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论文参考(通用17篇)

时间:2024-02-20 22:35:06 作者:XY字客

在写作过程中,参考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思路,提高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

地理风貌论文范文参考精选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12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

地理生活论文范文参考优选

摘要:地理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可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理论联系实际,走向生活实践,并构建爱国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农村地理教学生活结合。

新课标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我们的地理课应该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即在地理课堂中要经常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和时事热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并用地理的原理来解释这些事件,让学生知道地理就在身边,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地理的习惯和态度。

一、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走向生活实践。

现在的学习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现象,学生毕业以后,已经把许多学过的知识还给了老师,更不要说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应用。许多中学生毕业在出门旅行时不知道如何查地图,手里拿着某城市的旅游地图却不能辨别东西南北。只有联系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的经验,生活的感受去思考才能理解地理知识,并能够利用地理知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教材,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获得智能、感情、意志、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的过程。为此,作为学生就要密切联系生活进行有效的学习。比如,通过气候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去思考我们这里的工农业生产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安排工农业生产。学习工业污染及工业布局时,应该结合本地工业生产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可让学生到实地考察,写出论文。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地理事物具体,生动,为学生所熟悉,具亲切感,这样不仅能学到课本里没有的地理知识,增强地理感性知识,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所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中国农业”一章中,当讲到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老师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学们倍感亲切。我们本县茶叶生产闻名,学生对茶叶最为熟悉。在学完课本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气候对茶叶有何影响?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就来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作总结:茶叶和其他农作物一样,它的生长地需要一定的水、热等条件,也是受到气候影响的,好像苹果、梨等温带水果只适宜生长在北方那样,茶叶只适宜长在海拔稍高地区。这样经常地把农村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如,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有教师让学生根据已学的地理知识,判断这次地震在哪个地震带上,是由哪两个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学生根据已学的板块知识很容易就回答出前面的问题。这次地震发生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由亚欧版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成。学生找到答案后,再让学生查看地图,看看汶川在板块交界处吗?学生查看地图后,知道震中四川汶川离板块交界处还有一定的距离,然后再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那为什么震中到了汶川呢?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开始对汶川地震的成因热烈的讨论起来。这样,学生真的是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这次地震的原因。同时也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分析解释地理现象的方法。

三、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强调:“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缺乏兴趣和快乐,并且使学生在步入生活后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脱节的,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面对现实、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而地理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所以,我们要自觉地把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多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我们教学的目标与归宿之一。经常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知识学习地理,将学习的地理知识用于生活,把地理学习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利用每天上课的前几分钟,向学生转播今日的地理新闻,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当前的中外大事,并利用地理所学进行科学解释。如2005年8、9月份的“麦莎、卡特里娜、丽塔”台风,10月份的南亚地震、渤海季风救援行动,12月份的威海、烟台大雪,中国的第二十二次南极考察系列报道,2006年1月贵州地区的小煤窑盗采、废旧电池对水体、土壤的污染等都会及时登上我的地理课堂。看过这些新闻的学生在我进行转播时,便以知道为自豪,这是我会及时把转播权移交给他们。并适时向学生提问几个相关的地理问题,一下子就把地理新闻与地理教学融合在一起。

四、地理教学联系生活,构建人文精神的平台。

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可以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大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进行以上观念教学时,应注意联系生活。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对当地进行人口、土地、资源调查,比较多年来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关系,并让学生绘制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关系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人口增长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学习农业发展时,讲述生态农业模式时,可利用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去参观附近生态农业园,去调查沼气利用的好处,使学生在观察、调查、访问中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识。因此,我们有理由也必须做到在学习内容上向生活渗透;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形式上向生活贴近。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生活,走向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学的地理课堂保持永久的生机。

地理生活论文范文参考优选

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通过作业能够对学生实际学*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文章结合有效作业类型,即养成性、实践性和展示性三种,分析了有效高中地理作业设计的原则,并提出有效高中地理作业设计策略,认为有效作业能够将学生实际学*情况反映得更加全面和有效,能够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作业设计;有效作业。

有效作业的类型主要包括养成性、实践性和展示性三种。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合理有效地设计高中地理作业,不仅能够在有效作业中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地理学*成效,还能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一)养成性作业。

(二)实践性作业。

有效高中地理作业设计当中,并不是单纯地对教材当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理解,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当中运用相关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基于此,教师需要在地理作业设计当中,着重进行实践性作业设计,有目的地针对实际生活环境进行相关地理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当中提取及分析问题,进而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全面解决问题,从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例如,在学*过相关地震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汶川地震及玉树地震等进行全面了解,结合当时的相关报道,进行作业设计:什么原因导致地震发生?发生了地震该如何保护自己及身边的人?这样和实际生活存在密切关系的作业,学生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对作业当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增加社会和生活经验。

(三)展示性作业。

展示性作业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资料的收集或者动手制作等方式,获得与知识相关的材料,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进行展示,并和学生共享展示性作业成果。通过展示性作业完成情况,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竞争意识和学*信心,在学生共同评价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有效提高学*质量。学生完成展示性作业的时候,对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且深刻。

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作业设计时,要求作业对教学整体目标地全面实现有所帮助,实现知识的全面迁移和联系。在设计当中,教师要巧妙地将不同地理知识实现有序连接,并将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联系,以此全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实现知识的增长,在实践生活当中能够对地理知识实现有效利用。同时,在高中地理作业设计当中,教师要明确作业目标,最大化地扩大作业效果,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作业设计,合理控制作业难易程度,有机地融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效高中地理作业设计还要重视教材和实践的全面结合,作业要注意从教材当中实现有效延伸,增强作业的深度。作业设计的量也要注意控制,避免给予学生过重的作业压力。

在设计有效的高中地理作业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对*题进行精心编选,确保相关*题能够增进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知识体系,并对相关知识实现有效运用。其次,要注意设计弹性作业,结合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层作业设计,以此全面提升作业有效性。再次,有效高中地理作业要注意增强阶梯性和层次性,结合学生实际基础能力设计基础题、选做题及扩展题等,顾及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目标,帮助相应学生得到一定提升与进步,全面增强所有学生的学*信心,实现全面成长。最后,在设计有效高中地理作业过程中,教师要增加高水*作业设计量,如实践性作业、分析性作业、应用性作业等。

