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分类与整理教案(专业19篇)

时间:2023-12-08 07:46:44 作者:XY字客

教学工作计划鼓励教师自主创新和探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包括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分类与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境,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2、借助具体情境,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3、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生活场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比较不是太难。教学过程:

1、导入。

2、探究(1)比长短。

那这两条裤子哪条长呢?(学生意见不统一)。

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样,那么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比较出裤子的长短呢?想一想。(思考10秒钟,板书“比长短”)有想法了吗?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大家可以在听的过程中互相补充。再选出一个好方法准备讲给全班同学听。(小组讨论交流)。

集体交流:模型一头对齐比;用尺子量的方法。通过不同的方法我们比较出:蓝色裤子长,粉红裤子短。如果把这两句话合在一起说,可以怎么说呢?蓝色裤子比粉红裤子长;或者粉红裤子比蓝色裤子短。

小练习:自主练习1(小老师开讲)。

师总结:看来我们在观察时,不仅要看两边,还要看中间啊!(2)比高矮、轻重。

下面大家再仔细观察衣柜旁边的博古架上有什么?想想看,这些物体之间可以比什么?(学生发言)小练习:自主练习2师总结:说得真有道理!看来要知道轻重,不仅要会看,还要会思考。

(3)能不能从我们生活中进行比较呢?(学生交流)。

3、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4、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怎么样?

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进行分类,感受图表的简洁。

3、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但总数不变。

4、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掌握分类方法,感知分类意义。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进行分类,感受图表的简洁。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过超市购物,是吗?

生:是。

生:是。

师:这样分类整理的好处是方便我们购物快捷。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的分类与整理的按给指定的标准分类。(师板书:分类与整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27页看一下主题图。

(设计意图:从去超市看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顺利导入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1)出示主题图气球图片。(课件)

生:有三种,有爱心形的气球、冰糖葫芦形的气球、球形的气球。

生1:哪个东西相同的是一类;

生2:每个东西都是一样的。

生:球形的气球最多,冰糖葫芦形的气球最少。

师:对,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是通过数数知道的;

生2:我认为哪列最高就是最多,哪列最矮就是最少的。

师:对,通过象形统计图,我们能快速直观的看出来,谁是最多,谁是最少的,把它整理到一起。

(3)、导思点拔(课件略图)

生: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将图的演示逐步过渡到表,学生便不觉得突兀,对以后统计知识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对比体会分类的标准

师:观察这两个表,都是在分这些气球,为什么分得的结果不一样?

生:因为两次分的标准不同,第一次是按形状分,第二次是按颜色分的。

师:而它们的总数又是怎么样的呢?好,让我们来算一下。(板书)

形状颜色

3+4+5=12(个)3+3+6=12(个)

师:那有什么是相同的呢?

生:总数不变。

小结: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但总数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生活中分类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的情景要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还要让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最后的总数都不变。)

三、课堂练习

1、把每组不同的物品圈起来。(课件)

2、按形状分一分。(课件)

(设计意图:紧跟练习,对新知加以巩固。)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与整理,你有什么收获吗?最后,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按给定标准分类

1、事物可以根据形状、颜色、不同的功能、用途等进行分类。

2、根据同一标准分类,虽然分类结果的呈现形式可能不同,但分类的结果一定相同。

分类与整理

形状分颜色分

3+4+5=12(个)3+3+6=12(个)

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但总数不变。

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比如:本课通过解决简单而又熟悉的实际问题“有这么多的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来引入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从而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和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为后面的统计教学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案

活动目标:

1、经历分类过程,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2、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确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在与实际生活联系中,体验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活动重难点:学会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1、师生问好,并导入。

带学生逛超市出示各种实物(水,苹果,火腿肠……)让学生当售货员,整理这些商品,通过整理,让学生会按种分商品,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2、苹果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分一分,引导学生可以按大小和颜色进行分类,

3、师:我从超市买了一些气球,想分给大家,我们来一起分一分吧,你想怎样分?

(按颜色分,分为3类,按形状分,分为3类)。

(记录并整理到表格中)。

4、“当当当,”什么声音?原来是邮递员来送信,我们4人一组看看信里是什么呀?小组讨论这些图片可以怎么分……(按颜色分为3类,按形状分为2类)每组一张表格,然后记录,教师个别辅导,找一组到黑板上演示,说说他们是按什么标准分的(让学生说完整话我是按颜色分的,分为3种,红色的有3个,黄色的有4个,绿色的有2个……)。

5、学生参与,找几个男生几个女生,让大家看一看该怎么分一分类。

(1)可以按男女分。

(2)可以按长短头发分。

(3)可以按带不带眼镜分。

(4)可以按个子高矮分......

充分发挥孩子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提升。

6、总结本节课:学了分类与整理,你都知道了什么?

7、布置作业:课下我们思考一下,可以怎样把我们班全体学生进行分类,课下多多交流。

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

分类与整理(第一课时)

1. 通过体育器材摆放的图片对比,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

2. 借助给气球分类的活动(教材例1),学会分类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统计;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3.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整理物品的习惯。

学会简单的分类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会用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计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张摆放体育器材的图片。

生:图二。因为摆放得很整齐。

师:看来大家更想从图二找到自己喜欢的球。图二的各种球都很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一眼望过去就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球了。像图二这样 ,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分类。分类摆放物品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整洁、方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类与整理。(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例1气球图片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 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们手上拿着很多漂亮的气球。

师:有三个小朋友是这样分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课件出示第一个小朋 友的 做法 :

第一个小朋友是这样分的:我先分一分,再数一数。先分成糖葫芦形、爱心形和球形,然后再去数分别有几个。

(2)课件出示第二个小朋友的做法:

第二个小朋友是用了边数边画的方法;首先在纸的最下方把这3种气球的形状画出来,然后数一个画一个,这就是第二个小朋友整理出来的结果。

(3)课件出示第三个小朋友的做法:

第三个小朋友就不喜欢这么麻烦,他先在纸上画出这3种气球的形状,然后直接在气球类别下面写出数量,他就这样把它简单地表达出来了。

师:分完之后,你 们发现了什么?

