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万能(精选17篇)

时间:2023-12-18 11:45:53 作者:FS文字使者

读书心得是对自己阅读体验的回顾和总结,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以下是一些著名学者的读书心得,希望通过他们的分享能够对大家的阅读和写作带来一些启示。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资治通鉴》是一本历史巨作。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内容是东周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这本书主要记录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人和事。也透露出古人或好或坏的品质。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

颜真卿坚贞不屈:

颜真卿,自,清臣。是我国古代的大书法家,他创造了“颜体”。而颜真卿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时代。唐明皇不问政事,沉湎酒色,把国事管交给奸臣。当时有个叫安禄山的,颜真卿早已发现他有谋反的趋势。当颜真卿上任范阳管辖时,他引一批人每天游山玩水,舞文弄墨。当安禄山通过密探知道这些情况时,嘲笑说:“这颜真卿真是一个酸文人,胸无大志啊,一失意便潦倒如此,何足挂虑。”

后来安禄山真的谋反了,谁都挡不住,只有颜真卿挡住了太原地区。谁都不相信平时游山玩水的颜真卿竟一直关注形势。唐明皇和杨贵妃怎么都不相信,一直“忠心耿耿”的安禄山怎么会背叛。唐明皇一阵感叹:听说他(颜真卿)以前在朝中任职,可惜我可惜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

安禄山不管如何威胁颜真卿,但颜真卿宁死不屈。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万能

前不久,经同学推荐,我有幸拜读了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白话本。这是最近才出版的一套书,大概是为了方便今人阅读,十二部白话本中只收录了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等各个朝代的精华文章,而且翻译的极为通俗。像我这样没有功底又渴望各方面历史知识都有所涉猎的初学者,倒很适合读这样的书。

之前,曾经也试过读文言文的《资治通鉴》,由于自身性格和工作忙碌的原因,只是挑选着看了汉纪和唐纪中的部分内容,感觉也不错,虽然是文言文,但是丝毫不令人觉得晦涩难懂。相比之下,这一次所读的白话文倒感觉粗糙了。前面说过了,读《资治通鉴》,我只是为了了解些历史知识,所以这次看白话文也感到满足了。但是,沉淀知识的这一段时间里,我还是反复琢磨和品位了读文言文《资治通鉴》的感觉,在内心里依然倾向于司马迁的原著,感觉还是原著的行文布局更好更生动出彩些。我想,这大概就是司马迁和他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名传千古的原因吧!

《资治通鉴》在编年体史书领域和中国宝贵文化遗产领域之所以享有盛誉,我想一定与作者创作的思路、方法,以及该书特别的语言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目的有关。由于《资治通鉴》的确太博大精深了,无论我如何努力,也只能窥见书中的一角,但是就是凭着这种热爱的精神,我也想谈谈自己对于《资治通鉴》的一点感受。

首先是感觉到司马迁著作该书时的细致和认真。在阅读《资治通鉴》文言文版本的时候,就被该书中不厌其烦的注释、考异感染了兴趣。从前,我读书都是“尽信于书上”的,即书中说什么,我便相信什么,而当看了《通鉴》之后,我的一个很有体会的想法是,原来历史书中写的历史也是不能尽信的。我们要读历史,就应该像司马迁那样,进行辨析似的阅读,对所读到的史实进行验证推理,取其精华,积累经验。而正是因为司马迁著书的细致认真,从而才为我们不厌其烦地留下各种线索和史料,让我们更加客观地了解历史的。

另一点是从《资治通鉴》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语言运用极其简练,通俗易懂,脉络分明。《资治通鉴》全文一般没有太多的偏僻字,即使横跨一千多年的今人,只要有点文言文功底都可以读个明白。记述各种事情和描写各种场景,尤其是战争方面的题材的文章,司马迁总是将前因后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这种重视情节描述的写法值得今人借鉴。

另外,司马迁在每一篇文章的结尾处通常都会给出自己的点评,并且把一件原本零散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上去。司马迁的这些观点和思想这好迎合了发展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需要,今人阅读起来,也会得到许多借鉴作用。我想,这大概也是《通鉴》流传至今,仍然广受欢迎和好评的原因。

总之,阅读《通鉴》受益匪浅,我想,有机会,我还要把文言文版的《通鉴》继续读下去。

资治通鉴读读书心得

司马温公编纂《资治通鉴》不可说不受到《春秋》的影响。温公早年便爱读《春秋》,编出一部《资治通鉴》这样的书可能是他一直的愿望吧。这部书刚出炉时,其实并未像今天这般受到人们普遍肯定,用温公自己的话说:“修《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已欠伸思睡。”然而经过时间的沉淀,这部被称为帝王教科书的大作,最终绽放出比《春秋》更耀眼的光芒。

