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优质14篇)

时间:2023-11-30 21:21:34 作者:飞雪

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下面是一些学习总结的模板,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和拓展。

高中语文课堂生活化学习的思考论文

语文的学习是最贴近日常生活中的课程学习,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知识的多种魅力,融汇生活和课堂学习的要点是高中语文课堂生活化追求的目标。文学学习是当下高中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核心内容,但文学起源于社会生活,所以在高中语文生活化的课堂中才能将语文中蕴含的生活信息活学活用,焕发出语文的活力和魅力。

语文课堂的学习是语言的学习,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化,语言是组成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而语言是生活中交际和社会往来的必要方式,因此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最终走向是生活化学习。在生活中,倾听别人的话语,获取不同的信息组成自己的语言,与他人通过语言的交流,让自己说的话语被理解被认可,满足自我情感价值的追求和提升。在生活中的.部分需求中,还会书写便签、邮件等以读写的方式来构成多方面的生活需求,用语言服务于生活,所以语文课堂的学习脱离不了生活化的学习。

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是为日后进入社会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而做准备的,所以语文学习走进生活,发挥高中语文生活化学习的价值。高中语文生活学习的听说满足了日常交际过程中的交往需要,学会用合理的言语与他人交际,明白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言,发挥语言智慧享受与他人交往的快乐。高中语文课堂生活化学习,如在生活中学习课外读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来阅读,还可以通过写文章、写日记的方式来满足自我情感的抒发,表达自己的生活观念、分享自己的困惑和喜悦。生活化语文满足了听说读写的学习要求,提升了融入社会的技能。

1.满足多方面发展学习能力的需求。

高中语文课堂生活化学习不仅可以提供语文学习上的帮助,更是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在心理、情感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语文生活化课堂学习,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其内心的发展需求,积极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2.增强自身的生命意识。

生活化语文学习充分地展示了在学习中生活以及在生活中学习的真谛。教师们在关注学习的同时也关注了生命,从而增强了自身的生命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语文知识来与他人交流,不仅仅分享了自身的生命情感,也从他人的经验和阅历中受到了积极的熏陶,体验到了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联系生活的语文课堂内容,通过生活中每一个人的情感生活历程体验到生命的价值、生活的美好,细细体味和思考人生,感悟到生命的强大意义和价值。

1.加强对学习参与过程的探究。

生活化语文学习不仅仅拘束在课堂理论上,更要从生活中加强对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究,语文课本身给予的便是广阔的思维,更为多彩的生活,和研究性学习的自主。从自身加强学习参与过程的探究可从社会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入手,自我发现不足,取长补短,有利于增强学习中的合作交流,还有利用增强自我动手能力,主动探究收集和分析信息,根据自我学习中的不足来对应的加强和巩固。

2.及时关注生活热点融入日常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热点内容融合了高中语文课堂的知识,在提升生活化语文学习的方法中,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融入日常学习中是非常直接有效的方法。社会时事热点涵盖着巨大的语文知识财富,合理把握重点分析才能综合全面学习语文知识。例如针对规范用词、规范用句时,可针对生活中一些经典广告,某药品广告“咳不容缓”或者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等,留意收纳此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词语来达到特定效果的广告,分析总结规范词语的使用,而又根据语境和情况体验文字效果。生活中,互联网是热点内容集聚地的大熔炉,学习生活化语文的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的关注热情,来综合学习语文内容,根据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资源,深入感悟和学习。

树立生活化学习的目标,来沟通课堂内外的知识,将学校和社会资源整合利用,扩展学习的空间,增强知识的运用。只有在课堂语文生活化的学习中感知生命美好、品味文化、健全人格,才能树立起生活化学习的目标,并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放到生活中去验证,从生活中的语文实践去寻找蕴含的语文现象。还会随时关注周围的人物和实例,拿周围有效的人物做榜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和为人处世的风格,在潜移默化中锻炼自身的意志。总之,高中语文课堂离不开生活,生活中随处会用到语文知识,只有日常学习贴近生活,结合课堂知识,用生活中的经典、底蕴、经验来丰富语文课堂的认知,扩展自身视野才能积极向上地探索语文课堂的魅力。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

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力度。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然地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与方法,也能在实践中加强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探究活动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相互激励、共同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探究性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背后,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在发生较大改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的推广,极大地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落实探究性教学,是促进教学活动进步的重中之重。

1.以学科特点为基础,开展探究性活动。

(1)教师要认识到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文章是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只有明确阅读文章的特点与重要性,组织学生与阅读文章进行互动交流,才能让探究活动得到有效开展。语文学科具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在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对诗歌中的情感进行体验,会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开展。一些学生选择大声朗读,一些学生选择默读,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方式。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自由,有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升。(2)应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高中学生具有相对完善的思维能力,探究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思维方式多种多样,而发散性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得以提高。比如,在讲解《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现在的荷塘月色场景进行想象,将两者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从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视频,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情境。在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中的重难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与讨论,同时,为学生播放一段节奏较为紧凑且旋律紧张的曲目,给学生渲染探究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的情感基调,提出更为贴切的问题,提高探究效果。

