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大全(18篇)

时间:2023-12-11 08:03:50 作者:梦幻泡

通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目标明确、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个教学工作计划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取灵感,制定出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不仅是对教学活动的把握和规划,更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备工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具:录音、课件。

五、板书设计:

(第1-8句)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字音:裘衾薄着瀚阑饮羌掣。

3.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

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更多。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歌之所以被誉为文学中的文学,其原因恐怕就在于诗的技巧要远远超出其它文体之上。它体制短小,尺水兴波;三言两语,含不尽之意。非精深非精致非精粹,不足以让读者来吟哦来推敲来击节。

古诗表达技巧千锤百炼,恰如其分。鉴赏其技巧应立足于修辞特点、表达方式、风格流派等主要内容。修辞常见的有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比喻、设问等;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叙事、议论等;风格流派有清俊飘逸、柔美婉丽、激昂悲壮、恬淡平和、旷达豪放等。理解表达技巧的一般思路是:理解诗句、感悟形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古诗说到底还是语言的艺术。鉴赏古诗语言要从词句入手,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特色。古诗大都是体制短小的抒情诗,虽然一首诗里用词不多,但蕴含的意像却丰富。抓住诗歌生动鲜亮的语言,体味语言的特色,就能领悟诗歌内在的意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案设计

军中主帅帐内摆酒为归客送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悠扬的曲子缠绕着塞外的孤烟,婉转,坚韧,悲凉.然而始终化成一个盘旋的空洞,让人晕眩.跳舞的歌妓舞步华丽而寂寞,轻易地掩盖了我浊重的呼吸,我问过一个来自遥远长安的女子:“牡丹花开的时候,长安是不是笼罩在一片绯色的烟雾里?”她底声说道:“这里永远都没有牡丹花,大人,就像这里永远没有春天一样.”

这时我突然回忆起什么,可又立刻忘记.

天宝十三年.

彻骨的寒冷把我从回忆中生生拽了出来,不过是胡天八月,漫山遍野一片萧条的景象,过了一会儿,便纷扬落雪,不过一盏茶的工夫,人间,已是一片苍茫.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将军双手冻的拉不开弓,都护的铁甲冰冷难以披挂,战士们的斗篷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辕门前,红旗冻硬了连风都无法牵引.

此时此刻的长安城内,正值牡丹花开的时节,我仿佛还能想象出车水马龙的繁华的大街小巷.干净,透明的长安城上一方恒久不变的天空,远远观望长安城,氤氲在一片美丽的姹紫嫣红中.

剽悍的白驹上武公子身披重裘,英气逼人,那一双闪烁着炽热的星眸仰望那一抹阴云惨淡久久凝聚不散的苍穹,似心驰辽远.

我知道有个南方以南的都城牡丹年年盛开,于是绯色的烟雾年年升起.

我在北方以北思念长安,日夜思念长安.

武公子即将归京了,终于要会到那个四季温暖如春花丛锦簇的长安城.他将看到,长安的八月是如何隐匿在一片璀璨的嫣红中,热烈儿澎湃.眼眶微微湿润.

……尘归尘,土归土,长安月下,牡丹花上。尘归尘,土归土,南方以南,岁月无边……。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著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的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精心谴词造句,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顶峰。说说你最熟悉的两个唐代著名诗人。

有眼光,一个被成为“诗仙”,一个被喻为“诗圣”,地位极高。那么南宋诗人陆游曾称赞唐朝的另一名诗人,说李白、杜甫之后,就只有他的诗写得好,能与他们相比啦!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岑参)。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来领会他诗歌的精妙之处。(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及作者,并板书)。

提到岑参,我们可以看注释一,湖北江陵人,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八年,对边塞奇丽的风光和战士们艰苦、壮阔的战斗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而出塞的经历也成就了他意境开阔,格调豪迈、乐观进取的诗风。这首诗,就是他边塞诗的杰作。

我们要师生配合,一节课把这诗学完,有没有信心!

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我们先看诗歌题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咏雪,送别诗,送友人归京)。

根据题目让你把诗歌分为两层,你会怎么分?

