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论文(专业12篇)

时间:2023-11-22 12:08:46 作者:ZS文王 最新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论文(专业12篇)

范文可以引导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我们的观点和见解。下列总结范例是根据市场调研和用户反馈整理的,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的论文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瑜伽运动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健身运动,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脱颖而出,它融合了中国太极、气功、中医、音乐、舞蹈、形体于一体,结合了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容,尤其在高校,瑜伽运动特别深受广大女大学生的喜爱。当前随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与完善,瑜伽运动作为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和欢迎的一种新型体育运动项目,以其健身、修心、养生、减压为目的,成为当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家提倡对在校大学生要全面发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该院对参加大学体育选项课瑜伽项目的100名女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把学生随机分成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进行为期14周的训练,每周训练2次,每次训练90min,运动强度为本人的80%左右,实验前后采用scl-90量表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经过14周的训练,无论运动组和对照组,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的恐怖、偏执、抑郁、焦虑等因子水平显着下降。为此,从结果表明瑜伽训练能够有效缓解女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得到改善,同时运动组的心理健康因子优于对照组的健康因子,因此,瑜伽运动对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气质是指人对事物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形成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个性特征。人的气质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制约,具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基础,同时气质也是有可塑性的,人的气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体现在人的身体形态上,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而瑜伽不但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体型,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优美身姿,增强体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所以,一个人气质的培养不单表现在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它更需要体育锻炼作为基础,在瑜伽训练过程中,形体训练潜移默化地对训练者的气质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瑜伽训练也是大学生气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大学生参加瑜伽训练,不但能够有效改善身体的柔韧性以及心肺功能,而且能增进大学生的生理素质健康发展。与此同时,通过瑜伽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及处理性与恋爱关系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因此,瑜伽是一项很适合当代大学进行体育煅炼的运动项目,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柏忠言,张惠兰.瑜伽气功与冥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林敏.清心瑜伽[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国瑜伽[eb/ol].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论文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不仅需要高智商的人才,同时,还需要高情商的人才。又因为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情商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家庭中家长的个人观念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也会影响到儿童情商。然而,家庭教育关系着儿童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对于儿童今后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更加重视家庭教育给儿童情商带来的影响,从小培养儿童的个人家庭修养,从而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家庭教育的现状,并且通过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的影响,这为完善家庭教育给儿童情商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的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有些家庭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其家庭教育无法跟上现在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给儿童情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家庭教育会给儿童情商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教育对于儿童自身素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不足,这就严重阻碍了儿童自身的发展,也无法更好的培养情商。这就需要家长能够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的影响,通过创新家庭教育方法来促进对儿童带来的影响,这也是家庭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家庭教育,所以家长就要与儿童进行多多交流,以此来增多儿童接受家庭教育的机会,并且开发他们的情商,让他们不断培养情商,从而获得竞争力。同时,也要让儿童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从潜意识里重视情商的培养,这样也可以让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接受家庭给予自己的情商培养机会。而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然而这种问题学校并不能够解决,这就需要家长爱的教育来为孩子解决难题。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儿童情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有些家庭经济比较落后,这也使得家庭教育落后,这也是家庭教育的现状。家庭人员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在这方面没有给予重视,直接造成了儿童情商的发展。而且,由于儿童的家庭教育素养较低,在日后的成长与发展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就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不利于情商的培养,也会让他们因为情商不够而无法在社会上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家庭教育可以更好的让儿童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也可以更好的促进儿童情商的发展。所以,对于一些家庭教育落后的地区,儿童情商的发展都会受到不良影响,并且会影响到儿童长大后的发展。总之,家庭教育落后是现在儿童情商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是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影响的现状。

而且,家庭教育观念不足也是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造成不良影响的原因。家庭教育观念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从而影响了儿童情商的培养。就是由于家人教育观念不足,家庭很多家庭都认为家庭教育并不重要,也不会重视家庭教育给儿童情商带来的影响。缺乏家庭教育观念,那么就会在实际行动上落后,这样就会使得家庭教育无法得到重视,从而进一步阻碍了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只有具备了家庭教育观念,家长才能更加重视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且置办更多的家庭教育资源,以此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从而促进儿童情商的发展。同时,只有提高家庭教育观念,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还有利于儿童情商发展。

(一)家长自身的素质带来的影响。

儿童善于模仿自己的家长,如果家长自身素质不好,容易引导孩子形成一系列的不良习惯,这样也不能给儿童情商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如果家长自身的素质较低,那么也不会有更好的文化素养以及家庭素质来教导儿童,让儿童获得更好的家庭教育,如此一来,就会使得儿童从小就会养成一些坏毛病,严重影响了儿童情商的培养。所以,家长自身缺乏素质会使得儿童严重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利于儿童情商的发展。

当然,家庭生活环境也是儿童情商发展的影响因素。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儿童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这样就会从小给孩子心中留下一个阴影,并且让孩子从小都接受一些不良的习惯以及生活,这样会给孩子提供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从而给儿童情商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优越而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那么从小就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让孩子从小就会接触到良好的东西,而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可以让还是更好地培养情商,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家庭生活环境也会给儿童情商带来很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还需要不断的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情商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在当今社会中,不仅要具备足够的智商,同时还有从小培养孩子的情商,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当然,在家庭教育中,家庭以及家长对于儿童情商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并且家长自身的素质以及观念也是影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所以,这就启示家庭能够培养家庭教育观,这样才能给儿童情商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2]庞国斌.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6]裴秋艳.对家庭教育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1.。

[7]卢强.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j].电化教育研究,2013(9):91-97.。

试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论文

现代社会因经济和科学水平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思想和生活也产生了许多矛盾。中国自古重视家庭,重视家庭教育,有着博大精深的教养文化,许多家庭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家教传统,而传统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权威性,在某种程度上与当代文化背景有一定冲突。

网络时代的社会舆论环境宽松,观念五花八门,人们每天都在通过各种媒介接收海量舆论信息,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各自受到不同影响,家长与孩子在观念上难免有差异。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相辅相成,却在当代这个责任大过天的时代产生责任推诿的嫌疑。常有家长抱怨学校留的家庭作业过多,刁钻,也常有家长与学校间发生矛盾、追究责任的新闻。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教育的对象不一定只有孩子和晚辈,也有家长和长辈,家庭教育应该是不断学习和更新的,不单是孩子,家长更应该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2、家庭内部因素。

在同样的社会背景、同样的教育体制、同样的学校和班级、同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人才却不尽相同,这也证明了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影响最为重要。

离异家庭往往经历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环境发生变化、家庭角色缺失,孩子的心态平衡被打破,心理也随之渐渐变得更加敏感脆弱,加上社会舆论对离异家庭的偏见,使孩子在生活中常常感到迷惘、困惑,体现在容易出现消极、逆反、易怒等不良情绪。

