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精选19篇)

时间:2023-11-27 12:46:01 作者:书香墨

读后感是在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观看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个人感受和思考的总结。8.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读后感片段,或许能给您一些启发。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父母课堂》确实是一本好书。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影响和指导了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名家长,几乎每天都要遇到教育孩子的难题,很多时候都不知如何下手去解决。学习之后,我逐步改变了许多影响孩子发展的思想及行为习惯,找到了很多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好方法。

2015年10月刊《父母课堂》里面的《伴随孩子一起成长》这篇文章里面提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对我启发很大。家长帮助孩子培养出足够的自己的价值,除了鼓励孩子拓展自己的想法和敢于冒险尝试、对孩子做得好的事予以嘉许之外,还可以引导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家长更应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到承担责任是正确的做法。

教孩子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做人,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正确的处理和面对人、事、社会,知道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做事情要有恒心、毅力、自信心,挖掘孩子的潜能,在困难面前“我能行”,积极面对,消除畏难情绪,培养他的探索精神,谦虚勇进。同时要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诚实守信,责任心强,知错就改,老老实实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

家长更应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到承担责任是正确的做法。例如:家长偶然说错了一句话,当家长察觉时便应坦然地说:“对不起,我刚才说错了。”又假若家长无意中做了一件伤害孩子的事,当察觉时,家长可以诚恳地、带着歉意地说:“对不起,刚才无意中伤害了你。”诚恳及带着歉意的态度才是承担责任的真正表示,道歉的言语只不过是一种配合。只说出道歉的话而没有那份诚意及抱歉的表情,孩子会觉得家长虚伪而不能改善心里的感受。假使他学会同样的行为,他日与同辈相处时,便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相待了。孩子看到家长勇于承担责任,那么当他自己犯了同样的言行错误时,便会模仿家长做出同样的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孩子会明白:承认错误是生活中正常而且有用的行为,因为这样做更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和谅解,孩子会更勇于突破、发挥自身能力和提升自己。

俗话说,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的好坏在于家庭,一个幸福的家庭才能教育出好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孩子教不好,而是我们做父母的要懂得孩子,要知道怎样去教育孩子,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活动,学会与孩子做朋友,给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面对调皮淘气的儿子,经常爱犯错误,我们不批评那是肯定做不到的,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寻找他在生活中那些值得表扬的闪光点,再给他一个个浅浅的微笑,让他认识到犯错误不可怕,只要改正的及时,父母一样会疼爱他们。所以我们家长不能在批评完孩子以后就撂下不管了,这会让孩子与你的心越来越远。。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超过对书本身的兴趣。才开始要去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书籍,鼓励他去阅读,要物质鼓励他,并让他把那些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讲出来,再加以赞扬,让孩子再讲得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这样就能调动他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习效果如何,好象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才就越近,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造成浪费金钱,浪费经历,更浪费孩子天真的快乐时光,所以我希望父母从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任何一个孩子对他们的父母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是梦想,是希望,更是爱的延续,但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孩爸爸、孩妈妈来说,他们却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女儿乐乐一天天长大,从呀呀学语到喋喋不休,从蹒跚学步到奔跑跳跃,我也一步步地在前行,每一本育儿经典都是我最好的老师和朋友。很偶然的一天,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哎!有一本书不错,叫《陪孩子一起成长》,看看吧!”当看见书中那一页页可爱的插图时,我就已经喜欢上她了,就像别人说的“第一印象”吧!

捧着她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就像和一个朋友在聊天,曾经困扰我的乐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似乎就在书中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案例中迎刃而解了,感觉心就象雨后的晴朗天空,清爽了、明亮了!

用心去品读这本书,有很多地方都能引起我的共鸣。“同孩子一起玩”带给了我很深的思考,书中有一段话“如果说,爸爸妈妈是孩子的天空,那么,爱就是阳光。试想,孩子在天空下享受着阳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玩游戏,他会感到多么的快乐和幸福呀。”乐乐两岁之前都不是很黏人的,可是一过了两岁就常爱缠着我,不管我在做家务,或煮饭,或和朋友打电话,她都会来要求我陪她,和她玩,这使我常常做不完家务,也无法和朋友畅快地聊天。为这我曾很烦恼,感觉女儿的到来让我的生活完全不一样,没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间。但是现在的我明白了,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很快,她将有她自己的世界,也许到时我要陪她,她也不让我陪了,所以要趁她要我陪的时候多陪陪她,她不是一盆花,也不是一棵草,她的成长是需要爱来浇灌的。

