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论文(精选15篇)

时间:2023-12-05 22:28:32 作者:FS文字使者

范文是一种具有指导作用的文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学习如何写作。范本中的总结展示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论文

1.体育教育为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能促进身心发展,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并且体育运动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发动机: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同。

2.体育教育是释放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项目是通过不一样的运动强度,或者是速度,或者是运动的节奏来改变和转移人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发泄,放松他们的紧张感,保证情绪稳定,对人的心理施以不同的影响,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

3.体育教育能对消极情绪进行有效地控制。长期体育锻炼是指每天都进行的锻炼活动,且这种锻炼活动持续很长时期。有研究报告,体育教育可以使健康和不太健康的大学生焦虑程度下降,必须定期坚持体育锻炼,才能维持对消极情绪的长期控制。

1.认真剖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从根本上了解问题所在。目前,一些中小学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体育部门及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必须慎重对待,以确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当务之急的是要制定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的运动处方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重视情感教育,树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中小学的体育教师需要加强自我学习,重视情感教育,除了上课之外要多与学生交流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心理健康状况。因为体育锻炼不是简单地传授运动技术,要应该考虑和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在课堂上行为表现失常的学生,需要关注和关心,真正地了解学生想学什么,他们对锻炼的看法和理解,他们需要如何锻炼,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凝聚力。通过情感教育,学生才喜欢学才爱学,才能与老师交流,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有很大作用。

3.适当开展体育竞赛,让学生真正放松。一般的体育课教学活动都是有一定强度的训练,会导致学生心理紧张性,甚至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下,有的学生会认为和考试冲突,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后学习时间减少了,影响成绩,加重心理负担。因此,可以考虑在体育教学中,设立竞争目标,布置明确任务,引导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有意让学生感受运动带来的挫折、威胁和冲突情境,自己学会平衡自身与环境关系,通过一些体育竞赛,让学生公平竞争,鼓励学生,安慰学生,增强学生投身体育活动的信心,让学生真正地放松下来。

4.结合心理素质培养,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体育运动也是培养一个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方式方法,让学生发挥已有的知识、能力参与运动项目,锻炼他们的品行,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体育教育的课程多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体育教学方法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途径、手段和方法。不同的体育老师应该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应该避免体育老师们的命令式的教学或者是放养式教学,可以考虑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体育项目来进行专门性的训练,或利用一些体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教育,产生对运动的兴趣,从而树立良好的品行和心态。

简析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积极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注重激发人心理意识中潜藏的正能量,让人的心理能够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全新的心理理念,主要对三方面进行研究,分别是群体层面、个体层面以及主观体层面。无论是对哪一层面的研究,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激发人的正能量,让人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及工作等。

(一)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作为教学目标。

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积极心理这一目标,然后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积极心理学对个体自身隐藏的积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个体积极心理素质,心理学的这一内容值得教师借鉴,教师可以将此应用到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心理的正能量,让学生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遇到的磨难。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还应该对学生的幸福感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乐观生活。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为学生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短期目标实现的难度比较低,所以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标之后,其自信心、学习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多鼓励,给予学生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能够以满满的正能量来面对生活。

(二)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开展教学。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是每个人心里都有隐藏的正能量,所以此理念认为积极心理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激发人心理中的正能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这一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提高对积极心理体验的重视程度,并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来开展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开展教学是需要达到教学目标的,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是参与实践等方式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观点更有力,通常会以具体的心理案例来开展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索,从而寻找出其中隐藏的积极结果。教师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帮助学生通过心理体验来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对积极心理体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心理积极性的挖掘,以此来促使自己心理健康发展。

(三)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两者处于对立状态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学自然无法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其中,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在构建教学体系中,应该将高校教育工作都融入其中,将课堂教学影响、家庭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影响等因素归纳到一起,然后通过召开座谈会或者是真人现身说法等方式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理论联系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日常心理辅导,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疾病能够得到尽快解决,其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应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对当前的心理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此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简析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推进,受到创新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在发展中应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彰显个性化。因而在改革创新发展中,不仅要创新管理模式,更要努力适应其发展理念,推动其发展模式。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和发展。

学生作为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一个学校的管理服务对象,因而学校的发展要以学生为前提,高校管理中将创新管理作为管理的支撑要点,通过创新、高效的管理不但能代表学校的素养,更能代表学校的品牌文化。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开展适合于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长效管理模式,让高校管理更具科学化。

一分析高校的管理形式。

目前高校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是传统管理模式,是在现有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运用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规范学生行为,这种管理是刚性管理,也是外部控制管理模式,管理中个体、组织和社团都处于外控范围外,所以民主化管理成分较少;第二,是组群中的自我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借鉴外国的管理形式发展起来的,要求社团以及学生会开展自我管理,并要求运用柔性管理模式,让管理形式更灵活。第三,是群体和个体化管理,这种管理有组织性,把个体以及社团都控制规划在内部控制中,民主化的自我管理,让管理方式更具柔性。

二高校的管理现状以及思考。

(一)管理人员思想僵化。

部分高校没有开展管理改革的举动,究其原因是管理人员的思想比较僵化,管理运用的方法也因循守旧,宁可守着错误的保守管理模式,也不愿进行大胆的教育管理创新尝试。由于管理者习惯于这种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模式一旦推行就要重新适应,因而宁愿使用原有熟悉的管理模式。导致教育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状况,不能更好的适应和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也不能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

(二)管理停留在面上。

教育管理全部停留在“管”上面,没有重视教学服务,更没有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发挥学生会的智慧和作用,导致教育管理不能民主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起来。

三高校管理创新探索要素。

(一)创新管理理念。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开展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由于人本管理时主要是将人的因素看成高校管理的主要出发点,管理进程中要重视人的想法,要根据人的特点进行管理,这样开展的管理更容易被广大师生接受,也能更好的服务广大师生,多种管理手段的应用,能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化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可在校园范围内形成较好的文化环境,专家、教授都要通过学术研究工作积极的参与到校园管理中。且确立教师在办学和治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管理,激发教师的责任意识,形成全校教师共同管理的教育管理新模式。管理中需要创新人本管理理念,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也是高校管理的主体,要求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能够理解、尊重,挖掘主体内涵,在保障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情况下,不但把学生看成管理对象,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且在管理中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结合教学活动,内化管理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树立民主法治的育人理念,让学生了解自己需要履行的责任和应该享受的权利,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契约管理,因而法律意识的树立比较重要。学校范围内开展的民主建设是社会民主建设的关键,为了实现其建设的自由、平等和公正,高校建立民主非常必要。民主建设包括班级建设的民主化观、学生会成员的民主选择,这些民主建设要在大胆的尝试中不断深化,最终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二)创新管理制度。

