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学心得体会论文(优秀13篇)

时间:2023-12-05 09:10:21 作者:LZ文人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一经验或事件的深入思考和总结,是我们心灵成长的见证和记录。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

语文德育教学心得体会

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些现象和存在的问题,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真可说是千变万化,德育工作是越来越难做,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思想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阵地”。那么,究竟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下面谈谈我多年来这一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要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

德育内容应该说在各语文学科的教材里都有所体现,因为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师只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自觉做到教学育人,切实履行授业传道、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要善于分析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

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刻苦精神;所以在渗透德育思想时要十分注意找到“兴趣点”,它是否被学生接受。是否有力于学生发展。

三、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四、公正、尊重事实。

语文德育教学心得体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方便快捷,人们的思想道德及对世界观价值观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育课堂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不愿学,教学效益差”的困境.现行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对于引导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生个人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以及教材的局限性,以往的德育课堂出现了一些弊端。

德育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但作为德育教材,不要说一出版,就是在刚刚酝酿要形成文字时就已经滞后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而教材的变化远不能适应新情况的变化,从而形成理论和实际脱节。不同的学校学生的特点也会有所差异,如果德育教师只是按照教材讲解难免会出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接受的东西却很少。如何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来学习德育,提高德育课教学的效率,这学期张主任带领我们进行了德育教学课改活动,虽然任务艰巨,备课量难度加大,通过一学期对十二个专题的讲解,从学生那里得到证明我们进行的课改是很有成效的,为此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对于如何上好德育课有了更新更多的认识。

每个人对一节课的评价和衡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大家都有自己的尺度。一堂好课有它自己的基本要求,但是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我认为一堂德育课最起码的应该让学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得到一些感悟、引发一点思考。如果所教的学生能在德育课堂上有这三方面的变化,我们的德育课堂是成功的。

一、让学生懂得一些道理。

这个道理包括做人的道理、处事的道理、科学道理、人生道理等等。德育课堂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道德品质上有所提高,但是现在的学生由于从小倍受溺爱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致使有的学生不知如何尊重他人及尊重他人的意义,进而不知尊重老师和课堂。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每一堂课的前五分钟开展了对学生的习礼活动,这一活动包括让学生提前一分钟静候老师的到来、迟到的同学要敲门向老师报告、准备好书本笔、上课下课时要起立问候老师、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主动回答问题、上课时不要接打手机等。通过这些规范,学生增加了对德育课堂和德育老师的重视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德育课的学习中,学生也会把在德育课堂上的好的行为习惯带到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进而提高了全校的课堂教学效果。

除了让学生学习礼仪之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在每个专题的讲解重都通过创设与学生贴近的情境,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如在讲生命教育这个专题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人来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被干死。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拣起水洼里的小鱼,用力把它们仍回大海。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仍?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讲完之后我让学生假设他们是这个散步的人,看了小男孩的举动并听了小男孩的回答后你会怎样做,很多同学都说他也会跟着小男孩一起把尽可能多的小鱼扔回大海,并知道了一切生物都有其生命,活着就是幸福的,我们要珍爱生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二、让学生有所感悟。

课堂内容本身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老师的故事、课上即兴的事例,都能引发思考。包括自我的反省、对自己各种行为的思考等。无论是知识、道理、感悟和思考,都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是可以延伸到课外的,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就要求教师多和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创设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多提一些与学生相关的问题。如,讲习惯这个专题时,让学生知道好习惯的重要性之后,就应及时让学生思考自己有那些好习惯以后应该注意培养哪些好习惯。

一堂课,一定要有一点、一个地方、一个细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痕迹。学生每天要上的课很多,凭什么我们的课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我们的课堂上,就应该出现其他课堂、其他老师没能给学生的、又能让学生受益的东西。意味着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具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的东西,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学生就不会再烦我们的课堂。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多年的教学和学习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但仍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我会继续在教学岗位上探索和实践,让我的课堂更加精彩有意义。

5/5。

德育心得体会论文

第一段:引言(大约200字)。

在当代社会,德育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长期从事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心得体会。本文将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分享我在德育教育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大约200字)。

德育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首先,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现代社会,良好的品质和道德观念是人们受到尊重和认可的重要因素。其次,德育教育通过传授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此外,德育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行为,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第三段: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大约300字)。

德育教育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作用是取得好效果的重要途径。首先,学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和主要承担者。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德育课程,组织道德讲座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全日制教育中。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家庭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石。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履行好自己的家庭教育责任,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最后,社会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支持。社会要呵护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正面榜样和示范。同时,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扩大社会公德教育的影响力。

第四段:德育教育的挑战和对策(大约300字)。

尽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德育教育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这需要借助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方法,探索德育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其次,学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德育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此外,社会对于德育教育的关注程度不够,还有一些没有健全的法规和制度来保障德育教育的顺利进行。针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和素质;加强科研和教研工作,不断优化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形成德育教育的强大合力。

