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开国大典(实用14篇)

时间:2023-11-28 06:45:51 作者:字海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况,做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和指导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分享和讨论。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开国大典》原文及教案

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我和我的同学们很幸运地学习课文《开国大典》,按教材,这篇课文是安排在第八单元学习的,为了同学们更多地了解祖国,在不久的十月一日有目的、有激情地观看六十周年建国庆典,教者打乱教材,特意提前学习第八单元,首当其冲地学习《开国大典》,让同学们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人民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

课前,我做了相关的课件,搜集到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视频,目的不言而喻。

课始,在学生初步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视频。其想法是让学生感受会场的气氛,听到毛主席的宣告时那种激动、兴奋地心情,然后带着这种心情进入课文学习。在文字中再去感受那种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后的那份骄傲,那份自豪。可事与愿违,同学们听了毛主席的讲话后,最大的感慨竟然是“毛主席说的什么,我一句都没听懂”“毛主席身边站的都是些什么人呀?”当时的我彻底晕了,这哪有半点我的预设成份呀,面对生成的局面,我只好停下进度,用缓和的口气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了毛主席说的是哪里话,内容大致是什么,这样学生才略理解了点。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带着这种情感进入文本学习,可想而知效果是怎样的。答非所问处比比皆是,教者忙得不亦苦乎。

这样的教学情景在我的课堂上并不多见,我匪夷所思。课后,我询问同学们为什么今天的学习这样费力,同学们告知我:“因为我们没有预习好,老师给的时间太少。”听了这话,我认真地反思了下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考虑到课时,急于求成,学生的预习只给了半节课,文章又长,读得慢的同学可能读一遍的时间都不够;二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从时间上来说毕意离孩子们现有的生活太远了,孩子们生活的幸福快乐,他们的爱好是时代的产物,对老一辈的革命家知之甚少。因为教师课前的铺垫和引导太欠缺了,所以才有了这样不尽人意的课堂。教者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身的感受来进入文本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所处的时代。所以这样的课文在预习的时间上应该给充分,必要的背景,重要的人物在预习时应该给予讲解,教者太想当然了。

六年级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时间:第三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而_____;为____而____;为____而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热爱、激动、自豪。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

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有详有略。

教学反思: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只顾得“授人以鱼”,忘记了“授人以渔”,只引导学生写出梗概,没有告诉学生概括的方法以及要求,所以有部分学生在写时,各部分之间缺少连接的语言。

六年级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线索,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1)交流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豫皖苏平原、围歼战、胸墙、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

(2)寻找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在课本上画出来。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3.读完以后,用精炼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板书:灯光多好啊)。

2.快读课文,小组探究:【课件2】。

3.交流,教师实时指导点拨。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板书:幸福生活)。

(3)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

出示:【课件3】。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4.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板书:灯光多好啊生命换取)。

三、聚焦“灯光”,理解课文。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引导:如果只想到这一层,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

(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2)“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而牺牲自己。)。

4.再现“灯光”。

(1)教师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更清晰。

四、拓展文路,深化主题。

1.最后的告别。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不会忘记你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殷切希望,为了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主题深化。

【课件5】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读一读英雄们的故事。

4.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板书设计。

灯光。

灯光(多好啊)幸福生活。

火光(多好啊)生命换取。

六年级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2、对呀!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诞生了。

3、解题[板书课题,齐读]。

典?大典?分别是什么意思?(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完成练习,[课件出示]。

时间:

地点:

参加成员:

参加人数:

大典内容:

2、交流。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

参加人数:30万人。

大典内容:会场、大典、阅兵、游行。

过渡:就让我们来到会场,看看会场的布置吧!

三、学习第一段。

四、总结延伸。

天安门广场上人如此之多,气氛如此热烈,我们一起期待大典的到来吧!

板书设计:

会场成员多、来得早、人数多、热情高、秩序好。

大典。

阅兵。

游行。

语文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示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平安保证。)。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越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身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身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黄昏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烘托了人们仍旧沉溺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示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

2.说说“光明充溢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溢了整个北京城”,不只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解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xxx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八)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教学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其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二、指名朗读,正音。

三、多种形式朗读:范读、学生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诗歌,对照译文,理解诗意。

五、朗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桃红柳绿 鸟语花香 水村山廓 酒旗招风。

2、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通过对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3、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八、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首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诗歌中美丽的春天景色描写出来。

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开国大典》教案

2.交流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3.组词练习:

协()檐()钮()泽()宣()。

胁()瞻()扭()择()喧()。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总结。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的盛况。作者先介绍了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然后介绍天安门广场和天安门城楼的情况。接着介绍了进行的情况,最后介绍了典礼后的情况,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伟大的历史意义。更增添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四、写课文梗概。

