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管理创新课题(热门14篇)

时间:2023-11-25 19:52:30 作者:翰墨 2023年教育管理创新课题(热门14篇)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避免一些常见的写作错误和陷阱。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写作,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范文的欣赏和分析。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探讨的论文

高校贫困学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学生在高校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和贫困学生基数增大的实际情况,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突出问题。加强对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及精神层面的系统研究,从全局角度考虑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在原有资助体制基础上拓展创新途径,成为了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出口。

1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孤僻不合群。部分贫困学生因为自身经济方面的弱势而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中表现出不适应、放不开甚至不合群。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规避自身经济上的窘迫,面对贫困带来的挫败,内心复杂、多疑,不愿与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交流,严重的甚至出现了人际交往的困难与障碍。

(2)自卑敏感不自信。贫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在成长背景和阅历经验方面与一般学生的差距较大。进入到大学校园以后,开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对客观环境不同造成的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差异表现得极为敏感、不自信,与旁人交往后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学习压力大。贫困学生所在的地区教育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导致贫困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之经济方面的压力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进入高校以后学习模式的转变,贫困学生大部分在学习成绩方面不理想。还有的贫困学生专注于兼职打工赚取生活费用,又形成了进一步的恶性循坏,影响学习。

(4)就业竞争力弱。贫困学生由于社会交往能力差、综合素质偏低等各方面等实际原因造成自身就业竞争力差,同时作为弱势群体的高校贫困学生,在竞争激励的就业市场中没有其他学生的家庭支撑和社会关系帮助等有利因素,往往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获取信息和拓展资源。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探讨的论文

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职工和学生数量的增加,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教育管理,容易导致高校教育管理滞后,跟不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速度,因此,强化高校教育管理才能满足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开展了一场以有效学校、优质学校、学习型学校等为特征的“学校重建”活动,这些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为确保高校能够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强化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教育创新。

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提前是完善的教育理论,进行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推动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要想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管理工作的创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教育管理理念的指导环境下,高校应丰富教育管理的内涵,明确教育目标、规范教育形式和规模,开展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建立高校有效教育管理机制,推动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持续发展。

制度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高校能够明确分权,实行校、院、系分级负责制,确保高校决策工作的开放和透明,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另外就是要建立完善优胜劣汰制度,进行绩效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够大大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在进行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做好几下几点:首先是满足社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只有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才能够发挥高校学科优势,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其次,就是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手段。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高校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升教育质量。最后就是要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提升高校教育质量。高校能够针对不同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从而满足各类受教育者对于教育的需求。

(三)建立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育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因此,高校必须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全面提升高校教育质量。首先要能够建立针对学生思想、素质和学习成绩、个人爱好的考核评价机制。其次就是建立全方位的目标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目标评价和完善的评价制度对于高校形成全面教、全面管和有效激励机制非常有效。但是高校目标评价体系是一个全方位和连续的过程,涉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等很多方面。最后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提升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但需要我们认识到教师评价本身就是整个教育评价工作的难点,当前我国教师的工作评价考核需要侧重于教师品德、能力方面,并能够辅助学生测评和学校评定工作的开展。同时在构建教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学校结合自身教育发展目标和教师工作任务,制定出符合高校教育工作的目标评价和评价标准。科学的目标评价不但能够提升考核指标的科学性,还能够实现管理的人性化,达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探讨的论文

技术学校如果有着长久的发展目标,就必须要尽量的培育创新型的新人才,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和高速运转的科技。与此同时,培养创新型人才俨然作为了中国技术教育之中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

这篇文章就是以技术学校的教学情况来结合实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比如教学观念,学生管辖治理方面,还有学生的生活环境这几个层面,来进一步剖析研究创新型人才和技术学校教育的管辖治理的变换之路。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进步,技术学校不单单是需要培育应用型技术人才,还要培育创新型人才。

技术学校在教育方式,教育的管辖治理等方面来改革,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水平和整体素质。

一、教育观念的改革。

(一)改变学生的看法。

技术学校在培育学生的时候应该使用全新的教育模式,老师最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讲课,根据教材来授课。与此同时,老师需要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状况,然后根据各自的长处来进行课程上的教学,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优点。而且,老师一定要去关心学生们的心理状况,不断的鼓舞他们,从而让他们得到质的提升。

(二)改变教学的观念。

技术学校需要老师转变自己的引导方式。无时无刻不以学生为主,要善于在学习中积极地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尽快拥有学习上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的生活中,更要鼓励学生学会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三)改变评论判断的观念。

最终的评价要区别于以往传统方式上的评价,而这种评论的模式并没有与把学生的全部成长包含在内。当下的形式在评判学生的同时,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取得成绩的过程,思考的步骤和众多综合方面的发展。优秀的教育判断方法,最好是以学生的自我评判为基础,同学和老师的评论为辅,因为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改善自己的不良行为有好处,从而也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动力。

二、教育管辖治理体系的改革。

(一)管辖治理方式的层面。

技术学校在改革学校管辖治理方式的同时,需要以本身的特征来说,设置科学,优良的综合管理机制。在创新型管理机制这方面,应该鼓舞所有的老师及其他的人员来共同出谋划策,一起解决学校在管理方面面对的困难。根据老师参加的层面来看,更要注重创新。从老师的讲课这方面来看,应该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从多个方面来进行管理。

(二)教育的规章层面。

首先是,改革创新教学管辖治理的规章,成立和培育创新型人才相吻合的规章。技术学校要扩大和众多企业单位的配合,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这样才能够快速的提升学生的工作实力。再一个就是,创新老师的管辖管理制度,设立知识和专利相结合的积分规则,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受到启发。

(三)考查规章的层面。

考查规章的创新包含了学生和老师两个部分。在考查老师的时候,不单单是考验带出来的学生成果,还要观查教学方式是否具有创新性。创新型人才的考查检测应该以多样化的制度之上。就这个形式来看,技术学校应该把教学能力为焦点,然后,改革传统普遍的考查检测制度,建设好各种各样的模式的考查检测模式。

