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心得体会(优秀12篇)

时间:2023-11-05 13:10:31 作者:梦幻泡 区域协调发展心得体会(优秀12篇)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隐藏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写作上的帮助。

区域协调发展范文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朝代,都采取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主动与外界交流。汉唐时期,中国利用“丝绸之路”加强与中亚和欧洲贸易往来,各种奇珍异物流入国内,丰富人们的消费种类,拓展人们的视野。中国宋元时期,这时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顶峰,市场活跃,对外开放水平高,不仅主动深化陆地“丝绸之路”的交流,也开通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大力发展陆地边界“榷场”贸易,政府还专门设立机构“市舶司”来管理对外贸易,还主动通过海洋船舶与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开展贸易。正是在这样的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之下,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国力显著提高,使中国成为世界各国极力膜拜的对象。

从国际视野来看,本次金融危机波及世界,使各国在这轮危机中都有或大或小的损失,而这轮危机还未结束,它仍然潜伏在我们身边。但是,这次危机使我们面临极大挑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不少发展机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受到的打击最大,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规则制定,积极合理地进行海外投资、收购外国企业,积极参与解决国际热点问题,树立大国形象。在这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去争取,主动走出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积极主动应对复杂的国家局势,认真研究国外环境,通过企业兼并、收购,使中国获得积极主动权。在更大的程度和更大的范围内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取得国际上的接受和认可,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

从国内实际来看,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情国情比较复杂,为了社会稳定,必须首先得发展,在发展之中解决问题,而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来源于开放战略。在新时期,面对国内出现的新情况,如极端分裂活动、区域不平衡、民族矛盾等,我们更应该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发展过程中解决这些发展的问题。中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协调发展相当紧迫,一是落后地方迫切需要改变自己落后面貌,紧跟时代步伐,发展自己;二是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要想实现区域之间的共同富裕,必须实行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历史发展的召唤,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新时期中国经济需要更好更快发展,在资源、环境等约束下,我们更应开动开放这个强大“发动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这样的有利机遇期,抓住机遇,以更加紧迫之情迎接挑战。不仅使国家经济得到更好发展,也使中国区域发展得到更好协调。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心得体会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和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作为中国一名普通的公民,在亲身经历和参与中深刻认识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在统筹协调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以主导作用,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引导资源配置,优化投资环境。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弱势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资源优势互补、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全面持续发展。

其次,我体会到协调发展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关键的支撑作用。优质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能够打通各地区的壁垒,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而缺乏基础设施的地区往往因交通不便、通信受限等原因,阻碍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基础设施薄弱地区的投入,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三,我觉得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流动。人才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提升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人才在各地区流动,推动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的互补、交流和共享,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四,我认为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而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伴随着环境问题。只有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环境法治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绿色技术和产业,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最后,我深知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要想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就需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力合作。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主动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拓宽合作领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向更高水平。

综上所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流动、环境的保护以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我相信只要坚持创新、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我们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繁荣、和谐、可持续的未来。

区域协调发展范文

开放战略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对内对外开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长远之策,为了平衡区域发展,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我们应该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制定深入、广泛的开放政策,以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区内、区际以及国际间贸易。对于欠发达地区,既要实时合理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更要加快培养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深度加工自己优势产业,延长自己的产业链,提升贸易增值链,提高出口竞争力。发达地区应该积极主动与欠发达地区加强贸易往来,互通有无,贸易互补。推进市场贸易多元化,优化贸易结构,促进欠发达地区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在利用外资上,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欠发达地区应该注重完善自己的投资软环境建设,切实保障本区内、区际以及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智力开发、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工作,鼓励发达地区以及国外投资机构在欠发达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借鉴他们的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不断促进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拓宽服务领域开放范围,扩大金融投资,加强物流服务,稳步推进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开放开发,引进优势资源,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开放战略不只是“引进来”,更是要“走出去”。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原则,欠发达地区要认真研究区外环境,强化投资项目的评估,鼓励各类企业向外拓展业务或到区外乃至国外投资,抢占区外市场份额,积极参与外部竞争。欠发达地区应发挥自己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在区外发展工程项目承包,以“捆绑式”将劳动力一并转移,工程既能获利,也能提高输出地人民收入。积极主动与发达地区资源、能源合作,拓宽自己增收渠道。四是加强区域经济治理和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经济区域合作,共同治理区域问题。推进区域之间贸易机制改革,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贸易体制,破除地方行政贸易壁垒,打破贸易保护主义,使区域贸易自由化。区域之间加强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制定合理补偿措施,使大江大河上游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得到合理、有效补偿。加强中国西部边境口岸建设,丰富边境贸易方式,拓宽贸易范围,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丰富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方式,加大对口支援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定期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论坛,形成协调发展机制,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帮助,从而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范文

