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细节教学课堂实录设计(热门15篇)

时间:2023-11-26 14:38:21 作者:飞雪

优秀的作文要注重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当的情况。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潜力。

《的细节》的作文教学课堂实录设计

一、引入过程:

教师深情诵读散文《语文天生浪漫》片段,让我们从心灵出发,开启“心音共鸣”的大门!(幻灯展示课题:《心音共鸣--学会细节描写》)。

(教师板书“心音共鸣”)。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事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呢?我们先来看一幅图片(幻灯展示图片,教师介绍背景:图中的小女孩叫刘小环,年仅11岁,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厂背砖坯,她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只得3分3厘工钱)。

同学们看了这幅图片,有什么感受?

生发言,师点评。

我们再来看一幅图片(幻灯),有什么感觉?

生发言,师点评。

二、主体过程:

什么样的小事能够触动我们?(生:)是情,能体现真情的小事更容易给我们触动。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处离不开情,有些什么样的情?()有亲情,有友情,有师生之情,有爱情,而让现阶段让我们感受最深的应该是父母亲情。因此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善于把体现父母亲情的小事写进作文,并加以渲染,达到触动心灵的目的。

我们先来听一段歌曲,感受一下。(幻灯,放歌曲《母亲》)在听歌曲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与音乐配套的画面。

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歌词中打动我们的是很普通很平凡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平凡小事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所以,我们应如何对待身边的小事?是像以往那样吧它们忽略掉吗?()关注小事,记录小事。(板书)。

师:刚才讨论的时候还有同学说,是歌词中母爱的细节打动了自己,这正是我们作文时要注意的,板书:细节展现触动。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细节描写?

生分组讨论,总结,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板书。

学生找出文中的描写父亲的动作细节加以品味。

教师小结:这应该是全文最动人的一段文字了,平实的语言,尽量简单的描写,就好似高明的画家只用了几笔简单的白描便已将画中人物的身心、相貌勾勒了出来。透过这处看似平淡质朴的细节描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家道艰难、年老多病的老父亲对儿子真挚而又深沉的爱。

我们刚刚从音乐、文字中感受到了父母给予我们深深的爱,接下来,我们来进行看图写作练习:

师:展示一幅摄影作品,(幻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这样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小婴孩健康成长到现在的,妈妈的爱,是我们尚在襁褓时的抚摸;妈妈的爱,是我们初学走路时的搀扶;妈妈的爱,是我们走进学堂时的注视;妈妈的爱,是我们他乡求学时的牵挂。

阎维文的歌曲《母亲》是从听觉角度打动我们,现在老师给大家请同学们从视觉角度来观察()。

你从中看到了什么细节,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来描述。

分组交流,推荐。

--诵读,说出推荐理由,全班交流。

--教师提出修改要求。

--教师下水展示,教师饱含感情诵读,学生点评。

三、总结过程:

最后,老师送大家一句话:用善感的心灵去关注生活,那么生活处处流淌着感动;用细腻的笔墨去描写生活,那么生活处处洋溢着真情。

这样,我们就能让自己的作品与读者之间达成心音共鸣!(幻灯)。

四、课后作业:

以“我熟悉的”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细节描写,不少于800字。

五、板书设计:

关注。

小事触动心灵。

记录。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动作。

细节展现触动语言。

神态。

心理。

罗浚齐。

《的细节》的作文教学课堂实录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积累动词,运用动词。

3.通过恰当的修饰更加生动地展示人物的内心。

教学重点: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人物的心理。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一)说收集到的动词。

1.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收集表示动作的一个字词语和四字词语,你们都按要求去做了吗?

2.用一个数字说出你收集到的动词有多少?(请四、五个同学说)。

3.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我们一起说出收集了多少动词。

大屏:我收集了个动词。

4.很想听听你们收集到了哪些动词。现在开火车交流。

(二)猜一猜。

看来同学们都是爱动脑勤动手的孩子,为了奖励大家,我们现在做一个游戏,首先是。

1.看动作猜一个字的动词(六个)。

推举压喝跳拍。

(难度增加罗。)。

2.看表演说一个表示动作的四字词语。(举十个)。

东张西望挤眉弄眼又蹦又跳。

东倒西歪拳打脚踢大摇大摆。

小结:同学们,人物的动作我们可以用动词把他描述出来。在作文中,我们必须学会准确捕捉人物的动作,这样就可以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了。

二、品析词句,体会用词准确。

1.请闭上眼睛,我们先来听一听老师收集到的一个描写动作的经典片段。

6岁的小表妹看见了几只飞舞的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有一只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躬着背,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用双手一捧,可蝴蝶却飞走了,她气得撅起小嘴,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1)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看到?(因为文中有了动作描写。)。

(2)说出文中所用动词。

(3)我们看到小女孩捕捉蝴蝶的动作,是因为作者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4)调换动作顺序,行不行?(描写人物地动作,要注意顺序,细化动作。)。

(5)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6)根据场景,妙用修辞。

1.这段精彩的动作描写,用了哪些有效的写作方法呢?

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注意顺序,细化动作。

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根据场景,妙用修辞。

3.小结: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这就叫做动作描写。写好人物动作,首先要进行细致地观察,准确地运用动词,注意顺序,再适当地运用修饰语或修辞方法,就能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的特点。

三.片段习作练习(用上收集的动词。)。

1.现在,该轮到同学们小试身手啰。

请填上准确的动词或修饰语。时间2分钟。

天啊!要迟到了。我()开被子,从床上()下来,()地()过校服,()上鞋子,几步()进卫生间,()地()出牙刷,()上牙膏,在嘴里胡乱地()了几下,然后,()下毛巾,在脸上()了两把,飞快的()出屋子。

2.大展身手。

片段演练:主题1、斯文女士的吃相。

主题2、粗鲁男士的.吃相。

主题3、胆小的他放烟花。

要求:

1.运用人物动作描写方法,选择本小组对应的主题进行刻画,字数50字——100字。时间5分钟。

2.小组成员交互作品修改,选取优秀习作在班级上展示。时间3分钟。

(五)读一读(注意按老师的要求去听。)。

大屏展示:所用到的动词是、、,这些动词得好的原因是。

四、总结:

细致观察人物动作,准确地用上动词进行描写,就能使人物象放电影一样,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且能从他的一举一动中体会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1.交流收获从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2.师总结。

《的细节》的作文教学课堂实录设计

安阳市示范区高庄镇第一中学常艳芬。

(一)本课出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面的写作训练《抓住细节》后面的第一题,修改作文,添加细节。为了让学生对细节描写有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以及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特设计了这样一个作文修改的课例。

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一,认识作文修改之于一篇作文的`重要性。故而把上次学生修改的一篇作文拿来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是一篇修改结构成功的作文。

二、引入本次的课题细节描写的添加和修改,在这个环节,设计了什么是细节描写,找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等内容。

三、细节描写的前提必须有一个明确中心,通过作文片段的对比让学生对此有个清醒的认识;接着,辨析叙述和细节描写的分别。这是学生习作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即文章只有笼统的叙述缺少具体的细节描写,内容空洞缺少形象性。

四、如何写好细节,关键点是“关键处驻足,慢说细微处”,设计想要通过学生习作具体指导方法最后引出具体细节描写的方法。

五、展评学生习作中的缺少细节描写的范例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通过自己作文的自我检查找出缺失了细节描写的地方并进行片段修改。以上是自己的设计初衷。

六、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教学初衷,学生互动参与也较为积极主动。只是在第四个环节因为那篇作为引导写作方法的例文在播放ppt时和下一页快进了,直接转到了方法总结,使这个环节有点仓促。因为自己误以为这张幻灯片没放进去,所以直接进行到了下一个环节,好在后来又重新放映找到了例文,却使学生现场修改作文的时间不足了。这个时间安排上的问题还跟前面的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有关,以后在这个方面要多加注意。

七、总体上来看,这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作文认知需求,紧密扣合了新课标的要求,并且在作文指导的过程中也很好的促进了阅读教学。缺点是环节安排不够紧凑,重点内容可以更加明确突出,另外可以多给学生一些自己作文修改反思的实践机会。

《的细节》的作文教学课堂实录设计

一、案例背景“用细节描写人物”是上海高中语文s版教材中一个表达单元的写作要求,训练要求是能从生活中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描写人物。

二、案例设计我通过认知、理解、运用、提高、拓展这样一个教学流程来训练学生学会选择、运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描写与表现人物。

2、教学思路分析:

(1)有关教学导入,我想了很久。如果直接由细节描写的含义引出,恐怕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如果从学过的小说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入手,未尝不可,但是缺乏新意。后来我想到了漫画,它以一种简单的线条来表达主题,在某些方面与文学是相通的。于是我采用了学生都熟知的张乐平画的三毛,眼睛鼻子都没有,但头上有三根毛,就通过这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由此引出本堂课的内容“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2)对细节描写含义的理解,比较简单,关键是如何理解它的作用。于是,我选了小说《祝福》中一段有关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故意略去几处有关的细节描写,让学生产生疑问,并且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本堂课的主题——于细微处做文章。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也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我在这里还举了一个例子,钱钟书在《围城》里形容李梅亭大白眼睛时说“像剥掉壳的煮熟的鸡蛋”,学生都乐了,觉得非常形象生动,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3)接下来是口头作文,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描述班中某位同学,其中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细节描写,最后让同学猜猜描述的是谁。分组讨论学生气氛活跃,连平时较腼腆的同学也活跃起来了。因为描述竞猜的都是朝夕相伴的同学,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

(4)再接下来由口头描述进入书面描写。因为考虑到时间关系,事先布置回家作业:用细节描写“吃相百态”的片段,主要用细节描写淑女与粗汉的吃相。课堂上,我选择了几个写的比较有特点和典型的片段让学生主动交流,并且帮助同学修改润色,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更活跃了。学生一(描写淑女):她端起碗,挑了几根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嘴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原文)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缕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唇角的余油。(改文)学生二(描写粗汉):他见菜齐后,便提起筷,端起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撑的两腮鼓鼓的。(原文)他见菜端齐后,便忙提起筷,端起大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呼呼地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撑的两腮鼓鼓的,还有一粒米粒挂在嘴角上。(改文)。

