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实用19篇)

时间:2023-11-27 12:33:56 作者:紫衣梦

教案中应包含清晰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步骤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以下是一些一年级语文课程教案的精选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同学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同学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同学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同学初步认知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1、三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实物投影仪,活动灯片二张。

3、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同学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身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二、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俺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同学举起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同学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的认知。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沛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同学读几。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三、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同学活动,体会“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同学活动:说一说在丈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沛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四、教学书写0。

1、同学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2、师示范,同学认真观察,然后同学与教师一起书空。

3、同学写0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

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五、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第30页的第1题。

1)同学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

1)同学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六、调查:0到底是双数还是单数,请大家回家查一下资料或问一问家长。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要求:

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地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他们位置,得数不变。

教学重点:体会加法交换律。

教学流程:

1、情景创设。

(1)让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3+2=52+3=5。

2、自主探究,得出规律。

(1)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之间的异同。直观感知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摆一摆。

让学生用自己的铅笔,摆一摆。

说一说,对着同桌说一说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全般交流。

得出加法交换律。

3、实践巩固。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试一试,

独立提出问题。

全班交流解题。

(2)第一题,可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再进行练习。

(3)第2、3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4)一共有几位小朋友,我排成第几个?

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同桌尝试解决。

小组交流情况,全班反馈。

(5)共有几只小鸟。

学生独立观察,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弄懂算理,并提高联系的速度。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能快速地计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能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一、归纳整理,形成系统。

1、师: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了20以内不退位减法,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计算能力。出示练习四第3题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向学生提问。

(学生高兴紧张地回答老师所出示意的计算题。)。

师:同学门刚才表现得很好,现在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游戏。

2、出示练习四第5题:请两队同学上台分别拿着算式卡片和得数卡片。然后请同学们把算式卡片与正确的得数排在一起。

(学生高兴的做游戏。)。

二、巩固练习。

(学生思考做题)。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会做吗?

2、a:出示练习四第7题。

师:大家从这幅图中知道什么?

(学生说意图)。

b:分组讨论: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想法)。

c:你们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

d:你们能根据刚才所提的问题算出得数吗?

(学生算得数)。

三、拓展思维。

出示练习四第6题。

师:谁能把这道题的题意说一下呢?

(学生说题意)。

师:你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来比赛一下,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比赛做题)。

四、练习小结。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们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开心果果教案--理论依据: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儿童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实现认知的发展。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来说,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幼儿,而应创设丰富刺激的环境,提供可操作性、挑战性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开心果果教案--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从幼儿实际出发,设计了小猴一家来做客的生活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来自主探索4的形成。

2、玩中学。把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从“游戏动作”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验。

3、做中学。提供可操作性的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相互作用主动获取知识。

4、循序渐进。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层层递进,逐步提升幼儿能力。

开心果果教案--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4的形成。

2、感受招待客人的快乐。

开心果果教案--活动准备:

小猴手偶4个、课件(餐桌)、果盘人手一个、仿真水果若干、沙包若干。

开心果果教案--活动重难点:

感知4的形成。

开心果果教案--活动过程:

1、随音乐《玩具进行曲》入活动室。

2、游戏《抱一抱》复习3以内的数,为学习4的形成做好知识铺垫。

3、以小猴子一家来做客的生活情景,引导幼儿初步感知4的形成。感知招待客人的礼仪。

(1)利用手偶依次出示小猴子一家,引导幼儿点数4,感知3添1是4,4去1是3。

(2)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怎样招待客人。

师:“小猴子一家来我们幼儿园做客,该怎样招待他们呢?”

4、(出示餐桌课件)准备餐具,强化4的形成3添1是4。

师:“餐桌上有些餐具准备的不够,宝宝们帮老师找找是那些餐具呢?”(引导幼儿把不够4个的餐具添1变成4个)。

5、操作游戏分水果,进一步感知4的多种形成。

(1)盘子里的水果有1个的、2个的、3个的,要求幼儿把每个盘子里的水果都变成4个。(幼儿分组操作)。

(2)师检查是否每个盘子都是4个。

(3)请幼儿说一说是怎样把水果变成4个的。

6、游戏《猫捉老鼠》巩固提升幼儿对4的形成的感知。

游戏:准备4个洞,每个洞里最多住4只小老鼠,大花猫来的时候小老鼠们赶紧到洞里躲起来。大花猫打破一个洞,洞内的小老鼠马上分散到另外3个洞,最多住4只小老鼠。幼儿集体出洞,每人取4个沙包,把大花猫打跑。

7、结束。

欢送小猴子一家。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通过操作学习,让孩子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合作交流、互相学习能力。

3、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分类,并养成生活习惯有条有理。

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各种水果卡片、铅笔。

各种文具盒、各类书、若干个瓶子、各种玩具。

一、创设问题情景。

1、在讲台上倒出各种杂物(瓶子、玩具、书、文具盒各若干件),让孩子感受到教室杂乱的讲台。

2、引出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瞧,现在在我们的讲台上堆放了许多东西呀?

