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教案(汇总16篇)

时间:2023-11-27 12:00:50 作者:笔尘

高中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估,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选择的几篇优秀高中教案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对人的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影响的来源。

2、理解文化影响的表现。

3、运用具体事例分析文化影响的特点。

能力目标:

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形成健康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加健康的文化活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设计:

1.预学案评价分析。

2.(观察生活)。

以桃花节为例让学生列举文化现象。

3.(各抒已见)。

请你设计国际友人的行程。

4.活动设置:

让学生表演接待外宾的情形来感受文化对人们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些影响?

5.(体验地道战遗址)。

通过地道战遗址照片,请你谈谈自己参观之中之后的感悟。

展示世博会的相关图片。

6.(多媒体播放)。

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7.合作探究。

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探究学案题目。

8.当堂达标。

学生做当堂检测的题目,检验教学结果。

9.知识总结:

10.(学以致用)。

课后要求学生做一调查,对自己影响做大的一部作品,并说明原因。

二、教师活动:

1.评析预学案,做得好的表扬,激励;做得差的进行鞭策。

2.与学生一起在回顾之前桃花节带给我们的影响,让学生列举文化活动。

3.展示图片:同学提供相关图片。

引导学生从环境、活动两个方面入手,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文化现象有不同的影响。

总结:文化环境、文化活动影响着人。

4.学生演示,学生回答。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板书:交往活动、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5.引导部分同学发表自己的感悟。同时结合教学要求进行提升。

引出这些感悟是在这种环境与参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总结:潜移默化。

由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引入我们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板书:参加健康活动。

6.引导学生倾听,并思考这首歌说明了什么?

分两部分听完。

板书:深远持久。

设问:你还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

总结:树立科学“三观”

7.指导学生在题目中的疑问,

让学生自主展示,点评。

8.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查缺补漏。

9.整理本节知识要点。

10.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学生活动:

1.查找预习问题,做好听课准备。

2.由学生自由地回答。

3.由学生设计活动,

4.由学生交流自己对文化对人们交往活动、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并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5.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分享感悟。

列举自己参加过的有益文化活动。并谈自己的感受。

6.学生听还唱。

由部分学生回答问题。

7.自主解决,合作讨论,形成本小组的答案展示,另外以小组点评。

8.自己解决问题,检验学习成果。

9.与教师一起整理。

10.由每一个学生先以局面的形式准备,并由部分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八课教案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含义。

2、理解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珍惜选举权的重要性。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选举方式的选择。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_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治权利,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正确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这是本节内容要学习的。

(二)进行新课。

一、_选举面面观。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5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它们都是差额选举的方式。

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应该珍惜并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要不断提高参与_选举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

1、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明我国当前有哪些选举方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优缺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

优缺点:每个选民不能直接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可以弥补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为等额选举。

优缺点:能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积极性。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为差额选举。

优缺点:能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但如果对竞选活动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造成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

可见。各种选举方式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采取什么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1)选择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来确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方便,人民群众的_素养不高,我国只在乡镇_代表选举中实行了直接选举。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_意识增强,政治参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级_代表选举,并实行了差额选举。

(2)选举方式的选择要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我国是人民_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状况,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三、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行使选举权的重要性。

(1)行使好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2)选民参与_选举的素养,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行使好选举权,才能更好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是否积极参与选举,认真行使选举权,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标志。

教师活动: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_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那么,怎样才能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2、如何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

(1)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_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提高选举能力,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2)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3)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选举方式以及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_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应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珍惜并运用好选举权,以促进我国的_政治建设,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课余作业。

作业:比较几种不同的选举方式。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_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高中政治必修4教案

一、教材分析:这一课题是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主要阐述了财政的作用,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渠道及二者关系,在这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帮助学生领悟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学习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积极性高,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对于经济生活有较强的兴趣。根据这一课题的特点以及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感悟到财政的作用,但理解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会有一定的障碍。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财政的含义和实质,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2.理解财政的作用,尤其是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

3.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4.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能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大量的事实材料为背景,设置情境,教师点拨和总结,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合作探究以及师生合作”的方式学习知识。

2.学习方法主要为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

3.教学方法主要是情境导入教学法、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法、分组竞赛法、师生对话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我国财政的作用和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关心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财政的作用。

