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20篇)

时间:2023-12-12 03:17:09 作者:字海

制定教学计划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下是一些创新的教学计划,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创造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第7879页《搭一搭》教学设计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能正确运用上、下、左、右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通过多媒体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老师说明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指令有:“横着摆2个”,“左侧正方体上方竖着摆3个”,“在最右侧的正方体的前面放一个”等等。

3.学生同桌间游戏。可以让一位学生发出指令,另一位搭立体图形,然后交换。

4.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二、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要求学生通过尽可能少的提问来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提问:你搭的立体图形用了几个正方体?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

回答:用了3个正方体,从正面看是3个正方形。

提问:从侧面看是几个?

回答:2个。

提问:上面的方块在左边还是右边?

回答:右边。

是这个图形。

三、操作活动三。

教师讲解三视图,让小组学生根据三视图信息完成立体图形的搭建。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教师针对学生的活动合作情况进行升华。学生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对复杂图形三视图的分析,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019年秋季学期即将结束,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

七、认真搞好期末总复习。本学期的复习,有相当的份量,内容较多,任务也相对繁重。本学期的复习先拟定了复习计划,掌握了目的要求,明确了重难点及关键,拟定好了课时分配情况。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复习,同时又灵活运用,对复习了的知识,又编了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力争人人掌握,做到了一课一得,个个过关。

第2页。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第3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第7879页《搭一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操作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辨认由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利用猜一猜、问一问等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境。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出示小鲤鱼泡泡)他想知道咱班谁玩过搭积木的游戏?你用积木搭过什么?搭积木是很有趣的,今天小鲤鱼泡泡就来和我们一起做“搭一搭”的游戏。(板书)。

二、动手实践。

1、在游戏之前,泡泡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出示实物),他给福娃妮妮照了几张照片,可他分不清这几张照片是从妮妮的哪一面照出来的,你能分出来吗?(课件出示)。

得出: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现在我们欢迎泡泡下指令,我们来搭小正方体块。看谁搭得又快又正确。(出示)。

一、(1)先横着放3个。(2)在中间的方块上放一个。看看你们搭得正确吗?课件出示。

二、(1)先竖着放2个方块。(2)左边放1个方块。(3)右边再放1个方块。看看你们搭得正确吗?课件出示。

得出结论:搭的时候尽量用最少的指令搭出所要的图形。

3、泡泡发现你们是这么乐于动手,善于观察,准备奖励你们,让坐姿最好的。。。。来当指挥官下指令,大家根据他的指令搭一搭。(生说师板书)。

4、仔细看看泡泡和这名同学下的指令,你发现了什么?

生1:用了:上下左右等词。生2:还有前后。生3:还要说清横着还是竖着摆。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通过“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方向的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搭出立体图形,的确是一个好方法。这个小指挥官做得真不错,和小鲤鱼一样的机灵(奖励)。

谁还想来当指挥官,这么多同学想来,好吧!我给每个人一次机会,同位同学利用3个或4个小正方体做搭一搭的游戏,下指令的同学根据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向对方下达指令,另一名同学根据他的指令搭出与指挥官一样的立体图形。然后交换进行。

5、刚才老师和泡泡都发现同学搭得很棒,有谁愿意把你们的游戏展示给大家看一下?

6、泡泡刚才也搭了几个立体图形,而且还提出了几个问题让我们在搭一搭的游戏中来解答。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完成教材16页的第1题)。

8、课前泡泡教给老师一个新的搭一搭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玩,好吗?同学们用手中的3个或4个小正方体,摆一个立体图形,老师不看,也能摆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你们信不信?(不信。)那你们就先搭一搭吧。(学生动手搭)我的眼睛虽然不看,可我需要问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

问题1:你搭的立体图形用了几个正方体?

问题2: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

问题3:从右面看是几个?

问题4:从上面看是几个?5、搭了层?上面的在左边还是右边?

