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晏殊教学设计(汇总19篇)

时间:2023-12-29 08:46:03 作者:温柔雨

教学计划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和改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启发。

蝶恋花晏殊情感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晏殊蝶恋花有感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下面是蝶恋花晏殊说课稿,请参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蝶恋花”靠枕纹样设计——适合纹样》,我将围绕课程定位、任务定位、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说课小结九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

《图案基础》是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的版面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的图形图案创作奠定基础。

二、任务定位。

《“蝶恋花”靠枕纹样设计》共设计了3个子项目,《“蝶恋花”靠枕纹样设计——单独纹样》,《“蝶恋花”靠枕纹样设计——适合纹样》,《“蝶恋花”靠枕纹样设计——二房连续纹样》,本节课内容为《“蝶恋花”靠枕纹样设计——适合纹样》,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单独纹样的设计制作,能够对图案进行变形设计,是前一个“单独纹样”项目的继续。《“蝶恋花”靠枕纹样设计》项目结束后,各团队都能完成一套作品,并通过竞争最终在团队间产生一件最优秀的作品作为课题的应用成果。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用美术专业通用教材《图案基础》一书。

第五章《图案的组织构成》,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编写。特点是在教材编写上紧密联系专业课的教学要求,强调教材的实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通过大量的课堂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学情分析。

1、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职平面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具备相应的美术绘画能力及色彩搭配常识。

2、对专业设计知识有一定的探索兴趣,使用电脑软件进行设计的兴趣远远超过手绘的方式。

3、电脑设计软件已经学习过,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coreldraw和photoshop。

4、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差异较大,因此采用团队合作探究的方式,明确分工,以设。

计总监、设计美工的不同身份执行特定的设计任务。

五、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得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适合纹样的概念,明确与单独纹样的联系区别。

(2)掌握适合纹样的骨式规律。

(3)掌握适合纹样的设计方法及步骤。

技能目标:提高学生运用电脑软件进行设计制作的综合实践能力,能够实现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结合。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及岗位分工协作能力。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设计为生活服务的的观念。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适合纹样的骨式规律、设计方法及步骤。

教学难点:设计制作方形靠枕适合纹样并实际应用。

七、教法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法选用:任务驱动法、示范演示法、情景教学法。

(1)实物展示比较,引出项目教学内容。

(2)使用动画视频作为多媒体教学手段,示范演示适合纹样的设计制作方法步骤。

(3)使用带有靠枕的居室一角图片作为载体,在场景中完成适合纹样在实际生活中的设计应用效果图,增强趣味性,体现设计的意义及价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法选用: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1)团队协作: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做不同岗位的分工,分别以设计总监、设计美工的角色共同讨论,取长补短;通过不同团队间的竞争,增加压力,营造积极又紧张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目标。

(2)自主探究:根据引导和相关辅助资料解决问题,自主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出更多构思新颖的图案纹样。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使学生在看、听、说、思、做等行为环节中经历设计的过程,体验平面设计的.乐趣,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我将教学设计的教学流程归纳如下:

(一)观察比较,引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学生上次课设计单独纹样的过程录像和制作完成的单独纹样作品,并配背景音乐《花语柔情》。美妙的音乐和学生优秀的作业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很快的进入本课学习的氛围,感知纹样设计的魅力,并提高审美能力。

随之展示出上次课评出来的最优秀的单独纹样靠枕应用作品及带有适合纹样的靠枕。在展示的同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靠枕上的纹样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再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评述,从而引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适合纹样。再引出本课主要完成的任务——方形靠枕适合纹样的设计,完成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认知及联系,同时让学生了解两课时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分解任务,寻找规律。

本环节分解为三个任务来完成对适合纹样新知识的学习:

任务一观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实物靠枕上的适合纹样是怎样设计出来的?你能找到他的设计规律吗?主要由学生观察分析、教师用图例演示归纳适合纹样的骨式。

任务二首先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四组方形适合纹样的骨式规律,各小组设计总监展示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讲授各骨式的定义,并归纳总结各作品的骨式规律。