第五段:总结(大约200字)。

通过对德育教育的探讨和思考,我们认识到德育教育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只有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价值观,我们才能够构建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尽职尽责,为德育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也要共同努力,形成德育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教育共同体,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提供最好的保障。

德育心得体会论文

德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道德意识。在我多年的从教经验中,我深刻体会到德育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以下是我对德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学校应以德育为根本使命。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园,是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将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的根本使命,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德育的熏陶和影响。学校要通过制定相关的德育教育方案,培养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家庭是培养学生德育的基础。家庭是学生性格和品德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道德教育的第一位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成为良好品德的榜样,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父母还应与学校密切合作,共同关心和引导孩子的德育成长。只有学校和家庭携手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三,德育应包括全面的内容。德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也包括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和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勤奋努力等。此外,学校还应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参与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的习惯。

第四,德育要注意方法与手段。德育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关系到德育工作的效果。德育的过程应重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学校可以通过班会、主题教育活动、德育讲座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还可以通过榜样教育、励志教育等方式来激发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成立德育委员会,与家长和社会力量合作,共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最后,德育需要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德育应该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德育不仅需要教师的引领,还需要学生自己的参与。学生在德育中,不仅仅是被教育的对象,更应该成为德育的主体。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在组织中参与德育活动的策划、实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只有全员参与,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和家庭的紧密合作,全面内容的培养,恰当的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以及全员参与,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一直从事着德育教学工作,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是我对于德育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感悟。

首先,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身教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他们会模仿教师的行为、言谈举止。因此,我们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以身作则,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当我观察到德育教学中自己言行不一致的时候,我会坦诚地向学生承认错误,并向他们道歉,告诉他们我在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行为不仅有效地维护了教师的威信,也教导了学生诚实守信的道理。

其次,德育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思维习惯和道德品质培养。在德育教学中,我时常提出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我也会鼓励他们多参与公益活动,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到道德的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不仅能独立思考问题,也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再次,德育教学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我所教授的德育课中,我尝试使用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到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快乐。通过这些新颖的方式,学生们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德育教育。

此外,德育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只有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身体力行的品德,才能使德育教育真正发挥作用。在我的德育课上,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做一个遵纪守法、有良好习惯的公民。同时,我也会安排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意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德育教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的体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和思维能力。

最后,德育教学要注重综合评价。德育教育不可能只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还需要从日常行为中进行评价和奖惩。在我的德育教学中,我会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日常行为、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会给予表扬和奖励,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品德。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我会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总结起来,德育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在实践中,我们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身教,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教学方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品德高尚、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感情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批评是为了让学生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作为教师,要使批评奏效,既达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对立,首先,要从自身的角度明确地树立起一个观念,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一儆百”,不是为了“一棍子打死”,而是为了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加以改正,并逐步完善自我形象,即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我形象。

所谓自我形象,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体和各方面形象的自我批价,许多研究表明,一个有良好自我形象感的学生更富于自信,在学习活动中更容易自觉督促自己,取得进步与成功,因此,批评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我形象,又要促进学生完善自我形象。

根据不同批评对象和不同批评内容要分别坚持如下两项原则:

1.公开性。

可以就班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普遍性不良现象或学习中的不良风气开展讨论活动,班队活动,让正确的集体舆论代替教师单一的批评,形成正气,这样,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惊觉,反省并悄悄地加以改正,从而消除与教师情绪上的对立,达到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2.隐蔽性。

对于个别的错误行为,或在公开活动中不能自觉改正的行为,应本着保护学生自我形象的原则,采取一对一的批评教育方式,注意隐蔽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告之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教师爱的同时自然也就从心理上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并愿意为了改正错误付出努力,也达到了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批评的方式有很多,但当众不留情的数落,苦口婆心的劝说,粗暴的训斥,无声的责罚,都将给批评罩上一件冷漠、无情的外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导致口服心不服,甚至对立的不良后果,因此,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与技巧。

1.谈话式代替指责式。

学生犯了错,教师常严厉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并陈之以利害、晓之以利弊,希望学生明白错误对其自身的危害性,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味地指责让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产生距离,他在被动中听,但未必主动地从心理上接纳。

谈话式以“我们来谈谈……”,“你能把今天的情况说一说吗……”,“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等语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实现平等对话,消除对立情绪,这时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师生在心理上相互接近以至融洽,就成了联手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同盟,学生更容易在这样的交流中认识错误,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尊重和信任,从而产生改正缺点,完善自我形象的信心和决心。谈话起到了批评的作用,收到可能较批评更好的效果。

2.帮助法代替责罚法。

学生在成长的阶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过多地横加指责,或告之家长加以惩罚,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既于事无补,又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

当学生出错时,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出错的原因,当时当地的情况,甚至于家庭状况,诚恳地就学生所需去帮助他们。如:对于习惯性犯错的学生,老师甚至可以帮助制订改正计划,帮助实施,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也许是物质上的,也许是精神上的真诚的帮助能解开他们心里的疙瘩,解决实际问题,去除导致学生犯错的根源,进而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3.利用情境批评。