3.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开展探究性活动。

教师,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重要引导者。探究性活动,需要学生专注地思考,也需要师生之间的配合。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比如,在讲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特点进行总结。教师利用互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但不能将自己的个人观点过于明显地传递给学生。教师要更多地接受学生的看法,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讨论,及时指明探究学习的方向,促进探究活动效率的提高。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成功应用,会让高中学生的学习灵感得到激发,能给高中语文教师以新的教学想法。重视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作用,对其进行正确利用,让探究性学习氛围得以形成,有利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使高中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应用者。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论文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常识、素材等相关资料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从而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对国家语言文化进行很好传承。同时也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情景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此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高中语文教学是个整体的教学传授过程,要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全面的进行引入情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一、课前采取情境导入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开始的好坏是课程效果好坏的关键,一个好的课程首先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的备课。包含与课程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的视频课件,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主动的吸引学生眼球,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中等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时,首先,教师要利用好网络资源,对作者汪曾祺对学生进行介绍,包括作者创作的情境。还要将北京胡同的视频或照片给学生展示,让学生的头脑中对北京胡同产生印象,带动学生进入学习语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得不提的是,创设情境应该注重自然性、顺承性。真正能让学生如临其境,万万不可为了创设情境而生搬硬套,给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带来的人工雕凿之痕及“做秀”之嫌。总得来说情境的创设需要坚持三个原则:第一,尊重教材,把握语境,不脱离实际;第二,了解学生,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第三,坚定目标,加强引导,共同进步。

二、课中采取互动交流法。

增强师生互动性是新课改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互动性一方面能够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第一,根据课程内容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定时地采取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创设互动环境,将学生引入到教学的语境中。例如,在《胡同文化》这篇课文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北京胡同的特点、胡同文化是指什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等等,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课堂的互动,活跃课堂的氛围。此外课堂上还要采取情景模拟法,根据课堂的内容,编制一个辩论或话剧等,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达到愉快教育的目的。第二,以课程为基点设计延展内容形成师生点评式互动;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延展内容和新的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延展的教学内容来引起师生间的点评式互动。例如在讲授《雨霖铃》时,由于这首诗本身较为凄美,写进了人间离愁别恨。教师可以借此引发学生回想曾经学过的包括小说在内的多少写作方式和手法。还可以启发学生去比较电影中借用光、影、蒙太奇等多种方法呈现的人物与小说中人物呈现的方式有哪些不同等。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课程以外的经典人物故事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课后回顾课程情境法。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要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巩固,课后作业的预留就能帮助教师实现课程的巩固和提高。高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在课前和课中情境教学方法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业余的时间查找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知识,例如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为每个人物填写“病历卡”,完整体现出病人的病因、临床表现等。完成后引导学生将查找到的内容在班级内容进行交流展示,这样不仅能带动条件较好的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也能促进条件一般学生的知识量,大家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总结情境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改要求,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适应社会、融入教学内容和有效教学方式,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符合差异化学生的不同需求,保障学生利益,还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热点和难点。以上仅为本人在新课改要求下,对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和肤浅认识,教无定法,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式方法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都是为将祖国未来的花朵教育好、培养好,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语文教学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龚奎.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第07期18.

[2]梁少艳.浅谈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文摘版),20第02期03卷.

[3]宿慧芳.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俪人:教师,第2期.

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高中语文的论文

摘要:德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网络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今天,进行大学生德育研究和开展德育工作不可回避网络的影响。首先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大学生德育研究与实践中对于网络与大学生德育关系的三种不同理解;再以第三种关系为出发点,提出规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诚信教育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核心,大学生网络德育应注重这方面的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德育;网络德育。

1对德育和网络的认识。

1.1对于德育的理解。

对于德育向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狭义的德育,即指思想道德教育;另一种是广义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部分。为了在分析德育与网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本文选取狭义上的理解。

1.2对于网络的认识。

随着网络影响的逐渐深远,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网络所承载的内容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这时人们谈网络更多的是指网上资源。此时,相当一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在看待网络与高校学生的关系上,不约而同地将网络看作是主体,是主动施加影响的一方,可能对学生造成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大学生是客体,是被动接受影响的一方。因此,面对网络的影响应该“趋利避害”。这种对网络与大学生德育关系的认识反映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一种保护心态。

与此同时,也有少数高校德育研究者更加关注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行为,并把大学生网络行为本身纳入道德教育范畴,认为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使用者,很大程度上是“利”与“害”的制造者,是网络和网络资源运用的主体。大学生自己同时也是“网络问题”的制造者,应该尽量减低大学生网民自己制造的“网络污染”,正本清源。