1.深化学生自主管理。

需要深化自主管理,强化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管理需要由外部控制走向内部管理的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管理制度,以直接管理为动力,制度管理充当基础,自我管理成为管理的常规形式。高校的管理价值观主要是决定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要素,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能够成长,有自律意识,这将推助学生的成长,目前大学生普遍素质较高,所以有着独立意识和自我管理潜能,这将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观条件,有效的促进教育模式,适应高校的科研教学改革模式,为学生的管理高效化提出重要意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深化以及发展,学生在管理上更倾向与自主化管理模式。

2.优化信息管理机制。

优化信息管理工作机制,现代社会信息化飞速前行,网络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网络信息速度加快,冲击教育常态,网络中要凸现出多元的文化和多元的`价值,让网络交往出现平等化现状影响和冲击学生,学生的管理者需要有掌控网络的能力,加大正能量,减少负能量,学生管理者需要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构筑好网络学习的平台。例如,可以借助网络做好学籍管理,给每一位学生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包括:学生入学状况、在校表现情况、政治修养、道德素养等方面,并且体现出奖、助和贷的基本状况,把学生的性格和考评等因素加入进去。成为信息化管理的要素,学生结束学业以后,将这些信息当成礼物馈赠给学生,让学生见证自己的成长道路,从而让学生具有心灵感悟。

3.创新管理模式。

创新性高校的管理模式需要结合教育内涵,总结管理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并找准出发点,建立教育的目标,分层办学。要以就业为管理的前提,转变就业理念,开展适宜就业的管理模式,将终身教育看成是教育管理的背景。由于科技时代的飞速前行,信息和知识不断的更新换代,原有的校园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变化发展,所以要不断的通过学习补充新知识,借助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扩大高校的开放化程度,用以吸引更多的优势资源,满足高校发展中的多元化发展理念。

(三)创新型教师队伍。

健全相关制度,采取措施,做好严格的管理。管理中要为高校的教师创设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不但要借助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也要在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奖罚分明中做好考核,综合评价。采用分析和交流的方式,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队伍,保障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为学生开展创新管理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很多制度的推行要求施行者主观认同,教师是推行制度的核心人物,因而要求教师有创新理念,能理解制度并推行制度。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可以通过引进人才,聘请各个行业的精英,比如德高望重的政府官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等,做高校的兼职教师用以提升高校的整体师资队伍素养。各界的精英讲学,不但能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也能传授实践知识。因为传授过程中加入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让学生受益匪浅,对学生今后成长有较大帮助。

四结束语。

学校发展中,教学是核心,管理需要为教学服务。教学发展过程中也要带动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流程,如果教学目标中没有管理理念的融入,那么教学管理将没有保障。因而教育中要让教学和管理相互配合,提高办学素质,完善办学标准。

参考文献:。

[3]冯东山,盛新建,蔡冬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j].,黑河学刊,,(11):31--32.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有来自工作上的、生活上的、情感上的等等方面,当人们出现心理问题时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还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威胁。

初中生面临着学习任务和生活方式的转型,接触的人群也开始有所变化,这样的话心理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变化,而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还是一如既往,就会让学生产生叛逆的心理,总是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不听父母的话了,最终让父母和孩子们都产生困惑,没有办法像从前那样沟通了。教师应该更加关注他们心理发展的问题,不能够忽略他们产生的心理问题,否则会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能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然后健康地成长。

1.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问题,不同地方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都是不同的,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相同。教学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以请来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比较强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这样的话能够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做到及时解决。但是在教学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不够,更没有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需要格外的关爱,有问题的话也没有被关注,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

2.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都是照本宣科,没有办法对每个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并且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大部分的健康课程还被其他的主流课程所占据,这样的话开设的'意义不大。在课程开设的时候对学生比较好奇的一些问题比如性教育的问题涉及得不深,尤其是教师没有找到很好的教育方式,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也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最后容易发生心理问题。

1.提高心理学教师自身素质。

不管学校的教学资源如何,都要开设关于心理学方面的教学课程,并且要在教师资源的配备上进行新的探讨,要用比较专业的人才。心理学教师应该具备实践能力,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学校也应该给心理学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定期开展培训课程还有专业知识的考核课程,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心理学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多多交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地进行疏导和解决。

2.重视提高心理学教师实践能力。

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实际观察,还要通过深入学生生活更好地了解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应该亦师亦友,在生活中能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这样的话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问题,把心理学的内容在生活中渗透给他们,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学习心理学的知识。

3.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参与。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调节,家长应该承担起更大的重担。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是比较溺爱的,一家就那么一个孩子,父母就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能够给孩子们比较好的物质条件,所以陪伴孩子们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也应该多陪伴孩子的成长,注意学生的成长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还要注重孩子们平时关注的内容,现在很多的社会舆论对孩子们的心理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冲击,所以,整个社会都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在媒体的内容上,也应该宣导积极向上的内容,防止一些消极、偏激内容的横行,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应该多样化,因为现在学生的接受方式比较新奇,他们从小就接受比较新鲜的高科技的事物,在心理的成长上也与之前的孩子有所不同,所以,不仅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重视,整个社会也要重视起来,一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的环境。

总之,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被广泛重视,教师不能够单单把重任放在学校的教育上,还要让家长和整个社会都参与到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来。学校的主要工作就是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然后让专业老师解决问题,找到专业的心理教师是学校首要的工作,另外整个社会要关注青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抵制消极、恶俗的内容充斥在孩子们的生活空间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良好、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积极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近年来,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逐年增多,有着良好的家庭条件的小学表现出诸多的问题:很多学生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差较大,心理年龄大大落后于实际年龄;脱离了家庭呵护的学生无法立即自立起来,面对巨大的学习和竞争压力,学生无法快速自强起来。于是,不少小学生逐渐走向心理低潮期,看问题悲观情绪严重,想问题、做事情明显偏激。学习上不能集中精力,生活上逐渐消极,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甚至带来一定的严重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小学心理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此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相对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是对传统消极心理学的修正,也是新时期结合社会发展和人类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提出新的教育学理念,对延续了近一个多世纪的心理学教育提出的一种质疑和挑战。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关注每一个人的.积极品质,强调每一个人的人文价值并进行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思维去研究、解释心理学问题。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更新教学理念,接受和理解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人文理念,纠正传统心理学教育认识的误区,对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模式采取一定的批判继承的态度。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做出自己的成绩,更好地获得一种满足,更加积极地工作、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更多的幸福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注重树立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

