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实用12篇)

时间:2023-12-21 21:10:41 作者:字海

制定高二教案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掌握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前做好备课准备。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高二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路和参考。

长亭送别高三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教学设想:

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加强课堂气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好,通过上节课《窦娥冤》的学习我们知道,元代文学延续着宋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继续通俗化的方向,元曲在与音乐,舞台结合中,真正走向了民间,语言也更加通俗化世俗化,这样可以更好的批判现实,表达民生,但元曲的这一倾向也降低的戏曲语言的韵味,那种唐诗宋词的精练意象,那种汉语语言特有的声韵美并没有表现出来。

但历史总会给以我们惊喜,当关汉卿以酣畅豪爽的笔墨横扫千军上演“六月飞雪”的浪漫神奇时,一位剧坛奇葩,却在繁华似锦的天地里挥洒如梦的诗韵,虽然是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的光彩照人的格调,这种评点江山醒人世,拈花一笑万山横的神奇笔法,只有王实甫可以做得到,只有《西厢记》可以演绎出。

二、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看课件)。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三、整体感知:(看课件)。

•“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

•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的双子星座。

•由于古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作为有着爱情大团圆结局的《西厢记》和作者王实甫并没有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但谁也不能降低他的价值,没有王实甫的《西厢记》,整个文学史将失衡,中国戏曲的宏伟殿堂是无法支撑的。

四、作者简介,文学知识掌握:(看课件)。

王实甫,大都人,北京由于是中国重要的古都,自古就是戏曲的中心,他的生年卒年无法考证,但推知是与关汉卿同时略后。他在当时就享有盛誉。

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是《西厢记》的主题,但我认为不仅仅这些,更有对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情的崇高赞美,对自由战胜制度的热情歌颂。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是自由,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的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五、《西厢记》剧情简介。

有趣的第一次见面:张生第一次在普救寺见到莺莺,惊呼:“我死也!”,接着在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一头雾水反问:谁问你来?张生不答,直问:敢问小姐常出门吗?把张生在爱情的驱使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

六、比较元稹的《莺莺传》。

作品莺莺的形像刻画,传神写态,有血有肉,异常鲜明。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破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祸水”,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wu趣。”作品的格调低俗。

但王实甫果断抛弃了“始乱之,终弃之”男性为主导的贬低女性的传统模式,进而以女性的视角来重新诠释对爱情的伟大理解。

长亭送别高二语文教案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现实主义的杰作,它对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的热情歌颂特别获得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的喜爱。这样,它必然要招来封建统治者的排斥,指为\'诲淫\'。《红楼梦》借林黛玉之口称赞它\'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西厢记》通常被评价为一部\'反封建礼教\'的作品,这当然不错。但同时它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作者很少从观念的冲突上着笔,而是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与出于势利考虑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可以说,作者把反对礼教的主题充分生活化了。非常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对于美丽女性出于天然的渴望与倾慕,以及女子对这种渴慕的自然回应。而是在人物自然天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出青年男女之间一见钟情的爱悦,而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在经过一番艰难曲折之后,作者以舞台上的胜利,给仍然生活在压抑中的人们以一种心理的满足。虽然这种胜利不得不以剧中冲突双方的妥协、矛盾的消解为代价,以男主人公中进士然后完婚的陈旧的大团圆模式来完成,但毕竟是张扬了受抑制的情和欲的权力,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识别对偶句、比喻、用典、夸张、排比、叠字等修辞手法。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对偶、比喻)。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对偶、夸张)。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将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般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这是长亭送别【收尾】一曲,所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更兼王实甫一枝妙笔,一片离愁便从纸上弥漫开来。

要求背诵《正宫-端正好》《正宫-滚绣球》《正宫-三煞》.

