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20篇)

时间:2023-11-15 20:35:34 作者:飞雪 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20篇)

教学反思是一种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反思和总结的活动。以下是一些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得到的教育教学改进的经验和教训。

平均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低年级学生具体思维为主,本教学设计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富有浓郁气息的练习,既巩固除法的认识又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以摆一摆、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

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习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创设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分汽水、分面包、分橘子、苹果、桃子、为小猴子份香蕉、为小兔分萝卜等情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分橘子时应该返回头来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操作实践。

数学来源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从新课导入到最后练习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觉得数学有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我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并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经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并在交流、展示、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二年级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而平均分又是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以二年级去春游,同学们正在分食物导入,让学生说要每个同学分的一样多才算公平,从而得出平均分的定义。这节课有了一个自然流畅的开始,更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要分的食物,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以后的每份的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作为年轻老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干脆、规范、严谨。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想内时,觉得有点措手不及。

对重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应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在突破重难点时要多想办法。

在做练习时,应加强看图题的讲解和练习,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相对比的题,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平均分教学反思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在教学时,选取学生熟悉的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节课中,我并不回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听到的平均分,以及对平均分的一些感性认识,而是力求从学生的这一起点出发,让学生先说、先讲,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激发了自己内在的储存,形成新的信息,新的感悟,他们真切地感到生活中的数学。

2、“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的体现,我从创设现实情境入手,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在分的过程中,通过具体分的过程感受同样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操作活动是手与眼的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眼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儿童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滤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我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尝试。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规范,表达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平均分的特点,在操作中发挥了自己聪明才智,尤其是在操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平均分教学反思

我之所以要在课始设置分一分这一个环节,主要是希望通过动手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激起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平均分。虽然学生还不能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但是通过动手操作平均分已在他们脑中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接着往下学,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为进一步抽象成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从动作开始的。实践证明,科学的思维方法、富有创意的解题能力,总是在人类长期生产和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中反复不断地运用,才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计算内容,如果光靠老师单向的传授算理,虽说学生也能会算,但是其中缺少的是学生求知的过程和思维的提升。小学生都富有好奇心,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素材,他们一定会很乐意地去参与思考。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使他们手脑并用,从探索中获得新知。

平均分教学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平均分”。先通过2只猴子分桃子,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在学生把6个圆片分成两堆后,介绍“平均分”,让学生对“平均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处理练习:把6个木块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学生提出了分的方法,我紧接着又加了一问“哪一种分法属于平均分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课后和教同头课的老师交流,都认为此处加的好,对比了“平均分”和其它分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平均分”的特点。

“分苹果”教学反思:本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体会“平均分”和“包含除”。在教学时,先出示情境,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学生在交流了许多种分法后,再抛出问题:12个苹果,平均放3个盘子,每盘放个。12个苹果,平均放2盘,每盘放()个。12个苹果,平均放6盘,每盘放()个。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小组合作,交流。特别是交流其它的分法,学生想到了平均放12个盘子,每盘放1个。平均放1个盘子,每盘放12个。感到很欣喜。

平均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体会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初步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进行平均分。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的概念后,再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体会到平均分就是需要把所有的物体都分完,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

还有以下不足需要改进:

教学重难点把握有偏颇,不断强化分的形象思维过程,没有把此过程上升到逻辑思维的高度;对数学语言的锤炼不够,注重了分的过程,没有强化分的结果(平均分成了几分,每份是多少);环节的设置上,题的类型过于单一,没有有难度的习题,没有梯度,导致学生后期注意力不集中;对时间的安排上,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的黄金二十分钟进行新授;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的太多,没有大胆的放手把课堂教给学生,小组探究时对学生的.组织不够等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多研究教材,把握好每节课的重难点,有效突破重、难点,层次分明;精选习题,注意设置梯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平均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是第9页例2,重点是学习“平均分”的方法。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上,进而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因为平均分活动有利于突破重点,这个活动对于学生的认知来讲是很重要的,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目的是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奠定基础。

