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个人心得体会(模板17篇)

时间:2023-11-28 11:58:51 作者:紫薇儿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历的事情进行总结和梳理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类似的情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为了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撰写了通俗理论读物《中国制度面对面》。这是党员群众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导读物。

该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通过对13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梳理,集中回答了干部群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人们准确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观点权威准确,语言通俗易懂,文风清新简洁,贴近人们深化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的需要。

要把学习宣传《新时代面对面》作为当前的一项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同时,纳入日常思想建设和党员职工教育中,与各项工作相结合,真正学懂弄通,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发展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发展道路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发展道路既不是“舶来品”,也没有“标准式”;既不能“封闭僵化”,也不能“朝三暮四”,而是根植于国情、久经考验、反应民意、适应时代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尤需在自信自觉的坚守中行稳致远,在持续输出智慧与奋斗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让路基更强,在久经考验中愈发坚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走出来的。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它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根植于中国这片希望田野,汇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实践基础,久经考验而愈发牢固。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坚不可摧的必由之路上,中华儿女必将勇往直前。

让道路更广,在深沉前行中汇聚力量。好的发展离不开发展道路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全球瞩目的发展“奇迹”,展现活力与韧性的“中国力量”,我们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更有北斗卫星构筑起祖国的天空灯塔,嫦娥探月实现飞天揽月之梦……一系列新的伟大成就,使道路自信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不断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让方向更坚,在远大理想中“志行万里”。“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文章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梦想之路,更是奋斗之路,前行之路虽已过“万重山”,取得新成就,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需爬坡过坎,接力奋斗,丝毫不能松懈。文章指出了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客观标准,作为党员干部,更应始终坚定信念,摆正姿态,带头在圆梦之路上奋不顾身,不懈奋斗。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沉探索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必将不断铸就新的辉煌,中华民族必将在宽广道路上持续输出“高能”、奔向梦想。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近日,《求是》杂志刊载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文章见解深刻,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非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而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

文章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能带领中国人民摆脱压迫,走出苦难,资本主义行不通,社会主义行得通,都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的结论,是人民的选择。如果没有新中国,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开放很难进行;没有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改革开放前为改革开放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后是对改革开放前真理的坚持,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革,修正错误,以便更好的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正是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不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仍然是社会主义的事实。

身为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认清“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客观事实,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结合发展需要,借鉴外国经验,但绝不能犯“邯郸学步”的错误,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要在博采众长、适应发展需要的同时,保持社会主义不变质。认清我国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为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和理论,从而在保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推进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真正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现实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仍然是社会主义。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古代先贤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更加繁荣壮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必须从基层党建开始。

因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的基层组织是开展党的活动的基本单位、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共同构成、相互作用的严密而完整的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基层组织是基本的细胞,如果没有党的基层组织,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习近平主席曾在文章《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中提到,古人说:“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意思说,治理国家,使人民安然有序,就要健全各项制度。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因此,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提高机关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充分发挥机关基层党组织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审议《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有利于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使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以高质量党建推动祖国高质量发展。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自觉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党的组织建设,结合新的实际推进改革创新,使各项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为我们把准新时代组织工作的“时代脉动”,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

把脉时代、引领时代,掌舵组织工作“航向”。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关隘”。担当新时代新使命,就要把脉时代、引领时代,牢牢把准组织工作“航向”。伟大时代产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时代。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课题,原原本本读原著、悟原理,从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中交换、比较、反复,把准组织工作的新时代坐标,掌握解决难题的“金钥匙”。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要把提升政治站位作为谋划推进组织工作的第一原则,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组织工作的坚强有力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在融入时代洪流中凝练组工精神新内涵,挺起组织工作新担当。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顺应干部群众的新期盼、时代发展的新节拍,在融入大局中精准施策、在服务大局中精准落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铸就组织工作新格局,拓展组织工作新境界,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尊重规律、运用规律,把准组织工作“航线”。

