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优质14篇)

时间:2023-11-28 07:13:57 作者:雨中梧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全面把握教学要点,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模板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些范文,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编写要点,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高中语文说课稿

1《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至于艺术成就方面有三大特点:第一,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第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语文第四册,所选文言文着重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和欣赏水平为宗旨。此篇文言文选自第四册的最后一单元,时代较我们接近,浅显易懂,有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学欣赏价值。教学此篇文言文能达到《大纲》的规定要求。)。

2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知识目标的设定有利于帮助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对作家作品的兴趣。)。

能力: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性质的“科学性”。)。

情感: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这个教学目标体现了“人文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

3教学重点。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探讨此教学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概括语言的能力和鉴赏名篇名著的方法。)。

4教学难点。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掌握了此心理描写方法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讲解法(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与基础知识上)。

疏通法(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讨论分析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情节线索整理上)。

总结归纳法(重点放在对具体段落的分析归纳上)。

1提供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借助电教多媒体教学。

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平行班的学生,所以整个过程注重以基础知识为主,抓住全文的重点词句,带领学生熟悉故事大概内容。从分析情节结构开始入手,弄清全文线索,以及围绕“促织”所展开的人物悲欢情感故事。

1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加他们对古代文学人物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2解题(遵循“回到原著去”的原则,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能阅读《聊斋志异》,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的修养。也正是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高中语文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八课,本文是战国时期亚圣孟子与梁惠王谈论治国安邦之策时的言论。语言严谨、条理层次清晰并且内涵深远。这篇课文中,需要重点掌握的文章,同时也是难以理解的文章。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议论性散文的论点和论据,体会古人圣贤的治国智慧。通过思辨性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以及雄辩技巧,使学生感受辩论的魅力和治国的思想。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高中学段,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养成,他们已经具备了学习文言文的相应知识储备,也具有学习文言新知的动力和兴趣。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诵读文章并合作探究,习得文章的重点并解决情感的理解问题。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文章中的关键文言词语和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捋顺文章思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难点: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主要包括: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和最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和延伸作业等几个方面。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总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好的导入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可以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我将采取“复习法”进行导入:通过向学生介绍初中学过的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进行对比阅读,以此形式进行新课导入。提问学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寡人之于国也)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同时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以及感情,找出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其次,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出文章讲了什么?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和总结,得出文章的层次划分:点明主题——“民不加多,为何?”孟子针对疑问,巧用比喻进行答疑,解决“民不加多”的疑问。(板书:民不加多)再次,解决“民加多”主要包括:农粮生产、水产养殖和林木种植。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应有的态度是“王无罪岁”。这样的安排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并扫清字词障碍,有利于进一步解决文章重难点问题。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文章中需要重点分析和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会安排三个问题,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环节:首先我会向学生提出疑问:开篇提到孟子在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政策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明,而是“以战喻”?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总结答案。我们可以得出:梁惠王好战,对于战争十分熟悉,这样说,具有启发性,便于学生接受;这是从表面上解决了“以战喻”的内容理解,之后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内容所蕴含的论证方法。此内容运用比喻论证,且十分恰当和贴切,使话语和论证充满逻辑,文字的生动和从容,体现孟子的机智和风趣。(板书:比喻论证:战喻)随后请同学们思考,以现代眼光审视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内涵?对现代生活有怎样的意义和启示呢?学生就此问题能够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在物质角度要:解决温饱问题,有粮吃,有房住,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在精神文明教化方面:进行思想教化,兴办教育,敬老爱幼,文明之花盛放;严于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观条件。孟子这样的眼光对于现代生活的意义:启示我们要维持生态平衡,增强环保意识,解决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问题。(板书:王道)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不仅要能够理解内容,还要能够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因为我再次提出疑问:本文论辩艺术的技巧有什么?(板书:论证技巧)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我们能够得出,从修辞角度来说: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对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再从结构角度来看: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从语言语体角度:口语化,生动多趣。辩论说理讲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诱,争取主动,易于接受。(板书:修辞:排、偶)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拓展

在这一环节我向同学补充说明有关于孟子的思想主张和治国策略:在治国安邦上:孟子提倡“民贵君轻”的安邦之策;从人的本性和天性方面: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论”;而身为儒家代表之一的孟子,他延续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最后,孟子提出的理论多为现实服务,不同于庄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义,孟子风格是阐论明理的现实主义。

(五)小结作业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我的板书力求精简,清晰直观,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重难点。

