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12篇)

时间:2023-12-10 21:46:24 作者:紫薇儿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的节奏和进度,提前准备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是如何针对学生需求和学科特点进行制定的。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烛之武退秦师》

本文是学生升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人教课标版必修1第2单元)初中三年,学生们虽然打下了初步文言文基础,但像本单元这样古汉语知识繁多、叙事详备、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他们学习起来仍有一定困难。

《烛之武退秦师》是本单元第一篇,情节相对简单,但涉及到郑、秦、晋三国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涉及到人物称谓和外交辞令,当然,更涉及到许多古汉语特殊词句。扫除了这些障碍,学生们才能领略文章理性之美、辞令之美。

故本课教学设想是: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合作探究。(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以发现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师生择要解决问题。(2)课堂上重点解决疑难字句,在词句积累过程中复习成语,打通古今汉语联系,学以致用。(3)尝试用填空的方法,概括文意,提炼要点。(4)读写结合,融理解鉴赏与表达交流于一体,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古为今用的意识。

褚树荣老师认为,阅读、鉴赏文言文,要有三个层面,即文句—文章——文化,此言极是。愚以为,学习古代文章,还在于学以致用。这不仅是掌握词句,了解文意,学会做题,更要借此观照我们的现实生活,给我们提供一个历史的借鉴。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本课重要词语及语法现象:

譬如: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等。

2.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学会用填写关键词法概括文意。

3.通过用加点词语境义填写成语的方法,了解古今汉语的联系,增强对古汉语的领悟力。学会评点式读书法,尝试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4.感受烛之武以国事为重,勇于担当的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辅用具】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春秋是礼崩乐坏的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利益,翻云覆雨;秦晋之好,转眼间顿为敌国。同学们知道,在大兵压境、国家危如累卵的时候,以自己超卓的胆识,只身说退强大敌军的故事吗?知道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转眼之间成为盟友,而盟友之间则差点发生战争的.原因吗?那就让我们走进《烛之武退秦师》,感受一下春秋时期那刀光剑影,欣赏那惊心动魄的唇枪舌剑吧。

二、检查预习。

1.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择要挑出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学习。

(结果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与教师判断相同,通过筛选,删除了通过查阅注释和词典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譬如,关于“春秋三传”、人物称谓;对于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基本也能把握其主要特征,故此,教学时这个环节从略)。

2.字词积累:大屏幕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学生相互补充。

(1)解释下列词语,说说与现代汉语意义上区别。

越国以鄙远且贰于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行李之往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解释下列加点词,了解其活用类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既东封郑若亡郑而有益于秦因人之力而弊之。

(3)比较辨析下列虚词意思。

其:以其无礼于晋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以:以其无礼于晋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将焉取之朝济而夕设版焉。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以其无礼于晋晋军函陵是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

【活学活用】。

请以下列加点词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且贰于也(忠贞不贰)。

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

以乱易整,不武(胜之不武)。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令夕改;同舟共济)。

夫晋,何厌之有(学而不厌)。

是寡人之过也(闻过则喜)。

(积累固然重要,但整合能收举一反三之效。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通过给加点词组合成语来学习,学生趣味盎然,教师也可借此了解学生掌握成语程度,使学习具有针对性。)。

三、诵读感知,分析说理艺术,概括文意。

(一)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先让四个学生分别读四段内容,然后请学生评点,教师相机点拨。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烛之武说秦伯的语气。再请一生品读,并让学生指出这番说辞中语气有无变化,读得是否正确。再请一生朗读,感受其委婉语气及其跌宕起伏。

(二)综合全文,在空格处填写一个最恰当的字予以评价。

秦晋征讨郑国,其理可谓()矣;强敌大军压境,其势可谓()矣;。

烛之武见危受命,其情可谓()矣;一番说辞力挽狂澜,其言可谓()矣;秦伯背盟结盟,其行可谓()矣;晋文果断撤军,其人可谓()矣。翻云覆雨敌我互换,,其因皆为()矣。

