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北师大版六年级教学设计(模板16篇)

时间:2023-12-09 15:54:39 作者:JQ文豪

教学计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家可以通过阅读下面的范文,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

十五从军征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斑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的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土上,绝望的望着东方,这首诗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任命造成的苦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2、板书诗题。

3、质疑:学习这首古诗,你认为应该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预设: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初读感知: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读正确。想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检查字词:冢窦雉舂羹。

理解字义:始:才冢:坟墓窦:孔、洞贻:送给。

6、出示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读后想一想:自己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的?随时做以批注;你认为这首诗该怎样读才合适?自己试着读一读,要读出原诗的味道。

7、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情,留足时间。

二、解疑合探。

(一)交流诗句意思。

1、指名读古诗。思考:通过自学你明白了那些词语、诗句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议一议---再说说。

3、读诗句,想画面:边轻声读边展开想象,把你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下来。

4、同桌俩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体会交流诗句感情。

1、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相互说一说,读一读,评一评。

2、谈谈你从诗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预设:

(1)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2)假如你是这位老兵,听了乡里人的话,你会是什么反映?什么心情?

(3)这番情景你感受到了什么?

3、朗诵: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古诗并评议或表演式朗诵古诗。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这首古诗。

三、质疑再探。

1、再次朗读古诗。

3、随机质疑,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自读古诗,区别异同。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交流自己的看法。

3、老师总结:同样是写战争的诗歌,可是表达的方法却不相同。一个选取从军65年老兵重回故里的场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任命造成的苦难。一个从另外的角度表达了诗人渴望平定消除边患的感情。

4、我当小老师:

预设:

(1)有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关于战争的诗篇。请大家课后收集描写战争的诗词,选择最喜爱的一首背下来。

(2)积累富含哲理的古诗名句。

(3)把《十五从军征》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带个人们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喜------悲------泣。

说课: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十五从军征

学习《楚王好细腰》,反复朗读,弄清意思,体会寓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东施效颦”的背诵情况。

二、总结学习“东施效颦”的学习方法。

三、学习“楚王好细腰”

1、理解“好”的意思。

2、出示古文。用学习第一则语言的方法,学习这则寓言。

3、检查自学情况。

(1)理解“胁”“带”“扶”这几个动词。指名演示一下,并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绘出这几个动作。

(2)检查古文的朗读情况,读后集体评议。

4、知道楚灵王喜欢细腰后,大臣们是怎样想的?说说看。

四、体会寓意。

讨论。

1、楚王细腰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2、你认为出国的可悲指出在哪里?(在讨论交流中明确阿意奉迎的危害性。)。

五、补充结尾,加深理解寓意。楚王看了大臣们的脸色,会想什么?说什么?

六、用各种形式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七、教师小结(根据学习情况小结)。

1、自由朗读这二则寓言。

2、说说这两则寓言分别写了什么?

3、提出预习中遇到不理解的词句。

4、交流有关庄子和墨子的资料。

作业设计:。

1、从生活中找寓言中的人物。

2、背诵默写古文。

3、推荐阅读《邯郸学步》。

板书设计:。

楚王好细腰。

(阿意奉迎危害无穷)。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兵役残酷。

无限凄凉憎恨同情。

无尽悲哀。

七,检测题:

(1)这首诗是从()的角度写战争的,表达了作者()封建兵役制度的思想感情。

(2),《十五从军征》是一首()诗,选自()描述了()的情景。

十五从军征

作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7单元“战争”的起始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全诗既简洁,又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而它后面的《出塞》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之情.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通过这篇的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学生在经过了5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由于六年级是小学过渡到初中的重要时期,简单字词理解,难字注音,乐府诗的相关资料的了解被我放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而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而目标的达成必须要运用语文的手段和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回顾与战争相关的诗歌、,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深入学习诗歌时,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将这篇诗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并贯穿到我每一处的教学设计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回顾导入。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和诗歌,导入本课这首有关战争主题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让学生在诗题中从“从军征”了解是与战争有关。

2、交流乐府诗,了解《十五从军征》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检查冢,窦,雉,舂,羹,贻的读音,让学生说说预习时了解的词语意思。然后后老师范读,把学生引入诗歌的学习情境之中,并尝试与学生交流诗歌大意。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看插图,学习第1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年龄的跨度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并要求学生个性化朗读。

