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热门16篇)

时间:2023-12-27 18:21:54 作者:梦幻泡

人生总结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审,它鞭策着我们不断学习和进步。接下来是一些高中生的人生总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学习和成长的感悟。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生:紧张。

师:语文课前都做些什么?唱歌吗?

生:不唱歌。

师:愿意唱歌吗?愿意的举手。

(都举手)。

师:愿意唱什么歌?

(生不语)。

师:有文娱委员吗?

生:没有。

生:不——紧——张。

师:再念三遍,最后一遍念大声。

(学生念)。

师:上课!

生:老师好!

班长:坐下。

(生开始说)。

(生继续说)。

生:第九课。

师:你猜。

生:第十五课。

师:你来猜。

师:你为什么会猜这一课。

生:因为您刚才的提问,讲到人生。

师:好,请班里字写得最好的同学上前来在黑板上写字。

(班长上前)。

师:我说,你写。一,作者。二,三个词。三,几种境界,怎样达到。请回。

师:我们就做这三件事。我们用多少时间来上这一课?

生:50分钟。(也有说40分钟的)。

生:刚才看到的。

生:哲学家。

师:再说一遍。再说一遍。多聪明啊。

师:觉解——。

生:了解和自学。

师:入世——。

生:投身到社会。

师:出世——。

生:超脱人世。

师:多聪明啊!再说一遍。好。接下来,该干什么?不看书,课文里讲了几种境界?

生:四种。

师:怎么知道的?

生:刚才看到的。

师:哦,还不错啊。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师:这种境界要不要学哲学?要不要接受教育?(不要。)哪一种境界要学哲学?

生: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生:女同学。

(生笑。)。

师:请男生先读。

(男生读,然后女生再读。)。

师:认为女生读得好的举手。咱们男生很有器量,实话实说。

师:哪些话是答案?

(生齐读出。)。

师:再说一遍。

师:怎样到达道德境界呢?

(生读出来。)。

师:找关键词。(生读出来。)。

师:怎样到达天地境界呢?(生齐声读。)。

师: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写四种境界。

(生写)。

师:回去后,家长问你怎样到达道德境界,怎样回答?读出来。

(生读道德境界一段。)。

师:咱们班有没有到达道德境界的?

(某男生指着某女生回答。)。

师:你为什么认为她到达道德境界?

生:她好。

生:有。

师:请举手。

生:是。

(生写)。

师:一分钟,一分半,一分三十五秒,最快的完成了。

生:一心一意。

师:有没有忘我?

生:没有。

师:一心一意的举手。

(都举手。)。

师:还有几分钟干什么?

生:做练习。

生:答案在第四页第二段。

师:用自己的话七嘴八舌地说。

师:第二题,齐读。(学生读。)这个第一小题是没有统一答案的。

生:时间到了。

师:好了,下课。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知识传授目标:

1.理解本文浅言深意的特点。

2.掌握文章开合自如,环环相扣的缜密思路。

情意目标:

1.启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

能力培养目标:

熟练默读文章并做出标记点评。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起、录、转、合的框架。

教学难点 。

对所谓"觉解"的理解和"圣人"做"平常人所做的事"和"平常人所做的平常"的事区别在于哪里。

教授方法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有一次因自己的牙齿脱落而陡生感慨,写下?quot;人言齿之落,寿命难维持。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的诗句。"人我"对"齿落"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悲观,--豁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出板书课题--人生的境界)。

二、介绍作者:

冯友兰,著名哲学史,哲学研究家,北京大学教授,对中国哲学文化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著作甚丰。

三、布置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

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

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

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四、检查学生默读效果。

提问:文章是怎么开头的?

--以一句疑问句开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提问:这样开头的好处是什么?

--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关注,在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中,不知不觉间引读者进入作者所要阐述的"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范围。

(在上述教学过程 中,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做出回答)。

提问:文章分为几个自然段落?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的做出回答。这一问题并不难,但学生由于往往没有养成阅读时随手标注的良好学习习惯,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往往始而瞠目结舌,继而翻书去计算。要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共分为12自然。

提问:这12自然段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路?

(这一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进而理解文章主题,随着教师的提问分析,讲解,列出板书)。

五、分析文章思想内容:

着重分析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人生最常见的常态境界,在此基础上追求精神道德上的高度升华,则上升为道德境界甚而天地境界。人常见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这里的"功利",是个中性词,并无贬意。但一般的最大多数的人,他们的人生境界在这个功利的范畴内,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色彩。注意作者所言--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引导学生分析"必?quot;二字的使用,文说明,对功利的追求是有高下之分的,可能并非不道德,但也有可能是绝对不道德,要提醒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六、布置研究讨论的话题。

古人又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里谈的做人标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上述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以备讨论课文用。

七、板书设计 。

课题:作者。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一)(1自然段)--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二)(2-6)人生的四种精神境界--自然、功利用职权、道德、天地。

(三)(7-11)对人生四种境界的分析。

(四)(12)对未来哲学,对中国哲学在满足人生精神境界所做贡献的展望。

第二课时。

这一教学时完全交给学生,由学生去讨论第一课时所布置的两个讨论题。学生的认识难免有肤浅、幼稚之处,但要鼓励学生发言。教室的黑板可略做布置,如可以写上会标--"人生的境界"讨论会。或写上提示性的语句--"我们能成为尧舜吗?"目的在于营造气氛,创设一个鼓励学生发言的环境。

《人生的境界》教案

授课时间:2006年9月8日和9月11日。

一、教学目标。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多彩的语句。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作者:

在我们每一册的语文教材当中都会珍藏着几幅有价值的图片。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一位人物是冯友兰。(看教材首页的冯友兰照。)下面请听我来读一段当年有幸亲耳聆听冯友兰先生说课的学生郑敏的一段回忆:

一位留有长髯的长者,穿着灰蓝色的长袍,走在昆明西南联大校舍的土径上,两侧都是一排排铁皮为顶、有窗无玻璃的平房,时间约在1942年。这就是二战时期闻名世界的中国的最高学府——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那位长者正在走向路边的一间教室;我和我的一位同窗远远跟在我们的老师、哲学家冯友兰教授的后面,也朝着那间教室走去在那里“人生哲学”将展开它层层的境界。

正在这时,从垂直的另一条小径走来一位身材高高的,戴着副墨镜,将风衣搭在肩上,穿着西裤衬衫的学者。只听那位学者问道:“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回答说:“到了天地境界了。”于是两位教授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那位戴墨镜的教授是当时刚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金岳霖教授,先生因患目疾,常戴墨镜。这两位教授是世界哲学智慧天空中的两颗灿烂的星星,在国内外都深受哲学界的景仰。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在这段话中所提到的境界说是冯友兰在国难中所形成的最精彩、最深刻、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也是他终生抱定,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政治高压下也没有真正放弃过的安身立命之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从语文的角度来看看这一篇有名的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

(欣赏图片补充简介宗璞: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中第二部《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二)初读课文。

1、一看标题,我们就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压迫感。“境界”是我们常常听说的,但它究竟是什么?有谁能够谈谈。

明确:(学生大多不能说清楚,教师此时可以补充。)。

大家经常见到武侠小说里和尚双手合什,嘴里嘟嚷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从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到了河对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

老和尚虽然背女子过河,但心中无色,色即是空。而小和尚虽然没有背,但背上是空,心中有色。这两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我想起了以前演过的一个电影《少林寺》,里面有一个和尚爱喝酒,经常念叨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的境界可能比那里谨遵戒令的和尚要高,因为戒令毕竟是有形的东西。

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注意: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

(1)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文章第一段第二句就是中心句。)。

(2)思路:首段提出主旨;

(8—11)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12)指出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提示:(8—12)合起来为一个部分,与第一段照应,全文是“总—分—总”的的结构。

(三)深入探讨,解决重点、难点、疑点。

1、本文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作者提出了人生的四种境界,判断下面四句话论述的各是人生的哪一种境界,然后结合原文谈谈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2)“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明确:(1)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2)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3)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虽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

