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面试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8篇)

时间:2023-12-20 07:11:28 作者:琴心月

小学教案的编写要注重语言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核心知识。小学教案范文的成功实践经验证明,合理设计和使用教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潜能。

教资小学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课本第80、81页的内容。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一、创设情境: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同时给学生抽象点、线、区域及确定观察的范围埋下伏笔。

二、导入新课:

小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展示课题:观察的范围。

三、积极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猜一猜,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学生回答后,师:是否如你们所说的一样,咱们具体来探究一下。

2、引导画图,确定范围。

(1)你知道小猴在a处时,看到哪些部分?学生随便指。

(2)引导学生画出关键的一条线,确定离墙最近的点a/?从而确定观察范围。(教师演示)。

(3)学生动手确定b、c、的观察范围。

通过比较,使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最近的点”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

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

比一比: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得桃子越_,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_。

怎样确定观察的范围?

1、找观察“点”。

2、确定遮挡物的“关键点”。

3、画出经过关键点的视线。

板书:观察点影响观察范围。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场景一:教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场景二:描述客车司机的观察范围,进一步理解观察点变影响观察范围变。

场景三:警察和小偷的较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给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运用课件演示。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边问边答并板书)。

六、布置作业:

b楼的居民近期向刚刚建起的a楼的开发商表示抗议,你能试着说说为什么?

通过画一画,看出a楼挡主了b楼部分用户的阳光所以发生了争执。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

1课时。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分析、讨论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数学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能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归纳总结分数乘整数的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苹果的图片,5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有6个苹果,让学生提数学问题,如计算苹果总数(6+6+6+6+6=6×5)。接下来,教师提问从第一个篮子里拿出一个苹果,相当于拿出了这个篮子苹果数的几分之几?如果从每个篮子里各拿出一个苹果,一共拿出了几分之几?给大家讨论的时间,适当提示学生,相当于拿出了几个1/6,列分数加法式(1/6+1/6+1/6+1/6+1/6)。

得出结果,询问大家的`计算方法,然后问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

1、让学生观察连加算式,并启发学生列式×5。师生共同完成计算过程。

2、让学生尝试总结分数乘整数的方法。教师把×5改为5×,师生共同完成计算。

3、把苹果放回篮子,重新取出,每个篮子各取2个,让学生试着列出算式(2/6×5),并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得出结果不是最简分数,应该约分。(有的会在算前约分,有的在算后约分)让同学讨论,哪个更简便。这时可以出一些题,让同学竞赛计算,体会算前约分的重要性。(7/30×10)。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课本中试一试的习题,4/5×3=?,5×1/3=?

四、回顾总结。

让学生来总结今天的收获:

1、分数乘整数的算法;。

2、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大家好好学习数学。

五、布置作业。

分数乘整数。

分数乘整数:

1、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2、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1×5/6。

2/6×5=10/6=5/3=1/3×5。

15/30×10=?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

1.同学们,上课之前先来看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几张图片(也可以是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下你们能从中发现怎样的数学信息,并且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第二板块:新授。

7.同学们,让我们动手探究一下,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动脑思考,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第三板块:巩固练习。

3.同学们,现在进入我们的`闯关游戏,第一关,开火车。。第二关,青蛙过河。。第三关,勇攀高峰。。

第四板块:课堂小结。

第五板块:板书。

一定要记得写板书哦,在黑板中间偏左一点的位置进行板书的书写,字迹工整,布局合理,结束后记得檫黑板哦最后预祝大家顺利通过面试!!

第1篇:高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高中数学教案精选高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两篇第一篇《函数的单调性》1.题目:函数的单调性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约10分钟;(2)创设问题进行导入,建立......

教资小学数学教案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有趣的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而改变。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麦当劳的广告。

师:刚在看广告的时候,很多人都笑了,你们为什么笑?