参考答案:谬,危,义,妙,滑,智,利(意思对即可)。

四、合作探究。

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能否从中获得一点启示。(提示:可从事情因果关系、盟友与利益、说理艺术等方面考虑)任选一个话题,写一段不少于200字段短文,阐明你的观点。可以相互讨论,选择一人在班上交流。(这一环节视课堂教学时间而定,也可放到课外完成)。

【学生范例1】话题: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学生范例2】话题: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秦晋两大盟国围攻郑国,但在烛之武一番说辞之下,秦国就抛开秦晋之好,改与敌国结盟,何哉?利使之然也。秦“越国以鄙远”,本来就只想分郑国一杯羹,但“邻之厚君之薄”的亏本买卖是不干的,哪如“舍郑以为东道主,供其乏困”合算呢?更何况“与郑人盟”,让杞子等将领留下做内应,以后独吞郑国这块肥肉多好。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呀!晋国呢,也是如此,拉秦侵郑是让它火中取栗。别看文公满口“仁义”,当“仁义”遭遇“利益”时,晋国选的肯定是后者。几年之后的崤之战不正说明了这点吗?吕祖谦说:“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诚哉斯言!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古人之言当铭记也。

五、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秦晋崤之战》。

2.以“谈《烛之武退秦师》的写人艺术”为题,写一篇探究性文章。文长不限。

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新教材强调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实词的积累,注意多义词的辨析,尤其要重视对课文的熟读背诵。

学习本文,要在着重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的同时,注意欣赏包括本文在内的《左传》的文学价值。

文言文的教学重在解决提高阅读水平的问题,而较之现代文,我们更应该激发学生热爱文言文的热情。因为文言文在它出现的年代上,在它所要表达的与今人类似的思想感情上却能用如此精美的语言形式,实属难能可贵。于是宜有以下导言:

同学们,如果说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下,大凡事物总是现在的比过去的好的话,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艺术的某些方面,有没有与一般规律相反的情况呢?(这样一来一往的问答,并不难引导学生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罗马为代表的雕塑,比如据说维娜斯女神的断臂今人就无法设想能够补得很好,以及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写出当时那样的水平的。然后接着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于是可让大家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以较高的水平先把课文诵读一遍。然后承接第二单元所学的“理清思路”理论,实际上也就是本课后面的练习题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而实际上等于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即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说“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的问题,第二自然段是说“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问题,第三自然段是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第四自然段是说“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进攻的原因”。

在上面问答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之后再让他们在已经看过课本中注释的情况下提一提文中还有哪些实词的意义不清楚,还对哪些虚词的用法或古汉语现象不理解。这其中由学生提也好,由老师问也好,宜将第一段中两个“于”均解为“对于”之意,两个“军”字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当“驻扎”讲。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两句均为古汉语中所谓省略句,即均在“军”字之后省掉一个介词“在”,而就这一点,已能证明古今语言形式上的不同习惯,这对让学生逐渐习惯看文言文是大有好处的。

同理,在第二自然段中应让学生弄清楚:“言于”当“告诉给”讲;“若使”中的“使”当“让”讲;“臣之壮也”中的“之”是典型的结构助词夹在主谓结构之间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例句;“也已”不仅注释上有“已,同‘矣’”的字样,关键是要解释这种“语气词连用”的古汉语现象;从“今急而求子”中不难看出,根据上下文,“而”在此只能当副词“才”讲;至于“是”通常在古文中多当代词“这”讲,只是为了上下文意思的通顺而把它整个译作“这是”罢了;最后“然郑亡”一句,和今意相对照,显然是个被动句。

