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论文(优秀16篇)

时间:2023-12-19 04:04:14 作者:笔尘

范文范本通常是由经过验证和成功的案例或样本组成,可以作为参考和指导,以提高写作或表达的水平。我整理了一些精选总结样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治疗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论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及培养作用研究论文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爱德华曾经说过,自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全世界范围都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变革的时期,在进入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后,社会变革的进程不断加快,这个过程也被称为一种“社会痉挛过程”。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并进一步导致了人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1〕。同时,层次不齐的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冲击,社会频发的负性事件的渲染,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扰,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为了积极预防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部分的高校都纷纷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立的朋辈辅导员,在班级设立的心理联络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

二、心理联络员是大学心理教育工作体系的基础力量。

大部分高校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是独立设置的一个机构,其主要的职责是为全校的师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但是從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运行模式来看,基本采用一种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运行,即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需要主动接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接受相应的心理辅导,这就必然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着限制和影响〔3〕。同时从现阶段大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大学生并没有较大的升学压力,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较为放松,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宿舍进行活动,或者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不会因其大学生的关注,甚至许多学生都不知道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存在,即使部分学生有这样的需求,也很少有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主动寻求必要的辅导。这种现象在目前的高校已经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助益不大〔4〕。

根据教育版颁发的相关文件,高校应该在全校范围之内建立覆盖到全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立健全逐级逐层、反应迅速、覆盖广泛的心理防护网络体系,同时建立必要的心理预警网络体系,因此就必须突出强调心理联络员在大学心理健康教中的作用。首先,心理联络员可以协助大学心理教育中心开展各种心理知识的宣传活动,同时举办一些群体性的.知识讲座,从而增强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以及心理健康的水平。同时心理联络员也是一座沟通学生与学院、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心理联络员还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当中还是处于学生群体当中,因此,心理联络员是学生心理问题的气象员,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向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建议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获取必要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报告学生的心理状况〔5〕。

三、心理联络员是大学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大学是他们迈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大学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心理文化对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阶段随着新常态经济背景的加深,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这就难免对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此外,由于在大学阶段,大部分的课程的难度都较大,从而导致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因此良好的大学心理文化对学生排解心理压力具有较好的作用。高校在日常的运行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采用多种措施建立起良好的大学心理文化氛围,使得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心理保健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的成长,从而使得其在大学生活当中可以培养起日后工作所必要的素质与技能〔6〕。

在高校心理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心理联络员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也是校园心理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基础力量。心理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通过各种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不断深入,同时还需要从生活角度出发不断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进行渗透,这就必然离不开心理联络员。同时心理联络员也是高校心理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这部分学生群体往往都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四、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联络员的选拔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这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必然要有严格的要求。心理联络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力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必然存在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其必须要具备一些特定的素质。首先心理联络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可以与许多学生有着良好的关系,从而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心理联络员本身就应该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与一定的心理自助能力,可以解决部分自己与同学学习与生活当中所与遇到的问题〔7〕。此外心理联络员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促使同学像其诉说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获取一定的安慰与舒适感,同时也使得心理联络员可以进一步发现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最后,心理联络员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辅导、咨询知识技能,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可以熏陶其他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的学生都不能完全具有上述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力度,选择具有潜力的学生,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培养,从而使得其能够具有上述的相关知识。例如,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采用定期培训的方式向其讲解相关的心理知识、与人沟通的技巧以及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辅导。在进行培训之后,再通过严格的筛选,选择出适合担当心理联络员的学生输送到心理联络员的队伍当中。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心理联络员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还可以保证心理联络员长期建设,值得在广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日常工作当中大力推广。

五、高校应该注重心理联络员的工作,并给予必要的支持。

走访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心理联络员在日常工作过程当中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联络员工作的本身属性〔8〕。许多心理联络员都反映,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心理联络员往往会被学生视为学校与教师安插在自己身边的“间谍”。许多同学担心自己的隐私被心理联络员发现,从而刻意的疏远心理联络员。这不仅导致了学生之间的隔阂,同时也加剧了心理联络员本身的心理辅导,同时还使得心理联络员的作用根本得不到发挥,基本形同虚设。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心理联络员往往是存在心理困扰,需要心理帮助学生最早的觉察者、汇报者。这就要求学校及师生必须要重视心理联络员的工作,并给予必要的支持。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对心理联络员的专业辅导,培养心理联络员细心、稳重、耐心的工作素养,对心理联络员的心理进行肯定和指导。同时学校还需要给予心理联络员必要的物质与精神奖励,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去。

六、结语。

当前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很大的压力,充分发挥心理联络员的力量会有效减少高校心理工作老师的工作负担,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保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安全开展,高校工作顺利运行。

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的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本文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解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意义及心理问题,提出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措施,以期能够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思考与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社会对青少年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基于素质教育观念,审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青少年实际的心理素质情况出发,构建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是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关键环节。

1.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意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的卫生内容与常识,一方面帮助青少年学习解决与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技巧,另一方面帮助青少年适应学习、生活与社会做准备;二是预防重大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发生,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帮助青少年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利用学校提供的心理资源寻求帮助,做到防患于未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会影响青少年思想与品德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实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促进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提高。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通过情绪、心态、信念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充分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2.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主要的心理问题。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在心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学业适应问题,由于课业负担过重与升学竞争过强,很多青少年难以适应学业的开展,出现考试焦虑情绪、厌学情绪、抗挫折能力差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二是人际交往萎缩问题,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形成自我中心的孤僻性格,很难融入到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三是情绪情感问题,这种心理问题的内在表征为恐惧,如心理症状的恐惧、社会评价的恐惧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敏感的情绪;四是社会适应问题,青少年由于个性发展的'不成熟与不完善,存在薄弱的意志力、较差的承受力、不稳定的情绪等各种个性发展问题,这使得青少年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心理问题会阻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与健康成长。因此,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寻素质教育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为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提供途径与保障。

