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学二年级的教案范文(19篇)

时间:2023-12-15 22:52:04 作者:LZ文人

二年级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这些二年级教案涵盖了各个学科的内容,适合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教学內容:

班级情況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二十一名,大部分来自移民家庭,经过两年的学习,这个班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探究,乐于合作。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能正确辨认所观察物体的形状。

长方体纸盒、课件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礼品盒,大家想看看吗?(出示课题:看一看(一))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观察,老师要给大家提一些要求:

1、保持观察姿势,不能左瞧右看,随意改变自己的观察位置。

2、观察后要说清楚自己看到的是几号面,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我相信大家都能按要求去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圆满完成观察任务的,有没有信心?(出示标有序号的长方体)。

二、参与活动,探究新知。

(一)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也有不同。

1、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

2、通过讨论、交流,指名不同位置学生代表发言,说说自己看到了几号面?是什么形状?

3、师:同样一个长方体,怎么有的同学看到的面是正方形,有的看到的面却是长方形呢?

4、生讨论、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课件演示)。

(二)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1、师:我刚才听有的同学说只看到一个面,有的同学却看到了两个面,还有的同学看到了三个面。请看到一个面的同学挥挥手、看到两个面的同学点点头、看到三个面的同学拍拍手。

提问:为什么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在不同位置观察时,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

2、同学中有没有看到更多个数的面?那么,在同一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呢?

3、生再次保持不变的观察姿势和位置,进一步细心观察,并讨论、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同一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课件演示)。

5、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不仅观察仔细,善于动脑,还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来,真棒!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做一个拍手游戏,想不想做?(师带领学生做拍手游戏,回顾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

(三)认识各个面的名称。

2、谁能给老师的礼品盒上各个面贴上他们各自的名称?(出示另一长方体纸盒和名称标签)。

4、出示不同的长方体并变换位置,让学生指出各个面的名称,使学生加深对各个面名称的理解,知道这些面的名称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游戏一:猜一猜。出示26页情境图,先说说每个人各站在讲桌的什么位置,再猜猜他们各会看到讲桌的哪些面?最后动手连一连。(课件演示)。

游戏二:练一练。出示27页“练一练”4题,今天智慧爷爷买了生日礼物要给一位朋友过生日,淘气、笑笑和机灵狗也去凑热闹,他们各自看到礼物盒的那一面呢?先说说,在连连。(课件演示)。

游戏三:标一标。出示27页“练一练”1题,同学们还认识了物体各个面的名称,看谁能准确快速地标出“正面”“上面”和“右面”。(课件演示)。

游戏四:摸一摸。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摸摸它的各个面,并对同桌说说每个面的名称和形状。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3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找朋友。

3。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一、复习准备。

1、指名学生板演:

34+25=。

2、口算。

5+78+650+306+2834+957+3。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

(把28分成20和8,用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学习新的内容,(边说边板书:35+37=)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

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师: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5加7等于几?满十了吗?(个位5加7等于12,满十了)。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进位加法。(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5根小棒,在第二排挂37根小棒。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35和37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7是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个位是5个一加7个一,得12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

师:12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

(2)边摆边算。

师:个位5加7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个位上还有2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5加37,个位5加7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4)仿例练习:56+37=9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6~9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时首先计算个位,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两个数先相加在与个位上进的1再相加得出最后的计算结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结合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进行统计,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体验。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统计格子纸片。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过生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呢?(生猜测)。

教师贴春,夏,秋,冬。

3.学生欣赏四季景—片。

同桌记一记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4.每位同学选代表自己生日的纸卡。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人是否拿对了。

5.老师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调查呢?(生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站排的方法来统计。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答)。

2、合作调查。

3、汇报交流。

三、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打开书90页。涂一涂。注意每个小格代表一人。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说。

四、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要转来一名新同学,你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呢?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应用。

小明看到同学们都表现这么棒,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会,可不知该买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组用喜欢的方法调查,分组统计,完成统计图。

六、游戏。

同学们经常玩剪刀石头布,今天我们每人玩10次,看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平局几次,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学生每人1张白纸,用来记录)。

七、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自由说)。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春。

6,7,8,夏。

9,10,11,秋。

12,1,2,冬。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8、师小结过渡。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1.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接受本节的知识。

2.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理解掌握轴对称图形,并能通过折叠寻找对称点,会对所给图形作出正确地判断。观察——操作——归纳——判断。

3.对称轴和对称点的寻找。

重点: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活动1【导入】游戏引入。

帮暖羊羊找角。

观察图片找出问题,确定角的位置。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学生参与游戏,帮暖羊羊找角。

活动2【讲授】分类。

1、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表象来给学具袋里的图形来分类,并汇报分类的理由。

引出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

动手分类将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分成一类,将不能完全重合的分成一类。汇报发现。