第三自然段:“夜缒而出”里的“而”强调是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若亡郑”中“亡郑”是“亡”的使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一句的注释中虽然说明了其中的“鄙”,“边邑”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而“远”是形容词活用为“远地”的名词用法,但整句意义的通俗理解应该是“越国以远鄙”;“邻之原,君之薄”中的两个“之”直译时,还是应当看作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夫晋,何厌之有”中的“之”此时是起“动宾倒置”标志作用的,即意义上应看作“有何厌”;“既东封郑”一句应强调就其直译而言,“既”当“等到……以后”或“已经”之类意思讲,“东”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名词当状语,译作“向东”,“封”,名词“疆界”,此处当动词用,译作“作疆界”,而“郑”作为句子的补语,也是以名词当状语的形式理解的,应译作“以郑”,于是整句的确切直译应该是“等到向东以郑国作了疆界以后”等。

最后一段中则应该让学生承认,看过书上的有关注解之后,剩下的就没有什么可感到难解的地方了。

上述程序之后即宜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其中不乏用多种形式背诵。比如教师先领背、分段集中背等,因为字面意思过得较为彻底了,所以背诵起来就应该相对容易。同时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达反映在遣词造句、语言组织上的精妙,比如可以对比同样或类似意思表现在古今语言形式的不同上,应该承认文言文形式上的言简意赅和音韵方面的朗朗上口等,而这些,也正是《左传》等的文学价值。

至于课后练习中关于多义词辨析的题,应该说在上述教学全过程之后,难度是不大的。

与“设计a”相比,本设计在导语、教师的诵读和按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二前半个问题上的内容以及程序均可完全相同。只是在进行练习二后半个关于“背诵全文”的练习时,教师完全可以从此把全课讲授的重点都放在这上面,即可以用“以背代讲”的.办法来授课。也就是教师在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并回答了课文段落大意的基础上,教师一段一段地领背,当然在领背时,往往是先一句一句地,然后是一段一段地,在背的过程中教师以提问或自己讲解的形式完成文中实词的积累,至于古汉语语法可少涉及甚至可不涉及,即在学生预习过注释的情况下,真正实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母语学习特色。

至于在背诵中应该主要积累哪些实词,那就基本以课前学习的提示和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要求作为标准。

在领背若干次之后即可让学生先集体背诵,进而再可分小组,乃至单个人背诵等。总之,按照文言文每课平均三课时来分配,其中专门拿出一课时半来实现最终的全面(指课文的全部和全体同学两方面说)背诵,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最后可用半课时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中关于“归纳多义词义项”的题目,同时还可让学生讨论文言表述方面的精美和由此而对《左传》的文学价值方面的看法。此时可灵活掌握,既可让大家畅所欲言,又可简单举例点到为止,总之以课时为限。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情感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

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反复诵读,引领学生品味课文的思想情感。

如何启发学生准确、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一、导入课堂。

幻灯展示:三步诵读法。

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幻灯展示:第一遍诵读:读准字音。

1、教师范背课文。

要引导学生关注的字音有:缒共阙逢说知多音字通假字生字。

幻灯展示:三类字。

幻灯展示:以意定音以意写形。

2、学生活动: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从字音和感情上引导)你们觉得在感情上和老师的比较有什么不同?

(评价的语言:字正腔圆,平淡,无起伏,无感染力)。

三、读清句读,读懂内容。

1、诵读课文的`方法。

幻灯展示: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句中的停顿。

2、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首先看看课文的内容吧,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

为什么要去击退秦师呢?结局如何。

板书: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晋军撒军。

四、处理课文的诵读。

1、第一自然段(教师范读)。

我先来试读第一段,然后和大家说说我是如何处理的,为什么如此处理。

同学们来试一试,那一位?

学生活动:找一个男生来试读,然后全体男生再读。

2、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从三个对话的语气入手品读)。

学生活动:找三位男同学分别诵读。

追问:为什么这么处理?

提问:仅仅是郑伯的几句话就打动了烛之武吗?

