钓鱼的玩具和磁性教具幼儿们总是爱不释手,但是他们大都只是单纯的玩耍,还没有知识的建构。新《纲要》科学领域提出了: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针对幼儿对磁铁的这种兴趣和此目标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试图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磁铁的特性和作用这也是此活动的知识目标。让幼儿尝试按一定标准(能吸住的物品和不能吸住得物品)分类是这次活动的能力目标。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磁铁的特性和作用,难点是尝试按一定标准分类。

除了探索区小猫钓鱼的玩具外教师又在活动室添放了大量的磁性玩具及铁制品。

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幼儿喜欢游戏,活动的开始幼儿以小猫的身份介入到小猫钓鱼的游戏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专心的投入游戏。

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求知欲是幼儿的本能。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为什么有的鱼能吊到鱼竿上,有的鱼却吊不到。 ”幼儿初次探索磁铁的存在和奥秘(会吸铁)。“原来有的小鱼上有回形针,有的没有。”

将情景游戏和科学有机知识结合,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探索和发现。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情景激趣法和问题设置法。

通过前一环节的开展,幼儿已经对磁铁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

不错的幼儿继续探索磁铁的特性并尝试探索分类。“桌子上有很多物品,你去试一试那些能被磁铁吸起来那些不能 ”幼儿自由的尝试分类。最后得出结论:能吸起的是铁做的,不能吸起的不是铁做的。教师用问题设置的方法,边观察幼儿操作,边及时地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幼儿尝试操作的过程中提倡幼儿交流、合作。幼儿学习方法,主要是尝试法和操作法。

3、 联系生活,感受乐趣。幼儿自由在活动室内“寻找”铁制品,并能够用语言来总结自己的活动过程。这次活动从探索熟悉的游戏,到探索身边的事物,做到了《大纲》中提出的“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幼儿用语言表示出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增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操作法。

最后是活动延伸部分:

活动结束后可以继续让幼儿玩玩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磁铁,发现磁铁同极相斥、异极详吸的现象。

引导幼儿寻找、发现更多的利用磁铁吸铁的性质制做的物体。

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在活动结束后,幼儿继续探索,将学到的技能进行运用,已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幼儿园的教师说课稿

尽管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在评课中,评课者自身也很容易出现失误甚至错误,除了技术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外,属于评课方式的问题也有不少,就笔者所见,经常出现的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哄”评:你好我好大家好,敷衍了事。这种“皆大欢喜”的评课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因为评课者准备不足或能力有限(比如听非自己专业的课),由于准备不足,所以就难以深入分析课堂教学的得失,而跨专业听课时,评课者有时对授课教师“讲了什么”都不甚了然,又如何有效评课呢?因此,评课者就不得不勉强应对、多夸少评,无论表扬还是批评、分析还是建议,都不免流于空泛笼统。另一种“哄”评则更等而下之,主要是出于人情面子和各种利益的考虑,“课未完,评已定”,这种“评课”其实基本已经不能视为教研活动了。对于“哄”评,有责任感和进取心的教师并不喜欢,尽管“面子”无虞,但难有真正的收获。

第二,“套”评:用理论、理念、理想套教学。课堂教学实践当然需要理论层面的引导,但是指望一节课“全面、彻底”地体现理论、理念、理想的要求则未必实际,不用说日常课,就是精心包装的“公开课”也难以实现。有的评课者,对教学工作本身并不熟悉,对所听的课了解有限,于是乎只好在评课中祭出“理”字大帽,“套”上一番了事。有些评课者则是带有比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总以为一节课只有用课改理念和教育理想“武装到牙齿”才算好课,于是乎大套特套,被评教师在不得不赞同其理念、理想的同时,却又是一头雾水,大生“这课该如何教”之疑。

