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案人教版(专业19篇)

时间:2023-11-06 14:53:21 作者:字海 初中美术教案人教版(专业19篇)

初中教案的编写还需要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以下是一些初中教学案例的收集整理,供教师们参考和学习。

初中美术人教版试讲教案模板

第一单元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欣赏-评述)。

(计划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欣赏与评述:

1、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观察并说明它们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什么样的感受或意图。

2、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

欣赏画家名作:《蒙娜丽莎》、《自画像》、《宫娥》。

教师讲解:

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绘画,逐渐发展了一种借助形体、明暗、色彩、透视等要素来综合造型,以再现可变光线条件下的客观对象的表现方法,这种忽略清晰轮廓而在背景上凸现物象的表现形式,有人称它为“图绘方法”。

达-芬奇典范地运用了他所首创并且十分偏爱的“明暗转移法”,画面色调从明到暗徐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界,而与美丽的五官结构自然融为一体,因而创造出更加符合视觉真实的表现形式。

《宫娥》这幅情节性的室内群像画描绘了真实的西班牙内宫生活场景和历史人物。变幻而统一的光线,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是典型的图绘风格的名作。

伦勃朗非常善于表现集中光线下的人物,他常常让情所独钟的光线滞留在自己历尽沧桑的脸部,以便更加细腻深刻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欣赏名画家作品:《持太阳伞的女人》、《静物》、《曼陀林和吉它》。

教师讲解:

“印象主义”画派着力于光彩、色彩变化的探索,色彩成了他们最主要的艺术表现语汇。由于明暗、色彩的变化都以体面结构为基础,所以“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更热衷于建构坚实的形体结构。而形体结构的分解与组合,则成了“立体主义”的艺术语言。

莫奈所着力表现的不是他夫人和儿子的个性形象,而好像是某个在阳光照耀和微风吹拂下正在花草丛中漫步的年轻女子,他运用光和色的表现语言塑造出一种给人明快视觉愉悦的光彩形象。

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主张按锥、柱、球体来提炼物体的恒定结构,他画的《静物》以凝练的笔法和明确的体面,塑造出比实物更坚实的形体。

讨论与研究:

1、你能不能理解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具有各自特殊的表现意图和表达方式。

2、你自己比较熟悉或喜欢哪种表现方法与形式。

教师讲解:

单独的造型要素只有合乎规律的组合,才能构成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例如可以通过色彩的柔和对比来表现女性的清纯美感,也可以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画家对人物的热情感受。美术作品作为整体的审美对象,都有着自己整体的有机结构,而且其中蕴含着人类对形式美的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欣赏名家作品:《戴帽子的妇人》、《扎辨子的少妇》、《黄红蓝与黑的构图》。

为了反对以“逼真”作为评价绘画标准的传统观念,马蒂斯常使用强烈甚至刺眼的对比色,这种颜色组合带有浓厚的主观而自由的倾向,因而被人们称为野兽主义画家。

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绘画作品利用垂直线、水平线和红、黄、蓝、黑、白等颜色构成的平衡组合,构成作品整体的平衡性和谐,明确而严格的体现出基本要素组合构成的原则。

印象主义画家雷诺阿的这幅肖像画并没有表现外光,只是使用了印象主义的明亮色彩,颜色的对比和过渡非常柔和,使人物形象甚带有古典意味的清纯为亮丽美感。

评论与总结:

1、你是否认为造型要素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是一种艺术表现或交流的语言?

2、你是否初步了解了中外美术作品常用的艺术语言?

3、懂得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对你欣赏美术作品有什么帮助?

欣赏名家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樱桃与桃》、《梅花》。

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自由女神和人群的头部处在横竖黄金分割线的位置,场面宏伟的构图组织的井然有序。

大小不等的圆开统一而有变化地组织成面面的主体,衬托它们的是好似圣维克多山山峰起伏的衬布褶纹。画中梅花的竖枝与横枝靠近画面的横竖黄金分割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舒适之感。

丰富多彩的现实多种多样的表现(造型-表现)。

计划课时:(4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行赏、比较、练习相结合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视觉形象的分类和造型要素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美术作品中形的认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艺术形的欣赏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美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形式美的欣赏能力,以及美术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写实造型、变形造型和抽象造型的区别,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识别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难点:掌握基本要素的特点,并能运用基本要素分析作品。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自制造型要素挂图一张,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若干幅。

学生:课本、作业本、软心铅笔、尺。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活动一:欣赏与评述。

1、选择一些作品说明它们真实地再现出哪些具体的个别对象?

2、你对这些形象有什么样的视觉感受?

一、导入新课:

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极其丰富多彩和时时运动变化的,由于艺术来反映现实生活,由于它所选择的对象不同,采用的媒介不同和表现的方式不同,也就会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有的侧重于再现客观的真实形象,有的注重表现主观世界的意象与感情。但是再现和表现往往共处于同一作品之中,而不能简单地加以截然划分。

二、新授内容:

欣赏名家作品:《静物》、《雏鸡图》、《小鸡》。

教师讲解:

《静物》,霍达按照科学而精确的形式结构与透视规律,借助细腻丰富的色调转换,塑造出质感强烈、若可触摸的逼真静物形象。课本右下图是部分静物的形体结构和透视变形示意图。

《雏鸡图》,李迪以精工细笔再现有稚嫩生命的小鸡,那毛茸茸的身体同样带给人真实的触觉感受。《小鸡》,黄胄的这幅速写,可以使我们看出画家是怎样抓住小鸡的结构与动态的。

三、总结评述:

达-芬奇说过:“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如实摄进摆在面前所有物体的形象。”历史上,许多美术作品都是以真实地再现生活真实为主要目的。而且不只再现客观对象的外部特征,还要再现对象的精神、性格、气质等内在本质特征,以达到“形神兼备”的程度。

活动二:研究与讨论。

1、这些绘画作品形象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和表现手段?

2、每一幅作品着重再现对象的什么特征?

一、欣赏:《伊莎贝拉-勃朗像》、《橡树》。

二、教师讲解:

《伊莎贝拉-勃朗像》,鲁本斯极其熟练地运用写实性的油画色彩,不仅准确地再现出人物的美丽形象,而且捕捉到她生动的神态和表情。

从鲁本斯的素描可以看出,画家非常熟悉地掌握了对象的面部结构和形态特征。

《橡树》,希施金以高度写实的技巧,真实地再现出无比坚实而挺拔的橡树形象,树林中好像还弥漫着野花的芳香和枯叶的气味。希施金画的松树的习作,枝叶疏密有致,光影层次丰富,是细腻观察研究自然的记录,也是绘画创作的基础。

三、总结评述:

塑造生动、自然的绘画形象,就要善于观察和把握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内在结构、明暗以及色彩关系,包括局部结构、特征与整体结构、特征的主次关系,使之达到和谐统一和具有美感。

第二课时。

实践与体验:

1、尝试临摹一幅素描或色彩作品或者它的局部。

2、尝试进行线描或黑白静物或者景物的写生练习。

一、导入新课:

大千世界的各种物象形体,首先是被我们的眼睛感受到的,对视觉形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会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审美信息和多种知识,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新授内容:

