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毕业论文(模板13篇)

时间:2023-11-19 07:26:05 作者:影墨 语言教学毕业论文(模板13篇)

毕业论文是学生实践和锻炼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和撰写论文,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此次收集的毕业论文范文为优秀论文的代表,它们在内容选择、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结论推断等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水平和价值。

论教学语言的运用与规范职称毕业论文

对语言的运用能够将个人想法表达出来并实现交流目的,所以,语言的工具性特点十分明显。所谓的教学语言则是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标,与教学特点相结合所采用的课堂问题交流方式。

语言是人类独有,且能够表达内心想法并实现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其中涉及到了语音和词汇以及语法。教学语言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设计的交流和沟通方式。教学语言的合理应用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起到师范性作用,使学生语文修养不断提高。

2.1教学用语口语化严重。

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用语十分口语化,而且并不规范。其中,部分区域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的时候,因为自身普通话不标准,所以,普通话经常夹杂地方口音…。长期以来,会对学生语音发音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得学生难以掌握准确的发音,也无法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蕴,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速或快或慢,经常在教学中运用”比如”、”那个”等口语词汇,亦或是使用学生难以理解的语言词汇,就难以实现教学语言作用的充分发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语言艺术美不足。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繁多,所以,语文教师需要面对多样化的`体裁与题材,如果在教学中始终采用相同方法讲述课文,就很容易导致教学语言与内容之间的联系脱节,而教学语言单一枯燥,艺术美严重缺乏,难以引起学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代入感严重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联想效果。基于此,学生在课文理解方面也不深入,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2.3教学语言对话沟通不完善。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主体。然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难以充分体现出来。特别是部分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知识讲解方面,所以,对于课堂提问环节,也只是采用了单一方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严重不足,难以对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影响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论教学语言的运用与规范职称毕业论文

作为一个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教师我来说,既是欣喜也是忧虑。欣喜自己快如愿以偿当上一名人民教师,朝着我的梦想更迈一步。但此时更多是忧虑,更是质疑:我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的任重道远,并非如我以前肤浅的以为的只要书读得好,就能当老师。

古人云:“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言”。这揭示了语言艺术与内部修养的密切关系。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再如何强调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时代精神,审美情趣和教学理论等方面的修养都不过份。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老师内部修养的日积月累,就没有一批又一批满足时代需要的人才。

教学语言,是一个教师要完成“传道,受业,解惑”这个任务所离不开的有力手段。深知加强教师内部修养至关重要,而自己在这方面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因此,对于教学语言的运用与规范,我想从自身的经历体验方面分享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讲课的对象感。

课堂上的授课,并非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知识经验的传递,需要彼此双方的交流。这交流,除了嘴巴上的交流,更有眼神上的交流。老师简单的一个眼神问候,在学生眼里,是一种莫大的关怀,表示自己被重视着,即使成绩不好,老师依然没有放弃我。这一点之所以让我感触深刻,那是高中的时候。从小我语文功底就不是很好,我始终觉得自己不是学文科的料。到了高中二年级,我的语文成绩还是一直在及格线徘徊。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一个阳光有活力的女老师,上课经常处于自我娱乐状态,这种情绪也让整个课堂氛围轻松不少。但久了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上老师的课,因为每次上课老师从不正眼看我,甚至连回答问题也从来没考虑过我。我有种很深很深的挫败感,深得连我内心对语文的微小期盼也彻底抹杀。

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直接的交流便是言语的交流。教师要完成授业解惑的任务,首先必须让学生清晰地听到教师所说的是什么。这就要求老师能够说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以及把握适当的语速语调。传统教学方式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形式,所以教师的语言是吸引学生关注教学内容的关键。如果老师表达的信息学生连听都听不清,很大程度上也会造成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开小差,从而影响到教师的整个教学效果。记得大一的物理老师是一位已退休的广州籍老师,他和蔼可亲的面孔让我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他,但却因为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加上地方口音重,我们每节课几乎都要侧着头,拉长脖子耳朵努力听清楚老师讲了什么知识点,而且越讲到后面,同学们越没有那个耐心听下去。

教学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先有教师讲授知识点,接着学生通过吸收内化这些知识点从而达到学的目的。而学生要理解知识内容,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表达的条理性,科学性以及生活化。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来组织所要表达的内容,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化。

我对教学语言的可理解感之所以感触更深刻,来源于我的家教经历。大学期间我接了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奥数辅导兼职,我深深体会到自身教学语言的无力感。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知识储备与我们存在很大的差异,原本一个对于我们来说很简单的奥数问题,在他们眼中却是难于上青天。一开始,我根据题目的解题思路有逻辑地为学生讲解整个解题过程,原以为如此清晰的讲解,学生必定能立马掌握,但事实却是学生完全听不懂我的整个讲解过程。后来我才悟到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并未完全建构,即使教师看来是条理清晰的流程,学生也未毕能理解。悟到这一点之后,我尝试把奥数问题转换成学生生活中比较常遇到的事件,比如分水果,找位置,比大小等例子重新表达整个问题,再加上实物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易于接受。不过如何组织提炼教学语言,让学生更简单明了地接受新知识,我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学习。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富有意义的挑战。

论教学语言的运用与规范职称毕业论文

现代汉语教学与传统观念遭遇网络语言的冲击,我们是该保持现代汉语的.“纯洁性”呢,还是让网络语言的青春血液沸腾?本文引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观点,肯定网络语言是现代文明的结晶,认为现代汉语教学不应该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由于网络语言客观上的不足,应该对其持宽容态度,并善加引导.