3、第三自然段(从说话时的技巧入手)(共同探讨)(在这一环节中如果学生没有反应,那教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发引导:譬如可以把秦、晋、郑比作三个人,实际上就是孩提时经常玩的游戏,就如你得罪了同学甲,他就找到他的好朋友同学乙,甲乙分别在你回家的那条路上一头一尾的“候”你,除了告老师外,你走哪条路,用什么办法说服他?先认错,再瓦解、再诱惑)。

我们烛之武是用什么方法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呢?说服秦国国君。

(1)第一步舍郑。

首先说了什么?这儿,如何处理?

以退为进,搏得秦君好感,因此说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

学生活动:个体诵读。

(2)第二步亡郑。

接下来说了什么?

学生活动:个体诵读。

(3)第三步扶郑。

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接下来又说了什么呢?

更加诚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用中速读放慢,平缓、诚恳。

本环节要落实这些文言知识:东道主,行李,执事。

学生活动:个体诵读。

(4)第四步离间。

烛之武另换角度,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前快后慢,对其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的不屑一顾,激愤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以诵读、讨论、练习为主。

两课时。

投影仪。

1、给生字注音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第一教时)。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1、注音贰、汜、佚、缒、说、戍、敝、共、逢、阙。

2、填空。

1、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自由诵读。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师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缒而出。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与。

10、亦去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提问,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一到两遍)。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伯:直截了当。

提:(1)略。

(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和侵犯,而我国政府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事端是完全正确的。(此题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示小结: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提示: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以上两个问题可稍作讨论,不必深入探讨。)。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释,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学课文中与此相同的例句。

例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b: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

c: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

d:唯君图之指示代词,这件事。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学课文中实词“鄙、若、知、说、辞”的用例,并解释。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浅陋。

鄙: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

越国以鄙远边境、边邑。

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讨论:赵云的话有道理吗?先主为何不听?结果怎样?这对你有何启示?

教学说明:

笔者以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下三点:一是多读多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强文言语感;二是抓住字词,新旧联系,建立文言络;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切忌死填硬灌。本文的教学即如是。

《烛之武退秦师》

新教材强调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实词的积累,注意多义词的辨析,尤其要重视对课文的熟读背诵。

学习本文,要在着重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的同时,注意欣赏包括本文在内的《左传》的文学价值。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言:。

同学们,如果说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下,大凡事物总是现在的比过去的好的话,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艺术的某些方面,有没有与一般规律相反的情况呢?(这样一来一往的问答,并不难引导学生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罗马为代表的雕塑,比如据说维娜斯女神的断臂今人就无法设想能够补得很好,以及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写出当时那样的水平的。然后接着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二、让大家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以较高的水平先把课文诵读一遍。

三、承接第二单元所学的“理清思路”理论,实际上也就是本课后面的练习题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而实际上等于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1、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说“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的问题;

2、 第二自然段是说“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问题;

3、 第三自然段是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4、 第四自然段是说“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进攻的原因”。

在上面问答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

四、让学生在已经看过课本中注释的情况下提一提文中还有哪些实词的意义不清楚,还对哪些虚词的用法或古汉语现象不理解。这其中由学生提也好,由老师问也好。

1、第一段中两个“于”均解为“对于”之意,两个“军”字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当“驻扎”讲。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两句均为古汉语中所谓省略句,即均在“军”字之后省掉一个介词“在”,而就这一点,已能证明古今语言形式上的不同习惯,这对让学生逐渐习惯看文言文是大有好处的。

2、在第二自然段中应让学生弄清楚:“言于”当“告诉给”讲;“若使”中的“使”当“让”讲;“臣之壮也”中的“之”是典型的结构助词夹在主谓结构之间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例句;“也已”不仅注释上有“已,同‘矣’”的字样,关键是要解释这种“语气词连用”的古汉语现象;从“今急而求子”中不难看出,根据上下文,“而”在此只能当副词“才”讲;至于“是”通常在古文中多当代词“这”讲,只是为了上下文意思的通顺而把它整个译作“这是”罢了;最后“然郑亡”一句,和今意相对照,显然是个被动句。

