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除夕守岁为话题大全(16篇)

时间:2023-12-22 09:20:59 作者:翰墨

除夕夜,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民间活动,如舞龙舞狮、耍狮子等,增添节日的热闹气氛。参考以下除夕总结范文,为自己写一篇完美的总结提供参考。

以除夕夜守岁为话题的作文

很多人的印象中,年味是一个广泛的词语,它包含了很多,有人,有物,有感情,也有感受。但令人感受最深的,还是那最热闹、最温暖的除夕。

除夕,正如,王安石的《元日》中那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总是喜气洋洋的。走在街上,到处挂满了灯笼,红红火火的,总能听到鞭炮、花炮声,或许也是小朋友们玩的摔炮、刮炮,这些响亮的声音随时随刻都伴随着你,让你震奋精神,迎接新的一年。

除夕,有些人已经开始拜年了,一家老小穿的五彩缤纷,去别人家拜年,主人盛宴款待,人人满面春风,笑容满面,这也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的时候,因为他们会拿到一个大大的红包。除夕那天,饭菜也明显不同,一个个好菜摆满了一桌,还未吃饭,就凭那从厨房里传来的一股飘香,孩子们就已口水直流。

吃过饭,大人在一起聊天、喝酒,谈论各自新年的目标和希望,小孩们则在一旁嬉戏打闹,玩着手机、电脑,满屋子里都是热热闹闹的,像是在庆祝新年的到来。

到了0点,大人们出门开始放鞭炮了,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让你再困也不能入睡。看那绚丽多彩的烟花,全身都像是被感染了,与这缤纷飞舞的烟花,共同享受这说不尽的年味。

除夕,除旧迎新。年味,充斥心田。

br/>

除夕守岁作文

春节习俗有很多除夕守岁就是春节习俗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就是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除夕守岁作文

从除夕傍晚开始,烟花、爆竹声就接连不断,直到零点的钟声敲响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达到了高潮,窗外的烟花时不时的在夜空中绽放,人们存放了一年的爆竹、烟花,好像都要在此时此刻点燃,如果不点燃,就再也没有机会了,电视音量已经调到了最大,这时,央视主持人向全国人民拜年,可现在只见主持人们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嘴里说着祝福的话语,可是我却听不见他们说些什么了,这个声音早已被外面的爆竹声掩盖过了。

五彩缤纷的烟花和五彩斑斓的灯阵,点亮了整个淄博,点亮了我这温馨、幸福的小家,也点亮了远在异国他乡同胞们的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他们此时此刻,也和我一样有着同样激动的心情!

今天,我们提议全家彻夜守岁,守岁就是不睡觉,寓意着来年健康快乐、幸福平安,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守岁习俗也慢慢变淡了,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人们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年味也越来越淡了,也没有盼着过年的精神气了。

今年妈妈说她要带头坚持到天亮,这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因为妈妈一直都很喜欢睡觉,通常都是一睡着就很难叫醒的那种,我很激动,毕竟,我还从来没有真正过一次守岁呢!为了让除夕夜有精气神,我特意下午睡了很长时间的觉。

果真,晚上很有精神,如果平常一过12点瞌睡虫早找上门了,一家人围着餐桌,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我们说说笑笑,似乎觉得守岁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新年的钟声敲响了,爸爸、妈妈到去楼下烧纸,意思是给祖先们送钱。我一直在看电视,到了凌晨三点半,我的眼上眼皮和下眼皮开始打架了,实在忍不住,我们才熄灯睡觉。毕竟这已经很不错了,能守夜到凌晨三点多。

彻夜守岁的过程很美好,我希望明年再创新纪录!

