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电学教案设计(精选14篇)

时间:2023-12-27 11:50:58 作者:雨中梧

初三教案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怎么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知道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现现象,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活实例,体会生活处处有物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学习过程。

总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______________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______________。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______________。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

1、自然界只有______________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______________,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______________。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______________,异种电荷______________。

3、电荷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______________,符号______________。

4、验电器:

(1)验电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电器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物理电学教案怎么设计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方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近年来中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实验探究的考查,考查方式、内容呈现多样化且臻于合理、科学。经分析可知这些探究题能联系基础知识点,不随意拔高,部分题目源于教材,但突出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考查学生设计方案、数据处理、分析论证和科学表达能力,增加了评价功能。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变通、运用,故探究题也成为了学生的主要失分点之一,所以初三二模复习进行探究题型的专题训练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探究专题复习时间一般为5课时(时间分配略),本节课为电学专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题常见题型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解决电学探究题的一般思路,通过巩固性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对探究性习题进行训练,学生通过主体参与模式讨论、互动、释疑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学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

通过几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中考探究题的几种常见题型,主要还是围绕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进行命题,归纳一下主要有四种:

(1)对科学问题提出猜想的能力。

(2)考查学生设计和实施科学实验的能力。

(3)考查学生解释和表达科学探究结果的能力(分析与论证)。

(4)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四、课型特点。

专题复习课,特点是课堂容量大,例题讲解,习题训练交叉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无所不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设计优点:可以省出抄题的麻烦,节省时间完成更有意义的事情)。

六、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电学部分的主要知识考点: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以及电功、电热的相关公式等等,然后由易及难分别就常见的四种探究题型进行举例训练,教法是先投影例题,学生自行思考解决,不能解决的小组(四个人)讨论,得出解题思路,将答案写到学案上,最后教师点拨并将正确答案投影,教师进行点评,然后进行第一次反馈练习,这样做的好处是:小步子,快节奏、多反馈、勤校正。通过多层面的反馈校正,不失时机地练习巩固每个知识点,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在练习过程中,教者的工作是高密度的,要进行巡视并及时发现暴露的问题,然后集体订正,予以评分,让学生学有收获,学有成就感,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鼓励,以备再次挑战下一题。

(例题)扬州中考卷第31题“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题目略)。

析:(1)源于课本,不任意拔高,考查了基本知识点:电路连接,p=ui,r=u/i的应用。

(2)探究题特征明显:对实验进行评价,考查学生的实施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等。本题讲解结束用一条类似的中考题(淮安08中考卷)进行巩固练习,强化了教学效果。限于时间,其余例题不在一一加以说明。。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再次从习题回归理论,哪道题是对应的哪种探究题型或包含哪几种探究题型,让学生从理论上把握物理知识。

总之,这节课的安排是:通过知识点的再现(学生重视知识);例题探讨(学生巩固知识);习题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课时小结(学生升华知识);布置作业(学生凝固知识)。层层递进、步步为营,让学生一步步把握电学探究题的解题思路,将学生引入探究题解析的轨道,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几点反思(注意五个性)。

1.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针对性。难度要适中,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考试要求、认真研究08年13市中考试卷。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视器,只有认真分析命题动向才能避免选题的盲目性,提高有效性。例如08南通卷、杭州卷都加大了实验探究的考查,既有课堂探究活动的考查又有课外活动小实验,既有器材的选择又有实验方法的选择,既有探究过程的考查又有对现象的分析论证等等。通过认真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今年中考探究题将重视过程考查而轻其结果考查,不会将高中的内容下放考学生,难度不会太深,不会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会体现适当开放的原则。

2.注意选题的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从而让教者的教学更具吸引力,让你的口号更富影响力,利于打破沉闷气氛,提升教者形象。