板书:咏雪,送别。

三、读: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让我们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及时在文中作好标注,把你有疑问的圈点出来。(听准,等会请同学试读)。

这首诗歌有几个字比较难读,还有几个是多音字,大家可能拿不太准。谁有信心来试一下。

如果有不太认识的,把它标注在原文上。

现在,你对哪个字的读音还有疑问,请举手。

现在就让我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四、读:尝试把握节奏。

其实诗歌的节奏很复杂,最要紧的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诗歌的把握和理解,灵活的加入一些特殊处理。

比如老师是这么理解最后一句诗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ppt出示:根据理解,加入轻重缓急、颤音、拖音)。

下面你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体会一下,大声地,像我一样大声的把诗歌朗读一遍。

五、读:读懂内容。

对这次朗读,你评价一下(和第一次比)。

你能不能从诗歌中读到点什么?

你觉得应怎样读会更好。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遍争取读懂诗歌的意思,在读的过程中,把气势加进去,放声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翻译。把难点圈点勾画,同桌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有困难吗?遇到不理解的把手举起来。

这个问题提得有质量。

问题预设: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题目叫白雪歌……,咏雪,雪覆盖在纵横交错的沙漠上,塞北的天气非常的寒冷、干燥,就结成了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真的有百丈吗?

(2)“愁云”体现了什么情感。

写景更是写情,为送别奠定了惨淡的气氛。

(3)冻不翻。

“翻”是翻卷,飘扬的意思。红旗插在那,已经被冻住了,风又拉又扯,还是不动,确实奇迹。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再读一便诗歌,把你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用语言的抑扬顿挫、颤音、拖音去表现。

这次朗读,同学们又多了感情的添加,使诗的气势和悲壮情怀得以进一步体现。应该说,诗歌每读一次,都能有不同的体会,常读常新。

六、读,读出感情。

这首诗是边塞诗的杰作,也是咏雪的名篇,诗歌都讲究锤炼字句,那么作者是如何用精妙传神的语言去描述那一份塞外风光,表现那一份与友人惜别的真情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放慢脚步,慢慢的品味诗歌的语言,去欣赏那一幅画面,感受那一片真情。

幻灯片出示:

赏景,品情:你认为诗中,哪些句子写得最好,打动了你,为什么?

现在开始准备,可以在书上写一下,免得等会忘记。

我们分工,一二组的同学从咏雪的句子中去找,三四组的同学从写送别的句子中去找。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或许会获得一些灵感。

找到一处,就开始说,下面谁有话说?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第二天早上推开门一看,白茫茫一片,你有什么想法?(惊奇、不可思议)。

我们想象,表演一下。(把学生送出门外,推门而进,吟咏)。

学生:推门---惊喜—情不自禁的吟咏。(岑参由眼前的大雪想到家乡的梨花,可能就是很短的时间内的事,可能就在推开门的时候,咱们请这位同学再来一次,好不好?)。

他们本地人会惊奇吗?

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

这是个名句,刚才同学们从词语的角度去分析,换个角度,多角度来分析。

用梨花比喻雪,梨花是白色的,仅仅是形似吗?

千树万树,千多万朵,竞相开放,压枝欲低,还神似。

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那种感觉读出来(千、树重读,开要读得饱满)。

你觉得读得好不好?还缺少什么。

(赞美、惊奇的感觉)。

怎样体现出来,你给大家示范一下。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把情感添加进去,齐读这句诗。

可见,赏析诗歌要联系作者和协作背景。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能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吗?让老师也看一看。

师:请学生范读,提示:你觉得在哪些词语上可以处理一下。

(3)诗里面我们感觉到雪很寒的句子有哪些?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正面)。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侧面)(苦寒)。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奇寒)。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块之大,“万里”形容面积之广,这句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6)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由辕门一直送别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可以说雪满天山路,情亦满天山路。

(7)有一个句子老师很喜欢,老是读不够,你找找?