《资治通鉴》与《春秋左氏传》在时间上大致承接,都是编年体史书,但《春秋左氏传》写出的更多是道义。因为在春秋那个时代,即使周王室衰微,在道义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诸侯想要称霸,在实力雄厚的前提下,还必须顾及周王室的颜面,打起‘尊王’的旗号,才能使得其他诸侯心服。纵观春秋时代几个有实力的诸侯,如郑庄公、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和楚庄王等,他们有的“奉天子以令诸侯”,有的“尊王攘夷”,在外交手段上的拿捏是很有艺术性的,不像战国那样全凭实力和暴力。虽说“春秋无义战”,但比起战国来说,至少是做足了表面工作的。所以,读《春秋左氏传》可以发现,我们民族几千年来讲的道德、礼义和廉耻都可以再里面找到源头,它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很深,今天的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大多还是出自这本书的。《春秋左氏传》通过对道义的表现,揭露出更深刻的人性。因为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也没有像今天这么多所谓道德的束缚,人的思想还未被封建统治所禁锢,使得最原生态的人性得以表现,这也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读完令人掩卷叹息。

春秋的情义浪花流到战国,拍打出另一番的激情澎湃。战国是一个充满激情而残酷的大争时代,在充满热血和激情地追求自强的同时,血腥和暴力始终充斥着整个战国。从战争就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战败大多是被俘,而战国时期则全是大屠杀,一只延续到秦帝国的灭亡。《资治通鉴》便是从韩、赵、魏三家正式立为诸侯开始的,从一个大分大争的战国时代开始,到另一个大分大争的五代十国结束,大体来说历经五个统一(秦、汉、晋、隋、唐)、六个分裂(战国、楚汉、三国、南北朝、隋末、五代十国),每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娓娓道来,大气磅礴。《资治通鉴》所表现的侧重点和《左传》是不同的,它更注重挖掘历史对现在的实用性,以史鉴今,借鉴历史中的用人之道、管理之道及成功之道,学习其中说话的艺术,做人的道理,还有对历史趋势的把握等等,这部书中的宝藏取之不尽。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最近,我读了司马光这位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写的一本书,那就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绝对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它有可以教会我们的成千上万的大道理。我今天就先来说说礼教和品行吧!

接下来讲的是仁厚,也就是品行。晋国的君主立继承人的故事,君主想立智瑶为继承人,大臣智果听说后,便前来苦口婆心地劝君主说:“智瑶虽然有美而高大,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这五项长处,但是他的人品却很差。如果立智瑶为继承人,他就会用这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变得无恶不作,那智氏宗族的人一定会灭亡的。”可君主根本不听劝说,最后,因为智瑶的昏庸无道,晋国被韩、魏、赵三国打败。所以选择人才,不仅要看他的才能,更要看他的品行。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读书能增加我们人生的厚度。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心得了。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资治通鉴》是一本历史巨作。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内容是东周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这本书主要记录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人和事。也透露出古人或好或坏的品质。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

颜真卿坚贞不屈:

颜真卿,自,清臣。是我国古代的大书法家,他创造了“颜体”。而颜真卿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时代。唐明皇不问政事,沉湎酒色,把国事管交给奸臣。当时有个叫安禄山的,颜真卿早已发现他有谋反的趋势。当颜真卿上任范阳管辖时,他引一批人每天游山玩水,舞文弄墨。当安禄山通过密探知道这些情况时,嘲笑说:“这颜真卿真是一个酸文人,胸无大志啊,一失意便潦倒如此,何足挂虑。”

后来安禄山真的谋反了,谁都挡不住,只有颜真卿挡住了太原地区。谁都不相信平时游山玩水的颜真卿竟一直关注形势。唐明皇和杨贵妃怎么都不相信,一直“忠心耿耿”的安禄山怎么会背叛。唐明皇一阵感叹:听说他(颜真卿)以前在朝中任职,可惜我可惜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

安禄山不管如何威胁颜真卿,但颜真卿宁死不屈。

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因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时时不失读书之心。面对妻子的骂声,朱买臣不但没有放下书本,反而更坚定了读书的决心。果然,他的埋头苦读没被埋没,后来他成为了会稽的太守。

我最爱其中《李鹰不惧权贵》的故事。因为李鹰明知杀死张朔,他的哥哥张让便会上奏皇上。但为了还百姓一个清白,张让待审后把张朔斩了头。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鹰丝毫不惧。本想皇上会辞了他的职,没想到却重赏了他。其实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这本书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历任要职,三度为相,既能在朝廷辅佐君主,又能带兵出征,而且任劳任怨。虽然屡次受到妄臣排挤,让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与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有深厚的友谊,和他们之间的诗酒风流也使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带了几分书卷气息。

读了这本书史书,使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让我饱览了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还让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坛方面的一些真实的故事。

在我的书柜中,有一本厚2厘米,包着黑硬壳的书,名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是宋朝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历经19年的时间,与众人一起将这本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书整理出来的。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以政治和军事为主,还兼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总共贯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书中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如“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是说不能自以为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遗子黄金满簏,不如教子一经。”意思说给后人积累再多的金子、银子,还不如好好教孩子学习。这是一本货真价实的文学名著,它不仅让我学会了许多政治兵法,还使我了解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战略侧谋。这是我第一次读我国的年体通史,就已经学到了不少课外知识,我一定会多读这种历史故事,来更多的了解我国五千年来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文学是比鸟飞的还远的梦想,是比花开的还美的情感,更是比星星闪的还亮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读文学名著,博览群书,使我们陶冶情操,让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让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灵。