(1)、一个同学先搭好一个立体图形,另一个同学通过提问,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

(2)、用尽可能少的提问来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10、老师先搭一个立体图形,学生们通过提问,搭出和老师一样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

小鲤鱼说了,不能整节课都在玩游戏呀,他想出题考考大家,不过不要害怕,他出的题也是让你在游戏中寻找答案的呀。

教材17页第3题。

四、课堂总结。

六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

1、本班共有学生38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14人。

2、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思想要求上进,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3、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的层次。

4、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所以在这期末阶段里,组织学生全面复习和梳理所学的数学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学习困难学生”,总复习更具有重要意义。

5、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完成。从一学期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与审题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复习里,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牢固理解并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意义,会画对称轴。

2、使学生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一到二步计算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提高解题能力。

3、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4、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5、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复习内容:

1、数与代数: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2、空间与图形:第一单元:圆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3、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统计。

4、综合应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

本学期总复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整理本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按照“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以及统计”三大部分自己回顾所学过的内容,对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整理,整理后全班交流有特色的整理方式。

第二部分是整理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体会。教师应组织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解决的一些问题,反思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组织学生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三部分是巩固练习。教师可以结合总复习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复习的重点,使复习具有针对性。

四、复习重难点。

本册的重点是认识圆,百分数应用题和比的认识。

1能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2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本册的复习难点是百分数应用题、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和比的应用。

五、复习方法。

讲解法、归纳整理法、练习法、讨论交流法。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习,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对于后进生和优生在复习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习题的设计要分层,指导要分层。

六、复习时间安排:

1、百分数的应用。用百分数的意义和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2、稍复杂的分数百数应用题。

3、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

4、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二阶段:综合练习,讲练结合(期末特训)12.24--12.28。

给学生一些综合性的测试卷,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分层复习,查漏补缺12.31--1.4。

给后进生特别的辅导和指导,查漏补缺。给优等生多做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习题,提高分析解答能力。

七、复习措施:

1、全面系统地对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讨论、合作学习等多形式的组织复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巩固已学过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3、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习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的基础上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法则、性质系统化。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要加强比较,(如求比值与化简比)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强化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常见数量关系的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5、强化能力培养。在复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复习四则运算,在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基础上,经常性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的能力。又如,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测量和画图的技能。

6、加强反馈,注意因村施教。复习时要注意抓重点,有针对性,加强反馈,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过程,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7、适当补充设计练习题,强化训练,进一步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做好复习转差工作,尤其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成立互帮小组。

9、以说代做,以听代练,以练代讲,有重点、有系统的进行有效复习检查。

《线与角》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总复习

本册的图形变换知识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要求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旋转、轴对称后的图形,具体:

绕中心点旋转的方向:顺时针:即顺着钟表时针走的方向,从上往右走,再往下,最后向上。

逆时针:和顺时针的方向相反,从上往左走,再往下,最后向上。

第三种作对称图形:要说明是关于哪条直线作哪个图形的对称图形。例如:以直线mn为对称轴,作图形c的轴对称图形d。

有反应。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反思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学期

生乙:‘地球上的淡水含量与地球上水总量的比为3:100。 。

生丙:安利洗涤剂与水的正常比为1:8。 。

生丁:市场上出售的一种咖啡奶,咖啡和奶的比为2:9。 。

教学反思: 。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第7879页《搭一搭》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已学过的“从三个方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二年级学习时以观察简单的实物为主,而本册教材是以观察较为抽象的立体图形为主,并要用语言表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教材设计了“搭一搭”的两个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学习用上、下、左、右等语言表述物体的位置。活动一是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要求发出指令者认真观察用正确语言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搭立者充分领会指令的意思,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搭要求的图形。活动二是先搭好一个立体图形,然后通过提问来判断并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这一活动要求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然后根据需要尽可能的少提问,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二、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

3.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辨认由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利用猜一猜、问一问等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看,老师这里有几个正方体,老师把它们竖着叠起来搭好,从上面看是1个正方形,请你猜一猜,这里有几个正方体叠在一起?(1、2、3……)。