师:这些东西放在这里,好不好?(生:不舒服、乱七八糟等。)。

师:那你说该怎么办好呢?(生:把东西分类放好;玩具一类、书一类、文具一类、瓶子一类。)。

师:谁能把这堆东西分类摆放好?(请四位孩子上来整理。)。

师:现在的讲台与刚才的讲台相比怎样?(生:整齐了、舒服了,美观了。)。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给同一类物品进行分类,比如说,我们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这堆瓶子进行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主动探索,实践操作(学习不同标准分类)。

动手分水果卡片,初步体会到不同标准分类。

1、师:现在请看看是什么(组长拿出(1)号信封,倒在桌面上)。

(生答:水果卡片。)。

2、师:现在我们来把这些水果卡片来分一分(以小组为单位),分类前先提几点要求:

1)分类前,每位同学先自己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的?然后再小组动手交流。

2)静静地听同学发表想法,后再讲讲自己的想法或进行补充。

3)商量一下,如果上来给大家汇报。

3、等孩子操作完后,请孩子汇报。

4、请一组孩子上来汇报,教师指导。

5、请不同分法的小组继续上来汇报。

出现的分类标准有:按形状分,按颜色分,按水果种类分。

6、经过大家的合作交流,你有没有发现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分同一类物品,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7、现在我们再动手按其他小组的方法再来分一分。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分类。

师: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处处接触到分类,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数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分花。要求:想一想,你能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这4朵花,我们找到了两种分法,颜色、品种(或叶子的形状)各不相同。

2、考眼力:找一找每一行中不一样的。

3、应用练习,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41页第5题)。

4、小比赛:

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说说你是按什么样的分类标准整理的?

四、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同学们以后能用这一知识做些什么事?

生1:帮助爸爸妈妈整理鞋架。

生2:对自己的图片、小人书进行分类整理。

生3:对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整理。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口算题卡、书本、图形卡片、数字卡片、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新课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本。

师: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些书本,都是些什么?

生:语文书、数学书、生字本、数学本、拼音本。

师:通过上节课《整理房间》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整理物品之前,先做什么?

生:给物品分类。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分类整理自己的桌面的东西,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2.介绍并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指名)。

生1:我是把语文的东西分成一类,数学的东西分成一类。

师:哦,你是按语文和数学学科不同分的,(板书:学科)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把书放在一起,本子放在一起。

生3:老师,我把大书放在一起,小书放在一起。

师:对了,这位小朋友与众不同,他是按大小来分的(板书:大小)。

师小结:小朋友们在整理这些物品时,想了许多方法,有的按学科分类;有的按用途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可见分类方法不止一种,当分类方法比较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三、拓展巩固。

1.给人物分类。

师请几名小朋友上台来。其它小朋友认真观察,然后按一定的标准给讲台上的人分类。

生1:我分两类,一类男的,一类女的,从性别分。

生2:我分成大人和小孩,是从年龄分的。

生3:我分成戴发卡和不戴发卡的,还可以分成长头发和短头发的。

师:这几位小朋友观察角度很特别,可见分类时,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分法。

2.给图形分类。

师:小朋友拿出准备的图形卡片,你会给它们分类吗?