家庭中父亲母亲角色各有不同的`功能,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家庭角色缺失时,同一家长在不同角色中进行转换,家长容易出现主观意识偏颇,如第一个案例中,单亲妈妈在角色担当中处理不当,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创伤。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反复发生这种错误,残缺的家庭教育也就渐渐形成了。因此,对于角色缺失的家庭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日常生活中缺少了父亲或母亲,相对于其他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社会知识也不够丰富,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扩大社交圈,多认识一些朋友,多读书,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留守农村、隔代抚养、旁亲监护等因为各种原因未在父母身边生活的未成年人,近年来人数不在少数。他们往往学习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生活水平不高,又缺乏父母的关爱。

3、个人因素。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面对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家长总是在各方面对孩子有着各种要求,学业要求不能有任何怠慢,还要学习各种才艺,挤时间参加各种比赛等。往往家长心理期望值过高,孩子天性受到过分抑制,反而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

大部分家长非常重视教育,却未能合理把握细节,教育方法不当,或过分严厉,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抗拒管束。或过分放任宠溺,让孩子形成了不良习惯。或与其他孩子做比较,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漠视和伤害。

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成效,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普遍易容出现逆反心理及一系列不良行为,如沉迷网络游戏,说脏话,无礼貌,不讲卫生,行为怪异,顶撞家长,与父母发生争执等。父母应根据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适当的引导。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论文

【】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经济和发展等原因,在我国农村,绝大多数中青年选择进城务工,众多小孩成为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何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儿童教育,弥补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造成的消极影响,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庭教育是现代儿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然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和发展等原因,绝大多数中青年选择了进城务工,众多的留守儿童正面临着家庭教育的缺失,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1.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儿童在智力、道德、心理、认知等方面都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会让他们在成长路上向善向好。特别是在竞争激烈、变化万千的时代环境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照顾、教育,很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逐渐变得敏感、脆弱、内向、孤僻,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向大人反应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也将变得更加不可调和,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这是极不利于小孩子的成长的。

2.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人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只有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个体才会成长的更为完善,也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不在身边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多数是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培养下长大,老人过分的宠溺或者教育失当,都会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儿童时期是人的各项能力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没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陪伴,没有受到应有的家庭教育,这使得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大大的受到影响。以至于很多小孩不懂得如何接纳他人、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他们显得格格不入,以致在进入青少年阶段之后,常常因为叛逆、莽撞而多走了很多弯路,甚至不少青少年还辍学、进少管所,可以说,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儿童、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

1.调整相关政策,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上学问题要想让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得以弥补,打破城乡壁垒,制定相关政策,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是首要任务。目前,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城镇上学难是儿童被留在农村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整合多方资源,减免借读费,降低收费标准等,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举措。

2.加强监督引导,全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系到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是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良好的学校教育进行弥补,全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有效策略。因此,引进优秀的教师、配备应有的教学设备、修缮校舍、扩建操场等,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学校与政府的沟通与协作,依靠青少年保护组织,将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列为工作的重点,坚持扶贫助学、青少年权益保护、预防犯罪等工作,使农村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下成长,并在较高的教育水平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在公平和谐的校园中培养健康的身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在我国广大农村,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认识不足的,他们甚至认为自己进城打工挣钱是对孩子负责的重要体现,没有意识到关爱孩子是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相关青少年儿童保护组织与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农村家长工作,让他们及时关注儿童的成长并给予关爱,重视与儿童的沟通交流与增进与儿童的感情,了解子女的综合素质等。可以采取电话、短信联系,还可以进行逐个宣传教育等方式,保证家长与监护人、与儿童多进行沟通,让小孩从小在充满关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

构建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距、共创社会稳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条件,培养社会人才,更是要从小孩抓起。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一样,都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因此,社会各界要整合各方面的有利资源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父母也要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应选择就近就业,以无微不至的关爱感化儿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

【1】袁凤琴,袁真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

【2】郭妍.论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6).

试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论文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国际国内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内外经济增速趋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大学毕业生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积极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未来。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都在高速增长,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既存在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就业意愿与市场需求相矛盾的特点,也存在毕业生数量、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矛盾的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心理冲突和压力。据研究,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除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之外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的第四大因素。[1]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预防和解决就业问题,应从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及影响就业的因素着手。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一)多变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态度的统一,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检验、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等。准确的'自我认识和合理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学业顺利、事业成功的前提。很多大学生认为经过几年的学习,自己在专业成绩、社会实践等方面已具备竞争优势,觉得找工作只是自己意愿的问题,只是求职时间长短、工作待遇、工作性质的问题,因而盲目自信,就业期望值很高。但由于社会生活知识、能力和求职经验的不足,再加上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灵活应变的求职能力,部分学生求职连续挫折,并体验到了强烈的挫败感,产生了自卑、怯懦、退缩等消级情绪和无所适从的焦虑心理,在持久和过度的消极情绪影响下,便觉得自己缺乏竞争力,慢慢地丧失了求职的激情和前进的动力。

(二)盲目的从众心态。大学生兴趣广泛,喜欢求新求异求变,容易受社会、校园中出现的新鲜事物和新观念新思潮的影响。但因为缺乏系统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自身视野、经验和学识有限,在面对就业创业这样的人生大事时,往往依赖和参照家人、老师和周围同学。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看到别人在复习考研,自己也准备考研,看到别人在公务员,自己也考公务员,看到别人创业能挣钱,自己也想创业,舍其所长,就其所短,就业择业带有明显的盲目性、攀比性和功利性,作出不利于自身、与自己职业兴趣和个性特征不相符的选择,最终一事无成。

(三)矛盾的就业期望。渴望竞争与寻求安稳的矛盾心理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在国家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给予大学生优厚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很多大学生渴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展所长,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但同时,在抉择过程中,他们意识到资金筹措困难、项目精准定位困难、创业和管理技能缺乏,空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在创业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创业实践寸步难行,于是,相当一部分创业受挫的大学生开始转换目标,规避有风险和有挑战的工作岗位,追求工资高薪、职业稳定性和“一次到位”,重新聚焦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工作上,导致“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加剧和放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失衡现象严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国际经济整体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体制、结构和增长方式等转变及不可预测因素增多等原因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弹性系数减低,经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相对减少。但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在不断增加,连创历史新高。如,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从的145万人增至的413万,从630万人激增至近765万人。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到瓶颈期。如,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离校时初次就业率为77.8%,届大学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为71.9%,届毕业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率为92.1%,虽比略有增长,但就业后本年内98%的本专科生发生过主动离职。大学毕业生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导致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二)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行政办学色彩依然浓厚,教育改革和结构调整相对滞后,还存在师资、学科结构和教育培养模式不合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设计不系统不完整、专业招生及人才培养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等问题。诸多原因叠加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产生较大矛盾,部分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如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大学生毕业就业报告》中就表明,法学、生物工程和美术学等专业就是连续2年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本科专业。

(三)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差。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就是以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与素质、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为主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就业和积极创业。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就业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教育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对就业创业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认识观念错位、师资队伍素质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体系不健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和弊病,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整体较差,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显示,届毕业生中,74.0%的专科生和58.1%的本科生未来三年有创业意向。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并不如预想的高。2015届硕士、本科和专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是0.6%、1.2%和2.6%。