学生的表现,常受他们粗浅的是非观,好恶感所左右,常从“自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逞一时之勇,求一时之快,对自己的缺点视若无睹。例如:

不珍惜时间,做事不严谨,学习不刻苦等等。

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游戏,小品表演,讽刺与幽默,设计师之家等活动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适当地调换角色,成为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当他们感受到因自己的缺点导致活动的不成功或失败时,教师再抓住时机帮助他们分析得失,启发他们教育自己,这比教师命令、教训、要求的效果要好得多。

4.冷处理代替热处理。

批评,在学生犯错误时立即进行,学生情感上难以接受,这时各种方式用尽也难奏效,使老师觉得采用纪律处分似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纪律处分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它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后果,让学生害怕、畏惧,却不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原因。这样,纪律处分可能起到压服的作用,但不能使之心服。因此,必须以冷处理代替热处理,耐心等待、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再通过班干部、好朋友、家长一起疏导,水到渠成的批评,可能更能奏效。

1.要“批评”在理上。

育人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和千变万化的情况,教师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一把钥匙一把锁”,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不仅仅要做到“因人而教”,教师的批评应该是及时地“指点迷津”,析事论理,以理服人,对症下药,才能切中学生心理矛盾,改变学生情绪状态,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2.要“批”而有情。

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要使自己的“批评”为学生乐于接受,就不但要做到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情通才能理达。否则,理虽直,情不通也是难以奏效的。只有理中蕴情,情中含理,情理交融,这样的批评才能起到警策,激励,鼓舞,教育的作用。

3.批评注意分寸。

批评有的宜在课堂上或大庭广众中公开“说”;有的宜在课后个谈心时悄悄“说”;有的宜点到为止,留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领会;有的宜条分缕析,讲清利弊教会学生分析得失,恰如其分,不侮辱挖苦。寓批评于尊重之中,于表扬之中,于谈心之中,于谅解之中,于自责之中,于关怀之中,于希望之中,于玩笑之中,于幽默之中,于激励之中。这样的批评,没有疾言厉色的指责,没有错一罚百的处罚,但是被批评的学生在汗颜愧疚的同时萌生的是知错改错的决心。

4.批评还要指出努力的方向。

批评是为了帮助改正自身缺点,完善自我形象。批评时,教师还要注意适时地点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即如何完善自我形象,完善自我形象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预定目标前进,才能达到教师批评的真正目的――改正缺点,完善自我。

德育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学生朱进,本来成绩不错,操行尚可。但自从迷上电脑以后,成绩直线下降。在家中想方设法骗钱,同学中到处借钱。他虽然在班级中尽管只是极少数,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坏影响。矫正他的不良品德,不仅关系到这学生自身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对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需要教师付出一定的心血,乃至长期、艰巨的努力工作。这种矫治工作具有相当的难度,但有难度并不是不能矫正,因为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教育,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完全可以矫正的。我总结了如下五种方法:

一、改变认知,转化态度。

认识是行为的基础,一个人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才能有正确的行为。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行为不良学生之所以会违反行为规范,产生不良行为,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知,是非观念不清,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能力。所以,矫正行为不良学生,就要设法改变他们原有的认识,使他们的态度发生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向行为不良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向学生传递信息有两条途径:

一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递信息,即通过与学生谈心、对话等传递信息。在这一直接的途径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以赢得学生的信赖,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

二是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课内、课外活动,间接向行为不良学生传递信息。在这一途径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安排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接受所传递的信息。当行为不良学生接受的新信息与原有因素不一致时,心理上便会产生不稳定状态,导致原来不良认识的改变与态度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要经常进行评价的示范,使他们的知识不断丰富和加深,评价能力逐渐由现象到本质、由别人到自己不断得到提高。学生有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就会对他人及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扬善弃恶,在实践中采取合理的行为。

二、创设情境,感化引导。

行为不良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往往以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别人,但他们的自尊心并没有泯灭,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状态,导致他们情绪的多变。要使他们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师应有"捧出一颗心来"的精神,主动改善与不良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积极而深厚的情绪体验,从而把老师当做可以信赖的知心人。这样,他们才会克服消极的情感,增强积极的情感。教师还要教育学生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行为不良学生,使行为不良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与同学、与集体的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当他们在集体中享有一定位置时,就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就会以新的集体中的一员的姿态参加集体活动。