(4)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最低的人生境界,这种人没有觉解或不甚觉解,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

功利境界——第二等级,觉解程度较低,一切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他们会自觉地选择活动,选择的原因就是看这些活动对自己是否有利。即使他们做一些有利于他人的事,其最初的目的也是利己的。

道德境界——觉解程度较高。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自觉地为社会利益做事。他们选择活动的目的不是利己的,而是社会的需要,由于社会需要与个人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甚至会是对立的。在对立时,他们的取向是为社会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天地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觉解程度最高,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明确: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在佛学中,所谓“境界”,主要指意识活动中之主观感受;由此而引申出的某方面的造诣的深浅称为境界的高低。在艺术和美学理论中,艺术境界,更与主观感受、创造有不可分的联系。冯友兰正是在综合上述各种含义的基础上,运用“境界”一词讲人生哲学的。所以,在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中,境界是指由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造成的精神状态。

人生的四种境界就是根据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程度来划分的,这种“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在书上被称为——觉解。

明确: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把人提高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1)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注意要与“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有道德的人”的区别),从而达到道德境界。

(2)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四)小结(板书)。

第二课时。

参考:有一位专门采访冯友兰的笔者曾认为,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在人们需要鼓舞斗志的时候,境界说却叫人去乐天知命,素命而行;当敌人的炸弹在他身边不断炸响的时候,他还在思索入圣域的门径。可见,境界说在当时是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的,境界说对于民族振兴有良好的愿望,却无实际的效果。

着眼,冯友兰于抗战期间大讲民族哲学,使多少莘莘学子甚至学院同仁信心倍增,在精神上没有成为亡国奴;从细小处看,他以几件小事说明其哲学有“无用之大用”:

(1)吴讷孙(笔名鹿樵,60年代在台湾发表小说《未央歌》,反映抗战时期昆明西南联大学生生活)曾说,他在联大上二年级时,有一个时期感到生命空虚,毫无意义,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忽然想到要去拜访冯友兰先生,请教人生的真谛。经过冯先生的劝导,吴讷孙改变了他的消极厌世的人生观,从此积极努力,发愤读书,后来成为美术史专家。

(2)郑敏,她列举了自己如何在1949年至1955年,在美国的麦卡锡反共政策的高压下,靠着对天地境界的信念和一副奇怪的东方头脑,艰难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后来又靠着它熬过了十年**那非人的岁月。(郑敏的话语见教学参考书p12)。

2、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对现实中的我们有何实践意义呢?学生可以参考下面三段文字自由讨论。

参考文字: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大无大有周恩来——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二)总结与延伸。

1、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明确冯友兰先生指出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

2、延伸: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所要提高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还可以提高其他方面的境界,以加强完美人格的塑造。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求学者治学之初不知真知在何处的茫然与憧憬,此第一境也;(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摹了求知者治学过程中的艰辛与坚定,此第二境也;(柳永《蝶恋花》)。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经意间获得真知的惊喜与欢欣,此第三境也。(辛弃疾《青玉案》)。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例如: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分析:第一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未参禅时见的山水为客观实体,那是与观者分离的认知对象。

第二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以后,主体开始破除对象(将之视为色相),不再以认知而是以悟道的角度去看山水,于是山水的意象就渐渐从客观时空孤离出来而趋向观者的心境,不再是原先看到的山水了,而是在参禅者亲证的主观心境和分析的客观视角之间游动,还是有法执。

第三步,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仿佛是向第一步回归。此时,主体的悟已告完成(“得个休歇处”),山水被彻底地孤离于时空背景,认知的分析性视角已不复存在,然而山水的视觉表象依然如故,只是已经转化为悟者“休歇处”的证物。正如百丈怀海所云“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这个完全孤离于具体时空背景的个体化的山水其实只是观者参悟的心相。

(三)集体讨论。

1.讨论: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算不算自然境界?为什么?

2.请大家判断一下,刘邦与项羽,哪一个境界高?

3.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四)发散思维。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总结: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

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

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风化雨,这种身处贫寒却施爱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和学过的有关材料写一篇随笔,字数在400左右。

《人生的境界》语文教案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1.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较深奥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思考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

一、学生默读朗读。

二、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请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重点解读。

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请依旧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现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提示:

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过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课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结: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四、发散训练。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风化雨,这种身处贫寒却施爱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质疑。

1.“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引导他们质疑询问,而且最好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疑难。

提示: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这样来看,课文也就不难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一圣人”。

2.如果说上面的质疑是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那么下面的质疑则带有“商榷”的性质。

文中说:“……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文中又说:“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提示:估计对于以上问题,学生是有话可讲的。不必要求大家在交流讨论中能达成共识,只要做到激活思维、深化认识即可。

对于行为功利性的承认,对于个人利益的尊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违背人性而追求所谓思想道德的纯粹,对个人来说难以做到,对社会来说则会导致虚假不实之风。

作者邮箱:zhuxinbing@。

《人生的境界》教案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较深奥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思考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

一、学生默读朗读。

二、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请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重点解读。

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请依旧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现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提示:

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过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课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结: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四、发散训练。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风化雨,这种身处贫寒却施爱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质疑。

1.“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引导他们质疑询问,而且最好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疑难。

提示: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这样来看,课文也就不难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一圣人”。

2.如果说上面的质疑是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那么下面的质疑则带有“商榷”的性质。

文中说:“……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文中又说:“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提示:估计对于以上问题,学生是有话可讲的。不必要求大家在交流讨论中能达成共识,只要做到激活思维、深化认识即可。

对于行为功利性的承认,对于个人利益的尊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违背人性而追求所谓思想道德的纯粹,对个人来说难以做到,对社会来说则会导致虚假不实之风。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上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冯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这是一篇哲学论文,或者说哲学随笔。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

生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生:有!

师:对,大家还记不记得欧阳峰?

生:(笑)记得。

师:欧阳老前辈一辈子想当武林盟主,在华山论剑是出出风头,可最终疯了。他在华山问了几个问题:“我是谁?”“欧阳峰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大家注意,欧阳老前辈问的这些问题,都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欧阳峰终于成了哲学家。

(众大笑)。

师:大家不要笑,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此处,这些都是关于人的基本思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关于人的思考,我们称之为价值观。当然,说欧阳峰是哲学家是开玩笑,但人们常称哲学家为疯子却是常情。

师:大家再看,我眼前有张桌子对不对?

生:对!

生:看到了。

师:如果我们连一张桌子的存在都不能肯定,那么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存在的吗?是真实存在的呢还是只是我们的错觉?如果是错觉,那么什么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那么这个真实的世界从何而来?大家看,我们生存的世界就是这么经不起追问,而哲学就是要进行这种追问,关于世界的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世界观。(又举了两个例子:飞矢不动,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师:现在让我们小结一下。

生:箭。

师:对像射箭一样又快又准确地了解和判断事物,就是知,有智慧的人比一般人知道得快,多,准。而哲学是求根本的学问,大多数人只注意花和果,枝和叶,实际上,一棵树长成什么样子,是它的树根和树干决定的。我们了解了世界的本质,人是怎么一回事情,才能够主动地去安排自己的人生。

师:我们要学习《人生的境界》,看到题目疑问就来了:什么叫境界?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生:眼耳鼻舌身。

生:(摇头)不知道。

师:色、声、香、味、触、法被称为六尘。六尘基本上概括了我们所见到的外部世界。同学们,这就是所说的花花世界啊,在勾引着我们。(众笑)当六尘作用于六根,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产生种种感受,并作出不同的反应,佛学上把这种意识活动之中的主观感受称为境界。

大家从武侠小说中可以看到众多的流派,什么禅宗啊,秘宗啊之类。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要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寻禅不得,举目所见无非客观对象。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道的阶段。水正流、花正开,只有静下心来谛听凝视才可以感觉到,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是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

境界这个词后来不断地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联姻。比如清代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类似的这种境界在佛教里面表述得很多,再比如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生:(笑)不知道。

师:我讲一个笑话给大家听。从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到了河对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众大笑)。

师:明白了吗?

