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调研报告(实用14篇)

时间:2024-01-19 10:57:07 作者:碧墨

调研报告的写作可以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本身,从多个角度出发,形成全面的认识。下面是一份关于XX社会问题的调研报告,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儿童乐园调研报告

a.目前儿童乐园都以淘气堡的形式存在,到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亲子乐园。而商场中的淘气堡因为业绩不好,承租能力较低,在一二线城市淘气堡开始纷纷退出商场,或者升级为亲子乐园项目,亲子乐园目标市场是城市儿童,较小的市级城市可容纳5家店以上,省级城市可以容纳30家以上店的规模。因此,在北京以亲子乐园为主的开心哈乐儿童乐园项目存在市场机会。

b.儿童乐园项目投资回报期一般情况是一年半收回投资,经营风险较低,收益稳定,利润高、管理成本低、现金交易、无明显季节性、可持续经营等特点,因此,开心哈乐儿童乐园项目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

2、项目介绍。

a.项目定位为规模最大、最专业的的亲子全互动主题室内儿童游乐园。项目针对儿童的不同年龄段开设了相应的特色游乐设施,有家长、儿童共同参与的交互式游乐设施,让家长、孩子都能从中获得乐趣。

三是儿童嘉年华娱乐区域,由模拟机、嘉年华机、运动类游艺机等组成,包括摇摆机、追逐赛车、中型转马、打地鼠、太空漫游、五彩转盘、深海乐园、双人篮球、采矿车、有轨碰碰车、翻斗娃娃机等。

c.乐园内开设休闲食品商亭。

d.装修风格:一定要符合儿童游乐园的主题,比如,多采用的鲜艳、华丽明亮的色彩,乐园的环境要布置得卡通感十足。

3、功能区域规划:

a.考虑到北京电玩市场情况,功能区域规划以亲子乐园为主电玩娱乐为辅,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b.功能区域规划如下:

儿童淘气堡区:规划在503铺位(面积为322.2㎡)。

亲子乐园包括区域:规划在508铺位(面积为527.92㎡),设计主要产品有:无动力设备有迷你转台、时空穿梭、波浪水床、地垫层2.5cm厚;有动力设备有:充气堡、时空穿梭、宝船、椰子树、ufo、动物摇、动物转马、七彩屋、迷你转台、瀑布滑梯等。

儿童嘉年华娱乐区域:规划在507铺位(面积为144.83㎡),设计产品有旋转木马或者跳跳床等;规划在504、505、506商铺(面积为191.12㎡)设计产品有模拟游戏机跳舞机投篮机等。

儿童家具调研报告

背景:

流动儿童是流动人口中特殊群体,有着其独特的成长性,体现着深远的社会变迁意义,对流动儿童全面细致的调研研究,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反映他们真实的生存和教育条件,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流动儿童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促进流动儿童的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各项权利的平等实现。

为准确了解和掌握我市流动儿童的生存、教育和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保障我市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市妇儿工委对全市流动儿童状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通过基层工作汇报、发放调研问卷、与流动儿童面对面访谈等形式,对全市流动儿童的数量和基本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探究和探讨流动儿童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全市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

全市户口不在**的0-16周岁在校学生24497人,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地区为后巷镇,共有流动儿童4708人,流动儿童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随家庭流动,在**多属长期居住,而非短期滞留。流动儿童中,男女各占58.3%和41.7%。大多数流动儿童认为来到**后,生活环境、教学条件比老家要好,与家乡学校的老师相比,**的老师教学方法更为恰当,对学生更负责,学校的管理也比较规范。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流动儿童在学习、品行、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与**本地儿童相比存在一定差异。表现出普遍生活质量低,学习成绩差,存在道德认识模糊,品行偏差、心理异常,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流动儿童都是问题儿童,流动生活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许多流动儿童表现出果断、坚韧、独立自主、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他们在同伴群体的帮助下快乐而健康地成长着,也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所以,我们既不能过分渲染,把流动儿童看成是问题儿童、可怜儿童,造成这部分儿童的心理压力,又不能轻视这一群体中潜在的或已产生的一些问题,对他们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问题。

1、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是工人或小商贩,因忙于生计,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重养轻教,平时只能给予孩子生存所需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关注的很少。教育子女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致使流动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2、流动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学习上,流动儿童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作业不规范、书写潦草。在个人卫生上,调研显示有10%以上的流动儿童不能坚持每天刷牙洗脸。在生活习惯上,流动儿童日常生活生活秩序混乱,没有科学的安全防范意识。在饮食上,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身体各项发育指标不理想;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些流动儿童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

3、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性格缺陷、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学习障碍五方面,其中又以性格缺陷、行为障碍最为突出。与普通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

(二)家庭问题。

1.流动儿童的学习环境简陋。调研数据显示,有39.58%的流动儿童在家没有自己的学习书桌,只能趴在饭桌、小椅子上学习,或在床上写作业。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家里一旦来了客人,学生就根本找不到可以写作业的地方,有的连睡觉也无法保证。

2.流动儿童家务负担繁重。大多数流动儿童在课余时间都要帮父母做家务。调研发现,流动儿童已成为家中的重要劳动力,他们承担了许多家务活,以便父母能全身心地去外面挣钱。像准备全家人的一日三餐、洗全家人的衣服等,都是尚未成年的他们必须承担的家庭责任。还有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帮父母做工、打杂,晚睡早起。

3.流动儿童课余生活单一。因家长工作时间比较长,与本地儿童放学后可参加兴趣小组或各种学习班,玩电脑、上网等活动相比,流动儿童生活的社区很少有公共休息场地,他们每天放学之后只能写作业或者做家务。数据显示,只有10.42%的流动儿童参加过兴趣班的学习。

4.流动儿童常常被家长当成出气筒任意打骂。流动人口在外打工,常常会面临雇主的无理要求,还要承担家庭经济负担、当地人歧视等巨大压力。回到家中,只要孩子稍有不听话或者表现不好,很容易就会被家长暴打以发泄心中怨气。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业要求过高,坚持认为不打不成器,只要孩子学习成绩稍有下降,就会遭到家长的打骂。

三、产生原因。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等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资源不足。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教学任务重,学生多,而且还在呈增长趋势。有的班级四、五十人,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力不足,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流动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流动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流动儿童难以管理。再加上流动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缺乏有效的措施。

3、社会对流动儿童关注不够。社会教育资源缺乏,不能有效地弥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流动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流动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四、解决措施。

(一)加大政府在应对流动人口问题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应根据流动人口的工作性质、稳定情况和聚居地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用市场和政府两个层面的行为引导流动人口的流向。对城市容纳能力的正确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和部署,切实安排好流动人口的社区生活、包括居住、医疗、教育等工作。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主动邀请流动人口参与社区管理。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社区服务更具针对性。

(二)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流动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完善流动儿童信息采集。在全面实施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流动儿童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公安、教育、卫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协作,把流动儿童登记工作纳入居住证制度,统一采集、统一管理。二是要提升流动儿童公共服务水平。在流动儿童已同等享受九年义务教育、计划免疫接种、儿童保健服务待遇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流动儿童同等享受新农合、居民医疗保险、医疗慈善救助等工作。三是提高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素质。妇联等单位通过组建流动儿童家教讲师团,创建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新市民家长学校,多层面、全方位地向流动儿童家长普及科学家教知识。同时根据流动儿童需求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有特色《流动儿童安全自护手册》为流动儿童在**的生活、学习提供帮助。

妇女儿童调研报告

近年来,针对妇女儿童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我区聚焦改革治理发展,引进项目化推进妇女儿童工作的新思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期,我们采取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全区妇女儿童项目运作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目前全区共登记女性社会组织、儿童公益社会组织125家,备案社会组织213家,每万名妇女儿童拥有社会组织数为10.3个,近两年来,全区共有89个妇女儿童公益项目获得省、市、区三级共计252万“造血”扶持基金,这些项目的实施与开展,带动了5万多志愿者投身其中,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去一直存在的基层开展妇女儿童工作资金不足、人手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对推进妇联工作去行政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借力发展女性社会组织,为项目运作提供基础条件。

20xx年,我会率先在区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建立了女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参与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站整体改造工作和**花园社会组织发展中心、街道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创益园”的建成工作,在各站点积极渗透建立女性社会组织,截止今年10月份,**区现有各类孵化培育站点7个,接受入驻女性社会组织、儿童公益社会组织125家。同时坚持权力下放、督查跟上的原则,将社会组织发展主要指标纳入乡镇街道妇联目标,形成一体推进的联动效应。此外,通过社会组织专项培育,谋求与部门合作,共同推动妇女儿童工作,与教育、团委等部门联动,精心打造教托一体社区社会组织,与区委政法委等部门联动,全力推动调解治理社会组织发展,与民政部门联动,共同建立帮扶弱势妇女儿童社会组织等等,使我区女性社会组织和儿童公益社会组织品类丰富,特色各异。

2、举办公益创投大赛,为项目实施营造有利环境。

根据《**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操作指南》,注明了项目申报方式、参与种类和截止日期,邀请由区发改委、财政、审计等5个部门参与的9人“创投项目审核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对外接受公益创投标书,并全程参与项目评审工作,规范了申报机构应具备的基本资质,并将年检合格率、评估等级数等关键因素也相继纳入其中,对初期项目的收集,中期入围的评审及后期的中标公示、项目实施、财务管理等等都制定了一套全方位、具体化的操作规程,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助推力。建立了三方管理机制,公益创投活动的主办方,主要负责方案出台、筹集资金、媒体联络、对外公示及举报监督等环节,项目审核工作小组作为活动的参与方,则承接了标书的申报、项目可行性预估、组织人员审核打分及项目实施的跟踪督办,在社会组织培育中心的女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作为活动的协办者,则负责大赛的宣传、参赛人员培训、标书的包装设计及其他辅助性工作,为大赛的有序进行提供了坚实的机制保障。

