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孔明借箭教案(专业16篇)

时间:2023-12-03 00:25:33 作者:紫衣梦

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以下是一些五年级教案的教学设计,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

要说《三国演义》是部谋略的书,那么《孔明借箭》就是谋略中的谋略;要说《三国演义》是部智慧的书,那么《孔明借箭》就是智慧中的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走近《孔明借箭》,感受诸葛亮的智慧。

板书课题:解说孔明就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板书箭字,解说:主要材料是竹子,射向前方的武器。

二:指导学法,初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读懂文言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结合文下面的注释,联系前后文推想大体意思,粗知大意则可,不必死扣每一个字的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文言知识的增多,一些意思自然就懂。

的。这样我们联系前后文,结合注释,大体就了解了课文的大体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2:交流检查难读的句子。

3:教师检查下列句子的朗读情况。

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

(指导学生只有理解古文的意思,才能读好古文的停顿。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

4:检查概括文章的大体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课文内容说具体,说简练。、

策略:假如学生说的很详细可根据说的内容按照原因、经过、结果。概括出关键词语:妒忌借箭、得箭。再指导简练的概括。假如不会说,可反向引导,再连起来说。

教师小结:遇到写事的文章,可按照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概括。

四:细读语言感机智紧扣“算准”读课文。

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

公瑾叫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

(1)练习读懂短文。

引导交流,算准了借箭之物;算准了天有大雾;算准了曹操多疑不会出击;算准了顺风顺水曹操追之不及。

(相机板书:知天文识地利懂人心)。

再交流过程中指导孩子读好一下两处语言。

a: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读出雾之大)。

b: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1)此处是全文唯一一处有提示语的语言。同学们联系前后文想一想诸葛亮笑什么呢?

(联系前后文揣摩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领会笑后面的含着的意思)。

(2)一个笑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写人的文章关键就是感知人物形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一个笑字,读出人物的足智多谋,儒雅倜傥的智者形象)。

(3)通过读书,读出形象。

2:师生小结三天前诸葛亮都算准了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3:感悟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诸葛亮说的话味道就不一样了。指导孩子读出神机妙算。

(因是古文,学生读的味道不足时可泛读)。

五:推荐阅读深化人物形象。

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之《借东风》《孔明巧布八阵图》。

当你有兴趣读完《三国演义》诸葛亮给你留下的不仅仅是神机妙算。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

教材综合:

1、本课节选自《三国演义》。节选自我国最早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是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xian4mi4)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

2、本文主要叙述诸葛亮利用江面大雾自曹军「借箭」的经过。

3、本文刻划人物入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自负与嫉妒,鲁肃的憨厚……无不性格鲜明。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字。

2.默读课文,看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3.写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和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

教学难点(nandian):

写出孔明(xiechukongming)借箭成功的条件。

学情综合: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先生有过自己阅读较长课文的经历。本篇课文的难点是找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由于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地表述也可以具体地解说。这就要求先生有很好的综合概括能力,这也是检验先生以往学习成果的好机会。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讲解。

教学理念:

本课书的教学紧紧环绕课后思考练习展开,放手让先生自读自悟。在此基础上让先生动笔把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写出来。在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先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准备: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四大名著吗?《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知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看里面的一个故事,“用奇谋孔明借箭”。

【设计意图:激发先生对我国历史名著的关注,兴趣】。

二、扫除障碍,划分层次。

(一)自学认读课文字词。

1、认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运用识字工具或交流查阅不认识的字词。

要求:自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知道课文的大概意思能够读下来就可以了,不用咬文嚼字,明白每个字的意思。

3、勾出难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检测先生自先生字词的能力,对课文整体感知,锻炼先生总揽大意的能力】。

(二)全班交流通读全文。

1、由数名先生轮流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校正。

2、出示生难词句,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读中受感染和教育,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三)划分层次。

1.快速(_kuaisu)读一遍,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2.按照事情(_an4zhao4shi4qing2)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讲草船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7)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

第三部分(8)写出了故事的结果。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令先生收集与三国故事、三国人物有关之作品。

(诗、词、曲赋、漫画、计算机游戏、歇后语、谜语、卡通、平剧、歌仔戏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承学习第28课用奇谋孔明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自主阅读,深入探究。

a.交流搜集资料。

1.查阅指定收集的数据:

2.罗贯中之资料。

3.与三国故事、三国人物有关之资料。

4.三国演义一书之资料。

b.指名先生就预习所得说明本文出处源起。

5.教师归纳补充。

6.指名先生就预习所得说出作者之生平、时代背景、艺术成就。

7.教师补充说明。

c.根据旁注讲述全文大意。

8.教师朗读课文、先生循声诵读。

四、思考、问题讨论。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孔明借箭能够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写出来,再与同学交流。(提示:到事情的经过部分去找。一是要找借箭过程中所必需的条件,二是指不可缺少的条件,即没有这个条件借箭的计划就不能成功。)。

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是:江上有大雾(气象天然条件);鲁肃提供的船队、束草、军士(物质条件);诸葛亮对草船受箭的精心安排;曹军只射箭据敌而不出战船(军事策略条件)。这四条缺少任何一条借箭的计划都不可(de0ji4hua4dou1bu4ke3)能成功。

2、周瑜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就本文所述,孔明有哪些神机妙算?

