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多列教学设计原理(汇总18篇)

时间:2023-11-21 07:02:30 作者:书香墨 其多列教学设计原理(汇总18篇)

在教学计划中,教师应该合理安排不同的教学环节,如导入、展示、讲解、练习和评价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教学计划范文,快来看看吧。

其多列教学设计

1、通过《其多列》的演唱,体验哈尼族儿童的生活情趣。

2、并能够分辨歌曲的情绪,表达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体验音乐的情绪,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能基本准确、均匀地用语言和身体动作表现走×;跑跑××。

1、出示以小人图形谱代替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节奏卡,请同学讨论走与跑的长短?

2、师指导学生用拍肩、拍手的方式表达走与跑的长短。

3、播放《其多列》伴奏音乐,学生随音乐拍肩、拍手。

4、播放《其多列》伴奏音乐,学生随音乐用“走”、“跑”的动作表演。

欣赏《爱我中华》。

师: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就像五十六朵美丽的花朵在祖国的大花园中竞相开放,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欣赏其中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吧!(播放课件——哈尼族的'图片)。

这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叫哈尼族。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主要从事农业,善开梯田。

哈尼族能歌善舞,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白鹇舞鹇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1、初听。师:你们听,哈尼族的小朋友迎着风,披着阳光,唱着歌向我们走来了。师:哈尼族的小朋友心情怎么样?生回答。

2、复听。师生随着《其多列》的音乐做动作。

3、再听,歌曲中“其多列”出现了几次?(12次)师告诉学生“其多列”的意思是“快快来”。

1、教读歌词。哈尼族的小朋友呼唤小伙伴“快快来”,去干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跟着老师来朗读歌词。

2、学生读。

1、轻声随音乐齐唱。提示学生看课本上的旋律线。

2、教唱难点乐句。

3、师生接龙唱。

1、分辨歌曲的情绪。(优美抒情与活泼欢快)。

2、全体学生带着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七、小结:今天,我们走进了美丽的哈尼村寨,和哈尼族的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度过了一段非常难忘的时光,让我们再次唱起来吧!

教学设计原理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进行计划,使学生参与到促进学生的事件和活动中,使教学活动更有效,以最佳效果帮助学生学习。

1、如何考虑原有学习。

2、如何根据目标选择外部条件计划新学习。

1、必须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的。

2、设计必须关注到影响学习的因素:学生毅力、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倾向、学生学习能力。

3、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必须利用学习者对设计进行检验(课后反思)。

定教学目标及目标实现的顺序----定教学事件----定教学媒体、教学材料、教学活动----定教学处方即每个教学事件中不同角色的作用及实现这一教学事件的教学活动。

其中:

定教学目标及目标实现的顺序: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题。我们教学中有五类教学目标即智慧技能(利用概念、原理、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认知策略(获得信息的方式)、言语信息(能够陈述的知识)、态度、动作技能。无论何种技能,它的学习均需有先前习得的技能做基础的,这个条件制约了教学目的的顺序。

智慧技能的类型根据复杂程序进行分类:辨别、概念、规则与原理、问题解决。后者均需前者己习得为先决条件。因此,教学顺序的设计由易到难,注意梯度。

达对学习者学习的希望,有助于他们关注对技能的学习);激起对先决性的学习的回忆(通过提问等形式唤起学生的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描述任务,用例子展示和强调要学习的知识);提供学习指导(给出学习内容的详细说明以提供提取线索);引出行为表现(学生学习活动);提供行为表现正确性反馈(通过练习);测量行为表现(了解学生是否己掌握);促进保持和学习迁移(提高和变换环境的练习)。

定教学媒体、教学材料、教学活动:

定教学处方即每个教学事件中不同角色的作用及实现这一教学事件的教学活动。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

让学生初步了解简单“抽屉原理”,教材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景,介绍了较简单的“抽屉原理”,通过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魅力。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原理”的过程,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教材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景,介绍了较简单的“抽屉原理”。学生在操作实物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从而产生疑问,激起寻求答案的欲望。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教材呈现了枚举。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每组都有3个文具盒和4枝铅笔。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电脑上玩过“电脑算命”吗?“电脑算命”看起来很深奥,只要报出你的出生的年、月、日和性别,一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财运等。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抽屉原理”之后,你就不难证明这种“电脑算命”是非常可笑和荒唐的,是不能信的鬼把戏。

教师:通过学习,你想解决那些问题?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3,0)(2,1)。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师:是这样吗?谁还有这样的发现,再说一说。

师:那么,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4,0,0)(3,1,0)(2,2,0)(2,1,1),

师:还有不同的放法吗?

