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美术课程教学设计论文大全(21篇)

时间:2023-11-08 11:35:26 作者:影墨

教学计划还需要配备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反馈。了解不同学校教学计划的编制模式,可以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美术课程教学设计

在教师专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有幸参加20xx年专任教师网络培训,在这短暂的一个月里,我感受了大学的人文气息,回味了自己的读书时光,还结识了一群优秀的同行。回顾这一个月的学习生活,感触很多,收获颇丰!

一位老师在研修日志里有这样的话语: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带着乐趣去学它,一生将会变得丰盈而充实;而倘若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那只会成为你一生的缺憾。其实,学习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也是一种享受。我也有同感。本次培训,不但全面而且细致、精辟。既有各领域的专家在理论方面的精彩阐述,又有课堂实录、教学案例供参与培训的教师观摩、学习。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不仅带给我全新的教育理念,还有情感的熏陶、精神上的享受、心灵的震撼以及思维火花的碰撞。下面将我的一些亲身参与的体会和心得与大家交流,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与帮助:

一、转变角色,认真进入学习状态。

从教师变成学生,不禁怀念起以前的读书时光,怀念读书时的美好点滴,不想这次培训也将成为我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美好时光,让我在以后的时间里多了美好的回忆。看到培训课程的第一感觉便是密密麻麻安排了很多内容,想想将要接受这么多内容的培训,心中不免有一丝担忧,但是后来证明,这是一步步的阶梯,让我们慢慢登上这新课程的列车,将带着我们驶向美好的前方。

然风光,民间文化特色深入生活,开展具有地方特色,民间特色的校本美术课程资源,等等。

二、思想认识到位,角色转换迅速。

我虽然是一名中学美术教师,虽然美术学科长期处于边缘学科地位,得不到高度重视,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对搞好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还是信心十足,并且在不断寻求机会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因此,自参加这次国培后,我立即行动起来,从思想上实现了从教师到学生的角色转换,虚心请教老师和同行,又能根据美术培训班的培训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培训时间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做到了每天做好什么,完成什么的准备。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服从统一管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高质量的完成了本次学习测试、作业任务,得到了班主任教师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三、集体加分散学习,效果好。集中研讨,讲究实效。

严格按照培训计划中的课程安排,有步骤的培训,不超前不滞后,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我们美术班采取的是集体加分散的学习方式,既符合实际,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学习中我们建立了学习群,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每一阶段的学习完成后,我不仅在学校进行集体研讨交流学习经验,研讨学习内容,收集资料、提炼出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而且还在美术班级论坛上也进行了经验交流,互通有无,并将提炼出的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请教央馆专家进行解决,并能积极参与专家的数次讨论。在讨论中,每位学员都能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畅所欲言,气氛活跃,这种有效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参训教师的积极性。本次培训还为我们与同行之间进行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在与优秀同行们一起学习交流、相互探讨之余,我们交换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分享了各自的教育心得,为自己今后的教学积累了更丰厚的应用资源。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对话的时代,拥有知识才能抢占先机,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才能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努力把本次所学的理论知识,认真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并树立终生学习的决心,不断坚持学习与探索,不断丰厚自己的教学技能,竭力使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教学策略出奇制胜,灵活多样。

四、拓宽视野,更新观念。

这次“国培”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多天的经历,但对我影响深远。首先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能参加理论深度的讲座而感到幸运,利用这次会做了很好的提炼与总结,并与广大一线教师进行了交流,之后还对“教学评价”的意义与具体教师操作方法进行了反思,用更高的标准来指导和要求自己的教学和教研。同时,我又从两位专家那得到充电的机会,感受到国家级培训的实际意义,对今后的教学教研工作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我又认识那么多的新朋友(全体参培的老师),相信有他们的陪伴和鼓励,我们会一起进步,一起成长,达成“国培计划”的最终目标。

通过这次对美术新课标的培训,使我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及教学资源的利用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启迪,素质得到了一次次量的积累与质的提升。这次培训,带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同时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提高,不断地去践行。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汲取专家的精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个新台阶。与其说,此次学习是我个人成长的加油站,不如说是我作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新起点!总之,此次培训不仅是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我们在职人员学习,充电提高的有效途径。时间虽短,教学内容虽不能包罗万象,但却能让每位学员终生受益。

美术教学设计论文

一、教材分析:

用与同学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命题画创作题材,为的是让同学更关注生活和自身周围的事物,也让同学由此和彼,放开思路,回忆更丰富多彩,更妙趣横生的内容,从而引发联想。风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有给人带来舒适的轻风、微风,也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狂风、飓风,各种各样的风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本课旨在让同学体验风、感受风,并通过自身的观察、感知表示以风作为主题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

1.感受风的奇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同学了解不同的风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2.引导同学通过创意和绘画,表示风吹来时的情景和感受。

3.通过学习,更好地感受人自然和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同学把自身对风的观察、体验与感受表达丁画面中。

2.体验风来时的教学组织和时间的调控。作画大胆、自由,作品生动、富有发明力。

四、教学准备:

师:范画、彩色皱纹纸条、风车。

生:课本、画纸、水彩笔、油画棒。

五、教学过程:

六.实验。

瞧!这是什么?(老师出示彩色皱纹纸条)。

漂亮吗?告诉你们假如让它飘起来会更漂亮。那怎么做它才会飘起来?

(老师把彩色皱纹纸条发给同学,同学动手尝试)。

同学们真聪明,用了很多的方法让彩色皱纹纸条飘了起来,真漂亮。

是什么让彩色皱纹纸条飘起来的?(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

对,是风。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风。(板书课题)。

七.介绍知识。

什么叫风?

美术教学设计论文

1.感受画框对绘画作品及其他平面艺术作品的装饰美感。

2.学习应用纸质材料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小画框。

3.通过对小画框的设计制作,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美术应用。

能力,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画框的基本设计制作方法。

难点:能设计、制作富有创意的小画框。

设计意图:

《小画框》是一堂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美术应用能力及立体造型能力的手工课。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和欣赏画框对绘画及其他平面作品的装饰美感。因此我在课依始便运用画框小故事配以制作画框的录象激发学生对画框兴趣,接着让学生画自己以前印象中的画框,再出示用手工制作的独特的小画框,是学生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进行改造创新,而同龄人的作品也无疑给学生更多的设计灵感和自信。最后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发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鉴赏能力。

新美术教育理念让我们认识到,小学美术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培养美术专业人才,会欣赏美,能应用美术知识去美化生活及创造力的培养比能完成一幅严谨的素描、色彩作品更为重要。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自制小画框范作。

一.初步感知,趣味导入。

[结合生活,利用故事与片段的欣赏,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边向学生讲述画框的小故事,同时并配以播放制作画框的全过程。

2.引出课题:小画框。

二.欣赏练习,实践提高。

[感触体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画框的样式和特点]。

1.请学生谈谈你生活中见过的画框样式极其特点。

2.教师出示各种画框的实物。

3.让学生把见过的最喜欢的画框简单地画出来。

4.学生介绍自己的初稿作品。

三.赏析探究,学习制作。

[学以致用,学生思维得到反馈与拓展开发]。

----出示自制的精美小画框。

师:老师这也有个独特的画框,你能猜出是商店里买的还是自己动手做的呢?