首先呈现分橘子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要把橘子分成6份,而且每份要同样多。那你打算怎么分成6份?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动手分一分,然后全班汇报。从而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与分法的多样化。学生汇报时,两种分橘子的方法都出现了:第一种分法是可以一个一个地分;第二种分法是每份放2个,就是两个两个的分;第三种分法是三个三个的分。在教学中,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

然后呈现平均分的结果。在学生自己分一分并汇报的基础上,按照教材意思,图文并茂地出现结果。有图有文字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分的特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更要关注平均分的份数:6份。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再加上最后的文字,规范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分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会用数学语言叙述平均分。

在练习环节的做法。练习题做一做中,是用图示的方式设计了一道分酸奶的题。先引导学生会观察图意,重点理解两个箭头、两个盘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酸奶平均分成2份。然后让学生在本子上画一画或用学具摆一摆,并且边摆边说自己的摆的过程。目的是:锻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不足之处有:1.学生的操作组织需要更精密的安排,有耗时现象。2.学生语言表达不尽如人意,这不是一日之功,需长期坚持。

平均分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二年级下册的《平均分认识》一课,蔚主任听了我的课,本节内容非常少就是认识平均分,在集体备课时,备课领导也突出指出本节课内容主要让学生经历什么是平均分,在学生分的几种情况下,追问那种分发公平?为什么公平,学生不难得出每份分的同样多,然后引出平均分的定义。

在执教时我也清晰的知道本节课的难点是每份和几份的区别,但带的问题实施起来有些麻烦,用什么巧妙地方法让学生能够区分得需要斟酌,我采用了做游戏的形式联系学生区分,可在分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3份和一份3个的混淆。课下蔚主任给我指出在讲定义让学生摆出三种情况时,一定要让学生把三份用圆圈圈起来,明确3份指的是什么,还要着重指出每份指的是什么,这里凿实了下面的摆一摆自然就不会出错。经过指点让我体会到注重点要抓住时机。而且方法要得当,方法正确画龙点睛,方法错误:“(例如我让学生大量练习摆小棒)”,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平均分教学反思

我之所以要在课始设置分一分这一个环节,主要是希望通过动手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激起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平均分。虽然学生还不能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但是通过动手操作平均分已在他们脑中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接着往下学,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为进一步抽象成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从动作开始的。实践证明,科学的思维方法、富有创意的解题能力,总是在人类长期生产和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中反复不断地运用,才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计算内容,如果光靠老师单向的传授算理,虽说学生也能会算,但是其中缺少的是学生求知的过程和思维的提升。小学生都富有好奇心,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素材,他们一定会很乐意地去参与思考。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使他们手脑并用,从探索中获得新知。

“分桃子”教学反思: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平均分”。先通过2只猴子分桃子,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在学生把6个圆片分成两堆后,介绍“平均分”,让学生对“平均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处理练习:把6个木块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学生提出了分的方法,我紧接着又加了一问“哪一种分法属于平均分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课后和教同头课的老师交流,都认为此处加的好,对比了“平均分”和其它分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平均分”的特点。

“分苹果”教学反思:本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体会“平均分”和“包含除”。在教学时,先出示情境,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学生在交流了许多种分法后,再抛出问题:12个苹果,平均放3个盘子,每盘放个。12个苹果,平均放2盘,每盘放()个。12个苹果,平均放6盘,每盘放()个。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小组合作,交流。特别是交流其它的分法,学生想到了平均放12个盘子,每盘放1个。平均放1个盘子,每盘放12个。感到很欣喜。

