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之美初二(优秀22篇)

时间:2023-12-17 05:55:14 作者:QJ墨客

优秀作文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个性特点,能够抓住读者的神经,引发共鸣。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作文的实例,希望能够启发我们的写作思路。

朦胧之美初二作文【精选】

八点,我早早地躺在床上,可能太累了。平日里,现在才下自修——这对我们六年级来说是多么奢侈的事啊。可迟迟没有困意,也许,或许只有在上课时才困吧。

天儿好,便满天星斗,天儿不好,也就黑乎乎一片儿。果然,一刻钟后,落下了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本是悄无声息,可因邻居家搭了一座铁棚,雨声也愈发大了起来。倒也罢了,何妨不听听这雨打在铁篷上的声儿呢?想——也是有趣的吧!

倾听着,触摸着,享受着,最惬意的也不过如此了。渴了,就喝口水;无趣了,就含颗薄荷糖,清清甜甜,蛮好!

雨越发朦胧了,越发模糊了,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了,来得匆匆,去得匆匆,毫不徘徊。

美丽的地方往往不现实,社会中的”简爱”真实也不过如此了吧,不现实的美丽也只出现在——梦里。

教师评语:格调委婉、流畅、轻灵、悠远。全篇篇幅短小,结构较为单纯,句式大多简短,通篇却显得和谐匀称,融洽得体。

草之美初二作文

路边,一簇簇的`小草昂首挺胸地抬着头,点缀着原本光秃秃的大地。雨后的他们,虽微不足道,却也如此动人,创造了世间的另一种美丽,用一抹抹绿色,为我的心贴上一幅幅秀丽的画卷。而在这世界里,不仅有草的美,更有人的美,为大千世界增添了几分不一样的色彩。

一天雨后,被雨水冲洗过的景物格外动人,在这美景中,有着我们的语文老师徐老师缓缓移动的身影。徐春明老师,一米五五的身高下有着代表健康的古铜色皮肤,潇洒帅气的脸庞上有着一对一惊讶就自动上挑的眉毛,微微泛红的嘴巴边上常常挂着个笑脸,好像永远有数不尽的好事似的。让人一见便会留下幽默,风趣的印象。他的脸,不算引人注目,却如小草一样美,像一幅幅美丽的图像,叠在一起,叠向美好的明天。

上课时,他略带幽默的风格能让人放下沉重的学习压力,在学习之余也能够得到快乐与喜悦。他高兴或惊讶时,总会皱起眉头,额头上马上便会出现一个三字,然后耸起肩来,像一颗变矮了的小树,让人不禁喜笑颜开。在这种快乐中,书本上一个个冰冷的词语仿佛也有了温度,带我们在欢乐的世界中探索一个个方块字之间的奥秘。而方块字里,不仅有着刚劲端庄的一撇一捺,更有一抹抹绿色的希望,一片一片,连向未来的彼岸。

下课时,他就更幽默了,不时的与同学开开玩笑,聊聊天。于是,上课时的书声琅琅就变成了下课时的欢声笑语,上课时的专心致志也变成了下课时的自由放松。老师上课时严肃的脸庞在此时也变成了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的面孔。他对我们的教育,像一株株美丽而又不起眼的蒲公英,飞呀飞,飞向未知的远方。

平时,他总会以严格的要求来看我们的作业,即使是美得引人入胜的作文,也会严加批改,细细查看,任何一个细节都是他扣分的好机会。在他娓娓动听的声音下,我们也变得更加好学,有时偶然瞥见他黝黑的脸,不但不觉得生硬,反而觉得十分亲切。在这种感觉下学习,也是人生一大乐趣了。这种快乐一次次地贴在一起,像一簇簇小草,连向不知名的远方。

他就这样,虽不起眼,却装饰着美丽的世界;虽不伟大,却默默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他不是草,却有着草的乐观向上与默默奉献的精神。就这样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丝丝淡淡的甜,像那微不足道的小草,一株株连向那座充满美丽,快乐与希望的永无乡。

书法之美初二作文

整本书看下来,这是最让我动容的一个章节,也是坚定我要写读书笔记的重要原因。其实前两篇,说是“读后感悟”,未免有些牵强,更多的是知识点的摘抄。也是因为自身在这一领域的涉猎实在有限,难以产生共鸣。当然,这也是我坚持学习的一个重要动机,不论哪个方向的专业,只有知识达到一定的积累,才能感受这一专业所独有的魅力与乐趣。

“感知教育”这一章节,字数不多,内容也很简单,是蒋勋老师对卫夫人《笔阵图》中重要内容的理解。卫夫人名叫卫铄,她并没有书法真迹留下来,只有一件她的摹刻作品《稽首和南帖》,但她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她教出了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书法家――王羲之。在她的《笔阵图》里,处处可见这样一位一千多年前老师的教学机制和教育情怀,而这位老师的智慧即使放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让人敬佩不已。

《笔阵图》的精髓应该在于卫夫人对几种基本笔划的讲解。这里我们可以一一进行展述:

一、“点”,高峰坠石。

卫夫人摇身一变,从一位书法老师,变成了物理老师,告诉王羲之去感受,悬崖边上有一块石头坠落下来,这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蒋勋老师这样解读:“我一直在想,卫夫人可能真的带这个孩子到山上,甚至丢一块石头要王羲之去接。”“石头是一个物体,视觉上有形体,用手去掂的时候有重量。形体跟重量不同,用眼睛看它是视觉感受的形状,用手去掂时则是触觉”“‘感觉’的丰富,正是‘审美’的开始。”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二、“一”,千里阵云。

写书法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越是简单的字越是难写,而“一”这个字,想要写好它确实不容易。它是文字,也是线条。不同的人写“一”,是完全不一样的。颜真卿的“一”跟宋徽宗的“一”完全不一样,颜真卿的“一”那么重,而宋徽宗的“一”在结尾时带勾;董其昌的“一”跟何绍基的“一”也不一样,董其昌的“一”清淡如游丝,何绍基的“一”有顽强的纠结。