(四)社会心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包括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就业观念、就业能力与素质、就业心理、职业评价与自我评价、求职技巧等。目前,源于中国社会传统、根深蒂固的重社会地位、重物质利益、重工作稳定和重自我中心的就业理念,依然深深影响着高校毕业生所在家庭和本人的就业择业观念。很多毕业生倾向于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希望选择政府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等工作稳定、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过多的依赖家庭背景和亲戚朋友,“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和自主谋业观念,择业时只谈爱好、兴趣和工资待遇,却很少谈创新、服务和奉献,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倾向明显。如,麦可思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5届毕业生中,56.5%的专科、58.0%的本科毕业生最主要创业动机是“希望通过创业实现个人理想”,24.0%的专科和27.2%的本科创业者“预期可能有更高收入”。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在苏南五市及上海、浙江、广东、北京等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比例虽然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一直超过50%,到西部落后地区就业的比例依然很低,只占2%。总之,由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及机制改革滞后、人才供给结构及数量与经济发展快速变化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转变等复杂原因叠加,导致和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在实行市场化人力资源配置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只有以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信号为逻辑起点,不断健全高校自主办学与自我约束机制,积极推进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力度,应对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才能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d].长春:吉林大学,.。

[2]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

试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论文

进入21世纪,高校在经历了招生、专业调整、就业分配等重大改革后,确定了面向市场的新机制,大学生对个人生涯发展的期望和把握显得更具个性化,加之目前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如何帮助大学生做出恰当的生涯决定就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影响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因素对大学生专业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1.被试。第一阶段抽取100名大学生试测,收回100份问卷;第二阶段按学院、专业、年级进行分层随机抽样,以班为单位随机选取某高校在校大学生正式施测,年龄在18~23岁之间,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52份,问卷有效率为94%。其中男生361名,女生391名。

2.研究工具。自编的《大学生生涯决定问卷》。对试测阶段数据做信效度检验,同质性信度为0.756、分半信度0.824,效标效度为0.652,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3.研究程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中施测,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主持并监控全程。

4.统计处理。采用spss16.0forwindows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分别从整体大学生、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三个方面考察被试在学校教师、辅导员、父母价值观或期待、父母目前工作和同学各影响因素上的次数,作检验,结果分析如下:。

1.从整体来看。研究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认为父母亲的价值观或期待最能影响生涯决定,认为有影响的占82%,而认为学校辅导员对其生涯决定的影响最小,认为没有影响的占64.3%。前者强调出传统上父母对子女生涯影响的深刻,middleton和loughead指出家长如果控制、独裁地支配子女互动,则子女的生涯选择由他们来决定,hoyt,otto的研究指出,父母是子女生涯决定最强有力的影响因素,这与本次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考察中国的家庭不难发现,中国是一个具有极强家族观念的国家,家长在家庭中的权威不容置疑,“百善孝为先”“子承父业”等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再加上家庭生活中父母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被模仿的对象。这无疑使得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在子女的生涯决定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地位。

post-kammer&perrone,willings研究指出,大多数青年认为在其生涯过程中,虽仍需要成人的协助,但传统生涯辅导对他们并没有发挥显著的成效。这与本次研究中学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影响最小是一致的。学校是对学生产生各种影响的主要环境,按理应该对学生的生涯决定发挥较大的影响作用,可研究结果却不是这样。究其原因,我们发现,目前高校辅导员多为年轻教师担当,他们刚出校门不久,对人生的领悟、个人的发展尚处于探索的时期,缺乏经验,实难担负起指导学生生涯决定的重任;同时,高校管理中辅导员与管理学生的比例往往高达一比几百,由于精力有限,也很难与学生进行细致而充分的互动。这样,高校辅导员无论是辅导能力还是辅导精力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对学生的影响自然弱了。

2.从性别方面看。由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父母价值观或期待、父母目前的工作、同学对生涯决定的影响,虽性别间并无显著差异,但其中父母价值观或期待、同学对生涯决定认为有影响的占80%以上。学校教师、辅导员对生涯决定影响虽然较少,但对生涯决定影响程度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教师对其生涯决定有影响,且女生认为有影响的比例高于男生,在对学校辅导员没有影响上,男生高于女生,可见男女生受学校教师和辅导员的影响有差别。多数大学生根据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来进行生涯决定,男生偏向于实用的、需要体能的、技能的或管理的发展方向,而女生则偏好支持性的、有关健康的、文书的或社会导向的方向。男生在家庭、社会、学校中被灌输的是男子汉的角色要求。因此,男生从小被要求有主见,独立地思考和处理问题。在低年龄段这种表现还不太明显,而到了大学时期,这种性别角色的要求与青春期强烈的自我觉醒综合起作用,使得高校中男生对教师、辅导员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女生从小到大往往被灌输的是以家庭为主,事业上不需要怎么优秀和突出,但一定要以贤妻良母为榜样,因此选择职业优先考虑支持性的工作,如文秘、护士等,考虑稳定性强的工作,如教师、公务员等。她们较男生更容易受到教师和辅导员的影响。

3.从大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看。根据调查结果可知:不同社经地位大学生认为学校教师、辅导员、同学对其生涯决定影响没有差异,其中有75%以上认为学校教师具有影响力,64%以上认为同学具有影响力,这与gottfredson所主张同学会对抱负产生相当的影响力的见解是一致的。有62%以上认为辅导员没有影响力,但反映一般低社经地位大学生受学校教师及辅导员的影响比较大,值得注意。另外,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以及父母目前的工作对不同社经地位大学生生涯决定影响的差异显著。其中,中、高社经地位大学生认为前者对其有影响力达77%以上,低社经地位大学生则只占47.5%。同时,高社经地位大学生认为父母目前的工作对其生涯决定有影响,而低、中社经地位大学生则认为没有影响。这与多数研究结果近似,分析原因,高、低社经地位者的父母对待子女的教养态度不同,高社经地位者父母本身往往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自身的素质较高,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也有能力辅导和陪同孩子学习和成长,孩子自然受父母影响就比较大,低社经地位者则相反。另外,因社经地位不同,家庭气氛有温馨或冷酷的差别,双亲对子女有关注或漠视的差异,子女有被父母接纳或拒绝的影响等,对其生涯决定发挥的作用自然有不同了。

三、结论。

影响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因素有: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学校教师、同学、父母目前的工作、学校辅导员,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占大多数比例的大学生认为有极大影响因素的是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有影响的因素是学校教师和同学,没有影响的因素是父母目前的工作,完全没有影响的因素是学校辅导员;在性别上,发现女生比男生有较多比例认为学校教师和辅导员二者是有影响力的因素;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高、中社经地位者认为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对其生涯决定有较大的影响,而低社经地位者认为较没有影响。另外,高社经地位者认为父母目前的工作对其有影响的占较大比例,而中、低社经地位者多数认为无影响。