3、第三自然段:“夜缒而出”里的“而”强调是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若亡郑”中“亡郑”是“亡”的使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一句的注释中虽然说明了其中的“鄙”,“边邑”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而“远”是形容词活用为“远地”的名词用法,但整句意义的通俗理解应该是“越国以远鄙”;“邻之原,君之薄”中的两个“之”直译时,还是应当看作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夫晋,何厌之有”中的“之”此时是起“动宾倒置”标志作用的,即意义上应看作“有何厌”;“既东封郑”一句应强调就其直译而言,“既”当“等到……以后”或“已经”之类意思讲,“东”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名词当状语,译作“向东”,“封”,名词“疆界”,此处当动词用,译作“作疆界”,而“郑”作为句子的补语,也是以名词当状语的形式理解的,应译作“以郑”,于是整句的确切直译应该是“等到向东以郑国作了疆界以后”等。

4、最后一段中则应该让学生承认,看过书上的有关注解之后,剩下的就没有什么可感到难解的地方了。

上述程序之后即宜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其中不乏用多种形式背诵。比如教师先领背、分段集中背等,因为字面意思过得较为彻底了,所以背诵起来就应该相对容易。同时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达反映在遣词造句、语言组织上的精妙,比如可以对比同样或类似意思表现在古今语言形式的不同上,应该承认文言文形式上的言简意赅和音韵方面的朗朗上口等,而这些,也正是《左传》等的文学价值。

五、课后练习。

关于多义词辨析的题。

烛之武退秦师的导学案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

1、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略。

4、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

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巧施离间。

5、略。

6、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3、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1、探究式。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物形象。

3、问题式。梳理故事情节。

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1、体会烛之武退秦的语言艺术魅力。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3课时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群雄逐鹿的春秋时期,感受那一段浪潮澎湃的历史。

如果让你们依据标题写一篇文章文章,你们会写哪些内容。

1、 为什么退秦师 2、怎样退秦师 3、结果如何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是怎样展开描写。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文。

1、 文章哪句话交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

秦晋围郑

(问:为何用“围”而不是“伐” 答:“围”点出形势更加危急,一触即发)

2、为何秦晋围郑

表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ppt展示春秋时期形式简图

深层: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主张师出有名(比喻做事有充足的理由)。

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吞并郑国。

ppt展示秦晋围郑形势图,问:既然秦晋为盟友,但又驻军两地?

答:1、两国之间其实还是有一定间隙

2、为下文给烛之武创造机会,夜访秦营说秦做铺垫。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对烛之武的描写内容

1、他人举荐(佚之狐言于郑伯)

引导学生将此处对人的描写归纳到描写手法中的:侧面描写

2、分析烛之武所说的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抱怨,不满的情绪)

3、先推辞,后答应了郑伯的请求、先推辞,后答应了郑伯的请求

引导学生将此处对人的描写归纳到描写手法中的:正面描写

全文中对于烛之武的形象塑造,最多是哪个方面的描写(语言)

全班齐读第三段,分析这一段烛之武所说的话的深层含义,同位之间相互讨论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设身处地 消除戒心)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危秦)

(舍郑利秦)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晋人无信)

(何厌之有)

用一个字概括这三大行为(引导学生):捧 诱 挑

根本这样情况出现的原因: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力往)

4、说秦结果

秦:退兵,派兵护郑

晋:退兵(不强大,秦郑结盟)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5、再次总结烛之武形象

大义 大勇 大智(全班齐读)

探究拓展:

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与《烛之武退秦师》的艺术特色(ppt展示)

烛之武退秦师:以利益得失劝退秦师

邹忌讽齐王纳谏:借用妻、妾、客的回答,谈及国家大事。身份、地位、需求不同,虽答案相同,但由自我感受展开的反思。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对于文章的梳理和了解认识到了这位有勇有谋有义的烛之武。感受到《左传》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