除夕守岁作文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自然也很多。我记得在小学时,我读过一篇关于守岁的文章,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守岁这个词,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谓守岁,就是指通宵守夜(熬年夜),即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有诗为证,诗曰:“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总之,守岁,通俗点说就是“熬夜”,网络用语就是“修仙儿”。春节又要到了,我决定在这个除夕来实践一下守夜。

虽说是民俗,但我感觉真正守岁的人已经很少了,我从未看见父母和祖父母守岁。甚至当我向他们提出这个建议时,他们也是一脸惊异地看着我,“你在想什么呢?”“熬夜对身体不好,会猝死的。”好在他们最终还是同意了,“好吧,好吧。只要你熬的住就行。”

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发现自己躺在床上,身上还套着外套,睡在温暖的被窝里。回想起自己昨天的豪言壮语,总不免有些自责,怨恨自己自控力太差。此后的几天我依然尝试过守岁,为了不睡着甚至用凉水洗脸,吃辣椒,但都以失败告终。

守岁这么难,古人又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事实上,守岁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在过去一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天降还是飞来横祸,它们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便有些不舍。所以古人要守着它。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但现在很少有人能理解这种情感了,所以守岁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守岁也正在渐渐离开我们。

如果闲来无事,你也可以尝试一下这种传统民俗,尽管你不能为此得到什么,但从旧的一年跨越到新的一年,这也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除夕守岁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伴随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年三十来到了。

今年春节我们没有回山东老家,而是把爷爷奶奶接来过年。除夕下午,奶奶和老妈就在厨房一直忙乎起来,只听见“叮叮当当,嘁嘁喳喳”的响声,也不知在做什么。于是我便悄悄地探过头去——奶奶在剥糖纸,老妈在洗红枣。哦,我明白了,这定是在按照老家的习俗为守岁饺子做准备呢!

在我们山东老家,年三十的晚上都要守岁,也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同聆听零点的钟声敲响,并且此时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每个人都要吃一碗饺子,里面裹着象征着各种寓意的“小宝贝”:有象征甜蜜生活的糖块,有象征红火日子的红枣,有表示福气的豆腐块儿,有表示财源好运的硬币,还有那代表着步步高升的年糕块儿。

每年的除夕夜,我都强打着精神等到那一刻的到来,今年当然也不例外,说啥我也得粘粘喜气儿。

吃完团圆晚饭,我们全家便坐在电视机前欣赏着央视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令人捧腹大笑,杂技《冰与火》叫人叹为观止,刘谦的魔术《魔琴》依旧创造了奇迹,赵文卓的武术表演《少年中国》振奋人心,宋祖英与席琳·迪翁组合演唱的《茉莉花》令人耳目一新……一个接一个的精彩节目让人赏心悦目。

哦,零点钟声即将敲响了,此时奶奶煮熟的守岁饺子也已端上了餐桌。我抓起筷子,左瞅瞅右看看,想要透过饺子皮找到那些“小宝贝”,可是压根就看不出什么究竟,只得碰运气了!我夹起一个饺子,先放到鼻子前嗅了嗅,想要闻出“小宝贝”的香气,但是根本没有什么特殊气味。我用筷子使劲地夹了夹,想要感触到“小宝贝”的存在,但是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唉,看来没有宝贝!我便一口咬了下去,“咯噔”!“啊,我的牙!”随后便吐出一枚闪亮的硬币,呵呵,我竟第一个吃到了那枚——好运币!

守岁饺子,全家人都带着期盼和好心情去尝、去品,无论是谁吃到了藏有宝贝的饺子,全家人都替他高兴,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这感觉真好。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看着窗外绚烂的烟花,听着喜悦幸福的欢笑声,嗅着空气中浓重的火药味儿,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候,我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学习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蛇年大吉!!

自评:新年来到了,我也要摒弃缺点,发扬优点,迎接新学期的种种挑战,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以除夕夜守岁为话题的作文

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时光已匆匆流去,一去不回头。旧日的脚步渐渐远去,新的一年又在向我们招手。除夕要干什么呢?当然少不了与亲人们吃一顿香喷喷的团圆饭,也少不了亲手点燃鞭炮看它变成绚丽的烟花,更少不了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

三十那天,我和爸爸妈妈三个人早早地就出发到了奶奶家。还没到奶奶家,便看到早就站在家门口等待的奶奶。奶奶看到我们,笑得合不拢嘴,车刚停稳,爸爸急忙搬下准备好的年货,而妈妈撸好袖子便冲向厨房。而我呢,只能一个人看看老家有了些什么变化,无聊的等待其他人的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忽然听到“滴滴声”,原来是我们家名副其实的“开心果”小哥哥一家到了,再过了一会儿,“帅哥”一家也到达了。孩子们见面的高兴劲儿,那是没法说。