3、梳理服务需求,为项目运作寻求切实落实点。

一是用“买什么”倒逼“做什么”。依托公益项目引导社会组织找准群众需求,规定凡获得财政资金支持或参与公益创投的社会服务项目,除经专家评审外,还必须经社区群众认可,项目的筹划、实施团队等重要环节都要依托群众来进行选择。而公益创投服务对象更是覆盖到社区未成年人、老年妇女、残障妇女儿童、低收入人群、新市民等多种类型。充分发挥公益项目的牵引作用,让社会组织根据业务需求,主动寻找切入点,寻找到自己的擅长领域及服务人群,让等、靠、要彻底成为过去式。二是用“怎么买”触动“怎么做”。简而言之,就是将参赛门槛拔高从而带动社会组织主动向专业化领域靠拢,规定所有接受公益创投资金资助的项目必须由在区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来承接,以确保项目运作质量和资金安全,并且所有申报创投项目的社会组织均要配备2名以上的社会工作师,通过这一强制要求向社会组织灌输项目运作所具备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方法。而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社工师需针对服务对象提供一对一的个案辅导并即时归档以备抽检,这使得公益项目的服务更加规范化、精细化。三是“买得值”带动“做得好”。入选的公益创投项目均要签订合同,实行绩效评估。所有的项目效果引入专家评估、服务对象满意率等社会第三方评价机制,听取项目受益群体对服务的评价。将服务方式对不对,公益效果好不好交由社会评判,真正让社会组织能够按需服务,科学发展。同时,对于作用明显、运作成熟、特色鲜明的公益创投项目,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打造品牌效应。

1、项目创新力度还不够。目前项目还比较偏传统领域,比如帮扶弱势儿童的项目、妇女健身项目、儿童辅导项目比较多,新颖的、贴近社会新需求以及服务小众人群的项目还不多。

2、参与项目运作的社会组织专业素质还不够高。虽然每个组织都有两名以上社会工作师参与,但社会组织整体队伍素质还不高,缺少长期运营的战略思维和管理能力。

3、在发展方式上还主要是粗放式的。投入主要在硬件上,对人员培养、市场培育下功夫还不够。

1、政府应对初创期和中小型女性社会组织采取资助性投入和优先购买服务策略,不仅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发展也十分关键和必要,这种模式经由公益创投的“改良”,可以让社会组织将发挥自身使命与解决社会问题融为一体,催生一批“关注社会问题”、“贴近社会需求”、“具有创新意识”的公益性女性社会组织涌现,通过社会组织的“存量化”发展,满足妇联转移职能和公共服务社会化的需求。

2、关注社会组织“质的提升”,为社会组织提供需求挖掘、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财务管理、服务推介等多种能力建设支持,提高受资助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防止一些优秀项目“断档”,应对部分项目进度延期资助,确保项目服务的后续延续性,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提供观察样本。

3、继续加大创新力度,加强监管机制,完善制度设计,将女性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在导向上从配置硬件争资源渐转培育市场抢新机,在发展方式上从粗放式投入渐转结构式功能优化。为建设现代女性社会组织体质增添正能量,增添新活力。

妇女儿童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数量不断增多,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相关问题,提高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探索有效解决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逐步建立健全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营造共同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社会氛围,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优化留守妇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及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环境。__区妇联深入笔架山乡、新市渡镇、会龙山街道、牌口乡、__桥镇等单位,通过发放情况统计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对这几个乡镇街道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现状及如何建立关爱服务体系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现状汇报如下:

__区位于__偏北,总面积127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5个街道和__工业园,总人口85.77万,其中女性40.2万人,占46.87%。全区现有17个乡镇(街道、工业园)

目前,我区共有人口85.77万人,妇女40.2万人,占总人口的48.84%,其中留守农村妇女31320人,留守妇女占妇女总数的7.8%;0-18岁儿童共159178人,其中留守儿童5648人,占儿童总数的3.5%。

1、从年龄特征看,以中青年妇女为主。

2、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水平为主。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学文化程度1970人,17.4%;初、高中文化程度8965人,占79.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有385人,约占3.3%。

3、从分布地域看,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村。如__桥镇共28个村,__寺村,留守妇女为1326人,占全镇留守妇女人数的11.8%;沛林村1405人,占12.4%.

4、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看,以低技术含量劳动为主。从抽样调查的结果看,留守妇女从事种植业约占47%,就近打工占36%,从事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等,只占15%。

5、从留守原因上看,以照顾老人孩子为主。调查显示,养育孩子、陪孩子读书、在家照顾老人的8716人,占77%;以农业生产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1132人,占10%;因城里找不到合适工作、生活费用太高等1472人,占12.9%。

1、从留守类型看,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为710人,占26.8%;父母单方在外务工的有1935人,占73.1%,其中父亲外出务工1817人,占68.6%,母亲外出务工105人,占4%。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儿童为1067人,占40.3%;小学阶段儿童1088人,占41.1%。

2、从监护方式看,单亲监护1906人,占72%;祖辈监护728人,占27.5%;其他人监护14人,占0.5%,均有监护人。

3、从家庭收入看,大多在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线下。抽样调查的结果看,66%的留守儿童家庭年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下。

1、受教育程度和增收致富能力相对较低。 调查中显示,47%的留守妇女以自家承包地从事种植业为主,家庭中男劳力外出后,很多妇女不懂机械操作技术,使农业生产呈现出简单生产的特征,依靠科技致富的比例偏低。三分之一留守妇女的家庭经济状况处在我镇农村平均线以下。

2、劳动强度大,家庭负担较重。被调查的留守妇女中,50.42%认为当前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是劳动强度大。调查中,留守妇女家庭赡养的老人在2-3位的为6893户,占60.9%,家庭赡养老人在4位及以上的3702户,占32.7%。扶养孩子1位的10052户,占88.8%,2-3位及以上的815户,占7.2%。据统计,有30%以上留守妇女的丈夫每年回家探亲一次,有15.6%的每2年回家探亲一次,有1%留守妇女的丈夫3年以上才回家探亲1次。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务,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每天用于家务劳动、子女教育、照顾老人的时间平均为5小时,承担家务劳动强度较大,负担较重,使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受到较大影响。

3、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维权意识差。一方面,农村个别无业男性好逸恶劳,把目光盯在留守妇女身上,用不健康的语言和动作对其进行骚扰;另一方面,部分犯罪分子利用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的空子,趁机盗窃其家庭财产。而多数留守妇女因教育程度、封建传统观念等原因,维权意识和能力较差。

4、素质提升机会和精神文化活动匮乏,造成留守妇女儿童教育、生活质量不高等多重问题。留守妇女大多年龄在30-50岁,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经济上不宽松,家务劳动时间长,无暇参加各类培训。闲暇时节,最多的娱乐便是串门聊天、看电视,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由于文化程度低,在子女上学和教育问题上不能给予太多指导,而且承担田间劳动和家务劳动,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子女力不从心。调查中发现,由于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的缺失,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大多一般,缺少课外读物、活动器材,课余生活枯燥,而且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祖辈监管或单亲监管,多数为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全由母亲一人承担,这种家庭角色的缺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心理发展、健康成长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5、夫妻交流减少,婚姻关系不稳定。由于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家庭生产生活全部落到留守妇女一人身上,除了高强度生产劳动对身体的伤害外,精神上的负担也威胁着留守妇女的健康。家庭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使留守妇女缺乏安全感,精神压力变大。此外,由于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双方沟通交流较少,多数存在婚姻家庭危机,留守妇女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在抽样调查中,86.2%的留守妇女当前最主要的需求是“夫妻团聚过稳定的家庭生活”。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这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 妇联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妇联组织与妇女、儿童和家庭有着天然的联系,__区妇联积极发挥妇联组织优势,探索有效途径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

近年来,区妇联始终坚持源头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运用妇联组织话语权和影响力,为

区委、政府建言献策,将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纳入了《__区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xx——20xx)》和各级政府考核机制。区妇联并与有关部门多次开展了留守妇女儿童专题座谈活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结对帮扶管理制度和工作考评制度,由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留守妇女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为方便农村少年儿童,同时适应农村教育事业未来发展规划,__区在全区每个乡镇都建立了一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乡村学校少年宫坚持“特长+特色”发展,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开设特设兴趣课,使农村留守儿童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区教育局出台了《__区中小学起始年级招生办法》,确保了农村留守适龄儿童全入学,义务教育阶段退学率为“0。对特困留守儿童,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生活补贴。各农村学校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监管,广泛开展亲子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健康自信成长,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区妇联组织各乡镇妇联加大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培训力度,提高她们全面发展的素质与能力。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大力实施女性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留守妇女的特点,安排培训内容,加强参政议政、实用技术、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科学素养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她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她们优秀品格和健康心态。为了帮助更多的妇女和家庭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同时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区妇联围绕“搭建供需平台,促进转移就业”,与劳动部门联合实施“春风行动”,连续多年举办“春风送岗位”招聘会,在招聘会上设立关爱女性就业服务台,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就业岗位和致富门路,20xx年、20xx年连续两年为留守妇女提供工作岗位近5000个,并与有关部门推进妇女小额信贷工作,为有一定创业经验、能力的留守妇女提供小额贷款2945万元。