生:学生回答。

师:看的出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和平时见过的画框有什么不一样?

生: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

小结:说的真好,我们在设计一个独特的新画框时就可以通过改变外框和内框的形状和颜色等等。

1.新画框的外框设计改造。

----展示各种同龄人的独特的外框设计,学生欣赏。

----启发学生谈谈还能用什么形状制作外框。

2.新画框的内框和颜色设计改造。

----同桌讨论:你将要制作怎样与众不同的画框?

——学生反馈想法。

1.学生用自备卡纸等设计一个独一无二的小画框。

2.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评添趣,总结延伸。

1.学生将制作的画框挂于黑板,自己觉得很棒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画框。

2.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学生说说你最喜欢谁的作品,评出各个设计奖项。

3.游戏:出示不同风格的作品,请学生用展示台上的画框进行搭配。

[进一步了解画框的作用,并能通过搭配感受画框对平面作品的装饰美感,。

挖掘学生的审美体验。]。

4.课堂延伸:

(1)欣赏各种其他材质(铁丝/橡皮泥/剪纸/线团等)制作的小画框,鼓。

励学生回家后动手试一试。

(2)用设计的画框搭配自己的作品装饰自己的家或房间,美化生活。

美术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绘制浓密花的生长,学生观察到观察学习习近平行绘制图像的能力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用并行形式的组织屏幕,实践与线型建模。

教学困难:束缚花朵稀疏致密,高低低,天然形态。

教学过程:

一,教学组织:

坐在课堂常规,品味稳定,用工具检查。

二,审查,进口:

生动,形象,有趣地刺激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知识。欣赏教科书:在几。

提出主题。

三,新课:

(突出艺术特色,体现创新精神和个人风格,渗透道德教育,反映教义。)。

1,享受奇异的`花。

问题:他们的种类,形状,颜色给了一种感觉?答:种类繁多,颜色鲜艳,形状各异。

2,公园里的花,他们高高矮矮,稀疏密集,茂密的树叶,搭配,朝向太阳盛开的鲜花喜欢可爱的笑容,喜欢我们的孩子快乐成长。

3,享受动画,了解每朵花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花头,花茎,马赛克。

4,致密花朵和叶子各种形状,什么形状?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任何形状等。

5,老师展示各种美丽的花头。

6,涂装安排:

定位:画一条直线自然,休闲,高,密的其他线,充电全屏。

钩线描述具体图像:选择单色笔,在定位线上强而光滑tim由各种形式的花,花,枝,叶制成。

装饰:颜色,选择各种颜色涂在花叶上,使屏幕色彩丰富多彩。

线,线,线,线,线,圆和其他纹理在花和叶子。

教学意图郁郁葱葱的花。通过描绘学生使用线模型和熟练着色的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通过培养的美丽,从而知道如何珍惜自然和爱自然。

第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咨询点:个性化,关怀整体,灵活多变。定位钩线来描述具体的图像装饰。

五,总结:

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工作评论。显示学生的工作,学生将被评估。公园是盛开,红色,黄色,粉红色,花看好好回家看看吧?(不能)为什么?(公园里的花是大家看的)。

新课程美术教学论文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美术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美术教学已经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他们的自我发展需求,例如:美术课堂最常见的就是老师带领学生一味地临摹。但在新时期的新课改下还能行吗?这不是抹杀学生的美术天性吗?因此美术新课改要求我们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调动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内在的发展与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构建超越美术的动态知识结构。

大部分美术教师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对美术知识的常规教学不成问题。而美术新课程却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学科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紧随新课改的步伐,学习和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美术综合素养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构建开放的动态知识结构,真正实现师生与新课改共同成长。

3.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的互动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下,美术教学由于贯彻了新的教学理念,特别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给美术课堂带来了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我们要根据实际积极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有效促使教师更新教学方式。在美术新课改中,教师将是探究者和开拓者。新课改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完善自己,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更好地落实新课改提供有力保障。

1.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课堂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讲解,主观上注重课堂结果,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讲授法、讲解法,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和学生一起打破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资源,与他们共同观察、讨论和体验,共同建立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2.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平均发展,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差异性,找出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保证每一位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因此我们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进步。

三、改变教学方法。

1.注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由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局限性,教学手段需要有效更新,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必然。多媒体技术能够立体地、直观地、动态地、生动地、形象地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美术课堂教学已越发显得重要。它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表现手法形式多种多样,并富于变化的优越性等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创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传统美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缺少学生参与,暴露出课堂教学中学生认知活动的不完整性,并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绘画方法,指导要贯穿他们尝试学习的课堂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课本、边尝试绘画、边思考、边探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经过绘画活动完善绘画技能和获得体验,实现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目的。

3.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性。

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点,采用适时适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美术活动及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让不同学生都有机会展现各自特长和优势的机会,并给予有效评价,使他们树立自信。

总之,新时期美术教育教学,要让美术新课程真正体现出课程的“新”,让课堂教学不断创“新”,我们不仅要做专业型教师,更要做创新型教师,勇于实施新课程,探究新课程。

美术教学设计论文

活动目标:

一、初步学习油水分离的知识,了解油水分离作品的特点,感受色彩变化的美。

二、学习油水分离的绘画方法,能巧妙的`利用油画棒等绘画工具进行创作。

活动准备:

1、深色颜色颜料,水粉笔。

2、白纸,铺好报纸的桌子。

3、油画棒,已用白色油画棒画好的图画一幅。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以看魔术表演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朋友们看看,我是谁啊?告诉你们,我是一个魔术师。我会变魔术!你们相信吗?”“那你们先看看老师这是什么?”(白纸。)。

“好了,小朋友仔细看清楚了,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咯!千万不要眨眼睛哟!”

师:我需要一枝神奇的笔,蘸上颜料,在白纸上一涂,出现了一幅漂亮的画。

师:怎么变出来的?”

幼儿讨论,猜测。

师:其实神奇的不是老师这支笔,而是这张白纸。

2、探讨作画方法。

教师出示一支白色的油画棒。

师:这支白色的油画棒平时我们很少用到,但是今天,我们有了它,才能变魔术。

师:你们想画个什么呢?

教师根据幼儿的要求现场画几个图形,请一个幼儿上来刷颜料,其他小朋友喊:变,变,变,魔术开始了。

3、再次讨论,寻找答案。

教师小结:白色的油画棒画在白色的纸上,看上去还是一张白纸,其实魔力已经产生了。接下来,只要刷上颜料,画过白色油画棒的地方颜料就刷不上去了,好看的图画就露出来了。

教师:这是为什么呢?(请出科学老师)。

活动准备:

每人两杯水、一点稀释水粉颜料、一杯油、一根竹签。

活动过程:

a、幼儿动手操作将水里倒进一点稀释水粉颜料,水和稀释水粉颜料会怎么样?