五、综合活动:

1.全文归纳整理:

2.令先生思考全文脉络并指名先生画出全文结构。

3.教师修正补充,提示全文结构。

4.内容深究与鉴赏:

5.询问先生是否了解课文词句、文义,有疑问则提出。

6.令先生讲述全文主旨、各段要旨。

7.令先生讲述全文风格与特色。

8.师修正补充。

9.课后问题讨论(kehouwentitaolun)。

a.请先生回答。

b.教师补充。

c.形式深究与鉴赏:

10.指名先生说出本文四位人物(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之性格并指出刻划人物之文句。

11.指名先生说出本文情节推展之要害文句。

12.指名先生说出本文修辞。

13.应用练习:

14.指导先生应用下列词语练习造句:

a、怀才不遇b、失色c、半晌d、神机妙算。

15.学习效果考查:

16.令先生报告读后感并将心得记入笔记中。

17.令先生观察周遭人物并试着以简短话语描述人物性格。

六、总结全文。

《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是(_san1guo2yan3yi4_zhe4bu4ming2zhu4shi4)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本课所讲述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知识的胸无点墨,思虑谋划的周全缜密。《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精深绝妙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去借阅。

五年级《草船借箭》教案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三·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第三课时略)第二课时内容:二、三、四段四·教学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讨论法(主要是老师提问,学生讨论)。

1)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2、立下军令状。

2)导入,保持思维的性: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

4、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

5、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6、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3)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样做的。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4)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5)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师述:

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6)附加:

7)布置作业:

一、缩写本课故事;

二、本课读后感。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

学的欲望。

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生:《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当时魏国刚刚打败蜀国,又派兵进攻吴国。于是,蜀、吴两国联手抵抗曹操。师: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谁能帮大家理顺一下人物关系?生:课文中有四个人物,曹操是魏国的首领,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而周瑜是吴国的都督,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师: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才引出了这个故事。

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故事精彩吗?(精彩)是呀,文学作品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跃然纸上的。

(一)赏析重点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人物对话)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人物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隐去旁白)现在同桌一组,分角色读一下对话,边读边想: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再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读完后同桌把意见交流一下。(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揣摩人物心理,并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每句对话前加上提示语)师:大家都很聪明,能根据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下面我们加上提示语,再来读一下课文。(课件出示加有提示语的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互评。)师: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觉得周瑜、诸葛亮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对周瑜和诸葛亮的初步认识)但仅仅根据这一段的文字,我们还不能透彻的了解人物特点,下文中,还有一些人物的语言描写,找出来读一读,看你对人物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二)感悟。

1、指名读一读描写周瑜的语言,总结出周瑜的性格特点是阴险狡诈。(板书:阴险狡诈)学生朗读。2、再说说诸葛亮的语言。(1)指名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从中你有什么感悟。(诸葛亮心中早有了周密的计划,胸有成竹)你从鲁肃的言行中感知他是怎样的人?(板书:忠厚老实)(2)还有那处写了诸葛亮的语言?指名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老师发现,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加个“笑”字呢?来,我们先齐读一遍。(齐读)你们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汇报:生(1):在笑曹操,是一种嘲笑。师:你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读出对曹操的嘲笑。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学生在下文中找到曹操的语言描写,并体会到他的谨慎多疑。)(板书:谨慎多疑)生(2):在笑鲁肃,是一种友善的笑。你来读一读。生(3):在笑周瑜,是一种胜利的笑。你来读一读。读出诸葛亮的自信。小结:你看,诸葛亮说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赶出来兵,他真不敢出兵,说三天取箭,果然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真是太神了!用周瑜的话说,诸葛亮真是——(学生一起说: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三)草船借箭成功的条件同学们,诸葛亮他神机妙算,都算准了什么呢?生:他算准曹操不敢出兵、算准周瑜要加害他、算准鲁肃不能出卖他。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他算准了人,这也是“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但仅仅如此,草船借箭就能成功吗?他还算准了什么?生:三天后有大雾。师:这是他知天文。(板书:知天文)生:回来时顺风顺水。师:这是他晓地理。(板书:晓地理)总结:是呀,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草船借箭才会成功。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诸葛亮?(有勇有谋、才智过人等)三、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还领略了古典名著的风采。其实,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400人,那里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老师希望课下,大家能以“走进三国”为主题,完成本周的积累,并把你积累到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鲁肃----忠厚老实。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为学生打开学习名著的大门,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所以教学目标我就确定在“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研读,感受名著中性格鲜活的人物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走进名著中精彩纷呈的故事。”教学时,针对高年级的阅读水平和训练重点,我主要引导孩子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再通过课后的延伸,达到让学生爱上名著的目的。虽然课堂还有许多遗憾,比如指导朗读还是不算到位,时空没掌握好等,但是,从学生那积极地参与教学上,从课后孩子们赛读名著故事上,我看到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孩子们从课堂上收获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领下受到了那些熏陶,掌握了什么能力。只要孩子们在那短短的40分钟里参与了,收获了,就不失败。语文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课堂,没有遗憾,又怎么有我们不断完善教学的动力呢!在这一次次的反思中,我们会走向成熟。

五年级《草船借箭》教案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3.在“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欢哪一名著?能说说理由吗?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指导学生发言。

5.教师小结:老师最喜欢“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

原因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原因二。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性格尤为突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历史上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家、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了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原因三。