四、建议。

1.利用高校教育阵地,建立完善的服务于大学生生涯决定的机构体系。综合考察影响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各因素发现,除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父母目前的工作外,其余各因素都与学校大环境密切相关,我们无力改变大学生家庭的特定背景,但有效利用高校这一教育阵地,服务大学生生涯决定则责无旁贷。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存在极强的盲目性,只是一心想考上大学,但读什么专业?如何利用大学学习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则从未思考过,这显然需要在大学中来补上这一课。为此,高校教育中应该适时增加有针对性的生涯决定方面的内容,建立从学校到二级学院、系、专业,自上而下完善的工作机构,真正把服务于大学生生涯决定当做一件实事来抓。

2.提高学校教师与辅导员对大学生生涯决定辅导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和辅导员是直接与大学生接触的成年人,也是大学生方便求助的对象,高校的各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都是通过他们去落实和实施的,因此,提高他们对生涯决定的知识和技能,能更好地协助大学生做出生涯决定。高校可以通过短期培训、专题讲座、外出进修、教师座谈等方式为教师特别是辅导员提供机会,提高其辅导的知识和技能,再通过他们去影响在校大学生的生涯决定。

3.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资讯服务,增进其生涯探索的能力。做生涯决定的重要基础,需要有工作和涉及教育需求的资讯,这是大学生做出恰当生涯决定的关键。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关注与他们直接有接触的职业资讯远多于没有接触的职业资讯。这与他们资讯来源贫乏有关系,资讯缺乏恰恰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做出及正确选择。因此,高校有必要也有责任利用图书馆、校园网等多种资讯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有关生涯的大量、适当资讯。在提供资讯的同时,还要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进行生涯探索,如与成人讨论有关的生涯计划、选读有助于做生涯决定的课程、参与相关课外活动、进行部分时间制或暑期工作、接受工作训练或教育、考量工作的条件等。这一系列生涯探索活动的进行,将帮助大学生提高生涯发展计划成功的可能性。

4.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团活动等途径,营造正面导向的良好氛围。调查发现,同学群体对大学生生涯决定有较明显的影响,年轻的大学生渴望与同龄人交往,受同龄人影响也较大,他们希望有自己亲密的团体以交换经验、沟通观念,甚至形成集体的意识。因此,在校园中营造思考生涯发展、积极探索生涯趋势的良好环境,让大学生感到有志同道合的同学,有密切合作和交流沟通的渠道,可方便地分享必要的生涯资讯,必然会对大学生的生涯决定产生正面作用。目前的高校学生工作中,对课外活动、社团组织、社会实践都非常重视,可以利用已有平台,加入大学生生涯决定方面的活动内容,在校园中营造正面导向的良好氛围。

5.掌握父母教育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其成长和增进辅导生涯决定的知识与技能。调查结果表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父母对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影响都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在生涯决定遇到困难时,首先会转向他们的父母寻求帮助,而现实中,大多数父母未曾研读相关的课程,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无法有效地帮助子女。这一问题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生涯决定及个人未来发展的拦路虎,如何解决呢?笔者提出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在远程教育中开设专门针对学生家长的生涯发展、生涯决定与生涯辅导的课程,在获得成效后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面对全社会开展生涯教育,这必将促进高校服务社会这一理念的进一步实现。

[参考文献]。

[1]魏晓华,程春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刍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

[2]吴志功,乔志宏.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5(6).

[3]邱美华,董华欣.生涯发展与辅导[m].台北:台湾心理出版社,.

[4]李斌,王欣.河北师范大学毕业生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

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论文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大学校园里的班级影响力和凝聚力在慢慢变小,而学生社团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自发性的组织,其社团文化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高校社团文化是构建高校和谐文化的重要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大学文化品位的核心内容,因此应当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当前我国高校的社团文化。

高校学生社团在活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高校社团文化。社团文化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社团精神、价值观、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等。高校社团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就是社团活动,它是高校社团文化的动态表现与具体表现也是社团的生命力所在。社团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社团精神是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在活动中长期培养形成的。

高校社团是学校、社会与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学生社团种类繁多如:书友会、轮滑协会、集邮协会、剧团、爱心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等,社团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发展校园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对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所名校的多元化与社团文化的繁荣密切相关。

社团为学生素质拓展和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的平台和阵地。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吸引了大量同学的参与,学生社团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是透视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窗口,逐步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生社团是促进提高学生社会化程度的重要途径。学生要社会发展的趋势,学校就应该积极使这一趋势的利益最大化、弊端缩小,社团则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好办法。当前大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越来越强,且学生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学生正在从“单位学生”转变为“社会学生”。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都趋于多元化,社团是学生和社会之间很好的平台,学生日后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许多能力就在社团中能够得到培养。社团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将每为学生的理想转为现实。在转化过程中,社团为了自身的需求即:活动资金,会请相关公司商业赞助,为大学生接触社会提供了更多机会。因为很少有老师的指导,所以参加社团比当班干部更能锻炼学生。学生社团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不断扩大规模,注重质量的提高,促进精品化、品牌化的成长与发展。这样社团才能在管理、服务及学习上达到统一。

二.社团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学生社团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舞台。社团往往以学习和兴趣为主题,以理论学习为主,通过专题讲座、读书会等形式,交流思想,很大的促进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兴趣爱好。当前高校教育投入不足,因此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能力的机会并不多。充分利用社团能弥补教学体系中实践环节的不足,改善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社团为学生对外交流提供了窗口。丰富的社团活动,如邀请企业家、知名人士做报告、开座谈会等等交流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到很多相关行业中的前沿信息,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社团能使学生情感交流、释放压力。学生间的坦诚交流,既可以开阔思维,间接增强自信心,又可以使成员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以释放紧张的心理情绪,改变内向、自闭等不健康的心理状况。

因此,高校社团要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就要增强人性化、时代化、合理化,真正发挥社团在现实中的作用。

1.增强社团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社团管理的骨干力量。这一点决定了社团的兴衰成败,要深入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要规范选拔社团干部队伍,有社团联合会的监督,结合指导老师及现任负责人的意见,要加强干部的培养,定期培训,保持队伍的梯队,促进社团可持续发展。另外,要加强对社团干部的考核和激励,更大程度的调动社团干部的积极性。

2.将党团组织吸纳到社团工作。将党团组织吸纳进社团工作中,与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团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推进社团工作中组织、引导青年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社团的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的发挥。

3.运用参与式的管理模式。这是民主领导及激励法则的管理制度,在养成组织社团成员的自尊心、责任心及主人翁观念的同时,使学生发奋努力,更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社团管理负责人要尊重成员参与决策的意愿,共同努力,创造佳绩。从而达到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其的自尊心、责任心及主人翁意识,形成社团独特的管理方式。

4.提供交流平台。社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为成员、社团负责人提供平台,如具有个性的社团网页、bbs、社团空间、社团刊物等等,更方便成员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加强联系的同时增进友谊。这既利于形成独特的社团文化,又能使成员具有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