1.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先要构建教师心理健康观与心理健康教育观。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多种活动类型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观念,引导教师深入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心灵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倡导教师“心理保健师”的新型身份,即教师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地针对性措施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径,这种课程的开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课程的开设,通过心理学课程中认知、情感及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学习,引导青少年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来适应学习生活,掌握合理的人际交往技能来适应社会生活;二是身心方面指导课程的开设,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课程来满足青少年的实际发展需求,如青春期发育、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等。

3.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访谈等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门的场所、专业的人员、适当的时间与活动经费保障。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监护;三是协助专任教师合理安排心理课程,培训相关教师进行心理课程的教学。通过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青少年及时地解决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与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的扩展。引导青少年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不断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一方面,学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购置有关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杂志报纸或有关心理学的书籍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青少年对于心理健康保健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编辑心理小报,开设“心灵之窗“”大声喊出心里话”等心理栏目,让青少年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心理保健的常识,为学校创设良好的心理校园环境与氛围,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感受性,促进心理健康校园氛围对学生无形的熏陶与感染。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家庭教育、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与质量,因此,要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及适当的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使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何安明.论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6).

[2]郑希付.解剖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科学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评析[j].心理学探新,2011(1).

音乐治疗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论文

由于中职生学业的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相对而言,也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导致的迷茫失落心理、无所作为的心理;由于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较差、情绪的自控能力和调节能力不足产生的破坏性释放心理等。对这些学生只要我们稍作观察,就会发现他们青春期的情感困惑,自我压抑、自我封闭、好奇猎奇、寻求刺激等心理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已越来越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越来越影响到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影响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许多中职学校领导认为只要学生别出大事别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干多干少无所谓。有些学校的领导对此认识不够,几乎没有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有些学校即使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所以,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导致问题越积越多。

2.软硬件建设尤其是师资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比例失调。心理学专家认为,一般25~4名学生配备一名咨询人员最为合适,而目前在我国,一所中职学校能够配备一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都不多见。二是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当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多由班主任、团委教师或政治课教师兼任,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很少,很多人工作起来力不从心,这也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从硬件设施来看,很多中职院校没有适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场所,没有固定的咨询室等。

3.心理教育的工作重心有偏差。目前,一些中职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放在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上,一味地追求心理咨询的数量,但心理咨询本质上是事后的一种干预手段。相对于产生心理问题后进行补救,问题产生之前的疏导或是预防则更具有长远性。因此,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开展好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试的方法,以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目前,大多中职学校更注重强调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德育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成长心理的教育进行科学分析,忽视了学生在内心深处对这些思想教育的接受程度和赞同程度,结果往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事倍功半。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跟踪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形成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干预机制,对于一个中职学校是否具有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风气是至关重要的。

24年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所以,有必要建立由分管校长负责,各相关职能科室分块实施,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学生心理委员等全员共同参与,利用学校网站、校园环境等各种媒体,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德育导师结对、社团活动、个别辅导等立体作用于学生,并积极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也就形成了“以德育导心育,以心育促德育”的良性循环。

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心理教育的有序开展。首先可利用每周的德育活动进行,其次是建立了《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办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工作应由教务科安排专职的心理教师授课,保证每学期不少于1课时的心理健康课及每月一次的心理活动课。在教育科研和心理辅导工作方面,学校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由专人负责业务指导,由专兼职教师负责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每学期都要不定期检查心理辅导的工作情况。要求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辅导中有记录。心理辅导室根据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制定《心理辅导预约制度》、《心理辅导教师工作守则》和《班级心理通讯员制度》等。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教师是前提。在职的教师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出资让教师接受再教育。同时,须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不定期聘请校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开展班主任心理咨询培训工作,让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在业余时间自学,努力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再认识和教育水平。在科研方面,应积极研究探索,努力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以科研谋进步,以科研促发展。

(四)培养一支得力的学生心理通讯员队伍现在提倡以人为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当然是“以学生为本”,中职学校可以借鉴高校成立的班级心理通讯员队伍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能动作用。先是对班级心理通讯员和学生干部进行心理辅导培训,让学生了解心理辅导的原则、方法,再由心理通讯员向全体同学宣传心理方面的知识,以点带面。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减少校园危机事件,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健全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体系。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五)创立有职业学校特色的心理辅导特色服务。

学校心理辅导室应根据学生心理需求,开设心理专题辅导,根据辅导老师的特长,以“专家门诊”的方式对学生开展辅导。如人际关系专题;女生生理、心理专题;亲子关系专题;学习与就业专题等,使广大同学能尽早摆脱心理困惑,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六)构筑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在日常工作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有问题学生及时与心理辅导老师联系。各任课老师在学科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讲课时尽量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情况和学习心态,多引导,少批评,尽量让学生快乐学习。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大型的节日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和技能节,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竞争和合作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通过讲座,黑板报、广播等,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使广大学生能提高心理健康的认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总之,通过以上各种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使学生增强了心理健康意识,甚至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心理训练方法,能自觉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如此,师生间的关系同学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我们的校园自然也就会更加温馨和谐了。