地理实用口诀汇总及应用。

1.晨昏线判定极其特点口诀。

晨昏线圈过地心,昼夜跨度断晨昏。(断晨线还是昏线)。

地球自转西向东,晨昏反转要记清。(判断晨昏线运动方向)。

冬夏两至极圈切,与经重合春秋分。(断节气)。

赤道交点很重要,6点18指示清。(断时辰)。

经线平分昼夜球,晨昏转折纬最高,正午子夜在此经。(晨昏线、经纬线与时辰关系)。

2.地方时计算方法:

同侧相减异侧加,准确计算经度差。

相差一度四分钟,东早西晚算时空。

若遇值大或为负,加减24推天数。

3.太阳系八大行星位置: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星星绕外边。冥王降级只因小,未将轨道障碍扫。

4.记特殊经纬线:

北回归线穿过地区:沙漠尼罗阿拉伯,印度河口恒三角。孟湾北侧广台湾,古岛墨中回归穿。

北纬三十度线穿过地区:开罗运河波斯湾,伊朗高原长青川,杭州加洲夏威夷,墨湾北侧佛罗里。

北纬45度穿过地区:阿尔卑斯黑里咸,北疆蒙古千岛寒。西部海岸中平原,五湖渥太加美连。

赤道穿过地区:几内刚果维多湖,东非高原马代夫。印尼基多哥伦比,亚马河注赤道里。

南回归线穿过地区:南非马达澳洲沙,拉普平原河两巴,巴西首城圣保罗,南回归线脚下过。

北纬六十度穿过:北海波罗东欧平,西伯利亚连白令。阿拉斯加落基山,拉布拉多哈得湾。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地理解读:

巴山地区受地形影响,夜间盆地气温比较高,形成低压而两侧的山脉尤其是青藏高原东侧的山脉气温低,形成高压,导致晚上形成山风,当冷的山风吹到盆地将使原来的暖气团台升,上升过程中降温,冷凝成雨.故多夜雨。

“西窗”:特别是在我国北方的地区,在以前流行四合院式的建筑分东南西北四厢,北厢向光性最好,而且多住老人长者,而东厢多住儿子,西厢住女儿,而儿子结婚后,其妻子也自然住在了东厢,而东厢房的窗户自然就朝向了西边。故而说共剪西窗烛。

6.我国东部雨带时空特点:

4.5登陆在东南,5.6移至江淮岸,7月8月去“三北”(华北、东北和西北),9月南撤10月退,北上缓慢南撤快。

7.东部季风分界:

大兴阴山贺兰山,巴颜岗底季风圈。

8.记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穿过的主要城市:

京广线-京哈线:京石郑汉长株广,郑交陇海株交湘,北通辽吉黑龙江(哈尔滨)。

京九线:北京霸任(人)交陇商,荷(喝)麻九南(男)赣圳香。

京沪线:京津济徐蚌,南京镇苏上。

陇海线:连云徐郑洛阳西,要达兰新过宝鸡。

浙赣湘黔线:沪杭金鹰株怀贵,贵昆中陷六盘水。

区域协调发展范文

建设和谐城市是中国城市现代化的目标与动力,当代中国正进入一个以经济发展黄金期与社会矛盾凸显期共存为重要特征的关键时期,在新世纪新阶段,党要带领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建设好和谐城市。本文从和谐城市的内涵、构成要素出发,分析我国城市中的不和谐现象,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以加快和谐城市的建设。

