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授课读后感(通用17篇)

时间:2023-12-15 06:44:23 作者:FS文字使者

读后感是读书后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和感受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籍内涵。以下是一些读者对不同作品的读后感,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北大授课》读后感

《北大授课》是余秋雨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华文化史”的课堂实录。北大学生在课堂争论中展示出的深厚学养,余秋雨先生在“闪问”“闪答”中表现出的睿智,在教学中展示的真知灼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结合这本书对我收获最大的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破除偏见。

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知道本书的作者是余秋雨,我心里多多少少是有一些抵触的。因为长久以来,听到看到了很多关于余秋雨的负面消息。比如,余秋雨没有文化,经常用错典故;余秋雨参加各种活动,作为评委(如青年歌手大赛),太喜欢出风头;余秋雨娶漂亮老婆,私生活不检点……对余秋雨的抨击是全方位的,从作品到人品。我也如乌合之众,随波逐流,对余秋雨心怀偏见,在近几年没有再读他的作品。

初读《北大授课》,只读到前面的“闪问”“闪答”便为余秋雨的睿智所折服。面对敏感话题,甚至是一些尖锐的提问,余秋雨几乎不会“打太极”,他都是正面回应,而且回答一针见血。比如他劝告台大学生“我们年轻一代,不要在整体上鄙视世界上任何一个庞大的人群。很多傲慢,都来自无知,终究是文化的毒药。”当学生问到如何面对外界的诋毁时,他说“没有阴影的高楼,一定还未曾建造;没有藤缠的大树,一定还气象未到。”读到这里顿时觉得作者真的是一个睿智而通透的人,才能如此坦然地面对外界的非议。

回头想想,从《文化苦旅》开始,到《千年一叹》《中国文脉》等等,读过的余秋雨的作品真的不少,读的时候也确实觉得作者文采斐然,见地不凡。那我为什么还会被外界的评论所左右,不能客观的看待这位优秀的学者和作家呢?我想是因为自己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人云亦云。感谢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余秋雨,重新把书架子上落灰的《文化苦旅》拿出来再读。

二、收获新知。

余秋雨先生在授课时,明显先快后慢,从具体时代来说魏晋前讲得多,而且比较细致,对元明清甚至唐诗宋词都一带而过。通过余秋雨和学生的共同讲述,让我关注到了从前不曾好好关注的文化。

在课上余秋雨差不多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讲清末破解甲骨文的意义,余秋雨将它称为“童年的歌声”。通过前三课,我才知道在一个民族风雨飘摇之际,发现一种文化童年的歌声,唤醒古老的民族记忆是一件多么意义重大的事情。之后讲到诸子百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墨子的解读。在诸子百家中,我比较熟悉的只有孔孟和老庄,当然对他们的学说和主张也只是一知半解。墨子虽然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学到过,但也仅仅知道他的“兼爱”“非攻”。读了这两课,才知道墨家学说对于塑造民族品质的重大意义和墨子学说的跨时代意义。同时对墨家的神秘团体“巨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种城池失守就要自杀的规矩,总让我想到日本的武士。在紧张的课时中,余秋雨先生专门抽出一节课来讲颜真卿,确实让人惊讶。在我印象中的颜真卿只是一位书法家,而在余秋雨看来,在颜真卿书法艺术成就之上的是他的伟大人格。在这本书里,老师和学生的一些发言都让我重新认识一些历史人物,不禁深感自己的无知。

三、得到启发。

这本书除了在知识方面让我收获新知之外,也在教学上给了我一些启发。

在授课方式上,这门课程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在相互的思想交锋中逐步提高认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纠正、总结、提升。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连我这样的局外人都受益匪浅,想必对课堂上的北大学生来说应该会获益终生吧。

在授课之前,余秋雨告诉学生应该对下一次授课的内容做一些准备,但是又不要准备的太多。做一些准备就是我们的预习,不要太多准备应该是怕学生先入为主,就难以兼容并包,吸收他人的观点。但是我在教学中总是希望学生预习得越多越好,预习得越仔细越好,从未想过过度预习的坏处。过度预习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这是在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余秋雨在《告别》中说,这门课程是对历史文化的重新选择、重新发现、重新创造。我也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重新认识了作者,重新认识历史文化。

《站着上北大》读后感

甘相伟,他出生五年后父亲就死了,他父亲死后,母亲的精神也曾差点崩溃,但因为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坚持了下来。而一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靠一个女人又怎么能支撑起一个家庭?这时他的三爹不顾自己已经订婚,毅然决定来照顾他们。

这本书写的是甘相伟对北京大学的向往和在北京大学发生的事,他的孜孜不倦和好学让我佩服,让我震撼……甘相伟小时候和同伴们谈论打工的事时,很多同伴都向往打工,因为那证明不用读书了,长大了。

我很佩服他,他能在困难中坚强学习。而我们以一点点失败挫折就轻言失败,似乎忘了一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

还有人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还有一句名言可以送给他们——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有的。

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不敢面对挫折和失败,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坚持就放弃了。我们要学习甘相伟不屈不挠的精神,不要轻易说放弃。更要好好珍惜身边的有利条件。

《北大授课》读后感

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

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

从本书中可以窥视余先生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和热爱。说来惭愧,他们谈论的一些文化内容虽有些久远和高深,让我读得有些艰涩,似懂非懂,就像烈日下蜗牛的行程,但我还是饶有兴趣地坚持把它读完。每每读完一课心胸总有一种亮敞的感觉,眼前蓦然少有的开阔。

一直以来,我深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却未见人细谈,恐怕是他们没这胆量吧。但是,余秋雨却用最具个性的文笔精心淬炼华夏五千年文化。

推开文学的大门,余秋雨与一群北大学子一起讨论着古老的话题,散发着自然的青春色彩。从“童年的歌声”到“古老王朝的'归来”;从“寻找真实的孔子从“光耀千古的324个字”到“走向文明的困惑”。我看到了一个个伟大废墟间文明陨灭的印证;看到了王懿荣殉国时最放心不下的那一堆甲骨文;看到了孔子三十岁起就怀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恭敬态度,周游列国拜师问学,到处推行他的仁政,但处处碰壁,最终一路冷遇成就了的伟大;听到了老子《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带来的反传统的观念忠告;明白了庄子为心灵提供快乐的依据;明白了曹丕与曹植因“七步诗”而互相残杀的真相;感动于墨子作为一个“黑衣壮士”为“兼爱”“非攻”奔走相告,解救人民的疾苦,成为了一位跨时代的精神导师;感动于《离骚》中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以及他选择那山河断裂式的壮美,悬崖峭壁式的决绝;体会到了司马迁《史记》那朴素的文笔,来诠释“世间文字,过巧即伪”的真谛;参观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家园一个个诗人、词人,一个个画家、书法家,一个个魏晋名士、诸子百家,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活跃在中华文化这片肥沃而广袤的土地上,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中华绵延不绝的文明是滋润他们的土壤,他们生命因文化的滋润而鲜活。