(5)在学生书面训练“细节描写”的基础上,引导阅读有关著作中类似“吃相百态”的文章片段,如阿城《棋王》中有关“吃饭”的片段,丰子恺《中国的女人、小姐们》中有关吃瓜子的精彩片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从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三、教学后记从上述教学流程看,首先,整堂课按照认知、理解、运用、提高、拓展的教学思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课内到课外,既忠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其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关用细节描写淑女与粗汉的吃相的写作片段,学生很有兴趣。

课堂上,我选择的这几个写的比较有特点的学生交流,气氛更活跃了。此外,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也使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最后,从这堂作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得出写作指导课也能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这要求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并且活用教学形式,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的细节》的作文教学课堂实录设计

相信对于大多数语文老师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便是作文教学了,每当看着那些枯燥无味,味同嚼蜡的文字真是束手无策,真是“狗咬刺猬不知从何处下手。”结合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感受,现在我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和应对策略。

二、有真情,情感能激起大家共鸣。很多学生在写作文,害怕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得更具体些,就是暴露自己人性的弱点。比如说写“当我面对_____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会选择写“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当然,只要语言精彩倒也可以写出佳作。其实想想,如果能敞开心扉,写一写当我面对“虚荣”的时候,或者选择的时候,写出自己在伦理道德面前内心的挣扎痛苦,就会有真情实感,真情流露出的东西是最能感动人的。那么在这里,心理描写就显得格外重要。

初中阶段的作文一般以记叙文为主,我认为只要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并非难于上青天。

《的细节》的作文教学课堂实录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明确细节描写的内涵,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鉴赏、训练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引发学生情感冲动,激起参与兴趣,产生表达冲动,诱发成就动机,从而自觉投入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2.激发情感,把对生活、社会、人生的真实、独特的感受化作细写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看希望工程宣传图片,谈感受)。

看了图片你有何感受?你觉得哪些地方打动了你?(明确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2、初步掌握描写细节的方法和技巧。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把我的作品比做编织好的生活网,那么细节就是网中的结点。”————(托尔斯泰)。

三、品味经典,欣赏细节。

品味以下的经典文段,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片断】。

(点析)动作、外貌描写,用慢镜头分解,细化动作。

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层次分明地先描摹父亲的外貌:身体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这简朴的形体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而且写出了父亲老态、憨厚。

作者深情地写出了父亲的一系列动作,”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身子向左倾“……父亲艰难的举动,肥胖的背影打动了儿子的心,这里背影的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父亲对儿子的慈爱。

“情动于中而行于外”,动作是人物的情感性格的流露,来自于作者的真切的生活体验。在这样的细节中,最容易使读者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而最容易感染读者。

小结: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四、借助实例,明确细节(分类)。

品读下列细节描写,思考是怎样描写的?

1.场景(环境)细节描写。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2.服饰(外貌)细节描写。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3.语言细节描写。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就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4.动作细节描写。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

5.心理细节描写。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都德《最后一课》)。

五、对比反思,探究方法。

1、这里有段学生习作,写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老师办公室的情景。大家来评一评,写的怎么样。

【甲文】。

我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黄老师的目光,里面充满了责备,我喊了一声“黄老师”,黄老师点了下头,只是“嗯”了一声。

学生点评并试着修改。

点拨:我是怎么走进办公室的?有什么动作和心情?黄老师的目光是怎么样的?看到那样的目光我又有什么心情?我是怎么“喊”老师的,有什么心情?老师点头的神态,“嗯”一声的语调如何?这些都是可以展开描写。

出示【乙文】。

学生对比点评。

点拨分析:(1)用词比较准确。例如“忐忑不安”一词就写出了作者当时那种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的七上八下的心理(2)细节突出。例如:黄老师皱了皱眉。(3)注意了人物的情态特征。例如:“那双眼睛里没有了往日的慈祥可亲,而是充满了责备”。

小结:方法一: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方法二:运用修辞,画其神韵(结合前面环境、外貌描写例句。)。

六、退而结网——学以致用。

1、明确强调: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2、练笔:选择以上方法,试根据语境,任选一题,给下面的句子添加细节描写。

1、下课铃响了,老师还在讲着,同学都很着急。

2、我的同学小宇他很瘦。真没见过这么瘦的人。

3、学习借鉴这里有一篇写片段2的学生习作。大家来看一看好在哪里?。

【甲文】。

我的同学小宇他很瘦。真没见过这么瘦的人。

【乙文】。

他很瘦。有人形容谁瘦常常说“他瘦得像豆芽菜”,但是他即使是豆芽也是那种脱水两三天之后的蔫豆芽。他很瘦。笔挺的西装到了他的身上往往就变成了风衣,只能向下垂。他受的叫人担心,以至于关心他的人总是劝他——风大的时候尽量不要出门,即使必须出门也要离树远一点,离水远一点。他瘦得是那样的彻底。假如医学院的学生要学习人体骨骼的位置,看看他就一目了然了,视觉效果绝对不亚于医学标本。

学生对比点评。

点拨:怎么个瘦法,瘦到什么程度?

分析: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突出人物特点。

七、作业。

文题:我从没有这样。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如舒畅、激动、烦恼、懊悔等。

2、以写人、记事为主,记事要完整、具体,要有真情实感。

3、至少要有一处人物细节描写,拿红笔用曲线勾画出来。

4、不少于600字。

《的细节》的作文教学课堂实录设计

执教者:薛炳钦(一级教师)。

整理评点:郭庭平(高级教师)。

师:初三(2)班谢希宁同学的习作,常常被作为范例拿来评议和欣赏。今天,我特地邀请他参加这节课的学习,欢迎嘉宾希宁同学。(学生热烈鼓掌)。

[请邻班学生作嘉宾列席课堂,真是别出心裁。]。

师:爱因斯坦曾留下一个关于成功的公式,这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w=x+y+z”。(板书)爱因斯坦说:“x代表艰苦的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少说废话。”当然,公式中的x、y、z,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解读“成功”吧。(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1:成功等于勤奋+天赋+运气。生2:成功等于勇气+努力+创新。生3:成功等于艰苦的劳动+科学的方法+不怕失败。

……。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的不同解读,就是围绕话题“成功”,展开发散思维,进行多角度立意的结果。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由此可见立意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什么是立意呢?生4: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生5: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

师:对!立意有哪些要求呢?生6:鲜明,准确。生7:深刻,而且要新颖。

(挂小黑板。上板书作文题:风,有自然界的,也有人类社会的;有可亲可爱的,也有可憎可恶的。请以”风“为话题,进行多角度立意。)。

[话题选得好,适合初三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

师:请同学们看清小黑板上的作文题,认真思考,写出不同角度的立意。五分钟后让大家自由发言。(全场寂静。学生思考,动笔;教师巡视。五分钟后)。

师:现在请大家停笔。谁愿意第一个发言,把你的立意端出来让同学们共享?(稍作等待,一生举手)。

生8:我想到社会上的腐败之风。我想到一位歌手唱的《风筝》,它象征着自由奔放,无拘无束。我想到春风,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一文中的一句话:“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让我想到了最伟大最深沉的母爱,独处异乡的我一想起它,心里就涌上一阵阵的温暖。师:真让人感动!继续讲下去。生8:(接着)我还想到自然界之风,从沙尘暴联想到环保问题。

师:欢迎嘉宾谢希宁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嘉宾):这位同学联想丰富,能从不同的角度立意。既有自然界的风,也有无形的社会之风;既有揭露腐败现象的,也有歌颂永恒母爱的。立意深刻,也有新意。

师:点评不错吧?(生热烈鼓掌)。

生9:我想到风气,社会上助人为乐之风,歌颂文明新风尚。

我还想到树与暴风雨的抗争,我们应当坚强地面对社会上的风风雨雨。

师:很好!你既关注社会生活,又有对人生的思考,立意表达明确,而且比较深刻。生10:我想到风是大自然的礼物,想赞美大自然的伟大。

我想到社会上的风气,好风气能够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坏风气会玷污人们的心灵,我们要多接触健康事物。

我还想到风吹雨打,经历了风雨,才会有成功。正如那首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每个人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学生热烈鼓掌,气氛活跃)。

生12:我想到流行风,想到见风使舵的人。师:流行风有哪些呀?生12:崇拜偶像之风,追星之风,交笔友之风。生13:(插嘴)还有校园里刮起了“韩流”,来自韩国之风。

师:对这些追星之风、崇拜偶像之风该怎么对待呢?请嘉宾同学发表意见好不好?(学生鼓掌)。

师:这种意见你们能够接受吗?(学生鼓掌,气氛热烈,情绪高涨)还有什么独到的立意呢?生14:我想到了飘飘然的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要不得。

想到了暴风雨--我们要敢于面对挫折。

想到风带来的诗意,风的飘逸,想到了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人类要回归自然。

想到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读书为自己的风气不可长。

还想到火烧赤壁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成功的条件要靠自己去创造。

师:哇,这么多呀,陈玉同学的文化底蕴真深厚啊,让人大开眼界!这些立意算得上抄一条美丽的小路,觅得独好的风景。请大家祝贺他一下吧!(学生热烈鼓掌)。

[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我也情不自禁为之鼓掌。]。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显然,多角度立意是使话题作文的立意达到较高要求的途径之一。刚才同学们围绕“风”这个话题,根据题目的提示,分别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两个方面切入,有的从有形的角度出发,抒发自己的情怀,有的从无形的角度立意,或歌颂新时代新风尚,或揭露抨击坏风气,追求深刻、新颖。多角度立意需要进行发散思维,既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想开去,寻找新的视角,更可以凭借自己的阅读积累展开广泛的联想,使自己的立意高人一筹、别开生面。(板书)。

多角度:自然界--有形。

人类社会--无形。

发散思维:生活--家庭、学校、社会。

阅读--古今中外。

[教师的总结恰到好处,板书言简意赅,提纲挈领。]。

师: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们以“良师”为话题,再进行一次立意训练。(学生思考,下笔;教师巡视。三分钟后)。

