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通用19篇)

时间:2023-11-29 21:07:41 作者:薇儿

五年级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以下是一些五年级教案的案例,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

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具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探索新课。

1、复习。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3026、4005、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5)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认识“十万”

出示一张有100个小方块的.卡片。

学生回答。

提问:再加一叠,是多少个呢?(可以借助计数器)。

教师质疑: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3、结合教材第3页四幅情景图将“十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4、认识“百万、千万、亿”

提问: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三、课堂作业。

教材第5页第5、6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认识更大的数。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1、利用电流产生(磁性)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的。

3、制作电磁铁需要的材料有(导线)、(电池)、(铁钉)。

4、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是,(通电时,产生磁性,切断电源,磁性消失)。

5、串联在电路中电池的节数越多、线圈的圈数越多、铁芯越粗、电磁铁的磁力越强。

6、实验证明:改变电流强弱、线圈圈数、铁芯粗细都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7、电磁铁也有南极和北极,它的磁极是可以改变的。

8、线圈的缠绕方向改变后,电磁铁的磁极就会发生变化。

9、电磁铁的磁极的变化与线圈的缠绕方向、电池的正负极有关。

10、电磁铁与磁铁相比的优点是磁极方向和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11、制定研究计划要思考实验方法,需要的材料,实验步骤等等。

12.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

二.问答。

1、电磁铁与条形磁铁有那些异同点。

相同点: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请你谈谈电磁铁为什么听话?

答:电磁铁的磁极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可以改变。

3、怎样才能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答:可以增加串联电池的节数、增加线圈的匝数、使用更粗的铁钉的方法来增大电磁铁的磁力。

答:此时钉帽一端是南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5、电磁铁有什么用途?

答:开关(继电器),电磁起重机,磁悬浮列车、电铃,电话,电报机、电动机、收音机、包括音响的喇叭,都用到了电磁铁。

6、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我们是根据什么道理找到南北极的?

答:电磁铁有南北极。我们可以用小磁针来研究:电磁铁通电后的一端与小磁针的南极相吸引,另一端与小磁铁的北极相吸引,这就说明电磁铁也有南北极。根据的道理是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昵、龄、敏、遗、沐、躯”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一首诗。

3.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充满情趣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一首诗。

教学难点:学习朴实有趣的语言,体会诗歌内涵,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或字幕投影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而有一个人,我们大家都称呼她为“妈妈“,同学们这样称呼她,老师这样称呼她,爸爸妈妈这样称呼她,她就是我们共同的妈妈--祖国妈妈。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少白的一组诗--《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作者对祖国妈妈说了哪些悄悄话呢?请大家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生字新词多读几遍,用笔画出生字、新词,借助字词典解决,争取读得准确流利。

2.交流反馈初读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听读正音。

(2)集中识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边读课文,边感知内容,说说每首诗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交流,反馈。本组诗以一个稚嫩可爱的儿童形象向祖国妈妈诉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妈妈的热爱之情。

4.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再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还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这些收获总结一下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认读、听写生字。

2.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品读感悟,知道朗读。

1.学生自读自悟:作者对祖国妈妈说了那些话?你读懂了哪些?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诗句?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悄悄话”?在诗旁边简单写下自己的体会。

2.交流讨论,教师点拨。

(1)《称呼》一诗通俗易懂,语言富有儿童情趣。前三句以儿童特有的视角写出了“我”“爸爸”“爷爷”三代人都称呼祖国为“母亲”,祖**亲有千千万万的儿女。“母亲”这一称呼将祖国与“我们”的距离拉近,更加形象化。最后一句,则以自己是“母亲”最年幼的儿子感到无限光荣,爱国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2)《年龄》一诗第一句用“德高望重的老人”写出了祖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用“火红的青春”写出了祖国今天的新面貌,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方志敏的遗著《可爱的中国》,补充今天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新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信心、决心,学习第二、三句。

(3)《画像》重点指导理解“于是,我想到了好多好多的英雄,他们是骨子里最像您的中国娃。我正决定找他们的模样,把您的形象描画”。谈谈对祖国的印象,谈谈祖国的英雄儿女以及他们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最后两句说要照着英雄的样子描绘祖国,这表达了自己愿意继承优良传统,将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诗句。

(1)学生齐读。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诗句自由诵读,当堂背诵。

(3)检查背诵情况。

三、拓展延伸。

对于祖国妈妈,你有哪些悄悄话要对她说?学做小诗人,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四、课堂小结。

写下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作为资料保存吧!