(2)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难点:财政政策。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教学导入:2011年,南昌入选“幸福感城市”三甲,你感受到了幸福吗?如果你没有感受到了,那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我们的幸福。幸福之旅从美丽的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开始。

1、创设情境。

展示图片:美丽的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多媒体播放视频(南昌投入400亿,迎接七城会)。

2、问题设置。

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看书和思考,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国家财政。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板书)略。

环节三新课教学。

突破重点(分三组进行抢答)。

多媒体展示:

情境一:“十一五”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图。

情境二:

为解决南昌市居民跨区看病难等问题,南昌市制定并出台了《南昌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意见》。《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每人每年150元,其中:财政补助120元。

问题设置:这体现了财政的哪方面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

情境三:嫦娥二号投入9亿。

情境四:从2009年到2016年,南昌将投入274.24亿元建设地铁1号线一期和2号线一期、情境五: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国家财政投入的图片。

问题设置:

(1)这些行业有什么特点?这些工程建设能否完全靠市场解决呢?为什么?

(2)这些大型工程建设体现了财政的什么作用?

情境六:视频(通胀了)。

问题设置:这体现了财政的哪方面的作用?如何理解该作用?请举例说明。

环节四新课教学。

角色模拟:财政部长向大家介绍财政收入的含义和渠道,为增加财政收入提建议。

分组探究:从八一桥、阳明路变化说一说南昌市财政支出。

情境:比一比2011财政收入与支出。

环节五情感升华(从身边事例谈谈对财政作用的感悟)。

环节六学生进行总结,教师感悟:发挥财政的作用,我们的幸福没有终点!

环节七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国家财政。

1.含义。

2.本质。

3.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二)财政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1)含义(2)渠道(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2.财政支出(1)含义(2)具体用途。

3.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1)关系(2)要求。

七、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学导入和教学过程中的多数事例是与南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这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力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统一。我们以往的政治教学往往停留重视知识忽视技能,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教书,忽视育人。这一课设计的师生齐唱“社会主义好”,注重了我们以往忽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设计地这么用心。

高中政治必修2《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案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难点。

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自觉置身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2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中学生以热情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学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我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及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应对着严峻的挑战。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我们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三、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2、学习有关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教师活动:同学们参加过什么政治活动?你还知道有哪些可以参与的政治活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参与,在实践中才能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途径,这对我们今后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等,证明了奋斗方向。

课余作业。

讨论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高中政治必修4《价值与价值观》教案

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教学重难点。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人的价值。

1、哲学上的价值。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有价值的事物。粮食、水果等食物具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衣物、房屋等具有满足人们穿、住需要的属性;书籍、艺术等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属性。这些具体事物对人来说具有什么共性?(这些事物对人都有积极意义,这些事物都能以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是哲学所要研究的价值范畴。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哲学上的价值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因此哲学上的价值与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西红柿原来是南美洲森林里的野生植物。后来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欧洲种植,进而发现它能食用,对人来说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西红柿是否天生就有价值?(西红柿如果生长在野外而不被人所发现,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是没有价值的。价值是一种主体的人与客体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主体的需要与事物的属性和功能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2、人的价值。

既然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人的价值就是人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物的价值的特点在于事物能够以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来满足人的需要,但事物自身没有需要,物的价值具有单向性。一个农民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一个医生的价值在于救死扶伤,为病人解除痛苦;一个老师的价值在于通过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健康成长,为国家造就人才。

工人、农民、医生和老师在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的同时,自身有没有需要?什么需要?(最起码要求社会尊重他们的劳动,给于他们劳动以一定的报酬。)人的价值的特点在于创造价值,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人自身也有需要,人的价值是双向性的。因此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人的自我价值(索取)。

为什么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方面的内容,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标准像”是美国著名画家斯图亚特早年画的,它几乎张挂于美国的千家万户。斯图亚特一生中画过许多华盛顿的肖像,其中他最满意的一幅在一块画布上只画了华盛顿的一个头的作品。有人挑剔地指出为什么不画全衣服,斯图亚特回答道:“人的价值不在衣着上。”华盛顿的价值不在衣着上,那在哪里呢?(华盛顿作为美国的国父,为美国的独立和建国作出了贡献,实现了社会价值。