总之,要对教学行为及教学成效进行合理判定,主要依据就是学生的人格成长及知识增长,这同样也是学生学*的重要目标,而能够帮助学生达到学*目标的相关作业才称之为有效作业。教师要结合有效作业类型,科学设计有效的高中地理作业,并依据有效作业设计原则,合理制定有效高中作业设计策略,全面发挥有效作业的积极作用。

地理生活论文范文参考优选

在讲授到有关地理环境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用人们所穿的不同服饰作为课堂例证的素材。比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中的常见气候类型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气候地区的人们的服饰照片,如:我国地区藏民的“藏袍”;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原始服饰;阿拉伯地区的人们的白色长袍;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冬季的皮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不同地区的服饰特点,推导他们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最终得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服饰照片的展示,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具有生活化。

2.从“食”中来由于地域差异。

水热组合特征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类型不一致。在讲授到必修二第三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我事先掌握了我们班有南、北不同地区的外来人口的子女就读,在课堂上我就请他们各自介绍一下家乡的饮食习惯。比如,南方的同学喜欢吃米饭、甜食,而北方的同学喜欢吃面食、辣椒,然后我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人们的主食不同?从而推导出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造成人们饮食上的选择差异,最终得出结论:“南稻北麦”“东耕西牧”。

3.从“住”中来民居的样式、材料常常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复习中国区域地理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房屋图片,如: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方地区的平房;南方地区的斜顶房;云南的竹楼等,然后提问:不同地区的房屋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推导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乡土地理的意识,我特意到我们本地的古镇上去拍摄了几张老式民居添加到课件的图片素材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从“行”中来在地理学科中。

二、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特别强调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而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所以要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要学以致用。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地理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创设生活情境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关的教学用具和教学资源,去模拟生活场景,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加强直观的感知,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举例如下:衣:比如在学习完我国气候的降水特征后,我给学生创设了如下的情景剧:请一位同学扮演一位美国的中学生,利用假期来中国参加夏令营活动,8月1日刚到北京就遭遇了一场暴雨,于是匆匆忙忙买了一件雨衣穿上。8月10日,该同学又去了乌鲁木齐游览美景,在乌鲁木齐的三十天内一直没有下雨,雨衣反而成了累赘,于是他就将雨衣送给了当地的一位小朋友,然后启程去了广州。可是没想到一到广州他又遭遇到了持续的阴雨天,他气愤地冲天呐喊:“这是为什么呀?”观看完表演后,请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我国降水特征来帮助这位外国朋友解答这个问题,并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直观有趣地感悟到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

2.组织实践活动去感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走出课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知识,是非常必要而且切实可行的。食:苏州地区的碧螺春是远近闻名的一种绿茶,而距离我们学校十几公里处就有茶园。在讲授完中国南方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时机,我组织学生去参观了苏州碧螺春产区,向茶农了解碧螺春的生长习性和产区特色。在参观结束后,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一份苏州地区生产碧螺春的有利自然条件分析报告。住:在学习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后,我设计了一个课外探究活动:请大家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计算的方式,检测学校教学楼或宿舍楼的楼间距是否合理。因为该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事先应给予他们一定的理论指导:为保证一楼全年均有阳光照射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人人身边有地理。如何把生活中的地理搬到课堂上,如何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地理教师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只有多思考、多尝试、多探索,才能真正地适应时展的要求,“寓生活于地理之中、寓地理于生活之中”,让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焕发它独有的魅力和生机!

地理生活论文范文参考优选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的内容涉及甚广,在不断的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中,新的地理理念也不断形成。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中明确指出:中学地理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就是让学生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我们地理教师如何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既学到理论又能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呢?我想略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与同行共享。

一、亲力亲为,提高观察动手能力。

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内容时,讲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有关地方时与区时的掌握,预先要学生自己去准备一些资料。如在宾馆的迎宾台后有不同的时间钟,让他们自己去看北京、东京、纽约、伦敦等不同城市在钟表上的时间,并作记载备用,在课堂上进行时间的换算。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一些全球性的活动,如世界杯足球赛、“nba”篮球赛、大型娱乐活动等举办地与我们当地时间的差异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比较又有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关于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的内容学习前,让学生在我们县城所环绕的沅江边进行观察水的流向,沅江两岸的河床陡缓状况。这样很明显可以发现河的右岸陡峭,左岸平缓,泥沙沉积,沙洲出现。而我们县城就坐落在泥沙的沉积岸。让学生理解在北半球的河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因而右岸侵蚀严重,左岸泥沙沉积。

在讲太阳高度角时,让学生去看看楼顶上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情况,思考为什么可以通过调节支架来获得最大的太阳辐射能。在楼间距的问题上,让学生分组去测量不同的住宅小区的楼间距,了解楼层高度,以及询问住在小区中的住户房间的采光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采光与楼间距的合理搭配。

让学生亲自从生活实践中寻找我们书中知识的再现,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材中《大气运动》这章内容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导致水平方向上空气的上升或下降运动,从而使得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高低差异,促使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风。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闷热的夏季午后感到胸闷气短,就是因为高气温产生的低气压而造成的。到过海边的同学也有感受:夏季白天站在海边,你会感觉到凉风习习,因为风是从海洋吹响陆地。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我们熟悉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所以空气稀薄气压很低,高原反应严重。季风环流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夏季地面温度高,而水里凉快;冬季水温要高,地面气温低。这样冬夏季节陆地与海洋的气温高低不同,导致了气压高低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向,这就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生活中很多的大气现象我们都可以通过课堂中的理论学习来进行分析。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一般都是蔚蓝色的?在阴天,日出日落前后天空为什么还是明亮的?交通信号灯、一些警示色为什么一般都是红色?为什么在深秋的晴朗夜晚容易打霜,气xxx阴天更低?“十雾九晴”的现象如何解释等等,这样的生活现象数不胜数。学习了课堂知识就能轻松地解释这些生活现象了,这样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三、正确引导,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实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人口和人口问题”中,针对我国的人口现状: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农村人口增长较快,老龄化不断上升等。让学生在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去了解、去调查,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在城市化问题上,让学生思考:城市比农村有哪些好处?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对农村生活有哪些影响?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有哪些利弊?学生可结合自己已了解到的,各抒己见。教师进行点拔就能完成知识的构建,合理的答案,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在探讨中激发学生为家乡的美好明天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天看电视里报道的xxx新闻,以及身边各种形式的爱国呼声和爱国举动,结合我们教材里的“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内容,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接受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让学生懂得如何做到理国。