艺术形:表达思想观念、富于审美价值。

提问:分别举出生活中的自然形、人工形和艺术形的物象。

形还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类,如材料上分,有纸材料造型、木材料造型、金属材料造型、石质材料造型等。

(以问答形式讨论欣赏作品,再作总结)。

板书:

造型要素:造型要素主要有点、线、面、体块与空间、光与色、质地等。在艺术造型中,如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要素,将使作品更具魅力。因此,我们必须认识了解造型要素及其功能。

(结合造型要素范图讲解)。

点:最小的视觉单位。包括各种不同形状的点,能成为注意中心确定结构以及组成体面。我们看到运用点的组织,产生疏密有致的变化,富有节奏感。

线:可看作点运动的痕迹,有方向和运动感,可以表达情感,限定形状,表现质地和描绘阴影(讲解挂图)面:由长度和宽度构成的平面形,面的形成有三种方式:线的包围、分割和表面色、质的变化。面可以分为几何形和自由形两大类(讲解挂图)。

初中美术教案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 (湘版.修订版)

教学年级:八年级 上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生活用品设计的基本要求。

2、以手机为范例,分析手机的功能、造型、色彩、材质、消费者的喜好及其关系,尝试对手机进行造型上的个性化创新设计,学习对生活用品进行巧妙设计的方式和方法。

3、会关注日常生活,善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表现出初步的设计意识,对奇思妙想的创新活动感兴趣。

教学重点:

分析手机的功能、造型、色彩、材质、消费者的喜好及其关系,尝试对手机进行造型上的个性化创新设计,学习对生活用品进行巧妙设计的方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

对生活用品进行巧妙的创新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以日常生活用品的造型设计作为本课的主体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设计产品,形成面对生活实际需要的设计意识。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与查找各种与手机有关的资料,能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课堂学习活动。参与资料收集,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导入中,试图以展示造型各异的`生活用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设计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设计的基本要求,并对奇思妙想的创新活动感兴趣。课中,着重以手机为范例,分析手机的功能、造型、色彩、材质、消费者的喜好及其关系等,尝试对手机进行造型上的个性化创新设计,学习对生活用品进行巧妙设计的方式和方法。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的主要教学策略有讨论法、比较分析法和演示法。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蜜蜂、实物投影仪

2、学具:铅笔、黑色油性笔、彩笔等作图工具、白纸、课前查找的与手机有关的各种资料。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cai运用

一、

激趣导新 1、新奇的日常生活用品欣赏(双层自行车、汽车旱冰鞋、有趣的餐具等)

2、小结:设计的基本要求。

3、观察:这把椅子在造型上有何创新之处? 点击课件目录中“引子”部分

二、

手机的

三、

2、说一说:这款手机由哪些部分构成? 猜一猜:这两款手机最适合哪些人使用?

3、依次欣赏各款造型上富有特色的手机,并分析每种手机所适合的不同消费群体,使学生逐步了解不同手机的造型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4、思考:如果为运动员设计一款手机,你会怎样去考虑?

5、手机色彩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6、手机材质与手感、质感分析。

7、小结学习情况。

点击课件目录中“新授”部分”

四、

学生活动 1、交流:你觉得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中的手机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老师小结学习情况并与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手机图)

2、作业要求:根据有关手机资料,针对生活需要,设计一款新颖的个性化手机,并用铅笔、彩笔等工具画出设计图。

3、学习小提示。 点击课件目录中“活动”部分

五、

作业讲评 1、分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述自己的设计图及其设计思路。

2、师生互评。 点击目录中“欣赏二”部分

六、

拓展 1、各式各样的自行车设计。

2、椅子巧设计。

3、杯盘的多样化设计。 点击课件目录中“拓展”部分

七、

总结下课 老师总结本课情况,提出课后要求: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初中美术人教版试讲教案模板

第一单元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欣赏-评述)。

第一课时。

欣赏与评述:

1、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观察并说明它们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什么样的感受或意图。

2、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

欣赏画家名作:《蒙娜丽莎》、《自画像》、《宫娥》。

教师讲解:

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绘画,逐渐发展了一种借助形体、明暗、色彩、透视等要素来综合造型,以再现可变光线条件下的客观对象的表现方法,这种忽略清晰轮廓而在背景上凸现物象的表现形式,有人称它为“图绘方法”。达-芬奇典范地运用了他所首创并且十分偏爱的“明暗转移法”,画面色调从明到暗徐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界,而与美丽的五官结构自然融为一体,因而创造出更加符合视觉真实的表现形式。

《宫娥》这幅情节性的室内群像画描绘了真实的西班牙内宫生活场景和历史人物。变幻而统一的光线,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是典型的图绘风格的名作。

伦勃朗非常善于表现集中光线下的人物,他常常让情所独钟的光线滞留在自己历尽沧桑的脸部,以便更加细腻深刻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欣赏名画家作品:《持太阳伞的女人》、《静物》、《曼陀林和吉它》。

教师讲解:

“印象主义”画派着力于光彩、色彩变化的探索,色彩成了他们最主要的艺术表现语汇。由于明暗、色彩的变化都以体面结构为基础,所以“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更热衷于建构坚实的形体结构。而形体结构的分解与组合,则成了“立体主义”的艺术语言。

莫奈所着力表现的不是他夫人和儿子的个性形象,而好像是某个在阳光照耀和微风吹拂下正在花草丛中漫步的年轻女子,他运用光和色的表现语言塑造出一种给人明快视觉愉悦的光彩形象。

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主张按锥、柱、球体来提炼物体的恒定结构,他画的《静物》以凝练的笔法和明确的体面,塑造出比实物更坚实的形体。作为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要求打破传统绘画的视觉一致性,表现自己头脑中重新组构而成的物象。画中的吉它、曼陀林和苹果被不同的颜色分开甚至拆散,又重新被组织在室内外的混合空间之中。

第二课时。

讨论与研究:

1、你能不能理解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具有各自特殊的表现意图和表达方式。

2、你自己比较熟悉或喜欢哪种表现方法与形式。

教师讲解:

单独的造型要素只有合乎规律的组合,才能构成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例如可以通过色彩的柔和对比来表现女性的清纯美感,也可以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画家对人物的热情感受。美术作品作为整体的审美对象,都有着自己整体的有机结构,而且其中蕴含着人类对形式美的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欣赏名家作品:《戴帽子的妇人》、《扎辨子的少妇》、《黄红蓝与黑的构图》。

为了反对以“逼真”作为评价绘画标准的传统观念,马蒂斯常使用强烈甚至刺眼的对比色,这种颜色组合带有浓厚的主观而自由的倾向,因而被人们称为野兽主义画家。

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绘画作品利用垂直线、水平线和红、黄、蓝、黑、白等颜色构成的平衡组合,构成作品整体的平衡性和谐,明确而严格的体现出基本要素组合构成的原则。

印象主义画家雷诺阿的这幅肖像画并没有表现外光,只是使用了印象主义的明亮色彩,颜色的对比和过渡非常柔和,使人物形象甚带有古典意味的清纯为亮丽美感。

评论与总结:

1、你是否认为造型要素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是一种艺术表现或交流的语言?

2、你是否初步了解了中外美术作品常用的艺术语言?

3、懂得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对你欣赏美术作品有什么帮助?