师:桌子上有一杯水和稀释水粉颜料,请小朋友将这两样物品倒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幼儿操作,并能在操作后讲述结果)。

师:恩,稀释水粉颜料和水相融在一起啦!

b、幼儿猜想油和水倒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记录。

1、油在水的上面2、油在水的下面3、油和水相融在一起。

c、感知油和水相互倾倒后分离的现象。

1、请你试一试把油倒在水里或者把水倒在油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交流你把什么倒入什么?发现了什么?你可以把你的发现记录在记录纸上!

4、小结:不论油倒在水里还是水倒在油里,油在上面、水在下面,它们是分离的不会相融在一起。

d、通过操作感知油、水搅拌后分离的现象。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搅拌时的现象和停止后的现象,并作记录。

用竹签搅拌时是什么现象?停止后是什么现象?

幼儿操作说出实验结果。

4、幼儿尝试。

你们想成为魔术师嘛?你们想不想也去变一变呢?”老师为每组准备好了东西,请你们也来变一变。

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当魔术师,好不好?不过当魔术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丰富画面。

5、欣赏各自的作品。

新课程美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加强科学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重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对于任何一门自然学科来说,没有实验活动作为基础,理论知识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那么其教育教学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验活动。因此,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一块尤其重要的阵地。如何搞好这块阵地的建设是我们作为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就此发表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本门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初中生物不参加毕业考试,更不参加升学考试,在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就造成老师不重视教学,学生不重视学习,在偏远落后的地区尤其严重,于是生物这门课就成了课程里的“豆芽”。但是,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所蕴涵的科学知识是其他学科无法涵盖的。初中生物里介绍了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生物学习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因此,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我们应当重视这门学科,搞好生物教学。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生物实验是学习生物的重要工具,是生物理论知识的来源,是生物的重要基础,通过它我们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实验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法、推理法、归纳法等。

三、打破陈规,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

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的,把实验用品、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全盘教与学生,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就行了。整个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没有他们自由发挥创新的机会,受到压抑,学生的兴趣不浓、热情不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失去新鲜感,失去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的热情,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更别谈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局面,打破陈规,创新教学,与新的教学理念保持一致,积极倡导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应体现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并学会科学方法的应用。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转变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应用正确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学合作交流,达到实验目的,品尝成功的甜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植物类群这一节时,我把这节理论课改为了一节实验探究活动课:我来当“小林奈”――制作植物检索表。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面教材,然后把学生带到河边,选定一片植物种类丰富的区域。我把学生分为了八个小组,要求让每个小组的学生相互分工合作,根据教材所讲授的知识对所选区域内的植物进行分类,同时观察相同种类的植物有什么相同点;在二十分钟内完成并交一张植物检索表;评选“小林奈”。作好布置后,我就让他们自己去完成任务。他们在那里兴致勃勃,热火朝天地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二十分钟后,他们完成了。我把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自己的结果,由大家来根据结果评选“小林奈”。这堂课结束后,学生们的心思还停留在这个活动里,思考自己有哪些不足,其原因是什么。有的认为自己没有安排好,有的认为是自己观察不够细心……整个过程,我所做的就是在一旁采取一些他们采不到的标本和照顾他们的安全,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也没有了枯燥的说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其学习的效果也不错,他们还期待着下一节生物课。

四、走进生活,培养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初中生物的很多的知识来源于我们的自然生活,因此,我们应利用好我们周围的现有素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把知识带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到“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对人类带来的益处,从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的学习行为这一节时,由于教材上的涡虫在我们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于是我就把这个实验活动改为一个生物课外活动并提前两周布置:学做“训兽师”――让学生自己在家里训练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设计一个“训兽计划”,按照计划施行操作,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训练的动物驯服,并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经验。两周后,在这一节学习时,很多的同学由于有了此次活动的经验作基础,都踊跃发言,学习的热情很高,其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正所谓“教必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就行。

新课程美术教学论文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喜爱地理教师,才会进而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自身素养的提高,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此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赢得学生的喜爱。一方面要外塑形象。地理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仪表仪容,向学生展现平和、亲近而可爱的教师形象。另一方面要内提修养。地理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视野,要有一颗爱心,向学生展现一个富有爱心而又渊博的教师形象。只有这样地理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尊重与敬佩,学生自然也会将这种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地理学科的学习上来。

二、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基础之上。以往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学生所接受到的永远是现成的没有悬念的`知识。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与积极思考,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在探究中考察地理事物与现象,把握本质,发现规律,揭示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规律性认知,才能有效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要改变知识的单向传递,以问题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到探究中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在探究中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使其真正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在探究中达到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本质认知,认清其内在关联性,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无疑处质疑、在重难点处质疑,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中进行概括与总结,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同时,在学生展开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学生提问的过程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可以将学生的思考与思维全过程暴露出来,教师鼓励学生提问更利于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处,更加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课堂理论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理论知识源于对实际生活以及实际现象的理解及概括,发展后的理论知识又要还原于生活,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并且从实践中来不断提升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以及适应性。为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来展开教学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什么样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即使学生背诵得再怎么流利和牢固,也不会在实际中灵活运用,更不会结合地理知识来分析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无法利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灵活、全面地掌握地理知识,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自己对我们国家环境现状的一些看法,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来说一说应该如何向好的方面进一步发展,如何有效改善不好的地方。这样,学生便会积极收集环境语言,思考并分析其中的优势和缺点。然后,教师再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分析,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析。这种方式不但运用实际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不断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量实践证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且还能够高效率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总之,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做好短期与长期规划,将其渗透于每节课的教学中,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教学进行全方位改革,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美术教学论文

学生开放、多样的思维与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而创新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新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可能对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好处,但在学生幼小时,老师还应该注意他们的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有些问题老师有责任引导其向正确的思维方向迈进,除此之外,在新课程教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在新理念下如何体现学科的特点,课堂的实践活动如何开展才有效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课程讲授时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只在教室中讲授理论,最多再辅助一些模型示范教学,这样虽然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可以学到一些知识,但总是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理论和实践是两张皮,联系不起来。学了理论在实际中用不上。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上课时教师在自然环境中讲解速写,在实践中教学,为学生设立情景,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给人带来的视觉的艺术美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娱乐之中的快乐,陶冶了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一起互动,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对风景的讲解中,使学生学到了运用速写的方法绘画风景画,学会了如何取景进行绘画。抓住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描绘。本课,教师通过运用在真实景中绘画,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节日的装饰》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手工装饰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试着准备了一些《快乐的节日》等一些有节日气愤的歌曲,这些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

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以上所述,为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美术课改论文]美术课程改革的趋势