在“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中最开始的一段话对我受益非浅,“人们常说:‘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最容易接近、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当女儿还是襁褓中的宝宝时,我就常在她耳边哼歌,讲我小时听过的故事;当她呀呀学语时,给她讲《婴儿画报》里的故事,不在乎她懂不懂,只想让她养成阅读的习惯,虽然她并不爱惜书,经常是支离破碎;现在乐乐已经是一个爱喋喋不休发问的小女孩了,书成了她最好的伙伴,从看最初的《婴儿画报》到现在读《格林童话》、《西游记》,我想乐乐已经完全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睡前故事是乐乐的必修课,大概是乐乐3岁时,有一次我在给她讲《小猪闹闹冒险的一天》时,突然发现她可以跟着我的节奏稍微给些小小的提示就可以自己把这个故事讲完了,而且还指着一些字告诉我“这是小字”,“这是了字”当时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惊喜,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完全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每个月我们都会领着乐乐去图书城,在那里乐乐完全融入到书的海洋里,对新鲜的故事她会要求我们念给她听,有时她也会拿着一本大大的彩页故事书,自已坐在角落里讲故事,但是她总是很害羞,会说“妈妈别离我这么近,远一点”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听她清楚的讲一个故事,看来克服她害羞的情绪我还要努力呀!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们有着一双永远充满好奇的眼睛,书中的第一章就是“懂得爱”,我想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爱,他们才会更好的去爱,就象一位哲人说的“我们怎样爱孩子,孩子会怎样爱世界”!我曾看过一张摄影作品,是一个结实的男人背影,他用肩小心的托着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就象托着一个非常易碎的心爱之物,宝宝满是皱折的小脸和爸爸健康的脊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照片的后面有一个故事,因为先天不足,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可能会面临死亡,他年轻的爸爸,从瞬间的喜悦跌落到无边的痛苦,他对医生说想抱抱他的孩子,就是这一瞬间成就了这幅作品,有人问从这张照片看到了什么?有人说是坚强,有人说是依靠,但我觉得更多的是爱,没有任何语言的爱。坚强的脊背、依靠的肩膀这些都是天使的翅膀,爱的力量。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读了徐秀莉老师的《与孩子一起成长》一书之后,使我认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才,父母的一言一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中提到“赏识教育”对孩子应该多鼓励少批评,而批评呢更要注意方法得当。女儿写作业,考试非常大意经常出错,我总是批评多于鼓励。现在想想: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压力,对学习没有兴趣。适当的给予鼓励,能让孩子找回自信。徐老师提到“孩子的学习首先要自愿,有兴趣,才有动力。”家长总是盲目的要求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一到周末时间家长孩子忙的不可开交,却从不问孩子,想不想学,有没有兴趣。看来作为家长首先要经过孩子的同意,然后往孩子的兴趣方面发展,孩子有兴趣,自然学的好。

我觉得书中的每一篇小文章,每一个小故事,每一句教育感悟,让我非常受启发。也感觉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很多不到之处,今后能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使孩子能够茁壮成长。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儿女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厚厚的一本书翻完,作者对女儿的一片爱心跃然纸上,本书是作者送给女儿的一份生日礼物,也是作者对自己培养孩子全过程的一个系统总结,李镇西老师既是一个学校的教育者,又是一位家庭教育者,视野全面客观,不存在厚此薄彼,以偏盖全之说,正适合当下有心于教育孩子的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我们阅读。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事一物入手,阐述了教育其实并不高深,寻常处,见真谛。

书中,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家长也是教育者,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教育子女的同时子女也在教育着我们,而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教育者,是孩子永远的老师,无论是学校老师或家长,其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可造之才。我从未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也从不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就完全放心,万事大吉。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在这样做,读完本书后自觉惭愧。

李镇西老师记录女儿生命成长的历程,是用心在记录。从女儿一颦一笑到女儿许多的第一次,无不体现了一位伟大父亲对女儿的记挂和关爱。第一次随爸爸妈妈坐公交车,第一次呈现出笑的表情,第一次独坐,第一次手足舞蹈地跳舞……无不体现出伟大的爱心。十八年,父亲从年轻到中年,从女儿呀呀学语到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亭亭玉立的大学生,失败则鼓励,迷惘则开导,困惑则解惑,始终充满期待充满微笑。

李老师在书中强调: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但我不把我曾有过的‘科学家梦’、‘艺术家梦’强加给她。我抱定一个信念:我要让她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什么是快乐呢?李镇西告诉女儿: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暇,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取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原来,快乐就是如此朴实的一个概念。

是的,世界上的.孩子千差万别,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自然有着不同的孩子。这些孩子不一定智慧超常、才高八斗,不一定都能成名成家,铸成大器,不可能样样优秀,处处超越别人。但是,不论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把他们培养成善良和快乐的人,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所以,让女儿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和女儿一起快乐地成长!是李镇西坚定不移的家庭教育理念,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子女坚定不移的理念。

翻看多遍后,才发觉何谓最好?只有对比才有好坏,而此中的最好,却不是让家长们之间互相比较出来的最好,而是家长用心与自己比较后得出来的最好!此最好无固定的评判标准,无论工作性质的不同,无论贫富,无论地域差别,此最好只在家长自己心中,我们做家长的,在面对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说是我们自己一生最伟大的作品、艺术品)时,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倾心付出,尽职尽责即可。正象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教育,重点不在于教会了孩子语文、几何、物理、化学等知识,一般人估计一生都用不上那些几何、化学之类的东西,我们的教育,重点是在于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做最好的家长,就是让孩子做个优秀的人!每个孩子都各有特长,都充满自信,勇敢面对挑战。