生:坐在摇椅上摇,一会儿能看到麦当劳的标志,一会儿又看不到。

师:那他什么时候能看到,什么时候又看不到呢。

生:当摇椅摇在高处的时候,他看得到,当摇椅摇在低处的时候,他就看不到,因为他的视线被墙壁挡住了。

师:恩,这位同学讲得真好。是的,在刚才广告中,摇椅摇在低处时,宝宝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阻挡,所以他就看不见麦当劳的标志,而当摇椅摇到高处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宝宝就能看见麦当劳的标志了。看来我们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一天,住在一楼的淘气来到窗前,他想看看外面的停车场,他能看到吗?

生:不能。他的视线被墙挡住了。

师:那墙就是一个障碍物,对吧?

师:可是淘气真的很想看见外面的停车场,他应该怎么办?

生:爬楼。

师:聪明的淘气也想到了,他赶紧爬上去,他总算能看见外面了,那他到底都能看见墙外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鼓励学生到图上指一指)。

师指墙角边的那辆车:这个位置三楼的淘气能看见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他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遮挡。

师:那他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呢?自己在练习纸上试一试,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一下。

这其实就是淘气的一条视线,眼睛就是观察点,围墙上的一点就是障碍点,是虚线。

学生充分发言后(边说便在图上标注出来并指出可观察的范围)。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找到淘气的观察范围的?

生:

师:我们把淘气的眼睛作为观察点,围墙的右上端作为障碍点,把两点用虚线连接起来并延长,这条视线的右边就是淘气的观察范围。

师:可是淘气还想看到剩下的这几辆车,他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找找四楼五楼淘气的观察范围。

指名画,并说出画法(发现三条视线的观察点不同,障碍点不变),找出可以看到的范围。

师:观察三条淘气的视线及淘气的观察范围,你发现了什么?

生:淘气站得越高,他看到的车子越多,他的观察范围越大。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淘气的观察范围和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谁能试着总结一下。

生: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原来观察的范围会随着观察点的高低变化而变化,也难怪唐代诗人王之涣留下了这样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解决了淘气的难题之后,我们一起到科技馆看看。

科技馆就在左边的大楼上,你们看见了吗?

我们坐车来到来到一这个地方,能看见科技馆。

生:能。

师:大家都说能,怎么证明呢?

生:画淘气的视线。

师:好,请一位同学说,老师来画。

我们的车缓缓向科技馆驶进,来到位置二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科技馆吗?谁能来说一说。

师:好,谁能来描述一下,车从一开到二,我们看到的科技馆大楼是如何变化的?

师:那你能看出来,在这道题中,我们的观察范围又和什么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

生: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的远近有关,观察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观察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生:

师:是不是一下长一下短的呢?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研究了下面这道题,你就会明白了。

独立完成。

师:指名画,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灯泡是观察点,……。

师:那影子在什么地方?

师:为什么影子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生:影子应该是光线到不了的地方,是盲区。

师:恩,真棒。

师:

那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的距离与所形成的影子有什么关系,你们得到结论没有,把结论读出来。

生: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师;反之,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能解决路灯下影子变化的现象,还能解决发生在太空的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很有名的日蚀现象。

(课件演示)大家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有只小老鼠躲在一堵墙的后面,有只猫在墙的前面吃食,小老鼠在哪个位置是安全的呢?(生试着指一指)那么小老鼠的安全活动区域是哪些范围呢?你们能帮助老鼠画出它的安全活动范围吗?动手画在答题纸上。

展示汇报。

那小猫稍微移动了自己的位置,这范围还是安全的吗?看来猫鼠大战又将掀开精彩的一页了。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看在太空中我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呢。(课件出示月食日食现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研究,里面的奥秘会让你喜欢上的。

教资小学数学教案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段: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暂停)。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暂停)。

第三段: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三、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师布置操作要求: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但这些只能算作初步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请同学们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ppt出示:下图)。

2、师提问: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暂停)。

3、师归纳长方形边的特征:(课件演示:长方形对折)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的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短是相等的,但是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相等。