师: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立意。生15:母亲是良师,教给的道理使我终生受益。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良师。

自然界里的花花草草,让我们学会热爱生活,它们是良师。

时间是伴随终生的良师,时刻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生(嘉宾):我敬爱的老师是良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有情,献身大地,它教我做人应该无私奉献。落花是我的良师。

失败是我的良师。(鼓掌)。

生16:磨难是一位良师。兴趣也是良师。……。

[学生的思路全被打开了,这是思维训练所期待的呀。]。

[总评]。

话题作文不设置审题障碍,其思维特点是全方位开放。于是不少教师忽略了话题作文的立意训练,以为审题立意已无关紧要,殊不知这正是训练学生写作思维的良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契机。薛老师意识到这一点,他设计了话题作文的思维训练序列,“多角度立意训练”是其中之一。这节课的训练重点是多角度立意,以实现立意的深刻、新颖为近期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围绕这个中心,作者为课堂教学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创设情境,引导训练;二是依题发散,实施训练;三是布置作文,延伸训练。第二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重心所在,教者安排了两个训练点,一是以“风”为话题(详),二是以“良师”为话题(略),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整节课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简洁流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教师引导有方,激励得法,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课堂气氛热烈和谐,双边活动配合默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一

这一节课录制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问卷调查中反馈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一次尝试性的修正。课前,根据调查反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初步的疏理。经课题组成员讨论,提出了一些改进的设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了这一课堂教学实施方案。课后,组织课题组成员观看了教学录像,各成员也对这一节课做了深刻客观的评课,现结合自己的认识做以下反思。

一、设计意图。

以《朋友别哭》这一反映社会特殊群体生活现状的热播视频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希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由于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可能存在缺失,所以我在课堂导入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资料,补充学生的认知也有意识地指导思考的方向。

第一次分组讨论是让学生就刚才的视频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思考讨论,希望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的根源,并尝试以自己的思路去寻找解决的对策。关注的是对话教学中的生生对话环节。

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前提下,由学生代表表述,教师记录整理,并适时引导,这是师生对话的第一次尝试。

教师疏理之后,再由学生学习阅读教材,检查自己提出的观点的正确性,是生本对话的环节。学生提出教材阅读中存在的疑惑和不解,由学生来明辨,即是考虑学生互助的学习,又是考虑为学生提供表述自己观点和理解的平台。

最后再由教师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对相应知识做补充解释和疏理,是对师生对话措施的检验。

二、存在的问题。

课后,我也多次观看了视频,逐个环节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效,并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反馈的意见。结合成员评课与自己的思考,我认为本节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时间安排上过于仓促。没有给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留下足够的时间,导致讨论意犹未尽,思考的不够深刻,大多只停留在教师提供的资料上即反映问题的浅层次思考。

2、问题设置不够合理。有些问题的设置过于简单,学生无需通过思考便能回答。如效率和公平关系中,公平是效率前提的理解。教师在授课时已经给了足够的铺垫,再提出问题时,就显得多此一举了。

3、课程的后半阶段,基本上又回到了单边课堂,对话教学的课堂理念和效果明显弱化。

三、下一步设想。

本次课堂实录是课题研究的实验环节,所以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都是课题研究所必须要正视和重视的。特别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如何有效对话的措施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为此,结合本节课堂实录的教师评价和学生问卷反馈的情况,经小组讨论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1、问题的设置要更要为有效。在课堂问题的设计环节要倾注更多的精力,问题的设置应该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不失知识性;既能启发学生思维,又应尊重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既有面对全体同学的设问,也有对个别同学的差异性设问。(关于设问的思考会在另外文章中阐述)。

2、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思考讨论所需要的时间,不能把这些对话和互动环节只当做走过场,而没有真正实现对话。

3、平时要多指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生本对话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表达观点的意识和叙述能力,增强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环节的有效性。总之,对话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应该是长期且渐进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不懈地关注。

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四

导入: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曾经有过无数的辉煌文明与不朽文化。从波斯米亚平原的楔形文字到尼罗河畔巍峨庄严的大金字塔,从神圣的雅典卫城再到我们中国令人扼腕叹息的莫高窟以及我们最为熟悉的曾经狼烟四起、震慑四方的万里长城,这些都令人感慨不已又激动万分。然而,时间流逝,“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多数的奇迹今天只剩下了一副躯壳,成为文明的标本。而在中国四川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里,有这样一座不起眼的水利工程,它以其汩汩清流,源源不绝地滋润着成都平原、四川盆地乃至整个的中华民族。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余秋雨先生笔下的《都江堰》。

活动一: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打开课本72页,在预习的基础之上,大家为文章的四部分,分别用短语的形式加一个小标题。

(生浏览,思索。)。

师:好,暂停!请同学们想一想:四部分,写了哪四个内容?请归纳总结一下。谁来开头?

生:第一部分写了都江堰是精神财富、物质的来源;第二部分写了都江堰的实用性;第三部分写了李冰父子的智慧和精神;第四部分写了都江堰能造福苍生。李冰是求真务实的。

师:很好!请坐。第一个是两个短语。继续!

生:第一部分我写的是:长城固然伟大……我这样写的原因是:作者写到“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都江堰的独立的品德,也突出了都江堰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二部分我写的短语是:生命的升华。因为课文中写到:“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还有“奔着奔着”“直窜”等这些富有生命力的词语。所以我给的短语是“生命的升华”。第三部分短语是:手握一把长锸。因为李冰父子以民为本通过历史的见证,有了他们,人们才能得以幸福地生活。所以,我用“手握一把长锸”,既体现了以民为本,又体现了是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

师:很深入!来,第四部分,请继续!

生:第四部分是“与天地精神往来”,因为“天地精神”是一种比较贴近人类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可以是李冰父子这样的人。

生:第一部分是“解读都江堰”,第二部分是“感受都江水”,第三部分是“李冰父子功不可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感受”。

师:不错,虽然语言简短,但都能说到点子上。

生:第一部分是“都江堰的默默无闻与奉献,”第二部分是“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震撼力”,第三部分是写李冰父子的精魂与智慧,第四部分写的是都江堰至今仍然造福苍生。

师:很好!能不能给同学总结一下?

生:我认为第一段讲的就是都江堰的默默奉献,第二段讲的就是都江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三段讲的就是李冰的伟大精神,最后一段讲的是都江堰至今仍然造福苍生。

师:很好!那么。我们总结文章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写都江堰价值很高,第二部分是写都江堰的水势、声势,第三四部分李冰父子的价值以及对今天的影响。

活动二:文本探究。

(屏幕)为什么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加了一个“最”字,它的价值何在?可以借助作家的现成的语言,请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我认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它“稳稳当当造福千年”,虽然是千年以前的工程,但是千年以后仍然濡养着人民,所以说是最伟大的工程。而且有了他才有了这样的历史渊源,有了历史名人,所以说是最伟大的工程。

师:很好!总结了两点。

生:我总结了3点:时间较早、保存比较完好、社会功用。

师:不错,有所补充。

生:长城虽然伟大,但是已经废弃了,而都江堰至今还在发挥作用。都江堰有丰厚的文化品格。

生:都江堰哺育那个地方的人,在最危险的时候养育了中华民族。

师:“在最危险的时候”?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因为“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师:实际上,这块土地是一块粮仓,天府之国嘛。还有没有同学发表见解?

生:古人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准则,却忽视了兴实业为国为民,比如像都江堰这样的具体而实在的工作。但是都江堰却永远为人类造福,它是求真务实的结晶。

师:别人都去干大事业了,而他求真务实,却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生:长城是修筑在血泪的基础上的,人们怨声载道,受到人们的指责。都江堰得到的是掌声,是在欢呼声中建造的。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师:通过对比来说明都江堰的价值。

生:文章说“长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长城是沉重的石头,已经起不到防御作用,只能用它来欣赏历史,回忆过去,而灵动的生活却是有灵性的,为我们造福。

生:(七嘴八舌)实用,求真务实。

师:实用,求真务实。(板书)都江堰--朴实。

师:文章中有一个比喻大家不知是否注意到了?一起念一下。

生齐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

师:都江堰既然有这样的价值,又是一座水利工程,是否应该欣赏一下水景呢?(随即播放课件展示都江堰水景)。

哪些句子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你最能感到震撼?哪些句子最美?请同学们说一下你们的感受。

生:第73页,“忽然,天地间……”

生:“这里的水却不同……”我感觉这里能体现出水有强悍的生命力。

师:生命力。好。

生:“出足风头……”

师:找了两个词“出尽风头但又吃尽苦头。”

生:“也许水流……”我觉得这句话挺好。它把水人格化了。水本是静的,动物才可能是发野的,这里把发野用于水,挺生动的,较有生命力。

师:用词准确精妙。很好,请坐。

生:“刷地……”在感受水的时候也能想到李冰的巧妙设计。

师:由水想到水的设计者李冰父子。

对这段文字一起朗读一下,看有没有更深刻的理解。

生齐读:“即使站在……”

师:作者最后一句话“……”我们有机会应身临其境的去欣赏一下,领略一下。

(课件:李冰简介)。

(同时课件打出该问题)。

生:“大愚……”把李冰的思维比作是田间老农的思维,田间老农的生活是直来直往,用田间老农的思维来说李冰,是说李冰就是为了造福百姓。

师:李冰造福于民。还有其他的补充吗?原文也可以。

生:“他失败了……”在官场的斗争中李冰是失败者,但他建造了都江堰,造福人类,他却是最终的胜利者。

师:留名千古。胜利了。

生:75页下方将李冰修筑都江堰与秦始皇修筑长城作对比,说他是智慧的,仁慈的。

生:74页下方“没有证据说明……”李冰的冰清玉洁让我从新的角度看到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重新评价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生:“此后……”实施的是既具体又质朴的。

师:既具体又质朴,和他所做的贡献--都江堰,是很相似的。

对李冰,作者是怎样评价的?加上他的感情,加入你的情感。

生:75页“手握……”那种朴实、求真务实、为人民造福的精神,始终是象征冰清玉洁的政治品格和纲领。

师:刚才用了一个词--求真务实,(板书:李冰--求真务实)能解释一下吗?