是的,老师每次读这句诗,心弦都深深为之颤动。

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帮我分析分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路蜿蜒曲折,不好走,诗人神情的目光伴随着雪上的马蹄印,渐行渐远,久久不愿离去。

体验到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

哪个词语用得极好,最能打动人心,最能传达诗人复杂的情感。

“空”就是不舍,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空的只是那雪上留着的马蹄印吗?朋友远去,诗人的心也被掏空了。

可不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不错,还可以读得更好,哪些地方可以强调?

“空”,试一下。

“马行处”应该怎样处理?

结尾读得轻一点,语断意连。

这与李白写过的哪句送别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友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他在想什么呢?诗人没有写,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读者无限的瑕思,悠悠留恋之情,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七、总结。

1、紧扣关键词(动词、形容词等)。

2、看修辞方法(比喻、夸张等)。

3、关注角度变化(正侧、俯仰、动静)。

4、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和想象。

那么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品读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

好,请同学来背两句,可以加入适当的手势表达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给他点掌声,……语气可以读得更……)。

总之,这首诗完美的将咏雪和送别相结合,在咏雪的诗句中,我们能窥见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在送别的诗句中,诗人也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雪景来烘托离情别绪,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今天,我们在诗歌的品和读上都有所增进,可谓学有所得。但一节课的时间,对于一首诗的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大家课后带着这样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习诗歌的兴致,继续赏析诗歌。就让我们带着对边塞诗的热爱,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最后齐读或背诵这首诗,完全融入!慷慨淋漓!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精心谴词造句,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顶峰。说说你最熟悉的两个唐代著名诗人。

有眼光,一个被成为“诗仙”,一个被喻为“诗圣”,地位极高。那么南宋诗人陆游曾称赞唐朝的另一名诗人,说李白、杜甫之后,就只有他的诗写得好,能与他们相比啦!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岑参)。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来领会他诗歌的精妙之处。(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及作者,并板书)。

提到岑参,我们可以看注释一,湖北江陵人,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八年,对边塞奇丽的风光和战士们艰苦、壮阔的战斗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而出塞的经历也成就了他意境开阔,格调豪迈、乐观进取的诗风。这首诗,就是他边塞诗的杰作。

我们要师生配合,一节课把这诗学完,有没有信心!

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我们先看诗歌题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咏雪,送别诗,送友人归京)。

根据题目让你把诗歌分为两层,你会怎么分?

板书:咏雪,送别。

三、一读: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让我们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及时在文中作好标注,把你有疑问的圈点出来。(听准,等会请同学试读)。

这首诗歌有几个字比较难读,还有几个是多音字,大家可能拿不太准。谁有信心来试一下。

如果有不太认识的,把它标注在原文上。

现在,你对哪个字的读音还有疑问,请举手。

现在就让我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四、二读:尝试把握节奏。

其实诗歌的节奏很复杂,最要紧的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诗歌的把握和理解,灵活的加入一些特殊处理。

比如老师是这么理解最后一句诗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ppt出示:根据理解,加入轻重缓急、颤音、拖音)。

下面你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体会一下,大声地,像我一样大声的把诗歌朗读一遍。

五、三读:读懂内容。

对这次朗读,你评价一下(和第一次比)。

你能不能从诗歌中读到点什么?

你觉得应怎样读会更好。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遍争取读懂诗歌的意思,在读的过程中,把气势加进去,放声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翻译。把难点圈点勾画,同桌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有困难吗?遇到不理解的把手举起来。

这个问题提得有质量。

问题预设:(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题目叫白雪歌……,咏雪,雪覆盖在纵横交错的沙漠上,塞北的天气非常的寒冷、干燥,就结成了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真的有百丈吗?

(2)“愁云”体现了什么情感。

写景更是写情,为送别奠定了惨淡的气氛。

(3)冻不翻。

“翻”是翻卷,飘扬的意思。红旗插在那,已经被冻住了,风又拉又扯,还是不动,确实奇迹。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再读一便诗歌,把你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用语言的抑扬顿挫、颤音、拖音去表现。

这次朗读,同学们又多了感情的添加,使诗的气势和悲壮情怀得以进一步体现。应该说,诗歌每读一次,都能有不同的体会,常读常新。

六、四读,读出感情。

这首诗是边塞诗的杰作,也是咏雪的名篇,诗歌都讲究锤炼字句,那么作者是如何用精妙传神的语言去描述那一份塞外风光,表现那一份与友人惜别的真情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放慢脚步,慢慢的品味诗歌的语言,去欣赏那一幅画面,感受那一片真情。

幻灯片出示:

赏景,品情:你认为诗中,哪些句子写得最好,打动了你,为什么?