而卫夫人《笔阵图》中的一,也许是“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广大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说‘千里阵云’”。“千里阵云”大概是指地平线上云的排列,云低低的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滚动,有辽阔的,向两边横向延展开的感觉,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三、“竖”,万岁枯藤。

很多人觉得写竖有一种畅快的味道,一笔到底,长长的竖。而“万岁枯藤”,是让王羲之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有过登山经历的朋友也许很熟悉,有时,一枝老藤,一根漫长岁月里的生命,人们可以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量,悬宕在空中,悬宕在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支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强的力量。“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写到强韧,写到有弹性,里面会有一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力。

“竖”如万岁枯藤。

四、“撇”,陆断犀象。

“陆断犀象”讲的是汉字结构里向左去的一“撇”,例如“匕首”的“匕”最后一笔,这一笔是“逆笔”,毛笔笔锋逆势而行,要想切断的犀牛的尖角,要想截断的大象的弯曲长牙,有锐利而又坚硬的质感。

“撇”如陆断犀象。

五、“弋”,百钧弩发。

先秦“六艺”是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必修的六种课程――礼、乐、射、御、书、数。读书人习“书”习“射”,也很自然会将书法线条结构与射箭的弓弩联系在一起。而这个“弋”字,卫夫人提醒到:笔划里有一股巨大的弹性,就像力量非常大(百钧)的弓弩,要把一支箭弹射出去,卫夫人强调的不是弓弩或弓箭的形状,而是弓弩拉开后紧绷张力下巨大的弹性,因此,“发”这个字变成重点――一根线条要充满弹性的力道,可以“发射”。卫夫人正是要王羲之体会箭发射出去那一刻弹性的力量,把这种感觉用到书写“弋”这根线条上。这是彻底而完全的“美学教育”,不是在教技巧,不是在教写字,而是通过写字,回归到自身的'感觉去体悟生命。

“折”如百钧弩发。

六、“力”,劲弩筋节。

这次讲的不再是“弹性”、张力,而是希望孩子注意到一把弓弩,如何把“弓”与“弦”仅仅缠结在一起,一张弓,弓体本身与弦如果联结不好,弦就会松脱。“劲弩筋节”讲的是汉字写“力”这个字的转折:从水平转向垂直,把水平的力量过度到垂直书写上,如何让两个不同方向、不同力度的线条之间,找到最好的“筋节”。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七、“辶”,崩浪雷奔。

用毛笔书写这一根线条时,会有不断拖出、拉长的感觉。而卫夫人的“崩浪雷奔”:“崩浪”是河或海的波浪,一层一层,往前或往上涌动,层层不穷,站立在岸边,老师和学生都体会到了“崩浪”震撼人心的沉着力量。这力量和“百钧弩发”的爆发力不一样;“崩浪”是更内敛、也更含蕴于内在的力量,源源不绝,生生不息,奔向最后宿命的一击。

“捺”如崩浪雷奔。

读到这里,我已经非常羡慕王羲之有一位这样的老师:

一位好的老师,像一位最亲密的朋友,她似乎总是想你所想,似乎了然你心中的期待与犹疑,她不会喋喋不休地灌输知识给你,她不会自作聪明地用大人的身份要求你,她牵起你的手,陪着你,支持你。

一位好的老师,像一位最神奇的魔术大师,她为什么总有那么多有趣的办法,让你在看似随意的游乐中获取知识。她明明教的是毛笔写字,她大可以握住你的手,一笔一划地教会你。但她偏偏不这样,她带你去悬崖边,看高峰坠石、她带你去海边,看崩浪,听雷奔、她带你用双手拉弓,感受弦的张力与箭的速度、她带你去深林,让你体会老树枯藤的顽强生命……。她是一位书法老师,她是一位美学家,是一位物理教授,一位音乐大师,一位哲学家……她把写字这件简单的事变得如此丰富,调动你的听觉、嗅觉、触觉……让你整个身心都敏锐地感受着,有了如此充盈丰富的感受,表达似乎成了最自然的诉求。

作为一线教师,我时刻感到要呵护、滋养学生对美术学习最初的热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要求自己“以生为本”,要力争“生命化课堂”,简单的几个字,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在我的课堂里,我更愿意和学生们做朋友,孩子到了六年级下期,我总会提醒他们多注意学习的状态,自我的状态,要对自己的状态有所要求。这也是我对自己的期待,我始终觉得,身教重于言传,你想要学生如何,你自己首先就要怎样去做。

在大师的课堂里,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单次课程的知识内涵,更多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生命智慧。感知教育,生本教育,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生命化……这本《汉字的书法之美》给了我教学中新的营养。

书法之美初二作文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二作文:桥之美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桥之美》。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首先我来谈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桥之美》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2,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3,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5,了解常用说明方法。

6,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分析新课标要求)。

这是我第一次拜读画家吴冠中的《桥之美》,我想没有一定的艺术底蕴,没有遍布大江南北,饱揽祖国的名川大山,是不能写出如此诗意的文章。这篇文章内容与写法与本单元其他各篇文章有很大的区别,这不是一篇常规性质的说明文。它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审美情操的人。(分析所说课文的内容)。

无论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选材,组材等方面,可以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但作为课堂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所以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上下功夫,据此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积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美感,驻足”等一些雅词妙句,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3,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审美意识的人。

目标1,2,3都是重点。

二,接下来说说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

为帮助学生顺利地达成以上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先以教师的“点拨,启发”为主,后以学生的“分析,讨论”为主。

因为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变化,要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老师要成为引领学生寻找水源的人,学生则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探讨分析解决问题,努力营造师生,生生之间的那种民主,和谐,合作的关系,大家一起合作,共同探讨,一起成长,共享学习的愉悦,让学生口,手,脑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乐学,会学,能学。