区域协调发展范文

改革开放是中国过去经济社会得到显著发展的重要经验,在这一政策之中,我们实际工作是先改革后开放。从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特区政策开始,我们先是改革税收、体制、机制等,实施优惠政策,逐步对外实施开放战略,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区域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政策强调改革开放,虽然改革、开放力度都不足,相对来说,还是改革优先,而开放滞后。在实际工作之中,如果都想把改革开放政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目前的把握政策和扭转乾坤的能力还不足,这样会使工作效率低下。

经过世界金融危机冲击和洗礼,当今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再也不是一超独强或几个主体把握世界命脉,而是由世界多极化、一体化和全球化主导世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不仅要以国家层次参与世界,而更多是要以区域性层次从中观和微观层次来参与世界,分享世界资源和利益。这就使我们的区域发展一开始就要步入世界竞争行列,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接纳世界,加强区际之间以及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更加务实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加强区际之间、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开放为先,以开促改,使改革开放真正充分发挥它的动力。从而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服务,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服务,为中国的伟大复兴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0.

文明引领协调发展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文明引领协调发展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也深有感触。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此主题展开论述,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文明引领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曾经亲身体会到,当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符合道德规范时,往往会引发冲突和不和谐的现象。而当我们拥有良好的道德意识,时刻将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之上时,不仅能够营造出和谐的社会氛围,更能够推动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其次,文明引领协调发展需要我们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每个人的责任。只有我们保持良好的环保意识,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生态和谐发展。我个人通过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亲自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环保行动,深刻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只有当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行动,共同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文明引领协调发展。

再次,在文明引领协调发展中,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至关重要。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元化的民族特色,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非常幸运地接触到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当我们欣赏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发掘和弘扬自己民族的独特魅力,从而实现更好的协调发展。

此外,文明引领协调发展还要求我们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构建。在一个社会中,只有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能够平等享有基本权益和公平竞争的机会,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在现实中,我们仍然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教育资源不均等社会问题。因此,倡导均等、公正的社会制度,努力实现人的平等和尊严,是我们实现文明引领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最后,作为每个个体,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努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养成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只有当我们自己拥有良好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才能够对他人起到更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我始终坚信,文明引领协调发展必须从每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遵守交通规则、文明用餐、尊敬他人、关心弱势群体等等,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文明引领协调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去实现的目标。通过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构建以及从自身做起的努力,我们才能够实现文明引领协调发展的目标,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加入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共同创造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

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上述理论应用在区域经济中就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来说,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缺陷之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就能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但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资本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主要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

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非均衡发展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包括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论与产业关联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论、梯度推移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u”型理论为代表。

1.冈纳・缨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

2.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该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区域间的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他提出了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

3.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所关心的是各种经济单元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部门,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显然,他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部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因此,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应指出的是,点―轴开发理论可看作是增长极和生长轴理论的延伸,它不仅强调“点”(城市或优区位地区)的开发,而且强调“轴”(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干线)的开发,以点带轴,点轴贯通,形成点轴系统。

4.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

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最初表现为一种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单核结构逐渐为多核结构替代,当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随着政府政策干预,中心和外围界限会逐渐消失,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经济获得全面发展。该理论对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具有指导意义,但其关于二元区域结构随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而消失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5.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基础是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等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认为工业各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在发展中必须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将由兴旺部门转为停滞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税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威尔伯等人形象地称之为“工业区位向下渗透”现象。