历有一位大臣名叫司马光,他遵照宋英宗的命令,用十九年时间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朝代分为十六纪,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等等。不管是在史学还是文学,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阅读完这部伟大的史书,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安史之乱”:开元后期,唐玄宗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朝廷是奸臣当道,上层的内部矛盾斗争也很激烈。李林甫尸骨未寒,杨国忠就诬告他与人谋反,因而剥夺了其官爵,清洗了其党羽。杨国忠与安禄山也势若水火,他奏请哥舒翰为河两节度使,以与安禄山相抗衡。均田制己破坏,官僚、商人大地主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安禄山得到皇上皇后的宠爱后,由于害怕杨国忠对自己不利,于是拉起造反的大旗,以“讨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哀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结束了盛唐的神话,让中华民族由开放转向保守,还使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如果我是唐玄宗,绝不会因为安定富饶就纵情享乐,给了奸臣和小人可趁之机。但是,安禄山的反叛也很失败,和他一起反唐的史思明竟投降了唐军,虽然史思明最后回来了,但是安禄山还是被自己儿子杀了,起义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不过,唐朝要是不灭亡,那么今天说不定就会换个样子呢!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在众多的文学名著中,汇聚成的璀璨星河,总会有一颗颗闪光点脱颖而出,成为一座座里程碑。例如古代司马迁在狱中所著名扬天下的《史记》,近现代文学家高尔基先生悲欢离合的《童年》,以及北宋时期的司马光所创作的《资治通鉴》家喻户晓。

《资治通鉴》是一本奇书,它与《史记》合称“史学双璧”,可见它的伟大之处。这本书许多的语言振奋人心,让你看完一篇还想再看一遍的感觉,我在看这本时就是有这样的体会。

这本书堪称时间的长河,作者将各个时代的故事融入其中,如: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让我们懂得了以少胜多的道理,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一定要听从他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汉代的鸿门宴刘邦脱险,作者通过对鸿门宴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刻画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自矜攻伐而有“妇人之仁”。而刘邦却恰恰相反,他善于利用对方的性格弱点,成就了国家大事。每篇故事都有自己的含义与思想,这些汇聚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资治通鉴》。

看完整本书之后,我的脑海仍然浮现出书中的画面,令人流连忘返。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本奇幻的书,还是一位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传奇人物”。每次在阅读时,我仿佛就像在拜访一位老师,他带着我们驾驶时光机穿越回古代,一边去探险一边去了解这篇故事的主题思想。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真是美妙绝伦啊!

所谓“资治通鉴”,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思是说借鉴以往的故事,对治理统治国家有帮助。《资治通鉴》这本书以它那独特的语言吸引着我,告诉了我一些道理,虽然这些道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比较深奥的,但是我也从中了解到了许多历史故事,搞笑的,悲伤的,规模宏大的等等。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它就是我的朋友,一位奇怪但又知识渊博的朋友,我喜欢我的这位新朋友!我希望你们也能喜欢它。

近日读《资治通鉴》读至《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中亦有此篇)一篇,颇觉其实为营销术中经典一例。读史本为鉴今,于是自为品析一番,望能于读后有所用处,不至于掩卷而忘。

话说战国中期,秦国日趋强盛,秦、齐两国并雄于天下。此时的赵国新君主初立,赵太后执掌朝政。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开了一个条件: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便发兵救赵。于是赵国朝堂内讨论起来,由于畏惧战事,卿大夫们纷纷要求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去。赵太后当然就很不高兴了,说道:“你们有谁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老妇我就向谁脸上吐唾沫!”赵太后显然已经怒极。

案例的背景介绍到这里,可以看出,赵太后是一位极难搞定的客户,所以只有派出像触龙这样的高级客户经理,才能出色完成任务。下面我们来品析触龙是怎样运用营销技巧一步步说服他的客户。

触龙非常恭敬地走进来,如他所料,赵太后正非常生气地等着他。触龙明白,他的客户此时正有着强烈的抗拒心理。于是,两个老人见面,触龙说道:“太后啊,老臣由于脚上得病,很久没能见到您了,可是实在是担心您的身体有恙,这才来看望您啊!”随后便坐下来和太后慢慢聊起了饮食状况与健身,都是老人之间唠嗑的话题。在这里,触龙成功地把握了一个生气的老妇人的心理,和客户寻找共同话题,使客户的抗拒心理有所缓和,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在使气氛缓和之后,触龙开始将话题引入正题的第一步:聊起自己的儿子。触龙说:“老臣有个不成器的小儿子,想请求让他在王宫做一名卫士,我现在老了,想要在我还未‘填沟壑’(指死去)就把他托付给您。”太后问道:“男子也会爱怜小儿子吗?”“比妇人爱得更深。”触龙回答。太后笑着说:“妇人才爱得更深啊!”此时,触龙已经成功让他的客户把自己当做朋友来聊天。

紧接着第二步,触龙给太后设下一个诱饵,说道:“老臣还以为您爱女儿燕后要多一些,爱长安君要少一些。”太后说:“您错啦!我爱长安君更多一些。”太后果然上钩,于是触龙便引出一段道理来,说道:“父母如果爱孩子,就会为他们考虑很长远。当初您送燕后出嫁时,悲泣不舍,想到出嫁到燕国太远。在女儿走后,您并非不想念她,但每次祭祀都要为她祷告‘千万别让她回来’,您是为她考虑长远,希望她的子孙在燕国都相继为王啊!”太后只得承认。

