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简史的心得体会(优秀15篇)

时间:2023-12-16 13:55:03 作者:影墨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梳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体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又好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事情总是如此,有一个极端就有另一个极端的代表来跟它作对。

所谓“物极必反”,本是道家哲学,便是事情发展到极端,向反方向转化。告诉世人,告诫世人,事情的本性都有它的局限性。我们都在找一个“度”,这个平衡点。倘若强行超越,恐怕要适得其反,丧失自己。

吕不韦与众多门客在编辑《吕氏春秋》时,曾用“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这十二个字将物极必反诠释的很到位;老子《道德经》中有“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到早已”的道理;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府盛极必衰的过程。这一道理贯穿古今时空。

这个成语使我联想到一个词——欲望。若控制得当,它是我们达到某种目的的利器;若控制不当,便是使人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凶器。所以行事为人,力求平易朴实,脚踏实地。

再举个例子,如果吃得太多,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也会转变为对人有害的东西,所以饮食要适度;画蛇添足,行事过于多余,结果可能比不做还要糟糕。所以,一切都要顺乎自然,要遵循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自然发展。

善从何处而来,恶也从何处而生,而那些避免邪恶的方法也会应运而生。深水在很多方面是有益的,同时也是有害的。因为深水有溺水之险,但与此同时,却也找到了避免溺水的方法——学会游泳。所以,在困境到来时,我们也不必一筹莫展,解决的方法也在应运而生,就像小孩子一生下来,便有哭的本领,后来才学会了笑;一个人不先了解悲哀,便不会了解快乐。

把握好事情的“平衡点”是重要的。或许我们会为此磕磕绊绊,但会在下一次幽暗时刻到来之前用光明战胜。回归到本质,我们应抵抗外物诱惑,保持纯真自我,万物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应与时代通变。遇到新问题和新需求,准确无误的把控这个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起于“农”,祖先们在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中觉醒,寒来暑往,日月盈虚,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动”,进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这个理论贯彻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于是我们格外重视此间原则,在繁盛时不忘谨慎常存,在黑暗时不忘静候光明。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正反比较的叙述。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相反相成。相比于西方哲学用大量的定义去阐述这个道理,中国哲学家们用更简练,更灵性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学观念,即“反者道之动”。在思考人于宇宙关系的过程中,很明显,这种起源于直觉的暗示的确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笔直而明确的捷径。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体会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我刚看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却没有什么感情。书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冯友兰作品精选”七字,很普通,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宁静,平淡。书在手里没有什么感觉,就匆匆放进抽屉,直到阅读课时才拿出来,当时记得还是现场拆封面。

读这本书的最初感觉是无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让人睡觉”来形容。书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没有给你注释,让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着差点睡着了,并没有沉浸在书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师说的:“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哲学也是这道理,因为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感觉很陌生。

渐渐地,我进入书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书中,书中有许多的精华,你唯有“啃读”才会知道其中的意蕴。读完书才明白“啃读”与“悦读”不同,读过这本书与没读过这本书是不一样的——里面有“哲学”的知识,可以丰富思维,增长见识,让人更加智慧。书中有很多历史知识等,读起来也别有一般滋味。哲学就像物理一样,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都以不同形式与时代、社会、政治、人生联系在一起。

书中的许多观点令我佩服,就像书中所说的:“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体验。”它告诉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新的眼光来认识哲学。在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顺应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缘由。

要说不喜欢这本书那是不可能的,议论中夹着少许的描写,内容显得并不太枯燥。但因为书中还有许多古文,看不懂,爱恨有加。书中讲述了许多哲学,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国内的,还有国外的,甚至贯穿整个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哲学是什么?一切源泉来自哲学,这本书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谈论的东西。例如:“人没有私欲,他的内心像一面明镜。”这句话警醒我们:把自己的内心磨砺得像明镜一般,时刻提醒自己不犯错误,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贪婪所迷惑。