2对大学生德育与网络的关系的探析。

2.1“并列”关系。

所谓“并列”关系,就是指将网络看作技术载体,德育是思想内容,网络和德育都可以独立存在,德育可以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依托网络这种载体来进行。在这种关系中,网络基本处于价值中立地位,“能载舟亦能覆舟”,全看谁来利用、如何利用。

2.2“包含”关系。

所谓“包含”关系,是指将网络看作是文化环境,而德育是教育内容,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面临负面的.、消极的网上资源的冲击,德育必须加强和创新。

2.3“同一”关系。

所谓“同一”关系,是指将网络和德育统一成为一个整体,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德育”,即指大学生在运用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同时需要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只有这样,网络及其资源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在这种认识中,网络既是一项技术,也承载着丰富的内容,但其发挥的作用积极与否与使用者的行为直接相关。如法国现代著名物理学家约居里说的“科学是不会有罪过的,有罪过的只是那些滥用科学的人们”。恰当的使用行为可以使网络发挥出巨大的便利作用,相反,违反规则规范的使用行为则导致一系列的“网络问题”,甚至引发犯罪。

由于对网络与德育二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开展德育工作对策及效果的不同。当前高校网络德育研究和实践多是以第一、二种关系为前提展开的,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措施上多是保护性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大学生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本文认为应该加强第三种关系下的网络德育的研究和实践,重点教育引导大学生在运用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同时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

3同一关系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解析。

第一,规范网络行为是“网络德育”的切入点和归宿。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无非就是要让他们在意识和行为上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意识决定行为,而行为是意识的表现和结果,同时,行为的不断强化也可以辅助意识的形成。大学生网络德育也是如此,它应该首先从培养大学生规范的网络行为入手,以行为促进德育,再用德育规范行为,让大学生成长为网络秩序和网络道德的积极维护者,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避开危险,这才应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高层次价值。

规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切入点,但对于大学生这样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对外界的好奇心正胜的群体,单靠对一些显性行为“就事论事般”的教育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规范网络行为也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归宿,要保证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行使规范的网络行为仍需要内在动力。规范的网络行为包括许多方面,仅以上述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几乎每条都与计算机使用者诚信与否、诚信的程度如何密切相关,因此,诚信是网络德育的基础和核心,要保证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有效、自觉进行,加强诚信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核心环节。

诚信的内容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道德境界,信是一种行为规范。从逻辑关系来看,诚是基础,具有本体论意义;信是理性实践精神的外在表现。“诚于内而信于外”,二者是体与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诚信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诚信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迅速发展后引起学校对网络德育的关注一样,诚信教育也成为新时期从中小学到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当前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本质性问题,而将关注点更多地转向了许多表面性解决对策,如要求教育者提高素质、创新德育的内容、形式及效果;及时填补网络漏洞,增强防火墙功能,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以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通过法律惩治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偷窃、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色情、制作病毒等违法、犯罪等行为。亦或提及通过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来减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这种认识已经关注到了规范网络行为的内在动力问题,但有些宽泛空洞,难免影响网络德育的措施及效果。而诚信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和品德则集中地体现了网络德育所需要解决的内在动力问题。因为诚信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规范,指导着人们的外在行为方式;一种制度,反映了社会规则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一个道德范畴,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诚信状况,直接反映出他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还是一种价值理念,是对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防治利器。因此,诚信教育是网络德育的核心。

综上所述,在当前网络日益深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现实环境下,认清网络与大学生德育的关系,探究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问题,是进一步研究教育措施、提高网络德育实效的关键。本文认为网络德育可以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为切入点,通过现象深入实质,重点在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最终达到以内在思想道德素质指导网络行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安邦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4[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论文

摘要: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者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兴趣教学等方式教学,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教师充当辅助角色,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并不断完善自身思考方式的特殊学习过程。教学者要根据教材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充分提供展现自身的平台,在交流过程中拓展自身思维,从而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根据众多权威调查证明,只有让学生自身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不断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才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不懈动力,因此教学者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发展。

探究只是活动中的一种,而自主探究性学习则是一种以自身探究为目的.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探究性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来说,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体现在教学者将答案告知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自身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得出相应的答案,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技巧。相对于教学者来说,探究性学习是以教学中出现问题为一个载体,通过其他措施及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资料收集、分析问题、最终处理问题,致力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并不是简单教学或者学生参与就能够完成,需要教学者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但是学生自主学习占大部分,教学者只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满足其对知识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革命性的颠覆,给予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展示的舞台,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展现。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把学生能力培养作为第一目标,将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关注对象。

1.探究性学习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根本的动力,而探究性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例如,在《雷雨》这篇文章中,教学者改变了以往教学方式,不再是此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是对学生设置相同问题,紧密根据教材内容,既对学生知识有一个拓展,又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不再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层面上。

