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模板14篇)

时间:2023-10-30 11:13:36 作者:纸韵 最新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模板14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对书中的观点和主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参考。这些读后感涉及了各种各样的作品,涵盖了文学、历史、科技、心理等多个领域,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发现作品中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写读后感,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充实自己的内涵。

《中国新教育》读后感

最近用心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中国新教育》。掩卷沉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这本书其中有一章谈到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特殊的,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爱憎分明的人。而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蹶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初中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所受的思想又非常新潮,所以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强,受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举个例子来说吧,一位同学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够认真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是家庭因素的,就应联合班主任找来家长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是自身因素学习有困难,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的,则可以通过恳谈,鼓励的方法解决;倘若是最后一个原因,那么就可以适当调节作业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一些民主,但是孰不知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何谈社会的民主。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但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这是《中国新教育》给我的启发之一。

《中国新教育》给我的另一个启发是要善于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读后感)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任何一个优秀教师都离不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是在用我们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和其他工作者不一样,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学生对我们教师的期望很高,他们把我们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那么他们就会很失望。所以教师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

教师还应努力理解学生的世界,要善于和他们沟通,要和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教师还应该要有丰富的学历,经历和阅历,所以教师要善于学习,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才能教育好学生。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可以说是教育上的有心人了,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有心就是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心教育,要不断的总结教育,并记教育日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创造自己的品牌和旗帜。不断的总结自己教育的经历和成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体系,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还应该要有社会责任感。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就要有责任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理想教师,就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我们要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这是作者对我们的真诚规劝,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以本书中的理想优秀的教师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并且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不要羡慕别人,不要感叹时运,要做起来,要不停地做下去,哪怕不顺,哪怕艰难。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中国最佳教育随笔》读后感

一本书、一段思绪,一支笔、一个梦想。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百年来的期盼,数代人的夙愿,都在当今华夏每个人的中国梦里。

读北大学者所著的《中国梦教育梦》,感悟万千。教育是中国真正的命根子,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百年来中国教育的变革史,也是各个时期教育先驱们各自的“中国梦”.看着百年前从郑观应、张之洞开始上书教育变法政策到康有为的教育新观论述,从李大钊、胡适的新青年教育到现在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变革,华夏大地的教育事业也是在摸索中步步前行的,先驱们努力推动着每一次变革。

在很多人抨击教育制度的今天,其实很多人都不曾知道,百年来中国的教育是怎样一部艰难的历程。其实没有一口吃成的胖子,近现代中国的教育理念,让更多的人享受更好的教育,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享受的教育,庞大而又辉煌。每个时代都有先驱者,那是每个时代的特有印记。例如,张之洞在《劝学篇》大声疾呼: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为当时灰蒙蒙的八股科举改革开启了学术学派之争的庇护。梁启超在其所著的《新中国未来记》中的'种种制度变革预言和教育普及论在当今中国都已成为现实,可以说,先驱者的目光在未来,看穿了时间的迷雾,看到了教育革兴的希望。

在当下,教育已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教育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程度密不可分。但关于教育科学研究的部分,我是个外行,没有写过这方面的文章,也没有看过多少专业书籍来学习。但是,我自己也受过学校的教育,从小到大,上学是怎么回事,还多少记得一些东西。当今社会,教育是大家的热议话题,关于教育公平,关于教育现代化,每个人都带着些许期待,等待着中国梦实现的时刻。

莫让寒门难出贵子,期待英雄不问出处,这应该算是中国梦的起点了吧。由此可见,实现教育公平,从大了说事关民族复兴大业,从小了说事关我们的孩子上学,大家的关注点不一样可目标是一样的,人们热切关注教育问题,其根本出发点还是希望每个人享受到质量更好的教育。

