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优质17篇)

时间:2023-12-16 15:11:16 作者:GZ才子

在北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如烤鸭、豆汁、炸酱面等,让人流连忘返。如果你对于写北京总结有困惑,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来获取一些灵感和思路。

《北京春节》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在第一课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并用《恭喜恭喜》为其伴奏,学生对有声有色的文化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如何过春节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感受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读通读畅。

三、指导读难读段。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画出老舍先生写的春节的日子及这些日子里的风俗习惯。明白写作顺序,分清详略。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五、自读自悟。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读文。

六、同桌互相交流初读感悟。

第二课时的环节:

一、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课后小练笔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

《北京春节》说课稿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我的导学案分为自学跟踪与合作展示。

在自学跟踪中,第一大块为反馈预习:

1.简明扼要的反馈预习收获.

2.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目的是对学生在家中预习的一个检测,养成会预习,预习达到实质的一个好习惯)。

第二大块是学习对子互学互悟的阶段:

1.学习对子学习生字、词语。

2.正确书写词语。(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这样的教学手段,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是必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大块是初识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学习对子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程,北京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目的是初读内容,对课文一个简明的概括)。

2.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相对应的风俗习惯:(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八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了,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一个关键,相对应列表出示,学生们一目了然,把这个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3.有感情的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读中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合作展示中,设计了五个题:

1.听写生字(对基础知识的一个巩固)。

2.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一题是针对教学难点而设计的,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展示,补充、质疑来理解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3.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这也是课文最突出的一个语言特色,口语化,幽默诙谐,北京味十足。老舍老先生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文中借助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合作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4.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多详细,谈谈你的体会。(学习语文,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服务,所以设计了这两题,通过事例来学习详细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这个小练笔来突破难点。)。

5.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怎样过春节的?

6.探讨与反思,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收获到了什么?请写下来。(会反思,会总结)。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同时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北京春节》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新年文化。

2.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3.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习得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最喜欢的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4.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5.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熬腊八粥。

腊八泡腊八蒜。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详略得当。

(真热闹)从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深刻印象。

元宵节:观灯(总—分—总)。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四、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b、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情境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论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八———腊月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3、入境学文、精度品味。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a、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爆竹的声音,文中哪些地方提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络绎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的玩耍)。

b、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文中有关饮食的句子(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呀)。说说体会(充足、美味、丰盛)。

c、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地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品读课文、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配歌曲《恭喜》朗读课文,体现“除夕真热闹”

5、作业。

(1)默写生字。

(2)说说你们家是怎么样过春节的。

(3)搜集春节有趣的民俗。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七、说教学评价。

《北京春节》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笔触,走进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北京的春节画吧!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幻灯片)。

说教学分析。

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策略。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唯一一篇精读课文。全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生活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我预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知课文内,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观察画面,欣赏视频,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

为有效达成三维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我利用电子白板人性化、多元化的设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新的融合。利用电子白板提供的即时书写和绘制图形的功能,根据讲课需求自由板书;还可利用白板的勾画和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感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实效。

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说一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把从河北远程教育网、中央电教馆资源网等网站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整合,利用电子白板播放了一首喜庆的歌曲并配以图片,渲染春节的气氛。人们喜气洋洋购买年货、孩子们高高兴兴放鞭炮、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家家贴上红红的春联——春节来啦!让孩子们继续跟随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梳理文章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我向学生提问,老舍先生可是个老北京,那么他在写这篇课文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教师随机板书:时间顺序。

(三)默读课文,分清详略。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老舍先生重点写了哪几个节日?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且在详写的部分做上批注。(请学生来讲台做勾画)。

这时候可以利用白板的勾画、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直接进行批注、交流,谈自己的感悟。

比如有学生批注到“除夕真热闹,家家,到处,男女老少”等词语看出对除夕的描写最详细。还有的说元宵节描写最详细,因为从“又一个高潮,处处,整条”等词语,以及关联词“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中能体会出浓浓的年味。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得白板不仅仅属于教师,也属于了学生。

在学生明确了详写的四个节日后,教师相应的写出板书:详略得当。

(四)精读体味,小组合作。

叶老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个节日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进行自由结组,从而形成四个方队:腊八队,除夕队,初一队,元宵节队。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呈现双向或多项交流的局面,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投入到读、思、议、话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去。

接着我出示了第二个问题:这一天人们都做了什么?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学生开始深入地读课文,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当除夕队指出“热闹”一词时,我适时的播了几张图片,放鞭炮、燃礼花、除夕守岁、开门迎福、财神恭喜发财,给孩子们营造了喜庆、热闹、团圆的气氛。当元宵队在汇报总结了元宵花灯不仅数量多,颜色多,而且种类也很多时;我又播放了一段元宵灯展视频。给孩子们创设了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感受浓浓的年味。当腊八队正津津有味的沉浸在老舍笔下的腊八粥的浓香和腊八蒜的色如翡翠时,我顺势展出了几张腊八粥和腊八蒜的图片。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在观察腊八蒜的色如翡翠时,我们可以利用白板的放大镜功能对图片进行放大,从而有效缓解教室空间和学生视力之间的矛盾。

