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育职业技能培养探讨论文(热门19篇)

时间:2023-12-06 21:19:46 作者:BW笔侠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能够学会如何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这些范文范本,从中学习到一些有用的写作技巧和经验。

高职院校师资培养路径之探讨论文

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主要是培养更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下,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还应加强对其职业礼仪和道德的教育,以便培养出更多具备高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满足市场上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同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能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进而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因此,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还应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齐头并进,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2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概述。

职业礼仪是指在职场活动中通过一系列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来维护个人良好形象、表达自己的尊重的一种素养,主要涉及到沟通、穿着、言行举止等,需要紧紧把握真诚和尊重两方面的内容。而职业道德则是指在从事某种职业时应具备的品质与修养,关系着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两者共同构成了职业素养,可以相互影响和促进。

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思路探讨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为导向,将旅游专业与区域旅游产业对接、课程开发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旅游服务流程对接、技能训练与技能比赛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对接,探索形成了“工学结合、课证融合、赛训融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建设。

1、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旅游管理专业聘请鄂西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旅游职业教育专家组成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同时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的智囊和参谋作用,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自主创新提供信息交流和技术支撑,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参观考察、专家论坛、学术沙龙、课题研究、项目评审等活动,推动专业建设。

2、“政校行企”合作育人。神农架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自2012年以来,旅游管理专业与神农架林区政府、林区旅委、旅游协会、旅行社协会、神旅股份、神旅集团和28家旅行社开展了全方位的“政校行企”合作,按照“政府主导、学院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原则,校地共建“神农架旅游学院”,每年合作开办1个“神农架旅游管理班”,合作建设“神农架生态旅游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目前,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神农架重要的旅游人才培养基地、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旅游旺季景区讲解员来源基地;神农架已建成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重要的学生旅游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和优质生源基地。

3、校企共建实习生岗前技能特训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前,先引进企业培训师合作开办“实习生岗前技能特训班”。特训班成员对象是准实习生,教师是实习企业培训师,时间是学生课余时间和集中实训期间,形式是校企合作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内容是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与工作技能,效果是把企业入职培训前移至校内,降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成本,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教学实习的实效性。

4、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旅游管理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鄂西地区真实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业务流程、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先后开发了14个面向鄂西旅游业的本土化工学结合课程,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身临其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突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宗旨与就业导向。目前,这批教材已成为鄂西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教程。

(二)课证融合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对全国导游资格证、酒店管理师、茶艺师、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普通话等级证等职业资格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实行“课证融合”教学改革,通过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教学模块,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对接,使学生毕业时,实现100%的学生持有双证书。

(三)赛训融通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紧跟产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赛项,在师生中构建学技能、用技能、赛技能的氛围,引导产学紧密结合,校企全面合作。通过赛训融合,促进教学改革,推动了课程标准与竞赛标准对接,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同时,通过赛训融通,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风,历练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近三年,专业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36次,其中国家级团体一等奖2项、国家级团体二等奖1项、省级团体奖3项、个人国家级二等奖7项、个人国家级三等奖6项、个人省级一等奖5项、个人省级二等奖10项、个人省级三等奖2项。

二、“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宽基础,壮后劲,窄方向,强技能,活模块,促发展”的思路,推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即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宽基础”和“窄方向”等2个一级教学模块。“宽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包括5个二级教学模块;“窄方向”模块是选修模块,共设置了“酒店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等3个专业方向二级模块,学生三选一;每个二级教学模块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细分为若个教学项目;各个教学模块和教学项目又根据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适时动态调整优化,构建起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模块横向融合、纵向承接、动态调整、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旅游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一)“1.5+1.5”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在构建“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用1.5年时间进行“宽基础”学习,系统掌握从事旅游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与通用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后劲,使学生具有“大学水平人文素质”,为学生终生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后1.5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再经过1.5年“窄方向”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岗位实训,使学生成为“能工巧匠型旅游服务者”,实现“就业有技能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二)“工学交替、旺进淡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旅游淡旺季交替呈现特点明显,旅游管理专业结合教学规律和旅游企业用人需求,采取“工学交替、旺进淡出”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即当旅游旺季人员紧缺时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实习,当旅游企业处于淡季时学生回学校学习。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既解决了旅游企业在旅游旺季服务短缺的难题,又为旅游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既保证了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岗位与职业发展方向的吻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又使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得到了相应的实习补贴,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达成学校育人、学生成才、企业得利、家庭减负的多赢格局。

(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基础学习阶段,专业通用模块课程全部推行以“任务驱动”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专业技能学习阶段,专业技能模块课程和教学实习全部推行以“项目导向”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按照“校企搭台、教师导演、学生唱戏”的思路,突出学生主体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师生合作、交流与反馈,使学生全程参与、主动学习、参与讨论、真正动手,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地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结果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行动能力。

四、校企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数字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先后投资2400多万元建成了基于数字化仿真实训的信息化教学中心、素质教育实训中心、数字化旅游实训中心、导游微格实训中心、酒店实训中心、旅行社实训中心和景区管理实训中心。其中,“数字化旅游实训中心”和“导游微格实训中心”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内一流的旅游实习实训基地。

(二)校企融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对接,强化实践育人,在省内外优选了一批知名旅游企业,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构建起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以神农架生态旅游实习基地、三峡人家民俗旅游实习基地、三峡大坝工业旅游实习基地、瞿家湾红色旅游实习基地、悦兮.半岛温泉度假旅游实习基地和神农架国际滑雪场体育旅游实习基地等18家4a级以上景区为核心的景区实践教学基地;以湖北峡州国旅、湖北康辉国旅和宜昌大三峡国旅等24家旅行社为核心的导游实践教学基地;以上海锦江饭店和北京华北宾馆等14家5星级酒店为核心的酒店服务实践教学基地。其中,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五、“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健全了教师“工教结合”制度,每名专业教师每年至少有一个月以上行业工作经历,以“工教结合”推动“工学结合”;建立健全了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制度,每名专业教师至少与一家旅游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建立健全了行业师徒制,每名青年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建设师徒制关系,开展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建立健全了赛教融合制,每年开展教学技能比武,通过说课、讲课、实操等比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强化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已聘请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者是在本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25人任专业兼职教师,专业实践课题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校企共建互帮式“教学拍档”,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组成一对一的“教学拍档”,合作开展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研活动、技术开发,使专兼职教师互通共融,将校企合作具体到人与人的紧密合作,提高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鄂西旅游产业发展为己任,组建了三支社会服务团队,长期服务于鄂西旅游产业第一线,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一)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技术开发服务团队。

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培养出以4名教授为核心的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团队。通过专业带头人带动骨干教师面向鄂西旅游行业开展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近三年,共出版教材及专著8部,其中国家“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1部;公开发表学术。

论文。

64篇;主持完成省市级研究课题23项;承担并完成旅游行业企事业单位委托技术开发项目9项,主持完成了《湖北省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宜昌市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宜昌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神农架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神农架旅游标准化手册》等一批重点旅游技术服务项目。

(二)组建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团队。

近三年,旅游管理专业分别与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神农架旅游委员会、神农架旅游协会、神农架旅行社协会、神农架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洪湖华年生态投资有限公司、宜昌三峡环坝旅游集团公司、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和宜昌市旅游局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6次、16718人次,年均培训3343人次。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充分利用学校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与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宜昌市旅游局和神农架旅游委员会等单位合作开展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每年职业技能鉴定规模达到5000人次以上。为推行“双证”教育提供保障的同时,有力的服务了社会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工作。

(三)组建学生导游志愿者服务团队。

旅游管理专业组织成立了“导游志愿者服务协会”,学生利用周末、黄金旅游周、寒暑假和教学实习,采取“工学交替、旺进淡出”的模式,面向周边城市的旅行社和核心景区开展导游志愿者服务,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既提高了导游实战技能,又服务了社会,同时又达到了“以工助学”的效果。“导游志愿者服务协会”实行会员制管理,现有成员585人。近五年,“导游志愿者服务协会”先后为宜昌市、荆州市、恩施州、十堰市、神农架和咸宁市等地区的100多家旅行社和省内30多家核心景区派出导游7500余人次、80000多人天、带团9万多个,为135万多人次的游客提供导游服务,为旅游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收入4亿多元,为学生家庭减负1200多万元,实现了“提升技能、服务社会、以工助学”的多赢。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因此,高职院校工商专业更应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准确定位。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引言。

高职院校自办学以来,一直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化人才为目标。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有较深厚的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

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思路探讨论文

一、我国工业工程高教历史回顾。

工业工程自产生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但我国工业工程的发展相对欧美日本起步较晚。1980年,天津大学等高校创办工业管理工程专业;1992年,教育部批准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并招生;1993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工业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点并招生;1999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培养工业工程工程硕士,2000年4月已经招生。迄今为止,全国开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100多所。目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对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之中。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水平影响着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就是总结目前国内工业工程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方式,结合本校的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探讨如何改革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使之更加有利于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建设。