在新闻中看到不少争取异地中高考的事例,上海中考女孩约辩、北京家长上书教育部,各种辛酸的背后,都是在推进教育公平这个车轮的艰难前进,大家追求机会均等的渴望是热切的。新一届的政府班子,已经在“办出人们满意的教育”方面迈出了辉煌的一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使得我们的教育事业又迈进了一步:高考不再定终生,多样化的升学选择可以尽可能地让每个人都成才;京、沪、粤等地尽快出台异地高考方案,多年在此上学的学子终于可以参加机会对等的选拔;教育信息化的大铺设,让通信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营养午餐的开设,使得长身体的孩子在学校比在家吃得更好,长得更高。这是当代每一个对此殷切期盼国人的梦想,实现教育的中国梦,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去推动,去圆梦。

我们人生的历程充满了多种选择,但是我们不后悔出生在这个时代,我们出生、我们见证、我们努力。我是山西基础教育网的一名编辑,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我的乐趣所在。外人虽感到这些工作比较枯燥,但我享受着这种快乐,教育的快乐。多推出一些好书,多改变一些学生,多做好一些栏目,多服务一些家长。去年夏天,为了使网站图书中心顺利改版,我对一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得知他们有些人一直在关注我所做的好书阅读栏目时,兴奋之余,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也使得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从不放弃每一个建议,用自己的翅膀舞动蝴蝶效应的大旋风。从学生入学到升学考试,从教学资源到学校联动,我的栏目在成长,我们的网站也在不断改进,方便他们,就是在实现中国梦。每天一点努力,每周一点进步,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

(作者单位:山西省电化教育馆)。

《中国新教育》读后感

最近用心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中国新教育》,掩卷沉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这本书其中有一章谈到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特殊的,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爱憎分明的人。而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蹶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初中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所受的思想又非常新潮,所以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强,受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举个例子来说吧,一位同学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够认真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是家庭因素的,就应联合班主任找来家长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是自身因素学习有困难,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的,则可以通过恳谈,鼓励的方法解决;倘若是最后一个原因,那么就可以适当调节作业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一些民主,但是孰不知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何谈社会的民主。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但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这是《中国新教育》给我的启发之一。

《中国新教育》给我的另一个启发是要善于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任何一个优秀教师都离不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是在用我们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和其他工作者不一样,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学生对我们教师的期望很高,他们把我们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那么他们就会很失望。所以教师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

教师还应努力理解学生的世界,要善于和他们沟通,要和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教师还应该要有丰富的学历,经历和阅历,所以教师要善于学习,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才能教育好学生。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可以说是教育上的有心人了,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有心就是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心教育,要不断的总结教育,并记教育日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创造自己的品牌和旗帜。不断的总结自己教育的经历和成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体系,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还应该要有社会责任感。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就要有责任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理想教师,就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我们要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这是作者对我们的真诚规劝,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以本书中的理想优秀的教师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并且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不要羡慕别人,不要感叹时运,要做起来,要不停地做下去,哪怕不顺,哪怕艰难。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中国新教育》读后感

在描述具体的学生之前,我想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他们的学业背景。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方针是要力争让学生至少读到初三。如果考不上高中,初三就是孩子一生中重大的分界线。初三毕业能不能考上一个好高中,又是孩子和家长们力争的制高点。

发达国家实行的基本上是义务教育。为了让我国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多学到知识,我国从小学到初中阶段都增加了学习内容。有句话说:“我们是用9年对付发达国家的12年。”这样,我国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就比发达国家的同龄孩子重。

我们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超常付出很多很多,我们的孩子应该特棒才对,可是不是呢?从事教育研究的张逸民随即一口气说出三个依然:学生的负担依然很重,厌学情绪依然很大,自信心和能力依然很差。

从恢复高考到引进标准化考试。

改革开放之初,一种过去闻所未闻的考试以及与它伴随的理论、技术、方法传进了中国,其中最为重要的观念就是“标准化考试”。

标准化考试是工业化时代教育评价方式的特征。我国引进此种考试的时间是1982年。这正是美国工业化教育发展到顶峰程度的时间。然而到了1983年,美国根据本国工业化教育存在的大量问题,发表了《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紧接着1984年发表了《赫拉斯折衷方案:美国中学的困境》,1985年就启动了《美国2061计划》。不久,又有万名各领域的学者参与研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美国由此开始了波及全国的教育转型,考试也逐渐抛弃了标准化,变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而我国在美国逐渐抛弃标准化考试的前夕,于1982年从美国取来标准化考试之“经”,于1985年在广东率先开始标准考试实验。第二年,山东、广西、辽宁参加进来,实验科目也由数学、英语,扩展到物理、化学。此后,参加实验的省市迅速增多,科目也迅速扩大。1989年,国家教委发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则》,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至此,高考这根指挥棒产生了空前的指挥效应,标准化考试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教育走。

