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浙江摄影版五年级教案(精选21篇)

时间:2023-11-30 19:39:17 作者:琴心月

五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浙江摄影版五年级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75页中的《体育中的数学》--《队列中的数学》。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尝试数学与多学科的整合。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孩子们,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视频,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演示课件)。

二、探索发现:

1、动手设计。

师:笑笑她们班正在准备参加学校举行的队列比赛,老师为了编排队形伤透了脑筋。她们班共有48名同学,聪明的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帮她们设计一个队形吧!

师:请听要求:1、用小圆代表同学;2、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听清楚了吗?动手画一画吧。

师:孩子们,都画好了吗?我们邀请几位设计师来展示一下他的作品吧!(投影展示)。

师:说说你设计的队形吧。

师:6×8和8×6排法相同吗?

(板书:每行人数行数)。

2、完成表格。

师:3(4)班的孩子可真踊跃,都想发表意见。这样吧,我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你们这组能写出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课件出示活动要求:4人小组交流排法,组长记录完成表格。

3、汇报交流。

师:王老师刚才收集了几个小组的表格,一起来看看吧!(投影展示)。

师:能说说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师:是呀,我们在找寻排列方法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找,这样就不会出现漏数了。

4、理解方队。

师:刚才笑笑给我打电话了,说学校有一项加分要求,就是排成方队的话可以加2分。(课件出示)。

师:你知道什么叫“方队”吗?(课件出示方队概念)。

师:那48人能正好排成一个方队吗?笑笑她们也正发愁呢?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呢?请先在4人小组内说一说吧!

(生分小组讨论)。

师:谁想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至少应该增加几人!或者至少减少几人呢!

(板书:至少增加1人至少减少12人)。

师:那么,哪两个相同数相乘的积最接近48?对,那我们就排成7×7的方队。

三、课堂反馈:

1、师:孩子们,咱们班有多少人?那如果我们想要排成方队,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师:增加的人从哪儿来?那我们就邀请听课的老师和我们一起组成方队吧!那减少的人呢?就去做小老师吧!

师:真是太感谢你们了!给我们班出了这么多的好主意,我代表我们班的同学谢谢你们!

2、(课件出示)师:笑笑在队列的变换时站在一个小方队的中间,她的前、后、左、右都各有2名同学,你知道这个方队一共有多少人吗?请你在本上画一画吧。(生动手)。

师:谁来展示一下?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班上的孩子爱动脑,会思考,而且遵守上课纪律,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录像。(视频展示)。

师:看了这个有创意的队列表演,大家感兴趣吗?如果你们对这回家们也试着设计一个有创意的队列吧。

板书:

队列中的数学。

每行人数行数。

68。

86。

……。

至少增加1人至少减少12人。

7×7=496×6=36。

五年级s版大拇指汤姆

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葚、役、眬”3个生字。正确读写“若有所思、舒坦、若有若无”等词语。

2、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精神。

3、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同学们已经初读了《紫桑葚》,知道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一件事呢?

(学生回答:徐世友)。

二、通过课文后的“学习链接”,我们可以对许世友同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咱们快来读读吧。

(学生自由读“学习链接”中的内容,读后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

(指名说主要内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九总督司令员徐世友在激烈的孟良崮战役中,喂养人民群众家的蚕宝宝的故事。)。

五、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我们学习了一些读懂写人文章的方法,谁来回忆一下?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抓住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通过环境描写体会人物。)。

六、就让我们利用这些方法来自学课文,了解徐世友同志。我们可以在令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作适当的画批,写下自己的感受。

1、同学们先进行自学画批。

2、自学后可以在学习小组里和其他同学交流。

3、在全班交流。

(通过大家的交流感受到徐世友同志在激烈的战斗中还不忘关心、爱护老百姓的崇高精神。)。

七、如果请你把这个故事简要地将给别人听,你准备怎样讲呢?

1、回忆一下简要复述的方法。

(抓住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点,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还可以先编写一个提纲,再练习简要复述。)。

2、我们就自己选择方法来练习简要复述课文。

3、指名在全班进行简要复述。

八、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记住这些生字?

九、布置作业:

简要讲述一个你敬仰的革命前辈的故事,和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敬仰他。

浙江摄影版五年级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状况。

培养学生对电脑技巧的探索。

提高学生对电脑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标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这台计算机总共使用了18000多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重量达30多吨,占地180平方米,耗电150千瓦,其运算速度为每秒钟5000次。

虽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十分庞大,性能也不是很高,但是它却奠定了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二、计算机的发展。

自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电子计算机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发展。电子计算机从诞生到现在大致上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中央处理机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应用领域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

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64年,这一代计算机仍然以存储器为中心,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外部设备不断增加、功能不断扩大,软件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除了用于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外,已经可以处理图像、文字等资料。

第四代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71年,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因为有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可以集成在一块或几块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

三、未来的电脑。

未来的电脑将向多功能、微型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甚至可以穿在身上、戴在手腕上,还可以随时与外界联络、通信……。

电脑将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讨论:你想像中的未来电脑是什么样的?

四、课外要求:

通过网络或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计算机发展史方面的资料。

五、课后小记:

浙江摄影版五年级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知道各种类型的信息;

3.了解各种信息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信息的各种形态及其本质含义。

教学方法: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

2.电脑动画课件教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平台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导入新课。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纪。

问:什么是信息?(结合生活体验来回答)。

信息通过……传遍世界。

问:什么是信息技术?(举制作一则新闻的例子)。

人们可通过因特网进行网上购物.浏览信息.达成商业交易.进行远程学习……(“因特网”区别于其它信息技术的特征是什么?)。

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

[可用幻灯片展示以上图片]。

二、新课教学。

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

(一)我们身边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你们能举出些例子吗?