生:没有了。

师:你能发现什么?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有。

师:“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

生: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师:就是不能少于2枝。(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师: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

组1生: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

师: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位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

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众: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组织学生讨论)。

生1: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生2: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

师:同意吗?那么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

生:(一边演示一边说)5枝铅笔放在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生: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

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

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

你发现什么?

生1: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

1.出示题目: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

生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板书:5本2个2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3本书)。

7本2个3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4本书)。

9本2个4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5本书)。

师:2本、3本、4本是怎么得到的?生答完成除法算式。

5÷2=2本……1本(商加1)。

7÷2=3本……1本(商加1)。

9÷2=4本……1本(商加1)。

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生1:“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2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师: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生:“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2”就可以了。

生:不同意!先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平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交流、说理活动:

生1: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生2: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生3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生4: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同学们同意吧?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71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小结: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我们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好办法,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生:2张/因为5÷4=1…1。

师:先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举牌验证。

师:如有3张同花色的,符合你们的猜测吗?

师:如果9个人每一个人抽一张呢?

生:至少有3张牌是同一花色,因为9÷4=2…1。

上面我们所证明的数学原理就是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可以概括为:把m个物体任意放到m-1个抽屉里,那么总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

1.从街上随便找来13人,就可以断定他们中至少有两个人属相(指鼠、牛、虎、兔……十二种生肖)相同。说明理由。

2.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说明理由。

1、小组活动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即好玩又有意义。

3、部分学生很难判断谁是物体,谁是抽屉。

教学设计原理

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1、智慧技能。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实质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四个亚类:由简单到复杂分别是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最简单的智慧技能是辨别,即区分物体差异的能力。较高一级的智慧技能是概念。即对同类事物的共同木质特征的认识。因此而有对事物作出分类的能力。再上去是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动时,我们便说,人在按规则办事。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就是技能的木质。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是指运用简单规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认知策略。

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它与智慧技能的区别是:智慧技能是个体学会使用符号与环境发生作用,是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对内组织的技能,它的功能是调节监控概念和规则的使用,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认知策略使用的先决条件是具备相应的智慧技能。

3、言语信息。

杂程度,加涅区分出二类不同的言语信急形式:符号学习、事实学习、有组织的言语信息的学习。

4、动作技能。

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分:一是操作规则,一是肌肉协调能力。动作技能的学习就是使一套操作规则支配人的肌肉协调。是指个体不仅仅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而且指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流畅、合规则和准确的整体行为。

5、态度。

加涅认为态度是一种能够影响人对某一类物、某一类事或某一类人作出个人选择的内部状态。它是通过学习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影响人选择自己行动的内部状态。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二种成分。

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改变”。因此,“学习结果是使人的。

各种作业成为可能的持久状态”。“为了强调这些状态具有习得的持久性质,可以管它们叫做能力和倾向”。由于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达到为目标,所以,加涅揭示了习得的是能力和倾向,便为他的教育目标分类确定了统一的基点。2.以习得各种能力所需学习条件的异同作为划分教育目标类别的依据加涅认为,不同种类的习得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学习条件。内部学习条件是指学习者本身具有的,影响习得新能力的变量。诸如己经习得的能力等。外部学习条件是指由教学提供的,用以支持或加强习得能力的变量。诸如,教师的期待,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等。从内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内部学习条件。比如,学习者要习得定义概念,必须先具有具体概念。从外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也需要不同的外部学习条件。比如,仅用口头指导来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之无效果是众所周知的事。

3.把智慧技能分成由多个层次组成的阶梯。

精心设计的学习的外部条件系统。这一思想正在改变人们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传统看法。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技术与依据。对此我们应当虚心接受用其所长。