作者:贺继联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刊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2)分类号:h1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网络语言拿来主义

毕业论文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探微

-田玉教授。

不论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还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以及正在提倡的“同课异构”,无非是想打造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俗话说:“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门。”不论采用哪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不论进行怎样的教学改革,也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往往关注人在理性、认知、过程方面的发展;“人文性”往往关注人在非理性、情感、动机方面的发展。如果只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或者只强调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将会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使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过程与动机得到有机的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语文教学改革,还要明确语文教育之“魂”。

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教学,首先要把语文教学丢失的“魂”招回来。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魂”。?

这就不能不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中小学究竟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

民族语不仅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而且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本身,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是传承、延续、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而这个任务在中小学的各门课程中毫无例外都由语文课承担。换言之,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民族教育,即母语教育。民族语教育正是语文教学“魂”之所系!

总之,语文教学认定了民族语教育这个目标,多一点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尊重,也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魂”。少一点花里胡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学会读书和作文(包括听和说),语文教学是完全可以教好的,决不会“越教越不会教”。

实施语文教学改革,更必须明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可靠保证。

四、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关键在于狠抓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把握住了以上四点,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也只有如此,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打造出简洁高效的语文课堂。

赵厚、宋春晓老师针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设计的“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打造出简洁高效的语文课堂提供了范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新闻。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了解新闻的结构特点、学习写新闻。赵厚老师重在指导学生“写”,宋春晓老师重在指导学生“读”。先看赵老师的课堂教学:先写后教。结合生活实际,即针对正在举行的教职工篮球赛,让每一位学生写一则消息,并展示;然后读课文,了解消息的特点。了解消息的特点,赵老师做得很好。紧扣文本,很好的发挥了文本的“工具性”作用。比如:4月22日22时的发报时间很好的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特点;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共计“百万”的数字,“西起九江”后的“(不含)”,“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充分体现了新闻“准确”的特点。另外对本课标题、导语、主体的分析,概括出新闻撰写的实质:同一件事写三遍,一遍更比一遍详。之后让学生对照新闻的特点修改自己的作文,同时指出修改中的不足--“篮球比赛还未结束,怎能说a队已大获全胜呢?”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新闻必须让事实说话,不能想当然啊。赵老师敢于放手,走出课堂,走向操场,拓宽了课程资源;写读结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展示互评老师点拨指导,有自主有合作有探究。化繁为简,通俗易懂,有条不紊,学以致用,简洁高效。

按说新闻题材属于客观如实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很难谈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即体现语文“人文性”的一面。但宋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扬长避短,巧设情景,模拟播音,以“我当小小播音员”为主线贯穿课堂,分组模拟播音朗读,并分组选代表展示,学生参与评价,老师模拟示范指导,学生无不感受到解放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的英勇气势,敌人丢盔弃甲抱头鼠窜的狼狈情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通过朗读指导,宋老师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新闻的语言必须简明扼要的特点。“读”熏陶了情感,积累了语感,奠定了写作基础,可谓“一读多得”啊!

根据以上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教学,我们应该有所启发。

第一,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不要盲从,更不能邯郸学步,要扬长避短,打造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

第二,这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这节课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教什么”是重难点问题,“怎么教”是教法问题,“怎么学”是学法问题,“学会什么”是课堂效果问题。课堂教学的成败是一看“知识与能力”(工具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文性)目标是否达成;二看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技巧等等。

第三,“懒婆娘养勤快孩子”,“懒人出智慧”。老师要学会“懒”,学生才会“勤”--多让学生动起来。

第四,老师一定不要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该学生自己做的事。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人的写作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

--田玉教授。

陈爱强。

语言学毕业论文

空间词语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认知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现代汉语空间词语中的七组空间维度词语进行了语义分析。这七组空间维度词语是:“大、小”,“长、短”,“宽、窄”,“高、低”,“厚、簿”,“粗、细”,“深、浅”。文章主要分两部分分别对上述空间维度词语在始原域中的实指义和目标域中的隐喻义分别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其实指义的分析,我们认识到,空间维度词语是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统一整体,它们既有大致相同的.共同的说明和表达的对象,又各有侧重,各有不同。通过对空间维度词语在目标域中隐喻义的分析,我们看到空间维度词语除了表示空间维度概念以外,还可以表示时间、声音、年龄、颜色、气味、智力、地位、学问、感情、品质、力量等抽象概念。特定的维度词语对特定的抽象概念的说明与其在始原域中的实指意义密切相关。通过本文的写作,我们认认到,从认知角度可以对很多语言现象作出合理的说明和解释。同时,我们认为从认知角度进行语言间的对比研究也是可行的。