高二语文第四单元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弃掷 斜晖 挺身 举案齐眉

b、揩拭 青霄 狼藉 蝇头微利

c、暮蔼 蜗角 胸臆 萧瑟凄冷

d、厮守 把盏 扶持 喁喁私语

2、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忳忳(行动迟缓的样子) 破题儿(开始,起头) 弃掷(遗弃) 靥儿(笑脸)

b、揾做(用手指按) 煞强如(远胜过) 谂知(深切体会,深知) 口占一绝(即兴作诗)

c、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赓续(继续) 玉醅(美酒) 泠泠(清淡

d、栖迟(留恋) 只索(只好) 余荫(多余的荫凉) 推壶(假装整理)

3、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d、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4、红娘问莺莺:“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无心打扮的原因是( )

a、“你哪知我的心里啊!”—你不懂我的心。

b、“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同人不熬熬煎煎的气。”—眼前车马忙碌,分明离别在即,别情沉重。

c、“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素昏昏沉沉的睡。”—被老夫人如此逼迫,弄得头昏脑胀。

d、“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想到离别后惟一可作慰藉的只能是鱼雁传书,就心痛欲碎。

5、对《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段戏文,分析不当的是(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前四句,写秋天、秋地、秋风、秋雁,天碧、地黄,风紧、雁飞,有声有色,动静相间;既是写秋天的实景,又暗含着离人的伤感。

b、这首曲词的前四句,由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演化而来,同为离别渲染气氛。

c、最后是个设问句,先暗中点明离别的具体时间“晓”,然后借景抒情,一问一答,是离人的泪染红了遍野的霜林,读来催人泪下。

d、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境语不可复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6、[滚绣球]一曲中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其为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个是错误的( )

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的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7、《长亭送别》这折戏的矛盾焦点是( )

a、张生急切上京应试,莺莺舍不得他离去。

b、老夫人催着张生上路,莺莺对老夫的`催促不满。

c、张生下决心“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莺莺怕他得中后“停妻再娶妻”。

d、老夫人看重门第、功名、莺莺看重爱情、婚姻。

8、“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中的“一鞭”指的是( )

a、夕阳一抹。

b、远看,四围之山成一线。

c、张生于烟霭残照中扬鞭远去

d、残照中的一条古道。

9、下面的句子,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的一项是( )

a、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c、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d、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

10、下列对课文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全折可以分为四部分,它们分别是写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长亭饯别的场面、临别叮嘱的场面和分手后的场面。

b、这一折戏,有头有尾,有一相相对完整的故事,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c、莺莺是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主要表现在她珍视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但她在离别时痛苦和怨恨之情,却主要限于“儿女情长”。

d、张生在爱情方面和莺莺是一样的真真挚,但在对待功名方面,却也还有些许留恋,这就使得莺莺对二人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虑。

1、c

2、c

3、c

4、b

5、b

6、b

7、d

8、c

9、a

10、c

祝福人教版语文高二教案

围绕目标,设置主问题,注意信度。什么是主问题?主问题应该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设立的一系列有机问题。从运用价值上讲,应有如下特征:

1、在课文理解方面具有整体品读的牵引力;。

2、在教学过程方面具有教学板块的支撑力;。

3、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的凝聚力。也就是说,要能切实地教学目标的完成,问题展开要有逻辑性、层次性,给学生思考时间,然后师生愉快地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情感的火花。如教学《祝福》,以理解小说的主题为目标,设计如下问题:

1、阅读有关祥林嫂的描写,你了解到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从人物身份、外貌、性情、经历、品格等方面总结。

2、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是谁害死了她?

提示:考查她自己、周围人、当时的社会观念。

3、祥林嫂死在祝福的时候说明什么?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提示思考:那些人在祝福?他们怎样看待祥林嫂?“祝福”和祥林嫂的命运有什么关系?

