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学设计(优秀19篇)

时间:2023-12-04 12:38:32 作者:碧墨

拥有理想能够使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激情,让他们更积极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理想实现经验分享,希望能鼓舞你奋发向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小黑板。

一课时。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一)重点、难点。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本文选自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师恩难忘”,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是一篇写人文章的优秀范例。

授课班级因各种原因,学生学习状态令人担忧,语文素养不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希望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对写人文章的取材、构思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阶段目标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本节课力争在此基础上打通阅读和写作的通道,提升学生欣赏评价作品和写作的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体会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写人文章惯用的列举事例、情景交融等表达方法,提升欣赏评价作品能力。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

生态度。

2.学习用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提升欣赏评价作品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用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事例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

用。

教学难点:提升欣赏评价作品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板块:

一、指向内容。

1.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课是写人的,写人的作文大家都写过,有哪些好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事例写人的奥秘。

2.依次学习四个事例,体会人物品质。

原则:先扶后放。

训练归纳。

指导朗读。

关注字词(板书四个事例)。

二、指向表达。

1.讨论事例的典型。

2.讨论事例的详略。

3.讨论事例的关联。

4.讨论事例的衔接。

三、指向评价。

1.文章有没多余的文字?

2.小结阅读文章的方法。

《理想的翅膀》

教材分析:

本文描绘了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理想扎出了不同样式的风筝,并将风筝放飞上天的情景,表现了春日的童趣,也表达了孩子们远大的理想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作者按照视线的转移展开了文章的思路:先写地面上,孩子们都在放风筝;再写空中,各式各样的风筝带着大家的理想在飞翔;最后再回到地面,写带着理想的风筝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文章语言富有儿童特色,浅显易懂,而课题理想的翅膀却寓意深刻:它虽指风筝,但代表了孩子们的理想,寄托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学情分析:

学生升入三年级时,已经能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并在阅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向往美好的情境,懂得文章蕴涵的浅显的道理。因此,在本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进一步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识字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风筝代表着我们理想。

3、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春天人们最喜欢做的户外活动是什么?你都见过什么样式的风筝?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里也介绍了很多风筝,想知道它们是什么样式的风筝吗?赶快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么写的。

[通过和学生交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拉近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自然段的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生字都认识了?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出示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强调:翅膀翩舞勺的读音及字形。

[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的声字读音和字形。]。

3、这些生字都回到课文里了,你们还认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同学们说的不错,下面请你们默读课文,画出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

[让学生通过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并找寻答案。]。

2、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师随机板书。

3、小伙伴们扎出这么多的风筝,咦?为什么他们扎出的风筝不一样呢?你能从书中找出答案吗?课件出示: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

4、那么你们知道这四位小朋友的理想是什么吗?快速略读课文,找出答案。教师板书。

[帮助学生找出二至六自然段的重点句。也为下面学生理解理想的翅膀的含义作铺垫。]。

四、读中感悟。

老师知道咱班肯定有小朋友和这些小朋友的理想一样,那么挑选你喜欢的段落,自己练习朗读。指名读。

1、老师想知道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谁能给大家表演一下?教师评价:你表演的真像。

2、我们班王雨薇和薇薇的薇一样。

3、如果让你们来放风筝你想放什么样的风筝?

[将学生的理想和风筝联系起来,为理解理想的翅膀的含义作铺垫。]。

过渡:下面就请你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天空中飞着的'都是象征着你们理想的风筝,你此时的心情怎样?就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朗读下面的一段话。(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教师发现学生朗读出现问题时,可以进行示范,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师生共同合作朗读。

[通过师生的合作朗读此时学生的情绪高涨。]。

小结:同学们,这些风筝就代表我们的理想,它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

五、课外延伸。

同学们,要想让象征自己理想的风筝越飞越高,现在应该怎样做呢?