在学习“12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需要几个盘子?”,学生利用学具分,再交流展示。然后全部放手,抛出问题:你还有其它不同的放法吗?用小黑板出示填空:平均每盘放()个,需要()个盘子。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活跃,想出的放法多样。我想:该引导的时候还要引导,但能放手的时候,一定要放手,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1)》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除法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按“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分桃子和分小棒,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多次经历“平均分”,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学生不是很理解怎么分类,出现了很多分法,很难引导到“平均分”概念上去。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中,哪种分法最公平,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有点接近了,我就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感知。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一、课题:认识平均分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平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说明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四、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帮助别人了,现在,兔妈妈给他的两个孩子分萝卜,它有三种分法,请大家仔细看,帮兔妈妈分析分析哪种分法最公平,最合理?并说出你的理由。师出示课件请学生观察、分析,说出自己的理由。师课件出示三种分法,引导学生明白平均分的概念。师课件出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请生齐读三遍。2、师:同学们给兔妈妈的帮助非常成功,这不狮子大王也碰到了一个难题需要大家的帮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师课件出示,学生完成分苹果环节。师课件出示:有6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是平均分。生齐读两遍。3、师:同学们真棒!顺利的帮助了兔妈妈和狮子大王。下面,请你们继续帮助准备春游的`同学们,替他们想想该如何分桔子和水?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及桔子图师:把15个句子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请同桌两个同学利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生用小棒操作体验分的过程,师巡视。生汇报自己的分法。师课件展示各种分的分法: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3个3个地分,5个5个地分。。。。。。。。。4、师:同学们非常成功地把15个桔子平均分成了5份。下面,我们再试试把12瓶水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瓶?请同桌两个同学利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生用小棒操作,体验分的过程,师巡视,生汇报自己的分法。5、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下面我们做几道题,考验考验你们学得怎么样?同学们,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完成练习6、师:今天,兔妈妈和老师被同学们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这不,兔妈妈为了感谢大家,特意做了一个大月饼送给大家,请大家品尝。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班62个同学平均分这个月饼,每人能分到这个月饼的多少,请大家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思考这个问题好吗?7、小结

平均分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3~14页“平均分”的例1和例2,练习三的第l、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情境和生活实例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活动让学生探讨“平均分”分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

4.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卡通图片,水果图片,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故事。(伴随表演)。

师:小朋友们好,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认真听哟,听完后要请你们当公正的法官。有一天,沙和尚、猪八戒、孙悟空三兄弟来到一座山脚下,口渴、肚子饿,猪八戒摸摸口袋里只有9个桃子了。“来,沙师弟你3个,大师兄2个,俺老猪肚子大就4个。”(教师边说边贴出卡通图片和桃子图片,同时勾画出大山)“嗨!凭什么你多吃,哪次妖怪不是俺老孙降的,我该多吃”,孙悟空气愤地说。一直站在一旁的沙和尚说:“平时重活儿是我做的,重担是我挑的,我该多吃。”“我该!我该!!我该!!!”他们三兄弟争吵不停。其实他们三个为保护师傅都立下很大的功劳。

2.提出问题。

师:聪明的小朋友,请你们当当公正的法官,帮他们分一分,让他们别争吵下去了。

[通过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重要性。]。

二、通过活动初步体验平均分。

1.谁来当法官的活动。

生:我觉得孙悟空本事大,他该多吃,沙和尚少吃。

师:他们三个保护师傅都立下很大的功劳呀!

生:每人吃3个桃子,同样多就不会吵了。

师:同意他的请举手,看来你们这些法官很公正,请你上台分一分。(动手操作)。

请学生上台把桃子个数调整到每人3个。

师:这样他们每人分得的桃子个数就怎样呢?还会吵吗?

生:一样多。不会吵了。

2.小组活动。

师:如果有24个桃子,那又该怎么分他们才不会吵呢?请4人小组一起动手分一分。(组长拿出准备好的图片,组员合作完成)。

3.展示小组活动结果。

展示不同样多的小组结果。(评议)。

生:不行,每人分得的不一样多,他们会吵的,应该每人分8个桃。

师:那把你们组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评议)。

生:这样他们三兄弟每人分8个,一样多,很公平。

4.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像刚才,把9个桃子分给3个人,每人3个,每人分得的个数怎么样?(同样多)把24个桃子分给3个人,每人8个,每人分得的个数怎么样?(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师板书课题并教读两遍)。

提问:刚才有的组给猪八戒分7个,沙和尚分5个,孙悟空分12个,这是平均分吗?