三个问题紧紧围绕目标,铺垫引导,层层推进,师生互动,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快感。整个过程流程畅,有亮点。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贯彻创新精神·改革阅读方法〗。

长亭送别苏教版高三语文教案

原文: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唱)。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译文: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

【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张生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长老说)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夫人说)小姐斟酒!(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

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夫人说)套上车儿,我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一起回来。(夫人下场)(张生和长老辞别)(长老说)你这一走我没有别的话要说,我准备买科举后的录取名册看,你结婚酒的茶饭还少不得我的。先生当心,一路上多保重!从今往后我无心诵习佛经,专听你高中状元的捷报。(长老下场)(莺茑唱)。

【四边静】一会儿送别的筵席已经结束,我的车往东,张生的马儿向西,两情依依难别离,夕阳的余辉照在绿色的山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即使在梦中也难寻觅。

(莺莺说)张生,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来。(张生说)我这一去一定不费力地考取一个状元。正是“青天有路终会到,金榜无名誓不回。”(莺莺说)你这一次赴考我没有什么相送,吟诗一首,为你送行:“抛弃我的人现在何处?想当初对我那么亲热。

【耍孩儿】湿淋淋的衣袖上沾满眼泪,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还没有启程倒先问归期。虽然眼前人要远别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却先醉,眼里流血,内心如同死灰。

【五煞】到京城望你适应水土,及时赶路,节制饮食,顺应时节,保重自己的身体。荒村野店应早点休息,风霜雨雪天气应起得迟!在秋风中远行,身体最难调护,也就最要照顾好自己。

【四煞】这忧愁向谁去诉说?想思之苦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老天爷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泪水使九曲黄河都泛滥起来,怨恨能将华岳三峰都压低。到黄昏独自闷倚西楼,只见那夕阳古道,依依杨柳,千里长堤。

【三煞】笑嘻嘻一道来,哭啼啼独自回。回家后若是入罗帏,昨夜绣花被里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里绣被冰冷难成梦。留恋你不为别的,只是见你攀鞍上马,忍不住泪水横流,紧锁眉头。

(张生说)有什么话要嘱咐我吗?(莺莺唱)。

【二煞】你不要担心“有文才而没有福气”,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无音讯”!我这里有信经常寄给你,你千万不要“考不中就坚决不回来”。这一点你必须记住:如果遇上那他乡女子,不要像在这里似的逗留迷恋。

(张生说)还有谁能比得上小姐?我又怎么会产生这种念头。(莺莺唱)。

(红娘说)夫人回去好一会儿了,姐姐,咱们回家去!(莺莺唱)。

(莺莺、红娘下场)(张生说)仆童趁早赶一路程,早些找个住处。泪水随着流水更加多了,忧愁追逐着野云四处飘飞。(张生下场)。

高二语文人教版教案简案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

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

三、疏通诗意。

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

四、诗歌欣赏。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对比。

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4、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五、对比、倒叙和讥讽都是本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领会其特点。

【板书】。

马嵬(其二)。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讥讽。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长亭送别元王实甫高二必修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教学设想:

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加强课堂气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好,通过上节课《窦娥冤》的学习我们知道,元代文学延续着宋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继续通俗化的方向,元曲在与音乐,舞台结合中,真正走向了民间,语言也更加通俗化世俗化,这样可以更好的批判现实,表达民生,但元曲的这一倾向也降低的戏曲语言的韵味,那种唐诗宋词的精练意象,那种汉语语言特有的声韵美并没有表现出来。

但历史总会给以我们惊喜,当关汉卿以酣畅豪爽的笔墨横扫千军上演“六月飞雪”的浪漫神奇时,一位剧坛奇葩,却在繁华似锦的天地里挥洒如梦的诗韵,虽然是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的光彩照人的格调,这种评点江山醒人世,拈花一笑万山横的神奇笔法,只有王实甫可以做得到,只有《西厢记》可以演绎出。

二、整体感知:

“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

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的双子星座。

由于古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作为有着爱情大团圆结局的《西厢记》和作者王实甫并没有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但谁也不能降低他的价值,没有王实甫的《西厢记》,整个文学史将失衡,中国戏曲的宏伟殿堂是无法支撑的。