华盛顿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别人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华盛顿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人通过创造价值实现了社会价值。)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和世界水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因此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同志不畏艰险,敢为人先,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国家授予杨利伟同志“航天英雄”荣誉称号。

国家为什么要给于袁隆平和杨利伟以奖励?(袁隆平、杨利伟已经为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国家给于袁隆平和杨利伟以奖励是对他们的肯定和满足。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要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人通过享受价值实现了自我价值。)。

3、人的价值的评价。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我们究竟以哪方面去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大小?(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而非索取了多少,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为什么要把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当贡献为零——社会不可能存在;当贡献=索取——社会停止不前;当贡献〈索取——社会萎缩退化;当贡献〉索取——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志不幸因公殉职。不久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全国妇女联发出通知,授予任长霞同志全国优秀公安干警、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有些人认为社会对他的人生价值的承认来得太迟了。荣誉和一个人宝贵的生命比较起来,显然后者更可贵。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观点?(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是活者还是死了。任长霞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保一方百姓平安,在贡献中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在她牺牲后社会对她的无私奉献给予承认,这恰恰是对任长霞同志人生价值的最充分的肯定。)。

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及其作用。

什么是价值观呢?(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婚姻问题的认识不同。在古代人们认为子女的婚姻应该由父母做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时的这种认识受到什么观念的影响?(这是受封建社会三纲五常、愚孝观念的影响。)在现代人们认为男女婚姻自由,受国家法律保护,现在的这种认识受到什么观念的影响?(这是受新社会提倡的人人平等观念的影响。)人们的认识受什么支配?(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树木有多方面的价值——涵养水源的价值;产生氧气的价值;鸟类栖息地的价值;生产纸浆的价值;制造家具的价值。树木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对于这些价值,人们会作出不同的选择。有人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其结果如何?(会使得森林覆盖率下降,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有人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兼顾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其结果如何?(资源得到了保护和再生,经济获得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导致不同选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丛飞,一名普通的青年歌手。8年间,为助残、助学、赈灾义演达300多场,资助178个贫困孩子,捐献300多万元帮困扶弱。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家挤在58平方米的简陋小屋。身患晚期胃癌,却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2005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卖官受贿被依法查处。该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最大卖官案。马德在其任职过程中,收受17人的贿赂共计600余万元。此人生活腐化,小姐给他捏一次脚就给20万元。丛飞和马德的人生价值观有何不同?(丛飞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马德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个人的安逸和享受。)丛飞和马德的人生道路有何不同?(丛飞选择了帮困扶弱,马德选择了贪污腐化。)丛飞和马德的不同价值观与他们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之间有何关系?(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丛飞的人生价值观使丛飞选择了公义,马德的人生价值观使马德选择了私利。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作出的不同选择。)。

2、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

要发挥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用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有拜金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价值观、小团体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我们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即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三峡工程涉及上百万居民动迁,要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故土,对于许多居民来说恋恋不舍。但三峡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绝大多数居民着眼于大局,服从国家调配安排,做到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价值观不排斥个人利益,而是重视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人认为三峡绝大多数居民顾全大局,坚持集体主义就应该放弃个人利益,否则就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重视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个人的正当利益不等同与个人主义,个人的正当利益是指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而个人主义是指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二【】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氛围的营造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才能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

高中政治必修2的知识

高中必修二的政治内容是政治生活范畴,通过学习政治知识,我们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2的知识,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含义、依据、地位

(4)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的含义、意义、地位)

(5)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坚持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原因、地位)

(6)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3)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一、五个性质及其职能(职权)

(1)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其职权是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4)我国各级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

(5)人民政协的性质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二、“六个决定”

(1)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2)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人民意志的执行者。

(3)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5)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6)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决定了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政治权利与自由

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3、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

二、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二

1、政府对人民负责,政府要依法执政。(×)。

点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要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点拨: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3、法制的完善意味着减轻了政府的责任。(×)。

点拨:有权必有责,法制的完善不会减轻了政府的责任。

4、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径。(×)。

点拨: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人民有权监督政府。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国家监察委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各种监督方式和途径都对政府的监督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不能说哪种方式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径。

5、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是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点拨: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权威,但其不是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是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6、最大程度地放权就能提升政府的权威。(×)。

点拨:政府要坚持权责统一,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被人民认可和接受,可以提升政府的权威。