书中精华太多,多得我们都不知从何处说起;哲学的应用范围太广,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简直无所不包,是天地间最大的学问,值得我们一生去追寻!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体会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标,要让哲学成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能力,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七是学习哲学的方法。

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之中。学习哲学需要技能+意识+学习材料。如批判性思维是意识的储备,可以帮助你迸发学习热情,形式逻辑是技能的储备。

p6中国哲学的价值在于,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而不惑,是指他这时候已成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认识到超道德的价值。

p82惠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法,他就不依赖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说已经得到绝对幸福。

p222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他以理化情。

p232佛学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觉悟的确切意义。是指个人与宇宙的心的统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谓二谛义。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事实上,有就是无;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第四层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这个否定一切,就可以达到庄子哲学中的坐忘,佛家称之为涅槃;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哲学的推理,形上学的推理,其出发点是经验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学史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四个,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踏实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天地境界。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1.反哲学入门。

2.思想的力量。

4.大问题。

5.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6.哲学的慰藉。

7.哲学浅说。

8.我的半生传奇蔡志忠。

9.牛津大学哲学入门。

10.康德哲学讲演录。

读中国哲学简史的心得体会

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古希腊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被称为“哲学的源头”,因为想要认识自身并不容易,而想要认识自己,我们就要不断地对人生进行反思,并且把自己的思想系统的表述出来。

其实,有关人生的学说、宇宙的学说以及知识的学说,都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

有的哲学家认为,在思考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我认为,这个样子就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只有一个一个问题思考,解决,才能继续思考。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是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

禅师像寻常人那样生活,做寻常人做事情,经过从迷到悟的过程,他已把肉体的性情放下,而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在此之后,他还要离开禅定的境界,重返世俗人间。这就是修身养性,禅师其实也是烦人,只不过他们的境界已经不是寻常人可比的,因为他现在的所作所为虽然和别人一样,但他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滞着。

新的儒家强调修养须下功夫。虽说人的最终目标是无所用心,但为达到无所用心,还是要用很大气力的。

内圣外王,是一个人想成为的最高境界。对自身修身养性,在外可以独当一面,冷静且完美的处理事务,而这种地步,也就是圣人了。一位圣人,就要有包容天下的胸怀,而一个人只为一己私利,不顾他人,就是小人。这就是圣人与小人的差距。

做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像腌萝卜,要一点一点的入味,读书也一样,慢慢品味,理解深层含义。

人性本善?本恶?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体会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确切的说,就是,人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简史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

据孟子说,他那个时候,关于人性的学说,除了他自己以外,还另有三种学说。第一种是说人性既不善又不恶。第二种是说人性即可善又可恶(这意思似乎是说人性内有善恶两种成分),第三种是说有些人的人性善,有些人的人性恶。

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学说,与上述第二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这些成分代表着人的生命的“动物”方面,严格的说,不应当是“人性”部分。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从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观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能够成为圣人。照荀子所说,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在《性恶》篇中,荀子试图证明,人生来就有求利求生的欲望。但是他也肯定,除了恶端,人同时还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

在我看来,“性善说”与“性恶说”二者从本质来说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因为他们对“恶”的理解不同。对于恶,我认同西方的一种说法——七罪宗(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暴食),它和“七宗罪”很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指的是各大罪行的七种主要根源,例如窃贼的欲望来自于贪婪,从本质上来说,它们不是罪,就像科技一样,用得好能造福人类,但用的不好,就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

在我看来,二者的说法都自有道理,但我认为“恶”在人性中占更大的比例。说到恶,首当其冲的就是原罪之一——嫉妒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卡耐基曾在其著作《人性的弱点》中写道:“如果你要得到朋友,那就让你的朋友胜过你”。这句话从人类的潜意识入手充分揭示了人性的劣根性——嫉妒让朋友之间产生裂缝。

