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通用16篇)

时间:2023-12-08 09:00:43 作者:QJ墨客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有力助手,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些特色鲜明的教案模板范例,适用于不同的学科和教学目标。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p28页、练习六习题6——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区别乘法的运算定律。

教法:

启发引导法、归总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

1、板书课题。

2、揭示目标: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的区别乘法的运算定律。

二、自主学习:10分。

1、同桌互相说一说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2、用字母式表示各个乘法的运算定律。

3、填空:

(8+2)×125=。

3×2+7×2=。

5×86×2=。

(4+2+8)×125=。

(3号发言,5号评价,1号补充)。

三、合作交流:5分钟。

1、124×99+124怎样简便计算?

(1号回答其他成员补充)。

四、指导练习:5分钟。

103×1220×5524×205。

五、小结检测:20分。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p36/例3(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学生在进行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这两堂课的新课学习之后,不知道是教学方面的设计和学生学习状态等什么方面的原因,总感觉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认识存在着很多的疑惑。新教材在对于这种运算定律方面的教学没有要求从文字语言方面加以叙述,只是要求学生能够在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总结的一系列基础上得出规律,尽管课堂上面学生都能够动起来,但是真正地在灵活运用方面确不能够令老师满意,所以在练习课中我们好好地研讨了练习的重点与策略,从实际效果上来说还是不错的。

课堂的设计首先从学生学习的乘法运算定律入手,让学生能够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弄清楚;其次是出示了一些在运用定律过程中要经常要用到的口算题,让学生们根据数字的特点做到选择运算定律时心中有数;然后是一系列的填空题与连线题,这些都是仿照定律的模型设计的,使学生明白套用的基本步骤和道理;紧接着接是一组动手计算题,重点是要求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去进行解答,但是这是一些基础题,学生应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基本都能够解答,老师强调解题的格式;在这一些环节的联系之后,本堂课重点的内容也就产生了,老师出示了十道带有技巧的题目,要求学生首先观察,你觉得运用什么方法解决比较简便,第一步怎样操作;可以任意选择一道题;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不同的意见和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大家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有了一个综合练习;最后出示了两道与实际情景联系紧密的生活中的应用题,需要学生在列出算式之后合理的运用简便方法论加以计算。课堂有层次,练习有坡度,达到了实际的效果。

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本节课的实施中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试图以学生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多次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学生的观察,学生之间和谐有效地互动,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情。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学生们能处处留心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能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运算定律,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的简算方法,那么自己的教学就成功了。尽管在课堂上也许还不能够全部掌握简算的知识,只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计算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善于观察,自觉运用,就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四年级说课稿《乘法分配律》

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快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45个2。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

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

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内容,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

教学难点: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口算。

a;b。

(2+8)×5;2×5+8×5。

(2+10)×3;2×3+10×3。

(9+11)×6;9×6+11×6。

(12+18)×5;12×5+12×5。

(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

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

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64×2+26×2。

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三、尝试讨论: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个数并板书)。

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和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板书)。

2、验证发现:

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写了2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

(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并问学生是如何验证的?

(4)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

3、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集体汇报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四、反馈调节:

1、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刚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题的?

2、现在我们把书翻到p55第1题,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2、书p55的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呈现。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64+36)×8=64×8+36×8。

(28+32)×7=28×7+32×。

15×39+45×39=(15+45)×39。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5×(17+3)=25×17+25×3。

再请学生在四组得数相等的算式中各选做一题,比比谁算得快。

学生选题计算。

交流都是选得什么题目?为什么选它们?(因为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该怎样简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3、解决实际问题:

(1)变新授时的长方形题目为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2)变植树题为求女生比男生少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年级说课稿《乘法分配律》

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2.交流—类推—表达: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45个2。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略)。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定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从平时我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2、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175+75)×4=175×4+75×4。

(175+125)×4=175×4+125×4。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二)、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1、观察比较。

2、提出猜想。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们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验证,看看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三)、总结规律,概括模型。

1、总结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个规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规律吗?(生猜测)。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齐读)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

2、用字母表示:

测评总结(约12分钟)。

三、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20。

66×28+66×32+66×40=(++)×40。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前两道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应用,后三道属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