3.注意组织的协调性。只有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务实的,否则只能流于形式,所以小组编排时要做到好中差搭配,要有领头雁,才能互动起来,讨论起来,只有组织协调到位,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注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要将探究题型的主要考查形式进行投影,让学生从整体有所感知,有所把握,否则单个习题当时可能会做,但没有整体印象,容易遗忘,甚至会有瞎子摸象,只见一斑不见全部的遗憾。

5.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教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幽默风趣,一扫传统物理课堂的沉闷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随着你转,让学生的每一个神经都处于兴奋状态,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实在的,只有这样的复习才是有效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减负、增效,提升质量。

初三物理电学教案怎么设计

【教学目标】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2.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重、难点】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阻丝、电珠、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木板。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舞台灯光”视频,在展示过程中也不断调节音量。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灯光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展示调光台灯的应用,灯光的亮度同样发生了变化。

让学生思考:调光台灯为什么能够调节灯的亮度?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呢?(让学生各抒已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教学。

1.自制调光台灯电路实验。

学生根据看到的调光台灯实物,利用手边的器材,连接一个调光台灯的电路。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电阻丝、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动手实验接电路,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

实验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电路,以及如何操作使得电灯的亮度发生改变,

教师提问:根据你的观察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在你的操作中你改变了什么从而使灯的亮度发生了改变。

答:灯的亮度是随电流的大小而变化的,在操作中我改变了电阻而实现电流的变化,从而实现了灯的亮度的变化。

教师提问:在操作中是如何改变电阻的?

答: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教师讲述: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演示幻灯片):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2)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2.认识滑动变阻器。

教师提问:在刚才的实验电路中,对于灯的亮度的改变还不够多,是因为电阻线太长了不方便,如果还要进一步改变电阻值的大小比较多,那么滑动变阻器该做成什么形状?答:将电阻线密绕成螺旋状。

各组分发滑动变阻器,学生仔细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试说出各个构成部件的作用。提问:根据对实验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猜测滑片顶端所标规格的含义?答:变阻器上所标规格的含义:最大电阻值;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3.滑动变阻器接法的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滑动变阻器在连接时只能用两个接线柱。实验同样要达到调光的效果。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接法,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在指导、巡视的同时,将某些接法对于改变电流无效的进行全班探讨)。

提问:如何接滑动变阻器才能有效地改变电流,让灯的亮度变化明显。

学生总结出“一上一下”的接法,以及两种不能改变电流的接法。滑键位于远离下接线柱的位置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最大。

三、为滑动变阻器编写一份说明书(包括结构及接法)。

四、教学反思: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要求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突出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形成科技素质的重要作用;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这种教学理念在教授“变阻器”这个内容时,我就充分注意到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开展实验探究,从自身的实验探究中寻找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电学元件,重点在于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熟悉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的一步步认识。教学的手段&方法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学生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下面列举教学中具有意义的几点:

1、在教学的引入中,新的物理课程却是要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所以引入的视频是一位歌星的演唱会片断,这样的引入对学生来讲是非常具有兴趣的,再联系到生活中天天都能看到的调光台灯,所以更加激发学生想了解调光台灯的原理的热情度,同时拉近了课程与生活的距离。在教学中先充分调动血色和那个的学习热情,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是每一位教师教学的义务和责任。

2、在引导学生探究变阻器原理的实验中,教师本人给每一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块自制钉有电阻丝的木板,学生可以根据这块木板上的电阻丝自己独立思考在把电源、电灯、开关接入电路的同时,如何运用电阻丝改变灯的亮度。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电阻与长度有关,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学生能体验自身实验探究成功的快乐的同时确实理解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在课堂的实验探究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自己享受成功的快乐是教师所包办不出来的。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责任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列举缺点,营造一个活跃合作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创造性的学习,自主提高留有充足的空间,帮助学生尝试自己探究感受成功的喜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初三的物理功率教案怎么设计

课题:功率(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上课时间:20xx年4月17日。

课标要求:理解功率,关心生产生活中机械功率的大小及意义。

立足于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功率,理解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理解功率与速度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体会比值法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功率的理解。

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计算。

难点: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计算。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二、温故知新。

三、新课教学。

1.功率概念。

2.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3.额定功率和瞬时功率。

4.功率和速度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联系生活。

思考回答。

思考计算。

对比。

联系实际。

做题练习。

激发兴趣。

探究。

巩固。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7.3功率。

一、功率二、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1、物理意义平均功率——时间。

2、定义瞬时功率——时刻。

3、定义式:

t

w

p?三、额定功率和瞬时功率。

4、单位四、功率和速度的关系。

5、功率是标量?cosfvp?