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把握组织工作的内在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把准组织工作“航线”,才能尽量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避开前进路上的“暗礁”“险滩”。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是做好组织工作的根本遵循。要深刻领会、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一以贯之落实到组织体系建设和干部、人才工作中,贯穿于组织工作的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确保组织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勤于“解剖麻雀”,扑下身子与党员干部群众掏“心窝子”,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与干部面对面交流,掌握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调查研究的“十月怀胎”保障决策政策“一朝分娩”的科学性规范性。“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要适应新的形势和挑战,强化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和辩证思维,增强组织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提高谋划工作、制定政策、推进落实的质量,提高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知常明变、守正出新,提升组织工作“航速”。

守正创新,笃行致远。解放思想是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是组织部门一以贯之的传家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要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永恒课题、终身课题,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以最彻底的奉献精神、最无畏的斗争精神勇于创造、无私奉献。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始终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影响和制约组织工作创新发展的问题找实、找准、找到位,用创新的胆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把落点校准、措施抓实、工作推深,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组织工作创新发展。基层是创新的摇篮,实践是创新的源泉。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创新的“主战场”,主动到任务多、困难大、矛盾重重的地方去,经常到挑战多、工作难、问题交织的地方去,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取经”,碰撞创新火花,启迪创新思维,寻求创新路径,解决工作难题,以组织工作的坚强有力,更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引领新时代发展。

99年来,我们党栉风沐雨、历经坎坷,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组织严密是重要保证。把准新时代组织工作的“时代脉动”,不断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就一定能够以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搬掉所有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引领“中华号”巨轮行稳致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的制度建设和治理创新成果。这套制度的一系列显著优势为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基本依据的同时,也必然作为一种宝贵的制度自信资源和内在尺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的路径选择作用。因此,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既要坚定中国特色制度自信,又意味着必须把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努力提升国家制度优势的转化水平与成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更好转化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理论基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更好转化提供全面制度支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更好转化提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坚持改革开放、守正创新、善作善成,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更好转化提供强大动力供给。坚持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更好转化提供了科学思维能力,能够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重视调查研究、发扬钉钉子精神和不断学习,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更好转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所有这些都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中国共产党能力建设的具体思路,也是为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供了方法论。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时代总是在呼唤理论创新成果,人民群众更需要权威通俗的理论读物。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20__年通俗理论读物《中国制度面对面》出版发行。该书延续“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的一贯风格,直面现实热点问题,积极回应百姓最大关切,秉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相统一”的逻辑,全面系统地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观点立意高远,内容逻辑缜密,文风清新鲜活,抓热点、析难点、扫盲点,梳辫子、解扣子、指路子,在研机析理中凝民心、聚共识。该书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立意高远,逻辑严密。党的十九大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命题,建构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制度面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主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有机凝练出13个重大问题,并以此展开论述,深刻解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处在什么方位”“到哪里去”等根本性问题。既标定出新起点接续奋斗的时代坐标,又擘画出新时代建构的美好新蓝图;既围绕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内容进行阐释,又对百姓最大关切进行积极回应和解答。全书站位高远,内容丰富,主题明确,主线清晰,视野开阔,把十九大蕴含的重大思想、重大判断、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完整透彻地展现出来。无论是从全书的整体框架结构来看,还是就具体的某一个问题的阐发,都精准到位、自成体系、逻辑缜密。这种既有整体又突出重点的阐述逻辑,有新意更有深度,从而吸引人们主动学懂弄通、贯彻落实。

二是虚实相生,解疑释惑。时代是思想之母,理论的生命力终究要在实践中予以见证和彰显。作为一本权威的理论通俗读物,全书通篇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没有枯燥乏味的固化分析,有的是百姓听得懂的政策话语,有的是当下中国最生动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制度面对面》用生动的事例和故事、巧妙的比喻及最新数据,将生硬的理论化无形为有形、变停滞为流动、寓理于情于事,拉近新理论与读者之间的心灵距离。比如,“如何看待党的x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通过一张张图说、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项项取得的重大突破等进行由点及面的陈述,托物立论,寓事明理,极大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又如,在诠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时,书中提炼出“四梁八柱”来把握其内在的精髓要义和逻辑关联,这种形象的比喻将十九大展现出来的“主题主线”“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有机串联起来,以全新的逻辑和构想把新思想新理论引向深入。全书用多种形式和方法予以呈现,让人们主动攥紧理论的钥匙,从而有力廓清人们的思想迷雾。