任务三学生观看并记录设计适合纹样的方法和步骤的动画视频。

学生紧紧围绕适合纹样骨式规律,通过动画视频直观形象地记住适合纹样的设计制作方法和步骤,通过运用动画演示、示范引领、团队分工合作等方式化解重点。

(三)自主探究,设计纹样。

本环节是学生自主探究适合纹样骨式规律新知识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出更多构思新颖的图案纹样。模拟设计公司的岗位角色,学生小组合作,5人一个团队,共分6个团队,选定设计思维敏捷、有创意的学生作为设计总监,全权把关;电脑软件操作熟练的学生作为设计美工,专门负责电脑操作;团队成员共同出方案,并确定一个最佳方案展开设计。这样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取长补短;通过不同团队间的竞争,增加压力,营造积极又紧张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目标。另外明确设计的要求,运用已经学过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oreldraw和本课的新知识完成适合纹样的线稿设计。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居室场景,应用纹样。

本环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室内环境图片,要求学生每组都挑选一张图片,联系已经学过的色彩理论知识分析讨论符合靠垫适合纹样的色彩搭配,并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hotoshop将设计完成的适合纹样应用到图片场景的靠枕上。学生选择资料并实践应用,将设计作品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升了设计的意义,实现了作品的价值。

(五)展示作品,评价修改。

本环节模拟设计公司决定最终方案的常用方式,根据评分标准,团队内、团队间、教师的相互评价方式,在多元化的评价氛围下营造紧张热烈的气氛,同时让学生客观的认识到作品的有点和不足。最终在所有作品中选出一幅优胜作品作为本节课的最终应用成果。

(六)赏析纹样,课外拓展。

本环节教师展示生活中带有适合纹样图案的作品,如盘子、方巾、地砖等等。师生共同感受纹样在实际生活中的魅力,通过欣赏得出适合纹样的形状是多样的,除了本课学习的方形,还有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及其他人造形、自然形等。

纹样赏析使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延伸了,拓宽了学生视野,为课外拓展练习奠定了基础。

蝶恋花晏殊情感

析晏殊的这首《蝶恋花》,可着一“愁”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愁?词中已明确告诉我们了,是离别之愁。古今写离愁的诗词多如牛毛,那此词有何独到之处,以致能脍炙人口。因为它能融细腻与宏阔为一体,不仅写出愁之真、之深,而且写出愁之变、之动。本词中所写之愁,不管是意蕴内涵,还是其呈现方式,均在不断流动变化着,对比分析词的上下片,这种变化体现得很明显。如果说词的上片对愁的刻画是内倾的幽深的.,那么词的下片对愁的展现则是外向的悲壮的,这种格调变化有力地提升了词的品质内涵而区别于一般写离愁别恨的诗词。

词的上片,作者寄愁于景,通过槛菊、兰花、月光等意象渲染离愁之苦,这种情感呈现方式是含蓄的,幽微的,非常的真切。“槛菊愁烟兰泣露”,传神在“愁”、“泣”二字,用拟人化手法隐约透露主人公内心情感。试着将这二字改成“绕”和“滴”,就韵味全无了。“燕子双飞去”、“月光穿朱户”,这些景象触动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隐秘处,使其内心愁绪弥漫扩散,彻夜难眠。

内心之愁实在无法装盛了,那就只好设法排解,于是很自然地有下片“独上高楼”的举动和“欲寄彩笺兼尺素”的愿望。“望尽天涯路”似乎为情感宣泄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但天涯路的尽头是什么呢?除了虚空还是虚空,这使主人公内心之愁更深更浓了。欲寄书信,却又是山长水阔,无处可达,更使内心之愁带上一点悲凉甚至悲壮的色彩了。

“曲尽幽微,富于变化,境界宏阔,格调高远”是晏殊这首《蝶恋花》的过人之处。

蝶恋花晏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栏杆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像有着无尽的'忧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读晏殊蝶恋花有感

晏殊的蝶恋花词融情于景,写得让人感同身受。大家是不是已经陶醉了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读晏殊蝶恋花有感,一起来看看。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词的上阕便用“槛菊愁烟兰泣露”开头,一个“菊”、“愁”、“泣”便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是伤感萧瑟的。是一首以悲秋寄离愁的作品。自古逢秋悲寂寥,所以在文人情结中有秋风秋雨秋煞人之说。“秋”也总是和文人的感伤,忧郁情结相联系。

