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实用12篇)

时间:2023-12-08 21:45:15 作者:紫衣梦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当灵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教学计划范文中发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高三数学学期教学设计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三(8)、(9)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且担任了高三(8)的班主任。在学校正确领导下,也在我们高三数学组全体教师的团结协作下,我领会了较准确的高考趋势和高考大纲,学期的工作已经基本上顺利完成,班级的整体面貌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行为,情感教育,心理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老师的教育水平和经验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我具体做法谈谈自己的一点总结和看法如下:

1.加强与同行的高三老师交流同时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高考形势下,高考数学考什么,要怎么教,学生要怎么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压力很大,针对这一问题王劲松校长、谢庆奎主任的领导下,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强化与外校老师的交流,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使课堂效率提高,考试的知识点能得到很重点复习和巩固,在课堂上和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试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得到了很多加强。这样,总体上,集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和教学内容,发挥我校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

高考的要求和高考的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立足主干知识,夯实基础。复习时要求全面周到,注重知识的联系,准确掌握考试内容,做到复习不超纲,不做无用功,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准确掌握那些内容是要求了解的,那些内容是要求理解的,那些内容是要求掌握的,那些内容是要求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的;细心推敲要考查的数学方法;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要展现教师的分析思维,还要充分展现学生的思考思维,把教学活动体现为思维活动;同时不要增加难度,教学起点总体要低,使学生考试有成就感。对个别学生要注重提优补差,新高考将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利于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我们的学生要充分分析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有取舍,有重点教学,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他们勇于迎接挑战,不断挖掘潜力,最大限度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而不是去让他们所有的题目都会做。

2优化练习,巩固知识,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今年高考试卷模式有所改变,新课改后学生基础知识较零乱,因此学生的整体情况不一样,同一班级的学生,层次差别也较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又要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区别对待,这样,对课前预习、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课后的辅导的内容也就因人而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讲解上也要分层次,基础题一般由学生来做,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去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既有全体学生的必做题也有针对较强能力的学生的练习题,让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能得到提高。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首先,练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度,选择额典型性和应用有效知识性的题目,以达到有效训练学生;对练习全批全改,做好学生的错题统计,对于错的较多的题目,找出错的原因。练习的讲评是高三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课堂的讲评要科学化,要注重教学的效果,不该讲的就不讲,该点拨的要点拨,该讲的内容一定要讲透;对于典型问题,要让学生板演,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多做限时练习,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3.加强学生的应试指导,培养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充分利用平时的每一次练习和测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答题的表达能力和卷面书写,答题得分等应试技巧,提高学生卷面的得分能力,如对选择题、填空题,要注意寻求合理、简洁的解题途经,要力争“保准求快”,对解答题的主要题型要做到解题方法心中有数,规范做答,努力作到“会而对,对而全”,减少无谓失分,要学生经常总结临场时的审题情况,答题顺序、技巧,总结考前和考场上心理调节的做法与经验,力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式和临场审题、答题的具体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优化答题策略、强化一些注意事项。

总的说来,在这一学期中,我做到了全力以赴去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努力向同行学习更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的成绩能提高得更快,学习不用特别努力就能把成绩搞上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重点: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认识等比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重要数列模型之一,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遇到具体问题时,抽象出数列的模型和数列的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3.等差数列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引入: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细胞分裂模型。

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由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发现等比数列的特点。

进而让学生通过用递推公式描述等比数列。

让学生回忆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过程然后类比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注意:1公比q是任意一个常数,不仅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当首项等于0时,数列都是0。当公比为0时,数列也都是0。

所以首项和公比都不可以是0。

3当公比q=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当公比q大于1,公比q小于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

4以及等比数列和指数函数的关系。

5是后一项比前一项。

列:1,2,(略)。

小结: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59练习1,2,3,题。

2.作业:p60习题1,4。

第二课时5.2.4等比数列(二)。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应用。

一.复习准备:

提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讨论:如果是等差列的三项满足。

那么如果是等比数列又会有什么性质呢?

由学生给出如果是等比数列满足。

2练习: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3等比中项:如果等比数列.那么,

则叫做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教师给出)。

4思考:是否成立呢?成立吗?