先在小组内分一分,再全班交流。

生1:我按颜色分成红、黄、蓝三类。

生2:我按形状分成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生3:我按大小分,分成大、中、小三类。

3.给算式分类。

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算式卡片:

(1)读一读这些算式卡片。

(2)先说一说你想怎样分类。

(3)在小组内按不同的标准具体分一分。

4.给图片分类。

师出示图片:熊猫、小鱼、自行车、小狗、汽车、飞机、轮船、蝴蝶、老鹰。

小朋友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

(1)可以分成动物和交通工具两类。

(2)也可以分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三类。

然后在本子上分一分。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2.师总结: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有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整理其它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买衣服”

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认识大面额人民币,并会和小面值人民币进行换算,懂得相同单位人民币相加减,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1、认识多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2、进一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币值。

3、在购物活动中,能灵活地选择不同币值的人民币。

4、了解储蓄的功能,养成存钱的习惯。

在活动中学习识别大面额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付款方式。

投影仪、大面额真币、主题图。

货币学具。

一、引入:夏天到了,许多小朋友都要买一些新衣服。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服装店的场景,画面上展示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钱:上衣59元,裤子41元,t恤39元,裙子36元,连衣裙68元,帽子14元,短裤32元。)结合实际情况,把活动置于服装店,并且把教材上的内容扩充,使其更加丰富。

瞧,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如果你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怎样介绍你的商品呢?谁来试一试?

二、活动一:认一认。

1、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付钱)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太麻烦了!)。

2、我们该怎么付钱呢?(用面额比较大的人民币)你见过吗?(教师出示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模型。)。

3、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认一认活动,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观察,从直观上感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学生可以在组内充分地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为正确认识、区分这些纸币打下基础。)。

4、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数字、颜色、图案,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教师拿出一张旧版的100元。你知道它的面值是多少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这是旧版的100元,和大家刚才看到的不一样,但它们的面值是一样的。大家还见过其他的50元吗?边说边把旧版的50元和10元展示给大家,并交流一些辨别的方法。

6、你知道10元钱能干什么吗?课下可以再调查50元、100元可以干什么。

(出示新旧不同版的人民币,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观察数字、颜色、图案等,帮助学生加深感性的认识。)。

三、活动二:买衣服。

2、学生汇报,借机发问: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不同的付款方式,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5、现在把学具中的钱准备好。利用学具盒里的钱来购物。遇到困难了吗?(没有零钱。)怎么办?(找钱)。

(这里有意安排一个困难,学具里并没有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想准备出正好的钱比较困难,这样也就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来买刚才挑选的两件衣服,看看能不能找对钱。

(通过两个由浅入深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不同的付款方式,在活动中练习使用人民币,在活动中深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四、活动三:换钱。

3、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5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4、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1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换钱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里不仅加深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而且帮助学生掌握较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数学故事。

六、总结,今天回家购物,写一篇数学日记。

数学一年级公开课教案

使同学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同学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口算卡片。

一、基本练习。

1、口算(抢答)。

6+56+78+69+38+89+8。

6+87+49+48+58+77+9。

2、练习十九第5题,同学独立完成。在书上写得数,教师巡视,并订正。

二、创设情境。

1、练习十九的第3题。

先出示转盘,让同学弄清题意,转动转盘,知道用中心的数依次去加外面的每一个数。

然后让同座相互说,在让四人小组进行接力赛,看哪组算的又对又快。

2、练习十九的第4题。

用课件出示贝壳图。让同学讲图意,问:一共有多少个贝壳?

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同学回答,教师板书:7+5=12。

问:谁来说说是怎样算的?

3、练习十九的第8题。

出示螃蟹图,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指名说一说图的意思?

指名板书,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三、用数学(练习十九的第6题)。

采用送信的方式,以第6题为主,另加一些得数是12、13、14、15的算式。在加几个得数不是12、13、14、15的算式。使同学明白不是所有的算式都有一个“朋友”,有的有几个,有的一个也没有。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五、作业:练习十九的第7题,在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掌握计算方法能收集和处理信息。

对信息的处理。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讲故事吗?(出示“小兔拔萝卜”情境图)你能看图给同学们编一个故事吗?(学生编故事)。

二、探究新知。

1、鼓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师: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你能自已解决吗?

2、小组交流,探索计算方法。

同学们,你们做得都不错,能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3、教师介绍加减法竖式。

师: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关于竖式你知道什么?

4、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请同学们一块和老师做游戏。

游戏规则:教师说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式,学生用计数器计算。

5、练一练。

课本第29页第1、2题。

6、森林医生。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什么?

师: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多动脑筋,就不难发现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四、布置作业。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知识与技能:知道“0”表示的几种含义,可以表示没有、水结冰时的温度、起点的含义等等;并且能正确地读、写“0”。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会运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以及探究、交流、合作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进自己的情感体验。

理解“0”的含义。

一、创设情景。

(1)出示小猫钓鱼图,讲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第1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2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3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再来看看,第四只小猫它钓了几条鱼呢?