7、政府的权威就是使人民服从政府。(×)。

点拨: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可的威望和影响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政府才有权威。

高中必修一政治说课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四种消费心理的含义。

2、理解怎样正确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

3、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内涵。

4、理解艰苦奋斗在今天并不过时。

5、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应该理智的消费者。

(二)能力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框学习,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针对今天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等消费观念,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难点。

适度消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面面观。

教师点拨:我们的消费往往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常常影响到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点评: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这种消费会受别人行为、别人评价的影响。人们追随时尚的心理,往往能够引发对某类、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商家往往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来推销总结的商品。所以,我们是否消费应该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从众。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活动:我们应该看待这种消费行为?

教师点评: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个性的展示往往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体现出来。这虽然推动了新工艺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活动:即在消费时综合考虑商品的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等各方面情况,从实际出发,而不是跟风买,搞攀比。

总之,人们的消费行为往往受到多种消费心理的影响。当然,不同的消费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常常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使我们的消费向合理、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二)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教师提问:什么是适度消费?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如何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热烈讨论,回答自己不同的看法。

教师总结: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就是要求人们的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理解这一原则注意:一方面,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自己的收入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就是要考虑收入能力这个动态因素。因为,信贷消费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应该提倡积极、合理的消费而不能抑制消费,否则,一方面,会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买方市场,应该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带动作用。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

首先,在消费中注意避免盲目从众。

盲目从众是消费中常见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也是对普通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因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例: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并且这些心理往往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因此,在消费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坚持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理性消费。

其次,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它是个人消费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做出不理智的的消费选择的现象。往往是心血来潮、一时头脑不冷静,事后发现这种消费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需要。因此,在消费时,要注意保持冷静。

最后,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是不断变化与改善的,我们的选择也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就是指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严重短缺,我们国家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大家也应该从自身出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去从事绿色消费,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希望同学们能真正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做个绿色消费者。

教师活动:大家辩论:我们还应该不应该坚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观点自动分为辩、反两方,对上述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与兴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辩论作点评、总结: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行为。作为精神,它是永远不过时的。特别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还面临人口、资源等压力,我们更应该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角度讲,有利于个人优秀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陶冶,是有志者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当然,不能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合理消费对立起来,勤俭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说不要浪费。

总之,以上四个原则,是科学消费观的具体要求,我们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并用他们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既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社会,将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影响人们消费的几种消费心理和几种科学的消费观。

四、实例探究。

[例1]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人们崇尚绿色消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绿色消费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具有仿效性和盲目性。

b.绿色消费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不利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

d.人们对绿色消费的崇尚具有从众性,不可能是基于对科学认识的统一性而引发的。

答案:c。

[例2]有位准备买汽车的消费者说“新车一上牌就成了二手车,开始贬值。对我来说,汽车只是一种为我服务的工具,什么品牌无所谓,关键是质量要好,价格要实在。”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

a.攀比心理b.求实心理。

c.适度消费d.盲目从众。

答案:b。

[例3]近几年来,青少年中肥胖者日益增多。这主要表明()。

a.生活消费必须与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b.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c.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方式、观念,提高消费合理性。

d.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大吃大喝。

答案:c。

[例4]近几年来,在许多大城市居民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念夜大、电大,给自己充电蔚然成风,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大幅增长。城市居民的这种消费趋势()。

a、是量入为出的适度消费。

b、看到了知识就是力量,是发财致富的根本途径。

c、是从众心理的体现,具有盲目性。

d、懂得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答案:d。

五、课余作业。

1、深入社会实际,写调查报告: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

2、撰写小论文:艰苦奋斗是不是已经过时、适度消费之我见等。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同步练习题。

板书。

树立正确的消费。

首先,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高中政治的基础和前提。高中政治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常识。学习这些内容,如果不能够很透彻地理解,那么你的学习将会很吃力---看不懂、背不进、容易忘。因此,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在认真听老师讲课的同时,还要积极思考。

第三,课后及时复习。哪怕是简单过一遍书和笔记。因为这样可以提高你学习的效率。

对于政治主观题的解答,前提是熟悉课本。把课本吃透!即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是必须和必要的。然后,就要通过做练习,即把所背的内容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巩固所背内容。