在实施新课标后,一些老师对新课标没有完全吃透,只热衷于表面的形式上,而没有深入学习和研究根据新课标编定的美术教材,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使教学的形式与教学内容严重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多媒体教学运用不合理。

一些教师过份地强调了多媒体的教学辅助功能,把很多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看谁的课件做得漂亮,而对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材、学生、教法指导、学法指导反而没有下多少工夫,使一些课变成了图片展示,点按钮课,效果很不理想。

(二)教学方式方法运用不当。

新课标里谈到“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景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这些方法必须是在教师了解了教材、学生后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制定的,不能盲目生搬硬套。

(三)忽视“双基”教学。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化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评价。

单一在美术课堂的评价较单一。什么都是“棒棒棒”,奖励式评价没有针对性、多样性,评价不注重阶段性,没有全面兼顾个性培养性原则,厚此薄彼。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策略。

(一)寻求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完美结合点。

美术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注重以下几点:(1)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实用的原则,使多媒体起到加强、拓展教学效果的作用。(2)在备课时要会备多媒体教案,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认知与课件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相辅相成,而不是割裂的两部分。(3)加强学习,掌握更先进的多媒体的知识技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湘版美术教材《五面对称纹样》一课教师若采用传统步步演示的教法,素质差的学生需老师一步一步下位巡回检察,指导.教学效率低.而采用交互功能的flash动画课件,可以动态,直观,分步骤演示折纸制作步骤,学生还可以选择学习的进度,一步一步的按演示步骤折纸,学生还可反复操作演示步骤,突破学习难点.素质好的学生能高效率地完成折纸步骤,提早进入花纹设计环节学习.不同素质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及掌握情况,选择作业难度:完成套色五面对称纹样作业或单色五面对称纹样剪纸作业.这样充分发挥了网络教学因材施教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学得好”,“学得饱”.

(二)淡化“双基”

即淡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和探究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应从以下几点去做:(1)要改变单纯片面的讲美术知识、技能的倾向,把知识技能与学生美术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体验、探究。(2)符合学生认知、情感、态度的规律,注重课堂设计,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直观性”强的特点,创设情镜,从多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课堂评价的策略。

在美术课堂的评价中要主意以下策略:(1)针对性、多样性原则。不能什么都“棒棒棒”,比如“想法真独特、思维真敏捷、画的真有创意”等,而奖励式评价也应该是有针对性、多样性的,比如在美术教学中制作各种小图章、小奖状、小卡片、这些奖状卡片所代表的含义各不相同,有创意类、绘画类、合作类、表达类等。这能使学生在细化多样的奖励机制里找到明确的努力方向。(2)评价要注重阶段性,可以细分为课堂评价,周评、月评、学期评价。(3)全面兼顾个性培养性,不厚此薄彼。(5)每一堂美术课的评价都应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为辅,再加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激发并提高学习兴趣。

(四)创设情景。

小学生好奇心强,课堂上,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利用游戏、录像等多种手段,创建良好的情景,使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主体质疑、探索、创造的热情,是学生的思维形象化,这样更有利于美术教学的进行。例如:《高大的长颈鹿》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根据长颈鹿的特点,用简单的线条画出长颈鹿。但为了让学生们画出更美丽的长颈鹿,笔者利用电视片《动物世界》中的部分镜头制成形声教材,让孩子们随着逼真地画面“走进”奇妙的大自然去“观赏”高大可爱的长颈鹿,以此来强化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播放时,背景上再配上一些现代生活的镜头,比如“飞机在空中飞”、“汽车在地上跑”、“小船在水上游”等。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高大的长颈鹿”的各种形象就在孩子们的画中展现:有脖子上扎蝴蝶结的、有背上背小花篮的、有脚上按轮子的、有坐飞机游玩的、有长脖子表演的等等,这些情趣盎然的绘画作品就是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创造出来的。

(五)强化训练意识。

教学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根本方法。小学生的特点:活泼好动,而教材的知识内容是“静止”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关键是教师要创设一个让学生自由表现实践的机会,把“静”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动”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的所知、所想、所做,使课堂形成了和谐、融洽、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氛围。要为学生提供一切机会,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拼拼、摆摆、折折、剪剪、摸摸、做做、画画等活动中观察、思考、体验、切磋、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满足了学生好动、好奇的需求,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六)灵活运用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对教材的简单处理和传授,而应该将教材作为一种范例,把它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作为教师,要能独具慧眼,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中与教材有关的重要资源,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再根据自身和学校的条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处理,有选择地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来不断丰富和拓展以现有教材为依托的具体的教学活动。这样,就能很好地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进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七)创设小组学习情景,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集体合作,更容易从可视的作品中,感受集体的力量,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提高合作意识。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形式,在美术“四个领域”学习中,进行自由评述、辩论、质疑,让学生敢于怀疑、大胆想像、把自己的想法、见解、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交流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启迪、相互学习;在合作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三、结语。

我们的教学活动如果始终让学生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新奇,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那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肯定非常高。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全面考虑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不断的反思自己教学是否有吸引力,是否高效,然后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自己的教学行为,以积极参与、学以致用、轻负担、高质量为原则,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合作学习、大胆创新为手段,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探究,合作学习,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的教学在中学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探讨和研究,美术教学能变得更好更顺利,增加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那么就一起来欣赏下面三篇美术教学论文吧!

“写意”造型对中国画教学问题的探讨【1】。

在中国画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反映出这样的问题:其一,把对中国画的“教”和“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去枝存叶,去本求末,让学生只在“笔法”与“墨海”中绕圈子;其二,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的实践和应用;其三,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和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的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良好的贯彻落实。

这些问题的继续存在,必将使中国画教育与教学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为此,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探讨之一:中国画的概念及其本质的再认识。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与艺术风采,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熏陶下成就的“意象”思维方式与“写意”的造型观。

这种思维方式与造型观,是中国画及其技法形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源泉。

纵观数千年的中国绘画史,从战国帛画到敦煌壁画;从唐代的鞍马人物到宋元的山水花鸟;从徐渭、石涛到现代的齐白石与张大千,众多作品不单纯显露了“笔墨”技法的熟练与高超,更重要的是无一不闪烁着“意象”思维的智慧之光和对“写意”艺术性的创造。

这些突破客观物象的明暗、体积和写实手法的作品,将人对事物的认识提到“神会意通”的理念高度,从而使中国画创立了自己“意在笔先”“不求形似”“以形写神”的特殊画风。

这种更富于“情”“理”“性”以及艺术愿望的表现法则,构成中国画以“写意”为核心的独特与伟大。

探讨之二:对“意象”思维方式和“写意”造型观的基础性思考。

作为民族艺术的中国画,与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意象”思维正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所创建的一种了解世界、创造文明的认识观与方法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大观。

这种思维是以我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为核心建立的一种辩证思维观。

它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维,又有别于“抽象”思维,是处于二者之间的独特思维方式。