用2分钟的时间看哪个小组的例子举得多些。(游戏形式: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利用电脑自动计时,教师计数)。

(二)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信息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信息已经是一种对人类有用的资源,人类充分获取和利用信息改变生活。举例:人们依据对食物营养成分的信息和人体对人体需要营养信息的分析确定饮食结构;根据对气象云图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三)信息在社会存在领域:

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教育中的应用。

在医学中的应用。

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四)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的文化基础。如果不懂得信息技术,就将成为新的文盲。

传统的读、写、算基础能力的要求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小结。

我们越发现身边的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应用,就会越感受到信息时代对生活方式的冲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释题: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秦兵马俑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指名朗读。

2、交流生词的意思。

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全班一起朗读词语,要求边读边想生词的意思。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5、引出过渡段。并说说这句话哪一部分是承上,哪一部分是启下。

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第2小节:

1、过度:第2自然段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认真读读这一段,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秦兵马俑规模的宏大。

2、生自己读。

3、指名交流。

4、引出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5、指名当小导游读第2自然段。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词。

2、摘抄文中你认为精彩的短语及语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绝无仅有南征北战所向披靡。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同桌互改,订正。

2、用上刚刚听写的词语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秦兵马俑。

二、学习第二部分。

师过渡: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思考交流:“类型众多”是什么意思?“个性鲜明”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课文描写了那几类兵马俑?

(一)学习第5小节。

1、过渡:哪一种类型的兵马俑描写的最详细?(武士俑)。

2、指名读第5小节,其余同学思考:这一小节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武士俑?

第一句:外貌。

第二句:动作。

第三句:神态。

3、你觉得哪一句描写的最生动?读出来,并说说理由。

4、这三句话能随意调换吗?为什么?(由整体到局部,这是外貌描写常用的方法)。

5、齐读第5小节。

三、用刚才的方法自学4、6、7、8、9小节,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四、总结3到9小节用了详略结合的描写方法。

五、学习第10节。

1、学生自读。

2、说说这段话围绕哪个词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读读这句句排比,想想它有什么特点。(先描写再想象)。

4、你最喜欢哪个分句,说说为什么,并读一读。

5、续写。

6、齐读这一小节。

六、学习第11节,再读全文。

1、师生接读: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秦兵马俑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财富。

2、再读全文。

七、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节约用水五年级教案教学设计

1、(出示一透明杯清水)教师:小朋友们看看,老师的杯子里装了什么?(水)。

教师:水有什么用呢?

2、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投影。

3、教师带领幼儿小结:水可以喝,可以洗衣服,可以洗水果,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动物、植物、整个自然界都离不开水。

二、了解水的珍贵。

1、教师(以神秘的口吻):

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大秘密,我们的地球是个大水球,地球上有许多许多的水。这个就代表我们地球上的水。(出示“水的分布”投影)。

教师(指着投影上的深蓝色的水说:“这是海水,海水我们很难利用。”

(这里的“水的分布图”可以让幼儿的圆形介绍这些水中,有许许多多直观感受到淡水的稀少)。

2、教师(指着投影上星星点点的浅蓝色):这些一点一点的是淡水。淡水和海水比起来怎么样?(非常少)。

教师:这非常少的淡水中,怎么有一些是黑颜色的呢?

3、播放投影“被污染的水”

教师:刚才我们看见的水是什么样的?——(脏的、黑乎乎的)。

(这时出示水污染的图片,可以让幼干干净净的。现在,我们看看图上儿直观的感受到被污染的水有多么脏)。

教师:对,这样的水都是被污染的水,被污染的水能喝吗?(不能)。

教师:对,被污染的`水还需要我们治理它,让它变干净起来。

4、播放投影(干涸的河床)。

教师:这是什么地方?(没有水的河)。

(这张“干涸的河床”让孩子们第一次知道没有水的小河是什么样,从而体会到水的珍贵)教师:这个地方原来都是有水的,是由于许多原因它不再有水了。

5、教师总结:我们地球上的水虽然很多,但是淡水却非常少,而且这非常少的淡水中有一些正在消失,还有一些正在遭受着污染,我们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

2、幼儿讨论:用白花花的自来水的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

(这里图片的出示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到什么做法是对的;什么做法是不对的,如洗车浪费水是不对的;洗手后关紧水龙头是对的;开很大的水洗手太浪费,也是不对的;用妈妈洗衣服的水拖地是对的;洗澡擦肥皂的时候还开着水,是不对的。从而增强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3、教师:还有没有其他节约用水的方法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吧。

4、幼儿回答。

5、教师带领幼儿总结:洗手时,水龙头开小一点;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服的水拖地……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爱惜水,节约用水,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才不会越来越少。

四、幼儿绘制节水标志,进一步激发幼儿节约用水的意识。

2、幼儿绘制节水标志,教师巡回指导。

3、活动:比一比。

比一比,谁的节水标志画得最清楚。

4、请幼儿将自己绘制的节水标志贴到幼儿园需要贴的地方。

浙江摄影版五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在网站上注册,并学会查看注册信息。

2.能力目标:认识在网站上注册的作用。

3.情感目标:促使同学们认真在网站上注册,认识在网站上注册的严肃性,感受网络共享的美妙。

教学重点:注册成为网站一员。

教学难点:认识在网站上注册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网络学习的平台的安装。

2.在网络学习的平台上进行年级、班级等信息的初始化工作。

教学过程:

1.接触学习的平台。

展示网上班级的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加入网上班级的意愿。

2.注册成为网上班级的一员。

(1)单击“新同学注册”,结合出现在网页上的注册须知,给学生讲述网上注册的严肃性。

(2)让学生讨论在账号申请中正确填写表单的重要性,认真阅读“用户须知”的内容,了解用户应遵守的规则。

(3)认识拓展:在因特网上也有可能会有欺骗性质的网站,要引导学生甄别网络信息,懂得保护自己。不要随意在网上进行注册,在注册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账号和密码。

3.登录进入网班,同时进行本课的练习。

(1)让学生用刚申请的账号登录,查看同学的信息,这一步可以结合本课的练习进行。

(2)有一部分学生会忘记刚刚申请的账号和密码,教师要注意巡视,提醒学生,把账号和密码记在书本上。

4.练习作业:

用word制作一份班级通讯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认识网络共享的美妙。

浙江摄影版六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记忆技巧背诵文章。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学习的记忆技巧,了解不同的背诵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小小剧场。

教师说明:同学们,小杰、李明两个人在聊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小小剧场”的内容吧!

1.请学生将学生用书翻至第1页,阅读“小小剧场”的内容。

2.请学生说一说,看完“小小剧场”后,了解到什么。

3.请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自己的情形像李明还是像小杰。

教师小结:在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只有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背书就有很多方法。

二、发展活动:实战演习。

第一关。

教师说明:同学们,小杰请李明背诵一段短文,你也来背背看吧!

1.请学生打开学生用书第2页。

2.请学生背诵《微笑》整篇短文。

3背诵结束的同学请举手示意,待半数学生举手后,全班暂停背诵。

4.在自愿的前提下,请几个同学背诵一遍短文,并说明自己所使用的背诵方法。

5.教师整理归纳。

(二)第二关。

6.请学生看学生用书第2页。

7.教师按课文顺序,说明复诵法的意义和实际操作方法。

(三)第三关。

8.请学生说说自己比较喜欢哪一种复诵法及原因,并将其填在学生用书第3页的横线上。

9.请学生看短文《灯塔》,师生共同讨论分段方式。

10.请学生以自己比较喜欢的复诵法练习背诵。

11.教师以在黑板上计时的方式帮助学生计算自己所用的时间;学生将背诵时间记录在学生用书第3页。

12.请学生说一说使用复诵法背课文的'速度与效果是否优于以前所使用的背诵法。

13.请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复诵方法,并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师小结:只要多学习、灵活运用各种背诵的方法,每名同学都能大大提高背诵的能力。

三、综合活动:

1.请学生说一说本课学习的感受。

2.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学习“利用多重感官的学习方法”,视觉、听觉和触觉三管齐下,可以增加学习效果与记忆的深度、广度。

四、活动评估: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生用书第4页的评估表,要求学生根据活动情况进行个别评估和团体评估,在自己认为较符合的标识上涂颜色。

浙江摄影版五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会使用acdsee处理照片。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acdsee中的裁剪、翻转图片功能;学会用acdsee调整图片亮度、明暗等;并能自己探索编辑里的各个功能。

情感目标:培养、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用acdsee处理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安排:准备一组旅游和小孩的照片。

教材分析:

教学策略设计:。

1.教材处理的素材(即图片)上,取自暑假旅游和小朋友的照片,从素材上吸引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方法上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模式:任务驱动法,小组合学习,自主学习等。

教学过程:

一、转一转。

现在许多人有了数码照相机,拍完照后往往把照片输入电脑进行浏览。同学们,这就要用到上节课我们新接触的一个图片浏览软件,大家还记得它的图标吗?(教师指示,并打开acdsee)。

我也很喜欢拍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下?(引导学生打开文件夹d:第6课精彩照片剪辑转一转)。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有方法帮我把这几张照片转过来吗?

学生尝试。

指名一人演示,并讲方法。

学生练习把这几张都转过来。

二、剪一剪。

找找看哪个工具可以进入修改照片呢?进入后又是哪个工具可以裁剪呢?

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

(各小组先讨论一下)。

请一个学生示范。

剪裁过程。(选定的部分保留下来,没有选定的部分就被剪裁掉了。)。

怎样才能保存下来?(只有最后按“保存”按钮才能将效果保留下来。)。

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失误了怎么办呢?(点撤消可以取消当前的操作)。

2.学生操作修剪其他照片。

3.是不是所有的照片都要裁剪?

三、调一调。

出示拍得暗的照片,提出问题:有时拍的照片太暗了,用acdsee能不能解决呢?让学生利用工具栏上的工具试试,也可看书自学。

自动调整(自动级别)如果你不能确定怎么样的亮度最好,那么单击工具栏上的“自动调整”按钮,可以按acdsee本身的设定,自动调整当前图片的明暗度和层次。

四、试一试。

工具栏其它按钮的有什么作用?想不想试试?(比一比,看谁发现的多。可以分小组)。

五、比一比。

1.老师提供了一组照片,请同学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处理美化。

2.查看别人的修改结果:互相评价,研究怎样修改效果最好?

六、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acdsee的一些重要功能,用这些功能,同学们可以将照片处理成自己需要的,更加好看的照片。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北师大版五年级《浙江潮》原文及教案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近处,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这时候,江潮还没有来,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熟悉江潮的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向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层楼高的白色城墙。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令人惊心动魄。据说解放前的一年,曾有大潮上岸,几百人猝不及防,被潮水席卷而去。而今天,站在坚固的海塘大堤上,则是有惊无险,让我们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雄伟奇观。

再看那江面,潮头已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是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起六米多高了。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生:高尔基是苏联的大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写过《童年》、《我的大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爸爸妈妈告诉我的。

师:实际上爸爸妈妈就是你们最好的——。

(生答,略)。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上网查到的。

师:上网查资料的确能找到很多的东西。

师:我们知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还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写的散文诗《海燕》特别好,老师非常喜欢。给大家朗诵一下。

(师朗诵《海燕》的片断)。

师: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师:大家读完了吗,读好了吗?知道这个故事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事?