教学反思。

初三物理电学教案怎么设计

1、电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3、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4、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5、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6、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7、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8、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10、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纯油(自由电荷大部分被原子核束缚住了,所以才不导电的),纯水等。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怎么设计

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引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新课。

1、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

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3、演示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

1)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自学课本原子结构内容,完成任务:

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相互摩擦时,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注意:同种物质相互摩擦不能带电。

5、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如:各种金属、各种酸碱盐的水溶液、人体、大地等。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如:陶瓷、橡胶、塑料、纯净的油、干木头等。

3)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做半导体。

如:硅、锗等。

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5)特别说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三、课堂小结。

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间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原子及其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导体与绝缘体。

四、课后作业。

p25知识点1、2、3。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怎么设计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电荷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初三物理光的直线反射教案设计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改变这现象。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3折射定律: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3当光由空气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或其它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4当光线垂直入射到界面上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4注意: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5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6透镜的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7光心:通过它后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的点叫光心。

8凸透镜的作用:对光线会聚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的焦点: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就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焦点。这一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

9凹透镜的作用:对光线发散。

10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焦点,反过来从焦点发过焦点的光折射后平行平行光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则入射光的延长线过虚焦点的,折射后一定是平行主光轴的光线。

11照相机的原理:u2ff。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2幻灯机的原理:f2f倒立放大实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13放大镜的原理:u。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14照相机的结构:a.胶片:感光显影后变为照相底片。b.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但上面数字表示景到镜头的距离)。c.光圈:控制镜头的进光量。d.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1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可以形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光线形成的,不能形成在光屏上。

16投影器与幻灯机的区别:投影器用两块大塑料螺纹透镜作聚光镜,并用一块平面镜把像反射到屏幕上。

17显微镜的镜筒上有一目镜,和一个物镜。它的放大倍数比放大镜大许多。

18三棱镜的色散实验使白光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

该实验证明了:白光不是单一色光,而是由许多色光混合而成的。

19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光决定。不透明物的颜色由它所反射的光决定。

20色光三原色:红、绿、蓝。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怎么设计

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自学检测】。

1、显微镜是由和两组凸透镜组成。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物镜成、的像。目镜使“物体”成、的像。

2、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靠近眼睛的是,靠近被观察物体的是,物体经过成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像再经过放大,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了。

3、望远镜是由和两组透镜组成。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物镜成、的像。目镜使“物体”成、的像。

4、望远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附近成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用来把这个像。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口径做的较大,是为了。

5、我们不能看清一个物体,与物体对我们的眼睛所成的视角大小有关,物体离我们越近,视角越,看物体越清楚。

【学测同步】。

知识点1显微镜的原理。

观察时,将小物体放在物镜焦距以外附近处,经物镜生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该实像恰好在目镜焦距以内附近处,再经过目镜放大正立的虚像。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的焦距很短,目镜的焦距比物镜稍大。

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该物体应放在物镜的何处?