2、深入学习第2、3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让女生扮演老人朗读体会老人此时的心情,有迫切见到亲人的.感情,也有对家里人的担忧等等并要求学生在说原因的同时用个性化的朗读表达。男生扮演乡里人朗读,体会他告诉老兵家里情境时的心情,抓住本诗重点词语(松柏冢累累)感受本诗悲凉的意境。

3、学习4、5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让生结合插图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详细述说现在的荒凉破败,想象曾经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松柏冢累累与曾经家人的其乐融融,结合老人家里今昔的强烈对比,体会其悲凉场景。

4、让学生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样荒凉破败的家中,一个80岁的老人该怎样生活呢?让生齐读6、7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谈饭菜的味道(苦)让学生结合刚才学过3、4、5句体会饭菜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5、面对这一切,老人只能(让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让学生想象老人出门东向看,看什么?泣,又在泣什么,为什么而泣?并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松柏冢累累),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只用了三个字,忧悲泣,来总结老兵回乡的情感历程。

五、小结,升华主题。

1、用有感情的朗读再次走进80岁老人的回乡遭遇。

2、多媒体出示南京大屠杀图片,感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六、课后作业。

1、以老人或旁人的视角,让学生利用合理的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为记叙文。

2、观看日本动画片《再见萤火虫》,通过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生活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十五从军征

2、内容分析:本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记时,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二是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并学会整时和半时的表示方法。本单元是有关钟表的第一次学习,为以后继续学习钟表进行铺垫。

3、学情分析:一(11)班的学生虽然在生活中会经常看到钟表,但他们对钟表并不熟知。本班学生的基础一般,且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稳定。

二、设计理念。

教学及学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将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因此本节课采用观察、探究、发现、总结教学模式,重点以引导学生为主,让他们能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获取知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并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和半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时和半时的认读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上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教钟面模型、ppt。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看看哪位同学能猜出来。(出示ppt1)。

嘀嗒嘀嗒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

他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生:闹钟。(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师:那我们来看看谜语的答案是什么?(出示ppt:闹钟)。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钟面。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这时什么?它像什么呢?(出示ppt:钟面)。

生:闹钟。

师:它很像闹钟,但是它没有外壳,我们它叫做钟面。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个钟面,观察一下,钟面里都有些什么?(出示ppt第四页)。

生:有数字。

师:有哪些数字呢?你能从小到大数出来吗?

生:能,1、2、3、4、5、6、7、8、9、10、11、12。

师:一共有多少个数字?从几到几?

生:一共12个数字,从1--12.

师:钟面上除了数字还有什么?

生:有两根针。

师: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根针又细又长,一根针又粗又短。

师:说得真好,那老师告诉你们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做时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做分针。(板书:时针:短而粗;分针:细而长)。

(老师带读2遍:时针:短而粗;分针:细而长)。

师:现在同学们把钟面拿出来,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一位同学指,另一位同学说。(老师巡逻)。

师:现在老师想跟你们玩一个小游戏,这个游戏叫做我说你指。(老师指着分针、时针让同学说一说)。

2、认识整时。

生:8点(出示ppt)。

师:对,但是在数学里我们通常把8点说成8时。跟老师一起读两遍,8时……。

师:那下午同学们是从时候开始上课呢?

生:2点。(出示ppt)。

师:应该说2时,以后几点我们都要说成几时。跟老师一起读两遍,2时……。

师:同学们知道播放新闻联播吗?哪有谁知道它每天什么时候播?

生:7时。

师:刚才的三个时间,8时、2时、7时都是整时(板书:整时),意思是8时整、7时整、2时整。

生:长针的位置一样,都指到12。

师:长针是什么针。

生:分针,细而长。

师:刚才同学说分针都指到12,那短而粗的时针?它指到哪里?

生:指到8、2还有7。

师:看到这些数字和这两根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整时的规律?

生:8时,时针就指到8;

2时,时针就指到2;

7时,时针就指到7。

师:对,观察得很好,但是这位同学少说了一个条件,谁知道是什么?

生:分针都指到12.

师小结:分针指到12的时候,时针指到几就是几时。(出示ppt师一起读两遍。

师:老师手上有几张钟表图,谁能说一说钟表上得时间是是什么时候?3时、6时、12时(出示卡片,必要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特别注意12时的分针和时针是重合的。将卡片奖给回答正确的学生。)。

2、学习电子表时间。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12:00)同学们见过它吗?有没有谁知道它是什么?