生:是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事。

(师板书)。

师: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个小男孩要为高尔基照相,把相片贴在墙报上的事。

(师随机板书)。

师:这个故事喜欢读吗?(喜欢)那就继续读吧!注意读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查一查字典;不懂的词语反反复复读几遍;有不太明白的地方用笔作上记号。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好,那就大声地读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会读吗?课文里有的生字都会读吗?请看生字。

出示:格媚躬按胶辆。

师:仔细地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都是形声字。

(指名生读生字,正音,集体读)。

师:请同学们再来看看“躬”,看看字形,谁能理解它的意思?

生:它的意思是弯着腰,因为左边是身,表示身体,右边是“弓”表示弯着腰。

师:有些形声字就能看字形理解字的意思。

(集体再读其它生字:摄志桌社侧)。

再出示生字:……。

师:看它们又有什么特点?

生:有的是平舌音,有的是翘舌音,(指名读,齐读)。

再出示词语:摄影,同志,突然,鞠躬,……(生齐读)。

再次出示生字:……。

师:你们觉得哪些生字最难写?

生:“鞠”,因为这个字左边是革字旁,右边是“菊”字去掉草字头。

生:这个字左窄右宽。

(师范写)。

师:你们看老师写的时候认真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你觉得老师写得好不好?那每个同学拿起你的笔,写两个,给老师看看。

(生写字)。

师:有几个同学写得非常漂亮。

师:有些同学坐得特别端正,字也写得很好。有哪些同学感到比较满意的,请举手。有哪些同学感到不满意的,请举手。

生:我觉得自己不满意。

师:对自己写的字不够满意,说明你知道了这个字怎么写更好,如果对自己写的字还不够满意的,平时再多练几,就一定能写好了。

师:同学们字词都会读了,但是如果把这些字放到句子中,能不能读好啊!谁来读。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正音)。

师:大家一起读,谁接着往下读。(指名读)。

生:应该用答应的语气。

师:说话应该比较亲切,让我们用亲切的语气来读。谁接着往下读。

(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

指名再读,齐读。

师:“怎么了”该怎么读?

生:刚才小男孩不是好好的吗?现在哭了,感到很奇怪。

师:那就用奇怪的语气来读。

齐读。

师:高尔基见孩子跑出去时叫喊的时候,该怎么读?(师范读)。

师:这节课大家读书读得不错,下节课我们继续再读,好不好?

多读一读,就能把书读好。

课题17、爱如茉莉课型阅读课课时第一课时。

学材分析。

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

学情分析。

文章选材典型,看似平实的文字却蕴含着人生基本的哲理和情感,相信学生联系生活能很好地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延伸到生活中,学生心灵会比较容易受到触动,引导他们去揣摩细节描写。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能力目标。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情感目标。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有关爱的细节描写,体会父母之间平淡而真挚的爱,进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法教法点拨法、自读自悟法。

导学流程学生学习活动教师导学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

联系旧知导入,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氛围。

呈现目标。

渗透学法。

(2分钟)1.自学课文。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自主学习。

讨论研究。

(10分钟)交流:1、(1)你学会了什么字?(从音形义三方面说)。

(2)是怎么学会的?(方法指导)。

(1)你准备怎样读好课文?选择难的句子读好。

(2)在小组中读。

(3)自告奋勇读。评。

3、说说课文大意。

师组织交流,维持纪律。

根据目标进行细化提问,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习得方法。

交流点拨。

达成目标。

(10分钟)(2)“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师点拨: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同步训练。

关注慢生。

(10分钟)现场写生字作业,挑最差的学生的作业展示,让好的学生检查纠正,后进生再修改,再展示。

质疑问难。

总结拓展。

(5分钟)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组织解决。

五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以两位小数的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向前联系一位小数与整数,往后发展到三位小数和四位小数,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小数概念以及记数方法。例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切入,先教学两位小数的读法,再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学生体会两位小数的意义不是很轻松的。而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又是他们初学时感到不习惯的。从有利于教学出发,例题先讲两位小数的读法,再让学生感受到两位小数的含义。例2通过数形结合,建立小数的概念。

1、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知道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意义,学会分数、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的理解空间想象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数的意义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多媒体课件

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数。

1角=()元,1分米=()米。

2角=()元,1厘米=()米。

1分=()元,1毫米=()米。

1、出示例1: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下面物品的价钱。

指名回答问题。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橡皮的单价0.3元是3角;信封的单价0.05元是5分;练习簿的单价0.48元是4角8分或48分。

(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既使学生消除对这三个小数的陌生感,又为下面体会小数的意义埋下伏笔。)

2、教学小数的读法:

你能读出下面的小数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0.05读作:零点零五;0.48读作:零点四八。

引导学生总结读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的方法:

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

3、初步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

想一想:0.3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05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48元呢?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0.3元是1元的十分之三。

(学生根据三年级的知识,完全可以回答出第一个问题。)

0.05元是1元的百分之五。提问: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思路: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_____;0.05元是5分,是5个,也就是1元的_____。

根据上面的思路,让学生说明0.48元是1元的。

学生回答: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_____;0.48元是48分,是48个,也就是1元的_____。

观察板书: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到0.05和0.48都是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4、“试一试”

a、理解:1厘米是米,米可以写成0.01米。

指名理解1厘米为什么是米。

(1米=100厘米,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厘米也就是1米的,就是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4厘米与9厘米。

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

c、观察板书: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

这三个小数呢?(两位小数)

我们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两位小数又表示什么呢?(百分之几)

1、出示例2:

把什么看作“1”?(正方形)

看着图形将和写成小数。学生自主填空后回答。

提问:0.1表示什么?0.01又表示什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浙江潮》教案

一直以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被灌注了这样一种思想:语文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读课文。

暑期在苏大附中“毛虫与蝴蝶”研修班上,王林老师的一句话却让我振聋发聩:“语文课上要少些无意义的朗读。”

那么,到底该不该读?怎样读?