1.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

称呼--祖国妈妈。

年龄--越活越年轻。

画像--长得像妈妈。

课后记:课文由三首相对独立的诗构成,通过写和“祖国妈妈”说悄悄话时遇到的几个疑问,从多方面表达作者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对“祖国妈妈”的热爱之情,课文不仅使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了“祖**亲”,也更加深了孩子们对祖国的爱。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较浓厚,教学时我仍以朗读中激发情感,读出感情,熟读成诵。学生也很积极,效果较好。尤其在课末“请把你的悄悄话说给祖国妈妈听”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给了我不少惊喜!

课题:2.香港有棵老榕树。

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湾、港、榕、筑、商、挪、签、吨、扭、赢”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3.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这棵榕树的昂贵之处。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明白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学准备:cai图片,与香港有关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播放cai图片,教师配以动情地解说,介绍香港的这棵老榕树。提问学生:喜欢这棵大榕树吗?想对它了解得更多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写的《香港游客老榕树》。

2.出示课题。

3.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了解些什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与同学讨论。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相机检测反馈。

(1)字音。

(2)字形。

(3)理解词语。

(4)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香港人为保护闹市一棵百年老榕树而采取了最昂贵的保护措施,使之成为香港乃至全世界最贵的一棵树,盛赞香港人对老榕树的爱和尊敬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3.再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理解生词,感知主要内容。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收获不小吧?请同学们各自总结一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3.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质疑解难。

1.边读边画,提出各方面的疑问。

2.交流自己的疑问。

3.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

(1)这棵老榕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这棵老榕树的昂贵究竟体现在何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3)“树,活的树,又不卖,何言其贵”这句话有什么表达作用?

(4)为什么要写一位老作家访问香港的往事?

(5)第12自然段的朗读语调应该是什么样的?

(6)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4.小组讨论,推荐一名学生班内汇报交流。

5.班内交流,教师点评。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教师朗读《鸟的天堂》。

2.学生结合课文,谈感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们领会了文章的主旨,更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将自己的其实总结一下吧!

课题:3.城市的明眸。

教学目标:1.认读“眸,辟,韵,矗,廊,禹,襟”几个生字,辨析多音字“似,旋,分”。

2.理解课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内容,欣赏青岛的各种雕塑,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欣赏青岛的各种雕塑,明白为什么说它是城市的明眸,体会作者对青岛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与青岛雕塑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能看到人的内心,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城市也有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城市的无限风光,感受城市的美。

1.教师板书“明眸”并教读字音,解释意思,即明亮的眼睛。

2.板书“城市的明眸”。

3.展示青岛的风光图片,让学生谈谈最深的印象。

4.揭示课题。

给你信箱最深的是青岛的雕塑,这就是城市的明眸。

二、初读课文,自学自词。

1.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词。

2.辨析3个多音字。

三、再读课文,自学交流。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思考,圈点批注。

(2)交流讨论。

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比喻手法运用来理解,“城市的明眸”指的是精美的雕塑。结尾强调领悟这些雕塑为城市增添了许多风景,“倍加亮丽了青岛”,多么“使人迷恋”,所以说他是“城市的明眸”。

(3)引导学生体会开头、结尾的写法。

以“城市的明眸”开头,又以“城市的明眸”结尾,这就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1)学生自读课文,在书上圈点批注。

(2)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

a.介绍了文化名人雕塑园,海风园,海韵园等,写得做详细的是海涛园。

b.先是介绍海涛园主题雕塑“天地间”,又介绍做令人动心的“世纪长廊”,以及令人感动的盲文说明图的设计细节。

c.写出了海涛园雕塑的特点,突出了设计这的人文关怀,不忘给盲人装上一双“明眸”。

(4)教师相机点拨,这部分作者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5)展示收集的有关青岛雕塑的文字或者图片资料,欣赏、感受青岛城市的魅力。

四、感情朗读,领悟真情。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朗读,读出对青岛建设者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你对“世纪长廊”十二根圆柱上雕刻的历史故事感兴趣吗?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的主要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再现出来。

六、课堂小节。

总结一下本课的收获吧!备注:

板书:

3.城市的明眸。

精美的雕塑。

名人园海风园海韵园海趣园海涛园。

建设者的聪明才智。

课后记: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仍放手让孩子们自学,经过四年级一年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不错。但是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是不够的,课文详略得当,我以此启发孩子写作要仿效。

板书:2.香港有棵老榕树。

超级待遇。

香港人------老榕树。

明智远见。

课后记:在学习本文时,开始还不错,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较充分。但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淡下来了,教学变得很费力也很勉强,如最后一段“只有懂得爱之物和尊敬植物的地方﹒﹒﹒﹒﹒﹒奇迹的地方”这一句的理解,感觉是自己直接把“答案”“灌输”给孩子们的。