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学派虽然正确指出了不同区域间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但不能因此而断定区际差异必然会不可逆转地不断扩大。因为各种非均衡增长模型片面地强调了累积性优势的作用,忽视了空间距离、社会行为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意义。缪尔达尔和赫希曼的理论动摇了市场机制能自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传统观念,并引起一场关于经济发展趋同或趋异的大论战。但是在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提出之前,论战缺乏实证基础。他的研究使讨论向实证化方向迈出了有力的一步,倒“u”型理论也成为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

6.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威廉姆逊把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他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序列分析,结果都表明,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如图1所示)。这一理论将时序问题引入了区域空间结构变动分析。由此可见,倒“u”型理论的特征在于均衡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依时间的推移而呈非线性变化。

纵观上述两类非均衡发展理论,其共同的特点是,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轨迹必然是非均衡的,但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二元经济必然会向更高层次的一元经济即区域经济一体化过渡。其区别主要在于,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均衡与增长的替代关系,因而各有适用范围。在关于增长是否不论所处发展阶段如何都存在对非均衡的依赖性问题上,这两类理论之间是相互冲突的。增长极理论、不平衡增长论和梯度转移理论倾向于认为无论处在经济发展的哪个阶段,进一步的增长总要求打破原有的均衡。而倒“u”型理论则强调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时期增长对均衡的依赖。

近年来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地区差异的构成与分解。近些年来,学术界开始运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对地区差异的构成与来源进行分解,以揭示引起地区差异变动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采用费景汉等人提出的方法,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二是采用加权变异系数方法,对地区差异的产业或部门构成进行分解;三是采用锡尔系数和广义熵指数,对地区差异的地理构成进行分解。(2)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提出区域收入趋同假说,到80年代小阿莫斯提出“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各国学者大都是从区域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区域收入趋同或趋异问题。而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来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3)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注重动态分析,强调技术进步的内生性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运用这一工具不仅可以研究地区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而且可以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4)对企业投资定位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政策评价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大量统计数据的分析,着重探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企业决策和地方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

作者:不详。

区域差距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思路

由于市场规模较大区域的吸引力大于市场规模较小区域的吸引力,因此市场规模较大区域常常吸引可流动要素,而市场规模较小区域常常损失可流动要素。如果在区域之间形成这种可流动要素的转移过程,那么将形成不断强化市场规模较大区域区位优势的循环累积过程。但在区域间市场规模不同情况下能否发生可流动要素的转移,则取决于区域间市场开放程度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大小,区际市场开放程度的大小是可流动要素区际转移的前提条件。区际市场开放程度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又是由经济系统的政策环境所决定的,这种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金融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资源政策、土地政策、人力资本政策等。如果区域之间实行的政策是高度一致的,则区域一体化程度很高,如果区域之间在政策上的差异化程度较大,则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区域一体化程度与区际政策的一致性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区域经济为块状经济,不同块状体之间存在一种非均衡力,在这种非均衡力作用下可流动要素不断向聚集力较大区域聚集,而这种过程对聚集力较弱的区域来讲,就形成了不断损失可流动要素的恶性循环累积过程。这种过程不断放大聚集力较大区域的产业份额,不断缩小聚集力较弱区域的产业份额,而产业份额的区际差异决定了国民收入地区分配的区际差异,产业份额的区域分布越不均衡,国民收入地区分配越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就越大,这就形成了不断扩大区域发展差距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但能否形成这种不断积累区域发展差距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则取决于区际市场开放程度或区域一体化程度,当区际市场开放程度或区域一体化程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开始启动这种循环累积过程,且随着区际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不断得到加强。因此,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打破这种不断扩大区域发展差距的循环累积机制,而要打破这种不断积累区域发展差距的机制,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尽可能减弱区际非均衡力,二是尽可能降低区域一体化程度。