生:有些明白了。

师:老和尚虽然背女子过河,但心中无色,色即是空。而小和尚虽然没有背,但背上是空,心中有色。这两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众笑)我想起了以前演过的一个电影《少林寺》,里面有一个和尚爱喝酒,经常念叨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的境界可能比那里谨遵戒令的和尚要高,因为戒令毕竟是有形的东西。

师:好了,明白了境界是怎么一回事情,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最多用五分钟时间看完课文。

(学生看书)。

生二: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境界。

师:境界?艺术境界还是其他境界?

生二:(说得很长,从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基本上表达出了冯先生的意思。我再问同学们,课文中提到哲学任务的共有几处?(有同学想翻书)请不要打开课本。

生:(纷纷摇头)。

生:记住了。

师:好,我再请一个同学回答另一个问题:冯友兰所说的四个境界分别是什么?

生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生三:(逐一解说,说得非常好)。

师:请问这位同学叫什么名字?

生三:

生四:按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师:说得很好。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什么叫觉解?

生四:(表达不太流畅,但说出了大意)。

生:没有。

师:那由什么来决定?

生:觉解程度。

生:(笑)功利境界。

生:(大笑)道德境界。

生:(笑)天地境界。

生:(笑)有道理!

师:有什么道理,不明摆着强词夺理嘛?

生:他们觉解的程度不同。

师:对,我们现在做一个小结。《人生的境界》主要是讲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途径是靠觉解,因觉解不同,人生的境界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境界。

生:因为他没有意识到。

师:对,用我们的话来说,他没有觉解到,所以境界不高。(众笑)欧阳峰虽然提出了哲学问题,但仍然不是哲学家,因为他是疯了以后才说出来的,理智上没有这个觉解。(众笑)。

师:可见,我们判定一个人境界高低主要是依据什么?

生:觉解。

师:对,其实就是一个人做事情的动机,他对所做事情的了解和觉悟程度。现在大家打开书,读一读课本上关于自然境界的论述。

师:(稍停片刻)自然境界的人依据什么来做事情?

生:顺着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

生:(有说自然境界的,有说天地境界的,说自然境界的居多)。

师:我叫一个同学来说。

生一:我认为是自然境界,因为他在自然环境中生存。

师:在自然境界中生存,就能说是自然境界吗?

生:(纷纷摇头)不是。

生二:我认为是天地境界,如果是自然境界当中的人,他应采野果而不是采菊花。(众笑)。

生:觉解程度。

生:不是。

师:我们再来看这首诗,里面哪个词用得最好?

生:见。

师:许多俗本用的是“望”,哪一个更好?

生:见。

师:哪一位同学能够说一下好在什么地方?

生三:“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因为“望”是主动的有意识地看,而“见”是无意之中看到的,说明陶潜与自然融为一体,更体现出了陶潜属于天地境界中的人。

师:这个同学说得很好!“望”是有意识的,这样子。(举手做远眺状,众笑)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是那些真正的无觉解或者很少觉解的乡民所无法达到的。而这个樊笼,可能指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陶潜已经越过了这个境界。道家讲究法天法地法自然,以自然为法,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老子说:“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勘破功利以后达到的境界。而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人而息”。他们都顺应自然,但自然境界的人是被动地顺应,而天地境界的人是认识到了宇宙的规律,主动地顺应。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自然境界,有这么一段对话:有一记者前往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 \"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生大笑)这个放羊娃的境界就是自然境界。这个放羊娃的悲剧在什么地方?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缺乏觉解,对自己的人生境界缺乏领悟。我们都是农村孩子,我们的祖辈可能都是放过羊的,我们坐在这里读书,就是从自然境界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师:现在大家看功利境界这一段。(稍等片刻)功利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做事情是为自己。

生四:利已同时可能有利于别人。

师:对,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境界说只考虑动机,不考虑结果。比如我办一个公司,为自己赚钱,但是同时也可能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所以利已与损人没有必然联系。

师:请大家判断一下,刘邦与项羽,哪一个境界高?

生:(议论纷纷,有说刘邦的,有说项羽的)。

师:我请一个同学起来说。

生五:刘邦的境界高。刘邦内心自私,但他统治中国,可以保证国家安定,而项羽则不同,他统治中国,结果会造成更大的混乱。由火烧阿房宫可见一斑。

师:我想问一个问题,刘邦与项羽在争什么,都想干什么?

生:争天下,想做皇帝。

师:对,天下是他们共同的目标,那他们争天下的动机是什么?为了谁?是苍生吗?

生:不是,是他自己。

师:那他们在什么境界?

生:一样高。

生:一个为已,一个为社会。

生:统一的。

师:功利境界的人呢?

生:对立的。

生五:(未经提问,小声地)很少有人能做到。

师:对,我也认为很少有人能做到,但相对而言,处在道德境界的人还是有的。

生六:雷锋。

师:对,算一个。雷锋坐车几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众笑)。

生:焦裕禄。

师:(作疑问状)真的吗?

生:真的!

生六: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师:完全正确!要更切合本意,就要看一看注释了。“正”在这里是什么用法?

生:使动用法。

生七:舍利趋义。

师:对极了,表达也很简洁。儒家认为义与利是统一的还是对立的?

生:对立的。

生:不合适。

师:为什么不合适?

生:(无人答)。

生:有道理!

生:很少有人做好事。

生:有。

师:如果承认私是人性中不可忽视的存在,肯定其合理性,既看到义与利对立的一面,也看到一致的一面,那么我们就制定出来的制度,就可能既弘扬义,又照顾到利。既给利以适当的位置,又用一定的规范来加以约束。我们下一节举几个例子大家分析一下。下课!

《人生的境界》教案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关于作者: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门,1919年赴美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哲学教授。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有《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2、冯友兰人生哲学思想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之理,求觉解是人之心,能觉解是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这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求,是做人的必需;而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义。

3、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1)中国哲学的传统任务是什么?

(2)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3)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讨论以上问题。

5、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阐述人生境界的?是怎么阐述的?

作者站在哲学高度阐述人生境界的。作者从中国的哲学传统任务着手,着重阐述了中国哲学的传统。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传统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史记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者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白自己和自己所做事的意义;功利境界的人,虽然明白自己所做事的意义,但他们是从功利这一角度出发的。作者认为这不是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作为一种动物性的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因为其他动物也有这一特性。作者认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有道德境界的人,“了解社会的存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有天地境界的人,他的心中不仅有整个社会,还有整个宇宙,他是宇宙的一员。按我们现在的话说,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心里不仅应装着整个社会,还应装着全世界,“他了解宇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作贡献。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成为真正的人――贤人和圣人。

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人生的最高目标玄化,而是结合现实指出,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在“觉悟状态下做他所做的事”,他做的“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这样,就使的这篇文章有普通的意义:我们每个人不管你的职位如何,也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6、如何理解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分成四种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成为人的最高境界。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7、讨论思考和练习二(见教材)

8、课后作业:思考和练习三

《人生的境界》教案

知识传授目标:

1.理解本文浅言深意的特点。

2.掌握文章开合自如,环环相扣的缜密思路。

情意目标:

1.启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

能力培养目标:

熟练默读文章并做出标记点评。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起、录、转、合的框架。

对所谓觉解的理解和圣人做平常人所做的事和平常人所做的平常的事区别在于哪里。

启发引导

一、导入: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有一次因自己的牙齿脱落而陡生感慨,写下?"人言齿之落,寿命难维持。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的诗句。人我对齿落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悲观,--豁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出板书课题--人生的境界)

二、 介绍作者:

冯友兰,著名哲学史,哲学研究家,北京大学教授,对中国哲学文化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著作甚丰。

三、布置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

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

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

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四、检查学生默读效果

提问:文章是怎么开头的?

--以一句疑问句开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提问:这样开头的好处是什么?