面对时代的发展,与世界接轨是我们中国面临的挑战,无论是在资源、经济还是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方面,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很大的差距。通过一些热门话题,如国际上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有时也免不了会出现荣辱是非已经混淆,产生认知偏误,教师若不加以纠正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无从形成,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时也就难保不出问题。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与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这些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总之,我们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养成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终身有用。

地理科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研究。

案例教学与中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

基于实验教学的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研究。

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及改善对策。

中学生地理科学思维方式及其培养研究。

环境教育与中学地理科学素养教育整合的研究。

城乡结合部中学地理科学素养教育探究。

地理生活论文范文参考优选

人类语言的产生源自社会生活的交往需求,实践证明口语教学一旦脱离了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就会失去学生渴望学*的主观能动性。在我担任本科班的英语口语教学中,曾经按照英语语法的深浅选择口语教学的内容,以规范发音和词汇使用作为口语教学重点内容。由于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常用语、口头语等没有作为口语教学的重点,学生们普遍存在管用学不到,学到不管用的感觉,致使他们对学*口语的积极性始终调动不起来。于是调整了口语教学的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使英语口语教学更加贴*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学到更多源自生活实际,使用频率更高的口语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们学用英语口语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比如:在教材中有一课讲环境保护的,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加入了大家比较关注的pm2.5的概念,列举了一些最具新闻性的口语要素。譬如发生在身边水污染现象(无锡太湖水污染,黄浦江死猪事件)、空气污染现象(城市基础建设扬起的灰尘,焚烧秸秆)、食物污染现象(肯德基的养鸡场持续使用抗生素、用不可食用的化学原料加工熟食)等等话题和生活中常会用到的词汇和句型,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使学生们感到所学的口语知识和技能更加实用、更加新鲜,从而学*热情高涨,积极参对话讨论,练*效果明显提高。

2.服务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口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人类的语言也是在为社会生活服务中得到发展的,如果不能解决外国人能听得懂*学生所讲的英语,我们的学生又能够听得懂外国人所讲的英语,那么他们就会对自己所学*和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丧失自信心。很显然,英语口语课程所要解决的并不是*人之间的言语交流难题,而是*人与外国人之间的言语交流难题。所以要让*学生在与外国人的英语交流、沟通中没有障碍,才是我们英语口语教学始终要追求的真正目标。为此,一方面利用外事接待与外国人直接进行英语对话的机会,掌握外国人口语会话的特点,作为及时纠正*学生英语会话的客观标准;另一方面还注意收集外国电台、电视台的音视频资料,作为锻炼学生英语口语听力和口语模仿力的重点内容。同时,也经常通过布置与外国人模拟对话的相关作业或练*,提高学生们说准英语和听懂英语的实际本领。为了让学生熟悉外国人日常的语音特点,我还有选择地推荐美国或英国电视连续剧中的某些人物对话,让学生们识别和判断外国人日常会话的词义和发音。譬如,外国人见面会说“what’sup?”,这并非在问“发生什么了?”而是引起注意,打个招呼而已。通过身临其境地观看外国影片,培养学生的外语语感,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他们真正掌握服务对外语言交往的真本领,增强他们与外国人交流和沟通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在外语口语教学中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握口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就需要努力做到两个结合:即完成外语口语的教学任务要与培养对外交往的*人形象相结合,既要教好书本知识技能,更要培育德才兼备的涉外之才;实施外语口语的教学内容要与坚持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既要源于现实生活,更要服务现实生活。这些就是我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外语口语教学实践中的理解和应用。

论文参考

开放大学是在原电视大学体系基础上改建而来,属于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范畴,办学定位就是培养合格的“当班人”。上海开放大学于2010年建立之时就明确将办学目标定位在构建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开放教育平台。而如何充分体现开放大学的“开放性”,是专业改革的头等大事。

行政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专业,以政治学与管理学学科为理论基础,为党政机关培养具有现代政治理念与管理思想的干部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组织内部的现代化专业化管理需求增加,行政管理的内容与层次也丰富起来:行政管理不仅包括政府公共管理,也包括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从层次上也可以分为高级、中级与基层三种管理。

要解决上述问题,上海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改造及需要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也需要从实际出发回应社会现实需求与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多元化

上海开放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生源构成以企业员工与社区服务人员为主体,因此上海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培养适应上海区域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掌握行政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现代行政管理基本技能与初步能力,同时兼具较好的政治素质、法律意识、人文素养,能够在上海的.基层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及具有优良素养的劳动者。

(二)专业培养要求层次化

在专业优化过程中,应综合专业特征、社会需求与学习者素质等三方面因素,将开放专科层次的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解构为三个层次:

一是知识要求,即具有较为完整的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与较宽的行政管理专业视野;掌握行政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

二是能力要求,即具有较强的解读法律与政策的理解能力与适用法律及贯彻政策的执行能力;具有较强的行政工作能力,具有运用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参与到行政管理的网格管理中。

三是素质要求,即具有从事行政管理事务性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基础能力素质等;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承担专业工作的身心条件;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三)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最终要由课程体系来体现。上述专业改造的总体思路必须落实到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上。在课程结构方面,根据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个层次的培养要求设计;对应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按照公共行政(政府营销、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企业行政(企业行政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社会组织管理、社区管理)三个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