首句的“泣”字用得非常好,采用拟人的手法。让读者的心情始带忧伤。兰花它为啥哭泣?是在与作者同悲吗?还是它也难耐这萧瑟的“秋”?“泣”字用在这与“感时花溅泪”有异曲同工之妙。次句“罗幕轻寒”进一步点明了时令已来到深秋,虽处在罗帏帐下,但寒意也逼人。作者此时此刻是多么伤心。燕子也会双飞,而我呢?孤单一人,睹燕思人,更是伤怀不已。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写得有点隐晦,但作者离情别绪的伤感还是不难让读者猜测,明月啊!你既不懂得离恨,此时你又为何穿过朱户,来到我的床前呢?当圆月在树梢头隐约美丽的时候,那温柔的月儿不单是照着幸福快乐,正在安然入睡的人儿,还有一颗孤寂悲伤,彻夜难眠的灵魂。也许作者是在等待一个承诺,那个曾经说过要在月圆时与他共同分享圆月的女子,又或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可如今月圆了,却又为何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呢?无眠的月光,将作者的思念离愁沥出一道道碎影。心已憔悴,梦也飘渺,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里作者的离愁很容易让人想起张若虚的“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春江花月夜)。

词的下阕作者将笔锋一转,在时间上写昨夜。“昨夜”与“到晓”在时间上形成对照。这又是作者的用笔之妙。先写黎明之景,再将画面回到昨夜,点明难眠的原因。

此作品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取景注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足见此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移情于景,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词的结尾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让人回味无穷,所以晏殊的《蝶恋花》一直被后人传诵,其动人之处也在此尽显。

蝶恋花晏殊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二句。“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徐育民《历代名家词赏析》:作者工于词语,炼字精巧,善于将主观感情熔于景物描写之中。菊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从词的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

《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蝶恋花》写出了闺中人秋日怀人的气氛,而没有堆金垛玉,铺排锦绣。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词风的一首代表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按:这是用来作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晏殊蝶恋花有感

罗幕轻寒,[2]。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3]。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4]。

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1]槛:栏杆。

[2]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3]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4]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二句。“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集评】。

徐育民《历代名家词赏析》:作者工于词语,炼字精巧,善于将主观感情熔于景物描写之中。菊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从词的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蝶恋花》写出了闺中人秋日怀人的气氛,而没有堆金垛玉,铺排锦绣。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词风的一首代表作。王国维《人间词话》: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按:这是用来作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蝶恋花晏殊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蝶恋花”靠枕纹样设计——适合纹样》,我将围绕课程定位、任务定位、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说课小结九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图案基础》是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的版面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的图形图案创作奠定基础。

《“蝶恋花”靠枕纹样设计》共设计了3个子项目,《“蝶恋花”靠枕纹样设计——单独纹样》,《“蝶恋花”靠枕纹样设计——适合纹样》,《“蝶恋花”靠枕纹样设计——二房连续纹样》,本节课内容为《“蝶恋花”靠枕纹样设计——适合纹样》,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单独纹样的设计制作,能够对图案进行变形设计,是前一个“单独纹样”项目的继续。《“蝶恋花”靠枕纹样设计》项目结束后,各团队都能完成一套作品,并通过竞争最终在团队间产生一件最优秀的作品作为课题的应用成果。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用美术专业通用教材《图案基础》一书。

第五章《图案的组织构成》,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编写。特点是在教材编写上紧密联系专业课的教学要求,强调教材的实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通过大量的课堂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1、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职平面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具备相应的美术绘画能力及色彩搭配常识。

2、对专业设计知识有一定的探索兴趣,使用电脑软件进行设计的兴趣远远超过手绘的方式。

3、电脑设计软件已经学习过,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coreldraw和photoshop。

4、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差异较大,因此采用团队合作探究的方式,明确分工,以设。

计总监、设计美工的不同身份执行特定的设计任务。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得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适合纹样的概念,明确与单独纹样的联系区别。

(2)掌握适合纹样的骨式规律。

(3)掌握适合纹样的设计方法及步骤。

技能目标:提高学生运用电脑软件进行设计制作的综合实践能力,能够实现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结合。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及岗位分工协作能力。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设计为生活服务的的观念。

教学重点:适合纹样的骨式规律、设计方法及步骤。

教学难点:设计制作方形靠枕适合纹样并实际应用。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法选用:任务驱动法、示范演示法、情景教学法。

(1)实物展示比较,引出项目教学内容。

(2)使用动画视频作为多媒体教学手段,示范演示适合纹样的设计制作方法步骤。

(3)使用带有靠枕的居室一角图片作为载体,在场景中完成适合纹样在实际生活中的设计应用效果图,增强趣味性,体现设计的意义及价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法选用: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1)团队协作: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做不同岗位的分工,分别以设计总监、设计美工的角色共同讨论,取长补短;通过不同团队间的竞争,增加压力,营造积极又紧张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目标。