--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关注,在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中,不知不觉间引读者进入作者所要阐述的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范围。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做出回答)

提问:文章分为几个自然段落?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的做出回答。这一问题并不难,但学生由于往往没有养成阅读时随手标注的良好学习习惯,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往往始而瞠目结舌,继而翻书去计算。要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共分为12自然。

提问:这12自然段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路?

(这一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进而理解文章主题,随着教师的提问分析,讲解,列出板书)

五、分析文章思想内容:

着重分析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人生最常见的常态境界,在此基础上追求精神道德上的高度升华,则上升为道德境界甚而天地境界。人常见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这里的功利,是个中性词,并无贬意。但一般的最大多数的人,他们的人生境界在这个功利的范畴内,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色彩。注意作者所言--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引导学生分析必?"二字的使用,文说明,对功利的追求是有高下之分的,可能并非不道德,但也有可能是绝对不道德,要提醒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六、布置研究讨论的话题

古人又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里谈的做人标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上述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以备讨论课文用。

七、板书设计

课题:作者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一)(1自然段)--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二)(2-6)人生的四种精神境界--自然、功利用职权、道德、天地。

(三)(7-11)对人生四种境界的分析。

(四)(12)对未来哲学,对中国哲学在满足人生精神境界所做贡献的展望。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生无言。

师:冯友兰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哲学大家。是我们南阳人,他出生在南阳市唐河县祁仪乡,他和他弟弟妹妹,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冯氏三兄妹”。这么亲近的名人,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对哲学非常陌生,我们所接触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是我们的官方哲学。相比之下,冯友兰只是民间哲学。现在改革开放程度深入到哲学了,我们才能够接触到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家。

师: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考虑第一个问题:冯友兰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师:第二个问题:冯友兰认为精神境界可分为几种?都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生:冯友兰认为人的精神境界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它们的关系是依次从低到高。

师:第三个问题:各种境界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是觉解的不同。

师:“觉解”的意义是?

生:觉解的意义是人对自己做的事情的了解,并且从而使他做事情有了意义。

师:冯友兰把他的四种人生境界分为两个层次,怎么分的?这么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第一层次,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第二层次。划分的依据是前者人们现在就是的,后者是人应该成为的。前者是现实,后者是理想与追求。

师:关于课文的内容,问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

生:入世是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出世就应该是超脱人世,看破红尘吧。

师:《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阅读理解并不难。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冯友兰说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如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按理说,他应该给我们举一些例子,可是他在文章中却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地举例说明。这是本文的一个缺陷。我们现在自己尝试着举些例子思考一下。

先考虑自然境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特点是什么。

生:他对他所做的事情没有觉解,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习惯去做。

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生:鸡活着,吃饱了生蛋。它对自己的生活意义并无觉解。如果有了觉解,知道自己生蛋要被人吃掉,或者自己长肥了要被人吃掉,它一定会忧愁而死,或者减肥也行。(学生大笑)。

生:一些同学沉溺于网络,他们因上网过多而习惯性地上瘾,知道不对也管不了自己,这一类同学算是自然境界的人吧。还有些同学,一听到上课铃声就犯困,应该也是。

师:这位同学能够就眼前事为例,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很强。准确地讲,他所说这些同学应该就是没有或者较少“觉解”:他们没有理想,或者是有理想但是他们的理想只是“放在肚里想想”的理想,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为理想奋斗。他们的日子就过得没有价值。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这表明他做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符合功利境界的人的特征。

生:(一部分)道德境界。

生:(一部分)功利境界。

生:(齐声)功利境界。

师:总结一下功利境界的两种情况。

生:一是利己利人,一是只有利己。功利境界的特点就是利己,但是排斥利人。

师:现在我们看冯友兰提出的道德境界的标准是——。

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做事是“正其义不谋其利”。

师:举个例子。

生:雷锋。

生:文天祥、苏武。

生:林则徐应该也是。

师:陶渊明怎么看?

生:陶渊明?

生:鲁智深。

师:我们看看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专杀坏蛋。“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他是个好人,所以应该是道德境界的人。

师:我的看法和你不一样。我认为老鲁(学生大笑)是天地境界的人。他是一个真正“替天行道”的人。所以,他是天地境界的人。

生:(小声提醒)老师,“替天行道”的口号是宋江提的。

师:确实,这位同学看书很细心,记忆很准确。然而,宋江的“替天行道”有个附带条件,就是“忠义双全”。有了“忠”字,他的“替天行道”中的“天”,就变成了“天子”。这也是他投降的原因。这说明宋江正是道德境界的人,他的道德就封建忠义道德。

鲁智深杀的都是坏蛋。还有一个人不分好坏一齐杀的,那是谁?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生:李逵。他是不分青红皂白,乱杀一气。是不是自然境界的人啊?

师:为杀人而杀人。在这一点上,李逵应该是自然境界的人。

我们想一下,梁山英雄中有没有功利境界的人?

生:多了。吴用、晁盖等抢夺生辰纲。武松为报仇杀人也是。他们都有功利目的。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有什么特征。

生:他是宇宙的一员,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情。

师:我们现在看鲁智深符合不符合这一标准。鲁智深这一形象做事遵从一个标准:“路见不平,拨刀相助”。有人曾经说鲁智深傻,他总是为和自己本不相干的事情不平结果弄得越来越狼狈:一开始为不相识的卖唱父女而打死郑屠户,军官做不成,只好作和尚;后来又为林冲惹怒了高太尉,和尚也做不成,只好做土匪。其实,之所以我们觉得他傻,是因为我们是从功利的角度为他“着想”的;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鲁智深却是一个“智谋深远”的人,所以作者安排他最后成了正果。

生:鼓掌。

师:我们能不能通过今天所学再睁大眼睛看看我们现在的世界呢?布置一道作业 题:从冯友兰的四种境界看反恐的布什和提倡“和谐”发展的。下课!

附参考答案:布什提倡单边主义,以“反恐”为口号推动单边主义,一切从维护美国霸权利益出发,是功利主义,所以越来越不得世界各国的人心。提倡世界和谐发展,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符合天地间至大的规律,自然的理想状态是和谐,人类的理想状态也是和谐,所以这是天地境界。境界的不同,正是中美两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发生变化的内因所在。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一、课文悟读。

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想到下面的文字。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芸芸众生皆为利。

大无大有周恩来。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

二、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三、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2.冯友兰和牟宗三文化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研究方法:

从什么是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三方面比较研究。

参读书目:

(1)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重建》。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3)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

(4)林毓生《面对未来的关怀》《中国论坛》。

(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梁漱溟与胡适》,中华书局。

(6)唐亦难《从的新旧编看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辩证发展》,《冯友兰研究》第一辑。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论坛稿

一、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三、教学方法: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四、教学设计:

(一)理念。

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较深奥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

不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思考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二)步骤。

1、学生默读朗读。

2、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请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重点解读。

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请依旧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1)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2)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现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过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1)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课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2)小结:

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四)发散训练。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

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风化雨,这种身处贫寒却施爱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质疑。

1、“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引导他们质疑询问,而且最好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疑难。

提示: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这样来看,课文也就不难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一圣人”。

2、如果说上面的质疑是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那么下面的质疑则带有“商榷”的性质。

文中说:“……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文中又说:“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论坛稿

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

理念。

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较深奥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

不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思考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

一、学生默读朗读。

二、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请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重点解读。

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请依旧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现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提示:

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过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课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结:

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四、发散训练。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

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风化雨,这种身处贫寒却施爱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质疑。

1、“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引导他们质疑询问,而且最好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疑难。

提示:

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这样来看,课文也就不难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一圣人”。

2、如果说上面的质疑是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那么下面的质疑则带有“商榷”的性质。

——文中说:“……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文中又说:“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提示:

估计对于以上问题,学生是有话可讲的。

不必要求大家在交流讨论中能达成共识,只要做到激活思维、深化认识即可。

对于行为功利性的承认,对于个人利益的尊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论坛稿

生:老师好。

(学生沉默)。

师:嗯,我记得我们的班长好像对建筑学很感兴趣的,班长先说说好么?