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的论文

摘要:文章从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健康问题疏导两方面阐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善于倾听,关注小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开展活动,激发小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及时发现不良情绪;引导小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建立小学生心理档案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文化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类活动之一。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的提高都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对个体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

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少,没有经历过太大的压力和挫折,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维护。然而,小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情绪稳定与否,适应能力的强弱,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都大大影响其成长发育。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其心理健康进行维护,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小学生健康成长。

(二)心理问题疏导的必要性。

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但并不代表他们不会产生心理问题。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小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只是一时的,不必大惊小怪,从而忽略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逐渐发酵,最终导致无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包括对其心理问题的疏导。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方式众多,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方式与方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正确维护小学生心理,有效疏导小学生心理问题。

(一)正确维护小学生心理。

1.善于倾听,关注小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内心情感十分丰富,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教师不能忽略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而要善于倾听,了解其思想状况,关注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从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心想法出发,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要多与小学生聊天,引导小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体会小学生的真实情感,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2.开展活动,激发小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活动最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征文活动,观看心理健康视频等,通过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小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维护。

(二)有效疏导小学生心理问题。

面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要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发现小学生的不良情绪与心理问题,引导其宣泄不良情绪,从而化解心理问题。并建立小学生心理档案,以便于开展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

1.及时发现不良情绪。小学生情感波动较大,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在出现不良情绪或者心理问题时,教师不能不闻不问,而是要在发现小学生存在不良情绪时抓住时机,及时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通过其他学生侧面了解其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

2.引导小学生宣泄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会使小学生产生压抑、苦恼的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排解,会导致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生成。教师要在发现小学生不良情绪时,及时进行干预,了解小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根据原因进行相应的引导。如果在积极引导的情况下,小学生的压力和不良情绪依然无法缓解,则需要正确指导小学生宣泄不良情绪。例如,一段时间,班上的一名女学生总是闷闷不乐,通过观察,教师了解到她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产生了压力与焦虑感。经过教师的劝解和鼓励,这名女学生似乎轻松了一些,但依然眉头紧锁。此时,教师选择带该名女学生到空旷的地方,鼓励她大声歌唱、呐喊。经过宣泄,这名女学生的情绪得到了缓解。

3.建立小学生心理档案。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每一名小学生都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也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教师在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之后,要注意建立小学生心理档案,将小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心理特点和状态记录下来,为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预防其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结语。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真心、真情、真爱,创新教育方法,耐心观察小学生的一言一行,维护其心理健康,有效疏导其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使小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态,帮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郑兰.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3]金晓婧.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有效途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音乐治疗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论文

一、指导思想:

依照教育局和学校工作计划、德育计划的要求,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总目标;遵循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心理辅导室建设与宣传。

丰富心理辅导室学生心理档案和各项资料,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二)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

加强五年级心理课程的设计,认真备好、上好每一堂课。

(四)积极筹备心理活动月。

1、心理健康活动月具体方案设计。

2、活动开展。

(五)个案辅导。

1、对来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扰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

2、认真对待知心信箱里的每一封来信,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三、每月具体工作安排:

1、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明确本学期工作思路。

3、完成二、三月份的心理课备课。

1、心理健康课程授课及个案辅导。

2、完成“学生感兴趣的心理话题”调查问卷。

3、心理健康课程及个案辅导。

1、组织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2、心理健康课程及个案咨询。

2、完乘9-12月份的心理课备课。

3、向班主任征集各班个案情况。

1、心理健康课程及个案咨询。

1、跟踪个案。

2、心理健康课程及个案辅导。

1、组织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2、心理健康课程及个案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及培养作用研究论文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身心都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心理方面,若是不能得到良好的指导,将会对其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学校还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以这一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手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其心理素质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这一课程通常包括心理健康概论、情绪调控、就业心理等方面内容,当前在我国各层级学校基本上都有开设。而积极心理品质,则是在20世纪末才出现的一门新学科,主要是指个体在各个方面的认知、情感上所展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为大学生日后成长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而积极心理品质,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1]。对此,学校还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注重,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的优化,使其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上,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

1.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认知观念。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的学习,逐渐对自己及他人产生了新的认识,能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便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认知层次,在其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上,有巨大的帮助。

认知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感受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思维、感觉、知觉等[2]。人们通过认知获取相应的信息,大脑再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人们便能够针对信息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形成一定的行为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生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感需求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动态的心理认知体验,从而使学生接受一定的心理知识,使其成为自身心理品质结构的一部分,并以此对自身思想行为进行影响,由此实现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

2.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行为习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一般的理论教学,还包含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影片观影会”、“手语歌教学”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真切的获得心理体验,产生愉悦感的同时,主动思考、领悟一些人生道理,实现自身心灵情感的进一步升华。从而,使其在活動中,通过正确行为的不断训练,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主动在生活中采取积极的行为,产生自我意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充分内化。

3.增强大学生积极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更容易理解身边人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对自身行为、情绪等进行良好调动,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正确的行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会体谅他人、尊重他人,更好的与身边的人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例如某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在题目“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我更加尊重别人,并能够与身边的人更好的相处”中,共有94%的学生选择了“符合”和“非常符合”两个选项。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逐渐改善自身人际交往行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好的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获得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

1.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相应的心理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予以运用,获得心理素质及各项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也应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基于知识、技能、认知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核心,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开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的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同时,这一内容在教学目标中的纳入,也能够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运用积极心理学,注重全体学生的培养和个体潜能的开发,以探索的目光看待学生成长。从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从预防心理问题,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转变[3]。