在一阵饭香的吸引下,原来是妈妈在厨房做饭呢。只见她穿着一个“铠甲”,拿着“矛”,便开始了“大战”。而我和哥哥们也没闲着,有的切菜,有的剥大蒜果,有的洗碗。

我好奇地问爸爸:“奶奶去干什么了呢?”爸爸想了想,说:“不知道。”只听见“喔、喔、喔、喔……”原来,奶奶正在杀鸡呢。过了一会儿,只听着妈妈笑着说:“孩子们开饭咯!”我们如离弦的箭一般,飞奔到餐桌上准备开吃,谁知妈妈着急地说:“等一会儿,等一会儿,我们先给祖先倒酒盛饭。”我们便一起给祖先盛上饭,倒上酒,静静地等待了一会儿,便开始享受美味佳肴了。

八点整,春节联欢晚会准时开播。有悠扬动听的歌曲,搞笑的小品,神奇的。

魔术。

有趣的双人相声……真是丰富多彩。伴随着十二点钟声的敲响我和哥哥们一起出门放鞭炮有仙鹤形状的有在地上打转的。在那夜空中五颜六色的烟花显得格外美丽而又引人注目。

转眼间,除夕便“溜”走了,哎,难得那么开心,又要等三百六十五天了。

以除夕守岁为话题的作文

除夕守岁,是我国传统的习俗,它饱含着珍惜年华的积极意义。你想知道以除夕守岁为话题的。

作文。

新年到,新年到,家家户户贴。

春联。

放鞭炮买年货,开开心心过大年!

来到外婆家,我一边大声地叫着:“外婆,外婆,我来给你们拜年啦!”一边兴冲冲地跑进厨房,只见外婆正忙着做各种好吃的,有绿绿的四季豆,油油的红烧肉,酸酸甜甜的糖醋里脊……馋得我口水直流,外婆笑容满面地答应着,顺手夹起一块红烧肉塞进了我的嘴巴里。没过多久,一桌丰盛的饭菜做好了,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喝着,兴致勃勃地说着,笑着。

吃完饭,我拉着弟弟跑到屋外,看到好多美丽的烟花已经在空中绽放。有的像盛开的花朵,五彩缤纷,美丽极了。有的像一根根冲天炮,直入云霄,消失不见。有的像喷泉,哗啦哗啦从空中落下。有的像调皮的小星星,一闪一闪,好像在和我们捉迷藏。我迫不及待地拿出烟花,催促道:“爸爸,快来给我们点烟花啦!”爸爸从屋里走出来帮我们点燃了烟花,只听“嗖”地一声,烟花飞向天空,噼里啪啦地绽放开来。

在大人们的忙忙碌碌中,在我们小孩子的急切期盼中,寒假生活过得可真是快,转眼就赶到了20xx年农历的最后一天,明天就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那么今晚就是一年一度的除夕夜了。恭送旧的一年,喜迎新的一岁,在除夕夜,不管有什么事,家人都要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吃罢年夜饭,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大人们通常在欢乐的春节晚会中守岁,而我们要用鞭炮和烟火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下面,就来看看我家除夕夜的景象吧!

炫耀着,欢呼着,大家也向我表示了最美好的祝福,祝愿我来年身体健康,学习更上一层楼!

吃过年夜饭,就开始放烟火了。我拿出最大的“梨花锅子”兴奋地来到大街上,用打火机点燃,刚一眨眼,只见,烟花直冲天空,伴随年呼呼的响声,烟花越来越高,那壮观的景象,可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

响亮的鞭炮声打破了夜的宁静,耀眼的礼花在空中闪闪烁烁,把天空衬得如此美丽。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我祝愿人们在新一年里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

按照家乡过年的习俗,春节在二十三——小年这天就开始了。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祭灶日。大家一般黄昏时,在灶房摆上桌子,放上瓜果、祭灶糖等向灶神敬香。那天晚上,妈妈让我去祭灶,我拿了两根祭灶糖,放在灶台上,对着那里磕了个头,并在心中祷告:保佑我全家平平安安。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准备鸡、鸭、鱼、肉、青菜、年糕什么的。