课题:口语交际1.名字中的语文。

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交流、查阅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创设情境,分组活动,人人参与,促进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名字中的语文现象,领略祖国语言的文字魅力。

教学难点: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广泛收集我国古今名人的轶事。

2.向父母等长辈询问自己名字的来历、意义等,看谁获得的相关信息多。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每个名字都蕴藏着语文,这节课我们将要进行“口语交际”,主题是“名字中的语文”。

二、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目标。

1.自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1)学生自读提示。

(2)讨论交流口语交际的要求及内容。

2.师生共同却东各项交际要求及内容。

三、小组交流。

(1)就小组成员名字中不懂字向本人提问。

(2)把长辈给自己起名字时发生的故事说给小组成员听。

(3)说说当你知道父母为自己起名字的用意后有什么感受。

四、猜想性评价。

1.教师列出若干本班学生的名字,请学生进行猜想性评价,本人验证。

2.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五、创意性表达。

1.了解你最感兴趣的同学的名字的来历。

2.根据其特点写赠言。

3.全班交流评价。

六、交流平台。

1.交流自己手机的我国古今名人名字资料。

2.吧大家收集的资料装订成册,课后传阅。

七、小结归纳。

通过口语交际,加深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了解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感受了名字所散发吃饭胡来的文化气息,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你还有那些收获呢?自己归纳一下吧!备注:

板书。

课后记:在上这次课前,我先讲了一个有趣的名字的故事给学生们听,引导他们自己去准备,探寻自己或者家人名字的故事。

教学后,我一时倒,要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就压引导学生说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达到锻炼口语的目的。同事也可把品德教育融汇到交际过程中,以此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课题:习作1.家乡。

教学目标:1.学习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并适当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

2.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3.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想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抓住最有特色的内容写具体。

教学准备:查阅资料,领略家乡的美景,了解家乡的历史、特产,知晓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喜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组有关家乡的精彩图片,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审题立题,拓宽思路。

1.回顾引路。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组课文《香港有棵老榕树》《城市的明眸》的写作特点,谈谈作者是怎样抓住最有特色的内容写具体的,运用了那些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感悟。

2.引导交流。

指导学生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家乡在哪里,说说家乡有哪些让自己感到自豪的地方。

3.明确习作要求。

阅读自作提示,交流了解本次习作要求。

4.交流方法,启发选材。

(1)格局所选题材,分组交流。

(2)明确习作着眼点。

a.介绍家乡的风景,应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顺序描写,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

b.介绍家乡的特产,应抓住事物的大小、形状、把事物的特征反映写出来。可采用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写。

c.介绍家乡的变化,应抓住变化做大的一两个方面来写,不比写得面面俱到。对变化前后不同面貌的描写,对一些具体是咧的叙述,要生动具体,表达出自己喜爱极爱轩昂的感情。

三、构思准备。

学生构思,准备作文。

第二课时。

一、构思成文。

1.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2.教师巡视,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二、自主评析,修改完善。

1.学生交流习作初稿,学生评议。

2.教师指导点评。

3.教师提出修改建议,教授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

粗读全文--细读全文--精读全文。

三、交流习作,展示成果。

1.班级举办一次“爱我家乡”的习作专刊。

2.学习他人习作,谈写作启发。备注:

板书。

课后记:

我觉得写好这篇作文一定要学生们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然后一定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写作顺序了。另外要发挥想象,这样可以让文章生动,文章最后要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2页~3页的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位置,并会用数对表示位置。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六、教后记:

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积极引导与点拨,加深了学生对数对的理解。

教学内容:课本3页例2,练习一第3、4、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在方格纸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用具:动物园示意图的方格纸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2、揭题,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方格纸上什么线表示列,什么线表示行。

(2)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认识方格纸的列与行。

竖线是列,横线是行。

2、自主学习,小组内展示。

(1)独立学习课本3页例2,并完成问题1和问题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指名学生板演。

3、全班展示。

(1)问题1:熊猫馆在第3列第5行,用(3,5)表示;海洋馆在6列第4行,用(6,4)表示;猴山在第2列第2行,用(2,2)表示;大象馆在第1列第4行,用(1,4)表示。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完成练习一第3、4题。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小组内互相交流、探讨。)。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汇报:图形不变,右移时,列变了,数对的第一个数字改变了,上移时,行变了,数对的第二个数字改变了。