一条都没有怎么来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体验0的含义。

(1)学生自主思考,怎么来表示“一条都没有”。

(2)同桌交流。

(3)集体反馈。

得出:一个也没有时用“0”表示。

0是一个数,比1、2、3、4……要小。

(4)指导“0”的书写。

三、实践体验。

(1)学生“分铅笔“。

理解“0“的含义(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想一想“0还可以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四、拓展巩固。

(1)数一数有几朵花,并写下来。

(2)读一读,写一写。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0”

五、小结:这节课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能找出图中规律。

2、能按照找出的规律往下摆。

3、培养学生认知的灵活性。

初步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能用较明白、完整的语言描述找出的规律。

1、主题挂图、格子条、三角形条。

2、三角形、正圆形、圆柱、正方体若干个。

3、学生每人配套学具。

一、复习。

教师:学校买来红、黄两种形状的灯笼布置学校,准备迎接“六一”儿童节。请你想想办法,看如何排这种灯笼最好看。

学生或许会把灯笼红的排一排,黄的排一排。也或许会把红的黄的交错排。

教师:大家排的都很有创意,现在“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也布置好了,同学们在大学里高兴地说话唱歌。(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教师:这些灯笼、小旗、小花等等摆的真可爱,它们可不是随意摆的,是根据一定的规律摆的,你们明白哪些叫做“规律”吗?今天我们还要把这种规律都找回来(板书课题:找规律)。

2、教学例1。

教师:请你们细细观察这幅图,找找看什么东西是有规律地排列的,你能把规律找回来吗?(小组探讨,小组长汇总答案)。

请老师起来告诉全班人们小组找到的规律,随着回答。在黑板上贴出一排彩旗、一排花、一排灯笼和一排人。

教师:如果今天你是建筑师,让你接下去布置,你会如何选择呢?

请学生逐行选择,并写出理由。

请不同的小组上台汇报成果,教师贴出不同形状的格子条(指出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的才是规律,只发生一次的不能说就是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予以适度的指导。

2、完成第89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一年级数学教学公开课

教学。

公开课  教案展示: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9加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第89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用“凑十法”口算9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先来玩个闯关游戏吧。

1、第一关,复习数的分成。

2、第二关,复习10加几。

3、第三关,填数、口算。(出示:想一想、算一算,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第四关,出示图形。

问:每个图形三个角上的三个数怎样加简便呢?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探讨算法。

课件出示(例题图)。

(1)问:仔细观察,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图意)。

盒子里面有几个苹果,外面有几个?(指名回答)。

(2)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加法)。

你会列出算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9+4(3)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4)说一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不同的算法。(课件演示)。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a、数一数。

b、9+1=10,10+3=13。

c、4+6=10,10+3=13。

……黑板上再次演示移动过程。

因为盒子里已经有9个桃,再放一个就够10个,所以先把4个分成1个和3个,9个和1个合成10个,再把10个和剩下的3个加起来就得到13。边演示边说(板书计算过程)。

(5)重点介绍凑十法。

(6)这里把4分成了几和几,为什么要这样分?老师小结:这种方法叫做“凑十法”,就是先把9凑成10再计算,我们都知道10加几得十几,很好算,所以把9凑成10之后计算非常方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用“凑十法”去计算类似题型。

2、教学“试一试”。

(1)。

出示花朵图。

提问:图中的花分成了哪两部分?各有几朵?一共有多少朵花?怎样列算式(板书:9+7)。

(2)。

提问:你能先圈出10朵,再计算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填在图右边的式子里。集体交流。

3、小结。

引导: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先要怎样想?然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

分层练习,内化新知1、完成想想做做1师生共同完成。

2、完成想想做做2先带领学生完成第一副图,然后让学生完成第二幅图,集体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独立完成。提问:

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观察、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凑十法”就是用上面的连加来计算的)。

四、

总结。

全课。

1、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2、揭示课题:9加几(板书)。

五、游戏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4(蚂蚁搬家)。

(介绍游戏规则:每块砖上都有数字,两块砖相碰,砖上数字相加,很快说出得数,才能继续玩。)。

2、完成想想做做5。(吃水果)。

课件出示:学生逐一说出爱吃的水果,计算水果后面藏着的算式。

问:你能将这些算式有序地排一排吗?(排一排)。

问:你能说出和这里的每道算式相关的另一道加法算式吗?(指名说)。

3、找规律,完成练习。

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问:你能根据9+4=13,直接算出9+2和9+5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六、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图片展示:。

数学一年级公开课教案

2、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3、渗透空集的概念。

:理解0的含义和0的加减法

不借助图口算0的加法、减法。

电脑课件

一、复习旧知

昨天,俺们学习了有关0的知识,有谁还记得,0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师:即可以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没有

二:探索新知

1、电脑出示小鸟图,让同学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三只小鸟正在鸟窝里聊天)

2)点击出现动画:三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时鸟窝里还剩下几只小鸟?