作者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罗贯中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原因四。

《名家彩绘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由戴郭邦、陈白一、戴宏海等35名丹青高手,以如椽彩笔绘就292幅国画。各位画家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或工笔、如穿针引线,一丝不苟,或写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多姿多彩地展示了三国时期宏大的战争场面和从多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三国演义》绘画创作的顶峰,同时也展示了国画这一中华未瑰宝的独特风彩。尤其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章,如桃园结义、大闹凤仪亭、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子龙单骑救后主、怒喝长坂坡、七擒孟获等,精彩纷呈。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7.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教师筛选整理有价值的问题。如:(1)谁用草船借箭?(2)向谁借箭?(3)为什么要借箭?(4)怎样借箭?(5)借到箭了吗?)。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句子。

(2)做到“四到”:眼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试着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记录小组同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解决小组同学解决不了的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寻词突破。

1.指名多个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2.课文的结尾说“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段话中的“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提出问题:课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知天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大雾漫天”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大雾。)。

2.“大雾漫天”与“借箭”有联系吗?(有,这是借箭成功的外部条件。)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4.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这段话后的感受。

(1)感受到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感受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6.交流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了什么?(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懂地理、巧安排。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1.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2)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3.从这样的安排中你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4.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船轻水急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6.从这样的安排中你有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保证船只充分受箭并顺利返回。)。

7.自由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周瑜。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所以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这不是正中周瑜的圈套吗?(不是。)。

(2)你从哪里能够看出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3)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2.识鲁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1)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做好了借箭的准备。)。

(2)从诸葛亮这一大胆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3)读一读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感受到鲁肃的忠厚守信和顾全大局,感受到诸葛亮的超人的计谋和胆识。)。

3.识曹操。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1)读一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诸葛亮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2)“诸葛亮笑着说”,他在笑什么?(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特征。

1.教师小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在鲁肃的帮助下,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2.课文中有很多人物对白,尤其是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这些对白充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提示语,一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二、三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四组同学读鲁肃的话,五组同学读曹操的话。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中如何做到长文短教,让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这是我很想要去突破的一个难点。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尝试着这样去做:

一、从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中的“草船”指的是什么?

生:把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这就是课文中“草船”的由来。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

二、汇总、提炼问题,解决本课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学生阅读文本后,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要做到长文短教,我指导学生从大家提出的众多的疑问中提炼出本课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1、为什么借箭?(故事的起因)。

2、怎样借箭?(故事的经过)。

3、借到箭了吗?(故事的结果)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学生对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会有一个详尽的了解,而在解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又可通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引导学生思考:是诸葛亮的什么让周瑜自叹不如的呢?由此可以过渡到感悟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学习:诸葛亮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即知人心;诸葛亮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识天文,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可知他晓地利,再加上他周密安排,巧妙部署,使得草船借箭成功。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以周瑜最后自叹不如。

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对课文进行解读与赏析,将篇幅较长的故事化繁为简,实践证明这的确可以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三、复述故事内容,鼓励学生乐于表达。

复述课文是学生对教材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绝不能省略,学生有没有完全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就全靠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了。在让学生复述课文之前,我先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说一说草船借箭这则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将这三组同学所说的合起来完整地说一次。学生说完还不行,我还要求学生动笔将这则故事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写好后经过修改,再请同学站上讲台进行现场复述课文的练习。学生借助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无形中会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里许多句段当中的文字内化成为自己可用的语言,这对聋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训练方式。

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聋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勇敢尝试,大胆创新,用适合聋生的方法教他们学习语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草船借箭》教案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3.在“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欢哪一名著?能说说理由吗?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指导学生发言。

5.教师小结:老师最喜欢“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

原因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原因二。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性格尤为突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历史上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家、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了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原因三。

作者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罗贯中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原因四。

《名家彩绘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由戴郭邦、陈白一、戴宏海等35名丹青高手,以如椽彩笔绘就292幅国画。各位画家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或工笔、如穿针引线,一丝不苟,或写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多姿多彩地展示了三国时期宏大的战争场面和从多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三国演义》绘画创作的顶峰,同时也展示了国画这一中华未瑰宝的独特风彩。尤其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章,如桃园结义、大闹凤仪亭、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子龙单骑救后主、怒喝长坂坡、七擒孟获等,精彩纷呈。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7.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教师筛选整理有价值的问题。如:(1)谁用草船借箭?(2)向谁借箭?(3)为什么要借箭?(4)怎样借箭?(5)借到箭了吗?)。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句子。

(2)做到“四到”:眼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试着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记录小组同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解决小组同学解决不了的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寻词突破。

1.指名多个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2.课文的结尾说“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段话中的“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提出问题:课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知天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大雾漫天”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大雾。)。

2.“大雾漫天”与“借箭”有联系吗?(有,这是借箭成功的外部条件。)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4.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这段话后的感受。

(1)感受到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感受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6.交流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了什么?(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懂地理、巧安排。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1.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2)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3.从这样的安排中你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4.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船轻水急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6.从这样的安排中你有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保证船只充分受箭并顺利返回。)。

7.自由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周瑜。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所以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这不是正中周瑜的圈套吗?(不是。)。

(2)你从哪里能够看出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3)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2.识鲁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1)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做好了借箭的准备。)。

(2)从诸葛亮这一大胆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3)读一读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感受到鲁肃的忠厚守信和顾全大局,感受到诸葛亮的超人的计谋和胆识。)。

3.识曹操。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1)读一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诸葛亮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2)“诸葛亮笑着说”,他在笑什么?(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特征。

1.教师小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在鲁肃的帮助下,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2.课文中有很多人物对白,尤其是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这些对白充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提示语,一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二、三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四组同学读鲁肃的话,五组同学读曹操的话。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起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出示投影1:

课文先写了________接着写了_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浏览课文回忆。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

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

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思考作业吗?