三是情真意切,凝聚共识。理论能否入脑入心、沁人心脾,取决于理论自身所预设的价值立场。一部通俗理论读物能否凝心聚力、激发共识,关键在于理论话语本身是否走心和动人。全书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贯穿始终,带着真感情叙述家事国事天下事,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从对思想理论的精准阐发到对领导核心的强烈认同,从对五年来历史性成就的总结凝练到对美好新征程的描绘期盼,从对民生苦乐的真情关注再到管党治党、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决心意志,这些嵌入其中的有温度、有梦想、有情怀的文字和图说,让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发生的具体变化,这些直抒胸臆、直白朴素、真实立体的呈现,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掩盖问题,既不忽视风险,也不放大风险,所讲之理、所述之事有理有据,从而让感性的共鸣走向理性的认同,切实凝聚思想共识。

四是文风清新,形式鲜活。作为一本优秀的通俗理论读物,《中国制度面对面》一以贯之地承继“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读物寓深于浅、通俗易懂的风格,紧扣“如何”二字做文章,以短实新的文风和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诠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从编排到行文再到语言手法都独具匠心,这些生动朴实、脍炙人口的“群众表达”,让严肃的理论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科学而不艰涩,真真切切把新时代讲清楚、讲透彻、讲鲜活。比如,书中援引具体案例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既用历史典故、以文为翼,又有现实案例、再现回放。与此同时,全书还大量引用诸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等诗词、警句、名言、民谣,让人读后自警自省、回味无穷。此外,全书整体编排图文并茂,既有丰富的插图、图说和表格,又有网民微言、知识链接和带有二维码的权威解读,这些形式多样的呈现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既拓展了信息量又增强了阅读体验,大大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不愧为一本意境深远、雅俗共赏的优质通俗理论读物。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比较也才能有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需要从历史经验和现实比较中获得深刻启迪。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来解决执政后的一系列问题,走什么样的建设和发展道路,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既不照搬英美模式,也不照搬苏联模式,而是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出了一条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开拓,是以重新恢复和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前提和起点的。而要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正是由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党对世界格局新变化作出了正确判断,得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结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作出了正确判断,得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结论。这样的判断和结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理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正是在这一基点上,我们完全有理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成功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我们党成功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正是在这一基点上,我们完全有理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其本质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突出体现在:其一,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地位和权利的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根本基础;其二,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调动与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三,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与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运行的根本价值取向;其四,人民得到实惠、人民高兴满意,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根本动力。正是由于具体而真实地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具有了旺盛的内在生命力和强大的持续发展力。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光荣历史。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时的中华民族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富国强国道路并为之奋斗的历史。近百年来,党带领人民经过顽强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民族特色,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出了一条非凡之路。这本书用很大的篇幅向读者再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特别是在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怎么来的”和第三章“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何摆在首位”中,详细讲述了我们党如何带领人民在浴血奋战中上下求索,在筚路蓝缕中艰难起步,在封闭僵化中勇毅破局,在伟大斗争中砥砺前行,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这本书用遒劲的笔触点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建立国家制度过程中“领路人”“主心骨”的作用。每当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总是高高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确保红色基因代代赓续,以坚韧笃定、勇毅创新的政治品格,把方向、定大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造出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辉煌历史。

读《中国制度面对面》全文心得体会读后感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一个基本依据。

为何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呢,笔者认为,这简单的三词九字中蕴含的复杂,可谓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行得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我们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根据地执政的宝贵经验基础上,经历了新中国70年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的政治定力,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行得通的,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

真管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曾经经历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又经历着西方势力主导的在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的重重施压,但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确保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民族团结,不仅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而且正在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历史已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真管用的,它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有效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成果,有力地回答了能否在以及如何在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和归宿,为处于两种制度迷津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丰富发展人类制度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相比其他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独特优势。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过程,既无可供延续套用的制度母版、模板,也没有对其他国家的制度模式再版、翻版,它是十分有效率的,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为如何更好地治国理政和全球治理积累了丰富经验,推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不断前进。

中国制度面对面全文心得体会读后感

识别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要拿客观标准来衡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稿中提出的“四个能否”就是具体的衡量标准。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把“四个能否”作为一面镜子、一块试金石,自觉用“四个能否”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理直气壮地回答“能”。