区妇联发挥区妇女儿童维权中心、各街镇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以及各村、社区妇女儿童维权咨询点等三级维权网络作用,在每个乡镇妇联建立维护妇女权益服务站。安排法律、心理咨询、婚姻家庭等义工,直接面向基层,倾向留守妇女,进行心理咨询、情绪疏导、等课题,为广大留守妇女群众提供咨询、进行帮扶。在三八维权周活动中,开展维权知识下乡活动,今年3月份在岳家桥镇举行了一场反家暴培训暨妇女维权知识下乡抢答赛。该镇22个村共200名妇女参加学习并参与比赛。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比赛:请记住我站域名等形式,进一步宣传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了农村妇女的维权法律意识。

立足拓展救助领域,延伸救助服务,发动社会力量为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困难群体,送温暖、送健康、送服务。做好扶贫帮困工作,缓解困境家庭生活压力。区妇联开展了救助贫困留守妇女活动,全区共救助贫困留守妇女20人,救助金额2万元,在岳家桥镇学校开展“手拉手献爱心,心连心促成长”留守儿童活动,发动女企业家捐款捐物3万余元,对岳家桥镇60名特困留守儿童进行慰问,号召家庭和社会重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区妇联结合“三访三化”工作开展为广大妇女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利用春节、六一节、中秋节、开展贫困单亲母亲、留守儿童的慰问帮扶工作。

区妇联组建巾帼维权志愿者服务队,各乡镇妇联联合劳动、综治、计生、学校等部门大力培育和发展家庭教育、维权服务、心理咨询、家政服务等志愿服务队伍,广泛调动社会爱心人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提供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妇女健康行动,实施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保健水平。大力培育发展农村妇女文体健身团队、全区17个乡镇街道都建立了广场舞队、秧歌队,引导农村留守妇女积极参加文明、健康、向上的方体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由于留守妇女儿童问题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所以目前我区在关爱留守妇女儿童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基层妇联应发挥优势,做实做好留守妇女儿童工作。

1、争取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文化设施缺乏,全区没有一所专门的“留守儿童之家”,所有的儿童之家是依赖乡村图书馆和妇女之家开展活动的,乡村少年宫仅建立在乡镇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镇区学校,大部分边远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享受不到。政府需加大投入力度,定点建立留守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多比较差,很多学习没有寄宿条件,这样使得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老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食宿便利,使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生活成长,以对缺少的家庭教育予以补偿,让留守儿童在同龄群体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同时也便于对其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减少留守儿童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2、了解实情,把握需求,增强留守妇女儿童关爱的针对性。乡镇妇联组织要发挥村妇代会作用,对本村留守妇女和儿童尤其贫困留守妇女儿童逐户进行全面摸查,登记造册,切实掌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信息库,通过加强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动态管理,及时了解和解决这些家庭面临的问题。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将惠民好政策宣传出去,提供投资少、见效快的相关致富项目,使务工人员可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从而减少留守妇女儿童的数量,进一步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针对大多数留守妇女创业缺少资金、项目的实际情况,加大信贷助推、岗位助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力度,增加留守妇女创业就业机会,促进留守家庭关系稳定。

3.创新活动载体,发挥阵地职能。充分发挥妇女阵地的作用,拓展实施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的载体和平台。要充分发挥农村女委员、妇代会主任的作用,利用广泛覆盖的“妇女之家”、“维权服务站”,对留守妇女儿童加强教育引导,面向留守妇女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留守妇女提高身心素质,增强致富本领;要深化对留守妇女儿童的维权服务,充分利用妇联组织的健康婚姻大讲堂等活动,对留守妇女进行心理情绪疏导、婚姻家庭关系调适等,切实加强对她们的人文关怀;要通过各种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让留守妇女儿童积极参与进来,搭建活动平台,丰富留守妇女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4、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健全留守妇女儿童关爱体系。要把热心公益事业、乐于服务他人的巾帼志愿者组织发动起来,定期走访慰问留守妇女儿童家庭,进行情感关爱、行动帮扶等;探索建立农村妇女互助小组,在留守妇女集中的地方,成立互助组,让她们生产上互帮、生活上互助,心理上共慰;组织村妇代会主任、妇代会成员、妇女代表、致富女能手、种养殖大户等对生活贫困和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留守妇女和家庭进行定点、重点帮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营造开展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行动的良好氛围。各级妇联组织要把开展“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作为参与农村社会管理与创新的重要切入点,结合各自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真正使关爱行动落实到基层、见效于留守妇女儿童。要鼓励和支持基层的创新实践,调动留守妇女儿童和家庭的参与热情,及时总结推广来自基层开展关爱行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大力宣传在关爱行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为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妇女儿童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男富余劳动力也逐年增多,随之产生了一批特殊群体—留守妇女儿童。为了全面摸清全县留守妇女儿童现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切实做好关爱工作,为她们解决实际困难。今年5月初,____县妇联抽调专人对全县留守妇女及儿童进行了调查,形成了如下调查报告。

经调查,全县共有留守妇女164名(分布在7个镇37个村)、留守儿童307名(分布在7个镇48个村)。留守妇女中年龄在36-50岁的106名,占总数的64.6%;20-35岁的54名,占32.9%;50岁以上的4名,占2.5%。留守儿童中6岁以下的177名,占57.7%;7-12岁的81名,占26.3%;13-16岁的49名,占16%。父母双方均外出的188名,占61%。经调查,需要特别关爱的留守妇女3名(其中:患重大疾病1名、严重智障1名、肢体残疾1名),留守儿童25名(其中单亲20名、监护人75岁以上的4名、严重智障的1名)。

一是劳动强度大。我县属山区县也是国列贫困县,群众居住分散,交通相对闭塞,农耕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由于丈夫常年外出打工或经商,留守在家的妇女一般情况下上有老下有小,在家既要照顾子女,又要赡养老人,还要负责一年四季的农业生产,家里家外均由一人操劳,沉重的家务及生产任务压的她们身心疲惫。二是家庭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家庭男性之所以外出务工,绝大部分是因为人口多、负担重、收入单一,家庭困难,外出务工是为了改变贫困面貌。他们普遍没有一技之长,大多数靠在建筑工地务工赚取劳动报酬,收入不高,妇女一般在家主要是照顾一家老小的饮食起居,农业收入微薄,导致家庭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三是缺乏安全感。一些留守妇女与丈夫长年分居两地,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他们的沟通交流逐渐变少,更有一些男士外出后受灯红酒绿的影响,对妻子的关心减少,感情逐渐淡化,家庭矛盾日益凸显,导致留守妇女情绪低落、安全感缺失,自卑感等油然而生。

一是感情上缺乏抚慰。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外出的占61%,她们由于长期不与父母见面,沟通交流少,孩子对父母产生距离感,偶尔电话或者网络聊天,父母仅仅局限于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孩子的内心世界缺乏了解,导致孩子缺乏亲情抚慰。另外,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不善于与同龄人交往,更不愿意向其他监护人倾诉。二是学习上缺乏指导。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其祖父母监护,由于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对孩子的学习在监管上力不从心,更谈不上辅导、批改家庭作业等。他们普遍存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够重视,总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很少与代课老师沟通交流,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更是一无所知,在孩子的生活上仅限吃饱穿暖,导致家庭教育方面产生缺失。三是行为上缺乏约束。监护人由于隔代监护,对孩子普遍比较溺爱,对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不及时纠正甚至听之任之,常习惯于“物质”鼓励、用钱财刺激,使孩子在钱物上寻找“心理平衡”。加之既要照顾孩子还要从事农业生产,农忙时无暇照看孩子,与孩子沟通少,对孩子约束少。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说慌、打架等不良现象,甚至沉迷于看电视、打游戏等,更有甚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综治、公、检、法、司、妇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通过制定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严格考评,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不断使关爱机制规范化、常态化。

2、落实政策,提供保障。一要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为留守妇女儿童提升基本保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要求,努力推进农村医疗、农村养老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改善留守妇女儿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切实有效地提升她们的生活质量,重点解决好留守妇女看病难、留守儿童上学远、上学难等问题,避免“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现象。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要紧紧抓住国家对农村投资的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计划地进行扶贫异地搬迁,加快乡村道路、生态能源、农田水利等方面投资建设进程,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大社区,提升服务功能,减少农民特别是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使她们出行方便、住所宽畅、饮食安全、生活舒心。三是提高家庭收入,促进家庭和谐稳定。抓住我县煤田开发的黄金期,鼓励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就业创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在服务业上下功夫,不断扩大就业渠道,使男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同时带动贫困妇女就地务工,不断提高家庭收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妇女的生活困难和家庭负担,实现“人回家乡,情投故里,福满家园”的美好愿望。

3、部门联动,开展关爱。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优势,尤其是要发挥好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社会氛围。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关爱留守妇女儿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专人对辖区内留守妇女儿童进行摸底,并逐人造册登记,实行动态管理,要将关爱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各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发挥互联网资源优势,组织留守妇女儿童定期到村社区服务中心,与亲属进行视频聊天,增进彼此的感情。各涉农部门要针对留守妇女的不同现状,制定合理的科技培训计划,定期深入基层开展科技知识、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她们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及创业技巧。劳动保障部门要支持留守妇女创业再就业,为符合条件的创业妇女发放必要的小额担保贷款,为她们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教育部门要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就学状况动态监测机制,加大义务教育执法检查力度,减少和消除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现象。要针对留守儿童学习心理问题,进行动态管理。定期开展上门走访,师生一对一结对子,定期开展教育、帮扶等各类关爱活动,进行课外辅导和谈心等。民政部门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特别困难的留守妇女儿童家庭给予重点倾斜,纳入城乡低保范畴,做到应保尽保,从而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司法部门要为广大妇女儿童宣传法律法规,提供法律咨询,为权益被侵害的留守妇女儿童免费提供法律援助。教育留守妇女儿童争当学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文广等部门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开通专栏,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手段,传播正能量,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留守妇女儿童的业余文化生活。医疗卫生部门要定期免费为留守妇女、儿童提供健康检查和咨询,关爱她们的身心健康;各级妇联组织要成立“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及“爱心妈妈”小组,定期上门入户与留守妇女儿童谈心交流,了解她们的所思所求所盼,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对需要特别关爱的留守妇女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妇女儿童得到关爱和尊重。