现在开始准备,可以在书上写一下,免得等会忘记。

我们分工,一二组的同学从咏雪的句子中去找,三四组的同学从写送别的句子中去找。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或许会获得一些灵感。

找到一处,就开始说,下面谁有话说?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第二天早上推开门一看,白茫茫一片,你有什么想法?(惊奇、不可思议)。

我们想象,表演一下。(把学生送出门外,推门而进,吟咏)。

学生:推门———惊喜―情不自禁的吟咏。(岑参由眼前的大雪想到家乡的梨花,可能就是很短的时间内的事,可能就在推开门的时候,咱们请这位同学再来一次,好不好?)。

他们本地人会惊奇吗?

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

这是个名句,刚才同学们从词语的角度去分析,换个角度,多角度来分析。

用梨花比喻雪,梨花是白色的,仅仅是形似吗?

千树万树,千多万朵,竞相开放,压枝欲低,还神似。

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那种感觉读出来(千、树重读,开要读得饱满)。

你觉得读得好不好?还缺少什么。

(赞美、惊奇的感觉)。

怎样体现出来,你给大家示范一下。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把情感添加进去,齐读这句诗。

可见,赏析诗歌要联系作者和协作背景。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能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吗?让老师也看一看。

师:请学生范读,提示:你觉得在哪些词语上可以处理一下。

(3)诗里面我们感觉到雪很寒的句子有哪些?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正面)。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侧面)(苦寒)。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奇寒)。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块之大,“万里”形容面积之广,这句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6)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由辕门一直送别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可以说雪满天山路,情亦满天山路。

(7)有一个句子老师很喜欢,老是读不够,你找找?

是的,老师每次读这句诗,心弦都深深为之颤动。

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帮我分析分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路蜿蜒曲折,不好走,诗人神情的目光伴随着雪上的马蹄印,渐行渐远,久久不愿离去。

体验到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

哪个词语用得极好,最能打动人心,最能传达诗人复杂的情感。

“空”就是不舍,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空的只是那雪上留着的马蹄印吗?朋友远去,诗人的心也被掏空了。

可不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不错,还可以读得更好,哪些地方可以强调?

“空”,试一下。

“马行处”应该怎样处理?

结尾读得轻一点,语断意连。

这与李白写过的哪句送别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友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他在想什么呢?诗人没有写,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读者无限的瑕思,悠悠留恋之情,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七、总结。

1、紧扣关键词(动词、形容词等)。

2、看修辞方法(比喻、夸张等)。

3、关注角度变化(正侧、俯仰、动静)。

4、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和想象。

那么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品读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

好,请同学来背两句,可以加入适当的手势表达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给他点掌声,……语气可以读得更……)。

总之,这首诗完美的将咏雪和送别相结合,在咏雪的诗句中,我们能窥见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在送别的诗句中,诗人也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雪景来烘托离情别绪,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今天,我们在诗歌的品和读上都有所增进,可谓学有所得。但一节课的时间,对于一首诗的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大家课后带着这样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习诗歌的兴致,继续赏析诗歌。就让我们带着对边塞诗的热爱,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最后齐读或背诵这首诗,完全融入!慷慨淋漓!

下课!