欣赏名家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樱桃与桃》、《梅花》。

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自由女神和人群的头部处在横竖黄金分割线的位置,场面宏伟的构图组织的井然有序。

计划课时:(4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行赏、比较、练习相结合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视觉形象的分类和造型要素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美术作品中形的认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艺术形的欣赏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美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形式美的欣赏能力,以及美术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写实造型、变形造型和抽象造型的区别,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识别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难点:掌握基本要素的特点,并能运用基本要素分析作品。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自制造型要素挂图一张,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若干幅。

学生:课本、作业本、软心铅笔、尺。

初中美术教案

班级:(美术多媒体教室)。

时间:*年*月*日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美术版初中《美术》教材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课型是欣赏课,安排两课时。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色。而《对景创造》的学习,是为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欣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

二.学生学习情况。

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学生对美术的特点已有初步了解,但如何通过欣赏来体会画家的情感还是比较难于理解。而且学生主动性不强,特别需要老师的引导.

三.设计思想。

我们的学生对画画并不陌生,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欣赏、讲解。搜集关于对景创造性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来感受、体验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本课教学,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对景创造艺术特点,初步了解对景创造技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收集一些对景创造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2.启发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观赏、探究、归纳等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丰富了艺术情感的表现能力以及提高了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在愉悦中接受美的教育,增强从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赏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

2.难点:通过欣赏,评述,能初步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在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我们很多同学心里常常会有一种疑惑?这么美丽景色,画家是怎么把它搬到画面上呢?

为什么我就不会呢?

唉!人家是天才,是画家……。

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

那么,我们今天就把这个时常盘旋在我们脑海深处里的疑团?做个简单地分析。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对景创造》。

二.分析作品。

1.《芒种》。

看——问——回答(感想)。

总结:画面中呈现,好像我们曾经去过某个地方,我们村或我们村的某一处。

画中的小桥,清晨上学时,我刚从这桥上走过,池塘上还飘浮着嫩绿的浮萍。画面中一切都是那么平静、淡泊、亲切。是的,它就是我们生活中身边的景色。

大自然中总是蕴含着美的生机。

古人所谓的“造化为师”,就是在写生的过程中活用传统表现技法,并从中生发出适时的新技法。

对景写生与对景创造成了历代画家的必修课。因此,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2.李可染——《苏州拙政园》。

这是一幅水墨写生佳作。

顺着场景的特点构图造境,形成了一个倒置的“v”字形,具有随景推进的幽深之感。

平淡之景通过水墨画技法的发挥与意境的营造,使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李可染——《灵隐茶座》。

画家以层层积累表现层林掩映下的光感效果,寺庙通道旁的茶座场景呈现出光影闪烁的清凉景趣。

假如没有这些光影,那么整个画面也就平淡了。而这些光感表现也是作者李家山水的一大特色——“光感效果”,西为中用的水墨效果。

4.傅抱石——《四季山水——冬》。

近代山水画家傅抱石一张册页山水画。

画中生动感人的原因在于何处?

平实的景致一经其巧妙运作,使得画面楚楚动人而有鲜活的生命内涵,充满着意境。

画中意境营造一种冬季气氛。

在画中只呈现四种物品:枯木、远山、小溪、山里人赶着牲口、雾。

疏叶将尽。

远岫蒙胧。

寒气袭人。

山里人着牲口缘溪而行。

萧疏之境。

在中国画中,意境营造回绕冬季气氛所作的艺术化处理,其表现手法的精妙与严谨确乎已至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则少的程度。

5.《樟树下》。

先看景色照片——再看画。

借助樟树与周边环境关系,营造树阴下的休憩小景,强化了静谧恬淡的意境。

意境总是有诗意,让我们想起古人的诗句,将画境定格在“芳树无人鸟空啼”的虚境中。

6.《泊舟塘栖》。

先看景色照片——再看画。

就取景而言,笔直的河道不宜入画。因此,强化河道的弯曲处理,突出泊舟岸边的生活气息。树枝、船相互交织为构图赢得了拓展画境空间。

画中一群鸭了让画面更加增添生活气息,生动描绘泊舟岸边的情形。并且让画面动了起来。

三.欣赏作品。

1.微雨云林。

2.农闲季节。

3.东风吹绿又一年。

4.秋阳渐高。

5.溪出幽篁。

6.夏至。

7.荷风徐来。

8.家在画屏中。

四.讲解写生步骤。

照片《古桥旁的老梧桐》。

梧桐的美丽在于内在的丰富与外表的苍凉,经过严冬的风霜一叶不剩,呈现了一份凄美,加上古桥的凝重与沉默。让我们有一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审美感受。

画法要领:

1.顺着构图框架,从形体结构的关键处着笔生发干枝。

2.边勾边皴,由主干及枝叉地生发形体结构。

3.由树及桥地完整画境,把握布局上的虚实关系。

4.于勾勒与皴擦间施以淡墨擦染以衔接浑然的方式强化形体结构和体面关系。

总结:对景创造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光,也要善于调动积极因素,创造富有美感的构成关系。

五.视频:云山深处——溪山行旅图。

宋元山水画堪称台北故宫宝藏中的极品。从北宋的巨碑型风格到南宋诗意的小景,再到元朝的心灵山水,古代画家用不变的笔墨线条,勾勒渲染出千般世貌,万种情怀。一幅幅旷古世制,依然延续着“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禅思。

六.教学小结:

诚然,对我们在座的中学生而言,美术课的主要意义在于同学们接受美的教育,从而增强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

罗丹:“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如何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美,认识美的知觉度,成了我们中学生写生课的主要目的,也是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写生,才能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步入对景创造的佳境。

吴冠中说:“培养慧眼比锻炼巧手重要!”

初中美术教案

教学重点区别工笔花鸟画与写意花鸟画,初步了解花鸟画的发展。(第1课时)。

区别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的特点,了解山水画发展的概况。(第2课时)。

教学难点。

对工笔花鸟精细逼真的写实与写意花鸟水墨酣畅的意境美的理解。(第1课时)。

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艺术美的区别。(第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好相关的。风景名胜照片1~2张。

学生准备:收集山水画的印刷品。

教学活动。

一、引导阶段。

问:鸟类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

问:观看过鸟类活动的录像后,你喜欢哪几种鸟?

二、合作探究阶段。

1.投影显示麻雀的照片,工笔画麻雀的艺术形象,写意画麻雀的艺术形象,请学生的讨论观察后讨论三者之间的异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重点语:笔墨中的自然于真实的自然于真实的自然。笔墨中的自然充满着画家的情感和审美理想,体现了画家对艺术美的追求。

2.播放画家在绘制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录像,强化学生对两种技法的感知效果,讨论画家在不同技法创作活动中的情绪状态,画面效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重点语:花鸟画是我国传统画科之一。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哦作画主体。

工笔花鸟画:是用笔工整细节明澈入微,用极细腻的笔触逼真地描绘花鸟。

写意花鸟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摒弃物象的细枝末节,大胆地概括、提炼、夸张物象的形神,用豪放简练的笔墨加以表现;它要求画家落笔准确,得心应手,意到笔随,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

欣赏《写生珍禽图》、《墨葡萄图》、《荷花小鸟》、《竹石图》,四个学习小组各选一幅画并结合所收集资料进行讨论。讨论它们是哪一种表现技法、画面构图、内容、艺术效果,并选代表在班级中交流。

三、感悟体验阶段。

2.从《墨葡萄图》中,你能体味到徐渭晚年的心态吗?