说完燕后,触龙第三步便正式引入到长安君的话题,有燕后之事作为铺垫,此时引入正题是绝对安全的。触龙从赵国的历史现象开始谈起,他问道:“从距今三代以前上溯到赵国建立之时,赵主的子孙王侯的后嗣现在有还在的吗?”太后答:“没有。”触龙说:“为何他们会被历史淘汰以致绝嗣?因为他们地位尊贵,俸禄丰厚,却无功劳。现在您让长安君有尊贵的地位,给他好的土地和很多贵重的宝物,而不让他对国家有功劳。一旦您去世,长安君将如何在赵国立足?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短浅,所以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这段话与上段话作对比,逻辑清晰地阐述了怎样为燕后考虑长远,而怎样为长安君考虑短浅,使赵太后不得不心服口服。触龙使用这两段话术,把赵太后带入到自己的逻辑思路中,最终将其说服。于是赵太后并未“唾其面”,而使长安君到齐国做了人质,齐国出兵保住了赵国安危。

纵观触龙的三步营销策略,是见微知著。表面看起来,在唠嗑家常中轻而易举便将客户说服,而其中的技巧很是值得玩味。先将硬的软化,让抗拒的心理慢慢放开,然后从旁一步步引入正题,以逻辑思路牵引着对方,其话术的艺术性可以作为营销学中的经典案例。

司马光与周威烈王论礼,司马光认为: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礼教的根本所在是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礼教中最重要的是低位高下的区分。由此以智家、韩家、赵家、魏家为例,智家之王智瑶有才而无德,最终遭到其他三家联合灭族,由此得出治国治家者的确立,需审核德与才,以德为主,才为辅,由此方得长治久安。魏文侯作为一国之君,尊重游士,善用人才,谦于受谏,于是国泰民安,各方游士前来归顺,国立日益强盛,然至此,并未生野心,不接受韩、赵两国任一方的请求联合攻打他国,由此得到两国尊重,成为三国之首。

我认为秦国的统一,前期有两大贡献者,一为商鞅,二为张仪。商鞅所实行的变法等等一系列措施,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经济和军事基础,而张仪,四处游说,不惧死独自进入楚国。张仪以之智谋瓦解了各国联合抗秦的联盟,并四处游说,以逐个击破,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期也有两大能将,一为魏冉,二为白起。魏冉拥立秦昭王,为他除去隐患威胁;举荐白起为大将,向南攻取鄢、郢两城,向东开拓地界到齐国,使各国向秦国俯首称臣。秦国能够更加强大,都是魏冉的功劳。然而秦昭王听信范雎添油加醋的谗言,使得秦国失去一员大将。白起自被启用以来,屡立战功,为秦国打下了半壁江山,可谓是秦国不可或缺的一员大将。而范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诱导秦昭王,使得白起不得已白死与外,令人惋惜。

周朝之灭亡,归结于其软弱,安于现状以及其自负感。周王室从建立以来一直保持着统率诸侯,号令诸侯的权利,于是,周王室认为无论诸侯再怎么互相吞并,征战,兼并,也不会去威胁他自身的地位。于是,使得各国的能力日益强盛,而周王室日益衰微。正是因为周王室的放任自如,才使得秦国有机可乘。各国的灭亡,不能归咎于某一任君主,每任诸侯都有每任诸侯的特点,整个王室之流传,会在某一时段因为一个王而强大,也会在某一时段因为一个王而衰弱。善用人才,谦于听劝谏的君主更能使民心归顺,国家强盛,他国就不敢轻易侵犯。而不听劝谏的君主,往往会把过错归咎于士人的身上。荀况说:“国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权。有道行的人主持,可以得到大的安乐,大的荣耀,成为幸福的源泉。无道行的人主持,却带来大的危险,大的拖累,有君王的地位还不如没有。等到形势极度恶化,即使想当一个普通老百姓,也做不到了。”

在卷六中有这样一段话:世有无望之福,亦有无望之祸。今君处无望之世,事无望之主,安可以无无望之人乎!这是朱英对春申君所说的话。无望就是没有想到却突然而至的意思。这里有五个无望:无望之福,无望之祸,无望之世,无望之主,无望之人。那这意思是会有意外降临的福,俗话说的天上掉馅饼;突然降临的祸,叫飞来横祸吧;变幻不定的世界,喜怒无常的君王,还有生命中突然遇到的小人或者贵人。

这句话的背景世这样的:春申君黄歇拼死护卫的楚国的那个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楚考烈王一直没有儿子。有个叫李园的人给春申君出主意,让春申君娶了他的妹妹,孕后送给楚考烈王,后生子被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楚幽王),那春申君就可以权倾天下了。这时有个叫朱英的人告诉春申君李园用心险恶,要尽早提防,于是说了上面的含有五无望的话。只可惜春申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终真的被李园豢养的死士杀了,而且使吏尽捕春申君之家。

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就这样死了,似乎有点冤。但是仔细想想,似乎也不冤,因为谁都无法准确预料以后将要发生的事。人之所以有足够的勇气往前走,就是因为前面有很多的无望吸引着自己,但是往往也有很多人都只是想无望之福,谁也不想无望之祸,也包括春申君。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无论想还是不想,该来的究竟还是来了。