生:时间、12点、电子表。

生:前面都是12。

师:现在你们认识了电子表时间,那老师想考考你们,1时和3时的电子表时间要怎么写呢?请学生拿出作业本,在本子上写一些1时和3时的电子表时间。(老师巡逻,发现问题,提醒学生书写电子表注意事项。)。

3认识半时。

师:(出示ppt示3时半、7时9时半的钟表)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几个的时间?

生:3点半、7点半、9点半。

师:很好,这位同学认识3点半、7点半和9点半,但是在数学里我们要说成3时半、7时半、9时半。这些是半时。几时半都是半时。跟老师一起读两遍。(3时半、7时半、9时半)。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3时半、7时半、9时半这几个钟表有什么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生:分针都指到数字6。

生:3时半的时针指到3和4的中间、7时半的时针指到7和8的中间,9时半的时针指到9和10的中间。

师:根据刚才同学说的发现和时针分针的位置,有没有哪位同学发现半时的规律?

生:半时的分针指到6,时针指到中间。

生:因为还没有到4,所以是3时半,不是4时半。

师小结:说的很好。那老师来总结一下:半时是分针指到6,时针过几的一半就是几时半。3时半的分针指到6,时针过了3的一半就是3时半。(老师带读两遍:半时是分针指到6,时针过几的一半就是几时半。)。

师:老师手上有几张半时的卡片,看看哪位同学能说出钟表上得时间?(出示4时半、8时半、6时半,提醒学生注意6时半的时针和分针重合了。将卡片奖给学生。)。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电子表时间,有没有同学知道6时半的电子表时间怎么写?(情举手的学生到黑板上写一写。)。

生:3:30。

生:不知道。

师:因为一个小时有60分钟,半时只有一半,所以是30.

师:情同学们在写一些4时半、8时半的电子表时间。(老师巡逻,发现问题,即使订正。)。

(三)、巩固运用。

师:请同学拿出钟面,我们一起来拨一拨,看谁拨得对。1时半、5时半、11时半。(请学生上台拨一拨,其他学生在座位上拨。)。

(四)、课堂小结。

师:练习做完了,谁能告诉老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生:学会了认识钟表。

师:钟表里都有什么?

生:有1--12的数字,时针和分针。

师: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

生:短而粗的事时针,细而长的事分针。

师:还学会了什么。

生:认识整时和半时。

十五从军征

这篇文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壮丽的景观以及对两岸的恩泽。在抒发对黄河之爱的同时,还警醒人们要爱惜黄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教学目标:

了解黄河的自然情况,感受黄河的美丽景观。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进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以朗读感受黄河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用空间与时间顺序来介绍事物的方法。学写解说词。

教学构想: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要引导学生感受拟人句比喻句的作用应该把爱国情思迁移到环保进而引入亮点教学:教育爱护母亲河,关注生存环境。

教学准备:

黄河及其环境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黄河吗?请交流黄河的资料。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中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之为“河”。河水经黄土高原,遂成黄色,故得名“黄河”。

黄河全长5464千米。从源头的涓涓细流,沿途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成千上万条溪川,形成每年平均约480亿立方米水量的滚滚洪流,一泻千里。他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由此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其间,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风光绮丽的崇山峻岭,有广阔无垠的肥土沃壤,有雄浑粗犷的黄土高原,有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有历史悠久的三大文明古都,有丰富的物产和地下宝藏。整个黄河流域,生息着1.1亿各族儿女。

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黄河之水天上来》。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交流字词。

2、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你认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为什么?

(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黄河的?

(3)面对黄河目前的状况,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你能找出并说出它的作用吗?

(5)交流学习本文的感受。(本文由黄河的源头开始,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全面介绍了黄河。)。

三、课外活动。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2、让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和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布置一次展览。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小导游,为大家解说。

3、随着黄河输入下游的泥沙不断增多,在下游的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地上悬河”现象,如河南省开封市。针对这种日益严重的情况,请你查找有关资料,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作业设计。

写一篇关于黄河问题的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发源。

黄河之水天上来重要性。

危机。

解决措施。

十五从军征

执教:张应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比较、想象等多种方式学习古诗,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2.难点: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3.这是一首乐府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

交流:什么是乐府诗?