教学设计原理

教科书第68、69页例1、2。

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分配方法。

教学难点:分配方法。

教学方法:列举法分析法。

学习方法:尝试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用具:课件。

一、定向导学(3分)。

(一)游戏引入。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揭示目标。

理解并掌握解决鸽巢问题的解答方法。

二、自主学习(8分)。

1、看书68页,阅读例1: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

(1)理解“总有”和“至少”的意思。

(2)理解4种放法。

2、全班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跟踪练习。

68页做一做:5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1)说出想法。

如果每个鸽舍只飞进1只鸽子,最多飞回3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分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

(2)尝试分析有几种情况。

(3)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三、合作交流(8)。

1、出示例2。

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1)合作交流有几种放法。

不难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

(2)指名说一说思维过程。

如果每个抽屉放2本,放了6本书。剩下的1本还要放进其中一个抽屉,所以至少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

2、如果一共有8本书会怎样呢10本呢?

3、你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7÷3=2……1(至少放3本)。

8÷3=2……2(至少放4本)。

10÷3=3……1(至少放5本)。

4、做一做。

11只鸽子飞回4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四、质疑探究(5分)。

1、鸽巢问题怎样求?

小结: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

2、做一做。

69页做一做2题。

五、小结检测(10)。

(一)小结。

鸽巢问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物体的数量大于抽屉的数量,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

(二)检测。

1、填空。

(1)7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至少有()只鸽子要飞进同伴的鸽舍里。

(2)有9本书,要放进2个抽屉里,必须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本书。

(3)四年级两个班共有73名学生,这两个班的学生至少有()人是同一月出生的。

(4)任意给出3个不同的自然数,其中一定有2个数的和是()数。

2、选择。

3、幼儿园老师准备把15本图画书分给14个小朋友,结果是什么?

六、作业(6分)。

完成课本练习十二第2、4题。

板书。

物体的数量大于抽屉的数量,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商+1)物体。

教学设计原理

可以把教学系统定义为对用于促进学习的资源和程序的安排。教学系统是创建教学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系统的也是科学的。因为在一般应用中是可验证的、可重复的,而且能够产生可预测的结果。然而,在发现与解决教学问题方面,它仍需要创造,教学系统设计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几个阶段。

若干假设:1、教学系统也可被称为学习环境,因为这两个术语都是指一套在促进、支持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因素;2、教学系统设计并不暗含一种具体的教学法或学习论;3、教学系统设计是另一个更大过程的特例,这一过程被称为人类工效技术。

二、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过程。

一)教学的结果教学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达成终点的一种方式。这些终点被描述为教学的目的或目标。目的是对预期结果宽泛的陈述,而目标则更为具体。

教育与培训的区别是什么?通常是预期结果的目的或具体性。教育发展的是潜在的性能与倾向,而有效的培训依赖于所教任务的可接受的表现水平。

习得的性能有不同的类型,布卢姆等人识别出三大领域(动作、认知和情感)。加涅相信,通过把学习目标归入五种类型可以简化教学计划的制定:

1、智慧技能对智慧技能最好的描述是我们利用符号做事,例如把事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应用规则与原理及问题解决。这些技能使个体能应用符号或概念与他们的环境相互作用。智慧技能的学习适用基本的读写算技能的学习,而进行到哪一水平是与个体的兴趣和智力相一致的。

2、认知技能认知策略是一种技能,是支配个体自身的学习、记忆和思维行为的性能。人们期待个体能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学习和思维这类技能。多数的认知策略是“专门领域”的,但有些认知是一般的,通常认知策略是从经验发展而来的。派特森把学生所使用的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的策略划分为五种类别:浏览、分析性的、经验性的、已知站点与相似的性。元认知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策略。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或对认知过程的自我监控。像反思与自我调节的策略是元认知过程。

3、言语信息言语信息是一种我们能够陈述的知识,它是“知道什么”或“陈述性知识”。学习者通常从正规教学中获得大量的信息,许多信息也可以通过偶然的方式习得。其中惰性观念是“接受并储存在大脑中但未被利用、测验或形成新颖组合的观念。”很清楚地是:没有得到使用或练习的言语信息会很快被遗忘,因为没有与之相联系的有意义的场景。