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和理念的灌输,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也应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真正体会到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小学生对积极心理学的情感体验。立足每一个人内心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不断放大和增强这种积极力量,从而使消极的因素和力量得到抑制。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必须适应社会角色的要求,树立更加自立、自信、自强、自尊的意识。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心理情绪体验氛围、感官愉悦心理享受,其中首倡就是主观幸福感。进行主观幸福感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促使自我认知的发展,提高学生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特质。这既是积极心理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

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种社会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种种影响,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克服自卑、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不同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对各种问题进行必要的预防,对各种不理想问题及时做好消除。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层面做好宏观的统筹与把握,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序的积极心理学组织系统,充分利用种种正面社会关系对学生进行文化规范,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借助于家庭的影响给学生全方位的影响、帮扶和疏导,构建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综合心理学教育系统,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和有利因素,发挥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适应各种突发或不利环境,在不断地调试自己适应环境的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形成坚定的意志,培养不懈的耐力和卓越的品质,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全面、有效地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综合人才。

增进小学生的幸福感。今天的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生存得更幸福。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减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得更远,它的工作目标是提高小学生的幸福感。这里的幸福感,包括了五个方面:积极的情绪、投入的状态、生活的意义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成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不再是防患于未然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而是从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入手让小学生获得更深意义上的心理成长和发展。

多种活动提升小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在实践中,为了让小学生体会到积极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开展“现场心理测量活动”,通过测量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个性特征、心理品质,增强小学生对自我的认知,鼓励他们提升自我的幸福感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展“心理电影展播活动”,通过开展“幸福来敲门”“天生我有才”“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自信和动力,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通过团体活动传递给小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课程”,课程涉及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如何获得身心健康、成就感和永恒的友谊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论文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在力量及最终在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新兴的的研究领域,是指利用心理学较为完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方向[1]。其目的是采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众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发掘出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2]。当前,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儿童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大量运用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拓展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对其在教育学方面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度发掘学生的潜力及好的品德素养,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心理学界一直充斥着模棱两可的说法,一说积极心理学主张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一说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3]。无论采用哪一种说法,积极心理学都已经对人们一直研究的心理学方向提出了巨大挑战,从根本上驳斥了以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防治心理疾病为目的.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成为了现今心理学发展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一般情况下,提到心理学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门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的学科,认为学习心理学只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想法是从心理学诞生以来外界对其普遍的看法。但是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则颠覆了人们的原有看法,其核心在于研究人们积极的心理现象,探索人们心中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帮助人们寻找并建立幸福感而非研究人们的病态心理问题。它从大众认知的心理学的另一个层面去研究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已经把心理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是互通有无,相互联系的。对主观水平上积极体验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积极经验,经验是人们在过去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得到的知识或技能,积极经验则指的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主观幸福感等正面情绪的知识技能;对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实质是研究个人所具有的类似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对群体水平的积极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则是对人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的环境进行的研究,探索研究出能对个体潜能发挥有正面影响力的环境因素。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由主观到个体,再由个体到群体,涵盖了整个社会的构成因子,作为社会组成因子的一部分,学校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把对社会整体进行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相应的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同样会产生积极作用。

1.对积极经验的研究。

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经验同时也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的积极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发现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中常常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产生快乐或是主观幸福感的那些积极经验,并将这些积极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互相结合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一最终目的做铺垫。

2.对积极特质的研究。

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就一直被灌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而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特质这一层面的研究就是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品质特征,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简单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以后发展道路的正确走向。

3.对积极环境的研究。

教育教学的环境包括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两种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积极环境,帮助教师学生寻找最合适的教育教学环境,使他们最大程度上能够在积极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从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优化教育教学的环境。

四、结语。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该把对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探索出教师教学和学生教育各自的优势并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开展教育教学,最终在整体上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探索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启示论文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愈来愈多的社会大众和学校开始把建设积极的小学生健康心理教育作为首要目标,不断应用有效的手段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相应地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积极地对学生出现纷杂的问题进行疏导和解决,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防范各类心理疾病的出现,从而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改变颓靡的态度。而教育本身最大的目标便是追求卓越与发展,积极的心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健康潜意识与认知,以此作为教学目标的宗旨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养成。

上世纪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广泛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该运动的理念下,我们只有正确地分析与解读心理健康教育才是解决小学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众所周知任何人的身上都蕴含着正能量和优秀的品质,在发展这些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终身幸福。积极的心理学能够凝聚人的正能量、善良与美德,从而把这种正面情绪向我们释放出来。心理学的积极意义莫过于协助人们渡过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从而得到更广阔的生活自由与发展空间。这样我们便能够在正常的境遇下不断打造我们的高质量社交能力和高品质生活方式,从而为我们指明前进地方向。

目前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积极情绪意义的研究。该运动表明,人生下来的时候均是生性积极乐观的,而积极乐观的心理情趣能够发展人们对于某一行动的深入思考与施行能力,同样强烈的幸福感对于学生追寻梦想的行动也有积极的意义。其次,根据心理健康的人格特质分析,推断出每个人在面对不同事物时会同时出现积极与消极两种不同的态度,而我们要倡导教师呼吁学生在出现心理疾病时要积极地进行解释说明。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开朗、积极、乐观、自信”等优质的品格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个体的认知体验,实现深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目的。我们深知环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积极健康的心理也能够深入地挖掘人们的潜能,促使人们增强对生活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于构建和谐的校园学风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态度,使得学生在面对挫折磨难时能够迎难而上,不畏惧前方的障碍,从而一步步建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生活态度。