4.出示有关资料,了解乐府诗。

5.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首汉代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1.生齐读课题。

2.释题。

3.从古诗的题目大家知道了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1.师: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就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八十岁返回故里时会有怎样的经历呢?师范读课文。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

(1)文中有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冢窦舂葵羹贻。

指名认读,齐读。

(2)师:生字会读了,谁愿意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

纠正字音:有读错的字音吗?

(3)齐读古诗。

(4)诗我们已经读通顺了,诗句的意思同学们理解了没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指名提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5)师出示重点词语解释:这首古诗中有几个词语的意思比较重要,我们一起来看。

齐读,师补充讲解。

指名说,集体评议。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1.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

2.指名回答:悲伤、凄凉、悲苦、难过……。

师板书:“悲”。

4.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

生:八十岁。

师板书:八十始得归。

师:他当了多少年的兵?

生:65年。

生自由发言。

5.如今终于在垂暮之年踏上了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样?

6.这位老兵他本应该是满心的喜悦、激动、期盼,满怀着希望。但是,我们却从诗中读出是悲凉、悲伤……是哪些地方,哪些词句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呢?出示:

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

7.交流。

(1)他听到了什么?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出示)。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松树柏树中间的一块墓地。

师:乡邻不忍直接打击老兵,所以说得很委婉,说得直白一点是什么意思呢?

师:假如你就是那位老兵,听到乡邻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学生各抒己见。

指导朗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当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地走进自家院子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想象,说话训练。

师(语调一转,变得缓慢而低沉)可是,如今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

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苦苦思盼的亲人早已离世,曾经温馨热闹的家园已是一片荒凉破败。

指导朗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面对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该怎样生活?他又做了什么?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示)。

相互交流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出示)。

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8.讨论:是什么造成了百姓的悲惨生活?师相机板书:“悲”。

9.让我们通过朗读全诗来感受老人的凄苦与悲凉吧!

10.练习背诵。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1.通过学习这首诗,同学们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出示: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拓展情。

1.将《十五从军行》改写成一个故事。

2.写一写你对战争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悲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

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

生:战争。

(师板书战争)。

师: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血肉横飞。

生:尸横遍野。

生:血流成河。

生:枪林弹雨。

……。

生:十五从军征。

(师板书课题)。

师:来,一起读读课题。

生:十五从军征(语气较平淡)。

师:再好好读读。

生:十五从军征(这一遍较有感情)。

(生自由读古诗)。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

(一生读古诗)。

师:听她读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

生:悲凉。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大伙儿一起来感受感受这悲凉。

(生齐读)。

生:我听后有种凄凉的感觉。

师:比如说--。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领着同学们一起读读。

师:还有吗?

生:心酸。

生:难过。

生:还行。

生:我是联系小资料“音乐”一词。

师:多会学习的同学,掌声。咱们一起来读读小资料。

(生读小资料)。

师:你刚才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把自己感动的地方。

生:有。

师:说出来。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大伙儿像她这样读读。

(生有感情读)。

师:还有吗?

生: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来吧,一起来读。

(生读)。

师:还有吗?

生: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读。

(生读)。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也许,一句句诗句意思你就明白了,也许,一幅幅画面就浮现在你的眼前。现在,请你再读古诗,用心地读,理解诗句意思。

(生都认真读古诗,读得很投入)。

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的主人公是谁?

生:一位退役老兵。

师:他服了多少年兵役?

生:65年。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师:知道它的意思吗?

生: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

(生沉默)。

师:长亭外,古道边……。

(生依然沉默)。

师:长亭外,古道边,一群依依惜别的人哪……。

生:我看到少年的家人在杨柳树下送少年去参军。

师:都有谁送少年,听听,他们说些什么?

生:妈妈拉着即将去战场的儿子的手说:“儿啊,你一路多加小心,要学会照顾自己。这是娘为你缝的新衣服,你带上,记住,娘在家里等着你”

师:慈母手中线,(生一起)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还有谁在送别,继续说。

生:奶奶将一个附身符给孙儿戴上说:“孙儿啊,你要早点回家,早点回家”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

师:这一别,整整65年,这65年,这位老兵经历了什么,请你插上想象的翅膀:

生:老兵打了许多次仗,我看到他从尸横遍野的山坡上爬下来。

师:他要回家。

生:夜深人静,老兵望着天上的明月,捧着附身符,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他要(生一起)回家。

师:孩子们,从刚才你们描述的画面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心酸。

生:难受。

师:把你的感受送进去。

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生: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师:谁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生: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师:老兵心情怎样?