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

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3、汇报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吧。

(1)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2)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

(3)大雾漫天--这是场什么样的雾?这么大的雾怎么读出来呀?

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这场大雾漫天,你说神不神?妙不妙?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出示投影2: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看到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周瑜是自叹不如啊!

(4)再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更能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书思考。

诸葛亮几次说话,会是()说?能想象出来吗?真好,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找三人分角色读。

去掉提示语,2人组练读,小组展示。

早有安排,早有谋划,所以才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这就是超人的智慧,惊人的才干,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长春版六年级语文《用奇谋孔明借箭》教案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2、联系课文内容,把握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课文人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学习,提出疑问,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2、在了解课文故事背景的基础上,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文章的线索,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品读故事,能对故事中的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拓宽阅读视野。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准备:

《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

1、师:诸葛亮是我国历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一定知道关于他的许多故事。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故事。(学生应该会说出“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

2、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哪个名著呢?(《三国演义》)。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奇谋孔明借箭》就是节选自我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3、板书课题。

二、咬文嚼字,初读课文。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师: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文言文语言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上有收获。

2、学生分小组学习。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文言文词句。

方案一:

学生能通过自己学习和小组交流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在该环节,教师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并指导学生交流。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说一说课文的意思。方式是选择某个小组讲述故事的某个部分,可以是选一个代表说,其余同学补充;也可以是小组学生一人说一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把握不准的文言字词,并结合板书加以强化。

方案二;。

学生翻译文言词语障碍颇多,不能顺利理解课文。教师先采用范读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意境,通过在字音和语气等方面的提示,启发学生思考文言词语的意思,并使其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得以缓解,逐步产生学习兴趣。然后再分小组让学生探索学习,依然要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最后进行全班交流,理解文言词句。

3、集体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如何?)。

师:东汉末年,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为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想借此整治和陷害诸葛亮。故事因此展开。

2、学生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回顾故事内容。

观看草船借箭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故事,了解人物特点。

1、提出中心话题:诸葛亮、周瑜和鲁肃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段,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2、学生展开学习。

3、集体交流。

师:诸葛亮这个人物让大家印象深刻,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你会用哪个词呢?

学生应首先想到“神机妙算”一词。

预设:1、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2、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3、诸葛亮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诸葛亮胸有成竹的神态,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课文。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做相关板书。

指导朗读:周瑜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那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师:那么,你认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如果我们换一个立场来看待周瑜呢?(站在东吴的立场)。

预设:多数学生对周瑜的认识可能局限于,他心胸狭隘,疾贤妒能。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东吴的利益角度给予理解人物。

师:对于鲁肃呢?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合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1)采访“孔明”。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师: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及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和讲述,了解“幔子、调度、水寨、擂鼓、呐喊、丞相、都督、军令状、翎毛、胶漆”等名词术语,结合课文,采用推测、换词等方式,了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支援、自有妙用”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才干、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

2、练习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特征(反应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主要情节)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练习结合全文内容和词语之间的联系,来深刻理解“才干、嫉妒、神机妙算”几个词语并体会七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思想感情。

4、体会文章“处处伏笔照应”、“人物对比”“诸事情发展一切由诸葛亮自己掌控的特殊顺序”的表达方法和思路对表现诸葛亮“计谋神妙”的作用,深入体会“神机妙算”的含义和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情感。

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自学生字,认准读音;找到文中的一些介绍古代官职、器物名称的词语,通过询问、揣摩、结合影视剧回忆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意思;读课文,尝试着通过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来理解文中一些其他读不懂的词语的字面意思。

2、反复讲课文读几遍,力争将课文读通顺,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跟我们学过的其他课文不一样,除了小说内容是古代故事,文章一些言语也还带有古代的文言文的痕迹,我们先来认真读懂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文字。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词,纠正易错读音。(强调擂鼓助威的“擂”字读音,区分多音字。)。

2、让学生介绍自己课下了解到的课文中写古代官职、器物词语的意思。在学生不能介绍清楚的情况下,教师介绍“丞相、都督”,顺便向学生交代清楚“三国魏蜀吴、曹操的丞相、诸葛亮这个丞相、周瑜这个都督”的官职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请学生介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情况,结合“才干、妒忌”的理解,介绍小说第四十五回周瑜设计杀曹操水军头领被诸葛亮看破而生嫉妒之心,要杀害诸葛亮的缘由,结合理解“神机妙算”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写周瑜要害诸葛亮,最终没害了,周瑜不得不服了诸葛亮。

4、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分段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汇报自己对课文的了解:草船借箭讲了怎样的故事?要求抓住主要情节来介绍。

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周瑜做事的目的(前因)、诸葛亮的应对、诸葛亮的作法及做法的特点、结果(包括周瑜长叹)”,用简单但是能明白把主要情节、做法主要特征介绍清楚的话,表述主要内容。

指导要点:看看学生是否把上面的要点介绍清楚;语言是否简练。针对存在问题,让学生跟重复说,一直到说清楚,符合要求(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说清楚)。

(意图,通过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表述,基本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知道了诸葛亮用怎样巧妙的方式来“造出”了十万支箭。周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回忆神机妙算的意思: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推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在本文,诸葛亮的什么计策是巧妙地?那些机智是惊人的?(回忆课文内容)。

好,那么,我们换个词:说,诸葛亮“足智多谋”,我这比不上他。这样换行不行?