看来,答案有很多种,的确,1个正方体时,从上面看是1个正方形,2个、3个……正方体这样搭起来,从上面看到的都是1个正方形。

这节课,我们就用正方体来“搭一搭”(板书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很多同学就想:肯定有好玩的、有趣的活动。不过,这些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需要你开动脑筋,仔细观察。

(二)动手实践。

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根据指令搭正方体。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许多同学很喜欢它,有时候忍不住、偷偷地想去摸摸它,这是不好的行为?为了上课的需要,我们要听从指挥,千万不能自己单独行动,能做到吗?现在请根据老师的指令搭出相应的图形,看谁搭得又快又准。

(1)先横着放3个。

(2)中间正方体的上面叠上去放一个。

想一想,刚才老师说了几个指令,第一条指令是什么?第二条呢?你真是认真听讲的好孩子,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你才会变得更聪明!

2、再听指令搭正方体。

(1)先竖着叠起来放2个。

(2)左边放1个。

(3)右边再放1个。

所以我们在今后摆正方体时要尽量用最少的指令去搭。

3、同学之间搭正方体。

现在给你们一次自由搭的机会,你可以用3个或者4个正方体搭出自己喜爱的图形,要求一边搭一边说。

现在给你一个当指挥官的机会,你就用刚才说的指令来指挥大家搭,好吗?

现在谁先来当指挥官来给大家下指令。

(一生上前发指令,2生上讲台搭,余生自己搭。)。

反馈:问发指令者:同学们搭出的图形是你想要的图形吗?

其他同学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指令可以搭出这个图形?

这个小指挥官真不错,谁还想来当指挥官,现在给每个同学一个机会,你们同桌之间活动,先听清楚要求再动手。左边的同学先下指令,右边的同学搭,搭好后下指令的同学要判断同桌搭得对吗?搭的同学想想有没有比这更少的指令可以搭出这个图形。然后再交换,听清楚了吗?咱们比一比哪两个同学搭的最快,指令最清晰。

刚才我发现有两位同学合作得最好,现在我们来请他们展示一下。

(同桌二人上前展示,要求其他同学当裁判。)。

4、观察物体。

侧面呢?正面呢?

你能连一连吗?(出示连线图)。

小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5、巩固练习。

你们的表现真不错,现在我们来做几个练习。

16页的第1题:看完题目后可以开始做了,如果在做题目的过程中感到有困难的,可以拿出正方体进行搭一搭,看一看后再选择。

反馈。你觉得哪个图形是最难的?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个图形。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一起读题后问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吗?(上面看)像这种种关键词语我们可以圈一圈来提醒自己。

小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活动二:通过提问来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猜一猜。

下面让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比一比谁最聪明。请拿出3个正方体,把多的那一个藏到抽屉里。请你们任意摆一个立体图形,我不看,但我能猜到你摆的是什么?信吗?试一试。赶快搭好,我会提问搭得最快,坐得最好的同学。

(1)你用了几个正方体?(3个)问其他同学:你知道是什么图形了吗?为什么?

(2)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体?你们能确定是什么图形了吗?

(3)从侧面看是几个正方体?

(随着问题在展示台上展示各种可能的图形。)。

回忆一下这个游戏是怎么做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从哪几个方面来问问题?(完成板书)。

要求问题要从黑板上的几个方面来问,还要注意问题要尽可能的少。

再来一次,师搭抽生猜。

学生小组内开展游戏。

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这个游戏?

同桌两人,一个人搭,搭好后要用手遮起来,别让猜的同学看见。一个人猜,要从黑板上的几个方面来问,通过回答,发挥想象,搭出相同的图形。注意两人都要面向黑板,因为面对面搭出的图形的相反的。

师及时参与点拨、指导。

反馈:请一组学生上前展示。

(三)反思小结。

下课的铃声要响了,现在我们回忆这节课我们都学会了什么?只善于总结才会让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四)实践性作业。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第7879页《搭一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搭一搭”活动1。

教学目标: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培养学生的立体感。

重点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具准备:

小立方体(学生用),大立方体(教师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

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

1、拿出5个小正方体,摆成下面形状。

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侧面、上面看呢?又是什么形状?