新教育风暴正在到来。

现在,一个新教育时代正躁动于“母腹”,它的出生,必将改变学生们的'学习命运,改变很多人的前途。

当今为什么会发生巨变?几乎来不及问为什么,变化已经发生。最大的变化首推“综合课程”,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本忽然没了,变成了一门综合课叫《科学》。老师们也惊道,从前一个老师撑一个“点”,现在一个老师撑着“理、化、生、天、地”五个点……天呐,能撑得起吗。不会误人子弟吗?《历史》《政治》《语文》《数学》等一切课本都变了,不仅初中变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变了。不要说风暴还没有掀起你的课本。全国性的课程改革,教育部于确定了38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随后逐年扩大,到全国基础教育初始年级全线进入。高中阶段,我国于秋开始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等推行课改的基础上实行学分制,全国普通高中将全部实行。

要变教育,先变教师。今天变教育的重任再一次首先落在中国教师肩上。我们说科技重要、社会科学重要,但教育实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母。教师的伟大作用无可替代。

今日中国并不缺教师,问题是“一个特级教师,在新课程面前也会变成不合格的教师”,这话是综合课改实验区的老师们说的。这意味着我国1300万教师需要改变教育方式。还有一点需特别重视:当今学生是在信息化的平台上生长起来的,中国3亿学生是走向新教育最浩荡的生机勃勃的力量。这意味着六七亿以上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们也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孩子,改变帮助孩子学习的方法。全民族的教育转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对于任何学生来说,一旦认清新教育正在开辟的新的成才通道,个人的转变可在须臾之间就启程。

《中国新教育》读后感

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新教育实验为我们勾画了美好的教育理想,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和载体,合力打造和优化教育这一师生共同发展的共同体。现在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新教育对阅读的重视。《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动之一是“营造书香校园”,倡导阅读生活。朱永新老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世界已进入知识世纪,一切的竞争与价值都以知识为主,而一切知识的基础都自阅读开始。新教育要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新教育就是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互动阅读发掘孩子的潜力、发展孩子的个性。

朱老师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晨诵―午读―暮省”(包括晨诵、读写绘、整本书阅读)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探寻的重要成果之一。让孩子们能在他们的童年和这些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让这些经典为孩子们铺展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从而开启美好的人生。这又和我们学校安排的阅读、经典诵读不谋而合!我们学校每天坚持的晨诵、午读、暮省,学校的校本读物《语文主题丛书》等,已成功举办了两届跳蚤书市,校园时时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学生和教师都在平时的阅读中共同成长。读着这本书,我有一种莫名的骄傲与兴奋。

新教育让我领悟了理想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超越知识”,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通过阅读《新教育》深刻体会到了朱永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引,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效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国传统教育》读后感

网易教育讯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及社会的关注。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量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整体下滑,职业教育成为我们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传统高等教育,在某阶段和职业院校有着很大的区别:

第一,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上的区别。普通高等学校设置专业主要依据的是学科,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是职业技术的`岗位群,也就是说要按照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什么职业技术人才紧缺,就设置什么专业。这种专业设置的显著特征是:由于岗位性或职业性比较强,因而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也比较强。比如徐州新华电脑专修学校,专业体系全面升级,着力培养国家紧缺型人才,新华教育研究院在在全面调研国家it发展战略和it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斥巨资研发“数字艺术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两大培养计划,并与顶级it厂商共建“新华・微软it学院”和“新华・adobe数字艺术学院”。不仅专业技术领先,更通过简化理论,强化实践应用,并通过小班教学,因材施教,分段教学,阶段达标等先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快速成为国家紧缺、现代企业急需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职业院校按照宽基础、活模块设置课程,课程体系的重点不在整体性和单一学科课程的系统性上,而强调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开设的课程基本涵盖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即既要引入前沿知识,又要注重生产实践中已应用的知识。