飞走的3只小鸟是从几只小鸟里面飞走的?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4)要还剩下几只小鸟有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3-3=0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电脑出示青蛙图,同学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4只小青蛙正在荷叶上休息)

2)点击出现第二张荷叶问:这张荷叶上有几只青蛙?

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4)这两张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4+0=4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3-3=0

4+0=4

你发现了什么?

(各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归纳得出: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零,任何数与零相加或相减等于任何数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左手拿5支粉笔,右手一支也没有,两手一共有多少支粉笔?(同学口答算式)

2、完成第29页的做一做

(全班集体评价)

3、第30页的第3、4题

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先互相说图意,然后再列式计算。

评价要求:先同桌互评,再全班进行集体评价。

四、综合练习:

1、p31页的第6题,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对做的又对又快的同学给予鼓励。

2、第39页的第5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说说每幅图的意思,然后再列式计算,蝚后集体评价。

3、托管时间完成:第30页的第7、8、9题和考虑题。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在活动中感悟位值思想。

在活动中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用珠子和数位表上一节数学课。

2.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在操作中感受位值思想。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看来小圆片在数位表中所在的位置太重要了,我们把圆片挪来挪去就表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数,分别是2、11和20。

4.若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5.在操作中学生体会有序思考。

教师提问,学生摆后回答。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数学一年级公开课教案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同学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同学充沛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同学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同学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同学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同学用数学的意识。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实物投影仪

1、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云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2、出示实物投影的书中第18页的图画。

1、初步感知

师:

(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上车?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后面的两位叔叔呢?

(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2的?

(4)请你说一说:两位叔叔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

(5)教育同学在公共场所应该自学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标?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地是谁?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次上前。

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4?小朋友排第几?解放军叔叔呢?

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1、投影出示:5只小鸟

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2、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先4人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

书第8页“做一做”的第2题

看图片可以说一说:照片上共有几个人?从右数,爷爷排第几?奶奶和爸爸排第几?等

数学一年级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

同学:课前收集资料

教师:课前收集资料

新一教材上并没出现《生活中的数》单独一节课的内容,而是把这个内容分散在学了6和7的认识、6和7的加减法和11~20各数的认识后出现了一小块的生活中的数这个内容。本着为了让同学更好地体验数学在我们身边,感受数的活力和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我把这三小块的内容合并在一起上一节《生活中的数》。

从同学的情况看,平时在接触一些生活中的数,但仅是一种无意识的、随意的接触,同学对生活中的数认识是不深刻的,处在一种随意注意状态。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收集生活中的数,经历收集生活中的数,培养同学选择、收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收集生活中的数,能更好掌握20以内的数,更好地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培养同学的数感。

3、课堂中通过交流自身收集来的信息,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4、通过收集信息,同学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问题,同学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本节课我以教材上的内容为基线,根据课改理念,结合同学的实际情况,安排同学课前收集生活中的数并用贴图、画图或文字说明等形式表达出来,再在课堂上交流自身收集来的数。这样就能使原本单调的、信息量较少的数学学习变得空虚、丰富、生动、有趣,也能提高同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数学是很有用的。

数学一年级公开课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同学掌握十几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同学能够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培养同学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掌握自身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电脑出示)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一天早上,二只松鼠提着一个篮子上山采松果,松鼠妈妈采了14个,松鼠婴幼儿采了3个,然后就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同学看图,然后让同学根据图意编一个小故事,比一比,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1、指名编故事。

2、有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先同桌互相说,然后再指名说)

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进行选择性的板书:

(1) 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松鼠妈妈比松鼠婴幼儿多采多少个?

(3)松鼠婴幼儿比松鼠妈妈少采多少个松果?

(4)松鼠婴幼儿还要采多少个才干和松鼠妈妈采的同样多?……………

3、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2)14+3=?你是怎样算的?同桌互说算法,然后指名说。

(3)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说14+3=?