(学生鼓掌)。

班长: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建在水上的。

师:很奇妙的想法,为什么呢?

班长:因为我比较喜欢在水边的生活,我可以下水游永,钓鱼,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很适合我。

师:嗯,班长向往那种清悠的生活。其他同学呢?想好了吗?

(学生开始活跃起来,师开始巡视)。

师:qc同学一直在盯着我笑,是不是有话要说。。。

(全体生笑)。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是建在空中的。

(全体大笑)。

生: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

生:我喜欢在大海边生活。每天面对大海,我的心情就很好。

师:像海子那样,有颗空灵的心,每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不?(生点头)。

师:jl举手了,你的想法是?

生:我喜欢山村里的生活,因为我这个人喜欢清静,喜欢一个人独处,喜欢和大自然作伴。

师:jl同学喜欢远离尘嚣脱离世俗的那种生活。

师:有没有世俗一点的,比如向往热闹的城市,繁华的摩天大楼,有没有啊?

生:没有(几乎异口同声)。

师:啊?为什么呀?我就喜欢那种生活呀,是不是温州的房价太高了的原因啊?

(全体笑)。

屏显:我的空中楼阁。

生:(有的找画,有的说自己没画)。

师:我记得叫你们画画的时候,有学生就叫起来说自己画得不好。没关系,我们不是美术课,我叫你们画画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寓乐趣于学习中,你画画的过程就是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过程,这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还有些学生画过之后说,自己笔中的画远远不是心目中的那幅画,如果那样的话,我觉得你对课文已经进入深层阅读了,至少你心中有感觉了,知道文章描绘的画面很美。那么,现在,我不叫你们用嘴巴阅读,用什么呢?用耳朵阅读。

生:耳朵?

师:能理解么?用耳朵怎么阅读?

生:哦,就是通感对不?

(生笑)。

(视频播放完毕)。

师:好,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你心目中的那幅画面吗?

生:我特别喜欢视频里那座房子,我觉得那就是我心目中的画面,这画面真的太美了。

生:我心目中的画面和它差远了。

师:为什么?

生:我的想象力不够丰富的,没有视频里这么美的,或者我对文章阅读的不够深入吧。我想我比较喜欢这样的生活的,不过不是现在,是以后,老了的时候。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跟它还是有点距离的,房子的风格不是很相同。

师:能说说吧?

生:讲不来,反正就是不同。

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学生浏览,思考,几分钟后)。

师:大家想好了吗?哪位同学先说说呀。想好了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对不?你只用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

生:我喜欢十到十二自然段,因为这里写到云和霞,还有那一句,我最喜欢: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我就特别喜欢那种空气。而我的房子是要建在空中的,所以我要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叫。。。叫空之屋。(全体笑)。

师:空之屋?能不能用那个“香”字,叫香之屋呢?

生:不好,哦,对了,空中还有云和霞,就叫云之屋或霞之屋吧。

(全体鼓掌)。

师:多好听的名字呀,多浪漫的小屋呀,这个名字好。

生:我喜欢十五自然段,这里作者写到小屋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像个空中楼阁,我觉得这里的小屋很美,朦胧美,我取名为夜之屋。

师:好的,夜之屋。

生:我也喜欢十五自然段,但我想取名为梦之屋。

师:梦之屋,多有遐想的名字呀,其他同学呢?

生:我喜欢写小屋和树的关系那几段,作者说小屋像小鸟一样,我觉得小屋有动感,我取名为。。。取名为。。。树之屋。

师:好的,讲得很好。

我把大家刚才讲和归纳一下好吗?

包围在小屋四周的有无花的碧树,有五彩的花,有哪些花呀?

生回答。

师:还有灿烂的云和多彩的霞,有山外青山,有绿野阡陌。我们又看到明丽如洗光滑如缎的清晨里小屋,暮霭沉沉满月清辉里的小屋,还有灯影重重下如烟似梦的`小屋。在这里,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拍摄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个他这个拍角角度是单一的吗?有没有顺序的?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角度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讨论(几分钟后)。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好吗?我们先从视觉角度来说,有哪些呢?

生:有近看、远观、左顾、右盼、仰视、俯瞰。

生:(小声)还有里面看看,外面看看。

师: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他说里面看看,外面看看,也就是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好,大家找出相应的句子。

(各找出相应句子)。

师:这是空间角度,还有没有其他角度?

生:有,有白天和黑夜嘛。

师:对,还有时间上的变化,有白天所见,有夜晚所观。

(师生各找出相应句子并朗读)。

生:文字。

生:语言。

屏显:品味语言。

师:如何品味语言呢?讲荷塘月色的时候好像提到了一点对不?

生:从修辞入手。

师:对,修辞入手也是一种方法。很多同学品味语言无法下手,我下面推荐几种方法。

屏显:画面美:形、态、姿、色、远、近、高、低、动、静、日、夜。

善用修辞:形丽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长。

巧用文言:简洁凝练。

对偶句的整齐美、排比句的流畅美、长短句的错落美。

师:我们学诗歌的时候,讲过意象,有些意象的画面就很美,比如,再别康桥中。。。

生:金柳、水草、彩虹、夕阳、星辉。。。

生:比喻,拟人,还有通感。。。

师:这是从句子角度来分析的,还有化用名句,巧用文言。巧用文言方面有很多,有化用古诗词句的,有直接引用的,或者巧妙的选取古诗词中传统的意象,这点我们在诗歌里学过,有这么一位高手诗人的,是。。。

生:。。。

师: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生:郑愁予。东风,柳絮,江南,这些意象很美。

师:对,这些都是从句子的角度入手,还有是从句式的角度入手的,比如说,对偶句往往给我们整齐美感,借用闻一多三美诗歌理论来说是。。。

生:建筑美。

屏显:化用古诗词。

师:同学们根据屏幕上显出的古诗词,在文中找出句子,看看哪句是化用屏幕上划线句的,并且比比看。

屏显:王观《卜算子》王维《汉江临眺》李白《望天门山》温庭筠《菩萨蛮》的内容。

这一版块完成很顺利。

师:好,到这里为止,我们好像从来没提到过作者对不?学到这里,你对作者的印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课本还有参考书之类上面,从来没有提到作家的性别,大家觉得,这么一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还是男性作家之手。

生:男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学案上用的是“他”。

生:应该是女的吧,男的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师:作者的性别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引起过争议,而且网络上也从来没有她的照片,后来经过考证,这是位女性作家。(背景音乐响起)作家李乐薇,江苏人,后来到台湾从事文学工作,以散文见长。她不愧为写作高手,用她那优美动人的语言,明丽清婉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这美文尤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又是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功底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人,没有如诗如画般的心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体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拥有如诗如画的心灵吧。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下课铃响。

人生的境界教案

生无言。

师:冯友兰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哲学大家。是我们南阳人,他出生在南阳市唐河县祁仪乡,他和他弟弟妹妹,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冯氏三兄妹”。这么亲近的名人,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对哲学非常陌生,我们所接触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是我们的官方哲学。相比之下,冯友兰只是民间哲学。现在改革开放程度深入到哲学了,我们才能够接触到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家。

师: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考虑第一个问题:冯友兰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师:第二个问题:冯友兰认为精神境界可分为几种?都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生:冯友兰认为人的精神境界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它们的关系是依次从低到高。

师:第三个问题:各种境界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是觉解的不同。

师:“觉解”的意义是?