1.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学校之所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主要是预防各类不健康的心理疾病产生,这也是建立在健康的心理思维基础上。这一点极有可能给学生思想带来一定的思维压迫感,使得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过于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成效,各个学校分别开设心理咨询室,但这也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施行,所以学校要定期开设心理健康专家讲座,为学生及时排解消极、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要邀请一些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由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状况的出现,必定不利于小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因此,只有切实地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向教师说出自己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偏激的心理问题,才能不断健全小學生的心理素质,真正地做到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健康的.发展。

2.持有健康心理教育的观念。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这无疑对学生及其学校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便是学校各层面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和引导他们向积极的事物看齐。所以,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差强人意。而上世纪的心理学健康运动主旨便是传达从积极的心理学角度去看待问题。人与生具有可贵的品质,独有追寻梦想的思维动机,丝毫不畏惧前方的艰难坎坷。而现在的小学生求知欲极强、喜欢争强好胜,从学生的这些行为举动中我们能够看出他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充满活力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运用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来疏导孩童内心存在的一些心理疾病。我们要善于挖掘孩童对待世界的积极态度。即使是面对一些心理问题极其严重的“问题儿童”,我们也要秉承着“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排挤、疏远他们,并且要充分调动他们内在、积极乐观的心理,毕竟,关爱的力量比局限于心理伤害补救相关措施更加有效。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应用、整合学校各方面资源,定期开设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情景再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虽然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因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度匮乏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的理念,所以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以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努力实现从“病态的传统心理学观念”到“全新的益智心理学思维的转变”。

参考文献:

健康心理学论文精选

1)愤怒使别人遭殃,但受害最大的却是自己。

2)人心一怀忧惧,则前途之光明幸福会顷刻间为黑幕所遮。

3)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万丈深渊。

4)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5)一切的成就和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

6)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7)平衡愉快的情绪是行动和成功的润滑剂。

8)性格的沉稳在于心理的成熟。

9)成熟稳定的思维是笑迎挫折的关键所在。

10)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决定行为的结果。

11)心病还需心药医。

12)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13)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14)心理健康者,才能成就大业。

16)心态平衡比一切健康长寿秘方都管用。

17)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18)人生能走多远,不要问双脚,而要问志向。

19)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20)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论文

首先从教育对象着手,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则应该是个体与整体的结合。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强调的是高校大学生已经存在的明显具有心理疾病的指导和解决,而其他学生则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外围,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大学生整体的发展趋势,其发展前景依旧令人担忧,对生活的茫然、对学习的漠不关心以及对幸福和快乐的感知缺乏等等。所以,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解决个体学生所存在心理问题,也要兼具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的引导。也只有做到对整体与部分的统筹兼顾,积极整合,才能真正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收获到最大的成效。其次从教育内涵着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要转消极为积极,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教育内涵基本上仍是集中在对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分析辅导上,大学生过多地接触这些消极案例便会造成心理上的阴影,更甚至会对一些学生形成心理暗示,对自身正确的行为产生曲解,加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以积极心理学来解读现如今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还要有效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掘自身的潜能、提升积极的品质。再次从教育措施着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于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来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

除了现如今较为普遍的一对一的专业性矫正、治疗外,还可以通过团队活动的形式,例如演讲、辩论赛、讲座等等,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不自觉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职业道德感。最后从主客观关系着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也不例外,教师应该要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对健康心理塑造的积极性,摒弃传统心理学中片面强调教师教育、指导功能错误观念,将高校中的每一人都视为健康心理的教育者,尤其是大学生自己。让学生对自身的潜能进行挖掘,做自我心理的调适者和积极情绪的培养者,同时还要减少心理辅导对学生的消极影响,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则要以客体的身份去协助、引导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指出,健康的心理并不是一时的表现,而是一种长久且持续发挥作用的状态,既表现在对环境的良好适应性上,更能表现出人自身的生命活力以及发展潜能。如果能够一直以积极心理学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发展,那么心理上存在的疾病也就可以有效避免。在积极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应该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出现、形成的心理现象,这种对健康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也正是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因此,学校在课程教育目标的设立中,就首先要积极建立起一套预防机制,以在最大化程度上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或者减轻因为心理疾病而造成的后果。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首要目标,让学生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及时疏导、帮助那些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具有心理疾病隐患的学生,从而保证每一个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健康、积极、向上人格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虽然只是心理学的一部分,但其所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分别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者提出了要求。例如心理健康教学要加强对大学生个人主观情感上的积极情绪的培养以及积极人格的形成,更应该包括对社会整体积极环境的建设。所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未来的工作中就不能只是将精力集中在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上,而应该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发现每一个学生存在于身上的个性化积极品质,并针对这些品质实行差异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实现学生对自我的完善和积极人格的塑造。

发展至现如今,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也都基本上还保持着“有病治病”的想法。在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上,其重心也多集中在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而将其他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排除在外。其实,通过对高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学生都需要不断地对自我心理进行完善以及对心理调适能力的不断增强。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将所有的学生都视为被教育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提升,全面实现大学生对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有效利用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相关教师要积极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合作组织一些具有健康积极意义的文化活动,以此来实现对校园优秀文化的有效构建,也让大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和对自我积极品质的塑造。除此之外,大学生积极品格的形成还必须要有健康、和谐的校外环境,即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当这三个积极组织系统相结合时,其便形成了最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完整环境,再加之对积极心理学的深入落实,学生便可以体验到更为丰富而多样的积极情绪,最终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个有序的保障系统和支持系统。

传统心理学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因为他们一般只会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正确分析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疏导,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帮助其他心理状态表现优良的学生避免心理问题的滋扰或者促进其更好地心理品质发展。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存在于传统心理教师身上的通病,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来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学生的立场来增强自身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彻底抛除传统思想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同样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启示:

一,当人的心理充满积极因素时,消极、负面的东西对其产生的影响就越小;

二,人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并非是要从痛苦中解脱,而应该是为了寻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不应该对任何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产生歧视,他们的心理和正常人一样,都拥有积极品质,通过有效地咨询也就一定能够获得“新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努力发掘每一个学生存在的潜能和美德,从而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视角。也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向积极取向进行转变,才能够克服并解决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从而在最终意义上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

心理健康论文

本人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此期间接触了很多境遇各异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普遍存在着程度各异的心理问题,且日趋严重。我深感这些问题亟待老师、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解决,且刻不容缓。本文拟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模式变化的角度,阐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期摸索出学校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模式及其缺陷。