4、再解决第2--------4个问题:

问:用什么方法计?如何列式?你是怎样算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1、完成第8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

同学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最后教师指名说算法。

2、找朋友。

完成第89页的第1题。

3、比较大小

让同学先在书中完成,然后再全班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要这样填?

4、数学游戏

第90 的数学游戏同学自由的完成。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搭一搭、画一画、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4种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图形间的联系。

2、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丰富识别图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比较、推理能力。

3、通过操作、实践等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主动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能够主动寻求灵活多样的操作方法。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纸片。

一、导入课题。

谈话:我们已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上一节练习课。

二、练习。

1、摆一摆(练习四1)。

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能不能摆出一些图形呢?请大家拿出6根小棒摆出题中的图形。

操作后交流。

2、折一折(练习四2)。

3、画一画(练习四3)。

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折一折(练习四4、5)。

(1)、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成两个的三角形吗?

先让学生独自折一折,集体交流,反馈。

(2)、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吗?

先让学生独自折一折,请学生扮演,交流,反馈。

三、找规律。

照样子接着滑下去(练习四6)。

学生观察图形排列规律,自己试着画一画。

小结:在这些动手实践中你对学过的图形有了哪些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四、启发思维,隐身拓展。

1、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看图,明确没副图下面的填写要求。

引导学生数一数,结合交流适当指导。

2、组织“动手做”

让学生说说课本上用学过的图形拼成的格式什么图案。

引导:你能拼成怎样美丽的图案?在小组里试一试,互相交流。

一年级公开课教案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1种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说的是郊外幽美的景象: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各色的花。

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是诗中的画面,图二帮助学生认识和运用十个数字。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辨认“八、入“”九、几”。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

2 认识1种笔画“”。

一、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要求学生观察住所周围有些什么景物。

(二)谈话引入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呢?

(三)板书课题

1、一去二三里

(四)自读课文

对照插图一,说说两个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五)自学生字

画出课文中的.数字,读给同座听。

(六)认字、写字

1认字

12个生字重点在读准字音,区分平翘舌音“四、十、三”。教学中可让学生先尝试认读图二下面的生字,再借助文中的注音纠正读不准的音。如同座的两个学生,一个认我会读的字,另一个对照拼音听读准否,听完后帮一帮,然后交换角色。学生自练后,教师用卡片检查,比比哪组读得既准又快。

认记生字为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认字积累,采用形象、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记牢。如“八”与“入”、“九”与“几”字形相近,可让学生想想“八、九”各像哪个字,不同在哪里。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几”字出头“九”,“入”字分开“八”。巩固识字的形式要多样。如用简笔画让学生选生字卡片填空:

( )块田、( )片瓜、( )条鱼、( )朵花、( )个球。

2写字

学生首次在田字格里学写汉字,写字前要让学生知道田字格的作用是帮助把字写端正,写匀称。教他们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配上拍手儿歌记一记:“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要会写的三个字只含基本笔画“一”,要认识并指导写法。一只有一笔“一”。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左右各半,长度相等。二两横上短下长,先上横后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也是竖中线两边左右各半,长度一样。三有三横,第三横长。从上到下,不仅左右各半,而且横与横之间距离相当。指导写字可教一个写一个,也可让学生先描一描,看看三个字都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为什么范字写得好?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示范并点拨要领。写字要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本课是第一次指导写字,重点要求学生在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描、临之后比一比,每笔要一笔写成。

二、作业(练习笔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背诵课文。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抽学生读生字

二、指导朗读课文

三、词句解释

1、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2、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3、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4、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虚数,意思是说距离不远,人家不多,有几座亭台,有许多花儿。本课只要求学生知道“里”在诗中的意思。教学时让学生在插图中指指、找找即可。解释“里”要结合实例,让学生大概知道一里有多远。如果教室到桥的距离有200多米,就告诉学生一里相当于桥到教室一个来回。

四、朗读、背诵

课文儿童情趣浓,语句琅琅上口,边读边想,诗中的画面即可在脑中形成,在熟读之后可让学生背出来。

指导朗读时可启发学生设想自己就是画中的孩子,正在告诉别人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让别人也感到那地方真美。朗读时“一”要变调,在第四声前念第二声。句中要注意适当停顿,数词可稍重些,突出山村之小,景色之美。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五、实践活动

1、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如教室内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谁找得多。

六、布置作业

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一课的生字,下节课交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