(四)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行政管理专业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行政管理岗位背景进行多元化设计,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首先考虑到了实践的因素,许多课程都以“方法”、“实务”、“应用”命名,教学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时分配上,专业课程安排了不低于20%的课程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用理论知识与方法的能力。

专业改造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遗憾。一方面,在缺乏国家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开放大学不得不以市场为导向,使得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考核方式都随着生源素质的下降而改变;在课程作业与考试环节尽量采用客观题形式,降低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甚至连毕业作业都将采用电脑模拟实践系统,把大学教育导向职业岗位技能培训的方向。另一方面,实验室与实验基地的缺位也造成实践教学的局限性。尽管在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设置了不低于20%的实践教学学时,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资源可供利用,因此,不得不将“小组讨论”、“参观认知”设为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甚微。

参考文献:

[3]安翔.对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实验室科学,2009.4

地理生活论文范文参考优选

“地理就像万金油,东抹一下西抹一下皆可以,什么科都可沾上边。”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此话很有道理。因为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到地理,只要做有心人,地理课程资源比比皆是,地理课程资源之丰富,可能是任何其它学科不能比的。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如何体现这一理念,我想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我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新课程中,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因此,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资源,让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入手,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的热情,加强了地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地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关,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但学生却有可能“熟视无睹”,因太过熟悉了,反而没有更好地思考它们与地理的联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点“空白”,从*时日常生活入手,在相关的地理教学中适当插入,并进而用地理知识阐述,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对学*内容产生一种极大的兴趣,对地理知识也会变得乐学、爱学,并将之变成一种学*的动力。例如在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我会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昼夜更替现象?雅典奥运会,有时要到半夜才收看比赛,为什么?”“我们一年会经历四个季节,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呢?四个季节的昼夜长短一样吗?为什么?我们哈尔滨人买房子为什么愿意买朝南向的房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用手电和地球仪做地球自转的演示实验,再让学生观察日、地、月天体演示仪,从演示实验中学生找到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再如:讲地图三要素中的方向时,我立足让学生学会生活中该如何辨别方向,让学生观察每星期早上升旗时,太阳在哪一边?然后再结合学生非常熟悉的小学时的一首儿歌“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判断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各方位各在哪里?”这些*时随处可见的知识,激起了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往往变得很热烈,学生的上课情绪也高涨了起来,对相关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讲南北方的地理差异时,曾在学生中做过小调查,“你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喜欢吃什么主食?”统计结果是多喜食面食,接着我让学生探究这种饮食*惯的原因。这样的小调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有兴趣探究,然后结合北方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特点分析原因,这样就找到了学生学*的兴趣切入点,有效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再如,在讲《俄罗斯》一节课时,在导入环节我展示了一组学生亲眼所见、非常熟知的哈尔滨建筑图片:新华书店、中央商城、马迭尔宾馆、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索非亚教堂等图片,让学生猜名字,这些图片一下子拉*了学生与俄罗斯这节课之间的距离,知道了有“东方的莫斯科”美称的家乡哈尔滨与俄罗斯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情绪情感上的铺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观察,经常接触的事物与相关地理知识结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促使学生更加关心家乡,热爱家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中获取知识、能力及创新培养,它将成为教学改革方式中成功教育模式之一。

地理资源随处可见,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结合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同时也让学生关注到了周边的环境。例如,讲“水资源”一节中,我让学生结合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期间停水的感受来谈谈水资源的重要性及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学生用真情实感交流,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从而认识到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然后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人人制定节水计划及实施方案。再如:讲到中东石油资源时,我联系世界热点问题——油价上涨,让学生分析油价上涨的原因,学生知道塑料袋是石油做的,自然会联系到哈尔滨的白色污染,浪费石油的现象,从而深刻理解2008年6月1日实施“限塑令”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宣传和自觉执行,争做环保小卫士。这样学生就更能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也培养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唤起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有些学生厌学,是因为他们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学了没用,理论与实践差得太多,学了之后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对于刚刚发生过的“汶川大地震”,我及时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板块运动的知识来分析原因,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既认识到学*地理的重要性,又从运用已有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地理的应用意识,同时也对地理课程的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对知识“活学活用”的技能,能将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地理的学*也将更有干劲。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从生活中走进地理的思想,使学生不再感到地理枯燥无味。初中生的可塑性强,思维活跃,因此,老师要善于汲取生活中的养分,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把生活——地理——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生活中的知识提炼为地理知识,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从而激发其学*地理的兴趣。

地理生活论文范文参考优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本文将从陶行知教育思想出发,结合工作实践对小学音乐教育的理念、手段和师资专业化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音乐教育;教师;创新;观念陆樱。

在她的《让音乐属于每个孩子》中提到:“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实践课题。”在音乐教育上,陶行知先生曾赞同蔡元培提出的注重“美育”这一观点,让孩子们在学*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能体会到学*的快乐,感悟到世间的美好,这些是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与交流的。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是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还需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因此,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教育观念得到了体现。然而,在目前以升学率作为学校质量评价唯一标准的体制中,小学音乐教育也难以摆脱这种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例如在临*期末或升学考试的时候,其他科目占用音乐课时间的事例还时有发生。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认为小学音乐教育应该远离应试追求,回归审美本位,才能构建真正的音乐天堂。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我发现四十分钟的课,大多数教师往往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知识讲解,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只能通过一味的模仿再模仿完成教师的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在创造力上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这种教学模式脱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教、学、做合一”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下面模仿的模式,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增添课堂的艺术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对于三年级《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曲来说,可以通过发“u”来模唱歌曲的旋律,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运用画旋律线条的方法,使得学生在音高、音准上得到提高,还可以通过师生合作演唱歌曲、学生之间合作演唱歌曲、按节奏朗诵歌词等等,这些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激发学生对学*内容的兴趣与主动性。同时还要调动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具体我们可以在即兴演奏和演唱、创编表演等即兴创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能力为根本目标的教育体系。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差异性,所以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时常出现两个极端,一类是很爱表现自己,另一类则是害怕表现自己。那么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上要给予引导,教学内容上要给予思考的空间。陶老先生说过:“要革除体罚,注意启发,使孩子接受教育的时候,有求学之乐趣,而无不必要之恐怖与烦恼。”所以,我们对待学生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和想象。比如在《金孔雀轻轻跳》中,学生在猜谜这个环节中,说出了老师意想不到的谜底;在回答歌曲来自哪个民族时,说出了五花八门的民族;以及在赞扬孔雀的美丽时,一味的说着同一个词语等现象。这时,教师应该没有批评,而是引导、激励,甚至赞扬他们的思维方式,学生坐下之后,心里有了自信与光荣感,在下一次回答问题中还会积极举手大胆发言。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当抛出一个问题时,不要急于宣布答案,要给以学生思索性的引导,把自主创新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在真正的音乐天堂中自由地翱翔。