看着孩子们垂涎欲滴的样子,我趁机调了一下他们的胃口:“大家想不想现场品尝一下腊八蒜!”“想!”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于是我端出事先准备好的腊八蒜请同学们品尝。以下是我上课时的几张图片,与大家共享。

当又酸又辣的腊八蒜滋润着孩子们的味蕾时,他们切身体会到老舍笔下的腊八蒜的色味双全,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此时此刻,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到这里一幅幅热闹、喜庆、祥和的春节画卷让学生眼界大开,回味无穷。

(五)走进生活,走近民俗。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本课的作业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走进生活,走近民俗。联系生活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春节哪些习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学着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作文,注意详略得当。

最后我来说一下教学评价。

1、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学生以多种形式读课文,在“读、思、议、话、写”中感悟文本,突破难点。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重视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意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3、利用电子白板多功能的特点,针对教学环节中的问题随时进行相应的板书,“黑板”变“白板”,教学更精彩;还可利用白板的勾画、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直接批注、交流,这使得白板不仅仅属于教师,更重要的是它也属于了学生;还可以适当运用放大镜对图片进行特殊处理,能够有效缓解教室空间和学生视力之间的矛盾;同时播放图片、音乐、视频给学生营造了身临其境之感,解决了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倾听!

《老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实践的深入,学习化社会的构建,作为教育事业重中之重的基础教育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承担起这一新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取向来迎接新的挑战。在备课时,教师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逐步向课外延伸,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多方面与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老北京的春节》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第二篇课文,选自现、当代作家老舍先生的《老北京的春节》。这一单元编排了一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故事,反映了我国人民热过年的节日习俗,表达自古至今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感。小学教学设计网《老北京的春节》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点出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是腊月初。第2自然段写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腊八酸色味双美。第3自然段写腊月十九,学生们买爆竹和玩具,赶集买年画。第4自然段写除夕真热闹。准备年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爆竹、吃团圆饭、守岁,这些都是除夕的风俗。第5自然段写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不同。人们拜年、逛庙会。第6自然段写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看灯、吃元宵,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

最后一段写正月十九是出借结束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本篇文章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线索清晰,简洁、平实的语言中蕴涵浓浓的京味,散发着节日的喜庆之气。基础性目标: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及5个新词。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以及人们的活动。发展性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重点: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这节课中主要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师还将适当放手,给学生留下小组合作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课下要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过春节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

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出借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的特有的民族风貌。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是怎样过春节的?过春节的时候你们都做什么?(学生回答)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老北京的人们是如何来过春节的。(板书课题)

二、课文分析:

1、初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1)给课文标注自然段。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划出生字词。说一说老北京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回答:热闹)听一段热闹的音乐,感受过春节的气氛。

2、学习生字:整体把握,重点讲解,个别强调。(学生以自学为主,在课文中进一步的巩固)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共同认读。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3)全班共同认读生字,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重点强调。

(4)在课文学习中进一步巩固生字。

3、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老北京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段落,在书中划出来。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一课,对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春节一直以来都是孩子们最喜欢最期盼的节日,只要一提起这个话题,孩子们就有说不完的话,所以,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一定很感兴趣。

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通过朗读,结合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阅读,找出春节期间人们的节日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一)激趣引入,回忆春节。

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春节画面,并配有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让学生进入春节,然后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过春节时的活动,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结合起来,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走进春节。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由读文,从整体上感知北京的春节。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有导向作用的问题,即:看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度边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梳理文章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体味,感受春节。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及详略的表达方法,便于学生快速的走进文本。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第一印象“热闹”,结合作者详细的四个节日中的重点句段及自己过春节的感受来品读理解。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主要环节,所以,在学生谈出对文本的感悟后,我及时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过春节的实际再次来谈,而且找准了练笔点,让学生进行练笔活动,如:在学生谈出除夕的热闹后,我引导学生回忆并写出自己过除夕时的情景。这样便于学生把自己与文本、作者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然后再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达到读懂作者、读出自我的目的。

(四)整理回顾,升华情感。

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北京的春节后,也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我接下来引导学生做了一个理性的思考和回顾。也就是写作方法的探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总结、练笔,延伸情感。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仿作者的写法来写写家乡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一等奖

《老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对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春节习俗,充溢了民俗文化的风情。

教学目标。

1.能够将课文中生字的字音读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将课文读流利。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时的考虑交流过程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水平所限,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身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思路。

虽然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学生又很喜欢,教学中,首先运用生动的画面(图片和课件)再现春节的热闹,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一起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七年级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带领学生走进“作业超市”,从而达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

2.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快来看看吧!