上完了《浙江潮》,对“读”,我有了新的认识。

《浙江潮》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周密)。

教材说明:

没有既定的模式,也没有设计好流程。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即时调控。课毕,竟感觉畅快淋漓。

简单回顾:

1、请学生练读,齐读课文。学生的声音高、直、硬,一点味道都没有。

2、老师范读,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读。提醒注意:“之”,“也”,“者”等字,它们在句中不代表具体意思的时候,要读得轻而短。

练习了几遍之后,掌握得基本不错。

3、学生再读,情绪挺高涨,开头声音大且声调高。

师:“开头别太高,就像唱歌,太高了后面的拔不起来。”

于是,声音小了,但也散了,轻飘飘的。

师:“不是这样的,音调别太高,并不意味着声音全部放松,或者没有一点声音,而是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气息。就像身体,有适度的紧张,才利于你的学习。如果太放松了,身体就趴下了,就没骨头了。人就显得懒。从声音里也有感觉的。”

声音大了些,也显得有点灵气了。

但读到“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时,声音真的震耳欲聋。但高而平,缺少变化,只感受到声音外在的力度。

师:“不是声音越高,感情越充沛;不是声音越大,感情越充沛;有时,赞叹的声音可以是虚的,但感情可能更深。读到高处时,我们的声音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快车,你要能控制它,需要时能紧急刹车,要能调控声音(音调和音量)。”

范读;

重读描写大潮声势的几句话。

师:“读书要用心读,而不只是用嗓音表达。声音里要有心灵感受到的东西,声音里要有心。”

4、老师用手势指挥同学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朗读。

师:“老师现在不指挥,不提示,看同学自己能不能做个出色的驾驶员。”

声音里有了思考、感悟,尽管有些地方读得还不是很到位,但声音不再高、直、硬了。

5、读完之后,有的学生两眼放光,想给自己鼓掌了,一副陶醉、兴奋的样子。

看着张张洋溢着光彩的笑脸,我也激动,灿烂地笑:

“瞧,语文课多么有意思!古文多么有趣!只要你愿意投入其中,我们每节课都在旅行,每节课都让人激动、愉快、兴奋,每节课都像在玩,不知不觉就下课。”

对句子的理解贯穿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

一节课下来,学生既读熟了课文(至少半数学生能够背诵),理解了文章所描写的景象,又兴奋地感受到了声音(老师、集体、同学和自己的声音)的魅力及自己通过学习可以拥有的声音的精彩,体验到了语文课的快乐及师生情感交融的愉悦。

不由想到了王林老师的那句话:“语文课上要少些无意义的朗读。”去掉的朗读应该是“无意义”的那部分,把节省下来的那部分朗读时间用在读课外书上,对学生可能会更有好处。而有意义的那部分朗读,是无论如何不能去掉的。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任务。语文课上,让学生听,让学生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并对这种表达方式产生兴趣,愿意去琢磨,去实践,这不也是语文课的成功吗?声音也是一种艺术啊!

凡卡

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本片段以省略号结尾,作者没有告诉读者小主人公命运的最。

终结局,对此,我为学生创设一个拓展想像的空间进行创新思维。

训练,去共同完成这个悬念,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师:小凡卡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的美好愿望能实现。

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后,跟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或讨论一。

下。

生:我觉得实现不了。因为凡卡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给爷爷。

写的信上,而信封上既没有写详细地址,也没有贴邮票。所以,

爷爷根本收不到信,更不可能来接他。

师:你读书读得很认真。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凡卡能实现他美好的愿望。因为邮差发现这封信。

很特别,就会把信拆开来看,他非常同情小凡卡的悲惨遭遇,会。

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凡卡实现愿望的。

师:真是一个善意的设想,老师也非常赞同你假设的合理。

性。这个结局也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哪位同学接着来谈谈自己。

的大胆设想?

生:我想,事情会是这样一种结局:由于邮差整日醉醺醺。

的,没在意,把凡卡的信装人袋中上路了。由于刚下过一场雪,

路很不好走,所以,装信的袋子就从车上滚落下来,信落了一。

地。正巧,被砍完圣诞树的爷爷和泥鳅发现了,泥鳅叼起一封信。

来到爷爷面前,爷爷一看,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就把信拆开,

了解到凡卡的不幸,就去把他接了回来。

师:看得出,你的想像很有些传奇色彩。多么富有灵气的泥。

鳅,嗅觉真的很灵敏。事情虽然来得有些凑巧,但在生活中这样。

巧合的事是时有发生的,真的很不错。

生:我的假设是这样的:由于邮差无法将信送到,就把信退。

了回来。结果,这事被老板知道了,小凡卡又挨了一顿毒打。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意见?

生:他没有讲明邮差怎么知道信是凡卡写的。

师:你听得真认真。就由你来给补充一下,好吗?