生:不一样多,不是平均分。

5.初步理解概念。

练习:填空,把9个桃子______分给3个人,每人______个。

师:刚才我们把9个桃子怎么分给3个人,每人几个(师伴手势),请3个同学来说。

师:谁来说说刚才你们把多少个桃子怎么分给几人,每人几个。

(请3个学生来说,着重强调平均分)。

三、加深概念的理解。

1.第16页练习三的第1题。

师:听完了故事,老师再带你们去逛逛花店,花店里的阿姨要把这些花分插在花瓶里,每个花瓶里插同样多的花,应该插几枝?(出示第1题)。

请学生回答并说想法。

师:谁来说说把多少枝花怎么插在几个花瓶里,每瓶插几枝?(请两个学生说)。

2.第16页练习三的第2题。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现在老师考考你们。(出示题目,师读题)。

学生所持观点不一致。请三种不同观点的代表展开辩论,其他学生做补充说明。得出正确答案(第二种)。

四、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比如:咱班有40个人,平均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有4个人。再比如:有16个同学参加接力赛,平均分成2个队,每队几个人呢?(8人)那你们能举一些吗?请说给同桌听听。

请学生举例。(教师适时点拨“平均分”)。

[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就在我们生活中。]。

2.动手操作。

师:想想可以怎样分呢?动手试一试。

小组长拿出橘子图片小组合作完成。

3.展示。

师:请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展示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边分边说。

生:我们组是一个一个地分,最后每盘分3个。(边分边说)。

师:还有不同分法吗?

生:我们组是先放2个,再放1个,最后每盘放3个。(边分边说)。

师:还有与他们两组不同的吗?

生;我们组是三个三个地分,每盘放3个。(边分边说)。

4.小结。

师: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有多种不同分法,不管是哪种,每份都有几个呢?

生:3个。

师:我们知道平均分有多种不同分法,以后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吧!

1.师:今天,大家都表现得很不错,老师要送给你们几种水果图片。不过要亲自动手分一分才能得到。(出示图片:20个苹果,16个桃子,12个橘子,8个草莓排列在一张8开纸上)。

问:看看有什么水果呢?

生:有脆脆的苹果,酸酸的橘子、甜甜的草莓、软软的桃子。

师:因为老师很公平,爱在座的每一个小朋友,所以每人都要得到这四种水果,而且这些水果是平均分给小组里的4个人,请小组长带领你们组想办法动手分一分。

2.动手活动。

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展示。

师:每个小组都在积极地想办法,动手分,看看你们分得怎样呢?把你们组的分法展示给大家看看,介绍给大家听听。

生:我用圈的办法,5个苹果圈在一起,4个桃圈在一起,3个橘子圈在一起,2个草莓圈在一起,然后把5个苹果、4个桃、3个橘子、2个草莓用一个方框框起来,这就是一个人分到的。(边说边展示)。

(评议)。

生:我认为他们这样分很公平,可以。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们组把这些图片撕下来,一个人分一种水果,最后我们每人分得5个苹果、4个桃、3个橘子、2个草莓。

(评议)。

生:他们这样分很清楚。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们组把4个人的名字写在旁边,用连线的方法来分,比如分给我的5个苹果就与我的姓名连起来。

(评议)。

生:这样分可以,但比较杂乱,不易看清。

生:平均分给4个人的。

师:你们每人分到几个苹果?几个桃?几个橘子?几个草莓?(生齐答)。

师:老师很公平,爱你们中的每一个。

七、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怎样分物品,也知道了平均分的方法很多,平均分的例子很多,请你们课后用自己喜欢的分法把生活中的物品拿来平均分。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于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从语文课的汉字“分”字入手,利用猪八戒分苹果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平均分”教学设计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2个乒乓球、15枝铅笔、10个纸盒,课件。

每小组10个小纸盒、15个乒乓球、20支铅笔。

1课时。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二(1)班的小朋友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图片)。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的小朋友在分苹果时,每份都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同样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1.学习例1,引入平均分。