六、总结。

希望同学们课下也扎一个象征你理想的风筝,到户外去放一放。老师也希望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七、作业超市。

1、生字组词。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3、放飞理想的翅膀,和小伙伴们交流一下你眼中的春天。

教学反思:

学生能通过学习本课,知道风筝就代表了自己的理想,风筝也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教师也注重了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想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去实现。将学生的想和做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有了理想就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理想。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课堂上说空话的现象。在朗读课文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朗读的热情。尽量给每个学生机会,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想象将代表自己理想的风筝放飞成功的喜悦感觉!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文章脉络,初步了解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4、初步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设计理念:立足学生的实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让每一位学生读通课文,掌握长文读短的阅读方法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文字蕴涵的情意。

1、培养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把长文读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作者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平淡的文字之中,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

问:同学们,放过风筝吗?放风筝时你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愉悦的心情来写这个“筝”字(提醒是后鼻音,第一声,在和风组成“风筝”一词后它读轻声。学生读词)。

2、有一位叫苏叔阳的当代作家,每逢看到那一只同蓝天白云戏耍的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请看他离开这位老师近三十年后写的一篇文章——理想的风筝(补充板书)(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设计理念: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审题入手,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划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

3、标出自然段序号。

1、连翘花(出字图片)。

2、扶摇直上。

3、翱翔盘旋。

4、气喘吁吁。

5、功德无量(读文中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相机讨论交流理解)。

设计理念:初读课文,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字新词和新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一定的阅读障碍,他们读得不正确,不流畅是正常的。况且,这篇课文长达11个自然段,千余字,我想,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接触文本,而匆匆深入文本,势必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于是,在课堂上我关注学生,给足时间让他们读课文。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在几次读书环节中去落实。初读时我要求学生读准生字字音,读通顺课文的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二读要求是划出生字词或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三读是标出自然段序号。

1、这篇文章是写谁的?(请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写人的文章我们都知道要用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特点。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分两步完成:

(1)请你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指名概括。

(2)再将每一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出来,指名概括。

(3)相机完成板书:笑谈腿疾课讲得极好提问学生放风筝。

2、课文1~3节写什么?(板书:忆起老师)。

课文10~11节写什么?(板书:思念老师)。

3.根据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长文读短”意在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我不要求一步到位,而是分三步走,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先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在此基础上,我随机调控,引导学生把几句话压缩成一句话,再把一句话概括为一个词语。这种“标题式”概括,可以把长文读短,迅速把握课文内容,原来课文是通过“笑谈腿疾、艰难板书、开心放风筝”这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这一点拔,有利于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迁移。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体现了阅读教学“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一规律。

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写景导入,很有特色,齐读1~3节。

2、指导第2节的朗读,读出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自然段写了几种景物?把它们当成什么来写的?

文中的句子与这个句子比较:柳枝绿了,连翘花开了,风筝飞上天了。(文中的句子好在哪里?)。

3、哪些字词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又,每逢,不由自主)指导品读1、3节。

4.指名读一读这几小节。读出景美、情美来。

设计理念:第一课时,我对教材作了适当的取舍,通过对1、3节中的“又、每逢、不由自主地想起”等词的品读来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从第2节的写景引领学生体味这种写作方法的妙处——自然景物充满活力,对下文描写刘老师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1、自由轻声读10~11节,体会作者对老师那深深的思念,感受他们浓浓的师生情谊。

2、请一位同学朗读。

3、师介绍苏叔阳生平材料,点出他的学业,工作、品性都深受刘老师的影响。

其实,苏叔阳一生都深受刘老师的影响,他在一篇回忆录里说:高中毕业后,受小时侯教历史的刘老师的影响,他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他由一名大学教授变成一位伞厂工人,每天受到非人的折磨,就在他快要绝望时,是刘老师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他笑对命运。

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时,灾难又一次降临了。他的身体接连遭受病魔的袭击。1994年他因肾癌切除了左肾,2001年癌细胞又转移到肺部,手术后不久,又发现他脾脏内有肿瘤。躺在病床上的苏叔阳再次想到刘老师那顽强的生命和对生活的热爱,于是他一次次与癌魔抗争,他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抗癌十几年中,他仍然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创造了人类战胜病魔的奇迹。

4、再请同学读10~11节。

5、教师引读:

面对命运不公不低头,是谁影响了我——(刘老师)。

面对病病魔不倒下,是谁给了我力量——(刘老师)。

所以在文章最后作者喊出了自己的心声——(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苏叔阳把自己对刘老师的思念、感激、敬意都包含在这深切的呼喊声中——(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那一声声深切的呼唤饱含着苏叔阳对老师无尽的思念。

设计理念:最后2小节的品读,我以苏叔阳的生平资料的切入为突破口,点明他学业、工作、品性等深受刘老师的影响,正因为刘老师是苏叔阳精神的引路人,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所以才会有课文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同时又为下一课时的学习留下悬念:刘老师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能让他一直在作者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下节课我们将从其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中去感悟刘老师的性格特点以及影响作者一生的人格魅力。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通过笑谈腿疾、艰难板书开心放风筝这三个典型事件,我们认识了生命顽强、热爱生活的刘老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苏叔阳对刘老师的绵绵思念之情。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课文,从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中去感悟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去体会他们那浓浓的师生情,去品味那在我们心中升腾起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一.导入、质疑。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 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 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 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 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理想》教学设计4

一.导语:第一课学的是《在山的那边》,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二.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理想使……”,大赞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

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说得对。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为什么它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4]。

作文教学设计我的理想

2.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和学习理想的重要意义,树立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

[重点与难点]。

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手法。

[课前准备]。

预习,排除语言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理想是什么?是不是想要看到山那边的海呀?为了见到山那边的海,你不畏艰险,奋勇向前!那海就是你的理想。理想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看看流沙河的《理想》。

朗读感悟:

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比较长的诗,为了便于理解,请大家思考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具体内容请查看《理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一文。)。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理想》4—7节理解。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六:理想是崇高的。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不幸”指哪些?“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这最后一节诗,前两句说明什么问题?(理想的实现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说了什么问题?

(当下正是好形势,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最好时间)。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小结:我们知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文档为doc格式。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2、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择典型事例来写人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文中典型事例,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了解文章写人的方法。

实践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出示春景图。

生:《村居》。

(二)出示课件《村居》,学生齐读。

(三)这里的“纸鸢”指的是什么?(风筝)。

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让我们一起来写写“风筝”的“筝”,竹字头,下面放一个争先恐后的“争”,后鼻音,第一声,和风连读轻声,齐读“风筝”两遍。

(五)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围绕刘老师讲述了哪几件印象深刻的事?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笑谈腿疾上课情景放飞风筝。

二、品析文本,感悟品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追忆,再次走进刘老师,从字里行间去看看苏叔阳是怎样描写刘老师的,先来看看笑谈腿疾这事。

(一)笑谈腿疾。

(1)生回答,教师适时出示相应的句子的课件(2)指导学生有感情读。

2.这条腿是因为什么被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刘老师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3.老师是用什么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他腿疾的事情?谁愿意把这比较伤感的故事,但在刘老师的眼里却不是那么伤感的故事读一读。(教师适时出示相应句子的课件)。

4.刘老师用讲故事说他腿疾的事,那你快看一看,刘老师在说这个故事的时候他是怎样讲的?(笑)。

5.你从这个“笑”字体会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幽默乐观、热爱生活)。

6.刘老师把这个伤感的故事留到神话传说中,让我们感觉到,虽然腿疾很悲伤,但是在刘老师看来并不是悲伤,那快看一看,刘老师讲完这个故事同学们有怎样的反应,有怎样的想法?(生回答,教师适时出示相应句子课件)。

(1)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从相关的字、词当中谈谈你的感受?