二、国内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的工业工程培养模式可以总结为三种:一种是培养管理型人才;一种是培养工程型人才;一种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工业工程的学科特点,即工程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强调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的知识对生产系统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技术性和经济性评价,以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其课程体系设置也是工程与管理并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多开设于管理工程学科下,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工程技术基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多开设于机械工程等工程学科下,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就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某一专门专业的工程能力的培养,相当于专门为某一行业量身打造的工业工程人才。如某些设在冶金、化工、电子学科的工业工程专业,强调学生具有特定领域的技能。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安电子科大就属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我校自从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根据十年来的经验及往届毕业生反馈,从2011年开始对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学科教育课程设置我校提出工程与管理并重并注重夯实工程基础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并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分析、规划、设计、评价与创新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场系统进行整体优化的能力。

2.课程体系改革。

综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国内外课程体系设置的优缺点,我校制订了2011版培养计划。新版培养计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实践与创新五个教学环节。通识教育主要指的是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政治与革命史方面课程的学习。由于是矿业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通识教育中还包括采矿概论的学习。

3.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探索。

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每一个实习环节。结合学生的就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的行业和企业,尝试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之形成稳定的联合关系。在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实现校企共赢。

四、结语。

工业工程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学科内容随着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在不断变革和更新。各高校在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一直不断适应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变化,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优化。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随着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增长,酒店业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面向酒店这一特定工作场所的人才培养,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偏向于实际应用与操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现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得出来的。在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的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制度。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不断研究和探索。

1、校企双方合作流于表面,双方利益达不到一致。

校企合作中,双方必须要遵循互意互利的原则,讲求合作的效益。顶岗实习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饭店运营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管理实践结合运用的能力,也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习时间安排与酒店经营的淡旺季之间不对接,对酒店经营造成负担;学生则反映在酒店实习从事的岗位单一,接受的专业培训很少,有沦落为廉价劳动力的感觉。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环节,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酒店管理的专业教师不仅能教学,更要能操作;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也要有酒店管理的实践经验。而现实的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掌握了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知识,却缺乏了实战的经验,在教学中难免会力不从心。

3、“工”与“学”关系不清,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很多理论和资讯层出不穷。有的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一味照搬别的学校,没有根据当地社会经济、酒店业发展情况、学校教学资源水平综合考量。有学生反映,课堂教学知识与实践内容存在脱节现象,部分教材内容老化,无法适应酒店岗位的需要,书本知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到酒店实习时才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用不上。酒店也反映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达不到酒店的要求。

1、如何处理学校与企业、政府关系,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工学结合的开展离不开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

学校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多沟通,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为工学结合培养实施提供保障,在制度建设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和责权利的关系,促进酒店和学校的相互协作,切实履行政府对学校与酒店的协调管理职能,促使工学结合真正能取得实效。

学校要与当地酒店业充分沟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合作最密切的学生顶岗实习这一环节上可以合理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既能保证学校完成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企业也可以在平旺季获得大批高素质廉价的劳动力。

在学生实习岗位安排上,采取酒店“招聘”和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既能保证酒店能挑选到合适的岗位人才,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部门岗位体验。

学校要加强服务企业的力度。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科研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酒店管理的先进理论,为企业承办各类培训,共同研发服务项目,提高酒店服务质量与管理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而企业也要认识到支持校企合作教学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要让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重视实习生的潜在价值,让学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锻造其工作能力,为企业集聚和储备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

2、如何建设师资队伍,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养。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说过:“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用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体现了黄炎培先生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职业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为此,学校在招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时不应拘泥于学历和专业,更要看重的是教学能力与企业经验的结合,最好是能从合作企业引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资深的酒店专业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既能接触行业最新资讯,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又能为企业服务,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可谓是一举四得的好事。为此,学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力度,鼓励教师考试与教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定相关技术职称,到社会从事相应的兼职工作。

校外兼职教师也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注重教育理论的培训,专业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而校外兼职教师的培养则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酒店业特点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参与专业常规教学活动,开设专题培训讲座,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3、如何让“工”与“学”有机结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重点应坚持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坚持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在行业标准引进、精品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评估方面进行整合、按照学生逻辑成长和行业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构建。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不光要注重“工”,也要注重“学”,也就是学生的在校期间的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应面向学生主要就业地的酒店行业开展系统化的调研活动,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归纳岗位核心能力,并依据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围绕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课程实践、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让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在“工”与“学”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目标。

三、结束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工学结合,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如果能坚持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将愈加显现。

参考文献。

[1]谢春山贾一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j].旅游研究,3月。

[2]李成对日本酒店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借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年4月。

高职院校师资培养路径之探讨论文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往往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以培养出更多技能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却忽视了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对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的认知度不够,甚至在开始工作后做出一些违背职业素养的不良事件,严重影响其职业形象。例如,医学院的实习生不尊重病人等。对此,高职院校还应不断提高对学生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视。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应与教师相互配合,并扩大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的宣传力度,如在校园中拉横幅、构建专门的校园网站、开展职业教育会议或讲座等,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与重视度。其次,学校还应结合互联网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如职业素养教育的管理制度、信息化教学考评制度、监督制度等,从而不断规范职业素养的教育,以促使各教职人员都能够明确并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从而在高职院校中掀起一股积极的职业风,促进职业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2]。

4.2明确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

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是两门不同的课程,其内容多有不同,如前者包括职场着装、仪容仪态、言语表情、动作等;而职业道德主要有职场规则、工作作风、守法意识等。但在当下的高职院校教育中,许多教师未真正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两者分离和重视程度失衡的现象。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等服务性较强的专业中,许多高职院校会设置专门的礼仪课程,但却缺乏了职业道德的教学。同时,多数都是选择通过公共课、选修课等方式进行教学。职业礼仪与职业素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外在表现,后者则是对前者内涵和深度的升华与促进,二者共同构成了职业素养。因此,在进行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的培养时,教师还应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的融会贯通。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以及教师应主动学习和探索两者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加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其次,学校应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改革,分别开设两门课程的教学,并根据职业要求将其设置成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可将其设置成选修课以供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最后,教师也可借助互联网资源和平台适当将两者的内容进行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内外在的共同进步,为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4.3强化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内容和专业的结合。

在高职教育中,为有效提升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的教学水平,教师还应将之与学生具体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培养的针对性。但由于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本专业的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认识不足等,使得实际的培养效果并不显著,学生也对其认识不够。因此,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规划,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强化职业素养与具体专业的融合,促使学生对自身专业前景进行清晰认知,并帮助其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例如,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来说,在职业礼仪方面,应注重对其职业着装、仪容仪表、握手等的培养,如领带的系法、清新自然的妆容等。这便可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展示。在职业道德的培养上,则主要包括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坚守商业机密和会计准则等。而对于服务型专业如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则需要结合专业礼仪和道德要求展开培养,如接待顾客的礼仪、仪容仪表、言行举止、服务态度等,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将生活中具有良好声誉的行业如酒店等的服务视频展示给学生,以加强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认识。

4.4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

实践活动是强化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目前在实际的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目标的培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训常采用言语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对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在此情况下,教师还应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深化学生对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的认知。首先,教师可在互联网的协助下采取案例教学法、专业项目教学法等进行培养,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方式,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其次,还应针对学生的专业开展如社会调查、公益活动、专业知识与技能比赛、邀请企业高管进行职业讲座等社会实践活动[3]。并将有些的视频和图片上传到校园网站中。同时,也可在校园中公告栏或电子屏幕上展示有关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的图片、视频等,从而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例如,对于服务型行业的专业学生来说,可举办相关的礼仪比赛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在比赛中展示出来等。

4.5提升教师的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引导者,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具有榜样的作用。但由于在一些高职院校中许多教师并不重视自身的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如在日常教学中的着装、课堂上的语言表达等都存在不合理之处。加之对所教专业的职场发展要求等缺乏全面的认知,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对职业素养的重视。对此,教师不仅要提高对学生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视,还应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并增强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首先,教师应明确本身应具备的职业礼仪,如交谈的艺术技巧、着装仪容等[4]。其次,教师还应坚守师德,如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问题、平等对待学生等,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然后,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对所教专业的职业礼仪如办公、社交礼仪等以及相关职业道德的深度挖掘,以便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借助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为其建构在线交流平台,以便及时研讨教学中的不足。

4.6利用校企合作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

校企合作是各高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往往只是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所占比例极少。因此,为培养出更多具备高职业素养的学生,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的作用,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之一,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教师应该将企业文化融入实际教学中,以实现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常态化。其次,在学生到企业实训过程中,教师需与企业事先沟通好,应根据职业的特点,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其中,使其真切感知职场规则。其次,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还应构建专业校内实训平台,并将相关的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以供学生进行观看和学习。