生:激动,高兴。

师:他问的语气怎样?

生:急切。

生:着急。

师:把你们的激动,高兴,急切,着急统统送到诗句中去。

生: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师:可是,犹如晴空霹雳,乡里人是怎么告诉老兵的?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冢什么意思。

生:坟墓。

师:乡里人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生:老兵家里的人全都死光了。

师:为什么乡里人不直接告诉老兵他家里人全死光了?

生:怕老兵受不了打击。

生:乡里人不忍心告诉。

师:不忍告诉又不得不告诉,同学们,带着这种不忍去告诉老兵他家的现状吧!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80岁的老兵啊,他不相信,他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回到家,他看到了--。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用你自己的语言说说老兵看到了什么?

生:野兔从狗洞里进来,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生:回家。

师:老兵啊,你苦苦期盼的亲人在哪里?

生:都死了。

师:用诗中的语句,亲人在那里?

生:松柏冢累累。

师:老兵啊,你魂牵梦萦的家是什么样?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生: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师: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师:可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贻是什么意思?

生:送给。

师:问问老兵吧,你要把饭菜送给谁吃?

生:母亲。

生:父亲。

生:奶奶。

师:然而,亲人在哪里?

生:松柏冢累累。

生:悲凉,凄凉。

生:同情。

师:来吧,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老兵啊,他猛然间从幻觉中清醒过来,他咽不下一粒饭,喝不下一口汤,他--。

生: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如果说人生的眼泪有很多种,你觉得,老兵的泪是哪一种?

生:悲伤的泪。

生:难过的泪。

生:凄凉的泪。

生:心酸的泪。

生:控诉的泪。

师:老兵啊,你在控诉什么?

生:战争的残酷,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生:还有很多回家后失去亲人的老兵也在流泪。

师:“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还有谁在流泪?

生:千千万万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亲人也在流泪。

师:同学们,学了这首诗,请你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学完后的感受。

生:悲凉。

生:凄惨。

生:可怜。

师:带着你们这样的感受,咱再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古诗词浩瀚的海洋中,描写战争的古诗词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老师这儿就积累了几首有关战争的古诗,咱们一起来读读。

凉州曲。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生。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军行。

李白。

骝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十五从军征

在奥运会成为目前人类社会最大的体育盛会之时,奥运会会歌也与吉祥物一样,成为世界流行的奥运会标志。这首歌体现了奥运会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的精神,还很好地把握了“起承转合”四段式结构。语言简炼、上口,通俗易懂。

教学目标:

理解奥运会友谊团结参与公平竞争的精神,了解“起承转合”四段式结构,直到简炼上口、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奥运会友谊团结参与公平竞争的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起承转合”四段式结构。

教学构想:

教学准备:

奥运会歌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对奥运会的了解在《体育颂》一课中已经很多了,谁来说说奥运会的精神是什么?

2、奥运会的宗旨呢?

3、每届奥运会都有哪些标志?会旗、会徽、吉祥物、会歌……。

4、说说你对奥运会标志的了解。

二、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这首歌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我们千千万万颗心在跳荡,时刻来到,快快奋起,全人类世世代代友好。同生活,同成长。”“推倒一切障碍,让那理解的歌声永飞扬。”体现了奥运会友谊团结参与公平竞争的精神。“我们手拉手,友谊传四方。”反复吟唱,更加深了这层含义,体现了歌曲主旨。“我们勇敢拼搏,熊熊的火焰燃烧在我们胸膛。”渗入竞争的概念。“我们手拉手,友谊传四方。推倒一切障碍,让那理解的歌声永飞扬。”突出主题。

三、总结全文。

四、设计北京奥运会会歌歌词。

1、谁来说说奥运歌词要注意哪些方面?

2、那如果你给我们北京奥运会写会歌的话,应该注意什么呢?