2,同时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我还将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的媒体手段来辅助完成本节课教学。雨露沾花花更美。

三,接下来再说说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既要授学生以知,又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探求知识,发现规律,使之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本课我打算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很适合十几岁的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点评优美词句,积累语文知识;

四,最后我重点阐述一下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一共有以下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在课前播放各式各样桥的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到桥的美并谈感受。这样设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感受课文的美。并出示问题:文中描写了哪些桥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里揭示相关文句“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探究主旨)谈谈听后的感受。这样设计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

3,研读课文,授知授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目标2设计的。

这样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能够“读有所悟”,学会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同时对学生进行朗读,圈点批注等学法的训练。

4,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把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欣赏事物。

我欣赏月之美初二作文

今夜,思绪烦躁,抬头仰望,又见你那可人的微笑。那整夜引人注目的皎洁的月亮。从古至今,多少人陶醉于你那乳白色月光,可你在我心中,却并不是可亲可敬的皎月女神。

那天与父母发生争吵后,我冲进自己的房间,关上门。本着想看看你那美丽的面庞寻求安慰的我却再一次失望,可能是因为空气中水分子太多的缘故,最近也下了几场大雨,导致你反射的乳白色皎洁的月光变成了血红色,而且并不是满月。看上去像个弯弯的浅红色辣椒。我觉得那更像我的脸,内心的懊恼充溢全身。何时我才能变得更理智?处理事情不再那样慌张?我反复的审问自己,抬头再看一眼你那熟悉的.面庞,我依然带着疑惑进入梦乡。

多变的你有时更像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圆嘟嘟的白脸蛋真是惹人喜爱,也让身在他乡的游子心中对家乡的思念,那份空白,那份“月亮的另一半”有了填补。你带给人们团圆,留住人们的寄托,得到人们的崇拜,可你也有过“失落生气”的时候,可你还是一副平淡而又美丽的微笑迎接你的每一次形态,你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你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就像人类一样。或许你也会每晚满怀愁绪地望着我?和我一样疑惑着自己的人生?但这都只是暂时的,你有过被光彩所照亮,让世人都来观赏你的时候。你也有独自陷入黑暗,无人问津的时候,可你已经习惯了生活的平衡。

我们总是为生活中的琐事斤斤计较,四处奔波,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我们甚至可以放弃人性。可失败时,却无法接受,每一次都会有想要放弃的念头。这是人性的缺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人生的大起大落,不管你喜不喜欢,那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朋友亲人的离散是为了下一次相聚做准备,满月对月亮来说并不是全部,羞涩的月牙也同样美丽。美丽的事物因为稀少所以才变得美丽,这一点在月亮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总是纠结自己都失去了什么,却从不把得到的东西放在眼里。

所以与其为我们的失败而懊恼,为成功而喝彩。不如让我们脚踏实地,放低不可一世的心态,用平常心去面对事物,和月亮的微笑一样!因平凡而美丽。

书法之美初二作文

作为一名小学书法老师,为了让中规中矩的书法课生动有趣、为了让深奥的书法知识浅显易懂,我发现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法文化之书――《汉字书法之美》。这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文学家、画家蒋勋的大作,分别从汉字演变、书法美学、感知教育、汉字与现代四个章节介绍汉字书法之美。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汉字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一件黑陶尊,器表上的一个符号,上端一个圆,下端一片曲线,最下端一座五峰尖山,这就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文字出现了。结绳、仓颉、毛笔、石鼓等等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一幕一幕闪过。

而书法美学又让我对书法的五种书体的历史有了新的心得体会:波磔与飞檐的隶书线条、碑帖的厚重与飘逸、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元明书法的形式与表现及清代书法的古朴与拙趣。

又让我对卫夫人的《笔阵图》细细感知。“高峰坠石”的点是形状,是体积,是重量,也是速度;“千里阵云”的横是水与墨在纸上的交互律动;“万岁枯藤”的竖是一切看似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

以小见大,让人看出汉字书法之奇,不仅在指腕之间,甚至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乃臻而为是我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一如瑜珈、太极、舞蹈,乃至慢跑,由静转动,动中见静,成就了一种肢体韵律之美。

朦胧之美初二作文【精选】

梦里你看到的风景,不再那么朦胧。

你知道,眼前所关注的这一切,其实都只不过是一场幻梦。梦醒来之后,你会看懂那些人的言语,是虚假,还是梦幻。是假装,还是古董。

都能一清二楚。

看电影的时候,一颗心是漂泊不定的。因为不知道结局,内心难免就多了一丝惶恐。我写出来的这些东西,可能以前一直都藏在日记里,从不示人。

可是现在却总觉得,只有我一个人去享受,未免太过孤独。我从前欣赏过很多不一样的风景,我也知道这一切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梦。

他们欣赏别人,不是为了玩转,也不是为了游戏。只是那一瞬间,看清楚的食物有一点多,只不过是跨域了重重阻碍,结果还是能够看清楚所谓的颠倒黑白。

如果真的可以忍受,我想这一切都不是什么浮华而漂泊的概念。因为有你在,所以眼前的这一切都很美。美到惊人心魄,没到无处可以躲。

我看懂,那一次下雨天,你只是那卑微的女孩,可是在你的背后,万家灯火,都开始来到你的身边。小说不是你的归宿,你想要的也是这个烟火灿烂的俗世。

美,太美了。

书法之美初二作文

最近读了著名学者蒋勋写的《汉字书法之美》,非常喜欢,留一点阅读感想吧!