生:球形的气球最多,有5个;糖葫芦形的气球最少,只有3个。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棒。这些气球还可以怎样分类呢?

生:还可以按颜色来分,有红色 、黄色和蓝色三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两位小朋友 按颜色分类整理出来的结果吧!

课件出示按颜色分类的图片。

三、巩固提升

以闯关游戏的形式出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练习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把同一类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我们知道了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来分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根据物体的其他标准进行分类,比如物体的用途、大小、轻重等等)

课外延申:通过直观图片体验生活中的分类

第一张图片:超市的水果分类(节省顾客购物时间)

第二张图片:图书馆的书本分类(方便读者找所需书本)

第三张图片:垃圾分类(保护环境)

五、课后作业

放学后,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把自己房间进行分类整理,并与家人、同学或者朋友交流自己的成果。

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数学概念。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各数,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一阶段;本学期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将拓展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并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两个基本概念,这两个概念是学习数概念的根本。本单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同时它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数的认识、解决问题和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三部分内容。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感知计算单位“个”、“十”、“百”,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100以内数的读写,而其中数的组成、数位意义的理解等概念又是读写的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

1、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就是教师们常说的“拐弯数”)。

2、数位的意义。

3、探索例4的百数表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1、主题图:

通过“百羊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多得多。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1)教学时,可以课件出示“百羊图”,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有多少只羊?引导学生得出比20只多得多。

(2)再在图上圈出10只羊,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标准,学生再估起来就会好一些了,学生初步认识了100,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例1教学“数数”:

与20以内数的认识相比,100以内数数的难度增加了。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水平,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容易漏数或跳数,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了解计数单位“十”“百”。在教学中,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小棒,课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数:先一根一根的数,每数十根捆成一捆,数到100;再十根十根的数,数到100,将10捆捆成一大捆。在数数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归纳: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在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也就是教师们常说的“拐弯数”是本课及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难点。孩子们往往数到几十九时,后面一个数是多少,究竟是几十就会错误百出。为了突破“拐弯数”这一难点,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例1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用小棒从五十七数到六十三,当数到五十九时,提问:“下一个数是多少?”如还有学生不清楚下一个数是六十时,引导他们看小棒,有5捆小棒和9根小棒,再添上1根,即9根+1根=10根,10根就又可以捆成1捆了,5捆+1捆=6捆,也就是60。接着继续数到七十二,让学生边动手数边说一说六十九后面是多少,为什么呢?……一直数到九十九添上1是一百。

还可以利用计数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如从计数器上拨出五十九,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9,提问:“个位上再添上一个珠子是多少呢?”边拨珠子边引导学生认识个位上9颗珠子再添上1颗珠子就是10颗珠子,要满十进一,即向十位进一,十位上5颗珠子再添上1颗就是6颗珠子,表示6个十是60。无论是数小棒的方法,还是借助计数器拨珠子的方法都是引导学生直观认识并理解当数到几十九时,再接着数就要满十向前面的一位进一。

(与实验版教材相比,修订版教材在此只安排了例1,不再单独编排例题教学拐弯数,而是重视在数数的过程中突破数数的难点。同时,在教学10个十是一百的同时,强调了99添1是100,使学生从多角度感受100。这样做,既可以使实际教学的过程更为顺畅,也更能让学生在直观的支持下充分体会“满十进一的位值制思想”,理解数的本质。)

3、例2教学“数的组成”

例2教学数的组成,分为两个层次:整十数的组成;一般数的组成。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增加了整十数组成的内容,更加突出了计数单位“十”,加强了学生的认识。)

教学例2的关键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十”的意义。一定要充分利用小棒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而70根小棒可以捆成7捆就是7个十,即7个十是70。4捆小棒就是4个十,而剩余的6根小棒不够10根所以就不能捆成一捆,表示6个一。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捆一捆、摆一摆等实践活动,既加深对数的认识,又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4、例3教学“100以内数的读写法”

例3教学100以内数的读写。教材从记录数“三种颜色的纽扣的数量分别有多少、一共有多少”等问题引入,突出了读数、写数的意义和必要性。

100以内数的读、写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对数位的理解更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数出纽扣的数量,再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纽扣的数量(要几个十,几个一的摆),接下来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40、27、33(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7个一在个位上拨7,使学生在表达中深化对数位的理解)。这样通过数、摆、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从直观上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既有利于突破难点又为读数与写数做好了铺垫。

接下来把小棒图与计数器珠子图都贴在黑板上,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学读数与写数。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珠子的数量及表示的意义,再在对应的数位下写出来。(如十位上有2颗珠子表示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个位上有7颗珠子表示7个一,就在个位上写2)。在写40时,要特别向学生说明当个位上一个珠子都没有时,就要在个位上写0。这样通过把计数器上的珠子图与相应数位写出的数结合起来(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并深入理解数位上数的含义。

教学100的读、写时,要充分利用计数器深化学生的理解。可以带领学生在计数器的个位上一个一个的拨,拨9颗珠子后提问:“再拨丄一颗是几颗?”“10个一是多少?在计数器上怎样拨珠子?”接着再在十位上一个一个的拨,拨出9颗后提问:“这9颗珠子表示多少?再拨一颗表示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怎样拨呢?怎样读写呢?”