3、自己创作歌词。

4、小组展示,选出好的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给歌词配曲调。

板书设计:

手拉手。

友谊、团结、参与、公平竞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丑石》教学设计

丑石(贾平凹)。

教学要点:

1、加深对散文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掌握阅读、鉴赏散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抑扬先抑的手法。

3、领会文章的意蕴,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能给其一个明确的界定吗?是的,不能。因为判定的角度不同,因素不同,那么对美丑事物的感情也就不同。

今天,让我们借助贾平凹的一篇散文,来曾强我们对美丑的进一步认识。

二、作者介绍: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三、朗读课文,同学听,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听到的感受。

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见附录)。

第二课时。

一、导入:昨天我们初步熟悉了这篇课文,今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其中的内容。

二、分析:

1、迅速浏览一下课文。思考文章先写了丑石什么,又写了丑石什么?(各用一个字来概括)。

理解:先写了丑,又写了美。

理解:从三个方面回答a、黑黝黝地卧在那里(从颜色上说很暗,不着人喜欢);b、牛似的模样(从形状上说其蠢笨);c、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多碍地面(说其没来历,没人关心,还碍地面)。起到了总起的作用。

3、外在条件不好,就要从内在去弥补,那么丑石弥补了吗?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

理解:突出了丑石的无用:垒不成山墙;压不成台阶;凿磨太细。

理解:眼光是无形的东西,拉直将无形化为有形,生动、形象,作用是写出了科学家那种意外的惊喜和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画的活灵活现。体现了丑石的不同凡响和科学家的慧眼识珠。

6、“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的将它运走了”中的“小心翼翼”说明了什么?

理解:丑石的价值体现。说明人们对这块丑石是非常爱护、珍惜的,与我们对丑石的态度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7、“这使我们很惊奇”中的“者”指代的是什么内容?

理解: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结合上下文看)。

8、作者对丑石的感情也有一个大的变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这叫做“先抑后扬”。(作者本意是要赞扬“丑石”,但他并不急着赞扬,而是首先极写丑石的“丑”,写它无一用处,人们是如何的讨厌它,然后笔锋一转,说它原是一块非同凡响的陨石,进而盛赞它的美妙和伟大之处。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提问了几个学生的看法,经过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既吸引人,又能取得强烈的效果。)。

9、分析了文章的思路与写法特点后,请学生思考并讨论:

讨论: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总结归纳:

这是一篇托物寄意、抒写作者对生活哲理体验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一块“丑石”的描述,从人们对“丑石”认识的变化,生发出许多感慨,并由此推想到社会上的此类现象,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2、片段练习: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一个片段。

板书:

丑石。

贾平凹。

先写了丑无一用处--讨厌它。

}欲扬先抑。

又写了美非同凡响的陨石--盛赞。

花脸北师大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抓关键语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揣摩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描摹人或物。

2、感受少年仰慕英雄、渴望成为英雄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

抓关键语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内心对英雄的崇拜。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1、词语积累2、你知道关羽这个人吗?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关羽的英雄故事。

(二)课堂教学。

1、导入。

1)什么是花脸?

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称“净”。花脸是俗称。面部化妆运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幅度大,以突出性格、气度和声势。

2)文中的花脸指的是什么?

依据戏曲中“花脸”的模样用纸浆轧制成的面具。

2、课文理解:

1)初读课文,掌握文中“花脸”的特点。

(1)圈划并朗读文中描写花脸的语句。

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的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2)讨论:你能概括文中花脸的特点吗?

色彩鲜艳(如:赤红、墨、绿)。

凛然不可侵犯(从面、眉、眼角、包头、长巾、胡须等角度的描写)。

(3)识脸谱,掌握关羽脸谱的特点(ppt)。

陈寿《三国志》: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

2)研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1)文中有多处表达了我对关羽花脸的喜欢,你能找到这些句子吗?

“我”喜欢花脸的有关句子。

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

做三轮车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

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我是大关公哪!

整个大年夜我一直戴着这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转天醒来头件事便马上戴上……,转天醒来头件事便马上带上,恢复我“关老爷”的本来面貌。

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地走进客厅,憋足嗓门叫到:“俺--姓关,名羽,字云长。”

变化的原因:

与我一般大的男孩们投来艳羡的目光--快活之极。

心理活动:威风,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好像在说我的光荣史--骄傲之极。

心理活动:想成为关羽式的英雄。

3)能力拓展。

文中表达了全家人对花脸的喜欢,请说说全家人喜欢的理由:

学生交流。

(三)课后练习:

1)请运用恰当的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玩具。

2)继续搜集能够体现关羽“忠、义”的资料,谈谈你对关羽的认识。

花脸北师大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课文,自读自悟并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解。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和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书读课文,学会背诵。

难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听音乐,出示课件--大海的画面。

师问:看图,你想到了那句名言?