在战国那个动荡的时代了,这样的无望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胡亥在一转眼间从一个只知吃喝玩乐的傻小子成为了皇上,这是无望之福,可是没过多久,连想当平头百姓的愿望也没法实现了,无望之福瞬间变成了无望之祸。李斯因其一篇《谏逐客书》而获得重用,因扶立新帝有功成为宠臣,但是无望之祸也很快降临,因为赵高这个无望之人,因为秦二世这个无望之主,最终被腰斩于市。临死前他还很怀念自己在老家带着儿子打兔子的情景。如果李斯不是梦想着前面会有无望之福,老老实实在老家做他的仓库保管员,他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这样的人还有吕不韦、嫪毐等等,因为他们都处在一个无望之世。

那到了现在呢?在太平盛世里会有这样的事吗?答案是肯定的。一夜暴富之后迅速毁了自己的生活的,快速成名后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困扰的大有人在。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无论对人对事,不要心存侥幸和幻想,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或许会减少许多无望之祸,多一些无望之福。

公元前317年,齐王国国务官跟苏秦争宠夺权,派刺客刺死了苏秦。

这个时候魏国的宰相是张仪。当年是苏秦支撑张仪给秦国出的连横方案,对抗苏秦的合纵方案。现在苏秦死了。

张仪给魏王魏嗣建议:“魏国国土不超过1000里,军队三十万人,地势平坦,没有高山大河的险要关口,这样处处都需要军队防备,力量就分散了。边防军队主要驻扎在楚、韩、齐、赵四国的国界线。这样真正能保卫地方的军队也就是十万人。各国曾经缔结合纵同盟,组织抗秦发誓结成兄弟之邦,看起来很隆重。但其实不然,同一父母的亲兄弟,为了争夺财产,还互相砍杀。国际之间,还用苏秦的方式,结局肯定失败。您如果不肯臣服秦国,秦国肯定会行动,一旦发动大军攻击,在南边,北边同时派兵,这样赵国不能南下帮您,魏国不能北上联络,如何“合纵”呢?国家就会陷入困境。我这样的建议不是为我个人利益,请大王三思。所以我请辞职。”

魏国王就这样被张仪说服了。宣布退出南北合纵同盟。并且请张仪担任中间人,去秦国和解。

张仪辞去魏国宰相职务,到了秦国,再次担任秦国的宰相。

(当年张仪答应感谢苏秦的资助支持,所以承诺在苏秦在世期间一定支持苏秦的合纵理想。但苏秦现在死了,张仪就加速帮助秦完成连横的推销,并且加快秦国统一中国的进度。其实统一中国才是人民的和平。战国时代这样互相攻伐,虽然斗争精彩,但每次战争都是死人民。无论哪方胜利,两边都是伤亡很大。战争的代价都是人民承担了,但收益都是国君的。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现代民主时代了,国家轻易不会发动战争。当然,只有真正人民做主的国家,才不会主动攻击他国,主要是保卫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司马光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资治通鉴》是一部至今还无法替代的编年史的历史巨著,问世千余来年,给了后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司马光的劳绩是永远令人敬佩的!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20xx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20xx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例如楚汉之争,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倚策。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弃,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在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系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曾经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得闲,阅《资治通鑑》数页,不究其他,单就人才和命运而言,有感楚汉之争一二。其一,楚项之争是人才之争。刘邦能力不及项羽,但他属下文有张良、萧何,武有韩信和樊哙,可谓尽拥“三杰”。他知人善任,终得天下。其二,楚汉之争也印证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楚霸王,自傲自大,难进忠言。如范增举荐韩信,项羽不屑一顾,因而错失天下第一将;范增多次献计献策,项羽未予采纳,导致一败再败。反观汉高祖则胸怀若谷,广纳贤言。如萧何推举韩信,刘邦则委以重任,由此,韩信为其夺城掠地,成就大业。另有张良,先投项羽,但因项羽难以容人而改投刘邦,刘邦拜张良为第一谋士,张良为其排兵布局,力助刘邦平定天下。

从项羽的由強到弱,直至乌江自刎、刘邦的由弱到强,最终赢得天下的全过程来看,人才的.把控和性格的缺陷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张良计、韩信兵”这两人原本是愿意服务于项羽的,但最终为刘邦夺取天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是决定性的因数,在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家庭如此,企业如此,国家亦如此。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

历时近三年,终于将《资治通鉴》看完。最初看此书仅是想读点历史作为调剂,但在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此书的意义远胜过单纯的了解历史。开始时并没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个电子词典看。但是有很多复杂的字电字词典显示不出来,遂换为手机阅读,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态。但后来体会此书的意义后,用手机看也还习惯了。前两年比较忙,就这样有空时断断续续在手机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纪,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了大把时间,终于买了岳麓书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后。三年间发生了许多事,此时回首,初读此书时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还记得信陵君的命运,平原君善辩的门客公孙龙。而到现在的太祖皇帝横空出世,读者隔了三年,历史却已过去千年光阴。最后温公的进书表上写到:臣今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编这部书花费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确然更胜我等阅者。