配套课后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

他人举荐 (侧面描写)

大义

烛之武 大智 (正面描写)

大勇

1、 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相对比较完整,但对于环节之间的逻辑性仍然有待调整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教学流程之间的环环相扣。

2、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容的分配要注意详略得当,尤其是教学重点部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于烛之武的人物分析,教学难点是体会烛之武退秦的语言艺术魅力。但在文本分析中,说秦结果的安排稍多。

3、 在提问学生的过程中,语言的精准性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4、 在分析烛之武的论辩艺术时,可引导学生对晋候,秦伯的动作,表情等猜想、揣度背后的深意。

《烛之武退秦师》

地点:郑国秦营。

第一幕。

[人喊马嘶,军鼓阵阵。秦晋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合兵围郑,郑危在旦夕]。

郑文公(背手踱步)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

众谋臣(颤抖)大王,您都踱三天了,小心您那骨折的腿啊!大王……(凄厉地)。

郑文公(摇摇头,继续踱)……。

[话音未落]。

探子乙(连滚带爬)大……大王,围兵已破我郊关,直逼曲淆。

郑文公(脸色煞青腿一软)安拉!!

[众谋臣急忙上前搀扶]。

[群臣大哭]。

郑文公说的容易,计从何来?(抹鼻涕一把,破涕为问)。

郑文公(半绝望地)如何退呢,爱卿?

叔詹找一个能说的,会道的,能吹的,会侃的即可……。

郑文公(唱)(调按《单身情歌》)郑国的人那么多,能吹的没有几个。

叔詹老臣倒知一人……。

郑文公(惊喜交集)who。

郑文公(大喜)快宣快宣![群臣喜急而宣]。

郑文公(忙搀起)您就是烛老先生?

烛之武(深揖)正是老臣。

烛之武老臣都知道,不过,容我考虑考虑。

[作罗丹雕塑《思索者》状]。

郑文公(急切地搓手)……。

烛之武好吧。老臣就走一趟!

[群臣欢呼。“珍重”声四起]。

烛之武(耳语郑文公)给我买份儿保险。[下]。

第二幕。

[秦营,觥筹交错,君臣欢饮]。

[群臣齐声附和。欢歌笑语,忽有哭声]。

秦穆公噫?何人在哭?大内密探008——把哭歌的人押进来!

[烛之武踉踉跄跄被008押进来]。

秦穆公哭歌之人是你?

秦穆公知道还唱?

烛之武唉,郑国危在旦夕,我伤心啊!

[秦穆公回头向群臣一笑]。

烛之武(大笑)哈哈哈哈!不过……。

秦穆公不过什么?

烛之武您助晋灭郑,也难逃亡国之命啊!

秦穆公你说什么?寡人看你是个老头子,刚才不与你计较,你竟越发放肆!

百里奚大王,且听他讲下去。

烛之武大王,老儿并非胡言乱语。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

秦穆公谁是黄雀?

烛之武(摇头)素闻秦穆公乃一代明君,没想到今日一见——唉,见面不如闻名!

秦穆公(疑惑地)什么?

谋臣(悄悄地)他说您不文明。

秦穆公(不高兴地)我说话从来不带脏字,怎么就不文明了?

百里奚大王,他说您见面不如闻名!

秦穆公好老儿,竟然拐弯儿骂我!

烛之武大王,老儿并非此意。

秦穆公(甩袖)那又是何意?

郑国深居晋东方,

秦国又居晋西方,

东西相距数千里,

遥遥相望不可及。

秦国助晋来灭郑,

两国至,郑既亡,

晋侯岂肯分郑疆?

郑国归入晋国地,

他们势力会更强。

到那时,你秦王,

势不及他必遭殃。

秦穆公说得好,说得妙,再来一段我还要,要是下面没了词儿,你的人头我也要!

秦穆公(踱步)让我考虑考虑……。

百里奚(沉痛地)大王,莫听他胡言乱语!