提纲:

引言9-65。

1.1.0释义10。

1.1.3“大、小”与其它空间维度词语义对立项数的不同12。

1.2.0释义14。

1.2.2“长、短”概念与维度突显15。

1.2.3维度突显的分类15。

1.3.0释义17。

1.3.1“高”的两个含义17。

1.3.3“高、低”维度的方向18。

1.3.5“高、低”维度词语在始原域内部的投射21。

1.5.0释义25。

1.5.1与“高、低”相比突显度较小25。

1.5.3“厚、薄”对[+固态]性的要求26。

1.6.1“粗、细”维度的常态和异态27。

1.7.0释义33。

1.7.1“深、浅”维度与“高、低”维度的关系33。

1.7.2“深、浅”的方向性33。

语言学的毕业论文提纲

(二)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现汉》(6)新增词语的音节及词性分布情况。

1.单音节新增词语。

2.双音节新增词语。

3.三音节新增词语。

4.四音节新增词语。

5.五音节新增词语。

6.六音节新增词语。

7.七音节以上新增词语。

(二)《现汉》(6)新增词语所涉及的语义领域。

1.经济类新增词语。

2.法律类新增词语。

3.艺术类新增词语。

4.教体类新增词语。

5.交通类新增词语。

6.房屋建筑类新增词语。

7.环境保护类新增词语。

8.社会生活类新增词语。

9.社会群体类新增词语。

10.社会保障新增词语。

(一)《现汉》(6)新增词语的来源。

1.源于方言的新增词语。

2.源于外语的新增词语。

(二)《现汉》(6)新增词语的构成方式。

1.《现汉》(6)增收的缩略词。

2.《现汉》(6)增收的字母词。

3.传统构词法构成的其他词语。

(一)语言与社会共变。

1.新的现实现象出现及人类认识深化为新词新语。

2.音节数、词性、语义领域反映的语言与社会共变关系。

(二)汉语与外语的接触。

(三)方言与普通话的互动。

1.《现汉》(6)反映的方言与普通话的互动关系。

2.《现汉》(6)反映的部分方言的方言活力。

(一)《现汉》(6)动态反映社会语言生活。

(二)《现汉》(6)科学的语言使用规范观。

(三)《现汉》(6)关于异形词的处理。

(四)《现汉》(6)反映的词、语意识。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学号:2014001400124。

姓名:崔志星。

层次:

教学。

点:直属。

目录。

摘要3。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与特点4。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4。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4。

(一)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字发展的积极影响5。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字发展的消极影响5。

三、

(一)成为新的文化产业6。

(二)成为新的文化传承工具7。

四、结语7。

参考文献9。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下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得到了多样化发展,为社会发展带来多重影响。网络语言正是现代传播模式以及网络技术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对我国渊源流长的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此笔者展开对新时期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及意义作用的梳理探索,以期能够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与特点。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

网络语言主要是指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平面语言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最初是为了提高网络交流效率或是达到某种交流沟通需要所采用的方式。可以说网络语言同网络技术的动态发展息息相关,是一种特定环境下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同汉语言文学不同的是,网络语言构成方式多样,所代表的。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第一是网络语言具有自由性特点。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构成需要按照一定语言规律,而网络语言的构成包含了字母、拼音,数字甚至实现了再“造”字。如“又双叒叕”四个字表达不断叠加的意思。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社交中的交流方式以及情感表达同现实是不同,网络社交中会出于个人的便捷从而改造一些词语、甚至是利用一些错字、病句等来提高达到小群体内的交流的高效性。如“不明觉厉”是“不明白是什么,但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句子的网络化处理,正是出于高效的原因,才利用四个字缩短了表达的时间。第二是网络语言具有开放性。网络语言的使用没有任何场合、语境等的影响。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随意使用。同时网络语言的构架是不局限于汉语这种文字的,还融入了拼音、囧字数等缩写,设置还插入了一些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如“”字的出现。由于网络语言的构成和使用上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其有别于传统汉语言文字的优势特点,让网络语言的传播和利用具有较广的传播影响范畴。

第一是网络语言优化语言组织形式,带来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汉语言文学的语言组织形式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所展开的,且拥有一定的语言情感,要求合适的环境下使用。但是网络语言没有任何的规则限制,且能够生动形象的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一旦流行起来,在网络世界中就会变得随处可见,人们在网络平台中更容易受到这些语言的影响,并且掌握这些语言成为网络语言的传播者。如对囧于“”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率不高,而随着其成为一种网络语言之囧后,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人们会借助“”来表达一种广泛的情感。如听到一件囧尴尬的事情,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尴尬的心情。而看到一些搞笑的事情,囧也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郁闷。更重要的是这些网络语言还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囧囧囧实现了文化交流。如电影《人在途》《港》《泰》系列的应用。

第二是网络语言的有利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由于网络语言是出自于网络,其自身的构成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内涵特点,因此当前在素质教育活动中,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现象在教育互动中被应用,为教育的生活化发展提供了素材,更是通过新颖、有趣性丰富了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语言更好发展自己的汉语言能力,使得汉语言更加生动、多样化发展。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字发展的消极影响。