总之,读完李镇西老师的书,我觉得书中每一篇小文章,每一个小故事,每一个微小的人生片段,一两句话的教育感悟……都给人一种温暖的、健康的、向上的感觉,一种爱的感觉。最后,再次用李镇西老师的话共勉吧:与孩子(女儿)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初次拿到《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本书时,乍一看没觉得有什么新意,翻开来细看,越看越喜欢。与普通的育儿书不同,双子姐在书中谈及的育儿方法非常实用且具可操作性,一口气全部读完了,并推荐给小姑子看。好书是一定要反复看的,为促进自己进一步消化吸收,写下如下读书笔记。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没有不行的孩子,只有不行的父母。在育儿之路上,父母要用心,只要用心,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双子姐在养育冬儿上,凭的就是一颗真真切切的浓浓爱子之心,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引导孩子,其用心之至值得我仔细学习。双子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我们和孩子的缘分。上天给我们家长的这个礼物,犹如送给爸爸妈妈一个最亲最爱的朋友,我们家长一定要善待她。更让人感动的是,双子姐在身体状况极度不佳的情况下,本着一颗大爱之心,双子姐以顽强的毅力写出了一篇篇博文指导在育儿路上迷茫的家长。

阅读此书,作为一个六岁女孩的妈妈,以下几点我必须牢记:

1、每个孩子天赋不同,与其他孩子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如对小学阶段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不足的地方提前介入做好引导,让孩子学中玩,轻松地学会了,会大大提高孩子的信心,孩子也会越学越游刃有余。

2、做好与老师的沟通工作。现在一个老师带很多孩子,本身很累,双子姐通过书信的方式与老师沟通,既能深入交流,也节省了老师时间,获得了老师好感,进而促进了孩子学习。

3、用快速心算改掉孩子粗心的毛病。粗心是孩子脑子发育不成熟的表现,也和性格有关,六岁的孩子,脑容量只有成人的百分之70-90,口算用孩子的脑、眼、口、耳、写,极大地促进了孩子脑子的发展。具体操作是,父母与孩子面对面坐下,家长从背后抽出一张张加减法运算卡片放在胸前,让孩子快速脱口说出答案,这不是教孩子加减法,而是教孩子一种能力。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反应能力、数学童子功,越熟越快越准越好。

4、兴趣班因人而异,但不管选择什么兴趣班,长期坚持才能有所收获。从双子姐身上获得的启发是,琪琪今后游泳、乒乓球、围棋是我必然会引导学习的,钢琴等乐器看机缘,画画是琪琪一直喜欢的,我会继续鼓励和赞赏。

5、发挥家里老人的育儿作用。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想要走进他的心灵,一定要和他产生共鸣,和长辈的共鸣就是感动他们,认可他们,他们必然会来帮助你、理解你。这样做的好处是家庭和谐、老人有成就感,孩子也学会了如何孝顺、尊重长辈。这点是琪妈做的很不好的,今后要好好改善。

6、让孩子学会造三句。读故事时引导孩子用关键词自己造句并记录。造三句即将词放在句子的前、中、后。

琪琪马上要读一年级了,双子姐的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此处记录下来的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目前,双子的孩子冬儿从一到三年级的差生在双子的精心引导下从四年级开始发力跻身于全面发展的优等生之列,目前冬儿已经是一个高中生了,因此此书更多的内容比较适合家有小学生或者初中生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父母,双子姐以朋友的身份,将引导孩子的宝贵经验娓娓道来,如帮助孩子编写口诀以巧妙记忆历史、地理、化学等各科重要知识点,如何引导孩子开心写作及相关技巧、如何减少考试中的失误,如何让孩子考前轻松复习、如何处理孩子学习生活中系列难题以及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总之,双子姐说出了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也将自己的经验悉数奉献。

《与孩子一起成长》确实是一本好书,有空时琪妈还要继续翻阅,相信每阅读一次就是一次新的收获。

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养育他们不像养活一株草,一盆花那样简单,呵护、陪伴、指引、欣赏……无论哪一样都不可或缺。

此从有了女儿,我就不失时机地阅读各种育儿经典,希望可爱的女儿能快乐的成长并且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上学期,从幼儿园买回一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的书,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很多生动活泼的案例提出了各种简单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我真正的用心品读,收获了很多理性的教育观念。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人最容易接近、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

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幼儿读书的益处,因此从女儿牙牙学语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和女儿一起看图读故事、一起享受在温馨、快乐、充满爱的故事中。直到现在,每晚读书是我们的必修课,语气故作夸张的爸爸、讲述娓娓动听的妈妈,都让女儿陶醉在美丽动听的故事情节中,常常被快乐、明朗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为了晚上能多读几篇故事,女儿会主动承担一些责任;为了能多听几个故事,女儿宁愿答应一人独立睡觉等条件。开始是妈妈读给她听,听熟悉了自己会读给小玩具朋友听,而且是以幼儿园老师的身份。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读书时,自己用小手划着指,指哪里我读到哪里,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阅读变成了女儿睡觉前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成了女儿生活的一部分,女儿房间一只小小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精美的幼儿读物,充满了书香气息。