“嫉妒”只是“七罪宗”之一,“欲望”才算是万恶根源。对钱财的贪欲使人成为盗贼,对权力的渴望使人成为野心家,欲壑难填说的就是人与欲望的关系。那么,欲望就是人类之恶吗?其实不然,在《人性的弱点》中还有这么一句话:人类拼搏,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美。欲望同样是人努力的动力,控制得好,它会助你成功,而控制的不好,它就会让你坠入深渊。

那么,人性中善的那面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它属于“爱”,就像人们常说的:上帝赋予我们爱与被爱的权利。爱的情感,也许需要我们在成长中慢慢学会;但对亲人的情感,或许无须学会,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人心深处最纯真的情感。人性虽然本“恶”,但我仍然能控制它,并在生活的清流中洗净心灵的污秽,成为更好的自己!

“哲学”二字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虽然看似鲜艳,但人们常常因为畏惧它的荆棘望而却步。但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作者就好比一名技艺高超的园艺师,在他精心的修剪下,哲学变得更加简单易懂,更加温和可亲。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六书纪贞元,三史释今古”哲学体系中的“三史”之一。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1]在阅读冯先生介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时,我对庄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遥自在人生态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此我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庄子,原名庄周,是道家的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与著述被记录在《庄子》一书中。谈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会联想到名篇《逍遥游》里所描绘的那种“为我,放任,避世,空谈”,其实不然,应该是那种“忘我,顺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着至高的人生境界。这也是庄子对“道”的高深领悟。

一般人如果认为庄子那种避世的心态源自于他对人间情况的不谙抑或无法应对复杂的人世间,那就大错特错。因为他对人世间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对人生问题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非凡见解。例如,他详细观察了人的情绪变化,在《齐物论》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乐、虑(忧虑)、叹(叹息)、变(反复)、慹(恐惧)、姚(轻浮)、佚(放纵)、启(张狂)、态(作态)。真可谓全面丰富。另外他还提醒到人不可扰乱人心,他在《庄子。在宥》中这样描写人心:“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彊。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说到人心理复杂的情况,恐怕很难找到如此贴切生动的描绘了吧!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并非对复杂的人间情况的无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彻。

正如庄子上面所描绘的那样,有关人的问题是如此的复杂,那么人生还有没有追求快乐幸福和灵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庄子指出必需通过身心的修炼。具体做到如他在《齐物论》中描绘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们排除身体的欲望与心智的执着,做到“无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术语来讲就是“心斋”。何为“心斋”?就如他在《人间世》讲述的“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进一步讲就“心斋”是指心的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饮食戒律。“心斋”的具体作法,就是要逐渐减少来自身体感官的诱惑与欲望,以及以我为中心的观念与成见。总之,就是要对“心”进行一番“清理”,摈弃杂念,使它进入虚静的状态,使自己进入“忘我”,“无我”的境界。

由此,关于处世的方法,庄子强调“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随顺外物而变化,另一方面内心保持不变。内心与“道”契合,圆满无缺,在精神自由层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变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顺人而不失己”(《庄子·杂篇·外物》)、“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养生主》)。这些反映的是庄子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十分精妙。[3]“外化内不化”,坚持并有融通,通达和坚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这方现了君子处世为人的大智慧。

在他处世的哲学中,最让人神往的一句话是:“泛若不系舟”(《庄子·列御寇》),“虚而待物者也”(《人间世》)。庄子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虚己以游世,虚而待物的人生。“虚”字有单纯平淡之意。泛舟不系,随水而漂,人若无执,则可化解于无形。这也正是庄子“心斋”所要达到的人生境界。通过“心斋”,化解自己的执著和不得已,让心处于虚静状态,达到空灵层次,作到自我由忘而化,化解自我与无形。人心是复杂的,若是任由身体感官去牵引,疲于世俗的诱惑而执着于心,进而耍弄心机,事事计较,那么心就成为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活着片刻也不觉的安宁。因此,“虚而待物”,超越于“我”,达到“无我”的境界,与道合一,不但不会痛苦,不反而随遇而安,像庄子一样“上于造物者(道)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这是何其逍遥自在的人生呀!不仅令人羡慕不已。