二十四扫房子。人们要把“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我也要扫走“穷运”、“晦气”,于是就帮妈妈扫地、擦桌子、擦门窗……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表达人们很爱过年。

二十五拐豆腐;二十六蒸花糕;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贴春联、年画。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三十这天,我们包饺子,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家中吃到硬币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交好运。

吃完年夜饭,在院子里撒满芝麻秸,寓意新的一年生活像芝麻一样节节高。然后守岁熬到大年初一。

除夕夜家里所有的灯都要亮着,一直到天明。初一“起五更”磕头,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然后结伙去别人家磕头。我今年就和爸爸他们一起去磕头拜年了。

初五为“破五”,意为破除禁忌,开市贸易。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人们会在这天观灯、放烟花。这里的习俗还有很多,欢迎你来。

我的家乡。

过年!

除夕守岁作文

除夕守岁大年三十,人们都要守岁,今年,我亲身体验了一次除夕守岁。

那天晚上,我们刚吃完年夜饭,妹妹就迫不及待地拉着我去放烟花,放完烟花已经是八点半了,现在干什么呢?大人们打扑克牌,我们就来玩游戏棋吧。十点半了,再过一个半小时,新的一年就要来了!这时,奶奶端来了枣、柿饼、杏仁、长生果、年糕,于是,我说道:“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妹妹也不甘示弱,说:“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年年长高。”奶奶也说。吃完东西,我又和妹妹提着小灯笼四处走,祝碰见的熟人有个吉祥年。此时此刻的我,十分激动,再过半小时我就十二岁了,旧的一年马上要过去了,新的一年马上要来临了!回到家里,我就和家人们一起,开始新年倒计时,20xx年12月30日23时59分55秒,56秒、57秒、58秒、59秒!20xx年正月初一0时0分0秒!时间好像在这一刹那间凝固了,我们都沉浸在这欢庆的'情浓时刻!

朋友们,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做好自我准备吧!愿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叔叔阿姨的工作旺上加旺!

除夕守岁作文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守岁作文

我喜欢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收红包,吃大餐,还可以放鞭炮呢!但我唯独不喜欢的就是守岁。除夕夜里,我们吃完了年夜饭,便步入了煎熬的守岁了。我躺在床上,双手插在脑后,呆呆地望着头顶上如星空般的天花板,渐渐地,我开始打哈欠了,身体有些松软。我为了守岁这个传统,没办法,只好打开电视来分散注意力了。没过多久,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但妈妈一来,说要听音乐,便一把夺过遥控器,放起了一首柔美动听的歌曲。我的身体越来越松弛了,头渐渐地往下低了,眼皮也有些麻木,一点一点地闭上了。但每次把眼睛闭上,又突然晃过神来,又逐渐闭合。反复几次后,我真的很困了,可我又不想打破守岁这个传统,强行控制着睡意。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头发也有些凌乱,还呼着大气。

“叮铃铃”闹钟铃响了起来,只见闹钟上显示着00:01时。我终于解放了,巴不得飞奔回房间,但体力不支的我实在不行了,只好迈着缓慢的步伐,走回房间。

除夕守岁日记

窗外的烟花争奇斗艳,兔年的“春晚”精彩纷呈。母亲却安静地睡着了。睡的很深,很沉。我轻轻关掉她床头的灯光,将电视调至“静音”。尽量别让外界的喧闹踏破了母亲的梦乡。这些年,母亲的确太累了。在与失聪和病魔的痛苦搏斗与挣扎中,不知忍受着怎样的折磨和煎熬!

还记得那年春节,母亲刚刚过完八十八岁“米”寿。我带着全家一起返乡过年。母亲拉着我的手说:“孩子,以后你们不用花钱给我买这买那。只要赶上年节能常回来看看,比给我吃啥都高兴啊!有儿女守在身边,我觉睡的香,心里好像也有个依托似的!”。我信口答应着:“妈,您放心!以后,我保证年年回来陪您过年!”。

一句安慰的话,母亲竟当了真。自此,每当春节临近,早早就托妹妹打来电话,问我能不能回去?几番犹豫之后,最后总是下定决心,恪守自己的诺言。作为一个儿子,怎能忍心让风烛残年的老母失望呢!