4、师提问:再来看看长方形的4个角?这几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暂停)。

5、师归纳长方形角的特点: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ppt图片演示)。

7、师归纳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流程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你们能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特征吗?与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交流。(暂停)。

2、师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的演示:

3、你们说的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样吗?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师: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1、2、3、5、6。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1。

(注:钉子板改为点子图,由现场老师上课之前给每位同学准备好)。

师:你会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暂停)。

2、师:你画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暂停)。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2。

1、师:大家刚才已经能利用点子图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用两幅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拼之前,请同学们先想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拼。(暂停)。

2、师:同学们已经拼出来的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互动工具软件演示拼的过程)(右上图)。

3、师提问: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中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为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暂停)。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3:

1、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折纸活动。你会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吗?(暂停)。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你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折的?

2、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这样子折了以后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暂停)。

3、师小结: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剪去长比宽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5:

1、师:刚才我们折出的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小呢?(暂停)对了,只要告诉别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别人就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来量一量。做书上想想做做5.(课件出示)(暂停)。

2、看看你填的结果是否正确,和电脑老师对一对。(暂停)。

流程九:教学“想想做做”6:

师: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形状?(暂停)你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来量一量,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暂停)。

第六段:全课总结及拓展。

流程十、课堂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征的?(暂停)同学们,只要你乐于探索,还可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里面更多的奥秘。瞧,老师这里就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案,非常的有趣。(ppt展示:)。

2、如果你们有兴趣,回家自己也可以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创作更有趣的图画。

流程十一、拓展延伸:想想做做4(选做)。

1、师:我们来讨论想想做做第4题,你们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大家来交流。

教资面试小学数学教案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积累生活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累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渗透有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件及车溪风景区美景视频。

一、激趣导入。

课件:春天来了。

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气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到民俗风景区宜昌车溪去看看。我们要到车溪旅游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生:租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或向往,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出示宜昌风景区春天美景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

(一)活动一:租车。

1、(课件完整出示情境信息)生独立阅读信息后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1)我们班的同学有31名,为了安全学校还派了9名老师。

(2)大车每辆限乘18人;小车每辆限乘12人。(大车、小车图)。

2、我们怎样租车呢?(对话框出示问题)。

3、研究租车方案。

温馨提示:

(1)请独立设计租车方案,把你的方案填在表格里。看谁的办法多!

(2)四人小组交流,并对组内租车方案进行整理,填在小黑板上的表格中。

(3)看哪组合作,能把组内的想法有条理的进行描述。

a、学生活动。

b、全班交流。(各组派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白板出示自己的整理表格。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表格,你认为那种整理得?为什么?(学生比较租车方案统计表)(板书:有序思考)。

4、这么多种方案,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请看(课件添加信息):大车每辆160元,小车每辆120元。

5、猜一猜:哪种方案最省钱?

(板书:空位最少最省钱)。

6、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分组计算各种方案需要多少钱.

比较得出租1辆大车2辆小车最合理,花了400元,空座位也最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得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优越,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活动二:购门票。

1、出示信息:同学们,我们坐上汽车很快就来到了车溪风景区的大门口,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信息),购买门票就可以进去啦!

成人票每张80元,学生票每张40元。

团体票40元/人(45人起订)。

2、提出问题:怎样买门票最合算?

3、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设计方案。

(2)集体交流。

(三)游车溪:课件出示:车溪美景。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游览车溪。(看图片及介绍)。

师:我们徜徉于车溪的青山绿水时,无尽的乡土气息如清泉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仿佛回到了“梦里老家”。

【设计意图】解决了租车问题后,学生已经略显疲惫。欣赏车溪风景区美景,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短时的放松,还能起到过渡的作用。

(四)活动四:用餐。

师:醉人的景色真是让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肚子饿了。同学们我们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多媒体出示37页快餐店图片。

1、合理点菜。

(1)师:假如你们一组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整理方案。

(3)汇报。

(4)仔细看看,哪种订餐方案好,为什么?引导得出点菜时注意营养,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注意养成节俭的习惯。(板书:荤素搭配,注意营养,节约不浪费)。