[其他谋臣悄悄道:“我看——值!”]。

秦穆公…………。

秦穆公(果断地)杞子逢孙听令!

杞子逢孙末将在!

秦穆公你二人率一师二师去保护郑国,其他人跟我撤。

百里奚两位将军随我来。(抚二人背至营门外)。

烛之武百里先生……(掏出金砖若干)。

百里奚(大怒)你把我百里奚当什么人了——(往台下指)有刺客!

(劈手夺过金砖,对烛之武说)好说好说。

[杞子逢孙满头大汗回来]。

[三人唏嘘而入]。

百里奚大王,经过我们认真、详细、周密、妥善……。

秦穆公(不耐烦地)干脆点!

百里奚(操山东方言)咱回家吧!

秦穆公(大喜)好!!

烛之武(一揖到地)大王英明,大王功德无量啊!

尾声。

(忽停住,掏出一红色本本儿,面向观众)事后,烛之武被评为“郑国十大杰出老年”。

烛之武退秦师

民间故事是我国人民在。

生活。

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公元前630年,秦国和晋国联合进攻郑国。当时,秦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东边,晋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西边。处于团团包围之中的郑国十分危急,郑国君主文公连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

有个大臣说:‘‘面对两大强国的左右夹攻,我国的情势真是危在旦夕!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说服秦国退兵,剩下的敌人只有晋国,那么我国就能够转危为安。”

郑文公急切地问他:“您看派谁去劝退秦军比较合适呢?”

那人推荐说:“大夫烛之武可以。”

半夜时分,外面黑漆漆的。在城东,郑文公亲自将烛之武送到城楼上,命令士兵拿来一只大筐,上面用绳子吊着,让烛之武坐进筐中,把他徐徐下放到城外的墙根处。

烛之武偷偷地跑到秦营,被带进大营之后,一看到秦穆公就伤心痛哭。

秦穆公看到他这样,便怒喝道:“你是什么人?深更半夜跑来这里哭什么?”

烛之武说:“我是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哭我们郑国快要灭亡了。”

秦穆公说:“你哭你们郑国,为什么要跑到我们的军营里呢?”

烛之武说:“我也是为你们秦国而哭啊!”

“你这是什么意思?”听了他的话,秦穆公感到很奇怪,“我们秦国快要打败你们郑国了,为什么你还要来哭我们秦国呢?”

烛之武说:“我们郑国的国土和贵国并不相连。我们在东,你们在西,中间还隔着一个晋国。因此,在我们郑国被灭之后,只能被晋国占领。那时候,晋国就会比以前更加强大,而贵国的国力也会弱于晋国。为别人打仗争夺土地,最后又拱手将打来的土地送给人家,这是明智之举吗?况且,晋国的侵略野心哪里有满足的日子,它东边灭了郑国,难道就不想向西边的秦国扩张了吗?”

听了他的话,秦穆公沉思良久,说:“你说得对。”

烛之武说:“您如果同意解除对郑国的包围,我们郑国从此一定心向贵国,做个‘东道主’,贵国使者在东方道上往来经过的时候,我们郑国一定尽东道主的。

责任。

好好招待贵国的贵宾希望您能好好地考虑这件事情!”

听了烛之武的话,秦穆公+分满意,便立即答应撤兵,并且和烛之武歃血立盟。秦军悄悄班师回国,还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将军,带领两千秦兵,帮助郑国守城。后来,晋国文公看到秦穆公不辞而别,只得也下令撤军。郑国转危为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师:上课,今天在学习课文前让我们看三幕剧。