活动3【活动】学习轴对称图形。

2、动手制作一个轴对称图。教师示范,边示范边说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集体展示创造出来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3、摸一摸折痕看有什么感觉。

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指导画对称轴,教师示范画的方法,强调易错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

(摸折痕。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同桌互相检查纠正不准确的画法。)。

4、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活动4【导入】练一练,“巩固”对称。

(1)练习1。

(读出题目要求,找到题目中两个具体要求,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互查。再集体汇报。)。

(2)练习2。

同学们,请你拿出2号学具袋中的图形,折一折,画一画,看看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自己独立先折一折,再画一画,能够发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活动5【讲授】总结。

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但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还创造了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够创造出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美化我们的生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多媒体课件、糖果一袋,糖果图片,小棒若干根,统计表若干根。

一、猜一猜,复—均分。

1、老师带来了8个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他俩都高兴?什么是平均分?

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几位小朋友到乐乐家给乐乐过生日,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课件出示图片)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获取信息。能够发现“有5个小朋友”和“20块糖果”。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可能是“分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教师接着学生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示范分一分并记录。

教师提出,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出示表格)

2、用学具代替糖果小组内分一分。

师:我们就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20个糖果图片代替20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

3、交流方法,比较、反思。

师:请观察不同分法,哪种方法和你的一样,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分的方法。

预测:更多的学生会喜欢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除会有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要给学生时间,等待学生从下面的大数目的分小棒活动中,自己发现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好处。

师:那好,你能根据你所喜欢的分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吗?

四、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

要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2.活动准备。

(1)小组分工,明确要求。

师:一会儿大家要在小组内分一分,并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这张表格上(出示表格)。

(2)小组商定方法。

师: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想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每个人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动手分一分,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3.小组活动

学生小组内分一分。

4.汇报交流。

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本组的学生做补充,其他组的学生做检查。

五、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师明确游戏规则。

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比一比。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继续进行。

六、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了许多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怎样分的?从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找一些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利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

2、回去后和家长继续玩分糖果的游戏,可以自定游戏规则。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数学教案-认识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与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与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直角》。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与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与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与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与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但处理的还是不够细致,对问题的剖析不够透彻,对课本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有就是对学生的竖式书写的方式习惯要求不够严格,导致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

1、学生抄错题。在列竖式时将数字或者运算符号抄错,导致错误率高。

2、学生书写不规范。例如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学生在书写时由于不规范会导致计算时将数位看错,造成错误;还有就是最底下的横线必须要求用直尺画,这样更加美观。

3、计算时,尤其是减法运算时,会出现倒减(从高位减起)的情况。

4、计算时的进位和退位的“1”会经常忘记计算。

5、等号的后面往往忘记写得数。

面对这些错误,我认为重要的是整合错误资源。我和学生一起找错误,抓典型事例,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者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做到自己检查,自己改正。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出错误,例如提问“我们从十位算起可以吗?”勾起学生的思考,避免类似的错误。这些是我们在课堂上能做的,但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与其他内容的学习,它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在纠错的道路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也非常重要。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1、学生掌握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乘、除两步运算的方法。

2、理解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例4主题图。

1、创设情境。

出示例4。

儿童商店情景图。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指名)。

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2、合作探究。

小明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

小红问:“你应付多少钱?”

要求应付多少钱怎样来计算?小组讨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列式计算:12÷3=4(元)。

4×5=20(元)。

做一做:

请学生说图意。

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说给别的小朋友听听,然后独立写出来。

二、巩固练习。

1题:出示矿泉水图。

指名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计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题:说图意、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3题:气球图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2÷3=4(元)4×5=20(元)。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目的: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重点:让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目的:

1、让学生参与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活动,比较熟练的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除

法;

2、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数

学意识;能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能有条理地思考,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目的: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使学生能区分东、南、西、北的方位,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的三个方位。

3、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并能在平面图上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目的: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会恰当地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目的:

2、使学生初步学会乘法和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

3、使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学会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并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简单的解释,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

目的:

2、让学生经历1时、1分、1秒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认识几时几分。

难点:接近整时的时刻认识。

目的:

2、让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在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熟记这些乘法口诀,学会计算表内乘、除法范围内的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目的: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所看到的形状正确的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目的: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培养统计意识,能用方块统计图表示问题的解决,能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目的:

4、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 学 措 施

1、对于“认识除法”和“口诀求商”的教学:提供现实的数学活动素材;给予广阔的自主探索空间;组织多样的讨论交流活动;赋予数学的深层思考机会。

2、对于“加和减”的教学: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入规则的学习;在主动的实践操作中发现规则;在多样化的算法比较中提升规则;在认知结构的构建中完善规则。

3、对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认图形”的基本手段是折、减、拼;利用图形进行直观思考是“观察物体”的核心环节;理解量的实际意义是“量长度”的重要前提;描述和交流是“位置与方向”的有效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新授。