2、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四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点菜设计中,再与组内成员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优越;对别人点的菜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增强了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反思交流、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今天的旅游活动很顺利愉快,你们开心吗?在旅游中知道了什么?(生谈收获)。

师补充:

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约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四、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问题,你们真棒!旅游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要考虑,如时间,住宿等等,课后为班级制定一份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1、本课的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本课的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2÷11=0、1818…。

3÷11=0、2727…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7÷11=8÷11=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四个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1,再根据规律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2题。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的整数部分就有5个几,小数部分万分位是o,其余的数都是9的那个倍数。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最后用计算器验算。

(四)小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

1、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

2、观察得到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结果。

(五)作业布置。

一、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3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2÷7=。

3÷7=4÷7=。

5÷7=6÷7=。

二、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写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

【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准确地实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准确使用运算顺序实行计算,并能准确实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实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实行脱式计算。

【难点】能准确实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实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

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使用计算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2.改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知识与能力】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16+9+8=32-10-6=25+20-10=48-8+17=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 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

结合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面积的含义,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为后面的面积单位做好铺垫。

(二)过程目标。

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

(三)情感目标。

学会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

认识面积,知道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的'概念,能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认识面积。

1.认识物体的表面的面积。

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课桌面,这两个面哪个大?哪个小?

摸文具盒的上面,橡皮的正面,哪个面大呢?

引出:物体的表面就是它们的面积。

看一看1元硬币与1角硬币的大小。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课件抽象出面积)。

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也就是说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出示课件:缺角的长方形)。

师:这个图形的面积在什么地方?它不是封闭图形,没有面积。

(二)进一步认识面积(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1.探密游戏。

2.小组合作探究、汇报。

小组成员到投影前展示自己的方法。

(课件出示)游戏的秘密。

原来是智慧老人,为我们带来一个宝盒,猜猜里面装着什么?学生猜。

打开看看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已接近尾声,谈谈自己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吧?

2.课本第50页“练一练”第5题(2)。

“面积”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面积”概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知识与技能:结合教学用具和学生已有认知,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并根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同时,熟记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具体情境,借助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导入新课。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并且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大家来看,这个圆柱形状的物体。它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材料(出示一个茶叶盒)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制作这样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是在求圆柱的什么?(边演示边讲解)。

(二)生成原理。

(1)介绍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师生活动:要求“制作茶叶盒所需的材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边演示边说),我们把圆柱侧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表面积。

(2)创疑激趣。

(3)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此圆柱的侧面积也就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

(4)学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师:我们已经会求圆柱的侧面积,那圆柱的表面积呢?(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求表面积的算式,并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师生活动:用字母表示侧面积和底面积的话,该如何表示圆柱的表面积。

(三)深化原理。

圆柱的表面积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面积之和。如果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它的表面积则是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之和。如水桶。

(四)应用原理。

(五)课堂小结。

生:测量、确定笔筒的大小。

师:如何确定?

生:确定底面半径,还有笔筒的高。

师:课后利用所学知识给自己设计一个笔筒,并做一下“做一做”。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设计模板

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1)运用多种方式,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况。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数——请同学们一架一架地数一数,每架小飞机上坐了几个人?

圈——请同学们将每架小飞机上的3个人圈起来。

(2)制造冲突,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教师:想一想,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大家先在心中把这个算式默默地说一遍。

教师:都想好了吗?下面请两个同学一组,开展一个“你说我写’’的游戏,一个同学说算式,一个同学写算式。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观察,了解两个学生相互配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反馈交流情况。教师:在“你说我写”的活动中,有的组两个人配合得非常好,也有的组出现了问题,说说你们在写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有的组写乱了。)。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同伴一听就明白吗?(这是5个3相加。)。

(3)认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的特征,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观察一下这个加法算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了吗?(加数相同,都是3。)。

(三)自主尝试,强化认识。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小火车里的同学们玩得也很高兴呢!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每节小火车里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节小火车里面都坐了6个人。)。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上图中将每个车厢的6个人圈起来。

教师: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4个6相加。)。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个算式:6+6+6+6=24。

教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加数都相同。)。

(四)加强体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1)借助现实情境,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出示下图):最刺激的要数过山车了!