2、火眼金睛辨对错。

56×(19+28)=56×19+56×28。

(18+15)×26=18×15+26×15。

(11×25)×4=11×4+25×4。

(45-5)×14=45×14-5×14。

强调: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

(40+4)×2539×8+39×6-4×39。

4、拓展提高。

86×101。

四、说一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175+75)×4=175×4+75×4。

(175+125)×4=175×4+125×4。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本课对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两种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即先算出一套的和再乘5套,与先分别算5件及服和5条裤子的总价再相加,它们的结果相等;再通过例举验证,观察比较,归纳出乘法分配律;最后进行多层次的练习,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对乘法分配律理解与应用。

二、反思。

新课程如春风化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倡导自主探究,关注有效生成,成为新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在追求有效的教学中我作出了以下几点的尝试:

1、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

为后叙对乘法分配律的成功探究理好伏笔。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找准了学生的知识起点,才能有效的教学,熟悉的问题情境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面参与的探究,才是真正的自主有效的探究。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验证过程中形成共识。

数学的猜想是在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归纳、类比的基础上获得的,数学活动脱离了猜想就会显得没有意义。本课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为几个层次:(1)启发猜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出猜想。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起创新的火花。(2)例举验证。让学生围绕猜想,以小组探究为主要形式,以独立思考例举算式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算出得数发现两种算式结果相等,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共识。在交流、合作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多层次练习,在层层深入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后,分几个层次运用知识训练,首先是基础训练,书本55页第1、2、3题练习从正的两个角度进行,使学生明确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真正理解并掌握的目标。其次变式练习,我将书本55页第4题组练习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国松的氛围中,发现用乘法分配律可使计算方便。最后拓展延伸启迪智慧。练习中再次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与比较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不仅适用于一个数两个数的和,也适用于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差。在这层层深入的练习中面向了全体学生,使每个孩子有所进步,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新课改的脚步在前行,新课扆的理念在深入。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内化新课程理念,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促使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7做一做。

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

验证:18x5-5x8(18-8)x5。

结论:适用【2】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和点拨,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质疑猜想。

1、出示口算题:

师:前段时间,我们发现了四则运算中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我们知道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58+25+7572+493+2825×19×4。

12×125×8168×5×214×2=。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分组计算比赛。

师:下面我们再来一场分组计算比赛,好不好?

出示:脱式计算。

第二组题目:45×12+55×1234×72+34×28。

第一、三组:(45+55)×12(72+28)×34。

师:你们觉得这场比赛公平吗?仔细观察两组算式,大家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结果为什么相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探究。

二、探究新知,验证猜想。

1、出示:用两种方法计算这两个长方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8×4+5×4(8+5)×4。

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呢?

左边算式表示8个4加5个4,(一共13个4),右边也是求13个4,所以结果相等。

2、出示:淘气打一份稿件,平均每分钟打字178个,他先打了6分钟,后又打了4分钟完成这份稿件。

(1)请提一个数学问题(淘气一共打了多少个字?)。

(2)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

(3)思考:为什么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呢?

3、师:仔细观察,像上面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列出一组吗?在自己练习本上列一列,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的等式列得完吗?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a+b)×c=a×c+b×c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把乘积相加)。

想一想:这里的分配,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分别配对的意思。)。

师:这道等式反过来写,依然成立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定律。

1、填一填:

4×(25+8)=__×___+___×__。

38×37+62×37=___×(___+___)。

502×19+11×502=___×(___+___)。

48×99+48×1=___×(___+___)。

a×b+a×c=___×(___+___)。

2、判断对错:

8×(125+9)=8×125+9()。

27×8+73×8=27+73×8()。

(12+6)×5=(12×5)×(6×5)()。

(25+9)×4=25×4+9×4()。

3、试一试。

(1)观察(40+4)×25的特点并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4、分组计算比赛。

85×16+15×16(40+8)×25。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五、课外思考。

其实,乘法分配律我们并不陌生,大家想一想,以前在什么时候我们用过乘法分配律?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所有运算律中形式变化较为复杂,且跨越加法和乘法两级运算的定律,对学生的记忆、理解与运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探析错因、读法纠正、变式训练上做足功夫,巧制策略。学生在正式接触乘法分配律之前,学生陆续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熟练使用这些定律进行简单的运算。照常理推测,同为等式恒等变换,借助已有的经验,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应该很容易接受。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时出错率较高。为此,教师应巧制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如何帮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展现乘法分配律的性质,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理解的前提。要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深刻准确的记忆和理解,用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方式进行阐述才是上策。