声音与图像。

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非常少,汉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学者们一直以为带有很多图案的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来因“罗塞塔石碑”(上面对照刻下了古希腊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发现原来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图案还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字大都是声音的记录,而汉字却是形象的记录,这就使得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思维必然与其它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使用象形文字应该使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因西方文化从声音出发思考问题,声音对于其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视朗读、重视表达。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

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西方的音乐特别强调完整的逻辑性,而中国的古乐则截然不同,就好象是要从山中抓住一缕柔风、水中拮取一片波光,连音乐都象图画以及文字(简化的图画)一样处处有着“留白”,让人去领悟去想象……也就是说,中国的音乐也好,文字也好,图画也好,其基本的气息都是清淡而跳跃的,也许其表达并不连贯,但却非常适合去细细体会,受者的感觉越细腻,感受到的层次就越丰富。

中国的文字来自图画,这些图画打根儿上又都来自于自然万物,所以中国文化与自然简直有切不断的血脉联系,从诗经到后世的所有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从自然开始,每首诗都似乎在描绘一幅画卷,离了自然,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简直就没了吸收养分的土壤!

欧洲一直使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国因发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欧洲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因汉字的统一,尽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况,但在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即使走到所谓“天涯海角”可能听不懂当地话,但还可以通过统一的文字来交流!想当初有人想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这就如同要切断我们互相联系的根脉一样了。

简体与繁体。

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隶也是同时期存在的,同一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别,在小篆和秦隶上也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国家重要典礼、仪式上使用的文字,就必须是端庄、繁复、雍容的,而甲骨文虽然是巫师用来与神灵沟通、隶书是小吏们用来记录行政文书,不能说不重要,但因为每天都要大量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把图像简化,简化到甚至一些甲、骨上刻的字与我们今天的简体字没大区别。

纵观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其实不难发现,文字的发展有时在向简化方向发展,而有时又在向繁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中,我到没觉得简化文字有什么特别不对,不过简化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按意简化,按音简化是容易混淆字意的,无论怎样只要别往拼音文字上靠就好!

美与技。

蒋勋将“笔阵图”和“永字八法”做了对比,在我看来就是美与技的对比,“笔阵图”是当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汉字的基本笔画所做的比喻:

“点”如高峰坠石;

“一”如千里阵云;

“竖”如万岁枯藤;

“撇”如陆断犀象;

“弋”如百钧弩发;

“力”如劲弩筋节;

“辶”如崩浪雷奔;(书法课上,小林老师讲到此,选了《兰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惊涛骇浪的图片,我觉得更合适)。

截取了《兰亭序》中的前四个字,以上的七个笔画在这四个字中基本都能找到,让我们好好看看这里面的“高峰坠石”“万岁枯藤”“陆断犀象”“崩浪雷奔”吧!

笔阵图不仅仅在说形象,里面还包含了速度、质感、气势……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不是技巧而是感觉,而“感觉的丰富,是审美的开始”!

而“永字八法”也是在教初学者如何书写这些基本笔画,且很明显是在《笔阵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个则完全是技法和动作上的比喻了:

“永字八法”把“永”这个字,依照书写先后分为八个元素:

“侧”(点),

“勒”(横平),

“努”(竖),

“擢”(钩),

“策”(仰横),

“掠”(长撇),

“啄”(短撇),

“磔”(捺)。

我不知道当年的孩子在被传授“永字八法”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反正在我看来,孩子相较于成人,动作协调能力是要差一些的,用这么复杂的动作来形容每个笔画,让孩子理解得多费劲呢?相比之下,难道不是对自然的感受更为重要吗?书圣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定得益于卫夫人当年为他在心中打开了无比开阔的气象!

就象蒋勋所说:“笔阵图更看重在线条联结通向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感觉,更侧重美学教育,而‘永字八法’则是侧重在技巧和形式上!……‘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闭目掩卷,我的心里愈加清晰,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书法?那就是:通过写字,丰富感觉,回归自身,体悟生命。

朦胧之美初二作文

雨中的西湖最美,只有欣赏雨中西湖的心情才能领略那份美。站在断桥上,放眼西湖,看淅淅沥沥的雨丝一层层、一片片洒下,慢慢升腾的青烟,飘渺在湖面,水天一色,浑然天成,给人一种如临仙境的感觉,让人有忍不住有化身其中的冲动。

清晰是一种美,朦胧也是一种美。我更欣赏朦胧的美,正如早春观柳,远看青青近却无。

在朦胧中欣赏山水,眺望远山,更能拓宽视野,看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眼界随着一座座山峰不断舒展,产生极目楚天舒的感觉。山的美景,只有在朦胧飘渺中,才能观赏出它的秀、奇、幽、险,才能感悟其美妙之处,大自然的肖像才那么神形兼备,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朦胧、飘渺的美,给人留下思之不尽的遐想空间,产生空旷、深邃的意境,给人回味无穷的思索和畅想。在这种朦胧中,人的思绪自然产生对美好的向往、追求,从而受到美的陶冶,振奋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市长伯伯,您知道吗;花盆里怎么会有西瓜秧呢。“你认为结果会怎么样。接着,他们诉说了去年的遭遇;可放在桌上和外婆一比,外婆的饺子大了胜仗,我的饺子大了败仗。

初二作文:深圳之美

深圳真美,这和谐的乐章是一个城市难以做到的。深圳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和谐的城市,大家小巷里每天都有大家忙碌的身影,和谐的交谈声!深圳也是一个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城市,每天热闹的人们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和谐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从一些小事中却能看到大家心中的和谐!我从同学家回来,爸妈出去了,家里没人,我只好坐在楼梯上等,六楼的阿姨看到我,就叫我去他们家坐坐;在公交车上,一位阿姨主动把座位让给老奶奶;这一件件小事中都能体现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气氛!在每个深圳人心中传递。深圳的美是和谐的美!

深圳真美,这为了成功的努力!

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在深圳举行!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兴奋和骄傲的事情!深圳市民将热情地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来到美丽的深圳!大家都为这次运动会绞尽脑汁,把这次运动会办的更加完美,独特!人们变得更加团结,更加努力!大家都为了同一个目标前进着,奋斗者。深圳的美是是为了成功而努力的美好!

深圳真美!人们傍晚的美丽!