三、学校环境的改革创新。

(一)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老师。

具有创新能力的老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鼓舞学生积极开拓自己的思维,加强学生的信念。与此同时,具有创新能力的老师,一定要学会怎样积极地引领学生去主动的自己克服困难,从而提升生源的整体水平。

(二)为学生创造开阔思维的机会。

培育创新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老师可以采用举办一些比赛的方式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创新意识。

(三)完善学校的教学资源。

第一,当地的行政部门应该积极的配合学校的工作,完善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还有众多的娱乐活动设施,保障学生们的安全。

再一个就是,要为学生尽可能的提供方便,就像图书馆和实验设备,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想用的时候就能尽快的使用,这样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为他们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便利。

大家进行知识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实验与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样才可以提升整个学校的学生素质。技工学校在制定人才培训的过程中,这样才会增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这种现象来看,学校能够更好的体验全天候的设备开放,在加强学生的实训能力时,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去加强实践能力。

结束语:

技术学校如果想为国家提供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那么就必须要大范围,强力度的对教育管辖治理方面的工作进行整改。

第一个就是,要改变打击的学生观观念,对人才的评判标准,创新教育的授课方式,改变评价教育的规则。

第二就是,改变管辖治理的整体方式,教学方面的制度,考查评价成绩的方式,创新教育管辖治理的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善学生生活学习的外部环境,提升老师的整体文化素养,为学生创造一个优异的思考氛围,让学生敬请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主题。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探讨的论文

把网络技术应用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建立起高校的教育管理平台,能够使得高校管理的信息及时更新和传达。尤其是针对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时进行网络的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管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为学生的知识的增长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义。另外,建设高校教育管理网络平台,间接加强了教育管理双方的交流和沟通,能够使得学生针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提供建议和意见,更好地促进教育的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途径举办具有特色和创新能力的活动,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发挥管理的作用,这一方面提升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得到了有效的支持。保持传统教育理念中较为精华的部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3实现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

评价标准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进行高校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要实行开放的和多元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这需要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资源,根据学生的自主评价方式,结合教师的评价方式共同进行评价标准的考核,才能够在教学手段上进行管理。在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高校的教育管理手段相结合,是高校教育管理的进步。高校教育管理应该建立全方位的目标评价体系,尤其是涵盖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才能够全面建立师生平衡的评价体系,为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础。

5结语。

新形势下,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要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实行创新的机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从而能够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动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实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从而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探讨的论文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给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更好地适应规模发展,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已成为研究生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逐渐转变自身职能,适当下放管理权限,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越来越得到各高校的重视。

一、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的现实背景。

1.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一方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年招生人数已经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时的1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33万人,在校研究生数由1980年的2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70多万人,20xx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达到1〇〇万人;有的学校或院系在校研究生与在校本科生的人数已经出现“倒挂”的现象。另一方面,培养类别趋于多样化,除统一招生的全日制研究生外,高校还存在非全日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异地联合培养研究生、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另外硕士研究生的学制要求也不统一,有的2.5年,有的2年,有的3年,甚至学校内部不同的学科学制也不完全相同。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也在不断推进内部各项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如何在规模扩张的条件下保证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各高校都陆续出台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从学校层面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力量,招收优秀生源等;从研究生层面看,陆续实施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预答辩制度、论文双盲评审制度、论文质量抽查评估制度等。工作量的成倍增加,给学校研究生教育职能部门(研究生院、部、处)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2.发展和深化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

学科建设是髙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互为需要、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学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和水平。研究生规模的迅速发展,促使学校进一步重视学科体系的规划与建设。由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多种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创新,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相继出现。学科数量与学位授权点数量仅仅依靠校级研究生管理职能部门来集中管理,已经不利于学科建设的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3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的需要。

德育是研究生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各高校研究生生源的多样化、人学动机的复杂化比较突出,在当今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专业研究日益艰深、学习与生活中所面临的诸种关系又比过去复杂得多的情况下,研究生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现有的德育又缺乏科学性、权威性的考核指标,造成研究生在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心理健康以及思想素养、人文精神、学术道德等诸方面的表现不尽人意。所以学校在尊重学术自由、鼓励开拓创新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尽快构建校院二级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精心规划,分级管理,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质、学术道德和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的支撑条件。

1.构建功能完善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信息服务平台。

研究生教育教学信息服务平台是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的先决条件。当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已经在现代高校教育教学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得知识更新周期迅速缩短,同时人机对话的技术又为人们能够及时发送和接收信息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而且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学位授予等工作政策性强,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过程管理又比较繁琐,构建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实现教学和管理信息资源在校院两级实时同步共享,不但可以使学校职能部门对研究生的过程管理实现全程调控,同时还可以使学院研究生管理者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全貌,尽快进人工作状态。为此,南京农业大学在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之前,系统开发了研究生教育教学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教学管理文件、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招生管理、学籍与成绩管理、学生选课、课表编排、成绩报送、课程建设、网络教学、教学质量评估、师资管理的抽查评估、学术报告信息发布、就业管理、学生在线咨询等方面,力求覆盖研究生的教务与管理的各个领域。以信息化管理方式取代传统手工管理,把传统管理体制下的大部分管理功能转变为网络服务功能,为学院二级研究生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和教师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与意见反馈,同时对学院级管理人员对平台信息的添加、删除与维护等权限进行界定,顺利实现了二级管理的平稳过渡。不但有效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同时提高了二级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2.配备结构合理的研究生专兼职管理干部队伍。

学院作为学校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执行国家和学校研究生教育各项政策,统筹考虑并协助制定学院级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计划、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措施,探索与专业特点相关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并负责学院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以及日常的教育与管理。学院级管理人员要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以及就业、日常管理等工作上全程参与,工作内容细致繁琐、面广量大。因此,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实际上意味着学院级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权限增大、内容增加,对于研究生规模较大的学院,如果缺乏专职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是很难做好二级管理工作的。南京农业大学在组织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初期,在研究生达到一定规模的学院,配备了专职的研究生管理人员来处理日常工作;在规模较小的学院,实行兼职管理。对于学院级研究生的教务、学位与学生管理工作,各学院都落实明确的分管领导。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专业化的专兼职管理队伍对保证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的平稳过渡、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3.为学院研究生管理提供基本措施保障。