(可能有结果。如果有结果,就是:足智多谋,没有高明、神奇、巧妙的意思,表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的程度不如神机妙算高。如果学生有结果,那就顺着学生的结果往下进行:好,那么,我们来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高明、神奇、巧妙的程度写出来的。

如果没结果:好,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神机妙算”的特点表达出来的,看看换了到底行不行。)。

一、研读本文相互照应的特点,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诸葛亮的计谋的“神妙”所在。

1、教师布置任务:本文写作上很有特点,那就是我们读文章的时候,一边读一边会产生一些疑惑,一直读下去,疑惑解开,一直读到事情做完,疑惑才全部解开。

请同学们读课文,用笔勾画出那些让我们疑惑的地方,表上序号,再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出疑惑解开了的地方,标上上同样的序号,看看我们能够找出多少这样的地方。

2、学生自己读书,做对应性勾画。

3、学生相互交流。(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不采用)。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读书,感受文章伏笔照应的地方,初步感受伏笔照应)。

相关要点:

(1)周瑜要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并且说只要三天,还立了军令状(——为什么答应人们都做不了的事情?而且立了军令状?能完成吗?为诸葛亮担忧),结果:草船借箭,借来了十万多支。

(2)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只要船只、草把、军士,能够造箭吗?(——莫名其妙)去“草船借箭”才明白。

(3)鲁肃是周瑜的人,诸葛亮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准备船只草把军士的事情。(万一告诉了怎么办?)鲁肃果然“没提”。

(4)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白天,都没动静。诸葛亮不用做准备(因为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他要草船借箭)。到了出发才明白,诸葛亮要等大雾。

(5)到曹营阵前擂鼓呐喊,(曹兵出来怎么办——才二十条船,六百军士啊,鲁肃替我们提出了担忧),诸葛亮断定曹操不敢出来,(真的吗?)曹操果然没出来,只是射箭。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提出来:为什么不到这里不明白了,困惑了,甚至担忧了。

3、讨论,认识诸葛亮对所有事情都“胸有成竹”

我们不明白的这些事情,鲁肃明白吗?周瑜明白吗?曹操明白吗?他们分别不明白什么?

但是,诸葛亮明白吗?他都明白什么?(对应上面所有的疑惑,一条一条的体会)。

周瑜肯定不会给他造箭的材料,他必须另想办法(教师总结:知道周瑜的害人之心);明白三天后有大雾,可以去草船借箭,曹操多疑不敢出兵(教师总结:知曹操、知天文);明白鲁肃这次一定不告诉他借船的事情(教师总结:知鲁肃)。

神机妙算!

用足智多谋行不行?

不行!

诸葛亮太神奇了,说是什么事情都聊得到——这叫料事如神!

正因为诸葛亮知道一切,所以,“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事情吗,对诸葛亮来讲,可以立军令状吗?既然可以,说明诸葛亮觉得这事情怎么样(提示:他是刘备的丞相,军师,还得帮助刘备打天下呢!)?(非常容易,很有把握!)。

所以,诸葛亮在整个过程中,他都表现得非常轻松,用一个词语来讲叫举重若轻。

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言行、语言中,哪些词语突出了诸葛亮的举重若轻。

学生读书,再勾画。

(只要三天!原立军令状。甘愿受罚。自有妙用。保管。曹操一定不敢出来,只管饮酒作乐!),指导学生朗读有关部分,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4、认识对比写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但是,在诸葛亮面前,他们显得怎么样?(弱智一般)。

介绍小说的特点:很多情节为想象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在《三国志》(介绍《三国志》),其实是没有“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情节是虚构(介绍虚构的概念)出来的。作者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将周瑜、曹操、鲁肃这些政治家、军事家写成这个样子呢?(为了表现诸葛亮,诸葛亮做事,这些人都被蒙在鼓里,而诸葛亮却知道他们所思所想,实在太神奇了!)。

老师总结:这就叫做对比衬托,是为了更好的突出诸葛亮的神奇啊!

5、研究开头结尾的特点:首尾照应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文章开头写了周瑜,结尾又写了周瑜。我们看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结合全文来思考,这一叹,叹出了周瑜当时怎样的情感态度?

佩服、恼怒、心有不甘、无可奈何!朗读这段话!读出周瑜的感叹中的“无奈、佩服、恼怒、心有不甘”来!

二、布置拓展阅读。

本次诸葛亮给了要加害诸葛亮的周瑜不小的教训,此后的教训还多着呢。《三国演义》中,有的情节“诸葛亮三气周瑜”,怎么气的?气到什么程度?请同学们去读三国演义,找到有关章节,一睹为快!