画一画,分别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

师:这个立体图形是个长方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或从侧面看都没有被遮挡小立方体,所以就比较直观,容易观察和想象其不同方向的形状。

2、把5个小正方体,摆成下面形状。

(1)从不同方向再观察,想象它的形状。

(2)画一画,学生单独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和想象的立体图形。

(3)展示画出的图形。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生:(很容易地指出来)被遮挡住了。

师:虽然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一部分。请分别指出从三个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看不见的是哪一个?(从正面、右面看较难,因为有被遮住的,要注意辅导学困生)。

3、练一练。

p78练一练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借助学具实际摆一摆,看一看。

4、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用5个小正方体任意摆出一个图形,然后画出从正面、上面、右面看到的形状。独立完成后上台交流。

交流:请学生把自己摆的图形放在讲台上,让大家来判断他是否画对,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掌握所摆图形与所画形状是否一致的方法。

二、小结。

三、作业。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通过对立体图形的复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各个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

2、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立体图形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件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点’,这是一个点。

师:将点移一移,所留下痕迹,你能想到什么?生:线、直线、射线、线段。评:好,联想对学数学很重要。继续想。

师:如果将线段往下移一移,你又能想到什么呢?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刚才由点联想到线段再联想到面,继续想。

师:如果把这个面往后面移一移,你又能想到什么呢?

师:如果将这个长方体像这样切成若干份,你又能想到什么呢?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

师:按这样的思路,根据圆柱,你可以想到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点线面体存在一定的联系,那我们就从点线面三个方面对4个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整理。

二、知识点归纳

(一)复习立体图形特征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长方体、正方体它们各有什么特征?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谁能看着表格说一说。(指生上来汇报,拿着模型)

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2、(出示圆柱和圆锥)圆柱、圆锥它们又各有什么特征?

沿高剪开,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当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展开是正方形,当底面周长与高不相等时,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3、分类,建立知识网络.

你能给这四个立体图形分分类吗?(为什么)

交流:(1)长方体、正方体一组,(都有六个面、12条棱、方方的)圆柱圆锥一组。(底面都是圆)

4、观察物体,从不同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什么形状。

(二)复习表面积和体积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整理了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谁原意来交流一下,我们先说表面积公式(教师板书公式)。

重点:圆柱的侧面积为什么是底面周长×高?

再交流体积公式(教师板书公式)。

3、出示。

师:怎样比较这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呢?谁能列出算式?

追问:如果不计算体积结果能比较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大小吗?

(观察三个图形,有什么特点?高相等,只要看什么就可能比较体积大小了?)

操作结合板书。

你能找到计算这3种立体图形体积的统一公式吗?

小结:这三个立体图形都是柱体,像这样的三棱柱、六棱柱也都是柱体,其实所有的柱体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体积。

三、巩固练习

1、测测你的判断力

(1)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

(2)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与圆锥的体积的比是2:1。()

(3)把一个长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圆柱体,形状虽然变了,但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没有变。()

(4)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4厘米,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一个正方形()

2、填空。

(1)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0厘米,其中长5厘米,宽3厘米,高是()厘米。

(2)把四个棱长是3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体积是()。

(3)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底面积是1.5平方分米,那么与它体积和高都相等的圆锥的底面积应是()平方分米。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和是36立方厘米,那么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3、只列出综合算式,不解答

(1)一个长方体水槽,底面积是35平方分米,水深6分米,把一个不规则的石块扔进去后,水面上升了2分米,求石块的体积。

4、提高练习

五、小结

出示三个立体图形,介绍底面和侧面,你能找到求这三个图形侧面积的统一公式吗?(板书表面积、问号)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而是描述性的定。

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1)(教材第2页例1)。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

)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1)。

0℃。

-3℃。

3℃(+3℃)。

通过温度的概念,初步学习负数,理解气温高低与温度的关系,是负数学习的第一步。

第2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2)(教材第3页例2)。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

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

指导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一。

第1。

~3题。

1、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课件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填写表格。先填写表格,再说明理由。

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便。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5.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说理由。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单元知识进行概括,建立知识结构;。

2、会解决实际问题;。

3、归纳整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获得收获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整理,形成知识脉络。

教学方法:引发矛盾,引入课题小组合作,归纳整理多元评价,建构知识应用实际,解决问题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引发矛盾,引入课题。

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少岁了?