高中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是~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一篇散文(文章体裁),作者选取了~(画面、景物、事件)进行描摹,将~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的感悟,寄予(情感)或揭示(道理)或说明了一个(态度),结构(层次)明晰,语言(凝练、优美、质朴),感情真挚(情趣美)。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整体感悟文章,训练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对文章情趣(旨趣)的审美能力。依据这样的思考,参照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2、品读文章,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可作为教学重点)。

3、鉴赏富有特色的语言,领悟本文的(情感?道理?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尤为重要。(本课的一些特点:如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作一个重点)语言美视情况而定,也可放于难点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语言形式,无非是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等)手法,言了什么志?抒了什么情?是本文需突破的难点。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导学法,点拨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因为作为一篇散文,反复诵读是增加积累、加深体悟、进入作者感情世界的一条捷径)、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另外,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还以讨论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这样的: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触及人与自然的话题,将学生带入情境)。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内容及脉络)。

1、让学生放声朗读,目的是培养语感,让学生熟悉内容。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或这篇文章写了几个画面?请为这几个部分拟个小标题。/为了突显出~的特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提问的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这一环节主要为下面的课堂重点服务)。

环节3——直击重点。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a.你觉得主人公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b.文章是如何表现的?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请你选择一些能反映认为性格品质的句子来鉴赏。

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如:~)。

至此,通过对内容、结构以及语言的分析,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个环节。

环节4——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如:这篇文章寄托了一种什么情感?)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基本可以得出结论(板书),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环节5——课堂总结。

语言和画面美的文章一旦赋予了深层的内涵(情趣美)(板书),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盘菜一样,现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

环节6——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个练习题:

(可设计比较题)(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7——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画面美追求自由生活。

语言美(托物言志)。

情趣美追求独立人格。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故事。

语言质朴——人性美。

感情。

高中语文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旧日的时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解说这堂课。

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旧日时光”板块。这个专题的基本内涵是“情”:这里有令人难忘的亲情、有温馨动人的友情还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旧日的时光》自问世以来,一直传诵到现在,诗人通过对朋友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赞美,感情真挚,最能唤起学生对朋友的怀念,其清新质朴的文风也会对学生的写作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诗歌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没有养成调动情感、运用想象来填充意象,品味意境的学习习惯;另外,友谊已成为他们情感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阅历有限,他们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了解作者罗伯特·彭斯及其创作,

第二、品味诗歌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分析诗歌意象,

第三、把握诗歌主旨,激发学生对友谊的深刻认识。

那么本文教学重点就是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品味诗歌清新质朴的语言;教学难点则是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分析诗歌意象。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设定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第一,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以诗配画、以诗配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将根据课堂实际进行点拨。

第三,根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我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具体包括朗读法、运用联想和想象、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勤动口、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的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为他们播放电影《魂断蓝桥》的插曲《友谊地久天长》,为学生营造温馨的氛围。趁机让学生讨论:朋友是什么?有人说,朋友是生命的慰藉,有人说朋友是“你的情,我不还”。茫茫人海,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倡导学生珍惜生命中所有的相遇;在悠悠岁月中,有这样一份温馨的友情陪伴我们经历生命的每一次疼痛和蜕变,此生足矣!等我们老了,也会和诗人彭斯一样幸福地回忆着那旧日的时光。

第二:介绍作者及副歌。

首先,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了解罗伯特彭斯,我将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补充彭斯的叙事诗、讽喻诗创作。提醒同学们注意这首诗不是彭斯写的,而是诗人根据一位苏格兰老人的歌唱整理的。

其次,为学生简单说明,副歌就是歌曲中重唱的部分。

第三:讲授新课。

为了有序的组织课堂教学,我将把这一环节分解成两步:

第一步,梳理文脉,解决教学重点。

首先,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和语言特点,交流心得。老师提问这首诗是抒发情感的诗?按照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属于哪一类?这两个问题很简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发言,老师明确:这是一首赞美友谊的抒情诗。

其次,请五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其他梳理文脉,划分段落层次。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老师综合点评,明确:

文章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板书(酒——————友———————酒)。

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文章主旨。教会学生概括文章主旨的格式:通过……的场景(事件),表达了……的感情。具体到这篇文章,让同学自己概括,老师明确:诗人通过对和朋友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赞美。

最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写作特点。提示写作特点包括语言风格和结构特征。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老师点拨,引导学生悟出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征。

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进入第二步,研读探讨,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精读每一节,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品悟诗中意象。