摒弃迷惘迟疑的观点,把好“宗旨关”。“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更是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回望来路,无不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汗水,无不高扬着为人民服务的鲜明旗帜。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情表达迅速刷屏,赢得广泛赞誉。这个答案深刻反映了其爱民的一腔赤诚、为民的真挚情怀。也告诫各级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认识到群众是当家主人、是根本靠山、是衣食父母,做到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始终不渝地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好事和实事,为人民的利益要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作为党员干部,面对人民群众态度定是坚决的,那就是全心全意。只有把好了这一“宗旨关”,才能在为人民服务的主动实践和积极作为中提升本领、锤炼能力。

打消及时行乐的思想,过好“苦日子”。人们常说,党员干部过“苦日子”,群众才有“好日子”。革命老区临沂有一位镇党委书记叫许步忠,他对组织说的最多就是“没问题、请放心”,面对拆迁、工业围城等系列难题,他开门办公,靠前服务,从没喊过一句“苦”,而直到他倒下的当天,还在企业现场办公。他用生命诠释了的党员干部的“苦日子”,但苦中作乐,也在群众心里留下了一个伟岸的形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排除万难的政治优势,这一“前”一“后”,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担当。党员干部应打消及时行乐的思想,干事创业要敢于争先,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干别人干不了的事,在苦境中练体魄、砺胆气,锐意进取。

扼住贪图私利的行为,念好“紧箍咒”。古人云:廉者,政之本也。廉洁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官、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个别干部因贪图私利一失足成千古恨,覆水难收,后悔莫及。被我们熟知的“樵夫式”干部廖俊波,坚持廉洁从政用权、修身齐家,自觉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他谦虚谨慎、为人低调,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道德情操,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赞誉。党员干部要像廖俊波那样严于律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要把纪律挺在前面,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经常清理思路、清除杂念、清醒头脑,始终明白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是为谁做、我该怎么做,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牢牢守好廉洁奉公这条底线,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才能更加坚定信仰,经受考验。

拒绝无所作为的作风,谱好“奋进曲”。新时代是担当者、奋斗者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远大理想,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理想,无数志士仁人奋不顾身、赴汤蹈火、无怨无悔。当前,正值小康决胜期、改革攻坚期、结构调整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前进道路上还有很多“拦路虎”,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是党员干部的不变责任。谱好新时代的“奋进曲”,需要党员干部能尽责、敢担责、勇挑重任,需要在矛盾和问题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需要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豁得出来、顶得上去。要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首先,确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几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向着更加成熟定型的方向迈进。

其次,这样一套制度安排极具先进性。它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社会团结、阶层共识,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持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先进,是因为这一制度能够把稳定性和活力性、公平性和效率性有机结合起来。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健全,我们不仅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越来越完善,而且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三大基本政治制度越来越充满生机活力。

这一制度把稳定性与活力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制度体系保持强固的稳定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这一制度在不断完善中进行创新,在成熟定型中保持生机活力。

这一制度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保证了制度的公平性与效率性的内在统一,既能够实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能够实现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和眼前利益。这一制度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

读《中国制度面对面》全文心得体会读后感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第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第三,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第四,我们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自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才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再次证明党的创新之举,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促进两地经济的持续繁荣。

十九大以来,中央更加注重党的建设,先后颁布多项条例,加强党的领导。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基层政权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立足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推进我们的事业。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自觉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党的组织建设,结合新的实际推进改革创新,使各项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为我们把准新时代组织工作的“时代脉动”,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

把脉时代、引领时代,掌舵组织工作“航向”。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关隘”。担当新时代新使命,就要把脉时代、引领时代,牢牢把准组织工作“航向”。伟大时代产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时代。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课题,原原本本读原著、悟原理,从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中交换、比较、反复,把准组织工作的新时代坐标,掌握解决难题的“金钥匙”。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要把提升政治站位作为谋划推进组织工作的第一原则,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组织工作的坚强有力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在融入时代洪流中凝练组工精神新内涵,挺起组织工作新担当。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顺应干部群众的新期盼、时代发展的新节拍,在融入大局中精准施策、在服务大局中精准落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铸就组织工作新格局,拓展组织工作新境界,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尊重规律、运用规律,把准组织工作“航线”。