1.单亲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离异或者由于疾病、自然灾害、车祸等原因导致父母一方独自抚养、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大多是“严”“慈”失衡的,从而失却了成功家庭教育中严慈相济、相契的特质。“严”、“慈”失衡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更大的危害是造成孩子心理的阴影和伤害,最终成为心理上的问题。

2.单方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一方(大多数为父亲)外出,由一方(母亲)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这是一种“严”“慈”失衡状况更为严重的现象。

3.隔代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双方外出,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目前有逐渐增多趋势)。隔代间巨大的思想差异,严重的代沟问题,祖辈对孩子的溺爱以及教育思想的缺失,使其教育力度与效度极其有限。所谓的教育也只是放纵或看管,更多的仅止于抚养的层面,缺乏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

4.抚帮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除父母双方外,孩子寄养在亲戚、朋友家,由亲戚、朋友代为教育孩子的一种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跟单亲家庭教育相类似的问题。一方面他们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又要照看被抚帮的孩子,所以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一般只能采用“看守”的方式。他们大多数是只求无过,不求有功,孩子一旦出现教育问题,家长之间产生矛盾,孩子之间产生矛盾,会给孩子造成人际关系处理的心理影响。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家庭教育模式。

5.合伙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双方外出,多个孩子合伙租房,多名家长委托一名家长教育的一种新型家庭教育模式。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别,孩子之间容易形成攀比的心理。如果受委托的家长,能把这种攀比的心理引入学习能力的竞争、良好习惯养成的竞争,那可以使孩子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将给孩子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6.“真空”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只留下孩子长时间在家里自己生活、学习的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孩子放任自流,无人管教,极易形成孩子懒惰、责任心缺失的人格品质。他们遇事不知所从,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这种“真空”家庭教育模式更应引起家长、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烦躁焦虑。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稳定、温暖、安全的家庭氛围中。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缺少这种家庭氛围,特别是抚帮家庭,孩子感觉寄人篱下,被父母遗忘或不重视,有了问题也无法解决,整天惶惶不安,忧心忡忡,无心学习,极易烦躁,自暴自弃,做事缺乏条理。这些孩子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打击,遇事不冷静,为人处世缩手缩脚,缺乏自信。

2.自私自卑。自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利益为主的心理状态;自卑则是自感处处不如人的心理状态。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自我期望得不到满足同时感觉不如人的心理状态。在他们自己看来,则只能满足自己的利益,别人不能占有其利益,当别人占有他们的利益时,会感到自己无能、渺小,因此,自闭、孤僻,难与他人沟通,更没有勇气挑战失败。本应健康向上、乐观主动的少年儿童却因父母的长期缺位,儿童应有的家庭温暖、教育监管缺失,致使其自私自卑的心理逐渐形成。成天无精打采,情绪低落,不思进取,孤僻自我,自信缺失,自私自卑渐成这一类儿童常见的心理特征,致使他们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出现。

3.缩手缩脚。很多孩子原本聪明、机灵、活泼,却因为学习、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变得茫然无措、冷漠无情、悲观无望,遇事无所适从,内心压抑痛苦,再加上诉说无望,人际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出现抑郁、自闭的心理问题。

4.过分任性。和谐健康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一般都有一定的原则性,通常刚柔相济,严慈相辅。但是在隔代家庭教育模式中,祖辈对孙儿往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溺爱,希望从孙子身上找回未曾得到过的温馨,故而对孙辈无原则地娇纵,导致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叛逆孤行,甚至出现攻击的倾向性。

5.难以满足。父母长期外出,孩子长时间失去了父爱母爱,缺少家庭的温暖,不能享有精神和物质上的快乐,内心空虚无聊,企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则逃学、泡网吧,有的失学与社会闲散人员勾结,干偷鸡摸狗之事;有的在学校无心向学,课堂上玩手机游戏;有的拿父母寄回的血汗钱请哥们大吃大喝等。这多是孩子在精神、物质上得不到适度的关注关爱而导致的一种异常表现。

6.提前进入青春期。这是指儿童超越了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在心理上表现出近似成人的倾向和特征。父母长期外出,辛苦创业,拼命挣钱,要求孩子在家省吃俭用,多做事,认真学习,在校表现好。一个天真可爱、活泼伶俐的孩子在自己成长的关键时期,学习任务已够繁重,又要承担家务劳动,弄得孩子不堪重负。现在社会是信息时代,很多孩子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使孩子超越生理阶段,提前进入青春期。

总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形态各异的家庭模式导致留守儿童的各类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消除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失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范文二:山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部偏远山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农村小学中大批留守儿童随之产生。本文在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合理布培养学习动机、建立爱心桥梁和更新教育理念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对策分析。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国农民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20xx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63亿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亿人,比上年增加473万人。特别是西部偏远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等方面比较差,造成当地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有关资料显示,贵州农民工总量已有800多万人。由于户籍、高昂的借读费用和父母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原因,打工农民的孩子们只能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以遵义市余庆县为例,全县共有3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2.68万人,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大概有6.3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农业人口的27.8%,留守儿童大约有13000多名。

一、问题和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缺少亲情关爱,因此在思想上、行为上和心理的成长中易偏离正常轨道,最终造成孤僻的性格和消沉的意志。

1.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动机不科学,成绩差。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不科学,不是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父母来学习,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听了父母及亲人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描述,想通过认真学习“跳龙门”考上大学,以实现跨入城市的愿望,是为走出家乡而学习。因此,不同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后劲。

2.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性格孤僻、冷漠。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常常会感到孤独无助,久而久之就会对心理和身体成长造成一些后遗症。当前,大多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抚养,彼此之间有代沟,孩子同祖辈不能有效沟通,慢慢就会形成孤僻、敏感、暴躁的性格。他们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发生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也有一些留守儿童为了吸引老师和别人注意自己,故意做出一些特别和怪异的举动。另外,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性交朋友,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的现象。

3.焦虑心理突出,精神压力大。

农村留守儿童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知道农村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种种原因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他们认为自己肩负的责任很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和亲人。因此,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导致心理和精神压力大,进而影响到学习成绩。