猜这个谜语,我们需要哪些数学知识呢?

齐读课题,你想到什么?

那好吧,我们就开始复习。

二、梳理知识,形成脉络。

1、集中呈现。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按照你们的想法,把学过的数。

2、逐个梳理。

1)小组活动:请大家在小组中,每人挑1至2个名词说说意思。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示随意在黑板上贴出各个名词)。

3)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在数的整除这部分首先学习的是整除,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讨论一下,再推荐代表发言。(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讨论。

提示:整除是基础,整除前提下产生了约数与倍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逐步引出公倍数、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合数、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奇数、偶数等。)。

说得真好!这些知识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对于今天整理出来的数的整除脉络图,大家有什么想法?

通过整理,可以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3、自学课本,看一看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

三、应用、解决问题。

1、填空题。

在1----20的自然数中,有()个奇数,有()个偶数,有()个质数,有()个合数,奇数中的()是合数,偶数中的()是质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

2、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最大三位数是()。

3、选择题。

(1)一个合数的约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2)如果a和b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a)ab)bc)abd)1。

4、判断题。

(1)整除一定是除尽,除尽不一定整除。()。

(2)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互质。()。

(3)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4)24分解质因数24=22231。()。

(5)一个自然数的最大约数一定等于它的最小公倍数。()。

5、把下面的数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两类,你能想到几种?

21581720。

四、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老师想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大家,大家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和我联系,好吗?

老师的手机号码是11位数字,每一位数字依次是:

1)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最小奇数与最小质数的和;。

3)最小的自然数;。

4)质数中最小的两个数的和;。

5)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6)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

7)有约数2和3的一位数;。

8)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

9)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都是7的数;。

10)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11)最大的一位数。

同学们以后有事需要老师帮忙,随时call我。

这节课上到这里可以吗?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百分数”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总复习时,应将复习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方面,同时要注重与分数乘除法问题的对比,分析百分数问题与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在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通过总复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可借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发芽率、合格率等。所以同学们必须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才能轻松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基础上,经历体验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引发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解题策略和规律的深层次思考,克服学生消极接受的惰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集体交流,小结方法等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对百分数应用题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活化”、“数学化”得到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百分数单元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

2、在百分数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中使学生经历一个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3、在百分数单元复习的过程提升数学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4、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百分数的回顾和应用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乐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以及与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谈话:我们上段时间学习的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板书: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2、判断:“4/5=80%,4/5米=80%米。请同学们说明理由。(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的比,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复习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相转化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添上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简。

(二)根据信息,请同学们提出相关的百分数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

老师今年36岁,丁俊同学今年12岁。

问题:1、老师的岁数是丁俊同学的百分之几?

2、丁俊同学的岁数是老师的百分之几?

3、老师的岁数比丁俊同学的大百分之几?

4、丁俊同学的岁数比老师的少百分之几?

(三)复习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

我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问: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指名回答)

2、已知女生人数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已知的)

3、已知男生人数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未知的)

(四)复习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折扣、纳税、利息。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

问:什么等于折扣?

2、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问:应纳税额等于什么?

3、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之间的比值叫做利率。

问:什么是利息?如何计算利息?在计算利息时要注意什么?

(五)综合练习:

2、昨天我们班有2人请假了,大家能计算出昨天我们的出勤率吗?