“意象”思维把“意”(即人的意识,意志、意念、主观)与“象”(即客观物象,宇宙万物)看成是一个互通共识的有机体,将“事物”“人格”化,寻求人与事物“感应”式的认识法则。

“黑白成象”“阴阳相生”,倡导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共存性和可知性,视认识的完美为“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思维方式与认识观特别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式的理想认识观,也突出了中国文化强调主观意识的特性。

这种“特性”是孕育“创造”性的先决条件。

中国画的“写意”式造型观正是依此而创立的。

以“写意”为宗旨的中国画在选择其“达意”的表现形式时,是以重“神”轻“形”为原则的,它不注重物象的明暗体积;不追寻物象的写实关系,而是确立了“墨线”———这一古老又纯朴的“意象”符号,并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形成中国画与西洋画从形式到本质的区别。

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着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又体现了不同的思维观念。

中国画受特定思维影响所造就的“写意”式造型表现,正是中华民族的理想、愿望以及“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探讨之三:培养“意象”思维,掌握“写意”造型,是贯彻实施中国画教学目的之关键。

在此倡导中国画教学以引导学生的“意象”思维及“写意”造型为主,并不是不学技法、脱离技法,而是依此指导技法的正确运用。

技法作为中国画学习的基础之一,有其不可轻视的价值。

但技法形式如脱离了思维观的指导及其造型的功用,则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在中国画这一特定性的教学活动中,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让学生掌握“写意”的'造型观,并依此去指导技法,驾御技法,才能使中国画教学的目的得以正确的贯彻。

启美启智启德启信【2】。

一、启美启美,即是引导学生欣赏美、理解美,进而最终能够创造美。

对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传统绘画、雕塑作品的欣赏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对现代绘画艺术的欣赏可以增进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美术教学中的技法训练则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美术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

如讲《生活与设计》这一节时,谈到服装设计,我特别联系了中学生的服装设计——“衣服是无声的语言,它随时向别人传递着你的身份、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信息。

同学们正处在充满活力的学生时代,因此,服装应当能体现出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而耳环、戒指、美容化妆等成人的打扮暂时还不适合同学们。

不是有人说,青春就是最好的化妆吗?”同学们笑了起来,下课后,原来佩带饰物的同学悄悄把饰物摘了下来。

二、启智启智,即是指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

记忆画和想象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逢新学期开学,我都要布置学生描绘假期生活。

几个学期坚持下来,学生在绘画语言的表达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有的同学甚至把整个麦收场面画了下来,画面上有麦田、远山、道路、脱粒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汽车和忙碌的人群等,内容丰富,形体正确,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也得到初步体现。

这么复杂的场面,若不具备一定的表现能力和观察能力是难以描述的。

三、启德德为立身之本。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德”的教育,德育与美育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之时,还要有意识地传输道德规范,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珍惜我们的环境》这幅画时,不仅讲工业污染,还联系了生活垃圾的污染,教育学生珍惜生活环境,不乱扔废纸,不乱抹乱画等。

四、启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

对于身处紧张学习生活节奏之中的学生,美术课应当是一种精神体操,使学生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

因此,选择实施成功教育、快乐教育就应成为每节课的总体构思。

数年来,我一直坚持每节课结束前的好作业评点,只要是有可取之处的作业,都可以得到展示、表扬,使学生尽情品味收获的快乐。

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3】。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

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

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的创造力。

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

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

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

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

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

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

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

另一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扑满(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与上“寄给大熊猫收”,还帖上一张邮票。

真使人意想不到。

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

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不可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

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

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

再刷刷几根头发。

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

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

如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

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

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象,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

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

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

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

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

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去年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下了国旗。

他想画这个场面。

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

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庞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

象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和降国旗爱祖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

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

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

一次我带着孩子参观盲童学校,那儿环境清静,一尘不染,绿树成荫,真如到了一座大花园,看到盲童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处处有人照料,健康愉快地成长。

更使孩子们惊奇的是他们还能以手代目,进行雕塑,刺绣等艺术创作,甚至还能学习推拿医疗技术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在祖国的怀抱里,残废人生活幸福,使孩子们很爱感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程美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展示自己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次改革中实现“蜕变”。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唯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完善自己的教学。在一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我深切体会到身为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喜爱。美术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广泛的学科。这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广,要涉及多方面的领域。同时要具备着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意识。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产生探究欲望。明确学习的目标,培养审美意识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出发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理解自己所学习的内容。以此形成自己的审美个性。我的主要做法是结合教学内容讲一些趣事或故事。如:《美术鉴赏》(人教版)第二课《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这一课我是以《红楼梦》导入这一个关于玉的传说;贾宝玉的前世就是一块玉石,而林黛玉是玉石下的一棵仙草,而且贾宝玉转世为人时口里还含着一块玉的趣事和《完璧归赵》“君子比德于玉的”故事来激励同学们去探研文学知识,认识人品道德的精神。再如:第三课《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和瓷器》我自带了四个教具:陶器、瓷器、石膏、玻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辨别事物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展示自己风采,学生对此颇欢迎。另外:在学生做作业时,总是没东西可画,我的另一个做法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来教师,我要求学生互相交换作业,看看在对方的作业中你还能添画些什么?给他提些建议,或帮助他修改一下,学生都有善于表现的一面,他批改别人的作业比自己画的都认真,这样通过几个回合的补充,完善,学生的作业都丰富起来了,用些办法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美术兴趣和审美能力,不但帮助了别人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素质。

[美术课改论文]美术课程改革的趋势

摘要:新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更加强调课程的人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生活化等,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主动学习精神的养成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特长。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育理念的变革,而教育理念的实现最终要具体落实到课程的实施上,所以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历史课程改革。综观中学历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趋势:

一、提供多元化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的个性、需要等千差万别,所以只有设置多元化的课程,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既不要在一个时期内过于强调历史的政治道德教化功能,也不要过于强调“知识本位”和“学科体系”的完整。由此造成教育的工具性,异化了历史教育的本质,而人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需要又是多方面的,实行单一的历史课程很难满足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当前历史课程改革实践和课程设置来看,开设不同形式的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已成为一种趋势。例如,当前我国的中学历史教材已有了人教版、上海版、广东版、四川版、师大版等多种版本,“历史教材的编写呈现出‘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局面”。同时开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等。外国也有先例,俄罗斯1993年颁布了《基础教学计划》,该计划除了一个普通的整体性的基础教学计划之外,还附有12个不同的教学计划,历史科划为“社会科学”,包括俄国历史、世界通史、公民常识、现代文明基础等,其教学计划的多样性,打破了历史课程设置的僵化,使不同类型的地区及学校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二、适应政治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培养多元文化。

由于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历史一直是各个国家培养族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主要科。随着现代交通、讯技术的发展,加之经济、政治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整世界正逐渐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益加剧,所以,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指出,21世纪的公民应当“学会共同活”,即通过增进对他人历史、传统和精神价值的理解和容,从而使人们能够和睦相处。