三、锻炼意志,培养习惯。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改变旧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新的优良的行为和习惯。学生在由坏习惯向好习惯的转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旧病复发"的情况,这是由于他们本身意志薄弱,不能抵制外部不良诱因而引起的。因此,要使行为不良学生转化为优良学生,就必须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抵制外部不良影响,锻炼与外界不良诱因决裂乃至斗争的意志力,培养、巩固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增强他们在各种不良环境下能不受影响、战胜不良的个人欲望和需求而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以锻炼其与诱因决裂和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例如:让曾犯过破坏公共财物错误的学生去管理班级财物;让曾违反过校规校纪的学生去维持班级秩序;让犯有偷窃错误的学生经手班级经费收支等。这种考验,可以使行为不良学生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产生一种尊严感,使新的高尚的动机战胜旧的不良动机,达到锻炼和增强其意志力的目的。在锻炼他们的意志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强化,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如:教师交给行为不良学生某项任务,怎样才能使之完成得好?这就需要引导。当他们完成了任务,做出了成绩,教师就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鼓励。行为不良学生原来受到的批评、指责较多,一旦受到表扬,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从而激发起他们迫切要求进步的心理渴望,使之增强与不良诱因决裂和斗争的意志力,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与不良诱因决裂、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

四、针对个性,因材施"矫"。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要针对其个性特点进行。这是因为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如他们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各异,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社会交往都各有特点。因此,要做好矫正工作,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其个性心理特征及不良行为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有过错时间较长的学生,要以疏导思想为主,使其逐步在行为上改变;对于犯错误时间不长的学生,可以要求其迅速改变行为,伴之以思想教育;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要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行为的改变;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要循循善诱,调动其改正过错的内部动力;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学生,要从提高其认识水平入手,进而改变其原有态度,再改变其不良行为;对于顺从型的学生,可以运用教师的威严和集体的力量及规章制度的制约,迫使其改变不良行为,与此同时,对其进行正面教育,最后达到学生认识上的彻底转变。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是一个灵魂的再塑造过程。因此,教师仅有良好的愿望和努力工作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掌握矫正技巧,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一,要善于寻找突破口。在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态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点",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扬善弃恶,扬长避短,打开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通路,使之产生改错的内部动力。

其二,要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当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改正错误的表现时,他们对教师的态度特别敏感,甚至对教师的一个眼神都特别注意。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种时机,给予学生赞许的目光、信任的微笑,或给予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

其三,要善于对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行为不良学生在转化过程中一旦出现反复,自己心理上就会矛盾不安,思想上有压力。教师绝不能在此时表现出厌烦情绪,而必须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分析他们出现反复的原因,并在其反复中寻找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战胜消极因素,使他们今后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坚定前进的信心和步伐,逐渐巩固良好的品德习惯,并在生活实践中经受考验,立志脱胎换骨。

随着教育的深入,朱进同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家一致认为,与以前相比,简直换了一个人。初三毕业后,顺利进入高一级学校。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

1、6月10日我们大家先上午听取了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朱尚忠主任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德育干部‘五力’的研修”的讲座,朱主任从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与学校德育干部的责任谈起,剖析了当前中小学德育干部面临的任务和问题,重点阐述了学校德育干部“五力”(学习力、研究力、反思力、创造力、执行力)的内容和对德育干部的一些实际操作指导及相应的要求和经后德育干部努力的方向。下午听取了“班级主题教育课”实施的精彩讲座,感受颇深。朱主任重点介绍了从传统主题团队活动、主题班会等脱颖而出的“主题活动课”的含义、主要特点、价值、以及实施主题教育课的基本原则、实施过程等,深入浅出的讲座,既有理论的具体阐述,又有教例的生动演绎,对我们德育干部进行了一个专业的指导和操作。具体体会如下:

1、必须要增强班主任的专业意识。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利用主题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确立班主任专业意识,通过学习、实践,积累多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发挥个体的长处,克服专业发展中的不足,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

2、必须提升班主任教育的基本功。主题教育课的组织与实施,能够综合展示了班主任关于主题教育课设计、表达、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教育基本功,同时,通过主题教育课的组织与实施的历练,也提升了班主任的教育基本功。

2、6月11日,著名德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教授做了“道德素质教育的探索”的报告。黄教授从品德的结构与素质教育谈起,尤其是谈到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改革时提出的五种德育,利用简单的案例,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结合史校长对我们的工作要求,结合我自己这两天的学习,作为一名德育干部,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以下几点新的感悟:

1、心中要有理论(想法),加强学习,以理论为基础,构建工作系统(学习力);。

2、心中有想法(愿景),有理想有追求(研究力);。

5、心中有特色,别人没有的,我们有;别人有的,我们更精致(创造力)。

德育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德育教学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6月10日我们大家先上午听取了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朱尚忠主任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德育干部‘五力’的研修”的讲座,朱主任从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与学校德育干部的责任谈起,剖析了当前中小学德育干部面临的任务和问题,重点阐述了学校德育干部“五力”(学习力、研究力、反思力、创造力、执行力)的内容和对德育干部的一些实际操作指导及相应的要求和经后德育干部努力的方向。下午听取了“班级主题教育课”实施的精彩讲座,感受颇深。朱主任重点介绍了从传统主题团队活动、主题班会等脱颖而出的“主题活动课”的含义、主要特点、价值、以及实施主题教育课的基本原则、实施过程等,深入浅出的讲座,既有理论的具体阐述,又有教例的生动演绎,对我们德育干部进行了一个专业的指导和操作。

具体体会如下:

1、必须要增强班主任的专业意识。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利用主题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确立班主任专业意识,通过学习、实践,积累多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发挥个体的长处,克服专业发展中的不足,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

2、必须提升班主任教育的基本功。主题教育课的组织与实施,能够综合展示了班主任关于主题教育课设计、表达、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教育基本功,同时,通过主题教育课的组织与实施的历练,也提升了班主任的教育基本功。

2、6月11日,著名德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教授做了“道德素质教育的探索”的报告。黄教授从品德的结构与素质教育谈起,尤其是谈到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改革时提出的五种德育,利用简单的案例,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结合史校长对我们的工作要求,结合我自己这两天的学习,作为一名德育干部,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以下几点新的感悟:

1、心中要有理论(想法),加强学习,以理论为基础,构建工作系统(学习力);

2、心中有想法(愿景),有理想有追求(研究力);

5、心中有特色,别人没有的,我们有;别人有的,我们更精致(创造力)。

当今社会,未成年人有许多失范行为:诚信缺失,欺骗欺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这种种失范行为中,我一直在思考:教育对此应负多大的责任?我们的教育到底除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在学校中教师眼中的“差生”有的很快成为社会的叛逆者?时至今日,我顿悟:原来是因为爱的缺失,爱的教育的缺失。

“人的心灵,就像一朵小花一样,它不知不觉地吸收太阳的光,它永远需要太阳,需要太阳光辉。”未成年人需要爱,学生需要爱,同时他们也需要爱与教育。一个学生被教师认定是“差生”,这对他们心灵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有的将影响他们一生。因此,歧视对学生成长是不幸的。而在目前教育下,这样被另眼相看的学生还很多,他们的心灵很早就感知社会的残酷,感受自身价值的被忽视,当他们进入社会后,怎会去关爱社会,关爱他人?思考其源头,是无爱教育导致了他们对社会无爱。多一份爱,就可能为社会多造就一个有用人才。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懂得爱,要去关爱学生,要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需要有爱。

在学校中应开展爱心教育。学校的活动主体无非是教师和学生,这样爱心教育就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倡导教爱;

二、培养友爱;

三、教学生自爱。

师爱,则要关怀学生的生命与健康;关心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必须首先树立平等的观念,即人格平等,要具备更好的文化素养和更成熟的心愿,要尊重学生。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是学生对我们的肯定、折服和依恋。没有平等,没有尊重,没有理解就不可能有爱。尤其要把爱更多地关注于基础差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用爱去感召他们。“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我们需要学生“信其道”,则要思考我们在教学中付出了多少爱心和耐心?是否爱发怒,一个容易动怒的班主任和教师不会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因此,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我们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

学校关爱教育第二是培养友爱。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质和相互合作精神,提高他们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友爱,就必须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培养学生对集体的情感,对集体每个人的情感;还要教会学生关心集体中的“弱势群体”。如集体中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身体差的学生,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性格孤僻的学生等等。班级可以组织一些必要地主题班会和志愿服务活动,如“一帮一”活动等,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懂得爱、体会爱、学会爱,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受到关爱的学生,也可感恩,会尽力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

学校爱心教育第三方面是教会学生自爱。自爱包括自尊、自强、自律、自护四个方面的内涵:自尊即自身人格尊严的维护,自强即对实现自身价值的不断追求,自律即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遵守,自护即对自身生命价值的理解和珍惜。

自爱是被爱的基础,是进一步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基础。一个对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去爱社会、爱祖国?教会学生自爱,首先让学生珍爱生命与健康,教会学生自爱,还要帮助他们努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改进方法、培养毅力等,为他们将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教师、爱学校的人,更懂得去爱祖国、爱社会、爱人类。

因此,实施爱心教育,建设和谐得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的同学关系,构建学生发展得和谐德育环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并努力做好的工作。

博学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上师范学院时经常接触到的一句话。如今我也成为了别人的老师,加入到了教育这一行业领域中来。

时光荏苒,不经意就从指缝中溜走。数数日子,我参加工作已经一个月了,尝尽了其中的各种滋味。在工作的前几个星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德育培训课程。通过这几次的培训学习,对于像我这样的新老师是十分及时的,意义十分重大,而我也受益良多。下面我就谈谈这几次德育学习的心得体会。

“以德治校,以德育人”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是不容忽视的。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比较明显,大多数人认为:德育工作是无关紧要的,只要学生的学习好、成绩好、取得高分,就是最好的学习成果。其实不然,学习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做人,而德育正体现了做人方面。成绩只是学习的一方面,只有培养出良好品德的学生,我们得教育才算真正的成功。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不仅要重智育,还要重德育,只有这样教育才算完整,人类才算完美。

这次德育培训给我印象最深就是关心和爱学生。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经过一个月的教学生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德育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当重要。教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语文学科,我们更应该以爱学生为基础,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豪感;以表扬为主、少批评,先肯定、再纠正。