2.深入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应能够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我,并具备良好的情绪、心态调节能力。而现阶段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这一要求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需求难以匹配。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开发,不断引入、充实、丰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在课程中融入美术欣赏内容,使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愉悦感,产生追求美的欲望,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品质。在课程中融入心理剧表演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所安排的心理情景和角色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从而深入理解人的内心,在团队协作过程中,获得自身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或是在课程中融入影视欣赏内容,请学生观看心理教育影片,通过影片中的故事内容,联想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从而获得一定的人生感悟,在不断反思中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实现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3.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中,都存在学习兴趣较低的情况。一些学生仅仅是因为学校要求和学分积累而参与课程,甚至部分学生存在迟到、早退、逃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对此,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基于大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主动接受教育培养。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大学生较为喜欢的游戏方式。请学生分为三组,其中一组学生按照身高顺序,面对面站成两排,每名学生与对面的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将一根粗木棒抬到约膝盖位置,形成由木棒组成的“木桥”,并请第二组同学依次从木棒组成的“桥”上走过,第三组学生则负责保护第二组学生。一组学生走完后,下一组学生替换,直到三组学生全部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增强对同学的信任,产生团队的归属感,从而主动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另外,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评等手段,也能够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事半功倍。

结论。

大学生的健康状态,不仅仅是指身体上,同时也是指其心理方面。在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情况下,学校也应积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其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从而真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治疗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论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工作目标:

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自立自强的生存、生活能力,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保持个人心理的内部和谐。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养成正确的适应学校与社会的行为,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三、工作原则:

1、以尊重、理解学生为前提。

2、面向全体学生。

3、学生主体性原则。

4、预防矫治与发展养成相结合。

四、具体措施:

(一)做好教师心理培训工作。

让教师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心理。让教师能认识到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维度。学会初步判断自己或同事的健康状况,并能区分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和精神疾病等概念,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形成求助的意识。

(二)继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四)阅读整理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材料,集中教师学习;可以通过召开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自学材料、外出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五)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六)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七)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五、具体安排:

1、安排四年级团队沙游,每周一个班级2-3个团队。

2、安排二年级同学观看智慧的心理影片,并做反馈。

3、面向全体讲解绘本《角角王国》并做反馈活动。

4、各年级开展“大饼、油条、豆浆”活动,学生找到彼此之间的共同点。

5、教师心理培训《优点大爆炸》。

1、安排四年级个体沙游,每周一中午开放。

2、安排一年级同学观看残疾人奋斗的心理影片,并做反馈。

3、面向全体讲解绘本《蓝斯。阿姆斯壮》并做反馈活动。

4、各年级开展“魅力四射”活动,培养自信。

5、教师心理培训《巧手三六操》。

1、安排三年级团队沙游,每周一个班级2-3个团队。

2、安排一年级同学观看助人为乐的心理影片,并做反馈。

3、面向全体讲解绘本《多朴基的天空》并做反馈活动。

4、各年级开展“优点大爆炸”活动,培养自信。

5、教师心理培训《测测您的健康指数》。

1、安排三年级个体沙游,每周一中午开放。

2、安排二年级同学观看坚强生存的心理影片,并做反馈。

3、面向全体讲解绘本《柠檬的滋味》并做反馈活动。

4、各年级开展“成功储蓄罐”活动,自我成功。

5、教师心理培训《魔爪逃生》。

1、安排五年级团体沙游,每周一个班级2-3个团队。

2、安排六年级同学观看勤奋学习的心理影片,并做反馈。

3、面向全体讲解绘本《追追追》做反馈活动。

4、各年级开展观察植物活动,自己种植小豆芽,体验生命奇迹。

5、教师心理培训《教师的启示》。

1、安排五年级个体沙游,每周一中午固定开放。

2、安排五年级同学观看诚实守信的心理影片,并做反馈。

3、面向全体讲解绘本《冬冬的第一次旅行》做反馈活动。

4、各年级开展“一日护蛋”活动,体验生命珍贵。

5、教师心理培训《心理健康的意义》。

1、安排六年级团队沙游,每周一个班级2-3个团队。

2、安排四年级同学观看动物生存的心理影片,并做反馈。

3、面向全体讲解绘本《搬过来搬过去》并做反馈活动。

4、各年级开展“我的自画像”活动,自我认识。

5、教师心理培训《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1、安排六年级个体沙游,每周一个班级2-3个团队。

2、安排三年级同学观看科学幻想的心理影片,并做反馈。

3、面向全体讲解绘本《莱恩的愿井》并做反馈活动。

4、各年级开展“独一无二”活动,自我认识。

5、教师心理培训《如何培养快乐的心理》。

【篇三】。

一、指导目标。

1、根据各班级幼儿年龄特征及实际情况,设计心理活动,并按计划分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心理辅导活动,使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得到相应的发展,各方面能获得不同的进步,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愉快成长。

2、针对各班特殊幼儿(如:较差的行为习惯、性格孤僻、留守儿童、离异儿童等),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通过多种形式的个别辅导活动,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改善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増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继续以面向全园幼儿为主,个别別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真正进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幼儿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

4、对全园教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减轻教师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关爱自我,提升教师们的快乐指数!