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将原有的校级研究生教育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与工作量的简单下移,而是为了进一步保证研究生的管理质量和提高管理效率。所以我们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如何来调动和发挥各级尤其是学院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具体的事务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尽量为学院级研究生管理者提供基本措施保障,除保证他们的基础工作正常运行以外,还要做到所下放的职责、权利、利益相互一致,避免放事不放权,如果学院级有责无权或有权无责,二级管理的实施必然会遇到各种障碍,甚至会造成管理工作的混乱。

南京农业大学在实施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一次性为学院统一配备了信息化管理的全套设备,并以学校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学院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人员编制、经费的管理与使用等,对学院提出的有利于学院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意见与想法,包括人才引进、学科发展、教学基础条件建设等,学校优先考虑,采纳后即用专项资金重点资助。充分发挥了学院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及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建立起统分结合、重心下移的研究生教育高效管理体系,促进学校研究生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的模式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髙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高质量的人才应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能否达到这一标准取决于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重视学生数量上的增加,而对质量的监控关心不够。实施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级管理,并不是简单地设岗增人、下移工作量,而是为了实现学校学位工作与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适应学校的战略定位和招生规模扩大后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需求,充分发挥学院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保证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这就要求高校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有利于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校内一切有利因素,为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2.实施途径创新。

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随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教育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等也在不断完善,所以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的实施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应在人员配备、事务下放、实施过程上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在人员配备上,应视学院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学位授权点数量统筹考虑,专兼结合,逐步过渡,避免在实施初期,由于许多工作不可能完全理顺,而出现“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现象。在常规管理事务的下放上,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而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另外由于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培养模式上的不同,在二级管理实施初期,校级研究生教育职能部门要密切关注博士研究生的过程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待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再有所选择地下移管理上的事务性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为避免培养环节上的脱节,校级研究生教育职能部门要与学院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加强工作互动,进行工作培训、检查、指导、交流与评估,不断总结经验,抓好典型,积极推广,使二级管理良性运行。

我国高等学校早期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小,学科点数量少,招生、教务、学籍、科研论文、日常行为规范等直接由学校职能部门与导师来集中管理,学院则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生的管理上,而对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过问较少,由此造成了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条块分割,甚至有人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学校和导师的事情,与学院没有多大关系”。到了近几年,尤其是以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位授权点数量的不断增加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管理机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学校的管理重心逐渐由本科生教育转向研究生教育。

为更好地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学校的教育资源,借助实施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把学校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上统一起来,不但可以整合学校的固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又能理顺各种关系,促进学校发展。为健全、完善学院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学院的学科建设、研究生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都应明确分管领导,便于上下工作协调。应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建立校、院二级研究生开放通用教学实验平台,集中管理,资源共享,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避免大型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同时还可以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学科管理队伍。

应根据学院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学生数量,统筹考虑学院二级管理人员的编制和学院级各种管理经费的下拨等,人、财、物的具体分配与协调由学院负责,避免以往由于人为的因素分割本科生与研究生对公共资源的使用,使现有资源流通共享,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4.校园文化创新。

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为创新校园文化的内涵提供了可行的渠道。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作为高校学术研究队伍中最富有创造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年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特殊资源,针对研究生的个性特征和学术研究的差异,在全校范围内搭建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技互动平台,提供跨学科、跨院系、跨院校进行交流与研^?的机会。可通过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学者做学术报告、实行研究生访学制度、开展研究生创新工程、组织研究生社团活动等,使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活跃地引领学术前沿,广泛地结交各界朋友,自由地畅谈学术观点,在“交流、碰撞、升华”中不断创新自己的思维,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团队精神。同时学院研究生管理工作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学术平台,畅通信息渠道,提供交流场所,挖掘学院研究生群体的学术优势,吸纳学院优秀本科生共同参与,这有利于学校良好学风的养成,有利于优质研究生生源的选拔和输送,有利于高质量校园文化的培育。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探讨的论文

创新教育在教育界大力提倡、推广实验的同时,管理也要及时跟上,我认为可考虑以下二个方面,愿她能为创新教育添砖加瓦:。

1.自我管理。

要明白打分是对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一种评价,而不应带有功利性;学生优良的、奖励表扬;非优良的、鼓励鞭策。

1.1分层评语打分制。

某一学生的成绩(期中或期末)分为两个方面:1).老师把该生平时成绩与测试成绩的平均分作为基础分(占学生成绩的50%).2)学生互相评分合计取平均分为浮动分;基础分加上浮动分就是该生的成绩(定量成绩)。对每一个学生的评语不少于八十字(定性成绩);定量与定性成绩作为一个统一体为学生真实成绩。学生互相评分可以促进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向上等,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感受集体的温暖。当然,更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正确引导,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定性成绩的形成,则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及平时表现中多观察了解、才能写好评语,在一定程度上做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形成的成绩既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又能促使教师认真工作。让学生参与评分,満足其平等权利;增进相互间团结和友谊,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主动学习、积极合作。督促检查重点在学生互相评分,检查教师是否认真指导;互相评分标准可以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接合本校具体情况增加内涵。

1.2电信制。

当前生活节凑快,以往的家访弊端.各种不便已显露出来,不利于家校相互沟通,电话与家长联系汇报,快捷、方便;不定期写信汇报学生在校的行为给家长,则详细周密;既可指出学生在校的情况,又可建议家长怎样配合默契引导;目前,应该以电信联系家长为主,家访为辅施实。这些行为可上升为制度.规定,利于执行施实,并且运作成本低;当然用发电邮更快捷,但相对成本高。没有上升为制度、规定,就不利于执行施实,易半途夭折。