4.郑板桥的《竹石图》中,竹比石的墨色浓,为什么?你对瘦劲的竹和石有何视觉感受?

重点语:黄筌重视写生,并养了许多鸟,观察它们的动态,以便把鸟的形态状貌画得逼真生动,羽毛、翅翼、嘴爪刻画的质感很强,动态结构准确生动,自然真实。

水墨写意画画境平淡、自然、天真多趣。欣赏这些画,一方面观赏画家笔墨布局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透过视觉形象去窥见形象画家借自然之物所蕴含的人的精神气质的人格美,品味画家的意境所在。

四、归纳巩固阶段。

1.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有何区别?

2.说说《写生珍禽图》的技法特点和艺术效果。

3.谈谈对《墨葡萄图》、《荷花小鸟》、《竹石图》的感受。

五、课后拓展。

1.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花鸟画作品写一篇赏析短文。

2.你喜欢什么样的鸟?请画出它。请你为保护鸟类出个好主意。

一、引导阶段。

1.江苏是我国山水园林、名胜古迹高度集中的省份,你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著名的湖光山色。

2.你游览过祖国哪些名山大川?谈谈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合作探究阶段。

1.投影显示,本地风景名胜照片,并出示教师据之所作的一幅山水画,通过比较讨论如下问题:

a、照片中的景与画中的景有什么不同?

b、照片中的景属何种美?画中的景又属何种美?

余音:景是现实,画是艺术。景是现实美,画是艺术美,现实美较之艺术美有无与伦比的丰富性,但缺乏艺术美的高度集中和高度理想性,所以才有“西湖风景美如画”。

散点透视即透视没有固定的视点,视向,视域,取景作画的局限于视点、视向的束缚。

余音:青绿山水画属中国画中工笔重彩画范畴之内的画种,是把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性颜料涂在经过勾皴的山峰与坡脚形成主色调,使山水处于浓郁的青翠之中。

水墨山水画的水墨为主进行勾、皴、擦、染、点来表现山石树木等,其中包括用不同的植物颜料渲染的设色山水画。

3.通过画家创作青绿山水的水墨山水的录像,强化学生对这两种山水画的感知效果。

4.分组讨论《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清凉环翠图》、《淮扬洁秋图》。对它们的技法特征,画面布局,艺术效果畅谈自己的感受,每组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交流。

教师小结并交代山水画发展的简要脉络,作者的师承关系,画家轶闻趣事等,让学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品味我国古代山水画杰作。

三、感悟体验阶段。

1.《溪山行旅图》与《富春山居图》主要区别是什么?

2.《清凉环翠图》表现的是何方水土?你知道该地现在变成了什么状况?

余音:宋初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师,写实为本,画家作画讲理法,布局严谨,使山水画更加浓厚而生气韵。元朝绘画主流是以表现性为特征的文人画兴起,他们追求绘画的文学性,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四、归纳巩固阶段。

1.青绿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艺术美的表现有何不同?

2.北宋的绘画在谁的直接参与下有了很大发展?他们的绘画称做什么绘画?

3.元代的山水画更注重表现什么?他们的绘画称做什么绘画?

五、课后拓展。

1.选择自己喜欢的山水画一幅写一篇赏析短文。

2.你喜欢哪一个地方的风光?能画出来吗?请你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出个好主意。

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美术《独树一帜的中国画》教案

知识与技能:感受中国画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了解中国画发展和完善的历程,认识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色,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

过程与方法:赏析中国画不同发展阶段和领域的作品,引导学生掌握欣赏中国画作品的方法,形成综合审美感知体验,促进审美活动个性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对中国画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中,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文化内涵,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达成审美情感的升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中国山水画要表达的意境和中国花鸟画的寓意。

教学难点:如何理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转化为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

三、教学策略。

结合作品赏析,讲授中国画的起源,及其发展完善过程中形成的三大领域、两大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技法和领域的作品所传达的意境与寓意。启发学生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明确作品的社会寓意、艺术表现及画家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

设计目的和说明。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索相关材料,预习了解本课知识点:1.中国画作画工具材料有笔、墨、纸、砚。

2.中国画的画幅形式有壁画、屏障、卷轴、册页、扇面等。

3.中国画的按表现题材来分类大概有人物、山水、花鸟。

4.中国画的按画法分为工笔、写意。

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对中国画相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提问导入。

幻灯片出示笔墨纸砚图片。

提问:

1.同学们知道以下这些绘画工具是画哪类绘画形式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吗?

2.你都听说过哪些中国画家?他们的代表作都有哪些呢?

3.你对中国画有哪些了解呢?

由问题导入新课,对学生课前预习和已有知识的巩固,使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内容。

新课传授。

中国画的概念: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也叫水墨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明确中国画的概念,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追根溯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最直观的形式,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远比书法和文学的自觉产生与成熟悠久得多。中国画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象形文字,从早期的壁画到卷轴,留下不少的传世佳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图片,共同来领略中国古代绘画的风采。

多媒体出示象形文字图片、早期的绘画形式壁画:敦煌莫高窟《鹿王本生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卷轴等图文资料。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画的发展与完善的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作品赏析。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1.提问。

(1)这幅画整体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内容上属于哪一题材的作品?夜宴听乐;人物画。

(2)在绘画技法上,是工整严谨,还是粗放简练?从设色的浓淡来看,是淡彩还是重彩?工整严谨;重彩。

(3)你能找到哪位是中书侍郎韩熙载吗?你是怎么判断的?身穿黑袍,头戴高帽,倚栏倾听的是韩熙载;穿戴衣着、面部眼神、人物身材比例的大小也显示出了他的身份地位等。

(4)画面中的宾客听得入神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听的很入神;有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等。

(5)细致观察韩熙载的表情,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抑郁,心事沉沉。

3.教师讲述作者顾闳中创作此幅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原由。

此画是顾闳中奉诏而画。韩熙载原北方豪族,后投靠南唐统治者,他虽然很有才,但不受重用,他怕遭人暗算,便故意装出不问政治沉浸于享乐生活。南唐统治者对他不放心,便派顾闳中去窥探真情,顾闳中凭借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故才有此画产生。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学生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进一步将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提高审美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点等全方面进行鉴赏,学会正确赏析作品。

合作探究。

再品佳作:

(1)这幅作品的意境与传神从哪里表现出来的?如果你去创造,还会怎么表现?(分组讨论并各派代表回答,同组同学可以作出补充)。

(2)了解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个人思考,教师请学生讲出自己的感受。)。

眼神、面容、姿态、表情、手势、身体动作、服装轻浅…呼之欲出。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探究,以形成综合审美感知体验,促进审美活动个性化。

对比赏析。

中西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与《最后的晚餐》对比赏析,感受中国画的独特内涵与审美特色。

教师总结: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对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的揭示,强调“以形写神”。

对比赏析,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直观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自主探究。

多媒体出示两幅作品: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局部)。

学生自主探究,比较两幅作品在题材、画法、内容、墨色与笔法上的不同,感受两幅作品的艺术内涵与审美特色。

引导学生自我感受,自主探究,水到渠成地逐步掌握中国画的赏析方法。

总结评述。

1.中国画分类:

(1)按内容题材分类。

山水画。

花鸟画。

人物画。

(2)按画法分类。

工笔。

写意。

2.中国画各个题材的艺术特色:

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重在意境。

中国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3.品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标准:南齐谢赫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师生共同总结,巩固本课知识点,深化学生对本课主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点的掌握。

提高学生综合赏析能力,深入挖掘各个题材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对中国画的赏析有一个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延伸拓展。

选择自己喜爱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结合欣赏与评述,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赏析方法:

1.从分析形式和形象入手。

2.融入画面,感受作品的内容、体验画家的情感、理解中国画的笔情墨趣。

3.联系画家的性格、人生态度及时代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意蕴。

巩固、拓展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的内涵,并理解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课堂总结。

中国画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她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她千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尊重其它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理解和懂得我们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中国画五千年历史所积淀下来的美,更将拥有一双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和一双创造美的手。

给学生更多的鼓舞与启迪,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高尚爱国主义情操,达成审美情感的升华,让学生学有所思,学以致用。

初中美术教案

1、知识和技能:通过欣赏评述活动,初步了解外国宗教、历史绘画作品的概况,初步了解不同艺术画派的艺术特点。

2、过程和方法:通过欣赏与评述,感悟、体验和发现外国绘画作品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价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与评述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讨论、合作、互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文明行为。

【学习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外国宗教与历史画,涉及到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在外国美术发展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占重要地位的国家、画派、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体验外国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尊重人类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外国历史、宗教绘画作品的概况及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评价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

2、各画派的造型表现手法。

3、体验外国绘画作品的艺术美。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复习、提问:上学期的外国美术欣赏课中,有哪些著名的画家及其代表作?

2.欣赏、评述。

b.评述: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作出点评与补充。

(2)欣赏:《荷马史诗》、《伊苏之战》、〈亚历山大的胜利〉。

教师简介作品,同座同学可议论,各组派一名同学上台评述。老师点评、补充。

(3)欣赏《马丽美第奇的生平》以及鲁本斯的一些名作,《阿尔卡迪亚牧人》(教学挂图、投影仪、幻灯片等)。

a、教师简介巴洛克艺术。

b、教师简介后同学分四人小组讨论,教师点评、补充。

3.巩固、拓展。

a,说说在这些画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幅作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b、提出下节课的准备内容;对下节课中感兴趣的作品做评述的准备。(可上网、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1,简介17、18世纪欧洲的历史知识,让同学们在特定的时局背景下了解当时的艺术。

2,欣赏、评述。

4,介绍浪漫主义,介绍席里柯、德拉可罗瓦、戈雅的艺术。

5,请同学谈谈戈雅的《18☆8年5月3日的枪杀》与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这两幅作品都是表现起义军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主题。找出它们之间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交流看法。

6,分析〈18☆8年5月3日的枪杀〉这幅作品的艺术特色。

7,讨论:你了解拿破仑吗?你知道的拿破仑是个什么样的人?简单介绍拿破仑生平,介绍大卫的艺术。

小论坛:有人认为画出一幅历史场景还不如用照片拍摄一幅历史场景更为真实。你的观点呢?提出来与同学们讨论。

初中美术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五课《五味瓶》(人教版)本课书的学习领域属于设计·应用。一课时。

1、认知目标:通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辨别,学会用各种色彩、图形表现对五种不同味道的感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了解不同色彩的同时学会如何去以不同的绘画形式来体现“味道”。

3、审美目标:朋友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觉,初步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美、感受美。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生活的优良品质。

5、情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及爱生活、爱劳动的思想渗透。

用不同的绘画、制作等美术形式来表现“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带给人们的感受。

五味瓶、彩色纸、颜色、剪刀、胶水、糖、盐、醋、辣椒、药片、范图、多彩泥……。

kt展示板、实物投影仪、音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它是美术课程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所以设计本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灵活多变上,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采用了实验、游戏、分组活动等方法,从导入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对“五味”的语言和艺术表现能力;在能力培养方面,发展阶段过程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常识不同的且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表现自己的所感、所见、所闻、所尝、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在评价整理阶段,给学生作品予以肯定并进行小组互评,真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方法而达到促进其自主的主动学习的目的。

1、教师活动:以做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闻”、“尝”的方法来认识“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出示放有糖、盐、醋、辣椒、药片的“五味瓶”)。

〔设计意图〕:以趣味性的实验活动这种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教师活动:出示板书题图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2、学生活动:通过题图初步明确色彩与感觉的关系。

〔设计意图〕:体会色彩给以我们的直觉反映和思维反映。

3、教师活动:出示不同颜色的卡片,引导学生分组分析心理感受,并以游戏的形式把对应“味道”的颜色找出来。

3、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以竞争的形式,对彩色卡片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与味道对应的颜色是什么的答案。如:红-辣、绿-酸、白-咸、黑-苦、黄-甜、褐色-甜、紫-甜、紫-酸等不同的答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大胆联想,积极参与的态度。

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讲述自己见过生活中“五味瓶”的外形和作用。(同时出示实物和有关资料图片。

1、学生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说出“五味瓶”的用途。

(设计意图):丰富其感性认识,将认识想理性漫漫培养,帮助学生自主的去发现,去总结。

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表现出“味道”。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到答案。如:糖、蜜是甜的;葡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盐是咸的;苦瓜、药片是苦的……再如:可以画表情;画颜色;做各种各样的瓶子。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发扬民主,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3、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五味”的认识。

3、学生活动:自己通过不同形式来完成作品。

(设计意图):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指导性的建议。

1、教师活动:出示kt展示板(有五种不同形状的瓶子),指导把自己的作品展放在上面。

1、学生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师活动:做课中小结,引导学生欣赏相互评议、欣赏彼此的作品。

2、学生活动:积极表达并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1、教师活动: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取长补短大胆改进自己的作品。

1、学生活动:整理自己的作品,组合完成kt板上的大“五味瓶”。

(设计意图):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

在这次课学习后,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巧妙地利用综合材料进行联想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和创造的神奇力量,在生活中发现美,把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设计和美化自己的家、自己身边的环境。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创新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应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教材,引导学生大胆地联想和创造。在生活中我们更注重的是“五味瓶”的实用性,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五味瓶”在造型设计上发生了变化。从形状、大小、材质、功能等方面千奇百怪。这些变化使儿童容易产生联想,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本课教学中,就采用做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口尝一尝“五味”酸、甜、苦、辣、咸,这种简单的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他们乐于自己找到答案并从中获取乐趣。本课以“五味瓶”:为原型的设计方案,体现了学生在课改后的学习模式,主动、乐学、勤思、共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美术《独树一帜的中国画》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准确的审美观。

2、情感目标:

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转化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激励和相互合作中大胆想象,讲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赏析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风貌,同时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难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合作活动等。

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山水画挂图布置教室环境,设计多媒体课件。

2、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推选出小组长。

布置预习:

1、熟悉课文内容。

2、收集一些与山水画有关的诗与画。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3-4分钟)。

1、由学生背诗,强调中国画常把诗与画相结合,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注重这重情景交融的意竟。