生:金杖代表官场上有权势的官员,玉玺代表皇权。在官场上,他是失败者,但他修建了都江堰,造福了人类,他是真正的胜利者。

生:我补充一下,这场辩论实质是求真务实、造福于民与利身利名的区别。中国人历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准则,忽视了实业兴国,如兴修水利这样具体的工作。这种辩论实质是两种观念的冲突。“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在权利之争中他是失败者,但他没有被埋没,历史铭记着他的功绩,他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课件显示该诗)。

生:齐读。

师:还有一段话也推荐给大家,

(课件显示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生:齐读。

活动三:感知评价。

师:在对李冰有了这样一种深入的思考之后,我们回忆一下全文,想一下对李冰,对都江堰,哪种特质,哪些细节是最能打动你的心的?可以纵横驰骋你的思维到文章当中,到整个时空中去思索一下。

(课件显示:通过对李冰和都江堰的了解,谈谈感动你的有哪些因素。)。

师:粗翻一下课文,大家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说一下。

生:“有什么起点……”可以看出当时李冰的起点是很高的。课文中也说“他只知道……”思维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修建的都江堰是非常有用的。拿长城和它作比较,长城是秦始皇为统一中国,为战争而修建的,现在它原始的功能已经没有了,因为列国的战争早就停止了,中国和平了。而都江堰却仍然在发挥着它的设计初的功能--灌溉,泄洪。

生:75页的第17自然段让我深刻感受到李冰的思想就是想为民做实事,一心想让人民的生活提高上去,没有想太多的因素,不能算是高起点。

师:做实事小事开始的,最后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生:文章中能看出来李冰父子因为造福苍生的生命实践,被人供奉在二王庙里,世代接受人们的祭奠和朝拜。或许这并不是李冰的本愿,但却是民众的愿望,也是历史的愿望。李冰父子因为修建了都江堰而为百姓带来了风调雨顺,水土滋润,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百姓将他神化为水神,世代传颂,歌颂他的功绩。文章结尾的“傩戏本来……”说明当官不容易,当一个好官更不容易。

师: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做一个官不容易,做一任好官更不容易。

生:其一,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神话,都江堰却是长城之前的神话。

其二,都江堰给人一种波澜壮阔的伟大的感觉。

师:波澜壮阔的伟大,嗯,继续。

生:其三,还有一种实事求是的质朴。

师:实事求是,质朴的精神是最本质的。

生:其四,为民求福,不考虑对自己求福而是为人求福。此外,李冰和秦始皇也不一样,秦始皇的长城是用许多人的尸体垒起来的,李冰是智慧、仁慈的,都江堰没有长城的耗资巨大,但比秦始皇的长城更有价值。

师:都江堰是我国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生态水利工程,它是完全借助自然的地形挖掘的水利工程。虽耗资少却传古千年。

生:“他只知道……”李冰想到的是最基本的起点--民以食为天。可以看出李冰为民造福的追求,物质决定精神。

师:民以食为天,先填肚子才是硬道理,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

生:李冰的人格感动了我。政治上是失败了,被贬到蜀郡。但是他没有低靡,没有堕落,也没有辞官归隐,被贬后的他想的仍然是为人造福,因而有了都江堰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

师:李冰积极的人生态度打动了你。

生:“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李冰是为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人,他先进的观念,务实求真的作风终于战胜了金杖玉玺、铁戟钢锤。

(板书:文明延续)。

今天我们的课基本结束,有一个练习题,这个作业放到课后做,

课件展示:请大家选出中外历史上的一处文明遗迹,写出你的感受。

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四

主要内容:敢于怀疑,勇于探索。

于质疑,敢于提出疑问。

我先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谁的诗句?

生:王安石。(学生齐声回答)。

师:哪位同学来完整地背诵这首诗?

生:京口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这是王安石当时身在瓜洲,想念南京写下的一首诗。历来大家对这个“绿”字都是赞不绝口。据说,王安石曾用过“到、过、人、满”,经过一番推敲,最后才选定用“绿”字。

然而,现在有人却说:用“绿”不稀奇,因为唐代的许多诗句都用到过“绿”字。如:

丘为:“东风何时止,已绿湖上山。”

李白:“东风已绿瀛洲草。”

常建:“主人山门绿。”

对这种不同看法,我们该怎么看,历来一致公认王安石的“绿”字用得好,这个人却说没什么稀奇,王安石是宋朝的,而唐朝的许多诗句都用过“绿”字。大家讨论一下。

(同学们讨论)。

师:大家讨论下来,有什么想法呢?

生:我的看法是、王安石写这首诗时是直接想到了“绿”字,而并没有像人们传说的那样一改再改,最后才改用“绿”的,因为诗人写诗时往往都是―气呵成的,哪有时间去琢磨推敲其中一个字。

师:对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大家非常熟悉,而对于李白、常建的诗句,大家可能还不太清楚。钱钟书编写过《宋诗选注》一书,这本书非常好,不只是引用诗句,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那么,对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钱钟书是怎么说的呢?他是这样说的:

师:下面。我读两首诗:

塞上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遭遇。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华罗庚的诗:

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请大家把这两首诗对照起来阅读,看看你们得出的结沦是什么。

生;华罗庚敢于对历史上有名的诗人的诗句提出疑问,他作为数学家,敢于向文学家挑战,敢于质疑,是勇气和信心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

生:大胆质疑的人很多,小心求证的人很少,能通过考证得出正确答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像华罗庚这样的人,能找出合理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实属难能可贵。这也说明,敢于怀疑固然重要,但只有通过事实论据小心求证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生:我觉得,华罗庚这样的质疑并不是很有意义。卢纶在作诗时,诗中所写之事并不是他亲身经历的,只不过把“李广迫单于”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而适当的加工在文学上是允许的。

卢纶说“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意即在听到雁声的同时,想带领骑兵去追逐单于,可惜这时下起了大雪。可华罗庚却怀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看起来有―定道理,因为大雁要在比较温暖的地方生活,可是产纶诗中的“北方”是―个大的范围,也许“北方”此处只是偶而下起了大雪。

有人在《日报》上发表文章说,卢纶所写的不―定是错的,华罗庚所怀疑的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华罗庚提出疑问,这种精神是好的,但也可以讨论。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至少说明我们要提出疑问,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提出疑问,要有勇气,不要因为谁有名就不敢提;提出疑问后,还要作深入调查研究,寻找充分的科学依据。

生:质疑是求索的前提,正因为有了苏轼的质疑,并且敢于去探索,最终得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也正因为后人对苏轼敢于提出质疑,又加以探索,并进一步去了解科学现象。所以,我认为人类正是在质疑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师:(石钟山记)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写得很生动,我觉得苏轼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他的观点与他的行动之间有着矛盾:一个晚上,天漆黑,只凭到那里访问一下,带着儿子,乘着船,后来害怕就回来了,这样一种调查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吗?苏轼自己也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其实,苏轼要表达的观点是:对于某些事情,要探索,要实地调查。所以{石钟山记)给我们留下的启迪是;对于什么事物,都要不断去追求,去探索。

有的杂志说,石钟山的外形像古代的钟,所以叫石钟山,与{石钟山记}所说的有所不同,因为《石钟山记》说,石钟山中间是空的。到底谁对谁错呢?我觉得不管是谁对,关键在于调查的过程,在于这种反复探索的精神。

师:今天我讲了三个例子,说的都是对同一件事要敢于有不同的看法,敢于怀疑。其实,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很多。《论语》说:“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李政道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采做不了第一流工作者。”还有如“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等,这些说的都是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道理。

说到此,我想起了纪昀(纪晓岚)的一篇笔记小品《河中石兽》,这篇笔记小品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管理河道的人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因为石狮掉在水里,下面的沙泥不断地受到流水的侵蚀,逐渐地凹进去,凹到一半,石狮就往后(逆向)滚下去,再冲,再往后滚,这样日久天长,石狮就逆水滚到上游去了。

这个故事也说明,有些事情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积累实践经验来思考问题。

作业:根据我今天所讲的,请大家拟一个题目,写一篇作文。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一

生:对。(大家异口同声回答)。

生1:我原以为爸爸是不爱我的……。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爸爸非常爱我,记得又一次……。(贴近生活,学生都有话说)。

师:很好,几位同学幸福地说出了他们自己的故事,也让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幸福。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背影》去体会那份“深沉的父爱”,体会那份让无数读者感动过的感动。(板书:《背影》)。

二、了解作者。

师:《背影》的作者是谁啊?

(学生都预习过,自然知道)。

生:朱自清。(齐说)。

师:好,谁了解朱自清的,说说看?

生:我知道他字佩弦,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春》;

师:好,还有么?

生:他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散文家;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看大屏幕——。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朱自华,扬州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曾在清华大学读书、任教过,他是民主战士,他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课文。

师:刚才我们有同学说,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春》,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背背看?

生背诵开头几段。

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优秀作品《背影》,看看这又将是一篇怎样的美文?

师:先请大家来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生听课文朗读后。

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一共提及了几次背影?

(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前提,没有好的朗读、没有语感还怎么领会文意。其次,朗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这样他们就不会泛泛而读。)。

四、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

师:读完了,并能回答问题的同学举手。(举手是一种反馈)。

(同学们都举手了,几乎都能回答。)。

师,我们一起说文章一共提及了几次背影?

生:四次。

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说说看哪四次?(请一位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回答此问题。)。

生:第一次,开头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94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生:第一次可以说是,难忘的背影;第二次是看到的背影;第三次是分别的背影;第四次是思念的背影。(同时板书)。

生:点题。

生:给人以悬念。

师:对,不错。开篇提出来,这是在点题,那么,我们看结尾呢?

生:依然在谈背影,这是首尾呼应。(学生的思维敏锐、活跃)。

师:好的,那么贯穿其中的呢?

生:也是背影。

师:这叫什么?(我给学生提示)。

生:以“背影”为线索。

师: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文章的结构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在此时来讲解文章结构是恰到好处的,有助于他们认识结构,更有助于他们指导其写作。)。

生在下面自由回答。

师:开篇点题,结尾呼应,全篇以“背影”为线索,文章思路清晰;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例子,我们除了学习文章的思想、情感,也要在文章中学习写作的技巧、思路。

师:我们再来看看文章中一共出现过几次流泪?