儿童乐园调研报告

结合儿童乐园设计和运营经验,可以看到儿童主题乐园游乐项目选型的优化重点和主要方向,以下将主要从安全、品质、亲子、互动及主题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游乐项目的安全性是任何一个主题乐园成败与否的基础,儿童主题乐园对于安全的需求则更为迫切。家长和孩子是否选择一个儿童乐园,或者说一个儿童乐园能否生存,安全与否是首要的评判标准。只有通过设计阶段严格的设备优选和技术审查、招标阶段严谨的供方筛选、制造及安装验收阶段严密的过程管控,从各环节全方位地提升安全品质,才能切实杜绝一切安全隐患,确保儿童乐园项目的认可度和持续的生命力。

一个儿童乐园是否具有竞争力,能否在惨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本质上取决于游乐项目的创新设计和出众的项目品质。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自主创新结合外部资源,进行游乐项目的游玩体验、游玩模式及特效组合方面的创新;并与设备供方进行合作,结合乐园主题定制相应的游乐项目,才能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及独特品质的儿童乐园品牌,从而有效地提升乐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儿童主题乐园游乐项目设计和选型时,永远不能忽视家长的存在。相反,是否选择家长和孩子能同时参与的亲子类项目将成为影响乐园业绩表现的关键。儿童主题乐园应该为广大家庭提供一个家长和孩子亲密互动、分享快乐的亲子平台,让每个家庭成员在这里都能享受到合家欢的乐趣,这样才能让家长情愿带着孩子来游玩,这也是旋转木马、转转杯、碰碰车等经典游乐项目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的孩子对游乐设备的需求已不局限在被动的体验上,他们需要更有趣的参与、更丰富的互动和更逼真的体验,游乐项目的互动性已成为儿童乐园吸引力的精髓所在。通过机械与多媒体的组合、游客与多媒体之间的互动、游客之间的交互、项目与项目间的穿插等多种互动形式,可以极大丰富孩子和家长游玩的参与度、沉浸感与趣味性,将有力提升儿童乐园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国内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不断升级,简单的游乐项目陈列已经不能满足家长和孩子对儿童乐园的消费需求。只有通过立意新颖的特色主题和精妙搭配的项目组合才能赋予儿童乐园以持久的生命力和灵魂色彩。这就要求在前期设备选型阶段,需要将各具特点的游乐项目与乐园主题意向巧妙结合,打造一个主题鲜明、风格独特的主题乐园,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时切身体会到精心营造的主题氛围,给游客留下鲜明的主题印象。

如何择优选好主题乐园?

不可否认,儿童主题体验项目长年以来都是儿童产业运营的一个重点,始于1912年的月亮公园矗立在悉尼歌剧院的对岸,已经算是圣基尔达的标志性建筑;迪斯尼乐园于1955年7月开园,立刻成为世界上最具知名度和人气的主题公园;1968年在丹麦比隆建成的首家乐高主题公园——“legoland”乐高乐园,有一个“海盗冒险区”,自那以后就开启了乐高乐园超过半世纪的历史。不论是开在哪里,都有爆棚的人气,这些国际化的主题项目确实是十分成功的。

中国儿童娱乐早教启迪者、北京开心哈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唯说:“应该说主题化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打开了孩子们的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更是为孩子们的家长营造了一个重回童年的机会,我个人也是十分愿意‘沉溺’于这种‘彼得潘’似的幻想世界。当品牌一旦和主题建立链接,更大的商业价值和效应就会得到体现,而我们每个人纯真美好的梦想也在其中实现。”

但是,在主题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各种主题公园、职业扮演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如何择优择好成为了家长们的一块心头病。创立于20__年的开心哈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不论是开心玩国乐园还是婴儿游泳早教,其共同之处都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孩子们对于创造力的无穷想象,开心玩国儿童乐园更是通过趣味学习体验来帮助每位孩子获得成功。而实现这个愿景的基本就是拥有过硬的品牌以及产品保障,虽然航空精度的产品质量保证以及覆盖孩子成长全部年龄段的配套设备并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够提供的,“但是我们由衷地希望大家能够选取一个好的项目、一个能够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切身考虑的项目来执行。在执行这个好的项目时,始终秉承品牌文化,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以“不忘初心”的态度来做事,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给出的最诚恳的建议。”

未来儿童产业的深化发展方向在哪里?

中国的商业地产呈现“精准定位主流群体、更加关注消费体验、细分市场获取赢利点”三大发展特征,儿童产业主题化符合商业地产主题化、体验化发展的趋势,借助儿童与家长消费的相互带动和相互借力,发挥驻留消费的最大价值,或将成为儿童主题商业发展的主流。

“正如我们对于儿童产业主题化发展的认同以及对于进一步泛主题化的发展,我们始终坚信儿童产业的发展不能够离开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主题。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条件下,我们鼓励儿童产业深挖孩子们的潜能,帮助孩子们发现自我、培养能力。”

儿童产业发展的根本依旧是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是对中国现有教育平台(如学校、培训机构)的补充,它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的缺失,具有使孩子体验社会、提早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全新教育功能。

社会的进步,正是从孩子们的进步中得到体现的,有的孩子仍在通过好奇井盖上的孔洞来认识世界,也有孩子在声光的配合下好奇高级存钱罐的运转原理,而我们希望,帮助孩子,保持这种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并协助他们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构建”自己的未来。

近几年,以儿童体验为代表的儿童主题娱乐也在各大城市如火如荼地发展,主打儿童概念、家庭消费的主题购物中心也在不断加速。儿童业态的魔力,就在于“一人带动全家”,具有连带消费多、持续性强,且易汇聚人气的特点,能为购物中心带来一大批家庭消费人群,并形成持续不断的规律性客群,遂成为传统商业突围的重要路径。儿童业态在商业综合体业态配比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以儿童为核心、“家庭群体”为消费目标的体验式业态将成为儿童商业的主流。

妇女儿童调研报告

尊重妇女、保护儿童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准则。沭阳县委、县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始终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官墩乡稳步提升乡妇女儿童事业,该乡妇联深入村居调研,调研发现该乡妇女儿童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妇女儿童地位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同时也发现妇女儿童生活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随着招商引资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厂商入驻,乡中的现状闲散妇女劳动力也得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升了自身及家庭的收入,改善了生活,日子过得也越来越红火。

(二)乡里学校的设施配套越来越健全,安全校车也配备到位,给孩子们的上学提供了更为安全的保障。学校的师资配备也在逐步提升中,希望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三)乡镇的保障工作越来越精细到位,低保、残疾儿童康复等一系列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开展,争取为各种困难家庭提供更好的保障。

(一)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护。在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号召中,还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还在农村存在,导致一些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女性儿童受到侵害的事情得不到合法保护 ,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妇女儿童的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二)留守儿童生活与安全保障。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下,外出务工已经成了改变农村家庭生活状况的主要方式,一些年轻的父母不愿面朝黄土面朝天,他们有思想有勇气去探讨外面的新鲜世界,却留下了嗷嗷待哺或刚接受教育的孩子。他们跟着年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接受的也是爱,却是溺爱。养成孩子自娇自爱的不良习惯,导致一些孩子从很小的时候思想就已经不健康,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农村妇女健康保障。在农村,整体生活环境就比较差,再加上群众健康意识落后,使得一些妇女有了疾病都不到正规医院救治,往往是能拖就拖,直到无法救治才明白问题的严重性,可是已经晚了。

(一)抓宣传。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妇女工作氛围,宣传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各级妇联在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抓服务。切实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代表和维护妇女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妇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妇联组织的基本职能和首要任务。所以妇联要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带领全乡的妇女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三)抓培训。进一步加强广大妇女技术业务培训,增强她们的就业能力,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然她们在家乡的土地上找到更好的工作,从而更好的改善自己及家庭的生活。

(四)抓教育。除了对学校要提高要求外,对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也要加强教育,让他们更好的关爱自己的孙辈,也让孩子能够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儿童家具调研报告

我省儿科护理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建设,经历80、90年代的发展,儿科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以病人为中心”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系统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进入21世纪,儿科护理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士的角色特点从院内疾病照护者向全程健康促进者、专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护士承担的不仅是对患儿的照顾,还要兼顾对患儿整个家庭的支持。让家庭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促使患儿获得生理与情感的最大满足,如设立母婴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儿童哮喘病夏令营,早产儿延续护理、新生儿抚触、开展社区护理义诊服务等。

1.1.2儿科护理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医学的发展对护士专业照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以安全舒适为目标,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提供专科抢救、正确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并能真实、客观、及时地书写护理记录。与此同时,儿科临床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发展迅速。早产儿微量持续喂养技术、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高频机械通气护理技术、小儿肠造瘘全程管理规范、儿童皮肤伤口护理技术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picc)在新生儿、血液病、肿瘤等推广应用大大推动儿科临床专科技能的发展,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1.1.3picu与nicu的建设与成果辐射。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促使重症护理管理架构建立,特别省卫生厅提出《福建省儿童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省共建立县级以上儿童救治中心定点医院51家,新生儿救治定点医院45家,进一步健全儿科120院前急救,完善急救流程和转送措施,形成重症、疑难危重患儿转诊收治网络,提高抢救水平。全省重症监护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发挥辐射作用。通过开展医疗下乡帮扶、护理技术会诊,每年定期开展全省小儿急危重症护理进展学习班、儿童picc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班等,充分满足基层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基层儿科护士对儿童救治知识、儿童保健和急救知识的掌握,为培养基层儿科优秀护理人才,促进专科护理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1.1.4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近年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医学救援的重要,而医院是医学救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务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队伍中,护理人员占医疗队伍近一半比例,是参与医学救援的主力军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儿童手足口病暴发、甲型h1n1流感暴发,儿童成为这些突发事件的主要受害者。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对儿童造成的损害,我省儿科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里积极战斗在一线,应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配合医疗团队,合理安排抢救护理程序,做好预防处置工作。同时接受省卫生厅派遣任务,积极抽调儿科护理人员远赴安徽抚阳参加救援,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1.2儿科护理队伍与人才梯队建设。