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有趣的七巧板是数学与生活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七巧板拼图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数学游戏。教材将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内容的呈现出来,旨在通过七巧板的拼、摆等活动,掌握与线段、角、平行线、垂线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七巧板的制作过程,并体验七巧板的组图功能,提高学生的图形组合能力及对美的事物的发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活动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在拼图活动中,让学生对所拼的图形给出自己所赋予的意义以及美好的愿望,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又给了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资料意识到七巧板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在拼图及其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尊重他人的意见。

【教学准备】。

七巧板、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图形。

师:小朋友们喜欢玩拼图游戏吗?老师也很喜欢,今天老师拼了一些漂亮的图形,想不想欣赏一下?(课件演示拼成的图形——帆船、孔雀、滑梯、火箭)学生欣赏。

师:这些拼图漂亮吗?这些漂亮的拼图其实都是由这七块图形拼成的,有谁知道这是什么?(课件演示将帆船、孔雀、滑梯、火箭各拆开成七块图形,再将这七块图形旋转、移动拼成一副七巧板)。

2、揭示课题:

师:对!这是一副七巧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七巧板》。(板书课题:有趣的七巧板)。

3、介绍七巧板的来历。

课件演示:

七巧板自我介绍:同学们,我叫七巧板,别小看我,我已经大约有1000岁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把我发明出来了,最早我叫“燕几图”,后来又有人叫我“七星”、“易方”、“智慧板”、“益智图”,19世纪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并迅速传播开来,被称为“东方模板”。我虽然仅有七块图形组成,但是它们可以拼出多种多样的图形。因为我是由一个正方形分割的七块几何图形组成的,现在的人就叫我“七巧板”。因为我的各种拼图能开发儿童的智力,所以我被许多国家选为儿童智力开发的必选玩具。我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代表啦!

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师:谁先来说一说一副七巧板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生:有三种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师: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生:三角形有5个,还有1个正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

师:比一比,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生:2个大三角形一样大,2个小三角形一样大。

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1、组织竞赛。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用七巧板来拼一拼?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拼得快,拼得好?拿出七巧板,准备好了吗?我们比赛开始啦!

2、用两块拼。

师:先来简单一点的,请用七巧板中的两块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学生拼图。

师:哪位小朋友说说你选用的哪两块?拼成了什么?

生:我用2块大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

师:刚才我们用大小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你还会用这两块三角形拼成其他的图形吗?小组合作,拼好后贴在磁性黑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拼成了哪几种图形?每组拼成几种图形就加上几颗星作为奖励。

师小结: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不同的摆放,可以拼成我们认识的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三种不同的图形。

3、用三块拼。

师:再来难一点的,如果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哪些已经认识的图形呢?请你试一试,每个小组将不同的拼法贴在磁性黑板上。比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拼的图形种类最多。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用哪几块拼成了什么图形?

生:我用1个正方形和2个小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

生:我用2个小三角形和1个大三角形拼成了正方形。

生:我拼的是平行四边形,用了2个小三角形和1个正方形。

生:我拼的是三角形,用了2个小三角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

生:我用1个小三角形、1个大三角形和1个正方形拼成了五边形。

……。

小组长统计本组共拼出了几种不同的图形,给拼的图形种类最多的小组加星鼓励。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棒!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了这么多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

4、用四、五、六块拼。

师:下面我们要来更难一点的,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或六块也能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如果有困难,小组内可以商量商量,互相合作,合作的时候只能用一副七巧板中的几块;你还可以打开课本第29页仿照书上的图形拼。拼好后先在小组内说说你用哪几块拼出了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发现有创意的进行展示,说说你是怎么拼的?

小组长汇报统计结果,给拼的图形种类最多的小组贴星。

5、说儿歌。

师问:七巧板好玩吗?有趣吗?老师带来一首有关七巧板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念一念。

出示儿歌:

七巧板,真有趣,三种图形在一起,动脑筋,巧拼移,

小手创造出神奇。

师:是啊!七巧板非常有趣,但是在拼图时,一定要动动我们的小脑筋,这样,才能拼出各种图形!