不想转眼已是第六个年头了。记起临行时,女儿一边帮我打理行囊。一边默不作声,欲言又止的样子,不免隐隐作痛。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上有老母,下有妻小。在这合家欢聚的除夕夜,人非草木,焉能无情?怎奈一诺千金,分身乏术。不在其位怎会理解古人“忠孝两难全”的内心感叹啊!

窗外,一束艳丽的烟花透过窗口,映红了墙面上新贴的年画和母亲的满头苍发。母亲的说梦不知不觉把我带回了遥远的童年:

不到零点,外面的鞭炮已渐渐密集起来。我不等母亲叫醒,便一骨碌爬起来,悄悄跟在父亲和哥哥后面,学着大人的样子,例行公事般在供桌前磕头、作揖、烧香。心思却早飞到院子里,只盼着去外面痛痛快快地放鞭炮。

“接神”的时辰到了。不知是谁家先起的头,百余户人家的大院里顿时鞭炮齐鸣。一阵胜过一阵。虽说迎的是财神,可财神爷在哪儿?据说,只有道家才算得出每年的方位。于是,人们便心照不宣地认为:既是财神出门,必披金挂银。哪边天发亮就往哪边去接,大方向总错不了!反正一年到头了,大人孩子只不过图个吉利和热闹而已。至于求财神爷帮哪家穷人“脱贫致富”,恐怕压根儿都没人敢想过。

又是一片纷纷飘落的烟花雨,穿透了弥漫着淡淡薄雾的小屋。母亲指了指父亲供案桌上快要燃尽的香火,我心有灵犀。会意地赶紧换上一簇新香,重新点燃。父亲去世得早。那些年,父母相依为命,能把一大帮孩子拉扯大,可谓居功至伟。所以,每当除夕守岁时,不忘为父亲摆设香火作为祭奠。从来都是母亲心中丝毫不能含糊的大事。

望着父亲的遗容,三十年前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一天,突然接到家中来电。告知老父病重住院。于是,急忙请假赶回家中。一周过去了。病情不好不坏。母亲见我有些思虑的样子,说:“看来你爸的病不要紧。你工作忙,孩子还太小。就先回去吧。这儿有你哥哥姐姐们在。有事再随时叫你也来得及!”。

我匆忙回去了。谁料刚刚到家,姐姐哭着打来电话,父亲病故了。一念之差,竟从此留下了终身的遗憾。记得不知什么人说过:“人生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唯独一件事不能等。就是趁老人还活着的时候,能尽到你的一份孝心!”。从那以后,这句铭言一直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

满城烟花正在进入高潮。预示着又一个春的轮回即将到来。返程票已经预订。过几天,姐姐和妹妹来接班,我可以欣慰地回家团聚了。

除夕夜,我陪母亲守岁。由衷地祝愿母亲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除夕守岁作文

盼望已久的除夕终于又来了。很多人除夕不睡觉,一般叫“守岁”。我决定今年像其他人一样“守岁”,等待黎明——新的一年悄然来临。

保持年龄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一种是开朗的年轻人在漫漫长夜里静静的谈天说地,等待新的曙光;一个还在忙,大概是大人们。这天晚上,他们正在加紧准备新年的问候菜和食物。但是像我这样的孩子,因为过年,可以过得比平时好,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得到压岁钱,可以减少枷锁,可以增加玩游戏的'机会,可以玩耍等待天由暗转亮。

这时,我穿上新衣服,坐在电视机旁,等待着除夕的到来。大人们正在厨房里演奏《锅打锅》的交响曲——,为年夜饭做准备。

“吃!”奶奶笑得眯起眼睛,叫我们。我跳出来给大家拜年,说“新年快乐”。在奶奶的带领下,我的叔叔阿姨们一定在微笑着从口袋里拿出准备好的压岁钱,祝我在新的一年里进步,身体健康!一家人很开心的坐在饭桌前,看着丰盛的年夜饭。我举起杯子,祝奶奶健康长寿。祝爸爸妈妈阿姨叔叔工作顺利,晚餐愉快。突然,除夕的钟声打断了我们的笑声。过了一会儿,我们又开始笑了。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忙着打牌、打牌、弹钢琴。我坐在电视机旁,看着五彩缤纷的春节晚会。我被小品逗乐了,然后被相声逗乐了。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天空从深蓝色变成了浅灰色,逐渐变成了浅白色-浅红色-红色。红灯越来越多。一瞬间,一轮红日升起,整个世界豁然开朗。