2、切入课题《中国古代山水画》(板书课题)。

(二)欣赏(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7-8分钟)。

2、屏幕显示图片: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介绍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已作为人物画的陪衬出现了。

3、屏幕显示图片:隋展子虔《游春图》。

——此画是我国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卷轴画,展示早期山水画的基本风貌即青绿法,标志山水画已独立成画科。

4、屏幕显示图片五代董源《潇湘图》(水墨代表作)。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青绿代表作)。

——比较俩幅作品在技法上的不同,(实物投影仪演示笔法上的几种皴法)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技法娴熟,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把中国的山水画推向了高峰。

5、屏幕显示图片:明戴进《风雨归舟图》清石涛《淮扬洁秋图》。

——结合时代背景,介绍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强调此时山水画已发展成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

6、欣赏小结:归纳板书。

1-魏晋时期萌芽。

2-隋代时期独立。

3-唐宋时期高峰。

4-元明清时期主流。

1、通过设疑讨论解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来完成江苏省震泽中学钟立胜刚才的浏览欣赏相信同学对我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受,从大家的表情我可以感受到此时你们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想再进一步去理解山水画的内涵。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欣赏几幅较典型的山水画作品:

2、电脑平台显示图片: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元代倪赞《六君子图》。

3、抢答题:小组讨论抢答。

(1)这三幅画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2)这三幅画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提示意境概念)。

(3)你比较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4、重点欣赏小结:

刚才的回答都很精彩,大家不但能很仔细的观察画面,而且还能深入画的内涵,讲出具有一定水准的主观感受。这段时期的山水画确实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你看从北宋的无我之境到南宋的诗画结合,再到元代的有我之境,意义深远。欣赏这些绘画作品确实让人回味无穷。

下面就让我们用这种方法来欣赏我们家乡的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

1、展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及提示要点。

2、小组成员根据提示共同欣赏讨论,小组长执笔记录,教师巡堂组织并指导。

教师总评。

(五)课后总结与反馈。

初中美术美术教案

演示法、欣赏法等。

一、情境导入。

二、示范启智。

什么是花鸟画呢?真正具有独立意义的花鸟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五代才以绰约的丰姿,令人刮目相看。它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传统中又可以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鱼龙等门类。其技法多样分为工笔花鸟画写意花鸟画;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等等。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意、写意为归依的传统,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物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大诗人王维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它的意境是如何来表现的呢?我们来作一个小游戏,体验一下。

游戏规则:分四个小组抢答,老师拿出诗句,同学们来猜这是描写什么植物或动物的。

1、“把酒东篱,暗香盛袖。”“犹有晚节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

2、“只留清气满乾坤”“疏影横斜三两枝”。(梅花)。

3、“虚心劲节”“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竹子)。

4、“出淤泥而不染”“凌波独吐红”(荷花)。

5、“春江水暖”(桃花、鸭子)。

欣赏:播放大师的作品,注意观察基本构图。

构图尝试:教师给出基本形(三角、四边形、圆形直线等)请四名同学上黑板画出这些作品基本构图。其它同学在作业本上用钢、铅笔完成。教师对构图做简单分析。

教师演示:接下来老师就演示花鸟画的画法。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笔墨,用笔的正、侧、顺、逆等;用墨的焦、浓、淡、干、湿的变化。

2、落笔之前,脑子里要先放个电影,安排情景(花鸟)是否有意,有情,有景。例如画梅花,在定了点和梅枝的“走向”之后那就以梅枝的粗细来表现梅姿,一枝梅花,线(枝干)上的点(花朵、苔点鸟鹊的分布)会使梅的姿态生动。

3、题跋落款:好的题跋暗示画中未尽之意,使人在欣赏画时的感受加深,有画龙点睛之用。如齐白石画两只小鸡抢啄一条蚯蚓时题“他日相呼”还可以提穷款也就是签名字就可以了。

三、立美创意。

作业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花鸟,大胆运用笔墨去表现、挖掘,表达自已的情感。

2、运用几种国画的表现方法(如用墨、用色、造型、构图、题字等)来完成作业。

3、构图合理,画面完整(包括落款、题字)。

四、审美提高。

展示评比:把学生作品挂在前面进行展示,学生对作品按照作业要求进行简单的评价。

总结: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不热爱生活,不热爱大自然,“外师造化”,就不可能描绘出如此生动的形象。只有对生活热爱,才能观察仔细,表现的作品才能生动感人。我们应积极投身生活,热爱我们的生活吧,通过我们的创造,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初中美术美术教案

1、认识和理解装饰画的装饰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材料特点带来的装饰美感。

2、运用自己能收集到的废旧材料,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创造美,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3、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重点: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教学难点: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个别辅导。

初中美术美术教案

梁楷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原籍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为人豪宕不羁,嗜酒自乐,曾把皇帝赐给的金带挂于院内,不受而去。由于他豪放的个性和作风,故有“梁风(疯)子”的别号。梁楷善画人物、山水、佛道、鬼神、花鸟,绘画风格多样而有变化。他的绘画对后来元明清的文人画,甚至日本室町时代的绘画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李可染(1907~1989)中国现代画家,以山水画著称。他的写意人物画下笔疾速,动态微妙,形象夸张但不丑化,朴质却不古拙,富于诙谐、机智特色和生活情趣。

关良(1900~1986)中国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擅长中国画、油画。他以中国水墨画表现中国戏剧人物,创水墨戏剧人物画,以新颖别致的笔墨,独步画坛。

叶浅予中国现代漫画家、中国画家。叶浅予的中国画?熏主要靠自学?熏曾一度从师张大千。画风工细,有装饰味,作品富有时代精神。

韩羽中国现代漫画家、中国画家,动画片《三个和尚》的主要作者。

卢沉(1935—)中国现代画家,主张融合中西之长,在现代艺术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走水墨画现代化之路。作品或取自历史题材,或将日常生活所见、所思,赋之于画,画风多变,时有新意。

周思聪(1939—1996)中国现代画家。中国女性画家中德艺双馨的出色代表,作品在平凡的人物中开掘更深沉的精神内涵。

初中美术教案

小区是人们生活聚居场所,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区域。小区小区的规划、建设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怀恋、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不断完善,小区更是对未来的理想的不懈追求。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小区以及综合探索领域的具体要求,本单元的课程为教育学生关注小区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帮助学生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美好生活。

教材首先从小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经济和人文等方面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以小区的照片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从平面示意图的表现进一步有序地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空间,住宅、学校、古建筑等从小区的区域划分、建筑的不同功能到人文情怀的渗入,为教学提供了相关素材。

学习活动的设置以为小区命名的活动形式展开,从对小区的整体认识出发,用简洁的形象,明确地表现小区的特征,为后续的学习活动确定主题。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社会考察,讨论研究小区的现状和发展,设计规划方案。教材以详细的图文资料,为选题、设计思路以及平面设计图的绘制做出示范。最后,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小区规划模型,把设计思路付诸现实,以此完善体验探究、创造的过程。

评价建议设置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对学习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资料库提供了有关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关注。