第二,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区别。普通高等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也有实验、实习等联系实际的环节,但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着眼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高等职业教育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将技能强化训练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结合,强化技能训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实践教学中,高等教育院校都要重视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研究型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以发现、验证性实验为主;职业院校则以强化技能训练为特点,据悉,徐州新华电脑主修学校成立模拟公司与实训基地,重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和模拟实习的能力培养。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就业问题已成为重中之重,而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在解决就业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徐州新华电脑专修学校开设的“技能+学历”的教学模式,让新华学子们“一份努力,两份收获”。

《中国最佳教育随笔》读后感

孩子们,在古老的英格兰流传着“一颗钉子毁灭一个帝国”的故事,为了告诫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人们还编了一首歌谣:

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马蹄;坏了一只马蹄,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首歌谣,代代相传了数百年。它歌咏的是一段真实却又无情的王室争权杖的历史。

两军对垒,旌旗猎猎:战马萧萧,锣鼓铿锵。查理三世气宇轩昂,手挥长剑,一马当先,主动出击,千军万马是紧随其后,而对方是节节败退,不远处是一片辽阔泛着寒光的沼泽地。

胜利女神的微笑已经偏向了查理三世,突然,战马一个趔趄,查理三世跌翻在地,众官兵误以为统帅中箭身亡,顿时军心大乱,慌作一团。处于败势的亨利伯爵乘势大举反攻,在阵前生取查理首级,不仅化险为夷转败为胜,而且从此将英格兰置于都铎王朝的统治之下。

原来,决战前夕,马夫在给查理三世的战马替换铁掌时,发现少了一枚铁钉,一时寻觅不得,马夫便草率地将就过去了。谁能料到,那只少了一枚铁钉的马掌偏偏松了、掉了;马失前蹄,查理三世怎能不摔倒在地呢?历史无情,缺失了一枚铁钉,丢失了一个国家。

孩子们请记住这句话:“小就是大,大就是小”,因此,希望大家认真做事,真正明白什么叫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古代教育史》读后感

中外教育史作为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在教育学考研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中,中外教育史的比重是三分之一。的考试依然如此。但对考察的具体知识点却做了部分调整。在调整的知识点中尤其是新增知识点将会成为08年命题的热点,本专题的系列文章就是海文专业课教研室对这些新增知识点的权威解析,以及对复习的点睛指导。

本文是对中国古代教育部分的新增知识点进行权威解析。是海文教育学名师在教育学强化班上对新增知识点的解析,现摘录如下:

一、知识点解析。

1.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他强调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作了舆论先导。他从事古代典籍的继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学教育体系的基础。他的诲人不倦的为师风范,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他实施了许多好的教育方法,总结出许多精辟的教育原则,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立志力行、推己及人、勇于改过等,都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且行之有效的。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2.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1)郡国学。

郡国学是地方官学的最主要形式。汉朝郡国学始创于公元前141年的蜀郡,后汉武帝下令各郡国仿效,至此各地郡国学兴起,至东汉时至为繁荣。郡国学办学目的有二: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二是通过学校定期举行的“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推行普遍的教化。

2)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办于公元178年,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其性质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规模曾发展至千人以上。鸿都门学为宦官集团力促创办,学生由地方或三公举荐,学校以尺牍、辞赋、字画为主要教学和研究内容,毕业后多封高官,因此受官僚集团抨击。鸿都门学虽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团利益,但在教育上有独特价值。一是打破了独尊儒学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需要的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大变革。二是作为一种专门学校,其创立了办学的新模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三是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3.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官学时兴时废,但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校类型上出现了变革,使其成为教育上继汉开唐的新时代。

1)西晋的国子学。

西晋在太学之外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国子学于公元276年由晋武帝下令设立,278年确立学官制度。国子学规定官五品以上的子弟才能入学。国子学的设立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其设立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更明显。后因晋战乱,国学名实俱亡。