教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这是几个几?

教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五)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1)明确乘法的意义。

教师:7个2连加确实写起来比较麻烦,在数学上有一种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听听小精灵是怎样说的。

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如下。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

乘法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的基础参差不齐,也许有少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乘法,但是对于乘法的意义,他们是不理解的,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对乘法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难度。(一)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

“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并且根据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

法算式。

3.在学习活动中认识乘法,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本节课的特色:

1.通过快速地听算,不仅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为新知制造一定的障碍,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去探索。

2.一个教案两手准备。站在学生的起点,充分地预设,追求精彩地生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从听算入手(因为我觉得摆图形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造),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几个几连加”这句话表示加法算式的说法之后,要求学生写出10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时,就为学生的学习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促使学生去动脑筋、去探索新的表示方法,接着更深一步学习并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物体吗?说一说你会用小棒摆什么物体?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本年级组提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而设计的。设计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本专题的研究成果,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各种方法融入了教学当中。同时在本节课设计中,我也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交替变换,注重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另外,我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素质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另一方面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一座“通往数学王国的智慧桥”,引出复习题。

二、谈话导入:

新的一天开始了,神奇的数学王国里正在举行画画比赛,他们分三人一小组进行合作,瞧,他们多团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先请学生估算:三盒彩笔大约是多少枝?)。

4、师小结并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常常除了估算之外,还要计。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导入主要是让学生觉得我们是有必要上这节课,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最大的发挥)。

三、探究新知。

1、计算三个人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应该怎样列式?

2、想一想: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有几种算法,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分享。

4、学生讨论算法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算法,合理的算法。

给予肯定,不恰当的及时进行引导。

5、学生汇报算法,可能出现:(课件出示以下两种可能)。

(1)用加法:12+12+12=36(枝)。

6、比较算法:第一种用加法计算,现在是3个12,加起来比较少,很快就能算出来,如果加的个数多了,就比较麻烦,比如8个12,9个12,甚至更多,这样计算起来就很慢了。第二种算法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后,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运用了前面学习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出来。只是在计算的时候要进行三步计算才能算出来。两种方法比较,显然是第二种比较方便。

7、提出疑问,引出乘法竖式计算:那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加简便或计算更快的方法呢?

8、揭示课题:今天,数学王国的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设计意图:这里这样安排同桌、及小组合作是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使学生体会小组合作的作用,培养初步合作的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

四、介绍乘法竖式。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74页,小组内相互交流交流数学王国里的小朋友是怎样给乘法算式列竖式的。(学生试着自学,并交流讨论乘法竖式的算理,教师巡视指导,遇到疑难时,可以给予引导)。

4、小结:在进行乘法的竖式计算时,把数位较多的因数写在上面,数位较少的写在下面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然后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相乘写在个位上,再与十位上的数相乘写在十位上。

(设计意图:师生一起说算理,使算法进一步明确,算理更加清淅。)。

五、练习巩固。

1、课件出示74页“做一做”3道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到黑板。

板演后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2、75页练习十六的1到4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共同交流、讲评。

(1)说一说用乘法计算的理由是什么?

(2)要求用竖式计算后,同桌交换检查,如果出现不同意见,可向老师。

提出,同时向学生调查,全部正确的人数。

(3)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有几种解答方法。

(4)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能稳步提高,同时也渗透一些科学和品德方面的教育,注重学科的联系。)。

六、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学生自己来谈收获,是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另外再次强调了笔算时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记得更牢固。)。

七、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进位乘)12??因数36??积。

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说课教案:位置与方向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cai课件,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义务课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设计。

〖活动一〗 引入。

从复习导入新课。

生: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做的很好,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又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可以摆一个三角行。

【学生继续演示】。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图形———角。

〖活动二〗感知 。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课件出示实物。

钟面     红领巾     剪刀    吸管。

师:你能在自己身边找出角吗?找到角后摸一摸,角是什么样的?