生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生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3: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必待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

师谈:一个人要有所舍,才会有所得。社区懒惰,得到勤奋;舍去玩耍,得到知识;舍去三心二意,得到成功。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成为大海,容纳更多的知识,更多的道理。

二、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师:大家平时有何爱好?(生说)。

师:看来,大家的爱好可真不少。(课件出示)看这个人的爱好是什么?

生:我看出来了,他们在下棋。

师:这幅图的背后有一个小故事,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孟子写下了这篇文章。(板书:学奕)。

三、启发质疑,初步理解。

师:“奕”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学奕”是什么意思?看到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

生1: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习下围棋的?

生2:我想知道,他们两个学习之后的结果如何?(板书问题)。

师小结这一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入下面环节。

四、教授课文内容:

一)、有信心,就会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出示课件)。

二)、结合注释读明白。(出示课件)。

1、自己学习,扫清生字词,划出不会读,弄不懂得语句;

2、小组合作,互读找不足;

3、派出一名代表,用自己的话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三)、理解大意读通顺。

1、找学生读;

2、小组比赛读;

3、学生齐读;

4、老师范读;

5、师生互读。

五、抓关键语句,分析。

师:你感到文章中的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划出,默读一遍(出示课件)。

师:两个学生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学生答)。

再次指读此句,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五、背诵,抽查。

六、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师:课前大家谈了自己的爱好,现在看来,光有兴趣行不行?谁来背诵课文?(学生举手,叫起两位学生)。

师:如果他们二人现在开始比赛,你能料到结果吗?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非也。

师:“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

总结:我们看,不管下棋还是干其他事。智力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什么?是态度,这真是态度决定一切。

七、总结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课件)。

1、有信心(成功了一半);

2、结合注释读明白;

3、理解大意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4、抓关键语句,分析;

5、背诵,积累。

八、阅读强化训练。

1、课件出示孟子格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利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试着学习,达到理解背诵。

2、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试着学习《两小儿辩日》。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019年秋季学期即将结束,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

七、认真搞好期末总复习。本学期的复习,有相当的份量,内容较多,任务也相对繁重。本学期的复习先拟定了复习计划,掌握了目的要求,明确了重难点及关键,拟定好了课时分配情况。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复习,同时又灵活运用,对复习了的知识,又编了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力争人人掌握,做到了一课一得,个个过关。

第2页。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第3页。

花脸北师大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爱慕英雄的热情。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的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我”对花脸层层递进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我”对花脸层层递进的情感。

课      时: 2课时。

第一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说唱脸谱》。

……。

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1)听了这韵味十足的歌曲,结合你课前的预习,谈谈你对花脸的了解。

(2)教师概括:花脸--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称净角。花脸是俗称。净角以面部化装运用图案化的脸谱为标志,音色洪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课文中是指类似净角脸谱的面具。

2、揭示课题:花脸。

我们一起来学习班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花脸》,看看他是怎么将自己对心爱之物--“花脸”的浓浓情感,传递给们们,并让我们产生共鸣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带拼音的字多读两遍。

(2)联系上下文、理解“积攒”“俨然”“咄咄逼人”“横刀立马”“张牙舞爪”等词语意思。

(3)全文每一部分的花脸是否指同一事物、人物?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字:

“掺、臭、斩”是翘舌音。

2、理解词语。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4、课文围绕花脸,写了“爱花脸--买花脸--演花脸”三件事。

5、理清文章脉络。

爱花脸(1-2自然段),买花脸(3-6)演花脸(7-10)。

四、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1、勾画并朗读文中描写花脸的语句。

“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地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1)讨论交流文中关羽花脸的特点。(色彩鲜艳、凛然不可侵犯)。

(2)课件展示关羽的脸谱。

(3)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惊喜和敬畏。

2、朗读描写青龙偃月刀的句子,讨论:为什么要那么细致地写一把刀?

“大红漆杆,金黄刀面,刀面上嵌着几块闪闪发光的小镜片,中间画一条碧绿的小龙,还拴一朵红缨子”。

3、文中有多处表示“我”对关羽花脸的喜爱,你能找到这些句子吗?