三、作者简介,文学知识掌握:

王实甫,大都人,北京由于是中国重要的古都,自古就是戏曲的中心,他的`生年卒年无法考证,但推知是与关汉卿同时略后。他在当时就享有盛誉。

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是《西厢记》的主题,但我认为不仅仅这些,更有对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情的崇高赞美,对自由战胜制度的热情歌颂。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是自由,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的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四、《西厢记》剧情简介。

有趣的第一次见面:张生第一次在普救寺见到莺莺,惊呼:“我死也!”,接着在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一头雾水反问:谁问你来?张生不答,直问:敢问小姐常出门吗?把张生在爱情的驱使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

五、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jj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六、教师范读:

《耍孩儿》《五煞》《三煞》《二煞》。

1、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

2、赏析【端正好】: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意象分析:三种色彩:青,黄,红(色彩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冷色调渲染凄凉惆怅)。

三个方向:西,北,南,方向(拉开距离,表现思绪与希望的不确定性)。

上为四物:天,云,风,雁(漂浮不定的特性)。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快快、早、松、减等。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七、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任选一首)。

2.背诵这三首曲子。

第二课时。

一、交流上一节课布置的改写诗歌,作出适当的评价。集体背诵三首曲子。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郏罕疚牡闹魈馐鞘裁矗?br。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语文《长亭送别》课教案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

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任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赏析[朝天子](投影:画面二:“长亭饯别”)。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讨论要求:

认真阅读注释文字,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讨论回答。

时间3分钟,分组讨论。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我们可以找到那一个字来概括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心理?明确:恨(整体结构板书:恨)。

这一曲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明确: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的手法。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刻画了她什么性格特征?明确:恨蜗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这支曲子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课堂整体板书: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

赏析[二煞](投影画面三:“临别叮嘱”)。

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课堂整体板书:怕)。

“怕”什么?明确: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什么“怕”?明确: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教师小结并拓宽: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

人教版高二语文作文教案模板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长亭送别元王实甫高二必修

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划分层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

3.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

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

3.把握全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

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因景生情?缘情入景?)。

1.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4][5]。

长亭送别元王实甫高二必修

知识教学点。

1、感知把握戏曲文学的体裁特点。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能力训练点。

1感受理解人物的独特心理。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德育渗透点。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体会莺莺别离时的心情。

四、教学设想:

1、戏曲文学的体裁特点往往给学生认知、欣赏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的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采用戏曲欣赏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言品味时,教师指导点到为止,注重学生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2、重点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感悟品味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李书同的《送别》曲,它写的是离愁别绪。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感受女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板书《长亭送别》王实甫)。

二、语言品味。

重点赏析课文部分段落。

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赏读曲词《端正好》。(课下给大家留了预习作业,先背诵开头和结尾的曲子,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

放录象,再背诵。

1、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可讨论商量)。

明确:意象:蓝天、白云、黄花、西风、北雁、霜林。

它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暮秋霜林图: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板书)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有一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

提问: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索的秋景与悲惨的心境化而为一。这些意象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在离人眼中,霜林之所以醉,是人的离情使景物沉醉。从“离人泪”可以看出主人公离别前伤感悲凉的心境。体现情的只一个“泪”字,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的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泪”字为画龙点睛之笔。

这一支曲子是化用谁的诗词?