首先,请同学朗读第一节,分析这一节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老师提示这个问题就是问我们这两小节有什么关系?引导同学们悟出构成了问答形式,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诗歌的回环美。在回答有什么作用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主旨和抒情诗的特点回答,小组讨论老师明确:内容上强调不能忘记老朋友和旧日的'时光;表达上增强了抒情效果。关于这一节,需要着重揣摩“难道”句式,思考表达作用。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这句话在诗中的位置,并围绕主旨思考。全班讨论,具有发言,老师明确:位于文章开头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具体到这句,就是激起对往日时光的回忆;这首诗开门见山,具有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虽然有点责备的意味,但更见其友谊的非比寻常。

第二节的内容比较短,引导学生揣摩“准会”“喝光”的含义,教给学生解读关键词的方法。首先要指出这个词的意思,再代入句子,围绕主旨回答。学生讨论,老师明确:表达了对友谊的确信不疑。在分析“喝光”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我们经常借酒表达感情,引导学生悟出友谊的真挚浓烈。

请学生精读文章的三、四两节,找出文中的意象,分析其特点,探讨表达效果。同学们很容易就能找出“山坡游荡”和“漫步溪上”这两个意象,通过讨论分析特点,老师点拨明确:这是两个平实的意象,因为平实反而能引起读者共鸣。紧接着,引导学生调动生活阅历,思考,童年的欢乐有很多,为什么作者仅选取了这两个意象?提示学生这个问题就是问我们选取这两个意向的好处。全班探讨,举手发言,老师点评后明确:这是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童年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友谊必定是纯洁、无邪的。第三节说万里跋涉,第四节又写呼啸的重洋,用意何在?这个问题还是引导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围绕增进友情来分析。小组讨论,老师明确:因为生计,朋友各分东西,颠沛流离,经历生活的磨难,我们的友情更深厚,更真纯。引导全班同学激情朗读文章的最后一节,思考抒情上有什么变化?同学们在对前四节分析的基础上感悟第五节就很容易得出:第五节从回忆回到了现实,又回到了第一层的祝酒氛围。但是比第一层更加浓烈。

第四:鼓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效果。

第五:根据新课标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我将设置两个不同层次的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有余力的同学写一写《我和朋友们的旧日时光》。

我认为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就本文而言,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说课稿

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自己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

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配以ppt图画展示启迪学生。

二、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三、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处结束,下面正式进入模拟授课环节。

高中语文说课稿

我的课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16课),这是一篇特殊的课文。首先,它所处的单元在教材中位置特殊。高中语文教材有四个小说单元(高三册2单元,高四册1单元,高五册1单元共12篇课文),在第三册教材中,学生重点学习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环境”、“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已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而第五册教材的小说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小说的鉴赏”,这对学生阅读小说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从教材体系与大纲要求上看,第四册教材的小说单元实际上是一个承前起后的单元,进行本单元教学时便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特征。

其次,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特殊。第四册教材的小说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本单元所节选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明清时代著名的几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老残游记》、《醒世恒言》),而明清时代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其创作总体呈现如下特点:

(1)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

(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作流畅;

(4)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迹。

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在创作上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典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再次,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的第十回,《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 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作者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技巧是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的,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作重点领会。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林冲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分几个阶段及其变化的关键;分析“风雪”等景物描写对情节、人物的作用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小说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以“导”为主,从感觉人手,灵活运用评点法,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鉴赏和评价。它的具体要求是:综观全局,抓住关键,创设问题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索,在此基础上,据点作评,教师在关键处作灵活而简明的评说点拨,启发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文的精髓。这种评定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是通过感受、点拨而产生顿悟,而不是教师塞给他们某种现成的结论,因而学生会为自己的不断发现和新解而欣慰不已,无形之中学习兴趣大增。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718页、第72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要使学生的思维之水常“鲜”常“活”,教师就必须在“导”字上下苦功夫,切不可居高临下,以自己的一知半解来堵塞学生的思维之泉。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好以下两点:第一,要比学生站得更高、更远,避免与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平面上;第二,要知己知彼,懂得学生的阅读心理并设法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一显身手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教学,我大胆地进行“问题导入,以导为主,读议结合”方法的尝试。

关于本课教学情景的创设的一点说明:我在上课前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而没有采用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其意在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强烈的音乐节奏感驱使学生急于去领略英雄好汉们的悲剧故事。教学过程中还适时穿插入了录像片的欣赏,有助于学生对主人翁性格和成因的理解。