二、具体工作。

1、加强团队凝聚力。

3、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面向全体幼儿为主,个别辅导为辅。

4、做好“心联小屋”的工作、幼儿园博客的更新、教师与家长的培训工作,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做出努力。

三、具体实施:

1、教师方面:

(1)对教师进行一次団体心理辅导的培训。

(2)为每个班的幼儿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备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井请各班的老师随堂听课。

2.幼儿方面。

(1)通过心理活动,幼儿掌握寻找快乐的方法,学会自我调适。

(2)让幼儿学会变得坚强,勇取的面对一切困难。

(3)让幼儿学会感恩,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原意为他人服务。

3、家长方面:与家长多沟通;为全园家长组织一次培训。(以家长会的形式)。

四、只体工作安排。

利用好宣传栏对家长及教师宣传心理健康常识,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教育,帮助她们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月份、6月份分别进行一次班级家长讲座,4月底或5月初进行一次教师团体心理辅导培训。

职校学生心理矫正策略论文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我国职校教育教学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职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职校留守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其心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性格方面的缺失相比较而言,留守学生一般都是寄养在单亲、长辈等身边。由于受到监护人自身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一些学生不愿意与外界过多接触,将自己封闭起来。且监护人缺乏正确的教育意识,长此以往,留守学生逐渐形成了被动、孤僻,冷漠等性格,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叛逆、抵触等行为。

(二)心理方面的问题职校学生身心正在发育,处于青春期,具有极度敏感、情绪起伏大等特征。特别是在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影响下,缺少父母约束,学生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极端想法。严重情况下,容易出现轻生、伤害他人等行为,心理偏激。即便是面对教师、同学的关心,也存在怀疑心理,不利于学生健康、稳定成长。

(三)情绪不稳定留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关心,拒绝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将内心想法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形成了自闭心理。而父母忽视孩子,很少给予孩子关爱,使得留守学生淡漠亲情,产生消极情绪。

(四)缺少学习动力青春期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加上监护人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辅导,使得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和坎坷时,就会退缩。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趣,无法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不理想,且得不到亲人、教师的重视,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因此,社会、教师、家庭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日后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一)重视家庭教育,给予更多关爱父母作为孩子教育的重要主体,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家长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在情感上给予关心、爱护,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即便是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家长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成长。

(二)营造社会环境,增强关爱意识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在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重视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加快社会改革,提高农民工社会福利待遇,减轻其生活压力,并放宽子女进城就学限制等政策,加大对留守学生关爱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爱意识。另外,还需要加强对职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教育者参与留守学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心理教育方面,转变对职校教育的偏见,给予学生更多来自社会的鼓励和爱护,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效增强学生自信心,引导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注重励志教育,消除心理障碍学校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和核心,教师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要明确认识到自身作为教育者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兼顾学生心理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励志教学方式和方法,采取多样化形式,如讲述名人事迹、举办励志主题班会等,让学生通过崇拜榜样,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消除负面情绪及心理障碍。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和谐集体环境,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从而通过友情弥补缺失的亲情。

(四)加强兴趣培养,培养学习能力由于留守学生父母不在身边,在节假日拥有更多时间。为了帮助其排除孤独、空虚情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如参加社区服务等。在丰富学生社会经历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排除学生的一些负面情绪。另外,通过兴趣培养,还能够为学生增添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强化自身技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进而在日后参加工作时,能够与社会更好地衔接。根据上文所述,职校留守学生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群体,其心理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复杂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促使家庭、社会、学校及自身共同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心理教育水平,从而促进留守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心理c证论文

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正在读书中的中小学生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他们会经常需要与不同的、优秀的孩子相比较。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他们得不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的话,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影响个人发展。本论文通过分析孩子形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出发,通过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从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原因。其中家庭因素中的经济因素是很多中小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再结合自身实际与书本理论分析自卑心理的表现,全面细致地罗列了其表现。提出相应的对策。其中,我们可以从四种有效的方法克服自卑心理。在论文的最后,论文再次重申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克服同样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教师的育人责任。

关键词:自卑家庭环境社会因素教师教育个人。

2011年,一篇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网上走红,网友们纷纷响应说“别人家的孩子”是自己从小到大的夙敌。小时候常常被自己的父母拿自己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有的中小学生难以接受这种不科学的、“激励”式教育,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自卑心理,影响终生自信。

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否定,对自己没有信心,不认同自己的一种心理表现。其中,青少年自卑心理的产生与他的成长经历、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中小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成长经历。

(二):家庭环境因素。

1:每位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能作别的比人厉害,比别人好。如果激励孩子的方法不当,就会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这里有一个案例,张同学是一位刚上四年级的小学生,父母对他要求特别高。一次,因为张同学的数学考得不好,比邻居李姓同班同学低好十几分。过后,张同学的家长特地为他报了补习班,还经常在他耳边提起李同学比他厉害这件事。不想让父母失望,李同学只能默默地努力学习。在这样一种长期压抑的环境中成长,张同学的学习成绩慢慢下降了,尤其是数学,也害怕每天回到家里面对父母的过分关心。

很明显,在这个案例中张同学由于考试失利而引起了一连串的问题,父母和他自己给自己的压力使他形成了自卑心理。在学习中开始出现恐惧学习,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此外,父母给他过分的压力也会使得张同学对家庭产生一种恐惧感,与父母关系疏远。

:2: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和过分的压力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同时,家庭经济的好坏与否也是中小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一大方面。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不一样。当孩子在学校时,家境较贫困的孩子在平时与同学的交往中会受到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的影响。贫困家庭的孩子不能拥有一样的好生活条件,一样好的衣服鞋袜。久而久之,这些显而易见的差距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产生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