生:四次。第一次是“看见满院狼藉…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是“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第三次是“我的泪又来了”,第四次是“在晶莹的泪光中”。

师:他回答的正确了吗?

生齐声回答:正确。

师:好,这位同学看书很仔细,我们掌声鼓励。

生鼓掌。

生:第一次可以说是,悲伤的泪;第二次是感动的泪;第三次是惜别的泪;第四次是思念的泪。(同时板书)。

师:这位同学回答怎样?

好!生共同答道。

师:掌声鼓励。

师: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先发现“我”第一次流泪与第二次流泪有何不同?

师:“簌簌”是什么意思?

生:纷纷的样子。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很多;

师:那为什么会很多呢?

生:因为伤心;

生:因为,我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这一幕一下子震颤了我,使我领悟到了父亲的这份爱,于是“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的流泪说明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爱。是的,同学们我们知道爱是双向性的,正当我们在被爱包围的时候,我们应该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回报!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朱自清,当他的父亲对他是如此的挚爱,他领会到了么?他有反向的爱过父亲吗?请同学们在文章里找找看?(多媒体显示问题)。

生1:有,我发现了。当父亲抱着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这个“搀”字真诚表现了“我”的感念之情。

生2:还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反语的运用,表明我的难过、悔恨。

生3:我来补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说明“我”一直铭记着他的“背影”。

师:很好,从这几点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又是一次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的最好诠释!

五、拓展延伸。

父亲为了给孩子买几个橘子,不顾危险,不惜自己的身体,在文中一些动词中体现着浓浓的爱子之情,很让人感动。可是这篇文章在入选教材时,有一些因为这一段话,认为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在孩子面前树立了坏榜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多媒体显示)。

(学生讨论、交流)。

生1:这篇课文主要表述“父爱”的主题,其他的可以忽略,再说孩子二十岁了,且已经上大学了,这点是非还是分的出来的。

生2:我认为父亲应时刻给孩子做好的表率,就算是好心做错了事,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

师: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自己很好的看法,远超出了老师的预想,非常好。老师自己也比较赞同第一位同学的看法。我们回去完成一道作业题:写一篇200字的作文,写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下节课我们在课堂一起分享。(多媒体显示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背影》,感悟了亲情。知道了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走,除了母爱之外,还有一种坚强、深沉而又无言的父爱,让我们深深感动。再此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享受亲情的同时,也要懂得珍惜它,回报它,永远记住爱的双向性!下课!

(多媒体显示)。

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四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堂特别而有趣的课,先请大家用你最充满爱的声音朗读一下课题。

生齐读课题《珍珠鸟》。

生笑。

师: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你的思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随老师一起来到一个美丽奇特的地方。

(师播放一组轻音乐,伴随着鸟欢快的叫声)。

(生闭上眼睛,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在老师的描述中感受珍珠鸟的美丽与温情)。

师:这里是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这里百鸟争鸣,百花盛开,犹如人间的仙境。这里就是澳洲的东部。在这儿,生活着一种小鸟,当地的人们称之为“锦花鸟”,意为“锦上添花”,可见人们赋予了它们更多的美丽。它们羽毛艳丽,五颜六色,体态娇小玲珑,叫声细柔,清脆,它门常常躲在繁花绿叶当中,和着春风,歌唱春天,歌唱生活。它们生性胆小,常常躲在繁密的树林里,悄悄的探出小脑袋,露出红红的小嘴,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吱”的一声钻进了树林里,洒落一片歌声。这啊,就是美丽的珍珠鸟。

更神奇的是,今天,还有两只还从遥远的澳洲大森林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做客呢?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看一看吧。

师展现出自己画的珍珠鸟的图片,栩栩如生。

生笑(发出惊叹):好漂亮的小鸟。

师:大家喜欢吗。

生:喜欢。

师:是啊,看到这么美丽可爱的小鸟,谁又能忍的住满心的欢喜呢?同学们一定是迫不及待的想走近珍珠鸟了吧?或许想跟珍珠鸟来一个亲密接触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珍珠鸟的温情与美丽吧!

师: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我们该怎样来读呢?请大家推举一位我们班朗读最好的同学来读。

生:我认为应该用情来读,用一种喜爱的感情来读。

师:是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文章如果有了情感,就有了灵魂。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要设想读者如文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之,由文入情,就会与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心相应的境界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想了解的内容?或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用你最喜爱的语气来读一读。

生自由择读。

师:好,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接力赛读,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能读出播音员的水平。老师挑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师播放轻音乐,师生进行接力读。)。

师:几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连老师也甘拜下风了。

(掌声)。

师:谁能用最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讲我养了一只鸟的故事。

师:谁能在补充一下?

生:我喂养了一对珍珠鸟,他们有了雏儿,这只珍珠鸟有害怕我到亲近我的过程。

(生读书勾画)。

生:我喜欢第8自然段,“起先……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这段用了“飞”、“落”、“站”、“啄”、“撞”、“逃”这些动词写出了小珍珠鸟的活泼、调皮的特点。

师;噢!动作轻盈,活泼又有点儿胆小。

生:我找的是第7自然段,写小珍珠鸟外形很漂亮,长得又胖乎乎的,显得很可爱。

师:小珍珠鸟和我已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了,祝你梦想成真。

师:是的,我们是“英雄所见略同”。

生:我喜欢“却是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是因为写得很好看!

师;万绿丛中一点红,多么清新美丽的境界!

生:我喜欢“忽然有一个更大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是因为这句中的“探”字用得生动。

生:还有第13自然段也是写它的动作。

师:同学们读的很美,说的也比较准确!作者正是从小珍珠鸟的外形、动作、神态来展示它的可爱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喜爱之情。现在我们一起怀着着喜爱之情把这几段读一遍。(生齐读7--14)。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动我们的脑筋,讨论思考这几个问题。

投影仪展示:

2、小鸟为什么不怕我了呢?你能以小鸟的口吻对作者说一句话吗?

3、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讨论交流)。

生:“我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我为小鸟建了个绿色的家园。

生:“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我呢,决不掀开……惊动它们”

生:“我不动声色地”“我用手摸一摸它细腻的绒毛”

生:“我手中的笔停了,生怕惊跑了它”……。

师:那从这些举动中,你们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生:爱鸟的人!

生:细心的人。

生:善良的人。

生:懂的付出的人。

生:会生活的人。

师:是啊,“我”是个有爱心的人,我尊重它们的生存空间,给它们提供宽松、自由的活动场所,不惊扰它的活动,甚至宽容它的淘气捣蛋。文中的我就像许多宠爱孩子的爸爸妈妈,对待小鸟就象迁就他们调皮的孩子一样。(板书:爱心、宽容、尊重)。

师:受到这么优越的待遇,假如你是文中的小鸟,你想对做着说写什么呢?

生:你给我温暖,我给你快乐。

师:爱是相互的,给予的同时你也就得到了许多。

生:感谢你对我的照顾,我会用我的美妙的歌喉装饰你的每一天。

师:你是一只感恩图报的小鸟。

生:主人,如果有来生的话,我愿与你共续缘。

生:主人啊,感谢你对我的照料,但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天空才是鸟儿真正的家!我更渴望自由,请让我飞翔吧!

师:你是一只具有“鸿鹄之志”的小鸟!展翅飞翔吧,我会永远的祝福你!

生:信赖,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

师:是的!信赖是一种接纳,是一种包容。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胸襟。有了它,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人与动物之间也可以相互信赖!有了它,我们的生活中定会多出许多美丽而温情读故事。我想这就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心声。(齐读此句)。

(生默读材料)。

生:他们是富有爱心的人。

生:能和小动物和谐相处的人。

师:那么,请拿起你的`笔,为保护动物写下一句标语,来表达你的心声吧!

(生进行写作)。

生: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生:地球上的最后一顿晚餐将是人类自己的肉。

师;触目惊心的标语。

生:爱护生命就象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

生:人类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

(生笑)。

师:是啊,该放下屠刀了,否则,地球上将会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了。

师:听着同学们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我的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幅温馨的图画来:鸟儿们又在快乐的歌唱了,小动物们又在自由的奔跑玩耍了,大森林里又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了!好,下课!

《珍珠鸟》教案设计。

课型:阅读课。

教学思路:美读熏陶--探究说话--品味领悟--创作运用。

教学目的: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人鸟和谐相处,相互信赖。

2、领悟“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

3、激发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4、品位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

教学难点:文章中融注喜爱之情的描写笔法。

教学准备:珍珠鸟的图片和一曲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欣赏音乐,了解珍珠鸟的习性。

二、课文美读。

4、自由诵读---要求读的准确流畅。

5、接力赛读---要求读的字正腔圆。

6、选点精读---要求读的有情有景。

三、合作探究。

7、本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你能用简洁语言概括吗?

10、小鸟为什么不怕我了呢?你能以小鸟的口吻对作者说一句话吗?

11、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四、阅读视角。

补充几则相关的材料,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引导他们体验反思,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人与自然要和平共处。

五创作天地。

六资料卡片:

(1)1928年3月,纽约繁忙的百老汇沃尔克大街上,一只名叫“小黑人”的母猫阻塞了交通,因为它有5只小猫需要救护。警察詹姆斯卡德莫尔拦住了过往的汽车和行人,让“小黑人”把5只小猫一一叼过了马路。当时没有一个人、一辆车因为这而诅咒。有人拍下了这一动人的情景,题名为《为小猫让路》。

(2)辽宁省宽甸县军民村有一位叫黄丽杰的妇女,五年前她用准备买蔬菜种子和大棚薄膜的300块钱救下了一只差点成为人口中食的受伤的大雁。她和丈夫精心治好大雁的伤,大雁不愿离开他们,就呆在了他们家里。他们给它取了个名dd雁宝(自己的儿子叫忠宝),还买来大白鹅和它做伴。从此雁宝成了他们家庭的正式成员,并且和那六只大白鹅日久生情,生下了许多小雁。黄丽杰一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雁专业户。

(3)北京有一位老太太,她收养了100只流浪猫,从此这些猫咪有了温暖的家,不再风餐露宿;老太太也因为有了这些猫咪做伴而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生活充实而愉快。

作者邮箱:dstzthb。

《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

生:不认识。

生:是。

师:可是咱们昨天没见着,那今天现认识你们觉得来得及吗?