针对中国文化,余秋雨先生与北大学生共同探讨了四十七节课,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节课“走向现代的困惑”。回忆起秦、汉、唐、宋的失落,大家都处于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心情之中。因为那时候,人们才朦朦胧胧看到了中国。中国人在十九世纪后期遇到的灾难,应证了任何再辉煌的回忆反而加深了失败的体验。但是,这是政治失败还是文化失败呢?余秋雨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说文化失败有点不准确。中华文化毕竟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在别的文明一轮轮相继灭亡和中断的过程中一直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到十九世纪,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判定它已经灭亡。但是毫无疑问,这种过于长寿的文化在生存状态上确实出现了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在没有逾越的时候,看上去像是不可逾越。

一位同学提出的现代社会的热闹与百家争鸣时期的热闹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文中用“广场哲学”和“开山立派的原创气魄”作出了答复。在广场上辩论,高嗓门的一定是胜者,而大学者一定是输家,这就是广场哲学的一个简单例子。先生提出言论的质量等级,我虽不是深以为然,但觉得他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就比如说现在人人都玩的微博、论坛,你一句我一句,述者不负责任的写,看客不负责任的信,然后不服责任的传播,拉长排站队,几波人大战口水互相诋毁实在太常见了。这不是争论,更别提争鸣,充其量就是争吵。关于“开山立派的原创气魄”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人无不追求个性、独特,深怕走在街上与谁穿了一样的衣服,我感觉正这是因为存在了太多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所谓物以稀为贵正是如此。由此可见现在流行的特立独行与诸子百家时开山立派的气魄真是相形见绌。

余秋雨说:“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中国文化,本应与更多的青春生命产生互动。”既然这样,我就想,趁我们还算年轻,多读点书,就让文化滋润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焕发更多的青春活力,潇洒走一回。

《站着上北大》读后感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平凡的人一生默默努力,却不被大众所知,但有这样一个人,却在信息开放的今天走进我们的视线,他将“北大”“保安”“中文系”这样的标签贴在身上,用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对艰难的过去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即将三十岁的甘相伟用朴实的语言写就了十万字随笔《站着上北大》,在道出青春里无尽的迷茫与跌撞之外,也是对而立之年前的人生总结。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早年的求学经历使他尝尽了贫困的苦,这艰苦又加深了他对贫穷的恐惧,却也使他滋生了对抗命运的勇气。这份勇气来得不易,高中因自卑退学偷去上海打工的经历让他充分体验了社会底层的境遇,更懂得了知识对自身发展的可贵,随后他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了精神依托,更明确了今后的人生方向,尽管高考时发挥不利只进入了专科的大学,但在年轻的心灵上,已然变得成熟和坚韧。

纵观相伟的成长轨迹,不难看出走南闯北的漂浮生活,好在心灵的成长期并没太多弯路,懂事又乐观的他总在做着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的选择,但正是这些选择将他最终领进北大的校门,就连最辛苦的保安工作,他也乐在其中。相伟有着农村人的朴实,更难得的是他身上的求知欲所表现出来的谦逊,对于队长、教授等许多人的叮嘱与建议,他都字句记在心里,并照此去做,反过来看如今的许多年轻人,标榜个性的大多不具谦逊的品质,也就更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相伟的记录中,没有一处华丽的句子,也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偶尔可以看出他心思的细腻与敏感,比如对母亲与后爹的感恩与思念,“私放”曾子墨时的善解人意,还有回味初恋时的美好与淡然,就连回忆在北大平民学校的培训班演讲时都没有丝毫炫耀,那应该是突破自我后的激动与兴奋,这样的平常心加上进取心让他在北大文化氛围的渲染下找到自信,用他自己的话总结这个过程就是实现梦想、改造命运。

这样一个时代,梦想变浮夸,价值泡沫化,纵然正确的梦想可以领跑人生,但是我们作为个体,想必也食人间烟火,当自我认同不被世俗接受的时候,心灵便禁不得打磨,看似绝望背后的那一条路,并非所有眼睛可见,而相伟的“小人物也要有精英意识”的理念,你我却都可习得。人生的命题太大,我们所能书写的也只会是自己的那段旅程!

北大才女《卖米》读后感

文章讲的是卖米,实际讲的是这一辈子,平淡朴实的故事,讲述了许许多多无奈的事情,人生从来都不易,成年人的世界更没有“容易”两个字,我们也倔强过,我们也不甘过,更曾努力过、拼搏过,可能结果还是无奈,无论是童年时还是长大后,可能都有一个人蒙在被子里伤心难过的时候,这并不丢脸,不尝尽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怎知生活;不看尽生活百态,如何继续温暖和热爱这个世界;卖米的作者是这样一个人,越是从苦难和磨砺中走出,越能珍惜生活越能体会到幸福,那是一种苦尽甘来的幸福,那是真正笑的灿烂的幸福!

乐观从来都不是傻乎乎的,是经历了许许多多,一样的坚定信念,努力克服,顽强和坚韧的奋斗争取,即使失败了,也曾流过泪,有过伤痛,有过委屈,可还是乐观的!

在人生路上前行,家庭不幸也好,生活不顺也好,抗争过也好,最差又能怎么样?如同文章暗含的结尾一样,自己缓缓,第二天我们再来过!

做一个幸福的人,有担当的人,一个温暖世界的人,做一个其他人看到你就会觉得安心和开心的人!

《站着上北大》读后感

《站着上北大》这本书其实我以前都不知道他的,只是在图书馆无聊时偶然间发现的,因为本人那时想要学习了所以想着这本励志书可能会对我有用吧,就借回来了,刚开始只是偶尔看一点,不过我发现越看我越想往下看。

书皮上就是一张很感人的图片,主人公甘相伟穿着保安服像尺子一样站在北大门口。甘相伟的家庭很不好,他出生五年后父亲就死了,之后他母亲的精神也到了边缘差一点崩溃。但因为两个孩子坚持了下来。而一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考一个女人又怎么能支撑呢?这时他的三爹不顾自己已经订婚,毅然决定来照顾他们。甘相伟小时候学习很好,但因为高二时退学一段时间又加上高考失利,没有考上梦寐以求的北大,就在一个不太好的学校学习了法律。他没有以挫折失败为理由借口放弃自己心中的那片神圣。他想着上三流的大学也要做一流的学问。在工作期间他为了梦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去北大当保安,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在书中其实并没有多少他刻苦努力学习的部分,但是却有其他人的,他的同事大队长的。从侧面反应出了他自己的学习精神,天下没有伸手就可以够到的午餐。成功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是时间加汗水,努力多学习得到的。站的多高才能看的多远,接触的人群,学习的环境对我们都要很大的影响,正所谓成功是不能随随便便的,把每件小事都做好的人,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站着上北大读后感