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公交车站又到了一天中人气最旺的时候。看,有的拎着菜,准备晚上打打牙祭,有的在商量着晚上在某个地方吃晚餐,学生们背着沉重的书包在车站旁嬉戏着。有的打着电话还在谈论着公司里的事情,一辆辆公交车停下,开走。车厢里又挤得满满的,人们脸上虽带有疲惫,可是有家人在等着他们。

夜晚来临,这时是深圳最美的时候,整个深圳灯火通明,路灯,车灯,电灯,广告灯,霓虹灯,让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魅力四射,餐厅透明的大玻璃窗内,人们没有了白天的忙碌,三三两两地坐着享受着美味佳肴。

深圳真的很美,一种朴实的美,一种令人敬佩的美,她的美无时不刻影响着我,让我有一种想向他靠近的念头!深圳的明天会更好!

今天我为深圳骄傲,明天,深圳为我骄傲!

竹之美初二作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题记。

竹子一般是虚心的、有气节的象征,它从来都是笔直的、朴实的站在那里,看着竹叶离开他的怀抱,进入大地变为泥土,他从不埋怨竹叶,因为他的心胸宽阔。他不像路边的野花那样有着可以点缀自然的美丽,也不会有蜜蜂来和他戏耍。

置身竹林,你会闻到淡淡的`清香,那是竹子的体香,竹子的叶子到过你的面庞,一阵阵微风吹来,那该是多美的事情啊,我喜欢竹子!

我爱竹子,因为它是虚心的;我爱竹子,因为它是有节气的;我爱竹子,因为他让我知道,没有密封的日子,他照样会拥有更贵重的价值。

如果可以,我要成为一颗竹子,虚心、有节气的活着,用自己有且只有的绿色去点缀自然,用自己的枝干去建筑房屋,如果我是一棵竹子,我会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书法之美初二作文

“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当我读到此书开头的这几句话时,我便停了下来,抬头透过高铁的玻璃窗,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风景,沉思了良久。

人生就像这窗外的风景,美的风景,即使你想多看几眼,但终归会被疾驰的高铁无情的抛向身后,不美的风景,即使你不想看,它依然会映入你的眼帘。

是啊,逝去的青春将一去不复返,笔者是幸运的,儿时可以感受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他小小的手,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一个有规有矩的人生便开始了。又突然想到蔚秉惠老师所著《书法初步》中有这样一句话:“从小练习书法的孩子,长大后不会犯错误”,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原话记不清了。叹中国汉字书法之美!叹中国文化精髓之深奥!

校园之美初二作文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以不同的视角用心观察,你就会收获各种独特的美;只要用不同的心态去发现,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走进校园,沿着西山学校中心大道慢步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排高大的榕树,枝繁叶茂的榕树一族挤着一族,不留一丁点空隙,远远望去,像一把把巨绿的大伞,炎炎夏日,给人一份清凉,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不论刮风下雨,日夜守护着校园,这是“绿之美”。

不知不觉的来到图书馆门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十个苍劲的大字,醒人耳目,推开门一看,同学们都安安静静的坐着看书,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书架上各种书琳琅满目,让人不禁眼花缭乱。人们都沉浸于书海之中,汲取知识,这是“勤学之美”。

向南走去,琅琅的读书声便扑耳而来,不同的读书声好像在较着劲儿似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却又相互搭配,给人一种如同欣赏交响乐的感觉,向教室望去,同学们坐得端端正正的,聚精会神的听着老师讲课,生怕听漏一点儿什么似的,这是一种“拼搏之美”。

向宿舍楼走去,远远的就看到了怡心湖,湖内湖光树影,苍松翠柏,那极富园林之美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沿着弯曲的小路,在花木扶疏,幽静绝生的树荫下,几个同学正在树下看书,漫步湖边,一阵轻风拂过,湖水荡漾,垂柳摇曳。“不知细月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的正是如此吧!此乃“湖之美”。

站在高处放眼校园,排排校舍如同棋子,错落有致的摆放在由围墙一小道和花坛构成的棋盘上,这是一种“布局之美”。

校园到处都是美。仿佛就像一副巨大的水墨画,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书法之美初二作文

再次翻开这本书,已是两年后的今天了。这是两年前,我在参与我校的一个关于省级写字课题时学校给每位课题组的成员购买的这本书籍。朴素的页面,文中的插图,一切是那样的熟悉,其中还有自已当时阅读时留下的痕迹,不同的符号,三角,波浪线,红笔、记忆着阅读时的感受与理解。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作者蒋勋先生知之甚少,也可以说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第一次读他的书,但是,就是这样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关于汉字的书籍,却让我对这位陌生的作者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这本书的内容分为四部分:汉字演变、书法美学、感知教育、汉字与现代。其中的第一部分正和自己正在参与的汉字书法之美所做的课题息息相关。不是为了课题而读,而是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好,看似一本学术专著,但却可以给我们一线老师带来真切的启示。

最让自己喜欢的是这段文字:我喜欢看商代的甲骨,在一片斑驳的牛骨或龟甲上凝视着那一匹“马”有身体、头、眼睛、腿、鬃毛、像画、又不像画。那绞成两股的线是“丝”,那被封闭在四根线条中的人是“囚”。我想象着,用这样生命遗留下来的骨骸上深深的刻痕来卜祀一切未知的民族,何以传承了如此久远的记忆。

这段文字给我们形象地阐述了甲骨文的内涵:刻在龟的腹甲或牛的肩胛骨上,或者一块鹿的头额骨,像文字又像图像的符号,就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遥远记忆。这文字,就是祖先智慧的象征,也是我国古老悠久历史的见证。正是这些图像文字,引领我们进入初民天地初开,万物显形、充满无限创造可能的图像世界。