生:来得及。

师:好,那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赵,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啊?

生:赵老师。

师:对,真聪明!我姓什么来着?

生:赵!

师:记忆力不错嘛!现在我就想考一考你们的记忆力,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生:听清了!

师:诗人说: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生:还行吧!

师:挺谦虚的,看来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师: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生:(背诵)。

师:精彩!这么长的诗你们只听了一次就背了出来,老师真佩服你惊人的记忆力。

师:

师:我们再来背首古诗,谁来背李白写的《静夜思》。

师:《静夜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说李白思念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生:6个字。

师:你能从中去掉一个字而不改变原来的意思吗?

(学生争相发言,分别去掉了“的”、“忧”、“故”、“思”)。

师:现在就剩下了两个字“乡愁”,谁能来说说乡愁是什么意思?

生:思念故乡的忧愁。

师:那思念故乡的忧愁就是……。

生:乡愁。

生:同意!

师:那好!就这么决定了。

师:这首诗的作者叫余光中。有谁听说过这个人?

师:现在我来介绍作者余光中。我说三句话,这三句话里蕴含着我将要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要注意听,认真想。

师:余光中是我国台湾省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余光中还活着吗?还在世吗?

生:在世。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他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他今天多大岁数了?

生:81岁,因为他1928年出生,用-1928就得到了他今年的年龄。

《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

生:缓慢,低沉。

师:下面我们就来读第一节,注意慢一些,低沉一些。

学生读第一节。

师:再慢一点。师范读第一句,生再读第一节,教师配合,同是屏幕显示第一节。

师:“那”字开口小点好吗?读“那”

生读该句。

师:下面配乐在读这首诗。(音乐很舒缓)。

师:读诗的感觉真好,你们在用心用情,读到了什么情感呢?

生:读到浓浓的思念之情。

师:恩,你把握了情感的基调。

生:无奈之情。

师:对,你读到了更深的一层。

生:一种悲伤的,伤心的情感。

生: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们再也见不到的忧愁。

生:孤独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

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纠结寄托在什么上呢?

生:邮票坟墓海峡。

师:这些叫做意象,我们可以圈起来。你们读诗的感觉真好,读出了丰富的情感,余光中也说这首诗是浅易之作,浅,不是肤浅,而是深入浅出;易,也不是容易,而是平易近人,贴近我们的内心,这也就是余光中的独特表达。

教师板书浅深入浅出。

易平易近人。

你们嗅一嗅,闻一闻每个句子,在语言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配乐——录音——男中音——。

屏幕上一句话: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

师:我们再来回味揣摩一下。

生:用时间顺序,体现不同层次,格式上很特殊,每一节都很整齐。

师:这在诗歌上成为“重章叠句”,你相当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它们叫做叠音词,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小小……浅浅……。

屏幕上显示-四组叠音词。

师:你们知道这为什么要用叠音词吗?我们来比较感受一下吧。

屏幕显示四句,分别为“小邮票“窄船票”“矮坟墓”“浅海峡”

男女声分别读这些需要比较的句子。

生:情感特别浓重,多了一个词。

师做动作叠字和第三声的动作:我们的音调就长了,你们我看的手势,一起读,这四组词。

师:什么感觉。

生:拖长了。

生:拖长了就绵延了,拖长了乡愁。

再读一遍整首诗。

师:再绵长一点,我请个同学来读。

一女生起来读。

师:我太喜欢你读诗的动容的'感觉,太美丽了,你们朗读,还有什么发现?

师:真是太厉害了。

师:你从简单的文字上读出了不仅是个人的,还有家国的乡愁。

师:哪些词语让你揪心?

生:有些似乎断开来了。

师:你读一下。

学生读后很有感觉,听课老师鼓掌。

师:这个同学发现了揪心之处,外头,里头,有多远?

生:生和死的距离吧,特别远,再也见不到了。

师:谁再来读一下,自信一点。

一女生起来读,“后来啊……”特别有味道。

好,大家一起来感觉——后来啊——。

屏幕显示《招魂的短笛》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节。

生:应该是最后一节,天鹅还小,在石头上,前面是一条溪,它飞不过去,很害怕……。

生:我感觉是第一段,雏鸟可以是指小时候的诗人,遥望他母亲……。

生:应该是最后一节,因为雏鸟很渴望飞过去,但是又办不到,于是很忧伤,很向往惆怅。

师:你把握得很好,惆怅,无奈,,情感一天天地延续下去……。

生:第三节吧,无助,孤独的感觉,眼神当中看出孤独无助的小鸟。

生:诗人的乡愁还在,因为大陆和台湾没有真正团圆。

生:还在,因为母亲不在了,只要我还活着,就会思念母亲。

生:因为他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改变了,故乡已经不是那个故乡了。

生:我想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

屏幕显示:这份乡愁如同一叶方舟,载着我们回到心中那永远不肯老去的最初——。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一

【教学过程】。

一、魔力游戏――观察生米粒。

1?同学们,你在吃饭的时候,都见到过哪些主食?

2?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它就与常吃的主食有关。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袋生米。)。

3?对,今天的作文课,我们就来观察这小小的米粒。(板书课题)。

4?平常,你或许没有留意过它们。今天,我就请大家仔细地观察这小米粒。我把它放在了小组长的书箱里,把它拿出来,前后四人一起来观察。

5?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教师预设的问题有:这小小的米粒如同什么一般大小?每个小米粒上面都有一个缺口,那个缺口就像什么呢?你看看它们的身上是否有花纹?它是白颜色的,能不能说的具体一点?用手使劲地捏一捏,能改变它的形状吗?把鼻尖凑近它,闻见了什么气味?把它含在嘴里,什么味道?把鼻尖凑近它,闻见了什么气味?再把它含在嘴里,说说是什么味道的?(教师板书:大小、形状、颜色、软硬、气味、味道)。

6?在观察中,有哪些好帮手帮助你获取发现呢?(板画:眼、鼻、口、手)。

7?这些好帮手帮你获得了有关小米粒的哪些特点呢?

8?小声地把这些发现连贯地说一说,给你1分钟时间,自己练习。指名说。

二、魔力游戏――观察熟米饭。

1?研究完生米,你们再来看看这个小袋里装有什么?(熟米)。

每当在家的时候,你是否留意爸爸、妈妈是怎样把它们蒸熟的呢?

2?用你的好帮手再来细致地观察一下熟米,看看有什么发现?每组的小组长从书箱里拿出那袋熟米,把它倒在小盘子里。再来观察。

3?哪个小组来汇报?

你们选派一位代表,来谈谈你们小组的发现吧。再请组内和组外成员补充。

三、我的魔力习作。

1?这节课上,同学们观察了生米和熟米之后,有了太多太多的发现。想想你在这次探索与发现中又有了什么体会。

板书:

小米粒。

眼睛。

鼻子。

大小形状颜色。

软硬气味味道。

发现(具体)。

感受(真实)、

讲评课。

【教学过程】。

一、提出目标,明确任务。

1?常言说得好,“刀不磨不快,文章不改不好”、“文章不厌百遍改”。因此,对于我们自己写好的文章,一定要及时地修改。今天,我们就来评改昨天的习作。(板书:习作评改)。

2?请大家回想一下,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板书:具体地叙述发现,真实地表达感受。)。

二、自由朗读,体悟写法。

1?拿出自己的习作,读一读,把写自己发现的句子找出来。

2?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3?在你们完成习作时,我发现了有一位同学不是这样叙述的,我们来听一听。请穆为铮读一读叙述自己发现的部分。

预设的问题的有:听出来了吗?他是怎么写的?你喜欢哪一种?

4?喜欢哪一种方法,就采用哪一种,这就叫不拘一格地叙述自己的发现。

三、品读赏析,体验成功。

2?你们最喜欢谁写的句子?那好,我们请他们再读一读,说说它妙在何处?

3?我还搜集了几位小伙伴写的精彩的句子,想再听听吗?听完之后,还要请你来点评。(使用投影)。

四、边读边想,读中修改。

1?我的电脑里还有两位小伙伴的句子,写得怎么样呢?请你读一读。(使用投影)。

2?你能再读读,帮助他们修改修改吗?

五、修改习作,交流评议。

1?你们可真是修改的高手,下面请你们这些修改文章的高手来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吧。看看习作中的发现是否写得具体,感受是否真实,句子是否通顺。

2?你在修改中,如果遇到了困难,可以向你的同桌请教,如果你已经修改完了,把你修改后的习作读给你的同伴听,请你的同伴说说,习作妙在何处,还有哪些美中不足之处。

3?谁愿意读一读自己完美的习作?

六、作业。

请将修改后的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习作本上。

光盘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你在吃饭的时候都见过哪些主食。

生:看见米饭、馒头,面条等等。

师:嗬!看见得还真不少。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你们看(教师出示一袋生米)这是什么。

生:米。

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小小的米粒。(板书课题)。

师:或许以前你没有细致地观察过他们,但这节课我们就要细致地去看一看。小组长,请把你书箱里的小米粒盘子拿出来,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去观察吧。

(小组观察)。

师:说说你的发现吧。

生1:我把鼻子凑进小米粒闻了闻,发现它有些面味。

师:噢,鼻子是你的好帮手,你发现了它的气味(板书:气味)。

生2:我发现小米粒有一个小缺口,像小耗子咬过的。

师:哎呀,你把自己看到的又加上了想象,多精彩。还有吗?

生3:我发现小米粒是椭圆的。

生4:小米粒的颜色有的还是半透明的呢?

师:哦,是说它的光泽。小米粒的颜色是半透明的吗?

生:不是。

师:它是什么颜色的?