学习大空间就乡村规划、城市公共设施等方面提供了选题与素材,激发学生关注更为广泛的空间。

学会平面规划示意图的绘制方法,掌握规划模型基本的制作方法,并运用于规划设计。

能够和同学互助合作,共同完成规划设计和制作等学习任务。

能够了解所在居民小区的规划和功能以及人文背景,更加关心和爱护生活环境。

1.教学内容的确定。

篇首小区景色的图片用于教学导入,在教学中最好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小区的图片和平面示意图替代,使学生能够将实地印象运用干规划设计与制作。

教材设置的未来小区的设计思路作为学习指南,从小区的整体布局、美化以及文化特点的体现等方面提出要求,并列举各种表现方法,为学习活动提供了范式和参考。教学中还可以考虑采用剪贴形式,用色块表现,用局部图片加以示意。

教材呈现的制作步骤为制作活动提供帮助,教学中需要加以演示说明。

对教学任务的要求可以参照“评价建议”中列举的内容制定指标。

2.教学准备。

有关小区的平面挂图;小区的景观及各种服务设施的照片资料(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准备影片资料,制作);绘制规划图的工具:圆规、直尺、三角板、铅笔和色彩工具等;制作模型的各种材料:剪刀、小刀、胶水、海绵、泡沫塑料板、塑料片等。

3.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活动引发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在更为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设计规划自己的生活环境,将想像与创意付诸表现,在探索实践中加深对美术的认识。

教学策略的整体思路是设计小区名——规划小区整体方案——制作小区模型。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教学重点有所选择的侧重。以团体活动形式开展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增进协作意识,由小集体到大社会的转换更能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积极创造、互相合作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一课时可从设问的形式进入教学情境,“介绍你居『主的小区,它有什么特点?还应增添什么?理想的小区模式是怎样的?画出你家周围的平面分布图……”带领学生重新审视周边的小区,从居住环境、交通、小区的设施如商店、学校、游乐场所、绿化等方面讨论。可以组织学生自我评价自己居住的社区,找出它的特色,并命名,展开教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强调小区的基本功能和规划原则、注意事项,尤其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其中的重点。课后可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现代社区建设的大体动态和最新理念。

第二课时就学生的社会调查展开讨论,确立小区的主题应以人为本。小区的功能(住宅、交通、医疗、购物、休闲娱乐、消防治安等)、风格(建筑、景观、公共设施等)、文化(当地文化习俗、遗迹、学校、广场、公共场所等)都应该考虑进去。讨论可采取竞争的方式进行,小组代表阐述调查结果,小组拟定的设计方案的重点是什么?有什么特色?结合教材设置的设计方案谈一谈人与自然、社会的依存关系。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要求、考虑,小区为人们提供的应是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舒适的场所。同时还应强调小区的时代感、历史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和人的返璞归真的享受。从自然景观的协调、美感出发启发按学生自己的理解去装扮我们的家园。

通过范式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学习一些平面规划图的绘制方法,运用有关地图的知识,了解比例、方位、图例以及绘图方法。设计图示标志,表现道路、绿化、学校、广场、公共场所等。分组选择不同方式(包括手绘和剪贴)进,行表现,绘制平面规划图。

第三课时制作小区模型。小组分工合作,根据已确定的小区方案,制作方案不必求全,只要求尝试体验过程和制作质量。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制作材料进行制作。各组的模型以表现小区局部区域为主,最后汇集为一个大模型。课堂的模型制作应力求简洁、概括,注意整体的结构和布局,注意造型与材料质感和色彩的协调。立体造型的点、线、面在模型中的综合运用,材质运用中对于树、房屋、草地、水池、道路、路灯等不同质地的表现都需在教学中强调出来。

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制作结果,要以发展的眼光激励想、确定阶段,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关注程度和积极参与的热情与否;另一方面是制作阶段对于结构、层次、空间、材质、色彩等构成因素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展开,可采用模型展览的形式由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本课制作规划模型的学习活动难度较大,所需工具材料、制作场地要求较高,占用课时太长,实施教学有一定困难。可以考虑与学习大空间中公共设施的内容设计对换,将教学重点放在规划设计图上。

规划设计图的表现方法也可以多样化,如我国古代的地图就常采用绘画方式,具体地点和完整布局并茂,详尽而生动。再如平面布局与照片图示结合的拼贴简洁明了,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是本课编写所期望的目标。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居住环境,通过日常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所见所闻,引起他们对小区环境的关注。如居住环境的新旧对比、住宅的造型和色彩、标志性建筑、绿化带以及环境与心情等话题。收集学生在所居住的小区的留影,或拍摄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图片用于教学,更能够引起他们对课题的兴趣。规划图制作之前,应该有一些草图。通过小组成员的综合优化,再绘制正稿,这样做既可以提高作业质量,又能够培养协作意识。

设置真实的设计用途,在平面图上假设河流、湖泊或道路作为地形条件的限制,让学生根据客观条件进行设计,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也可以考虑以改变小区环境为题,通过调查绘制小区平面图,通过讨论对现有布局进行改变,设计规划新的小区布局。

提示学生在作图过程中运用几何知识,诸如用圆规画对称图形、等分圆周、中轴线的运用等等。规划设计的教学范图最好能够呈现绘制过程。手绘挂图运用剪贴方式,示范时逐步完成。也可以使用胶片分层演示。展示多种建筑、树木、花园、汽车等俯视图,帮助学生感受特殊角度的图形,有利于对平面图的认识和理解。规划模型的重点应呈现规划布局,房屋建筑的造型要简化。先用泡沫塑料切出简单的几何体,再稍作挖切即可。

泡沫材料的切割最好使用加热的钢丝,不仅切割效果好,而且比工具刀安全。切割台的制作需要一个木架、一根钢丝和一台自耦变压器,可以请物理老师协助解决。

材料的选用可根据当地的条件和代表当地特色的材质进行制作,就地取材,选用当地最常见的高粱梗、树枝、石头等进行制作。

在教学组织上可以采用认识小区——设想小区——设计小区——制作模型的构思进行。学习活动还可以采用设计大赛的形式展开,给小区设立一个主题,既有利于学生抓住小区的设计主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使其积极地投入其中。

初中美术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通过学生装、校服设计与模拟制作练习活动,我为校园添色彩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常识。

2.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建立符合中学生特征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着装观,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我为校园添色彩教学难点能否恰当地运用所学的服装设计知识进行设计练习。

[教学载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

[教学方法]。

欣赏、讨论、讲解、示范。

[学法指导]。

边看边议边学习,建议小组合作完成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1.学生装应该具有什么特色?

2.在服装设计过程中我们应注意:

(1)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

(2)服装的色彩设计;

(3)服装的面料选择。

初中美术教案

1.了解人体的基本比例及其处在不同姿态情况下比例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线条描绘人物动态的基本方法和人物写生的一般步骤。

3.通过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感知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

教具准备:人体比例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学具准备:图画纸;橡皮;铅笔、钢笔等。

(一)引导阶段(约20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一说在体育课上小伙伴们的各种动作姿态,并相互表演一下这些动作。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动作画下来?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如何画好我们的校园伙伴。

(幻灯片2展示)课题—校园伙伴。

(幻灯片3展示)。

初中美术教案

2、人美课标版纸雕塑隐性内容与目标:关注现代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提高对形象的艺术概况力,锻炼立体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形成纸立体的多种构成方法。组合法、折叠法等。

教学难点:纸雕塑的设计。造型构思、点、线、面、体的韵律组合。

14册中第6节《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一直是学生最喜欢做的课程。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是比较结合实际生活的课程,只要是学生认真地观察城市中的现代雕塑,都可以找到现代雕塑与之雕塑的切入点,使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和发挥,同时结合校园的环境自行设计校园环境雕塑。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在教学设计中。

首先自己要学会做纸雕塑,做出的纸雕塑最好能与学生最熟悉的现代雕塑相吻合,可结合环境雕塑,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欣赏书上的示范作品与学生作业,了解纸构成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看看这些雕塑作品可放在什么环境下更有意境。

1、导入课题:

可参照纸浮雕的导入法,出示城市现代雕塑与纸雕塑图片,进行对比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2分钟)。

2、技法讲解:

(1)组合法:

教师演示——马的制作(可用课件),学生认真观察。(5分钟)。

教师设问:马的哪些部位采用了折、弯曲、切、挖?