“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

“坐三轮车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

“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我是大关公哪!”

“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戴着这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第二天醒来头件事便是马上戴上它,恢复我这‘关老爷’的面貌。”

“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地走进客厅,足嗓门儿叫道:‘我--姓关,名羽,字去长。’”

品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喜欢关羽的原因。重点结合下内容来体会:

(1)舅舅讲故事。

(2)其他人见“我”戴面具的反映。

(3)对关羽原不同称呼。

(4)不同年龄的人对关羽同样的喜爱和敬重。

4、课文几乎每一段都表现了“喜欢”。每一段表现的“喜欢”有何不同?为什么?

提示:找出一些关键的句子。

第一节:对一般花脸的喜欢。“俨然就变成那员虎将了……威壮不凡的气概,神气得很。”

喜欢是因为可以炫耀    (抓住“俨然”一词)。

第二节:对特别花脸的喜欢。“直缩脖子……管叫别人也吓得缩脖子”(此时并不知花脸是关公的。)。

(体会“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下巴”)--喜欢因为敬畏惧怕,也想要别人惧怕。

第三节:对关公花脸的喜欢。与我一般大的男孩们投来艳羡的目光--快活之极(威风,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舅舅又告诉我关羽的英雄事迹,“好像在说我的光荣史”--崇敬自豪,想成为关羽式的英雄。(此处可表演一下“自报家门”)。

知之愈深,爱之愈深。

5、小结。

花脸不是一个简单的脸谱,它与代表人物的形象、气质、故事、精神浑然融为一体,是几千年来民族历史的缩影,花脸的背后蕴藏着深深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主题之外的个性化阅读,例如“童真童趣”“对过年的渴望”“传统民俗”等。

(可出示冯骥才资料--致力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抢救)。

本文作者借一个男孩的视角描写“花脸”,也是试图用文字保留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留恋。

2、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值得保留、继承和发扬?

大红灯笼、唐装、踩高跷、剪纸、中国结、舞龙灯等。

3、作业:

(2)上网查询或采访长辈:在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里,除文中出现的形式外,还有哪些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活动、事物等?(制作小报,配上插画)。

板书设计:。

买花脸    喜爱      自豪。

花脸。

演关公    崇敬      炫耀。

《学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课文,自读自悟并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解。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和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书读课文,学会背诵。

难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听音乐,出示课件--大海的画面。

师问:看图,你想到了那句名言?

生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生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3: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必待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

师谈:一个人要有所舍,才会有所得。社区懒惰,得到勤奋;舍去玩耍,得到知识;舍去三心二意,得到成功。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成为大海,容纳更多的知识,更多的道理。

二、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师:大家平时有何爱好?(生说)。

师:看来,大家的爱好可真不少。(课件出示)看这个人的爱好是什么?

生:我看出来了,他们在下棋。

师:这幅图的背后有一个小故事,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孟子写下了这篇文章。(板书:学奕)。

三、启发质疑,初步理解。

师:“奕”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学奕”是什么意思?看到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

生1: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习下围棋的?

生2:我想知道,他们两个学习之后的结果如何?(板书问题)。

师小结这一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入下面环节。

四、教授课文内容:

一)、有信心,就会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出示课件)。

二)、结合注释读明白。(出示课件)。

1、自己学习,扫清生字词,划出不会读,弄不懂得语句;

2、小组合作,互读找不足;

3、派出一名代表,用自己的话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三)、理解大意读通顺。

1、找学生读;

2、小组比赛读;

3、学生齐读;

4、老师范读;

5、师生互读。

五、抓关键语句,分析。

师:你感到文章中的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划出,默读一遍(出示课件)。

师:两个学生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学生答)。

再次指读此句,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五、背诵,抽查。

六、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师:课前大家谈了自己的爱好,现在看来,光有兴趣行不行?谁来背诵课文?(学生举手,叫起两位学生)。

师:如果他们二人现在开始比赛,你能料到结果吗?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非也。

师:“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

总结:我们看,不管下棋还是干其他事。智力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什么?是态度,这真是态度决定一切。

七、总结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课件)。

1、有信心(成功了一半);

2、结合注释读明白;

3、理解大意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4、抓关键语句,分析;

5、背诵,积累。

八、阅读强化训练。

1、课件出示孟子格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利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试着学习,达到理解背诵。

2、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试着学习《两小儿辩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