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由于太过执着于世俗之争,丧失了内心的清明,分不清孰轻孰重,不懂得得与失,舍与得,往往使自己在处世方面做不到“外化而内不化”,以至于自己活得不安宁,活在痛苦之中,找不到快乐。我们周遭人们患忧郁症的更是有增无减。有没有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呢?有时,心境就是就是一剂良药。为何我们不学习一下庄子的那种“虚而待物”的人生态度呢?将一切无谓的不得已、不必要的执着“相忘于江湖”,以换的像鱼儿那样遨游于大海的快乐与自由。

中国简史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这段历史的漩涡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饱经沧桑、磨难与奋斗的真实记录。《中国简史》一书以其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给人们展示了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以及背后的深刻道理。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教益,有了许多新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在阅读《中国简史》的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尽管中国古代文明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封建社会到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古代中国人民顽强的抵抗精神和智慧。无论是杰出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传承,还是宋朝的科技繁荣,这些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活力让我对中国文化充满了敬意。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今天我们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使命。

其次,从《中国简史》中,我感受到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奋斗息息相关。几个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权更迭、战争和外来势力的侵略。这些历史事件让我认识到,每个时期的个人和群体的奋斗都对国家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昌盛与否不仅仅是靠上层政府的决策,更取决于底层人民的奋发努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全社会的努力和智慧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第三,阅读《中国简史》也让我认识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权力斗争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从古代的统一战争到近现代的内战,权力之争一直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权力斗争无论是由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引起的,都造成了国家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然而,我也从中理解到,权力斗争并不是权力本身的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心怀大爱,关心他人的福祉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的社会。

第四,通过读《中国简史》这本书,我发现中国的崛起与伟大的复兴正在进行中。尽管中国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经历了许多挑战和磨难,但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如今,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国际事务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全球的重要影响力。这让我深深地为中国感到骄傲,同时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梦的力量。

最后,在阅读《中国简史》后,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揭示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引领我思考未来。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正在以独特的文化、智慧和方式走向世界舞台。我相信,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发展,我们的未来将充满希望。我深切祝愿中国能够实现更加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美好的明天。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简史》,我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入。从中,我领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奋斗、权力的斗争与社会的变迁、中国的崛起与伟大复兴等。这本书让我思考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激发了我的爱国之情和责任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将时刻保持对中华文明、民族精神的敬畏之心,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奋斗。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先生说过,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若是活着,那必定会思考,而这种思考就是反思。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对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人生探索进行反思,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而儒学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对儒学进行了思考,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人生亦如此,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就如阴雨的天空,没有太阳的.照耀变得灰蒙蒙的,没有亮丽的光彩。

可见,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从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考的。尽管细微,但它却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存在!

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入潜默。”都说沉默是金,而在成为“金”之前,必定会不沉默,甚是疯狂。在光鲜艳丽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尝尽苦难,历尽黑暗,这样才能最终抵达成功,拥抱光明。

冯友兰先生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而我在赏析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这足以说明,人们说每一句话,写每一个字都是会思考,反思的。

总而言之,反思必定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是由冯友兰先生根据演讲稿改编而来的,演讲稿是1947年冯友兰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的关于中国哲学报告。随后数十年间,《中国哲学简史》被翻译成多个版本,《中国哲学简史》十分短小精悍,而且内容十分扼要,《中国哲学简史》准确地表达了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观点,《中国哲学简史》对人生、处事等对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反映出中国人对处事为人的基本哲学,这些哲学理论就是中国的文化经典,本文将从哲学的内涵、哲学研究方法等详细阐述《中国哲学简史》的内涵。