(6)学生质疑问难,激发知识冲突。

a、针对同学的汇报,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四、归纳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5、7题。

六、教后记:

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6.本课每一问结构类似,都是以“问的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的形式呈现的。

7.“建筑人格长城”指健全个人的人格。“真人”指真诚、不虚伪的人。“科学的健康堡垒”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而塑造成的健康、强壮的身体。

8.陶行知的名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9.《古诗两首》中《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是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0.《题秋江独钓图》是清代诗人王士禛的一首题画诗。全诗通过九个“一”写出了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3.认识“纹、潮、仰、翻、腾、琴、渔、帆”等8个生字,会写“纹、映、仰、翻、滚、奔、腾、琴、奏、帆、睡、闹”等12个生字。理解“穿梭、绽开、滔天波浪”等词。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培养想象力。

2.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海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

2.多媒体、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激发情趣。

1.教师导语: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能说说你心中的大海是怎样的?

2.学生初谈对大海的感受。

4.揭示课题:(展示第四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合作学习)。

1.自由读诗歌后认读生字词。(展示第五屏)。

[2.去了拼音,还会读吗?(展示第六屏)]。

3、出示生词卡片,强调读:鼾声、潮声、绽开、掀起。

4、结合生活理解“鼾声”、绽开、掀起。

5、检查读文情况:

6、指导学生读通读顺。(师范读学生跟读、集体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字卡,认读本课生字并进行组词造句。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1)自主学习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

(3)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

(4)小组汇报对其他生字的记忆方法,教师点拨,对比、区分形近字。

(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四、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合作朗读课文。

2.配乐读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前一阶段同学们掀起了一股看武侠小说的热潮。看看某些“啃”武侠小说“啃”得津津有味的人,笔者甚为奇怪。问其中一人“读之何益?”答曰:“开卷有益,你难道不知道吗?古人尚知之,况于吾辈乎?”我听了不禁啼笑皆非。

“开卷有益”中的“卷”,并未注明何书,好书还是坏书,这就给某些人钻了空子。实际上,看坏书根本无益,譬如牛顿,由于受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后半生中读了大量神学方面的书,结果一事无成,殊为可惜。其实,读坏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试想:宋太宗当年读的若不是《太平御览》,而是艳情诗的话,恐怕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只能同隋炀帝“并驾齐驱”了。在当今社会,因为读坏书而走向犯罪深渊的青少年难道还少吗?看来,只有读好书,才能开卷有益。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那么读好书是否就一定开卷有益呢?也不是。《微积分》绝对可以算作好书,但若逼着小学生读,能得到多少益处呢?《史记》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都是很高的,但是若让略识“之乎”者去读,恐怕效果也只是对牛弹琴。所以读书还要选择合适自己读的书。

读书不光要注意读好书,读适合自己读的书,而且要注意不可贪多,否则,结果只可能是“嚼不烂”,和无益也差不多。宋朝陈正文,涉猎群书,但边读边忘,一事无成。一天,他向朱熹请教,朱熹告诉他:“你以后读书,每次只读五百字,一连读上二三十遍。”陈正文照此办理,日子久了,知识果然与日俱增。可见,读书只有专心读适合自己一类的书,才能做到开卷有益。

读书具有了以上几条,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还不够。必须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马克思读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人的著作时,具体分析,吸取其精华,从而创立了崭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与此相反,不久前社会上时兴读萨特、弗洛伊德、尼采的著作,诚然,这些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然而我们的相当一部分读者却不作一点分析,如同海绵吸水一般,连毒素带养料,一古脑儿吸进去,养料没有吸收,毒素蔓延滋长,待到吐出来时,反而更脏了些。这样的教训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牢记吗?其实如果这些读者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为指导,进行正确的鉴赏、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是完全可以“洋为中用”的。

所以,读书,必须读好书,读合适于自己读的书,且精读某一类书,而更重要的.是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这样,才能做到“开卷有益”。否则,不但无益,有时还贻害无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对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理,进一步深化对两步算应用题的理解,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直接写出得数。

35-5x4=63-(35+14)=32-5-7=。

19+3x9=45+8-39=8x9-38=。

二、判断题。

1.甲数是35,比乙数多8,乙数是43。

2.80减去7的4倍,差是52。()。

3.第一个加数是15,第二个加数与它相同,两个加数的和是45()。

三、填空。

(1)34加19的和是____________,再减去47得____________。

(2)6乘9的积是____________,再减去39得____________。

(3)89减去43的差是____________,再加25得____________。

(4)76减去43的差是____________,再减去19得____________。

四、列式计算。

1.6乘4的积,再加上35得多少?