近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摇着轮椅上北大》。这本书写的是郭晖从一个小学未毕业的残疾人,完全依靠自学成为北京大学博士生所经历的事。

下面,就让我来讲一讲她的经历吧!刚开始她有一双仙子般灵活的腿,跳舞、体育都是她的强项。那么她又是怎么坐上轮椅的呢?一天,她的腿破了,扎了几针却传染上了结核,忽然有一天她的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从此就坐上了轮椅。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何等的'意志才能摇着轮椅上北大呀!别人一定会说,“我不行”。但郭晖却说出了令人惊叹的两个字“我行”。

刚坐上轮椅,郭晖也曾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医生的劝说下,他又重新试着拿起了书本,这一举就再也放不下了,她的内心重新燃起了火焰,她的翅膀重新飞向了书海,她虽然失去了康复的希望,但又有了成功的可能。十几年来,郭晖以信心为腿,以坚强为脚,她以世上独有的姿态,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创造了中华的骄傲。

郭晖虽然外表是一个娇小的小女孩,实际上她是一个女英雄。她经过了十几年的苦读,自学了英语、日语、法语、拉丁语、古希腊语,可以想一下,她是多么勤奋、刻苦。勤奋帮她补上了天资不聪的特点,刻苦帮她实现了考上北大的梦想。她经历了风风雨雨却从未退回。她的坚强令人感动、她的意志令人赞美、她的信心令人惊叹!她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敬佩。那么我们呢,我们是个健全的人,我们能超过她么,我相信我们只要有信心、努力、勤奋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中华争一点光,尽一份力。

郭晖的成长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努力、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意志、什么是勤奋、什么是刻苦。她在磨练中成长,在痛苦中长大,却从不抱怨什么。希望大家都读一读这本书,成为好学生。

读了《清华北大他们是怎样考上的》有感_650字。

《清华、北大,他们是怎样考上的》这本书记录了一位教师对18位考上清华、北大学生的对话实况。

根据他们的叙述,我发现他们提到最多的就是树立目标的意识。真正有远大理想和确切目标的孩子都能从过分贪玩中“拔”出来,用心学习。要想获得成功,最忌讳的就是没有目标,终日无所事事,就像一叶无人驾驶的小舟,漫无目的随风飘荡。每个人的目标只能靠自己选择,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有的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规定目标是北大、清华,若考不上会怎样怎样,其实成功是需要激励的,激励需要榜样,榜样就在我们身边的师长、同学伙伴中。身教胜于言传,崇尚知识的家长,将会影响感染自己的孩子。

像我们这些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还需要有适应意识。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适应新的环境;以高中三年的学习目标,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并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以高中各科的知识特点,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们还需要有正视挫折的意识。月考刚刚考完,大家的成绩都不是很好。许多同学遇到挫折后就败下阵来。若正视挫折的话,这小小的月考并代表不了什么,只要冷静分析没考好的原因以及时弥补自己的过失,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过分着急只能不断放大挫折对自己的不良影响。

小学、初中成绩的好坏,与未来好坏关系不大,只要不要成敢于平庸的心态,敢想敢做,敢于拼搏,就一定会成功,所以我们要树立拼搏精神,有拼搏的意识,我们要正确面对差科,多数学生接触新科目时,会不适应,这时有的学生轻易给自己下了结论:我学不好这科。我总是想:我不适合学数学,没数学天赋,但以后我会努力的拼搏的,我相信坚持、坚持、再坚持,成功会向我招手。

我坚信:成功属于我。

读了《站在十一岁的尾巴上》有感_800字。

“怎样的自白”,我看着这个问题把全文读完了。我突然感到这篇文章所写的与我的感触是多么的相似。是啊!正如他所说:直到今天我才开始怀疑六年的同学情谊好像只是个巨大的玩笑吧!一毕业,你走你的独木桥,我过我的阳关道。就算偶尔遇见也是副单纯无辜“你是谁?”的表情,然后一闪而过。就算曾经是要好的朋友隔的时间短还会相视一笑,可隔得时间长了,就会形同陌路擦肩而过。

有时我真的觉得老天可能给我开了一个玩笑,或许没经历过的人不会有感触,十年,十年的时间,用它乘以365天,乘以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那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观念。可十年在一起欢乐的时光,看似坚固的友情,却如一盘散沙,随风消逝,如今却是形同陌路。

《站在十一岁的尾巴上》写了十一年的感触,抒发时间过得太快,总是我把拳头握的再紧,时光仍然从我指缝中溜走,不费吹灰之力。

她在文中一次又一次地感慨人生,感慨自己那六年的小学生活,看着时间磨灭她们的纯真。

回首之间,我经常会和她一样感慨时间过得太快,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从我手中流走。给了我们太多的措手不及,我真的好想回到以前。人一开始回忆就已经开始变,这是杜拉斯说的。或许我真的开始变老,可我仍固执己见保留那一点天真幼稚的心,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不能迷失了自己。

看着作者最后所说:难道站在这十一岁的尾巴上,我所拥有的自白就只有悲伤吗?我无语,只是静静地走到镜子前,还好,我能笑。

遗忘呀,可那内心深处去提醒我不能遗忘。当我提笔无力的写着作业,然而却无从下笔。我真的已经承受的够多了,我不愿让别人看到我的眼泪,我的无助,我只是默默地付出让所有人感到我是快乐的,可当你们正在进入梦乡时我却独自一个人在星空下仰望。

《站在十一岁的尾巴上》讲述着一件件悲伤的自白,也已随风消逝,成为了过去。

读了《你至少领导着你自己》有感_650字。

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下级要听从上级的命令,学生要遵守班纪校规,员工要听从老板的要求,士兵要服从将军的命令,诸如此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当我看了《你至少领导着你自己》之后,才恍然大悟:我也是一位领导。

里面讲述的是:“我”刚进军校,是预备官,被称为“庶民”,为与学长们搞好关系,成为他们的杂役和跑腿儿,一次承蒙学长抬举,盛邀我参加“幽灵行动”――搞恶作剧捉弄。对方的活动。起初我有点犹豫,可他们说出事有他们顶着,我就加入了。我们就开始采点,等一些学员熟睡后,觉得时机成熟,将橙汁浇到学员的身上,投掷了数枚炸弹(破水罐),悄悄地从后窗溜走。第二天,被带进了训导员办公室,尽管学长竭力为我开脱,他还是罚我。我不断抱怨:“这太不公平了,我只不过是服从学长命令,他应该对我行为负责。”教导员说:“对这件事,你觉得自己没有责任吗?”我辩解:“没有,主意又不是我出的,我也反对过,可我是庶官,我管得了谁啊!”教导语重心长的说:“在此,人人都是领导者,你至少领导着一个人――自己。因此,你必须为你的行为负责。”