(三):社会因素。

这里的社会因素主要指的是我们的社会传统因素和学校因素。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重男轻女的传统。在很多事情上面,我们都倾向于“男主外,女主内”、男子学好本领闯天下,女孩只需找户好人家等,这类的思想。因此,在很多工作企业单位中,给女人和男人的待遇是有差别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对女生,在一些重男轻女特别严重的地区,他们必须承受与男孩不相对等的压力,形成自我否定自己,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的心理。

此外,学校老师对优等生和差等生不一样的待遇,教师的期望,教师的个性,教师的管理方式,学校的风气等,也会容易诱发孩子的自卑心理。除父母外,老师就是中小学生日常生活里最常接近也是最为亲近的人,如果他们对孩子的待遇不相一致,甚至做出伤害孩子自尊心的事情,将会给孩子的成长发展留下莫大的阴影。

二、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

自卑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态。就拿我自己来说,也曾有过自卑之心。就我自己的生活实践及课堂所得,我认为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是自我否定自己,没有自信,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不敢尝试。往往不愿意接受别人给自己的高评价,凡事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而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较。在学习上,可能会对学习产生一种焦虑感,尤其是考试焦虑,失去考试信心,学习效率下降,并不断陷入死循环,不断否认自我能力。在生活中,自卑的学生通常会比较敏感,不敢在人前展示自己,孤独,抑郁,严重的还会有可能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使心理活动走向片面。

三、中小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轻度的自卑心理可以通过积极地自我暗示和自我肯定来调节,但是,对于正在发育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或许还未能具备可以科学对待自卑心态的能力。如果放任自流,会难以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让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消除自卑心理,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全面认识自己。万物都具有两面性,在我们看到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自卑心理的产生就是因为我们把关注点过多地放在了自己的缺点身上却只处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因此,我们需要全面客观,科学辩证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尊与自信。

(二)、训练自己坦然面对挫折的能力。我们的自卑的产生,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因为在挫折中受到打击无法站起来。因此,我们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些较小的,容易完成的任务。例如,在做作业的时候让自己的字写得更好看,考试的时候多增加1—3分,鼓励自己每天上课至少回答一个问题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并且容易完成的任务。我们可以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任务慢慢树立起对自己的自信心,从而克服自卑心理。

(三)、注意力转移法。我们可以尝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自己优势的一面发挥出来,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建立自信。1997年5月8日,钓鱼台国宾馆。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对前来专访它的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讲述了他少年时期的一个故事。他说有一天他的老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纸,白纸的右下方有着明显的小黑点,当他的老师问他们看到什么时,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说只看到黑色的小点。如果把我们的不足比作黑色的小点,把我们的优势比作白纸的话。我们为何非要盯着自己的黑点不放,而不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剩下的白纸空间里描绘更丰富的色彩呢?在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只要我们把自己好的一面充分发挥出来,让别人在你身上看到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自卑的心理当然也就不复存在。

(四)、其它。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心事,而有时候内心的郁结则需要通过倾诉的方法解决。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成长阶段,他们对待成人和同龄人有着不同的心态。例如,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可能会第一时间找同龄人倾诉而非成年人。因此,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在心理上遇到觉得自己无法处理的困难时,要勇于向成年人求助。咨询班主任或心理咨询师,通过深层的分析,会有利于我们克服自卑心理。

四、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方面的努力。1:家庭方面。

家是一个人温暖的港湾,作为父母,我们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期望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够操之过急。狼爸鹰爸之类的棍棒教育只能让孩子成为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非心智健全的人,对于正在求学期的中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一个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批评了,那他就收获了自卑。”给与他们足够的爱与鼓励,关心他们的心理状况,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2: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使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给自己的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关爱每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当发现学生的言行出现偏差时,我们要给予他们的绝对不是批评,而是鼓励和帮助。因此,当发现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时,我们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学习上给与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而不是放任自流,把好学生和坏学生区别对待。在他们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几点:学生主体、平等尊重、启发自觉、积极适应、“教为不教”和注重艺术性。

3:社会方面。

社会要为孩子的成长环境创造一个健康的主流价值,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给孩子们树立积极正面的典型,他们才会有更健康的心理。

4:个人方面。

中小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克服更需要他们自身的努力。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与自我调整,在感到抑郁和苦闷的心情难以排解时,要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运用注意力转移法,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性格,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色彩。

青少年出现自卑的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影响日后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生活勇气,早日走出自卑泥潭。

参考文献:阿弗雷德•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心理c证论文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连山民族中学李念。

首先,国家教委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分。

其次,根据国内的大量调查,我国学生存在着类型各异,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并且人数占学生比例超过10﹪,这导致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愿看到的情景,像逃学,犹豫,强迫症等,严重的甚至引起了学生的逃避社会和自杀行为。成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

再之,从身边的人群去观察,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人在心理上的障碍,对我们美好的生活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为了避免不好的结果,为了更好地维护我们心理的一个健康状态。我觉得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很大重要性的一件事。

一、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如果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我们作为教师,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比学生的人生经验丰富得多,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反省,寻找自己的不足,有改善自我,调控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创造宽容、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开辟一块宽敞明亮的心灵绿地,用心去思索学生,竭力寻找他的优点,采取正面的教育,将会从中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

二、认真分析学生受挫的原因。

造成学生受挫主要原因有生理、心理两大因素,原因集中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一是家庭出现变故。如父母感情不和,父母离异或长期分居,家庭重新组合或家中有亲人亡故。二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个别家长缺乏教育常识,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对子女要求过高或放任自由,溺爱娇惯或简单粗暴。三是居住条件较差,环境恶劣,经济情况拮据,或家庭条件过于优越。当然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一些陈规陋俗,污泥浊水,以及不当的宣传,网吧等起了反面的影响,和学校里的正面教育往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影响了辨别能力较差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