录像播放:春节人们联欢的局面以和挂灯笼、贴对联、选购中国结、舞狮子、敲锣打鼓的局面。

师:看完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

生:过年了,春节到了。

师:板书:春节春节你熟悉吗?来说说吧。

生1:春节可以放鞭炮。

生2:春节要贴对联。

生3:春节可以收到压岁钱。

生4:春节有许多好玩的,春节还要回老家探亲,和老家的人一起过节。

师:提起春节,咱们真是有说不完的话,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课件: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

生:老北京(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想去看看吗?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身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笔圈出来,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点评:导课热闹而富有感染力。生动的画面随同欢快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带进春节特有的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师:课文读完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1:“色如翡翠”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颜色像翡翠一样青绿。

生3:什么是腊八蒜?

生4:就是在腊八这天泡的蒜,到了年底就可以吃了。

师:你可真会读书,你的解答非常正确。

生5:“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师板书:截然不同)。

生6:就是一点也不相同的意思。

生7:冰灯是什么?

生8:用冰做的一种灯,中间放上蜡烛或灯泡。

生9:“守岁”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师板书:守岁)。

师:看来这个问题大家都不明白,那一会儿我们再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守岁?

点评:质疑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互动的空间和对话的空间,充沛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之间你问我答,配合默契,合作自然。

(二)学习生字。

师: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请自身读一下。

师:看到“假”字,你想提醒同学什么?

生: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假,假如;一种是假,放假。

师:谢谢你对大家的提示。[点评:点拨巧妙,回答精彩,评价亲切。]。

师:生字读得这么好,送同学一串鞭炮吧,来我们一边放鞭炮一边读生字,看谁读得又快又好。(课件:生字游戏――点爆竹)。

生:抢读生字。(爆竹爆开,出现词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初读课文。

(指名一排同学按自然段接读,教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他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点评:教师不只关注发言的同学,更关注了听讲的同学。]。

生:热闹。

生:喜气洋洋。

师:板书“热闹”

生:结束了。

(板书:腊月热闹正月十九)。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腊月初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七年级、元宵节、正月十九)。

师: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点评:放手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有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协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思路。

(四)研读课文。

师: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请同学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局部,画画描写热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

师:画完了吗?把你画的句子推荐给大家。

生1: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我觉得除夕很热闹。

师:把你认为热闹的句子读读吧。

生1: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师:看来除夕的事情可真多,除夕的夜晚可真热闹。谁来把这个段落读一下?

生:读第4自然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__读得不太好,他的句子读得不流利,没有读出除夕的热闹,那个“鞭炮声日夜不绝”没有读好。

生2:我觉得__读得还可以,但是他读得不够热闹。

生3:我觉得“团圆饭”这一句应该读得很好吃,叫人很想吃才行。

如何写《北京的春节》评课稿

周三听了朱**老师执教的《北京》一课,其自然、丰富的教态,循循善诱的语言,由此带来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我仿佛置身于名教师的课堂之中。

本堂课朱老师围绕课前的自学要求,设计了“我能记”、“我能读”、“我能说”三个板块。这三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从字词学习到感知课文,再到体悟文本,升华情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过程。课堂上,因为学生在课前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进行了有效地自学,所以整个教学过程“顺风顺水”,一气呵成。教师在与其说是在教学生学习,不如说是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如在教学字词环节时,朱老师出示的学习任务主题是:我能记住它。不用教师领读,学生就能完成拼读,领读等任务,顺利地“开好生字火车”。接着,朱老师放手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学生有的编故事,有的编字谜,形式各样,此伏彼起,充分展现了学生课前的学习成果。在教学“我会说”环节时,朱老师直接进行说话训练:小朋友们,你们已经用“.........”划出北京的主要景物,请你说说北京有.........,有.........,还有.........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再机械重复地让学生读课文,划词语,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因为学生课前充分的自学,教师设计的每一处语言训练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教师在出示句式练习:“天安门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时,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先学后教”从程序上来说,是学了再教,学后再教;从逻辑上说,是把学放在第一位,把教放在第二位,学生的课堂的主人。朱老师的这堂课,无论从程序上,还是从逻辑上,均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另外,朱老师的这堂课也充分展示了其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课堂上,我们总能听到“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读得真美!”等教师鼓励性的话语,也看到了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热情高涨的学习氛围。朱老师的.循循善诱,犹如一抹重彩,为课堂增色不少。当课堂上遭遇突然停电的突发状况时,朱老师并没有慌乱,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显示了朱老师过人的课堂调控能力。