在第三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个小说单元的小说,已能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并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能大体把握。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停留于对课文的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的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若能够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分层阅读,则能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曾记得去年在教学本文时,课堂上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山神庙中,林冲用一块“大石头”顶住了庙门,使陆虞侯等三人不得进庙,为林冲最终识破奸贼的险恶用心从而走上反抗的道路提供了契机,可是林冲一个人“掇”得动一块大石头吗?怎么陆虞侯三人却推不开呢?这个细节真实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我也一时乱了分寸。因为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小说嘛,无巧不成书,情急之中,我想起苏轼的一句诗:“竹外桃红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说道:“苏轼为什么非写成‘春江水暖鸭先知’不可呢?难道‘鹅’就不能够先知吗?小说和诗歌一样都是文艺作品,阅读文学作品是不能死抠的。”听了我的解释后,有的同学笑了,可不少的同学脸上仍旧带着疑问、困惑。我的解释为什么不能使学生信服呢?为了彻底地解开这个疑团,我想不如在课堂上主动地把“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发表看法,各抒己见。

(1)准确;

(2)顺畅;

(2)简练。出示情节发展的脉络图和对联(演示),结束这一步教学。接下去是进行课文难点问题的讨论。实施这一步要尽可能避免“注入式的回答”——把结论先塞给学生,使学生的认识只能局限于教师所定的框框里。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设计出一两个“出其意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我把教学中的那个“困惑”在这个时候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谈谈各自的看法,以此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并适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找出有关风雪描写的句子(课文中有六处写到风雪)再组织学生逐一讨论分析,小结后明确: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深化主题等。课后可结合文中 十二次提到“花枪”的有关语句让学生自行作分析。

为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 性格特征及其变化的理解,把握“风雪”的特点以及对情节、人物的作用,我在重点问题讨论时插入影视片段欣赏,以加深直观效果。

这一步我以板书形式来呈现。最后说一说作业的布置。题目有两个:(1)人物绰号考证:《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记录着人物的性格,并且各自都有一段来历,引导学生考证,以加深对人物的认识;(2)人物分类点评:自己确定标准,将小说的人物分成若干类别,撰文点评,以文解文。我的意图是学生课内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外可通过上述活动促发其自读《水浒传》原著,开展拓展阅读,加强读写训练,以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

高中语文说课稿

学生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能够增加古汉语字词基础知识,例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可以了解上古文学作品的一些特点,懂得什么是“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文学文化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知语言韵律和谐之美;懂得如何判断“赋、比、兴”手法;体味主人公前后情感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得到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上古语言的魅力和先民的思想,进而喜欢《诗经》等上古文学作品,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另外本文是一首以爱情为主线的叙事诗,通过学习这首两千多年以前的爱情悲歌对学生今后的爱情观产生影响,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有所思考,努力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

1.教学重点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和语言特色等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性格特征等文本深层理解。

2.教学难点

学生与文本内容距离较远,尤其是古汉语发展到今天已经和我们现在的语言大不相同,对于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困难,另外学生对古文本身也有畏惧心理。

1.知识能力情况

这册课本是为高一下学期学生准备的,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可以通过图书资料查阅或互联网搜集《诗经》或《氓》相关信息,有了初步的探索和感知。再加上初中及上学期的古文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

2.学生阶段特征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首先需要有学习习惯的改变,学习将由老师督促学习变成自己主动学习,有些学生还不太适应,他们有足够的学习热情但是缺乏克难意志;其次,初高中知识难度的巨大落差,知识层次的加深,教师授课风格方法的改变会对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再次,学习心理的调整,由初中的佼佼者进入人才济济的高中课堂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也是学生比较苦恼的一点。

但是因为这已经是第二学期,所以学生有了第一学期的高中语文学习经验,也为课程教学坐了基础铺垫。

以诵读为切入点,使课文内容教学为文化教学服务,努力让课文内容为主导向文化这一主体转变,在课文学习中渗透文化语言等常识性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恰当引导。

1.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任何一个民族都是这样,我国也不例外。早在两千多年前,先民们就为爱唱响了一只只情歌,《诗经》的开篇——《关雎》如是(多媒体播放《关雎》的配乐朗诵)。

刚才的朗诵美不美?(生答美)除了对美好爱情的歌颂没那么有没有对于爱情悲剧的描述呢?也是有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诗经》里的另外一篇《氓》。(板书课题)

2.揭题

《氓》是《诗经》名篇,诗一首叙事诗。属于国风,所谓国风就是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在古代我国辽阔的疆域上分布着不同的诸侯国,共同归周天子管制,这些不同国家的是个酒为百姓管理查探民情提供了依据。《氓》是“卫风”里的一首,也就是卫国的风俗,卫国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河南北部濮阳,新乡,安阳,沁阳一带。

说到“风”,那么《诗经》除了“风”还有什么呢,有没有同学知道?(生乱答,有知有不知)对,有同学已经说了,还有“雅”和“颂”。

3.预习效果检验

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下面有问题先问问大家。

请大家看看ppt上的这些字词,读音、意思有没有不明白的?