网络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根本不是语言形式,其无法正确的表达出汉语言文学的人文性、情感性等。甚至一些网络语言的构成是为了标新立异赢得社会关注所存在的,因此在构成上具有投机性。同时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之间流传应用较多。对于还未形成完整的语言体系的未成年人而言,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曲解、重构的网络语言的过度接触,对正常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的误导。如最近流行的“亚子”表达,青少年在展开语言表达或是鉴赏时,下意识的利用网络语言中“亚子”来代表原本的正常的词“样子”。第二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我国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迎来了走出去的新阶段,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传播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的工具,同时作为我们的民族语言,其所具有的成熟语言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文化自信强国构建的活名片。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下,网络语言若是大行其道,其势必会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误导。

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社会实现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模式,在文化领域中更要求能够借助网络技术,更好地带动汉语言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建设文化自信强国做出贡献。当前网络语言所具有的全民参与性,流通迅速性等特点都是当前文化产业寻求发展的必备条件所在。因此当前能够实现网络语言发展的规范和引导,对于一些错误用字、词义误解等网络语言要加以抵制,但是对于一些能够丰富汉语言文学内涵和意义的网络语言,能够将其当做是汉语言文学产业化的创新点所在,符合网络语言历史人文内涵,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的现代化发展,网络语言的人文化发展。

(二)成为新的文化传承工具。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要想实现发展,必须能保持民族的独立性,抵制文化侵蚀,因此更要求能够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尽快建立文化自信强国。但是对于汉语体系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体系而言,其可谓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了,如何将汉语在国际上推广出去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难题所在。而网络语言的出现改变汉语言文学的艰涩、表达含蓄的特点,以一种趣味性、直接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也由此带来更大的推广和传承。如“xswl”这样的拼音缩写,其具有简单的特点,但同时掌握到汉语言文学现代语音的人也可以从“xswl”字母中,反思出“笑死我了”的拼音情况。可以说网络语言为汉语言文化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动机。与此同时网络语言出现形式给予我国汉语言文学传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工具平台,对我国民语言文化和特色展开凝缩呈现。如在我国汉语言文学拥有大量的生僻字,一些语音字义优美但是不经常使用的字词,若是采用传统的宣传教育,则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法在接受文化的同时成为文化的传承者。而反之借助网络工具,《生僻字歌》的出现,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汉语言文学文字拼音学习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传承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形式下,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应用是趋势所在,社会各行业各阶层对网络语言都避无可避,对于新生的事物只有辩证的看待它对待它才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形成社会进步发展的巨大推手。因此笔者对于网络语言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的归纳。

总结。

从而提出网络语言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所在旨在能够对汉语言文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评语;本文题目是报告的题目,但是内容是论文的内容,请重新组织内容,报告需要针对调查的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汉语言毕业论文

摘要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科技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在不断创新中发展,汉语言文学也在不断的发展。

然而汉语言文学在课堂教学中却没有太大的转变,出现了很多不宜事宜的现状。

本文就是在实践中探索现代汉语言优化的教学方法。

关键字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渗透美育。

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有机载体,代表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同时也是后现代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多少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我们应看到的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定期待。

汉语言文学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通过人们对过去的各种认识来进行当前社会现象分析的过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是毕业后的学生在各种工作和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

当代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概论,语言概论,影视概论,美学概论,写作学等课程。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使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流程,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来加深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趋势问题。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出现应用性改革是当前教学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2.1教学模式陈旧。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仍采用灌输式,学生多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

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无法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真正目标,不利于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

2.2教学手段单一。

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手段。

由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1更新观念、多种手段教学。

传统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进程中,教师被视为整体课堂的操纵者与控制者,而学生则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接受教师传授的各类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埋没,仅能成为被动吸收者,丧失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师生双向的教学互动过程,没有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完善结合。

为改变这一不良现象,教师要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全面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教学理论,充分了解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状况,激发、鼓励教师深入教学一线全面了解实践教学改革进程、状况,才能真正促进教学思想的革命性、根本性变革。

我们可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汲取传统形式课堂教学优势,发挥教师科学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定期聘请汉语言文学专家来校开展学术系列讲座、知名学科专家交流讲学,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引导师生科学探索汉语言文学教研、学习之道,提升全员文化素养。

另外,还可在校内定期举办演讲、朗诵、征文、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习热情,进而令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全面提升汉语言文学学习水平。

3.2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网络技术合理支撑汉语言文学教学,促进学生完善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率、挖掘学习潜能,充分满足各类个性化、自主化学习需求,形成学习实践的良好主观能动性。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名著书库,令学生通过自主网络化学习汲取文学精华,合理拓宽知识面、激发阅读兴趣,全面提升研究与文学鉴赏能力。

3.2渗透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养分。

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本来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收录在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作品一般都是享誉中外的名作,完美浓缩了各国名家的思想和人品,有利于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程中,必须充分注意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审美因素的挖掘,这需要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所描绘的美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对其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以及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加以分析,不断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得到培养,真实的去体会作品的境美。

3.3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就业为指向,增强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