这是基本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我做如下建议:解答主观题时审题很重要。试想,问题都没有弄明白,如何解答?审题的目的就是清晰题目的指向。即问题要求你回答的是什么和要求你怎样回答。比如这样一道问题:结合以上材料,运用经济常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出3个要点:1、运用经济常识观点、概念。题目要求用这部分知识回答,就要从这部分的内容中寻找答案。而不能用哲学观点或者政治常识观点,或者其它。2、结合以上材料。题目要求要结合材料,你就不能够脱离材料或者只答观点,而不和材料结合。3、分析。题目要求分析,你就不仅要答出所体现的经济学观点,还要分析为什么以及如何做。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你必须熟悉课本。熟悉课本就是要清晰课本的块状结构,从而找出各块内容间的联系。要做到这点,就要求你必须背熟课本的内容。要高效率地背诵,就要在理解地基础上记忆。要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认真听老师讲课和积极思考是基本方法。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牢固掌握所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要求。

有些同学说,老师上课讲到的概念和原理虽然听懂了,笔记也记了,但总是记不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靠死记硬背,不仅记起来困难,而且只能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久记忆。大家知道学习知识懂是基础,记是手段,用是目的。在真正弄懂的基础上要想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必须做到:

(1)运用记忆技巧:。

例如,将关键词提炼出来着重记忆,最后将其他词汇补充完整形成完整记忆。如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的关键词是:调节分配,刺激提高,促使分化。

又如联想记忆,

做好知识的迁移,知识是有连带性的,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新视角、新层面的认识,这时我们不必重新记忆,只需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加工即可。如市场、市场经济的作用。

再如协同记忆,多种感官联动,耳听,眼看,手写,口念,效果可能好些。

记忆的方法很多,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方法。

(2)要做到及时复习和定时复习。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时间与遗忘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对待遗忘最好的良药就是及时复习,趁热打铁;定时复习,巩固记忆;经过多次复习后,知识即可成为长久记忆。

(3)多思多用,熟能生巧。常说常用,随时随地运用我们所学知识说明日常生活的人和事。如用价值规律说明钢材价格的升降。改变学习形式可以使学习更有效率,而且语言要规范、运用政治术语要准确。

把这些知识点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体会.如在日常生活中用的都是价格,只有研究价格的背后时我们才用价值。总之要比较异同,整理异同。

二、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的同学常有这样的问题:对老师上的每一节课都能听懂,但总觉得知识非常零散。搞不清所学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高中政治所学的知识是科学理论的常识性知识,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每一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知识间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从联系的程度来看有显性联系和隐形联系之分,即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很明显就能表现出来,很容易就能表达清楚,如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税收与国家的财政收入等,但有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则需要我们透过现象去抽象和提炼或者搭建桥梁、借助其他知识去寻找。比如遵守市场交易原则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之间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的民族政策等。从联系的空间角度看,可分为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是指平行知识间的联系,如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之间的联系;纵向联系则是从深度上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一课或一节中包含的知识。除此以外,由于条件的变化,还会在知识间产生其他的联系。由此看来,知识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要想比较熟练科学地驾驭知识间的联系,就要掌握发现知识联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

(1)有意识地自己动手整理知识体系。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先从课题或节题(中心)入手,逐渐细化知识点,认真思考本课或本节为什么包含这些知识,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对本课或本节知识进行阐述的,把能够准确反映知识间关系的内容用尽可能简短的词句甚至用一个词概括出来,用不同方向的箭头将知识连接起来,这样你就可以自己绘制一个知识体系图,这种知识体系能够将知识间的横向、纵向和隐性联系较为科学准确地挖掘出来。如果能经常进行上述工作,就会提高构建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扩而广之,你可以对整册书包含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一个学科的知识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

(2)重视一册书的前言部分,前言是对本书所学内容的整体介绍。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把知识置于整体当中去认识。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自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知识,能够经常去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3)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教学原则和重要的学习方法,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去发现和积累一些感性材料,自觉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地认识和分析一个问题。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可以对同一类社会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找出解决这类问题一般使用的理论知识,以实际材料为背景构建一种新的知识联系。如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活动与成果等。

(4)借助教参中列出的知识结构来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但这一方法远没有前面的方法好,因为没有经过自己消化,拿来主义的东西效果不会太好。

掌握知识体系不但有助于牢固的掌握概念和原理,还能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脑海中有一个清晰、科学的知识网络。