2.81减32的差,再减23得多少?

3.68减41与19的和,差是多少?

4.78减6与8的积,所得的差是多少?

五、应用题。

1.校园里种了78棵树,其中有25棵松树,27棵柳树,剩下的是树。杨树有多少棵?

3.工人叔叔修一条长100米的路,每天修8米,修了3天,还剩多少米没修?

4.有16米布,做床单用去5米,做衣服用的米数和做床单用的同样多,还剩多少米布?

5.一箱苹果,吃了28个,剩下的苹果每天吃5个,可以吃7天。这箱苹果原有多少个?

五年级英语人教版第一单元教案

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2。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第2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具运用:

课件,小正方体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学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

1.屏幕出示教材第2页例2。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四、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体图形,再摆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确定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备课稿

小数除法单元备课。

(主备人:区实小邓云峰五年级上学期数学第2章)。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小数除法可以根据小数点处理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内容,教材在编排时重点突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都是进一步研究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商,并认识循环小数等有关概念。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既可使学生学习借助计算工具探索数学规律,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展示学生对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首先在小数除以整数中,教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除以整数进行探究,呈现了把千米数改写成米数,将小数除以整数转化为整数除法来计算的方法,通过与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的对比,使学生看到两种方法的联系。其次组织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时,被除数位数不够怎么办?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时,为什么要写“0”,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第三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都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2)计算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情景。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计算内容更是如此,因此教材注意从现实情景中引出计算内容,在计算练习中,也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比如购物、乘车、计算用水量等,让学生体会计算的现实意义,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适时引入计算器。

小数除法计算的步骤比较多,适宜使用计算器。教材把握时机,不仅在新授内容和练习中让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而且还专门安排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

本单元内容与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明的。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除法的重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数的含义。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安排11课时进行教学。

(六)知识点整理。

知识点我的例子提醒(注意)。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83.2÷26=78÷65=。

39.6÷48=1、小数点怎么办?

2、被除数的末尾仍然有余数怎么办?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51.3÷2.7=。

91.2÷0.57=1、小数点怎么移动?

2、商的小数点应该与移动后的还是与移动前的对齐?

商的近似数写出下面各循环小数的近似值(保留三位小数)。

0.3333……≈13.67373……≈。

循环小数举例子、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纯循环小数、混循环小数、循环节。

※1.5÷7的商是循环小数,记作0.2142857142857……,这个循环小数的小数点后第40位上的数是()。

2、循环小数和无限小数怎么读?

3、小数的分类中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1、一般的三步应用题。

2、审题(划关键词语)。

3、画线段图帮助分析。

4、写思路或者数量关系。

小数除以整数(一)。

(主备人:区实小邓云峰五年级上学期数学第2章第1节)。

一、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二、重点难点:正确计算小数除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

四、课前准备:视频展示台。

五、教学内容:

一、复习准备。

出示224÷4,让学生明确,每次除的被除数和商是多少个百,多少个十。或多少个一。(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反馈。)。

二、导入新课:

2、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1、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2、指名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学生思考: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4、分小组讨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34.5÷15。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七、板书设计:

小数除以整数(一)。

22.4÷4=5.6(千米)。

答:王鹏平均每周应跑5.6千米。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第一单元

1.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2.了解三峡及三峡工程。

教学目标。

1.能用自豪的感情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2.感受歌曲川江号子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一、介绍三峡。

师:在我国万里长江中有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中间分别经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就是的长江三峡。当你穿行在这险峻的峡谷中间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首《川江号子》。

生:歌曲非常高亢,好像船工们在和惊涛骇浪进行搏斗。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唱一首具有这种号子风格的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二、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师:我先给同学们唱一遍《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请你们想一想,这首歌具有什么样的音乐风格?生:和我们刚才听到的川江号子差不多,是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哼唱一遍。

生:跟录音哼唱歌曲。

生:有力,要有节奏感。

师:根据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总结一下,这是一首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所以节奏感要强,这首歌是四四拍,要注意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第一拍和第三拍上要强一些,一个音一个字,要唱得有力,好像驾驶着小船在波浪中前进。

学生演唱。

学生分领唱与齐唱形式演唱。

三、展示有关三峡的音乐。

师:三峡不仅有奇特的风光,而且有丰富的水资源,为了更好的利用三峡的水资源为人民造福,我国几代领导人都十分关注三峡工程的开发与建设,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努力下,三峡工程即将全面完工。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了解一些有关三峡的资料或音乐作品,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相互交流介绍三峡工程。