(2)这么一小段话里(课件再次出现这段话,重点标记:笑、酸涩、尊敬)有三种情感的变化,先是一种(笑)非常热烈,接着同学们的心里涌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到最后同学们对老师更加尊敬,这种写法我们叫细节写法,你们会吗?能不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呢?先自己练习。

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1.生自由读五、六自然段,找出相关词、句写上自己的批注。

2.信息反馈。教师适时板书:关爱学生爱岗敬业。

3.师小结:对于一个腿有残疾的人还如此热心、亲力亲为地工作,如此关爱学生,这情景怎能让人忘怀,所以以致于三十年过去了,在苏叔阳的心里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三)放飞风筝1.课件出示,师导读。

(2)信息反馈,教师适时板书:挑战自我、热爱生命。

2.师小结,引出思念。

(1)师:刘老师就是这么一个敢于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的残疾,做自己想做的.事,刘老师带给我们许多许多,也正是刘老师所带给我们这些,让他的学生苏叔阳受益匪浅,所以随着时光的流逝,(课件出示苏叔阳的图片)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学生苏叔阳已是满头银发,而当他回忆刘老师的时候,在他的内心依然流淌着无尽的感激和无尽的思念,孩子,你读。

课件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3.全班齐读,读出苏叔阳对老师的思念。

2、指生读——再读。

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啊,谁来说说,苏叔阳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

(1)出示课件。

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思念您();思念您();思念您();思念您()。

(2)学生自己写。

(3)师课件出示自己的一段话,生读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思念您(那热爱生活的顽强精神);思念您(那坚强敬业的无穷力量);思念您(那忘乎所以的蹦跳和呼喊);思念您(那超越自我后漾出的欢愉)。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您将永远烙印在我的心里!

(4)师小结:我想刘老师放飞的不仅是风筝,我想放飞的那对(生活的的乐观)、是(希望)、是(坚强)、是(身残志坚的品格)。

3.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升华思念之情。

师:刘老师的影响就这样陪伴着苏叔阳,以致于苏叔阳他在大波折中依然顽强。

(1)(课件出示)。

1957年,苏叔阳遭到“众人所指”,但他没有怯懦、没有后退,而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像刘老师那样自由自在地活着、为国家工作着。苏叔阳选择做一名教师,这虽然普通的职业,却带给他享有不尽,甚至意想不到的幸福。

自1993年苏叔阳患癌以来,他顽强地生活着、工作着,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抗癌14年,先后多次手术,可苏叔阳在69岁的高龄仍笔耕不辍,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

(2)在苏叔阳心里永远思念谁?(刘老师)。

生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五)指导写法。

(1)生回答。

(2)师补充,课件出示。

采用回忆式,开头写景,由景到人。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来描写。过渡自然。

语言深情,感情真挚。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苏叔阳的追忆,学习了这位身残志坚的刘老师,刘老师把一个又一个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他的学生身上,同时这些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身上生根发芽。我也希望刘老师的种子能在在座的每位孩子——你们身上生根、发芽。学到这里,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我想刘老师身上的所有的这些就是刘老师他的理想的风筝。

下课!

板书:

笑谈腿疾幽默乐观热爱生活。

刘老师课堂情景关爱学生热爱工作。

放飞风筝挑战自我热爱生命。

《理想》教学设计5

四川省双流县棠湖中学孙晓晖总体构思: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又根据过去“初中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的成果经验,我们计划用第一、二单元的教材内容,把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铺开。《理想》这首诗写了作者有关理想的种种感受和体悟,习惯养成教育定位于:

1、继续学习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强化第一单元已培养的习惯:作笔记;作勾画;质疑这里习惯培养的具体操作指标是:有具体的方法;有强烈的意识;有行动。由于本诗的内容“形散”,又基于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理解诗文内容的水平可深可浅,因而学习的重点舍弃了整体感知,而放在局部探究感受上。关键是学生能有自己的体会点,学习才落实,因此大胆设想:在学生对诗充分感知后,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感知情况自己选择或“先质疑”或“先说自己有感受有体会的.诗句”(在教学实际中学生90%选择先质疑),在“质疑”和“体悟”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与导向。其附着的教学内容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富于联想与想象,教学中通过仿第一诗节造比喻句“理想是________,_______”进行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如下导向准备:

1、有理想才能有作为;为了实现理想,要有“牺牲”的准备,比如“牺牲”一定的玩耍时间。重要的是要有得失观,有得必有失,只看你想得到什么,因而可能要舍弃什么。

2、通过对“忠厚者常遭不幸”诗句的探讨,培养学生敢于“怀疑”

教学板块:

一、导入:(作者流沙河是四川金堂县人,班上也有学生是金堂县的,因而采用创设“接近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实际中效果很好)我们班上有没有来自金堂县的同学?你们与《理想》的作者流沙河可是“老乡”哩——自然简介作者,引入课题。

二、充分感知:1、学生自由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师正音。

3、请一位学生读,其余作勾划。(之前已教学生怎样勾划:一疑二好三关键,勾划提示最明显)三、质疑。方式:学生质疑学生答,师点拨。

教师准备:

(一)第3节:“历史的脊梁骨”——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第4节;“折磨我那进取的心”——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失望、失败是折磨人的。第6节:“敲碎你的黄金梦”——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

(二)借对“忠厚者常遭不幸”一句的理解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三、通过诵读感受品位诗文。

(一)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并且说说理由;有感情地读一读。引导学生评价:是否读出语气,是否读出感情。(二)联想拓展:适时引导学生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三)自由组合小组,选喜欢的诗节,表演朗诵。

教师准备:

1、注意引导学生“合作”;

2、鼓励学生在朗诵形式上有创意;

3、教学生学会倾听;

4、对别人的优秀表现衷心赞赏,学会鼓励他人。

四、积累,作勾划汇报——好词佳句给“可望不可即”造句。

五、作业:

(一)仿照“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造句。

(二)找合适的音乐配乐,准备朗诵比赛。

《理想》课文教学设计

1.多重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理,品尝诗味。

2.能仿写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之类的句式。

3.能切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并如何去去实现理想。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以朗读为主,从中悟得诗理,对其中的深奥含义不必作死抠式理解,允许学生见仁见智。

一.导入:《在山的那边》中里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海就是孩子心中的美好理想。谁能说出关于理想的名言。

二.自由朗读一遍,给生词注音,如缀连、洗濯、寂寥、玷污、诅咒(全班齐读,要求响亮、有力量。

三.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诗意,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的疑问可参看教参上有关分析。

四.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六.再读全诗,要求有情感。

七.作业:仿写。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教学设计5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2、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二课时。

《理想的翅膀》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课春天小朋友们放风筝的情景。每一只风筝都代表了同学们的理想。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学习进行理想教育。

3.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词语。

教学重难点:

学习从文中找重点句概括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春姑娘回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把你画的春天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好吗?

春天是美丽的季节,在春天里你都想做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新授:。

1、在这么美丽的季节里让我们跟随可闻一曲放风筝好不好?

2、分组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音。

4、找一个你记得最牢的生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5、谁想当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6、游戏:我说你对。

7、小组合作进一步学习生字。

8、谁能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生字的。(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字分析生字)。

9、开火车读课文,小组比赛。

想一想,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

那一句话能概括第二至第六自然段的意思?

朗读挑战赛: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可以边读边表演。

四、学习生字。

1、读生字,纠正字音,

2、出示翅膀筝翩舞棒,学生自己交流谈区别及书写规则。

结合语文天地中,描一描、写一写。

3、出示胎,棒,竖,勺:

你能说出这些字的笔顺吗?

小组同学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你能把这些字写的漂亮吗?

学生自己独立写,然后小组评议。说说这些字的笔顺,先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再指名说说。

4、学生可就难写的字数空或描一描后再书写。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理想的翅膀》

教学目的:

1、认识课文出现的生字,并能书写有书写要求的字。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要点: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风筝的含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少年。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几位小伙伴,和他们一起去放飞理想的翅膀。

教师在书写课题师应提醒学生注意生词翅膀的书写。(翅膀这个词是咱们今天认识的一个新词。同学们认真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自己想想写这个词要注意什么呢?对了,要注意啊翅字是半包围结构,其中支的捺是长捺;而膀是左右结构,左边一个瘦月,右边则是一个旁字。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练习本,来谢谢咱们今天这篇课文的题目,特别要注意生词的写法。)。

3、学生写课题。教师巡视。

4、同桌互评。(写好的同学同桌之间互改,看看对方写的好不好,不好在哪。注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哦)。