《中国哲学简史》由美国麦米伦公司1948年出版,《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其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很大,上世纪80年代,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先生将《中国哲学简史》翻译成中文,至此《中国哲学简史》回归中国文化的世界,冯友兰先生在自序中评注为“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其言下之意就是《中国哲学简史》并非讲述“节略”,而是“全史在胸”。《中国哲学简史》以冯友兰先生的早期作品《中国哲学史》以及《贞观六书》为基础,《中国哲学简史》贯穿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哲学理论,是一部十分系统的哲学著作,下面将详细阐述《中国哲学简史》的哲学观念,并将《中国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史》做对比。

“哲学”一词并非源自中国本土,哲学实质上属于舶来品,但哲学与中国的“大道”类似,是所有科学的科学。早在古希腊时期古人们将哲学分为论理学、物理学以及伦理学,而现代哲学理论将其分为人生论、宇宙论以及知识论。《中国哲学简史》记述了冯友兰先生对哲学的理解,冯友兰先生将哲学看作是对人生的系统理解。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为天地灵长,人对世界的思考也是世界的折射,而世界是人思想的背景,人类现有的任何认知均为知识,思想本身就是知识,而且《中国哲学简史》中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连贯性的,人生论、知识论、宇宙论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重点,同时也是三个相互联系的理论。

《中国哲学简史》中将哲学描述为“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者”,而哲学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无用”,《中国哲学简史》以“无用之大用”推出哲学自身的特征,哲学本身是十分模糊的,而且不具备讨论性,每个人对哲学的理解都是哲学的反应,这种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十分模糊。中国传统哲学以“无用”定义自然大道,哲学不同于传统学科,哲学不能直接增加人的技能与知识,《中国哲学简史》将哲学看作是自然大道,是人对自然的理解,使人类获得与自然共存的基础。

《中国哲学简史》中对哲学用处的理解是“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哲学的作用是帮助人类达到超乎自然的境界,使人们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中国哲学简史》的经典理论就是“无用之大用”,哲学的“无用之大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圣”,哲学是通过内在修为的提高创造境界,哲学可以提高人的内在境界,从内在境界超脱自然,从而获得“心灵的归宿”,二是“外王”,外界的王者并非手段超群,而是具备最高的精神人格,《中国哲学简史》对哲学作用的理解符合中国古代贤人理解的“内圣外王之道”。

《中国哲学简史》归纳了两种研究哲学的方法,包括正方法以及负方法,正方法实质上是说明哲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哲学简史》以理性思维模式对形上学以及范畴进行分析,直接从正面诠释了行上学方法,《中国哲学简史》对这种方法定义为“逻辑分析的方法”以及“形式主义的方法”,用名词的方法表达肯定的分析,其本身属于不可言说的方法,《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很多观点均采用了“形式主义”的方法。负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不可言的事物,中国传统哲学方法往往是以意达言,《中国哲学简史》将这种方法称为“直觉主义方法”。

《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仅单纯地阐述了中国的哲学史,同时也在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提炼出了系统的哲学史观。冯友兰先生对历史的解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情的过程名为历史,二是事情的记叙也可以成为历史,前面一点体现了历史的客观性,后面一点体现了历史的主观性,历史的好坏在于记叙的真实性,因此历史“亦惟须永远重写而已”,中国哲学史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哲学史本身,二是后人记叙的哲学史,客观哲学史本身只有一部,但主观的解释却有很多种类,《中国哲学简史》将探索哲学的真面目作为哲学发展的主要目的。