《资治通鉴》是当之无愧的鸿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书,都没能够跨度时间长达如此之久。将千年中各种人物的命运浓缩在一部书中,其所带来的振憾,远非一般讲一两个主角命运的书籍可比。一千三百年,无数的风流人物贯穿其中。伟大的人物的确推动并书写着历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这漫长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伟大风流,又能够延续多久?任何一个英雄,从他诞生到建功立业,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过几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断诞生,不断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光辉都是如此短暂。纵使能略有所成,进而荫及子孙,又算得了什么?开国的帝王混壹四海,号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几何?子子孙孙,也终有为阶下囚的'一天。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汉献帝的悲剧。李世民英武盖世,又怎料得到子孙为无赖出生的朱温诛杀。大燕开国,雄据东北,一时风头无两。但数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谁还会念及当年慕容氏的荣光?蜀地天险,历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详,最终谁能长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门阀大姓,屡经岁月涤荡,风流最终也被雨打风吹去。读通鉴的历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所有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微如星火,转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这一切,人真的应该更豁达。就如六尺巷的启示一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资治通鉴》所载,多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争史,将中国人的政治传统淋漓尽致地展现。因为这一政治传统直到今天也未改变多少,所以《资治通鉴》经世致用的意义仍然巨大。本朝太祖与蒋先生都曾是本书的读者,对他们而言确实起到了资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读者,从中看透中国式政治的核心,无论在哪一领域,都会更理解中国人社会的游戏规则,行事方式。中国人的特点是,对不是最正大光明的东西都不愿意宣讲,所以很流行潜规则,也就是很多东西不会讲出来的,要你自己来感悟。即使是教材上节选《资治通鉴》,也是一篇很励志,很积极,很正面的《孙权劝学》,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艰险的段落,而后者恰恰才是通鉴真正的意义所在对历史的真相毫不隐讳,对人性的丑恶毫不回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间断的历史揭露了人类社会的残酷本质。

我们总喜欢认为,天下本来应该是安定的,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职责,贤者见用,庸者见疏,罪者见诛。而且人间自有正义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天有眼。但事实却是,在这一千三百年中,正义失衡,奸臣当道,杀戮四起才是经常的事,而真正朝纲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样,几乎指望不了。这个社会,就好像是一个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样,其实从来都没好过,但只要不没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丧乱,民存者仅百之二三,但只要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们又还可以继续建立政权,重复那些悲喜剧。儒家喜欢歌讼远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总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里?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里?通鉴的记载足以让这些童话破灭,世道几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灵几乎总在涂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暂的治世也仅是差强人意而已。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通鉴让人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不是沉浸在对那些未曾有过的理想社会的歌颂中。诚然我们希望社会可以变得更理想,我们也应该为此努力。但如果现在的社会还不够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许应该更心平气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据说温公当编成此书后,写作班子之外只有一个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对非常失望。两年后温公去世,对于此书的巨大影响再也无法得悉。《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如果温公去世后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晓此书,何至于朝纲紊乱,最终国破南渡,君臣为虏?而千年后在华夏掀起大风浪的毛先生,却正是因为读此书十七遍,最终混壹四海,君临天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识的时候,《资治通鉴》这样的古书仍然是为很多人推崇的必读之书,足以证明其价值经久不衰。青史留名不过略为后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传,胜之远矣。而且只要中国人的精神核心不变,通鉴的价值还会继续保持下去。它并不是什么普及读物,不会像《三国》《水浒》一样拥有大量的通俗读者,因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点也不通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读通鉴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再过一千年,两千年,其风采仍会有无数的后来人评说。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第一,通过读《通鉴》,系统的学习和了解了这1362年的历史。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学生时期也只能通过历史课本了解一些有时代代表性的大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全国,陈胜吴广起义,赤壁之战等等。而读《通鉴》则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当时事件的具体细节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比如:《通鉴》开篇三家分晋的故事,周威烈王分封三位大夫为诸侯,自乱了国法,降低了国家的威望,诸侯国从此各自为政,这件事情对后世影响极大。写的也极为精彩,逻辑严密,内容详细。同时,通过读《通鉴》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秦朝的大一统,两汉的外戚专权,魏晋南北朝的划江而治,五胡乱华的荼毒战乱,隋唐时期的兴盛,五代时期中国分裂造成的没落等等,发人深省。

第二,通过读《通鉴》,让我认识到写历史就是写伟人。毛泽东曾经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伟人,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其他人皆为其附庸而已。一个时代伟人的意志可以改变这个时代所有人的生存与发展。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后世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刘邦遗命“非刘姓为王,天下共击之”巩固了刘姓天下;唐太宗以“人为镜”的知明开贞观之治之盛世。历史上的伟人或英雄人物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而普通老百姓如果不能团结起来有所行动,那么根本不会让历史泛起任何波澜。所以,历史书中写一代伟人的命运起伏,就能呈现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民的生活情况。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资治通鉴》是我国非常经典且著名的一部长篇历史书。由宋代的司马光编写而成,上至文明起源,下至宋末元初,乃一本集百家(史书)精华之大成作。不但文笔流畅,且内容简洁非常适合人们阅读钻研。