第三,“替”评:用自己的教学设想来评课。不可否认的是,评课者在听课时,在做判断时,心中重要的参照系就是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但是,一些评课者喜欢越俎代庖,在评课时教教师如何授课,这就未必妥当了。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一些懂教学,也对所听的课比较了解的评课者身上。评课的目的其实与教学的目的很相似,在教学中,“告诉”学生怎么做的效果远不如帮助学生自己探索的效果;同理,评课者“代位设计”也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退一步来看,在实际教学中,评课者的教学设想真的能“替代”授课教师的设计吗?笔者认为恐怕不能,且不说前者未必就比后者高明多少,更重要的是评课者一般都对学情了解有限,其设想也就容易“看上去很美”,实施起来很难。

第四,“苛”评:评课中过重细节,求全责备。清朝道光皇帝有一条“驭下之术”,就是在大臣的奏折里面挑错别字,让大臣们觉得皇帝神目如电、无比圣明,因而战战兢兢。我们有些评课者也有类似的做法,在评课中,不重整体而偏好局部,不观大体而好抠细节(细节当然很重要),找到一点问题就大肆发挥、上纲上线。教学固然要精益求精,但教学又是“遗憾的艺术”,“有问题”是正常的,指出即可,没有必要抓住不放。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说:“一事之失,无妨全体之善,切不可效宋儒所云,一有差失,则余无可观耳。”他主张在批评中“去其一非,成其百是”(《答王西庄书》),我认为这也正是评课者在评课中应该有的态度。

关于评课的原则,我觉得很可以借鉴学术批评的要求,因为评课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术批评,不能随意,也要尽量避免偏颇、疏漏。

第一,转变态度、谦虚谨慎。邓小平同志曾经要求去学校听课的人“要像下连队当兵一样,下去当‘学生’”(《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这句话颇值得我们深思。评课者不应抱着自己“比授课教师更高明”的态度走进课堂,评课者的主要工作是“建设性地批评”,但在批评之前必须先以一个谦虚的态度去倾听、去思考,在进行批评时,也要谦虚谨慎。著名学者齐世荣先生说:“批评者的意见即使正确,也只是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正确,而从总体水平上不见得就一定超过被批评者。”(《漫谈学风问题和学术批评问题》)这是非常正确的。

比起被批评者来说,批评者处于相当有利的地位,著名学者余嘉锡先生所作的《四库提要辨证》纠正了清代学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许多错误,但是余先生却认为,纪昀需要为浩如烟海的典籍作提要,而自己却是只挑自己有兴趣、有心得的内容作批评,所以,“纪氏之为《提要》也难,而余之辨证也易”,余先生断言,如果把他和纪昀身份对换,“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之不能为《提要》决也”。正因为如此,批评者就更应该谦虚谨慎,这并不仅仅是风范、风度的问题,谦虚谨慎也会让评课者少了许多犯错误、出问题的可能。

第二,深度钻研,不说空话。评课者决不能“赤膊上阵”,而是要对教学内容研究深透。比起其他一些教研方式,评课是很“日常化”的,但是,“日常化”不等于“随意化”。有一些评课者存在一种想法,认为自己可以“熟悉内容就评内容,不熟悉内容就评教法”。殊不知,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那里,面貌可以千差万别,而所谓“教法”如果脱离了内容,就成了无源之水。如果对自己所听课内容不作研究,不从授课教师和中小学教学的角度实实在在地分析课的内容,评课就难以切中肯綮,甚至会闹出笑话。

第三,设身处地,“了解之同情”。一节课(即使是刻意准备的课)不是孤立的,它与教师的整体教学延续性,学校、教研组的情况密切相关。一节课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根植于这个班学生的种种状况。而这些往往都是评课者一无所知或不太了解的,而授课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调控,以及教学效果的达成,恰又与这些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在评课时需要充分了解情况(特别是学情),设身处地地评课。陈寅恪先生研究历史,特别重视“了解之同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充分考虑历史事件产生的各种条件、历史人物行为的环境背景,置身其中,设身处地地作研究,这种思想是我们评课时应当效仿的。