很小的时候,女儿只知道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而不懂保护书,《东方宝宝》、《幼儿画报》《故事大王》《睡前故事》等精美的书经常女儿我弄得支离破碎、皮肉分离。

虽然我们不是最佳最好最棒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去实现孩子这些小小的愿望,陪孩子一起成长,无论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维果茨基是苏联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深远而丰富的启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下面是我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认识及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1、让幼儿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幼儿对许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感,教师要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并能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简单的方法。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自己去观察探索,让她们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如: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体,教师提供一些圆柱体、圆锥体让幼儿去观察比较,认识并理解其主要特征,并激发其想象:我们幼儿园里还有哪些物体是这种形状的?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通过这种主动活动,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

2、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我们的活动应建立在孩子的兴趣之上,孩子如果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任何活动都是没有意义的。如: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泡泡》,我们就给孩子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如:洗衣粉、洗洁精、糖、盐等,让幼儿自己一样一样的动手去实验,结果孩子会很快的发现,糖、盐放入水中立即会融化,但不会形成泡泡,洗衣粉、洗洁精则会形成很好的效果,孩子会被自己的小发现而激动不已,从而学到真的知识。

3、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增强其参与性。

我们的活动应该让幼儿参与其中,让她们在操作中寻找问题真正的答案。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必将在新的背景下不断充实丰富,为未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有益启迪!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陪伴孩子成长是家长不可缺失的重要工作,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坚持带他们走一走,看一看,与大自然多亲近亲近,认识认识蚂蚁蜻蜓,闻闻花朵和野草的芬芳,感受一下雨中踩水的乐趣,这个过程中,不用你多说什么,孩子自己就可以看到感受到,那丰富而纯净的幼小心灵,自然而然地追寻着善良与美好。可是我却错过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最佳时机,现在想想心里真的很愧疚。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和我当时一样,借口工作忙,孩子只管生,不管养,让父母替自己当父母。隔辈人的溺爱会给孩子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到时纠正不过来追悔莫及。况且老年人不好动,可小孩子又过于精力充沛,一刻也不闲着,两相矛盾如何调停?那就看电视呗,最简单便捷。结果长时间看动画片,眼睛将来就有隐患。而孩子幼年时期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性格也容易形成极端,不是特别沉默就是特别好动,这都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说过,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教育不应该只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人生的艺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出发。做为家长的我们,做为老师的我们,都做好准备了吗?我已错过一次陪伴成长的机会,现在我要陪伴更多的孩子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读书培养孩子们的静气,让见闻决写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最终成为幸福的人。虽然考评制度不会等到若干年后去问过我们曾经的学生幸福与否再给你的业绩打分,但是身为家长和老师要清楚明白,成绩只代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它决不是人生的全部。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从事教育工作好多年,面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面对自己的孩子,心里经常想:“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以前读过孙云晓教授写的《拯救男孩》,如今又读了他的《与孩子一起成长》,我深深地感悟到:好的亲子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要做一名令孩子们满意的好爸爸好妈,要从心底让孩子们无条件地爱家长,相信家长。这种关系是爱的体现,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共处的关系,孩子和家长是平等的。

在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位父亲曾忧心忡忡,因为9岁的女儿曾几次对他叹气:活着真没意思。我想,父母在惊愕的同时是否也该好好反思一下: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不快乐?听了这位父亲对孩子童年的描述,我有一个感觉,是否可以这样说,在一个人的童年中吃什么、穿什么往往并不重要,玩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敢肯定的说,现在的孩子不快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好玩的。

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成长最快速的时期,是生理、心理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儿童期的成长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也不仅仅是体力的增长,它是一个全面的发展,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他的很多器官都需要在各种体验中生长,需要各种刺激促进其发育。放手让孩子玩、指导孩子玩、和孩子一起玩,这是玩的几个层面,和孩子一起玩是玩的高境界。我可以这样说,凡是没和孩子一起玩的父母都不是称职的父母;没和孩子一起玩过,将是父母一生都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玩能为孩子后创造精神的培养提供一双翅膀,为孩子后创造力的形成提供一种可能。不会玩的孩子,很有可能就被未来社会淘汰的人。有一句话:“淘小子出好的,淘丫头出巧的。”这个“淘”与“玩”有什么关系呢?“淘”是玩的一种特征,是儿童聪明才智的自然流露,“淘”能将儿童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一般情形下,很会玩的孩子都是淘孩子,他们有个性,有主意、有领导才能。现在的孩子不要说“淘”了,就是简单的玩的时间都越来越少;虽然有了高档的玩具和电脑游戏,但是玩的花样却越来越少;同伴之间的玩也越来越少。这主要是有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缘于父母的恐慌,怕孩子玩多了误了学习,这与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关。第二,孩子的学业负担过重。我也看过一份调查,现在的孩子半数以上都睡眠不足,学业重,当然没时间玩了。第三,我们已经进入高科技的时代,一切都是电子化了,玩具是高档了,不过孩子的动手能力大大地削弱了。