4、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最明显的人类技能之一。作为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功能只是使动作表现成为可能。

5、态度态度影响着学生对他们的行动的过程的选择。作为一种人类性能,态度是预先安排个体行为选择的一种持续状态。

三、设计教学。

(一)确定表现性目标。

如何陈述传递期望的目标?1、习得的结果得以表现的情境;2、所进行的学习的类型;3、行为表现的内容或对象;4、可观察的行为;5、适用于行为表现的工具、限制或特殊条件。

(二)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设计通常开始于教程目的的识别与学习目标的任务分析。教学设计者最初提出的问题并非是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学生学完后将指导什么或会做什么。

任务分析的类型分为:第一类是程序任务分析,有时也叫信息加工分析,第二类是学习任务分析。程序任务分析描述了完成某一任务的步骤。程序任务分析分解为学习者完成任务而必须执行的步骤。信息加工分析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种是提供对终点目标的清晰描述,包括程序中所涉及的步骤。第二个用途是揭示了可能并不明显的个别步骤。一旦终点目标确定,就可以用另一个分析来确定先决能力或使能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终点目标和使能目标都需要考虑。

教学设计原理

摘要教学设计是泊来之物,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学科,必须经历本土化过程。本文对教学设计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五种概念说、两种研究对象观和六种理论基础论。在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概念、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为构建符合中国教育教学国情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自80年代传入我国,就以它独特的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现代教学技术的魅力,在教育技术领域独领风骚,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命名传统经济型教学受到挑战。但是,不论教学设计怎样受人推崇,它毕竟是飘洋过海的泊来之物,要做到“洋为中用”,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设计,还必须经历本土化过程。为此,在研究教学设计之风乍起,人们都热衷于教学设计的介绍和模仿时,笔者认为,进一步探讨教学设计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教育教学国情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和模式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教学设计?回答这个问题,属于学科本体论研究范围,目的是正本清源,避免概念上的岐义,带来研究上的困惑。教学设计本是教学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学开发运动深入发展,推动了教学设计的研究,“自60年代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概念本应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实则不然,从已经出版的教学设计著作和已发表的有关文章中,可以看出对其概念的界定,不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差别。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一些说法:一是“计划”说。把教学设计界定为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计划过程或系统规划。这种论点的代表当推美国学者肯普,他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二是“方法”说。把教学设计看作是一种“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而这种方法与过去的教学计划不同,其区别就在于“现在说的教学设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并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三是“技术”说。鲍嵘在《教学设计理性及其限制》一文中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旨在促进教学活动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的现代教学技术。”四是“方案”说。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这种观点在我国有较大的影响面,代表人物是乌美娜。五是“操作程序”说。认为“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可见,关于教学概念的界说观点并不一致。造成这种分歧的主要原因,就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关注的视角和取向的不同。通过对国内外教学设计概念界定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人们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教学设计的:一是从教学设计的形态描述来界定,如“计划”与“方案”说。二是从教学设计的功能来界定,如“方法”与“操作程序”说。三是从揭示教学设计本质来界定,如“技术”说。确切地说,从某一方面、某一视角出发,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所构建的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概念。任何事物都是通过概念来揭示它的本质,规定它的内涵,反映它的规律的。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念,关系到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的建设,有必要在对教学设计概念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界定。所谓科学界定,就是要遵循定义的科学性、严格性、逻辑性、高度概括性、理论抽象性和陈述的简明性原则,给教学设计一个准确、恰当的定义。在没有界定这前,我们还了解什么是教学和设计。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p·l·smirch)和拉根(t·j·ragl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到达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包括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就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韦斯特(charles·k·west)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从上述关于教学和设计的界定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一点是教学是一个有目标的活动;另一点是“设计就是为实现某一目标所进行的决策活动”。掌握了这两点,就可以给教学设计下定义了。我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目标、制定决策计划的教学技术学科。这一定义下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1.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出示复习题: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哪位同学能帮助解答一下?

2、课件出示:把3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2个苹果,为什么?

3、学生自由回答。

二、教学例2。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你们能猜出结果吗?