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论文

摘要:高校的学生组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组织的存在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它不仅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还促进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促进大学生得到自身价值的满足和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当今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学生组织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基本组织力量,是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体环境。建设和谐型的学生组织,无疑是构建和谐校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大学校园里,学生组织活动向来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总是以活动内容的新颖、形式的新奇吸引着大学生。

学生组织通过一系列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品质、道德素养、文明行为的养成,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及自律精神,从而促使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综合素质。

第一、组织管理能力。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的骨干和带头人,经常是各种学生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第二、表达能力。作为学生干部,经常要碰到制定计划、写总结及各种材料,没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是很难胜任的。第三、协调能力。学生干部即要处理好和其他同学以及老师之间的关系,也要学会协调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第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学生干部,应及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发现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五、社交能力。作为学生干部,总是对内,对外开展工作,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的交际能力。第六、应急能力。学生干部在做工作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这就必然培养出学生干部较好的应急能力。

青年学生在交往上具有强烈的主动性,也具有明显的对象选择性。在大学的校园里,学生的交往使他们跳出来不断寻找新的群体。而学生组织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满足交往需要的新的途径和形式。一些联谊性、文体类的学生组织其宗旨就是增进交往。学生组织提供的交往的机会,使得学生得以突破个人生活、学习或工作固有的圈子。因此学生通过学生组织的达成的交往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作为正在读书并积极要求进步的大学生,他们追求的需要更多的是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使自己不断地被学校、老师、同学认可。而在在当代大学生中,很多还是属于学习型学生,他们通过学习成绩的优秀来得到学校的肯定。但是成绩优秀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干学生组织工作来得到他人的承认。学生组织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施展组织管理能力的空间,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被他人承认的舞台。同时在学生组织的活动中,学生所从事的专业,他们的爱好、兴趣、特长乃至志向也得到了他人的认可。

学生组织已经成为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结合点,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和渠道。大学生在组织活动中培养了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责任心和荣誉感等,也锻炼了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了处理较为复杂的社会日常事务,从而缩短步入社会的时间,较快地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因此,学生组织活动不仅是对专业学习的有力补充,也日益成为学生步入社会、提高实践技能的锻炼营。

二、学生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目标内容难于确定。

社会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多元文化的形成使当今在校大学生的需求更加复杂多样,表现为多元化的一种潜流,一个学生组织内部很难把所有学生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整合,统一的组织目标难于确立,关乎所有成员成长的活动载体很难挖掘,传统的活动形式与工作方式显得过于单一和陈旧,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学生组织的工作目标就是满足学校党政领导的要求和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两者又统一到满足学生成长的多元化需求上来。

(二)成员内部关系难以协调。

随着在校学生自由度的增加和价值多元化现象的形成,学生在学生组织内投入的时间降低,从事学生组织工作与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动力下降。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时代已经到来,学生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在大学生群体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些方面不一致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组织成员内部关系难于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十分严重,因为人际关系矛盾导致的不良事件在大学校园内时有发生。

(三)组织的凝聚力难于增强。

学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差正在逐渐变小甚至已经消失,学生虽然大多有对组织的情感期望,但是因为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组织的领导者,其个人魅力很难形成。加之学分化的普遍实施,造成了学生时间分散,留给学生组织的时间和空间不断缩减,学生组织工作和服务的有效阵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组织发展结构难以平衡。

高校学生组织整体上种类繁多,人数重大,但是各类组织数量、规模、活动质量都有很大差异,发展极不平衡。在社会发展进步日新月异的新世纪,社会对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作为注重素质教育的高等院校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素质教育的重担。而学生组织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我国各大高校发展迅速,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高校组织建设也在迅速增加、扩大,以满足素质教育与学生众多的实际需求。就在高校大力兴建组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些组织的盲目建立,单纯为了提高组织数目而建立。

(一)培养学生组织优秀领导者。

学生主体性特点的有效引导和作用发挥是建设和谐型学生组织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和谐型的学生组织需要优秀的学生组织领导者执行者,需要领导者和执行者做到领导得力,沟通有效,执行到位,关系协调。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健康心理状态,能够适应大学生活不同阶段出现的各种变化,并通过不断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好学习――择业――情感冲突的问题,达到和谐发展之目的。

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和谐型学生组织的建设至关重要,只有为学生组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概念才能在同学中深入学生心中。首先,就是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起合适的教师参与机制,用制度和教师的适当投入保障学生组织的和谐发展;其次,要强化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怀,加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庭困难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的特殊关怀,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营造适合特殊学生群体成长的良好的学生组织内外部环境;最后,要加强学校整体的文化建设,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理念、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优良的校园文化设施服务于学生组织的健康和谐发展。

(三)促进学生组织的多样化发展。

学生组织模式与结构形态的调整将会使大学生组织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尝试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趋向,相应的学术性组织应该努力改变现状,逐渐走向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联合。但是,单一兴趣爱好的组织向综合素质的组织转变,不是简单的拆并和结合,它需要一种契合点,应当是一种自然和有效的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鼓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学术研究,形成思想争辩之风。各类组织应当基于成员的兴趣,挖掘组织现有的资源,发挥组织本身应有的创造力,开展生动活泼的组织活动,突出每个组织的自身特色。

(四)强化学生组织的地位作用。

高校应提高学生组织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认识,在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倡导与团委、学生会一起构建“一体两翼”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新格局,将组织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和素质教育的整体工作体系当中,切实提升组织的地位。

(五)保障学生组织的健康发展。

健全的制度是学生组织健康发展的前提,科学的管理是组织良性运作的基础,创新的机制是组织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通过制定组织管理细则、组织年审制度、组织档案制度、组织指导老师负责制度和组织星级评估、评比表彰等,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管理质量,促进学生组织的日常管理规范和组织工作的全面繁荣。学生组织作为学生自己的组织,其主要特点就是灵活性和自治性,本着“大胆放手、科学引导”的原则,根据育人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具体需求等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规划设置组织的类型、数量和规模。尊重和鼓励组织的自主管理,尽量减少干预,给组织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组织的“三自”功能,拓展学生组织的自由发展空间,促进学校学生组织文化的全面繁荣。

参考文献:

[1]尹冬梅,丁力.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

[2]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社会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金诚,邓和平.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生成机制及其特性[j].教育探索,,(1).