减弱区际非均衡力,就要尽可能放大欠发达地区或边缘区的吸引力,而放大吸引力就是要扩大欠发达地区或边缘区的市场规模。放大市场规模则是要扩大欠发达地区的产业份额或扩大欠发达地区的消费份额。放大欠发达地区产业份额,不外乎内生和外生两种路径:内生路径就是欠发达地区自身的发展,这不属于本文重点关注的范畴;外生路径是指通过引入外部资源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外生路径强调的是外部资源的流入,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我们经常讨论的引进外资和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这也是本文重点关注的内容。

从上个世纪末至今,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并对合理引导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就实施了以纺织业的“东锭西移”工程为标志的政府主导的区域产业转移战略,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制造业合理有序地向中西部地区的原材料基地转移,以建立东西部之间的新型的产业分工格局。20年初,国务院又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在我国区域发展规划中唯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主要功能是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这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笔者认为,在皖江城市带以北的冀晋陕三省合适的地区以及在皖江城市带以南的湘桂黔三省(区)合适的地区,应再增加类似的规划区以承接从环渤海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和从珠三角地区迁移出来的产业。与此相关联的是,要提高中西部参与全国经济大循环的能力,这要求我们采取有力的措施提高东部与中西部产业的关联性,包括提高对中西部地区科研活动及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提升中西部地区产业与东部地区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加强中西部地区向沿海的交通运输能力的建设。

扩大欠发达地区的消费份额,主要是指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实施的各种转移支付政策,因为转移支付可以扩大欠发达地区的支出。我们可以把转移支付理解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所带来的公共服务和福利水平差距而采取的措施,但现有的许多转移支付政策反而加剧了公共服务和居民福利水平的不平等程度。例如,税收返还政策把税收返还与税收收入挂钩起来了,这就客观上加大了我国东西部的差距:不同的转移支付类型在实现公共服务和福利水平均等化方面的功效是不相同的。如果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则以提高居民公共服务和福利水平为主要目标的收入型转移支付的均等化绩效,优于以发展欠发达地区产业为主要目标的转移支付政策之绩效。因为,在一体化程度很高的情况下,资本完全可以自由流动,且其收益(或企业利润)全部转移到资本所有者所在的地区,初始资本禀赋差异通过套利过程(或生产过程)仍保持下来,但劳动力的区际流动常受到很大限制,尤其在我国更是这样。可以看出,这种公共资源均等化政策与城乡一体化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我们强调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原因。

适度降低一体化程度,并不是指地方政府强制性设置各种壁垒阻碍要素流动,而是指要实行差异化的政策。区域一体化程度是由经济系统整体的政策环境所决定的,不同区域之间各种政策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则区域一体化程度也就越高,不同区域之间各种政策的差异化程度越大,则区域一体化程度就越低。因此,要适度降低区域一体化程度,则要适度降低区域之间各种政策的一致性程度,而一致性程度的适度降低就等于区域之间设定了适度的“政策梯度”,即区域之间实行差别化政策而不是一体化的“一刀切”的政策。例如,中央政府应提高对中西部产业部门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和预算内投资的财政支持力度,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对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的财政政策,适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地方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的比重,因为目前我国六种转移支付中属于远行化转移支付形式的只有一般性转移支付,但其比重还不到10%;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指标的前提下,应实行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对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中西部地区适度放宽土地利用限制,尝试对土地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尤其,不要过分迷信“以地为本”的主体功能区战略能够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尽管“十二五规划”已把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升为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提出这种战略的基本依据为对外生条件和历史事件的绝对遵从,因为一个地区划人何种开发区的主要标准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一般来讲,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广大地区都有可能被划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如果被划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则它应更多地承担环境和生态维持功能。而目前我国各种补偿机制缺乏或很不完善,这些相对落后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自身是无法承担生态和环境功能的。

需强调的是,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一定得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实行有“梯度”的政策,切不可过度宣扬经济一体化。其实,经济一体化是与效率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公平和正义联系在一起的。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

摘要:毋庸置疑,作为世界领土第四的国家,中国跨越了很多的自然区,和不同的气候带,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区域自然要素禀赋,风土人情甚至语言全部不同,因而会不可避开的造成区域经济差异。