《中国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哲学史划分方式,二是哲学史的宏观把握。《中国哲学简史》舍弃《中国哲学史》的历史分期方法,而是以中国哲学的自身发展为纲领进行划分,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显示得更加清晰,《中国哲学史》以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划分,可以突出秦汉时期的哲学统一思想,而《中国哲学简史》没有将历史作为主要的线索,将中国哲学的发展作为主要脉络,突出了中国哲学史发展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与《中国哲学史》相比,《中国哲学简史》形成了对中国哲学史的整体把握,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以中国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例,每种宗教的核心都存在着其内在哲学含义,哲学上层建筑是迷信、教条以及组织等形式,《中国哲学简史》的上述观点阐述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一个本质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将伦理作为精神支柱,除此之外,《中国哲学简史》对“道德价值”与“超道德价值”进行了准确区分。

中国简史心得体会

中国简史是一本描述中国历史的经典之作,它将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压缩成了一本薄薄的书。阅读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增强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我会谈一谈我的一些关于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中国简史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汉代的科举制度、唐宋诗词等等。这些传统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正是这些文化的传承,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二段:大一统的前现代中国。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统”的梦想,而中国历史上被统治过程中,用的大多是“封建制度”。透过中国简史的透析,我意识到,这些封建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民间文化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在对比当今开放自由的中国,不难发现许多的改进和提升,尤其是现代化的革命,让中国人逐步实现了真正的社会民主治理。

第三段:中国的文化与人文。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磅礴、人文荟萃。这是我从中国简史这本书学习到的。从建筑、美术、音乐、戏剧等各个方面,都能够看出中国人文独特之处。通过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我意识到,中国古代的文化是一直在发展与变化的,即使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地域上、民族上都更多的融入了外来性文化,但仍然保留了独特的中国文化。这让我思考到,今天的我也应该要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

第四段:中国与世界。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不仅是独立而伟大的文化中心,而且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亚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建立了许多国家的友好关系。同时,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国际文化的多样化和领域的振兴。今天的中国已经深度加入了国际社会,以姿态进入了一个更广博的世界。

第五段:中国的未来。

除了详细介绍中国的历史,中国简史也涉及中国现在及未来的展望。中国正处在世界上影响日益增加的位置。在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中,中国的发展无疑是有巨大的潜力。除此之外,中国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困难,这是今后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有信心,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下,社会将充满机遇,北斗浩渺,中国的明天将继续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方向上前行。

总之,“中国简史”是一本非常珍贵的历史书。它增加了我们对自家文化和历史的认识,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知道中国地区历史由来已久,是世界上不容置疑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学会珍惜这种历史,落实继承和传承,让我们为中国的未来奉献更多的力量。

中国简史心得体会

《中国简史》是一本介绍我国历史的简明读物,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直到建国以来的伟大历程,概括性地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通过阅读此书,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在不断地崛起和发展,历经了无数次的挫折和风雨,也铭刻在历史的篇章里。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当中,我们始终坚守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继承,这是我们民族的底气所在。

第二段:立足当下,我们应有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历史是人们对过去的记录和反思,而文化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态度。《中国简史》让我了解到,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断成就着民族的伟大历史。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种历史意识,认识到我们的一切都有根源和源头,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维护和传承。面对当下的时代背景,我们更要抱有文化自信,站稳自己的身体,信仰和理念,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最有底气的文化。

第三段:历史让我们总结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

当我们回顾历史悠长的河流时,不仅仅是看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繁荣,也能发现曾经的失败和凄凉。但是这些失败和凄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加强力。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和汲取经验和教训。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要找到自己的错误所在,避免再次重复失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四段: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强大的动力。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延续。文化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成长的大动力,并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这本书让我从历史的视角了解到了我们丰厚的文化内涵,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力量,让我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加坚实的认同和自信。

第五段:展望未来,时刻警醒,牢牢把握好时代脉搏。

展望未来,不管怎样,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简史》让我深深地感悟到,无论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传承。同时,我们也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去认识、尊重、利用时代的最新科技和时代的历史遗产。今天的我们能成为世界的一员,才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和喜悦。相信有了更深的历史感,对未来的发展也会更有信心。