(2)自主探究:根据引导和相关辅助资料解决问题,自主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出更多构思新颖的图案纹样。

为了使学生在看、听、说、思、做等行为环节中经历设计的过程,体验平面设计的乐趣,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我将教学设计的教学流程归纳如下:

(一)观察比较,引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学生上次课设计单独纹样的过程录像和制作完成的单独纹样作品,并配背景音乐《花语柔情》。美妙的.音乐和学生优秀的作业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很快的进入本课学习的氛围,感知纹样设计的魅力,并提高审美能力。

随之展示出上次课评出来的最优秀的单独纹样靠枕应用作品及带有适合纹样的靠枕。在展示的同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靠枕上的纹样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再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评述,从而引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适合纹样。再引出本课主要完成的任务——方形靠枕适合纹样的设计,完成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认知及联系,同时让学生了解两课时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分解任务,寻找规律。

本环节分解为三个任务来完成对适合纹样新知识的学习:

任务一观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实物靠枕上的适合纹样是怎样设计出来的?你能找到他的设计规律吗?主要由学生观察分析、教师用图例演示归纳适合纹样的骨式。

任务二首先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四组方形适合纹样的骨式规律,各小组设计总监展示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讲授各骨式的定义,并归纳总结各作品的骨式规律。

任务三学生观看并记录设计适合纹样的方法和步骤的动画视频。

学生紧紧围绕适合纹样骨式规律,通过动画视频直观形象地记住适合纹样的设计制作方法和步骤,通过运用动画演示、示范引领、团队分工合作等方式化解重点。

(三)自主探究,设计纹样。

本环节是学生自主探究适合纹样骨式规律新知识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出更多构思新颖的图案纹样。模拟设计公司的岗位角色,学生小组合作,5人一个团队,共分6个团队,选定设计思维敏捷、有创意的学生作为设计总监,全权把关;电脑软件操作熟练的学生作为设计美工,专门负责电脑操作;团队成员共同出方案,并确定一个最佳方案展开设计。这样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取长补短;通过不同团队间的竞争,增加压力,营造积极又紧张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目标。另外明确设计的要求,运用已经学过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oreldraw和本课的新知识完成适合纹样的线稿设计。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居室场景,应用纹样。

本环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室内环境图片,要求学生每组都挑选一张图片,联系已经学过的色彩理论知识分析讨论符合靠垫适合纹样的色彩搭配,并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hotoshop将设计完成的适合纹样应用到图片场景的靠枕上。学生选择资料并实践应用,将设计作品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升了设计的意义,实现了作品的价值。

(五)展示作品,评价修改。

本环节模拟设计公司决定最终方案的常用方式,根据评分标准,团队内、团队间、教师的相互评价方式,在多元化的评价氛围下营造紧张热烈的气氛,同时让学生客观的认识到作品的有点和不足。最终在所有作品中选出一幅优胜作品作为本节课的最终应用成果。

(六)赏析纹样,课外拓展。

本环节教师展示生活中带有适合纹样图案的作品,如盘子、方巾、地砖等等。师生共同感受纹样在实际生活中的魅力,通过欣赏得出适合纹样的形状是多样的,除了本课学习的方形,还有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及其他人造形、自然形等。

纹样赏析使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延伸了,拓宽了学生视野,为课外拓展练习奠定了基础。

蝶恋花晏殊朗诵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作品翻译: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凋零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晏殊的这首《蝶恋花》,可着一“愁”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愁?词中已明确告诉我们了,是离别之愁。古今写离愁的诗词多如牛毛,那此词有何独到之处,以致能脍炙人口。因为它能融细腻与宏阔为一体,不仅写出愁之真、之深,而且写出愁之变、之动。本词中所写之愁,不管是意蕴内涵,还是其呈现方式,均在不断流动变化着,对比分析词的上下片,这种变化体现得很明显。如果说词的上片对愁的'刻画是内倾的幽深的,那么词的下片对愁的展现则是外向的悲壮的,这种格调变化有力地提升了词的品质内涵而区别于一般写离愁别恨的诗词。

词的上片,作者寄愁于景,通过槛菊、兰花、月光等意象渲染离愁之苦,这种情感呈现方式是含蓄的,幽微的,非常的真切。“槛菊愁烟兰泣露”,传神在“愁”、“泣”二字,用拟人化手法隐约透露主人公内心情感。试着将这二字改成“绕”和“滴”,就韵味全无了。“燕子双飞去”、“月光穿朱户”,这些景象触动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隐秘处,使其内心愁绪弥漫扩散,彻夜难眠。