历史教育正是展现多元文化及其价值观的理想渠道与阵地。德国乔格―艾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研究员平格尔博士曾说:“这不仅是因为当前大势所趋,而且也出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关注,我们需要了解在历史中形成的不同方式,这可以帮助我们通过比较,更好的认识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思想目前已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各国都认识到了历史教育在培养多元文化理解和国际理解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它明确地列入历史教育的目标。

三、要进一步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课程的人性化是强调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学形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的目的。

四、发挥历史人文学科的特长,重视人文素养的教育。

科技的进步赋予人类在征服大自然中从未有过的力量与自信,由此导致20世纪60年代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抬头,西方各国过于强调教育的工具理性价值,导致社会标准的全面失衡,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危机,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于是,在英、美等国的教育领域出现了新的反思,很多教育界人士开始意识到,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教育的真正价值并不是工具理性,而应是对人文的培养。

五、加强与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

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是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课程的发展应着重考虑提高学生对周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为适应课程的生活化这一发展潮流,世界各国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增加了近现代史、文化史、社会史及乡土史等方面的内容史,使历史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例如,美国颁布的《全国历史教学标准》:增加了科技在美国历史中的作用、对二战后美苏对抗的历史作了“更好仔细”的处理、增加了殖民地时期欧洲文明和经济史的分量等;在香港,历史教材在正式课本的一些章节之后就增加了乡土史的内容,取名为“寻根溯源看香港”;我国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中也增加了近现代史的内容及科技、文化史等方面的内容并把乡土史列为选修课,标准还列出了一些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巴尔干问题的由来等等,都意在将历史与现实生活和时事尽可能紧密地联系起来。

六、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主动学习精神的养成。

历史教育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让学生记诵一些现成的历史结论和一些年代事件,忽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做法,倡导以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身接触一些一手或二手材料,彼此讨论,借以解答问题、判断史料中的主观偏见、尝试重建史实等。

例如,英国在1991年颁布的中学历史学科的“国家课程”(即全国统一的历史教学大纲)的“成就目标”中,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就规定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历史的知识和理解。第二是历史的阐释,主要是对历史的原本情况进行构建,并能够认识阐释的不同方式。第三是史料的运用,主要是能够从史料中获得证据,并形成史料的可靠性和价值判断。根据此目标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不仅列举史料,而且为相互印证或对比,往往列举数份观点相似或相冲突的史料,让学生来分析辨别史料的真实可靠性并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真象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近年来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也把“探究式学式、合作学习”作为突破口,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充分的反映了历史课程改革的这一趋势。

七、加强与其他社会学科的联系,体现综合化。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使人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发展自己。当代科学的发展已超越了学科的界限,正向着协同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人在社会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大都是综合性,这种趋势要求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以便学生将来能更好适应社会。“课程的综合化正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是根据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如,俄罗斯1993年颁布的《基础教学计划》中历史科就被划为“社会科学”,包括俄国历史、世界通史、公民常识、现代文明基础、当代世界、公民常识、世界经济和社会地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这样历史课就被囊括在综合性社会学科课程之中了。

当前国内外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的反映,我们只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进行教学改革,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新课程美术教学论文

摘要:美术是九年义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学不是要培养出伟大的画家,而是要通过美术教学,在初级阶段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并用这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去审视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美的存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的时代里,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使美术教学成为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潜在指导意义的课程。面对现今学生比较发散、活跃的思维现状,美术教师应该多角度审视学生的美术作品,更关注学生心灵的变化和成长,使美术教育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补充。

轮滑运动课程教学设计的论文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国内某省市内a、b、c、d、e、f、g、h等8所开设了轮滑运动课程的高职院校二年级学生。

本实验研究时主要采用五种方法,分别为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验法。研究重点放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两种方法上。下面对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的操作步骤作简要论述。

(1)问卷调查法该实验中,实验人员针对教师和学生立场的不同,提前设计了三份问卷调查,其中一份是教师问卷,另外两份是学生问卷。设计教师问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某省市内轮滑运动课程的开设原因和开展状况,并对8所院校的师资力量、设备器材等情况进行统计;设计学生问卷的目的则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轮滑的原因,了解学生对轮滑运动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并统计学生对轮滑学习成果。本次实验中,8所院校内发放的教师问卷共150份,学生问卷(ii)共320份,学生问卷(iii)共75份。其中教师问卷回收了144份,问卷有效率达到了96%;而由于学生问卷分为两种:学生问卷(ii)和学生问卷(iii),所以发放与回收时应将两者分开统计。实验收回的学生问卷(ii)有304份,问卷有效率保持在95%,左右,学生问卷(iii)共回收了75份,有效率达到了100%。

(2)实验法应用实验法对高职院校轮滑运动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实对象选择8所高职院校中其中1所xx年级xx专业的学生。该专业人数共39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12人。与之相对的对照专业人数共36人,男生25人,女生11人。实验法在应用时要做好严格的变量控制和条件控制,并明确好实验内容,准备好实验工具,如轮滑运动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表等。3、调查现状分析经过调查分析之后,发现某省市内8所高职院校轮滑运动课程教学设计均出现一定问题,总体归纳为:院校轮滑运动课程的开设率低、专业教师缺乏、教学器材配置不全、轮滑场地不符要求等等。如下:

(1)课程开设情况实验调查了某省市内8所高职院校的轮滑运动课程开设情况,统计得出了以下结果。接受调查的8所院校,只有其中6所开设了速度轮滑课程,占了总比例的75%,开设休闲轮滑课程的院校有4所,占据总比例的50%;两种课程都开设的学校有2所,占总比例的.25%;除了速度轮滑和休闲轮滑两项运动之外,8所学校均没有花样轮滑、极限轮滑和轮滑球三门课程。

(2)教学考核情况根据调查问卷的回收有效率对某省市8所高职院校教学情况进行考核,某省市高职院校轮滑运动成绩共分为四种,包括实践成绩、平时成绩、身体素质测试成绩以及理论成绩,其中,实践成绩所占比例较大(占总成绩的50%--60%),主要是以实践课为主,平时成绩和身体素质测试也占一定的比重(占总成绩的10%一30%),而进行理论课测试的只有两个学校(占总成绩的10%)。

(3)学生体育运动学习兴趣的特点根据“某省高职院校轮滑运动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验研究”学生问卷对所有调查的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内参与程度、课外参与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归纳总结得出,在某省市8所研究院校中,轮滑运动课程的开设及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很多院校并没有对该项体育运动项目引起重视,在教学设施及教师配置上、教学场地设置上都存在大量问题,急需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加以改善。

大学美术鉴赏课程论文

摘要:布达拉宫(英文译音:thepotalapalace)俗称“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构建,重叠而上,层层递进,殿宇覆盖了整座山,形成巨大的梯形建筑群,雄伟而壮丽,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享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美誉。