生:好的。我想邮差认识老板阿里亚希涅,而且跟他的一个。

伙计很熟。从他那儿,知道了很多有关凡卡的事。所以,他拆开。

信,从信的内容上他猜想这个伊凡茹科夫可能就是凡卡。于是。

就将信交给了那个伙计,让他把信转交给了凡卡。

师:你讲得很合情合理。可怜的小凡卡为此又遭到了老板的。

一顿毒打,他怎么能吃得消呢?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

伤心、难过之余,一定想让他能尽早摆脱困境,让我们一同为他。

出出主意。

怒?,:生1:如果小凡卡是由于没有鞋、又怕冷而不能逃走的话,

又怕而不能逃走的话,他可以偷或做双鞋。,并且等天气暖和后。

再机走。

生2:小凡卡可以偷偷到送信的马车上盗走,反正,邮差整日醉醺醺的,不会发现的。

生3:也可以这样,哀求邮差,千万找到爷爷,并给他捎个信,让爷爷快点儿来接他*。

师:你们的办法都很可取,希望你们的主意能给凡卡带来好。

好运也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和危险时,能像现在这。

这样多动脑,善于自救。

生1:可怜的凡卡度日如年,在凄惨的境遇中度过了他的童。

年,与他相比,你们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呢?

:生1:凡卡那么小就成了孤儿,而且离开惟一的亲人--爷。

爷,到城里当童工。他的身世真可怜。而我们的童年都是在父母。

:当爱护下,在快乐和幸福中度过的。

2:小凡卡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遭到老板、老板娘的。

而我从小就吃好吃的,还经常跟别人比吃、比穿。跟凡卡。

该知足了。

3:我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而凡卡却不能上学。

我跟凡卡比起来,真是幸福多了。

:讲得真好。与凡卡比童年,你们能这样进行反思,找到。

不足,真让老师高兴。同学们,你们跟凡卡的不幸遭遇比。

实在是太幸运、太幸福了。那么,你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

;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回报伟大。

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慨,请把你。

感受真实地记述下米,完成一篇随堂练笔。

:本片段的教学,我以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为目的,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提供创新思维的情境,启发学。

学?;;生积极动脑,充分地交流、讨论,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提高,情感。

得到升华,而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年五年级语文《浙江潮》课文及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60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3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个别学生阅读能力很差,成绩不稳定,好差生两极分化严重。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生合作学习。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

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

3.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5.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

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浙江潮。

2、齐读:观潮。

二、学习写作方法: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4、在描写中作者运用那些修辞方法?

5、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对比赏析:

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

五年级教案:《背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抓重点句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深刻理解山里孩子的淳朴和勤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和山里的孩子交过朋友吗?他们都喜欢干些什么?

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山里的孩子,你瞧,这他就向我们走来了----(多媒体出示、配乐朗诵第一小节)。

2、找重点句。

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呢?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出示重点句)。

3、读重点句,你会发现什么?

为什么说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4、出示学习提示。

二、讲读课文。

1、小组学习。

(1)轻声读课文。

(2)找一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体现写了山里孩子的勤劳。

(3)边读边按顺序用(1)(2)(3)......标出。

2、反馈。

(一)学习5、6、7小节。

1、学生说具体的体会到勤劳的事例,

2、找出课文内容读出来,并说出从哪个词中体会到勤劳。

如沉甸甸、捧出山柿子。

3、在读这一段,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山里的孩子不仅勤劳还很淳朴。

是啊,这是一个多么勤劳淳朴的山娃!

4、学生说从采药材中体会到。

理解积攒的意思便体会到了勤劳。

5、学生说7小节能体会,从汗水和泥渍中体会到。

(1)女生读第7小节。

(2)说说撩、揩的意思。

(3)自读这一节,你读出了什么?(抿着小嘴微笑,劳动不怕累)。

那么请你也抿着小嘴对老师笑一个,是啊,你们可真是勤奋的孩子。

(二)、学习第4小节。

1、学生说从这段体会到勤劳,读出相关句子。

2、出示动词填空。

3、请学生自己换着读一读,体会动词的准确性。

4、请学生小组研究读,从中你能读出什么(对路熟悉,路很远)。

5、指名读,看谁能读出轻快,读出熟悉的感觉。

6、齐读。

山里的孩子就连这蜿蜒的'山道都是如此的熟悉,真不愧为勤劳的孩子。

(三)、学习2、3小节。

1、学生说事例。

2、反问:为什么这里也能体会,我们怎么也看不出?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出理由。

4、自读这段,想想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体会拟人的写法)。

5、出示句子比较。

读句子说不同----读出不同。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6、小组合作学习。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鸟儿。

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7、品读句子。

自读个别读齐读。

8、学习第3小节。

(1)学生说事例和理由。

(2)同桌一起读句子发现疑问。

为什么说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

(3)你能用动作把他表示出来吗?(动作表演理解)。

(4)男生读句,女生表演。

(三)学习第8小节。

是的,这是一个多么勤劳的山娃,使我们情不自禁的说道。

1、齐读: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2、去掉哦字自读最后一句,体会有何不同。

3、说说哦的含义。

4、在齐读这一句。

三、总结全文。

1、认识了眼前这位山里的孩子,那自己跟他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2、学生说体会。

3、朗读诗。

老师也有很多话要对这位山里的孩子说。千言万语汇成一首诗。

《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田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四、课堂小练笔。

写下要对山娃说的话。

教学目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金字塔全景图,问:能运用图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金字塔吗?

(出示词语:角锥形建筑物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进行描述。)。

2、看到这样巍然屹立的金字塔,你们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呢?