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论文

社团文化的重要的意义是构筑校园文化,鼓励、引导学生成为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的爱好者,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提高学生能力及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要使学生在社团中不断成长、成才,就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1.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社团的德育功能。社团文化的教育功能不是通过规章、制度、条例、纪律等外部力量的硬性灌输,而是通过社团活动的环境、氛围及成员间的关系潜移默化中进行作用。优秀的社团能够倡导成员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成员的心灵。

2.对大学生社会能力进行促进,实现其发展。社会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展现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是在人际交往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学生社团在促进成员社会能力发展的潜力要大于班级与其他学生正式组织。通过对活动内容的商定、活动目的的认定、活动角色的分配、活动工具的准备及活动结果的评定等步骤,学生的社会能力在整个社团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3.经常组织多方面、多层次的活动。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多变性等特点。高校社团文化具有自身优势,学生能够发展自身爱好,同时锤炼技能,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增强自信心,为健全自身人格打下基础,并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经常组织多层次、多方面的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促进学风建设,增进情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促进校园和谐。

4.运用有效的双向服务实现社团的中介功能。学生社团是高校社团文化基本组织单位,在学校与学生中间,是学生自愿结合的组织,可以发挥其双向服务作用。通过社团活动,能够在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社团与社团之间、社团与学校之间进行协调和沟通。社团活动是高校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及需求的重要窗口。

5.通过社会化运作实现其社会功能。社团文化,能使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规范、知识、技能,使学生在方方面面得以发展并与社会达成动态平衡,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社团文化通过作用于大学生而作用于社会,为社会培养人才,同社会文化交流与融合,丰富和繁荣大学生的社会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

学校具有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书本知识并不能概括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壮大,拓展了学生们的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们有可以把自己置身于社会角度,多方面、多层面学习知识,培养经营、管理、交流、交际、竞争等的多种能力,加速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因此受到了学校领导、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把社团活动纳入了教学改革的环节之中。

总之,积极的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能够形成和发展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巩固和开发他们的知识和智力,培育兴趣和爱好并拓展特长。正面的引导社团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一种游移、不稳定的时期。社团活动正确的思想导向能够培育学生的群体意识。这能够导向和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胡索尼:大学社团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探析,网络财富,.8.

[2]叶国清:浅谈大学社团建设[,科教文汇,.7.

[3]邓纯余:大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浅谈作文评语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写评语,要蕴含激情,融进教师的自我感受,沟通与学生间的思想感情,绝不写苍白无力、不痛不痒、缺乏个性的僵死的评语,那种所谓的“好”,“较好”之类的生硬死板的“点评”,那些所谓“语言要通顺,主题要鲜明,结构要严谨。。。。。”。之类的毫无生气的“点拨”,实在令人生厌;它丝毫不能引发学生赏阅评语的兴致,相反,只能使学生感受到僵死的语言窒息、枯燥甚至无聊。这是因为——向往美,是青少年的心理趋向的必然归宿。

在写“回忆”为主题的抒情。

散文。

时,有一位女同学写的《童年的梦》一文很凄凉,过于伤感。我提笔在后面这样写出一段评语:“溶溶月,淡淡风。童年是一个多梦的时代。记得开始做梦的时候,有着像草一样颤抖过的美丽,梦想是一只花间的蝴蝶、一枝带露的鲜花,飘逸轻盈、润泽芳馨。梦想能在四季让野草开花,叫冰河解冻。那时,见到草木上为世间点缀清鲜的露珠,会一次次的惊喜;见到受伤的小鸟,会眼中含满泪水。喜欢在夏日小河软软的柔波上遐想;喜欢在雨和雨中的油纸小花伞下遐想。梦想时,美好的感觉,常从绿树之间流过如悠远的芳香。童年的梦是世界上最纯洁最宝贵的梦。在新绿初生的童年,我整个生命都为梦所笼盖。装满了梦的我,甜蜜、幸福、自由自在。没有修剪、装点、品味世间滋味的内心,充满了自然地生机。童年是人最近于大自然的阶段,童年一段价值千金。童年的梦绝不该是苦涩的、凄凉的。”这个同学后来告诉我,她的童年的梦也是美好的,写作时受感伤的流行歌曲的影响,再加上当时心情不佳,笔尖一动,流成了低沉的情调。她表示,以后的日子,要好好珍惜每寸光阴中的美好感觉。

在写景状物写作时,一位同学写了自己家喂养的狗,写得细致、传神。我在评语中先肯定了这篇。

作文。

的价值,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点感受:“当一个小动物走进你的少年的生活,无论它是显赫无比的,还是平实无华的,都将给你留下坚固的回忆,它是‘晚霞中的红蜻蜓’。人和自然、自然和动物同在一个天地中生存,隔得那么近呀!。”该同学回复:“老师,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一位学生在《我的妈妈》一文中流露出父母离异带来的极度厌倦、感伤、绝望,而习作又文从字顺,情感真切,感动、同情之余,我随笔写了:“你感情上的痛苦我很理解。值得欣慰的是,你是个坚强的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因为你写出了这样一篇令人感动的佳作。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高兴。只要把握住今天,你的未来一定是美好而幸福的。”该同学看后,写下这样8个字:“恩师教诲,永世不忘”。

一位同学在作文中抒写自己地已故祖母的深切怀念之情,令人潸然泪下。我写道:“你手写你心,你心诉真情。”一位同学用浓重的笔墨抒写人生的苦楚。我随即真心坦露:“人生,不仅仅是苦楚。真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幸福与苦楚联袂而行。”我料想,面对这样的评语,任何一位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都不会无动于衷。

发现学生作文中有价值的地方,就充分肯定。肯定优点,哪怕一文中只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也要给予肯定,努力发掘学生写作的发展方向,并及时引导。有一次,发下作文后,一个同学竟当众抽泣起来,,原来,她被老师的赞誉性评语所感动。毕业后,她写信告诉我:“老师,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有人用诗一样的语言赞美我这个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赞美我的作文”。是的,每个同学都需要表扬和鼓励。”

另一位同学与此相反,她的作文一直很不错。我曾为她的作文写下这样的评语:“有见地的内容,有特色语言。”这位同学看过之后,欣然提笔:“感谢老师的评语,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与鼓励!”另一位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我轻声叩问:“内容充实一些,可以吗?”令人喜出望外,这位同学随即回复:“当然,没问题!”直率爽快、干脆利落的性格跃然纸上,让我如见其人。作文评语成了我和同学们沟通的桥梁。

由此可见,对学生作文,即使是一个优美的语段,一个用得恰到好处的。

成语。

也必然慷慨、及时、得体的予以表扬;而对于不足则应和风细雨娓娓而谈。这是因为——教师的赞美应该是洒向青少年的灵魂深处的一缕阳光;教师的批评也应尽可能化做渗入学生心田的一滴甘露。

有一次,我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氓》,令我吃惊的是,一位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竟把上节课最后强调一段读错了三分之二。我当时怒气顿生,以苛刻的语言批评了她。在下一周作文中,这位同学以十分沉重的笔调抒写了内心的不满与委屈(当时她正患重感冒,都没有读书。)。她写道:“如果你的批评过重,很可能会毁了他(她)的一生;你在批评我们时,最好去问问为什么?不然,就会冤枉他(她)的。”联想到当时过火的批评,我仿佛窥见这位学生纯真坦率的心灵,我援笔疾书:“感谢您的坦诚、直率。是的,我当时就觉得批评过重——特向你道歉!我为自己不了解真相的批评追悔莫及。在当时情况下,你最好能站起来讲明真相,老师会理解你的。好了,以后我会“以我心换你心”——师生关系最美丽!