三、学会知识运用,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应试成绩。

有的同学感到,知识背过了,但做题时却不知如何下笔,成绩提高不快。这涉及如何驾驭和运用知识的问题,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局限于背过,要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想熟练灵活的运用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下功夫:

第三要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注重建构知识体系,学会用多个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问题,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最后就是学会答题的方法和应试的技巧。掌握一些审题和答题技巧,是提高我们应试能力的重要条件。要想掌握科学的审题和答题方法,就必须要了解政治试题的题型,如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一个立意中心,审题时应先把握住这个中心,把握中心立意的简单办法是对材料进行提炼,找出谁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立意中心的明确可减少答题的盲目性,提高答案的针对性。对选择题来说,审清题干立意后,可先排除错误、无关或重复性题肢,将剩下的题肢与题干条件认真对应,慎重比较后做出选择。

解答主观题,在审清材料的同时,还须明确(1)设问的规定性和要求,共有几问?限定在哪个范围内等;(2)带着设问仔细阅读背景材料(文字),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抓住关键词等;(3)结合材料设问,寻找所需知识的切入点,是考什么知识点;(4)把理论知识及内容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或归纳(怎样体现)、或演绎(怎样进行)。

高中政治也与初中很不一样。背的成分少了,灵活运用的成分多。大部分题都是要求运用课本上的原理去分析时事。首先,当然还是课本。必须把课本上的每一条原理都记清楚,原理后面的阐述和举例也很重要。各个不同的例子是对应哪个原理的要分清楚,这在选择题中很可能会用得上。经济学比较简单,只要把原理背熟,把分析题的基本思路记清楚就行。

总之,政治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只要我们采取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地走好每一步,相信我们不仅一定能学好政治,而且还能领略到其中非常美妙而深奥的乐趣!

高考政治大题九大题型答题技巧。

1“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2“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3“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4“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同题型一。

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

(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关、公民角度回答:

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

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领导方式和党的建设角度回答;。

从公民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的处理角度回答。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5“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解题技巧】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一、经济意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3、(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二、政治意义。

对国家的政治意义。

国内有关活动。

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对外交往活动。

1、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2、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思想文化意义。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以德治国。

6“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小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7“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8“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解题技巧】答案构成:(1)未限定某观点,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

(2)若限定了角度,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按照“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

9“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图表式论述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

审设问要注意: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一分为二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又以(1)(2)较为常见。

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审图表要注意:

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

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高中政治必修四提纲

哲学是什么?(起源、本义、功能、任务)。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与其他学科(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基本观点、局限性、科学性)。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基本观点、代表性思想是什么)。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是什么?

哲学上的“两个对立”是什么?

哲学与时代经济、政治的关系?

为什么说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有什么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它们是什么关系?

第二单元。

什么是物质?

区分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

区分物质现象与意识现象?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根本属性是什么?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什么是运动?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什么是意识?(起源、生理基础、本质)。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及方法论?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哲学依据、意义、要求?(唯物论的总方法论)。

唯物论的答题范围?

如何理解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三种形式是什么?

实践的特点是什么?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真理的概念?

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分别是指什么?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论的答题范围?

第三单元。

联系的概念?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联系观的答题范围?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方法论是什么?

发展前进行与曲折性的原理及方法论?

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发展观的答题范围。

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概念?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怎样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矛盾观的答题范围?

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创新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答题范围?

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

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辩证法的答题范围?

第四单元。

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及方法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什么是价值判断?什么是价值选择?是什么两者关系?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原理及方法论?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及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答题范围?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二

1、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平等,因此各民族之间已不存在差异。(×)。

点拨: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平等,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将长期存在,各民族在民族习惯、民族传统方面的差异是没有必要消除的。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点拨: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统一,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点拨: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4、国家和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

点拨:国家和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5、新中国成立后,宗教的本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点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宗教的本质没有变化,宗教的本质仍然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6、在我国目前,宗教主要起积极作用。(×)。

点拨:在我国目前,宗教仍主要起消极作用,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起一定积极作用。

7、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国家支持、提倡、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点拨:我国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不反对人们信仰宗教,但也不支持、不提倡、不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8、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