还要注意教学数位顺序时要强调从右边起,而读数写数时是从高位起,即从左边起。

5、例4教学“数的顺序”

例4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为后面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做好准备。能根据数位的意义及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探究百数表中隐含的诸多规律,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利用课件的演示,带领学生逐步探索例题中的有关规律,(如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都相同;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减小到1等)。再结合例题中的要求给指定的数涂色,学生会非常有兴趣,并进一步探寻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找到相应数字的位置,也就是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感觉学生对百数表的探究非常有兴趣,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程度不同,往往有些学生意犹未尽。老师们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细细琢磨,互相讨论、交流,把自己找到的规律写出来,再到课上来交流。这样做,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了准备。

(由于在第七单元才正式教学找规律的内容,这里并没有用“规律”这一名词。教学时需要注意一下。这也是修订教材编排的特点,在正式教学找规律之前或之后,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渗透或增加了许多找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有所发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6、例5教学“数的大小比较”

例5教学数的大小比较,分两个层次:

1、借助小棒利用数的组成比较“十位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小棒图,可以直观的看出42与37的大小关系,4个十比3个十要多出1个十,也就是多1捆小棒,所以不用看另外的2根与7根就能够得出结果。

2、借助计数器按数位比较“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计数器拨出42和37,然后想一想: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再同样方法完成比较23和25的大小的教学。

3、展示学生比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两位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相同,再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7、例6教学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6是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根据《课标》精神安排的例题,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建立数感很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例5的学习已经能够准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了,而本例题则要使学生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怎样是多一些、怎样又是多得多,少一些与少得多又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具体的比较标准,是相对而言的,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关键就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数数、比较等方法,直观感知多一些与多得多、少一些与少得多的关系。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加强对比,不断地体会、理解,增强学生的数感。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多一些”就是多的不太多,多一点点;而“多得多”就是多的很多,不是一点了。或让学生举例子比较说一说:如23比19多一些;而63就比19多得多。在学生直观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叙述,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如15个蓝球比10个黄球多一些,而58个红球则比10个黄球多得多。

最后通过小精灵的问题“红球和黄球比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判断。(学生可以直接借助直观判断,也可以借助之前的比较直接推理。)给学生留出自由比较的空间。

8、例7解决问题

(例7是修订版教材新增加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在修订教材中,大大丰富了问题解决的内容,涉及到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各个领域。这是在认数部分安排的解决问题。)

在教学时,可以发给学生每人一张例7的珠子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解决方法。学生们的方法可能多种多样,有的学生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来直观解决,在汇报交流中教师要加以肯定。再提问“如果不用圈一圈的方法,你能借助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吗?”鼓励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解决问题,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引导学生把圈一圈、画一画的直观方法与数的组成的方法进行对比,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适当的优化。

9、例8“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本小节内容是为巩固数的组成、为学习100以内的口算作准备的。认识到这一点对把握教学要求非常重要。

(例8与实验教材相比,有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原来是一图一加一减两个算式,现在用更实际的情境,借助一图四式呈现了4个有联系的算式,既与前面数的认识中的加减法的编排相统一(6~10的加减法、11~20各数认识中的加减法、20以内退位减法),更好的体现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又加深了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中,出示情境图后,鼓励学生发现、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探究计算方法时,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的表达和交流,对于学生的各种想法应给予肯定,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优势。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概括“几十加几就是几十加上几个一,结果是几十几”。

在练习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2+30=50,32—2=12情况,可以从数位的意义和数的组成入手,使学生理解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所以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计算32—2也是如此。

整理与分类教案

一、创设情境,初步渗透分类方法,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孩子们各自表述自己的想法:按头发的长短分;按个子的高矮分;按男、女孩子来分)。

二、引导幼儿探究分类方法,练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分类标准。

快乐第一关:贝贝猫分鱼(两个特征)。

(出示教具:贝贝猫,池子里颜色、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的鱼若干)。

师:贝贝猫在池塘里养了许多鱼,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鱼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观察后发现鱼的颜色、大小不一样)2、师:贝贝猫觉得这么多鱼住在一个池子里太挤了,想把它们放到不同的池子里,让相同的鱼住在一起,小朋友觉得贝贝猫可以把这些鱼放到几个池子里呢?现在小朋友们分组讨论一下按什么标准分呢?小朋友面前都有和贝贝猫一模一样的鱼,我们就动手试一试,帮贝贝猫分一分吧!