深思这本书,让我深深感悟到要想孩子们真正健康成长,学以致用,作家长的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找到切入点,找到沟通的要道,敲打出孩子们的最初想法,心平气和的对孩子们加以启发,引导和适当的鼓劲。让孩子们感到我们才是他们最亲近的人,最关心的人,最可信的人。亲子关系处理好了,家长在孩子们心中的建立绝对信任的地位,孩子们就会毫无保留的倾诉他们所谓的“秘密”,这是爱本身所折射出来的力量。

因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们有着一双永远充满好奇的眼睛。作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所强调的:“国家的命运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握在母亲的手中。”我们应做到身体力行。

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模仿,这种模仿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如果你勤劳,孩子就勤快;如果你热情,孩子就大方;如果你主动,孩子就积极;如果你礼貌,孩子就学会了尊重……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

还记得书中说“没有体验就没有成长”,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培养能力,战胜困难,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步。书中德国著名作家、诗人歌德的母亲教育子女的方法对我启迪也很大。在歌德童年的时候,她常常给他讲半个故事,留下后一半,让小歌德接着自己讲。这时候,小歌德凭着自己对前半个故事的理解与对后半个故事的想象,将母亲未讲完的故事继续编下去。日久天长,歌德的创作才华大有增长,青年时代便名扬天下了。是啊,如果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采用“半个故事”的教育方式,就可以让孩子去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去完成工作的全部。这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而且还使孩子养成做一件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细细品味这本书,浅显的文字却将深刻的道理剖析得入木三分,读后非常受启发。总之,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寻找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耐心等待孩子成长,也许等来的就是成功!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人一生有两件事最重要:一是参加社会实践,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家庭子女教育,完成自我生命延续。下面,我就近期阅读地《陪孩子一起成长》这本书,简单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面对调皮淘气的儿子,经常爱犯错误,我们不批评那是肯定做不到的,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寻找他在生活中那些值得表扬的闪光点,再给他一个个浅浅的微笑,让他认识到犯错误不可怕,只要改正的及时,父母一样会疼爱他们。所以我们家长不能在批评完孩子以后就撂下不管了,这会让孩子与你的心越来越远。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超过对书本身的兴趣。才开始要去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书籍,鼓励他去阅读,要物质鼓励他,并让他把那些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讲出来,再加以赞扬,让孩子再讲得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这样就能调动他的阅读兴趣。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习效果如何,好象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才就越近,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造成浪费金钱,浪费经历,更浪费孩子天真的快乐时光,所以我希望父母从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和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儿女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厚厚的一本书翻完,作者对女儿的一片爱心跃然纸上,本书是作者送给女儿的一份生日礼物,也是作者对自己培养孩子全过程的一个系统总结,李镇西老师既是一个学校的教育者,又是一位家庭教育者,视野全面客观,不存在厚此薄彼,以偏盖全之说,正适合当下有心于教育孩子的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我们阅读。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事一物入手,阐述了教育其实并不高深,寻常处,见真谛。

书中,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家长也是教育者”,“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教育子女的同时子女也在教育着我们,而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教育者,是孩子永远的老师,无论是学校老师或家长,其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可造之才。我从未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也从不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就完全放心,万事大吉。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在这样做,读完本书后自觉惭愧。

李镇西老师记录女儿生命成长的历程,是用心在记录。从女儿一颦一笑到女儿许多的第一次,无不体现了一位伟大父亲对女儿的记挂和关爱。第一次随爸爸妈妈坐公交车,第一次呈现出笑的表情,第一次独坐,第一次“手足舞蹈”地跳舞……无不体现出伟大的爱心。十八年,父亲从年轻到中年,从女儿呀呀学语到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亭亭玉立的大学生,失败则鼓励,迷惘则开导,困惑则解惑,始终充满期待充满微笑。

李老师在书中强调:“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但我不把我曾有过的‘科学家梦’、‘艺术家梦’强加给她。我抱定一个信念:我要让她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什么是快乐呢?李镇西告诉女儿:“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暇,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取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原来,快乐就是如此朴实的一个概念。

是的,世界上的孩子千差万别,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自然有着不同的孩子。这些孩子不一定智慧超常、才高八斗,不一定都能成名成家,铸成大器,不可能样样优秀,处处超越别人。但是,不论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把他们培养成善良和快乐的人,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所以,“让女儿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和女儿一起快乐地成长!”是李镇西坚定不移的家庭教育理念,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子女坚定不移的理念。

翻看多遍后,才发觉何谓“最好”?只有对比才有好坏,而此中的“最好”,却不是让家长们之间互相比较出来的“最好”,而是家长用心与自己比较后得出来的“最好”!此“最好”无固定的评判标准,无论工作性质的不同,无论贫富,无论地域差别,此“最好”只在家长自己心中,我们做家长的,在面对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说是我们自己一生最伟大的作品、艺术品)时,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倾心付出,尽职尽责即可。正象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教育,重点不在于教会了孩子语文、几何、物理、化学等知识,一般人估计一生都用不上那些几何、化学之类的东西,我们的教育,重点是在于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做最好的家长,就是让孩子做个优秀的人!每个孩子都各有特长,都充满自信,勇敢面对挑战。