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不仅要以理服其人、以智导其行,更重要的是以爱动其心。首先,我们先要从的生活小事中关心学生。教育其实是点点滴滴的积累过程,我们要注重细节才能全面地观察和了解学生,从而对症下药。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其实,教师什么都不用多想,对学生奉献爱心就足够了,对学生的关心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他都会铭记于心。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的包容和耐心。人有“三六九”等,学业也有“一四七”分,不管是学习好的还是坏的,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有偏袒之心。对学习好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期望,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使自己更优秀;对学习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不仅要对他们有信心还要使学生自己建立起自信。无论差生还是犯错误的学生,教师都应该要给学生足够的包容和耐心。要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心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接受每一位学生,用一颗博爱的心去爱护每一位学生。

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德育的培养,脚踏实地地把它做实做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酸甜苦辣渗透其中。让我们用自己心教育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爱感化每一位学生。

这一次6月份的两天培训,我主要有以下较深的体会:

1、6月10日我们大家先上午听取了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朱尚忠主任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德育干部‘五力’的研修”的讲座,朱主任从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与学校德育干部的责任谈起,剖析了当前中小学德育干部面临的任务和问题,重点阐述了学校德育干部“五力”(学习力、研究力、反思力、创造力、执行力)的内容和对德育干部的一些实际操作指导及相应的要求和经后德育干部努力的方向。下午听取了“班级主题教育课”实施的精彩讲座,感受颇深。朱主任重点介绍了从传统主题团队活动、主题班会等脱颖而出的“主题活动课”的含义、主要特点、价值、以及实施主题教育课的基本原则、实施过程等,深入浅出的讲座,既有理论的具体阐述,又有教例的生动演绎,对我们德育干部进行了一个专业的指导和操作。具体体会如下:1、必须要增强班主任的专业意识。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利用主题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确立班主任专业意识,通过学习、实践,积累多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发挥个体的长处,克服专业发展中的不足,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2、必须提升班主任教育的基本功。主题教育课的组织与实施,能够综合展示了班主任关于主题教育课设计、表达、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教育基本功,同时,通过主题教育课的组织与实施的历练,也提升了班主任的教育基本功。

2、6月11日,著名德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教授做了“道德素质教育的探索”的报告。黄教授从品德的结构与素质教育谈起,尤其是谈到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改革时提出的五种德育,利用简单的案例,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结合史校长对我们的工作要求,结合我自己这两天的学习,作为一名德育干部,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以下几点新的感悟:1、心中要有理论(想法),加强学习,以理论为基础,构建工作系统(学习力);2、心中有想法(愿景),有理想有追求(研究力);3、心中有方法,正确的思想必须在正确的时候、时间,对正确的人实施才是正确的(执行力);4、心中有效果,任务布置后,一定要有结果;要有结果必须重视过程,深入一线,进行把控,同时反思过程,促进效果。(反思力);5、心中有特色,别人没有的,我们有;别人有的,我们更精致(创造力)。

一、改变认知,转化态度。

认识是行为的基础,一个人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才能有正确的行为。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行为不良学生之所以会违反行为规范,产生不良行为,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知,是非观念不清,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能力。所以,矫正行为不良学生,就要设法改变他们原有的认识,使他们的态度发生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向行为不良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向学生传递信息有两条途径:

一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递信息,即通过与学生谈心、对话等传递信息。在这一直接的途径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以赢得学生的信赖,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

二是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课内、课外活动,间接向行为不良学生传递信息。在这一途径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安排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接受所传递的信息。当行为不良学生接受的新信息与原有因素不一致时,心理上便会产生不稳定状态,导致原来不良认识的改变与态度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要经常进行评价的示范,使他们的知识不断丰富和加深,评价能力逐渐由现象到本质、由别人到自己不断得到提高。学生有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就会对他人及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扬善弃恶,在实践中采取合理的行为。

二、创设情境,感化引导。

行为不良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往往以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别人,但他们的自尊心并没有泯灭,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状态,导致他们情绪的多变。要使他们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师应有"捧出一颗心来"的精神,主动改善与不良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积极而深厚的情绪体验,从而把老师当做可以信赖的知心人。这样,他们才会克服消极的情感,增强积极的情感。教师还要教育学生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行为不良学生,使行为不良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与同学、与集体的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当他们在集体中享有一定位置时,就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就会以新的集体中的一员的姿态参加集体活动。

三、锻炼意志,培养习惯。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改变旧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新的优良的行为和习惯。学生在由坏习惯向好习惯的转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旧病复发"的情况,这是由于他们本身意志薄弱,不能抵制外部不良诱因而引起的。因此,要使行为不良学生转化为优良学生,就必须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抵制外部不良影响,锻炼与外界不良诱因决裂乃至斗争的意志力,培养、巩固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增强他们在各种不良环境下能不受影响、战胜不良的个人欲望和需求而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以锻炼其与诱因决裂和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例如:让曾犯过破坏公共财物错误的学生去管理班级财物;让曾违反过校规校纪的学生去维持班级秩序;让犯有偷窃错误的学生经手班级经费收支等。这种考验,可以使行为不良学生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产生一种尊严感,使新的高尚的动机战胜旧的不良动机,达到锻炼和增强其意志力的目的。在锻炼他们的意志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强化,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如:教师交给行为不良学生某项任务,怎样才能使之完成得好?这就需要引导。当他们完成了任务,做出了成绩,教师就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鼓励。行为不良学生原来受到的批评、指责较多,一旦受到表扬,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从而激发起他们迫切要求进步的心理渴望,使之增强与不良诱因决裂和斗争的意志力,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与不良诱因决裂、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