每一个都是自己的领导者,做一名成功的领导者,必须先学会领导自己,主宰自己。

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在遵守生存规则的前提下,不妨大步走去,走向自以为可走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自己负责。

轻风拂面,是一种选择享受;狂风展翅,是一种选择逆境;微风细雨,是一种选择安静。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为何非要到西天去取经呢?山高水险,妖魔鬼怪不计其数。他们心存信念,为了芸芸众生的幸福,取得真经,九九归一,八十一难的尽头就是他们选择后坚定信念成功的真实写照。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决定命运的长短,但你可以改变命运的宽度。

人生总有风和雨,美好未来靠自己。

北大才女《卖米》读后感

再想想自己,数学物理卷子有不会做的题直接空在那,老师讲解后也没有第一时间复习好。直升生,再怎么升到哪也是别人羡慕的对象,有机会见到长本的竞赛教练,并听他们授课,有机会拿到贵如珍宝的一张张试卷,有机会与长本直升生坐在一起学习亦讨论题目……这么好的令人羡慕的机会,何不好好珍惜,好好利用呢,再怎么抱怨再怎么说,想要放弃还不行,还不是要继续过完这一个月,还不如像文中的母亲那样,坚定自己的信念与目标,用积极向上的心态付出行动。

“英雄不问出处”,不管是直升长滨还是长本,只要认真上课,遵守纪律,谦虚好学,将来能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就是英雄。

现在,开始行动吧!

北大授课心得体会

北大,作为中国最具声望的高等学府之一,吸引了无数学子的梦想和向往。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优秀学子聚集在这里,攻读各种专业课程。北大不仅以其严谨的学风和优质的教学资源闻名,更以其独特的授课方式和教师的高水平而受到广大学生的赞誉。在我进入北大学习的几年里,我收获了许多关于北大授课的心得体会。

首先,北大授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老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会引导我们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并鼓励我们开展科研和创新项目。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还能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与传统的纯理论授课相比,这种授课方式更加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其次,北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鼓励我们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通过这种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我们不仅能够相互借鉴和学习,还能够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北大的课堂上,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相互支持,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团队合作环境。

此外,北大授课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在课堂上,老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和指导者。他们鼓励我们提出问题、展开思考,并结合个人兴趣和实际经验进行探索和学习。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等资源,自主学习并向老师请教。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北大的课堂上,我学会了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这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北大的课堂氛围积极向上,充满了学术氛围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学生们都非常热衷于学习,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且对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热爱。这种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激发了我追求卓越的学术目标和对知识的追求。在北大的课堂上,我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共同成长,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深刻体会到了北大独特的魅力。

综上所述,北大授课的理念和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我。我在北大的学习经历中,不仅获得了优质的知识资源和学术研究机会,还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北大的授课模式不仅使我对学习变得更加积极和热爱,还让我从中体验到了学术的魅力和快乐。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持北大的授课理念,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和专业人士。

百年北大读后感

1.自从报了文科班之后,就把北大作为一个神圣的地方在心里顶礼膜拜,但也自知北大是才子之地,自己没有这金刚钻。每当听到有关于北大的消息,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崇敬之情,不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读罢这篇文章,北大又在我的心目中进一步的明晰起来。此文最妙一句就是“我的躯体是父母给的,精神世界却是母校给的”,这句话师大毕业两年的我没有太多的感悟,因为我从来都不认为师大是一个好学校,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师大的四年,我的精神世界确实是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在中文系还有几个很值得尊敬的老师,应该说他们教给了我很多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正如北大给大家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殿堂而是精神圣地。于是会想起汤化老师的孔孟之道、陈节老师的治学严谨、朱以撒老师的淡然不羁、颜纯均老师的如狮子般的醇厚内涵等等,如果没有了他们,那么大学对于我来说,意义就不大了。

所以,一个好的大学,关键在于他的人文积淀,而人文积淀又是靠这些大师级的人物在默默地支持着,如果没有了他们,北大就不再是北大了。

2.23号的'推介会虽然人多,但相信对户型满意的人并不多。

作为华润这么大的一个项目,规划设计的质量应该是要有保证的。

但是设计看,也许设计师是海龟或者南方人,几乎没有北京生活经验。

设计师口口声声的各种理念,到底是不是符合市场需求呢?

其一、鼓吹的南加州风格,运用了很多室外空间和柱廊。可是北京是南加州么?北京的气候能像南加州一般阳光明媚么?房子能盖得和南加州一般低么?既无天时又无地利,南加州风格实现了也只是一层华而不实的皮。

其二、花厅设计,完全来自南方的理念。好朝向肯定做不成花厅,不好的朝向作了花厅也养不活花呀,这里可是北京不是深圳。以三居为例,让设计师现在去住住朝北一整面落地玻璃的房子试试吧,恐怕能看到的只有枯枝败叶、感受到的是阵阵寒气。花厅有顶么?有顶就不可能有阳光,其实就是一个去掉一面墙的朝北大房,而且是要算面积;没顶,那就只能是顶层户型,不就是屋顶露台么。

其三、校园情节、挂羊头卖狗肉——说的是北大清华中科院、做的却是北美校园。看看你的客户群,他们心中的校园情节是美国校园么?喜欢美国的人,出国了就不再回来;回国工作的,大多是不适应或不欣赏美国文化;还有没出国的,也绝对不会对美国文化有太多热情,如果有的话,当年就已经出国了。钟楼、拱廊这些东西都是舶来品,如果设计师去看看北大清华,他总结出来的特性应该是西式大树草坪+中国传统园林的混合体,北大的未名湖和清华的荷塘月色,才是中国校园自然与文化环境的代表。

当然,平心而论,华润的规划和设计,相对于周边的项目,还是下了很多功夫,还是希望能有追求有理念有创新有卖点的。但是住宅不是公建,理念要落地,卖点要实在,功能性和经济性始终是住宅规划设计的基矗了解生活,尤其是了解当地的生活,了解当地生活的各种需求和习惯,是设计师的必修课。

最后还是要说几句好话,我很欣赏华润敏锐的市场触觉,提出的1+2、2.5和1.5的套型,都是很有市场针对性的,目前能做出这种设计的开发商并不多。但是,到底控制在多少面积才是市场切入点,需要进一步精心研究,如果做好了,应该能在市场错位开发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站着上北大读后感