学生答:马身、马腿、马尾都采用了折、弯曲,马脖子、马头采用切、挖,折、曲手法。

教师设问:马的哪些部位是点、哪些部位是面、哪些部位是线?

学生答:马尾、马鬃是线,马尾部的圈、马的眼睛、嘴是点,其它的是面。

教师演示组合的顺序。

教师总结:造型特点:造型富有扩张力。点线面的组合相得益彰。整体效果强烈,比较适合作为环境雕塑。

技法的应用:马的前后两个原形,既表现了马强壮的体形,也增加了造型的重量感。尾巴体现了线与点的巧妙组合,富有韵律感。马头主要表现眼睛与鼻孔,省略了其他部分,造型概括简练。(3分钟)。

(2)折叠法:

教师演示——鹰的制作(可用课件),学生认真观察。(4分钟)。

教师设问: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学生答:采用了切、挖、卷曲、折叠法。

教师总结。

造型特点:用简练的`手法表现了鹰的气势。运用了折纸的方法,造型在具象的表现中体现出抽象的意味。

技法的运用:用一张开数纸对折,按图纸剪折。按此方法还可以创造很多动物造型。(1分钟)。

教学评价。

1、评价点:

(1)是否理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

(2)是否基本掌握了纸立体的构成方法,能否利用构成因素设计制作一个有三度空间的富有情趣的纸雕塑作品。

(3)是否通过纸雕塑的制作,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2、评价方法:

(1)看同学能否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作业中体现概括与装饰的特点。

(2)看作业是否具有立体感。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即使制作技法比较幼稚,只要体现了纸的立体造型、有创意都应鼓励。

(3)看学生在制作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在研讨中敢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能说出自己的创意。

学生可按下表内容评价自己的作品、

初中美术美术教案

依据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以形写神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以及“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建议,教材以形写神围绕中国传统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通过欣赏作品、学习技法和尝试水墨人物画表现几个方面设置教学活动,旨在使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中国画表现技法的同时领略祖国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

针对作品中人物的神情姿态的表现和水墨技法的运用,为教学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引发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关注和思考,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人物画作品的表现方法和特点。

在人物画作品的欣赏感受中,对人物画的立意、造型和笔墨表现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关的提示,为尝试表现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尝试表现从临摹开始,教材为学习提出了技法和情感两个方面的要求。临摹学习适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避免了空洞的技法理论学习。围绕人物画的主题表现展开,通过作品提示,从提取素材、表现典型、环境渲染以及人物性格、内心世界的刻画等方面阐述了创作表现方法。“活动二”的学习任务是:以成语故事、神话故事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为素材尝试表现,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途径。

“资料库”:介绍传统绘画理论和有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传统人物画的历史渊源。

“学习大空间”:介绍工笔画知识,引发学生产生进一步完整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

通过学习,学生对中国传统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表现简单的人物,并通过人物造型、背景和道具表现意境,传达思想感情。

初中美术教案

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运用不同的剪裁法,可获得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形象,将这些形象加以拼巾贴,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画,就称之为布贴画。布贴画由于其选材独特,因此更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受到大众的喜爱。

课时:1课时。

造型表现。

1、认识和理解装饰画的装饰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材料特点带来的装饰美感。

2、运用自己能收集到的废旧材料,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创造美,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3、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重点: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教学难点: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个别辅导。

范作、布角料、剪刀、胶水。

欣赏一些优秀装饰画作品,师生共议:用具有装饰风格绘画来装点居室,以各种特殊材料制成的画或壁饰来装点居室,不仅会使你的家别具一格,独创新意,而且在装饰过程中,将真正体会到发现和创造的愉快。今天我们利用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运用不同的剪裁法,变废为宝,创造生活中的美。

1、布料与纸相比,有什么不同?(老师提问,归纳)。

质地不同,纹理不同,厚薄不同,花纹不同。(学生活动)。

2、布贴画图稿的选色设计,根据现有布料的不同色样和纹理,设计出与之相附的底稿。

3、欣赏范作,讲解布贴画的制作方法:

打底稿。将自己设计的画面构思用铅笔画在白纸上。

布料剪裁。按照画面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裁剪,裁剪时把所画的底稿放在布料上操作,以确保造型的准确;同时在裁剪时要注意到布料的纹理朝向。

拼贴画面。将裁剪好的布料按照刚开始的设计进行拼贴。

4、局部示范制作,让学生注意其中的操作过程,尤其是在剪裁时造型的把握。另外,在拼贴画面时,要注意到布料的色彩差异,在个别地方可留出适当的空隙,使画面看上去疏密得当,更富生机。

在拼贴时注意要到纹理的走向,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纹理朝向会导致不同的作业效果,使得布料的纹理更好地为整个贴画作品服务,增强视觉效果。

5、启发学生进行画面构图设计,可相互讨论一下,确定自己制作的内容和布局安排。

用布料创作一幅有新意的装饰画。

观摩优秀作品,对学生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委婉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小结:略。

初中美术教案

教材画梅分析:

本课画梅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画梅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的表现技法,让学生近距离地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画梅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材运用大量图片和优秀中国画作品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又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并能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选择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画枝干和花瓣的基本要领,作为技能学习的内容,学习使用国画用具,尝试国画的表现技法,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国画中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兰、竹、菊等其他题材的欣赏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美术、音乐、生物、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进行探究性地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民族艺术的伟大。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梅花挺直坚硬、生机勃勃的造型特点,让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知识技能目标。

1.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的韵味。

2.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3.运用所学,尝试表现其他题材,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对梅花的学习活动中,尝试中国画工具和材料,体验作画的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中国画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感受、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由赏梅——咏梅——画梅展开,体会梅花顽强、挺拔向上的精神,体会笔墨的韵味;第二课时,学生大胆尝试水墨技法,亲自感受中国传统画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及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

涉及学科:生物、历史、地理、音乐、文学等。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图片、中国画材料等。

学具——课本、国画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引入。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花的世界里,生活因为有花而美丽。同学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花呢?(生答)。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最喜欢的花,大家猜猜是什么花呢?(多媒体展示梅花图片)。

师:这些梅花美不美?有哪些同学和老师一样也喜欢梅花呢?为什么?(生答,教师予以鼓励)。

师: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由于它独有的品质而被历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今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同走进傲雪梅花的世界,去感受梅的高洁、梅的秀雅以及梅的坚毅。(情境导入——激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