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说教学重、难点:

1、感悟人物形象,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说学法: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知天文。

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2、晓地理。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3、识人心。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2、设想一下当诸葛亮归来时与周瑜相见,周瑜会怎么说?诸葛亮又会怎么说呢?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识人心,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

说板书:

草船借箭。

诸葛亮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晓地理我真比不上他!

识人心。

小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及说课稿

《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课文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说明等多种方法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鲸》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除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准确的用词,形象的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退化”“经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确定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此次向各位评委回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学情以及教法和学法。

二、学情分析。

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性的文章,并且能够做到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说学法。

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在学习鲸的“呼吸”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学习鲸“睡觉”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想象,然后在电脑上画出它的样子,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我还不以学生学懂这篇课文为满足,更以这篇文章作为知识的窗口,让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鲸,于是我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为指导思想,教学环节如下:

1、复习引入。

上可伊始,我便让学生回顾课文一、二段,“谁来说一说,你都了解了什么”通过回答问题,唤起学生的记忆。知道鲸是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探究新知。

“鲸虽然生活在海里,可是他却是哺乳动物,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7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读完之后,我让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并试着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这样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学生学完后,就让他们进行汇报,当他们谈到鲸的进食情况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他们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当他们谈到鲸睡觉时的样子时,我让学生感情朗读,其余同学闭目想象,然后将鲸睡觉的样子,在电脑上画出来,这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去大胆创作。通过这些环节的学习,学生对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已很明白了。

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用了多种说明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去感受说明的方法呢?在讲完这部分内容后,我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在介绍鲸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将它画下来,并和同学展开讨论,然后我让学生以一句为例谈谈,这样学习,学生对这些说明的方法的印象加深了,在此基础上,我还让学生用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写一个句子,使学到的知识得以运用,增强了实效性。

3、积极思索,质疑问难。

4、网上阅读,丰富知识。

我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亦借此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通过课内外的学习,学生对鲸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点滴收获或体会,使学生从各方面丰富自己对鲸的认识。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及说课稿

〔解题〕。

《草船借箭》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分别确立国号为魏、蜀、吴。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才干超群,引起孙权军队的首领周瑜的忌妒。周瑜要求诸葛亮在10天内监造10万支箭,企图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得10万支箭,使周瑜阴谋破产。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胆识超群,赞扬了他以大局为重、团结对敌的可贵品质。

《草船借箭》是按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46回的内容改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故事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120回。从刘关张桃园结义起,至东吴灭亡止,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对本文标题不能当主谓词组去理解,不能理解成“草船”去“借箭”,而应当作偏正词组理解。即(诸葛亮)“用草船去借箭”。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本文主要内容。“草船”,扎了草人的船。

〔结构分析〕。

文章是按事件发展顺序,紧扣“借箭”展开的,共10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借箭”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借箭”的准备。这部分写了三层意思,其一,周瑜为诸葛亮造箭设置障碍,并派鲁肃探听情况;其二,诸葛亮求鲁肃帮忙,为“借箭”作准备;其三,鲁肃没向周瑜如实报告情况,周瑜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写“借箭”的过程。分三层意思,其一,写诸葛亮“借箭”的时间;其二,写诸葛亮“借箭”的过程;其三,写诸葛亮“借箭”结束时戏弄曹操。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写“借箭”的结果。

〔语意理解〕。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这是本文开篇的话,交代了“草船借箭”这个事件的起因。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周瑜是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是蜀吴联军的总负责人。周瑜字公瑾,聪明过人,但心胸狭窄,忌妒心太重。多次与诸葛亮较量均失败,后忌恨而死。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极尽崇敬和赞美,特别对他的智慧,更是着力进行渲染。在民间,人们把诸葛亮说成智慧的化身。周瑜和诸葛亮的纠葛,大都是才智与气度的较量。两个人都有才干,但诸葛亮高周瑜一筹。诸葛亮心胸豁达,关注大局,讲究团结,而周瑜则气量太小,不能容人。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10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这是周瑜与诸葛亮商议军事时说的话。表面看,客客气气,内心里却暗藏杀机,他一步步引诱诸葛亮就范:让诸葛亮自己答应短时间内完成造箭任务,再以完不成任务为借口剪除之。“水上交战”句,是明知故问,意在试探,引出“箭”的问题。“这是公事”话,外软内硬,以“公事”为借口,冠冕堂皇,逼迫诸葛亮接下造箭任务。“不要推却”,口气上紧逼不放。“军情紧急”句的真正含义是:军中无戏言。在周瑜看来,10万支箭,3天造完是不可能的。一旦完不成,恰好可以加害诸葛亮了。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是文章的结尾句。这句话照应文章首句,也是本文核心句。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使周瑜生出忌妒之心,才有两人的斗智;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挫败周瑜的阴谋,才使他心服口服而叹曰“我不如他”。“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人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和利用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在本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预见到周瑜的险恶用心。在第一部分里,他是顺着周瑜意思说话的。表面看,似无觉察,其实了然于胸,甚至变周瑜的10天造箭为3天造箭,出人意料。这麻痹了周瑜,使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从下文可看出,诸葛亮是成竹在胸。这种预测周瑜之心、并迅速作出判断与决策,确实超出常人。