5结论。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是一种必然要求与趋势,这不仅与学校教学质量息息相关,还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各高职院校还应不断加强培训重视度、明确两者的关系、强化其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并增强师资力量,以提升培养效果。其次,还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互联网平台的作用,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为其职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3]王万众.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路径与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4(6):241,350.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酒店业也取得飞跃式的发展,在酒店的数量增加的同时,星级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且大部分新增酒店以知名连锁酒店为主,这就对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就要不断地研究酒店岗位的工作任务,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训计划,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酒店工作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1我国酒店业发现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酒店业也取得巨大的发展。在底,全国共有星级饭店6029座。其中:五星级饭店117座,四星级饭店352座,三星级饭店1899座,二星级饭店3061座,一星级饭店600座[1]。到底,我国有13293座星级饭店,有11687家完成了20经营数据的填报。从20与年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星级酒店的数量从6029家发展到2013年的13293家,数量增加了一倍多。但从构成比例上来看,年时的酒店以二星级酒店为主,而到2013年酒店总体数量虽然实现翻倍,但主要是三星级以上的饭店数量在增加,而一、二星级饭店的数量在减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星级酒店的档次正在提高,这就要求有大量的更专业的人才队伍来进行管理和服务,这也给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新开业酒店品牌构成分析,8月国内开业的星级酒店总数为20家,品牌构成情况如图1[3]。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新开酒店以连锁经营的酒店为主,连锁酒店集团一般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高的认可度,这样容易形成品牌进入,扩展市场相对容易。连锁酒店集团对用人的要求更高,这也形成了对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从新开业酒店地域分析,208月份国内新开业的酒店以东部区域为主,有12家,西部区域有5家,中部区域有3家。因此,东部对酒店从业人员数量的需求要大于中西部地区。所以,有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可做相关侧重分析。

2我国酒店用人需求现状。

2.1我国酒店用人的数量需求。

随着酒店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酒店用人需求大量增加。但最近几年通过对大部分酒店调查发展,酒店招聘相当困难,愿意从事酒店服务的人员很少。而且,酒店现有的员工流失也很严重,酒店业最合理的流动率应该在8%左右,然而中国旅游协会对酒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酒店人员流动率达到了23.95%,部分酒店高达45%以上。为了解决酒店缺编的现象,酒店对员工招聘的要求越来越低,针对这一现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2.2酒店用人的基本技能要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酒店数量增加的同时,星级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就对酒店从业人员的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酒店服务人员具有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康乐、会议等管理与服务操作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随机问题的处理能力及处理客人投诉的能力。基于行业要求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指导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做好课程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培养适应酒店行业需求的人才。

3基于岗位工作任务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

3.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按照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律,以社会行业对人才需求规格要求为切入点加以分析并确定,高职高专院校要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依此,确定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星级酒店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应具有酒店管理与服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2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

目前,我国酒店从业人员数量需求是巨大的,但随着酒店档次的提升,对从业人员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院校要按照行业的要求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以使得人才的培养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的要求。当然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对学生的培养要以合理的课程设置为核心,因为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根本,但课程的选择和设置要以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指导[4]。

3.3基于工作任务的核心课程的设置。

根据酒店用人的基本技能要求,满足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课程的设置,核心课程设置如下:。

1)前厅客房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前厅部管理的基础理论、各个岗位接待服务程序及技巧;饭店客房定价及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掌握前厅与客房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技能,掌握价格制定的程序和方法、前厅销售和服务管理、客房服务管理的能力,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餐饮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餐饮经营和管理的基本理论、经营计划的编制、食品原料的采购供应管理、餐饮产品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餐厅各岗位的标准操作技能和服务程序。培养学生掌握餐饮管理市场营销、经营计划、食品原材料采购供应管理、餐饮产品生产管理、售后服务管理、价格管理、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等能力,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3)饭店市场营销及实务。

主要介绍市场的发展概述、饭店产品的特点、营销环境、竞争对手分析、消费者心理及需求模式分析、目标市场市场定位;饭店产品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培养学生掌握饭店市场营销基础知识,了解营销部门管理、营销方法、具体营销管理实务。

4)酒吧酒水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酒吧经营与管理中的基本设施、人员素质要求、基本产品中茶、咖啡、奶、果蔬饮料的基本知识及服务操作;各种酒品的生产过程、种类、代表名品及服务规范;酒吧产品销售与成本控制等管理工作。培养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著名酒品的种类、特点,酿造工艺,质量等级以及各种鸡尾酒的调制、茶、咖啡等饮品的种类及冲煮原理等,掌握酒吧经营策略、酒单设计及日常管理实务操作等方面知识。

5)酒店督导。

介绍如何创建积极的工作氛围;基层管理者管理职能的培养与应用,包括召开晨会布置任务;岗位分工班次编排;质量检查与控制;培训计划的制定与落实;特殊问题的处理等内容。培养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及现场管理能力的高素质酒店督导人才,掌握饭店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艺术以及处理突发性事件和特殊事件的能力,明确酒店督导在整个酒店管理中的重要性。

6)顶岗实习。

通过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酒店主要岗位的职责范围与相应要求,掌握酒店基层岗位的操作程序、基本技术技能和服务技巧,在实践、实习中将所学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紧密结合,达到对酒店各主要岗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本次的顶岗实习中的观察和体会,学会接待中一些事故的处理办法,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协调,针对不同客人类型的接待技巧和对客服务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

7)毕业实践。

经过毕业实践,学生从事酒店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各岗位一线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亲身体验酒店工作环境和氛围。通过毕业实践使学生具备酒店营业部门各岗位规范的服务操作能力与一定的管理能力,学生的毕业实践就是企业的岗前培训,毕业后可直接上岗操作。总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要适应社会行业需求,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规律,通过对核心课程的设计,合理制订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5]。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00年中国旅游饭店统计公报.。

[2]国家旅游局.2013年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

[3]第1资讯.年8月份全国星级酒店开业统计报告.。

高职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讨论文

本文针对高职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现状,提出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应始终以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进行充分的人才市场调研,对设置合理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进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全面和操作性强的实践环节考核标准等策略,进行了研究.

作者:李刚汪钛铬魏光明廖仕利作者单位:李刚,汪钛铬(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重庆,400050)。

魏光明,廖仕利(重庆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重庆,400065)。

刊名:计算机教育英文刊名:computereducation年,卷(期):“”(22)分类号:g642关键词:人才培养策略应用软件工程高职

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对口高职是指中专毕业生升入高职大专,使其有机会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主要途径之一。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七条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1]”我校自起招收护理专业对口高职学生,目前尚未建立对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拟通过文献回顾,查阅、比较分析国家及本地区相关政策文件、科研论文等文献资料,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借鉴其他高职高专院校对口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和评价探索,归纳整理相关经验,了解最新的前沿知识,以确定符合我校护理专业发展实际的对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大辞典》对培养目标的解释是指教育目的或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说所应达到的培养要求、质量和规格。袁璟婷在《高职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估探索》中指出:“人才培养目标其实质就是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或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是培养者对所要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它是教育活动的决定因素,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学校而言,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学校的层次、类型以及专业进行具体化才能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规范、指导和检验作用[2]。”近年来,我国在中专毕业生中实行了对口升学的政策,从而使一部分应届中专毕业的护理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这对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校从20才开始招收对口高职护理学生,由于对口高职护理专业成立时间短,学生差异性大,其培养目标的确定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有了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培养模式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强大的操作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使他们真正的符合社会的需求。

对口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是中专护理毕业生通过参加考试升入高职大专,通过这种途径升入高职的学生学制一般为2-3年,在此期间完成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文凭。由于这部分学生已经学习了中职的护理的相关课程,并拿到相关的资格证,甚至有部分学生已经有丰富的工作经历,所以这部分学生在培养目标上与中职培养人才层次是有差别的。中职教育强调职教育侧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而对口高职教育后更强调技能的拓展与延伸,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因此“中高职三二分段应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阶段的顺利过渡和衔接,避免教育层次和专业技能水平的错位”[3]。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目前对口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围绕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

2.1知识目标。

知识主要是指从事某一特定岗位或者岗位群所掌握的文化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等。面对对口升人高校的这部分护理学生是中专起点,在中专阶段的学习是以医学课程的专业知识为主,虽然在中专学习阶段学习了部分文化课程,但课时偏少、内容较浅,大部分文化课程都是考查课,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收效较差。根据相关实习医院的反馈,我校学生也存在文化知识匮乏的突出问题,甚至有部分学生连基本的文书写作都存在问题,因此在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要坚持双管齐下,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体系,才能应付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史可可在《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衔接研究》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与少量的技能理论知识;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要求相应的基本知识与过硬的专业知识,对硬性知识有精准的掌握,在知识面上的要求比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更为广泛与深刻。”

2.2技能目标。

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精神,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技能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是重中之重。中职教育侧重的是基础技能的`培训,而进入到大专学习的高等职业教育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对应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还要一定的组织能力、创作能力与驾驭策略层面的过程的专项能力,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训。

2.3素质目标。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指的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的品质结构,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有一些学者将素质称之为“品性”、“品质”,它主要是指个体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身心品质、个性品质等等。在现代护理学中,人文素质培养归根结底就是引导护生学会做人,自主发展,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提高自身的人格和修养,利用人文精神解除病人的痛苦,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对于对口高职的学生经过在校的学习和长达8个月的临床实习,在技能上已经经过一定程度的专业化训练,而在职业素质方面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培养,因此对于对口高职的学生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技能,同时应该培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与人合作与沟通能力等,这些职业素质无疑会提升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应对医疗环境的适应力。综上所述,对于对口高职护理专业这种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在笔者看来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既要考虑到时代经济的发展,也要考虑到本专业的特色,更要考虑到地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才能全方面、多角度的制定适合我校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七条[z].。