生1:角尖尖的。

生2:角两边直直的。

〖活动三〗  创造。

生1:我觉得有两部分组成,两根小棒就行了。

生2:我也觉得是两部分。

师:如果没有带孔的点连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生1:不能把两根小棒连起来。

生2:不能组成一个角。

生3:组成一个角,这个孔不能少。

〖活动四〗探索。

师:同学们,你们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 怎么变?

生1:我把两根小棒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我拿住一边,把另一边一拉就变大了。

师:你们能让角变小吗?

生1: 把两条边合拢一下,就变小了。

生2:刚才,我们既能把角变大,又能把角变小,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与角的边有关。

师追问:与边的什么有关,长短吗?

生1:不是  刚才边没有变长。

生2:  不是 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变大,张开的小,角就变。

师小结。

〖活动五〗  画角 。

深化角的认识。

师: 我们认识了角,现在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角。【学生画 师巡视】 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1:我是照着三角板画的。

生2: 我是先画两条边,再画顶点。

生3:  我是先画顶点,再画的边。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混合运算》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

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2.改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年小学数学面试试讲题目和教案【】

师:谁能说下体积指的是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生:。。。

师:在这里,有一种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现在把两个这样的正方体排在一起组成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它们的体积是多少?把4个排在一起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长方体,体积分别是2和4立方厘米,数个数就可以知道。

师:很好,我们有了不一样的猜想,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教具,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合作,用这些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下面开始吧,组内注意分工,完成课本中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第一组先来。

师: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

师:很好,再仔细观察一下,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长宽高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小组内继续探讨。师:谁发现了,就你吧!生:每排的个数相当于长,每层的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我们都知道了,下面就来用用这些公式。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小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想玩游戏吗?都想啊,好,那我们今天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老师刚才买了一本笔记本,猜一猜。我花了多少钱?你说,2元5角,多少元呢?2.5元,再来,猜一猜老师的身高多少米?1米6,对1.6米。猜一猜自制数位表的长和宽是多少?你来说,宽15厘米,长25厘米,这是我们猜出来的,怎么验证咱们的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你们有什么办法?量一量,很好,老师提前量好了,来看看与我们猜的一样吗?还有什么发现吗?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小数的知识。

师: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小数,老师带来了这个,谁认识?对啦,米尺非常准确,我们把一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分,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一份应该是多长,对1分米,如果用米做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思考一下,你来说,分数1|10,小数0.1,很好,如果是3分米、7分米呢?用分数和小数又该怎么表示呢?请同学们自己思考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内容。完成了吗?谁说说看?3分米就是3|10米,也是0.3米;7分米就是7|10米,也是0.7米,好,0.3米里面有几个0.1?0.7米里面有几个0.1?仔细观察每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和同桌说一说,你来说说你的发现:分数分母都是10,都是零点几的小数。

师:我们刚才把1米的尺子分成了10份,每一份师1分米,如果把每一份再平均分成10份,想想我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多少份,你来说,100份。

1、0.001,好,它们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是10,非常的好我们今天再一次深入研究了小数,谁能说说今天都学习到了什么知识,想一想,你来说,很好,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怎么来的,还有呢?相邻两位小数的进率,很好。

我们今天的课就学到这里,好,下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到此结束。

等式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能够抽象归纳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3、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4、总结反思,深化重点。