第二,周密筹划借箭之策。他预测第三天四更必下大雾,足见他通晓天文。他设计在船接近曹军水寨处擂鼓,恰好可让船中箭,又不至于被敌人追上,足见他熟知地理。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故求他帮助干事;周瑜聪明心狭,故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借箭之事;曹操谨慎多疑,虚实不清时必不敢出兵追击,故大张旗鼓,佯攻曹营;他猜到周瑜取箭必生疑惑,故让鲁肃取箭,做个见证。这些足见他了解诸人。他设计好船受箭方法及所需数量,足见他“老谋深算”。

第三,巧妙地破解周瑜诡计。蜀吴是联合抗曹的,如周瑜与诸葛亮相斗,可能坏了抗曹大计。所以,当发现周瑜耍阴谋时,诸葛亮机智地化解。他谈笑风生之中轻松取胜,回避了与周瑜的正面冲突,顾全了大局,实在是妙极。

〔写作特点〕。

1.人物个个性鲜明。

谨慎多疑。这些性格,在文中有充分地展示。写人物的主要方式靠人物的语言描写。比如在第2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都鲜明地反映人物的个性和内心活动。

2.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及说课稿

1、学生能按大纲和教材要求掌握本课一、二类生字、新字;能结合课文,说明关键性词语的意思;能运用“妒忌”、“必然”、“虚实”、“私自”造句。

2、学生能简要复述这个故事;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正确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生能口头回答课后习题1中三个问题;能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培养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能理解“妒忌”的危害,知道对比自己强的人,只应虚心学习,努力赶超,而不应妒忌;能联系实际,为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胸怀所感动,并产生崇敬、向往的感情。

主要教法。

课题导读;复述导读;问题导读;谈话法。

课前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说出课文大意。

2、能熟练读出一、二类生字及其在课文中的组词。

3、联系课文结合解释词语:妒忌、甘受惩罚、推却、呐喊。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故事背景和课文大意。能简要复述故事的起因和开始部分(借船)。理解“妒忌”、“推却”、“军令状”、“甘受惩罚”、“自有妙用”等关键性词语。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抽查字词预习情况。着重该课时目标中所列词语和少数重要的二类生字词的认读。

2、导入:引导回忆第九册中《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及其中周瑜这个人物;联系讲授本课背景(见小黑板板书设计);引出并板书新课课题。

3、引导就课题质疑:见此课题,可能或应该想到些什么问题?(见板书设计)。

4、带着上述问题听读(或自读)课文。着重考虑“为什么借箭”这个问题;经过和结果如答不理想,作存疑处理。

5、反馈课文大意后,着重以问题导读,弄清“为什么借箭”的问题。

教师引导看课后习题1(1)(2),联系课文开头一段,默读、思考、圈划,然后展开讨论。在反馈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由表及里地认识借箭的真正原因,注意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这一教学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和讨论。

6、引导运用板书提示,默读课文,每人自练复述故事起因,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反馈。

7、请学生找出“诸葛亮为借箭所做准备工作”这一内容所涉及的课文段落,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主要意思(借船)。再引导学生读书,弄清借船方式(秘密)、数量、其它要求。

8、复述“借船”这一部分内容。练习方式:个别学生示范与群体操练相结合。

9、小结:以承上启下式终结该课时。

课外作业:练习复述故事;给课文试分段。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学生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中“借箭”和“结果”的主要内容。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能正确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更清楚地把握全文。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要点:

1、引导学生说一说一类生字字形记忆及书写时须注意之点,如“忌”(上声下形),“督”(字形上宽下窄)等。当堂练习难写易错的几个字3~4遍,组词写一遍。

2、以上课时“就课题质疑”中已解决的问题“起因”与“借船”导入新课。

3、以复述为手段,重点引导读懂“借箭”这部分课文。

(1)找出这部分课文的起讫处(6~9自然段)。提出读的要求:看谁能以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式,复述这部分内容。引导督促每个学生认真看懂课文后再练习复述。组织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3)根据板书,再次自读课文,练习复述,(巩固性练习)中、优两位学生反馈复述,组织评议。

4、默读课文最后一节,讨论“草船借箭的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结尾与开头有无联系?怎样联系起来的`?)。

5、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启发性问题:

(1)课文写了几件事?我们该按怎样的思路(顺序)给课文分段?

(2)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段技中,比较适合这课分段的是什么?(先找出事情的经过部分,再看事情经过可分几段)。学生分段,写段意,交流。反馈。

6、结合分段及段意概括,练习简要复述整个故事。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上讲台复述。

7、引导学生小结,简要复述课文故事的方法,预告下节课内容:评论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请学生给这两个人分别写一段评语,就如老师给学生下评语(课外作业)。

第三课时。

本课时目标:做口头笔头练习,着重完成书面造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正确评价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以完成总目标4的内容。

教学过程要点:

1、出示书面造句词语,先进一步引导准确理解词义、运用范围,后完成书面造句。教师巡回,搜集“妒忌”一词的好造句备用。

2、以这些问题引出对诸葛亮的评价:

(1)诸葛亮约鲁肃上船取箭,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杰出才干:准确预计天气和曹军反应)。

(2)诸葛亮会不会不知道周瑜是故意刁难或陷害他?既然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气愤、不与周瑜论争?(胸怀宽广,以大局为重)请学生修改给诸葛亮下的评语。

3、请学生说说对周瑜的评价。教师相机引起讨论:妒忌的害处?