3、类型学视野下的汉韩语指示词比较研究。

4、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v+到+np”汉韩翻译对比研究。

5、韩语副词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

6、现代汉、韩程度副词的比较。

7、韩语成语俗语汉译方法研究。

8、汉语和韩语中数词的非数量用法比较。

9、中韩量词对比研究。

10、汉、韩指示代词对比研究。

11、韩语成语谚语汉译方法研究。

12、汉韩语话题对比研究。

13、鲁迅《阿q正传》的朝(韩)语译介研究。

14、汉韩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

15、现代汉韩语社交称谓对比。

16、汉语存在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

17、汉韩语疑问词对比研究。

18、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

19、汉字在韩语汉字词中的发展变化研究。

20、汉韩主语和话题对比研究。

21、基于中韩平行语料库的《红楼梦》动介兼类词研究。

22、助动词“会”汉韩语对比以及偏误分析。

23、韩语汉语十二生肖词语及其文化比较研究。

24、汉语介词“从”的研究。

25、汉语和韩语否定词对比分析。

26、汉韩语人称名词后缀的比较分析。

27、中国学生有效学习韩语发音的教学方法研究。

28、韩国语的汉字词教育研究。

29、现代汉语”打“与相应韩语表达对比分析。

30、汉语与韩语同形异义、异形同义词的对比研究。

31、现代汉语”就“在韩语的对应表达与教学设计。

32、韩语母语者对汉语普通话/r/和/l/的感知和产生。

33、汉语韩语否定时态对比研究。

34、韩国初高中汉语教材的汉语词汇与韩语汉字词比较分析。

35、汉韩语否定词对比研究。

36、韩语汉字词与古代汉语词汇比较。

37、韩语感谢语分析及对韩汉语教学的启示。

38、韩语代名词研究。

39、韩语汉字词探究。

40、汉韩语表”延续“义时间副词对比。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

自1994年至今,走过历程的中国互联网,带给中国公众不仅是应接不暇的网络奇观世界的同时,其多样性的语言生态景观也令人叹为观止。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受网络社会技术语境的影响,网络语言暴力呈现出与现实社会语言暴力诸多的差异。图符化、群体极化等显在特征和一件件现实事件在网络社会里形成“暴力狂欢”。网民面在新闻网站、虚拟社区、bbs、微博等诸多网络区隔内留下海量的暴力痕迹。“虐猫事件”、“铜须门”、“死亡博客”等众多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引人关注。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只有厘清概念,科学界定,才能客观、理性地面对网络语言暴力这一现象,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概念由内涵和外延组成,前者是概念涵盖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是其包含的对象与范围。综观当前对学界、业界两个方面对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看法,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分歧。

(一)概念内涵的三种观点。

1、语言说。即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暴力语言。如金君俐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它是指网络世界的那些具有‘暴力’特征的语言。”[1]这一界定将暴力(violenc)等同于语言,仅仅注意到了暴力的表现手段,而从本质上忽略了暴力的行为特征。事实上,自西方学术界研究暴力(violenc)现象以来,无论是早期仅仅将其看做是对肉体或经济的伤害行为,还是后来将心理和语言暴力也纳入其中,都无一例外地将暴力(violenc)界定为行为。如阿拜特格尔指出“暴力不仅表现为纯肉体的行为,而且也可以有心理的和语言的多种暴力形式。”[2]可见,将网络语言暴力等同于网络暴力语言的界定是不合适的。

2、行为说。与语言说相对的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行为。如杨东伟、李惊雷认为“网络语言暴力专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3]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行为说内部又分化为“言语行为”、“侵权行为”、“舆论行为”等。如邱业伟,纪丽娟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由某一网民在网上公布的某一信息引发的,众多网民利用网络搜索获取该信息中的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并公布于众,进而在网上发表大量侮辱、诽谤言辞或不当评论进行攻击,甚至延伸到现实生活中,造成当事人隐私权、名誉权严重损害甚至可以导致当事人死亡的大规模网络集体侵权行为。”[4]而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舆论行为”的学者则指出该行为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网民在意见表达中使用侮辱、谩骂与人身攻击等语言暴力,二是舆论对当事人构成直接或者间接伤害;三是表现为网民的群体性行为,是多数人对少数人意见的压制。”[5]符合以上特征即为网络舆论暴力(或语言暴力)。

3、权利说。即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话语霸权。李宪玲认为“网络语言暴力,具体说来就是在属于新兴媒体的网络上,采用霸权的方式,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剥夺了他人的一些话语权力,导致的结果是对他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甚至是身体伤害。”[6]任敏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暴力显现在语言中,就是用语言霸权的形式剥夺他人的平等交流的权利,企图用这种语言来强制别人接受自己偏激的思想,从而对他们的思想或者心理上产生某种程度的伤害。”二者都将概念的本质属性界定为“话语霸权”。

(二)概念外延的两种观点。

网络语言暴力这一概念的外延即网络语言暴力这一行为涵盖哪些对象。从目前概念界定来看,表现为以下几种:

1、语言说。金君俐,杨东伟,李惊雷,李宪玲等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的范围限于语言,如“以语言为武器”、“以语言为媒介”、“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等。持这一观点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的语言表征主要是辱骂、侮辱、诽谤、嘲讽、诋毁等人身攻击性言辞。

2、信息说。这一观点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暴力由言语攻击行为、人肉搜索行为、隐私公开行为等多种暴力形式组成的共同体,如邱业伟,纪丽娟等。

语言说和信息说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由个体或者群体实施,且具有强制性、攻击性,都是以语言攻击行为为主体。区别在于信息说将暴力的范围拓展到舆论事件全程中由网民发出的各种攻击行为。这一观点主要由传播学界和传媒界的学者提出。

辨析各方学者和网民对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看法,我们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界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语境。

网络虚拟空间是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语境,由于网络虚拟语境的特性,网络语言暴力在暴力语言的表征上具有明显的特点,如因网络语境的隐匿与自由,使得网民在发表意见时无所顾忌、恣意妄为,从而产生比现实语言暴力程度更深的暴力语言;由于网络语境的超时空性,使得网络语言暴力往往由个人行为出发,大多会形成网络群体语言暴力景观,而且受到群体影响,以及技术的强化,网络暴力语言会愈加极化,加深暴力程度。由此可见,网络语境是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重要场域。因此,由网络转入网下(社会现实语境)中的的.延伸性的暴力言语行为不能算网络语言暴力。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要素。

关于构成要素,有学者认为是“客体、主体和实施方式”三要素。[7]网络语言暴力由暴力言语行为的场域、施与方、承受方和暴力语言四个要素组成。施与方和承受方是语言暴力的施、受双方,施受双方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因此,会形成多种关系。如个体对群体、个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等多元互动关系,并且个体与群体之间也会相互转化。暴力语言是网络语言暴力的手段与工具,是否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是其是否称为“暴力”的关键。这4个要素构成了网络语言暴力这一特殊场域的言语行为。

(三)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网络语言暴力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带来明显负面效果,其负向功能显而易见。更有歪曲和违背事实真相、蛊惑人心、恶意侮辱等言论将网络受众和舆论事件引入歧途,甚至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造成错误舆论导向。这是网络语言暴力的负功能,如网络谣言、谤言、群体对骂等。但网络语言暴力也有其正向意义。由事实出发,对现实社会事实存在的,由媒体或网络曝光的“假、恶、丑”等现象,网民使用言语的利器,借助网络的自由空间,对其实施言语制裁、舆论监督,从而对其形成心理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再心理或事实上接受网络的宣判和制裁,甚至会影响行政、法律和社会的进程。

(四)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网络语言暴力因其攻击性和伤害性本质而给承受方带来身心伤害。但从功能角度而言,这种伤害又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即积极伤害和消极伤害。

由以上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语境、要素、功能和影响这四个方面来看,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网络虚拟空间中,网ming运用具有暴力性(讥讽、嘲弄、咒骂、侮辱等)的书面、口语、图符等多种手段对他人(个人或群体、组织等)实施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的言语行为。

狭义:网络虚拟空间中,网民不顾事实真相,运用具有暴力性(讥讽、嘲弄、咒骂、侮辱等)的书面、口语、图符等多种手段对他人(或群体、组织等)实施恶意攻击和伤害的言语行为。

从广义上,网络语言暴力包含正负两种功能的语言暴力;从狭义上,网络语言暴力仅指具有负面功能的暴力行为。我们认为,从功能角度界定网络语言暴力,能够比较全面关照、客观评价这一特殊场域的复杂现象。解决前文呈现的概念界定纷争,为评判和管制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奠定理论基础。

[1]金君俐:《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和对策初探》,《新闻实践》20xx年第4期。

[7]陈代波:《关于网络暴力概念的辨析》,《湖北社会科学》20xx年第6期。

汉语言毕业论文

现状研究,通过访谈调查、课堂观察和调查问卷三种手段进行。笔者结合自制的《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发展历程及教学法应用历程的访谈》提纲,在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四所高校对6名教学负责人进行了访谈,收集了大量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和教学法应用情况的珍贵资料。运用针对中级阶段精读课的《相关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应用观察表》和《学生反馈意见调查问卷》,笔者对抽样的5个班级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观察、访问。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在运用中存在着三个明显不足,一是偏传统,改革创新少;二是偏封闭,交流沟通少;三是偏经验,设计安排少。结合这一结果,笔者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特点出发,对教学法提出了个人改进的建议。

abstract4-7。

绪论7-10。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对象界定7-8。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8-9。

三、研究方法、思路及主要内容9-10。

(一)研究方法9。

(二)研究思路9。

(三)主要内容9-10。

一、定义10。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鲁迅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工科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更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检验。笔者通过抽样,对近年所指导、评阅的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从论题的选择、观点的提出,到论据的运用、文字的表述,问题多多,不一而足。在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不断下降的今天,研究这个课题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2003――20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情况,针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专业的选题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然后教研室根据学号随机平均分配给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主要侧重在新闻、公关、秘书、语言、文学、广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届论文共396篇,其中新闻类选题25篇,占6.3%;文化类选题23篇,占5.8%;广告类选题12篇,占3%;秘书类选题70篇,占18%;语言类选题38篇,占9.5%;文学类选题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结合秘书专业实际的很少。有的选题大而空,比如《周国平散文研究》、《浅析海岩小说的创作》、《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关于中国民营企业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代秘书素质要论》、《秘书美学浅谈》等,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论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选题虽有新意,比如《中国饮食类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秘书学研究现象新探》、《论秘书工作的管理效应》、《公共关系在企业秘书中的运用》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查找困难、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投入写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2、投入精力不足,抄袭现象严重。