当前,我国正在实行开发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区,中部崛起以及让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带动全国经济的国家发展战略,这说明我国实施全面协调区域发展的宏观战略已经初步形成。我国在21世界的前几年中,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经济总量的绝对额增长都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其中,东部地区仍然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从到,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东部地区出现较大增长幅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出现较大增长,而东北地区的地一、二和三产业的增加值都出现较小幅度的增长。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经济发展重点逐渐从南向北变化,并且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和西部地区移动,经济的区域协调逐渐趋于合理性。

我国经济实力最强东部地区,在中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比上年增长了接近17%,明显的比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快。但是,仅从增长速度看,西部地区要比东部地区快,并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开发西部的决心不断提高,这对于缩小东西差距会起到非常有利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慢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对于全国的协调发展还存在负面的影响,应该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由于全部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在逐渐的进入发展缓慢的时期,加快西部发展至关重要。

(一)历史理由。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在历史中我国一向以传统的农业作为立国之本,重农抑商的政策也在秦朝开始在住代实行。当时的农业税品落后,农业的发展与自然要素禀赋和气候条件息息相关甚至被决定,因此在东部沿海地带和中部地带,东北华北平原便逐渐兴起一些大的城市,而西北蒙古等地就被落后在了起跑线上。明代以后,商业逐渐兴起,中国出现了大量的进出口贸易,于是东部沿海城市扬帆起航一跃而起,买入了经济的前沿。

与此同时,由于北方的战乱,大量人才的南迁使得大量人才和劳动力居于南方,带动了南方的发展。建国后,由于我国大力生产钢铁工业,使得落后的地区的财富大量的流入了先进的工业城市,为以后买下了伏笔。改革开放后,先富带后富的重点发展战略客观上使得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雪上加霜。自然理由:由于某些地方自然要素禀赋确实乏善可陈,以至于自己本地区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是无可避开的。先天不足后天可以努力,但如果先天差的'太远,残酷的讲,圣经中的马太不懂什么叫同情。

(二)政策理由。

十二五规划国规划了四大板块,十六个重点建设等等,我们列十六个重点建设地区,他们分别是:

1、辽宁中南地区,发展钢铁工业和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

2、京津塘地区,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发展。

3、山东半岛,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

4、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

6、珠江三角洲地区。

7、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红河水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

9、哈尔滨—长春地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

10、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

11、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集中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12、陕西关中地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工业。

13、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该区为开发新疆石油资源提供钻采设备。

15、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

16、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基地。

不难看出,其中有很多的地区,其实他们的发展水平已经走在中国地区发展的前沿甚至有的远远超越了中国其他地区,如京津唐,长三角。

(三)制度理由。

垄断是国家掌握经济必要的一种手段,与我国国情而言就更是如此,我国的国情就注定我国的政府要垄断户籍和土地,一方面,国家严格限制人口户籍流动,大城市出于考虑本地城市利益,已采取一些带有本位主义色彩的地方性政策。而另一方面,国家又将自己从落后地区征收上来的税款与土地转让所得一边倒的投向发达地区建设基础设施,最终导致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

二、危害。

适当的区域经济差异对于宏观调控是一件好事。但过度的经济差异却会对国家社会造成危害。

首先,对西北西南等落后地区:由于以上的四种理由,自身的经济的不到发展,人口大量外流,经济资源得不到开发,生活水平难以提升。对东北中部而言:虽然有部分城市拉升了gdp等一系列统计数据和指标,但仍然有很多尚未脱贫的地区,而且人才也在不断的外流,本地的经济发展遭到很大程度的遏制。

其次,对沿海城市而言:虽然发展的很好很快,但经济发展出现瓶颈,一方面在于受国际形势的制约,一方面被北京上海等地的遏制,高端的人才仍然在流向北上广,政策的重点倾向的幅度也仍然是北上广地区。(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土面积与人口密度[eb/ol].[2009-2-10].