1.在小组内练习说说。

2.每组选一位代表在全班说说。

3.动笔写一写。

附:板书设计。

4

开国大典教案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要求:

a、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书写生字及词语。

练习读熟全文。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开国大典教案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而———;为———而———;为———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然后介绍了广场的布置情况;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再接着写了阅兵式;最后讲了游行队伍。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三节课都无法完成。这篇课文在教材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就让学生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首先由课题导入,理解“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因此开国大典“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其次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请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按照几部分来描写开国大典的。第三步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第四步,让学生在文中画出表现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句子,读一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画出表现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的激动、自豪的句子,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

深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是最佳手段之一。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同学之间交流时可以相彼此启发,使思路拓展,思维活跃起来。

本课教学,我还注意了细节,让学生由衷地感悟到开国大典的那种场面、那种气氛、人们内心的激动情感。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天an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突出了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可以加深对此段内容地了解。

课后“思考练习”中有一道题:“用一二百字写出开国大典的梗概”。学生没有学习过写故事梗概,我就将概括梗概融入到讲课时。每讲完一部分,就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课文学完了,梗概也就说出来了,同学们写时就顺利多了。

不过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只顾得“授人以鱼”,忘记了“授人以渔”,只引导学生写出梗概,没有告诉学生概括的方法以及要求,所以有部分学生在写时,各部分之间缺少连接的语言。

开国大典教案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

(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开国大典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的反应来感受中国人民为新

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点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一、复习导入。

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复习提问:

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指名回答)

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场面? (学生回答,师课件引导学生回顾)

过渡: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一起体验新中国成立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

二、新授

(一)学习“群众入场”部分

1、师提出学习目标: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师课件出示句子:“工人队伍中,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3、指导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注意读出当时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时激动、迫切的心情。

(二)学习体会“典礼的主体仪式”部分

过渡:在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中,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了主席台上,开国

1、课件出示要求:请大家细读5-10自然段,画出描写“参加开国大典的仪式时,

人民群众的反应”的句子。并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默读思考。

3、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

四、练笔。

开国大典教案

1.毛泽东在建国初期的几个生活细节,了解一代伟人朴实平凡的品格。

2.结合剧情展开合理想像。

1.重点:了解毛泽东的朴实平凡的品格。

2.难点:描写人物言行对人物描写的作用。

二课时

观看影片《开国大典》再对课文作简要分析

一、观看影片

二、课文研读

1、剧中写了毛泽东的几个小故事?

讨论并归纳:主要写了四个小故事:

(1)观赏北平夜景

(2)吃羊肉泡馍

(3)会见程潜用湖南老乡

(4)与儿子交谈

2、从每一个故事中可以乍出生活中的毛泽东有哪些特点

讨论并归纳:建国初期,北平一片安居乐业的和平景象,主席要求司机慢点走,想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羊肉泡馍馆里人们轻松的风趣谈话深深吸引了他,令他忍俊不禁、这些都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反对标语表现了他反对个人崇拜、在圆明园的`沉思,感到自己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在与程潜的交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风度,不计前嫌、在对待自己的湖南老乡问题上,他热情招待,但决不迁就他们的要求、在与儿子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感情,但对儿子要求严格,不搞特殊化。

3、剧中的“九叔”非常有特点。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写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他是一个纯朴又带有封建思想的农民形像。他以毛泽东为骄傲。但又带有狭隘的小农思想。

4、剧中写毛泽东在圆明园像在思索什么,你认为他在想什么。

提示:可能回想中国的百年耻辱,想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从此站起来了,历史将不会再重演,想到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

三、作业

《开国大典》教案

课上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活动:1、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的资料;2、学生边读边勾画边思考,将自学体会在小组内交流讨论;3、收听录音,观看资料片录像和情景朗读,发挥想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些方法和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盛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同时,通过初读课文和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开国大典》教案

课文导学:

课文题解:

这是一篇具有新闻性、时效性特点的文章。它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着重写了“会场、大典、阅兵、游行”四个场面。

篇章结构:

本课课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an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中的三个主要程序。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天an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写开国大典举行之前,第二、三、四部分写开国大典盛况,第五部分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形。全文层次十分清楚,读后能使人清楚地了解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写作特点:

1、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有重点地记叙了开国大典的几个重要的场面。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文章用词恰当、准确,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展示了游行队伍的声势和群众的欢欣场面。

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明了开国大典伟大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表达了人民群众无限热爱领袖毛主席和欢庆人民当家作主的激动心情。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