1.3调节内部磨擦,建立事件留言制度。

每一件事的决策,不同的人,观点总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越大,事件执行起来就越难务实!留言制度可最大限度解决这一问题:领导与职工不签名对话,领导留言用绿纸,职工留言用红纸,每一件事会议后,决策前,可以同时留言也可以不同时留言,都放于同一位置,方便同事之间交换对某事的不同风见解;利于解疑,缓解人际关系紧张与隔阂.及时调整策略方法,集思广益,又避免面对面难堪。

日常事务照样可以这样执行。

2.社会化辅助。

2.1家长会辅助参与。

家长会,即为辅助学校教育学生而出谋划策,并近距离监督学校工作,开展有集中组织的家长发言团体。它对学校某项教学开展出格,有权向主管教育部门反映,有义务提出教学开展建议,有义务协助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甚至有权力以书面形式或电话形式指出某某教师的不务正业,排列事实,公布于众。家长会的成立与运作:由教育主管部授权,并由村委或居委领导的离退休干部为骨干,有知识、素质高能力强的家长为成员,可随时欢迎关心教育的家长参加(愿辅助教育的干部可在退休年龄上给予适度放宽)。运作:(1).阅读校长工作计划、总结,阅读教师工作计划、总结;对照校长、教师日常工作以监督。(2).不定期收集反馈大多数学生在校外的表现,日常行为传送于学校。(3).对所在村委或居委范围内上班的教师们的出勤情况,某特定教师有异议,可先在家长会上议论后与该学校对话,以及面对面的对话,共同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4).每学年家长们在家长会上评出该校的总体提升学生素质的能力如何;评出优、良、一般、差、的教师,并列出具体事例(包括成绩与不足处)予公布或一并报教育主管部门.(5).协助学校搞基础建设,开展校外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们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辅助参与教育中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将替代一部分教育督导部门的事务。当然,授权家长会的事务不能过多,要摸索前进,渐渐扩展;总之,家长会的运作以有利于学校内部的工作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有利于学校名望。

2.2吸纳辅助教师。

创新教育的推广、深入,学生不只是在课堂40分钟内活动,校内活动,锻炼;他们的视野将更广,更深,变得复杂多样;迫切需要有耐心,看起来慈爱,可信,稳重的人来扶助,解答。而当前与不久的将来,退休干部将会大增,而且大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技艺高超;吸纳他们帮助辅助学生、操作,实践,开设丰富的第二课堂,传授技艺,解答学生的疑问等。辅助时间可一星期几个小时或几个半天,根据辅助工作量与实际工作时间在退休待遇上可适当放宽(退休的年龄放宽退休金放宽等)。选聘他们中有特长的,教导学生将会事半功倍;学生在辅助教师、在职教师双层教诲下,会感觉学习宽松舒畅;学生有疑惑时,他有双向选择:可以问此教师也可以问彼教师。

不解决管理问题,仍然用应试教育的管理方法来管理新问题,将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推广、发展、深入;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会发现师资力量、技术、资金,将不再是制约创新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制定一套完整,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以保持创新教育稳定、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是创新教育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教育应在自我创新与社会辅助二方面加强,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就本质来说是内因与外因的问题,不能只狠抓一方面。

好的管理制度让工作风调雨顺,坏的管理制度让工作水痩山寒。

2)注释:假如某班有数位学生:分成若干组,(为了便于解说)取4位学生一组:甲乙丙丁;给甲打分,乙打60分,丙打80分,丁打90分,则甲应为平均分76.67分;甲自己不给自己打分,但可以给同一组的同学打分,依此类推。

管理创新课题立项方案范文

县发展计划局:

新铺镇中心小学位于县城西24公里处新铺集镇,学校承担着新铺湾村、杜家山村、余家沟村、穆家院村、山金寺村、罗家坎村、蒋家坝村和集镇的城镇人口、流动人口的全部适龄儿童义务教育任务。学区共辖7个行政村,服务半径8公里,覆盖人口10000余人。学校现建有教学楼一幢,教师宿办、学生宿舍楼一幢。现拟建餐饮综合楼一幢。

一、必要*。

1、学校现有教师25人,教学班11个,学生561人,在全县乡镇小学中,学生多、规模大。

3、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群众强烈期盼新铺镇中心小学尽快完善办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4、建成后的新铺镇中心小学学生达600人,能使硬件达标,学校规模、办学水平上新台阶,真正成为全镇小学的领头雁,成为勉县西部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小学。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办公、住宿和寄宿学生入学难问题。

二、拟建规模。

政教工作教育管理创新思想探讨论文

3.1学生主体思想:学生,是初中学校开展政教工作的主体,也是其工作开展对象。故而必须从学生角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灌输,让学生自身意识到初中政教工作的目的与意义。这就要求学校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格外注意,传统的教育形式与方法必然要有所改进。首先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教育观念,且针对这些教育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确保教育工作者本身的专业素养提升。其次还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健康教育机构,其目的是为了配合学校内部的政教处教师一起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则需要注重对青少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需要增强其抵御不良现象的能力。通过健康的人格与良好的品质,帮助学生抵制花花世界当中的各种虚拟现象,进而让学生可以意识到学习才是本阶段的重要任务,从而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3.2互联网管理思想:互联网作为当前全新的媒体形式,应该被广泛应用到初中政教工作开展过程当中。比如可以在平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连接互联网,从而播放与观看一些优秀影片,如《张思德》《铁人王进喜》等,通过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帮助学生真正意识到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等精神的意义,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在内心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进而为祖国的不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还可以开发一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这些软件的设计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使得学生认为这些软件中所简述的内容与自己的内心想法更为相符,进而贴近生活实际,与自己的价值观形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与此同时还需要引导初中生正确使用网络,尤其需要学校周边的公检法部门加大对周边网吧打击力度,避免网络垃圾对学生的侵害,为学校政教处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3.3学风建设结合:作为学校,需要建立起自身学校的校风校纪,并且通过这样的校风引导学生的思想向着同一层面发展。比如可以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还可以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作为教育青少年形成艰苦奋斗精神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对青少年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使得青少年逐步树立起爱国守法、团结友爱、勤俭自强、不断风险的精神。将社会主义风尚与道德和校风、学风结合起来。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导初中阶段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而有效推动我国初中政教工作的发展。结束语:初中政教工作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势在必行的举措,同时更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注重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而形成优秀的人才,从而符合我国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要求,使得这些青少年可以为祖国的发展不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2]谭书生.如何才能做好政教工作[j].学周刊,2015,14:217.。