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学生受挫的原因,目的在于帮助受挫学生从不变的情绪中迅速解脱,调整和防止受挫情绪进一步发展与恶化,同时也有助于类似的学生避免相同的受挫。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个体开始从儿童进入青少年,其身心变化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出现独立的需要。产生这种矛盾,学生特别需要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导。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做到应有尽有,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保护,学习上过分计较成绩,而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漠不关心,甚至不以为然。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进而产生了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般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是学生还是有时候会存在一些小困惑——在我们眼中的小事。如果困惑没有及时解决,让它越积越多,当它超过了自己的承受力,就会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乃至妒忌、憎恨等不健康心理,从而形成孤僻、懦弱、粗暴等人格阻碍。有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记得在我就读师范的时期,班上有一位同学与大家很不一样,具体表现在性格上的异常孤僻。平时几乎没见他与什么人交流,都是早早来到教室早早离开学校,几年后分道扬镳,班里连知道他家里是住在哪里的同学都难找一个,当时并不懂得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只认为他是孤僻不想与人交流,所以大家也就忽视他了。后来在同学聚会上才知道了一些关于他的事情: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家庭,父亲整天打麻将,赌钱,母亲是他唯一可以倾诉的亲人,可是一个朴素的农村妇女在工作之余还要照顾着三个孩子,谈不上对这个孩子更多的心理关注。这个同学后来走上工作岗位,由于孤僻的性格,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出现了很大的与人交往的障碍。

我们思索着,如果有老师给予他及时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或者朋友间多多去接触他,给及他心灵上的温暖和心理苦闷释放,相信他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四、平等对待学生,诚心尊重学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办事要公平、公正,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我们可以在心里欣赏成绩好、能干、听话的学生,但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偏爱用行动展示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甚至说某某同学成绩好、某某同学成绩差、某某同学品行不端正,而做出不公平的决定。例如:每天我都有安排同学值日,同样也有安排组长负责检查,但有些组长会认为:我聪明能干,成绩好,老师赏识,让我当组长,我可以不用值日,只是负责检查,要求同学做好就行了。对于这些学生,背后还得跟他谈谈心,让他明白自己也是班中的一分子,班里的事务责任、有义务去完成。又如:有个同学突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会摸摸他的头,弯下腰,低声说:“你作业没能按时做完,昨天应该好累吧?说说给我听,是什么事?”让他解释完后,再说:“那现在你打算怎么做呢?”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只有转变心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才能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现代教育,不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它时时、处处渗透到学校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浅谈运用青少年宫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的策略论文

青少年宫,顾名思义就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的社会教育机构,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作为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一种校外教育方式,青少年宫不仅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青少年宫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学生,是全体少年儿童,它所实施的教育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的培养,是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培养,是为少年儿童将来成为各方面人才打牢基础。”

青少年宫教育以其公益性、思想性、趣味性、科学性而突出,教育出发点是广大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实践体验进行各类校外体验教育。

作为独立、系统性、制度化的教育体系,青少年宫具有自身的特点:机构设置上有了相当的数量和规模,并形成自己的模式;制定了独具特色的活动规则;形成了自己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形成了相应的培养目标和活动内容;形成了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

青少年宫因其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有着独特的意义。重视趣味性、科学性的青少年宫的心理教育重视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内容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天地,既是中小学生寻找自信的去处,也是青少年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好地方,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其社交能力,更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全面发展的大课堂,有利于培养其健康心理与完整人格。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过渡的青少年,在各方面都还处于半成熟状态,其心理状态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青少年的心理一方面带有儿童期的依赖性、幼稚性;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意识、自觉意识、集体意识以及道德意识都明显增强起来。因此,他们的心理特点具有两重性。

心理上看,由于社会认识的丰富,青少年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起来,思维的结合性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情绪具有两极性,情感具有曲折性,同时他们还面临着生理和性成熟带来的新需要与社会地位之间的矛盾、性成熟意识增强与心理、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这四种矛盾。

青少年作为过渡期,其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教育任务也具有自己的特点。青少年的教育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波动。青少年是一个心理动荡的时期,如果心理波动不好好掌握极容易走向极端,从而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2、帮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青少年的叛逆是他们开始对学校学习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这就要求心理教育必须引导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从内在克服学习的叛逆感。

3、帮助他们寻找到交流的真谛。青少年是一个既渴望独立又渴望交流的时期,帮助青少年学会交流领悟交流才能帮助他们塑造完整人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论文

本期心理健康活动课仍在五、六年级开设。从内容形式上有生命教育课、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团体心理疏导课三类。其中,五年级生命教育课主要从生命的自我探索出发,探讨性别的形成、生命的美好与死亡教育;六年级生命教育课则侧重生涯规划,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方面,五年级注重坚持力培养及自我潜能的开发,六年级侧重抗挫与领导力等品格力量。团体心理疏导方面,五年级重在因学业负担和人际交往导致的消极情绪疏导,六年级则关注青春期健康心理问题。

2、心理社团。

心理社团由“学生心理剧”精品社团和“沙盘世界”兴趣社团两个部分组成。“学生心理剧”社团结合x区和成都市的学生心理剧评比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学生心理剧,初步掌握学生心理剧的心理技术,能结合身边人的心理成长故事撰写学生心理剧剧本。面向五、六年级招生,授课时间为每周五下午第二节社团课。