4.依赖心理较强,生活自理能力差。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抚养,祖辈们由于思想观念陈旧、教育观念落后等因素影响,常对孩子过分地照顾与保护。他们都将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发生安全事故。个别老人对孩子可以说是百依百顺,百事包办,除了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另外,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总觉得对孩子照顾不周,因此经常给孩子钱以补偿,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祖辈和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差。

5.逆反心理强,违法现象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情感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外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有时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孩子喜欢逃学、旷课,甚至参与社会不良青年团体,沾染上抽烟、打架、和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四处流浪。调查资料显示,父母均在外的留守家庭青少年犯罪率比一般家庭高70%。由于祖辈本身种种原因无力对孩子进行行为的控制和心理的教育,加上孩子的逆反心理较强,因此一些留守儿童极可能被社会上违法人员勾引,走上病态社会化的道路。

二、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种种不正常表现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社会安全稳定工作的一大难题,引起教育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心理等问题,使其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工作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进步,是值得高度重视的教育新课题。

1.建立留守儿童学生动态档案。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配合各学校对山区留守学生进行综合调查,走访留守学生,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给每一个留守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班主任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补充档案内容,为留守学生的动态管理提供了依据。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进行联系,并做好联系记录,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2.培养留守儿童科学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兴趣与动机。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提到:“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他把实际参与看成学习的最高水平。在活动中,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学校、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自觉去学习。留守儿童在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后,老师要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增强其自信心,让他们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进而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成绩。

3.建立家校爱心桥梁。

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联系和沟通,及时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提出相应建议,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指导家长或监护人关心爱护孩子。另外,可以利用各种节假日时家长返乡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沟通,形成合力效应,共同关爱孩子的成长。

4.更新教育理念,培养留守儿童全面发展能力。

学校应该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班主任应该既当教师又当家长。全体教职员工树立“留守儿童不等同问题儿童”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教与学转向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提高教学内涵质量,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能力。营造尊重、关心留守学生的氛围,让留守儿童更多参与校园活动中来,多举办一些能增加孩子动手能力的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其中,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做人和做事,实现学生认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不是病,但是如果不重视可能造成比生病更严重的后果。对待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讽剌打击,要像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学校应该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受过专业培训和指导的心理老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大力开展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观劳教所,安排失足少年报告会,让他们对犯罪的后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他们珍惜生活,珍惜现在,预防犯罪。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会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儿童的队伍必将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不只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和教师的积极参,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也将发生较大变化。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新兴的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来适应留守学生更具挑战性的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帆,刘琴,赵勇等.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xx,11(8).

[2]纪中霞,陈水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基础教育,20xx,(10).

[3]梁建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xx,20(1).

健康

先是腰疼,后落枕,脖子疼。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健身迫在眉睫。广场虽然离家很近,但老年人太多,走路都要十分小心,怕撞了颤魏魏的老人,广场舞太老龄化,节奏慢,时间长,要不就是左转右转太复杂,不好学。

楼上邻居带孩子叫我厮跟着去体校玩,好啊,发现了一个好地方啊。大草坪,塑胶跑道。暴走队走着方阵,背着音箱,喊着口号,吹着哨子,好壮观啊,我很惊喜。走不快的,三五一群,稀稀拉拉的,有处人稠,有处人稀。这走路撞住了绝对无伤大雅,可放心任性一回,想怎么走怎么走。

体育场,东头有一群跳广场舞的,西头有一群跳广场舞的。走走觉得无聊,西头广场舞貌似特别能锻炼腰,学了一会儿,就浑身冒汗。音箱后好象坐了几个人,由于光线暗,也没仔细看。过了一会儿,有男子从音箱后的灯影中走出来,做示范动作,很标准,跳一会儿,就走到音箱后的灯影里坐那儿。有时只站起来做一套动作,有时可能是看前面的人跳得可以,就掐断音乐,放另一段音乐。舞曲中有印度舞,有恰恰,有新疆舞好几种。原来真正的广场舞是这样子,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看了老师的动作,再看大妈跳,真的太没美感和节奏感。踩着小碎步一下一下,学着真的很难学的,因为你不知道点在那里,也不知道胳膊腿是怎么规范来去。只是就那样依葫芦画瓢,活动活动而已,一会儿也能出一身的汗。想起在广场上,左右耸肩的动作,站后面看大妈跳,竟十分妖娆,性感十足,我不禁笑了。没笑话的意思,只是觉得很好玩。前一阵有关广场舞扰民的争议颇大,其实我们这里,除了交谊舞声音有点大外,其它的声音都不大。人太多,甚至有点听不清,练着练着就脱节了。其实这里锻炼的应该都是不得不锻炼身体的弱者,应该是非常提倡的`。

没有在体校看老师跳之前,我在广场里也混着。看了之后,真的不想跟在他们后面学了,就又跑到体校里,谁知老师不示范,加上几天不去,又忘了,踩不住点,我就瞎跳着出汗。跟上了就跟上,跟不上就乱换脚走。笑,自己也觉可笑。想怎么跳怎么跳。很出汗,很能锻炼腰,很方便,貌似抗感冒,似乎腰也不太疼了。

广场舞是不得不锻炼身体者的舞蹈,是弱者的舞蹈,亦能跳得很标准,很有美感。我提倡跳广场舞,把大家的身体都锻炼的梆梆的。

健康

健康是自然所能给我们准备的最公平最珍贵的礼物。健康是多么可贵!相信每一个生病的患者都深有体会。俗语说:平安是福,健康是本。

健康是美丽的,健康是光明,而与之相对的病魔则是黑暗。光明使我们能在阳光下快乐地成长,而黑暗会让我们忍受病痛的折磨。我的外婆生病了,看着她因忍受病痛而皱的眉,因缓解疼痛而佝偻的腰,我好心疼。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因为外婆生病全家都忙碌了起来,妈妈每天早起晚回地往医院赶,连我都没有时间管了。奶奶在家给我和外公洗衣做饭,比平时忙了很多。好在外婆马上就要动手术了,等外婆手术后就能慢慢地恢复健康,我们家又会和平日一样热闹而温暖了。到时候我一定会提醒外婆不要总生气,还要注意适当锻炼,这样就能健健康康的了!因为健康的身体需要像阳光一样的有朝气,积极地心态连疾病也会望而却步。