标红的字是大家要重点掌握的,请特别注意!

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注意体会韵律感。(生读文,师板书第一章……第六章)

问:读完诗歌,能不能每章用一句诗概括出它的的主旨?

答:第一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板书)

问:这是一篇叙事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答: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氓”开始时还好,慢慢地,随着生活的好转,他的`脾气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荒唐起来,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不过,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的,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

4.课文内容解析

问:这首诗共六章,可以分成几个小节?每一个小节是按照什么依据划分出来的?

答:可以分成三个小节。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划分的。第一章到第二章为第一小节,写恋爱;第三章到第五章为第二小节,写婚变;第六章为第三小节,写决绝。

问: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婚前氓做了什么?

答:“蚩蚩”,忠厚老实 ;“尔卜尔蓍,体无咎言”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问:女主人公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答:“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问:婚后他们生活如何?男女主人公各自有什么样的表现?

答:婚后他们生活不和谐。女子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男子脾气暴躁、三心二意、薄情寡义。

5.人物性格探究

答:氓的性格多变,前后判若两人。在恋爱初,他忠厚老实,急切认真——“氓之蚩蚩”、“將子无怒”、“尔卜尔筮”。婚后他变得三心二意,脾气暴躁——“士二其行”、“至于暴矣”。

问:女主人公身上有什么样的品质,请具体谈一谈?

答:活泼天真热烈,这在恋爱时期表现十分明显;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这个主要表现在婚后的生活中;最后决裂是表现出了决绝,刚强的性格。

6.写作艺术赏析

问: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答:比兴。

问:文中有几处用到了刚才我们说的这种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三处。第一处是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二处是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露了负心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第三处是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暗含女主人公对男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7.知识延伸拓展

问: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和探究,你觉得我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首诗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答:从诗的内容看,乃是这女子私定终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以致于无视礼教的束缚,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进而男子变心,其命运更加悲惨,又在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被弃而赴告无门,正是构成这一无辜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其次,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8.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在课后把这篇经典的诗歌背下来,如果大家对《诗经》感兴趣的话,就选取自己喜欢的篇目阅读,最好能够背诵,下次上课我们可以一起交流一下大家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另外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本篇课文的理解,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小说。

第一课时板书

第一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恋爱

第二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成亲

第三章——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婚变

第五章——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反思

第六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决裂

第二课时板书

情节 章节 女 氓

恋爱 1——2章 热情、幸福 蚩蚩、重视

婚变 3——5章 沉痛、幽怨 粗暴、变心

决绝 6章 清醒、刚烈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想的目的,收到了预设的效果。本课主要是以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解答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的,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问题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来发现和学习新知识,一方面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但是总觉得整个教学工程中学生一直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机会不多,这也使得整堂课一直是被教师操控着把持着;其次,内容安排较多,用两个课时略显仓促,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安排中注意克服的。

高中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劝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劝学》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阅读鉴赏,启迪学生智慧、巩固文言基础。

《劝学》是荀子的一篇论说文。作者阐述了在学习方面的观点。把《劝学》安排在本单元,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所欠缺。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要“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4、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5、教学难点: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和思想内容。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

(1)诵读法——主要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小组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2)讨论法——主要是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点拨法——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点拨。

2、学法: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体现在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的过程中。

(2)合作学习体现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3)探究学习体现在质疑问难,与文本深层次对话的过程中。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有6个学习环节。

环节一、温故导入激发兴趣。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历代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学习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近《劝学》,看一看荀子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学习的什么思考。

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感知作者和写作背景方面,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我会加以补充。

2、字词方面,学生课下已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进行了梳理。课上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就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识积累。

3、然后,请学生听配乐朗诵。

环节三、再读文本理清思路。

我会设置问题,要求小组合作,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问题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学生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问题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小组朗读第2、3、4自然段。

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证的。

问题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通过这3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完成教学目标三,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三读文本鉴赏语言。

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突破教学重点。

环节五、拓展迁移。

设置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讨论1:《劝学》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

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讨论2:就观点“学可以已”和“学不可以已”进行辩论。

此次辩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使用多种论证方法。

然后教师总结,通过辩论,我们可以得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一致的。

环节六、总结。

我会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要求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意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布置两个作业。