在陶老先生的众多思想教育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作为教师,肩负着传递知识的职能,就更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充电,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因此,音乐师资队伍的加强有助于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音乐教师入职前,或多或少的已经进行了相关专业的学*,初步形成了音乐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目前,小学音乐教师大多数都是高等师范、中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但也有非师范学院、非音乐专业毕业学生或者其他科目教师以及兼职教师临时充当,兼职教师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学校开足音乐课的要求,但他们对音乐的理论知识、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等,了解的程度不是具有专业性的。因此他们在实践教学中的教学形式也就各有各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对音乐课没有了兴趣。没有经过专业学*的音乐教师除了使学生学*不到正确的音乐理念和学*音乐的态度外,其教学品质令人担忧。所以,在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在职的小学音乐教师可否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体系,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为了在职教师的适应与需求,我们应该多组织和参加在职培训,把教育思想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理论进修学*方式;二是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的实践学*方式;三是集体观摩互评和自主反省探究研讨方式;四是加强职业培训,巩固职业思想。只有这样,构建真正的音乐天堂才有保障。总之,音乐对人的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雨果所说的:“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二把是字母,三把是音乐。”作为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贯彻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挖掘他们的各种潜力,并通过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可以借助科学的教学评价,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1]陆樱.让音乐属于每个孩子[g]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3)。

地理生活论文范文参考优选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的智力或思维水*的差异。本文结合思维品质的特点及旅游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分布图、设置障碍、模拟情境等教学方法,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以达到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的能力。

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应用能力,最终达到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旅游地理是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向学生传授旅游工作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的能力,和其他学科一样承担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任务。该门学科不仅涉及地理学的诸多知识,而且还涉及到同旅游有关的学科,如社会学、民俗学、地质学、建筑学、宗教等众多学科。学**旅游地理,不但可以掌握*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较强的空间地域意识,并且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中陶冶情操,使学生树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学生在光辉璀璨的中华文明中受到启迪,激发爱国热情,成为具有现代服务与管理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文将结合教学实例探讨旅游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之一。旅游地理知识本身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实用性、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特点,对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使旅游地理的教学活动贴*学生的生活,把教学活动同学生今后要从事的旅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今后从事的工作有更直观的体验和感受,通常要安排一次旅游目的地景区实地讲解。教师在旅游景区讲解时要做到讲解全面,从地理知识、景区历史沿革、文化背景等方面声情并茂地进行现场导游讲解,使学生增加对旅游地理课程的兴趣和热爱。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配合景点讲解,教师还可以将录制好的、图文并茂的景点视频发到班级qq群里。在景区,结合手机的视频,教师带领学生边游览、边讲解,可以激发学生学*旅游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旅游地理的认知,为培养出合格的、有较强专业素养的旅游从业人员作准备。

*旅游地理的内容是与*一定地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各地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对各地旅游特色的形成影响至深。旅游地理课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较强的空间地域意识。因而学生不仅要会识别地图,更为关键的是要树立较强空间地域意识。换句话说,每个学生的心中都要有多张地图,如*行政区划图、*旅游交通图、*旅游资源分布图等。而中职生和普高生相比,在主动性、积极性、学*能力等方面还有所欠缺。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结对子、一对一的指图识图,还可以再让学生回答所指地点有什么美景、美食等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在上课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作业,要求学生在教室地面空白处画出一幅*行政区域图。在布置作业之前,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区域。对于这样特殊的“作业”,学生感觉很是惊奇,带着迷惑、好奇的心情完成作业。

在画图过程中,各组学生潜意识中会比较图的质量,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队竞争意识。布置让学生独自画出*行政区图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增强学生对*行政区划熟悉的过程、树立空间地域意识。通过画图,实现三个教学目标。第一,熟悉、记忆*的行政区划及其所在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记忆能力是很重要的思维能力之一。第二,随着学*旅游景点数目不断增多,面对众多旅游景点所在地理位置的记忆也出现了困难。教师可充分利用画在地上的行政区划图,像玩跳房子的游戏一样,把每一个省份、自治区当做一个“小房子”,教师每提问一个景点,要求学生能够迅速从一个“小房子”跳到另一个“小房子”,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识记地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景点地理位置后,进行旅游路线的设计,而旅游路线的设计始终离不开地图。通过利用地图设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发挥学*主动性、积极性,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学只凭教师的语言或教材的文字符号,从一个抽象概念到另一个抽象概念,很难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深层兴趣,尤其是对于旅游地理这种应用性的学科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来分析、判断问题,把问题层层解开,最终寻找到正确的答案。在讲授宗教古迹类景区时,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假设你是一名导游,带团到五台山旅游,见到僧人时最常见的见面礼仪是什么”?学生在经过教师点拨、思考后回答:“合十礼”;接着教师继续设置情境,“假如你自己就是一名僧人,你能够示范施礼的动作吗”?有了前面的启发,学生做出了规范的“合十礼”动作。教师继续播放有关“藏族民众对藏传佛教无限尊崇、在寺庙前深度行礼”的视频,并且设置情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到五体投地这个成语,实际上五体投地是佛教中的最高礼仪,“五体”指的是人体的哪五个部位”?请学生思考后回答并示范动作。