3、(幼儿操作“小猫分鱼”:此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2格、4格不等的分类卡作为“池塘”,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想法、需要选择适合的分类卡进行分类)展示分类结果:

4、请你告诉我们,你把小鱼放到了几个池子里?你是怎样放的?(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做好标记——按颜色分,可用不同的颜色作标记)。

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再来尝试一下。(根据幼儿的回答,做好按大小分的大小汉字形状标记)。

谁还有更好的方法?(按大小、颜色都分开了——标记及引导语突出:x色的大鱼;x色的小鱼)。

5、师:你们觉得哪一位小朋友的分法?为什么?(幼儿自由畅谈自己的理由)。

6、师小结:我也觉得第三位小朋友的分法,因为第一位小朋友虽然把同一种颜色的鱼放在了一起,可是池子里的鱼却有大有小;第二位小朋友虽然把大鱼小鱼分开了,可是颜色却混在了一起;而第三位小朋友既分清了颜色,也把大小不同的鱼分开了,他分得更仔细、更彻底,让贝贝猫和我们看得更清楚,所以我也觉得他分得。(那就让我们鼓励一下他吧。)。

师边操作边讲解:一共分了几个池子(4),好,我们画上4个格子;红色的大鱼我们可以怎么表示呢?红色的大鱼有几条呢?(设计标记,并于下方对应记录计数结果);红色的小鱼呢?黑色的小鱼呢?黑色的大鱼呢?、、、2、小结:好了,老师已经记录下了刚才小朋友分鱼的方法和数出的结果了,相信贝贝猫看见这个表格后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池子里有几种鱼,每种鱼各有几条了,它一定会很高兴的。

(为了奖励我们的成果,小鱼们想和大家一起动起来,那就让我们一起变成小鱼吧——律动《三条小鱼》,之后请小朋友收好鱼池。

四、深化训练,强化认识。

1、小朋友,刚刚我们在活动的时候,现场的客人们都夸我们聪明能干,还偷偷地为我们准备了礼物呢,想知道是什么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快乐第二关——分礼物。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当、当、当、当、(出示食物图)咦,怎么是12个空格子呀?别着急,每个格子里都有一份礼物,就让我们一一打开吧(边打开边请小朋友依次说出每一号各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好了,礼物盒都打开了,但是客人们想让小朋友们把礼物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呢?(按红、绿两种颜色来分;按水果和蔬菜来分)各有几种呢?(计数)小朋友们表现得真的很不错,相信活动结束后,就会收到这些礼物了。

2、看到小朋友们这么棒,我们衣服上的扣宝宝们也来凑热闹了。最后,就让我闪一起来走进今天的快乐第三关——分纽扣(边说边发给每人一份操作卡,图朝下,随口令3、2、1打开。)。

请小朋友们根据卡上的分类标记提示,(按颜色、形状、扣眼)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分类,并把各自的数量记在下面。开始——(操作后,根据幼儿的成果,在屏幕上展示出来)。

五、延伸活动。

呜——出发了.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如图:书p27风车图。

3、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作业。

折一折、剪一剪。自己做一个风车送给好朋友。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

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卡片,表格,课件等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情景图片。

由各种图片引出分类的定义。(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叫做分类)

二、教学互动。

1、小组合作用老师分发的卡片分类

2、用例1的水果图的练习用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的结果。

(1)出示水果图。

(2)引导学生上台用象形统计图表示结果。

a、按水果种类分。课件演示统计过程,学生归纳统计结果,引导记录统计结果。

b、按图形形状分。课件演示统计过程,学生归纳统计结果,引导记录统计结果。

(3)学生试用简单的统计表表示结果。

a、按水果种类统计。

b、按图形形状统计。

(4)分小组合作完成课前老师分发的卡片记录。

(5)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6)总结归纳:

a、什么叫分类?

b、分类的时候,可以用图表来表示分类的结果。

c、分类的时候,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三、作业:实际运用。

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

重点分析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灵活性较大;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会截然不同,对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要求较大。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点分析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对于不同标准分类结果不同容易混乱,对于分类标准的理解不够透彻。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本节课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

1。通过练习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分类的好处

2。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明白如何分类

一、导入

(谈话导入法)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你们去文具店买过东西吗?学生:买过。

教师:老师有两个好朋友,小鹿和小熊,我们一起去他们的文具店里看看好吗?学生:好。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分类与整理的好处。

教师:你们想去哪一家文具店买东西呀?为什么?

学生:小鹿文具店,因为很整齐/因为本子放在一起,文具放在一起,很整齐。

教师:对,老师也想去小鹿文具店,这样将相同的物体摆放在一起就叫做分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分类的王国吧!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教师:从玩具店出来,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玩吧,今天游乐园里有许多小朋友和漂亮的气球。

课件出示孩子们去游乐园玩的情境,并提出问题,这里有这么多气球,你能把这些气球分类吗?可以怎么分?(学生讨论)

生1:可以按形状/图形分类。

生2:可以按颜色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一分,初步感受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所分得的结果也不相同,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教师指定用形状分类)

老师给每两个同学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按照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你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写一写),再展示学生作品。

(1)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师:你分了几类?每类有几个?

(2)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师:刚才的同学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呢?

生:整齐、清楚。

师:你能看出谁最多吗?点名请同学回答。

生:圆形气球最多。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一排最长。

师:我们来看左边这行,这是来记录糖葫芦形状的气球,我们在下面画上一个糖葫芦形,表示这一行记录的项目。有一个糖葫芦形气球就画一下。另外两行是记录心形和圆形的气球,我们也在下面表示出来。

(3)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师:这个同学记录方式你能看明白吗?

师:心形的气球有几个?

上面一行都是形状,下面一行都是个数,每一列又都形示这个形状的气球有几个,这样记录真清楚。

(4)展示其他记录方法。

3、按颜色分类计数,选择喜欢的形式记录结果

请同学说一说,再用课件出示出类结果,展示分类结果。

4。在对比中体会

教师:刚才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无论结果怎么样,什么应该是不变的?