板书:

岑参。

咏雪送别。

早骤寒依依不舍。

留恋。

温燕珊。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三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五、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案设计

第一部分:写边塞大雪奇寒的壮丽景象。(照应白雪歌)。

第一层(1~4句)写边塞大雪纷飞的奇景。

第二层(5~8句)用反衬手法写雪天的奇寒。写景。

第三层(9~10句)用夸张的笔法总写边塞冰天雪地、愁云惨淡的景象。

第一层:(11~14句)写军中设宴饯别。

第二层:(15~18句)写轮台东门送别。

课后小结: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晚上,我有点坐卧不安,毕竟不是自己的学生,毕竟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新的“读”诗方法,能行吗?如果学生没有一个人演读、唱读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若真出现此种情况,就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演读、唱读我来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并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主意打定,我选择了《三国演义》主题曲,开始了自己的唱读训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五、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作业。

背诵诗歌。

完成目标与检测。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这是一首融合了“咏雪”与“送别”两种主题的边塞诗。学习这首古诗,我们不妨透过诗人好奇的双眼,借着想象的翅膀,以“奇”、“情”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提升。教学中,采用点拨、引导的方法,要求学生不仅善于体会,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共同构建一个“诗话”的课堂。

1、知识与能力:通过抓取奇特的景物描写及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能在品析中去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能通过对诗句的品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以“奇”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鼓励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情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而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英雄气概。

1.领略岑参的诗歌“好奇”的特点。

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朗读。

1.听录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指名配乐朗读。

(三)赏析诗歌。

1.解题。

2.领略边塞美景。

(1)小组合作活动。

把文中描绘奇景的相关句子找出来,并用短语“天气奇_____”“地域奇______”“风雪奇______”“雪花奇______”来概括。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参与活动。

(3)汇报,点评。

(4)赏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体会诗人感情。

(1)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感情。

(2)指名汇报——依依惜别之情和乐观豪迈之情。

(3)赏析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齐读课文,感悟诗人的乐观豪迈之情。

4.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1)欣赏图片,用文中诗句来描绘画面内容。

(2)学生交流讨论:咏雪和送别有何联系?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汇报小结,出示板书。

(四)拓展练习。

1.你还喜欢文中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五)全课总结。

(六)布置作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案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其中心首先表达了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全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怀念祖国的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描写边塞雪景(作者从想象角度虚写雪景)的句子;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写送别场面的句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从军中大帐写天气奇寒,侧面表现雪的威力的句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从人的感觉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5、从雪后沙漠、天空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的句子;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6、从帐内饯行场面表现友情浓烈与真挚、心胸的豪放与豁达: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7、表明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9、拓展: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

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

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3、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的前提下,在初二下学期进行主题式学习的尝试。

帮助学生在学习时培养根据主题思想归类学习的习惯,期待提高学习效率。

重点:赏析诗中精彩句子,至少三处;

难点: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1.猜一猜我们要学习哪三首诗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八年级下册诗歌目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饮酒》《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终南别业》《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登飞来峰》《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2.诗中哪些语句可以照应题目,验证你的猜测,用“”画出来。

活动2【活动】二、试试我们可以这样做!

你喜欢诗中的那一句/联,说说你喜欢“她”的理由。

1.理解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她”的意思。

2.注意诗中加点的词语,也许“她”能帮助你。

活动3【活动】三、讨论一下,让诗人的形象鲜活起来!

你觉得诗中抒发的情感够“真挚”吗?说说你的看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精心谴词造句,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顶峰。说说你最熟悉的两个唐代著名诗人。

有眼光,一个被成为“诗仙”,一个被喻为“诗圣”,地位极高。那么南宋诗人陆游曾称赞唐朝的另一名诗人,说李白、杜甫之后,就只有他的诗写得好,能与他们相比啦!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岑参)。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来领会他诗歌的精妙之处。(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及作者,并板书)。

提到岑参,我们可以看注释一,湖北江陵人,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八年,对边塞奇丽的风光和战士们艰苦、壮阔的战斗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而出塞的经历也成就了他意境开阔,格调豪迈、乐观进取的诗风。这首诗,就是他边塞诗的杰作。

我们要师生配合,一节课把这诗学完,有没有信心!

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我们先看诗歌题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咏雪,送别诗,送友人归京)。

根据题目让你把诗歌分为两层,你会怎么分?