(1)从东汉末年的三国形势来看,瑜妒忌亮的才干有何危害?(削弱蜀、吴联合抗曹的力量,与己有害)。

(2)推论一般:如我们对学习等方面比自己强的人采取妒忌的态度会怎样?因此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对?最后拿学生有关“妒忌”的造句,联系实际进行教育。

4、布置本周内完成的小作文练习,略加指导(任选一题。)。

(1)我曾经妒忌他(她)……(记叙文);

(2)妒忌――无能的表现(读《草船借箭》的感想)。

5、启发、教育、鼓励性结尾,终结该课。

长春版六年级语文《用奇谋孔明借箭》教案

《奇谋孔明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五年级语文《孔明智退司马懿》经典教案

教材分析:

《孔明智退司马懿》一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是鲁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组课文的补充阅读教材。讲的是三国时,魏军攻占街亭后,魏国统帅司马懿亲率大军十五万,想乘机拿下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县,两军军力对比悬殊,诸葛亮情急之下摆出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得以全身而退。全文五百余字,共分两段,故事结构简单清晰,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字均以古白话的方式出现,典雅舒畅,读来有滋有味。

以往备课我们可以依靠教参和大量现成的资料,或者遵循一些名家的教学设计思路,但因为本文只是作为补充材料出现,所以从文本分析到目标制定几乎没有任何可依循之处,备课难度大大增加了。所以,只好,也只能这样先读了三个版本的《三国演义》,再看由此改变的电视剧,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同时号召学生读三国故事,做相关读书笔记,为学习本文做好积累。和本组老师交流后,最终定位:简化学习目标,强化课前自学,突出教学重点,走从厚到薄的道路特设定一下教学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孔明的魅力,感受《三国演义》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着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见识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历来被看做是智慧的化身。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他有关的故事。

齐读。

二、检查课前预习。

1、检查阅读。

同学们在课下都自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首先进行朗读展示,为了一会儿展示得更精彩,再来认真地练读一遍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

谁想给大家展示一下?(指一排学生读)。

师适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当的评价。

2、检查大意。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回答:

看课下注释、多读几遍、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采用一人主说,其他三个同学用心倾听,随时补充。

小组交流(质疑、解疑)。

三、理解重点句子。

1、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2、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你想象一下,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众官都惊慌失措,诸葛亮会怎么表现,这几句话该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2、齐读)。

3、再来看第三句:3、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谁来讲?

这里边的“汝辈岂知?”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该怎么读,谁来读读试试?读全句。一起来读读。

师小结:这么难的句子大家能理解的那么到位,还能读得这么好,看来呀,同学们都在用心品读这个故事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整篇文章都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学生不难说出全文是围绕“智”字来写的。)。

四、品析人物。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智”都体现在哪里?(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点评赏:

1、众官“尽皆失色”和孔明的登城望之。(临危不乱)。

2、“教旌旗尽皆隐匿……吾自有计”(布局周密)。

3、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且笑容可掬。(镇定自若)。

4、“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

师小结:是啊,诸葛亮的“智”就是体现在了临危不乱、知己知彼、布局周密上,靠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播放电视剧《空城计》片断。

这个片段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再次走进诸葛亮,体会他的大智大勇。)。

好书不厌百回读,文言文更应该如此,现在,在这铮铮的古琴声中,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点古琴曲)在古乐声中美美地读一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你知道吗?

谁能给大家讲一个?(三气周瑜、木牛流马、火烧赤壁、锦囊妙计等等)指生讲故事。

除了诸葛亮以外,《三国演义》中还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你都知道哪些呀?

指生结合课下积累谈一谈。

师小结:我建议同学们课下再读《三国》,去领略更多人物的英雄本色。我希望大家尽量读原着,真正地去亲近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

长春版六年级语文《用奇谋孔明借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认生字,能在充分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孔明用奇谋借箭的经过,能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

3.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孔明用奇谋借箭”的“奇”,能粗浅地感受到这部名著的语言魅力。

二、基础知识:

寨山寨营寨安营扎寨。

擂擂鼓擂台打擂。

懊懊恼懊悔懊丧。

羡羡慕艳羡临渊羡鱼。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草船借箭》节选自我国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用词准确恰当。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可以分为“借箭”和“借箭后”两部分来理解。

2.教学重点: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凝练、准确。

了解孔明用奇谋借箭的经过。

3.教学难点:能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感受到题目中的“奇”。

4.教学突破点:品读感悟,围绕“奇”字读文体会,了解孔明的智慧与某略。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新课。

1.可以播放连续剧1.《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

引导学生交流对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印象,可以从作者、主要人物、其中精彩的片段及其具体的情节来谈。

2.介绍并诵读与本文相关的章节和内容。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注意句子通顺、连贯。

三、指读课文。

(一些难读的语句,要给学生充分练习的时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

2.引导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根据老师的提示理清课文层次。

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段。

三.感知课文。

1.猜一猜,孔明立下军令状之前可能会想到什么?

2.引导学生读原文,从课文的具体内容中找相关的根据,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

3.通过朗读促进感受。

四.拓展交流。

1.引导读过原著的同学向同学汇报自己印象深刻的描写别具特色的语句,吸引更多的同学读原著。

2.在原著中,还有哪些章节或故事也能表现孔明的神机妙算,令你折服,读一读,讲给同学听,能应用上原文中的句段。

板书设计:

通天文识地理知奇门。

晓阴阳看阵图明兵势。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