当然,再出色的课堂也会有一些疏漏,综观整堂课,朱老师在三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上还稍显欠缺,因为字词教学花的时间较多,所以在教学本课重点教学内容时,有些仓促。然瑕不掩瑜,这堂课依然是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和学习的。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

【说教法与学法】。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五、课后小练笔。

【说板书设计】。

熬腊八粥。

腊八泡腊八蒜。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详略得当。

(真热闹)从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深刻印象。

元宵节:观灯(总―分―总)。

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情境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和北京春节的图片,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3)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八---腊月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3、入境学文、精度品味。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a、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爆竹的声音,文中哪些地方提到?

b、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文中有关饮食的句子,说说体会(充足、美味、丰盛)。

c、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地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品读课文、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配歌曲《恭喜》朗读课文,体现“除夕真热闹”5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略)。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略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新中国第一位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先生的作品。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学习本文可以感受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教材的体系、本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阶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的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按照文章行文线索把握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文本,领悟为突出民俗作者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具体设置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这是本堂课的核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采取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时间顺序把握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多幅画面,去品味语言特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后会找相应的画面,比如:

年前忙碌,“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

如何写《北京的春节》评课稿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课文主要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等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而生动,结构清晰完整,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具体写了哪些节日的`活动?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单元导语入手,使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

这一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所以,在设计中,我的导语从单元主题开始,帮助学生建立单元总体框架,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十五这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达到教与学的提升。

我娴熟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特别是课件《春晚》零点钟声响时的一段视频、正月十五的灯会,等等,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1、在播放《春晚》零点钟声这一段视频后,应直接借着感情来朗读课文,而我又很重复的叫学生谈感受,感觉谈得太多了,以至于感情没有朗读出来。

2、我在指导朗读中还有很多不足,这个同学还没有达到我所要求的目的,应继续找学生起来朗读,或者问“谁能比他读得更好?”用这种方式来问学生,会更激发他们的朗读情绪。

3、初一这一部分在讲解时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并没有感受到和除夕的截然不同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应继续学习探讨。

4、正月十五这一部分,整体上来讲出示太多的图片,而脱离了课本,也使得这三部分都像是在详讲,体现不出来详与略。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

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

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除夕:真热闹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2、从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 人们的活动

元宵节: 观灯(总—分—总)

详略得当印象深刻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一课,对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春节一直以来都是孩子们最喜欢最期盼的节日,只要一提起这个话题,孩子们就有说不完的话,所以,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一定很感兴趣。

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通过朗读,结合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阅读,找出春节期间人们的节日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一)、激趣引入,回忆春节。

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春节画面,并配有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让学生进入春节,然后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过春节时的活动,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结合起来,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走进春节。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由读文,从整体上感知北京的春节。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有导向作用的问题,即:看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度边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梳理文章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体味,感受春节。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及详略的表达方法,便于学生快速的走进文本。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第一印象“热闹”,结合作者详细的四个节日中的重点句段及自己过春节的感受来品读理解。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主要环节,所以,在学生谈出对文本的感悟后,我及时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过春节的实际再次来谈,而且找准了练笔点,让学生进行练笔活动,如:在学生谈出除夕的热闹后,我引导学生回忆并写出自己过除夕时的情景。这样便于学生把自己与文本、作者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然后再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达到读懂作者、读出自我的目的。

(四)、整理回顾,升华情感。

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北京的春节后,也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我接下来引导学生做了一个理性的思考和回顾。也就是写作方法的探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总结、练笔,延伸情感。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仿作者的写法来写写家乡的春节。

板书设计: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一课,对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春节一直以来都是孩子们最喜欢最期盼的节日,只要一提起这个话题,孩子们就有说不完的话,所以,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一定很感兴趣。

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通过朗读,结合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阅读,找出春节期间人们的`节日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一)激趣引入,回忆春节。

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春节画面,并配有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让学生进入春节,然后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过春节时的活动,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结合起来,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走进春节。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由读文,从整体上感知北京的春节。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有导向作用的问题,即:看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度边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梳理文章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体味,感受春节。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及详略的表达方法,便于学生快速的走进文本。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第一印象“热闹”,结合作者详细的四个节日中的重点句段及自己过春节的感受来品读理解。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主要环节,所以,在学生谈出对文本的感悟后,我及时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过春节的实际再次来谈,而且找准了练笔点,让学生进行练笔活动,如:在学生谈出除夕的热闹后,我引导学生回忆并写出自己过除夕时的情景。这样便于学生把自己与文本、作者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然后再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达到读懂作者、读出自我的目的。

(四)整理回顾,升华情感。

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北京的春节后,也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我接下来引导学生做了一个理性的思考和回顾。也就是写作方法的探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总结、练笔,延伸情感。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仿作者的写法来写写家乡的春节。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