生5:它是白色的。

师:你告诉我它们的颜色(板书:颜色)哪一种白。

生6:雪白色的。

师:是雪白色的吗?你再来看一看。哦,有的同学有不同意见啦?你来说一说。

生7:我觉得小米粒是乳白色的。

师:噢,这样说就把小米粒的颜色说得准确具体了。再来说说它的大小。

生8:我用手摸了摸,发现它摸起来很光滑。

师:哦,还发现了它的特点,手可是你的好帮手。

生9:我把它放进嘴里尝了尝甜甜的。

师:你去尝了是吗?你的发现可真好,用上的小帮手是什么?

生:嘴。

师:发现了味道(板书:味道)用手去捏一捏,有什么发现。

生10:我用手捏一捏,发现小米粒很硬,捏不碎。

师:对了,你发现了它的软硬(板书:软硬)它大吗?

生11:我们用尺量了量,发现它长5毫米。

生12:长是4毫米,宽是2毫米。

师:哦,同学们还用尺子量了量,发现了它的大小。我再请同学们说一说在观察中有哪些好帮手帮助我们。

生13:在观察中有这些好帮手帮助我们:眼睛、鼻子、手。

师:对了。眼睛可以帮助我们去看,鼻子可以帮助我们去闻,还有口它也是我们的好帮手。手可以帮助我们去摸,发现它的软硬。这些好帮手帮助我们发现小米粒的哪些特点。(板书:眼睛、鼻子、嘴、手)。

生14:通过这些小帮手,我们发现了小米粒的大小、形状、颜色、味道和气味。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把小米粒的这些特点连贯地说一说。

(生练说)。

师:谁来说一说。

生15:我发现小米粒跟小蚂蚁一样大,形状是椭圆形的,颜色是乳白色的。它非常硬,气味像面味,味道有点淡淡的香甜。

生:她把小米粒的特点说得这么具体,让我们对小米粒的特点印象特别深。

师:哦,写具体了,说具体了,就可以让我们描写事物的具体形象更生动更形象,还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观察完了生米,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是什么?(出示熟米)。

生:熟米。

师:我想问问大家,平常在家你留意过爸爸妈妈是怎样把米蒸熟的吗?

生1:我看见爸爸妈妈他们先用水把米淘了三遍,然后放进锅里,再上上火煮一会儿香甜甜的米饭就煮出来了。

师:煮一会儿,煮出来的是稀饭。我们要把它蒸一蒸才能把它做成干饭。同学们,小组长的书箱里还有一袋熟饭,我们把它拿出来再观察一下。

(生观察熟米)。

师:哪个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

一组:

生1:我发现小米粒是奶白色的,比生米大了许多,它们身体很粘,紧紧地抱在一起,好像怕别人拆散它们一样。用鼻尖一闻,它们有一股香味,用嘴巴再一尝,比生米更甜了。

生:胖起来了。

师:谁能说说它为什么胖起来了。

生2:也许是熟米多喝了几口水。

师:它的身子就。

生:胖了。

师:多有意思啊。

谁还来。

生3:我们做生米实验时,用尺子把生米一压,生米就不由自主地跑了。我们把熟米放在桌子上一压时,它就变成两半了。

师:哎呀,你观察米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小招术,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还有什么发现?

生4:我发现生米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把它吹动而熟米吹不动。

师:是吗?我也来试一试。

师:哎,轻轻地一吹,生米粒就动起来了,熟米粒动吗?

生:不动。

师:你的发现可真出色。还有发现吗?

生5:我发现生米粒是乳白色的,蒸熟以后就变成奶白色的。

生1:熟米粒穿了一件雪白色的衣服。

师:你说得真好。还有发现吗?

生2:生米粒上有缺口而熟米粒没有了。

师:哦,缺口看不清了,这是因为它胖了的缘故。

生3:我们组还发现熟米长9毫米宽3毫米。

师:老师想给你们这句加一个词,刚才在小组交流时已经说过,谁记得。

生4:加一个大约。

师:哎,你来说说,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大约”

生4:因为有的米粒大有的米粒小,它的形状有时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要是都一样的话不可能。

生:我发现生米粒是尖尖的,而熟米粒的两头是圆圆的。

师:哎呀,你真是火。

生:火眼金晶。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小声地把熟米粒的特点串起来说一说。

(生自由说熟米粒的特点)。

师:谁来说一说。

生1:我发现熟米比生米要大得多,它的形状是月牙形,形状更加像一条弧线,它的颜色变成雪白色的,它的身体软软的,我用鼻子闻了闻,它的味道更加浓了一些,我用嘴尝了尝,感觉它更加得甜了。

生1:我体会到了别看小米粒它小,奥妙可比它本身要多得多呢。

师:奥妙可真多啊。

生2:我体会到了科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

师:生活当中就蕴藏着许多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

生3:是个小魔术师,一跳进锅里就变大了。

师:她表演得节目大家喜欢看吗?

生:喜欢。

师:我也非常喜欢看。

生4:我感觉我的小帮手就像计算机一样,只要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就出来了。

师:小帮手给你提供了这么多的帮助,真不愧是你的好帮手。

生5:每当我做在餐桌前看着小米粒根本没有发现这么多奥秘,而当我仔细观察一下它的秘密也是很多的。

师:哦,你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那就要我们细致地观察,细致地发现。还有吗?

生6:小米粒跟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东西一样,但是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他的许多秘密。

师:你说得真有道理。同学们,我开始在想,我们的小帮手帮助我们发现,我们的大帮手帮助我们想象,在想象与发现中我们又有了独特的感受(板书:感受),我请大家把你的发现具体地写出来。把你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写自己的发现时候,可以从大小、形状、颜色、气味,味道去写,当然,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去写。下面就把纸拿出来写吧。

(生写)。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写到这。下面我交给小组同学一个任务。请把课前发的那两袋小米粒的塑料袋拿出来,一个同学撑开塑料袋,另一个同学把生米粒放进去。再一个同学撑开塑料袋,另一个同学把熟米粒放进去,这些小米粒还很有用途,粒粒皆辛苦啊。

(生装米粒)。

师:下课。

讲评课。

生1:要把小米粒的样子写具体了,最后写感受的时候写真实的感受。

师:说自己的心理话,说真实的想法。

生2:这次习作的要求是把你的发现写具体,把你的想法写真实,还要把句子写通顺。

师:好。把你们的习作拿出来吧。请我们同学自己来读一读,找一找你所写小米粒特点的部分。

(生自读)。

师:谁来读一读你叙述发现的部分。xx你来。请同学听一听他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身子坐正了去听。

生1:生米的大小像小蚂蚁,形状是椭圆形的,颜色是乳白色的,用手特别用力地去捏也捏不动,气味特别像面粉,大概是有面粉的缘故吧,含在嘴里有一点一点的甜,它的身上有一些很难发现的纹路,还有一个缺口,可能是小老鼠刻的吧。熟米就不同了。大小像卵特别可爱,形状像月牙,颜色是雪白雪白的,一捏就粘在了手指上,非常得粘,气味比以前更加的香了,味道很香很甜。

师:好。她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生1:先写了生米大小、形状、软硬、气味和味道,然后又写了熟米大小、形状、软硬、气味和味道。

师:噢,她先写了生米的'特点,接着又写了熟米的这些特点。我在看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发现有一位同学和她写得不一样,她是怎么写的呢?请xx来读一读你的习作。

生2:米有生的有熟的,生米的大小是5毫米,而熟米是生米大小的5倍,生米是椭圆形的,也熟米则很有趣,有的熟米是月牙形的,有的是卵形的,生米的颜色是乳白色的,熟米的颜色是雪白色的;生米是硬的,比石头软一点点,而熟米怎样呢,它非常软。我闻了生米的气味,它很像面味,我闻了熟米,它的味道很香,我把生米吃在嘴里,它很香,熟米吃起来很甜。

师:你看他不仅会写,而且会读。读得时候多入神啊,听出来了吗?他怎么写的。

生1:他把熟米和生米放在一起写的。

师:哦,把生米和熟米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了。

生2:他把生米和熟米进行了对比。

师:对比了一下,你喜欢哪一种呢。

生1:我喜欢后面这位同学的,写得特别有对比性,前面那位同学要找特点得找好半天。

师:我同意你的说法。他这么写,对比性特别强,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不同。

生2:我也喜欢,因为他生米和熟米一块比较写,让人知道生米和熟米有什么不同。

师:你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生3:我喜欢前面同学写的,因为分着写,可以把生米和熟米各自的特点写得很具体。

生:看到了。

生:在告诉我们这句话写得很好。

师:对了,这句话写得很精彩。现在就读读你那些精彩的小句子。

生1:老师又拿来了一些熟米,它不像生米那么硬了,脚长出来了,而且长得白白胖胖了,可能多喝了几口水吧。它身上的条纹不见了,它们抱在了一起,显然它们是好朋友。

生2:咦,熟了的米粒怎么可以都团成球呢,而生米粒却不能。噢,原来熟米粒很粘啊!

生3:我惊奇地发现生米粒大小和蚂蚁一般,长大约5毫米,宽大约1毫米。

生4:小米粒还张着嘴巴笑呢,它的一身半透明的水晶大衣和它身上美丽的花纹让我越看越觉得小米粒可爱。

生5:绿豆就算小的了,而小米粒却比绿豆还要小。

生6:铃,清脆的铃声一向我们就回到了座位上,小米粒要陪着我们一起上课了。几粒小米粒跑啊,跳啊,笑啊,我们不知不觉就喜欢上它们了。

师:多有趣啊。

生7:我用鼻子闻了闻,它的气味有点像面味,我又轻轻地一闻,呀,坏了,我把它吸进鼻子里了。

生8:把小米粒放在嘴里慢慢地嚼一嚼,小米粒有一点甜味,在嚼的同时嘴里发出吱吱的声音。

师:还有声音呢?