5。 小结:通过给气球分类,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分类,学会了怎样分类。下面我们就用所学会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记录分类的结果,让学生体验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分类整理的数据更清楚、更简捷。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课本30页第三题

(1)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1。像这样把气球按形状、颜色等分一分的方法叫做分类,这里的颜色和形状就是分类的标准。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

2。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分类整理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整理,其中用象形图和表格整理法最直观简便。

分类与整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的数据。

3、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录像:生活中的分类(超市、图书馆、家中的储物柜)。引导学生感受分类的作用。

(二)讨论。

教师(出示例一)?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小朋友买了许多气球。看,多漂亮!

教师:这些漂亮的气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形状、颜色”。)。

1、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探索记录方法。

教师:能按照形状分一分并想办法记录每种气球有多少个吗?学生分组活动:分一分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

教师:现在请大家展示分类的结果,并讨论“你喜欢哪种记录结果的方。

式,为什么?”

教师小结:虽然大家记录结果的方式不同,但是仔细观察整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记录的形式多样,为什么整理的结果相同?

生: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

教师结合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使学生读懂各种呈现方式,体会不同呈现方式的特点。

2、按颜色分类计数,选择喜欢的形式记录结果。

教师:刚才我们按形状分的,还可以怎样分?

教师:请大家按颜色分一分,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来记录分类的结果。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教师组织交流、评价:你觉得他做得怎样?说说理由。

3、在对比中体会。

(三)小结。

教师:刚才给气球分类,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分类,学会了怎样分类。下面我们就用所学会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指导孩子完成练习7第2题。

(1)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第2题的第(1)题。

(2)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第2题的第(2)题。

(3)讨论;分的都是这些卡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同?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例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根据统计图表会回答简单的问题。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2、能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彩笔、统计图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新的内容,还记得是什么内容吗?分类与整理。

对,大家学得非常认真,咱们继续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板书:分类与整理。

(二))。

齐读课题。、但本节课的内容与上一节课又有所区别,想知道区别在哪吗?想。

好,咱们就共同来探究吧。

(设计意图:导入课题,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生自由说。

现在这四个家庭要分成两组做游戏,你觉得应该怎样来分?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按大人和孩子分。

2、按男女分。

3、两个家庭一组,另外两个家庭一组。

4、........师:可以把你们的分类结果用文字记录下来吗?

教师在学生用文字呈现结果的基础上加上线,把单位统一写在前面,从。

而变成简单的统计图。

问题:同样是这些人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问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28页做一做。

请同学们把我们班的同学分成两类,你是怎么分的呢?

2、打开课本,翻到29页页,根据统计的数据,独立完成第二题以及后面的作业题目,师巡视,指导。班内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这个环节,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巩固了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加深对统计图的了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你都会用哪种方法整理和收集数据?有什么收获呢?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

学会把物体按一定标准分类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整理。

教学教具:

课件(录像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长方体有()个,正方体有()个,圆柱有()个,球有()个。

二、探究新知。

课件(录像或挂图)显示气球,同学们仔细观察。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有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气球。

有这么多的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

我们先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数一数每种气球各有几个。

引导学生说出:有3种形状的气球,并数出每种形状的气球各有几个。

板书:。

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引导学生说出答案。

2.学习按不同标准分类。

(1)分小组互相说说这些气球还可以怎样分类。

(2)老师组织汇报交流。

学生每次分完,都要说说是按什么分的,为什么不同的同学分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应该肯定。

(如有的同学按颜色分,有的按个数分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七的第1题。

2.练习七的第3题。

板书设计。

1.分类的方法。

(1)单一标准下的分类就是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一类,它的分类结果是一定的,不可改变的。

(2)不同标准下的分类就是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分别以某些属性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2.分类的依据。

(1)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

(2)根据事物的功能和用途(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可以玩、可以用)进行分类。

(3)根据概念,即根据客观事物抽象出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

课堂设计说明: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介绍分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然后通过大量的操作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某一给定的或选择某个单一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够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为学生提供充分“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选择学具和教具时,可以因地制宜,让学生熟练地分类,不仅使学生感到很亲切,而且又体会到数学的工具性,从而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分类与整理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小鹿小熊文具店。

师:今天有一只小鹿来到教室,它想请同学们帮忙,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森林王国里新开了两家文具店,可是小鹿文具店里的顾客非常少,其他动物都去了小熊文具店,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小熊文具店非常整齐。

师:那小鹿文具店想变得和小熊文具店一样整齐应该怎么做呢?生:应该整理一下。(板书:整理)。

师:老师现在整理了小鹿文具店,你觉得这样整理好吗?生:应该把本子放一起,笔放一起,转笔刀放一起。

小结:像这样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我们在整理物品时,首先就应把物品进行分类。分类能让物品看起来更干净整洁。(板书:分类)。

2、生活中的分类。

师:在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分类呢?让学生举例。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分类的现象(出示相关的课件并解说)垃圾分类可以让我们更环保,超市分类可以让我们方便地取物品,还有医院血液的分类等。分类的作用可真大。

三、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帮小鹿整理好文具店后,小鹿文具店里的顾客变得多了起来,小鹿为了感谢你们请小朋友给你们带来了礼物,你们看,他们来了,他们手里的气球可真漂亮,你们喜欢吗?可是小朋友说了要想拿到气球,想请你们帮一个忙,(课件出示游乐园大门挂满气球的图片及27页气球图)小朋友想知道手中每种气球都有多少个,我该怎么办?谁能给我出个主意。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会说出按颜色分类、按形状分类)(板书:颜色形状)。

师: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这些气球,现在就请你们按形状把他们分一分,然后数一数,整理一下,最后把结果记录在你那张白纸上。

(每种方法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摆)。

师:老师知道你们整理的特别好,我们先请这位同学介绍一下他的作品。

你是按什么分类的?(学生介绍)追问:谁分类的方法和他是一样的?