从六届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因为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届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初稿抄袭已有的论文,而且屡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将别人已发表的成果进行剪切粘贴、注水,拼凑为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写,如《浅论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突破创新与规范化》、《论李白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论中美文化下的姚木兰与郝思嘉》、《对解梦文化的思考》、《浅谈文学美与服饰美》、《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等。

3、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文献综述、致谢等的撰写都要符合规范。比如《浅论古典诗词与阳羡茶文化》,这个标题有歧义,实际上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阳羡茶文化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标题可改为《从古典诗词透析阳羡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语法、拼写错误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笔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残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称“我认为”,有的地方论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层次紊乱;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不规范;小标题的序号标注欠规范、口语化严重;文献综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综合,缺少评述等等。

4、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答辩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届的答辩中,总有一些学生论文写得不错,但表达能力欠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甚至因紧张而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等等。这些对于文秘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选题方式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选题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将毕业论文写作等同于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这种选题方式经常会使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师可能对武侠小说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学的老师可能在语言学论文的指导方面也有困难,研究广告的老师对公关、秘书等领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学生重视不够。

从近几年来的写作实际来看,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不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他们不以为然,觉得写得好与不好都能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写论文前没有进过图书馆,没有查阅过期刊;有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的学生在交稿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论文;有的学生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念念提要和目录,随便回答几句就行了。

3、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与写作论文冲突。

因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与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就业、考研、实习的绊脚石,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催交论文时,有的学生竟然拒绝:“老师,我在外地,两周后才会学校。到时再说吧。”更有甚者给老师发短信:“我最讨厌做的就是这件事。”

4、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扎实。

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人称、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点、文献综述、序号标注、注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写作实践能力低。答辩过程中的结结巴巴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论文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5、缺乏严厉有效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对于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有严重抄袭现象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罚教育,否则会导致不良风气的盛行。事实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前途,对学生采取过分宽容的态度。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改革选题方式,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大三。

选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题,教研室再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确定指导老师。要选择可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题目,尤其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时间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实习或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正忙于复试,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写毕业论文。为避免写作时间与就业、实习、考研相冲突,将论文写作在大三即第五学期布置,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计划书和论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论文的修改。这样错开时间就能避免写论文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直接冲突。毕竟大四第一个学期初的招聘会还比较少,毕业生还没有完全开始找工作,如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的话,毕业论文应该能够发挥它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2、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文秘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平均只有32课时。建议在大二增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与实习课,学时32,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在学生理解论文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实践能力,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切实提高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演讲、主持、辩论、模拟答辩、模拟法庭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面试、答辩中能够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3、完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人为文都要诚实,这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论文的剽窃与考试作弊一样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与学士学位的授予挂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选题关、论文写作进度关、内容关、格式关,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完稿后可以借鉴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图书馆论文过滤系统,如抄袭超过40%,论文即为不合格。尤其对初评为校优秀的论文,也应进行过滤,抄袭不能超过10%。对答辩中表现极差的学生要求二次答辩,如仍不合格,推迟毕业。

4、端正师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端正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毕业前学习的最后一关,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不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接受实际工作,面临具体写作任务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学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等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内容的创新了,这些情况都与其大学阶段缺乏科学系统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忽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身上,教师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相长。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下,结合各校专业实际,寻求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国玲、哈斯:《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探讨》,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第2期.

2、张志荣、张香凤:《论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与撰写--以史地系2005届本科毕业论文为例》,《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汉语言毕业论文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时期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没有魏晋就不会有诗坛的辉煌而支撑魏晋文学并具备导引作用的人物必属三曹。但是中国文学史上关于三曹的研究却相当少,这足以引起研究界的重视,而在三曹的情感表述异同、风格比较方面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针对三曹诗歌的研究价值还是空前巨大的,本文以三曹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为视角来分析三曹诗歌,对进一步研究三曹具有重要意义。

三曹;建安风骨;情感表达。

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究其原因,“建安风骨”可谓是第一功臣,那么何谓“建安风骨”呢?即汉末建安时期,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许多优秀诗人,他们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至此,毋庸置疑,支撑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甚至走向巅峰的当数三曹无疑。然而,虽然他们三人都为魏晋诗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三者的风格以及反应问题的侧重点都是存在差异的。本文将从情感表达方式这一视角来具体分析三曹诗歌的异同。