[2]袁璟婷.高职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估探索[d].南京:东南大学,.。

[4]史可可.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衔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钢琴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钢琴教学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断扩大。新形势下,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钢琴课,并大多沿用了专业院校的培养体系,这就使得高职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对于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没有良好的界定。因此,设定明确的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目前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期高职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不完善。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同学有着较大的差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根本没有接触过钢琴教育,即使有,程度也不高;其次,高职的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大多数同学只知其然却不能灵活使用,使得学科教学的难度大大增加。虽然一些学生能够顺利地弹奏部分钢琴曲,但他们也只是在技法上一味地进行模仿,对于节奏和速度的把握都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作曲中思想的表达也不够完整,对作曲家相关的时代背景也知之甚少,这些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效率。

(二)学生对钢琴曲的弹奏选择比较盲目。在钢琴曲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盲目追求难度较大的曲目,对于乐曲的表现力往往容易忽略。弹奏过程中,学生更多地集中在钢琴的指法及句法练习上,忽略了钢琴的艺术表达效果。一些学生在钢琴的练习过程中,不考虑自身的水平和能力,选择高难度的曲调,造成理论教学和实际的严重脱离,对于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弊端。

(三)高职钢琴教育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高职钢琴教学大多沿用专业院校的培养体系,没有形成一套较为明确的针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这就使得高职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师对于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教学中技能展示、知识结合以及文化思想的发挥都是随性而为,缺乏严谨性,严重影响了钢琴教学的效果,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一)建立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结合高职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高职钢琴教学应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形式上,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先从集体课开始打基础,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将学习情况相似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授课,一些接受能力强、学习进度快的同学可以在个别课上进行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也能够有的放矢地培养尖子生,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个人的悟性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效地学习钢琴技能及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思想进行指导,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很好地克服困难,不断提高钢琴学习的有效性。此外,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实践演出,培养学生钢琴技能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弹奏时的心理素质,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建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体系。钢琴的综合能力,指的是学生对钢琴曲的正确理解以及深入探究能力,这些能力对于钢琴教学中情感的表达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高职院校需建立起综合能力培养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学会聆听,通过聆听别人演奏的曲目,找出差异及自身问题所在,对整个演奏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为今后在实践中展现出更高的演奏水平打下基础。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查阅更多的钢琴知识,从欣赏室内乐、合唱以及声乐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中体会到钢琴演奏的效果,通过融合多种演奏作品于钢琴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了解钢琴艺术,提升自身的综合表达及思考能力。

(三)建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高职钢琴教学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质量及教学培养目标的构成上,高职院校需建立起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考虑教师教学和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以教学活动是否将学生作为主体来开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本质。

三、结束语。

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理念在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综合院校,教学培养目标的制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让学生未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高职院校应该将教育视线凝结在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上,以能力培养和素质锻炼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谈静单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潇.试论职业院校钢琴学生学习目标与高职培养目标的关联——以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音乐系为例[j].大众文艺,2012,(14):238-239.

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摘要:为适应现代产业体系人才市场需求,五年制高职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和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发展方向,将职业技能教育和创业教育进行理性而有效的整合,并探究相应的发展策略,着力构建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技能;五年制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效融合,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推行素质教育具体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也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

一、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现状。

然而,从目前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来看,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未能满足这一要求。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存在职业技能教育与创业教育分离的现象,二者缺乏有效的理性融合。一方面,受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少五年制高职教育中的管理工作依旧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缺乏细致、科学化的管理方案;另一方面,一些五年制高职院校在当前创业教育风气的影响下,盲目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忽视了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才是高职院校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创业教育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可执行性。教育不能盲目地满足任何社会需要,而是应该把引领社会进步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并且在这一前提下来审视社会的需要。五年制高职院校作为独立教育主体首先应当明确,职业技能教育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和载体,创业教育是职业技能教育的目标和追求。着力加强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有机整合,完善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学生具备多元化的工作能力与素质,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才是今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五年制高职教育从最初的“实用人才”培养到后来的“高技能人才”和当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都强调以解决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为直接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技术技能。创业教育则是以创业为导向,强调对学生开展以创造、创新为核心的创业精神培育。正确的认识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特点是优化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也是改革职业技能实践教学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

一方面,强调人才综合能力,除了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还兼具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强调专业技能以及工作能力,不仅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具备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克服和解决一些高水平的难题,还要有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创新人才的素质。

1.强烈的好奇心以及专业兴趣是技术研究的驱动力。2.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决定知识储备的能力,持久的集中注意力决定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都有助于激发创新灵感。3.严谨的工程化意识是实现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主要手段,也是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4.敏锐的洞察力是正确选择创新研究方向的内因,足够的自信心是从事创新实践的前提,而坚强的意志和不折不挠的精神则是成就创新成果的关键。

(三)创业人才的素质。

一般来讲,优秀的创业人才大致具备以下两类素质指标:1.基准性素质:包括专业化能力、概念式思考、冒险倾向、团队整合及合作、领导力、诚实守信以及责任心等几项内容,这是对创业者的基础素质要求。2.鉴别性素质:包括经验开放性、创新性、决策战略能力、成就导向、自信心和耐受挫折能力等几项素质,是创业者取得优秀业绩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

现行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都以“文化素质+基本能力+职业技能”为培养方向,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观念的'提升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大众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体制内又存在严重的兼容性差,可执行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教育主体应当明确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与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能力和冒险精神、创业意识、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独立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等创业者具有的能力素质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并且形成系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考虑到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学制年限较长等特点,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应该遵循其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教研人员科学系统的规划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工作,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型、创造型的学习观,主动建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重组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尝试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转变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对自身学习现状和社会需求的进一步思考,从主观上渴望成为社会上有用、能用、可用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转变就业观念,把自主创业作为择业的新选择。

四、五年制高职教育创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五年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应当全方位整合职业技能教育主体特征和客体优势,构建分层递进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培养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能从事相应的实践活动创新型人才。

(一)建立五年制高职教育自适应、调节机制。

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其自身必须建立一种与经济、社会完全接轨的主动适应、自我调节机制。以培养适应现代化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技能人才为目标,科学规划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完善创业人才培养机构,建立政府、社会、院校联动机制。

五年制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政府、社会、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深入合作,及时获取准确、详实的就业、创业信息,形成“接近政府、融入行业、进入企业”的政校企合作发展新局面,培养符合社会或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和技术型创业人才。

(三)完善师资结构,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三化”建设。

一方面,选拔具有创业意识的教师,针对性地开展师资培训或提供参加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教学理念;支持教师带队实践,对各专业企业调研、掌握企业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用企业思维管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用企业的思维模式管理自我。另一方面,吸纳专业知识丰富、企业经验以及社会经历丰富的教师,充实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聘请校外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结合他们的创业实践案例开展示范教学,交流创业经验;邀请优秀毕业生、政府和企业人士参与就业、创业指导,把他们对社会、企业和职业的认识与在校生分享。

(四)正确定位师生关系,实行创业导师制度,发展创业社团组织。

传统的师生关系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阻碍其兴趣和个性的形成,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小、心智发育不健全、持久专注性较差等状况,教师应根据其心理特点扮演引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在创业培养方面,先尝试选择自我学习能力强和具有创新潜力的小部分学生组建创业社团,实行“导师制”进行先期重点培养。创业导师参与到学生的创业小组中共同探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建立自信、大胆实践,逐步形成自身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继而发挥优秀成员的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扩大创业人才的培养范围。

(五)顺应市场经济需求,构建分层递进的创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创业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必要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分层级递进的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通用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如图1所示,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项能力训练课程、拓展项目实践的模块。课程以培养综合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依托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构建专业实践性强,涉及多方面能力学习领域的课程系统,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为动力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杨雪冬,吴志鹏,王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2]刘硕.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王淑涨.论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培养与创业教育[j].教育评论,2012,(1).

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护理是一门讲究应用的学科,比较注重实践应用,其中临床护理是护理教学当中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教学是实习护士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一直是医护人员较为重视的问题临,对于促进学生对于课堂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护理综合素质,使其成长为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良好作用。然而,当前护理教学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首先,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职院校带教老师通常是用富有经验的护士作为带教老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是教学管理和理论水平欠佳,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管理效果,很难适应新时期高职护理教学管理要求。其次,原有高职护理教学管理实习护士分配过程不是十分恰当,通常只是简单按照实习护士所学专业分配到不同科室,没有进行针对分配,在实习过程中很难对实习护士实习针对性培养,使得实习效果欠佳。最后,传统一对一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缺陷,每个带教老师在面对问题时会根据自身实践经验选择不同则重点,导致实习生学习过程受到影响,很难全面了解和学习。因此,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管理应遵循护理学科发展大潮流,总结以往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变革创新,构建了一套规范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模式,使护理实习教学工作步入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轨道,加强高职护理教学师资力量,,努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护理教学师资队伍。实践当中注重岗前培训等工作。

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下高职人才培养路径选择探讨论文

摘要:教育的国际化趋势随着中国加入wto而日益明显。国内外人才市场上对具备高级技术能力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需求面临巨大的缺口。高职教育必须抓住机遇,认清形势,明确国际化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改革措施,从而使高职人才更贴近国际化需要,具备国际竞争潜力。

关键词:国际化;高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1.1加入wto使得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

我国加入wto使得经济发展更具一体化趋势,国际经济竞争也比以往更加依赖有知识的生产、加工和使用。但在我国的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仅占10%,中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1.2高职教育的地位大大提高。