成立吗?

又学生找到其间的规律,并对比记忆如果等差列,

5思考:如果是两个等比数列,那么是等比数列吗?

如果是为什么?是等比数列吗?引导学生证明。

6思考:在等比数列里,如果成立吗?

如果是为什么?由学生给出证明过程。

三.巩固练习:

列3: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和第4项分别是12和18,求它的第1项和第2项。

解(略)。

列4:略:

练习:1在等比数列,已知那么。

2p61a组8。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一、概述。

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第三章第五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本节是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课本通过操作、观察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提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探索直线与的位置关系,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联系,并突出研究了圆的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在本节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已有经验的作用,用运动的观点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使学生明确图形在运动变化中的特点和规律。

二、设计理念。

鼓励学生从事观察、测量、折叠、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活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和交流,充分展示“观察、操作——猜想、探索——说理(有条理地表达)”的过程,使学生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学习说理,体现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融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地、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良好品质。

(1)激发学生亲自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通过实践让学生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的含义。

(3)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重点。

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更重要的是经历了知识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五、教学难点。

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三数学学期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以抓基础,练基本功(主要是解题基本功)为主,注重对知识的梳理,数学方法的养成,使学生对整个高中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有个完整的认识,形成网络。在本轮复习中应对高中数学的所有考点,涉及的解题方法进行全面的复习,使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掌握到位,对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公式定理的适用范围有着本质、透彻的理解,使学生切实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基本的解题方法(解题方法的培养、训练要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能运用自如,做到稳扎稳打,基础过关,牢固。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为主,注重学生数学能力与思维水平的养成,使学生在解题方法,解题技能上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本轮复习中对高中数学重点内容要加深加难,重点培养学生解活题、较难题、难题的能力。专题复习既要按章节进行,又要按题型进行,按章节进行内容如下:函数与导数、数列(特别是递推数列)与极限、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不等式、直线与圆锥曲线(注意圆锥曲线与向量的结合)、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按题型进行内容如下:选择题解法训练,填空题解法训练,解答题解法训练,特别要注重解答题训练的质量。

本轮复习应多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选题,强调学科内的小综合,加强对知识交汇点问题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整合知识,能综合地运用整个高中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的能力之目的。

高三数学第三轮复习以强化训练、查漏补缺为主。在本轮复习中,让学生多做模拟题,强化做题的速度与质量。同时针对第一轮、第二轮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特别是在第一轮、第二轮大多数学生做不出来的题目在本轮复习中可集中让学生重做,解决学生在前面复习中暴露的问题。

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一、处理好课本与资料的关系对资料精讲,用好用巧,但不被资料束缚手脚,牵着鼻子走,不仅老师认真钻研资料,更要引导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认真钻研资料,用活用巧。

二、分层教学由于数学分为文理科,且文理各有不同的层次,所以分层教学非常必要,计划对高三数学分为四层:理科a层、文科a层、理科b、c层、文科b、c层,各层实施不同的教学进度。其中理a、文a在重点抓好基础的同时适当加深难度与深度,其他层主要抓基础。

三、抓好周练每周分层出一次周练,要求周练围绕上一周所授内容命题,题量适中,难易适当,针对性强,注重基础知识与方法的反馈训练。命题的主导思想是“出活题、考基础、考能力”。在周练的基础上,每章节复习过程中印发2005年高考试题分章选解给学生课后完成。

四、集体备课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得一个诸葛亮。在复习中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力量,群策群力,科学备课。每周搞好一次备课组活动,讨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落实、改进情况。

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数学科而言,主要是对解题方法的点拨,解题思路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学会抓住题目已知条件的关键点,寻找解题的突破口。避免课堂教学“一言堂”现象,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精讲多练,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培尖工作在强调名牌效应的今天,加强培尖尤其显得重要。特别是四个奥赛班,更要紧盯尖子生的学习状态。在复习过程中要选准苗子,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培养他们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应试能力,以及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态。对尖子生每次考试的试卷作好分析与针对性讲评。

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多制作课件,用课件上课,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课件的动感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感知数学的美感。

高三数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函数的综合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函数内容本身的相互综合,如函数概念、性质、图象等方面知识的综合。