四、针对个性,因材施"矫"。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要针对其个性特点进行。这是因为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如他们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各异,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社会交往都各有特点。因此,要做好矫正工作,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其个性心理特征及不良行为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有过错时间较长的学生,要以疏导思想为主,使其逐步在行为上改变;对于犯错误时间不长的学生,可以要求其迅速改变行为,伴之以思想教育;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要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行为的改变;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要循循善诱,调动其改正过错的内部动力;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学生,要从提高其认识水平入手,进而改变其原有态度,再改变其不良行为;对于顺从型的学生,可以运用教师的威严和集体的力量及规章制度的制约,迫使其改变不良行为,与此同时,对其进行正面教育,最后达到学生认识上的彻底转变。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是一个灵魂的再塑造过程。因此,教师仅有良好的愿望和努力工作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掌握矫正技巧,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一,要善于寻找突破口。在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态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点",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扬善弃恶,扬长避短,打开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通路,使之产生改错的内部动力。

其二,要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当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改正错误的表现时,他们对教师的态度特别敏感,甚至对教师的一个眼神都特别注意。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种时机,给予学生赞许的目光、信任的微笑,或给予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

其三,要善于对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行为不良学生在转化过程中一旦出现反复,自己心理上就会矛盾不安,思想上有压力。教师绝不能在此时表现出厌烦情绪,而必须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分析他们出现反复的原因,并在其反复中寻找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战胜消极因素,使他们今后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坚定前进的信心和步伐,逐渐巩固良好的品德习惯,并在生活实践中经受考验,立志脱胎换骨。

随着教育的深入,朱进同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家一致认为,与以前相比,简直换了一个人。初三毕业后,顺利进入高一级学校。

中学德育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中学德育教师,多年来,我深感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德育教学要以身作则。作为德育教师,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教育素质。只有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才能更好地感染和教育学生。我会定期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研讨会,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通过自己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和积极性。

其次,德育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他们的道德情况和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作为德育教师,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因材施教,因人施策。我们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他们的问题和困扰,并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德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等多方面的能力。只有顾及到学生的真实需求,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德育教学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德育教学不能脱离学科教学,而应与之有机结合。我常常利用课堂的历史、语文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涉及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问题。例如,在历史课上我会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英雄人物的品德和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崇尚英雄和追求卓越的意愿。在语文课上,我会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道德选择,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德育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德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科学习中。

第四,德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在日常教育中,我会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选择和解决问题。例如,在班级活动中,我会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自己组织活动内容和形式,并参与决策过程。这样不仅帮助他们锻炼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注重集体利益和各尽所能的精神。

最后,德育教学要与家校合作,形成合力。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德育教学要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我会与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问题和变化。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我会根据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和需求,提供相关的帮助和建议。只有家校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中学德育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教师的榜样力量、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学生的需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并与家校合作,形成合力。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德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德育论文防诈骗心得体会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了社会主要的不良现象之一。而且,它所具有的危害性不断地在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对此,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技能,更要引导学生能够识别和预防各类网络诈骗。这篇论文主要分享我的防诈骗体会和看法,以及如何从教育的角度去预防犯罪行为。

第二段:发现问题。

今天的网络诈骗形式越来越多,不断地在进化和突破。比如,最常见的钓鱼邮件诈骗,而现在还会穿上各种名目,比如受灾地区捐款、中奖信息、冒充亲朋好友询问贷款等等。在这样的假消息背后,诈骗者又常常用错综复杂的应用程序进行诈骗。为了与时俱进,我的校园教育需要成为防范网络诈骗的一种手段,给予学生一些相关的思考和操作技能。

第三段:解决问题。

我的校园所处的教育领域,要求尽可能让学生使用网络技术,因此我们要相应地关注如何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此外,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向学生教授基本的安全技巧和建议,例如保护密码,识别网络诈骗,不相信虚假消息等等。让学生了解网络诈骗的手段、心态和道德标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预防和避免网络诈骗的风险。

第四段:体验与感悟。

在防范网络诈骗方面,我们应该注重教育的实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危机的挑战,同时让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这种性质的犯罪活动所产生的危害和损失。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演练、辨识、解析网络诈骗案例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到这种行为违规行为的后果,并激发他们保护自身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段:总结。

在网络世界不断深入发展和变化的环境下,教育者应该在校园和个人层面上推出长期性、综合性、差异性的防范措施,从而对网络犯罪的诈骗形式和伎俩都做到了心知肚明,从而在大范围内增强防范网络诈骗的能力。通过综合性和立体化的教育方法,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中,能够更好地进行防范犯罪行为的实践。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