生:觉解的意义是人对自己做的事情的了解,并且从而使他做事情有了意义。

师:冯友兰把他的四种人生境界分为两个层次,怎么分的?这么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第一层次,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第二层次。划分的依据是前者人们现在就是的,后者是人应该成为的。前者是现实,后者是理想与追求。

师:关于课文的内容,问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

生:入世是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出世就应该是超脱人世,看破红尘吧。

师:《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阅读理解并不难。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冯友兰说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如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按理说,他应该给我们举一些例子,可是他在文章中却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地举例说明。这是本文的一个缺陷。我们现在自己尝试着举些例子思考一下。

先考虑自然境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特点是什么。

生:他对他所做的事情没有觉解,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习惯去做。

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生:鸡活着,吃饱了生蛋。它对自己的生活意义并无觉解。如果有了觉解,知道自己生蛋要被人吃掉,或者自己长肥了要被人吃掉,它一定会忧愁而死,或者减肥也行。(学生大笑)。

生:一些同学沉溺于网络,他们因上网过多而习惯性地上瘾,知道不对也管不了自己,这一类同学算是自然境界的人吧。还有些同学,一听到上课铃声就犯困,应该也是。

师:这位同学能够就眼前事为例,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很强。准确地讲,他所说这些同学应该就是没有或者较少“觉解”:他们没有理想,或者是有理想但是他们的理想只是“放在肚里想想”的理想,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为理想奋斗。他们的日子就过得没有价值。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这表明他做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符合功利境界的人的特征。

生:(一部分)道德境界。

生:(一部分)功利境界。

生:(齐声)功利境界。

师:总结一下功利境界的两种情况。

生:一是利己利人,一是只有利己。功利境界的特点就是利己,但是排斥利人。

师:现在我们看冯友兰提出的道德境界的标准是——。

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做事是“正其义不谋其利”。

师:举个例子。

生:雷锋。

生:文天祥、苏武。

生:林则徐应该也是。

师:陶渊明怎么看?

生:陶渊明?

生:鲁智深。

师:我们看看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专杀坏蛋。“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他是个好人,所以应该是道德境界的人。

师:我的看法和你不一样。我认为老鲁(学生大笑)是天地境界的人。他是一个真正“替天行道”的人。所以,他是天地境界的人。

生:(小声提醒)老师,“替天行道”的口号是宋江提的。

师:确实,这位同学看书很细心,记忆很准确。然而,宋江的“替天行道”有个附带条件,就是“忠义双全”。有了“忠”字,他的“替天行道”中的“天”,就变成了“天子”。这也是他投降的原因。这说明宋江正是道德境界的人,他的道德就封建忠义道德。

鲁智深杀的都是坏蛋。还有一个人不分好坏一齐杀的,那是谁?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生:李逵。他是不分青红皂白,乱杀一气。是不是自然境界的人啊?

师:为杀人而杀人。在这一点上,李逵应该是自然境界的人。

我们想一下,梁山英雄中有没有功利境界的人?

生:多了。吴用、晁盖等抢夺生辰纲。武松为报仇杀人也是。他们都有功利目的。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有什么特征。

生:他是宇宙的一员,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情。

师:我们现在看鲁智深符合不符合这一标准。鲁智深这一形象做事遵从一个标准:“路见不平,拨刀相助”。有人曾经说鲁智深傻,他总是为和自己本不相干的事情不平结果弄得越来越狼狈:一开始为不相识的卖唱父女而打死郑屠户,军官做不成,只好作和尚;后来又为林冲惹怒了高太尉,和尚也做不成,只好做土匪。其实,之所以我们觉得他傻,是因为我们是从功利的角度为他“着想”的;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鲁智深却是一个“智谋深远”的人,所以作者安排他最后成了正果。

生:鼓掌。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信息:     。

威望: +1投票 。

魅力:  。

经验:  。

现金: 54 瑞文币 。

存款: 7831 瑞文币 。

贷款: 没贷款 。

来自: 重庆 。

在线: 116 时 47 分 01 秒 。

总发贴数: 877 篇 。

注册日期: 2004/03/01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邮件qq复制引用回复。

时间:2004年3月28日下午1点30分开始。

地点:重庆市后勤工程学院大礼堂。

授课人:魏书生。

学生:重庆市杨家坪中学初一(?)班学生。

听课人数:四千余人。

实录整理:2010zhang (捍卫重庆)。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课前3分钟做什么呢? 。

生:介绍古诗。

师:怎么个介绍方法呢?

生:按照学号进行。

师:那今天该谁了?

生:

(对不起,由于当时笔者没集中精力,没听清楚该学生的名字)。

师:谁是?

(该学生起立)。

师:平时你们下面介绍呢还是在讲台上介绍?

生:在讲台上。

被叫起的学生:老师,由于今天是在这儿上课,所以我没准备。

师:(微笑)那怎么办呢?

师:(征求全班学生意见)让他非干不可?找人代替?还是不干了?

(本人深深被魏老师上课的民主折服)。

被叫起的学生:找人代替。

(其它学生也小声回答:找人代替)。

师:那找谁?

生:语文科代表!

师:谁是语文科代表?

(语文科代表起立)。

师:好吧,开始。

(语文科代表上台开始介绍古诗《春晓》,包括:作者、朝代、逐句抽学生回答含义、结束时全班诵读全诗)。

师:说得很好,上课!

(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没有坐下)。

师:我在我们班上课时,一般要要求他们进行口头作文,我们今天可不可做?

(学生没有回答)。

师:举手表决吧!

(一半以上的学生举手)。

(有学生回答13岁、有学生会大14岁!)。

生:是。

师:好吧!到了那时,我们已经过上小康生活了,你们愿做什么就说什么,随便说说,别管别人,七嘴八舌地说。预备,开始!

(学生开始口头作文,师到几个学生旁边询问他们说的什么。大略3分钟后,学生口头作文结束)。

师:看来同学们一天的工作干得够快的!

(全场爆出一阵笑声)。

师:同学们都说得不错,有的当医生了,有的做警察了。好吧,我们开始上课!(生坐下)。

师:教材发了没有?

生:发了。

生:没有。

师:为什么?

齐答:不知道上哪一课。

师:能猜到老师今天上哪一课吗?为什么能猜到?

生:《阿q 正传》,因为此文篇幅较长,占全书的比例大。

生:《蜀道难》,因为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师:我既没有说刚才那位正确,也没有说你的不对。还有吗?

生:《将近酒》,因为我喜欢这篇文章。

师:实在猜不出来我就说了,还是按照顺序讲第一课吧。我们班谁的字写的不错,上台来写本课的学习要求好吗?男女各一名。

二、三个词。

四、课后练习)。

师:我们完成了这四件事,就能把这篇文章学懂了,有信心吗?

生:有!

师:同学们学课文一般几节课?

生:2节,有时3节。

师:今天咱们争取一节课,行吗?

生:行。

生:亏了。

(众笑)。

师:要是老师今天管你们呢?看来咱们今天还是请个同学管时间吧。

(无人举手)。

师:管时间不是很简单吗?管住老师,不准拖堂。

(一人举手了)。

师:好,借一块表给他,到时间要提醒我,我们就下课。几点下课?45分钟。

(几个学生看表)2点30下课。

师:好,我们来看第一个要求,作者是谁不用讲了吧?

生:冯友兰。

师:哪儿的人?什么身份?(哲学家)。

(学生分别回答)。

师:连成一句话怎么说?

(学生连成一句话回答) 。

师:要是今天回家,家长问今天老师讲了什么?怎么回答。

(生答课题)。

师:作者呢?连成一句话说。

(生回答完毕)。

师:有不会的吗?

(坐最后的一学生举手)。

师:请坐最后的那位同学上台来写作者吧。

(生上台写作者)。

师:第二个要求:三个词,哪三个?

生齐答:觉解、入世、出世。

师:真聪明!不用我解释了吧?大家看看能说出它们的解释需要几分钟? 。

生:2分钟。

师:好,我们看谁完成得最快,大家不要看书是不要看别人,看别人会耽误自己的事。

(全场一阵笑声)。

师:预备,开始!

(3个学生立即举起了手,其余学生开始看书上词语的解释)。

师:30秒,还剩下八个同学没完成。

(没看完的学生继续看书)。

师:40秒了,剩下一个同学没举手。

师:那位同学,什么原因没看完呢?