一位平时一直学习不错的同学期中考试发挥失常。她写了洋洋千言,诉说内心的苦痛。我挥笔缓缓叩问:“请让伤痛化作前进动力的永恒,可以吗?”大概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位同学写下“谢谢”二字,表达了她的感激之情和赞同之意。

师生间的心心相印,会生发出多么强烈的教育感召力!评语对学生的成长发生了多么大的作用呀!

应该说,好的评语能体现教师的学识、修养、气度和才情。久而久之,,教师会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形成一种榜样的、人格的力量。

一位同学高一时字一直写得很漂亮,我曾多次表扬过他。可进入高二后,一度字迹潦草,龙飞凤舞,错别字满纸。我在他又一片字迹潦草的作文后写道:“字是人的脸,别弄脏你的脸,你一向讨厌的错别字老跟着你,给你的作文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为你开一剂良方:不会写的字问。

字典。

写完作文后请教老师或同学。你愿意试一试吗?”让我感到高兴地是这位同学下一篇作文竟以“写字与做人”为题对自己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继而该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不爱学习的同学转变为认真学习的好学生。

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论文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因此其成长历程备受关注。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希望大学生能够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文艺活动在大学校园中十分常见,也深受大学生喜爱,它会对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起到重要影响,因而对他们的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园文艺活动的工作准则。

为了创建和谐的校园氛围,在进行文艺活动的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对象是人,它离开了人的参与就显得毫无生机,因此各个高校应该坚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对大学生的各项活动进行深入的了解,以深刻的人文情怀开展活动,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活动。

高校的校园文化品位无法得到提升是高校存在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集中力量实现规范化,在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使校园文化的内涵得以深刻体现,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这样的做法可以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为校园氛围的营造创造良好的条件。

系统性与开放性是校园文艺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文艺活动在大学校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文艺活动应该放在整个校园文化这个系统之中进行兼顾。文艺活动要想实现创新和发展就必须摆脱原有模式的制约,从校园文化中吸收对自身发展有利的条件。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概述。

1.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意义。

它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这些素质必须彼此之间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进步。虽然当代社会需要那些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但是创新是建立在基础素质牢固之上的,()还要兼具全方位的才能,因此大学生必须在文、体、美、德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现才能够出类拔萃。

目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变化十分迅速,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如果大学生不能够在学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发展,那么就很难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学生也在培养自己素质的道路上表现出急躁的状态,他们只有摆脱自己创造的心灵枷锁,才能在成长的路上不断超越自我,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

2.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潮涌入我国,人们受到其影响而变化出具有本土特性的思想。这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功利主义、投机主义等观念充斥在大学校园。但是他们好高骛远,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加缺乏社会责任感,失去了传统背景下的各种美德。

过分强调自我利益是大学生群体存在的通病。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当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与自身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大学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放弃全局观念,在行为上体现出恶俗化和功利化倾向。

三、校园文艺活动与大学生素质的关系。

学文化素质得到提升。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能力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弊端,各种文艺活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

四、相关策略。

1.加强校园文化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个孤立性事件,应该调动院校的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对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对活动内容中缺乏的或者较为薄弱的部分进行完善,确保其具备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活动举办之前要进行具体规划,对于活动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合理分析,使其内容符合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可以起到促进大学生良性成长的作用。

2.加大宣传力度。

参与校园文艺活动的人数较少或无人参加都会导致其失败的局面出现,其所具备的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功能也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因此,学校的各个部门之间必须进行配合,对校园文艺活动进行宣传,积极思考办法,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只有他们积极参与,文艺活动的教育作用才有施加对象,才能够发挥出相应的功能。比如,活动的组织者可以设计出具备趣味性的海报,迎合大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对活动的内容感兴趣。

3.丰富有意义的内容。

活动的组织者一定要抛开传统理念的束缚,运用新的思路解决新的问题。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必须注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针对活动的内容进行思考,将那些可以促进大学生素质提高的内容进行吸收借鉴,使大学生在参加活动之余,还能获得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出现了严重偏差,功利主义使得他们急于求成。在文艺活动中可以针对这一点进行设计。比如,可以举办感恩社会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参观照片,体会到孩子们的微笑,让他们为那些生活在贫苦环境中的孩子产生同情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

高校的文艺活动在高校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起到育人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文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因此各个高校都很注重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本文对校园文艺活动进行概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分析,强调了校园文艺活动和大学生素质的关系,进而寻找相关策略。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吴式颖。外国现代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海南省海口经济学院)。

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论文

“体育运动是在人类众多色彩斑斓文化世界里的一种奇异的文化……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大学生形成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的交际观、友谊观、成才观,具有重要作用”。[1](p.191-195)体育及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日益紧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日益凸显,高校体育、大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所以,研究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国内多位专家学者曾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定义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卢元镇认为:“体育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思维、体育行为”;[2](p.7-8)江玉华指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校园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3](p.443-445)王成军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为目的,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群体文化”;[4](p.12-13)周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文化进行了诠释:“广义,泛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所有的体育活动中拥有的全部精神和物质财富,狭义,仅指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5](p.369)马健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构成的完整体系,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持续发展。”[6](p.79-81)尽管不同学者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界定不同,但都凸显了其文化现象的本质。立足上述观点,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文化应具备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相互影响;[7](p.174-175)二是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内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参与体育活动中积淀和形成的精神和物质财富;[8](p.494)三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服务于体育目标,还服务于教育目标。关于高校体育文化构成要素的讨论也颇多,本文较倾向于“四要素说”:一是物质层面要素,主要有体育建筑、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服装等;二是体育行为层面要素,涵盖各项体育活动,如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比赛、竞赛活动等;三是制度层面要素,即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应遵守的规则、章程等;四是精神层面要素,这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要素,包括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等。

二、社会化的内涵及大学生社会化的特征。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不断学习社会角色知识和内化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9](p.104)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再现社会经验,创新社会文化,丰富社会生活,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社会化不仅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也至关重要。究竟怎样的社会化过程才能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只有当人们正在做的或想要做的是社会所期待的,并且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利益的时候,社会化过程才是在有效运作。”[10](p.154)而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涉及一些个人、群体和机构,对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之外的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主体。学校一方面为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习惯并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儿童至成年人,从幼儿园至大学,在人的每个成长阶段,在不同的教育等级上,都在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阶段是其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主体能动性强,务实性鲜明,社会化过程复杂。[11](p.42-46)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高校教育责任重大,肩负着培养合格社会成员的重要任务。

三、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关系。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为大学生社会化构筑了平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校体育活动,对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大学生乐观开朗、勇敢进取、顽强拼搏的良好心理素质,对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形成,对大学生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以及塑造社会形象、扮演社会角色和养成规范的行为举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使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满足社会需要,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也将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因为,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化环境,要创建和搭建这种优良的社会化环境,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大力发展高校体育文化,组织和开展各种有益的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12](p.36-38)因此,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的社会化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能动关系。