说到健康,我不由得会想到我的舅舅。我舅舅是个聋哑人,他听不到所以也不会说话,虽然他的嗓门很大,但是却不能像我们一样正常的交流,我只能用妈妈交给我的一些简单的手语和写字与他交流。像舅舅这样的残疾人他们会比我们更加渴望健康而又健全的身体,当我们坐在一起叽叽呱呱地聊天时,舅舅就会露出无比羡慕的眼神,他一定很想知道我们说什么,也一定很想加入我们的聊天。所以他总会不断地写字问我或者妈妈,我们在说些什么。

健康健全的身体很重要,健康的心理对我们也很重要。还记得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的“蓝鲸死亡游戏”。对于那个事件我和妈妈也关注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参加这种游戏的人,心理都不太健康,他们对家庭或者对社会甚至对生活都有着极端的思想,他们喜欢独处,孤僻,他们心理的阴暗面让他们喜欢暗黑,不愿在阳光下积极地面对生活。看着那么多参加这个游戏而走向死亡的人,我觉得不可理解,他们虽然拥有健康的身体,但是却因为不健康的心理而让他们没有明天,没有未来。

所以,健康是多么珍贵呀!健康给我的启示就是:只有健康地活着,才会有精彩的未来。

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本文在体育舞蹈的概述基础之上,从调节情绪功能、促进审美功能、健全人格功能三方面分析大学体育舞蹈的心理健康功能,重点探讨大学开展体育舞蹈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高效整合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创建大学生体育舞蹈社团、注重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三方面,旨在通过本研究为相关人员做出一定的借鉴参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体育舞蹈;心理健康功能;实施策略。

体育舞蹈作为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受到广大教育者的普遍关注。同时,体育舞蹈凭借运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鲜明特征,符合当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求,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与喜欢。大学体育舞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情绪心理的健康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由此可见,开展大学体育舞蹈则显得极为重要。对此,本文以大学体育舞蹈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其心理健康功能及实施策略做出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1体育舞蹈的概述。

体育舞蹈是体育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基本体育项目的基础上适当性的融入舞蹈艺术动作。从整体上来说,体育舞蹈具体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摩登舞群(探戈、维也纳华尔兹、快步、狐步)、拉丁舞群(伦巴、恰恰、桑巴、牛仔、斗牛)[1]。体育舞蹈在肢体表现的基础上,通过音乐旋律的引导,展示难度不同的肢体动作或者造型,由此展示出体育舞蹈的内在情感艺术特性。体育舞蹈具有多重特征,即标准型、欣赏性、竞技性。首先,体育舞蹈的标准性主要表现在体育舞蹈的舞步标准规范方面,现阶段,我国体育舞蹈组织根据其动作难度的不同将其具体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铜牌、银牌、金牌;其次,体育舞蹈具有欣赏性特征,表演者需要穿着一定的服装,在音乐伴奏下,将风度、体态等外在要素很好的展现出来,以此来进一步提升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最后,体育舞蹈具有竞技性特征,舞者需要严格按照体育舞蹈的规范要求进行,与此同时还需要彰显舞蹈的美观度[2]。

2.1调节情绪功能。大学体育舞蹈具有调节情绪的心理健康功能,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产生积极良好、正面乐观的情绪,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人在面对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第一反应则是情绪,体育舞蹈活动是客观载体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出现的根本原因则是人们客观心理的需要。换言之,体育舞蹈活动开展与人的情绪需要存在必然联系。因此,学生在体育舞蹈活动参与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心理满足感,从而出现高兴、愉悦、成功等积极情绪,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带给学生个体成功愉悦的满足感,促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2.2促进审美功能。大学体育舞蹈具有促进审美的心理健康功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体育舞蹈集合多种元素于一身,如体育、舞蹈、艺术、音乐等,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较来说,体育舞蹈更加倾向于艺术方面,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气息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审美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例如,华尔兹具有流畅洒脱的特点,探戈给人抑扬顿挫之感,快步给人轻快激扬之感等等,通过这些肢体动作的表现在带给欣赏者视觉冲击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对体育舞蹈的欣赏水平,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2.3健全人格功能。大学体育舞蹈具有健全学生人格的心理健康功能,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体育舞蹈项目的进行过程中磨练自身品质,形成坚韧不拔的精神。若想在体育舞蹈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拥有扎实稳固的基础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以便可以在高强度、长时间的体育舞蹈运动中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同时,对于处于大学期间的学生来说,其要面对学业、工作、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可以有效释放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对其心理压力的缓解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3大学开展体育舞蹈的实施策略。

3.1高效整合体育舞蹈课程内容。高校要以体育课程、艺术课程为载体,高效科学的整合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精准定位体育舞蹈课程,明确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大学体育舞蹈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对此,高校要营造良好的体育舞蹈课程学习氛围,将体育舞蹈纳入大学课程教学体系中,为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促使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朝着规范性、目标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高校要尊重大学生在体育舞蹈课程开展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个性不同开设华尔兹、恰恰、斗牛、快步等具体体育舞蹈课程,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进行自主选择,满足其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3.2创建大学生体育舞蹈社团。高校要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创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舞蹈社团,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有目的的进行体育舞蹈活动,从而切实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高校要从思想认知中明确,如果仅仅通过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方式来进行体育舞蹈教育,难以保证体育舞蹈取得其预期实效,这就需要在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优势,及时弥补体育舞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将此看作是大学体育舞蹈教育的延伸与拓展,使得学生的体育舞蹈能力得以发展。3.3注重激发学生体育舞蹈参与兴趣。现阶段,在当前大学体育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存在男女生比例失衡的现象,即女多男少,以及学生在体育舞蹈舞伴的选择中也会出现经常性更换舞伴的情况,难以从根本上提高体育舞蹈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首先,高校要积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明确体育舞蹈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体育舞蹈的参与兴趣,使得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个人素养在体育舞蹈练习中得以发展。其次,在学校的公告栏、宣传栏加强对体育舞蹈的有效宣传,定期组织大学生参与体育舞蹈活动,确保大学生的体育舞蹈舞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最后,要加强对大学生体育舞蹈基本技能的教育训练,巩固大学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成果,提高体育舞蹈教育训练实效性。此外,高校要逐步完善体育舞蹈训练反馈机制,在元旦、校庆、艺术节等节日中开展表演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育舞蹈能力的机会,使得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满足,并将此看作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舞蹈的重要驱动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舞蹈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高校要在充分发挥舞蹈体育的调节情绪功能、促进审美功能、健全人格功能的基础上,以当前大学体育类课程、艺术类课程为依托,高校整合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体育舞蹈参与兴趣的激发,创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舞蹈社团,为学生体育舞蹈实践能力的强化提供平台。同时,大学要借助节日活动不定期展示学生体育舞蹈训练成果,完成高校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凌云.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xx,7(15):104,106.