生9:我一摸它的缺口,它好像在告诉我说,疼疼疼,别摸这。我听了这句话就不摸它了可是为什么会有缺口呢,会不会是小老鼠咬的呢。

生1:我最喜欢听xxx。

师:请xxx起立。

(大家认为写得好的同学都起立)。

师:请他们再来读,我们再来听听。听的时候给大家提个小小的要求。要给他们点评。

生:我一摸它的缺口,它好像在告诉我说,疼疼,别摸这我听了这句话就不摸它了,可是为什么会有缺口呢,会不会是小老鼠咬的呢。

师:你写的句子这么精彩,能不能声音洪亮一些,让教室里的同学都听见,你一定能读得清清楚楚。

生再读。

师:这次读得声音真洪亮,谁来评一评。

生1:她很有想象力,因为米粒根本就不会说话。

师:哦。她让米粒说话了,她把米粒当成了自己的小伙伴。

生2:她写得很有趣味。

师:哪句话?

生2:疼疼疼,我感觉小米粒变成了一个小人。

师:哦,还能让这个小伙伴说出话来,让它发出声音。这样的句子有情有趣。请xx来读。

生:我用鼻子闻了闻,它的气味有点像面味,我又轻轻地一闻,呀,坏了,我把它吸进鼻子里了。

师:谁来点评。xxx洁白的牙齿露出来了,笑得真开心,你说说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

生1:因为他闻一闻就算了,还再闻干什么呀,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都不同意,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1:因为去掉,他的句子就无聊没有趣味了。

师:哦,那样的句子就没有生趣了。

生2:因为去掉就不幽默了。

师:哎呀,风趣的小句子每个同学都喜欢。请xxx来读。

生:小米粒还张着嘴巴笑呢,它的一身半透明的水晶大衣和它身上美丽的花纹让我越看越觉得小米粒可爱。

师:谁来点评。

生1:我感觉他好像把小米粒穿上了一件花衣裳。

师:而且这件花衣裳特别得漂亮。

生2:她把小米粒当成了一个人来写,因为小米粒不用穿衣裳。

生:体会到了。

师:请xxx来读。

生:咦,熟了的米粒怎么可以都团成球呢,而生米粒却不能。噢,原来熟米粒很粘啊!

生1:他写得很细致,但我提一个小建议。我感觉熟米不一定全能团成球,应该是团成团。

生:谢谢你的建议。

师:他写得好,读得好,评得好,这就叫――。

生:三好。

生2:我给他纠正一个字音,请你跟我一起读“熟米”

师:他们这两个小伙伴多好,他的耳朵特别得灵敏,一听就听出问题来了。谁再来评。

生3:我觉得他这种自问自答的形式真好。

师:哎,自己给自己提个小问题,小问话特别吸引我特别想听听小米粒为什么团成团了呢?xxx来读。

生:铃,清脆的铃声一向我们就回到了座位上,小米粒要陪着我们一起上课了。几粒小米粒跑啊,跳啊,笑啊,我们不知不觉就喜欢上它们了。

师:谁来说一说这句话妙在何处?

生1:这句话的好处就是她把小米粒当作人来写,小米粒不会跑不会跳,可是她让想象让她跑跳。

师:哦,小米粒不会跑不会跳,她把小米粒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让她跑跳笑了起来。

生2:我觉得她特别富有想象力。

师:她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生3:我听完他这句话感觉小米粒真的动起来了。

师:小米粒跑啊,跳啊,真动起来了。请xxx来读。

生:把小米粒放在嘴里慢慢地嚼一嚼,小米粒有一点甜味,在嚼的同时嘴里发出吱吱的声音。

生1:她把句子写得有声音了。

师:让句子发出了声音,这样的句子不仅有趣,而且具体。

生2:我觉得吱吱地声音很好听,因为没有了吱吱的声音这个句子就不具体了。所以这个吱吱的声音很好听。

生:想。

(投影出示学生1作品)。

师:谁写的。

生:xxx。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我惊奇地发现:米粒同蚂蚁一般大小,长大约五毫米,宽大约一毫米。

师:请同学来点评。

生1:我觉得他写得很具体,因为他把小米粒还仔细得量了量。

师:你可真会听,而且会听会评。其他同学也来评一评,只要把手举起来,你也很出色。xx你来评一评,我们给他点掌声。

(掌声)。

生2:我觉得他观察得很仔细。

师:哪里看出仔细。

生2:他用尺量了量小米粒的大小。

师:我请你把这句读一读,找一找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准确。

生2:我惊奇地发现:米粒同蚂蚁一般大小,长大约五毫米,宽大约一毫米。

师:哪个词语用得特别准确。

生2:大约。

师:再给她一点掌声。

(掌声)。

生:xxx。

师:刚才就听到大家说喜欢他的句子。

出示:小米粒还张着嘴巴笑呢,它的一身半透明的水晶大衣和它身上美丽的花纹让我越看越觉得小米粒可爱。

师:我遇到了这么知音,我也喜欢这个句子。下一位是谁的,猜一猜?

生:xxx。

出示:咦,熟了的米粒怎么可以都团成球呢,而生米粒却不能。噢,原来熟米粒很粘啊!

师:又跟同学们的想法一致了,你们可真是我的知音啊。下一个呢。

生:xxx。

出示:米的颜色像奶一样,是乳白色的,但缺口的地方却是洁白的。

师:谁想点评?

生1:缺口的地方不都是洁白的,大部分缺口的地方发黄。

师:哦,你提出了一个小建议,你能帮他把这个句子改得更完美吗?

生1:可以这样,缺口的地方有的是洁白的,有的地方是发黄的。

师:哦,这样这个句子就更好了。xxx,听了同学的小建议,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生:我想说,谢谢你的建议,下次我一定把这句话修改得更好。

师:多虚心啊,我要向你学习。同学们,这句话经xx同学一改,出现了几个表示颜色的词语。

生:3个。

生1:我觉得特别得具体。

师:是怎么具体的。

生1:把各部分的不同颜色都写得非常清楚,所以我觉得写得很具体。

生:xxx。

师:你自己来读读。

生:熟米粒胖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猜想:它们一定是渴极了,把盆里的水喝了个精光。真没想到,小米粒也会胖起来,太让我惊讶了。

师:这段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我来读小问题,请你们来回答。xxx发现了什么?

生:小米粒胖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她猜想。

生:它一定是渴极了,把盆里的水喝了个精光。

师:xxx的感受是。

生:真没想到,小米粒也会胖起来,太让我惊讶了。

师:在这里,xxx把什么什么还有什么结合在一起写了。

生:把发现的猜想到的还有感受到的结合在一起写的。

师:你的感受能力可真强。xxx是把你的看到的想到的及感受结合起来写的,而有的同学则不是这样写的,先集中写自己的发现,然后写自己的感受,同样是在课堂上,可大家观察生米和熟米却有不同的感受,读读你的感受,xxx,你来读。

生1:你看,小米粒是不是很像一位小巫师呢?

师:像不像?

生:像。

师:你再来读。

生2:我觉得世界可真奇妙,连一个小小的米粒都有这么奇怪的事情,既然世界这么奇妙,我们更要细致地去观察。

师:你的收获可真大。

生3:米粒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东西,而我们却发现了这么多的学问。

师:非常好,生活中处处藏着学问,等待着你们去发现呢!

生4:这节课上得可真有意思啊。

师:哦,这样的课你喜欢上吗?

生:喜欢!

师:听了你的回答我可真开心。

生5:我感觉您像一个导游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探索的世界。

师: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生6: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观察就能有发现。

师:把你明白的道理再读一遍。

生6:只要观察就能有发现。

出示:小米粒有个缺口。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能帮帮他吗?

生1:小米粒有个缺口,像是小蚂蚁啃掉的。

师:哦,他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结合在一起说,这样就具体了。还有吗?

生2:小米粒有一个缺口,我想是淘气的小老鼠刻的吧。

生:会。

师:谁来读这个句子。

生1:熟米粒非常粘。

师:把它说具体。

生1:熟米粒非常粘。它们像是亲兄弟似的绑在一起,好像怕别人把他们拆散了一样。

师:你可真会说,真会思考,把自己看到的与自己想象到的结合在一起,说得具体了。

生2:熟米粒为什么这么粘呢,可能是不懂事的米粒把胶水弄得满身都是,才这么粘的吧。

师:xx笑了,你在笑什么?

生3:他说得很有趣。

师:对了,这句话充满了灵气。

生4:熟米粒非常粘,我手一碰她就粘在我的手上了。

师:把自己发现的方法告诉大家了,这样也可以把句子说具体。

生5:熟米粒非常粘,都可以做浆糊了。

师:过年的时候,我们在贴窗花,是不是可以用一个小米粒把它贴在窗户上啊,谁试过。

生举手。

师:非常好。同学们,你们现在可真称得上是修改句子的高手了。下面就请你们拿起笔修改修改自己的习作吧。

(生修改习作)。

师:同学们,如果你在改习作的时候遇到小小困难可以请教你旁边的同学,如果你修改完了,可以读给旁边的同学听听,让他说说你的习作妙在何处,或者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习作)。

师:谁来读读你的习作。

生1:以前我并没有注意过这普普通通的小米粒。在今天的作文课上,我认认真真地观察了小米粒,小米粒长得跟蚂蚁一般大小,形状是椭圆形的,有一个小小的缺口,就像被虫子咬掉了一口似的。米的颜色是像奶一样的乳白色,但缺口处却是洁白的,有点硬,不过它比小石子软,它有一股香味,就跟面一样香,把米放到嘴里嚼一嚼,会有点甜味,这就是生米。把生米放进锅里蒸一蒸就变成了熟米。熟米就和生米有很大的区别,熟米就像生米变瘫了许多,有蚕卵一般大小。形状有点像一条弧线,不过它更加像天上的月牙,它的颜色也变成雪白雪白的了。它也变成软软的了。一压他就变形了,闻起来的味道也比原来的生米更加得香了,尝一尝以生米更加甜了。我感受到米粒就像一个导游,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探索的世界。

师:真是一篇佳作。xxx,说说,你的小伙伴给你提了什么好建议啦。

生1:我的好伙伴给我提了不少好建议,有一句话原来是:不过有一个小小的缺口,就像一个黄瓜被一把刀切了一刀。xxx认为小米粒很小,怎么能像一个黄瓜被切了一刀呢。所以她让我改成了就像被一只虫子咬掉了一口似的。

师:你觉得她提得这个小建议怎么样?

生1:我觉得她提得很好。

生:好。

师:下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