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把握组织工作的内在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把准组织工作“航线”,才能尽量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避开前进路上的“暗礁”“险滩”。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是做好组织工作的根本遵循。要深刻领会、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一以贯之落实到组织体系建设和干部、人才工作中,贯穿于组织工作的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确保组织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勤于“解剖麻雀”,扑下身子与党员干部群众掏“心窝子”,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与干部面对面交流,掌握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调查研究的“十月怀胎”保障决策政策“一朝分娩”的科学性规范性。“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要适应新的形势和挑战,强化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和辩证思维,增强组织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提高谋划工作、制定政策、推进落实的质量,提高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知常明变、守正出新,提升组织工作“航速”。

守正创新,笃行致远。解放思想是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是组织部门一以贯之的传家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要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永恒课题、终身课题,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以最彻底的奉献精神、最无畏的斗争精神勇于创造、无私奉献。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始终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影响和制约组织工作创新发展的问题找实、找准、找到位,用创新的胆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把落点校准、措施抓实、工作推深,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组织工作创新发展。基层是创新的摇篮,实践是创新的源泉。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创新的“主战场”,主动到任务多、困难大、矛盾重重的地方去,经常到挑战多、工作难、问题交织的地方去,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取经”,碰撞创新火花,启迪创新思维,寻求创新路径,解决工作难题,以组织工作的坚强有力,更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引领新时代发展。

来,我们党栉风沐雨、历经坎坷,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组织严密是重要保证。把准新时代组织工作的“时代脉动”,不断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就一定能够以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搬掉所有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引领“中华号”巨轮行稳致远。

读《中国制度面对面》全文心得体会读后感

一、认识到制度优越性,学习好各项制度打基础。

文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优势,以下几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优势;二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三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就是,拥护党的政策方针,坚定理想信念跟着党的脚步去走好自己的路,我们只有知道应该站在哪个方向上,才会走得更远的机会。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就是要从人民中去找工作的方向,作为党员要时刻认识到群众的问题是关键性的问题,所以关于民生的问题是特别重要的一个问题。坚持依法治国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都知道落实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做好自我的管理工作,要学习党章党纪党规,践行党员的各项义务。

二、坚持走社会主义制度,遵从法律。

文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所以我们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份子,就要在学习中做好运用的工作,要做一个遵规守纪的合格党员。一是要提高自己遵规守纪的意识,从自己的思想上防微杜渐,建立起廉洁自律的思想意识,虽然现在还不是党员但必须要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纪律意识强烈的人。在遇到有利益相关的事情的时候,坚持自己做事情的原则,不抱任何的侥幸心理,凡是都按照原则来干事情。二是要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干,哪些事情不可以干,要将纪律的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读《中国制度面对面》全文心得体会读后感

《中国制度面对面》在阐述方法上很有特色。比如,把讲历史与讲道理结合起来,如在讲“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问题时,讲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的民主实践,讲了1945年毛泽东同志与黄炎培先生著名的“窑洞对”,讲了1979年冬天邓小平同志与工商界民主协商的“五老吃火锅”。通过这些历史掌故,既讲清了重要话题,又讲得很生动。把讲典型事例与论述重要观点结合起来,如在讲“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时,讲了x年以来一场“厕所革命”在全国各地展开。上厕所难,这是长期以来人人都可能遇到、又是很多地方不重视、切实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对这样一个看似“小问题”,总书记亲自关心,国家有关部门下决心解决,受到人民群众高度赞扬。这个事例很好地阐释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真切意义,使人们真正体会到“以人民为中心”究竟意味着什么。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民谣,语言风格朴素平实,具有感染力。

《中国制度面对面》这本书是我们青年人特别喜欢的通俗理论读物。这本书针对受众需求,设计了如何理解党的十九大的鲜明主题、如何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如何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专题,逐层递进解答,使用流行话语,晓以理论分析新思想,彻底说服读者、打动我们。鼓舞“这一代青年”,每一代青年都塑造者自己的时代。本世纪中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那将是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今天的青年就是强国梦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样寄语:“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每个时代都拥有自己的“这一代青年”。今后,是国家民族发展和个人成长进步同频共振的时代,《中国制度面对面》就是我们的时代之书。它站在思想的潮头,以强大的亲和力,展现理论的魅力,帮助我们认识中国所处的方位,作出自身发展的正确选择,激励青年一代为创造国家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作为一名党员,肩负新时代的新使命;作为一名青年纪检干部,面临着新时期的新目标。我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将理论吃透、将知识学好、将本领练强,随时准备着!唯有坚定坚守自身硬,坚信反腐败工作必将取得压倒性胜利,坚守党纪国法道德行为底线,做思想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学习过硬、形象过硬的纪检干部,让自己成为有底气的反腐斗士。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