1.2.1儿科护理队伍结构的优化。

护理队伍不断壮大,初步调查统计,目前我省从事儿科护理队伍人数达3034人,特别近几年,从事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由单一的中专教育逐步发展为多学历层次并存,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及本科学历526人,占儿科护理队伍的16%,大专学历占40%,拥有中级以上职称护理人员799人,占26%。

1.2.2儿科护理队伍的培养。

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梯队建设与医疗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国内护理学科发展大环境也影响着儿科护理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上世纪50、60年代,医院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以合格的临床儿科护士为目标,80、90年代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为目标;随着护理各专业建设步伐加快,对先进的专业人才趋之若鹜,90年代中后期,儿科护理人员也有机会通过医院及省市护理学会搭建对外交流平台,走出地区、走出国门进行先进护理管理理念的学习、专科进修和专项培训等,特别近年对建立以专科、专项培训为目标的护理人才培养及应用体系更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点,让专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发挥骨干作用,从而有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累计有数十名儿科护理人员前往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进行参观与学习,她们为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1.2.3儿科护理临床教师队伍的壮大。

注重对临床教学人才培养,全省23所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与省市专科院校协作,40多名临床专业人才走上讲台,其中教授1名,硕士生导师1名,承担大中专院校儿科专业授课任务,使得院校学生能更好地将儿科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为儿科护理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临床儿科护士的基础理论水平。

1.3开展儿科优质护理。

结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趋势,将儿科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拓展。在全省三级医院儿科试点病房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优质护理共赢协作模式。在儿科护士角色行为中,不仅充当直接护理者角色,明确儿童住院只是很短一段时间,儿童护理范畴应由医院延伸至社会家庭,涵盖0~18岁年龄阶段健康与非健康所有人群的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士在充当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角色等方面也能实施到位。如:加强住院期间对家长照护能力的提升,是新模式下儿科护士工作的一个新内容,通过责任护士、护士长共同深入住院患儿家庭中,对患儿护理问题及家长护理行为进行诊断、纠正患儿家长的错误理念和方法,通过宣教、儿科入院指导、制作疾病相关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家长参与关于患儿安全护理要点、监护、用药、营养、心理护理、卫生活动等合作性照护项目,并及时了解患儿及家属的意见和感受,及时进行评价和再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必要的照顾知识与技能,有效且持续地参与患儿的护理;让家长有能力在出院后持续性照顾儿童,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好的健康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发挥护士各自的能力与角色作用,使护患双方相互理解,产生良好互动、和谐沟通、角色互补、价值认同,提升家长疾病照护和预防能力,满足父母及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同时也体现护士专业成就感与社会价值。

1.4循证护理在儿科的应用。

推广儿科循证护理,伴随着儿童急重症监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儿科急重症护理工作中还需要将新的循证护理证据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儿治疗与护理结局。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力性胃黏膜疾病、儿童疼痛与镇静、儿童营养摄取,儿童皮肤护理、非计划性拔管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儿童监护室中关健性的医护实践质量指标,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儿科护士们探索执行以循证为依据的集束护理干预,如定时的儿童口腔护理,抬高床头30度,气道护理无菌操作的规范等,特别强调定时的口腔护理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保护性因素。

1.5儿科护理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医院临床科室,儿科护理信息管理已是一种护理管理新方向及保障护理安全的有效手段。已有3家三级医院儿科使用移动护理查房系统、采用电子条码扫描进行患儿身份识别、对手术或医疗处置的患者身份与手术部位在执行处置前的再确认、患儿用药、跌倒的预防等,通过信息化数据管理,保障患儿安全、实现临床护理管理科学化、工作流程人性化,进一步提升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

1.6儿科护理临床研究与适宜技术临床应用的拓展。

我省儿科护理科研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近5年取得较快发展,在新生儿护理、儿童急重症护理、儿童康复护理、儿童生长发育及预防保健护理领域逐渐形成儿科特色护理研究领域。近5年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及地市级课题9项,科研获奖3项、获得专利3项、小发明小创造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国家级刊物1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业技能测试标准与训练指导》、《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三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组织拍摄的儿科护理操作视频成为福建医科大学儿科护理实验教学辅助教材,并作为儿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教学的培训教材之一。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不断拓展。从最初一次性密闭静脉输液技术代替开放式静脉输液;从钢针静脉穿刺到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新生儿大腿外侧肌肉注射;蓝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简易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picc穿刺及维护;新生儿院前转运;高频机械通气技术;外周动脉穿刺及置管技术等,大大提高危重患儿救治成功率。

1.7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

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举办多场国家级的儿科及新生儿重症提高班,各地报名参加人员近1000人。结合“世界儿童日”和“六一”儿童节,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护理部组织开展深入社区及慈善机构的“世界儿童日”护理义诊与献爱心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都会组织一场医院内护理义诊活动,传授儿童家庭护理知识及儿童家庭护理急救技术等,深受家长的好评;每年定期开展儿科护理管理者联谊活动,有力促进了儿科护理管理者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儿童工作调研报告

儿童学前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第一环节,起着基础性、奠基性的作用。为进一步推进我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区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工委对我区儿童学前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同兄弟县、市就学前教育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和意见。

先进区”。现有幼儿园198所,其中已审批幼儿园113所,试办幼儿园48所,未审批幼儿园37所,在园幼儿21838人,3—5周岁儿童入园率达%。全区9个镇(街道)建有7所中心幼儿园,共有省级示范性幼儿园6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6所;公办幼儿园3所,国有民办幼儿园5所。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具有**特色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一)确定目标,制定政策。教育部门及时提出了“5万人口一中心,5千人口一分园,建成10所中心幼儿园和100所分园,解决3万幼儿入园”的目标,出台了《**区幼儿园管理办法》和《**区幼儿园办园纲要》,并将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和教育强镇考核。

园、书生岭南幼儿园、东山幼儿园成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白云、葭沚、洪家、三甲四个街道中心幼儿园及蓝天幼儿园、书生景元幼儿园被评为市级示范性幼儿园。

(三)重视师资建设,加强业务指导。区教育部门坚持幼教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开展对青年教师的学习培训、教学大比武、集体备课和教研交流等形式,促进幼儿教师相互学习,丰富教学经验;同时要求示范性幼儿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师全员参与培训活动,开展教研探讨和教学方法交流。这些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我区儿童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我区儿童学前教育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我区今后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公立幼儿园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我区各部门对义务教育、高中段教。

育比较重视,投入的经费相对较多,而对幼儿教育,认为由社会力量承办,政府投入的人、财、物较少,这就造成了学前教育经费在预算中既没有单列,也没有规定的比例。学前教育机构民办多、公办少,政府的主导地位远没有确立,全区公办幼儿园3所,仅占总数的%。在7个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中(大陈镇、前所街道无中心幼儿园),公办的只有1所,按照最近全省幼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建立以公立为主体的幼儿办学目标无法达到。全区1253名幼儿专任教师中,公办教师不足80人,真正依靠财政拨款的教师更在少数,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服务性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则比较薄弱,这削弱了优质办学资源的辐射作用。同时,儿童学前教育总体呈低小散现象。至2007年底,我区有试办和未审批幼儿园85所,占总数的44%。全区有13个班级以上的幼儿园仅4所,占总数的2%,而仅有1—2个班级的幼儿园或者说“家庭作坊式”的幼儿园43所,占总数的22%。这些幼儿园不但表现为规模小,而且表现为办园设施差,大多由民宅改建而成,存在场地狭窄,光线阴暗,通风不畅,玩具不符合标准等问题。

而导致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管理相对较为混乱、管理盲点多等问题。由于幼儿园在业务上由教育部门主管,作为群团组织又受民政部门监管,因此存在管理协调上的诸多问题。另外,也没有落实成片开发的商用住房必须配套建设幼儿园的政策规定,有些小区即使规划了幼儿园,但因受利益驱使而改作他用。

(四)农村幼儿园教学水平不高。许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心理,争取生源,在教学上违背幼儿教育和幼儿成长的规律,热衷于幼儿识字、拼音、写字、算术等教学,不注重幼儿基本素质和良好习惯、技能的培养,导致幼儿过早地对学习产生恐惧与厌烦,影响了幼儿未来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辖16个乡镇、1个工业区,332个行政村,总面积948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17岁以下儿童25.6万,占总人口的30.8%。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中,随之出现一个新的儿童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孩提时代的生活原本应该是快乐的和无忧的,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却远走他乡,生活在没有父母庇护的天空下,他们被形象的称为“三缺”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学习上缺少辅导,行为上缺少管束。“三缺”已经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包括生理、心理、人格、品质等多个方面)的明显障碍。为深入了解偃师留守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xx市妇联分别于20xx、20xx、20xx年通过发放统计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分四次对偃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排查摸底,进行了深入调研。