[3]杨桦.如何做好学校政教处管理工作[j].学周刊,2015,23:209.。

教育课题报告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

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期望甚高。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不平衡。很多孩子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现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

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他们自私、骄横、冷漠、不善于合作。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意识。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

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始终未能摆脱考试的圈子。教育看分数、教师压力大,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感恩的教育。年“六.一”学校组织庆祝会,学生带上凳子到操场观看。班主任为了调查学生的感恩现状,有意不拿凳子到操场。从开始到结束,两个多小时一直站在学生旁边,结果没有任何班的学生主动为老师让座。

孩子们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主体人格的构建。

思想是人的灵魂,如何拯救这“将要垮掉的一代”?良方在哪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

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我们提出了《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1.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2.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学会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给我们生命,感激父母养育了我们;学会感激老师,感激老师为我们导航,感激老师培育我们。从感激父母老师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再引导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教育心理学也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主要局限于有机的生理方面。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青少年本人,对健康的关心也都集中在学生身体发育方面的一些生理指标上,至于学生的心理方面是否健康,往往为大家所忽略。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也就渐为人们所关注。因此我校把“感恩教育”定为核心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进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儿童教育理论。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2.素质教育理论。民族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出路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确切地说,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而在这几方面中,德育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一个人纵有满腹才华,却不能甚至不愿回报社会,奉献人类,试问,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又有何用?而感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不仅是回报父母亲人,更是回报社会乃至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3.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4.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寻求小学生缺乏感恩心理的原因。探索培育小学生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

2.构建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缺乏感恩心理的原因。

3.培育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研究。

4.小学生“学会感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5.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研究。

6.感恩教育内涵的研究。

7.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8.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

感恩教育的内涵;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难点。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参与课题实践研究,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一边研究一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学生各阶段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

2.调查研究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通过观察和调查问卷,了解现阶段小学生感恩心理的整体状况,明确其长处和缺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化分析,掌握课题研究的有力资料和数据。

3.文献法。收集有关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学习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参考。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撰写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规范课题研究行为。

总结成果,推广经验。撰写课题终结性报告,编辑优秀个案分析和教师优秀论文集。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探讨的论文

针对以上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我们认识到,要做好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只注重思政的教育,避免在实际操作中流于形式,实效不足的问题,高校必须充分考虑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贫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教育管理途径的创新拓展,使其更加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1)深化“勤工俭学”内涵。勤工俭学是引导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以此来改善经济状况的有效自助途径,是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的勤工助学还停留在劳务性和服务性的基础层面,贫困学生大都集中于打零工、兼职等单纯的体力工作,勤工助学的路径和内容都较为狭窄,无法体现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的需要。新形势下,勤工俭学的内涵应该外延扩展到助学、育人的双重范围上,将贫困学生勤工俭学与创新项目、课题科研和实践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将贫困学生的勤工俭学工作纳入到日常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去。在这样的模式下,高校贫困学生的勤工俭学监管人员也不再局限于辅导员等专职学生管理人员,作为任课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学生勤工俭学中来,增强与学生沟通。深化“勤工俭学”内涵,在单纯勤工俭学的基础上,开辟专业型、技术型岗位,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丰富了勤工活动的内容,拓宽学生实践的渠道,搭建贫困学生之间开放有效的交流平台。

(2)树立“典型榜样”引导。对于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不仅要注重有意识地集中疏导,也不能忽视环境氛围营造的无意识教育抓手。典型榜样就是选取贫困学生中先进代表的事迹来引导和带动广大贫困学生,传播了正能量,从中汲取精神动力,以榜样力量引导正面的舆论导向。贫困学生一方面害怕和抗拒与他人的交往,另一方面又十分渴望他人的关注与肯定。面对这种现实矛盾,强制地多与他们沟通,接近他们不如向贫困学生及其家庭宣扬自助意识,让他们看到同样贫困学生身上自立、自尊、自强的精神,以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真事案例发挥示范鼓舞作用,而不再是单方面的思想教育灌输。

(3)凸显“求职就业”效应。求职就业将是贫困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日益重要的关键环节。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到贫困学生迫切地想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心理,在一定条件下给予其适当地帮助和偏向性关注,帮助贫困学生进行合理规划,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加强贫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他们准确定位,细化目标并合理计划。帮助这部分特殊学生在有限的大学学习时间里积累尽可能多的资本。同时积极开展校园职业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会和专业讲座等活动,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完善贫困学生就业的服务体系,针对贫困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信息渠道狭窄等问题,举办面向贫困学生的专场招聘,搭建更多的桥梁,让贫困学生能够更好地与用人单位对接,并鼓励洽谈一部分校企合作单位专门吸纳有就业需求的贫困毕业学生,创造更多的求职机会。而对于有创业意向的贫困学生更是要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

(4)创新“精神激励”载体。精神激励是加强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单一地依靠理想信念教育或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应针对上述提到的贫困学生孤僻不合群、自卑敏感不自信等特点,加强外部和内部激励环境塑造,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特点,将各年级各专业的贫困学生集中在一起,建立专门性的志愿服务社团,系统地、有组织地开展志愿服务感恩回报活动,对贫困学生进行精神教育激励,让他们通过这一平台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提升主观的幸福感,更树立起自身自立自强的精神。

(5)打造“学习帮扶”驱动。针对贫困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客观现实问题,学校要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鼓励他们通过学习改变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对于个别有需要的学生还可以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侧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建树,为社会回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学校还可以面向贫困学生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扩宽他们的学习渠道,丰富业余学习生活。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要进一步拓展思路,实践探索,构建切实有效的多方位教育管理模式,关注贫困学生由经济压力而产生的系列的心理问题,将教育管理与服务育人有机结合,促进高校贫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程.浅析高校贫困生的教育管理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s1).。