[2]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03月16日].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

摘要:韩国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在这期间,韩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也是存在的,本文通过对韩国16个行政区的gdp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韩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结果,同时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韩国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南部,总面积约为99646平方公里,整个韩国可分为一个特别市,六个广域市,九个道,本文将以这16个行政区为单位,对韩国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

以下是——韩国16个行政区的gdp:。

根据以上韩国各行政区的gdp数据,本文选取三个指标来描述韩国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即: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极差和标准差属于绝对指标,极差是最高gdp与最低gdp之差,它反映的是区域gdp的最大绝对幅度。

其公式为:r=ymax-ymin。

其中ymax是16个行政区中gdp的最大值;ymin是16个行政区中人均gdp的最小值。

标准差公式为:st=。

其中,yti为第t年第i个行政区的gdp;为第t年韩国全国的gdp的平均数;n为区域个数。

变异系数主要进行区域相对差异的分析,计算公式为:c=。

其中,st为第t年的标准差;yt为第t年整个韩国的人均gdp的平均值。

下表是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得出的韩国各年份的指标:

由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绝对指标极差和标准差来看,韩国16个行政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在2004—20这6年中一直保持增长的同时各道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增大,就极差方面来看,从的191403014上升到年的247958701,直接增加了约1.3倍,而标准差由20的52572422上升到2009年的68596233,也增加了约1.3倍。

同时,描述相对差异的直接指标变异系数虽然在个别年份有所波动,没有保持一直增长的态势,但从整体来看还是属于不断上升的趋势,由2004年的1.01466上升到2009年的1.02951,所以,根据以上三组数据的分析,不难看出从2004——2009年这6年间,韩国区域经济差异在不断增加,各区域之间的发展状况很不协调。

那么,导致韩国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从自然地理条件来分析韩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从韩国16个行政区的gdp来看,釜山广域市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而这一情况的出现与釜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密不可分的。

釜山广域市处于东南沿海港群,东南濒朝鲜海峡,西临洛东江,与日本对马岛相峙,是韩国最大的港口,同时也是韩国海陆空交通的枢纽,正是釜山广域市这一优良的地理位置才为釜山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拉开了与内陆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造成韩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素质,本文借助于韩国各个区域的大学与公共研究机构的数量来分析韩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一个原因。

在韩国的百多所大学中,约有20多所大学分布在首尔和京畿道地区,如国力首尔大学、高丽大学等,而在公共研究机构中,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和国家实验室也主要集中在汉城、京畿道和大田。

而一国工业扩散化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与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据韩国经济学家1980年底对新工业城市所做的调查,企业从首都市区迁入新工业城市后,普遍抱怨缺乏熟练劳动力及高科技人才,人才短缺使得企业搬迁后虽然能够获得政府给予的财税优惠待遇,但是企业所得未必都能抵偿所失,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因此,高素质人才分布不均也是造成韩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之一。

由于各地的历史和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对于韩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

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62-1971),朴正熙政府集中资源发展原来基础比较好的京釜铁路沿线地区,这一措施的实施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京釜经济发展轴,包括大田、大邱等地区。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政府将重点转移到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上,积极发展重化工业,这对本来基础相对较好的东南沿海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从而形成了东南沿海重化工业经济圈,以釜山为中心向北延伸至蔚山和浦项等地。

到了80年代以后,政府着手实施新的发展战略,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将区域开发的侧重点转移到西部沿海地区,如位于西部沿海地区的忠清南道就是在政府这一政策的推动下,从传统农业转变为以技术等尖端新产业为中心的地区,gdp水平也因此不断升高。

正是由于这些历史原因和政府对这些地区政策偏向,造成了这些地区与韩国其它地区的经济差异进一步扩大。

下面对于外部原因进行分析,这点原因的分析采用韩国fdi在韩国的集中分布来说明。

从韩国fdi在韩国国内的分布来看,大部分的fdi还是集中在首尔、釜山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据统计,首尔地区的fdi总金额为68.5亿美元,占全国总体fdi比重为59.2%,这些地区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注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同时也就进一步拉大了韩国区域经济差异。