以前,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界的地位不高。但我国加入wto后,必然要与其成员国进行更多的往来。而在wto成员国中,特别是发达国家中,职业教育广受推崇,常有读完普通高等教育再进高职院校学习的情况;大企业为了让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老员工可以持续发展,都纷纷创办职业技术培训学院,以培训员工。甚至有些企业的技术学院还可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学历。这种趋势也带动了国外企业参与高职办学,对我国高职教育地位的提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另外,我国政府也对高职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我国已经把义务教育、创建高水平大学和加快发展包括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

1.3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国际化。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职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为了适应高科技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展开了更加广泛地竞争、交流与合作,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高校都不可能在所有科学领域内保持领先地位,再加上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必须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另外由于以电脑、电视和卫星为主体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已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消除了人类交往的地域障碍,所以方便了各国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如跨国教育网络和远程教育的出现,加速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步伐。

2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要求。

2.1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

高职院校培养的应该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有国际视野和精神,面向世界,努力去了解和掌握本专业领域世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国际知识,能正确地运用外语和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具有良好的道德风貌,勇于参加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

2.2高职人才培养内容国际化。

应该加强适应国际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操作技能,增加国际生产和商贸活动规则的知识(尤其在外贸、财务结算、税收等方面),把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装备和工艺)知识及时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并使学生学会操作。

2.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我国高职院校要与国际上加强沟通,增加对话的基础。要在某些专业适时地实施4年的学制,以后还可逐步提高。要通过比较和谈判,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学习者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以及教育机构资格认证标准等。这样有利于毕业生进入国际教育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1专业建设改革。

中国加入wto后的就业结构中,就业人数减少的是:农业、汽车工业、机械及仪表行业,其中汽车工业就业人数减少比例最大为14.5%,而绝对就业人数减少最多的是农业,约减966万人。同时,就业人数增加的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其中增加比例最大的是服装业(约为52.3%)、纺织业(约为23.6%),绝对人数增加最多的为纺织业(282万人)、服务业(266万人)、服装业(261万人)。而且,工业化阶段的`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特点将被未来知识产业阶段的多门类、小批量、柔性化的生产特点所代替。面对这么巨大的变化,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专业设置就要做相应的改革。

以“地区性,通用性,独特性,国际化”为原则,应重点考虑加入wto后急需人才的专业,重点发展应对wto挑战的专业,增加涉外专业,应用国际观念和信息技术加快专业建设和发展,适应和引领经济的发展。积极打造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能被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界认可的专业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学校的自身特点,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继续强化优势学科,采用信息化、学科交叉、调整合并和设置新的专业方向等多种途径,改造、更新传统学科专业,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和专业方向,调整专业定位,形成体现学校学科优势、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的学科专业结构。在专业建设中,还要加强同行业、企业乃至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密切联系,以信息化带动专业建设现代化,以国际化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3.2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构建理论课程体系。要突出基本知识,减少不必要的公式推导和论证,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目的;精选教学内容,通过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打破学科壁垒,组织复合性课程;注意吸收新技术新成果。而对于专业技能课则应体现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教育特色。另外,还应拓宽专业面向,加强复合性课程建设。以前仅仅只针对岗位和岗位群设置专业和进行课程建设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应面向整个行业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真正实现“宽基础,多方向”。拓宽专业面向的关键是要按专业方向建设好课程组,供学生选择进修,这样既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满足了行业多方面的人才需要。

3.3教学手段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现代化课堂教育模式;整合课程体系,淡化细节了解,强化学习概念和思维技能;提倡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根据课程特点,把课堂讲授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录像、网络教学等;结合教师科研实际,把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纳入教学过程,充实教学内容,还可把课程设计、毕业实践纳入教师某项科研课题中,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3.4评价体系改革。

过去,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上,没有合理、健全、规范的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视也不够。在评价体系上,应逐步实现公共课的教考分离;专业理论课除可采用闭卷考试外,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开卷考试、口试、独立完成大作业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成绩评价方法;实践教学尽可能按照施工验收标准、实验报告、图纸等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成果进行鉴定和审核,同时通过答辩来评定成绩;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创业设计大赛,参加社会上各种认可的考级、考证,取得成绩者,应按有关规定计算学分。另外,把国际专业资格评价引入我们的高职人才评价体系之中,尽快开展跨国、跨校学籍、学分、证书、学位的认定工作,推广国际通用的考试体系,建立、完善和推广诸如hsk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高职办学质量、学位的社会客观评估制度和相应机构。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使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钱景舫.加入wto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j].职教论坛,,(11).。

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人民财富日益增加。然而面对着民间巨额理财需求,我国的金融机构却存在着大量理财人员的缺口和人员素质的不足。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特点,本文主要从课程体系、技能训练、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对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进行了论证与探索。

关键词:理财专业人员;三层双轨制;证券投资;综合素质。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路程,既有风雨也有成果,最为世人所瞩目的就是中国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功。在这30年中,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5%,成为gdp增幅的世界第一,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中产阶级和豪富阶层在中国迅速形成,并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理财观念从激进投资和财富快速积累阶段逐步向稳健保守投资、财务安全和综合理财方向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个人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各种理财产品、理财服务层出不穷,人们的理财观念有所转变,理财需求日益旺盛,理财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开始发展起来[1]。然而与全民理财大趋势所不协调的是,我国专业理财人员的大量缺失和专业素质的不完善。作为为客户提供全面理财规划的专业人士,理财人员应该是一位知识丰富、工作高效、耐心和蔼、待人诚恳、可以向客户提供全面与建设性意见的咨询专家。从这一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培养的理财专业人员,应该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金融市场特点,具备实践与理论双轨、道德素养与职业操守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型”主要包含四点要求:一是道德素质,包括对理财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的观念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二是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成功的信心、良好的竞争意识与应变能力等;三是业务素质,包括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四是技能素质,包括资金管理技能、财务分析技能、风险防范技能、产品组合技能、理财建议与规划技能等[2]。

从以上素质能力培养出发,高职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应是一个全面立体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体系重在突出四大职业模块。

首先,高职院校的理财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地点仍然是校园,主要学习技能的手段也是课堂教学。因此,理论教学要符合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就必须设计合理、计划全面、有的放矢。

所以,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必须构建新的理论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要突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教育;突出专业认知能力、思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培养思路;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特别体现职业认知、职业准备、就业和创业引导的新理念。

据此理念,新构建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四大职业模块所构成:职业素质能力模块(即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一)职业思想道德模块。

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市场经济理论教育、理财规划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就业择业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

(二)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是学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使在校学生获得在投资。

理财领域内从事第一个工作、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必要知识、必要技能,为在校学生今后工作提供充分专业准备的、形成现实动手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如基础会计知识和技能、经济学知识和技能、运筹学知识和技能、财政学知识和技能、经济法知识和技能、商务谈判知识和技能、现代金融学知识和技能、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公共关系学知识和技能,以及为本专业提供基本支撑的大学英语、专业英语、高等数学、财经应用文、计算机基础、数据库、计算机安装维护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三)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本专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如公司理财知识和技能、个人理财知识和技能、投资学知识和技能、证券投资知识和技能、期货投资知识和技能、理财实务知识和技能、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以及统计与调查预测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通过理论课程的四大模块设计、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构架。这就如同建造房屋时,要先搭好脚手架才能平地起高楼,此处的模块理论课程设计就如同脚手架,理财专业学生由此接受培养,犹如高楼一般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技能训练重在构建“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最大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多,为了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尽可能与社会同步、与专业挂钩,校内的技能训练可以采取“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三层双轨制”,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培养新模式。“三层”是指按课程间内容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阶段;“双轨”是指理财能力训练和投资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第一层:专业基础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学》课程;训练内容主要是理财的基本原理、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基础知识。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投资学》课程;训练内容:投资学概述。

第二层:专业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实务》课程;训练内容为课程单元训练等。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证券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训练内容主要为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

第三层:职业综合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的培训课;训练内容主要是根据风险计量判断风险大小、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个人所得税筹划策略、个人养老规划、个人财产分配与传承、财务计算器的应用等。

投资能力训练训练:基于校内《投资理财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内容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证券交易的各种技巧、证券市场运行、期货交易的操作程序及各种管理条例等。

通过三层双轨制的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明显得到系统地提高。

三、教学方法创新,将课堂教学变为场地教学。

作为实践操作性极强的投资理财学课程,如果一味地在课程教学上下功夫,一来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二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根据教学课程的要求,有些科目可以采取场地教学的方式,比如设置证券大厅,定制电子显示屏,将股票市场的大盘波动即时显示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理财工具的变化和魅力,更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场地教学既克服了课堂教学的缺点,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优点。也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角色进入,起到了很好的润滑作用。

四、毕业论文强调专业论文学分制。

了学生关于社会经济的关注度,二是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三是为学生的就业申请增添筹码。对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学校予以承认相应学分,并作为理财专业的重要教学成果。

五、毕业实习要求证书与经验并重。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后能够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还要求专业学习过程应与国家技能考证、国家职业资格考证要求接轨,实行多证书考核管理制度,以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体现综合技能素质。理财专业学生应获取的证书有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英语三级证书(或英语a、b级应用能力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和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等。