中职教育管理创新探讨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在不断的普及和推广。在我国这样庞大复杂的教育体系中,接受了九年基本义务教育之后,受教育者还可以选择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道路。中职教育作为应试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对于整个教育产业来说,是极为艰巨却又十分必要的挑战,也是新时代下各种人才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我国现今的中职教育来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改革和创新。本文就中职教育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索,并尝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方案。

在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下,中职教育虽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职业教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却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职教育作为一个不同于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大多数情况下被我们的社会大众误解为“低端教育”。这种误解不是在某一历史时刻突然形成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其了解和认识的不充分、教育模式的老化逐渐导致进而在人们的印象中根深蒂固的。要想改变这种社会状况,我们要从中职教育的管理方面入手,积极发展和创新。

(一)学生基本素质偏低。

在我们中职教育创立的初期,我们的目标是将中职教育作为培育国家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的机构并鼓励人们通过中职教育更好的进行就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中职教育大多招收的是一些在学校中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制力差、学习热情低下的学生或是社会青年。在这样的生源条件下,我们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管束他们都成为我们所要消耗大量精力的问题。这些学生的基本素质偏低,导致我们的教学工作很难顺利进行,日常学习的管理也很难得到保证。正是因为这样,中职教育才会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低端教育,很难接受。学生基本素质偏低这一现状严重制约着中职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学校教学方式单一。

与我们的普通应试教育不同,中职教育意在培养一批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也是为了缓解我国技术性人才极度短缺的社会现状。但是,在我们中职教育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旧教授一些枯燥无味且实用性很低的理论知识,难以满足学生就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难以实现中职教育本身的教育追求和教育目标。在中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育应是其中极为重要且极为必要的环节,也是我们在教学管理创新工作工程中所必须努力实现的重心所在。实践活动作为中职教育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应该得到中职教育工作者更高程度的重视。

(三)学生心理情况复杂。

参加中职教育的学生和参加普通应试教育的学生不同。相较于参加普通应试教育的学生来说,参加中职教育的学生所要面临的社会偏见和社会歧视更为突出和明显。另外,这些参加中职教育的学生往往在自控能力或者学习能力方面远远弱于其他普通学生,所以在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时候也面临着较多的困难。但是在中职教育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老师们往往忽视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没有进行有倾向性的语言导向,导致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始终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十分巨大,长时间的积累也会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一些恶性的事件的发生。这是我们中职教育管理目前的现状之一,也是我们需要改进和努力的地方。

(一)加强对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

根据我们上述情况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中职教育中的学生基本素质教育这一环节是存在一些缺陷的。那么,在我们进行中职教育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对这些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进行加强和培养工作。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就要努力实现这些基本的教育管理工作目标。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既要保证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又要保证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又要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又要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由此,完成我们对中职教育管理的改革。

(二)丰富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互动。

另外,在我们的中职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更加全面和具体的教育。在中职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完全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完善。特别是实践课程,在我们的中职教育体系中,实践应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存在着。因此,我们要保证中职教育中实践课程的课时量,保证学生和老师的互动质量和互动频率,保证学生们的基本实践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体制改革下,我们才能更好的保证中职学校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目标。(三)关心和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除了教学方式和学生素质方面的创新外,我们还应该关心和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心态影响着这个人的处事态度和学习态度,只有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完成关于中职学生的基本教育管理工作。另外,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教授者,理应注重学生们心态和人格的培养。因此,作为中职教育管理者,我们更应该关心和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保证学生良好的心态,从心理方面缓解学生的社会压力,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三、结语。

通过上述文章我们了解到,虽然我们的中职教育在教育管理方面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仍旧需要我们的努力和创新,但是我们也发现,其实想要改变中职教育在社会大众眼中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也不是完全的无路可寻。中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是我们中职学校未来发展和努力的目标,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想要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对中职教育的误解和偏见,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我们做出一些改变就能轻易达成的。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尝试并且长时间的坚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关有效的措施,一点一滴的慢慢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郭敏.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j].现代阅读(教育版),,(08).

[2]邱忠仪,赵化军.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研究[j].学园,,(25).

政教工作教育管理创新思想探讨论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路径。

就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音乐教育现状来看,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想全面提升高职音乐教育水平,显著提升音乐教育质量,就必须深入研究分析高职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发展路径,从而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音乐知识,全面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一、我国高职院校在音乐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缺乏目标定位。

缺乏目标定位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给正常音乐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学校缺乏目标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定位不清晰,现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都是模仿普通高校的,这虽然是显著趋势,但高职院校并没有将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合自己的改革,从而出现教育雷同化现象。第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职业化人才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比较大,如果没有认清这种差异,学校就会走入人才培养的误区。高职院校如果没有充分意识到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仅仅把自身当成是低级本科教育,这对音乐教学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音乐理论型人才,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职业型音乐人才。总之,缺乏目标定位是导致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

(二)音乐教育管理的缺失。

当今的音乐教育强调的是创新和变革,需要音乐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定期开展实践活动的意识。高职院校要想有效改善音乐教育的效果,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受到束缚,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注重自己的感受,也要将学生的思想变化摆在首要位置,否则学生的创造性就会被禁锢,对其音乐素养的提升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音乐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欠缺是导致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高职院校的局限性,很多高校教师更愿意到普通高等院校就职;第二,近些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的数量急剧增长,但教师的数量并没有跟上,导致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欠缺。

(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问题。

高职院校音乐课程设置不科学,导致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有限,其音乐素养长期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且,高职院校音乐课程往往更加侧重音乐理论知识,对实践重视不足,导致音乐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不匹配。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路径。

(一)不断创新管理音乐管理思想。

音乐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主要在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音乐教师要认清音乐科目与其他科目的差异之处,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可以利用分权的管理模式来代替集中的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二)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要始终保持对音乐教育的热爱,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音乐知识,探索新的音乐理论和相关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的管理方式,形成音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音乐教師要同时兼具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意识,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思维,使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取得更突出的成绩。