师:你们能一眼看出谁最多,谁最少?(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象形统计图)介绍:这样画出的图,可以成为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可真棒,可以用图表示自己的作品(板书:图)。

师:还有好多同学有不同创意的作品,我看了看他们的作品,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看,(展示学生作品)他们都是用什么记录个数的?(数)。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图来记录的,现在用数也能记录作品,我们来看这幅作品,我给它画一条横线,看看上面都是什么(图),也就是形状。(板书:形状。)下面是什么(个数)(板书:个数)。

竖着看,通过第一列你能不能看出第一列的图形有几个?第二列,第三列呢?通过老师画的线,你看它是什么?(板书:表)。

4、介绍另一种分法。

师:这幅作品是同学们是按照形状把这些气球进行了分类,(指着旁边另一种分法的作品)。

5、总结“分类标准”师:都是把这些气球进行分类,可两次分得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得出:标准不同,结果不同。同时板书。)师:哪个量是没有变化?(总数没变)。

三、练一练。

(一)圈出每组不同的那个。

(二)(课件出示29页水果图)。

1、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互相讨论看这么多的卡片,该怎么分类,按什么分,老师看那一组又快又好。

2、学生边说老师边归纳,边根据分的情况利用课件移动卡片进行分类。

3、分的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按水果的种类分;按卡片的形状分。

4、涂一涂,填一填。

(三)、分铅笔。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把一些图形进行分类,并能把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明确了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总数相同。

《分类与整理》教案

教材第87~88页例1、例2及练习十八第4题。

1、通过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分类与整理意识。

2、会进行分类与整理,认识象形统计图,认识最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数据填写简单的统计表,初步理解统计图和统计表的联系。

3、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用统计图或统计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从中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师准备、以及相关的学具。

一、创设情景。

学生回答略。

出示例1。

二、引入课题。

学生:不知道。

师: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把这些小动物进行分类,再数一数每一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师:对,我们可以把这些小动物进行分类统计。

师板书课题:统计。

《分类与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分类的过程,理解分类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类有一定的标准。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1、小朋友在家里一定能帮妈妈做做很多事情,谁愿意告诉大家你都会做些什么呢?

2、看来同学们都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可是呀,老师家的宝宝,一回家就把房间弄成这个样子了,你们看看(出示房间图)。你们有什么想法?(好乱)。

【设计意图】。

1、说说房间里有些什么呢?

2、你们都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3、老师:这么多东西要收拾,好麻烦哦!你们准备怎么收拾呢?(同桌说一说)。

4、讨论:一窝蜂的上来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怎么避免呢?(分工合作)我们怎么分工呢?强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注意不能乱抢。比一比,看哪一组合作得最好!老师给这个小组奖一颗合作星!

5、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为什么都愿意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7、现在的房间变得怎么样了?

看来,我们要学会把各种物体按照它们各自的特性进行分类,这样就能使乱七八糟的东西变得整齐起来。

【设计意图】。

1.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你能说说吗?

2.把同类的圈起来。(找相同)先说说分别是些什么物体,再进行分类。

3.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找不同)。

4.给动物分类。

(1)教室里这么热闹,可把一群小伙伴可急坏了,它们好想和大家一起玩啊!想知道他们是谁呢?闭上你的眼睛,千万别睁开,你会得到一份惊喜!(老师分发动物图给学生,并出示挂图)。

(2)睁开眼睛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师:蓝蓝的天空,宽阔的草地,潺潺的小河……多美的大自然呀!

(3)想想你手中的小动物该回到哪里呢?(回到大自然!)那么这些可爱的动物该放回到大自然的哪个地方呢?你能把它贴到合适的地方吗?(学生有序地上台贴动物)。

(5)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会飞的——天上;会跑的——草地上;会游泳的——水里。

(6)同学们把小动物们送回来了大自然,真是爱护动物的好孩子!老师还听到这些动物们悄悄地对老师说:谢谢你送我回家,我愿意和你们做朋友!你们想对小动物说什么呢?(请先在小组里交流,再请学生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

(整理学具盒)。

(2)汇报:你是怎样整理的?

(3)把学具有序地进行整理,放到学具盒里。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可以把你的感受跟我们一起分享吗?你们小组谁学得很棒?你呢?谁还有什么遗憾?请大胆说出来,我们一起去想办法解决,好吗?(先在小组里交流,再跟全班同学交流)。

(请学生回家后,把今天在学校里学到的数学知识告诉给家长听,第二天早上数学课时再复述给老师听)。

教学反思。

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数学方法。根据数学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老师组织系列教学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画一画、贴一贴、摆一摆,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从中体会分类的结果在不同的标准下的多样性。在教学中,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例如:情境的创设起到了教育的价值作用。从整理房间开始,“你在家里都能帮家里做些什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了解孩子们是否有劳动观念,教师及时用语言进行激励“你真能干!”“真厉害!”给学生树立了爱劳动的信心。整节课,教师教态自然,不急不躁,每进行一个环节都给学生信号,停顿、等待,环视学生。从凌乱的房间让学生产生一个问题,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就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渗透了良好生活习惯。