偃师虽然是农业大市,但由于交通便利,乡镇企业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形成了钢制办公家具、摩托车、制鞋、针织等几大产业,就地解决不少农村劳动力。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偃师共有外出务工人员17.8万人,留守儿童1533人,与其它兄弟县市相比,这个群体并不是很大。但是随着跨地域经济发展,这个数字将会不断上升。从整体来看,偃师留守儿童的分布呈区域性特征:围绕xx市区周围的乡镇,留守儿童数量偏少;东南部顾龙公路沿线乡镇,留守儿童较为集中;其余乡镇基本持平。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留守儿童父母监护缺位。从调查结果来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主要依靠代理监护人,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一部分孩子由叔叔伯伯姑姑等家属照顾。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回家次数很少,只能通过电话联系对儿童的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进行浅层次的了解。xx市城关镇共有13名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是出国务工,务工地点有韩国、日本、西班牙、美国、新加坡等,回家的机率非常低。有的父母虽离家不是很远,但受工作限制,也不能经常回家。留守儿童的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其基本的监护职责实际上没有履行也无法履行。

(二)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代理监护人不是年龄大,身体差,就是文化程度很低,在学习上无法给孩子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同时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这些都造成孩子对学习缺乏热情,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成绩较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强、自理能力强、意志坚定,比同龄孩子成熟。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诸葛镇杨村小学六年级的王娜,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父亲早亡,母亲在郑州打工,王娜与外婆相依为命。但该生品学兼优,爱好写作,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我们在顾县镇中心学校与留守儿童座谈时,有不少孩子表示对父母外出务工表示理解。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较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探讨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三)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自我封闭,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在问卷中,留守儿童的最大心愿一项,所有的孩子都用稚嫩的笔,写下了“希望见到爸爸妈妈”,对正常的家庭生活表现出极大向往。诸葛镇苏沟村的常丹丹,父母分别到温州和杭州打工,奶奶去世后,爷爷住在远处的婶婶家。丹丹在日记中写到:我每天自己做饭、料理家务,有事才去找外婆。她还画了一幅画,两个大人一个孩子,手拉手唱着笑着,题名为“幸福的家”,流露出孩子内心对家的渴望。

(四)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同伴,第二为教师,第三才是监护人。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幼儿期的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内向、拘谨、怯生等特点,对陌生的人和事抵触情绪很重。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更容易封闭自我,不与人交流。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极易成为“问题儿童”。据调查,留守儿童中,30%的留守儿童存在厌学心理,10%的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存在违纪行为。

(六)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生活非常贫困。贫困原因一般是父母或代理监护人疾病、婚变、事故等造成的。偃师1533名留守儿童中,特困留守儿童224人,约占15%;其中特困人数最多的是寇店镇,73名留守儿童中,特困儿童61人,占84%。翟镇宁南村的段鑫萌,今年11岁,是个残疾女孩,父亲常年有病,全靠母亲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顾县镇安滩村的李迎飞,父亲违法进了劳改所,母亲病故,跟着祖父,生活非常艰难。我们在顾县镇座谈时,看到孩子们写的基本情况,一张字迹歪歪扭扭的纸引起我们注意:“我叫高义可,7岁,上一年级,妈妈死了,爸爸出去打工,爷爷死了,跟奶奶生活。”读起来让人满怀心酸。特困留守儿童的状况,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我国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经济条件来看,留守儿童数量与经济发展状况和务工信息发达程度有很大联系。

一方面,在经济发达的乡镇,能就地消化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民就少。如城关镇、岳滩镇、翟镇镇和工业区,以制鞋、三轮摩托车制造和针织为支柱产业,吸收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留守儿童数量就相对较少,分别为13、11、11、12人。另一方面,务工信息发达的地方,人员流动快,留守儿童则多。如庞村镇、李村镇和缑氏镇,经济虽不算非常落后,但务工信息很发达,农民意识有所转变,外出人员较多,留守儿童数量随之增多,分别为388、264、215人。李村镇袁沟村的田林栓夫妇,由于在钢制家具方面技术熟练,到昆明务工已三年,家中两个孩子正在读小学,生活仅靠爷爷一人照顾;庞村镇的10岁男孩陈永真的父母,也是熟练工人,在上海铁箱厂打工。类似情况在偃师,特别是前面提到的顾龙公路沿线乡镇不在少数。经济状况和务工信息发达程度,直接冲激着传统的小农意识,激发了农民求变求新求好的思想。

3、从家庭认识来看,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虽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意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对孩子的教育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关注更为贫乏。

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使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目前,偃师正在积极推行户藉制度改革,给留守儿童带来很大希望。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与照顾,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自我心理调适;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记录留守儿童日常表现,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及时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完善留守儿童家访制度,保存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方式,并把家访作为一项制度列入学习管理规范。留守儿童家庭要把保障孩子的学习、生活放在首位,通过书信、电话定期和学校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适时进行科学引导。

3、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新农村建设、劳动力转移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把留守儿童工作与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纳入纲要实施监测评估体系。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确保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我市有关部门的重视,20xx年以来我市启动了由市委组织部、妇联、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卫生局、团委等七家单位联合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工程,力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搭建起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的爱心网络平台。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2545”,即:开展“2”项活动;实施“5”个一建设;组建“4”支队伍,形成“5”大关护网络。

开展“2项活动”。一是在“以城带乡帮扶工程”的基础上,开展“以城带乡,携手共建,情系留守,共享蓝天”活动,由市直委局和部分留守儿童比较多的村结成帮扶对子,为这些孩子们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辅导、精神抚慰、经济扶助等方面的志愿服务,经常看望或电话联系,捐赠生活和学习用品,从学习、生活、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对留守儿童给予关心和帮助。

二是于20xx年启动关爱留守儿童“春暖行动”,通过援建“留守儿童之家”、“爱心书屋”、“阳光操场”、“结对帮扶卡”等项目,为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个人奉献爱心提供平台,发动全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办好事、办实事。

实施“5个一建设”。具体讲就是成立一个组织: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建立一所学校: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组建一个家园:留守儿童之家;制定一套制度:各项工作制度;编发一本教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组建“4支队伍”。即一支管护队伍,由村委、妇代会、学校教师、司法等力量组成;一支教师队伍,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师资力量;一支辅导员队伍,由学习、心理、教育、卫生等方面人士组成;一支志愿者队伍,在精神和物质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的社会人士构成。

形成“5大关护网络”。即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努力,逐步形成一个由家庭监护、学校帮护、社会呵护、法律保护、组织管理五级联动的关护教育网络体系,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形成“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结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青春有限,选择无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关爱留守儿童是值得我去为之奉献一生的事情。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针对目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外出务工,导致农村许多儿童脱离父母的直接教育与监护,成为一个独特的留守儿童群体这一现状,近期,宝应县黄塍镇妇联对全镇8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6—14周岁的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情况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黄塍镇是一个不足三万人口的农村较小乡镇。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留守儿童的人数在逐年增多。据调查,截止20xx年底,全镇留守儿童有468人(不包括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约占在校生(1604人)的29.2%。在留守儿童中,由祖辈照顾的有405人,由亲友照顾的有39人,寄宿学校的有22人,无人监护的有2人。

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的压力,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有利于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面临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很少沟通,过分溺爱,物质上给予多,精神上关注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当,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由于监护人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意、放纵、随意的性格。

2、学习成绩普遍不高。

留守儿童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厌学、逃学等现象较为普遍,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上进心不强,学习上有畏难情绪,成绩普遍不好。

3、行为习惯普遍不良。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自制力较弱,自立、自理能力较差,上网玩游戏等现象较为普遍,初中留守儿童中少数学生甚至染上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4、性格发展很不健全。

留守儿童上小学的占绝大多数,处于6—11周岁之间,是孩子性格、品行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性格、脾气形成上缺少父母的影响,孩子的心理上得不到满足,致使有些孩子内向、孤独、胆小、娇惯。少数留守学生受社会不良分子的影响、引诱、教唆,已有行为不良表现。另外,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强烈的倾诉、关爱和指导需求。这种情绪需求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疏导,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有较大的危害,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或变得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性格孤僻,举动反常,形成畸形心理。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除了其自身的因素外,还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1、家庭方面。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而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神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

2、学校方面。

侧重在校时段教育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教,个别教育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3、社会方面。

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爱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针对黄塍镇留守儿童出现的上述问题,镇中小学汇同居委会、行政村、关工委创办的校外教育辅导站及家长学校,曾探索以下一些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创建流动家庭学校,发挥“三位一体”的教育作用。

近年来,黄塍镇尝试创办了“家长学校”、“校外教育辅导站”,让更多的家长学会“育儿经”,并创办各类不同形式的家长学校,授课、受询、听课、咨询家长达千人次。其具体做法是:一是开好以讲授、引导、建议为主的每学期1—2期的家长培训座谈会;二是跟踪学生,拜访“问题学生”家长;三是根据老师掌握的情况,结合家长的建议、意见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反馈,并编印成册,作为帮扶资料。

2、转变教育理念,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中小学奉行“教而无类”的信条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的理念,对留守儿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心换心,用感情交融感情。在我镇中小学每位老师结对帮教两名留守儿童已坚持多年。老师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做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校内设立心理咨询窗口。

中小学均聘请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给压力大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给在外打工父母汇报,同时给予记录。

关爱留守儿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关系到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各相关部门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五大关系”网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

政府及有关方面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首先,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一个单位牵头,多部门组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并形成制度,一年召开1—2次会议,汇报和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对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逐步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学校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排扰解难;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

镇、村(居)委会应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

学校要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对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庭通报情况。学校的心理老师要对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要重视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监管网络。

5、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

建议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此外,要加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经过调查和反复思考后,做好现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来承担起这一共同的历史重任。