同时,作为理财专业的学生又要注重实际经验的累积,要在毕业实习期间通过专业实践,将所学置于所用,用工作检验理论。投资理财专业所面临的行业局面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更具有变化性和挑战性,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实践经验是对于培养真正的理财专家来说,是必经之路,也是攀岩捷径。

综合素质型理财人员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时期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培养方案。其重点是理论着眼全面、实践落在实处。高职教学应服务于国家全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金融市场动荡与理财专业人士的培养》,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4月。

高职生综合训练与实践创新型课程设计探讨论文职业技能综合训练

摘要:三年制高职生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在第五学期就基本结束,即将顶岗实习而进入就业准备阶段。针对就业前学生实际的知识掌握、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技能状况,应该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使之全面提高技术技能水平,达到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基本要求。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专业技术课程结束后、顶岗实习前,在毕业班学生开设“综合训练与实践”创新型课程;并在总结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该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实施方法等进行了设计与研究。

一、引言。

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是职业院校的基础工作。以课程为基础单元,按照职业教育规律科学有序排列而构建起的课程体系及实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1-3]。鉴于就业单位和企业的多样性,潜在就业岗位的复杂性,为追求和发挥学校最大的育才职能,对适合的专业,开设“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使学生接受一次综合的能力强化训练和工程实践,才能充分地做好就业准备。鉴于创新特和实用要求,需要对“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设计理念、深度开发、教学实施、资源条件配置等等,进行认真探索和研究。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基于对现实的学生学业进度安排、就业前实际专业能力、毕业前签订就业协议的进程、学生顶岗实习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等实际情况的分析,针对学生就业前的准备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而提出来的。

(一)学生就业市场的新要求。

学生往往在毕业前就确定了就业单位甚至是具体岗位。但是,学生是否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呢?从现行的教育进程和计划看,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安排。毕业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按照学校规定和企业预计的时间表进入企业。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真实的状况任何,是否达到企业的要求,在企业二次培训时间长短等重要问题被忽略。而企业更看重的却是学生是否满足自身特定的要求,实际能力是否与需求匹配。因此,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动态调整,与时俱进,设置针对性实践课程,以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也可能是特殊的需求。

(二)学生毕业前的现状说明需要对课程体系补充和改革。

三年制职业教育一般在第三年就进入就业准备阶段,最后一期往往实行顶岗实习。之前,经过相同的理论知识、基础能力的训练、专业能力训练,而在进入第三学年后,学生情况则各自不同:一般在第三年上半期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学生开始就业择业,部分学生在此期间经双向选择选定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大体明确,学生的学习、训练需求发生分化各不相同;而最后一期,学校更多安排学生进行不同的顶岗实习[4]。这样的过程,使得学校往往调整教学计划或整合课程,在时间上以适应就业进程。对此,在教学安排上需要随之应对,改革教学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实行新的措施。

(三)学生就业前需要全面准备。

顶岗实习是学生接触企业和岗位,尽早成为合格员工的措施,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行[5]。一方面,企业需要能和岗位无缝对接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实际用工需求影响,潜在就业岗位即顶岗实习岗位并不和学生就读专业关键技术和技能紧密关联,甚至出现学生顶岗与专业无关的情形,造成就业后学生提高技术技能的目的不易实现,持续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这两方面都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必须有针对性训练和实践,进行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全面准备,以适应企业基本要求及岗位的特殊需求。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一门专为学生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和全面就业准备的课程,是一种在新的就业新形势下创新性课程设置,不同于一般性的课程或教学方式,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综合训练和实践”课程的含义“综合训练和实践”课程是指,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在学生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进行顶岗实习前,按照专业边界范围,以全面强化和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实现就业前的针对性准备为出发点,围绕专业技术综合应用和关键技能训练中心,以实训实作为特色,经过合理选择和组合一系列以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技能强化训练为主要教与学内容的实践项目或工程任务作为课程主要内容,按照任务导向模式而设计和实施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形式和地位“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一门增设的全新课程,基本内容是一系列有专业实用性和就业针对性的实践项目或工程任务的有机集合,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任务全过程实训和实作。该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起到强化、提升的独特作用,是沟通学校与企业的便捷桥梁,是学生转变成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处在重要地位。根据学生在三年级上期开始就大面积签约企业、下期进入顶岗实习的现实情况,从学业时间段上看,“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应该安排在第三学年上半期;从人才培养阶段性上看,可安排在学生全部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之后、顶岗实习之前;从技术技能养成阶段上看,应该设置在学生训练和掌握技术技能的巩固阶段。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综合”特质,决定课程包含的是整个专业技术技能、完善的是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的是市场需求,因此必须是实用的实践过程以训练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训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进阶形式,而一些关键能力还必须考虑重复训练以巩固。“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在工程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为主要形式的综合能力强化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应当具备行业领域就业的能力和从业岗位特定能力。因此,“市场”、“能力”理念必须在“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内容组成、项目任务选择、深度开发等全过程中都要得到是实实在在的贯彻。

设置并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根据实际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的重大补充和调整。1.专业能力综合训练作用在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对学习状况较好的学生,“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实施可起到“查漏补齐”的作用,强化已经掌握的和提升欠缺的技术技能;对学习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则起到专业能力较全面的弥补、关键技术技能重复训练进而掌握的作用,使得人人成才成为可能。2.就业前的技术技能强化训练作用对学生进行综合应用知识的练习,对操作技能强化和提高技能熟练程度的综合训练,可以实现就业前的`全面的准备。面向行业领域就业的学生,可以做好多角度全方位的准备;对就业单位明确的学生,可以结合单位或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最大限度满足企业需求。3.与岗位职能紧密对接的作用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对明确就业岗位的学生进行的针对性训练,将通过校企交流确定的实践训练课程内容及实施,有效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真正与岗位无缝对接。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理念,突破了一般意义上课程的概念。具体反映在跨课程的综合性、行业领域的针对性、岗位能力的特定性等方面,体现的是就业导向原则。在课程设计上应该充分突出课程的全新理念和特点,发挥企业的作用,选择合理和适用的实践训练项目任务以及学习内容,高效组织和优化配置已有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做好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一)学生潜在就业情形与课程的关系。

学生经过顶岗实习或毕业设计后即将就业,从潜在的就业的情形上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还未签约就业单位,将在行业领域内就业的学生,面临潜在就业企业和岗位可能会很多;第二类是已经签订就业协议,就业的企业已经明确,但具体岗位还未确定的学生;第三类是已经签订就业协议且工作岗位已经确定。对学生就业情形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能够精确地制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内容、教学方法等,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学习训练等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选择项目任务,得到相应综合训练、强化训练和针对性训练,进一步从实践中得到锻炼,获得相应的收获。

(二)课程总体目标。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补充,其本质是落实专业目标及提升职业能力,落实就业前的全面准备,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上,学生通过综合实训,初步达成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全部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关键专业能力得到重复性强化训练。2.对于面向行业领域内就业的学生,实现就业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包括职业态度和素养的养成,提高职业能力,达到行业领域内就业的要求。3.针对学生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特定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加深理解和熟悉工作场景,实现与就业岗位的对接。4.对已经签订就业协议而在专业技术范围以外其他行业就业的学生,旨在从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教与学内容上的拓展,培养从事行业就业的能力,做好相应准备。

(三)项目任务选择的依据和来源。

综合实践能力训练的项目或任务选择构成课程基本内容,是课程实施决定性因素,其来源比较广泛。但是,项目任务选择和设置的前提必然是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及岗位的要求,使得项目任务的实施能达到综合实践能力有效提升的目的,做好就业前准备,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6]。1.专业性和针对性项目任务项目和任务可以按照凸显专业性和针对性两种情况选择和设置,前者以重复性强化性训练为主,后者以针对性训练为特色。专业性项目或任务是指学生在就业企业不明确情况下,面对行业领域就业所选择的专业范围内的项目或任务,其教学实施将为学生面临行业领域内众多企业就业而夯实基础、创造条件。针对性项目或任务是为就业单位确定或岗位明确的学生设置的训练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实施可使学生与企业和岗位紧密对接。2.项目任务选择的依据专业性项目或任务选择和设置的主要依据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及其分解的各层级目标,项目和任务的选择须注重专业内关键能力强化训练,包含必要的重复性和深化训练内容,并能够调集专业内外的教学资源予以支撑;针对性课题项目选择和设置的依据应该着眼于学生就业需求、已经签约的企业和岗位情况,在企业参与下设定和选择项目任务。3.项目任务的来源“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项目或任务大体上可以来自这几个方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需要强化训练关键能力的项目或任务;按照学生签约的企业实际情况,在与企业沟通合作的基础上而设定的项目任务;根据学生已经签约的就业岗位,梳理岗位能力,选定的具体针对性项目或任务;根据学眩现有实验实训条件,设定具有符合专业性项目任务特点的工程实践内容;指导教师按因材施教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实际能力状况而指定的实训项目或工程任务;学生自主创新设计制作或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等等。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学习、技术应用、技能训练,三方面的内容将融合在具体的课题、任务或项目之中。课题、任务或项目数量较多,形成系列,基本涵盖专业关键能力和岗位主要技能。学生针对这些项目,根据自己就业状况,有自主选择的便利条件。教学双方在这一系列项目任务选择、执行、完成、考核的过程就是课程的教学活动。1.系列化项目任务的设计经过认真筛选和归纳,可以编制出系列化的项目任务,并分类实施。表1中,必选项以专业性项目任务为主,起到强化专业能力的训练和素质养成作用而达成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按照针对性项目任务作为可选项,供已经签约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直接针对就业准备。选择不同,使得每个学生的课程计划、执行和教学进程不同,即在课程具体实施上,每个教与学的过程都有特别之处。至于项目任务选择的多少,以达成课程目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数量等问题。课程任务可以多样化,只要是为就业准备的且符合学校实际条件都可以,因此专业课程需要的补充学习、潜在就业行业领域的执业准备、自主创新设计或制作等内容,均可列入课程之中,与专业性和针对性等项目任务一起构成系列。2.课程内容项目任务设定后,应该编制各单项任务翔实的任务书,明确工程任务内容、技术技能目标、任务考核方式和要求、完成任务的条件和资源、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参考资料目录等内容。一个单项任务就是一个工作情境,都基于学生已经完成的专业课基础之上的学习或进行技术技能的拓展,真实地实现专业知识和技术综合应用、技能训练的功能和作用。表2是课程内容设计样表。在具体实施中,除必选项外,原则上每个学生的自选项可以是不同的,但两者权重加起来达到100%,以利考核。