总之,读完李镇西老师的书,我觉得书中每一篇小文章,每一个小故事,每一个微小的人生片段,一两句话的教育感悟……都给人一种温暖的、健康的、向上的感觉,一种爱的感觉。最后,再次用李镇西老师的话共勉吧:“与孩子(女儿)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小学四年级书籍《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前段时间在网上一个豆瓣小组很火,那就是父母皆祸害小组。这个小组的原意不是否定所有的父母都是祸害,而是指出一个社会现实:那就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资格,有能力当好父母。

传统的观念。

很多人觉得作为父母是一件自然而然,而且简单的事情。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言谈举止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传统的观念里面,养孩子无非就是加一双筷子而已。孩子的成绩好不好,能不能健康成长,那都是靠孩子自己的造化。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担负着怎样重要的角色。这样的父母,最多只能算作一个饲养者,而非养育者。

在孩子长大之后,如果说孩子的发展方向,并不是父母所期望的那样。那些传统的父母就会把原因归结到孩子身上,而从来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些愚昧的观点在这本书里得到了一一纠正。

父母的教练。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介绍了我们需要教给孩子的第一门课——那就是爱与规则。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熊孩子。在网上流传着一个熊孩子洗钢琴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这位熊孩子的家长不得不赔了28万。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讲的非常有道理《你不教育孩子,这个世界会狠狠的教育他》。

而爱,是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一课。他要从小学会爱周边的人,爱他的父母,爱他的亲人,爱整个世界。爱发脾气的孩子往往是缺少父母的理解和接纳,也就是缺少父母的爱。

孩子还需要尊重与引导,从来就不应该忽视孩子的情绪。

很多时候夸奖比斥责更加有效。

如果养成阅读的习惯,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

做父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需要修炼与学习。这些都是这本书要教会我们的作业父母的一些技巧。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有机会阅读到这一本书,因为这一本书有可能就会改变你孩子的一生。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读完了李子勋写的《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对我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亲子教育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的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针对这三个方面,作者解释,其实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的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

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很多家长读了许多教育孩子的书,结果书读的越多越糟糕,跟孩子搞得像仇敌似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一些实用的东西,不要只告诉孩子正确的东西,很多正确的东西只能在书本上活着,在生活中往往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实用的教育才是现实教育,这种教育不容易妨碍孩子建立适合自己也适合社会的价值体系、伦理与哲学思想、审美态度与世界观。

在培养孩子的金钱观中,前期碰到我同事的儿子,今年刚上高一,有点追求名牌,买的鞋都是名牌的,上千元。最近买了一件防风衣,好像也花了1700多。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看李子勋的这本书,我明白了,在教育孩子对待金钱的观念上有两个技术,这两个技术用在初中以后的孩子身上非常有效。第一个技术是部分满足技术。比喻遇到孩子想买喜欢的东西,父母觉得比较贵,可以这样说:“好,你当然可以去买了,一定支持你,不过爸爸只能支持你20%或30%或者50%,其他你要自己去攒。”另一个技术叫延迟技术。很多孩子买东西很冲动,突然特别想买就开始磨父母,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反对,孩子就被挫败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要得到心理安慰,并不是真正渴望得到东西,他往往是一种没有经过思考的欲望。这个时间爸爸妈妈就要说:“虽然那个东西不错,我们也愿意给你买,但要等一等。”让孩子的欲望延迟一下,延迟对他的心里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假设孩子想得到一个东西又能等待的话,就说明他有能力控制和管理自己。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书中从儿童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纪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直观而又生动的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心灵深处,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

《行为管理篇》中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允许孩子们在行为的反复中学习与成长》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你班上有这样的一个孩子,平时常会犯一些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很容易接受,但不久又会犯一些小错误。”让我想到我班也有一个幼儿正是文中所讲的那样,记得梁梁刚插班进来时,他非常好动,总是喜欢这里摸摸,那里挤挤的,平时我行我素,开展活动时也不认真,于是我们开始教育他,他很容易就接受了,但好景不长,没几分钟有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幼儿甚至开始响应他,一起这里摸摸,那里挤挤,再教育他时,又会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那样了。”我们只知道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行为往往比较冲动,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但《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了我不一样的想法,当孩子反复出现“问题行为”时,老师不妨自我反省一下,先看看自己的教导方法是不是合适,有时候,只要改变一下方法,效果就可能好得多。于是我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从“值日生”工作做起,给他一些小小的任务,并且要求他不能影响其他的孩子开展各种活动。在这过程中,他的“问题行为”也慢慢的好转了许多,有时还能成为老师的小帮手。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成人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比较高深的理论内容联系实际,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并且通过真实的案例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生动的例子让我对此书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每一篇文章中,作者都流露出了快乐又真实的心情,在她看来,和孩子相处是那样的简单、自然。

大自然给人一种无尽的力量,成人喜欢大自然,喜欢呼吸新鲜的空气,喜欢聆听清脆的鸟叫声,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一个大课堂。书中第41封信中也说到,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拥抱中快乐成长。文中一开始就提到“向自然性”,只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钢筋水泥的大都市建筑使我们远离了大自然,孩子们的“向自然性”都被压抑着,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的“向自然性”得到充分的满足。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除了走向大自然以外,我们也将大自然带回幼儿园了,那就是我们的自然角。其中,种植和饲养是最简便易行的两个方法了。先说说种植,种植活动能够满足孩子们对探索的需求,他们能够获得许多从书上得不到的东西,例如在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亲自动手、亲身感知来了解植物从种子发芽、长叶、开花到结果的过程。