师:三峡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三峡音乐文化,除《川江号子》外,还有许多音乐作品,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知道的有关三峡的音乐作品。

生:有李白的古诗歌曲《下江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歌曲《长江之歌》等。

师:三峡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三峡工程表现了我国的繁荣富强,不仅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全国的少年儿童都热爱三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学生演唱。

教学反思: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首歌旋律优美,音域跨度不大,学生学起来不吃力,学习效果比较好。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到了祖国江河的美丽,唤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及作为华夏子孙的自豪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而且还了解了三峡工程的重大意义,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3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运用丰富的材料来说明人与鸟、鱼、兽的关系;理解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2.体会本文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相结合的语言,理解作者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理性思考。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2、字词检测、检查预习。

给划横线字注音:

栖息鹈鹕抿老鸹硕大肆无忌惮嬉戏围剿。

3、通读全文,想一想,“都市精灵”指的是什么?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读一读,想一想,文中共写了哪些可爱的动物?它们在哪些城市?它们的生存状况怎样?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在课文中圈画)。

动物名称所在城市生存状况。

3、都市动物对于城市生活有哪些好处?

三、阅读感悟理解方法。

2、由此你能看出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丰富情感的?

3、那么通过这些对比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观点?

四、赏析阅读咀英嚼华。

跳读课文。文中作者对城市动物作了生动的描写,找出富有特色的描写朗读并进行赏析。

五、探究学习,增强意识。

2、珠圆玉润:请同学们为保护我们可爱的小动物写一条有创意的标语,号召人们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例如:没有交易,才有和谐。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同步练习99页基础知识。

2、对一种小动物活动进行观察,写一篇描写动物的片段。

韩岚岚。

[都市精灵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通分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一)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并掌握它们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二)等于1的假分数。

教学用具。

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图形中阴影部分的分数:

2.说出表示图形里阴影部分的分数,再说出它的分数单位,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用分数表示直线上的点。

教师:把直线上0到1这段看作单位“1”,1到2,2到3之间也都是单位“1”。

教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2份,3份,4份的数各是多少?

教师:要表示这样的5份是几分之几?7份是几分之几?

教师依次在数轴上点出几个点,请学生用分数表示。学生口述教师。

教师:(指板书)根据分数的意义,我们写出了很多的分数,下面来研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教师:请观察黑板上的分数,比较每个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大小。试按一定的原则把这些分数分组。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根据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教师:我们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板书:第一组后补出“真分数”,在第二、三组后补出“假分数”。

教师:请说出3个真分数,3个假分数。

线段数。说一说这两个分数的意义?这样的分数等于多少?(等于1。)。

学生讨论,汇报后老师板书在真分数后补出: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后补出: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

学生口答后,教师小结: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真分数,假分数实际上是以1为界,把分数分为了两类。所以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而课题却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练习:(投影片)。

1.下面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把上一题中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看一看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请两位同学写在投影板上,其余同学写在本上。)。

3.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些分数,问: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教师:这些假分数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教师:这些假分数实际上就是整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化成整数?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分子除以分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要求说出算理。

教师:说一说怎样把假分数化为整数?

本上。)。

(三)巩固反馈。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2.说出3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3.说出两个分母是9,分数值比1大又比2小的假分数。

4.把下面这些分数化为整数。(口答)。

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2)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数?

(四)课堂总结与作业。

1.真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2.作业:课本100页练习二十一,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要通过真分数,假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能全面理解分数的概念。所以教学中紧紧扣住直观图形和直线上的点表示的分数,使学生从直观上清晰地认识到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的特征,这样学生概括真、假分数的概念和特征即为水到渠成。在学生掌握了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后,再通过设问,让学生讨论出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及算理。

新课教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分三层。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认识分子和分母大小关系的三种情况,了解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引导学生比较分数值与1的大小关系,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利用数轴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关系,掌握它们的分界点是1。

第二部分学习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分为两层。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些假分数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理解和掌握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3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主要方法,培养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在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15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海燕》2课时。

《白杨礼赞》及学生自荐课文2课时(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石榴》1课时。

《紫藤箩瀑布》及学生自荐课文2课时。

《竹溪记》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三、教学设想。

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高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宗璞从“紫藤箩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心……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就是透过大师的文章,感受大师的情怀,使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一是对象征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领会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二是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教好本单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同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大量阅读同题材作品,都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本单元。

第1课时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并明确任务:共同总结期末考试的得与失听讲。

3组织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共同走进八年级(下)语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3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课外阅读运用象征、联想手法所写的散文作品。