整节课虽然体现了分类的思想——按标准分类,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但是新课程倡导的生活问题数学化,几乎没有类似于给同类物体画圈等练习,是本节课的一个不足之处。

《分类与整理》教案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掌握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4、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a、小组活动。(放背景音乐)。

b、集体反馈交流。

c、优胜组介绍所有的分法。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一种方法分类,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

《分类与整理》教案

《分类与整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一课新授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类与整理”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以及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分类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分类能力既是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本课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先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标准分类。

本课教材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分类”的活动使学生能对物体进行分类,老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摆放的理由,让学生懂得分类需要一定标准。为让学生能比较直观地认识分类,掌握分类方法,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安排的物品也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气球。接下来的环节教材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并掌握分类的思维方式。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在实践中体会分类的方法、含义及作用。

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一些铅笔、气球卡片。

学具准备:气球卡片,白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

二、教学互动。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师:喜羊羊邀请我们去做客,原来是他要过生日了,我们来装扮房间吧,看他的好朋友买的气球,漂亮吗?这么多气球,喜羊羊想考考大家,应该怎样分类呢?。

生答略(按形状,按颜色)。

师:真了不起!你们有这么多分类的方法。(在黑板上板书:按形状分,按颜色分)。

师:那这样吧,今天我们就按形状来给这些气球分分类。接下来你们要完成三件事,请看这是老师对你们的要求。(读要求)。

师:听清楚了吗,那气球呢?现在陈老师就来变个魔术,闭上眼睛,一、二、三,它们已经在你的抽屉里的1号信封里,快动手分一分吧!(多巡视)。

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展示其它记录方法,让学生评价。(展示一两个其他的'作品)。

师: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虽然大家的方法可能不相同,但从结果看,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按形状来分,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3、探究其他的分类方法。

师:请从2号信封里拿出小气球和原来的放在一起,按颜色分一分,再数一数,这回不用记录!

生动手实践。

请一生上台展示。

小结:同样是这几个气球,不仅可以按形状来分,还可以按颜色分,也就是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你们还把他们整理成图或者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类与整理。(板书)。

三、巩固练习。

分铅笔,准备孩子们平时用的铅笔(颜色,有无橡皮,削开和完整的等根据不同标准分一分)。

师:你们胜利闯过了智慧乐园的考验。你们的智慧让老师感到很自豪。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1、师:这节课你学的开心吗?学会了什么?

2、师: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分类的现象,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汇报。

师:看来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可真大!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再次让孩子们认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板书设计。

按形状分:

按颜色分:

六、课后反思。

《分类与整理》是新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这是新教材的一节融合《分类》与《统计》的一节新课。本节课中我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分类,并且能对一些东西按照适当的标准来分类整理,能整理成图或者表。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我注重渗透一些相关的数学思想:分类思想、集合的思想、统计思想、一一对应的思想。

存在的许多问题。

一、在时间的安排上还是有点前松后紧,时间安排不合理。

二、在课堂中,有两次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我生怕学生被桌上好看的气球卡片吸引住,所以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纪律整顿。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要多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要多向名师学习,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针对性问题,是值得我一直研究和学习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这次课中的不足之处,我会及时改正,不断进步。希望能在这次的反思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分类与整理》教案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按指定的一个标准进行分类,并能用图的形式表示出分类的结果。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按单一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

难点:让学生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出示例1情景图。

师: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有很多气球。

生2:有各种形状的气球。

生3:有各种颜色的气球。

师: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分类理整,汇报、交流。

生1:按形状分类。

生2:还可以按颜色分类。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分类。

2.分一分,数一数。

(1)按形状分类。

师:下面我们先分组,按形状分一分,并数一数,每种气球各有多少个。

学生分组活动。交流、汇报。

生1:我们按形状把气球分成了球形的气球、心形的气球和长气球三类。我们边数边画知道球形的气球有5个,心形的气球有4个,长气球有3个。

生2:我们按形状把气球也是分成了球形的气球、心形的气球和长气球三类,我们是先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知道球形的气球有5个,心形的气球有4个,长气球有3个。

出示表格:

按不同的形状分:

球形气球。

心形气球。

长气球。

5个。

4个。

3个。

师:说得很好!那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生:球形气球最多,长气球最少。

(2)按颜色分类。

师:想一想如果按颜色分类,可以怎么分呢?每种气球又各有多少个呢,请小组内分一分,数一数。

生:按颜色分成3类。

红色的气球。

黄色的气球。

绿色的气球。

3个。

6个。

3个。

小结:同样的物品,按照形状、颜色等不同的标准分类,分类的结果不同。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七的第1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启发学生说出:4辆车是同一类的。

2.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七的第2题。指导学生先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按水果种类和卡片形状)?各分几类?每类各有多少?再涂色。

3.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七的第3题。指导学生先说一说分类的方法,再涂一涂,填一填。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类的方法,知道了可以按物体的形状、颜色、用途等来分类。在生活中,我们给物体分类时常根据不同的标准,比如:物体的大小、用途、种类……只要大家能说出适当的理由,我们都可以对物体进行分类。

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

知识与技能: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简单的分类计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考点分析:简单的分类计数的方法,能够准确的给物体分类。

多媒体,吸铁石。学具:学具袋,气球卡片,固体胶,a4纸。

体会分类整理的意义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比较分类整理前后的差异。

了觖分类的含义: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做分类。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气球吗?为什么喜欢气球呢?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这群小朋友有这么多气球,大家看看他们的气球漂亮吗?