每次读到这些文字,我总是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这些心情,一如那些远古的初民,对这些线条与图画融合的古文字,是那样的熟悉与陌生。在这些已经斑驳的文化之中,凝注着怎样的沧桑?经过漫长的岁月,颜色白了,没有留一点血肉的痕迹,像是没有记忆的过去,像洪荒以来不曾改变的月光,像顽强不肯消失的存在,在亘古沉默的历史之前,努力着要呐喊出一点打破僵局的声音,这大约近十五万片,可以整理出的近五千多个单字似乎在努力地拥挤着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等待着,等待了近五千年的历史,等待着我们跨越五千年的光阴走进它们,聆听着历史的诉说。这些线条的背后,是厚重的民族文化的见证。每当看到了这些“日”、“月”、“水”、“火”、“土”、“井”、“田”甚至“车”时,我多会由衷的一笑,原来,21世纪的我们与数千年前的古人如此靠近,近的足以看见他们的面庞,足以聆听他们的声音,近的足以走进他们的生活。

这些内容,也让我由衷的感到欣慰的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被自己遗忘的东西,能借着这本书,借着这些宝贵的资源,让它走进自己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分享这份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宝藏。

就这样一路读着,一路用着、一路教着,这注定是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前行的方向。

书法之美初二作文

最近(3月)读了台湾著名学者蒋勋写的《汉字书法之美》,非常喜欢,留一点阅读感想吧!

声音与图像。

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非常少,汉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学者们一直以为带有很多图案的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来因“罗塞塔石碑”(上面对照刻下了古希腊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发现原来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图案还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字大都是声音的记录,而汉字却是形象的记录,这就使得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思维必然与其它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使用象形文字应该使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因西方文化从声音出发思考问题,声音对于其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视朗读、重视表达。

蒋勋在书中这样说:“希腊的《伊利亚德》(iliad)、《奥德赛》(odyssey)都是鸿篇巨制,诗里贯穿情结复杂的故事;古印度的《罗摩衍那》(ramayana)和《摩诃婆罗达》(mahabharata)动则八万颂十万颂,长达几十万句的长诗,也是诡谲多变,人物事件层出不穷,习惯图像简洁思考的民族常常一开始觉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

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西方的音乐特别强调完整的逻辑性,而中国的古乐则截然不同,就好象是要从山中抓住一缕柔风、水中拮取一片波光,连音乐都象图画以及文字(简化的图画)一样处处有着“留白”,让人去领悟去想象……也就是说,中国的音乐也好,文字也好,图画也好,其基本的气息都是清淡而跳跃的,也许其表达并不连贯,但却非常适合去细细体会,受者的感觉越细腻,感受到的层次就越丰富。

中国的文字来自图画,这些图画打根儿上又都来自于自然万物,所以中国文化与自然简直有切不断的血脉联系,从诗经到后世的所有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从自然开始,每首诗都似乎在描绘一幅画卷,离了自然,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简直就没了吸收养分的土壤!

欧洲一直使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国因发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欧洲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因汉字的统一,尽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况,但在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即使走到所谓“天涯海角”可能听不懂当地话,但还可以通过统一的文字来交流!想当初有人想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这就如同要切断我们互相联系的根脉一样了。

简体与繁体。

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隶也是同时期存在的,同一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别,在小篆和秦隶上也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国家重要典礼、仪式上使用的文字,就必须是端庄、繁复、雍容的,而甲骨文虽然是巫师用来与神灵沟通、隶书是小吏们用来记录行政文书,不能说不重要,但因为每天都要大量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把图像简化,简化到甚至一些甲、骨上刻的字与我们今天的简体字没大区别。纵观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其实不难发现,文字的发展有时在向简化方向发展,而有时又在向繁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中,我到没觉得简化文字有什么特别不对,不过简化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按意简化,按音简化是容易混淆字意的,无论怎样只要别往拼音文字上靠就好!

美与技。

蒋勋将“笔阵图”和“永字八法”做了对比,在我看来就是美与技的对比,“笔阵图”是当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汉字的基本笔画所做的比喻:

“点”如高峰坠石;

“一”如千里阵云;

“竖”如万岁枯藤;

“撇”如陆断犀象;

“弋”如百钧弩发;

“力”如劲弩筋节;

“辶”如崩浪雷奔;(书法课上,小林老师讲到此,选了《兰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惊涛骇浪的图片,我觉得更合适)。

截取了《兰亭序》中的前四个字,以上的七个笔画在这四个字中基本都能找到,让我们好好看看这里面的“高峰坠石”“万岁枯藤”“陆断犀象”“崩浪雷奔”吧!

笔阵图不仅仅在说形象,里面还包含了速度、质感、气势……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不是技巧而是感觉,而“感觉的丰富,是审美的开始”!

而“永字八法”也是在教初学者如何书写这些基本笔画,且很明显是在《笔阵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个则完全是技法和动作上的比喻了:

“永字八法”把“永”这个字,依照书写先后分为八个元素――。

“侧”(点),

“勒”(横平),

“努”(竖),

“擢”(钩),

“策”(仰横),

“掠”(长撇),

“啄”(短撇),

“磔”(捺)。

我不知道当年的孩子在被传授“永字八法”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反正在我看来,孩子相较于成人,动作协调能力是要差一些的,用这么复杂的动作来形容每个笔画,让孩子理解得多费劲呢?相比之下,难道不是对自然的感受更为重要吗?书圣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定得益于卫夫人当年为他在心中打开了无比开阔的气象!

就象蒋勋所说:“笔阵图更看重在线条联结通向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感觉,更侧重美学教育,而‘永字八法’则是侧重在技巧和形式上!……‘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校园之美初二作文

过完寒假,就要上学了,校园依旧,但是为什么我说是“校园之美”?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开学报到的这一天,我踏入学校的大门,朝着我们的小小植物园奔去,去看看自己种的萝卜,朝它打了一声招呼:“新学期,新气象,嗨!一个月没见,你都长大了?”它的叶子动了动,仿佛在说“我长大了,过几天就来采摘我吧!”再去看看别的萝卜,个个都水灵灵的,有的圆圆嫩嫩像个刚出世的小婴儿,可爱极了;有的像美丽的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若隐若现!