由于五年级孩子面临调考,同时小群体交往日渐密切,人际问题往往成为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六年级学生小升初的压力也较大,需要放松与调节,在毕业季中也希望与同伴留下难忘的回忆。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我们面向五六年级开设了“沙盘世界”社团,利用专业心理治疗器械——沙盘,开展团体心理沙盘活动。沙盘世界社团面向五六年级学生开展,上课时间为周二中午12:40-13:40。

二、心育队伍。

1、心理教师。

本期我校心理刘x老师将继续在x区教研员周玫老师的工作室中开展科研工作,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在去年的研究中,刘x老师开展了坚持力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期,刘x老师将在五年级针对孩子的坚持力,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

2、心理兼职教师队伍。

我校班主任大部分已经取得了成都市心理健康辅导员c证证书,其中有9名教师已经取得了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员b证。本期,我校又有新的一批老师成为了班主任老师。我校心理组将组织进行学校心理辅导员的统计和报名工作,在培训过程中及时解答疑问,班主任教师在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三、重要工作。

1、x区心理赛课。

9月下旬,配合x区的学期工作计划,积极组织我校教师以生涯规划为主题,设计与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

2、小专题结题工作。

9月上旬,就《培养小学高段学生坚持力的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开展结题工作。去年,在x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带领下,我校针对学生的积x格力量“坚持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得到了班级教师及家长的大力支持,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研究在评价方面做得也不错,得到了区上同仁的一致好评。本期我们将梳理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为下一学年的研究做好准备。

在x区20xx-20xx学年的微课比赛中,心理组刘x老师的微课取得了x区二等奖的好成绩。今年我们将再接再励,继续推广心理课堂活动的视频教学,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及心理活动教学做准备。

4、特殊学生个别化支持教育。

本期,心理组将继续为特殊儿童的教育提供专业支持。开学初,帮助新进班主任老师完成新生适应初期的疏导工作,对适应不良的学生个别引导和关注。同时,我校有两名随班就读的儿童,升入五年级的他们在学习与交往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心理组老师会持续关注并与任课老师继续跟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

5、开展培养学生坚持力的家庭指导策略的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试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论文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根本则是人,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则是他生理与心理上的健康。学生生理上的健康自不需学校去考虑,但是学生心理上的健康学校就有必要重视起来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学习、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等。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泛指学校班级对学生施加的行为规范、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稳定、持续的积极适应的心理状态,并能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较好地适应客观环境。简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来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心理是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体验。好的环境可以给人好的心情,健康的心理在于环境的熏陶和在生活中的锻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性情、愉悦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使学生在这种具有凝聚力的氛围中受到教育。这样,一方面使得学生的自尊、自我实现需要得到了满足,个人价值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了体现;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凝聚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说起校园文化,其中学校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如国旗下的讲话、专项检查、各项比赛、主题班会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时刻提醒着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多鼓励学生发展优秀的个性特长,多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更能促使他们的潜力不断开发出来。

二、教师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生活的导师、人格的引导者。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如果教师自己心理不健康,就容易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学生的身上,致使有的学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某些个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教师心理辅导的角色。在教学与管理中,教师要把自己的品行、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学生,用自身美好的心理素质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生活上要做到处处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懂得关心帮助别人、与人为善、知恩图报,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随着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班会作为教师疏导教育学生的一种形式,被应赋予了新的功能――心理辅导的功能,这种班会也被称为班会心理课。通过主题班会可以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通过主题班会,应摸清学生的心理发展脉络,加以适当的引导,以确保班会的正确导向。召开班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表述时言语和情感上的细微变化,理解学生没说出的深层次意思,寻找学生的群体趋向,及时补充自己的计划,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症结。教师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首先要认同学生的想法,然后有意识地引导,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学生自己自然地改变原有的不正确观念或想法。但同时要注意避免揭露学生的隐私,防止出现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畅谈自己看法的积极性,通过同学间的互补,使学生放下心理负担。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正确的内容、切实的要求,还要有恰当的方法。由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教育方法是多样的,也是不固定的。在实践中可运用活动法、讨论法、讲授法、咨询法等,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活动法。

即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各项活动,通过体验和调整,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包括游戏、学习、劳动和社会交往等,这是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师工作中,活动法可以结合班、团队活动和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同时进行,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2、讨论法。

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讨的方法。一般的程序为:先确定讨论题目;查阅和整理有关资料;准备发言提纲;论证或辩论;最后由教师或学生代表总结发言。讨论法对学生的智力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师工作中,讨论法可以采用班级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3、讲授法。

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根据讲授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可分为讲解、讲述、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讲授法是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其他方法的基础。在教师工作中,可以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咨询法。

即通过语言或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包括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书信、电话、宣传、现场咨询等。咨询者应注意掌握交友性和保密性原则、预防性和疏导性原则、教育性和整体性原则。对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咨询或团体咨询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作为综合素质内容之一的心理素质状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为因果。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道德教育,这样能够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金字塔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可塑性很强,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心理健康就其内容来看,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适应、成人。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恢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患于未然的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

(2)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

(3)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4)客观性与科学性: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5)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性。“咨询心理学始终要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模式。咨询对象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适当的应变能力。”可见,心理咨询者被认为是正常的人而不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里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倒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6)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有一个特点是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实行连贯性的跟踪教育。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状况作为档案保存下来,方便我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还可以作为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可靠指标。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尽可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有利于系统、连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攀比,制定一些过高或根本就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因校制宜。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2]刘益民等《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0.3。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