学生面对情境的设置参与意识强烈,兴奋点不断强化,大脑潜能被充分释放,思维的主动性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也将职业教育思想融汇在学*过程中。再比如,讲授到江南风姿、山水园林———华东旅游区安徽省旅游资源时,课前把学生分成若干课题小组,准备了包括交通工具、酒店、景点、游客类别等相关内容的数据材料和图片资料,供学生查阅。上课时教师先对安徽省的概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接下来的时间由学生做主角,请他们以导游员的身份,通过对课本的探讨、研究分析,设计四条针对不同特色旅游团队的游览路线,要求每条路线配上简单路线图,具体要求如下:a.如果游客是从未到过安徽的国内游客,应如何根据他们的需要组织安排线路?b.如果是一个欧美团队,且其中的大部分是第一次到*旅游,你在安排线路进行讲解时要突出哪些方面?c.如果是一个老年旅游团,你该如何安排?d.如果是一群以学生为主的夏令营活动,你在安排旅游线路时要注意什么?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再加上学生对安徽主要景点有了较清晰的了解和掌握,他们很快进入到情境之中。面对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如何让来到安徽的游客在离开安徽时留下“美好安徽”的印象呢?各组的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通过上述情境教学,以动手、动脑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活泼、紧张、高效的课堂气氛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性和思维的主动性。

*旅游地理教材涉及景区众多,具有空间性、地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对比、组合,使学生狭隘的思维扩展延伸为广阔性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列表比较分析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如华北旅游区、华中旅游区、华南旅游区等八大旅游区可以在地理位置、旅游资源优势、气候类型、最佳旅游季节等方面进行比较,岩溶地貌和熔岩地貌进行比较,花岗岩地貌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丹霞地貌进行比较等等。把分散在各章的同类知识点串联起来,通过对比分析“同类知识点的不同点、异类知识点的相同点”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对同类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探究,加强思维的交错和发散,锻炼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

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取必答、抢答、互问互答的方式,是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最好途径之一。学生小组之间不仅形成一种竞争意识,同时培养了小组成员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旅游地理教学内容涉及的景点众多,知识点之间基本上都是独立存在,少有共性。教师在课前准备竞赛题目时,可以把要竞赛的内容进行分类,比如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有哪些?我国哪些地方的建筑拥有“世界建筑博物馆”之称?哪些名山属于丹霞地貌?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等等。这些内容可以作为抢答题或必答题来进行设置。另外一种竞赛题型是分组设计旅游线路。要求各小组之间根据线路进行互相提问。比如,旅游路线经过哪些省份?省份的简称是什么?省会是哪?沿途会经过哪些铁路线和水路线?途径哪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等等。学生在考问别人的同时,自己首先要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实际上也是处在被考问状态中,时时准备解答其他小组可能提出的质疑。在这种模式状态下思维得到了积极的开发,学*情绪异常兴奋,达到了理想的学*目的。

再比如,在讲解旅游地理学的概念时,也可以设置竞赛题目分小组抢答的方法进行学*。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置,如“旅游地理学起源于什么时候?”、“什么叫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教师预设的问题,要求学生课前必须进行教材阅读,找出答案,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教师提问,由小组代表进行抢答,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当各小组对他组答案有分歧时,教师可以指导小组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教师再对问题进行点评、补充。在这样的学*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不仅得到了加强,同时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作为,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陈锡畴.*旅游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8。

[3]王凤华.观念更新: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决条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9.

中学地理教案参考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微格教学教案(10分钟)。

设计者:郭倩教学对象:高一学生科目:地理课题:地球自转与公转主要的教学技能:演示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灯方面的规律和特点;了。

会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够利用自转和公转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和特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空间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掌握经线的基础上,了解经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

二、教学时间。

约10分钟。

三、教具。

地球仪,一张直径30cm的圆纸,一条注出经度的宽3cm的长纸条。

四、教学过程:

生:经线圈。

生:90°。

师:[又缩小一半]这样呢?

生:45°。

师:对,[展示圆面]现在这两条线中间多少度?

生:180°。

师:很好,[指圆纸背面]如果再看这面呢?

生:也是180°。

师:对,所以经度一共有360°,为了区别清楚,要找一个0°作起点,经过各国共同商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板书]的经线作为0°经线[指地球仪],叫作本初子午线[板书],现在大家都从图上找一找。

生:[看图]。

师:0°经线确定后[在地球仪上指出并演示]向东10°、20°、30°……越向东度数越增加,到180°;从0°经线向西10°、20°、30°……越向西度数越增加,也到180°。[板书]向东为东经度(e),向西为西经度(w)。0°和180°是东、西经共有的。[画板图]请看这两幅图(图1)有什么不同?并和我一起画。

生:0°经线向东是东经度,数字递增;0°经线向西为西经度,数字也是递增的。

180°经线向东为西经度,数字递减;180°向西为东经度,数字也是递减的。

师:对,我们注经度时一定要注明东经度或西经度。地球仪的经度常注在赤道上,地图多注在图下。

[出示注好经度的纸条,并围成一圈]。

大家回去裁一张纸条(2cm—3cm宽,40cm长)从0°开始,注上经度(每1cm作10°),最后在180°处粘在一起,成一纸圈,帮助你加深对经度划分的了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2)了解图例和注记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能在野外辨别方向;会绘制教室平面图和校园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在经纬网地图和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演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学生打开绘图本,标注当天的日期,依惯例写出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

2.问上课的此时我们看太阳是往哪个方向看?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养成记地理日记的习惯;复习旧知,从生活中引出今天的课题。

过渡:

在陌生的地方(野外)怎样判断方向?学生交流。

我们今天主要来研究地图上的方向。

【学习目的】体验生活中的地理。

新授:

(一)一般地图的方向判断。

你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吗?你会判断不同地点的相对方向吗?教师板图。

学生说明判断方向的步骤和关键点。

【设计】。

1.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判断方向的方法。

2.一般地图方向的判读对学生来说最大的难点是“参照点”问题,所以,讲清楚参照点是关键。

(二)有指向标地图的方向判断。

1.所有地图的方向都可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吗?(展示学生中秋节搜集的门票地图,用箭头标注了北方。)。

2.为什么有的地图要标注指向标。

3.怎样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

学生同桌交流、回答。

4.通过学生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判断指向标地图方向的方法。

(三)经纬网地图的方向判断。

1.还记得经线和纬线指示的方向吗?(经纬仪教具展示不同角度看经线纬线的指示方向)。

2.怎样在画有经纬线的图上判断方向呢?板图展示。(复习旧知,期待做错的同学说出或画出自己的想法)。

4.学生练题。

学生回答。学生板图画方向。

【设计目的】。

1.经纬线地图方向的判读是难点,尤其是两极地区的地图判读,毕竟,对于七年级的小孩子来说,空间想象力是很有限的,教具的适当运用,可以化难为易,直观、生动的展示难点内容。

2.鼓励学生说出错误答案,对他和其他同学都有好处,老师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3.编题可锻炼学生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四)小结。

地理生活论文范文参考优选

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呢?”笔者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二是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到地理知识,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三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四是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扩大学生知识面。五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活。

[关键词]地理生活知识。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对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高度赞誉,由此可见地理在人心目中地位之高。事实上地理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地理知识渗透到各个领域,如衣食住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治、军事与地理都有密切关系,更是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俯拾皆是,如衣食住行都受到地理的限制与约束,这就要求我们从生活中学会地理,再用地理知识去指导生活。所以平时教学中讲解地理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与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处处有生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地理现象,探索地理本质,研究地理科学规律,利用其特点改造生活。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并且越学越爱学,五彩缤纷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历、多种多样的生活现象和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水资源对学生来说很熟悉,所以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的学习便得心应手。在谈到如何节约用水时,从日常生活、工业、农业等方面能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好,从而使原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生活化了,使学生获得从地理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实现对问题的解决。

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呢?”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

“生活离不开地理”,从生活实际中引出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例如:气温、降水等一些天气状况都是学生身边的,从衣食住行等来说明,如,衣:我们这个地区四季有明显的变化,所以衣着也跟着相应的变化,特别是我国的东北到了冬季穿着厚厚的皮衣戴着厚厚的皮帽。食:南方以米为主食,北方以面为主食。住:南方住斜顶房,北方以平顶房为主。行:南方以船代步,北方以车代步。这都是学生很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素材,因此,引起相关的地理问题,不仅能激发现实际的现象兴趣,而且让学生意识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地理就在身边,就在眼前,从而增强地理应用意识。

二、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到地理知识,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生活中的现象、生活中的问题都与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及人类活动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地理学科内容涉及的面广并与社会紧密联系,因此应掌握日常生存发展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祖国世界的地理概况,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状况,这就要求作为地理教师应很好地利用生活实践中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学会地理知识,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和经历来完成地理知识学习过程,要善于在我们的教学中发现生活中的事例,并对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做好分析加工,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学习和现实生活的信息通道。例如:在学习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自然方面、人物方面差异并解释其原因,就要说到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这样使学生对生活现象能够从地理的视觉去审视,从而拓展和加深对生活现象的理解。

三、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

四、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扩大学生知识面。

让学生在生活互动中获得发展,从而体现地理知识价值取向。学生在生活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为什么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火山、地震?为什么有的地方是沙海茫茫,有的地方碧波荡漾,酷寒的南极大陆为什么沉睡了万顷煤田?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南则为枳?为什么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选择素材,所选的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事情,而且学习内容也体现了趣味性和多样性,调动了原来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地理就在生活中,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活。

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因此,应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在学习地理的同时,感受生命的可贵。例如在学习“黄河的治理”这节内容时,一方面举例说明黄河作为母亲河作出哪些贡献,另一方面,黄河又存在许多忧患,该如何治理火山、地震发生的地区,地震发生时如何做自我保护等。

总之,生活与地理密不可分,地理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懂得了地理知识和技能,也就会用地理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周围的事物,学会了解决问题,学会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空间;具有可持续观点,懂得按照尊重客观规律办事,以更好地安排生活生产,从而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地理论文参考【】

泛在学习的理念要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构建媒体硬件环境、学习资源环境和学习互动环境等三种环境。

1、构建谋体硬件环境。

为了有效地支撑泛在学习,需要构建一个能使学习者随时随地使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媒体硬件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技术支持。这些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泛在学习网络和泛在学习终端设备。泛在学习网络包括卫星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在内的各种网络的融合,用户在终端通过这些网络进行学习,涉及的技术主要有wap技术、3g技术和gis技术等。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可能会用到的学习终端包括移动设备和嵌人式设备、台式机等阱。

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终端装置不是以机器为中心的,而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要注意克服技术及设备本身的局限对学习目标和任务带来的干扰。

2、构建学习资源环境。

泛在学习资源不仅是指狭义的学校教育资源,还包括整个互联网络拥有的信息资源,或者把整个社会和自然界都视为学习资源,将“物理环境与信息环境的学习资源”和有益于人们获取知识的元素都纳人了学习场域。在泛在学习时代,学习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文本、图像、录像、音频和视频外,还包括三维录像、移动3d资源和e一boko等。另外,教师、同行专家、同伴和智能学习伙伴(如智能学习代理agellt和智能专家系统its)也应被视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应具有动态生成和不断的进化发展的特征,应变静态封闭的资源结构为动态开放的资源结构,使用户可以协同编辑资源内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信息也可以共享,实现信息资源的持续性链接,即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智能资源空间中提取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保证学习过程链的延续。为了满足地理教学的特定需求,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gls、虚拟gls、wbegis和3dgis等,又要借助网络技术和泛在计算技术,加强对中学地理网络教学资源库、中学地理信息系统(gis)教学平台和地理教学网站等学习资源环境的建设。