(五)课程教学基本步骤。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实施步骤灵活机动,尤其要适应学生陆陆续续签约的动态变化,应根据课程进度与学生情况滚动调整。课程教学原则上可按照以下主要步骤组织实施:1.根据指导教师建议,学生根据自身就业情况初步选择项目任务和学习内容,或者提出自选项目。2.教师审核学生的选项,提出项目任务要求、能力目标、工作量和进度安排建议、考核标准、考评权重等,进而教与学双方确认。这些事项都是互动的并极力体现出学生更加主动特色,做到教与学双方协商一致。3.学生领取项目任务书或工单,制定项目或任务实施计划,交由指导教师审批,并作为考核依据之一。4.学生单独或分组执行任务,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工程实践活动。对组队形式,须要求每个成员均有独立完成的具体事项,并做到团队合作、共同进步。5.学生单项完成后先进行自检自查、交叉检查,然后教师检查验收并阶段性评分定级。各单项及总评都以学生实作、实践结果为主要考评项次。6.课程结束时,须进行项目实施总结,演示实践结果,撰写技术报告。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有着本质的不同,不是取而代之。它与普通意义上专业课程或实训课程虽有共通之处,但又有重大的不同,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一种整体性的高效学习训练手段,对学生就业或执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认真组织课程的实施。实践经验表明,在课程具体实施中,除项目任务设置和选择特别重要外,还必须注意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课程实施的时间及弹性问题。

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计划,对某些专业课程还可以考虑与之整合,在整体学习时间和学分管理上协调一致,符合教学规则。课程学时及时间跨度,要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实际需要设定,一般可以考虑4—8周,具有时间上的弹性。课程实施时间原则上安排在学生专业技术课程学习结束后,就业双向选择之际,学生面临择业和顶岗实习之前。对高职学生,课程实施时间大致上在第三学年上半期后半段。

(二)学生主体地位问题。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表现在根据就业实际情况、与就业岗位直接对接或与潜在就业岗位谐合等而进行的自我选择项目任务上。同时,学生带着一定目的性去完成任务,达成就业技术技能的针对性准备就有了良好的内在驱动和取得成效的基础。在完成目标和任务驱动下,学生会根据对就业企业或岗位的了解,主动去理解任务、分析任务、执行任务。主体地位还表现在课程实施中的动态“响应”,即学生在课程实施期间实现签约,其任务的重新选择和内容调整上会随之变化,即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上也有“弹性”。

(三)个性化教与学计划与因材施教问题。

对一系列的项目和任务,因就业方向和岗位不同、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不同、先前所具有的基本功不同、技术技能应用能力高低不同等因素,学生选择的项目任务就有不同,形成每个学生课程目标或执行计划不同,使得课程执行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色。这恰是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主要作用的表现。为达成学生的个体化收获,每个学生需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训练计划,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实现。表3是一种学生学习训练、工程实践计划样表,以此来实现学生个性化需求。

(四)教学方法问题。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以实训实作等实践活动为主,可采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各种先进的手段均可实施,如pdca循环、演示法、案例法、一体化教学、师徒传授法等等。每个单元任务,都应当准备完善的教学文件资料,如工单、单项指导书等。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形式将会是一对一的实际指导,扮演企业里“师傅”的角色,要能激发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准备问题。

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需要的资源较多,如场地保障就是基础条件之一。指导教师及团队要有比较丰富的工程实际经验和教学经历,能从理论到实践上指导学生学习和训练,方法灵活机动,在使学生得到充分就业准备前提下,按需要即时应对学生因就业而发生的项目任务变动等“弹性”问题。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上要加强组织和管理,提供教学设备、配套物质,满足项目任务完成的需求,必要时应调集专业外、学校范围内甚至是企业的设备或实施,配置资源,确保教学有序进行。教与学双方都要主动沟通企业,进一步明确企业要求和岗位技能目标,选择合理的实训项目或实践任务。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应当聘请企业教师直接参与相应教学工作。

六、结束语。

设计开发和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本着“市场导向”、“能力本位”等职业教育理念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和课程改革。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学生专业技术课程结束后就业之前,开设基于工程任务的以实训实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的“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通过合理和精心选择实训和学习项目任务,能够使学生在就业前的实际知识掌握、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技能等得到充分的强化、训练,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效对接就业单位和岗位。同时,在课程实施中,还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首先,根据学生临床实习时,对新鲜事务好奇心高、积极性高等特点,合理安排岗前培训,将医院基本信息、护理工作制度、临床护理工作技巧、相关礼仪、法律知识等让学生在上岗之前熟悉自己岗位信息,更好地适应实习工作。同时安排经验丰富的护理工作人员为新的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讲解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临床实习,正确面对护理学科发展趋势和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医院、从学生到护生的角色过渡。其次,根据不同专业和科室特点,针对性进行人文知识教学,合理安排护理实习生进行大班教学,重点讲解一些典型病例、个案等进行讲解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学生提问、分组讨论和集中讲评等诸多方式,拓展学生眼界,为护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最后,在实习过程当中根据专科的特点,积极开展特色教学。如门诊部可以将服务意识、分诊方法等作为专科特色,引导实习生加强自身服务意识培养等工作。如急诊科课根据急诊收治多样化、病情多样化等特点,积极组织场景教学,模拟实际工作当救治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问题和相关措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护理等工作。

4结束语。

护理作为现代医疗保健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医疗当中充当重要角色,护理是一门讲究应用的学科,比较注重实践应用,其中临床护理是护理教学当中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护理教学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原有高职护理教学管理实习护士分配过程不是十分恰当等问题。因此,高职护理教学管理改革应建立学校和医院相结合的临床护理管理机构,规范管理过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聘请一批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都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参与到日常教学工作当中来,努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护理教学师资队伍,积极丰富教学管理内涵。在实践当中,合理安排岗前培训,培训护理工作制度、临床护理工作技巧、相关礼仪、法律知识等让学生在上岗之前熟悉自己岗位信息,更好地适应实习工作。积极组织场景教学,模拟实际工作当救治过程中出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护理工作。

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首先,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管理应完善其管理组织机构。高职院校与医院相结合,优势互补,一方面利用高职院校理论培养优势和医院实践经验丰富等优势,逐步建立学校和医院相结合的临床护理管理机构。从而在学校和医院之间构建护理部、临床护理教研室、临床科室的三级护理教学管理体系。人员上构成以护理部主任、教学助理员、实习督导专家、科室护士长、教学组长、带教教员等多级护理管理机制。同时,完善临床护理管理制度、实习大纲和手册等相关管理文件,努力实现护理教学的全方位管理。其次,加强高职护理教学师资力量。高职院校应聘请一批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都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参与到日常教学工作当中来,带动原有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护理教学师资队伍。对于教师队伍建设也应该紧跟医学教育发展步伐,努力探索和把握护理教学管理当中的新的特点和方法,建立教师队伍长期培训机制。在实际操作当中,对部分教师采取集中培训、岗位锻炼等多种模式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理论、方法、业务水平、教学心理等多方面的提高。定期对于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进行考核,敦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和实践教学方法。还有就是,高职护理教学过程应积极丰富教学管理内涵。带教老师是护生从事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才、师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教学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定期邀请护士长、教学专家等举行专题讲座,将职业道德、安全防范、医患关系、健康知识、学科前沿发展等作为讲座内容,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也拓宽了护生的知识面。最后,教学过程注重护理礼仪、爱岗敬业教育,加强心理素质培训和语言沟通能力培养,使实习学生能充分掌握一些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爱伤观念,护理学生对患者要有同情心、要发自内心的.关爱患者,是做一个合格护士的必备人文素质。着重培养护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每一位护理学生,强调每一项完整的护理操作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应给予强化团队意识的培养。

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下高职人才培养路径选择探讨论文

摘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具有共生的密切关系。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基础和平台。高职教育受教育与经济两大规律的制约,必须协调好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找到适合教育规律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发展平台,既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充分发展自身。