顾泠沅教授指出,教育教学研究要“回到粗糙的地面”(《校本教研:从制度建设到聚焦课堂》),评课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的“粗糙地面”非常复杂,存在于教师、学生、环境等许多方面中,而且带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忽略这无法回避的“粗糙地面”,评课就容易失去指向性和客观性,也就容易想当然,容易简单化、机械化、空泛化,难以评到点子上。

第四,反复论难,力求严谨。很多著名学者,在进行学术批评的同时,也希望别人“入室操矛”,再来批评自己,以深化认识、推进研究。我们的一些评课者却自以为自己说的都有理,加上老师们往往因为地位、面子、利益的关系,不予反驳或讨论,也助长了一些人根本不准备接受辩难的态度。这对于评课,对于教学研究工作没有好处。

我觉得,批评者应该随时准备被人批评,因此,评课者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前,需要在心中反复掂量、仔细论难,力求“止于至当”。同时,随时准备被人挑刺、反驳。一句话,就是把评课当成完全开放而又非常严谨的“口头学术讨论”,而不是一言堂的“专家指导”或随便的“谈谈意见”。在当前的教研工作中,我们特别重视交流与对话,而形成有效对话起码得有这么两个条件:一是大家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也都有开放的倾听态度;二是大家的发言都(尽量)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这样才能产生高质量的观点交锋,思想碰撞。

评课,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最基础的形式,其鲜活性、及时性、互动性和针对性都是其他教研方式难以替代的。我们有责任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让它在教师的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幼儿园的教师说课稿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色彩缤纷的气球可以说从婴儿期就已经闯进了孩子们的世界,他们喜乐于气球的五颜六色、好奇着气球为什么会变大?为什么会爆?为什么可以飞起来?因此,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和探索者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在探索与操作中进一步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在本次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了两个目标:

1、尝试使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知道气球充了气就会鼓起来,观察并说出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变化的关系。

2、喜欢使用打气筒等充气小工具,体验给气球充气的乐趣。

《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活动,为了使活动顺利展开,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此次活动中,我做了如下准备:各种颜色的气球、气球托、安全并适合幼儿使用的不同类型的打气筒若干。

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关键,它将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作为重点,引导幼儿通过探索操作实验,从中找到如何给气球快速充气的方法。幼儿受其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我将探索气球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变化的关系作为此次活动的难点。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教法:本次活动将运用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等。

2、学法:

(1)感知体验法:在探索怎样给气球充气的操作活动中,我是幼儿的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这样,幼儿在活动中,更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大胆去探究学习、互助合作。他们在看、说、玩的过程中,体验到充气的快乐,增强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语言法:在竞赛活动中让幼儿听清老师用准确的语言说出比赛的规则,幼儿操作起来就会有秩序,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比赛,这样使得比赛才有秩序。

(3)练习法: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

(4)互助合作法:通过伙伴间的分工与合作,体验合作力量大的道理。

(5)竞赛法:因为竞赛是幼儿最喜爱的项目,竞赛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本次环节中我设计了竞赛活动,趣味性很强,幼儿乐于接受,在轻松、愉快的比赛中让幼儿掌握了充气球的很多技能。

(一)活动导入部分。

活动开始前,先用各种颜色的气球把活动室装饰的漂漂亮亮的,然后引导幼儿去观察和欣赏活动室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得此次活动能够更好的开展。

(二)活动开展部分。

1、我首先采用了启发提问的方法,问小朋友们怎样使气球变大?

2、幼儿自由探索想办法给气球充气,让气球鼓起来。

3、幼儿合作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探索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

4、幼儿再次尝试,探索气球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关系,并教幼儿学会使用气球托。

5、游戏:充气比赛。通过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竞赛游戏,进一步体验为气球充气的乐趣。

(三)结束部分。

幼儿交流讨论竞赛的结果并进行小组合影留念,最后带着自己充好气的气球去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体验比赛的成功与自信,感受成长的快乐和给他人带去快乐的自豪。

为了深度激发幼儿的兴趣,我鼓励幼儿将剩下的气球进行添画或粘贴,变化出不同形象和造型的各种物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