必做作业: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选作作业:以“学习”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劝学。

荀子。

学习的意义比喻论证。

学不可以已学习的作用。

(论点)学习的方法对比论证。

(论据)(论证)。

我这样设计板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把握文章脉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高中语文说课稿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其篇目的顺序安排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定,前面两篇分别是孔子的《论语》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三、说学法: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第一课时:

2、解题。包括:

(1)、"劝"的意思为鼓励,并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国人皆劝),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2)、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3、听磁带并对照注释,正字正音。主要有:輮、槁暴、舆、跬步、骐骥、锲。

根据预习,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青,取之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輮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

5、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内在联系。

7、归纳: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7、总结:《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五、教学设计依据:

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散重难点,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出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

高中语文说课稿

《短文三篇》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冲击的力量。它们告诉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要学会思想,学会平等、合作和承担责任,它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同时,三篇短文质朴而富含哲理的语言和以小见大、比喻、对比等技巧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

《信条》就是这样一篇指导我们如何把美好的愿望付诸实践的文章。一切美好的蓝图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变成现实,拥有爱的情愫,拥有思想的灵光,更需要有行动的桥来连接心灵和现实。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传达出精深的人生准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灵魂获得了高标准的升华作者谈到的十七条准则表面似乎是“幼儿园语”,实际上句句精警有力,引人深思,值得我们践行一生,是促进人生幸福、社会和谐、世界太平的法宝作者像一位饱含爱心的阿姨,拈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精心打磨成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在一起,就成为一挂折射生命内涵的项链;又像一位阅尽沧桑的智者,用关爱、尊重、尽责等音符合奏出生命的幸福之曲,演绎出世界的和谐之音最可贵的是,作者认为这美妙的旋律不应只弹奏在心间,更应回响在现实世界的每个角落。

《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定教”。学生自学后,根据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我们共同讨论,师生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说出关键句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摘抄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品味文章朴实富含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提高个人素养。

根据新课程理论,为了维系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我采用“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构建“高效课堂”。“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前自学、课中展示、课后反思三段。这种学习模式最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本课的随笔充满了哲理色彩和生命意识,并且作者都是具有独特思想体系的哲学家,因此在教学中应力求通过设置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突出学生的个性解读,以提升境界为指向,让学生走进人类思想的宝库中,感受思想者的高贵,与作者相约,与生活接轨。

1、导入:由“人是什么”引出导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2、分析文章的标题。

3、阐述思想的高贵。

4、教师总结:人是宇宙中一个伟大的存在!提升思想也是热爱生命,因为思想可以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书写永恒!

1、导入:以“苇草”生命的脆弱引出“人的生命”,展开对生命讨论。

2、阅读课文,讨论、分析:作者是如何热爱生命的?

3、结合事例拓展、讨论。

4、教师总结:生是死之开始,而死是生的极限;生命的价值是在具体的生活中实现的,生活中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越多,那么,我们生活的价值就越大,我们生命的价值就越大,那么,死的价值也就最大,因为死是生的极限,这个时候,生命是最充实的时候。

1、导入:以思想的灵光,爱的情愫,更需要有行动的桥来连接心灵和现实引出“人的生活”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感触较深的句子,并在旁边适当作一些批注。

3、学生对课文质疑,学生讨论、解答,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短文三篇》,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生命是人的自然基础,思想体现人的人格追求,而信条是人的生活原则,这些闪烁着理性光芒的短文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当我们懂得了生与死的关系时,我们会更加热爱生命;当我们知晓了人如苇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们变得尊贵而强大时,我们看到了思想对于生命的意义;当我们明白度过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些信条时,我们不禁感慨看似简单的信条中包含了多少永恒!三者构成了稳固的三角结构,共同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高中语文说课稿

本文仅仅是提纲挈领地点明了说课稿的行文思路,并结合《烛之武退秦师》加以简要说明,也列举了不同文体的处理方法和备选的教学方法,但细节不进行详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法以一概全,且纲举目张,自然文思流畅。建议备考的同学多搜集不同类型课文(诗歌、小说、散文、杂文、文言文等)的说课稿,掌握不同文体的教学思路,借鉴成品说课稿中的语言表述,将其各就各位地套入本文所讨论的框架中来。本文与具体的说课稿好比轮廓与色彩的关系,写说课稿的你,就是要结合具体的篇目内容,完成一个简单的填色游戏。另外,作为应试策略,本文脱不了机械之嫌。以后有机会从事语文教学的同学,一定要营造一个生动的语文课堂,沟通阳春白雪的文学舞台和下里巴人的生活现实,帮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文字,更爱生活。本文难免有不周之处,望指正。