2.探究性学习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生处在人生中一个重要阶段,既要面对学业上的负担,又要承受来自高考的压力。其思维能力已经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对事物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也正是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它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创新,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中,教学者可以要求学生对其资料进行收集,并且讲解出来,在充分感受作品思想的基础之上,自身思想情操也得到了提升,这都是探究性作用的体现。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又一种创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转变其学习方式,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弘圣。语文探究性学习中的自主与合作[j]。中学教学参考,(31)。

[2]杭淑英浅议问题探究性学习[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05)。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

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现代语言,文言文的阅读相对比较吃力,因此需要注释进行辅助,帮助我们阅读。文言文注释一定是通过研究古代汉语言文学,在充分了解文章的含义之后,提出科学的理解,并采用规范方式对课文进行注释。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注释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且通过对文言文的注释方式的把握,掌握文言文的注释方法。

2.1教材的编辑与出版部门,在出版教材之前,应当对课文中的文言文注释进行严格审查,尽量减少错误。

教材投入使用后,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学校调查等方式,广泛征集教师和学生对文言文注释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发现有不正确的文言文注释,在经过相关专家讨论后,及时更正。调动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对文言文注释的积极性,常年设立文言文注释意见箱,对错误的文言文注释要及时举报,对举报者给与一定的奖励。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及时将错误的文言文注释更正,并通知其他教材使用单位,避免影响扩大,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2.2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客观地分析文言文注释,既不一味相信课文,也不要妄自尊大,要本着严谨的态度积极探索文言文注释问题。

一般来说,文言文注释只是代表了编书者的想法,他的主要目的是,解释文章内部和文章外部的相关性,通过借鉴,读者依据文言文注释来理解文章,学到知识。在实践中怎样发现文言文的注释是有问题的呢?一是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高中教师平时应多读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广泛涉猎文言文相关知识,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有教师自己掌握丰富的文言文知识,才能在文言文的讲解中运用自如,轻松解决学生的各种提问。二是掌握解决文言文注释的技巧。为了解决文言文注释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技巧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文言文注释问题。首先,语言规律问题,检查文言文的注释是否符合语法结构、构词组句结构、表达结构等,当然也包括语境和文字、语音等各方面的内容,如果不符合语言规律,那么文言文注释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其次,考查语境的问题,就是判断注释是否符合文章的语言情境,与上下文是否有联系,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相冲突,情感上是否与作者相冲突,解释的语言是否流畅等。再次,逻辑关系问题,文言文注释要符合正常人的逻辑思维,用注释进行课文解释合情合理。如果文言文注释与原文不符,那么这个注释就可能是错误的,需要我们仔细斟酌推敲后,进行更正。最后,客观实际,语言是人类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想表达的手段。文言文注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如果与实际情况相悖,那么这个文言文的注释可能是错误的,需要我们加以更正。

2.3切忌墨守成规。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不能一味的相信课本,那将会陷入“本本主义”,课文中的注释只是代表了编书者的个人想法,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对文言文解释错误或者无法解释的`进行深入研究。例如:课文中,我们经常把“蹴”解释为践踏的意思,将“不屑”解释为不值得的意思,但是这两个词如果根据我们上述讲的技巧进行分析,很明显是错误的,那就说明这两个词在本文的解释存在问题。依据“蹴”是践踏的意思,那么“蹴尓”就是践踏眉毛,但是大量的文言文注释解释为“皱眉”的意思,因此片面的将“蹴”解释为践踏的意思是不合适的。文言文解释要符合上述的四个规则,否则就是不正确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推敲。对于“不屑”的解释,孟子的书中曾经提到过一个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是乞人因受到轻视,而不接受施舍的事物,因为那样的食物即使吃了,也是不开心的。《正字通》中曾经也有解释,不屑是指因轻视不加意曰不屑,由此可以看出“不屑”的含义为:不值得。这样的解释无论在哪篇文章都合情合理,那么该文章的解释就是正确的。我们在解释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上述的四个判断技巧,根据客观实际,联系课文对文言文的注释进行解释,同时教师多读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文言文注释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学生解决疑惑。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策略的思考的论文

自主学习一直都是教育者重点研究和关注的话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国现在教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文言文的自主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重点突出积极主动、互动、创新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一)文言文教学方式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学中大多都是教师在进行大量的词汇讲解,学生只是单纯的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做笔记,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没有参与和互动,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从而无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思想是,教授文言文是帮助学生提高高考成绩;学生则会认为学习文言文就是应付考试。所以,在这种思想模式下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大多是沉闷无味的。学生厌学,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教师教学目的不达标,学生也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而且高中文言文掌握的层面广泛,对文言文语境的.理解要求较高,如果教师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都会随之降低。

(二)对文言文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时代的变化,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很多学生就会认为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和未来工作中都没有很大的用处,从而就忽视文言文的学习。再加上文言文本身就比较拗口难懂,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上课时对文言文有抵触情绪,不积极、不主动,导致文言文教学目标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