上古三皇五帝治理、建设社会。论古代的伟人,谁如大禹勤奋、能干,若无本领怎能治理全国水流,河道;谁如蔡伦机智,将更多的人拥有写字读书的机会,让人的书写成本降低;谁如岳飞关羽一类精忠报国,为国捐躯;谁如秦始皇,齐桓公懂得治国,把一块巨大的国土瓜分大半,称霸一方。念韩信一代英杰,治国能臣,却落了个被主公杀死的悲惨结局;念杨玉环倾城国色,却只能做土里冤死鬼;念王安石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却无法一展宏图。为什么自古能人、美人皆难以活完一生,不能有个好结局。

李白、苏轼挥散笔墨成千古名作;关、岳二人马上冲锋,杀人无数;张良、孔明饱读经书只为建国大业。华夏如此多人才,江山如此多娇,中国不愧是东方的一颗明珠。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万里长城绵延不绝,五岳壮观雄伟,长江黄河。

养育我们。龙的传人无时不刻都在为祖国而奋斗。愿祖国的明天更美丽!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三国时期,魏国侍中刘晔,历任曹操、曹丕、曹叡三朝重臣,深受三代皇帝的信任,遇有军国大事,常常召来咨询,多有所中,在朝中很有威望。

太初六年,第三代皇帝曹叡想完成统一大业,先挑软柿子欺,决定讨伐蜀国,但朝臣内外都说不可以,理由是时机不成熟,年年战争,还是与民休息的好。于是曹叡召入刘晔,问他可否?刘晔说可以。曹叡很高兴。刘晔从内宫出来时,群臣问他是怎样跟皇上说的?他说不可以。群臣很高兴,以为跟他们一边的。

中领军杨暨,也是曹叡信任的大臣,他是坚决反对伐蜀的,每次与曹叡讨论伐蜀一事,他都是拼命劝谏。曹叡说:“你是书生,哪里知道军事!”

杨暨回答说:“臣说的可能不对,但侍中刘晔,先帝谋臣,他就常说不可伐蜀。”

曹叡说:“刘晔跟我说可以伐蜀。”

杨暨说:“那可以召刘晔前来对质。”

于是曹叡将刘晔召来问话,但刘晔不发一言。

事后,曹叡单独召见,刘晔责备曹叡说:“伐蜀,乃军国大事,臣得与参与其中,做梦都怕泄露机密,怎敢随便向人言说。兵者诡道也,军事未发,一定要严加保密,像陛下这样讨论,我估计蜀国已经知道,并做好防备了。”

曹叡一听有理,连忙谢过。

刘晔出来后,又责备杨暨,说你太性急了,说服人主,好比钓大鱼,不能急收,要先纵而随之,然后再顺势收线,这样才能钓起大鱼。你是直臣,但没有计谋,缺少深思熟虑。杨暨也谢过。

有人对曹叡说:“刘晔不忠,喜欢察言观色,趋奉皇上的意思。陛下可以试着问刘晔,故意反着说,如果刘晔的回答与问话相反,那么说明刘晔与皇上的意见是相同的。如果刘晔的回答与皇上的反话也是相同的,说明刘晔都是假的。”

曹叡一试,果然如此,心中大为反感,从此疏远了刘晔。刘晔发狂,不久忧病而死。

《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引用前人的话加了一段编者按,说:“巧诈不如拙诚。”信矣!像刘晔这样既明且智的人,如果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可以与古之上贤媲美。可他偏好计谋,为人不诚实,结果内失君心,外被同僚鄙视,最终身败名裂,岂不可惜!

其实现实社会也是如此,如今很多心灵鸡汤都是讲如何为人处世,或者在职场上如何出人头地,说的口若悬河、眼花缭乱。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按照“巧诈不如拙诚。”的原则,诚实守信就好了,也许一段时间会有误解、不快,但终究会理解赞赏的。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曾写过一幅对联:“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光明磊落地生活、工作,把精力都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人生会轻松、快乐许多。

西方有句谚语:“诚实是上策。”也是这个道理。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起源,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间多少撼人心魄的文章、字字珠玑的名句,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资治通鉴》便是其中不朽的作品之一。

我深知手头的这本《资治通鉴》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资治通鉴》,但正是它使我明白为人要如李白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般“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做事要像班超那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像周处那样敢于“朝闻夕改”,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学习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崇高志向;正是它使我明白交友要交“良师益友”,拒交口蜜腹剑的.狐朋狗友;正是它使我明白“贫贱之交不可忘”、“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处事方面切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它使我明白做事贵在坚持“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学习上不仅要怀揣“非学无以成广才”的理想,还要有“治乱民犹治乱蝇”的方法再加上“锲而不舍”的执着,成功自然是“手到擒来”;正是它使我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怀有“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的信念,还要形成“孤则易折,众则难摧”的团结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学生,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书籍浩如烟海,而我们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要“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基于此,《资治通鉴》便是明智之选。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从20xx年开始到现在,历时近三年,终于将《资治通鉴》看完。最初看此书仅是想读点历史作为调剂,但在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此书的意义远胜过单纯的了解历史。开始时并没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个电子词典看。但是有很多复杂的字电字词典显示不出来,遂换为手机阅读,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态。但后来体会此书的意义后,用手机看也还习惯了。前两年比较忙,就这样有空时断断续续在手机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纪,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了大把时间,终于买了岳麓书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后。三年间发生了许多事,此时回首,初读此书时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还记得信陵君的命运,平原君善辩的门客公孙龙。而到现在的太祖皇帝横空出世,读者隔了三年,历史却已过去千年光阴。最后温公的进书表上写到:臣今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编这部书花费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确然更胜我等阅者。