师:二(1)班的小朋友还有些食品没分好,咱们帮帮他们好吗?要求:

(1)请各组同学利用20枝铅笔代替火腿肠,帮二(1)班的小朋友分火腿肠。

(2)要像他们分苹果一样每份分同样多。

a、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b、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c、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3)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1)作业p13的“做一做”

a、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明每份同样多。

b、动手操作:用10个小纸盒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c、同桌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2)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说一说吗?(指名说)。

3.学习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1)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要求用15个乒乓球代替橘子。

(2)展示汇报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

提问: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4.独立进行平均分,做p14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用铅笔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1.练习三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圆形卡片代替梨。

(2)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平均放进3个盘子里(用小纸盒代替盘子)。

(3)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说你们分的过程和结果。

2.练习三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一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颜色)。

(2)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3)评选,谁插得花最漂亮。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

3.练习三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

(2)集体交流,说清判断的理由。

4.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你看到了是平均分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要注意什么?

把自己家的水果或其它物品按家中人口平均分一分。

这一节是整个单元的开始部分,在备课时我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一说想怎样分,然后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小组评价一下分得对错,教师订正,最后用教具演示,这样学生比较快的认识了平均分。

我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另一个地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近“平均分”,通过分组讨论分配方案,再按方案进行“平均分”,通过小组交流,自然而然的对学困生进行了帮助,不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困生也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仅让学生接近了“平均分”,而且使他们受到了情感教育。正因为样,学生学习的兴致极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上课特别的积极,上课气氛很活跃。

我感觉这节课学生掌握的不错,为下一节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平均分》教学设计

1、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3、逐步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学生:每人15根小棒、长方形纸一张。

教师:课件、小棒等。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意图。

2、如果小刚也去,每人拿的一样多,怎么拿?

3、买了8个苹果,分给4个人,每人一样多,怎么分?

学生尝试分。

交流。

小结: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4、判断练习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知道平均分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进行平均分的尝试,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从不完整逐步清晰为“只要是每一份同样多的,就是平均分”。

让学生逐步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意思,是一种“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的进步。

把15个桃子平均分成5份。

学生操作。

反馈学生分的方法。

有可能是1个1个分的;有可能是3个3个分的;也有可能是先2个2个分,再1个1个分的的情况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策略,促进学生对平均分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1、举例。

2、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把12个橘子平均分,可以怎么分?

3、练习。

4、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可以怎么分?从一些数量平均分拓展到把一个物体、甚至一个图形平均分,使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认识更加完整。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3、逐步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15根小棒、长方形纸一张。

教师: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2、如果小刚也去,每人拿的一样多,怎么拿?

3、买了8个苹果,分给4个人,每人一样多,怎么分?

学生尝试分。

交流。

小结: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4、判断练习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知道平均分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进行平均分的尝试,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从不完整逐步清晰为“只要是每一份同样多的,就是平均分”。

让学生逐步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意思,是一种“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的进步。

二、平均分方法的研究1、把15个桃子平均分成5份。

学生操作。

反馈学生分的方法。

有可能是1个1个分的;有可能是3个3个分的;也有可能是先2个2个分,再1个1个分的的情况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策略,促进学生对平均分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三、巩固延伸1、举例。

2、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把12个橘子平均分,可以怎么分?

3、练习。

4、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可以怎么分?从一些数量平均分拓展到把一个物体、甚至一个图形平均分,使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认识更加完整。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关键词:

教具学具:

演示教具:12个乒乓球、15枝铅笔、10个纸盒,课件。

学生学具:每小组10个小纸盒、15个乒乓球、20支铅笔。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二(1)班的小朋友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图片)。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的小朋友在分苹果时,每份都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同样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例1,引入平均分。

师:二(1)班的小朋友还有些食品没分好,咱们帮帮他们好吗?要求:

(1)请各组同学利用20枝铅笔代替火腿肠,帮二(1)班的小朋友分火腿肠。

(2)要像他们分苹果一样每份分同样多。

a、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b、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c、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3)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1)作业p13的“做一做”

a、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明每份同样多。

b、动手操作:用10个小纸盒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c、同桌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2)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说一说吗?(指名说)。