以上是对韩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内外部原因的分析,那么,面对不断扩大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又有什么可行的办法来解决呢?在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尔、釜山、仁川等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除了投资拉动和政府对企业的有效支持外,还得益于各地之间的要素流动。

所以,鼓励和引导先进生产要素向落后地区流动,使各个经济发达地区起到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这样会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减小。

2、加强落后地区的教育与科技资源建设。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建立高等学府及公共研究机构,以此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流动,增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3、推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主导型工业经济的发展。

今后政府应当将国家支持的项目优先安排在相对落后的地区,以项目为载体,加快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某些化学工业的建设重心逐步转移到落后地区,以此解决落后地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4、政府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fdi政策给予优惠。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这一点来说,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以此为这些地区引进投资建立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以此促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韩国各个行政区的gdp分析,运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指标评定,得出韩国区域经济差异不断增加的结论,并对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同时提出了本人的一些意见。

参考文献:

[1]肖龙阶,论韩国区域发展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n].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

[2]巨文忠,韩国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技成果,(12)。

[3]施卫东,韩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7)。

[4]金钟范,韩国区域开发政策经验与启示[j].东北亚论坛,(4)。

区域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球上的不同区域之间的行业互动也越来越频繁。作为企业家,我来到不同的区域开展业务,不仅能够开拓新的市场,更重要的是能够广泛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信息,从而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在此,我将谈一谈在不同区域的工作中,所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正文1:多元文化给出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众所周知,各个区域都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也通常会反映在它的人民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态度等方面。在这样的地方,每个人都有机会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艺术、习俗传统,认识新颖、刺激、不同寻常的人类生活体验。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这种领略和体验是极为珍贵的,给我们带来了更加宽广和多样化的人生视角。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我们也要尊重文化差异,适应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这是交流沟通的成功关键,为我们赢得了更多的机会和信任。

【正文2:区域经济给出了实际操作的机会】。

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商业机会的不同。在东南亚地区,小型企业极多,而且通常是家族企业,公司文化比较保守,主要管理模式缺乏制度化。但是一些企业却挖掘了大量的本地机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些合作伙伴关系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在中国,市场庞大且竞争激烈,企业要想获取更多机会,就需要针对当地业务进行深入了解,研究市场,并根据市场的特点和消费者需求来调整公司的管理策略。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区域经济的特点,从而赢得市场机会,让企业在当地获得更大的成功。

【正文3:区域发展给出了优势资源的利用】。

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优势资源,企业如果能够利用当地优势开展业务,则会获得很多机会。例如,在美国,华裔移民最强劲的地区是加州,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贸易便捷、科技先进、创新创意资源丰富、有大批创新型人才。因此,在加州的企业都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可以更好地利用当地的人才和创意资源,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反之,在没有优势资源的地方,如何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手段扩大业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正文4:区域政策影响着企业的运营】。

不同区域的政策的执行和影响,也非常重要。在中国,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许多企业得以迅速扩张、发展。东南亚和非洲,政府行政效率相对较低,一些政府官员可能会出现不公正的行为。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中必须抵制贿赂,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确保合法合规经营。有效的合规管理和规范的市场途径,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成功机会。

【正文5:瞄准未来,推进市场结构多样化】。

如今,市场已经进入了快速变化和普遍扩张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企业不仅需要利用过去的经验和优势,更需要全面考虑和评估未来市场的变化和前景,提前发现市场新的趋势和方向。在新市场上,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灵敏、变通、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赢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通过这些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我认为,重视文化差异、发掘区域经济优势、合规管理、政治风险防范、多元市场策略和创新思维等方面,是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成功之路,这也是每一位经理、每一家企业所应该关注和落实的焦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