(三)加强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音乐教师队伍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校外引进高素质的音乐人才。学校应该提高音乐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作为吸引人才的条件,为外来教师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给他们营造发展平台,提供进修机会,这会是提升现有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可以从外面聘请音乐教育专家开展讲座;另一方面,选拔优秀骨干脱产或者在职培训,这样能帮助音乐教师掌握更加前沿的音乐理论知识,不断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完善音乐教育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音乐教育管理学分制度。学生能否获得音乐这门课程的学分,不仅要看最终的考试成绩,而且还要综合考虑他们在平时的课堂表现。高职院校可以设置大学生素质拓展报告作为学生的音乐学习的制度性保障。很多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缺乏学习和生活目标,学分管理制度则是促使学生建立人生目标的有效手段。第二,建立学分档案制度。学分可以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但它并不是决定学生成绩的最终因素。学分档案制度能够有效规范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各项活动,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五)建立健全音乐教材体系。

高职音乐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还包括完善和创新音乐教材体系,科学合理的音乐教材体系同样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高职院校首先应该就音乐教材问题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发表自己对音乐课程设计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建议,然后学校要整合各位教师的合理意见形成初步的教材设计方案,最后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外来专家的意见对初步方案进行细致修改,形成更加科学的教材设计方案。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计划要随着音乐教材体系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教材体系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六)加强学生的音乐人文教育。

从某种方面来说,音乐同语言和文字一样是人们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音乐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同一首乐曲中不同的演奏者演奏出来,所传达的情感也是有差异的。音乐教师在传授给学生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古今中外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教师在给学生进行作品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作品的现实意义以及自身的感悟,这样不仅能显著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音乐学习和创作中更加富有情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新常态和教育体制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原有的高职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音乐课程的发展,否则就会对学生的培养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根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有效对策,比如,更新音乐教育管理理念、完善音乐教材体系,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等,这是高职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创新办法心得体会

教育管理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其中包括了很多的新观念、新方法,也因此涌现了很多的创新办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日常实践中也深刻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因此,学习教育管理创新办法对于我们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思考和体会,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第二段:认识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并分析其特点(200字)。

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是为人才培养而服务的,教育管理和创新则是可以为教育服务提供一定的保障。在变革时代中,教育管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管理者需要更加重视对教育管理创新的认识,以推动学校的发展和创新。教育管理创新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建立在教育管理基础之上的,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开创性、前瞻性、实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特点。

教育管理创新涵盖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不乏一些对于教育工作者的启示;例如,学习“有效沟通”先容,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沟通本质和教育管理中沟通的重要性,这些都对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沟通有很大帮助;学习“3Q+4D”管理法流行,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管理学校,从而发挥管理者的领导魅力和良好的管理能力,通过借鉴这些办法,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思路并在实践中应用。

教育管理创新的办法在实践中同样具有很大的价值。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实际效果,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周一值周表的理念,通过制定具体的周工作计划来规范工作流程,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同事之间相互协作,创建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我们还可以通过拓展教育资源和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和适应程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五段:结语+表达个人成长及未来展望(200字)。

通过学习教育管理创新办法,我逐渐了解到教育工作者需要借鉴创新办法并灵活运用,才能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并达到更好的效果。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通过实践逐渐摸清了应该如何推动教育创新变革的实际步骤。未来我也会继续关注教育管理创新方面的新动态和新变化,坚定不移地走教育创新的路线,让自己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教育岗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创新思路论文

1.大数据的内涵。

信息化时代,随着微博、云服务、数字化终端等一系列新媒体的兴起,信息数据呈指数级增长的态势。5月,麦肯锡研究院发布报告宣告大数据时代来临。目前,大数据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学界普遍认为大数据区别于“大规模数据”、“海量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机器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拥有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和价值密度低四个特点,可以分为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1]实际上,随着时间推移和数据管理、处理技术的进步,大数据涵盖的标准数据集合也将持续增长。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大数据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关键资产,蕴涵着前所未有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可以肯定的是,在当今社会,数据正在成为与物质资产和人力资本相提并论的重要生产要素,大数据的使用将成为未来提高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大数据是世界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2]大数据的核心内涵是运用先进、多学科的技术方法,从数据对象中快速挖掘更多有价值信息的处理行为。大数据时代并不是掌握数据,而是利用数据。[3]在教育领域,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和lms(如blackboard和moodle等)的应用,大数据的应用日益广泛。这些系统每天都记录大量的学生交互信息、个人数据、系统数据等。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主要国际负责人andreasschleicher发表了题为《大数据和pisa》的文章,提出了基于数据的教育决策更具说服力和公信力的观点,指出要在数据公开化和透明化的基础上,使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认识到数据会对教学实践带来帮助,推动整个教育系统产生对数据的信任感。从整个教育宏观发展大局来看,大数据不仅是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更是推动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变革的重要动力,有利于实现“技术、组织和主体”的内在统一。

2.大数据对高校管理理念变化趋势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个性化服务方式逐渐深入人心,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数据的出现,为高校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个性化服务的管理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大数据的特质,要求高校建立起以数据为中心的服务决策思想,为校园信息化建设融入新的视角。

(1)建立起良好的数据文化。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变成和物质资产、人力资本同样重要的生产要素。,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布的《大数据大影响》报告中甚至称“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类别,就像货币和黄金一样”。在国内形势下,大数据服务教育行业,不仅服务学生学习,而且更应该注重其在学校管理领域作用的发挥。不管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依靠大数据推进教育界中基于教育数据和实证进行决策的文化,实现学校决策从精英战略决策到社会化决策过渡。[4]应该说,大数据颠覆了人类原有的因果分析的思维,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对关系和表现。基于此,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学会从碎片化的信息中锤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和分辨力。

(2)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坚持以人为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育人”这一中心来开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使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高校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一项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任务来抓。大数据能够让学生、教师、管理部门之间搭建起畅通的信息流,实现教师和管理部门对学生的有效管理,构建起师生之间、部门与师生之间的自动反馈机制。