内心之愁实在无法装盛了,那就只好设法排解,于是很自然地有下片“独上高楼”的举动和“欲寄彩笺兼尺素”的愿望。“望尽天涯路”似乎为情感宣泄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但天涯路的尽头是什么呢?除了虚空还是虚空,这使主人公内心之愁更深更浓了。欲寄书信,却又是山长水阔,无处可达,更使内心之愁带上一点悲凉甚至悲壮的色彩了。

“曲尽幽微,富于变化,境界宏阔,格调高远”是晏殊这首《蝶恋花》的过人之处。

晏殊蝶恋花鉴赏晏殊蝶恋花诗意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作者介绍。

生平。

晏殊14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着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尤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蕴含着人类永恒而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晏殊《蝶恋花》赏析

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引得古往今来人们多少感叹。今天我们一起赏析晏殊的另一名篇《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下片作者接着抒发个人内心的伤感,但作者并没有铺张,而是融情于景,写景抒情。“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同“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一样,都是典型的春天景色,但已包含了无限的情思。游丝,落絮,就如同流荡在外的游子,并且满眼都是,怎能不引发作者的伤感呢?再加上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打落了刚刚绽放的多少杏花啊!幸福总是如此的短暂,而痛苦却一次次打击着人们的心灵。作者难怪要怪罪那乱语的黄莺了,你为什么将浓睡中的我惊醒,可让我到哪里去寻找那美妙的梦境呢?这与唐代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堪称一脉相承啊。那么作者到底有梦到了什么,作者却隐而不露,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

整首词作者由写景始,由写人终。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

晏殊《蝶恋花》赏析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一作:双来去离恨苦一作:离别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晏殊《蝶恋花》教案

教学目标1. 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 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重点1. 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难点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教法及教具

教 学 内 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一、 作者(参见导学案)

二、 诵读全词

1. 对照注释,注音

2. 听读录音

3. 齐读

一、 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1. 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提示抓关键词 “离别苦” 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 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菊、兰、轻寒、燕子、明月

3. 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菊愁兰泣 和词人一样痛苦 以悲景写悲情 烘托

燕子双飞 月明到晓 不能体会我的愁绪 以乐景写悲愁 反衬 一夜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 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看不见

“寄彩笺” “知何处” 寄无所踪 “满目山河空念远”

5. 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

明确:凋 使……凋零 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独 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 写孤独无依

望尽 与碧树凋尽呼应 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 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6. 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紧扣词句中的用字,意境营造,阐述情感,体会词的风味转换。

请学生讨论交流,上、下阕分别小结。

【小结】

1. 齐读本词,上阕低沉婉转,下阕开阔畅达,试用声音充分体现。

2. 你对赏析诗歌有什么心得。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课外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教学札记

《蝶恋花》晏殊练习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翻译:

栏杆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像有着无尽的忧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赏析晏殊《蝶恋花》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蝶恋花》晏殊

教学目标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重点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难点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教法及教具。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自主学习】。

一、作者(参见导学案)。

二、诵读全词。

1.对照注释,注音。

2.听读录音。

3.齐读。

【合作学习】。

一、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1.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提示抓关键词“离别苦”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菊、兰、轻寒、燕子、明月。

3.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菊愁兰泣和词人一样痛苦以悲景写悲情烘托。

燕子双飞月明到晓不能体会我的愁绪以乐景写悲愁反衬一夜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看不见。

“寄彩笺”“知何处”寄无所踪“满目山河空念远”

5.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

明确:凋使……凋零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独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依。

望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6.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紧扣词句中的用字,意境营造,阐述情感,体会词的风味转换。

请学生讨论交流,上、下阕分别小结。

【小结】。

1.齐读本词,上阕低沉婉转,下阕开阔畅达,试用声音充分体现。

2.你对赏析诗歌有什么心得。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课外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教学札记。

《蝶恋花》晏殊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赏析】: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二句。“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徐育民《历代名家词赏析》:作者工于词语,炼字精巧,善于将主观感情熔于景物描写之中。菊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从词的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

《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蝶恋花》写出了闺中人秋日怀人的气氛,而没有堆金垛玉,铺排锦绣。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词风的一首代表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按:这是用来作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蝶恋花》晏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翻译:

栏杆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像有着无尽的忧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蝶恋花》晏殊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赏析: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的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的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