1、学校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面对留守学生日益增多的现状,作为学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把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当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长期抓下去。一是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二是建立联系卡制度,用来沟通学校与留守学生家长及监护人之间的联系,以确保双方信息能及时沟通。三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生活上的心理上的关注。四是要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和学校的作用。通过开展讨论、座谈会、培训学习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利用农闲时节。加强对留守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

2、留守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留守学生家长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学生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落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贸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成长理念。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代管人和在家的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家长教育素质,从而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3、各部门通力合作,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学生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要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由学校来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学生得到解决应有的管理照顾与关爱。地方妇联组织要与教育部门配合默契好,抓好家长学校的工作,利用农闲时期培训农村孩子的家长,提高他们整体素质,让他们懂得教育孩子的知识,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会教育孩子的本领。派出所、司法、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管理的机制,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

4、地方政府应做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工作。

要千方百计地引进项目,让本地的青壮年农民在自家附近就能找到工作。这样可以减少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数量。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产生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果任其发展,毫无疑问将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劳动力的素质,影响到下一代的人口质量。我们期待社会各界及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重要作用,调动社会力量,把关爱“留守儿童”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建造一条共同关爱、呵护的桥梁。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家庭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并将长期存在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承担了本不该这个年龄承担的诸多压力和问题。为从根本上了解留守儿童目前生活、学习、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经发放问卷调查表、实地走访和座谈等方式对我市留守儿童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梅河口市留守儿童总人数为4352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为2760人,占总数的63.4%,大多数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少数人寄养在亲属和朋友家中。

由于失去父母庇护和正常的家庭教育与沟通,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亲情缺失,成长过程处于长期放纵状态,性格得不到良好的规范,心理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思想道德得不到及时的培养,加之教育管理不到位,社会关爱不足等因素,致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存在着“感情失落、生活失管、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防、健康失保、行为失控”等困难和问题。

1.社会体制不完善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由于土地少、机械化作业以及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得不选择进城务工,并形成家庭化流动趋势。在不能轻易放弃城市工作机会的同时,又因住房、户籍、就学、升学以及高额学费等因素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致使“带不出”与“回不来”的双重矛盾突显。

2.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到了只能通过进城务工的方式才能生存的地步,他们大多是可以在本乡本土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但他们教育意识淡薄,抱着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现状的求富心态,不惜抛家弃子,背井离乡,疲于赚钱。在经济方面小有收获的同时,他们放弃的是对孩子的监护,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对子女的关爱、沟通和教育,造成的是孩子在成长初期就已感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等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

3.农村教育相对落后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经调查,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一些优秀教师选择进入条件相对好的学校教学或应聘到外地城市生活,使得农村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明显不足,老师素质参差不齐,致使部分农村学校仍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理念,将有限的师资还是放在了追求升学率上,升学必考科目是他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成绩相对好的学生是他们关注的主要对象,而道德、情感、心理、安全、法制等方面却疏于管理,流于形式,留守儿童在得不到家庭情感交流和教育的同时,又一次失去了学校对他们思想行为梳理和引导的机会。

4.监护责任不到位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不可忽视的原因。调查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留守儿童多数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抚养,少数寄养在亲属甚至朋友家中。由于体弱多病、年龄差距大、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等诸多因素影响,在与孩子沟通方面存在很大困难,重养轻教,基本都是限于照顾孩子的吃穿和冷暖,而对于孩子所想、所需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出现了问题往往有的是包庇、怂恿,有的是打骂、体罚,造成孩子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成年。

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已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针对留守儿童自身特点和存在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使留守儿童普受惠、受实惠,如配新校车、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医保实行覆盖、寄宿食堂卫生监管,以及市委组成志愿服务队伍,儿童社工队伍,结对帮扶等。市妇联为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设定专人具体负责留守儿童的组织、协调工作;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的专题调研,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加强了阵地建设,在全市303个行政村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并利用“三八”维权周、“六一”儿童节等有利契机,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为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在山城镇大湾村和大安村建立了两所留守儿童学校,配备了乒乓球桌、电脑,手风琴、学习机等促进儿童成长的设施,选拔责任心强、热爱留守儿童事业的人员作为辅导员,定期开展活动;组建自愿者队伍,组织有爱心的党员、教师、离退休老同志等担任志愿者,以“爱心、自愿、就近”为原则,开展了“春蕾女童”捐资助学、“送温暖”、“手拉手,心贴心”等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在电视、报纸发出爱心倡议,号召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乡镇政府和教育部门针对留守儿童亲情关系疏远,家庭教育缺位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农村德育工作网络站,建立了教职员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开展家庭大走访、“大手拉小手”、亲情对接等活动,通过学习辅导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定期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辅导,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家教宣传活动、家教讲座等,着实提高监护人教育辅导儿童的能力。民政部门针对贫困留守儿童家庭给予适当生活补贴及开展了节假日慰问活动。卫生和计生部门组建了志愿者医疗服务队,经常深入社区、村屯,为留守儿童免费进行体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关爱之手,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学习上给予支持的同时,还经常保持与孩子的沟通和联系,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平安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生存、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以政府为主导,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一是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工作以及各部门的日常实际工作相结合并纳入全年工作考核目标,为留守儿童切实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难题,不断提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水平和成效。二是由宣传部、教育局、妇联、团委组织牵头,通过媒体及印发关爱农村孩子等形式,大力营造宣传氛围,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共育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学校,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留守儿童。设立“留守儿童帮扶基金”,专门用于对成绩突出和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奖励和慰问。三是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农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开展“留守儿童寄宿制工程”

或者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配备专门的生活(学习)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主阵地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农村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四是政府、教育、编制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建立教师队伍补充制度以及优秀教师工作交流制度,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师资短缺及部分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五是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2.健全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机制。一是家长联系机制。农村党支部和学校要切实担负起与外出家长的联系工作,有条件的村部或学校要开设亲情免费专用电话,条件较差的也要借助书信等形式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二是监护人培训机制。充分利用乡镇学校、村小学、村部中设立的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家访等途径,加强对孩子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的水平。此外做好代理家长、义务联络员的招募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以弥补家长教育空白以及纠正监护人的不正当教育。三是心理疏导机制。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问题,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正活动;开设心理教育课,聘请专业教师为他们授课,让这些孩子的烦恼有方倾诉,有的放矢,帮他们打开心结,解除心魔,克服自身弱点,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阳光生活。

3.引导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创业就业。一是政府尽快出台扶持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实施“回归工程”。二是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通过摸底调查等方式对企业用工、工资待遇、项目信息、致富门路等备受农民工关注的问题进行疏理,并将疏理结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乡镇(街)发送到外出人员手中,鼓励农民返乡择业。三是积极引导,改变父母外出方式,尽量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由一方陪伴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给予亲情照顾,给孩子创造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

一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区xx镇xx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职,从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远。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来自农村,大学毕业后再次回归家乡农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家乡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焉。

驻村以后,可能与我是师范生的缘故,我对本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十分关注。工作后积极调研,掌握分析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同时,积极参与本镇08届优秀大学生村官贾苑同志创办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关爱活动,现在在中心担任留守儿童的语文与数学的教辅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收获知识时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随即消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目前,广大xx村民正以崭新的面貌,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迎接“”的到来,争取在此期间全村各项事业都实现质的突破。在制定“”工作目标时,我村支部书记范志红书记把留守儿童问题列为全村的工作重点之一,并提升至战略高度。我想有了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留守儿童的头顶一定会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而探讨如何结合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及环境的实际情况,发挥社会、家庭、学校及留守儿童本身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贯彻落实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目前民生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其中就存在这么一个需要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最直接有效的关爱。其次,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再者,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励志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源于家庭教育当中的励志教育成分的数量和质量将很大程度的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等方方面面,因此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1、时间:xx年7月8日——xx年7月21日。

2、地点:永新希望学校及其留守儿童所分布在的马滩村、魏家庄、沙云村、庞家堡、寨子村、马棚村、东村、新城村、集贤镇等。

主体:西安外国语大学“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

对象:周至县永新希望学校的留守儿童、教师及留守儿童监护人。

第二部分:调研的方法和过程。

1、文献法。

2、访谈法:家访;采访学校领导。

3、问卷调查法:设置《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家长。

篇)》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孩子篇)》。

4、参与观察法。

1、前期准备:xx.06.18—xx.07.07。

通过各个渠道了解家庭教育、励志教育、留守儿童等核心概念,并在查阅心希望以往资料、了解当地具体状况以及永新学校老师同学的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确立“梦想滋养心灵,励志照亮人生”的主题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的调研方向,策划实践具体流程,拟定孩子篇和家长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以下是具体的编制维度图:

2、中期实践:xx.07.08—xx.07.21。

在班主任组织下,对在校学生共发放130份孩子篇问卷,收回留守儿童问卷66份,有效份数为65份;共进行43次家访,收回43份家长篇问卷,其中留守儿童的有35份,有效份数为33份;共进行一次老师访谈,收回访谈记录一份。

3、后期总结:xx.07.22—xx.08.29。

第三部分:调研结果及对比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孩子篇及父母篇(图1)反映的情况,从未对孩子进行励志教育的情况为0,而孩子做家务时(图2),大部分家长都会表扬孩子,因此留守儿童家庭中是存在励志教育的。然而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图3),有27.27%的父母认为这不重要。同时,当孩子做错事时(图4),有25.9%的父母严厉批评打骂或者不理不顾。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家庭中尽管存在励志教育,但不明显,需要引起注意。