最引人注意的是行政楼前的梅花了,香气扑鼻,望着那粉的、白的花,如同置身仙境,让人陶醉在那里,舍不得离去。而紫竹也在那里,个个像战士一样,挺立在草丛中,微风吹过,竹叶轻摇,似乎在跟我招手!

走进教室,有一排排新桌椅,别小看它们哟!这可是我们学习的宝贝呀!每天都有朗诵课文的声音,缺不了它;每天都有辛勤的老师在给我们提供知识,也缺不了它啊......

我们学校有个大操场,体育课时我们都能见到它,升旗仪式能在操场上听见雄伟豪壮的国歌声。小朋友常常在操场玩耍,有趣极了!

啊!我的校园,我的校园!你是我们心中的花园,梦中的宫殿!

虽然学校不是花园,更不是宫殿,但是有哪一个花园,有哪一个宫殿能比得过我的校园!

品文物之美初二作文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以“率真萧闲,不事琢磨”评定羲之之文,真乃至言。《兰亭集序》是一篇至性之文,字里行间洋溢着率真的襟怀,作者把一颗真诚而又敏感的心袒露在读者面前,或喜或忧或悲或叹,信笔挥写,清新俊逸,真切而可视,情味隽永。

《兰亭集序》开篇直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寥寥25个字就严谨从容地清楚交代了兰亭之会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以严肃的史家笔法纪年纪月,其后的“会于”之“会”,言真意浓,审慎之至,最后深情点出“修禊事”,令人豁然开朗,原来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聚会,而是一次敬重生命的重要典礼。接着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八字,不仅概括出高朋满座、名流云集的场面,而且写出了随性聚会、无论少长、不分贤愚的和谐氛围,其中的“毕”和“咸”一字千金,既写出了人们对“修禊事”的极度重视,也写出了自己的心满意足。以下惜墨如金,大处落笔,先写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一句一景,动静结合,素淡雅致。下文“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率真任情之至,一句一意,轻忽世俗和人为的礼仪,欣喜与兴奋流于笔端,简洁明快,这是一种质朴中见高雅,淡然中见追求的风流盛会,一改传统的舞乐娱神之惯例,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身心俱畅的一次陈情申志之会。之后,淡淡数语补足笔意,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而结语“信可乐也”四字,则足见作者率真的襟怀。这里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激情激越、在宇宙的一方净土悠闲栖息,难得放飞心性的真实写照;这里景致之优美,与会之欢欣,聚会之情趣,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优雅跃然纸上,毫无雕琢之痕,奏出了生命中最真实最和谐的美丽乐章,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士人们的儒雅风度和诗意人生。

《兰亭集序》在极尽张扬精神归隐的欢愉时,王羲之以其对人类漫长历史的觉醒与观照,率性而议,真情而叹:聚散倏忽,人生短促,死生悬隔,令人痛惜。原文以117字,侃侃道来,自由活泼,执着深沉: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魏晋时期承继着东汉末期以来对生命个体短暂无常的伤感,而王羲之的苍茫浩叹则是魏晋一代的时代主旋律,但王羲之语约意明,其中“曾不知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等语凸显了其特有的清醒与伤感,而“岂不痛哉”四字率真之情一览无余,与时人褒与誉王羲之性情“清鉴贵要”高度吻合。唐代王勃说“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大概也是受王羲之等先贤深深影响的一笔。

《兰亭集序》是兰亭集会时修禊祓除之记,也是为集会赋诗而写的序,文章最后作者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若合一契”的情感体验,想到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极其相似,于是,伤痛之情油然而生,并不断深化。文中“临文嗟悼”、“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其致一也”、“有感于斯文”等语情殷、意切、理昭,既是现身说法,又是指点迷津,同时充满着期待,感悟率真,语切旨显。尤其是“悲夫”之叹,痛心疾首,情气俱现,饱蘸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对生命的思考和珍视之情。清·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说“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此乃中肯之言。

《兰亭集序》全文透露出王羲之的率真之性,率真美是《兰亭集序》的首要特质,而钱钟书所言“萧闲”则在该文中体现为从容而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使率真蕴含更具情趣的审美取向。

品文物之美初二作文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诗序,自显其“雅人深致”(清代李兆洛)的章法美:承传创新的脉络美,起承转合的.变化美,曲径通幽的递进美。

承传创新的脉络美《兰亭集序》开篇承传了“序”的一般写法,仅用了数十字就把参加兰亭集会的时地、人事等叙述得清清楚楚,且有条不紊、从容不迫;而最后一节也是言归序体的正统写法,文脉清晰,张弛有度。但全文以情感为主线,情脉一新耳目,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第二段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一“痛”字,第三段在古今参悟中,引出一“悲”字。“乐”“痛”“悲”注满深情,遥相呼应。

起承转合的变化美全文情深意厚,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笔法精严,如行云流水而神情兼具。文章首段以“信可乐也”收束虽有豹尾之强,却是在上文写人贤、辰良、景美、情真、心怡等聚会情景基础上水到渠成的总结。而中段开头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则是巧承上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来,巧妙引出下文的拓展议论,妥帖自然又深藏不露。下文的“向”、“况”二字暗点难于释怀的感慨,由乐转悲,浑然天成。后又借古立论,让人警醒。而“岂不痛哉”的喟叹则是“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清代吴楚材等)的真情表白。末一段“昔人”“今人”“后人”和“我”的相互参见,足见《兰亭集序》的任重而道远。全文采用反村之法“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之大”(清代李扶九语),尽跌宕变化之能事而不着斧凿之痕。