心理健康论文

现阶段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咨询机构是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两种主要存在形式。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一般仅仅依靠几个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咨询和疏导工作,难以实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而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心理学知识的传授,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两种单一形式的教育方式未能实现应有的成效。因此,需要更加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活动形式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二)师资队伍薄弱。

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和资金投入缺失,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现有的师资队伍已无法适应当代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教育需求。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常常由德育教师兼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这些教师多是非科班出身,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经过短暂进修或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后就接受工作任务,导致这些教师在开展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心理学教师的缺乏成为高职院校心里健康教育研究的制约因素之一。

(一)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态度决定一切”,而态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认识到位。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全面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院校领导要提高认识,从源头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内涵,树立“心理育人”的正确理念,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学生工作的核心位置并贯穿于学校全局工作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要转变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使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和途径。

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要改变单纯依靠课程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单一形式,要通过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自觉参与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例如,相关部门可以不定期开展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宣传教育工作,如专家讲座、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等,使心理健康知识在全校学生中传播和普及,引导学生心理正确发展,培养健康的心理及优秀的品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力量培养。

在新的时期,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力量的建设,只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和管理。各院校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师资选拔制度,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的人员或者获得国家级专业认可的心理学教师能更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岗位,引导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兼职人员的培训工作,使整个高职院校在心理学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足够的重视并取得相应成果,为科学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人才。

心理健康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备受关注,其心智的健康发展成为家庭、学校、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心理健康疗法已无法满足学生内心表达的需求,为使学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儿童心理绘画疗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绘”画、“说”画、“同”画等途径帮助学生建立开放乐观、积极自信的心理环境。

关键词:儿童心理绘画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健康的心理能为家校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帮助学生阳光地成长。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巨大价值被逐渐认可,传统的谈话式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用模式。然而,小学生年龄较小,有时将话憋在心里不说或者想说却不知如何表达,谈话式心理辅导便无法开展后续疏导。儿童绘画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其绘画的天性,在绘画中表现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真实地呈现心理问题。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儿童绘画为载体,能够更真切地把握孩子的心理状况,根据象征意义的绘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运用儿童心理绘画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期准备。

(1)营造安静舒适的绘画环境。安静、舒適的绘画环境是孩子进行儿童心理绘画创作的前提,绘画环境影响着孩子的绘画内容及绘画风格。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能让孩子感到安全,从而真实、大胆地释放出内心的情绪。可以在宽敞的美术教室或音乐教室中开展儿童绘画,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走动,具有艺术气息的教室布置能激发孩子描绘的天性和本能。在这般支持性的环境中,孩子能更加专注地投入心理绘画,表达最真实的自我及内心诉求。

(2)提供多样合适的绘画材料。绘画材料对儿童的艺术表现及创作兴趣产生重要影响。丰富多样而又适合小学生的绘画材料能够帮助其更真实、准确地表现内心情绪。色彩的选用、搭配及表现手法都暗含着孩子的心理情感。尽可能为孩子们提供水彩笔、彩色铅笔、蜡笔、颜料、白色卡纸、彩色卡纸、铅笔、橡皮、尺子等丰富的绘画材料,保证绘画材料的多样性,适应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动作协调水平及特殊需要,为其创作真实、丰富的心理绘画提供物质保证。

(3)建立信任接纳的治疗关系。教师与孩子之间的有效互动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对孩子的创作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的适时指导与孩子的有效修正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恢复内心创伤,宣泄不良情绪,建立健康的心理情感。在学生创作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其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接纳、被信任的。在分析理解心理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绘画,正确理解其绘画所暗含的象征意义及心理空缺。

(4)保证充裕必要的.绘画时间。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开展,学生创作儿童心理绘画的时间应当得以保证。在充裕的时间内,学生能够完整地在绘画中表达内心的情绪和感受,反之,其表现的情感将是不完整的。绘画时间的充裕性并不等于时间可以无限期延长,否则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开展儿童心理绘画治疗之前,教师应告知学生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绘画,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或宣泄情绪,一般绘画时间控制在25-30分钟。

二、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儿童心理绘画的有效策略。

儿童绘画是折射学生心理的一面镜子,他们乐于借助美术这一形式,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故事。

(1)“绘”画——播种积极自信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理绘画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其动态,给予适时的引导。例如:学生在绘画中使用单一的黑色来表达家庭图,教师应让其通过不断地观看画面效果,并将五颜六色的生动画面图与该画进行对比,帮助其认识到单一色的沉闷、压抑,学会用多种色彩表达自我,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回忆家庭中的点滴幸福,用鲜艳的颜色表现美好的事物。教师在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心理绘画的同时,即是在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情绪型学生往往将自我的不足和缺陷扩大,表现出自卑、抑郁,教师通过色彩的运用及图形的重构指导学生学会面对现实,有勇气和信心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孩子。

(2)“说”画——沐浴开放乐观的阳光。教师应树立“问题就是问题,儿童不是问题”的心理辅导观念,努力帮助学生将问题情绪与自身分离。例如:当学生创作完心理绘画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绘画。教师可以提问:这幅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着这样的颜色和图形你有什么感觉?画中的这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觉怎样,他们会说什么话?通过类似的问题,逐渐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情感,将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安全宣泄。在倾听学生“说”画的故事中,了解其生活中可能经历的事,通过与画面中的人物对话,帮助其缓和心境,常回忆生活中幸福的时刻,遗忘不幸的苦难,引导学生做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孩子,学会悦纳自我。

(3)“同”画——绽放安全温暖的花朵。儿童心理绘画是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有效心理疗法,学生通过色彩、图形、布局、大小等表现自身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真实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及情绪。作为教师,我们应准确地抓住儿童心理绘画的突破口,及时了解学生的错误意识及不良情绪,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倾听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真实渴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建立安全、信赖、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xx(7)。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