组织学生猜一猜,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答出:只摸4个球就可以了,至少要摸出5个球……。

教师:能验证吗?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红球及蓝球,组织学生到讲台前来动手摸一摸,验证汇报结果的正确性。

2、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再指名学生汇报。

教师:上面的问题是一个抽屉问题,请同学们找一找:“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几个?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抽屉就是颜色数。(板书)。

教师:能用例1的知识来解答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

使学生明确:只要分的物体比抽屉多,就能保证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荡2个球,因此要保证摸出两个同色的球,摸出球的数量至少要比颜色的种数多一。

(3)组织学生对例题的解答过程议一议,相互交流,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3、做一做。

第1题。

1、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2、同学交流,说明理由。其中“370名学生中一定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与例1中的“抽屉原理”是一类,“49名学生中一定有5人的出生月份相同”则与例2的类型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日问题”转化成“抽屉问题”。因为一年中最多有366天,如果把这366天看作366个抽屉,把370个学生放进366个抽屉,人数大于抽屉数,因此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两个人,即他们的生日是同一天。而一年中有12个月,如果把这12个月看作12个抽屉,把49个学生放进12个抽屉,49÷12=4……1,因此,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5(即4+1)个人,也就是他们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四、总结评价。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感想?

五、布置作业。

3、拓展练习(选做)。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心得体会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而教学设计是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加涅教学设计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obertM.Gagne)提出的一套教学设计原则。这一原则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加涅教学设计原理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并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和完善。

第二段: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的提出是建立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在教育心理学中,人类的学习过程被分为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并提出了各种学习理论和模型。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充分借鉴了这些理论和模型,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境,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设计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启动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提供具体的学习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学习成果等。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状态,并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活动。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充分运用了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重视启动学习动机。我会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授数学知识时,我会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或者展示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其次,我会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通过复习和巩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点。通过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新的知识。

另外,我会给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在开始一个新的教学单元时,我会告诉学生他们将学到什么内容、能够达到怎样的水平。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学习方向,并更有动力去学习和实践。

最后,我会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挑战。首先,通过遵循加涅教学设计原理,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状态,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其次,加涅教学设计原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但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应用加涅教学设计原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五段:结尾总结。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加涅教学设计原理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运用这些原理,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活动。但我也认识到,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我希望将来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使命。

数学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桌上有十个苹果,要把这十个苹果放到九个抽屉里,无论怎样放,我们会发现至少会有一个抽屉里面至少放两个苹果。这一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抽屉原理”。

教学理念:

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以“抢椅子”,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学生上来后)。

师:听清要求,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这时教师面向全体,背对那5个人。

师:开始。

师: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生:对!

师: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呢?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抽屉原理)。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例1。

1、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

(1)要把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写一写,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两种放法:(3,0)和(2,1)。

(3)从两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你是怎么发现的?(说得真有道理)。

(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

(5)“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2枝)。

小结:在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时,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发现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

2、研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

(1)要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

(3)从四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4)你是怎么发现的?

(5)大家通过枚举出四种放法,能清楚地发现“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如果要让每个文具盒里放的笔尽可能的少,你觉得应该要怎样放?(每个文具盒都先放进一枝,还剩一枝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总会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有2枝笔)(你真是一个善于思想的孩子。)。

(6)这位同学运用了假设法来说明问题,你是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铅笔,这种放法其实也就是怎样分?(平均分)那剩下的1枝怎么处理?(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就有2枝铅笔了)。

3、类推: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4、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只要放的铅笔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5、如果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2呢?多3呢?是不是也能得到结论:“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6、小结:刚才我们分析了把铅笔放进文具盒的情况,只要铅笔数量多于文具盒数量时,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抽屉原理。既然叫“抽屉原理”是不是应该和抽屉有联系吧?铅笔相当于我们要准备放进抽屉的物体,那么文具盒就相当于抽屉了。如果物体数多于抽屉数,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总有一个抽屉里放进了2个物体。”

过渡: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组问题。

(二)探究例2。

1、研究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会有几种情况?(5,0)、(4,1)和(3,2)。

(2)从三种情况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呢?(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了3本书)。

(3)还可以怎样理解这个结论?先在每个抽屉里放进2本,剩下的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这个抽屉就有3本书了。