2、函数与其他数学知识点的综合,如方程、不等式、数列、解析几何等方面的内容与函数的综合。这是高考主要考查的内容。

3、函数与实际应用问题的综合。

b2—1=1。

答案:a。

2、若f(x)是r上的减函数,且f(x)的图象经过点a(0,3)和b(3,—1),则不等式|f(x+1)—1|2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f(x+1)—1|2得—2。

又f(x)是r上的减函数,且f(x)的图象过点a(0,3),b(3,—1),

高三数学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研究新教材,了解新的信息,更新观念,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教改力度,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学生基本情况。

新的学期里,本人任教高三10、11班两个文科班的数学课,这些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薄弱,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制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课后独立完成作业能力差,懒惰思想严重,因此整个高三的复习任务相当艰巨。

三、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备考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因此要认真研究近年来的考试试题,从而加深对《考试说明》的理解,及时把握高考新动向,理解高考对教学的导向,以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配例题,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我们的复习质量。

2、教学进度。

按照高三数学组学年教学计划进行,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进行第一轮高三总复习,预计在2月底3月初完成。配合学校举行的月考,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3、了解学生。

通过课堂展示、学生交流互动、批改作业、评阅试卷、课堂板书以及课堂上学生情态的变化等途径,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的观察、发现、捕捉有关学生的信息调节教法,让教师的教最大程度上服务于学生。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应多鼓励、多指导学法,增强他们学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4、精心备课。

精心的备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平常多去听同科教师的课,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和好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任教能力。

5、优化练习。

提高练习的有效性: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练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度,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和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练习要全批全改,做好学生的错题统计,对于错的较多的题目,找出错的原因。

练习的讲评是高三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不该讲的就不讲,该点拨的要点拨,该讲的内容一定要讲透;对于典型问题,要让学生展示讲解,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多做限时练习,注重综合。选取“题型小、方法巧、运用活、覆盖宽”的题目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6、注重学习方法、数学方法的指导。

我们在复习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如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等。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解析法等数学基本方法都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予以复习及落实。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复习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复习的效率。如: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尤其是考后错题,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养成学生善于结合图形直观思维的习惯;养成学生表述规范,按照解答题的必要步骤和书写格式答题的习惯等。

7、注意心理调节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应试的技巧和心理的训练要三高三的第一节课开始,要贯穿于整个高三的复习课,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考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数学老师在讲课时尤其是考试中主要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教育学生要以平常心来对待每一次考试。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中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主要是二元均值不等式。它是在系统地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此时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优良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另外,在解决函数最值问题中,基本不等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并能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借助于信息技术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能从较为熟悉的几何图形中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实现对基本不等式几何背景的初步了解。

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运用作差法给出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同时,介绍并渗透分析法证明的思想方法,从而完成基本不等式的代数证明。

进一步通过探究几何图形,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加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通过应用问题的解决,明确解决应用题的一般过程。这是一个过程性目标。借助例1,引导学生尝试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体会和与积的相互转化,进一步通过例2,引导学生领会运用基本不等式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并用几何画板展示函数图形,进一步深化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变式训练完善对基本不等式结构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方法与策略。

在认知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数、式的大小比较,也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但是,倘若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并不能自觉地通过已有的知识、记忆去发展和构建几何图形中的相等或不等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并选用合理的手段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另外,尽可能引领学生充分理解两个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为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做好铺垫。在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前提条件a,b0同时又要注意区别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例题落实学生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而对于“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进一步强化和应用,将放于下一个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能很好地展示几何图形,体会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教学中需要有具体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生成,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所以,借助于几何画板软件来加强几何直观十分必要,同时演示动画帮助学生验证基本不等式等号取到的情况,并用电脑3d技术展示基本不等式的又一几何背景,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的设计从实际的问题情境出发,以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为着手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线,探求基本不等式的结构形式,并进一步给出几何解释,深化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明确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值问题的应用价值。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时刻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

六、教法和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6个教学环节,强调过程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动观察、分析、感知、归纳、探究等思维活动,从各个层面认识基本不等式,并理解其几何背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基本不等式为主线,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本上,充分展示基本不等式这一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再创造的过程。