生:我不知道看什么。

师:喔,原来没弄清楚要求。看三个词语的解释。

师:(稍停顿)大家坐直了,把三个词语分别解释一下。

(全班同学齐声回答)。

师:会了吧?自己写出来还是请同学上台写?

生:请同学上台写。

(很多学生举手,师请一位学生上台写三个词语的解释)。

师:我们是看这位同学写解释呢还是继续来完成第三件事?

生:完成第三件事。

(师又走下讲台回到了学生中)。

师:好,作者认为人的境界有几种?用得着老师讲吗?

齐答:不用。

生:四种。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师:大家离开书,如果家长问你,你会说吗?有没有离开书本就忘记了的?

生:没有。

师:大家把书扣过来,将四种境界写在笔记本上,写完的就举手。

(学生开始书写,约3分钟后学生开始举手)。

师:大家做时都没看书,这很好。只有两位同学做完后,想迫切知道正确答案翻开书查了正误。

师:所谓自然境界是什么?大家不看书能否说得和作者的一样?

生:能(很多学生举手)。

生:人天然就形成的。

生:人一生下来就有的。

师:同意它们意见的举手,不同意它们的又有何理由?

(少数几个学生举手)。

师:怎么没几个举手呢?其实刚才他们说得很对,大家看看书。

(不知道魏老师为什么没请不同意的学生谈理由)。

师:功利境界又是什么?大家是看书呢还是自己思考?

生:自己思考。

师:同学们真勇敢。

(生思考片刻后)。

师:大家举手回答吧。

生:我认为是道德境界是有利于他人的。

(该生回答不正确,不知道为什么魏老师没有及时给予纠正)。

生:是指某个人做事情只对自己有利。

师:这位同学的答案对吗?同意的请举手。

(一半以上的学生举手)。

师:大家看书,看看自己的思考与作者的看法是否一样。

(生齐打开书)。

师:第三种境界又是什么?

师:道德境界是指什么呢?大家是思考呢还是看书?哪个笨一些?

生:看书笨一些。

师:那大家还是思考回答吧。

(学生陆续举起了双手)。

生:为人民为社会做事情就叫做道德境界。

生:出于自身的道德观念去做事。

师:谁能将他们的答案综合一下?

生::做事情的观念符合社会利益的要求就叫做道德境界。

师:很好,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说道德境界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自己说自己的。

(所有学生开始回答,片刻)。

师:大家看书,看看刚才你们所说的和作者所想的一不一样。

(生打开书)。

师:大家齐读这部分行吗?知道是读哪一部分吧?

生:知道!

师:预备,起!

生齐答:聪明!

师:大声说。

生大声重复:聪明!

(全场大笑)。

师:你们想的和哲学家说的一样。本文是安排在高三的课本上的,你们虽然是初一,答案却是自己想出来的,你们真的很聪明。其实如果我们经常动脑思考问题,我们更会越来越聪明的。

(魏老师的此段点评不仅让学生脸上荡起了笑容,也让本人佩服得直点头)。

生:比赛!

师:那谁先读?

生:男生。

(听众们又开始大笑起来)。

师:好,男生开始齐读,女生等会儿。大家都思考回答问题。预备,起!

(男生齐读书上介绍天地境界的部分)。

师:都读得不错。最后一种境界大家能理解吗?女生们有什么看法呢?

生:我认为天地境界就是人把自己的想法与世界结合起来。

生::我认为天地境界其实就等于道德境界。

师:为什么?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见解。

生: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外星人呢!无法谈清天地境界。

师:很好,你的见解很独到,很有创造性。还有看法吗?

生:我认为天地境界就是为宇宙做事,讲自己的整个身体融入到宇宙当中。

师:你这个见解我也是第一次听到,非常好,想象开阔。

科代表:天地境界的含义比道德境界更进一层,道德境界主要指人类社会,而天地把整个自然界也算作,天地境界就是为自己身处的整个世界做事。

师:回答全面,很好。

(稍停顿)。

生:不用培养。

师:对,那么功利境界呢?

生: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自自然然,随便随便。

师:很好,大家都说除了前两种境界的共同特征,那就是我们人现在都是。

师:后面的境界又如何达到呢?

(无人举手)。

(师提示:只有、才)。

师:找到没有?大声朗读!

(生齐读)。

师:这部分的关键词语是什么?

生:只有、才。

师:只有、才是关联词。

生:哲学、学习、了解。

师:怎样到达道德境界?

(一学生回答什么是道德境界)。

师:回答怎样达到,不是回答什么是。

(一生订正)。

师:最要紧的是最后两句话,写的是什么?

(一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师:这部分可以删除哪些词?就是简单地用一句话回答。

(生看书齐说)。

师:大家抬起头,大声回答好吗?

(生再答)。

师:如果今天回家,家长问怎样达到这四种境界,怎么回答?

(生复述)。

师:大家背过《道德经》吗?

生:没有。

师:《道德经》其实就告诉了我们回到家为家长做些什么事。我们应该学会为家长做事。

师:我们班谁最不愿意发言?

生:黄皓。

师:那黄皓同学知道怎样达到这四种境界吗?

黄皓答:会。

(请黄皓上台板书)。

师:下面我们来完成课后作业 ,几个大题?

生:2个。

师:魏老师留作业 好不?

生:不好。

(众笑)。

师:那我们一起解决吧。第一大题几个小题?

生:(?)。

(本人没听清楚)。

师:我们看第一小题。男生读题,女生(故意停顿)。

生:回答!

(众笑)。

师:好,男生读题,如果没人举手回答,此题就算放弃了。预备,起!

(男生读完题)。

师:同学们答题请抓住关键词。

(女生开始举手回答,回答得非常好)。

师:此大题其余的小题还用老师说吗?

生:不用。

师:同学们非常不错,老师要说的内容同学们事先都知道了。

师:第二大题几个小题?

生:(?)。

(本人又没听清楚)。

师:第一小题不用回答了吧?第二小题呢?

师:(稍停顿)这个题不好回答,即使是高三的学生也很难准确回答出来,估计出题的人也很难回答得完全正确。

师:如果考试非要出这道题,怎么回答?

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随随便便说一下就行了。

师:(稍停顿)到了这个时候,有人该提醒我了。

管时间的学生起立:老师,该下课了。

(众笑)。

师:还有最后的小题没说,还上吗?赞同还上得请举手!

(众笑,少数学生没举手)。

师:好,继续吧,最后的又是开放性试题,如何回答?怎样理解“出世”、“入世”?

(生沉默)。

师:不愿意理解就不理解吧,愿意理解的同学如果不能体会等我们到了高三再体会。

师:我最后给所有的老师提点建议,希望老师们和学生一起玩,一起聊天,一起讨论,在我们学校老师都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最后上完课,希望老师不要一下课扬长而去,如果我们和学生的距离进一些,那么我们的无效劳动就会少一些。

师:大家对这堂课又何看法呢?找个愿意回答的同学吧。

生:魏老师教会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

生:这节课我不光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帮助很大。

黄皓:我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这堂课还没上过瘾。

(众大笑)。

师:刚才大家学习了人生的四种境界,那你们认为自己现在在哪个境界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这样回答问题不会受到别人的干扰。

(众生闭上眼睛)。

师:感觉自己在自然境界的请举手。

师:一人举手。

师:感觉自己进入功利境界的请举手。

师:十四人举手。

师:已经进入道德境界的请举手。

师:进入道德境界的同学很多哟。

师:进入天地境界的呢?

师:一人举手。好吧。

(众生睁开眼睛)。

师:你们猜老师怎么看待这种问题呢?你们猜猜老师对咱们班同学的看法是什么?