壹、说课的含义。

说课,就是说说你打算如何教课,涉及三方面的问题,即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与之相对应,说课稿要体现出你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既有具体的实践,也要有理论的支持。在说课考试中,考生按顺序提前40分钟进入备课室,抽签决定说哪篇课文,然后进行备课。备课结束后,进行现场说课。

说课vs试讲:说课与试讲不同,说课是阐述你的教学思路,而试讲是模拟实际的教学过程。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文题目是《xx》,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解说。(注意:不要介绍姓名,只说考试序号即可,保证评分公平。)。

1、课文的概括总结(体裁、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意义和影响)。

如:《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古代叙事散文,主要讲了??,展现了??,是一篇千古流传。

的'散文佳作。

2、课文的定位与价值(本文在教材中所处位置、承前启后的作用)。

如:《烛之武退秦师》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本单元是古代叙事散文单元。高一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能力,本单元旨在进一步培养??,提高??。(参考每个单元首页的介绍)。

3、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文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提高??。(知识与能力层面)。

如:掌握重点的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意义,掌握常用的文言句式;了解春秋时期政治局势;提高浅显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等。(过程与方法层面)。

如:提高学生运用工具书进行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3)领会??,陶冶??,培养??兴趣。(情感与态度层面)。

如:感受文言叙事的简洁之美,感受逻辑思辨的智慧之美,培养对文言阅读的兴趣和对国学经典的热爱。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诗歌类: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体悟诗中的意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现代文:理清文章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反复诵读,掌握重点实虚词、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文。

(2)教学难点。

诗歌类:感受诗歌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现代文: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和行文风格。

文言文:培养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1)诵读法:培养语感,领悟感情。

(2)讲解法:理清思路和重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问答法: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练习法:通过强化练习,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2、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鼓励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结合本文的情况,我设计了“朗读—讨论—欣赏”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感,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图片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过程时,遵循“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方法)—为什么这样教(效果)”的思路,与之前提到的教学目标相呼应,体现上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并解决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问题。

1、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2)背景知识介绍(由学生课前自主探究完成,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

(3)诵读课文(播放录音或视频,营造氛围,感受韵律,完成注音;再由学生自由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悟语言之美)。

(4)分组讨论(尤其适用于文言文,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5)文本整体分析(采用问答法、讲解法,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掌握教学重点,把握行文结构等)。

(6)课文小结(总结文章内容主旨,重申教学重点和难点)。

(7)拓展延伸(可参考课后习题)。

(8)布置作业。

2、板书设计。

如:《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实词、虚词、判断句等。

叙事逻辑顺序:秦晋围郑烛之武出山烛之武说服秦伯晋国撤军。

结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语文说课稿

首先我将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鸿门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中的一篇精选课文,它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全文以刘邦赴鸿门宴请罪为核心,连同赴宴之前与赴宴之后共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开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结束,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二、说学情。

分析完教材之后,我将继续分析学情。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程面向的是高中生,他们已经具备相当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本文涉及的历史人物,比如项羽、刘邦、张良等,在历史上都十分著名,对于高中生而言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但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们来说,可能还是会有些困难。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于历史人物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难点】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和情境教学法。

说完了以上内容,下面我将就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个具体的介绍与分析,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一个好的导入往往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的学习。在导入环节中,我会给学生们播放电影《鸿门宴》的视频片段,在活跃了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之后,顺势导入新课《鸿门宴》。

(二)整体感知。

导入结束之后我将进入整体感知环节。整体感知是对课文的大致感受,在此环节中我会带领学生们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让学生们围绕着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阅读,为接下来的深入研读做准备。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首先我会让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描写项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项羽的性格特征。在学生思考时,我会给学生一定提示,即注意项羽的每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据此判断项羽的性格。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与完善,得出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不善用人这三点。然后,我会用多媒体展示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让学生更全面、理性地认识项羽。

接下来,我会继续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人手法。首先我会让学生自主思考作者在塑造项羽形象时,手法上有何高妙之处,之后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老师点评、启发、完善并总结。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看过的小说和电影,想一想矛盾冲突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好处,让学生明确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且能够自觉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

(四)巩固提高。

在深入研读结束之后,我将进入拓展延伸环节。在此环节中,我会安排学生们就“项羽最后为何会失败”进行一个辩论赛,借此加深学生对项羽性格的理解,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