2)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四馆:南朝宋元嘉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官学教育出现了暂时的繁荣。438年,宋文帝下令设立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等四馆,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和研究。玄学、史学、文学与儒学并列,是为学制上的一大改革,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实际变化。

总明观:470年,宋明帝因国学废止,下令设立总明观,又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学士10人。总明观至485年因国学兴建而废止。总明观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和教学三位一体的机构。总明观以结构完备的领导机构统领四科,比四馆在管理上更为完善,使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

4.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重点】。

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中央成立了国子监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并形成了两种教育管理模式。模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史领导。模式之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设有国子监统一管理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又将一些专科性的学校,如医学、天文学等划归到各个对口的部门中去,由各专职行政部门领导,突出了各个专科性学校的专业特点,有利于专业教育的实施。这两种教育管理模式在当时来说是很有效的。

2)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从入学到毕业,在入学标准,教学内容,考试制度,升级制度,放假制度等都有合理而严格的制度化规定,完善了学校制度,为其后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从学习的内容来看,无论是学习儒家经典,还是学习有关专科性的知识,其范围、程度远远超过了前代。各种类型的专科学校为学生开设了较为宽广的专业课程,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总的来说,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仍是儒家经典,以传授儒经为职责的各级学校仍然是封建教育的主体,但是也开始扩展了学习经典的范围。

4)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唐朝政府明文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的身份标准,将教育的等级性以法令的形式加以制度化。教育的等级性和阶级性得到了强化。

5)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既有以儒经为教学内容的传统学校,也有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专科性学校。唐朝还在一些行政部门中附设了训练机构,或采取设置博士助教的做法,来培养有关的专业人才。以经学为主、专科性学校为辅的隋唐教育体系,学校类型之多、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远胜于前代。

6)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7)重视医学教育。

唐朝重视医学教育,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校,负责招收学生,研究医术,解除人们的疾病痛苦。政府还派遣医学生外出进行巡回医疗,在地方上设置医学校,这是唐朝教育的重要特点,一方面反映了唐朝医学教育发展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医学发展的水平,说明唐朝已经具有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较高的医疗技术,具备了普遍设置医学校的条件。这在当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唐朝诸多的教育机构或行政机构都承担着多重任务和职能。如弘文馆和崇文馆一方面担负着整理图书、详正图籍的任务;另一方面还招收生徒,进行教育活动。太医署、司天台、太卜署、太乐署等则兼有行政机构、研究机构和学校的性质。这些多重的任务使这些机构既是一个行政机构,又是一个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一面进行专业研究,一面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教育和研究的任务成为行政机关的有机组成部分,行政机构中派生出了教育和研究的功能,这是唐朝教育的一大特色。

6.学校沦为科举附庸、积分法、“五等黜法”、“监生历事”、社学。

1)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随着科举的规模扩大、日益频繁和重要,以及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科举日益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同时明朝以进入学校作为科举的必由之路,因此,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同时因为科举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使得教育也以儒家经典为主,教育内容固定,僵化。这些都使得当时的学校教育日益教条化,不求实学,在思想上成为科举附庸。

2)积分法。

“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行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了该方法。基本规则是每月考试一次,每次考试上等的为一分,中等的为半分,年积分八分者为及格,可与出身,或者升级。不到八分者继续学习。成绩优异的生员,只要达到积分标准,也可以不受学习年限的制约。由于“积分法”注重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故具有督促学生于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

3)六等黜陟法。

清朝时期实行的地方官学生员定级考试制度,有相应的奖罚措施,即六等黜陟法。学生考试成绩被分为六等,一等补廪膳生,二等补增广生,三等无奖无罚,四等罚责,五等降级,六等除名。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其等级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升降,将其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该制度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来的,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

4)监生历事。

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始于洪武五年(1373年)。历事制度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于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称为历事监生。除分拨在京诸司办事外,历事监生也被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历事后进行考核,上等送吏部附选,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中第的再令历练;下等才力不及的,则送还国子监读书;不合格奸懒的发充下吏。洪武初年,因各衙门官吏缺乏,监生历事制度既可补充人手,又可使监生有实习的机会,故得以推行。可被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后来监生日多,历事又复冗滥,出路极为困难,该制度失去积极意义。至英宗正统三年(1483年)遂废。后清朝初年又曾实行过一段时间。