问:出勤率等于什么?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今后要用99%的努力+1%的灵感去创造100%的成功。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意义 互化 应用 找准单位“1”

单位“1”是已知(用乘法计算)

单位“1”是未知(用除法或方程计算)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1、什么叫做比例?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板书:a:b=d:ca/b=d/c)。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两个作用,一个就是我们刚才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而另一个是什么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

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

(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

(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

(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

(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

(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

(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

(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指名板演)。

(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17)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我们先来总结总结:(在这道题里,我们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

现在同学们会用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吗?

2、教学例3。

(1)出示例3,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

(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检验。

(5)12/24=3/x。

3、巩固练习。

4、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板课题:解比例)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先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解方程求解。)。

(2)现在你们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另一个作用是什么了吗?(用来解比例)。

5、拓展延伸。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通过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

2.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缩小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

1.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引导学生说出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和旋转。

火车、电梯和缆车的运动是平移;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摆的运动是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2.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可以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3.比较平移与旋转与放大和缩小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平移和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联系:两种方法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即把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接着让学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

其中画出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以及画出一个图形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都可以先找出一些重要的点或线段,然后确定这些点或线段在另一半图形中的位置,或平移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一连。

要使学生认识到:决定平移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决定旋转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角度。

把一个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可以先在原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放大后的底和高,然后画出放大后的这些线段,最后连一连。

要让学生思考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放大,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缩小。

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确定圆的位置,需要把圆向右移动几格?圆心应画在哪里?画出的圆的大小应与原来的圆大小相等。在此基础上依次解决书上的几个问题。

可以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作标准,先数一数每条直角边各有几格长,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例缩小后又应该是几格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并进行比较。求出新图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

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拼成的两个大正方形图案,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两种瓷砖拼成的?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各自按要求设计图案。要提醒学生:第一,每次只能选择两种瓷砖;第二,每种瓷砖都可以适当旋转。

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及时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通过复习,你对图形变换方面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完成《补充习题》的相关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

2、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

一、探究新知。

(一)比的基本性质。

1、前面我们认识了比,想一想2:4与6:12这两个比的大小是相等的吗?你能证明吗?----小研究(后附)。

(1)4人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3)比值相等可以证明,还可以运用学过的哪个知识也可以证明呢?

(4)商不变的性质是不是对每个比都适用呢?自己举例试一试。

4、学生齐读,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分数的性质可以使分数化简,比的性质同样可以使比化简,那么,什么样的比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简称为最简比。

5、你能举例说几个最简比吗?说得很好,在计算结果时,我们一般要得到最简比。

(二)化简比---完成练习题(后附)。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小结:化简比时,我们一般利用比的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化成整数,再化简比较快。但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时,用求比值的方法较快,只是注意最后结果要写成真分数、假分数或比的形式。

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注意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化简比:它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结果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获整数的形式。

二、巩固练习。

1、学校体育室有10个篮球,15个足球,篮球与足球的个数比是。

2、李师傅8小时生产了72个零件,李师傅生产零件总个数和时间的比是()。

3、拓展练习。

3:8=(3+6):(8+)。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总结。

()年()班姓名。

比的基本性质小研究。

你知道2:4与6:12这两个比的大小相等吗?你能证明吗?你有什么发现?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经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课件,平均分成5份的长方形纸一张。

一、复习

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授

(一)初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如果将一盒重千克的水果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千克,该怎样计算?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

2、归纳概括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分数除以整数。

1、出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并用图表示数量关系。

问: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2、列式计算。

学生折一折,算一算。

3、理清思路。

学生说思路

4、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练习

第30页做一做

四、作业练习

教材p34第1、3、4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思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1.认识圆。

(1)圆的认识。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一、复习。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3、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i.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二、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r

d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d=2r。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6、巩固练习:课本58做一做的第1-4题。

三、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4)圆的半径都相等。()。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

五、布置作业。

书p60第1-4题。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

聪明的同学:请你结合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化简下面各比,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序号。

我的方法。

(写出过程)。

1

14:21。

2

36:15。

3

1/6:2/9。

4

2/3:3/4。

5

1.25:2。

6

5.6:4.2。

我的发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