在种植过程中,孩子们还会产生各种疑问,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好机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让孩子做好种植记录,把自己的发现、试验结果和心得体会通过图画或文字记录下来。再来说说饲养,饲养小动物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恒心。让孩子学习饲养小动物一定要强调孩子的参与,从领养小动物开始,给小动物取名字,到每天饲养、观察、照顾,都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老师和家长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成为自然角的主人。

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常会看到这些情况出现:自然角是为设而设,四季常青物较多,因为比较容易照料;孩子的参与率不高,老师包办的较多等等,其实自然角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好好利用,为孩子创设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然角。

感谢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我会继续品读,结合生活实际,切切实实的去和孩子们一起跳舞。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陪孩子长大》不仅是一本亲子读物,更是一本指导家长、老师如何运用心理学去教育孩子,解决孩子烦恼的良书。本书的作者李子勋凭着对本质的非凡洞察力和健康而富于人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为线索,用一些贴切生动的个案展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父母在其内心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用一种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视角去解读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你,怎样理解孩子,怎样帮助孩子,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灵,怎样给孩子适当的爱,怎样给孩子自由,保护他的创造力,怎样呵护自己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当然还得给孩子爱,同时别忘给他们自由。以李子勋的说法就是让孩子建立依恋关系。关系重于教育,句句是真理。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几句话:

“多提孩子的优点,他的优点就会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优点的话,会变得很优秀。如果总夸奖他是一个好孩子,他的行为越来越偏向于好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标定为坏孩子,他的行为就越来越偏向于坏孩子,这是语言的雕塑功能。”在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子勋提出的是一种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欣赏孩子我们就应当做到尊重孩子。

欣赏孩子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成长。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我认真的看完了这本书,并且真诚的推荐这本书给很多在亲子关系中有困扰的父母。

这本书以互动的形式讲解了很多在亲子关系中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的案例。

第一章:幼儿期心里烦转的任务应该是培养亲密依恋的亲子关系。

第二章:孩子要和父母完成亲密的分离,并和父母形成稳定的情感交流与言语交流的模式。

第三章:这个部分讲的是青春期,这是我最关注的一个章节。当然大部分孩子在这个过程里面有很多成长的烦恼,悲催的是我们做父母的在这个阶段也同样面临父母生涯中最有挑战性的一个阶段。

第四章:的是孩子成熟走上社会以后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虽然我早已经过了那个年纪,孩子们也还没到那个时候。可是很多地方我看了觉得还是对自己非常的有启发。

作为一个典型的比较焦虑的妈妈,我认为这本书的结语他讲的三个原则,对我来说非常的重要。很多道理平时我也懂,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有很多睿智的妈妈给我提出意见和建议。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么透彻的听到作者讲解原理、利害关系,更能帮助我在平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平和冷静、不忘初心。

作者强调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必须允许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犯他那个年龄的错误。我们总是担心孩子犯错误希望自己尽努力帮助他少走一些弯路,但是这样做的潜在危险,可能是孩子很少会有内心的冲突,去体验恐惧和焦虑,这样他反而可能失去自我成长的一个环境。

我非常认同贯穿全书的.亲子教育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很早以前我的朋友就说过:管教如果不是基于亲密的关系,只会带来逆反。我特别认同这一点。关系糟糕的结果就是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所以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我明明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偏偏你这么不懂事,这么的逆反!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孩子的错,其实大人应该付更多的责任。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孩子。

其实孩子远远比我们想得更有潜力。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迎来了一个更好、更强、更有能力的孩子。孩子在观察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信任和接纳才是最好的陪伴。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很多时候我教育孩子,恨不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人生观都灌输给他们,总觉得听不听在你,讲不讲在我。无论如何我要尽到我一个做父母的责任。这个原则深深的提醒我:在以后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内心,而不要去简单服从于自己教育孩子的决心。

读这种好的心理学亲子书就像在照一片神奇的镜子,我们一方面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今天的不足,一方面满怀希望和热情期待着明天的美丽。

愿煤臀乙黄穑成为更好的自己。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看过第一封信,我就被吴老师生动的例子给吸引了。同时我也感到庆幸,因为这本书和我们以往所拜读过的不一样,这些事例是紧贴我们生活实际的,我相信它带给我的不光是启发。在第一段话中,吴老师就告诉我们|:孩子们每天都会教给我很多东西,他们教我把空洞的教育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他们更教我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而这个世界真的就变得美好多了。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鲜明的个性,就像信中所说的乔嘉,老师会因为孩子的一句话而高兴一整天。可想而知,孩子在她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乔嘉的每一次手工活动,在老师看来都是那么的富有创意,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些可能只是几张会惹人生气的画纸。不同的老师眼光真的是有所不同?我想,那是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所差异,所以才导致了看待孩子作品的眼光也有所差异。从信中得知,吴老师很喜欢和孩子交谈,她喜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所做的每件事情,她都能从孩子角度出发去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我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快乐的,老师也能从孩子天真、充满想象的创作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乐趣,而不会为了那些看似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作品而生闷气了。文中还提到了孩子的妈妈丽莎,为什么吴老师在文中对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动作会描述的如此生动,我想,如果没有细心观察和一颗爱孩子的心,是很难描述得如此细致入微的。