《资治通鉴》是当之无愧的鸿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书,都没能够跨度时间长达如此之久。将千年中各种人物的命运浓缩在一部书中,其所带来的振憾,远非一般讲一两个主角命运的书籍可比。一千三百年,无数的风流人物贯穿其中。伟大的人物的确推动并书写着历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这漫长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伟大风流,又能够延续多久?任何一个英雄,从他诞生到建功立业,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过几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断诞生,不断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光辉都是如此短暂。纵使能略有所成,进而荫及子孙,又算得了什么?开国的帝王混壹四海,号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几何?子子孙孙,也终有为阶下囚的一天。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汉献帝的悲剧。李世民英武盖世,又怎料得到子孙为无赖出生的朱温诛杀。大燕开国,雄据东北,一时风头无两。但数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谁还会念及当年慕容氏的荣光?蜀地天险,历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详,最终谁能长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门阀大姓,屡经岁月涤荡,风流最终也被雨打风吹去。读通鉴的历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所有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微如星火,转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这一切,人真的应该更豁达。就如六尺巷的启示一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资治通鉴》所载,多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争史,将中国人的政治传统淋漓尽致地展现。因为这一政治传统直到今天也未改变多少,所以《资治通鉴》经世致用的意义仍然巨大。本朝太祖与蒋先生都曾是本书的读者,对他们而言确实起到了资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读者,从中看透中国式政治的核心,无论在哪一领域,都会更理解中国人社会的游戏规则,行事方式。中国人的特点是,对不是最正大光明的东西都不愿意宣讲,所以很流行潜规则,也就是很多东西不会讲出来的,要你自己来感悟。即使是教材上节选《资治通鉴》,也是一篇很励志,很积极,很正面的《孙权劝学》,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艰险的段落,而后者恰恰才是通鉴真正的意义所在对历史的真相毫不隐讳,对人性的丑恶毫不回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间断的历史揭露了人类社会的残酷本质。

我们总喜欢认为,天下本来应该是安定的,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职责,贤者见用,庸者见疏,罪者见诛。而且人间自有正义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天有眼。但事实却是,在这一千三百年中,正义失衡,奸臣当道,杀戮四起才是经常的事,而真正朝纲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样,几乎指望不了。这个社会,就好像是一个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样,其实从来都没好过,但只要不没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丧乱,民存者仅百之二三,但只要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们又还可以继续建立政权,重复那些悲喜剧。儒家喜欢歌讼远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总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里?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里?通鉴的记载足以让这些童话破灭,世道几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灵几乎总在涂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暂的治世也仅是差强人意而已。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通鉴让人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不是沉浸在对那些未曾有过的理想社会的歌颂中。诚然我们希望社会可以变得更理想,我们也应该为此努力。但如果现在的社会还不够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许应该更心平气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据说温公当编成此书后,写作班子之外只有一个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对非常失望。两年后温公去世,对于此书的巨大影响再也无法得悉。《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如果温公去世后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晓此书,何至于朝纲紊乱,最终国破南渡,君臣为虏?而千年后在华夏掀起大风浪的毛先生,却正是因为读此书十七遍,最终混壹四海,君临天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识的时候,《资治通鉴》这样的古书仍然是为很多人推崇的必读之书,足以证明其价值经久不衰。青史留名不过略为后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传,胜之远矣。而且只要中国人的精神核心不变,通鉴的价值还会继续保持下去。它并不是什么普及读物,不会像《三国》《水浒》一样拥有大量的通俗读者,因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点也不通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读通鉴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再过一千年,两千年,其风采仍会有无数的后来人评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是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他年轻时就酷爱读史,阅读了很多古籍,记下了很多读史心德。在司马光生活的时代和他所记述的漫长的年月里,中国只有皇帝,没有专制,没有民主。

《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书,它所记载的历史包括了战国时代、秦朝、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唐朝、五代十国。主要是政治斗争史记录的人物。有的故事大多篇幅短小,其中的人物很有个性,故事很有趣耐人寻味。其中有个故事“三顾茅庐”,主要内容是:东汉末年,天下陷入了群雄纷争的局面,许多有政治抱负的人都想统一中原,刘备是汉朝皇族之后,他是当朝皇帝的叔叔辈。刘备问别人:“谁是?伏龙,谁是?凤雏”司马徽说:“伏龙,是诸葛亮,凤雏叫庞统。”徐遮推荐说:诸葛亮是一条潜藏着的龙,刘备大喜,于是登门拜访诸葛亮,但是,他接连去了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去拜访,终于见到了。刘备与诸葛亮单独谈话。刘备说:“东汉王朝就快完了,奸臣曹操把持大权。我下一步该怎么做?”诸葛亮说:“先生如果能拥有荆州、益州两个地方,据守险要地势,再跟孙权搞好睦邻关系,那么一定可以完成霸主大业,大汉王朝再度复兴有望!”顿时刘备豁然开朗,好像高屋建筑。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