无论是身处汉朝的权族还是作为魏朝的皇族领袖,三曹都身陷政治漩涡,在凶险无比的政治生涯中体验人间的冷与暖,所以他们都有一颗拯救大众之仁心。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不但在政治上具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气魄”,在诗歌创作上也是汉魏诗坛的独秀。《蒿里行》的创作背景即是董卓专权、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这句描写了讨董各路军队的列阵观望、畏葸不前、不愿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消极心态,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焦急心情和对消极抗战者的恼恨。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凄惨之状也无不痛快淋漓的揭露了军阀频造战乱使得劳苦大众流离失所的丑恶行径。《苦寒行》则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曲折艰险的征途、食宿无衣的窘境以及身处艰难军旅生活的军人对战争的厌倦以及浓郁的思乡之情。“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突出征途之艰,“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则是表达出士兵的思乡心切,“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描写了军人生存条件之差。纵观曹操这一题材的各个时期的乐府诗歌,可以发现其中的微妙关系,堪称“诗史”,前人称之为“汉末实录”。曹丕的《令诗》中“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下民哀哀糜恃,吾将以时整理”虽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但却没有那样浓烈的抗战意向。而被亲兄逼作“七步诗”的曹植在政治上的造诣甚至不及曹丕,更何谈与其父相提并论,但是所作的政治诗却多于其兄。他的'《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通过“游侠儿”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自己希望通过从军一展宏图的志向。与其兄一样,曹植所写的篇数不多的政治诗所表现的政治理想、宏伟气魄都不似其父那般具体,那般真挚激烈。

那么为什么又有这些差异呢?那是因为社会的剧烈动荡对他们的影响不同。曹操所经历的时代,是汉、三国、魏时代,他亲身经历了社会由动乱到局部安定,所看到的自然是社会的黑暗,人们的苦难。诗人写这些诗的目的就是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痛斥那些乱臣贼子的丑恶行径,为广大有志之士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曹操的很多诗到末尾都申述自己的伟大抱负,其原因在于想说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非一己之私,使得他的诗充满积极情怀。曹丕曹植虽然自幼受父亲的熏陶,但是等他们真正具备创作能力的时候,社会局势已经大体稳定了下来,曹操定都邺下以后,他们兄弟虽然有时也随军征战,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于诗酒宴饮,对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苦难虽然了解一些,但却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关于政治的诗歌也就甚少。

战争的残酷、政治的腐败使得当时文人对人生充满了种种忧虑。世事无常,生命脆弱,人们面临各种生离死别的考验,因此他们开始感慨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促,想要更多的时间跟亲友团聚,享受人间的情与爱。自古至今,无数文人便将此寄托于自己的诗中,三曹也无不例外。

曹操的《龟虽寿》描绘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但是《短歌行》中也有“去日苦多”的惆怅,对时光流逝的叹息成就了他诗歌史上的古直悲凉。身为皇帝的曹丕也有同样的感慨。《善哉行》中的“人生如寄”、“岁月如驰”表现了曹丕对时间的珍惜,具有着浓郁的时间意识。经历被父亲冷落、被兄长算计的曹植对这方面的感触尤为深刻。

三曹诗里,自我形象塑造得最为完整鲜明的当数曹植。在曹植的诗里,可以找到他理想抱负的建立与幻灭和一生感情变化的轨迹,找到他各个时期不同的自我形象。《公宴诗》中“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作者以“公子”自称,描写了贵族公子“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的闲适生活。虽然不如曹植般完整,但是曹操的自我形象也塑造的极为鲜明。那是一个渴望天下太平的仁者形象,是拯救全国百姓于水深火热的明君形象,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者形象。总体上讲,曹操是通过《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诗篇描述出自己既可以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又学富五车的能文能武形象。但是曹操的诗较难反映出他一生的情感变化。曹丕的诗只有《黎阳作诗》、《令诗》等稍塑其自我形象,多为代人之作。

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同的社会地位、人生遭遇、个性特点以及文学素养。身为军人,曹操性情较为豪放,较少矫柔做作,所以他的诗多是真实感情的自我流露。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他一定没想到自己还有成为诗人的天分,只是由于对社会现实的深沉感触激发了创作灵感。因此,曹操的诗中塑造出来的自我形象是真实而又自然的。作为皇帝的曹丕似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正所谓自古难两全,他的矫情自饰成就了他的皇帝伟业,然而人的有限的精力限制了他在诗歌上的长足发展,所以他的诗中只有少数塑造了他的寂寞孤独情怀,自我形象不甚完整。

诗歌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本文中叙述了三曹在忧国情、叹世情、思乡情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等方面的情感,对于为数不多诗篇描绘的男女思慕情没有详述。但是,三曹对中国抒情诗歌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很多题材的鼻祖均始于三曹。而中国文学史上关于三曹的研究还是相当少的,这足以引起研究界的重视,在三曹的情感表述异同方面、风格比较方面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针对三曹诗歌的研究价值还是空前巨大的,而我们以后的探究任务也是艰巨的,但是我相信,认真钻研“三曹”,我们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刘跃进,王莉。三曹[m]。北京:中华书局,2010—02。

[2]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

[3]崔宇锡。魏晋四言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06。

[4]傅正义。“三曹”诗歌异同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3年2期。

[6]王巍。论刘勰对三曹的评价[j]。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5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