生大声齐答:聪明。

(众又一次大笑)。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同学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错,因为你们听老师的看法和我很有默契,同学们刚才的口头作文也很精彩,同学们刚才读课文也很好,同学们听说读方面的能力都不错,那么写的能力就不用说的,比如同学们刚才对词语意思的书写、上台板书的同学都很精彩。

师:好了,下课。

(课堂教学结束,课后学生齐找魏老师签名)。

说明:由于本人的听觉较差、书写速度较慢,所以实录的部分内容有删节。

听课随感:2010zhang (捍卫重庆)。

懂点编程、专点画画、 品点美文、听点 music 。

小生网名: 捍卫重庆。

开开心心    。

信息:   。

威望: +7投票 。

魅力:  。

经验:  。

现金: -1720 瑞文币 。

存款: 10241 瑞文币 。

贷款: 没贷款 。

来自: 浙江 。

在线: 111 时 50 分 33 秒 。

总发贴数: 310 篇 。

注册日期: 2003/10/23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邮件复制引用回复。

楼主辛苦,谢谢了~  。

笑孩   头衔: 天山童姥。

门派: 逍遥派。

信息:   。

威望: 0投票 。

魅力:  。

经验:  。

现金: 23503 瑞文币 。

存款: 449 瑞文币 。

贷款: 没贷款 。

来自: 保密 。

在线: 500 时 31 分 32 秒 。

总发贴数: 1254 篇 。

注册日期: 2003/09/22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qq复制引用回复。

笑一笑,十年少。 。

信息:     。

威望: +1投票 。

魅力:  。

经验:  。

现金: 54 瑞文币 。

存款: 7831 瑞文币 。

贷款: 没贷款 。

来自: 重庆 。

在线: 116 时 47 分 01 秒 。

总发贴数: 877 篇 。

注册日期: 2004/03/01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邮件qq复制引用回复。

谢谢! 小弟应该的.

放在上面互相学习嘛,。

大家多谈些意见就好了。

懂点编程、专点画画、 品点美文、听点 music 。

小生网名: 捍卫重庆。

毓君   头衔: 麦田守望者。

门派: 星宿派。

信息:      。

威望: 0 。

魅力:  。

经验:  。

现金: 4140 瑞文币 。

存款: 275130 瑞文币 。

贷款: 没贷款 。

来自: 四川成都新都 。

在线: 1167 时 06 分 25 秒 。

总发贴数: 4323 篇 。

注册日期: 2003/09/21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邮件复制引用回复。

先感谢,后学习  。

因为轻取了许多东西, 。

所以我站在世界尽头描绘羊群们的梦境,和寂寞的今夜一起守望麦田。 。

信息:     。

威望: +1投票 。

魅力:  。

经验:  。

现金: 54 瑞文币 。

存款: 7831 瑞文币 。

贷款: 没贷款 。

来自: 重庆 。

在线: 116 时 47 分 01 秒 。

总发贴数: 877 篇 。

注册日期: 2004/03/01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邮件qq复制引用回复。

楼上的老大就不用学习了吧?

懂点编程、专点画画、 品点美文、听点 music 。

小生网名: 捍卫重庆。

边城   头衔: 总版主。

信息:   。

威望: +5 。

魅力:  。

经验:  。

现金: 10050 瑞文币 。

存款: 没开户 。

贷款: 没贷款 。

来自: 湖南长沙 。

在线: 137 时 15 分 10 秒 。

总发贴数: 901 篇 。

注册日期: 2003/09/27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邮件复制引用回复。

感谢楼主,辛苦了!说说个人看法:

和他在长沙上的基本一个模式。

老魏让我最佩服的地方是课堂很民主,但是他总是这样上,没一点变化,我不欣赏。

总感觉他在牵学生的鼻子走,在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其实初一的学生听这样很富有哲理的课,基本上不能明白什么,如他自己所说,到高三再说。

另外,学生没有质疑,难道学生真的都弄懂了吗?我怀疑。

照我思索,可理解我 。

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

信息:     。

威望: +1投票 。

魅力:  。

经验:  。

现金: 54 瑞文币 。

存款: 7831 瑞文币 。

贷款: 没贷款 。

来自: 重庆 。

在线: 116 时 47 分 01 秒 。

总发贴数: 877 篇 。

注册日期: 2004/03/01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邮件qq复制引用回复。

其实边城的观点可能也代表了大多数。

懂点编程、专点画画、 品点美文、听点 music 。

小生网名: 捍卫重庆。

杨杨    。

信息:     。

威望: 0投票 。

魅力:  。

经验:  。

现金: 1557 瑞文币 。

存款: 78319 瑞文币 。

贷款: 没贷款 。

来自: 广西南宁 。

在线: 247 时 26 分 20 秒 。

总发贴数: 1440 篇 。

注册日期: 2003/12/22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邮件qq复制引用回复。

我说得重一点,依我现教的班级,如果这节课他这样上,肯定上不下去.

没预习,学生能如此回答,在我们这里简直是天方夜潭.

于是我听什么名人的课,只能感动,不能受用! 。

岁月酿成的甜蜜,冰雪可以尘封;时光铸就的收获,星空可以再现。 。

信息:     。

威望: +1投票 。

魅力:  。

经验:  。

现金: 54 瑞文币 。

存款: 7831 瑞文币 。

贷款: 没贷款 。

来自: 重庆 。

在线: 116 时 47 分 01 秒 。

总发贴数: 877 篇 。

注册日期: 2004/03/01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邮件qq复制引用回复。

不要泄气,大家一起努力嘛!

懂点编程、专点画画、 品点美文、听点 music 。

小生网名: 捍卫重庆。

若曦   头衔: 走路草。

信息:   。

威望: 0 。

魅力:  。

经验:  。

现金: 508 瑞文币 。

存款: 80535 瑞文币 。

贷款: 没贷款 。

来自: 北京 。

在线: 356 时 20 分 17 秒 。

总发贴数: 2241 篇 。

注册日期: 2003/09/19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复制引用回复。

楼主的听课实录我今天才仔细看了一遍。

佩服两个人:魏书生,确实是大师。其实对初中的学生就是鼓励为主,让学生在被认可中学习。长此以往,会激发连学生自己也难以想象的潜力,我们永远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我并不觉得他如何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不知楼上的那位朋友是指什么。他要求学生用一个整句子来表述,也应该是语文能力。不管是否应试,都应该大力培养的。

再佩服一个人,那就是楼主,笔录还是很快的。再次感谢!

毓君   头衔: 麦田守望者。

门派: 星宿派。

信息:      。

威望: 0 。

魅力:  。

经验:  。

现金: 4140 瑞文币 。

存款: 275130 瑞文币 。

贷款: 没贷款 。

来自: 四川成都新都 。

在线: 1167 时 06 分 25 秒 。

总发贴数: 4323 篇 。

注册日期: 2003/09/21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邮件复制引用回复。

老魏实录千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

因为轻取了许多东西, 。

所以我站在世界尽头描绘羊群们的梦境,和寂寞的今夜一起守望麦田。 。

人生的境界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冯友兰。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有删节)。

6.下列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生境界是人们所做的各种事对他自己所具有的各种意义的合成整体。

b.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完全不相同。

c.如果忽略个人差异,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可以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等级。

d.做相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不同;做不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相同。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处在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他们只是凭着本能做事,且做的事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如小孩和原始人。

b.处在功利境界的人,他们做事的准则便是利己主义,是人很容易就能成为的人,但他们并不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c.处在道德境界的人,他们眼界开阔,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d.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他们在社会上很少见,如各国的宇航员,研究宇宙天体的高端科学家等。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们的觉解能力,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成为人应该成为的人。

b.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人们不一定非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只需要高度觉解自己做的平常小事即可。

c.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冯友兰也认为,在人生过程中,觉解的有无与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你的价值的大小。

d.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出世的,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将来中国哲学可能对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答案:

5.c(“张驴儿为了达到占有窦娥的目的,毒死父亲,然后诬陷窦娥,以此要挟她屈从于自己”有误,张驴儿原本是想毒死蔡婆,其父误食羊肚汤而死,张驴儿于是诬告是窦娥所致)。

6.b(应该是“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7.b(a项应是“凭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没有任何意义或很少意义”,c项应是“可能了解社会的存在”,d项应是“研究宇宙的人不一定就是有天地境界的人”)。

8.d(强加因果,“所以”前后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