和孩子一起跳舞,也许就是:走进孩子的世界,充分尊重、细心观察,体会成长、体验快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跳舞吧!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首先,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是一名读者,而是感觉有一位幼教方面的专家在跟自己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作者吴放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高深独道的理论与具体而微的实践紧密结合,像故事一样说给我们听,让我们读起来也不是那么枯燥,而且受益匪浅。

在第十封信“幼儿美术欣赏的特点”中作者提到,“美术作品的欣赏并不需要与理解同步,尤其在幼儿阶段,让幼儿学会欣赏比学会理解要重要得多,也有益得多”,另外还提到了“欣赏是需要培养的一种思维习惯,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责任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度过童年,学会欣赏美、喜爱美、追求美”,接着就“如何帮助幼儿融入与参加欣赏过程”这一问题提出了五大要点,通过这封信的阅读,让我对美术欣赏活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会或多或少的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更加深入地去欣赏,所以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到底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欣赏过程他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呢?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因为他们生活经验的不同,能力的差异,所以欣赏的过程也应该循序渐进,为了避免欣赏的枯燥,欣赏的方式也应该多变。

第35封“教学反思的形式、内容与方法”中针对教师的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最初的时候,我对反思的理解就是寻找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渐渐地,在幼儿园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我知道了反思除了反思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也应该找出自己教学活动中的亮点与人一起分享,在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反思的主旨“不要一味地回头看自己踩歪了的脚印,而要向前看怎样才能把下一步走得更稳,反思很大一部分应该着眼于教学的成功而不是失败之处”,另外,书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教师的反思应该做到及时,作者提到了自己带带班时总会口袋里装着一些碎纸和一支笔,不用多写,只需要几个关键词就行,等下班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温记录,这样一来对以后的教学反思有很大的帮助。

书虽然还没看完,但自己每看一封信总会从中收获很多,或产生共鸣,或受益匪浅,不管怎么样,我感觉作者本人是用心在教育,而身为我们一线教师不是更加应该用心地去对待幼儿园的每一件事情呢?时代在改变,我们的孩子在改变,我们的每一天都会遇上不同的新问题,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通过观察、思考、反思来去解决。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幼儿园需不需要教幼儿阅读以及如何教?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现在,早期阅读在幼儿园已经步入白热化阶段,家长也非常重视孩子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因为早期阅读不但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在为幼儿未来的学业陈能够就打基础。吴放老师也认为,这种教育开始得越早,孩子得益就越大,将来的收获也就越显著。

关于阅读,美国国家阅读研究所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是一个从文字引申意义的复杂过程。它包含了一下所有的方面:(1)把文字与相应的语音练习起来的能力;(2)解读新词汇的能力;(3)流畅地阅读的能力;(4)掌握足够的信息与词汇的能力;(5)掌握通过文字建构意义的有效技能,以及(6)发展并保持阅读动机。

其实对幼儿来说,兴趣非常重要。因此,就这点,我们应从兴趣开始培养,让这成为孩子的一种需要,不可或缺的,从而培养其爱读书的好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真正认识的字并不多,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幼儿认识多少字,能读懂这个故事。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重要的还是在于培养幼儿基本的阅读技能,教给他们如何读,培养的是一种好的习惯。比如说,读书要从左到右,自上而下进行,书要一页一页从前往后翻;对图书要爱惜,不折损,不撕页,不在书上乱涂乱画等等。这些习惯、方法都应从孩子上小班时就开始培养。

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能忽略的,教师在这一块也应该重视起来,不要一味让孩子懂得什么,知道什么,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一种兴趣,一种阅读的好习惯。

幼儿园数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比较乏味的。从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幼儿对学数学的兴趣并不高,而且也较难掌握,长期以往,孩子间的差距就拉大了。

其实,数学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些与数字或算术有关的教学活动中,尤其对幼儿来说,数学知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事事处处,而他们从事的各种游戏活动中也都会包含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

在美国教育中,幼儿就是通过游戏,通过动手在探究和发现自己生活中事物的共性、特性、逻辑性已经可转换性。比如让幼儿学习长度测量,教师不仅仅用叉子作为测量工具,而是为幼儿提供了更加具体,与他们生活联系更加密切,更加有趣的方法,用空的可口可乐罐来测量,通过这个活动,并通过这个活动的延伸(如使用积木、铅笔等工具来测量),幼儿便理解了测量的基本概念。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涵盖着数学的内容。幼儿园的桌子有方的,但也有圆的;积木是三角形的,有红色的、蓝色的,很多不同的颜色;有的小朋友高一点,有的小朋友矮一点……这些都是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的,空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聊天,进行随机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没有了上课的压力,也就学得更开心,记得更牢了。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在从教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身边幼儿常接触的事物以及方法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生活的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