二、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的观察很仔细,这些气球里还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小朋友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可真多,老师把这些问题分一分。

2、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呈现。

师:这些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和气球的形状有关。)咱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呢?(可以先把这些气球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再数一数。)

师:那我们就来动手先分一分,再数一数试试,看看是不是能解决上面的问题。

板书:分一分,数一数

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操作活动

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

1、说明活动要求

要求:活动以2人为一组开展,从学具袋里拿出画有的气球卡片,先分一分,再数一数,然后把数出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

2、开展操作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3、分组汇报,展示结果

教师把学生分类的结果有选择性的呈现在黑板上。

学生的分类结果可能有:(见课件)

学生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的方式可能有:图画式、简单的统计图式(纵向或横向)、图文并茂式、表格式等。

4、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对比与交流活动

(1)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并评价所展示的不同作品。

(2)教师适时修正或调整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例如纵向或横向排列不整齐,排列时没有一一对应,图文结合时没有表格等,使之更接近于较为标准的实物统计图,象形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

(3)表扬优秀的作品。

5、看图解决问题

(1)指名回答问题

(2)对比交流

师:你最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

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分类计数结果的呈现方式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3)观察思考

师:虽然大家对分类结果的呈现方式不同,但从结果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呈现结果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在单一标准下分类的结果是一致的。

黑板上留下分别最接近统计图表的两幅作品。

6、小结

师:小朋友们按形状把气球分一分的过程就叫做分类,不仅分,还把气球按不同的类别数一数的过程就叫做整理。像这样画出的图,可以称为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

分类与整理

二、操作活动

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类计数

1、提出问题

师:除了可以按形状分类,你还想怎么分?(生:按颜色分)

2、学生独立完成分类整理的过程

要求:把分类整理的结果用黑板上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呈现出来。

3、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动作快的孩子用两种方式呈现结果。

4、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交流评价,并简单分析计数结果。

师:观察小朋友们分类整理的结果,你知道了什么?

呈现前面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刚才小朋友们还提出了这些问题,现在小朋友们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真了不起。

5、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4+5=12(个)

指名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学生可能会分别按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列式

教师引导发现:不论怎么分,气球的总数是不会变的。

三、加深理解,再次讲授

课件出示铅笔图

1、仔细看图,请同学们给它们分分类。讨论一下,都有哪些分法?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梳理出分类的标准:

可以按长短不同分,

可以按有没有用过分,

可以按颜色不同分,

可以按有没有有带橡皮分,

2、学生独立完成分类整理的过程

3、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动作快的孩子呈现结果。

4、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交流评价,并简单分析计数结果。

5、小结

师:想一想,刚才小朋友们是怎样完成分类与整理的过程的?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回顾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全过程,起到巩固的作用。】

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第1题

(1)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把车涂上颜色,再分出飞机和船,并说一说分类的标准。分类的过程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

(2)指导学生细致涂色,涂色均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

(1)指导学生读题,正确理解题意。

(2)对学生计数的方法予以指导,保证收集到的数据正确。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4)组织交流:从图上你分别知道了什么?同样的一组图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同?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完成练习七的第3题

(1)指导学生读题,正确理解题意。

(2)对学生计数的方法予以指导,保证收集到的数据正确。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以气球为例,先按形状分,再按颜色分,虽然大家对分类结果的呈现方式不同,但从结果看气球的总数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分类结果相同”,体现了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分类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这个道理。

第1节按不同标准分类

分一分,数一数

心形的气球有多少个?

糖葫芦形的气球有多少个?

圆形的气球有多少个?

哪种形状的气球最多?

哪种形状的气球最少?

按形状把气球分一分的过程就叫做分类,不仅分,还把气球按不同的类别数一数的过程就叫做整理。

《分类与整理》教案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心理学和教育学认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起源于对事物集合的感知,他们对事物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分类、排序和比较多少的基础上的。因此这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又是发展儿童思维的重要途径。

教材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主要让学生理解分类的意义,掌握分类计数的方法,并会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例2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分类,并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本课内容为《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进行分类,感受图表的简洁。

3、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但总数不变。

4、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掌握分类方法,感知分类意义。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进行分类,感受图表的简洁。

圆形纸片,一张白纸。

第1课时。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逛超市吗?说说你喜欢逛超市的原因。

生答。

师:既然同学们都很喜欢逛超市,那跟着老师一起逛逛超市好吗?

生举例。(垃圾分类、水果分类、超市分类、药品分类等)。

二、新知新授。

师:现在妈妈遇到一个困难需要请同学们帮忙,妈妈买了一些物品数一数一共有几种物品?现在需要把它们分类放在冰箱左右两边,怎么摆放合适呢?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1、按属性分。

2、按颜色分。

3、什么没有变?

师:像这样,有图、文结合的图形我们称之为————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一起读三遍,记住这个新的数学名词。

三、课后练习。

练习七第1、3题。

第2课时。

师:那如果是不同的情景我们能不能随便分类呢?

小结:看来虽然分类的标准有很多,但在生活中我们还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

生填写数据。

如果把咱们班的同学分为两类,可以怎样分呢?

如果把教室里所有的人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

现在我们就运用分类思想来解决问题。

小结:分类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常常喜欢对比较复杂的形势做一个分类处理,如,我们会说,排队时候男生一队,女生一队。我们还说,喜欢上音乐课的同学请举手,喜欢上体育课的同学请举手,其实分类就是一个习惯,希望同学们学完这节课,用分类的思想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