点拨:我国坚持宗教与政治、教育、司法相分离的原则,宗教不得干预国家的政治事务、学校教育和司法活动,“宗教不得干预政治”的说法正确。我国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的说法错误。但宗教人士依法享有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

高中必修一政治说课稿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消费及其类型。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的经营。

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国家财政。

征税和纳税。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围绕主题抓住主线。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面对经济全球化。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学好政治课的第一步,就是认真听讲。上课专心致志地听取教师对于各个知识点的讲述、分析,注意力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听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在听课的过程中,要做好课堂笔记,随时记录下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重点,边听边记,既可以加深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课后的复习做准备。倘若不注意听讲,又不做笔记,那么,这门课就等于白学,而浪费的时间、精力却是无法挽回的。因此,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是十分重要的。

2、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政治课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它的理论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联,息息相关。学习政治课,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只有经受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理论,我们的政治课理论是可以分析现实的,这是它生命力之所在,因此,要大力提倡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由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社会现象错综复杂,任何一个理论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充实、发展,通过应用,我们会发现理论的正确与不足,从而进一步学好政治课。

3、勤于动笔,善于总结。每一门政治课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学完一节课、一单元、一本书后,要学会自己动手总结所学的内容,自己总结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采用图画、表格、文字等形式,使知识的脉络一目了然,这样,不仅每一课的知识十分清晰,而且本门课程的逻辑结构也明明白白。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进步。

4、冷静思考,融会贯通。由于政治课的理论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学好政治课不能仅仅靠死记硬背的办法,而要多思,勤思。政治课是一门关于思维的学科,没有思想,人云亦云,是学不好政治课的。经过大脑冷静的思考,我们会寻找到基本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5、适当练习,提高能力。练习就是要适当做一些作业,作业分为两大类:基本原理的练习和原理应用的练习。前者的目的主要是检验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否牢固;后者的目的主要是检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我认为,每一次作业,实际上就是一次开卷考试,在无人监考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真实水平进行一次考核。因此,练习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一定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决不能应付差事,甚至抄袭别人的作业。

一列提纲。

复习每个单元的时候,都要做一个提纲或者思维导图,把每个知识点浓缩汇总记在分支上。

二康奈尔笔记法。

这个笔记方法是我在大学中经常用的。

三动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些人可能是记忆力不好,一遍两遍三遍就是背不住,这时候就要动词写一下啦。

四理解。

其实背书的重要基础是理解知识,只有理解了知识点,理清它们的逻辑关系,才能背下来。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二

1、中国共产党、人大、人民政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行使政府职能。(×)。

点拨:政府职能是政府应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它们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当然也不能行使政府职能。人大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它们是我国的国家机关,可以行使国家职能,但不能行使政府职能。

2、政府公正司法,保障公民的民主决策权。(×)。

点拨:政府是行政机关,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另外,公民可以参与民主决策,但没有决策权。

3、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或管得越多的政府越是好政府)。(×)。

点拨:政府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职能。政府在行使其职能的过程中,既不能“越位”“错位”,把不该管的事管起来,也不能“缺位”“虚位”,该管的事不管,因此,既不能认为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也不能认为管得越多的政府越是好政府。政府该管的事要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事就应该放权。

4、我国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应该弱化政府管理职能。(×)。

点拨:我国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管理和服务都是政府的职能,不能弱化管理职能,也不能弱化服务职能。

5、社会一切事务都由政府决定。(×)。

点拨:我国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履行基本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包办一切。

6、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点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因此,政府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而非所有者,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是人民。

7、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就是要满足人民的一切要求。(×)。

点拨: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要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坚持不懈做好事,但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并不是满足人民的一切要求,应该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

8、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就是政府为人民服务。(×)。

分析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另一方面,人民也要相信我们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二

1、直接选举比间接选举更民主,差额选举比等额选举更优越。(×)。

点拨:四种选举方式各有利弊,采取何种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因此不能说哪个更民主、更优越。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具有决策权。(×)。

点拨:公民可以参与民主决策,但不具有决策权。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点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4、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点拨: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

5、村委会和居委会是我国的基层政权机关。(×)。

点拨:村委会和居委会是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我国的基层政权机关。

6、在基层自治中,村(居)委会是最高机构,决定村(社区)一切重大事务。(×)。

点拨:在基层自治中,村(居)民会议是最高机构,决定村(社区)一切重大事务,并监督村(居)委会的工作。

7、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能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点拨: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不能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但能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8、通过网络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扩大了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