“育人,就是家教,其终极目标是要给人之初定几样东西:定品格,定性情,定规范,定礼仪,定敬畏,定善恶,定美丑,定是非,定曲直”。

我用六个小时一气呵成狼爸萧百佑的《所以,北大兄妹》,很受震撼。检讨自己,我对阳阳的关爱远远不够,对阳阳的要求过于宽松,虽然我绝对不会打孩子。很多90后蹦出来厉声指责萧百佑什么脑残爹,真是好笑,小孩子你才几斤几两啊,哪有资格去评判人家,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让我深深钦佩的`父亲。我给婆婆看10月31日的东方直播室,婆婆回我一句:“我可告诉你啊,我看你敢打我孙孙一下的!”我试着跟父亲沟通,父亲没有看这本书,第一句话也回我:“不许打阳阳你。”表姐写了一大篇的文章告诫我千万不能打孩子。呵呵,我不会打的,阳阳也是我的心肝,我爱她还来不及呢,哪里舍得揍她。我和身边的人一起探讨,发现对萧百佑的评判大概就两种,极端肯定与极端否定,目前我还没找到一个人和我一个观点,令我诧异的倒是老公并不完全反对他。

又是睡前的快乐聊天时间,“阳阳,你也给妈妈考北大吧!”

“呵呵,不行,妈妈,我考不上啊!”

女儿笑眯眯的回应我,乐得我哈哈大笑,“阳阳,你就跟妈妈吹吹牛呗!说必须的!”

站着上北大读后感

近年来,一本名为《站着上北大》的草根励志书,因为释放着当前社会颇为需要的正能量,从而熨帖了读者的心灵,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作者甘相伟和我同为广水人,并且是初中同班同学和高中同班同学。出生贫穷农家的他,有着改变生存处境的强烈信念,和大多数农家孩子一样,他一直信奉着“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的朴素人生信条。

从小写得一手好书法、好文章且学习成绩较好的他,一直将考上好大学当做打拼的目标。可是,高考失利,他仅考取了武汉一所专科院校的法律专业。但他并没有消极不振,依然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

20xx年7月甘相伟大专毕业后,应聘到广东一家企业从事法务工作,收入不菲,但是感觉到这并不是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在繁华的城市感觉缺少精神的皈依。为了让自己的知识更完备、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拓展、灵魂更充实、生活更有“质感”,他只身来到百般眷念的未名湖畔,甘愿做了北大一名普通的保安。

在北大当保安的那段时光,他把北大良好的教育资源运用到了极致,经常蹭课、蹭讲座、与教授学者交流、苦读、写作、思考,虽苦虽累,但倍感充实。他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成人高考考上北大中文系并修完本科课程,还凭借着在北大五年保安经历以及自己的心得感悟写作了《站着上北大》。读他的文字,自信喜悦之情洋溢其间,斗志激情充盈其中,让人真切感受到他的昂扬态势。

在北大工作学习多年,甘相伟在燕园也成了名人。时任北大校长周其凤院士为其“草根不自甘平庸、起点低却依然奋发有为”的故事而心生钦佩和感动,欣然为《站着上北大》作序,并高度赞誉甘相伟充分利用北大教育教学资源的做法,值得北大学生学习。

目前,甘相伟已经脱掉了保安服,在北京一所学校担任老师,实现了人生的完美转型。

站着上北大,如果没有一种韧性,就会觉得心力不济、精神憔悴。换位思考,假若是我,会不会拉下面子去北大当一名普通的保安?即使当了保安,会不会有足够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继续读书学习?一边做保安,一边做学生,甘相伟形色匆匆忙得不亦乐乎,在两个角色之间快乐地切换着。虽然辛苦,但他总算找到了内心的“抓手”,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心中有所寄托,所以苦累并存,但内心是丰盈的,是满足的,是幸福的。

小人物也能够成才,草根也有自己的丰采。甘相伟用他的经历向世人证明:外在的不利条件并不一定能够阻挡一个人向上的心,关键是一个人想不想真心去改观。社会的进步也很需要这种坚强不屈、克难奋进的精神。世间众人,多数是草根阶层,身为草根无需自卑,经过栉风沐雨的历练,均能绽放葳蕤的生机。

北大日记读后感

放下手中的书,长长地呼了一口气。抬头望向窗外,月,陪着文字的感伤,似欣赏一种寂寞孤独的绝美,像夏空的透明淳朴,又像秋雨的绵延细长。

我被一个叫王好的女子所吸引。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不记得夜的颜色,只有被拉长的时间。刻上了记号、刻度、标签,冗长的内心久违的孤独感,斑驳的是残缺的欢笑。”如果是以前的我肯定会赞同,而现在,我只会静静地一笑而过。

曾经的我害怕孤独。我害怕那种被别人丢下,被别人忽视的感觉。一个人走在昏暗的巷口,躲在角落哭泣,我不要。于是我不顾一切地要挤进那自认为热闹的殿堂。可我错了,所谓的殿堂,只是进过色彩缤纷粉刷的地狱。那儿是纸醉金迷的世俗世界;那儿是勾心斗角的阴险与狡诈;那儿是污染心灵的恶骂与打斗。孤独,才是真正的殿堂。

孤独拥有着那两袖清风、放荡不羁的轻松之感;拥有着那远离红尘,在自然之风中的清闲之境;拥有着那不被骚扰和侵袭的纯净心灵。孤独时,找一角落抛开昔日的忧愁,滤尽心底的尘埃,为自己开辟一方亮丽的天空,听秋风扫落叶的声音,看朦胧细雨,等待花开的瞬间,就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孤独时,独处书房,揽一室阳光,摊一方素纸,龙飞凤舞地写上几笔,亦能一笔一笔描绘那泼墨山水。或者,悄悄拿来相册,回忆曾经的酸甜苦辣,便又多了一份成功的自信和失败的平静。孤独时,坐下来静静地听听音乐,欣赏《蓝色多瑙河》的悠扬或是《命运交响曲》的激昂,亦可以品味戏剧,细细斟酌“人生入戏,戏如人生”的韵味。

渐渐地,我喜欢上了细细品味孤独的感觉,喜欢在孤独中感觉生命的静静流淌。总是在兴奋或大笑之后安静下来,好像自己不是刚才那个人,而变成了一只自由的小鸟,在空中俯视着地上的悲欢离合,享受孤独的快乐。

孤独,美妙如斯,何不静静享受?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站着上北大读后感

《北大授课》是余秋雨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华文化史”的课堂实录。北大学生在课堂争论中展示出的深厚学养,余秋雨先生在“闪问”“闪答”中表现出的睿智,在教学中展示的真知灼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结合这本书对我收获最大的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破除偏见。