为此,我改进了教学方式——切换读法,化难为易。

步骤1:学生列式多为“25×4+25×2”和“25×(4+2)”两种式子。

步骤2:简述各算式的算理:25×4+25×2表示先分别求出半天的植树数,再求一天的植树总数;25×(4+2)表示先求植树总时长,再求植树总数。

步骤3:引导学生从数字计算的角度去理解:25×4+25×2表示两个积的和,25×(4+2)表示两个数的积。接着用一句话揭示它们的共同点:4个25加上2个25等于6个25,6就是4与2的和。以实例为对象,换成通俗的说法,完美呈现了算式的内涵,深化了学生的理解。

步骤4:针对代数式表示的乘法分配律“a×c+b×c=(a+b)×c”,让学生尝试用通俗方式解读,即a个c加上b个c等于(a+b)个c。

实践证明,渗入思维的读法比机械复读教学效果要好。

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2、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四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简便)。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学生计算,并汇报。)。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

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新课程如春风化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倡导自主探究,关注有效生成,成为新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在追求有效的教学中我作出了以下几点的尝试:

1、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

为后叙对乘法分配律的成功探究理好伏笔。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找准了学生的知识起点,才能有效的教学,熟悉的问题情境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面参与的探究,才是真正的自主有效的探究。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验证过程中形成共识。

数学的猜想是在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归纳、类比的基础上获得的,数学活动脱离了猜想就会显得没有意义。本课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为几个层次:

(1)启发猜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出猜想。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起创新的火花。

(2)例举验证。让学生围绕猜想,以小组探究为主要形式,以独立思考例举算式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算出得数发现两种算式结果相等,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共识。在交流、合作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多层次练习,在层层深入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后,分几个层次运用知识训练,首先是基础训练,书本55页第1、2、3题练习从正的两个角度进行,使学生明确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真正理解并掌握的目标。其次变式练习,我将书本55页第4题组练习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国松的氛围中,发现用乘法分配律可使计算方便。最后拓展延伸启迪智慧。练习中再次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与比较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不仅适用于一个数两个数的和,也适用于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差。在这层层深入的练习中面向了全体学生,使每个孩子有所进步,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新课改的脚步在前行,新课的理念在深入。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内化新课程理念,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促使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指点,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今天又会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吧!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由前面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继续学习、探索。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这是工人师傅为学校的厨房墙面贴的瓷砖,可以输出或算出有多少块瓷砖。

2、学生先估算: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师: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学生试着估计。

3、学生汇报验算方法和结果。

师: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1:(3+5)×10生2:3×10+5×10

=8×10=30+50

=80(块)=80(块)

生3:(4+6)×8生4:4×8+6×8

=10×8=32+48

=80(块)=80(块)

4、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非常的好。请你仔细观察这四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3+5)×10=3×10+5×10;(4+6)×8=4×8+6×8

5、观察、讨论算式的特点。

师:这两个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呢?两边的计算结果师怎样的?

生1: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2: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6、举例验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算式的特点,能再列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如:(40+4)×25和40×25+4×25;63×64+63×36和63×(64+36)

师:这几个同学举得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内验证。

讨论交流:(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小组代表汇报。

7、教师小结。

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8、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字母表示。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题目里两种不同的计算,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发现、概括、归纳,从而发现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收获,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0、请结合4×9+6×9这个算式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试一试”。

1、观察(80+4)×25的特点并计算。

(1)出示题目。

(2)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看算式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第(1)题: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第(2)题:教师请两位学生上讲台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小组内数以说,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全班点评。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1)限时一分钟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有准。

(2)集体订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完成“练一练”第4题。

师:你能快速的算出算式26×21的结果吗?

引导学生知道,可以将21看成20+1,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最后让学生自主计算58×11和47×102。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特点?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

板书设计

(3+5)×10生2:3×10+5×10

=8×10=30+50

=80(块)=80

(3+5)×10=3×10+5×10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设计的。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的感知,对所列竖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景为教学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多种方法和算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验证,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于这个规律,不是仅仅满足学生的理解、掌握,同时注重运用,帮助学生明白这个规律给我们带来计算上的方便,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