1989年我国人口普查时发现,由于贫困无法上学的女童约占所有失学儿童的2/3,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春蕾计划”,以此加强女童的素质教育,培养女童自力更生建设家乡的本领。但近日,专注女孩教育的慈善项目“春蕾计划”却被发现资助了男生,引发广大网友的质疑。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提到,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继续加强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近年来,不断显现出的公益项目规则漏洞,敲响了急需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的警钟。

一约“晨钟暮鼓”规则章,不负“春蕾”好时光。规则的制定者,首先要带头尊重规则。“春蕾计划”就是给女童的专项捐助,这是这项公益项目最核心的规则。就如希望工程项目是为了资助小孩上学的,不能使用这笔钱去帮助孤寡老人;地震救灾款是为了帮助地震灾区重建家园的,也不能用这笔钱去帮助留守儿童,要专款专用,这是每个慈善项目的规则。“破窗效应”很可怕,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公益的规则就像晨钟暮鼓般是人们心照不宣既定的东西,那么“鼓已发矣,当速归,勿犯禁”,慈善机构和相关部门应当重视这次出现的规则漏洞,认真审视制度上的疏忽,对执行的错误予以责罚并公示,对造成的后果予以及时的补救并持续改进,才能让更多的女童享受到社会公益人士给予她们应有的福利,健康成长。

二约“朝督暮责”法度章,不负善举好作为。纵容对善意的讹诈,就是提高行善的风险,行善人的初衷,不应当被辜负。近年来,一系列“骗捐”、“逼捐”等行为,以及长期以来一些公益组织存在缺乏专业性,透明度不足等问题都无一不打击着公众的慈善信心。在支付宝中有许多公益项目,许多好心人开通了“日捐”、“月捐”,他们有的是捐款上百万的企业家,也有的是每天省下一杯奶茶钱做慈善的好心人,但经过一次次恶性事件的曝光,许多人逐渐取消了自己的善举。无论善款的大小,都不应该被辜负。慈善机构要化解和打消公众的质疑和疑虑,首先要对当下的错误极力“补漏”,还要以长远的目光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去预判制度执行过程中易被“钻空子”的点,做好公益的执行人和监督人,更要做好各项社会救助体系执行过程中的“智囊团”。

三约“和衷共济”秩序章,不负文明好时代。要解决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不能单纯地完全依赖政府力量或市场力量,还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各项慈善制度的推动与发展,离不开我们中华人民那份乐善好施的文化自信。公益事业中,无论自己作为执行方还是资助方,都应当且必须树立正确的慈善观和慈善意识,遵守各项规则及法律的秩序,才能在这场全社会的爱心接力赛中自信地交棒,才能让公益事业走得更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多次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20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成为我国为全世界贡献的解决全球危机和全球挑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植根于历史,但面向未来;源于中国,但惠及世界。9月24日上午,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鸣响,满载铁路建设物资的“齐鲁号”中欧班列从济南国储铁路场站发车,驶向欧洲施工现场。这趟中欧班列主要装载匈塞铁路(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至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之间的铁路)建设用变电设备、机柜、接触网零部件等,行程将历时约25天,途经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国,在二连浩特、波兰转关换轨后,运抵目的地。

作为中国-中东欧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匈塞铁路”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在欧洲参与建设的第一个铁路基础设施项目。目前,中欧班列已成为亚欧大陆上距离最长的合作纽带,短短几年间已经实现了从零到一万多列火车。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世界银行今年6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可使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使全球贸易增加6.2%,沿线经济体贸易增加9.7%,全球收入增加2.9%。

6年来,“一带一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从“大写意”走向“工笔画”,以坚实的脚步走向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中国这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应有的胸怀和心志,更彰显着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智慧和担当。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躬逢伟大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一定能够不断铸就中华民族新辉煌,也一定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