(五)小结作业。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我会结合学生的感受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回顾与启示,并布置课下作业:结合分析项羽人物形象的方法,自主分析刘邦和樊哙的性格特征。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我在板书上将项羽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概括与展示,分别是政治上的无知、自大轻敌和不善用人。此板书力图以简明直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高中语文说课稿

各位,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古诗《迢迢牵牛星》。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迢迢牵牛星》是编排在粤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古诗十九首》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知识,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

2.技能目标: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歌叠音词作用和表达效果。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迢迢牵牛星》诗中的爱情美,理解诗歌所表达出的渴望普天下夫妻团聚的愿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叠音词作用和表达效果,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2.教学难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牵牛织女星等天文知识、光年的定义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3.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是:天文知识、光年较抽象,学生欠缺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的鉴赏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高一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朗读法、讲授法、读写结合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还采用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利用叠音词串联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说,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2.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按照彻启发式教学原则,讲授的内容突出本课的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或讲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讲中有导,讲中有练。使学生主体作用凸显出来,把课堂进行得生动活泼,而不是注入式。

3.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教材后面的叠词练习进行快速地思考,组织答案,我来总结这类题目的答题技巧和规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叠音词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学法。

根据本文篇幅简短,又是浅显的文言文的特点,要求学生课前必须进行预习,并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文意。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在课堂上,通过朗读和提问法去推动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读出初步真实感受。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从学生的回答情况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此之后,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起来讲述他们所了解到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总结学生的回答情况,并由我来详细地向学生交代故事的起源、发展,最重要的是突出这样一个常识让传说与课文有了紧密的切合点,牛郎和织女是因为王母娘娘的一根发簪化成的银河而相隔两地,不得相见,后来真情感动天地,遂允许二人七月七日相见。

2.示范朗读:

教师朗读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容易读错的多音字词。教师用语言鼓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读上,同时又能激气学生当堂背下诗歌的兴趣和信心。

3.学生朗读:

朗读是诗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以读为乐。

4.学生背诵。

在经过反复的听读和朗读之后,学生已经基本能粗略知道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诗歌的思想内容。

5.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5.布置作业。

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名师一号》p110页第三题。

七、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重点字词如多音字读音让学生动手去查阅,自己作初步的记忆,教师扮演辅导者的角色。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对《古诗十九首》及《迢迢牵牛星》的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了解古诗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巩固重点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课文,使他们进一步的理解文章,梳理思路,提高诗歌鉴赏阅读的语感和鉴赏的思路。完成《名师一号》的习题,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对以后的古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讨论法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语文说课稿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个单元的课文不仅描绘了优美的山川风物,而且融情于景,将作者的个人情感与志趣融入写景之中。《赤壁赋》是一篇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文章,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一曲极其哀怨的萧声,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二人讨论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特别是文章中关于“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很难弄懂。该阶段的学生在文言词汇上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单独处理文章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文章。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文章生字词,学习文言词汇。

2、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作者和客人的情感变化。

3、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文章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主人公情感变化为我的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文章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播放王菲的《清风徐来》,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问一问同学们这句话的出处,由此引入课题《赤壁赋》,带领同学们一起看看这句话背后蕴含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并顺势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会让同学们首先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文言词汇,然后讲解文章中的文言词汇。在解决了字词的困难后,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我会让他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一下文章内容,理解课文大意,进而可以提问学生: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的设置,完全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和读,理清文章脉络,消化重点词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多媒体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将课堂放手给学生,同桌探讨,课文的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这个问题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为后文的叙事抒情做下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主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重点字词句,小组内说一说作者描写了什么样的歌声和萧声,这样描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小组间探讨,得出,第二段通过“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句话,描写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有会吹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这句话是对萧声的详细描写,写出了萧声的呜咽,哀怨。为下文提出疑问,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础。

接下来针对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我会提出问题,首先请同学们根据全文,说说哪些段落阐释了文章哲理?又阐述了怎样的文章哲理?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得出:三四两段阐述了文章哲理,写主客问答,第三段写了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关于“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宽慰对方,表现了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基于此,我紧接着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有着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对于课文的学习可以总结得出:作者最开始游玩赤壁有着月夜泛舟的的舒畅;进而由萧声怀古伤今,突现悲郁之情;最后通过与客人的对话,明白了变化与永恒的哲理,再次展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到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完成。

(四)巩固提高

在此环节主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实现对人文性的实践。通过同学们对课文主旨及作者的人生态度的理解,可以让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来谈一谈自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理解不同进行回答。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本文的主旨情感。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下铺垫。

基于此,我会让同学们能够将本篇课文写成一篇小散文,再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