5、布置作业。

亿以内数的认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抽到的试讲题目是《亿以内数的认识》,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师:好,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同学们请坐,老师这里带来了一些图片,你们想看吗?都想看是吗?你来说说看是什么呢?对,是大熊猫,非常的棒!看到大熊猫,你能想到我们国家的哪个省呢?诶,谁来说?谁的知识比较渊博,好你来说,呀,四川省,很好,咱们大熊猫的故乡就在咱们的四川省,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四川省除了大熊猫意外还有什么呢?奥,你得到了一个数学的数字,这个数字你会读吗?这是我们四川省的人口数量,你说说看,非常的大,这样的数里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你知道吗?咱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师:好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我们学习数,认识数的时候,需要用一个什么工具啊,需要一个工具?你说说看,对,计数器,计数器到底能帮助我们认识这么大的数吗?老师今天把这个宝贝也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我们以前通过计数器认识了谁,你说说看,奥,我们认识了个位,十位,百位还有咱们的千位,很好,在千的后面还有谁呢?你来说说看,还有万,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来拨算珠,拨到万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神奇的事情呢,好,跟着老师一起来拨,一万,两万,三万,四万,五万,六万,七万,八万,九万,十万,唉,老师拨的过去吗?没有珠子可以拨了,怎么办,奥,这位同学说的可真是准确,要进位了,他说,我们九万拨完了,不可以往下拨了,那这表示9个一万,下面就应该是10个一万了,十个一万是几万呢?对了,眼睛尖的同学在咱们的计数器上已经看到了是十万位,非常的好,怎么把9个珠子给他拨过去,好,我们在十万位上拨一个珠子,那表示的就是一个十万,一个十万是几万啊?大家一起说,是10个一万,好那么我们继续拨,老师有一个新的想法,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起来给怎么拨拨看,好不好?好,就请你吧,你上来带领同学们拨,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很好,我们拨完了,发现了没有拨到九十万的时候又不可以拨了,怎么办?进到咱们的百万位当中去,在百万位拨一个珠子下来,这表示的是什么呢?动脑筋想一想,好,你来说,表示的是100万,是多少个十万呢?啊,对了。是十个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那比一百万还要大的数是多少呢?现在老师想让你们拿出自己的计数器然后跟同学拨一拨,看你们还能发现谁,好,下面开始,同学们拨完了没有,老师发现你们数的声音越来越小了,好,你代表你的同桌,来给咱们汇报一下吧。奥,你发现拨到900万的时候也一样要进位了,所以在千万位上拨了一个珠子表示的是1000万,很好同学们你们告诉他,1000万是多少个100万,对了,是10个100万,非常好,那比千万位还要打的数是多少?你来说,是咱们的亿位,一亿表示的是多少?10个1000万,好现在跟着老师一起来说一下,10个一万是10万,10个百万是千万,10个千万是一亿(边说边拍手)很好,同学们我们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我们认识了哪些新的计数单位呢?谁来总结?你来说说看,他说: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还有亿,很好,那咱们以前又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这些计数单位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特别是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你能给这些计数单位排一排顺序吗?好,老师请你们四个人为一个小组来讨论下,老师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如果说忘记了没关系看咱们的大屏幕,大屏幕上有提示,好下面开始,同学们讨论完毕了吗?老师已经收集了很多关于你们讨论的一些结论,下面呢我们请一些同学代表你们的小组来给老师汇报下,给全班同学汇报下好不好,就请你吧,你来说说看,他说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他们的进率是10,为什么?说的真有条理,十个十万是百万,所以百万是十万的十倍,我们知道了进率,还有呢?哪个小组把我们的顺序给排出来了,啊。你上台来给咱们展示,同学们,他写的对不对,非常的准确,咱们的计数单位就是以这样的顺序呈现的,现在老师想让你们观察下咱们的计数单位,它们身上有什么特点呢?如果让你们来给这些计数单位分类的话,你们会怎么分?啊,你来说说看,分类你不会,但是你发现,有一些计数单位都是跟万有关的,诶,你举举例子,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很好,都是跟万有关的,这就是我们的万级,那比万级还小的同样也有四个数位,我们称它们位个级,比万大的就是亿级,这个以四个计数单位为一级,我们称他为数级,我们现在认识了计数单位,这个四川省的人口当中的每一个数字表示的是什么含义呢?你们知道吗?这个留作咱们的家庭作业回去之后探究一下,咱们这一节课就到这里。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说课教案:位置与方向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活动(3):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活动(4):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4: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你们组在老师的哪个方向。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借助师生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校园平面图:利用学具摆出学校的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三(6)班的向秀坤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三(6)班同学到市地税局看花园怎么走?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正是有了这些已有知识和感性经验作基础,所以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诸多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做数学的环节,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眼看、耳听、手动、脑想、口说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于是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整节课上,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地动了起来,课堂真正地活了起来。