2、类推:如果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

如果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5本书。

3、小结:从以上的学习中,你有什么发现?(在解决抽屉原理时,我们可以运用假设法,把物体尽可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物体数多1。)。

4、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5、做一做: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佶舍里。为什么?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时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讨论,再全班反馈)。

三、迁移与拓展。

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教师给予表扬后并总结:

总结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总结2:“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2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问题: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用“商+2”可以吗?(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学生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总结: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本课通过创设情境、直观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在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的过程中,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培养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在数学思维的训练中,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0--71页的内容。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了解掌握“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准备13枚“金币”和5个杯子。

【教学课时】一课时。

在研究新课之前得先请同学们见见自己的老朋友,看看谁还认识他?

出示图片——鲁滨逊画像。

一).探索比抽屉数多1的至少数。

话说鲁宾逊完全不顾父愿,甚至违抗父命,也全然不听母亲的恳求和朋友们的劝阻,一意孤行开始了他的冒险之旅。一天拂晓,当他所乘坐的正驶向加那利群岛时,被一艘土耳其海盗船袭击,所有船员全部被俘。鲁宾逊被海盗船长作为自己的战利品留了下来,成了船长的奴隶。这一日,海盗们没有出海,懒洋洋的在岸上休息,船长命令鲁宾逊给海盗们传授些文明人的知识,让海盗们变得像鲁宾逊一样富有智慧。看着桌子上闪闪发光的金币,鲁宾逊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两个盒子:

出示例一:

1.把3枚金币放入2个盒子里,有几种放法?

学生拿起自己手中的学具做实验,小组讨论后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师:把4枚金币都放进3个盒子里,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为什么要先平均分?(组织学生讨论)。

小结:用最不利原则设想,如果我们先让每个笔筒里放1枚金币,最多放3枚。剩下的1枚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笔筒。所以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枚金币。

二).探索比抽屉数多几的至少数。

师:那么把13枚金币放进3个盒子里呢?

(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师:把13枚金币放进5个盒子里呢?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师: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得到这个结论呢?请同学们观察板书,小组研究、讨论。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小结:至少数等于数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

(板书:至少数=商+1)。

三).解析原理,加深认识。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作“鸽巢原理”。

出示: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两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学生回答后观看演示。

一).巩固应用一——扑克牌游戏。

16世纪的海盗们哪能摸得清什么抽屉原理呢?一听原理二字便昏头涨脑,不知什么时候早在下面玩起了扑克牌。这时,鲁宾逊灵机一动,将大家正玩的扑克牌中的大小王拿掉,说:每人抽五张牌,不管怎么抽取,至少有两张是同一花色的牌,你们相信吗?说着,给坐在旁边的海盗甲海盗乙每人任意抽取了5张牌。“如果有一个人手里的牌都不是同一花色,任由船长处置;如果每个人手里最少有2张花色相同的牌,请船长允许我回故乡赫尔去吧。”船长眼珠一转,同意了鲁宾逊的要求。

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同学们相信鲁宾逊的话吗?

教师发扑克牌,学生回答。

二).巩固应用二——分宝1。

鲁宾逊虽然证实了自己是正确的,可是狡猾的船长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放他回家。鲁宾逊只好跟着海盗首领到处掠夺杀戮。

有一次,他们获得了很多宝贝,海盗首领非常高兴,对手下8个小海盗说,这些宝贝都给你们了,你们自己处理吧,没想到小海盗平时都抢惯了,一拥而上,有人拿得很多,有人很少,甚至有人一件宝贝也没拿到,看到小海盗们乱哄哄的样子,海盗首领非常生气,就想惩罚一下那些贪婪的海盗,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海盗们又获得了73件宝贝,海盗首领又叫8个小海盗自己分。且规定:1、必须分完。2、若某人拿10件或10件以上的宝贝,说明他是个过分贪婪的人,就把他扔进大海喂鲨鱼。

海盗们是否都能逃过这一劫呢?小组讨论后派代表说说想法,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无论怎样分,总有一个海盗至少会拿到10件,这个海盗怎么办呢?学生自由谈看法。

师:正在海盗们担心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聪明的鲁宾逊趁着天黑偷偷地把一件宝贝扔进大海,现在只剩下72件宝贝,大家都平安无事。