关键词:布达拉宫,西藏,宫堡式建筑群,佛教圣地,政教合一。

一、布达拉宫的雏形。

布达拉宫的建造与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密不可分。相传13前的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楼群一侧为藏王的寝宫,中间宫殿的顶部建有佛塔,另一侧是后宫。在后宫与中间宫殿之间架有四层楼高的铜铁铸空中廊桥。那时布达拉宫的三大建筑,均通体粉白,耸立在红山上显得圣洁而雄伟,藏民们都称之为‘白色的宫殿。

布达拉宫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但后来因宫殿遭雷击引起火灾和战乱,公元九世纪,吐蕃王朝解体,白宫逐渐废弃。公元9-17世纪八百年中,由于西藏长期的政治割据,以及历代的萨迦,帕竹,噶玛政权都未曾高都拉萨,白宫一直未能重兴,成为一处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藏传佛教噶当教派高僧琼布扎色,噶举教派楚布噶玛巴德辛协巴,格鲁教派始祖宗喀巴等不同教派代表人物在此举行过讲经等佛事活动。17世纪中叶,蒙古和硕特部首固始汗领兵进入西藏,推翻了噶玛丹琼旺布政权,于公元1642年,由五世**喇嘛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教合一政权。拉萨又成为西藏政治、宗教、经济及文化的中心。

公元1645年,五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并将政权中心移至布达拉宫。从此布达拉宫成为历代**喇嘛居住和进行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

五世**喇嘛圆寂后,第司.桑结嘉措于1690年至1694年主持修建了以五世**喇嘛灵塔殿为主的红宫配套建筑群,基本形成布达拉宫的建筑规模。

二、布达拉宫的重建与增扩。

十三世**喇嘛在位期间,又在白宫东侧增建了东日光殿和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部分附属建筑。1933年十三世**喇嘛圆寂,1934至1936年间修建十三世**喇嘛灵塔殿,与红宫结成统一整体。从17世纪开始的布达拉宫重建和增扩工程至此全部完成。

经过1300多年的修建历史,布达拉宫形成现在的规模。整个建筑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高达117米,大小房间二千余间。布达拉宫作为作代**喇嘛的冬宫居所和西藏政教合一政治中心,它内部主要由**喇嘛宫殿,佛殿及僧院各政权机构三大部分组成。布达拉宫白宫顶层为**喇嘛宫殿,分东、西日光殿,其中既包括**喇嘛的生活起居处,书房,经堂等,又有议政、会客等场所。布达拉宫内拥有包括**喇嘛灵塔殿在内的各类佛殿38个,还有规定拥有175名僧人的殊胜僧院一个,主要从事**喇嘛的佛事活动。

布达拉宫在建成后又进行过多次扩建,方形成今日之规模。1959年,十四世**丹增嘉措离开西藏。此后,布达拉宫就不再是政治活动的场所,而只保留了宗教的功能。

布达拉宫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包括山上的朗杰札仓、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和山下的雪老城及西藏地方政府的马基康、雪巴列空、印经院以及监狱、马厩和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

布达拉宫是当今世界上海拨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

三、布达拉宫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

现存布达拉宫的设计、布局、材料、工艺、装饰等均保存了自公元7世纪始建以来,历次重大增扩建和重建的历史原状,真实性很高。布达拉宫的建筑成就与其建筑一样举世瞩目。

布达拉宫依山建造,由白宫、红宫两大部分和与之相配合的各种建筑所组成。众多的建筑虽属历代不同时期建造,但它各宫殿的修建都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使整座宫寺建筑显得非常雄伟壮观,而布局又十分协调完整,在建筑艺术的美学成就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创造了一项世界土木建筑工程史上令人惊叹的天才杰作。

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这是布达拉宫给人最为直接的感受,也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其主楼有13层,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喇嘛居住的部分),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喇嘛灵塔殿)及西部白色的`僧房(为**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组成。

布达拉宫重重叠叠,迂回曲折,同山体融合在一起,高高耸立,壮观巍峨。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布达拉宫是西藏历代**喇嘛的冬宫,也是西藏公元七世纪到公元二十世纪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也是古代藏族艺术的精华。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数以干计的藏传佛教寺庙与宫殿相结合的建筑类型中最杰出的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例证。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城高原上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时独特的布达拉宫又是神圣的。因为在今天的中国,每当提及它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西藏,俨然在人们心中,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征。

[美术课改论文]美术课程改革的趋势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全民体育理念的深入推广,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与学生体质健康的关系日趋紧密,如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基于学生体质健康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如何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质健康;研究效果。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和制约,一直遵循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综合素质教育已然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型人才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的重点目标。

1、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体育教学思想单一。

我国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和学习技能为主,内涵显得比较单一。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体育课也并没能体现出其本质的功能,缺乏以学生为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2]。

1.2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现在:大多数地区的体育课程内容还是以传统的几个体育项目为主,不能体现现代学生对体育内容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对学生的培育特色;课程设置缺乏考虑,在项目选择上很多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体特质和基本技能,使得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水平参差不齐,最终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1.3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个性化。

我国现阶段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还是继承以往的传统式教学方法,即一味的传授技能和强化训练,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这样的教学方法显得比较枯燥无味、没有趣味性可言。现在的学生由于个性化比较明显,有自己的独特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对于传统式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接受,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体育课程评价效果不佳。

目前很多高校在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标准和手段上有点不尽如人意,这样的现状往往很容易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达不到客观和公平性[3]。而对一门学科的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检测手段,课程评价做得不够好,也就不能相应的反映事实,从而做到更好的促进教学反思和教学改正。

2、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1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紧迫性要求。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十多年以来对于全国范围内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中,数据分析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发育水平、营养水平在不断提高,青少年身高、体重相较于过去有明显得提升,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但是身体素质指标却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青少年体能测试中100米、200米、800米、跳高、跳远、引体向上等项目成绩都在下降,速度和耐力均下滑明显[4]。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要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状,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

2.2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支持和鼓励作用。

国家实施有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方案标准、组织实施、管理约束等方面都得到有效保障,但是在高校实际教育过程中具体实施和贯彻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高校体育课程在社会、教师、学生之间往往被当作为一门副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考试和测评成绩也只是作为参考依据不作为奖学金评定依据,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形成高校体育课程不重要的观念,无法发挥出成绩记录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作用[5]。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也需要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锻炼活动中。

2.3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方向和指导作用。

当前,有部分高校试点推进体育课程改革选择自主选项教学,以学生个体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体现学生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体育课程多数采取的是选修某些项目作为考试和测评成绩,学生更多时候是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是难易程度选择相应体育课程项目,大部分学生对于选择项目认识不够充分,没有考虑自身身体素质,在学习过程进行中会逐渐丧失兴趣,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也无从说起[6]。那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势必要通过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3.1深化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主动锻炼意识,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并且整合以往的思想体系,将突出特色和优势的地方进行深化,从而建立更加全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3.2合理设置体育课程。

不合理的课程体系,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质量低的结果。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拓展体育课程内容,鉴于目前我国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为主,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比较流行的项目,比如瑜伽、健美操等等;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结合学校自身的地理位置、人才培养目标、体育教师专长等等因素设置更加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层次化课程设置,针对身体素质和技能有差异的学生群体,设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尽可能地避免因学生自身特性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不佳。

3.3个性化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个性化的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所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性。教学过程中,适当性地运用趣味幽默的讲解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完善体育课程评价。

完善课程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入手:建立以学生体质健康指数为依据的课程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学期前后的对比,及时有效的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完善课程评价标准,区别于以往的以学生技能学习效果为主的评价标准,加入学生身体素质、运动参与度、表现程度等等内容;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前后的差异以及因学生体质差异可能带来的进步空间,注重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观察。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十分有必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还要以体育锻炼为基础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实现现代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乔鹏.浅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以及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j].科技展望,,25:282.