一(话外音:春秋时期,秦晋联合围攻郑国。郑伯心烦意躁的上,佚之狐跟随,)郑伯不耐烦地说:去,去。佚之狐说:大王,我的朋友烛之武能言善辩,如果派他出使秦军,他定能说服秦国撤军。郑伯(喜出望外)说:快召见烛之武!(传唤声:传烛之武进宫!)烛之武上:参见大王,不知大王有何吩咐郑伯:佚之狐举荐你出使秦军,不知你意下如何烛之武:臣年轻时就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中用啰。郑伯:我不能早重用你,这是寡人的过错,现在到危急时用你确实难为你,但郑国灭亡了,你也没有好处!烛之武: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二(晚上,烛之武悄悄来到秦军,拜见秦穆公:我们国君派我密见大王,向您转达他对您的敬意。秦王:开门见山地说,你有什么就说。烛之武:我们国君让我转告您,他已经知道要灭亡,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利的话,哪里敢麻烦您大老远跑到这来。秦伯(点头)烛之武:您知道,一个国家越过别的国家来管理边关,这是多么困难。哪里用得上灭亡郑国来坫加邻国的力量邻国的实力增加了。而您的势力减少啊!秦伯:嗯。烛之武:如果您放弃灭亡郑国,或许我们能为你们的使者提供来往的费用,成为你们通往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伯(看了看烛之武)烛之武:况且您对晋国有很多恩惠,可晋国国君背信弃义,答应把焦地和暇地给您,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派兵把守这两地,根本就是拿您开玩笑。那晋国,他有什么满足呢郑伯(抬头凝视烛之武)烛之武:如果晋国在东边占据了郑国,那么下一步他就准备往西进军。秦王(瞪眼):他敢!烛之武:如果不进犯秦国,晋国到哪里得到他想的利益!我希望大王仔细斟酌。秦伯(高兴地):看来你说的的确不错,我差点上了晋国的当。多亏你提醒。好,我们两国联盟吧。来人,芑字,逢孙,杨孙,你们留守郑国,其余跟我撤!烛之武:多谢大王。后会有期!

三(一士兵上:报,秦军已撤,只留芑字逄孙杨孙驻守郑国。字犯:大王,秦背信弃义,请让我率军攻击他们。晋文公:慢,如果没有这人,我做不了你们的国君,凭借他人力量却攻击他,这不仁义;失去自己的盟友更不明智;用混乱代替和平,这不符合打仗规则。我们还是撤军。众将军,班师回国。众:是。

师:我们观看了三幕剧,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领略烛之武说理艺术,他怎样运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穆公。

生:烛之武善于看对象说话,他了解秦穆公的个性__惟利是图,先陈述灭郑利晋而无利于秦,再说保郑利秦。又分析晋国本性是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进而揭示晋将缺秦,以激怒秦王达到挑拨秦晋关系的目的。

生:他用了以退为进,以利相诱,对比说理,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

生:烛之武这人能知己知彼。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烛之武的说理技巧,深刻周到,综合一下就知道说话应从那些方面去把握。一是看对象,做到知己知彼。二是分析形势,把握有利时机。三是察言观色,恰当运用说理方法,或以退为进,或以利相诱,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或喻之以物。又可由表入内或由浅入深。也可层层深入。这是烛之武给我们的启示。

师:让我们再读课文,进一步领略左传写人的技巧。生齐读课文。

师:你认为谁写得精彩。

生:晋文公。课文把他知恩图报,识大体,深谋远虑的性格写得栩栩如生,并不像烛之武所说的背信弃义。

生:依你的说法就有损烛之武的形象。生:不,是以晋文公反衬秦穆公的弃义和惟利是图。这样写表现了作者的匠心。生:这说明秦穆公是最为精彩的人物。

生:秦穆公也是衬托烛之武的。生:郑伯和佚之狐也是衬托烛之武的。

生:作者写了多种矛盾:外部矛盾秦晋与郑,秦与晋。郑伯与烛之武,晋文公与子犯的内部矛盾。这些矛盾的焦点集中到烛之武身上。

师:对,这叫波澜法。用各种矛盾冲突去刻画人物,既一波三折又扣人心弦。综上所述,左传不愧为叙事最详实的历史文献。下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