板书:咏雪,送别。

三、一读: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让我们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及时在文中作好标注,把你有疑问的圈点出来。(听准,等会请同学试读)。

这首诗歌有几个字比较难读,还有几个是多音字,大家可能拿不太准。谁有信心来试一下。

如果有不太认识的,把它标注在原文上。

现在,你对哪个字的读音还有疑问,请举手。

现在就让我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四、二读:尝试把握节奏。

其实诗歌的节奏很复杂,最要紧的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诗歌的把握和理解,灵活的加入一些特殊处理。

比如老师是这么理解最后一句诗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ppt出示:根据理解,加入轻重缓急、颤音、拖音)。

下面你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体会一下,大声地,像我一样大声的把诗歌朗读一遍。

五、三读:读懂内容。

对这次朗读,你评价一下(和第一次比)。

你能不能从诗歌中读到点什么?

你觉得应怎样读会更好。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遍争取读懂诗歌的意思,在读的过程中,把气势加进去,放声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翻译。把难点圈点勾画,同桌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有困难吗?遇到不理解的把手举起来。

这个问题提得有质量。

问题预设:(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题目叫白雪歌……,咏雪,雪覆盖在纵横交错的沙漠上,塞北的天气非常的寒冷、干燥,就结成了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真的有百丈吗?

(2)“愁云”体现了什么情感。

写景更是写情,为送别奠定了惨淡的气氛。

(3)冻不翻。

“翻”是翻卷,飘扬的意思。红旗插在那,已经被冻住了,风又拉又扯,还是不动,确实奇迹。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再读一便诗歌,把你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用语言的抑扬顿挫、颤音、拖音去表现。

这次朗读,同学们又多了感情的添加,使诗的气势和悲壮情怀得以进一步体现。应该说,诗歌每读一次,都能有不同的体会,常读常新。

六、四读,读出感情。

这首诗是边塞诗的杰作,也是咏雪的名篇,诗歌都讲究锤炼字句,那么作者是如何用精妙传神的语言去描述那一份塞外风光,表现那一份与友人惜别的真情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放慢脚步,慢慢的品味诗歌的语言,去欣赏那一幅画面,感受那一片真情。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第二天早上推开门一看,白茫茫一片,你有什么想法?(惊奇、不可思议)。

我们想象,表演一下。(把学生送出门外,推门而进,吟咏)。

学生:推门---惊喜—情不自禁的吟咏。(岑参由眼前的大雪想到家乡的梨花,可能就是很短的时间内的事,可能就在推开门的时候,咱们请这位同学再来一次,好不好?)。

他们本地人会惊奇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

教师提示:诗歌因其语言凝练,故不必追求直译,大可合理添加、细致描绘。

示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无垠的大沙漠上覆盖着厚厚的冰,俨然南极冰盖被搬到这里,再往天上看,乌云如崩塌的大山黑压压的堆在头顶,让人看了发愁,这雪怕是下上一个月也不会停,武判官你怎么走啊!

2、口头翻译,每小组展示两句。

3、概括诗人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狂风卷地天降暴雪、军中苦寒、冰天雪地、帐中饯行、东门送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改写

风雪中的军营。

主帅帐内摆酒为武公子送行,胡琴、琵琶和羌笛演奏着充满漠北风情的优美曲调,增添了送行的氛围。舞蹈的歌妓舞步华丽而寂寞,轻易的掩盖我那沉重的呼吸,我曾经问一个来自遥远长安的女子:“你们长安有没有牡丹花,那每当牡丹花开的时候,长安是不是会被笼罩在一片片绯色的烟雾里?”她低声说道:“长安永远都不会被你说的,被笼罩在那种绯色的烟雾里,因为长安永远都没有牡丹花这种植物,大人,牡丹花是什么?就像这里永远都没有春天来临一样。只有夏、秋、冬这三种季节。”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什么,可立刻忘记了。

天宝十三年。

寒冷将我从回忆中拽了出来。

寒风凛冽,将军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难以被挂。

红旗冻硬了,连风都无法牵引。

我知道,南方的都城牡丹年年盛开,年年都有绯色烟雾升起。

我在北方以北思念长安日夜,思念长安。

山还在,雪还在,君已不见。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