高职教育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它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内生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一、高职教育必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高职教育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工业向传统工业的挑战、生产方式的转型以及新的管理制度的引进等原因,生产第一线迫切需要补充大批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传统的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普通高校显然无法适应这一需要,甚至有一定的技能但文化理论准备不足的职业学校也不能适应这一要求。为此,各国的产业界强烈呼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这是高职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迅速兴起、蓬勃发展的外部动力。实践证明,高职教育以其对生产制造和经济发展的日益显著的贡献,已经充分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职业教育具有其他类型的教育所具有的一般属性,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己任;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又有自己的特殊属性,即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密切相连——直接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劳动就业服务。作为职业教育较高层次的高职教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区域的产业与行业发展以及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此,高职教育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为地方经济提供人才、技术、信息等各方面的服务,时刻把握好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了解行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高职教育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不少的制约因素。比如办学模式和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的单一性,大部分高职院校以地方政府主办为主,很少有企业作为学校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校的建设;办学经费短缺,公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资金和学费收入,而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极为有限;高职院校本身办学条件的欠缺,缺乏“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训场地;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紧跟经济发展人才市场的需要,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销对路。因此,高职教育要真正发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就必须要从市场经济的需求出发,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并让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

二、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办学新模式。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模式仍然是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政府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举办者,行业和企业只是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不太重要的参与者而存在,学校主导特征明显。由此,企业仍然要有完备的人才培训机构,培训刚毕业的高职生,高职院校不断为学生的实训奔波并花巨资购买实训设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高职教育真正为经济发展服务还有一定距离。高职教育要想真正肩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胜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岗位工作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对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与素质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与区域的相关企业合作,走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目前,由于学校和企业各自利益的独立,校企合作大都停留在表面,具有实质性的彼此深度参与、渗透的较少。要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就必须打破学校和企业的利益障碍,校企形成共生的.共同利益体。这种校企共同利益体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可以是让企业参股,成为高职院校的主人;可以是企业对学校投资、捐赠,学校为合作企业输送急需的、适用的优秀员工。

事实上,我国行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传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各行业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企业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以商业系统为例,全国各地纷纷设立商业学校、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商业干部管理学院甚至商学院,随着商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商业机构的多样化,为适应本系统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全国各地商业系统又纷纷举办了职工培训机构和成人高校,并通过与有关综合性院校合作的形式,培养商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总体而言由于贯彻了学用一体、供需对接的原则,招生和就业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转型和市场体制的建立,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困难,一些行业企业办的职业教育实体——职工大学,高、中等专业学校纷纷被剥离、解体或下放,我国行业企业职业教育严重萎缩,即便是部分职业中等学校抓住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但与企业的关系并不密切。国内外实践证明,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能更好、更有效地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职业道德与素质的培养,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伴随着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办学参与程度的加深,高职院校的办学主导权要部分地发生转移,这是微观领域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当然,从国外企业主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行业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参与程度如何等,往往并不取决于职业院校的意志,而主要取决于该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等。以德国“双元制”为例,德国企业历来有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文化传统,德国也在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形成了支持和要求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如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税收优惠等政策,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双元制”的辉煌。由此可见,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能否得以真正构建和实施,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推动和行业企业的主动积极参与。

三、依托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实现真正的产学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瓶颈仍然是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动手能力薄弱,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学校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过于薄弱。在中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实训实习设备几乎都是自成体系,规模小。这样一方面是重复购置,实用性差;另一方面由于经费有限,往往只能选购少量的、相对经济的设备,以致学生轮到实训练习的机会极少,动手操作能力自然薄弱。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从相应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及其相应的技术领域的要求出发,按照这类人员应当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专门技能和全面素质来设计。产学结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但如果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条件,很难取得实效,必须依靠区域内的企业,实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学校依托区域内企业的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便利条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进入企业,企业提供合适的岗位,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真正做到企业既是学生工作的场所,也是他们学习的场所;学生既是技术的学习者,也是技术技能的应用者。

对此,德国的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就值得借鉴。德国不但注重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办经济实体的开发建设,而且非常看重地区性行业协会、教育实心中心以及社会各类企业的积极参与。德国所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举世闻名。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职业校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来说,就是社会化。”他还指出对职校的专业设置,“完全须根据那时候当地的状况”;对于教学内容,要“切近于将来服务的需要”;为了解决学校“实习”和“训育”的问题,学校“不宜离开某种职业区域过远,总需邻近这种职业社会,才有办法”。在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一般都建在著名的大企业周围,以便利用企业的优势,按企业的要求,培养高技术人才。如德国伊斯勒高等技术学院周围就是奔驰、heg等大企业;曼海姆高等技术学院就紧邻德国三大化工企业之一的basf公司。国内也有很多高职院校在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实训难、实习难的问题方面,做得很有成效。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工业园区企业资源实现产学结合,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赢。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要满足区域经济之需。因此,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共赢。

1、高职教育发展规模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协调。高职教育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的重点从规模和外延上转移到质量与内涵的提升上来,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创新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

2、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协调。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专业设置要适度超前,要根据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发展与进步,充分注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产生,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实时开设新专业。对已开设的专业要及时更新和补充有关知识技能,对预计数年后可能遭淘汰的专业及时停办。

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与区域经济的用人标准相协调。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着重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实行“订单培养”,转变课程开发的主体,由相关专业的课程专家开发,转向由一线教师、课程研究者,特别是行业和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专家组成的相关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来开发,形成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导向课程开发机制,为企业培养出完全“适销对路”,岗位适应能够“无缝对接”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繆宁陵、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探讨[j]、职教探索与研究,(3)、

[2]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严雪怡、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j]、机械职业教育,(10)、

[6]姚奇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高职生综合训练与实践创新型课程设计探讨论文职业技能综合训练

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得到真知,从实验中学会研究,从探索中学会学习,从磨砺中培养刚强的意志品质。要上好综合实践这门课,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际,要体现综合实践课程应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特点。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设计该课程时应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设计的综合实践课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1)学习目标。综合实践课程作为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不存在预定的结果。而对于某个学生或某一组的目标,则应通过师生间的协作计划来确定。如“了解我国传统的茶文化”,有的小组只了解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茶叶种类有多少;而有的小组不仅了解到了茶叶的种类,而且还了解到各地的饮茶方法和各种各样的茶具;还有几个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还了解到有关茶的典故。同样的主题,虽然达到的目标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一种体验。

(2)学习内容。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并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而选定的。因此,这种课程必须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内容并赋予内容某些个人的意义。在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中,综合性的概念居于中心地位,由于学习材料的广泛性,学生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例如,有一组学生选择了“水果”这个话题,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有负责水果品种收集,有负责品尝水果味道,有负责描绘水果形状,有负责了解各种水果的营养成分,还有收集各种果汁产品以及生产厂家等。同样的话题,生发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但不管哪一个内容,学生写出的体验文章都比较具体,因为他们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收集,因此素材相当丰富。

(3)学习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是“预习—授课—巩固—作业”。而综合实践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探究内容,并从探究、实践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则应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和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并能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4)评价方式。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任务。自我评价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活动过程。自我评价不仅具有独特的自我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如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个人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让学生从记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等方面来衡量自己,从知识掌握、学习动力、学习策略、学习能力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就可对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做到充分的了解。

(5)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在综合实践课的学习中,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应根据学生活动的实际灵活调整和利用时间,同时要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创新。学生只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才能感悟出知识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设计综合实践课应充分考虑学生素质。

综合实践课作为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最利于学生开发智力,挖掘潜力,发现特长,培养能力。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课时应有长远的眼光,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一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独立学习的.习惯;二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学生要以事实讲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三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系统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见解;四要培养学生查询、评价、加工和应用新知识的技能;五要培养学生组织、交际、合作与表达的能力;六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自发地形成一种强烈的公民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该把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以及过去的经验都纳为课程要素,预先做好准备,设计的实践活动要体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预定的内容,并且使学生能够持久地参与学习过程。

3.设计综合实践课程应考虑学生学习习惯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学习的内容应尽量做到个性化,要恰当且有意义。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去调查了解各种各样的茶叶、饮茶方式和风俗以及有关茶的文化;有的教师叫学生去调查学校存在那些浪费能源的现象,并让学生为校园节能出点子,这些内容就比较恰当,并且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二是学习的动力应该是出自于内部,而不依赖外部。为了弄清一种茶壶的生产地,学生们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主动去采访一些茶坊商人。他们的学习动力是来源于自身要学好综合实践课程,去解决实际问题,而并不是教师的强迫。三是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发展个人潜能和兴趣爱好上,个体间的差异应能得到充分的考虑。如有的学生喜欢动物,教师就可以让他去观察某种动物的生长过程,学习制作某些动物的标本;有些学生擅长烹饪,就让他去研究饮食文化等。四是要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处理问题的技能上,使他们能充分地应付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碰到问题能查阅资料,能通过调查了解,能与他人合作解决的,都尽量让他们去做,教师不必过多干预。当然,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没有现成的学习材料,因此会给教师的备课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课程的顺序和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内容的学习是肤浅的、不完全准确的,甚至有理解上的错误等。尽管如此,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传统课程的一种补充,对培养会学习、会探究、会合作、会创新的人才还是十分有用的。教师应当避弊扬利,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使综合实践这门课程能够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