3、构建学习互动环境。

泛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泛在的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教育者、学科专家和学习伙伴等共同组成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提高泛在学习的质量。应该说,共同的学习愿景、知识的透明度、交互合作的程度、学习循环的次数和学习过程中联系的紧密程度等,都影响着共同体中的人际关系。地理是一门以地图为载体、以地理实践活动为手段的理科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体验式学习。尤其是,地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地理教育理念,无论是在文字叙述、图像设计,还是活动的安排上,都强调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为合作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间。

初中地理试题参考

关于我国气温和降水的表述,正确的是()。

a.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越往南去,气温越低。

b.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c.降水地区差异大,东南地区降水少,西北地区降水多。

d.降水时间分配不均.多集中在春秋季节.。

解答:解:a.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应该越往北气温就越低.故不符合题意.。

b.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故符合题意.。

c.我国降水地区差异大,东南地区降水多,西北地区降水少.故不符合题意.。

d.我国降水时间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秋季节.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理生活论文范文参考优选

摘要:生活有多精彩,地理教学就有多丰富。要把生活—地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教学的始终,体现从生活中走进地理,从教材里走向社会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学习地理还是非常有用的”。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实践结合。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方面是有所作为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

一、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

1.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初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含大量的与地理有关的现象或问题。例如,寒来暑往,四季变化;日出东方,月落西山;道路交通;商品购买等,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这对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概念会有极大的帮助。在学习“地球的形状”时,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出证据说明地球表面是个曲面。学生除从卫星照片直观看到地球的形状外,还回答了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体;电影电视中看到大草原上奔跑的马群,从远方跑来,先看到前面的马,再看到后面的一大群马等方面进行论证。对于抽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地理知识,引发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2.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地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又能为学习新的地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体验的方式包括小实验、小制作、调查访问等。例如在学习“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时,要求学生用一盆水和一盘沙同时受太阳照射一个上午后,用手分别去试,感觉如何?然后放在阴影下散热,到晚上还是这一盆水和一盘沙,再去试试,感觉怎样?学生有了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对“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氏;冬季则相反”这一知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对学生有关的气候知识帮助甚大。再如,开展“垃圾不愁嫁”调研活动,学生以自豪的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每天对垃圾进行分类、称重、定量分析研究,提出各种如何减少和利用家庭生活垃圾的可行对策。直观地认识环境问题,并提高自己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探究。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善于观察是学生获得“生活中有用的”、“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保证。很多地理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教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前,布置学生收看晚上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观察天气预报过程屏幕上先后出现的图像,每个图像上有哪几种颜色或哪些符号,并思考这些图像、符号表示的各是什么天气内容?又如教学“水资源”内容时,组织学生课后观察调查并思考:学校西侧小河的水质状况,分析其水质变化的原因及对周围的影响,为其发展前景提出设想和建议。这样,通过观察发现未知的问题,对这些未知问题进行探究时又可以通过观察而得到答案。

二、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

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能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老师善于把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把地理课堂教学引向广阔的生活世界。

1.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情境。

巧用地图、播放影像、欣赏乐曲、演示模型、自由辩论、角色扮演、社会探究等,都是创设情趣性教学的好方法。其中,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对于初中生,我们可以以课堂为舞台,创设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社会责任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内容时,在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列举我们周围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污染空气的实例;大气污染对于们的危害,近来有哪些改善或加剧危害;你对净化大气,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有何建议等,从而让学生对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这类活动中将逐步学会如何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利用材料支撑自己的见解,如何发挥讲演的感召力、鼓动性和幽默感。

2.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是学习地理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应努力激发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乡土实际,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教学“聚落与环境”可布置课后作业:你根据学校现有布局设计一个绿化美化方案,并说明理由。这样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又如教学“中国的交通”后,让学生制订一个暑期旅游计划,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多个旅游景区的游玩,以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为前提选择交通工具且根据各景区气候特征准备衣物和必备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地理的用途,更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地理论文参考【】

基于泛在学习环境探讨中学地理教学的模式,对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以下四种主要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1、基于探究式问题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探究问题需要基于多种资源,泛在学习环境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参与一系列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其内容包括探究性提问、模拟实验、探究性讨论、科学考察和课题研究等。它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性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了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如“世界上哪一个大洲跨越的经度最大?”就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需要在理解经度的概念、了解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广泛利用泛在教学资源,通过探究来自我解答。而“城市空间结构”则属于探究性讨论问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利用泛在计算及网络技术平台中的数据库、专题网站、网络问答系统和专家咨询台等多种泛在学习服务资源,实时查阅信息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得出具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2、基于课外实践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课外实践,是实现地理教育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情景化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一种基于生活化资源的地理教学模式。它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技能。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活动主要包括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地理报告会和地理游戏等;校外活动主要包括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与测量及地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等。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掌上电脑(pda)为终端的移动地理信息系统,对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数据采集技术进行了整合,可形象直观地获取与展现地理信息,并将其应用于地理课外实践教学中,实时显示与反映学生所处的泛在环境的特征,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与推理的能力。有研究者基于地理认知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地理教学对地理位置与地图识图的需求,借助gis定位服务和googlemapsapi地图服务功能,利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通过gprs、3g、wfii或宽带网络,访问位于校园教育云的学习资源,构建了泛在学习模式下地理学习的新方案。

3、面向知识建构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其涵盖了历史、人文、数学、物理和经济等领域,因而地理教学活动从某个角度讲,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为一体的过程。在网络等泛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各种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学习资源,从而对知识建构产生了溢出效应。例如,“大气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就融人了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学生借助网络能轻松实现跨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4、面向多元智能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学科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包括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和节奏智能等。对于地理学科来说,解决地理问题本身就需要多元智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借助于泛在技术更便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应将地理教学环境与泛在学习环境相融合,实现数字环境下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另外,在中学地理教材编写、课堂内外课程的全程设计和模块教学设计中,都应当充分酝酿并思考各种模式的可用性与实施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质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