5)社学。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心得《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

7月21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学党史、学新中国史是每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作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对党的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略知一二,一定得了解的多、了解的广,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是怎么来的,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做到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学习新中国史,通过对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的深入学习,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党史、学新中国史。通知指出,各级党组织要在主题教育中对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出具体安排,可把《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党史、新中国史著作作为辅助读物,组织党员、干部认真抓好自学。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真学深学,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领导干部带好头,广大党员跟好队。党员领导干部要组织引导广大党员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中有关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认识和理解。

让学党史、学新中国史成为“时尚”风向标。我们党向来注重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正是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共产党才能带领着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才能带领着我们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党史、学新中国史是我们全民族都应该进行的一项学习活动,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学习中忆苦思甜,进一步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进一步深刻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本质,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靠忠诚经受考验、靠忠诚战胜困难、靠忠诚发展壮大。广大党员更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观看《认识可爱中国》教育报直播读后感

中国,我的祖国,您疆土辽阔,山河壮丽。我赞美“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滔滔黄河;我赞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滚滚长江;我赞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秀丽西湖;我赞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庐山瀑布;我赞美“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江山锦绣”的巍峨长城。华夏大地,锦绣河山。祖国我为你骄傲。

祖国,我赞美您优秀的中华儿女。我赞美崇尚自然,热爱家园的李白、王维;我赞美为国捐躯,爱好和平的岳飞、谭嗣同;爱国爱民,犯颜直谏的范仲淹、屈原。我还赞美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珍惜时间的人;我还赞美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刻苦学习的人;我赞美懂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呕心沥血的老师;我赞美懂得“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齐心协力的人;我赞美“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助人为乐的学生;我赞美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孝为先的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为祖国有这样优秀的中华儿女而自豪。

同学们,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未来而好好学习,努力拼搏,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灿烂辉煌!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心得《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

最是文明润人心,最是文化流永传。央视播出《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在网络引发收视高潮,关于中国经典文化和精粹文明的话题讨论也在网络成为焦点。同为中国人,共饮华夏文明长河一泓水,同根同宗、基因传承,华夏文明的力量绵延至今,依旧闪烁着无比璀璨的光芒,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得不说,“典籍里的中国”只是华夏文明的一扇小小的窗,将广袤无边的华夏文明开启一个角,让人感受到其中宇宙释放能量般的无穷魅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有什么的文化才会有什么样的民族与国家,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正是因为中华文明承载自强不息的勇毅顽强、蕴藏兼容并蓄的博大精深、涵盖协和万邦的融会贯通,方能在吐旧纳新、更迭换代上继承与弘扬。从黄炎传说,到秦皇汉武,再到唐宋元明清,无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高深内涵与广博厚重。中华文明如同一颗宝库,任何一个元素、一个阶段,都能泛荡起文明弥足珍贵的涟漪与碧波。

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因有薪火相传、一脉相系。从诸子百家,到秦赋汉歌,再到唐诗宋词,又到元曲明清小说,文字在文明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文化的载体总是以多元的形式不断完善和洋溢色彩,如同在华夏文明千年长河淘洗与打磨的五色鹅卵石,标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智慧之韵味。当然,文明是劳动的成果,离开劳动的文明是缺乏支撑的。从玉门关到嘉峪关,从龙门石窟到江南园林,从万里长城到兵马俑,从滕王阁到岳阳楼,甚至是日常的饮食、服饰、车马等等,无不是劳动结晶的沉淀。从竹简刻写,到造纸印刷,文明与科技似乎天然汇通一体。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再到“云时代”、智能时代,文明的脚步蝶变升级,正是“劳动创造——科技变革——文明演绎”的爆炸内循环。