(一)从教学方式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所务,唯在启发诱导。”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打破陈规,进行教学创新,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充分发挥能动性,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我尝试采取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1)故事导入在备课时,我把课文整合成一个故事,上课时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设立《鸿门宴》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身在其中的感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之高。(2)朗诵课文文言文的语言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领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文章的朗诵,在朗诵过程中把握文章的节奏,准确朗读难词字音,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抑扬顿挫的精妙,从而对文言文的情感流露有更加深刻而独特的见解。(3)主动归纳实词虚词用法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实词虚词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实词解释通常要涉及一词多义、词义的古今变化、词性的活用以及通假字等。虚词通常涉及介词、副词等。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弄清它的用法和语境表达的意思,不能死记硬背,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对不同的文言实词虚词进行比较归纳、交叉渗透,学会融会贯通,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教学时应要求学生主动找出不理解的实词虚词,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归纳梳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死记硬背。(4)情景再现,感知文章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法进行教学,把《鸿门宴》中项羽、沛公、张良、范增、樊哙等的语句和动作进行表演,表演的过程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表演还原文言文中语言和动作,使学生对文言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作者的情感以及词汇、句式、结构等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5)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学生对文章熟读理解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文章描写的人物特点、梳理全文结构、总结归纳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从而深化对文章的理解。综上所述,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效达成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二)正确认知文言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言文,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能直接陶冶学生修养,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利于将来成为一个气质高雅的人。一个对古代文学有一定基础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会更充实、不轻浮,会有得体的表达和行动,也更容易接近成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文言文对学生日后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言文的奥妙并将其传承下去。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博大文化的精髓,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采取不同方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高效自主的学习文言文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文言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代军垒.新课标背景下中学文言文导学策略的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

探究性学习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作用论文

语文,有的人将其简化为语言与文学,大学教育中,中文系知识模块的教育也几乎是按着这两条纲目去进行,而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远不止这些。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比较工具性其显性作用,人文性则是其润物细无声的隐性作用。尤其在初高中语文教育中,教书育人是对这两方面性质最好的诠释。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课堂教学语言则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中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他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注意和求知欲,使教学过程更加趋于科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高中是人格建立健全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最好时期,怎样教出即拥有丰富知识又拥有美好品格的学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课题,而在学生知识学习与性格养成中,教师的鼓励性言语能够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可以是学生前进的动力也可以成为刺伤学生自尊的利器,怎样能够将说话变成一门艺术,在不打击学生的上进心的同时指出缺点指明发展方向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

首先是课堂用语。

教师在上课中的语言使用需要坐到: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二、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具有激励性;四、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本学期我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多发言,曾经一味地夸奖学生,学生听了也兴奋不已。但是,我发现激励语言随便使用,学生的兴奋也渐渐消失。学生感到没有意思。究其原因,只要是表扬语缺乏艺术性,太单一。针对以上的缺陷,在表扬语上,我也稍作揣摩,在课堂上尽量发挥表扬语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我认为,首先表扬语不能千篇一律,如果单一,学生听了没有任何反应甚至产生无谓的情绪,要做到形式多样化。避免同一语言贯穿到底。其次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表扬方式,表扬要有针对性。比如学生的态度习惯朝好的方面发展,学习方法科学的都要一针见血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当然,表扬一定要有度,要符合实际,要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出准确、公正兼有鼓励性的评价。作为一名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将说话变成艺术,让学生能够喜欢语文,乐于学习语文。

第二是作业中的评语。

现在的学生很有个性,也希望能够获得方方面面的肯定,作业的评语如果也能够发挥激励作用,就能够成为他们认真学习语文的另一重动力,因此,作业评语也需要一定的艺术性,而非千篇一律的“优、良、中、差”。作业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好的评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师生感情交流的纽带。在作业评语中,首先应该坐到对学生寄予希望,教师教育学生,语言应充满期望,让他们领悟出自己努力与否的后果及责任之重大,从心底里爆发出奋斗的信心和力量。同时要能够理解学生,从尊重、信任他们的愿望出发,使学生自觉地意识到老师对自己关心、爱护..体贴,从而主动地加快前进的脚步。对于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尤其要做到扬长避短,积极创造条件,使其缺点向优点方面转化。而每次作业批改完都要及时表扬并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恰当地向他们提供榜群,以别人的优秀作业去影响更多的同学。针对学生的个性巧妙地采取激将式的语言,触动学生心灵,使他们自己在内心产生斗志,一鼓作气追上学习伙伴。