5、教师点评个别学生的书写。(写的如何?好在哪?不足在哪?)。

6、学生再次书写。(刚才大家都说的很好,那现在就请同学们在来写一写,这次书写一定会比第一次好。)。

7、齐读课题。

二、师生共同确定学习重点。

生交流。

师进行梳理引导。(哦,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问题,有同学说有同学说,老师觉得大家都是会学习的'孩子,因为啊学会找问题提问题就是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办法。那老师觉得大家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什么是理想的翅膀?为什么风筝就是理想的翅膀?这节课咱么就一起来学习争取把这难题解决了,好不好?)。

三、检查预习,扫除生词障碍。

1、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现在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要竖起耳朵认真听,咱们来当当小啄木鸟,把缺点找出来)。

2、生互评。(他们读得好不好呢?哪只小啄木鸟愿意来帮帮他。)。

3、师根据评点情况,板书生字并正音。

4、生同桌互读。(听听你的同桌读对了吗?)。

5、出示小黑板。

扯着线翩翩起舞未来的建筑师最棒。

双胞胎竖琴鸽哨后脑勺马尾巴似的长辫子(鸽哨:装在鸽子尾部的一种哨子,鸽子飞翔时发出响声。竖琴:可结合简笔画。管弦乐器,一般有46根琴弦。)。

空中划过一串清脆的鸽哨声。

6、读词,联系上下文释词(大家一起来读读小黑板上的词;找找看课文中哪里出现了这些词,那你知道它在课文中的意思吗?)在学生自己释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帮助。

四、初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件什么事啊?(我和小伙伴在放风筝)。

2、师:那么我和淆惑半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放飞这样的风筝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老师刚才问的问题并在课文中做上记号。)。

3、生读书思考,师板书:(做成表格,八行三列,第八行用于第二课时的拓展)。

放什么风筝。

为什么放这个风筝。

4、学生汇报,师填入相应内容。

放什么风筝。

为什么放这个风筝。

水兵帽。

因为我长大想当水兵。

小薇薇。

蝴蝶。

因为她想当昆虫学家。

二喜。

瓦片。

因为他想当建筑大师。

双胞胎。

双体花瓶。

因为她们想。

根子。

竖琴。

因为他想当音乐家。

芳芳。

她自己。

因为她还没确定自己的理想。

5、根据板书,教师引读。

师:小伙伴们的理想多姿多样,现在咱们就一起来读读他们的理想。

我的风筝是因为我的理想是。

五、指导朗读。

2、在小组中读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听取别人的意见,进一步改进。

3、学生读,教师指导。(你为什么在这个地方重读,为何在这个地方轻声?)。

六、作业。

1、抄写生词。

《理想》教学设计5

流沙河。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能力目标: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

情感目标: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反复朗读这首诗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2、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

[4][5]。

理想教学设计

一.导语 :第一课学的是《在山的那边》,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二.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理想使……”,大赞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 :

1.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说得对。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为什么它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诗。“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第6节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错。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8.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节说的,“不幸”就是指“被误解的寂寥”和“酸辛”。上下两句意思是转折的,写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可见意思侧重在后一句。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9.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之所以为罪人,是因为丧失了灵魂,为邪恶的念头所驱使,为非作歹。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10.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五.探究此诗脉络:探究脉络,先要明白各节大意,然后把相近的归并在一起,才容易探明白。

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8、9、10、11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这样合并概括,全诗的脉络就清楚了。

六.课文练习解答:

1.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3.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理想》课文教学设计

2.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1认识和学习理想的重要意义,树立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

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手法。

预习,排除语言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理想是什么?是不是想要看到山那边的海呀?为了见到山那边的海,你不畏艰险,奋勇向前!那海就是你的理想。理想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看看流沙河的《理想》。

朗读感悟:

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比较长的诗,为了便于理解,请大家思考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具体内容请查看《理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一文。)。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理想》4—7节理解。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六:理想是崇高的。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不幸”指哪些?“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这最后一节诗,前两句说明什么问题?(理想的实现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说了什么问题?

(当下正是好形势,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最好时间)。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小结:我们知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