(如:有什么特点?怎么建成的?为什么而建?等。)相机板书有关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去探索金字塔的奥秘。

二、合作学习,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过渡: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又使我们加深了对金字塔的了解,那课文的第三节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汇报: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结合资料,个人汇报:

指导朗读,你知道绕我们学校走一圈多少米吗?算一算,绕金字塔走一圈相当于绕学校走几圈?)。

(231万块,平均每块2.5吨,石头之多,石头之重,三分之一米宽的石路,可以绕地球一圈,要六十万个车皮,如果把这些车皮连起来,也快要绕地球一圈了,把你的不可思议,惊讶不已表达出来。)。

砌合得很紧密,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是怎样结合的?(将石块打磨得十分平整,然后叠放在一起,中间没用任何水泥类粘结物。这样堆砌起来的金字塔牢固吗?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你知道吗?为了保证金字塔永远不倒,古埃及人没用一颗钉子,没用一根木料。因为钉子时间长了会生锈,木料时间长了会腐朽。整座金字塔都是用这些巨石构建的。)。

经常10万人,30年:我们乡约有四万人,你想想十万人是多少?据记载,当年,每3个月便换一批人,每批十万,估计一下整整30年,要多少人?联系上文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呢?)。

小结:这一小节中罗列了许多数据,也把金字塔与其他事物作了比较,更有形象生动的描写,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金字塔的特点。

3、引读第3节。思考:分析这些数据,通过这样的比较,再加上具体形象的描述,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宏伟、精巧;智慧、勤劳;奴隶、剥削)。

4、练习:把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胡夫金字塔的建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我们学校的多功能报告厅很大,。

学生汇报:

生1: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民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看他们--(介绍书上的方法,边读边用画图来表示;)。

生2: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汽车,没有石厂、机器……埃及人民就是这样,用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把一块块巨石搬运过来,并砌成金字塔。多么了不起啊!

生3:请看,这是我画的建造金字塔的场面,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画的。(出示图画)。

学生汇报:

生1:“这些金字塔矗立在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明白了它历史悠久,体现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生2:这又与课文的开头呼应,理解了它所以“傲对碧空”!

生3:我想对埃及人民说:你们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

四、课后练笔:

我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收集了一些有关长城的资料,请同学们学习本课写法,写。

一篇介绍长城的文章。

板书设计:

14、埃及的金字塔。

宏伟。

埃及的金字塔智慧的结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3、初步感受中华诗文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朋友即将远离,人海茫茫,再次相遇不知何年何月。请再读课题。(生有感情地读课题)。

2、师:从课文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板书“饯行”),他们二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板书“依依惜别”)。

3、师:好!让我们打开书齐读课文的1、2自然段,再次用心去感受那份藏在心底的深情。(生读)。

二、朗读感悟。

1、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指名接读)(点击课件,出示李白的话)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李白说的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你有体会的地方做上标记。(生自读)。

2、交流体会:从李白说的话中体会到了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体会到了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3、从哪些词看出李白很敬仰孟浩然?(“您”、“夫子”、“兄长”、“老师”、“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师相机画出。

4、理解“诗篇誉满天下”时,请学生背诵他的古诗。(《宿建德江》、《春晓》……)再读“誉满天下”一词两遍。

就是这个满腹诗篇的孟浩然,不愿意与贪官污吏为伍,不想做官,李白还有一首诗,就是这样赞美孟浩然的。大家一起来读。(出示《赠孟浩然》)。

师:孟浩然年轻的时候,他不愿意为官,他宁愿和青松白云相伴到老,他的人品怎能不--生读“令人敬仰”,再读一遍。

指名学生读李白的话,读出那份敬仰之情。

5、师:从哪里又体会到了依依惜别之情?(生答:“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满饮此杯吧”)交流体会。师:不知何日才能见面,未曾分手,已经盼着再次的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请学生把李白的话再读一次,大家听一听这份难舍之情。

6、师:在我们班谁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请接着读孟浩然的话。你知道什么叫知己吗?(友谊深厚的朋友,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师:好的。你是他的知己,他是你的故人,相信你们一定心心相印,能够感受到话中那份难舍之情,一起读一遍,我们大家再听一听孟浩然的话。

7、师:(画出此句)王勃的这首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呢?(生答)。

师:虽然我们会分手,但是我们的心却永远在一起。请同学读孟浩然的话,评价。

女同学你们来做一回李白,男同学做一回孟浩然,我们一起合作一下,再现一下那个话别的场面。师引,读白,女生读,男生读。

8、师:多么感人的话别呀!(板书:话别)不忍别,终需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点击出示第4自然段)。

友人登上了船。--(生读: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生读: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生读: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不能,为什么?(生答)。

师:你能将自己的理解融会在你的朗读中吗?配上音乐。(指名一个一个读)。

师:(想象说话)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乐场面一幕幕又在眼前闪现,一种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着……白帆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此时此刻,李白会想些什么呢?(指名说)。

来,伴着音乐一齐读一读。

10、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目送友人孟浩然登船远去(板书:目送),触景生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点击出示古诗)。

考考学生是否知道“之广陵”、“故人”、“西辞”等词语的意思。找出文中与诗句相对应的解释。试背古诗。

三、积累拓展。

将课前布置搜集的送别诗拿出来大家交流,把写有送别诗的书签送给好友。

北师版五年级语文《浙江潮》教案

教材简析:

“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这该有多么雄伟、气势磅礴啊,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潮”。课文带领学生走近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60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3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个别学生阅读能力很差,成绩不稳定,好差生两极分化严重。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生合作学习。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

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

3.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5.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

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浙江潮。

2、齐读:观潮。

二、学习写作方法: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4、在描写中作者运用那些修辞方法?