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知道本书的作者是余秋雨,我心里多多少少是有一些抵触的。因为长久以来,听到看到了很多关于余秋雨的负面消息。比如,余秋雨没有文化,经常用错典故;余秋雨参加各种活动,作为评委(如青年歌手大赛),太喜欢出风头;余秋雨娶漂亮老婆,私生活不检点……对余秋雨的抨击是全方位的,从作品到人品。我也如乌合之众,随波逐流,对余秋雨心怀偏见,在近几年没有再读他的作品。

初读《北大授课》,只读到前面的“闪问”“闪答”便为余秋雨的睿智所折服。面对敏感话题,甚至是一些尖锐的提问,余秋雨几乎不会“打太极”,他都是正面回应,而且回答一针见血。比如他劝告台大学生“我们年轻一代,不要在整体上鄙视世界上任何一个庞大的人群。很多傲慢,都来自无知,终究是文化的毒药。”当学生问到如何面对外界的诋毁时,他说“没有阴影的高楼,一定还未曾建造;没有藤缠的大树,一定还气象未到。”读到这里顿时觉得作者真的是一个睿智而通透的人,才能如此坦然地面对外界的非议。

回头想想,从《文化苦旅》开始,到《千年一叹》《中国文脉》等等,读过的余秋雨的作品真的不少,读的时候也确实觉得作者文采斐然,见地不凡。那我为什么还会被外界的评论所左右,不能客观的看待这位优秀的学者和作家呢?我想是因为自己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人云亦云。感谢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余秋雨,重新把书架子上落灰的《文化苦旅》拿出来再读。

二、收获新知。

余秋雨先生在授课时,明显先快后慢,从具体时代来说魏晋前讲得多,而且比较细致,对元明清甚至唐诗宋词都一带而过。通过余秋雨和学生的共同讲述,让我关注到了从前不曾好好关注的文化。

在课上余秋雨差不多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讲清末破解甲骨文的意义,余秋雨将它称为“童年的歌声”。通过前三课,我才知道在一个民族风雨飘摇之际,发现一种文化童年的歌声,唤醒古老的民族记忆是一件多么意义重大的事情。之后讲到诸子百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墨子的解读。在诸子百家中,我比较熟悉的只有孔孟和老庄,当然对他们的学说和主张也只是一知半解。墨子虽然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学到过,但也仅仅知道他的“兼爱”“非攻”。读了这两课,才知道墨家学说对于塑造民族品质的重大意义和墨子学说的跨时代意义。同时对墨家的神秘团体“巨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种城池失守就要自杀的规矩,总让我想到日本的武士。在紧张的课时中,余秋雨先生专门抽出一节课来讲颜真卿,确实让人惊讶。在我印象中的颜真卿只是一位书法家,而在余秋雨看来,在颜真卿书法艺术成就之上的是他的伟大人格。在这本书里,老师和学生的一些发言都让我重新认识一些历史人物,不禁深感自己的无知。

三、得到启发。

这本书除了在知识方面让我收获新知之外,也在教学上给了我一些启发。

在授课方式上,这门课程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在相互的思想交锋中逐步提高认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纠正、总结、提升。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连我这样的局外人都受益匪浅,想必对课堂上的北大学生来说应该会获益终生吧。

在授课之前,余秋雨告诉学生应该对下一次授课的内容做一些准备,但是又不要准备的太多。做一些准备就是我们的预习,不要太多准备应该是怕学生先入为主,就难以兼容并包,吸收他人的观点。但是我在教学中总是希望学生预习得越多越好,预习得越仔细越好,从未想过过度预习的坏处。过度预习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这是在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余秋雨在《告别》中说,这门课程是对历史文化的重新选择、重新发现、重新创造。我也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重新认识了作者,重新认识历史文化。

文档为doc格式。

北大授课读书心得

一种好自卑的感觉袭来,这本书里向我展示了太宏大的文化场面,这是一本目前为止,给我最大广度袭击的文化风暴。由余秋雨老师制造。

好久前,也许是十多年前了吧,看过余秋雨写的《文化苦旅》,这在当时是一本畅销书,没能看完,对里面道士塔这篇文章有很深的印象,对余秋雨这个人倒是印象不深。多年后,再一次看《文化苦旅》,感觉完全不一样,对余秋雨多了几分尊重与敬佩。这本书还放在床边,看完后再写读后感。

这本《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是在看《文化苦旅》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看到后挑来的一本书,一看就爱不释手,让我暂且抛下了《文化苦旅》这本书,花费近2周的时间读完。我想自己是很有必要再根据书里关于中华文化的脉络,去更系统地选择一些书来读了。也许,先把余秋雨的书集先浏览一遍吧。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余秋雨答大陆和台湾学生问。就是这些精彩的问答吸引到了我。《文化苦旅》里余秋雨的文字很华丽,让我感觉他是不是有些做作,有些卖弄。在这些现场问答中,余秋雨的妙语连珠,让我由衷地佩服羡慕惊叹。同时,特别是大陆同学的问话,更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化上的老成,让我觉得中国人口众多,精英荟萃于顶级大学,厉害。

第二部分是余秋雨给北大的学生上课实录。再一次惊叹于那些北大学子的文化素养,就一两个字可以形容。牛,牛逼。哈哈。这本书余秋雨基本是沿历史脉络一路讲下来的。但是主讲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按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讲解,而是以各个时代的文化事件、文化流派,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开讲。讲得有血有肉,生动有趣。这么薄薄地一本书,将长长的中华文明脉络分明地展现在我面前,真是有吃了一顿大餐的感觉。俗一点,也许可以用享用了一顿饕餮文化大餐来形容。

讲到先秦文明,孔老儒道,墨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再讲佛教,讲佛教与中华传统儒道文化的融合;讲汉武帝攻击匈奴对中华文化保全的意义;讲唐诗,讲大唐盛世文化,讲龙门石窟,给唐代诗人排序;讲书法、绘画;讲宋词,宋代的经济发展,文官制度;讲元曲,明清文化,小说,清朝文字狱,对文化的禁锢。许多的文化现象是闻所未闻,许多的文化视角让我感觉非常的新奇与震动。

阅读的时候,总会拿他和南怀瑾比较,比较他们的层次与风格。一直没有结果,一团模糊。在看完全书后,掩卷回味。突然就有了答案。南怀瑾所学更驳杂,涉猎的传统儒释道古籍更多,记忆力更强,像已经进入化境的前辈高人,讲课与文章已经返璞归真,对受众没有要求,能将深奥的古文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余秋雨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对近现代文学研究更多的人,但还算不上大师,应该是大厨级别。将文化烹饪得精巧细致,典型的江浙精致文人,将文化讲解得精致漂亮,对受众有一定的文学基础要求。是一个中年学者。