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写旅次乡愁与儿女之情、相思之恨。上片写景。开篇“碧云天,黄叶地”上下辉映,写出了秋日的天高气爽,渲染了澄碧的秋色。以如此广袤无垠的天地作为秋思乡愁的背景在宋词中比较少见,阔大深远的境界中所烘托出来的情感也显得格外深沉浑厚。

三、举一反三:用同样的方法赏析【一煞】、【收尾】两曲。

明确:【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提问:这样的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

讨论明确: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如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鞭残照里”,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身影,偶然见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中,留下的是一片静寂。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煞》《收尾》写愁用了“青山”“古道”“斜阳”“淡烟”、“暮霭”这些意象。其实这也不是作者的独创,也是化用了古人的用法。你能联想到与这些意象有关的古诗句吗?(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看一下唐诗宋词中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四、知识点回顾。

1)用凝练、精当的语言描摹景物,显现情感。

2)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增加文采。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下节课重点讲修辞)。

在情景交融的诗词中,景色描写往往是抒情或议论的铺垫,起到渲染气氛、衬托(或反衬)人物感情、揭示主题的作用。

五、欣赏音乐。

江淹曾说过: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古往今来,留下了多少送别的诗词歌赋。而长亭历来就是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柳永的词《雨霖铃》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中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的《送别》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都是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李叔同的《送别》歌词)。歌词中几个充满浓郁古典气息的意象:长亭、古道、芳草、晚风、..他从写长亭入手,点名送别地点。景物描写渲染送别的气氛。全篇透出作者“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但哀而不伤,意蕴深沉而表露淡雅。词句直抒胸臆,所表达的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超越了时空,具有永久的魅力。它作为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成为影片的灵魂音乐,为此片增添无穷韵味。

六、写作启示:

1、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的物象(景、物)。

2、化用诗词增强了文章的文采和文化底蕴。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七、小结:我们今天学的《长亭送别》称得上抒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它“词句警人,余香满口”。长亭送别》从头到尾不过写送别一件事,惜别一件情,但是读来不厌烦,反而为那种浓郁的画意诗情所感染,这难道不是由于语言构成的形象,意境在起作用吗?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

八、迁移: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假如来年春天仍在十里长亭:

1、张生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崔莺莺长亭相迎……。

2、张生名落孙山,落魄而还,崔莺莺长亭相迎……。

3、张生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崔莺莺长亭思盼……。

根据以上三种情景,任选一种情境,写出一段情景交融的话,写成现代诗歌或仿写都可以,要讲究一点文采。四-五人为一组,选出执笔人和发言人。几分钟后交流。

点拨:想象要丰富,又应合理。地点未变,时间已变,要注意春天景物与崔莺莺的心情一致,要做到情景交融。

示例:碧云天,芳草地,东风醒,双燕衔泥。晓来谁奏春归曲?却是百灵啼。

1、东山绿,西山青,十里亭,一路相迎。扬花有情点点飞,唤我张郎回。

2、长亭外,古道边,春山蹙,一帘雨幕。乱红可曾迷君眼?莫做负心汉。

九、布置作业:

1、找出其它化用的词曲。

2、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板书设计:长亭送别。

王实甫。

深秋时节。

情景交融。

长亭送别元王实甫高二必修

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划分层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

3.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

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

3.把握全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

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因景生情?缘情入景?)。

1.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

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端正好]一曲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一、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空间广阔,色彩斑斓;二、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三、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5.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还是先有这样的景,才有那样的情,此时达到了难分难辨的境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使人很难说清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了。

[滚绣球]一曲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把它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二.送别宴上(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脱布衫]――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纷飞黄叶,袅袅烟气、凋零野草。

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酒席间最使她关情的当然是张生。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是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的合一,也是不可挪移他处的。

[朝天子]一曲中所写之情及抒情的特点?

离别之愁和对功名利禄的恨。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和妙用修辞――比喻、夸张、对偶。杯盘酒菜,都供传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三.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曲终人散,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又一变。只有在四顾无人之境,她才可以向张生倾诉私情。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说得多么一往情深!有此境方有此情,作者一刻也没忘记情与境的关系。

四.别后情思。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离别的痛苦、别后的思念)。

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影像,偶然见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之中,留下的是一片阒寂。

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一煞][收尾]――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全是触动离情这景。

[形象分析]。

1.张生: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对爱情直率痴情,敢于大胆挑战封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