2、选择校园中的一株你所喜爱的植物,带着感情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及生长环境,并做好观察笔记。

第2课时《海燕》(一)。

学习目标:1、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前提。

2、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诵读中把握这首散文诗的结构。

4、能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征。

课前学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4][5]。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3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1能准确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能用现代汉语讲述课文内容,识记文言字词。

课前学习:1、收集古代名马的故事。

2、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3、收集、整理作者生平及成就。

课堂学习: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3教师纠正读音及讲解停顿。

评价交流相互评价。

二、翻译课文,识记文言字词。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读懂课文。教师出示重点字词(然后、故、虽、辱、于、骈、或、食、是、见、等、安、策、之、材、而、其)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难理解的字词,准备交流。

2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3组织评价自我评价。

课后学习:1、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

2、课后练习三、四。

第7课时《马说》(二)。

学习目的:1、理清课文结构,了解“说”的特点。

2、说出文章所阐述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课前学习:反复朗读课文。记识实词的词义。

一、复习巩固。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复习导入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分析课文,探究主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设计:1、文章开头“伯乐”与“千里马”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要求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小组讨论、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讲解“说”的特点。

2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

3问题设计:(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思考、交流师生补充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三、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相互评价。

3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思考、交流如课堂上没有时间可安排在课后完成。

课后学习:背诵课文。

完成《马说》读后感。

人教版五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2.5时,最简便。

a.(4×8.9)×2.5。

b.(8.9×2.5)×4。

c.8.9×(4×2.5)。

2.下列各式的计算结果,与25×2.4的计算结果不相等的是()。

a.2.5×24。

b.25×0.4×6。

c.20×2.4+5×2.4。

d.25×2÷0.4。

3.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a.3.8×0.93.8。

b.0.45×9.50.45。

c.7.8×1.07.8。

4.0.6×4表示的意思是()。

a.4的十分之六是多少。

b.0.6个4是多少。

c.4个0.6的和是多少。

5.一个不为零的数乘1.05,所得的积比这个数()。

a.大。

b.小。

c.相等。

6.下列算式中,积大于第一个因数的是()。

a.9.6×0.25。

b.0.9×10.5。

c.0.89×0.89。

7.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汽车行驶,汽车本身和轮子的运动都属于旋转现象。

b.1.25×32×2.5可以变形为(1.25×8)×(4×2.5)计算比较简便。

c.生活中多种不同的等量关系都可以用方程“x+5=30”表示,这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8.下面算式,结果大于1的是()。

a.5.04÷6。

b.76.5÷45。

c.0.95×0.98。

d.0.84÷28。

0.a0.b=2+0.a0.b=0.b=()(a,b为两个不同的数字)。

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不确定。

10.下列算式中与2.02×73的结果相等的是()。

a.202×7.3。

b.×0.73。

c.20.2×0.73。

d.20.2×7.3。

二、判断题。

11.2.34×4.8+2.34×5.2=2.34×(4.8+5.2),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12.15乘一个小数,积一定比15小。()。

13.两个小数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有0时,先去掉0,再点上小数点。()。

14.0.7×0.71的积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是0.5。()。

15.1千克青椒5.6元,张奶奶买了1.2千克,付给售货员7元钱,应找回3角钱。()。

三、填空题。

16.

(1)1.2×0.4=________。

(2)4.8÷0.6=________。

(3)________。

12+13=(4)________12?13。

=(5)________12。

×13=(6)________12÷。

13=17.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2cm,它的周长是________cm,面积是________cm?。

18.白菜每千克0.85元,妈妈买了2.5千克,应付________元,妈妈付了10元应找回________元。19.1.34×2.7的积有________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约是________。

20.计算:

0.043×1.1=________。

0.15×0.104=________。

四、解答题。

22.一只蜜蜂每小时飞行19.5千米,4.5小时大约可以飞行多少千米?(得数保留整数)。

25.精白面粉每千克5.6元。

(1)根据面粉的单价填表。数量(kg)1234。

总价(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买20kg,30kg各需要多少元?

(3)买24kg,31.2kg又各需要多少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五单元作文指导:缩写

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干。

周瑜假装要商议军事,问诸葛亮说:“在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于是周瑜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周瑜为了保险起见让诸葛亮当面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请了鲁肃来帮忙,吩咐他需要二十条快船,每条船有三十个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用幔遮住。第三天到了大雾漫天,诸葛亮和鲁肃一起去曹营“取箭”,因为诸葛亮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看不清虚实,只叫弓箭手向江中放箭,箭像下雨一样,射下来。很快船两边都插满了箭。当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搬箭,箭足足有十二三万多枝箭,鲁肃才把借箭的经过告诉了周瑜。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草船借箭》缩写】。

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伴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观察、操作中进一步巩固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每组准备6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小盒,投影。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节我们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练习。

1、师: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

抽生回答。

2、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一定要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2)求做长方体排气管道,需要多少材料,是求长方体的几个面的面积和?