同时,以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赋予学生直观感受,便于观察,从而把一个生疏的、内在的知识,变成一个可认知的、可交流的对象,提高了课堂效率。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并注意等号取到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节教学措施,完成教学目标,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三数学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教学设计

向量作为一种运算工具,其知识体系是从实际的物理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它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三点共线、垂直、求夹角和线段长度、确定定比分点坐标以及平移等问题中显示出了它的易理解和易操作的特点。

一、总体设想:

本节课的设计有两条暗线:一是围绕物理中物体做功,引入数量积的概念和几何意义;二是围绕数量积的概念通过变形和限定衍生出新知识――垂直的判断、求夹角和线段长度的公式。教学方案可从三方面加以设计:一是数量积的概念;二是几何意义和运算律;三是两个向量的模与夹角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定义;本质;几何意义。

掌握向量数量积的主要变化式:;。

过程与方法:

从物理中的物体受力做功,提出向量的夹角和数量积的概念,然后给出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和数量积的一般概念,并强调它的本质;接着给出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提出一个向量在另一个向量方向上的投影的概念。

给出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并通过例题具体地显示出来。

由数量积的定义式,变化出一些特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有效学习:抓住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重、难点:

【重点】数量积的定义,向量模和夹角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案及其设计意图: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解决垂直、求夹角和线段长度问题的关键知识,其源自对受力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做功等物理问题的抽象。于是在引导学生学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时,要围绕物理方面已有的知识展开,这是使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附着在旧知识上的绝好的机会。(如图)首先说明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力f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是s,此问题中出现了两个矢量,即数学中所谓的向量,这时物体力f的所做的功为w,这里的(是矢量f和s的夹角,也即是两个向量夹角的定义基础,在定义两个向量的夹角时,要使学生明确“把向量的起点放在同一点上”这一重要条件,并理解向量夹角的范围。以此为基础引出了两非零向量a,b的数量积的概念:,是记法,是定义的实质――它是一个实数。按照推理,当时,数量积为正数;当时,数量积为零;当时,数量积为负。

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在证明分配律方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几何意义实质上是将乘积拆成两部分:。此概念也以物体做功为基础给出。是向量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

小学数学课程《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观察简单物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观察简单物体的过程,体会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直观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发展,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空间经验和空间观念。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课时:

本单元课时安排:3课时。

题目看一看(一)备课人邹艳华。

教学。

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点1、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

准备课件。

学具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来观察物体,你们猜一猜要观察什么物体呢?

(有的学生说电视机,有的学生说房子,还有一位学生说外星人。全班同学笑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片段二。

师:下面我们分五个小组活动,请第一小组先到前面来观察这张讲台。(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各自选择一个位置观察,再交换位置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这个小组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进行有序的观察,为其他小组的观察活动起示范作用。)。

第三小组上来观察时,班上最调皮的阳志江同学绕过桌子的右面,一下子就钻进了讲台下层的格栏里躺下了。

师:你在干什么呀?

阳:老师您瞧,我在观察讲台桌的下面。我躺在里面,只看见桌子的下面,其他面都看不见了。

(我赞许地对他点点头,学生观察的兴致更高了。)。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了讲台,先在小组内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先汇报?请说一说你们是站在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了什么?

(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站在这里看(他指了指讲台桌的左右,一位同学插嘴说:这是旁边。另一位学生又说:这是右面。)。

师:你们认为哪种说法好?

师:你们小组真能干,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还有不同的吗?

师:站在哪里可以看到5个面?你示范一下,行吗?

(生站到桌子上)。

师: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错。通过实地观察,发现了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对于长方体来说,最少可以看到它一个面,最多可以看到它三个面。

师:(打开书本第26页)图中老师、淘气、笑笑分别看到讲桌的哪一面,先想一想,再连一连,做完后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

片段三。

师: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论它的大小,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现在每人都拿出一个自备的长方体,看看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的,然后,再打开书本第26页,找一找怎么称呼所看到的三个面。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面、右面和正面。

师:谁能帮他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看一看(二)备课人卓敬敏。

教学。

目标。

1、经历用正方体搭简单物体,并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它的活动,辨认简单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的形状。

2、在搭摆和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体验从同一个方向看不同物体,它们的形状可能相同;正面与一种形状对应的物体不是唯一的。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点1、在搭摆和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体验从同一个方向看不同物体,它们的形状可能相同;正面与一种形状对应的物体不是唯一的。

2、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准备课件。

学具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平常喜欢玩什么?