最后是谈话中用语。

现在的孩子有个性,但是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众多家人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他们时常有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因此在单独找学生面谈时,一定要在保全学生自尊的情况下指出问题,鼓励进步。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谈话中的用语是教师素质的'体现,一对一的谈话更能够突显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更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给与更直接的帮助与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我们在和学生谈话的时候,如果只是一厢情愿的去关心学生,没有找准那根弦,即使你是好心,也不能取得圆满的效果。如果是居高临下,指出学生的一二三,也许学生口头承认,心里却不服气,效果会不尽人意。如果是朋友相待,没找准那个调,也将不得要领,你的“学生朋友”也不会领这个情。如果是尖酸刻薄,讽刺挖苦,企图促其警醒,那么你将和这个学生的心灵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因此,找准那根弦,对准那个调,拨动的是心弦,触动的是心灵,洋溢的是愉悦,产生的就是共鸣,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师生的沟通,教师往往只着眼于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自己的内心世界则没有与学生分享,造成沟通的不平等。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的、自然真实的与学生分享,让学生看到角色面具之外的、具有人格魅力的鲜活的老师,从而达到双方真正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当学生犯错误时,很多老师习惯于采取批评的教育方法.我们前面也讲过,这并不是最正确的方法,也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要使问题得到本质上的解决,教师还需学会聆听,只有积极聆听孩子的诉说,老师才能捕捉到他的需要与愿望,准确的找到问题的切入口,走进孩子的内心,采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沟通是一门艺术。要自觉地运用有效的方法,除了要有良好的教学技巧、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颗平等待人的心。在沟通中,只有师生共同的投入,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发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才能实现预期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有必要全面审视师生沟通内容、特点,与学生一同成长,从而使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动的地位,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与效率。

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思考的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很多领域要想取得成就靠个人的单兵作战是行不通的,因此,互助合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现在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是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工协作,交流讨论,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即合作式学习.小学数学《程课标准(实验稿)》把合作学习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并把“学习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作为目标之一。合作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接受并用于教学实践。

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下面我简单谈谈本人不成熟的想法。

1、合理、科学地分组。

分组之前,教师要进行摸底调查,再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落实规范的小组评价依据。

只注重结果,并以此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3、教师角色的转变。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4、灵活地运用各种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象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以上只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思考的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条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是为了有利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如今,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看到了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走进课堂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开始,前排的同学“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甚至因为分工不明确还没有进入正题。一两分钟后,老师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发言的学生说的是自己的主张、意见,而并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还未进入正题的学生就更加茫然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首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并进行恰当的分工。合理分工有一个过程,刚开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工,然后过渡到学生自己协商分工。

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保证。

讨论前,要指导他们认真读书,做到“三看一查一发现”,查检生字难词。要求边阅读边动笔,在课本上根据自己阅读情况圈、点、批、划,还可以把想法的要点写下来。

三、学会倾听和表述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在合作学习中,需要每一个成员都要学会表达和倾听,这是一种双向互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思考中有益的东西,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的意见。表述自己的意见时,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我是这样想的”,“我是这样理解的”。表述小组意见时,应当用这样的语言:“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

学会倾听是小组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如果组织不好,就可能各说各的,不能达成集体的认识和意见,形成满教室“嗡嗡嗡”的局面。

四、学会互助和支持是有效合作的关键。

合作学习不同于独立学习的地方就在于互助与支持。识字超前、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讲述中合作者之间的互助可以解决语言障碍,朗读中互助可以使读更美。来自同伴的互助与支持比来自老师的更有效。

五、矛盾与冲突是智慧的碰撞和交流。

小组讨论时,不同的感受、理解、认识的表述与交流必然产生矛盾与冲突,小组意见交流时,也会产生意见的分歧。老师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在具有团队性质的争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全面,更深刻。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论文

会计本科专业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案例教学因符合会计本科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因而在会计本科教学中受到欢迎。但是,如何加深对案例教学特点、理念和优势的理解以及如何正确地树立案例教学的态度,则是近年来本科案例教学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理念与优势。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是对一个真实情况的描述,通常反映的是一个组织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决策者)面临的一项决策、挑战、机会或问题。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者设身处地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考虑他所面临的决策问题。因此,案例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案例必须是真实性。通过真实的故事描述,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现实与开放的环境中思考问题。好的教学案例能够成功地把现实中的场景移入课堂,给学生和教师提供生动的研究对象。目前很多的案例并不是遵循这一思路/理念去做的,只能算得上是材料或评论文章。经过简化与抽象的练习(exercise)、问题(problem)、文章(article)、模拟(simulation)等这些材料不能被称作案例,最多只可以叫做“椅子案例”(armchaircase)。

第二,案例中必须要有一个或一些决策者,即故事的主人公。案例的主人公是案例作者精心选择的,代表着决策问题的思考角度与切入点。通过对主人公面临问题的思考,将学生慢慢引入案例的情景,让学生实现角色的转换,进入决策者的角色。

第三,案例必须解决一个综合操作、综合分析和综合决策问题。培养学生应对机会和挑战做出分析判断和综合选择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基本理念。

案例教学能够在会计本科教学中得到认可,源自于人们对应用类本科专业的特性和案例教学基本理念的认同。会计本科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集合,更需要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培养学生会计综合操作、财务分析以及管理决策的综合技能。这些技能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出来的,决不是通过概念推演和知识演绎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实践的操练亲身体会出来。对教师与在校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显然是最为可行、最具效率的“社会实践”。因为与亲自参加社会调查研究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