随堂练习。

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能对微小的物体进行高倍放大,它们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所成的像是()。

a.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知识点2视角。

视角越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越大,人对物体看的越清晰。

视角的大小决定于物体的大小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物体越大,离眼越近,视角越大。

例2小明观察远近不同和高矮不同的两根竹竿,眼睛感到最高的是()。

a.15m远1.7m高的。

b.15m远1.5m高的。

c.10m远1.7m高的。

d.10m远1.5m高的。

随堂练习。

小明站在平面镜前,当他逐渐靠近镜子时,由于像相对于他的眼睛所成的视角逐渐,所以产生一种“像在变大”的错觉,其实所成的像的大小,因为平面镜成的像。

知识点3开普勒望远镜的原理。

观察时,物体远大于物镜二倍焦距,经物镜生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该实像恰在目镜焦距以内附近处,再经目镜放大成正立的虚像。

随堂练习。

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实像。

b.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

c.所有望远镜的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课堂小结。

1、显微镜原理:物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投影仪的__________,能成一个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能成一个像,经过两次放大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的像。

2、望远镜的原理:物镜的作用相当于一架照相机,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个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的像。

3、视角:物体对眼睛所成的视角越大,它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就越。

限时检测。

1、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叫做目镜,叫做物镜。物镜所成的像是、的实像,它离目镜的距离在。

2、望远镜中被观察物体到物镜的距离远大于,成的像到目镜的距离。

3、做透镜成像实验时,烛焰的像在屏幕的下边缘处,如果不改变烛焰及屏幕的位置,而打算移动透镜使像移到屏幕的中央,应将透镜向移。

4、显微镜最下端反光镜的作用是()。

a.反射载物片上物体发出的光。

b.反射由目镜处射来的光。

c.反射由物镜中射来的光。

d.反射光源发出的光使其会聚在被观测物体上。

5、同一个物体离眼睛越近,其视角()。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

知识拓展。

1、观察细胞等微小物体要用__________,观察远处的物体和天体的运动要用________。

2、显微镜和望远镜在构造上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大都是由______组_________组成,并且大都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

3、为了得到更加清晰的天体照片,可把天文望远镜安置在________外,以避免_______的干扰。

4、显微镜的反光镜用的是()。

a.凹透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凹面镜。

5、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镜有发散作用,目镜有会聚作用。

b.物镜有会聚作用,目镜有发散作用。

c.物镜得到放大的像,目镜再次等到放大的像。

d.物镜得不到像,目镜得到物体放大的像。

6、关于天文望远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a.让更多的光射入到物镜中。

b.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

c.采用焦距很大的凸透镜作物镜。

d.增大观察的视角。

7、关于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

b.望远镜都是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构成的。

c.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做物镜。

d.只有用透镜才能做望远镜。

浙江版初三物理“热学”教案设计

1、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玻璃杯破裂。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3、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4、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5、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6、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结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锅内水蒸发变干,浪费燃料。正确方法是用大火把锅内水烧开后,用小火保持水沸腾就行了。

7、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见“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见“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嘴的地方温度高,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

浙江版初三物理“热学”教案设计

重点、难点:

1.了解热膨胀的意义。

2.掌握热传递的条件和方式。

3.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4.掌握热平衡方程的应用。

5.了解改变热能的方法。

6.掌握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的功率计算及热机的效率。

教学内容及知识提要。

1.热膨胀:一般物体,当温度升高时体积增大;当温度下降时,体积减小,浙江版初三物理热学教案。在相同条件下,固体膨胀最小,液体膨胀较大,气体膨胀最大。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材料膨胀程度不同。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热传递:

(1)条件:不同的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着温度差。

(2)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热量。

国际单位:焦耳。

4.燃料的燃烧值:1千克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燃烧值。

5.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国际单位:(焦/千克)。

6.热量的计算:

(1)物体间的热传递公式:q=cm(t-t)=cm。

····q=cm(t-t)=cm。

(2)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q=qm。

(3)热平衡方程式:q=q即:cm(t-t)=cm(t-t)。

7.热能:

(1)热能是指物体中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所具有的能叫热能,物理教案《浙江版初三物理热学教案》。

(2)改变热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

(3)温度、热能、热量之间的区别:

a.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b.热能是指大量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具有的能量。

c.热量是指物体温度变化或物态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

8.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变化。

(1)熔解与凝固(2)汽化和液化(3)升华和凝华。

物质在熔解、汽化(蒸发和沸腾)、升华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物质在凝固、液化、凝华时要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9.热机:

(1)热机的工作原理:就是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2)热机的四个冲程:分别为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冲程;四个冲程又叫做一个工作循环,每个工作循环活塞在气缸内往复两次,曲轴转动两周做功一次。

(3)四冲程内燃机功率的计算:

(4)热机的效率:设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为q,用来做功的那部分热量为q,那么热机的效率:,若q表示做有用功的那部分热量,热机的效率可以表示为:

浙江版初三物理“热学”教案设计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关于温度、热量和热能的正确说法是()。

a.物体吸收热量,它的温度一定会升高,热能一定增加。

b.物体温度升高,热能增加,它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物体的热能减少,它有可能是对外做功,但不放出热量。

d.物体的热能减少,它不可能既对外做功,又放热量。

2.一个密闭的空心铜球恰能悬浮在10℃的某种液体中,温度升高时()。

a.铜球上浮。

b.铜球下沉。

c.铜球悬浮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铜球的`浮沉情况。

3.在海滨地区,白昼和夜晚的风向往往是()。

a.白昼由海面吹来,夜晚由陆地吹向海面。

b.夜晚由海面吹来,白昼由陆地吹向海面。

c.不论白昼、夜晚风均从海面吹来。

d.不论白昼、夜晚风均从陆地吹向海面。

4.质量相等的0℃的冰和0℃的水混合后,如果它们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那么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水混合后,水将放热使冰全部溶解。

b.冰水混合后,温度将降低。

c.冰水混合后,冰水各自的质量保持不变。

d.冰水混合后,最终全部结成冰。

5.由同种材料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质量之比是4:1,吸收的热量之比是1:4,则它们的温度升高的比是()。

a.4:1・b.1:1c.16:1d.1:16。

6.如图所示是伽利略制成的世界上第一个空气温度计的示意图。若细管中的液栓降低,可能的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大气压增高。

d.与大气压变化无关。

文件大小:27k文件格式:rar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初三物理光的直线反射教案设计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什么是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小组探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热爱科学,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

2.反射定律中的“三线共面”的理解和两种反射现象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能顾自行发光的物体,如:太阳、水母等,以及展示一组不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如:黑板,课桌,铅笔等,进而提问学生我们能够看到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发光的物体有光发出,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不自行发光的物体呢?进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由于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些光线又进入人眼,就会被看到。

教师总结: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板书标题)。

教师询问:这个过程遵循什么规律?

1.根据画出的光路图,介绍与光的反射中的几个专业术语:

(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2)、入射点:光入射到镜面上的点。

(3)、法线: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4)、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5)、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

【假设与猜想】两角相等不相等、三线共面不共面。

【实验】教师演示:让入射光线沿着硬纸板入射,观察硬纸板上得到的反射光线,再将有反射光线的半个硬纸版向后转动,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收集数据】多次实验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进行表格填写观察数据关系。

【分析论证】综合以上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及总结一下光的反射规律。

【得出结论】光的反射定律,即:在反射现象中,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的反射定律)。

3.光路可逆。

再次演示:让光逆着反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现光路可逆。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看到反光的玻璃,在上课时各个方向的同学都能够看到黑板的知识,这是为什么呢?继而引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画出其示意图:

初三物理光的直线反射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能力目标。

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条件的认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教材首先介绍了光源,并通过图5—1说明光源的确切含义.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等归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教材并未对日食和月食进行过多的论述,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避免冲淡重点知识的教学.本节的最后介绍了光速,并指出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法建议。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

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3)适当设疑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4)进行学史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

教学难点:对条件的认识.

教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本章的引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人看清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引起视觉.然后简介人类很早就不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还研究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着按书上图5-1简介人造光源的发展,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观点的教育.

方法2:由学生活动实践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发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准备的光源,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发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准备的光源,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进行研究”从而引入新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