生:积木、毽子等。

高三数学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教学设计

(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高级中学)。

摘要:在分析平面向量数量积的作用、地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出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以历年高考中的经典例题为例进行分析,采用微课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解题思维和实践能力。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高中必修第四版的内容,作为高中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向量是图形位置的直观体现,而且又具有很好的运算性质,是运算与图形进行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把空间图形的特性间接转化为向量的运算,简化了空间直线和平面所带来的问题,是研究物理学和其他工程技术的重要工具。

针对学生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学习,在微课程教学中要达到以下目标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和应用方法。首先是认知目标,应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和物理意义,学会基本的数值计算以及向量垂直关系的判断方法。其次是能力目标,通过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热情,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微课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具体介绍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和运算规律,下面将以高考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在计算时,一般有两种考查形式,()一种是纯向量形式,一种是以几何图形为载体,侧重点还是对数量积的运算。

评析:在这道题的求解过程中,运用到了数量积的几何形式计算,基本思路就是要建立基向量思维,选取一组基底,把需要求解的向量用基底表示出来,再运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和法则进行求解,解这类几何图形问题,要注意把握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和性质。

答案:a。

评析:本题是考查向量模的取值范围大小问题,对向量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进行了全面的考查,尤其是向量的概念、线性计算与数量积、角度与模值之间的相互计算等,计算方法可以采用代数法和几何法两种。

从上述例1、2中可以看出,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不仅局限于对向量概念的考查,更多的是对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和三角函数等一系列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近年来又逐渐加入了不等式、线性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要学会把几何问题和物理学问题转变为向量问题。利用微课的教学优势,通过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微课程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高维玺。探究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向量及其教学[j]。新课程:中旬,(07)。

二年级估算数学课程教师教学设计

例5教学估算,以情景图为背景,教材给出了两对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使学生体会到,计算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课程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二年级上册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中已经正式出现过估算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结合几百几千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1、使学生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重点:1、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难点: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多媒体课件、卡片、小字本。

生预设:···。

师:你为什么猜···呢?

生预设:因为我写过这样的听写本,我的听写本上一面大约有···个词。

师:说得不错。在实际生活中,有好多不需要精确计算出结果的问题。人们唱唱用估算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估算。(出示课题)。

1、观察,收集信息。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第98页例5)。这张统计表大家还熟悉吗?生:熟悉。

生预设1:我发现这张表比昨天那张表多了第三周、第四周的统计数量。

生预设2:我从这张表上知道了同学们第一周到第四周每周手机矿泉水瓶的数量。生预设3:我发现第四周比第三周收集得多。

······。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能根据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能。

师:好!谁来提问?(板书学生的提问)。

生预设1:第二周比第一周多收集了几个?

生预设2:第三周和第四周一共收集了几个?

生预设3:第三首比第四周少收集了几个?

······。

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会解答吗?

生:会。

3、提出估算问题。

师:很好!小精灵聪聪也提了一个问题,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聪聪提出的问题:第三、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师:聪聪的问题与生2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生:聪聪提出的问题是“大约”多少个。

师:想想看,聪聪提出的问题需要精确计算吗?

生:不需要。

师:我们只需要估算出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就可以了。

4、估算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先自己估算,再同桌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讲讲,你是怎样估算的?

生预设1:192接近200,219也接近200,200+200=400,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400个矿泉水瓶。

生预设2:192接近190,219接近220,190+220=410,那么,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410个矿泉水瓶。

······。

师:同学们都非常爱动脑筋。大家说一说,这几位同学估算的方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估算的结果呢?

生: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预设:有的估计得精确,有的粗略。

师:说得不错,你认为这几个估算结果中哪个更精确些?

生:第二种。

师:我也赞成你的意思。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把192看作190少算了2,把219看作220多算了1,190+220=410比精确计算只少了1个。

师:说得真好!这几位同学估算的方法和结果都是合理的。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5、尝试用估算解决问题。

师:我们接着看屏幕。这儿有个新问题(课件出示问题)。请一起读一读。

生:如果每500个送一次,大约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送一次?