点拨:通过网络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渠道,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但并没有扩大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因为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是由法律规定的,既不能任意扩大,也不能任意缩小。

高二政治必修三教案

style="color:#125b86">《不言代价与回报》

知识目标: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事迹。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评估承担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选择,能为自己选择负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衡量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三、教学方法: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什么代价什么回报。

1.第一个活动:“班委改选”

(1)、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展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总结:我们在承担自己责任的时候,不仅对他人有好处,自己也可能获得回报,如赢得自尊和自信,使自己独立性更强,得到他人的承认等。但我们也要为承担责任付出一定的代价,如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给自己带来负担,也有可能会因失败而受到责备等。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付出代价而不承担责任,因为承担责任是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衡量和评估,不能凭一时冲动盲目做出决定。并不是要学生在承担责任前斤斤计较,而是使学生在承担责任时更加理性。

2.第二个活动:“对选择的评估”

(1)、理解小柯面临的几种选择,鼓励学生设想其他可能的选择。

(2)、对每个选择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3)、教师总结: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有相应的代价与回报,我们应该自己做出选择。一旦我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注意:对每种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教师易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同时调控好课堂的节奏。

3.第三个活动:“我的决定”

(1)、教师说明:尽管责任意味着付出,但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要敢于主动承担责任,学会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请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各选择一个新的责任,制定履行责任的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具体落实。

注意:在本单元结束后,教师对这项活动落实的情况进行反馈调查,对按计划履行自己责任的学生予以表扬。

二、我的承担我无悔。

1.第四个活动:“小青的烦恼”

(1)、呈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交流自己真实的想法。

注意:对承担责任的深化。对于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自愿承担的,也应该对此负责。这是学生认识的难点。

2.相关链接。

3.第五个活动:“弗兰克的故事”

(1)、呈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在全班逐一探讨三个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3)、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社会,有些人千方百计逃避自己的责任;有些人会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付出自己该付出的,得到自己该得到的;还有些人从来不计较个人得与失,尽心尽力的承担着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唾弃第一种人,努力成为第二种人,对第三种人,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其中一员,至少我们应该心怀感激,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的社会才更加美好。

注意:问题有一定难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同时问题的答案也并不是的,学生的责任感有不同的境界,对问题的回答也并不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如果学生给予否定的答案占主流,教师要加以适当引导。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谈学习本框后的启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自己在履行责任时的态度等方面来做答。

六、课堂作业:

可让学生学会整理本框的知识点,并整理本课的知识结构体系。

七、板书设计。

《不言代价与回报》。

一什么代价什么回报。

1、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2、做出最合理的选择,担当应负的责任。

3、承担责任对个人的意义。

二我承担我无悔。

1、主动承担那些不可推卸的责任。

2、感激崇敬那些不计回报与代价,履行社会责任的人们。

八、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课本有效资源及课本中的案例,设计了5个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中探索质疑,学习知识,同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学会了主动学习,初步掌握了本学科的学习方法。

2、课堂师生互动比较成功,配合比较好。

3、课堂中学生能积极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虽然答题语言不是很规范,但观点阐述基本正确,这还需要教师今后做进一步引导。

需要改进之处:

1、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还不够!

2、在学法指导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这个方面还需加强。

3、在知识的归纳总结这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上做得还不够。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二

1、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唯一成员。(×)。

点拨:国际社会的成员主要包括两大类型。第一类是主权国家,第二类是国际组织。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构成主权国家最重要的要素是政权。(×)。

点拨:构成主权国家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

3、国家的主权是由国际社会赋予的。(×)。

点拨: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国家固有而非外界所赋予的,不从属于外来的意志,不受外来意志的干预。

4、我国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参与联合国的一切活动。(×)。

点拨:我国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5、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点拨:联合国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6、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点拨: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7、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点拨: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8、任何国家进行对外活动都只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点拨: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国家进行对外活动的目的都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但一个国家在对外活动中不能只顾本国国家利益,更不能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一个国家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还要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9、国家之间之所以合作,是因为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点拨: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国家之间之所以合作,是因为两国有共同的利益,但两国的根本利益不一定一致,甚至可能是对立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