文明在历史更迭,文化自信屹立长存。历史的标尺延伸到今天,中国革命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改革开放文化,同样深深烙印着华夏文明的基因,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粹与优秀文化在激浊扬清、去伪存精中得到彰显与诠释。当然,这些先进文化、先锋文明同百年党史、七十多年新中国史、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史、五百多年社会主义史分不开。历史孕育了文化,文化拓展了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明将释放更具绚烂的光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文化的践行者、携带者、继承者和创造者。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文明发展理念,推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向高潮,必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激发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让华夏文明弦歌不辍,必定要从党史中寻找密码钥匙,提振文化自信的根源与动能。

《中国古代教育史》读后感

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于是,以太平天国的代表的便举着灭孔反儒的旗帜试图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在事实的不断证明中,作为封建统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却又被搬了出来。两次战争的外来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然而,穿着鞋走新路的尴尬终于被新文化运动所替代。

换一种眼光看历史,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中,可以看到,每一种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总是随着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存在,其适合与否,总有社会这部不断前行的机车来选择或淘汰。

由换一种眼光看历史,想到如何换一种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件?或许,在以历史,以生活事件为主干,以教育,以数学为辅线,各自构建起一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网,是一种转换角度转换眼光的方式。

2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能够成功?

因为有着位于教育先列的教授们所指导,还有着以北师大为代表的相当数量的爱国青年在影响着,实践着。

3对康有为,陈独秀等的认识改变。

在以前所学习过的历史中,一直把康有为作为变法失败的逃亡者,而与梁启超作以比较。把陈独秀作为右倾投降主义的一员来看。连同那胡适,也都因被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而有着一种近乎于不屑的那种空泛的自尊感。想起那为考学所背诵的历史与政治知识,想想不免有些可笑,或许,那是道德第一的教育需求吧。

走进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开放性思想,认识到康有为、陈独秀都在某些方面为中国的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对于无知,对于历史从属于政治的打破,感受的是,在当下生活的每一个点都是向前前行的着的历史车轮中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点。“历史不相信思想,历史要的是行动”,或许,所有的功过是非,只有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才能更加显现。

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一直是困惑着我的一个问题。当读到唐朝的大度与教育的自由与纷繁现象之时,感受到的是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发展那种无形的推动力量。可是从宋朝开始,到元、明、清,可以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也都在努力着借助事教育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与繁荣,但是,又都以维护其统治作为根本。后来,这种思想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的是1840年战争的暴发。当世界已在进行工业革命时,我们还在拿着大刀背着八股文。

单纯站在教育这一方面的理解是狭隘的,但是,可以从一角度看到一斑。

初步看到中国教育史,首先被吸引的是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与荀子的思想,使我对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说叹服中沉醉。

站在书本的角度,站在中国的角度,只能从一个固定的方向来看,走出课本,走出中国,在比较的体系中,或许,会更清晰些。

从迷雾中走来,再向着新的迷雾走去!

《中国家庭教育缺》读后感

第一,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一个7岁的孩子,经常花钱雇同学来为自己写作业;一位处于花季的女孩,只因为父母未能满足其去香港看明星演唱会的愿望,便从高楼上纵身一跳;一个已经升入大学的男孩,学期末把脏被单和脏被套一次性邮寄回家,母亲洗好后再为其换上……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一种畸形心理,当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之后,温柔就会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就会化作一个圈套。家长的代劳、娇宠和有求必应,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缺乏最起码的劳动锻炼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第二,心灵关怀缺失,扼杀独立人格的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中国家庭代代相传的错误教育模式——经验主义,常常让父母不明就里地照葫芦画瓢。曾经有人向一群孩子发问帽子的用处:5~6岁孩子的答案是扇子、船帆、蚂蚁的船、小猫的摇篮、飞碟等,而10岁以上的孩子则回答:“帽子就是戴在头上的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力却在减退。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才能的孩子,问题在于家长如何发现孩子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的智力思维像火一样燃烧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家长与孩子在交流上产生障碍的原因,其实就是大人的定式思维造成的。孩童时代,孩子们随时都会问出一些离奇或者看似荒唐的问题,而有些家长没一会儿就烦了:“你那小脑袋瓜里面都想着些什么呀?”“你能不能问一些有用的问题?”可能他们没有换位思考过,在孩子的世界中,这些回答意味着什么。等再次想交流时,孩子心里的门已经紧紧地反锁上了。相反,当一个孩子切开苹果时,惊喜地对妈妈说:“苹果里有一颗星星!”妈妈惊讶地回答他:“真的吗?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呢?宝贝你真棒!”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幼稚可笑甚至是愚蠢的。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其实这些看似幼稚的行为,往往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