我站起来,打起精神,成功完成了“保老”的任务。

除夕守岁作文

“除夕到,人欢笑,来守岁,放鞭炮……”除夕晚上,我们一家人聚在餐桌前,吃饭聊天,这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奶奶说:“今晚我们不能睡觉,要一起守岁。到凌晨零点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这就叫辞旧迎新。”

吃完饭,我们一家四代都围坐在电视机前,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期待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8点整,欢快的开场舞曲终于奏响了。从主持人,演员到观众都穿着火红的衣裙,所有的舞台背景,道具都是火红火红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个人的嘴里都说着祝福的话语,所有欢声笑语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可是看着看着,周公便开始骚扰我。但一想到奶奶的话,我就强迫自己不能睡!不能睡!

终于快等到零点了,正想下楼放烟花,奶奶却叫我先吃饺子。我随便囫囵应付几个,就“咚咚咚”地跑下楼,迫不及待地想看这漫天花雨。爷爷拿着一束烟花放在门前空旷的马路上,爸爸用打火机把引子点燃。过了几秒钟,只听见“砰砰砰”的声音响彻云霄,抬头仰望星空,只见这黑夜早已被这漫天焰火点燃。一朵朵沉睡已久的烟火,在无尽的黑夜里自由自在地绽放,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美好!

我爱除夕夜!爱这漫天焰火!更爱每一个团圆的好日子!

除夕守岁作文

除夕的晚上,我和我妈妈说了:我不能不上网!弄得老妈莫名其妙,她好象忘记了这件事吧。

午夜12点到了,除夕来了,大家一起来守岁吧!妈妈招呼我,我使劲打开眼皮,走到窗前,来守岁。创网我最爱的那些朋友,我可以看见他们,在天空中,向我笑。

呵呵,看来,除夕之夜,我们一直在一起,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守岁!

除夕守岁

辞旧岁,迎新年。年根儿下,处处喜气洋洋。贴。

春联。

生旺火吃饺子……这些老传统可都有大来头,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除夕守岁民俗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考古资料显示,我国七八千年前已经出现发达的农业生产。“岁”字原来是一种收割工具。当时的农业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获一次。收获之后,人们用“岁”杀牲祭祀,“岁”又成为该祭祀的名字。最后,“岁”字成为时间段落标志,成为年岁的岁。“年”字原来也是标志农业生产的字,《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后来,“年”的字义也发展为时间段落标志,与岁相当。《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有了岁、年的概念,自然就会产生过新年的习俗。新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

1、春联和年画。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茶、郁垒驱鬼。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也扩大了,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在唐代。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2、生旺火。

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弘历雪景行乐图》,表现的正是乾隆皇帝与子女一起过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个火盆,一个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松柏类的小枝当时称为“烧松盆”。

现代民间生旺火常常是点燃柴堆或炭堆,火势越旺越好,象征新年全家兴旺。也有用火盆烧松柏桃杏树枝,合家跨火而过,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

3、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4、年糕和饺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5世纪的时候,“形如弯月”的饺子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春节食品。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元代开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间。

谚语。

“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春节时吃上饺子,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5、朝正和拜年。

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之间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

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亲自上门拜年的习俗,一般视为中国贺年卡的起源,现代贺年卡的使用遍及各个阶层。

在家庭内,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长辈叩头,并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各个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而长辈则给拜年者压岁钱,祝愿他健康成长。朋友之间也互相上门拜年。如果亲戚朋友多,则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很多天。

春节的各项活动是从家庭内部,逐步扩大到亲戚之间,和整个社会的。除夕守岁,初一向父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再次,向朋友拜年。再后,人们开始逛庙会。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赏灯、看狂欢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所以,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的民族节日。

6、压岁钱:这“钱”不是钱。

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下凡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