三).巩固应用三——分宝2。

师:海盗们终于逃过一劫,海盗首领回到自己屋里,闷闷不乐,夫人问他为什么不开心,海盗首领如实相告,夫人说是不是有人把一件宝贝扔到海里去了,海盗首领如梦方醒,决心下一次不再上当,又是在一个风急天黑的夜晚:海盗们获得了79件宝贝,首领还是要8个小海盗自己分,规则不变,还警告,79件宝贝已数得清清楚楚,谁要是作弊,也要受到惩罚。

师:小海盗们大惊失色,心想这下可能真的逃不过去了,只有聪明的鲁宾逊镇定自若,站出来对海盗首领说,既然宝贝比上次增加了6件,能不能把限定的10件提高1件?海盗首领心想,宝贝增加这么多,而限定只提高1件,还是肯定有人会受到惩罚,就同意了小海盗的请求。你认为首领的想法对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再叫几个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老师再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梳理。

师:靠着鲁宾逊的聪明才智,事情终于风平浪静,在以后的日子里鲁宾逊自己的智慧赢得了海盗首领的信任,有了独自驾驶小艇的权利,借着海盗首领拜访朋友的机会,鲁宾逊驾着小艇逃到了一个无人的荒岛,并搭救了一个野蛮人,起名“星期五”,有一天,他们俩无所事事,玩起了游戏。

让学生讲讲思路,老师再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梳理。

四.拓展延伸。

鲁宾逊的故事今天先讲到这里,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每人编2道抽屉类问题作为今天的作业,让自己的同桌来证明或解答。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一、问题引入。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出示各种情况。

板书:(4,0,0)(3,1,0)(2,2,0)(2,1,1),

引导学生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问题:

(1)“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

(2)“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学生思考并进行组内交流,教师选代表进行总结: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首先通过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问题: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你发现什么?(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总结:只要放的铅笔数盒数多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

2、完成课下“做一做”,学习解决问题。

问题:6只鸽子飞回5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1)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2)交流、说理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如果一个鸽笼里飞进一只鸽子,最多飞进4只鸽子,还剩一只,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笼里。不管怎么飞,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的结论是正确的。

总结:用平均分的方法,就能说明存在“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

(二)教学例2。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教师给予表扬后并总结:

总结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总结2:“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2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问题: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用“商+2”可以吗?(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学生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总结: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三)学生自学例题3并进行自主交流,试着用手中的用具模拟演示场景。

三、解决问题。

四、全课小结。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出示各种情况。

板书:(4,0,0)(3,1,0)(2,2,0)(2,1,1),

引导学生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问题:

(1)“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

(2)“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学生思考并进行组内交流,教师选代表进行总结: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首先通过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问题: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你发现什么?(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总结:只要放的铅笔数盒数多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

问题:6只鸽子飞回5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1)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2)交流、说理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如果一个鸽笼里飞进一只鸽子,最多飞进4只鸽子,还剩一只,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笼里。不管怎么飞,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的结论是正确的。

总结:用平均分的方法,就能说明存在“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

鸽巢原理获奖教学设计

《鸽巢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原理”,使学生在理解“鸽巢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鸽巢原理”加以解决。

“鸽巢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鸽巢原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鸽巢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以“魔术游戏”,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为理解鸽巢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把鸽巢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情感与态度: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难点: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变一个魔术,请5名同学参加这个游戏。

这是一副54张的扑克牌,我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取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你信吗?让我们带着疑问见证奇迹!

在这个游戏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叫做鸽巢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鸽巢原理。(板书课题)。

(一)活动一:

1、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

(1)要把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写一写,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两种放法:(3,0)和(2,1)。

(3)从两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你是怎么发现的?(说得真有道理)。

(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

(5)“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2枝)。

小结:在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时,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发现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

(二)活动二:

2、研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

(1)要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

(3)从四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4)你能用更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就能得到这个结论呢?(每个文具盒都先放进一枝,还剩一枝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总会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有2枝笔)(你真是一个善于思想的孩子。)。

(5)这位同学运用了假设法来说明问题,你是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铅笔,这种放法其实也就是怎样分?(平均分)那剩下的1枝怎么处理?(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就有2枝铅笔了)。

3、研究铅笔比文具盒多1的情况。

活动3、

类推: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总结规律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只要放的铅笔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深入研究活动4、

如果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2呢?多3呢?是不是也能得到结论:“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问题:把6枝铅笔放在4个文具盒里,会有什么结果呢?