曲径通幽的递进美开篇所言“修禊事”是我国古老的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夫天下事,莫祥于生,莫不祥于死”(清代李扶九),由此“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清代吴楚材等)。先写天时地利人和,人们陶醉的情景,暗示人们最大的福莫过于如此健康而快乐的活着,接着笔锋一转,写快乐难久,人世倏忽,短暂急促,人生苦短,接着又翻出一层,写人们都有思古之幽情,但却抹杀了生死之别,这是十分荒诞的。自始至终,借“修禊事”叙事写景抒情,“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清代金圣叹),文意层层递进。文章的不少细处也折射了曲径通幽的递进美,如文中“俯”“仰”凡三见,其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只是普通意义上对外物的观照,“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已转变为对人生赋予精神意义的探寻,而“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中的“俯仰”则是人对自身生命瞬间的顿悟,三处“俯仰”文意递进,负载着深沉生命意识的涌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充满着“悲生悯死”的“幽情”,更是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让人类的基本情感和生命的基本命题有所归附并不断增强厚度。

书法之美初二作文

现在的社会进步如此之快,网络交流如此发达,还需要练习写字、练习书法吗?大家日常交流也不靠书信往来,都是用手机、ipad或者电脑,通过微信、微博什么的来进行,很少动笔。甚至,大部分人连读书也比较少,更多的是听书,或者看微信短文,时间这么宝贵,怎么可能还有大段的时间来练习书法?现在学书法还有意义吗!

看了蒋勋老师的《汉字书法之美》,以上的疑问或许还没有完全消除,但是我却像掀起大戏台上幕帘的孩子,不经意间看到了后台里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精深博大!

个人觉得中国书法,即使在现代社会还是非常有用的。

第一,书法能提高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审美能力。从元朝开始,延续到明清,中国的诗书画,就基本上合三为一。书法由原来的交流工具,变成了艺术表达。比如颜真卿写的《祭侄子文》,是对自己年轻的侄子在战乱中被杀的哀悼,这篇悼文是其在最悲痛时的情绪表达,甚至还保留了涂改的墨迹。这样的书法看上去混乱,实则因为寄托了作者浓烈的情绪,因而显得更加能够打动人心。当相隔千年时光的人们被书法中蕴含的感情联系在了一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美。

还有,中国的建筑和书法是互相融合的。西方的建筑,不会在门头挂个“卢浮宫”几个大字。但中国的有名的建筑,会先写上“故宫”、“天下雄关”,然后还有无数牌匾对联等你去欣赏。再有,西方的建筑,追求向上帝的无限接近,追求垂直线的上升,比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而中国的农耕社会,重视土地,追求对土地的无尽占有,于是建筑倾向于水平方向的拉伸。这样的建筑美学,对应于书法是汉代隶书的波磔,左撇曰波,右捺曰磔,正像是屋檐飞张翘起。

中国绘画经常化竹子,画中的叶子,其实就是抽象化的书法笔法,如撇似捺。画上提首诗,书法边上配点画,甚至在画面上印章成堆,收藏者于空白处签名,一幅字最后变成书法、绘画、诗词、印章等中国传统美学的综合体。

第二,书法与生命相通,书法是修行。

我们训练自己正襟危坐,训练自己握笔的姿势,训练自己屏蔽写字时心里的慌乱。这种对肌肉的控制,训练出一个人精神的专注,这其实就是修行。

练字的字帖上,方块汉字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九宫格,我们写字总是隐隐被这个格子所限制。在学习写字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学习,如何在人与人相拥挤的社会里遵守规矩。

写字时我们缓缓呼吸,仔细地一笔一划,就宛如我们认真地做人。从一点开始起步,于横中把握平衡,于竖中坚定初心,于转折处停顿,于撇捺处左右逢源、披荆斩棘。一件事接着一件事,慢慢而仔细地完成一生。

汉字是人类文明唯一的,传承超过五千年的,非拼音的文字,它还可以在现代网络时代方便使用。它不同于拼音文字,不同于听觉思维,它是一种视觉思维。书读此处,终于能够体会到蒋勋老师所说“书法不是技巧,书法是审美”,于是心生喜悦,美绕指尖。

书法之美初二作文

水墨在宣纸上随笔峰渲染开一丝一丝的纤维,而书香气息也通过呼吸沁人心脾,深厚的文化底蕴晕开了一条又一条的血脉,时时触碰着我们的心房。当我们在书写时,无时无刻不在汲取汉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这也是一种“汉字书法之美”吧!

汉字书法可谓动静相容,张弛有度:当毛笔在纸上起伏,留下行云流水般飘逸灵动的汉字时,我们的心中却如止水一般平静、专注、感悟着这最古老的符号之意。只有心静了,我们才有机会“与自己相处”,不受外界的纷扰,好比一只仙鹤,只有它落在地面时你才能安静的与它相处。静心到了一定的程度,便迈向了另一种境界――净心。

《汉字书法之美》需要用心去读;汉字书法之美,需要用心去悟。

朦胧之美高考作文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将雾的朦胧描写的逼真到了极致,呼之欲出。

雾,白茫茫的.既有“斜月沉沉藏海雾”的洒脱,又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像是一块厚重的纱,遮住了世界,神秘莫测,天与地的界限已不清晰,也如同这雾一般,混混沌沌,淡淡的乳白色。

太阳还没升起来。马路上,一点点路灯的光,有着柔柔的轮廓,远处的灯只能看见一点点亮光,好似星辉斑斓远挂天边。汽车车头车尾,只剩下两道细细的光束。远处的人也模模糊糊,不停的晃着,像是片片单薄的剪影;在厚重的浓雾中,真是“近在咫尺也天涯”。

雾是孤傲清高的,她织了乳白的纱帐将他和这个世界分割开来;雾是平易近人的,她用一片如烟似絮的白色的海,把自己和大地融为了一体……眼看着阳光下的雾慢慢的消散,仿佛在云朵模糊的漩涡中打转。雾之朦胧,是雾的特色。

描写雾六年级作文就到此为大家介绍完毕了,希望能够对你的写作有所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