认识是行为的基础,一个人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才能有正确的行为。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行为不良学生之所以会违反行为规范,产生不良行为,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知,是非观念不清,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能力。所以,矫正行为不良学生,就要设法改变他们原有的认识,使他们的态度发生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向行为不良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向学生传递信息有两条途径:

一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递信息,即通过与学生谈心、对话等传递信息。在这一直接的途径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以赢得学生的信赖,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

二是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课内、课外活动,间接向行为不良学生传递信息。在这一途径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安排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接受所传递的信息。当行为不良学生接受的新信息与原有因素不一致时,心理上便会产生不稳定状态,导致原来不良认识的改变与态度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要经常进行评价的示范,使他们的知识不断丰富和加深,评价能力逐渐由现象到本质、由别人到自己不断得到提高。学生有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就会对他人及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扬善弃恶,在实践中采取合理的行为。

行为不良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往往以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别人,但他们的自尊心并没有泯灭,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状态,导致他们情绪的多变。要使他们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师应有"捧出一颗心来"的精神,主动改善与不良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积极而深厚的情绪体验,从而把老师当做可以信赖的知心人。这样,他们才会克服消极的情感,增强积极的情感。教师还要教育学生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行为不良学生,使行为不良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与同学、与集体的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当他们在集体中享有一定位置时,就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就会以新的集体中的一员的姿态参加集体活动。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改变旧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新的优良的行为和习惯。学生在由坏习惯向好习惯的转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旧病复发"的情况,这是由于他们本身意志薄弱,不能抵制外部不良诱因而引起的。因此,要使行为不良学生转化为优良学生,就必须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抵制外部不良影响,锻炼与外界不良诱因决裂乃至斗争的意志力,培养、巩固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增强他们在各种不良环境下能不受影响、战胜不良的个人欲望和需求而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以锻炼其与诱因决裂和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例如:让曾犯过破坏公共财物错误的学生去管理班级财物;让曾违反过校规校纪的学生去维持班级秩序;让犯有偷窃错误的学生经手班级经费收支等。这种考验,可以使行为不良学生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产生一种尊严感,使新的高尚的动机战胜旧的不良动机,达到锻炼和增强其意志力的目的。在锻炼他们的意志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强化,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如:教师交给行为不良学生某项任务,怎样才能使之完成得好?这就需要引导。当他们完成了任务,做出了成绩,教师就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鼓励。行为不良学生原来受到的批评、指责较多,一旦受到表扬,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从而激发起他们迫切要求进步的心理渴望,使之增强与不良诱因决裂和斗争的意志力,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与不良诱因决裂、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要针对其个性特点进行。这是因为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如他们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各异,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社会交往都各有特点。因此,要做好矫正工作,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其个性心理特征及不良行为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有过错时间较长的学生,要以疏导思想为主,使其逐步在行为上改变;对于犯错误时间不长的学生,可以要求其迅速改变行为,伴之以思想教育;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要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行为的改变;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要循循善诱,调动其改正过错的内部动力;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学生,要从提高其认识水平入手,进而改变其原有态度,再改变其不良行为;对于顺从型的学生,可以运用教师的威严和集体的力量及规章制度的制约,迫使其改变不良行为,与此同时,对其进行正面教育,最后达到学生认识上的彻底转变。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是一个灵魂的再塑造过程。因此,教师仅有良好的愿望和努力工作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掌握矫正技巧,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一,要善于寻找突破口。在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态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点",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扬善弃恶,扬长避短,打开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通路,使之产生改错的内部动力。

其二,要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当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改正错误的表现时,他们对教师的态度特别敏感,甚至对教师的一个眼神都特别注意。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种时机,给予学生赞许的目光、信任的微笑,或给予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

其三,要善于对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行为不良学生在转化过程中一旦出现反复,自己心理上就会矛盾不安,思想上有压力。教师绝不能在此时表现出厌烦情绪,而必须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分析他们出现反复的原因,并在其反复中寻找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战胜消极因素,使他们今后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坚定前进的信心和步伐,逐渐巩固良好的品德习惯,并在生活实践中经受考验,立志脱胎换骨。

随着教育的深入,朱进同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家一致认为,与以前相比,简直换了一个人。初三毕业后,顺利进入高一级学校。

教学德育心得体会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我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我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还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在课堂上,我经常分享一些有关道德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同时,我还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

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我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我给学生树立了明确的行为标准,并鼓励他们自觉遵守。在班级管理上,我采用奖惩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表扬和惩罚学生的行为。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领导力。同时,我也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五、合作家校共育。

家庭是培养孩子道德品质的重要场所,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我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习惯。我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学生的思想情况,并与家长讨论解决方案。我还鼓励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

六、结语。

德育教育是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与家长合作共育,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品德高尚、具有良好道德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学生。未来,我将继续不断努力,为学生的德育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