3、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求长方体菜窖挖出多少土,是求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2)挖出的'这些土能垫多长、多宽、多高的领操台,是求这个领操台的什么?

4、如果求火车的一节车厢能装多少吨煤,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5、动手实践。

(1)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6个同样的小盒子,设计一个包装盒。

设计的包装盒要美观、大方、实用。

尽可能地节省材料。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用多少纸板。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的容积是多少。

(2)汇报交流。

1、练习四第1题:求图形的体积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3、练习四第4题,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

4、练习四第5题: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体会虽然结果相同,但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说一说。

5、练习四第7题:使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这两个图形的体积。

6、练习四第8题:注意要把4厘米化为0、04米。

答案: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练习四第2、6、9、10题、实践活动。

练习四。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第8题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调整板书内容)。

通分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一)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二)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方法。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有数轴的小片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请说出几个4的倍数,几个6的倍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6。

812。

1218。

1624。

2030。

…………。

教师:我们列出的两组倍数,都分别是4或者是6一个数的倍数。前面我们已研究过两个数的约数,今天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学习新课。

1.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1)投影片出示数轴。

老师:请在数轴上分别找出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的点。

学生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点在自己的数轴(小片子)上分别描出这些点。教师:从数轴上可以看出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些?最小的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学生口答后,老师再在投影片上表示出来。)。

教师: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谁能给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和其中最小的一个取个名字?(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教师:请说一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研究两个数的倍数,主要是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个内容。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教师:为什么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3)练习:(投影片)。

把6和8的倍数和公倍数不超过50的填在下面的空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请一位同学填在投影片上,其余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上面我们用列举的方法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下面来研究如何直接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请回忆一下,求最大公约数是通过什么途径研究的?(分解质因数。)。

(1)教师:我们也从分解质因数入手,看一看一个数和它的倍数的质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口答复习题的板书,把4,6的倍数逐个分解质因数。)。

板书:

4=2×26=2×3。

8=2×2×212=2×2×3。

12=2×2×318=2×3×3。

16=2×2×2×224=2×2×2×3。

20=2×2×530=2×3×5。

24=2×2×2×336=2×2×3×3。

…………。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或贴出小黑板)。

4的倍数的质因数包含了4的全部质因数;6的倍数的质因数包含了6的全部质因数。

教师:12是4的倍数吗?请说明理由。

(2)板书例2,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请用短除式分解质因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学生口答后,老师用红色粉笔将2,3框上,说明这是公有的质因数,其余的3是18独有的,5是30独有的质因数。

学生讨论时老师巡视。然后学生总结,老师板书: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

2×3×3×5=90。

(3)教师指板书问:为什么18和30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只各选一个数(即“代表”)?

学生讨论后归纳:为了保证倍数最少。

教师:请再说一说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包含哪些质因数?(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

(4)老师: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可以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了简便,通常用一个短除式来分解。板书介绍写法。

方法:用公有的质因数2去除,用公有的质因数3去除,商3,5为互质数。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商乘起来。

练习:求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一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写本上。)。

订正时要求说出过程。教师:除数是什么质因数?商呢?

(公有的,各自独有的。)。

教师:请说一说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投影片)。

10的倍数();15的倍数();

10和15的公倍数();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

2.口答:(投影片)。

60=2×2×3×5;90=2×3×3×5;

60和90公有的质因数是();

60独有的质因数是();

90独有的质因数是()。

4.用短除式求下面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8和2736和42。

5.讨论解答:

a=2×5×7b=()×()×5。

a,b的最小公倍数是2×3×5×7=210。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数的质因数里包含哪些质因数。

2.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作业:课本75页练习十五,1,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根据教材编排顺序,先利用倍数的旧知识,和数轴表示数引入公倍数和最小倍数概念,再用集合图表示来加强概念的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包含了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教学中,安排学生借助分解质因数式子进行对比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几个数的公倍数里,要包含这几个数的全部质因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公有的质因数只选一次,即是选“代表”,否则将不是“最小”。在学生理解了算理、了解了算法后再介绍用短除式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形式,进而归纳出求解的步骤。

新课学习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第二部分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