2、缺乏家庭励志教育的原因。

在关于“双方交流多吗”一题(图5)中,从孩子和家长的角度都没有“从来不交流”的情况出现,但经常交流的情况少于50%,说明家长和孩子交流频率较低;同时有50%左右的家长和孩子都表示交流当中存在着困难(表1),而产生这些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代沟的长期存在(没有共同语言、不敢和家长说以及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图6)。由此可见,目前孩子与家长的交流障碍问题是阻碍家庭励志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家庭励志教育的作用体现。

图7。

由图可得知(图7),留守儿童与全国各地同龄阶段的其他孩子相比,都表现出与老师交流频率低,与同学交流频率高的特点,都表现出乐观自信的性格特征。因此从调查问卷中我们无法得知励志教育对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和性格养成方面的直接联系。但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了这样的联系:

典型案例:

在对八年级孩子小豪进行家访的时候,我们很明显地发现这个孩子比其他的孩子要更自信大方。除了男孩子特有的淘气之外,在询问到要考什么高中什么大学之类的问题时,和其他害羞或是叛逆的孩子不一样的是,他很自信地说要考镇上最好的高中,才能读最好的大学,问道他为何有如此的自信,他很出乎意料地说,“我有我爸爸这么聪明。”孩子的父亲常常和孩子一起做孩子喜欢的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父亲常常鼓励孩子,尽管只是口头上的简单鼓励,但是却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家庭励志教育在孩子人际关系和性格养成方面起着正面积极的作用。在家中受到鼓励多的孩子更善于与人交流,表现得自信大方,对自己的梦想有坚定的追求;相反,在家中受到鼓励少的孩子则更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不爱与人交流,缺乏追寻梦想的内动力。

1、励志教育现实主要来源与孩子期望的对比。

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图8),我们得知留守儿童平时最常得到老师的鼓励,其次才是家长,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进行自我鼓励;而在家长和孩子的期望值当中(图9),大部分家长(70.27%)认为学校的鼓励对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只有10.81%的家长认为家庭的鼓励最重要;然而从孩子的角度而言(图10),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却是家长的鼓励(45.59%),老师只占33.82%。由此可得,在农村留守儿童家中尽管家长会鼓励孩子,但与孩子的期望值还是有较大的偏差,他们对于家庭励志教育对孩子成长重要性的认识仍旧存在欠缺。

2、励志教育的其他来源。

图11。

励志教育的来源除了家庭,还有孩子们周围的文化环境,包括学校和平日里接触到的文化媒介。根据统计(图11),我们发现书籍被孩子更多地用于摄取知识(51.02%),电视节目则因其搞笑有趣而被孩子更多地用来放松娱乐(41.20%),而真正给予孩子们鼓励,激励其成长的则是名人明星(56.00%),说明名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明星效应的积极成分在励志教育中起到一定的成效。

在家庭激励方式中,人们总结了7种激励方式,分别为语言激励、行为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目标激励、物质激励和兴趣激励。在此次调研中,我们通过对这7种家庭励志教育方式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在家长方面:

语言激励:超过90%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不错”、“有进步”等鼓励性的语言;。

兴趣激励:超过半数的家长对孩子的兴趣发展采取放任式态度,任其发展。

在孩子方面:

竞争激励:有44.62%的孩子表示父母会鼓励自己赶超其他优秀的孩子;。

兴趣激励:孩子认为父母对其兴趣不予支持的占18.04%。

对比表2的数据,我们发现,孩子偏向的激励方式与家长常用的激励方式存在偏差。孩子更偏向于兴趣激励(32.43%),这说明家长平时比较限制孩子兴趣的发展,取而代之用物质激励去补偿,但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物质激励和对行为激励、目标激励、语言激励、竞争激励的态度几乎一样,他们更需要的是自我兴趣的发展和被肯定。

而就家长常用的激励方式而言,他们最常用的是物质激励(高达40.68%)和语言激励(32.20%),其他激励方式则小于10%。综上发现,家庭励志教育存在三个误区:

3、忽略兴趣的重要性。调查显示53.10%的家长不鼓励也不反对孩子的兴趣发展,有6.30%的家长甚至完全不支持孩子的兴趣发展。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的地方,若我们遏制了他的兴趣发展很有可能就扼杀了一位名家的`诞生。

励志教育主题活动是“心·希望”团队支教的新增环节,旨在将励志教育主题贯穿到课余活动当中,探讨励志教育的作用。据此我们为孩子们举办了“世界2分钟”、“乒乓球比赛”和“英语可以这样学”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种形式的活动受到永新希望学校老师的支持和广大学生的喜爱,充分挖掘了孩子的潜能和内动力,使励志教育成效明显。

第四部分:建议及对策。

1、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家庭励志教育缺失的首要原因是父母长期不在家,而父母外出的原因则在于务农带来的收入较低,相比之下外出打工收入更多。

若政府能积极引进外资,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升级,带动当地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农民收入得到可观的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则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农村,更多的父母愿意陪在孩子身边,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励志教育。

农村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村民文化水平较低,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力不从心,时常走进严重的误区。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农民,提高当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3、加大教育基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等教育机构。

孩子们正处于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是孩子性格形成以及今后行为的关键原因和关键因素。因此政府应加大教育基金的投入,加大教育力度,在农村学校推广励志教育,使留守儿童塑造完好人格。

4、建立完善的补贴制度和奖励机制。

政府需建立完善的补贴制度,对条件较差的农村家庭给予扶助及一系列的物资支持;同时政府还可以在农村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先进励志的学校及个人给予奖励,以此刺激农村励志教育事业的发展。

1、重视励志教育,加强教师培训。

农村学校教育大多仅限于知识层面,在精神教育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对于励志教育更是了解甚少。因此学校应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对励志教育的重视程度,让他们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中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意志、激发学生成功志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的励志教育上来。

2、建立可行的励志教育模式。

课堂是励志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时穿插有关励志教育的内容。此外,学校在学生的考试评比中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自身的情况定下目标或者设定一个对手,在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公示优秀学生名单或者告知家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学校还可以效仿“励志教育三大步”的育人模式。第一步,每天读一封励志信;第二步,让学生填写成长记录,原则上要求“只记进步不记忏悔,只记快乐不记烦恼”;第三步,行动与,让学生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自我监督和评价。

3、积极开展励志活动,加强励志氛围建设。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邀请励志教育专家或者对此有研究的教师定期为学生做励志教育讲座;还可采取记诵校风校训、聆听杰出青年事迹报告、唱励志歌曲、看励志电影系列活动、设兴趣班、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潜质。同时,学校应当重视并营造富有励志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熏陶学生,可充分利用教室、寝室、食堂等校园空间或者宣传栏宣传励志,建设校园励志文化。

1、与孩子加强交流,改善沟通方式。

要取得有效的沟通,则需不断改善沟通的方式。首先,父母要与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平等交流;其次,父母要学会倾听,避免误解,同时通过细节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再次,父母要努力创造沟通的机会,除普通的电话交流外,还需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前沿的方式来积极拓展情感交流的渠道。最后,父母应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很多留守儿童家庭当中仅有父亲一方外出打工,造成“父亲”角色的缺失,母亲则很难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在教养孩子中容易走极端,要么过于放松,要么过于严厉,导致交流氛围缺失或失衡。因此,父亲应尽量多回家看孩子,母亲则应权衡角色的扮演。

2、走出教养误区,完善家庭励志教育。

在调研中家庭励志教育存在不重视、功利导向、榜样示范和忽略兴趣等的误区。因此,家长需要认清这些误区并尽量规避它们。

同时,家长还应学会通过正确的方式鼓励孩子,完善家庭励志教育:第一,要保持对孩子的语言鼓励。第二,要增加对孩子的行为鼓励。第三,应适当运用竞争激励。第四,应正确选择榜样运用榜样激励。第五,需重视目标激励。第六,适当减少物质激励。第七,要支持孩子的兴趣发展。

3、临时监护人应积极担负责任、履行义务。

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大都由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照料,较大的年龄差造成了巨大的代沟。因此,临时监护人应尽好应尽的义务,承担应有的责任,在保障孩子基本生活的同时,多关心孩子的想法。

1、体谅父母,自强不息。

没有哪个留守儿童的父母是愿意离开孩子的,他们四处奔波,辛苦工作终究是为了把家建设得更好。因此,孩子应该更多地体谅和感恩父母,学会承担,自立自强。

2、敞开心扉,主动交流。

一方面,每个孩子应积极为自己创造机会,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关心父母的同时自己也就得到了关怀。另一方面,在学校里,还应积极主动和老师、同学多多交流,做一个乐观、开朗且大方的人。

3、坚定梦想,不懈追求。

首先,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其次,应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不局限与眼前,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再者,要勇敢面对困难,不怕失败;最后,要不断激励自己,坚持奋斗,为梦想不懈努力。

1、加强对留守儿童励志教育的关注。

广播、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工作者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励志教育给予关注和报道,定期举办与该主题相契合的讲座、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

2、发挥名人效应,传播正能量。

根据问卷反映,名人明星是最能激励孩子成长的群体,可见偶像的魅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明星名人都是台前发光发亮,台后默默努力付出的典范。因此,公众人物应维护好自身的打造的良好形象,做好榜样,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多投身公益,传播正能量。

3、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

志愿者应不断提高个人素养,服务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给留守儿童带去欢乐和知识,还应学会如何用自己优秀的品质在短时间内感染他们,从而激发他们发愤图强、追求梦想的内动力。另外,以短期支教为主要方式的志愿者还应做好回访工作,保证对留守儿童关爱的持续性。

第五部分: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无法成为立于孩子身边的大树,但却可以扎根孩子的心里,无法手相牵,却能心相连。但愿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多和孩子联系,多鼓励孩子,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切实走近农村留守儿童,倾听他们内心的独白,弥补他们缺失的爱,助他们发愤图强,实现梦想,收获励志人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