师: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

生预设: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方便估算。

师: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同学们最初提的问题,老师在每个问题上都加了一个大约,你们还会解答吗?(集体交流)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能提出问题,还会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1、帮小花猫解决问题。

生:好。

师:小花猫准备了两个筐(课件出示筐)。谁能告诉大家小花猫的要求是什么?

生:鱼身上有算式,把得数比500大的鱼放在左边的筐里,得数比400小的鱼放在右边的筐里。(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师:最后还剩两条呢,为什么不收呀?

生预设:619-203大约是420,258+171大约是430.这两个数比400大,比500小。师:原来是这样,老师再准备一个筐(课件出示新筐),把这两条鱼收进去好不好。

2、帮小明解决问题。

完成第100页第6题(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3、帮妈妈解决问题。

师:接下来,请你们帮妈妈解决一个问题(出示第100页第7题)。自己先估计一下,再与同桌交流。

生预设1:我估算的结果是440(250+190),那么400元买这两样东西不够。

生预设2:我估算的结果是420(240+180),那么400元买这两样东西也不够。

生预设3:我估算的结果正好是400(200+200),妈妈可以拿400元买这两样。

生预设:她是把245看作200,少看了45,把187看作了200,多看了13,这与实际价钱相差太多了。

师:说得非常好,估算的方法虽然多样,但要学会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结果与实际相差太多,就容易出现上面的问题,增添许多麻烦。要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估算策略。就比如买东西时,带的钱应该多一些,把价钱估得多一些,这样就不怕钱不够了。

4、完成第100页第8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最后集体交流估算方法)。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收获吧!

生预设1:我学会了加减法的估算。

生预设2:估算时,把这些数看作接近它的整百数或者几百几十的数,再加减。

生预设3:估算后要判断结果是否合理,不合理的就要调整。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希望同学们能把所学的估算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高三数学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教学设计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一节内容简单但运用困难的一节课。

对于新课引入环节,记得去年我由向量的加法法则和数乘运算引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直接给出问题:如果是平面内的任意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平面内的任意向量可以由这两个向量表示吗?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问题。而今年在重新思考之后,在引入上完全是学生在动手做,通过复习向量的加法法则和数乘运算让学生回忆旧知并为新知识做好铺垫,并且这张作图纸的功能一直贯穿整节课的学习,也让学生从直观上得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内容作准备。在学生复述了上述知识之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并画出,让学生感知由,通过数乘运算和向量的加法法则是可以表示出的,那么反过来已知可以由来表示吗?引出课题。应用新的设计之后的好处是让学生能够很容易的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状态中来,因为学生很明白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比原来的设计方案要更加的顺畅和细致,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于教材的挖掘上,对于例题的结论,以前是像对一般习题一样,讲解明白后一带而过,而后发现这个结论在以后做题上有很大的用处然后再次强调,而本次我在课上就做了足够的强调,课后发现学生的作业做得很顺畅。

对于教学时间控制上,在教学中,作为老师的我常常想在这一节课中让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我所教的知识,同时也要考虑到课程的完整性,希望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做到尽善尽美。我在回忆这节课的时间把握上,果真看出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第一:在开始的引入中对于学生作图的这一个环节上耗时太多,好多的学生已经能够很快的做出图来,而我却只看那些作图较慢的同学,这里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其实,归因来说,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了解,导致了在教学中的“以偏概全”;第二:在作课堂小结时,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已经得出没有必要在进行重复,我在这里处理的不当,请一位学生又复述了一遍定理的内容,如果时间还有富余的话,这样进行可能就没有问题,但是这时距离下课仅有两分钟,再有这样的环节就不是明智之选了,因此,拖堂了几分钟。

通过这次的经历,我的教学设计可以说已经不是三易其稿了,可能也有“四易或者五易”了,但是每经过一次这样的过程就感到自己确实又进步了一些。现在再回想准备的阶段和正式上课的时候所经历的困难和迷茫到最后的成竹在胸,就感到自己所付出的都是值得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