两人有一些共同点。就是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有一些自恋,将自己看得很高,也许是因为有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使自己有了一种超脱的意味,这种清高感就自然而然散发出来了。还有就是诲人不倦。再有就是对文化的深切热爱。这也许是句废话吧。

看了这么本精彩的书。没领悟到什么东西,反而在这里八卦,真是不应该呀。

北大有多远读后感

我读过一篇感人的文章,名字叫[北大有多远].文章讲了一对打工夫妇带着他们的儿子到城里读书,为了让成绩在小学里中下游的儿子赶上去,父亲不顾一天打工的劳苦,让儿子把一天学到的东西教给他,儿子的兴趣调动了起来.就这样,儿子以全校第二的成绩考上高中.上了高中后,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父亲只读了小学三年级,学习到这样是何等艰辛.儿子终于知道一定人努力,他每次都把第一名的试卷拿给父母看,就这样他以全县第一的好成绩考了北大,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他好学和执着的精神感动了我,但再一想,最应敬重的还是他伟大的父亲,他临走时说:"我能走进北大,完全是我父亲下一步一步推着,扶着我走过去的.看着他的努力,再看我自己忽高忽低的成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要像他一样, 自己心中的希望而努力,奋斗呀!

他们是村里惟一把儿子送到城里上学的家庭。

山里学校条件差,教师水平又不高,还让家里的地分着心,从没教出过有出息的学生来。他们怕耽误了儿子,就送到城里去。

妻的一个表妹在城里,帮儿子联系了学校,并让儿子在她家吃祝

他们每月除了送去足够儿子的花销外,还要给表妹家带去绿豆、红枣、核桃之类的山里土产,还有一脸的感激和千恩万谢。

他们的收入,大部分都用在了儿子身上,村里这家买彩电,那家建新房,他们不动心、不眼红。儿子每学期带回来的奖状,他们觉得比什么都珍贵。他们把能省下的钱都攒着,以备儿子将来上中学、上大学用。

可事不随人愿。妻的表妹因丈夫有外遇而服毒自杀。两家一场大闹,断了亲戚。儿子自然不能再去她家吃祝儿子在城里上学成了问题。

他们夫妻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丈夫去城里,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儿子上学。

他到一家建筑工地干小工。他没文化、没技术,只能靠力气挣钱。那家工地为了赶进度,每天中午管一顿饭,可他从不在那里吃,下了班赶忙往“家”里奔,给儿子做饭。每顿饭他都做一份可口的饭菜给儿子,他则吃妻送来的煎饼、咸菜。妻每次来时都劝他说,在外打工出力,也不能太节省了,熬坏了身体。他总是说知道知道,照样舍不得。为了儿子,他觉得吃点苦算不了什么。

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升入四年级后,成绩急剧下滑,期中考试,一下子由前五名滑到了中下游。

他一听急了,先是劝说,继而便打,把儿子白嫩的屁股打得血红肿胀。儿子趴在床上疼得直哭,他则在一旁边失望地抹眼泪。

他想辅导儿子,拿过儿子的课文,才知道现在的课程深了,小学毕业的他,最多只有现在三年级的水平,根本辅导不了四年级的儿子。他想像城里人那样,请个家教,他干小工挣的那点钱,除去了房租和爷俩的花销,根本情不起。他认为那也不是办法。

他犯愁了,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烟一根接一根地抽,叹息一声连着一声。

他终于想出一个办法。这是个笨办法。但他只有这个办法了。这个办法就是与儿子同步上学。让儿子每天放学回家后,把一天所学的教给他,儿子当老师,他当学生。

年幼的儿子觉得好玩,一下子提起了兴致,上课再也不交头接耳、搞小动作,眼睛瞪得跟老虎似的,自已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住,以便晚上教父亲。

晚上,儿子老师样地讲,父亲学生样地听。讲完后,儿子还把老师布置的作业转手给父亲,然后父子俩备做各的。父亲有不懂的就问儿子,儿子有的会,有的也不会,但儿子从不说不会,却反过来熊他,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父亲就羞愧而无奈地点点头。儿子还说,自己想去,明天再告诉你。父来已里笑笑,并不点破,就一边想去了。第二天晚上,儿子准会把那题详细地给父亲讲一遍。

渐渐地,父亲能问住他的总是越来越少,后来,他绞尽脑汁也难不住儿子了。小学毕业,儿子竟考了全校第二名。

他的.笨办法如此有效,让他意外、欣喜,决定把这个办法继续用下去。

儿了升入初中后,开始上晚自习,每晚9点之后才回来。他怕耽误儿子第二天学习和长身体,就让儿子简明扼要地讲一遍,等儿子睡下后,再仔细地看书,细细地理解,验证儿子是否把该学的都学会了。他基础差,白天又要拼命干活,因此他学得很吃力,常常要熬到深夜,白天干活时,总感到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来,有几次,还差点出了事故。

儿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高中后,变得懂事了,看着还不到40岁就像个老头样的父亲,理解了父亲这些年来的苦心和艰难,就对父亲说,您今后不要再陪我学了,我长大了,我会努力学习的,您放心就是。

父亲欣喜地连连点头,可晚上照样让儿子教他。

儿子再不忍心父亲陪他受罪,想了想说,高中的课程对您来说太难了,您仅用晚上的时间是没法学会的,不如我每晚回家后,把学的东西背一遍给您听,你认为可以了,我就睡觉,您认为不行,我就不睡觉,继续学,直到您满意为止。

儿子的懂事和体贴,让父亲泪眼朦胧。

从此,每天放学回家后,儿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父亲复述当天的所学及其重点、难点。儿子每次考试,都把试卷拿给父亲看。儿子的成绩稳稳保持在第一名。

三年的时光,既快又慢地过去了。儿子以全县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

儿子成为他们镇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儿子临走那天,镇政府开了欢送会,镇长、教委办主任亲自来祝贺。锣鼓喧天、鞭炮声声。儿子被红戴花,被人们簇拥着、注视着、称赞着,真有点“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味道。

父亲看着即将到北大上学的儿子,感觉如梦幻一般,眼眶直发热。

镇长走过来,拉住他的手说,老哥,你教子有方啊!谈谈经验吧。

他忙说,我几乎是文盲,既没教也没方,是孩子争气啊!