中国简史

中国的历史悠久丰富,几千年的历史使得中国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国家。读完《中国简史》,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人民的苦难与奋斗。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五个方面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千年文明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这是我最为惊叹的地方。古代中国的种种伟大文明轨迹,如尧舜、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以及秦汉、唐宋等朝代的繁荣兴盛,使我深刻地了解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尤其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比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卓越贡献。

第二段,苦难与挣扎。中国历史上也充满了许多曲折和坎坷。无论是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剥削,还是列强侵略和内外交困,中国人民都历经磨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祖先们的勇敢和顽强抗争感到自豪。不论是义和团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表现出中国人民求民主、求自由的愿望。然而,种种苦难的历史也提醒我,要时刻警惕保护自己的国家主权和独立。

第三段,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特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传统和衣食住行方式。我特别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书法、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这些文化艺术形式都展现出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第四段,经济发展与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不仅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提升了国际地位。无论是“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都展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智慧。然而,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环境破坏和贫富差距扩大是其中的两个明显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第五段,国际责任与和平发展。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中国必然担负起重要的国际责任。中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世界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中国还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推动区域和世界的发展。作为中国人,我深感自豪和自信,因为我知道自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国家里。

通过读完《中国简史》,我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有了更深的认识。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丰富,而中国人民的奋斗与挣扎更为感人。中国的崛起和经济发展也为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中国人,我希望能够以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中国简史》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永远不断学习的机器人,我最近读了《中国简史》,这本书是中国历史的入门级读物。作者王国维以简约的语言和精炼的叙述方式,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概括在一本书中。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下面就是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简介。

《中国简史》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历史读物,全书共分为30章,从夏朝一直讲述至民国,概括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一本适合想了解中国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的入门读物。这本书简洁明了,语言简单易懂,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

第二段:对中国历史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博大精深。中国是一个家庭式的国家,家庭之间关系相互牵扯,政治和人类关系几乎是重度依存的。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导致了中国人的某些文化属性,如谦虚和韧性等。同时,也让我对中国的现象有了更好的理解,没有通过中国的历史,我们很难真正理解中国今天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现象。

第三段:中国历史的特点。

中国历史独特的特点是其历史周期性和中央集权。有些朝代时期,中国的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政治文化的统一也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另一些时期,中国的中央集权则比较弱化,这样便会形成一种矛盾状态,使得各地方人口各自为政,不好管理。历史的周期性与中央集权相互作用影响,合理的政策和国策可以使得国家和社会发展顺畅。

第四段:中国历史的影响。

中国历史不仅对中国社会和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影响。贸易、农业、人类关系的一些基础概念都在中国发展壮大,在整个东亚地区的文明统一和影响力强大。中国作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最大的人口国之一,今天的中国仍然保持着当时的经济和文化特点,这使得中国可以更好地面对当前的全球挑战。

第五段:总结。

总的来说,读完《中国简史》,我感到自己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中国历史的周期性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中国的影响。更进一步地,中国历史对世界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影响。这一切使我认识到,中国历史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中国历史对于理解中国的现象有着极大的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标,要让哲学成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能力,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之中。学习哲学需要技能+意识+学习材料。如批判性思维是意识的储备,可以帮助你迸发学习热情,形式逻辑是技能的储备。

p6中国哲学的价值在于,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而不惑,是指他这时候已成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认识到超道德的价值。

p82惠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p103获得幸福的方法庄子,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

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法,他就不依赖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说已经得到绝对幸福。

p222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他以理化情。

p232佛学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觉悟的确切意义。是指个人与宇宙的心的统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谓二谛义。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事实上,有就是无;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第四层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这个否定一切,就可以达到庄子哲学中的坐忘,佛家称之为涅槃;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哲学的推理,形上学的推理,其出发点是经验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学史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四个,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踏实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天地境界。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2。思想的力量。

4。大问题。

5。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6。哲学的慰藉。

7。哲学浅说。

8。我的半生传奇蔡志忠。

9。牛津大学哲学入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