[3]刘美凤,郑瑾.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新思考———基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j].湖北体育科技,2015,02:177-179.

[美术课改论文]美术课程改革的趋势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我国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阶段的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要求的地方,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发展。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参与合作、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角色,应该怎样贯穿新课标的精神?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

[1] [2] [3]。

新课程美术教学论文

摘要:高效课堂一个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讨论的话题,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水平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获得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反思。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作为化学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化学的价值,要坚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优化教学目标,做好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工作。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的优化是教师进行授课的前提,也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有人曾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不能将三者分割开来,否则将不利于学生获得健全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生命的基础――蛋白质》时,为了充分发挥化学教材的价值,也为了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在授课的时候,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

知识与技能:说明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掌握氨基酸的组成和性质,会写出三种基本氨基酸的结构简式;理解蛋白质的组成和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三者是缺一不可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而且,对化学教学价值的体现和学生健全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做好实现高效课堂的.中心工作。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高效课堂实现的中心工作,也是关键的一项内容,更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社会观,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与硅有关的应用,如,高纯的单晶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金属陶瓷、宇宙航行的重要材料;光导纤维通信,最新的现代通信手段等。这些都是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而且,多媒体形象的展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提高化学的应用意识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有关“氨”的相关知识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自主讨论的教学方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1)在一些卫生不好的厕所里,我们经常会闻到一些气味特别刺鼻,请问这种气体是什么气体?(2)为什么液氨会感觉寒气逼人?(3)你都知道氨的哪些性质?……简单的几个问题的思考不仅可以将学生迅速地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而且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轻松地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价值,进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教学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模式,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完善评价模式,做好实现高效课堂的基本工作。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所以,在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完善评价模式,将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以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重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还以上述《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为例,除了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硅的实际应用之外,我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硅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进行了简单介绍。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说出来的例子不是很贴切,但我还是在肯定的基础上给予了引导,这样的评价不仅可以保持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进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基本工作。

四、及时进行反思,做好实现高效课堂的后续工作。

反思过后才可以说是一堂课真正的结束,否则,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学生拿到试卷之后,看看分数,随手放在书包里一样,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练习都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学会反思,以确保课堂的高效进行。

作为教师,在一节课40分钟结束之后,首先要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学生是否真正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课堂价值是否得到了体现等,这些都是作为教师需要明确的,这也为下一节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学生,要反思每节课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了,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哪些需要做些练习进行巩固等,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反思的。

所以,在反思过程中,只有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反思,才能做好教与学的后续工作,才能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优化化学课堂结构,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促使高效课堂实现的同时,学生的综合水平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白谢p。对于打造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中,(03)。

[2]刘红梅。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高效课堂构建方法探讨[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1(11)。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第二高级中学)。

[美术课改论文]美术课程改革的趋势

地理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课程的微型化、课程的乡土化、课程的个别化和课程的综合化。

一、课程的微型化。

学习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人认知侧面的学习变化,与个性差别相关。表现在每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态度各异,要注重每个个体的情意侧面。基于这些,要求中等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多样化。

美国在中等教育阶段实施课程的微型化便是典型的一例。70年代以后,在美国学校的社会学科中,引进了微型课程。它主要是一门学科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性的专题(单元),其引进的目的是在社会科教学中,让学生从中选择符合自己口味兴趣及发展方向的课程。这就出现了专题选修。微型课程的长处是:1、学生能够自由选修,灵活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特定学科,尤其是语言和社会科的兴趣;2、有利于发展教师的特长;3、在许多领域里,能提供当前存在的问题的有关信息,开拓课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二、课程的乡土化。

从培养好的会生活人的立场出发,越来越多的国家强调人文与社会、经济、理工三个系列相结合。提供的2―4年课程,注意发挥地方特色,使学生毕业后既能适应当地的就业需要,也可以进一步升入到高一级学府深造。

三、课程的个别化。

随着教育媒体――教学机器的进步,尤其是电脑的引进,促进了个别教学。适应个人的能力的教学,是各国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在美国,一般认为,个人的学习能力差异,不只是学习速度的差异,其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这就是说,所谓学习,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要求、兴趣、能力的不同来展开。学习目标、教材、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都要个别地组合,让具有各种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其潜能。

四、课程的综合化。

在最近的课程改革中,实现课程的“综合”成了研究的新课题。美国的“超越学科的学习活动”便是一例。如“水――自然环境的学习”这个学习单元的教学目标,涉及四门学科,它牵涉到地理和社会的“自然环境”的内容。这个单元,旨在使科学的调查性的演习同地理、化学、生物、自然环境的学习结合起来。日本目前也非常重视合科课程,尤其是以环境教育为核心的综合学习。

从以上可以看出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精减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课程合科趋势明显,同时开发了微型课程、乡土课程等,注意研究个别化教学。

五、几个有代表性国家地理课程的改革。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源、能源被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增长迅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资源、人口成为世界性问题,各国都普遍重视地理课程发展。

[1] [2]。

[美术课改论文]美术课程改革的趋势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

1、课程目标:(体验性、过程性、结果性)。

课程目标三位一体: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也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更要关注情感与态度。

2、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教师的计划性与儿童主主体性各占一半。而综合性是根据《纲要》要求,创造性地使用地方教材,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选择性体现了课程的动态性,要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教材,没有最佳的教材,只有最适合的教材。

3、课程内容:(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

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应与幼儿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儿童人趣和需要。做到四化:

a情景化:是指让环境说话,环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塑造人,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环境是最好的老师,具有潜在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b活动化:强调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探求知识的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活动中求发展。

c活动化:强调的是活动过程与方式方法的本身教育功能。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过程,而是探求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

d经验化:强调要注重儿童的经历、感受、体验(非语言形态的知识,而是意识形态的知识)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知识发现知识,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4、课程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强调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自主地选择、计划的活动。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5、课程评价:(多元智力评价)。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促进,是为了发现问题,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幼儿的发展。教师要将平时对幼儿的观察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要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方法进行评价,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