(三)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从“教”的方面来看,案例教学代表着一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人的认知过程要经过两次飞跃,即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教育的功能在于将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传授给学员,再由学生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项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要经过“理论传授——学员接受——运用实践”三个过程。在理论传播环节存在着教师个人对实践与理论问题的认识局限;在学生接受这个过程存在着语义理解和学生内省的偏差;在运用实践环节,存在学生领会实践、搜寻理论的时间成本与失误成本。案例教学则不同,它强调的是从实践到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将来的工作实践过程中,直接运用这些案例中掌握的综合技能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概念,大大提高了会计专业知识传播与综合技能培养的效率。

从“学”的角度来看,案例教学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传统的学习模式强调将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用抽象的模型、概念等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记录和记忆这些知识,在缺乏现实情景的情况下,很难将这些知识体会成为一种技能,因而是一种授人以“鱼”的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则不同。首先,它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参与式的学习;其次,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开放,让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现实的经济环境中进行学习,而不是建立在种种课堂假设与限制条件下的学习方式;再次它是一种合作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沟通、讨论、交流,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最后,它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案例教学总是带着某个决策问题,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这个决策问题的解决思路。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管理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与技能,而且学会了如何学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案例教学都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在今天变化的管理时代,学会学习其实更加重要。

为了保证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有效的学习与讨论效果,案例学习通常要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实施。首先是个人准备(60-120min)。案例材料必须事前发给学员,学生收到材料后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认真阅读材料。除了阅读案例材料本身的内容之外,还要花一定的时间阅读老师推荐的背景材料与文章,学生自己也应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其次是小组讨论(15-30min)。小组讨论的必要性在于保证帮助学员首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交流,彼此了解对案例问题可能存在的共识与分歧,为大组讨论奠定基础。最后是大组讨论(60-120min)。在大组讨论上,通过毛遂自荐、教师指定或同学推荐的方式,由一名同学在10-20分钟的时间内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指出实现公司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接下来就进入大组讨论的“狂轰烂炸”阶段。其他学生可以就发言同学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案例的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对现实决策过程的模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认识,否则会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最终效果。

第一,参与,而不是旁观。案例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培养学生的决策技能。学生接触案例之后,必须自主充当案例中“会计师”、“审计师”、“企业家”、“银行家”、“董事长”等的角色,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而不能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所不容许的。唯有提出建设性意见,才是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只有真正参与到经济决策过程中,才会把决策中每一分钱的利润和损失都当作是自己的,这个时候才能调动真正的热情去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第二,别指望“正确”答案。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分析和决策技能的培养,而不是获得案例本身的正确答案。正如管理实践一样,现实的分析和决策工作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案例同样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有时案例写作者甚至有意识地在案例制作时把一些重要的资料或数据漏掉。对同样一个财务指标和财务数据所反映的信息,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判断。重要的不是这些判断的结果是否一致,而是这些判断所基于的分析过程是否具有理论基础和独创性的思想。因此,案例学习重视的`是决策的思考过程。

第三,学会“思想共享”。现实的决策过程是在决策团队之间思想共享、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的。案例教学的决策过程同样也是遵循这一现实过程。善意与尊重是职业行为的标志。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遵守各自的职业道德的过程中,要做到“思想共享”。彼此应当公开而有礼貌地承认分歧、表达意见。即使彼此之间的意见大相径庭,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这至少意味着对同一问题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会计数据往往都是综合性的数据来源,一项收入的增加不仅是销售部门的业绩,更有可能反映了公司技术、管理、品牌等多方面的业绩。唯有学会思想共享,才能保证认识和判断是建立在比较全面的思考之上的。

第四,并非“抛弃”理论。会计教学案例来自于会计实践素材,探讨的是如何解决会计实践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案例学习可以抛弃基本的会计理论。案例学习之前,教师往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讲授或指定学生学习相关的会计理论知识。在案例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问检查使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的能力。有时教师甚至会对一些基本原理性的东西提问,而这类问题又是最难的,要回答好它需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行。

当然,案例教学也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尤其是在会计本科教学阶段,如果能够为会计本科生量体裁衣地编写适合于他们知识结构和能力需求的案例素材,其中不仅牵涉到案例编制的人力资源与财物资源的投入问题,还涉及到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案例编写的技巧方面的问题,那么,案例教学在会计本科教学中的运用,就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思考论文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盛行于课堂。课堂成为教师自己的专场表演,学生情绪被动,行为被动,随着时间的增长,行为的累积,学生懒于动脑,懒于思考,习惯于默不作声地等待,依赖于被“一言堂”“灌输”。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自主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初中生已经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处于有自我个性的年龄阶段。例如,在学习过《愚公移山》一文后,我便问学生读过文章之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愚公坚忍不拔,精神可嘉;有的学生说,他方法错误,搬家相比移山岂不是更简单;也有的学生说,愚公移山,山石投诸渤海,属于破坏环境,虽精神可嘉,但方法不可取等等。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现自己对于事物的独到认识和见解,其中只要是言之成理者,均给予肯定。其次,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转变课堂角色,从课堂的“权威者”转变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发展个性,提高主动性和创造性。