因为高校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场所,所以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下面将着重从社会化内涵的文化角度、个性发展角度和社会结构角度等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探讨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标准内化的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角色意识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价值标准的内化主要是通过学习、模仿、强化,获得社会文化的规范行为模式或思维模式。通俗地讲,价值标准连接着社会文化和个体的态度、行为,它告诉人们哪些态度、行为是需要去支持、反对和改变的。价值标准内化有诸多途径,其中与高校教育密切联系。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标准内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高校体育文化遗产的接受、对体育文化的传递和体育生活的延续等方面,这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制度。

1.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经过历史的积淀,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日趋丰富、完善。虽然各高校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表现略有差异,但其宗旨保持一致。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为校园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热情大方”的生活态度,及“团结一致、坚韧不拔、奋勇拼搏”的文化氛围。浓厚文化氛围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历经岁月洗礼的体育雕塑,传递着永恒的体育精神;简单响亮的体育口号,催人滋生奋进的力量;运动赛场上的你追我赶,彰显永不言败、奋勇拼搏的精神;篮球场上的各居其位,传达着团队的和谐与默契;体育训练场上的互相帮扶,传递着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德等等。高校体育文化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处在该环境的广大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并使之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在面临不同情况时仍能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2.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制度。

任何人类个体,其行为都具有一定的任意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保障高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无论参与人员多少、场地大小、时间长短,高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个人的行为,这是高校体育文化制度层面的内容,是社会制度之一。此外,高校体育文化还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和规范高校成员的态度、行为。这种无形的力量是高校体育文化长期形成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纪律、体育风俗等,是广大师生共同创造并自觉遵守的,是非正式的社会制度,其表现出比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更有效的约束力和规范性。无论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规章制度,遵守之,将获得支持和鼓励;违背之,将受到一定的谴责和惩罚。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对体育制度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并由此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当大学生步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面对为维系社会稳定、维持社会秩序而制定的社会制度时,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有助于大学生更快适应社会生活,并正确看待社会制度。

“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0](p.104)“个性是指个体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性,更多地是由人的生物倾向,生理条件决定的”。[13](p.152)作为高校体育活动主体的大学生,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无疑会受到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下面就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加以探讨。

1.有助于大学生强健体魄。

从古至今,强健的体魄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对于大学生来说,强健的体魄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奠基石。高校体育教育,从学校基础设施和体育教学到课外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大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生长发育,塑造健美体型,提高运动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促使大学生保持心情愉快、活泼热情、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消除沮丧、抑郁、萎靡不振的消极情绪。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与不经常运动者在身体健康方面有较大差异,通过对3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经常运动的学生中有36.91%的学生感到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心情愉快,精力充沛”,而在不经常运动的学生群体中此比例仅占10.98%。[14](p.116-119)可见,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强健体魄,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2.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心理素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加大,而现代人又多缺乏安慰自己、化解内心矛盾的能力,由此极易产生个体的心理疾病。在现代社会大环境下,处在高校的大学生也存在个人身心不和谐的状态,而高校体育能较好发挥心理疏导功能。一方面,高校体育活动因其本身固有的刺激性、趣味性、群体性等特征,有助于参与者发泄消极情绪,消除心理上的不和谐,协调紧张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精神层面倡导的体育道德以及大学生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中体会到的体育精神,可以培养乐观向上、勇于担当、坚韧不拔、互帮互助、奋勇拼搏、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这将大大提高大学生对矛盾激增、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社会化就是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认识并掌握在特定阶段和群体中的角色地位,感悟群体所期待的角色地位,并通过学习承担起角色地位的义务。人在每个阶段,都会碰到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都需要对特定时期的周围环境做出反应。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期开始对以往父母、老师的影响产生思考,对他人关于自己的看法产生思考,如果个人不能较好地将以往所学知识和以往的生活经验统一起来,就难以找到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便容易导致个人的角色混淆。因而在大学阶段,培养大学生社会角色意识尤为重要,而高校体育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缩影,为大学生角色学习、扮演发挥着重要作用。

1.大学生模拟扮演社会角色的最好途径。

“体育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中普遍性文化生活方式的社会性制度,是社会中最广泛的文化领域之一”。[15](p.5)高校的体育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既有大型综合性的大学生运动会,也有院、系、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既有竞技体育活动,也有业余体育活动;既有课内体育活动,也有课外体育活动等。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根据个人不同需要来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在一项体育活动中,首先要确定角色,参与者要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实际地位、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起某种角色;其次,参与者在体育活动中要努力实现所扮演角色的要求,即他人对这一角色的期望和参与者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认识,并选择合适的方式将角色要求表现出来;当参与者较好地将所扮演角色演绎出来,也就完成了所扮演角色的建构过程。将体验体育活动中角色扮演的过程移植到社会生活中,有助于大学生成功扮演社会角色。因此,高校体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扮演社会角色的重要途径,这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扮演社会角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角色冲突。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角色之间以及角色内部存在分歧、对立乃至冲突,导致角色冲突时有发生,因而,人们对角色的扮演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需要学习和适应角色以及正确看待角色转换和角色冲突。事实上,发生在高校体育活动中的争执、对立同样不少见。一个不大的篮球场上就可能出现几种较为严重的对立:球员与球员之间的恶意碰撞、球员与裁判之间的冲突、不同立场啦啦队之间的矛盾等。这些角色冲突现象的发生,大都是因为各个角色之间意见不统一,利益相对立,或者对他人角色期望值过高,抑或是角色承担者违反了角色规范等因素造成的。当然,产生冲突的角色承担者往往会受到高校规章制度的惩罚。回顾角色冲突产生的整个过程,角色冲突往往不利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甚至会妨碍和破坏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正常秩序,这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认识角色冲突,并采取有效行动避免冲突;另外,角色承担者因角色冲突而受到一定的惩罚,将有助于警醒大学生正确认识并积极履行所承担角色的义务和责任,遵守角色规范,使自己和他人能在同一环境中共享体育活动提供的一切。将此情境移植到社会,这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并扮演好自己承担的角色。

五、结语。

综上,不管是从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看,还是从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看,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相当显著,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无疑为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应秉承塑造人、培养人的宗旨,积极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制度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加强良好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形成,培养社会角色的意识。其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快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为现代社会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成员。另外,高校体育文化在对大学生社会化发挥积极影响的同时,因受一些客观或主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滞后,制度不够完善,体育场地不够充足,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又如一些学生因个人身体素质较差或缺乏体育运动的兴趣,而容易在体育活动中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再如,在体育发展大环境下,竞技类体育的功利性渐增,使得体育活动偏离了它的良好初衷。对于这些不足和缺陷,高校应尽量避免并采取措施加以克服。总之,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过程中,高校应从我国21世纪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努力发挥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尽量避免并克服因自身不足而造成的消极影响,为适应和促进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提供优秀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4]王成军.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周野.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科技信息,,(32).。

[6]张健,冯坚.试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6).。

[7]杨海义.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3).。

[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3]吴江霖.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