镇长就对儿子说,那你介绍一下经验吧,好让我们镇将来有更多像你这样的学生。

儿子摇了摇头说,我没有经验,真的没有。

儿子又说,我能走进北大,完全是我父亲一步一步推着、扶着我走过去的。是爱,让远在天边的梦想,近在爬尺。

站着上北大读后感

我很佩服他,他能在困难中坚强学习。而我们以一点点失败挫折就轻言失败,似乎忘了一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还有人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还有一句名言可以送给他们――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有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不敢面对挫折和失败,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坚持就放弃了。我们要学习甘相伟不屈不挠的精神,不要轻易说放弃。更要好好珍惜身边的有利条件。

披着雪白礼服的樱花_读了《绿屋的安妮》有感_650字。

曾经在《聊斋》里面看过一篇,题目是叫《阴差阳错》,但是此阴差阳错非彼阴差阳错。

《阴差阳错》错的是阴阳生死,而《绿屋的安妮》错的是将男孩换成了安妮。

那张喋喋不休的小嘴,总是不会让人忘记。我不是记住她的可爱,而是记住了她的喋喋不休。

我这人就是这样,喜欢记住一个人的缺点,不喜欢记住她的优点。

安妮,樱花,还是在春天如同披着白色婚纱的如同新娘一样,薄暮中的樱花,很美。

安妮可以说是幸福的,谁也不可以说她不幸福,她虽然曾经不幸福过,但是最后不还是很幸福。

毕竟,她有爱着她的人,她有着可以珍惜的人。

满树樱花,也许是作者唯一没有想好的地方,也许是反衬其意,但是樱花因为开的过去美好,所以凋瑟得很快,只有七天。

然而,由于酷爱想象以及“爱美之心”,安妮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改正错误。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中,小孤女安妮渐渐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成长的小主人,绿色的头发,这是让我最想要笑的,多么鲁莽啊,却又是那么的可爱。

作者的文字清新流畅,生动幽默,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交朋友啊,还有容易波动的情绪。故事情节一波三折,那美景描写的让人感觉身临其境,马修和玛利亚夫妻对安妮发自肺腑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感人至深,而安妮纯真善良、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形象更让人掩卷难忘,最后,留在家乡教书而放弃深造,更是让人觉得她是发自内心的懂事。

从十一岁的孤儿,到最后的所有人的骄傲,让人感觉非常的惊讶,与一种无可用语言表达的兴奋。

马克・吐温高度评价这部小说,称“安妮是继不朽的艾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

看来是当之无愧的。

从追求现实美,到现实美追求到心灵美,这一点非常可贵。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绿屋里的安妮,只不过有时候,我们欠缺的,只不过是一份心情。

常州金坛市第二中学初一:李未名。

读了《站着读还是跪着读》有感_800字。

站着读书,站着做人。

――读了《站着读还是跪着读》有感。

第一次听到这篇文章的名字――《站着读还是跪着读》,在迷惑的同时,我一下子就被它的独特意味牢牢吸引住了。读书也有“站、跪”之分吗?何为站,何为跪?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陈四益先生的这篇《站着读还是跪着读》。

读罢全文,陈先生关于读书态度的精辟见解和分析让我深深折服,感触颇深。“站着读”和“跪着读”实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书态度。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跪”意味着屈服和逆来顺受,而“跪着读”体现的则是一种迷信书本,想书本“下跪“的读书态度。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吸收书中的精华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有所感悟。书本是一种知识的载体,书本的知识是抽象的,他传递着作者当时的所想所悟,建立起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读书更重要的还是读者自己对命运的感受,对事物的理解。如果一个人在读完一本书后一无所获,而只是不加自己理解地将书中的内容一切照搬且深信不疑。抱着这样读书态度的人,我相信终其一生也不会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对于“站着读”这种读书态度,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早有体现,先生提倡对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我们都要用辨证的眼光去看待,在接受和传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提炼。特别是对于文化的继承,更需要我们以一种“取其精华,祛其糟粕”的方式来对待,万不可一股脑儿全体接受。古往今来,书中的确蕴涵很多经历时间的冼礼而流传下来千古名言,但其中也夹杂着不少谬误或是不适合如今时代发展的经验。如果读书之人再以谬传谬,后果不堪设想。孟夫子也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跪着读书,禁锢了人的思想和创造,阻碍了人类进步的步伐。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应该以平等的姿态去看待所读的书。在读的过程中,读者与作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在交流中思考,因思考而质疑,甚至因质疑而反驳在读作者双方灵魂的撞击下达到读书的最佳状态,这样才能使读书发挥出其更大的效益,才是真正会读书,读懂书。

陈先生的《站着读还是跪着读》给人们如何正确读书指明了方向,站着读书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应该具备的品质。读书着是美丽的,思想着是美丽的,坚持着更是美丽的。在这个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我们不仅要提倡站着读书,其背后蕴涵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提倡我们要在站着读书的基础上学会站着做人。特别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自身的“挺直”才是教导学生的基础,如果不是站着读,而是跪着读,那这书不如不读!

看《背着爸爸上学》有感_650字。

这个礼拜四,学校组织初一在操场上看电影,这个电影的名字叫《背着爸爸上学》,其实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一部感人片,记得当时,有许多同学都在抱怨说,这个片子太老了,不好看什么之类的,我暗暗发笑,心里说道,学校给学生看电影肯定放的是对学生有启发,有益的,怎么可能会跟随学生的思路走呢。说值得,看完之隔电影之后,我真的被感动了,也受到了许多启发。

我记得有人说过,感动只是在一瞬间,但真情却永远存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场电影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反复这句话就是为这场电影而“量身制作”的。这场电影不短也不长,看了一个多小时吧,它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姐姐父亲之间的事,小男孩的母亲去世的很早,只剩下她和姐姐,父亲相依为命,父亲用转勺的方法决定他和姐姐谁去上学,谁辍学ue,最后小男孩上学,姐姐则照顾这个家。刚开始,小男孩因为亲眼目睹自己的同学被河水淹死的情景害怕所以逃学,被父亲知道后教训了他一顿。从此,小男孩便开始努力学习,一直到高中,并且在一次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获得了陕西省的一名,就在此不久,他的姐姐出嫁了,他得知后,非常难过,于是,他便开始照顾自己的父亲。终于,他考上了大学,可父亲生病了,于是他决定不去上大学在家照顾自己的父亲,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便在一天晚上投井自尽了,幸好男孩及时发现,要不然父亲就死了,最终,男孩答应父亲自己去上大学,但为了要照顾父亲所以背着父亲一起去了大学。在看完这场电影后,我才明白原来父母对我们寄存的希望是非常大的,可我么却不懂得珍惜,有时还和父母乱发脾气,通过这场电影,可以知道一个人只有在艰难中走出来才能得到胜利。所谓俗话说的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希望大家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不要让自己的“黄金时期”一点一点的溜走,一起说加油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