5、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对比赏析:

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还曾记得,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语文五年级《白鹭》教学设计教案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郭沫若先生的作品《白鹭》。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1-5自然段,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板书:一首精巧的诗)。

2、引读第二节:是啊,颜色的配合——,引读第五节:那雪白的蓑毛……正因为白鹭的外形那样和谐、素雅,所以我们说它是一首精巧的诗。(板书:和谐素雅)。

二、引入。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这首精巧的诗中有着怎样的画面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把课文拿出来,自己读6-8节,看看能从这几节中找到几幅优美的画?请用简洁的词给它们起个名字。(板书:钓鱼、瞭望、低飞)。

2、鸟儿觅食、栖息、飞行是鸟儿的天性,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可是作者笔下的这些寻常事却别有一番情趣。默读6-8小节,你的头脑中浮现怎样的画面?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幅画面?为什么?(出示:“读了第____节,我仿佛看到_________)。

三、学习课文6-8节。

(一)学习第6节。

1、(出示第六节)。

2、教师引导:

(1)”钓鱼“,白鹭也成了悠闲自在的钓鱼先生了,请你读第一句好吗?(指导读好:清水田里,悠闲的白鹭伫立着,正在静悄悄地等着小鱼游过来呢,再读)。

(2)指导:普通的水田被白鹭一点缀,都成了一幅精妙的画了。谁还想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清水、白鹭、绿田,一幅多么雅致的画!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幅画。

(3)(第二句话)鸟与自然相处得如此融洽,这就叫——和谐,和谐就是美。相信你读这一句,一定能把它读好。指名再读。

(4)是啊,正如白鹭的身形一样,是恰倒好处,增一点儿则……(生背)而这里”田的大小好象是有心人专门为白鹭而设计的“,同样,这也是恰倒好处的。那么你是否也能照这样的句式来阐述这一”恰倒好处“呢?(出示句子训练)。

(5)我们来看一看这幅和谐的画吧。(图片)你能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吗?

3、总结:这清水田里的钓鱼、碧水中的倩影,这一幅”白鹭钓鱼图“,充满了宁静而灵动、和谐而素雅的韵味。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一节。

(二)学习第7节。

1、回到刚才的话题(出示:“读了第____节,我仿佛看到_________)。

2、(出示第七节)这幅画也很美,喜欢吗?为什么喜欢?(生交流)。

2、引导:

(1)白鹭独自站在小树的最高处,就是小树的绝顶。风儿吹来,小树轻摇,白鹭也随之轻荡,就像荡秋千一样轻悠自在,课文把这种感觉说出来了,你能把它读好吗?指读,再指读。

(2)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它真的是在了瞭望吗?它或许在干什么?(图片)。

感人的想象、丰富的想象!或许还有很多或许,耐人寻味。想着白鹭黑亮的眼睛,读好这句话。

3、总结:(播放课件)天刚放亮,白鹭就舒展开沉睡了一夜的翅膀,欣欣然飞向蓝天、碧野、树丛,洁白素雅的身影在天地间点缀出迷人的景致,就像这小树绝顶的瞭望,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女同学读,男同学读。(配乐)。

(三)学习第8节。

白鹭的美远远不只这些,(播放课件)斜阳中晚归的.农人,村庄里袅袅上升的炊烟,再加上黄昏空中低飞的白鹭,这分明是一幅舒展、飘逸的白鹭归巢图,怎不让作者看得如痴如醉呢?让我们一起也来享受一下这乡村的一大乐事。齐读。

此情此景,那么迷人,那么富有诗意。你能为这幅画配上相宜的诗句吗?

(四)小结。

(图)这清水田里的钓鱼,这小树绝顶的瞭望,这黄昏空中的低飞,分明是一幅幅绝妙的图画,这图画因为有了白鹭而成了一首首素雅的诗,在碧水、在树梢、在蓝天缓缓镌刻,宁静、灵动、高雅、悠然,所以我们说,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板书)。

这三幅画面,包蕴着浓郁的诗意,是无声的画,是心灵的诗。其实,在白鹭的生活中,美丽的画面远不止这些,请展开你丰富的想象,白鹭的生活还会出现那些美丽的画面,你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诗来简单描述。(嬉戏翩翩起舞……)。

四、学习第9节。

1、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因为白鹭不会唱歌。但白鹭的外形这样和谐素雅,行动这样高雅舒展,它本身不就是给人带来快乐的无声的歌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看着这一首无声的歌,想象着它每一幅动人的画面。看完了有什么感想,请你用笔把它写下来,写一句两句就可以了。

2、学生充满感情地交流自己的作品。

3、老师看了这些画面,也很有感想,所以也写了一首诗,读给大家听。

像画一样悠然。

似歌一样优美。

如诗一样精巧。

从遥远的时光里。

翩翩而来。

在青山绿水的背景上。

自由舒展。

悠然地。

把一方净土点缀成。

难以言喻的仙境。

4、小结:白鹭美吗?妙吗?我想现在我们一定能把所有的感受浓缩到这句话中。齐读: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5、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和谐、素雅。

清水田里的钓鱼,

小树绝顶的瞭望,

黄昏空中的低飞。

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五、拓展。

1、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一首美不胜收的诗。其实,从古到今,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把白鹭当作吟诵的对象。唐代诗人杜牧就写过一首《鹭鸶》:

鹭鸶。

杜牧。

霜衣雪发青玉嘴,

群捕鱼儿溪水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

一树梨花落晚风。

齐读。

点评:杜牧写的群鹭,是一种热烈的美,郭沫若写的是一只两只白鹭,是一种高雅脱俗的美。两文所构成的意境不同,也体现了两人不同的心境。

2、总结:如果现在,有人问你自然界有什么动物能给你带来美的享受,我想你一定会想到它——像诗一样精巧的,韵味无穷的白鹭。

六、作业:

1、背诵文章的优美章节。

2、用诗一般的语言赞一赞其它小动物。

试试看,祝你成功!

板书:16白鹭。

和谐素雅。

白鹭钓鱼图。

精巧的诗白鹭瞭望图韵味无穷的诗。

白鹭低飞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