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压祟钱原为以红绒绳编起四枚方孔制钱成“方胜”(八宝吉祥图案之一),下垂流苏。那时的一些压岁钱上,正面多铸有“长命百岁”、“去秧除凶”、“万岁千秋”等吉祥语,其背面多是龙凤、龟蛇、双鱼等祥瑞图案。

压岁钱是过大年时的风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如今虽然货币更迭,但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之民俗依旧在过年之时传承着,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

7、祭祖: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意为: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

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8、拜年:抱拳要“左抱右”

“拜年”泛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访,而早年间过春节的拜年之礼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而“贺年”则是平辈之间相互道新年之禧。无论是“拜年”还是“贺年”,所表达的均是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从传统拜年的礼仪上说,有几种固定“程式”。

一是叩拜,即晚辈给长辈跪拜磕头,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都要行叩首大礼。

二是躬身作揖,先双手抱拳前举,然后用左手握右手,俗称“吉拜”。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是平辈间的拜年。

9、鞭打春牛:打的是泥牛。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鞭牛过后,小牛童还将泥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和谐。

牛是春耕的主力,民俗专家介绍,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到这时,民间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牛和人类是朋友,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个假牛,用柳条鞭打,把真牛牵过来看。

在过去,泥牛肚子里会放着五谷杂粮,鞭牛过后,居民就捡拾地上的五谷,泥牛则被居民“瓜分”,拿回家埋在土地里,象征五谷丰登。“传说中,一开始是‘芒神’挥鞭,后来发展到在场的最高行政长官挥鞭,到清朝,皇上也参与进来,一人三鞭。”

“亲知邀酌团年酒,儿女同争压岁钱。爆竹千家声未息,天衢车马闹如烟。”清末《燕京岁时杂咏》的这首诗描绘了老北京除夕夜晚时百姓家中及街巷里欢庆大年夜的情景。

除夕,古代称“除傩”、“大除”、“大尽”。老北京人称为“岁除”、“除岁”、“大年夜”,俗称“年三十儿”。“除”字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以新易旧曰除,即交替之意;“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

2

页,当前第。

1

1

2

除夕守岁习俗

除夕守岁是中国人民春节时早就有的一种饶有风趣的习俗,最早是为了驱赶百鬼,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驱赶百鬼的含意早已荡然无存,而今已成为人们除旧迎新、合家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年会了。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之夜民间有守岁的习俗。《东京梦华录》第十卷《除夕》说: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除夕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关于除夕守岁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日守岁。

隋唐时期,守岁之风极为盛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范成大在《卖痴呆词》中吟道: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苏东坡也有诗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跃然纸上。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现代守岁时,全家欢聚,开怀畅饮,同时还要举行一系列的娱乐活动,如老人给孩子讲故事猜灯谜,大家一起行酒令、打麻将、打扑克、观看电视节目,夜半时分还要煮饺子迎新年。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对守岁这一习俗进行了描绘,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化遗产。梁朝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叉重,为待晓光摧。

这就从多个侧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们在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

冬逐更筹尽,春随斗柄回。

寒喧一夜隔,客鬓两年摧。

则是唐朝诗人李德裕对人们除夕守岁一夜不眠的具体描述。而唐朝的另一位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一诗,则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因公务在身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远方游子在除夕之夜守岁不眠的思乡之情: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

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到了宋代,除夕守岁更是盛行。大文学家苏东坡所写的`儿童强不眠,相守夜喧哗等著名诗章,则表现了孩子们除夕守岁时的喧闹场面。至于说皇宫之内或一些富贵人家,除夕守岁也自然要比普通人家豪华得多。李世民曾以《守岁》为题写有一诗: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朝另一位诗人杜审言也同样写有一首《守岁》诗,把那些达官贵人守岁时谈笑风生、酒绿烛红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

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

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

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寒山寺,有一种击钟分岁的守岁习俗,除夕之夜的夜半时分,敲钟108下,意在消除人世间的108种烦恼。唐朝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一诗中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而今天,人们在除夕之夜守岁之时,听着那寒山寺钟声的袅袅余音,无不思念起自己的亲人和远方的朋友,无不沉浸在幸福和欢乐的海洋之中。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