(3)实现个性化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师生作为管理服务的对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全程介入,了解和预测学生的个人学习行为、程序和态度,学校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服务和干预。教师同样也是服务对象,可以动态关注教师科研、教务等信息情况,并提供个性化的建议。

二、大数据服务高校管理的优势。

1.大数据视角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当前,各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不一,普遍处于破除信息“孤岛”搭建基于门户应用的协同办公系统的水平。注重各类数据的收集和简单整合,忽略了对各类数据核心价值更深层次的挖掘。造成了数据资源的浪费,“个性化”的教育思想无法有效实现,进而影响了整个教育质量的提升。大数据时代,比照“个性化”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要求,现行的信息系统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1)学生维度。

学生的各类信息融合度很低,孤岛效应、信息链断裂的现象十分明显。学校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性系统,来整合学生个体的相关资源,动态化关注和分析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诸如:无法基于学生当前上课情况和课程完成的数据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无法从餐卡的消费,关注网站的信息,浏览电子图书或借阅图书的次数和类型,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无法从新生报到(迎新系统)到学生毕业,保存四年在校的各种表现,并进行综合性的评判。

(2)教师维度。

目前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信息平台,只是完成教师各类信息的汇总,破除了信息孤岛,修复了事务间的信息流链接。按照大数据的`要求,当前系统一方面对教师的状态缺少动态化、智能化的分析,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间的信息资源无法进行有效融合。如:无法基于教师科研经费执行情况、教务上课情况,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建议;难以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实现师生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3)部门维度。

学校缺少宏观上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务、科研、生活、学习上的总体把控,部门信息系统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汇集地。这与系统辅助决策的要求不符。如:无法从部门和成员现行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效中,归纳和发现部门存在的问题;无法利用师生的各类表现数据,为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学生、教师、部门在生活、学习、工作产生的各类数据,是高校管理工作进行立体式评判的数据基础。如果将大数据应用与高校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与系统建设相结合,努力构筑学习型管理工作模式,对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性借鉴和实践推动价值。

2.大数据在教育管理的应用与突破。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师资、学科等都要牢牢服务于这一根本任务。但是,传统教育模式实行先验式教育,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介入。卡耐基梅隆大学也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得太少”。与之相比,国内高校的差距更大,师资力量与学生规模不协调,大班教学模式普遍存在,教师根本无法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难以做到“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创新和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有了新的启示。美国教育部在一份简报中指出,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主要为学习分析学(la,learninganalytics)和教育数据挖掘(edm,educationaldatamin-ing)。应用la和edm数据分析结果,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和观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顺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为主旨。[5]事实上,大数据不仅能够服务师生的学习或者教学工作,对服务学校管理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服务学校管理领域关键在于启发和辅助决策。[6]大数据是发现数据与数据之间关联规则,而非对规则的论证,其重要价值在于发掘每个数据制造者的个体表现规律,引导和启发大数据应用者的创新思维,辅助决策,从最根本上暗合了高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可见,大数据的应用使个性化教育在技术和实践上具有可能性,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在校大学生群体与教师规模不相称的矛盾,对改进和提升大学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启发意义。基于大数据,学校管理部门或者教师可以通过系统有效地分析每个学生的数据,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决定是否给予主动干预。技术的创新与组织结构的变革总是处于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动态变化中。因此,探询大数据与高校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利用技术进步对管理事务带来的便利,能够促进高校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升。大数据为高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特质,为高校建立起信息的管理决策服务系统,是校园信息化建设在大数据时代创新的重点和突破点,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有效实现途径。

三、大数据服务高校管理的可行性分析和实现路径。

1.可行性分析。

(1)服务对象上。

当前,学校已经建设了各类师生服务系统,并努力破除信息孤岛效应,建立起了数据分析中心。信息共享机制的形成和统一数据中心的建立,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接下来,必须关注师生学习生活和部门管理形成的各类动态数据,特别是抓住数据变化的趋势和相对关联关系,为学校政策制定提供充足的数据依据。

(2)校园环境上。

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智慧化校园建设为校园布置感知终端,在原有人与人之间互联的基础上,实现物人、物物联网的技术。如校园卡的感知终端、校园门禁系统、图书馆借阅系统,这些数据能够提供学生在校各类活动的基础依据。最重要的是能够观察数据的来源变化,把握趋势掌握规律,对学校决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数据仓库的发展。

传统数据库都是先有数据模式,再有数据。大数据时代,很多数据无法事先确定模式,只有在数据出现后才能确定数据的模式,随着数据的增长和演变,数据模式会越来越多。中国人民大学王珊教授在《架构大数据:挑战、现状与展望》一文中,对当前主流的数据仓库架构-并行数据库、mapreduce及两者的混合架构进行了分析归纳,并对适应时代发展的数据仓库进行了有效预见。虽然各种架构都存在一定缺陷,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大数据的数据仓库技术会成为更加有效的方式。

(4)云计算的兴起。

云计算融合了分布式计算、虚拟化、网络存储、负载均衡等多种技术,能有效解决大数据处理需要的存储和计算需求。同时,因为数据都存储在云端,使数据的安全性有了充分的保障。

2.实现路径。

(1)借助当前校园信息化建设,努力搭建整个校园全方位的感知终端,从物联网的联通维度出发,感知师生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第一手资料。

(2)建设云服务中心,建立持久数据收集体系和处理体系,有效解决数据大规模增长和复杂计算的能力。

(3)逐步建立起以数据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和办学机制。管理决策系统的运行需要以数据评价和决策机制作为支撑。高校管理者应着眼于时代发展,重新认识数据的蕴藏价值,借助管理决策系统为日常管理和部署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当前大数据被热炒得十分火爆,高校对于发展大数据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不仅要着眼于设备的“快大上”,更要抓住大数据的本质暨在对数据对象和关联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启发与辅助决策作用。可以预见,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对数据价值特别是关联关系的深入认识,高校管理信息化决策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