下面请你猜一猜:

1)如果把6个苹果放入4个抽屉中,至少有几个苹果被放到同一个抽屉里呢?

2)如果把8个苹果放入5个抽屉中,至少有几个苹果被放到同一个抽屉里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介绍资料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小结:从以上的学习中,你有什么发现?你有哪些收获呢?(在解决抽屉原理时,我们可以运用假设法,把物体尽可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物体数多1。)。

做一做:

1)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佶舍里。为什么?

2)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时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讨论,再全班反馈)。

3)揭穿谜底: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桌上有十个苹果,要把这十个苹果放到九个抽屉里,无论怎样放,我们会发现至少会有一个抽屉里面至少放两个苹果。这一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抽屉原理”。

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以“抢椅子”,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师: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学生上来后)。

师:听清要求,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这时教师面向全体,背对那5个人。

师:开始。

师: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生:对!

师: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呢?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抽屉原理)。

1、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

(1)要把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写一写,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两种放法:(3,0)和(2,1)。

(3)从两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你是怎么发现的?(说得真有道理)。

(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

(5)“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2枝)。

小结:在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时,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发现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

2、研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

(1)要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

(3)从四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4)你是怎么发现的?

(5)大家通过枚举出四种放法,能清楚地发现“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如果要让每个文具盒里放的笔尽可能的少,你觉得应该要怎样放?(每个文具盒都先放进一枝,还剩一枝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总会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有2枝笔)(你真是一个善于思想的孩子。)。

(6)这位同学运用了假设法来说明问题,你是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铅笔,这种放法其实也就是怎样分?(平均分)那剩下的1枝怎么处理?(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就有2枝铅笔了)。

3、类推: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4、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只要放的铅笔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5、如果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2呢?多3呢?是不是也能得到结论:“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6、小结:刚才我们分析了把铅笔放进文具盒的`情况,只要铅笔数量多于文具盒数量时,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抽屉原理。既然叫“抽屉原理”是不是应该和抽屉有联系吧?铅笔相当于我们要准备放进抽屉的物体,那么文具盒就相当于抽屉了。如果物体数多于抽屉数,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总有一个抽屉里放进了2个物体。”

过渡: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组问题。

1、研究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会有几种情况?(5,0)、(4,1)和(3,2)。

(2)从三种情况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呢?(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了3本书)。

(3)还可以怎样理解这个结论?先在每个抽屉里放进2本,剩下的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这个抽屉就有3本书了。

2、类推:如果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

如果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5本书。

3、小结:从以上的学习中,你有什么发现?(在解决抽屉原理时,我们可以运用假设法,把物体尽可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物体数多1。)。

4、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5、做一做: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佶舍里。为什么?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时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讨论,再全班反馈)。

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鸽巢原理获奖教学设计

本教材专门安排“数学广角”这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以往的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是新增的内容。本单元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使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鸽巢问题”加以解决。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是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人)。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所以又称“狄利克雷原理”,也称之为“鸽巢问题”。“鸽巢问题”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鸽巢问题”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论。因此,“鸽巢问题”在数论、集合论、组合论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受到历史唯物注意的教育。

(3)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刻苦钻研、探究新知的良好品质。

重点:应用“鸽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会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难点:理解“鸽巢原理”,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这个问题同“鸽巢原理”结合起来,是本次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六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已达到能够掌握本章内容的程度。教材选取的是学生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将具体实际与数学原理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让学生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通过“说理”的方式理解“鸽巢原理”的过程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时,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鸽巢原理”联系起来,能否找到该问题中的具体情境与“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出该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东西”,什么是“鸽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鸽巢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鸽巢问题”的一般模型。这个过程是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是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体现。

3、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鸽巢原理”本身或许并不复杂,但它的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鸽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原理”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鸽巢”,要用几个“鸽巢”。因此,教学时,不必过于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鼓励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