第三,人生观教育扭曲,成为变相的拜金主义的诱发因素。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奖励”这个词语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中国父母惯用的杀手锏,比如承诺孩子当考试成绩达到多少分,就奖励他玩具或者金钱。凡此种种,方式不同,但是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地追求结果,而忘记了奖励的初衷,那这样的方式还可取吗?正确的引导可以让孩子不局限于眼前的小利益,换一种奖励的方法,也许能让孩子感受到更加精彩的世界。比如说,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看电影,参加夏令营,或者带他们去旅游,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第四,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演变为应试教育的同谋者。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习能力不太优秀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很难得到认可和欣赏,而许多拥有强烈自尊心、良好自信以及灵活创新能力的孩子,可能仅仅因为在某些学科上还没适应或体现出来天分,就被草率地称为“笨孩子”。当这些孩子错误地认为只有优秀的成绩才能得到赏识时,他们所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以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但是当这种努力归于失败时,孩子们的自信心也可能会随之崩塌,这样的后果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灾难。

第五,教育目标朝令夕改,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

家长一味的代劳和包办模式,让孩子习惯了听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随波逐流,今天学习这个,明天练习那个,并不清楚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这种朝令夕改的行为及言语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特别深重的。

教育孩子的精髓是了解并理解孩子。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秘密》,这虽然是一个世纪以前的书,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呼吁家长和老师,希望他们能够尊重孩子的身心规律,尽量避免反儿童、反教育的事情发生,时隔1之久,我们仍然没有完成。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的最大问题是——听话就是优点。然而,好孩子的定义是具有独立性、责任性、懂道理、有主见,未来的人才标准是具备完善的个性、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反应能力以及机敏的应变能力。只有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家人教育观念不统一:比如,爸爸要求孩子简朴,妈妈却要求孩子时尚;父母不让孩子随意吃零食,爷爷奶奶却偷偷让孩子吃。家长对于教育的不一致,一是让孩子无所适从,二是让孩子学会钻空子,更甚者,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朝令夕改,忽宽忽严,以自己的情绪为转移,这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独立,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义务感以及他们的荣誉意识。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心得《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

事业的伟大不仅在于目标的壮丽,更在于过程的壮丽。百年的风风雨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的祖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巍然屹立世界东方的光辉历程,我们一代代继往开来、艰苦奋斗的党员干部无不是这段光辉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迎着困难上,霜风雪雨不言“愁”。“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从我们举起右手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党和人民,在“风霜雪雨”中摸爬滚打,在艰难困苦中搏击“激流”,无论前路多少坎坷曲折,都要做到一往无前,都要做到“痴心不改”,让那颗为党为民的“初心”变得更红更艳丽。“霜风雪雨莫相问,终究苦乐亦成诗。”纵观我们共产党百年辉煌建党史,一批又一批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优秀人物,甘于奉献、吃苦耐劳,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不愧党的好干部、人民好公仆,赢得生前身后名!

带着真情来,和风细雨“润”民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作为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心系群众冷暖,情牵百姓民生,老百姓心中的好干部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只有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真正摸清群众想什么、忧什么、盼什么,真诚把群众冷暖放心上,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我们党员干部当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担着使命去,疾风暴雨“显”忠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每当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严峻时刻、危急关头,总有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充分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随时准备奉献生命和牺牲一切,用坚强的党性筑起一道道冲不垮的钢铁长城,用顽强的意志挺起一道道压不弯的民族脊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峻时刻冲得上去,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就是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身份,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毫不犹豫地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奋鞭策马。”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纵使你我风雨一抔土,托体同山阿,但共产党人“初心”永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