3、学习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1)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要求用15个乒乓球代替橘子。

(2)展示汇报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

提问: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4、独立进行平均分,做p14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用铅笔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巩固应用,消化提高。

1、练习三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圆形卡片代替梨。

(2)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平均放进3个盘子里(用小纸盒代替盘子)。

(3)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说你们分的过程和结果。

2、练习三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一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颜色)。

(2)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3)评选,谁插得花最漂亮。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

3、练习三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

(2)集体交流,说清判断的理由。

4、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你看到了是平均分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要注意什么?

五、拓展延伸。

把自己家的水果或其它物品按家中人口平均分一分。

六、教学反思。

这一节是整个单元的开始部分,在备课时我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一说想怎样分,然后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小组评价一下分得对错,教师订正,最后用教具演示,这样学生比较快的认识了平均分。

我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另一个地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平均分”,通过分组讨论分配方案,再按方案进行“平均分”,通过小组交流,自然而然的对学困生进行了帮助,不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困生也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仅让学生接近了“平均分”,而且使他们受到了情感教育。正因为样,学生学习的兴致极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上课特别的积极,上课气氛很活跃。

我感觉这节课学生掌握的不错,为下一节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二年级1班去春游,同学们分发食物),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教学中,我让学生分发铅笔,如3个人分9支笔如何做到公平;或12本作业分给4名同学等等。学生在我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充分调动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有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生动手分发实物的过程中建立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平均分”,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如“把15支粉笔、或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铅笔,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12~p14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将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教学准备:糖小棒小圆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动手操作。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会分东西吗?瞧!这儿有6块糖,你能把它分成几堆吗?动手分分看,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让学生用学具代替糖动手分一分)。

(2)学生自由分。

(3)汇报与交流。(请不同分法的学生上台展示)。

a、分成2组、3组、4组等几类(不同组别)。

b、每份都是同样多与不一样多的分类。

2、发现问题。

(1)同学们,这么多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了什么?

(2)同学们把刚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那几种找出来,与小组的同学互相看一看,说一说。

3、揭示课题: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4、提出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二、小组合作,展示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a.用学具代替食品动手分一分。

b.请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分配结果,并说说是怎么分的。

(2)完成书本第13页的做一做。

a.让学生动手用10张小圆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b.说说是怎么分的。先同桌交流,再指名说。

2、利用新知,解决平均分。

(1)自学例2:把15个桔子平均分成5份。

a.各自用小圆片代替桔子分一分.

b.小组交流:说说是怎样分的。

(2)独立完成课本第14页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a.让学生在课本圈一圈。

b.小组交流:并说说自己的分法。

三、模拟训练,拓展延伸。

1、练习三第1、2、3题(让学生用小棒代替实物分一分,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填空:老师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每人都分到了6块喜糖.你们猜我们一共分到()块喜糖?现在我把这18块糖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块。还可以平均分给()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块。(请不同分法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完善认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而平均分又是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以二年级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分食物导入,让学生说要每个同学分的一样多才算公平,从而得出平均分的定义。这节课有了一个自然流畅的开始,更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用圆片代替要分的食物,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以后的每份的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作为数学老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干脆、规范、严谨。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想内时,觉得有点措手不及。

对重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应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在突破重难点时要多想办法。

在做练习时,应加强看图题的讲解和练习,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相对比的题,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使学生先复习了“平均分”的意义,同时用实例一步步引出除法的概念。同时我着重对除法的含义以及规范的读写方法进行了反复的强化练习,以便夯实基础。

整堂课完成得较为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由于对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把握不够,个别实例有点“难”,超出了其理解能力,导致不能很好的起到引导的作用。再次就是,对学生的课堂把握能力不足,特别是在课上出现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的“意外情况”时候,有点不知所措,不能灵活应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将本节课中的优秀经验发扬利用。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改正本课中表现出的不足。并不断向老教师看齐,吸取先进的经验,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而努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