设置问题情境,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不仅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避免盲目,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依旧以《愚公移山》为例,在阅读之前,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愚公为什么移山?愚公是怎么把大山移走的呢?他这样做有什么现实意义吗?这样一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从中寻找答案,这样就把学习过程转变成了探索的过程。此外,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教师除了要设置问题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多动脑,多思考,敢于质疑,提出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盲从。这个阶段,我会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之间互换思维,拓展思路,激发潜能。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探究性教学方式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能够以课堂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教与学的统一。首先,要多鼓励,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对于那些不成熟、片面的、或是错误的回答,如果只是一味地责备“上课不好好听,干什么去了,这都答不对”,只会让学生不愿意也不敢举手发言,课堂自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既要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完善答案,还要多加鼓励:“这次没有答对没关系,重要的是你有勇气站起来回答问题,老师一样为你感到骄傲。”通过这样的帮助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乐于主动思考,敢于主动发言。其次,多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是辩论赛等,一方面,学生为辩论准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各自发言,紧张辩论,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培养独立思维,在探索中学习,锻炼,提高。

设计师看见某一样事物,产生一点灵感,就会将其记录在画纸上。为什么?因为思维的火花灿烂但却易逝。在教学中也是一样,学生学习的思维火花也需要及时记录,形成量的积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会安排学生写课后小记,以书面形式将小组讨论、辩论赛的成果积累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思考,感受和体会。教师可对小记进行适当指导,对于不完善的思想加以补充,对于创新的思维给予肯定。引导学生积累思维,总结思维,拓展思维,升华思维,从而实现探究性教学的目的。

高中文言文自主探究性学习探索论文

3.1加强自主、合作、探究: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文言文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在学习上学生应该加强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如大声朗读文言文。在学习新的文言文之前,学生可以先将文言文大声朗读出来,将无声的课本上的文字转变为有声的语言,这样一来,文章中单调的文字会通过声音将其语言中蕴含的韵味和情感都表达出来,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很多文言文片段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学生在文言文朗读过程中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尝试着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情感,一开始时读得慢点,将每个字、每个词都朗读清楚,将文言文的'声韵都朗读出来,这样就能慢慢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从而有利于自己更好地把握文言文主旨。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同学们更应该注意多多朗读,尤其是苏轼表达观点那一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同学要多次朗读来体会苏轼当时的潇洒心境,这样有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再有,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和他人的交流沟通,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多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这样一来,也能够积累自己文言文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

3.2做好课外阅读:文言文往往是和某段历史或是某种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积极进行课外拓展,这样也能提高自己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学生可以上网多查查先秦时期的历史,搞明白六国和秦国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参考其他几位作者写过的《六国论》文章,也可以多浏览那个时期的书籍或是影视剧,对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再来看苏洵认为六国是如何灭亡的,再结合苏洵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这样一来,就能容易地理解《六国论》中苏洵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了。

3.3加强横向联系:语文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尤其是历史,所谓“文史不分家”,文言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受其当时所处历史背景的影响的,因而多拓展古代历史方面的知识,对于学习文言文很有帮助。反过来,文言文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让单调的历史因为其中的人物而丰富起来,这也是综合性学习的好处,能够将各个学科都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4结语。

文言文的学习并不困难,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了解文言文综合学习在字词句方面以及作者思想情感方面的特点,然后要注意牢记词句意思,并将其放到整个句子中去感受语境,同时要多多拓展课外知识,加强横向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促进自身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和琼.打破常规变中出奇———初探高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11)。

[2]侯志中.自主、诵读与兴趣———文言文课堂的突围[j].教师,2015(19)。

[3]顾勤芳.合作学习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5(07)。

[4]骆子彦.在教学古文中寻求升华———探究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j].教育,2015(15)。

[5]黄志芳.“开心辞典”引入古文教学“小组学习”激活文言课堂———《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反思[j].语文建设,2014(05)。

高中文言文自主探究性学习探索论文

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遣词造句能力都有帮助,而且通过文言文学习,还能够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了解中国历史,可谓是一举多得。但是由于文言文中的词语和造句方式与现代白话相差甚远,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感到十分吃力。其实,只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是可以轻松快乐学会文言文知识的。下面先讲一讲高中文言文学习的现状。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学习文言文是十分有必要的,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就是在学习动机上出现了问题,导致后面学习也缺乏相应的动力。从宏观来看,学好文言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遗产,将祖国的传统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而且,学习文言文还能够帮助提高我们的现代汉语水平,提高我们的语文修养。从微观上来看,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语文成绩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目前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字、词与现代汉语相差很大,导致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使得文言文整体成绩普遍较低。另外,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少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是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失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