1。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情景和亲历操作活动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的方法。

2。通过观察实物并从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3。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5。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画角,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师:4根同样长的小棒,三角板,为每生备一张圆纸片,投影仪。

生:厘米尺,练习纸。

(一)谈话导入:

(师出示一三角板)。

同学们,我手中拿着什么?

(生述:三角板)。

为什么叫它三角板呢?

(因为它是三角形的,有三个角)。

那它的三个角在哪儿呢?谁能指出来?

(生指三角板上角的顶点)。

(生述)。

大家觉得这是不是一个角呢?(不是)那这是什么呢?

(生述:这是一个点)。

那你们觉得三角板上的“角”是什么样子的呀?谁愿上讲台给大家画一画?

(生画后师描述)。

(二)认识实物中的角。

(1)从实物中找角。

(教师课件出示闹钟、切开的西瓜,三角板)。

提问:大家看这些物体上有角吗?

生答。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些角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观察并述,师介绍角的顶点和边,并让生找找其他几个角的顶点和边)。

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三角板上有角外,其它物体上有没有角?下面我们可以走出座位,从我们周围的物体中来找找角,比比看谁找得最多最准确。

(学生“找角”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汇报:同学们发现哪些物体上有角呢?谁能给大家指一指。

(生比划从周围物体上找到的角)。

(二)判断角。

刚才同学们从周围物体上找到了许许多多的角,大家看这些图形是不是角呢?

(课件出示如下)。

(生述师评价)。

三.用纸片折角。

大家看这张纸片上有角吗?

那我看谁能用这张没有角的纸片折出角来呢?

(生举手)师接着提问:我们该怎样折呢?

(生上讲台进行折角演示,师适当指导)。

(学生折角活动,教师巡回查看折角情况,提醒每组同学折的角不要一样大)。

汇报:谁能给大家指指你折的角在哪儿?

(生指)。

同学们折出的角的形状各不相同,其实角也是有大有小的。谁来说说你觉得你折出的角比你同桌折出的角是大还是小?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述,并产生了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不同意见)。

现在我画一个角(师画)然后我延长角的两条边,这个角变大了没有?

我再擦短角的这两条边,(师擦)这个角变小了没有?

思考: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师出示活动角并使其两条边叉开的越来越大)大家看这个角变大了没有?

(师出示活动角并使其两条边叉开的越来越小)大家看这个角变小了没有?

思考: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那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

(师引导学生得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四)学习画角。

1.自由画角。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角,那我们应该怎样画一个角呢?

师边介绍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出了一个角)边板画各种不同方向的角。(突出从一个点起,向不同方向画角的两边)。

现在老师还想画一个角,同学们说画法好吗?

(生说画法师画角,师在黑板上画顶点后,要重点突出向不同的方向画角的两条边)。

现在同学们学会如何画角了吗?

下面请每个同学在纸上画一个角。

(生活动,师台下指导)。

(四)小结及知识深化。

1.课堂小结:

这节课上,同学们学得特别认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师生共同回顾所学内容)。

2.布置作业:

3.课堂小结。

由于《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没有一讲到底,一练到底,也没有随意地,无目的地让学生讨论,而是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1.生活中和数学中的角是怎样的图形。2.怎样折角,角3.怎样画角.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了解特点——概括方法——灵活运用,师生共同体验了教学过程的苦与乐。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相信,放手的“风筝”会“飞”得更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