6、用七块拼。

师:七巧板不仅能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还能拼出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

(1)模仿。

课件演示:鱼、狗、人、猫这四幅图形。

指名说说这四个图形分别是什么。

师:你喜欢哪一个图案?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照样子动手拼一拼。拼的时候,先仔细观察,用哪几块,每一块怎么放?拼好后小组内互相看一看,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集体反馈。

(2)创新。

师:刚才我们是模仿来拼七巧板的,你能自己动脑拼出一些漂亮的图案吗?学生拼好后可以走下来参观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3)参观、点评作品。

师: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集体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动脑筋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获得了丰收。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课,你们玩得快乐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好环境是我们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所以“环境教育”已纳入学校教学工作之中,特制定本学年教学工作计划:

为确保“环境教育”教学工作扎实有序的进行,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环境教育工作进行及时的组织检查。

“环境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并能感受到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知道保护环境也是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环境教育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每一位任课教师就是“环境教育”的任课教师。根据环境教育具体内容各任课教师教学任务如下:

1、全体任课教师教学任务。

为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任课教师要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全方位的受到环境教育。全体任课教师要在自己所担任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要有教案。

2、科任教师教学任务。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课任教师除在本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之外,要收集整理有关保护生态,节能减排,应急避险,健康生活观念及知识等方面内容,形成教案并授课,各任课教师选择环保的内容尽量不要一样,教案更不能雷同。

1、“环境教育”课程课时与班队课程,课时整合,各任课教师在本学期内完成自己所担任的教学课时任务。

2、任课教师要备好课,有完整的教案。

3、各任课教师合理安排好上课时间,并在学期末上交自己所担任的全部“环境教育”课时教案。

1、各年级以班为单位,本学期组织开展一次以《保护生态环境争做生态公民》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的主题要鲜明,内容要突出,有环保教育意义。

2、学校组织的活动。

(1)环保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绿色志愿者清扫日”到社区清扫白色垃圾,刷洗不法的小广告及宣传活动。以学校带动社会公民具有环保意识。

(2)环保宣传活动,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窗、板报以环境教育为主题进行宣传。

1、各任课教师认真备课,讲课,随机听课。

2、本学期举行“环境教育”优秀教案评比活动。

每一次开展的活动前学校制定活动要求和评比条件,活动后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20xx3年9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有关0的乘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习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习,加以巩固。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老师们,我想首先对人教版教材关于统计这块知识的编排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展望。)

各册的目标定位:

一年级目标:

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会用画正字或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并学会以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上册目标:

继续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以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下册目标:

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年级下册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我认为本册的教学内容有三大看点:

看点一: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略:例1(教学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1)是在前面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统计全班同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体重,先分别用单式统计表表示,再引出复式统计表。

(2)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第3问,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祥细说明:例1中出现了复式统计表,它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检查身体的情境(如上页图)。首先统计学生刚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的体重情况,并把数据填入单式统计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个统计表里表示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中有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用正字记录法,本册教材中没有再出现提示,在学生收集两年的体重数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化建议等,从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2、做一做安排的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在复式统计表中给出了一个班级参加四种课外小组活动的人数,其余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本班或其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讨论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看点二: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

略:例2(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通过统计某路口20分钟过往车辆的数量,使学生经历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的过程,并学习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法表示数量,并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2)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3)回答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第4小题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

教参详细说明:例2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如上页图)。从数据来看,当在一条比较宽阔的马路上统计20分钟后,所得到的数据比较大,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呢?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这是例2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过往车辆的数据,但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现场收集,也可以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记录、采集数据。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明确要求用正字记录法,对得到的数据,教师可有意识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个表示5辆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看点三:注意渗透根据统计结果进行预测的思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这么一个细节,在例二中一共有四个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

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这在以前是不曾出现的。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我认为这是一种知识上的递进,它通过一步步的培养学生对统计的结果提出问题,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预测,逐步让学生明确统计的结果带来的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统计不仅可以呈现事物的状况,而且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还可以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情况,指导以后的工作。不论国界和所从事的工作,一些基本的统计观念却是人们普遍应当具备的。

英国的peterholmes在1980年提出统计观念表现在5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2)数据的记录与表示;(3)数据的提炼;(4)数据与概率的关系;(5)对数据进行解释并作出推断。

统计观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2)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3)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我想本册比较关注的就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对此的安排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教学的时候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确根据统计图表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以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1)可分三课时

课时一:106页的例一和108页的做一做

课时二:109页的例二和111页的做一做

课时三:112、113页的练习二十二

(2)各课时目标

课时一:1、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

2、探索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3、让学生感知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课时二:1、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1格表示5个单位)。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3、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决策作用。

课时三:1、通过练习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

2、进一步掌握简单复式统计表填写和一1格表示5个单位的统计图的绘制。

3、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起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4.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有待认真深入思考后写)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教材第58~59页假日小队。

1、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队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书中58、59页图)(板书课题:假日小队)。

1、看图说一说在这个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哪些活动?

(表演、拍照、浇树、收废电池等。)。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解答,集体交瘪时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谁收得最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收多少节?三人一。

共收多少节?等等。)。

6、你们开展过假日小队的活动吗?你能解决活动中的哪些实际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愉快的假日小队活动即将结束,同学们真是收获不少,希望下次假日活动再见。

第八课时作业设计。

1、一年级同学有32人,其中有10人去参观片展览,还有多少同学没有去?

2、学校体育组有40人,合唱队有58人,美术组有20人。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后记:时间安排得好,课堂气氛活跃.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